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生态破坏的概念

时间:2024-02-20 14:39:36

导语:在生态破坏的概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态破坏的概念

第1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各类生态资源越来越紧张,生态环境修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水利工程施工会对周边的水土保持等产生较大的影响,施工过程中如果不及时采取一些措施,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目前,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技术措施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生态修复的需求,因此,需要借助生态修复相关理论来预防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的水土流失。

1生态修复的概念

生态修复指的是依靠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使其能够向有序的方向发展,生态修复过程中一般不会人工干涉,但是特殊情况下可以辅助一些人工措施,帮助一些受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使其能够可持续发展。自然生态组成了一个稳定的系统,由于人类的活动导致自然生态平衡被打破,帮助生态系统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称之为生态修复。学术界并没有界定生态修复和生态恢复的区别,但是一般欧美国家采用生态恢复的说法,一些亚洲国家则更加倾向于使用生态修复的说法,其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帮助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并为人类所利用。

2水利工程水土流失特点

2.1以点或线状分布

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大量的土石方工程,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水土流失的现象,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可能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地面上的植被能够起到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但是水利工程一般位于偏远的山川或者河流地区,且施工占用面积较大,导致水利工程施工不便利,难度增加。大兴水利,修建水库、大坝等设施,一定程度上已经对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了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地面的环境遭到了破坏,导致土地大面积的暴露出来,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一般呈现出点状或者线状分布。

2.2被破坏的植被难以修复

水利工程设计规划的时候需要修筑一些构筑物,这些构筑物的修建需要永久的占用部分土地,被占用的土地被构筑物长久挤压,导致该地区的土壤弱化,土壤的肥沃程度降低,水土保持性能降低,不利于植被的恢复。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降低,辅助人工措施后往往也难易恢复被破坏的植被。

2.3水利工程设计的多样化

水利工程的设计范围较大,主要包括防洪、港口、农田等多种类型的区域,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的水土流失类型不同,因此水利施工过程中生态修复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水土流失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水土在重力作用下可能产生滑坡、塔防等现象,严重的还会引发洪水和泥石流等灾害。

3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作用

3.1减少自然灾害发生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使得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被破坏的植被得以修复,同时能够增加土壤的肥沃程度和蓄水能力,避免在在水利工程施工和运行过程中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水土保持还能够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

3.2促进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提高

水利工程的兴建就是为了优化水资源的配置,控制和调配水资源,但是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属兔流失现象,水资源的含泥量较高,导致水资源数量减少。在水利工程施工时,同时进行生态修复,能够保证水库中的水资源充足,提高水资源的需水量,延长水利工程相关构筑物的使用年限,提升其经济效益。

4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分析

4.1自然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有很多,针对不同原因产生的生态破坏应当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防治。一些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当地的条件,采取引地表水或者打井、禁止放牧等措施帮助构建利于植被恢复的环境,在进行修复的过程中应当对不同的区域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实行分级分块的生态修复,确保生态修复的质量和效果。

4.2过渡垦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针对过渡开发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需要退耕还林。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对于25度以上的坡地,都应当退耕发展生态林草,严格控制坡度大于25度的农田的开垦,做好坡地的生态保护工作。对于15度以下的坡地,根据坡地周围的环境,在靠近人、村和路的地方进行改造,在保证农民基本需要的情况下进行水土保持耕作。针对由于樵采导致的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的可以采取封山育林的方式,对遭到破坏的地区进行一定时间的封闭,封闭时间一般可以为3年、5年或者8年,具体需要封闭的时间参考生态系统类型、气候、地区等因素综合确定。除此以外,封山育林还可以辅以补种植被等措施。

4.3沿河生态修复技术

不断减轻导致生态破坏的驱动力,对生态系统加以修复是沿河生态系统修复的重点工作内容,与此同时,还要避免河流生态环境的单一性过高,单一性过高的河流生态系统容易出现破坏,应当保证河流朝着多元性、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并且要确保河流的连续性和连通性受到破坏后能够及时恢复。必要时可以设置复合断面形态,包括主河槽和护堤地,如果施工条件允许,也可以提前设置马道或者季节性河道。

4.4经济过度开发生态修复技术

对于由于经济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破坏,可以采取粮果、林果间套种植的方法帮助恢复土壤原有的肥力,充分利用山地的自然坡度进行植物的种植,增加土地的使用效率。采取植物轮作的方式,提升植物的产出率。对原有生态系统生物链进行分析研究,采取措施模拟原有的生态链,逐步建立农田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生物链的良性循环。

4.5开发建设生态退化修复技术

水利工程的施工会打破当地的生态平衡,由于早先的水利工程对于环境修复这部分并不重视,并没有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因此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针对这种水利工程项目应当立即停止施工,找出生态环境破坏产生的原因,并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和防治。比如,施工范围内,可以充分利用土地种植一些成活率高、适应性强的植物进行生态修复,能够起到很好的水土保持的作用。适当加强区域的生物覆盖,避免出现施工过程中大量水土流失的现象。

4.6减少生态植物的破坏,维护原有生态系统

水利工程施工对周边环境的扰动较大,尽可能的保护原有生态植物不被破坏,维护原有的生态平衡,对于一些必须要进行砍伐的植被,在其被破坏后应当适当的采取措施,替代其丧失的生态功能,防止裸露的土地产生水土流失。水利工程施工是应当尽量避开植被茂密的区域,控制整个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2篇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是苏科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7章第3节的内容。学生在对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食物网)和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从“生态系统的稳定”的角度去分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进一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本节内容是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知识作深度理解与综合运用的平台,也是为学生继续学习“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作好铺垫。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属于生物课程标准中“生物与环境”一级主题,其对应的具体内容标准是“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属于理解水平。教学时,教师应更关注学生的主体愿望,将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掌握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创设情景,诗意引入

首先,展示美丽的草原风光配上优美音乐――腾格尔的《天堂》。教师娓娓道来:“不少人对美丽的草原心存向往,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让人想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老诗句”。通过富有诗意的旁白,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情景之中。然后画面一转,展示被破坏的草原的图片,画面上厚厚的沙尘,山羊在啃食可怜的草根。通过强烈的图片对比,学生能迅速集中注意力,并激发学习情感。此时,教师及时抛出问题:“为什么同样是草原生态系统,会有如此不同的景象呢?”

3 核心内容的教学

3.1 建构模型,体验学习

3.1.1 建构物理模型

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繁多,教师请学生建立一个理想化的模型来研究该生态系统。先将草原生态系统理想地假设成只有草、鼠、鹰三种生物,请学生思考当草原上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鼠、鹰的种群数量如何变化。

活动规则:在磁性黑板上用绿色磁铁代表草,黄色磁铁代表老鼠,红色磁铁代表老鹰。根据各种草、鼠、鹰数量的变化,移动相应的磁铁,数量减少的就把相应的磁铁移掉一部分,数量增加的则取相应的磁铁填充到相关位置。通过移掉磁铁和增加磁铁的方法来模拟草、鼠、鹰的变化情况。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与能力限制,学生往往难以全面、系统分析,直接让学生操作容易造成混乱也不利于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分析,导致活动流于形式。教学中教师出示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①老鼠会不会无限增加?②影响老鼠生活的生物因素是什么?③老鹰的数量该如何变化?经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确定了比较合理的理想化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理模型(图1)。

3.1.2 建构概念模型

在建构物理模型的基础上,教师先指导学生尝试用文字、箭头和关联词的形式来表示草的数量保持动态稳定的概念模型(图2),然后学生主动思考、模仿建构老鼠数量保持动态稳定的概念模型(图3)。通过概念模型的建构,学生体验了草、鼠、鹰的数量都有增加、减少、又趋于平衡的过程,体会到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3.1.3 建构数学模型

在建构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在坐标中用曲线分别表示草、鼠、鹰的数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趋势,进一步分析草、鼠、鹰之间的关系,教师提供数据表格(表1)。

让学生在提供的白纸上建立好坐标系,再以描点法绘制出在1995-2001年范围内三种生物种群相对数量的动态变化曲线。选出有代表性的曲线图,请学生共同来分析、纠正,得到较合理的坐标、曲线图(图4),从而进一步得出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通过三种模型的建构,学生清晰地看到草、鼠、鹰三种生物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它们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地变化,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这是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所实现的,学生从而得出结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2 分析比较,内化新知

教师设疑,上述生态系统中,若将鹰大量捕杀,则老鼠和草的数量将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这个生态系统很快会遭到破坏。接着展示两个草原生态系统的模型:假设一个生态系统只有一条食物链,另一个有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成食物网。比较同样是采取大量捕杀鹰行动,对草和老鼠的影响有何不同?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强有弱,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越稳定;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生态系统越不稳定。学生也深受启发:人类应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而不应该随意捕杀生物,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3.3链接生活,自主学习

教师首先让学生分析“森林大火”的相关资料,思考下列问题:①发生森林大火的可能原因?②短期内这个森林生态系统还会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吗?然后让学生分析“河流被污染”的资料,思考:①河流被污染的可能原因是什么?②河流严重污染后会造成怎样的危害?③这条被污染的河流还能处于原来的相对平衡状态吗?④怎样提高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接着让学生自主学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相关内容。学生以课外兴趣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展示分享关于“生态系统遭受干扰或破坏”的调查资料。各学习小组分别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媒体手段交流了关于“河流遭受轻微污染后恢复、舟曲的泥石流、黄河生态环境的破坏、太湖的蓝藻事件、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等生态灾害事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于问题的见解,触动学生的心灵。

通过上述学习,学生共同得出结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范围的,外来干扰超过生态系统调节能力范围,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被破坏,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甚至完全不能恢复。学生也深深意识到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危及到人类自身,忧患意识油然而生。

3.4学以致用,参与决策

教师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指导生产、生活实际。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活动除了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必须注意生态效益。那么,怎样保持或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平衡的能力呢?让学生分析以下两个事例:①现代农民在设计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时,采用了果园养鸡,你能用所学的生态学知识来分析这种设计的合理性吗?②我国政府提倡“退田还林、退田还湖”,其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什么?经过分析讨论达成共识:人类应该在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运用生态学原理,合理管理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

在本堂课结束时,教师展示张家港优美人居环境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生活于其中的和谐与幸福,更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提问如下:“为了让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景色常驻

我们的身边,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家园,你有何建议?”请学生写出“爱我美丽张家港,争做合格小公民”的海报,并在学校宣传栏张贴。

4 课后感悟与反思

4.1 注重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做中学

本课的知识目标相对简单,若学生缺乏以“体验”为核心的学习过程,就不会真正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了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这样一个特点。教师让学生在建构模型过程中直观体验了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认识到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接着又通过学生课外调查、课堂讨论、课外海报制作等活动,让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图做到不断丰富、深入、融合与升华学生的体验。

4.2 注重模型建构,使学生逐步理解核心概念

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的依次建立,有助于学生理解第一个概念――“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建立模型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甚至激烈的争论,不同的思想碰撞交融、去伪存真,表现出较强学习兴趣和探究愿望。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数学模型,画曲线图的能力欠缺,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数学描点法介绍与训练。但对这部分的讲解不宜太深,初中学生能画出大约的数量变化趋势即可。

通过比较不同的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的大小,则帮助学生理解第二个概念――“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平衡的能力不同”。学生通过链接生活、分析资料得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平衡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核心概念的依次提出、逐步深入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本质。

4.3 注重合作学习,让学生体验分享与交流的快乐

每个课外兴趣小组是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的。成员间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充分展示集体的智慧。上课时每组学生围坐在一起,以便启发引导后,学生可以面对面地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模型的设计和操作,最终得出结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及回答问题的质量等等,评选出最佳表现奖、最佳创意奖等集体和个人奖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但也发现少数学生由于时间紧、家里没有电脑等原因,分配的查阅资料任务没有完成。课堂上思维活跃的学生热情高涨,胆怯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依赖小组的其他成员,成了陪衬的旁观者。

第3篇

【关键词】绿色;生态;住宅;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广泛性定义是: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二、关于绿色生态设计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过程。住宅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自然与文化的纽带。对于设计而言,是人类对自然界改造的一个预先的过程,也伴随着对自然界的破坏。所以,当人们意识觉悟的时候,提出了绿色生态设计的概念,即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最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类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绿色生态思想深刻地觉悟到:把人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一味地满足人的欲望,很可能违背生态规律,破坏生态平衡。环境艺术设计师要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的过程中实现持续发展与生态住宅。如今,绿色生态思想已成为日益改变整个人类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一种国际思潮,为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三、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生态住宅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生态住宅不仅仅是建立一套独立的住宅指标体系,而是要将住宅与环境、资源及人类的活动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不仅仅要注重空间的使用效率,而是要更加强调发挥环境和资源的效益。如果说现代住宅是从空间的角度去关注人们的生活,那么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生态住宅则是在现代住宅的基础上从更加宏观的环境与资源的角度关注人类的生活。它把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破坏的恢复以及区城内社会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培育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景观。诱导整体、谐同、自生、开放的生态文明、孵化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社会适用的生态产业,、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态社区,最终实现区域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

四、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住宅的设计原理

(1)注重地方性,设计应该根植于所在区域。对于任何设计都要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适应场所自然过程,并当地取材,减少运输和管理成本。(2)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保护、减量、再用和再生四个解决办法来维持我们生活的系统。(3)让自然做功,让自然生态为维持人类生存和满足其需要提供各种条件和过程。(4)显露自然,是生态设计的一个重要原理和生态美学原理,在现代住宅中越来越得到重视。所谓显露自然,即显露和解释生态现象、过程和关系的环境艺术设计。强调设计师不仅仅设计住宅环境和功能,更可以体现自然的感觉。

五、绿色生态住宅的健康

绿色生态住宅称为健康住宅,在房屋的建造上,则要考虑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需要,注重节省能源,注重居住者对自然空间和人际交往的需求。与传统设计相比,绿色生态设计应该作为设计途径的进化和延续,而不是突变和割裂。生态住宅要把健康落实到设计中。房地产经销商的销售策略不再是以卖地皮为最终目的,也不是以卖钢筋加水泥的房子为最终目的,更不是以卖概念和环境为最终目的,而是以营造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和人性需求的健康文明新家园为最终目的。作为住户,要真正享受社区健康文明新生活,更注重社区服务软件上,要真正享受到身心愉悦。这才是住户们现在追求健康文明的家园。生态住宅不只是绿化,而且,从规划上看,生态小区的总体布局、单体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配套的设计,都必须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生命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

[2]于志熙.城市生态学[M].中国林业出版杜,1992

第4篇

伴随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MAB计划的提出,许多国家先后开展了城市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状况的思想引入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并对未来园林发展的规划设想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在景观行业发达的国家,生态主义设计早已不是停留在论文和图纸上的空谈,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处理技术思想贯穿于整个设计的始终。对生态的追求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后两者,占据首位。国内城市范畴的景观规划还相当落后,仍停留在传统的追求空间视觉效果的形式层次,生态原则只在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得到少许应用。

生态设计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应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设计将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摒弃了掠夺式开发的弊病,达到人与自然共生的理想。

二、城市生态敏感区

鉴于城市处于快速拓展阶段,特别是建设需要大量土地资源,为了保障其建设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应对城市空间作生态敏感性分析,并划分出不敏感区作为城市优先发展区用地。

生态敏感性分析通过对城市化特别敏感的自然生态因子加以叠加,用以界定易受人类损伤的敏感地带,加以控制保护。一般从饮用水资源、自然生态要素的人文价值、生态资产、工程地质情况等指标进行处理分析。根据生态敏感性程度,将市区划分为生态最敏感区、敏感区、低敏感区和不敏感区4种类型。空间落实如下:

生态最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山脉、河流水系的两侧。该区生态敏感性很高,外来干扰不仅对其自身影响反应剧烈,甚至有可能波及其他地区,对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破坏,故应属重点生态保护区,城市发展过程中应重点考虑与该区的关系。

敏感区分布在山体边缘地带、建成湖泊湿地地区以及老城中心。该区生态敏感性较强(包括历史文化因子的敏感性),对维护最敏感区的功能以及整体生态效果起重要作用,故开发建设亦应慎重。

低敏感区以大片农田景观为主,少部分为城区内历史文化保护地段或文物密集区,该区不宜强度开发,而应作为大地园林化的主要构成成分或历史文化控制建设地段。

不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县城区一带,是城市发展的良好用地。

三、生态的绿化

随着环境资源被不断开发利用,经济的高度增长,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局部地区后工业社会的逐渐到来,利用绿化技术对受损环境与被破坏环境进行生态与景观恢复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生态处理手法是值得大力推广运用的,但以为设计人造的绿色空间,植林挖池就具有生态效益,未免是将复杂的生态系统简单化了。从表象上看,城市景观大都体现了绿色的主题,但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的,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形成和保持的景观效果并不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自然有其演变和更新的规律,站在生态的角度上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充分利用乡土植物种类,尊重场地的自然再生植被,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或是充分利用基址上的原有植被,发挥自然系统的能动性,这才是绿色生态设计。

(一)屋顶生态绿化

在建筑密集的城市环境中,屋顶生态绿化作为一个比较有效的空间绿化手段,常常出现在高密度的建筑群中。屋顶绿化对建筑本身的承载力和防渗透要求相对较高,因此,一般建筑只能栽植浅根系易于生长的花灌木及地被。但基本上只是的达到了绿化的效果,在生态多样性方面太过单一了。值得我们考虑的是如何更高效的发挥生态绿化的作用,建立生态多样性空中绿化。

韩国环境部《建设高效率的生物栖息空间》项目之一“天空乐园”——把建设生物栖息场所的市内生态公园的概念引申到屋顶绿化中。把空间分为“野生绿地”、“灌木丛”、“湿地”等,并种植了八十多种植物。屋顶小生态系统建设后,高为12层的建筑,取暖能源减少了14%,空调使用减少了13%.建设两年后屋顶小生态系统植物种类达到了150种,昆虫种类达到了二十多种,鱼类、两栖类、鸟类生存环境优化。由此看来,在屋顶上建设生物栖息空间,给城市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多样化。

(二)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树种规划

城市发展在基础建设和道路建设中几乎不可避免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破坏。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被破坏的植物群落系统,其在绿量和生物多样性比自然再生的恢复速度快很多城市发展在基础建设和道路建设中几乎不可避免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破坏。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被破坏的植物群落系统,其在绿量和生物多样性比自然再生的恢复速度快很多。

城市发展在基础建设和道路建设中几乎不可避免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破坏。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被破坏的植物群落系统,其在绿量和生物多样性比自然再生的恢复速度快很多。

绿化树种规划的方针:

1.以当地景观与植被构成为主的乡土群落为复原目的;

2.早期形成绿量的速生树种的落叶树(先驱种)与远期形成景观的常绿树按一定比例搭配。

首先通过调查当地周围的自然植被,在土壤贫瘠的条件下,生长发育着的稳定的树种规划为远期构成树林群落的树种。其次选用当地的速生树种,利用速生树种确保绿化初期的绿量,并为慢生树种提供夏季遮荫。并根据对当地自然植被林缘树种的调查研究,在林地边缘选择适当的抗性强的树种栽植。

从效果来看,而采取这种生态恢复绿化方法仅需用4~5年的时间,即与其周围没有遭到破坏的植被在绿量方面达到了基本的一致。比任植物自由萌发与生长快几十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群落的构造发生相应的变化,动植物种类也开始自然增加。为保障远期形成景观的常绿树健康地生长,必须对恢复地植被进行适当的养护管理及对早期形成绿量的速生树种(先驱种)进行移植。

四、城市特殊地区更新

生态学的引入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再生原料支撑的材料,将场地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废弃物等。今天,景观设计师面对的基址是越来越多的那些看起来毫无利用价值的废弃地和被生产破坏的区域。更多的是为我们的城市治疗疮疤,用景观的方式来修复城市的肌肤,促进城市各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德国埃姆舍公园(IBAEmscherPark)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设计者巧妙的利用旧工业区原有的采矿基地和大量建筑,改建成公园休闲、娱乐的场所。不仅尽可能的保留了原有的工业设施作为地区的历史延续,并有效的节约了资源,同时创造了独特的工业景观。这项环境和生态综合整治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由于工业衰落带来的环境、就业和经济发展等诸多难题,并赋予旧工业基地新的生机。

俞孔坚教授主持设计的中山岐江公园,也是典型的充分利用原场地的造船厂房及机器设备作为景观的组成部分。对工厂的原有设施加以提炼和修饰,使其赋予新的审美和使用功能,并引发游客对历史的回顾和思索。

五、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性是生态设计的重点。生态水环境终目标是使流入自然流域的水实现污水“零排放”。城市里一般污水都被收集到污水处理厂,处理之后再排回河道中。但水处理厂的排水一般为三级排放,仍然携带大量污染物质,所以排放到自然河道仍然是超V类水体,易引发诸多问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会上,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根据去年的检查,我们国家600多个城市中间有230多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率等于零。也就是说,这些城市的污水是直接排放的,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而且也使水的循环利用在这些城市受阻。为了扭转该现状,根据生态设计理念在规划中,我们应分考虑了污水治理、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回用以及水质保持的问题。

(一)综合形的生态处理方法

污水处理厂的排水推荐采用一些先进的生态污水处理措施,如太阳能水生物污水处理系统(SAS),处理后将清洁的水回用当地的生产。中水和雨水集中净化处理可利用城市林地作为生态过滤系统,同时加速水的蒸腾和下渗,保障了水系统的循环,并且可创造出一个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这种设计理念有多方面益处:它首先解决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给当地提供了清洁的淡水资源;回灌了土地,补充了地下水资源;进入河流的水质达标,确保河水恢复为奔流的河流,而不是一条排污的渠道。一方面提高了水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生态恢复手段维持水循环过程,以便持续地获得可供利用的水。

(二)湿地

湿地作为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调节气候、蓄洪防旱、水质净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的生物基因库和人类文明的摇篮。

湿地具有巨大的净化、降解有毒物质的能力。试验表明,湿地对采油污水中油的净化率可达80%以上,对落地原油和钻井泥浆的净化作用也十分明显。此外,湿地的功能还表现在供给水源、重要物种栖息地、动植物产品的开发、科学研究、文化教育、旅游和休闲等方面。因此,利用各类湿地来构筑城市的生态系统,投入最少,养护费用最低,却能为城市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三)人工浮岛

浮岛是在池塘中放入浮体,并在浮体上种植植物来净化水质的一种人工制造的“岛”。在浮体上种植亲水性植物,不但可以净化水质,给生物提供栖息场所,而且还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日本约在30年前着手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并成立专门的机构,并利用人工浮岛技术净化水质、创造生物的声息空间、改善景观。

第5篇

关键词:环境;生态设计;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一、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常说和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更是为人类提供各种日常所需的主要手段和控制方法。在当前人们发展的过程中,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已成为制约人类发展,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手段和措施。在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条文中明确的将环境定位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体,更是对当前各个成分的总概括,其中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各种古代遗物和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城市乡村概念都输与环境体系中。在这些体系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是 当前城市体系和乡村体系,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自然因素和各种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总体。在环境概念中有两层含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二)随着当前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各个概念和物质需求认识的不断加深,环境作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心和重点逐步成为人们建设的前提基础,更是影响当前因素和自然保护的基础前提。

二、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

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三、环境治理和保护

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郑州市这几年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母亲河的治理就已经略见成效。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黄河两岸的环境一度非常恶化,绿城经常在开春的时节会经受一次又一次沙尘暴的洗礼,而我们的母亲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多次探究和研所,就当前社会环境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探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更是一项基本国策,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是将城市规划路线结合当前环境实际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1.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4.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交通……),人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5.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6.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

第6篇

关键词:能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完善

中图分类号:D912. 6文献标识码:A

一、 生态补偿概述

(一)生态补偿的法学界定。

由于各自研究的学科不同,以及研究角度存在差异,因此对生态补偿所下的定义也不统一,但大部分观点都从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来给生态补偿做出界定。而要从法学的角度界定生态补偿的概念,应当从生态补偿的目的、范围、标准、方式、责任以及主体等个方面进行考虑。通过以上分析,从法学角度对生态补偿所作的定义是:为了生态系统提供的环境服务能够持续供给和实现生态公平,协调利益相关者的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维护生态安全,减少贫困,国家通过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对破坏环境服务持供给的行为者收费,或者对保护环境服务持续供给的行为者予以奖励的法律行为。

(二)能源生态补偿的概念及其制度类型。

能源生态补偿的概念在我国还相对较为生僻,因为现阶段学界对能源相关领域的生态补偿研究主要限于矿产资源的生态补偿,即能源资源的开发领域。而能源不仅在其作为资源开发时存在生态补偿的需要,在生产等其他涉及能源的环节亦存在生态补偿的需要。结合上述生态补偿的概念,我们可以把能源生态补偿的概念定义为:通过对损害生态环境的能源行为进行收费或对保护能源活动所涉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以实现能源活动外部性的内部化,达到保护生态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能源生态补偿制度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更详细的说,能源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能源活动相关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豍当前我们在谈到生态补偿制度是多是指直接公共补偿制度,即由政府或基金等多种形式直接向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者进行补偿,这也是最普通的生态补偿方式。

二、 我国能源生态补偿实践现状

(一)能源开发环节的生态补偿的实践。

1、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的不足。

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在各地的名称不一致会导致在性质和理解上的错误和混淆,从而导致适用不当的情况。而且收取的标准过低,在实践中大多只按照治理成本收取保证金,常会出现治理费用超过保证金,而超过保证金的部分则难以征收。另外,保证金的收取以现金为主,形式过于单一,而返还条件不够具体明确,使得这个制度在实施上存在很多问题。

2、生态环境补偿费的征收的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省市的生态补偿仍然以财政拨款为主,没有进行生态环境补偿费的征收,而且也缺乏相关的法律进行规定和规制。而在对生态环境补偿费进行征收的省市中,其征收的部门错综复杂,相互交叉,缺乏统一的管理,所以又会出现反复征收的问题,从而加重企业的负担。

3、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单一。

我国目前存在的大量废弃矿山,其生态环境恢复、土地复垦等历史欠账主要由政府承担,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地方政府财政,中央政府拨付的资金仅占很小比例。开采企业对正在进行开采的矿山承担环境恢复治理的义务。从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实施中的具体制度可知,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渠道主要是政府和开发企业,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且用途广泛,难以保障生态补偿资金的需求,矿区被损的生态环境治理往往需要巨额资金,仅靠开发企业缴纳的保证金并不能足额保证,因此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应当多渠道筹集,使其多元化并保证其专款专用,才可能满足生态补偿的资金需求。

(二)能源生产环节的生态补偿的实践。

电能作为生活中最常使用的二次能源,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电能本身看来似乎是一种清洁能源,但其传统生产过程的非清洁性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电能的生产方式较多,如风力发电、垃圾发电、核电皆是清洁、可再生的新式能源获取方式,但上述方式在我国目前发电总量中所占比例极低,最大的电能来源生产方式仍是煤炭燃烧的火力发电和大坝修建带来的水电。而煤电和水电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火力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硫造成酸雨严重,同时,煤电生产会不可避免的产生碳排放,而水电的生产也会因大坝的建设给当地生态造成巨大的影响。

像所有的开发建设一样,煤电和水电的开发也会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然而人们更多的相信电作为二次能源是一种高效便捷的清洁能源,却忽视了其诞生过程的非清洁性。现有的能源生产环节中涉及的补偿更多的是一对一的对于被拆迁者或者受损害者的财产补偿,真正意义上的能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缺位。

三、 国外能源生态补偿制度借鉴

(一)国外能源生态补偿的实践。

1、美国在1977年颁布了第一部全国性矿区生态系统恢复法规《露天采矿管理与复垦法》。该法规定任何进行露天采矿的企业必须缴纳一定数额的复垦抵押金,采矿企业若完成土地复垦任务则返还其复垦抵押金,反之,则将抵押金用于资助第三方进行复垦。在生态治理的责任方面,规定对于法律颁布前后的矿区破坏进行区别对待:颁布后出现的矿区生态破坏,一律实行“谁破坏,谁恢复”,由矿山主对矿区环境进行完全的修复;而法律颁布以前已经破坏的废弃矿区,则由国家通过建立治理基金的方式组织恢复治理。另外,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美国将开采许可证申请制度与生态补偿与修复挂钩,并实行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

2、德国也是开展矿区环境治理较早的国家之一。德国联邦政府针对新老矿区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老矿区,联邦政府专门成立矿山复垦公司专司此项工作,复垦所需资金由政府全额拨款,并按联邦政府占75%,州政府占25%的比例分担。对于新开发的矿区,根据联邦矿山法的有关规定,要求矿区业主必须对矿区复垦提出具体措施并作为审批的先决条件;必须预留复垦专项资金,其数量由复垦任务量确定,一般占企业年利润的3%;必须对因开矿占用的森林、草地实行等面积异地恢复。政府每年都要派专人到矿区进行专项检查,确保复垦工作落实到实处。在开发和复垦的过程中,都有非常严格的环保和质量标准。

此外,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群岛等也都建立了矿山开发的复垦基金制度,要求采矿企业在取得生产许可证之前就建立起生态重建的金融安排。一些国家还要求矿山企业对周围社区传统生活方式以及休闲性的损失提供一些隐含性的补偿。

3、在流域管理、生态系统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维护方面,国外发达国家也基本采取有针对性的生态补偿制度,如在流域生态补偿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包括:澳大利亚通过联邦政府的经济补贴,来推进各省流域综合管理工作,南非则将流域生态保护与恢复行动与扶贫有机结合起来,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并雇佣弱势群体来进行流域生态保护。美国纽约水务局则通过协商确定流域上下游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的责任与补偿标准等。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补偿,国外的做法包括购买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栖息地,使用物种或栖息地的补偿,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补偿等。森林生态系统的补偿则主要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碳积蓄与储存、景观娱乐文化价值实现等途径进行。

(二) 给我国生态能源补偿制度发展的启示。

国外的生态补偿制度有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并且能够严格的加以执行。在政府出台法律法规的要求下,生态补偿的需求方推动着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既有自下而上的模式,也有自上而下的模式,但大部分是由小规模实施开始,再加以推广。充分利用了市场机制和多渠道的融资体系,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多样化,有来自政府、私人、企业、捐赠等,生态补偿资金到位,核算公平,使用监督机制较为健全。矿山生态补偿中采取区分旧账与新帐,建立补偿保证金制度,治理基金制度和资金支出横向转移支付制度,保障专款专用。积极鼓励公众参与,努力构建和开拓国际碳交易市场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发达国家由于是这一系列制度的构建者,较好的掌握了主动权,往往能够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就算是在发达国家,生态补偿制度也还仍然处在探索阶段。而由于国内外在文化历史、社会经济等观念的差异,我们对于外国经验的借鉴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做法,而应当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恰当的借鉴国外适宜的经验来帮助我国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并将我国的生态保护与建设事业融入国际背景之中。

四、 我国能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明确能源生态补偿的主体。

能源生态补偿主体的区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将能源开采、生产引起的生态补偿的责任区分为旧账和新账两种情况区别对待。旧账的补偿和治理由政府承担,以公共支付的方式为主。由国家承担旧账的原因在于,在能源的开采和生产中,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须的,矿山的开发和水电建设地区因此受到影响的生态环境也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因此,国家应当成立废弃矿区、老矿区和已废弃的大坝、老水电建设区等已经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的治理责任主体,可通过建立专项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基金的方法解决。而新矿区和新水电建设所造成的破坏形成的新帐则主要应当有企业负担,企业可以考虑将治理成本计入能源生产成本的方式,让能源的使用者分担,其中带有公共基础设施性质的大型和超大型新水电建设的生态恢复也应考虑由专项生态补偿基金等公共支付的方式承担。

另外,在支付方式上,针对补偿区域的大小,可以对大尺度区域和小尺度区域进行区分。当生态服务的提供者在可控制的数量之内时,宜采取一对一的交易方式,其主要适用于新账中企业对破坏的生态的补偿,又可分为先进补偿和修复治理。而大尺度区域的补偿方式应包括国家通过直接财政补贴、财政援助、税收减免、税收返还的形式进行资金实物补偿,而且还包括国家和地方在建设项目、技术补偿和智力补偿等多种形式,但是最重要的补偿方式还是资金补偿。

(二)生态修复法律制度的完善。

生态补偿除了资金上的补偿,更重要的是对已经破坏的环境进行修复,如对矿区的土地实施土地复垦制度等一系列完善的有助于能源生产和开放中生态修复的制度。

1、建立完善的土地复垦制度。

实施土地复垦制度可以使能源开放企业自主的进行土地复垦,在开始能源开发之前做好复垦计划有利于能源开发地区的生态保护和恢复,也能避免出现难以挽回的生态破坏。将矿区复垦计划的通过作为能源开放企业获取能源开放许可的前提,也就是说,只有当复垦计划经过有关管理部门审查合格之后方可取得许可证。在通过复垦计划的同时,还要缴纳一笔复垦保证金,在复垦验收合格之后,予以返还。

具体来说,复垦计划的内容应当包括:(1)在能源开发前,许可范围之内的土地状况,如土地的条件,用途以及土地的计划用途和利用方式;(2)复垦后的土地的利用方式;(3)将要采用的复垦方式及科技手段;(4)完成复垦工作的详细进度安排;(5)与使用开采和土地复垦操作的当地政府土地利用计划相一致和协调的相关考虑。在规定详细的复垦计划内容的同时,应当建立严格的复垦标准,并在分阶段验收合格之后分别返还复垦保证金。

2、建立能源开采生态恢复治理基金和生态补偿保证金制度。

为了逐步恢复治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能源开采中生态环境的破坏,负担起对过去生态环境破坏旧帐的补偿与修复的责任,可以通过建立我国能源开采生态恢复治理基金,确定征收的主要来源、征收金额、征收方法和程序等。

我国也可以参照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能源生态补偿保证金制度。企业在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前,需向有关部门交纳一定的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设立银行专门账户,实行专项管理。企业必须做出经相关部门批准的矿山等的开采和环境修复规划,对在一定期限内,达到规划要求并验收合格的企业,返还保证金;否则,政府就可以利用这些保证金用于环境恢复治理,治理费用超过保证金的部分由矿山企业承担。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我国经济摆脱粗放式经济模式,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对废弃矿山的环境治理除了政府承担责任外,还可以通过给予土地复垦者优先使用复垦后土地的权利或给予废弃矿山剩余开采权等方式,鼓励企业或民间个体恢复治理废弃矿山。对于废弃矿山环境治理专项资金以及开发企业交纳的保证金,可由政府委托中介组织,采取公开招标方式,进行市场化经营,鼓励各种组织积极参与,实现补偿主体多元化,从而进一步推动能源生态破坏地区的生态修复。

(三)能源生态补偿资金筹集制度的完善。

1、完善能源税费制度。

在资金的筹集方面,我们应当积极探索能源税制改革,考虑征收能源生态税来获取相应的生态补偿金,以满足国家提供能源生态环境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能力需要。同时实施能源生态补偿保证金制度,即对新建或在建的水电和矿山等,应以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为重点建立生态补偿保证金制度。所有的企业都必须在缴纳一定数量保证金后才能取得水电建设或采矿许可,保证金应根据每年生态损害需要治理的成本加以征收,要能满足治理所需的全部费用。保证金可以通过地方环境或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征收上缴国家,也可以在银行建立企业生态修复账户、政府监管使用的发生缴纳。若开采企业未按规定履行生态补偿义务,政府可以动用保证金进行生态治理。

2、加大中央转移支付的力度。

财政支付作为生态补偿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实施效果最为明显、最易实施的手段。可以考虑在财政转移支付中增加生态环境影响因素的比重,按照平等的公共服务原则,增加对中西部生态脆弱和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的支持力度。

3、积极探索市场手段。

在转移支付的保障下,我们也要积极地探索使用市场手段补偿生态效益的可能途径,加大拉动人们对生态服务的需求,加大对企业激励的经济措施和鼓励政策,同时积极寻求国外非政府组织的捐赠支持等,促使补偿资金来源实现多渠道和多样化。

(四)补偿的依据和标准。

补偿依据和标准的确定的重要性在于,要想有效地实施能源生态补偿,这些具体的依据和标准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制定科学的能源生态补偿标准体系,要结合各地实际研究来制定和完善,并综合运用各种补偿标准的核算方式,找到一种最合理有效的补偿标准和方式。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一般参照以下方面进行核算:(1)按生态保护者的直接投入和机会成本计算,即在考虑生态保护者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同时,将其牺牲的发展权部分等机会成本也一并纳入补偿标准的计算之中。(2)按照生态服务受益者获利计算。生态受益者没有为自身所享有的产品和服务付费,使得生态保护者的保护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产生了正外部性。为使生态保护的这部分正外部性内部化,需要生态受益者向生态保护者支付这部分费用,因此,可通过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交易价格和交易量来计算补偿的标准。(3)按照生态破坏的恢复成本计算。资源开发活动会造成一定范围内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资源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损害等,减少了相关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福利,应通过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的成本核算作为生态补偿标准的参考。

(作者: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环境与资源法)

注释:

杨润高、李红梅.国外环境补偿研究与实践.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2).

黄锡生.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探究.现代法学,2006,28(6).

孔凡斌.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理论、实践与研究展望.农业经济问题,2007(10).

李文华.我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建议.高科技与农业化,2007(9).

黄锡生.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探究.现代法学,2006,28(6).

杨润高、李红梅.国外环境补偿研究与实践.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2).

李文华.我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建议.高科技与农业化,2007(9).

杨润高、李红梅.国外环境补偿研究与实践.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2).

戴星翼、俞厚未、董梅.生态服务的价值实现.科学出版社,2005.

杨润高、李红梅.国外环境补偿研究与实践.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2).

参考文献:

[1]吕忠梅.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法律出版社,2003.

第7篇

[关键词] 生态伦理自然价值内在价值

自然价值是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支点之一,自然是否具有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也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按照传统的价值概念,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即是说,客体能满足主体需要,它就是有价值的;反之,则是无价值的。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以主体的需要为价值原点(出发点),以客体能否满足主体或满足的程度来确定其价值的。显然,建立在“满足主体需要”基点上的价值关系呈现一种射线状,一种单维性,即由主体指向客体。在这种理解意义上,价值关系必然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关系,那么,在宇宙万物中,人本身(具体地说,是人的需要)便成为价值的绝对尺度。换言之,宇宙万物只有相对于人才有了价值的属性,人是惟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其他存在物只具有工具价值;大自然的价值只是人的情感投射的产物。这也是人类中心论者长期所持的关于自然价值的观点。

面对全球问题日渐突出的现实,很多人都把矛头指向了人类中心论,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对当今世界生态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此相反,一些学者提出了各种以生命、大地,乃至以泛生态为中心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观点,认为人并不是价值的惟一主体,即并不是人才有主体性,自然同样具有主体性,也正是这样,自然和自然物才具有内在价值。“内在价值论”的首倡者是美国生态学家罗尔斯顿。按照罗尔斯顿的看法,所谓内在价值,是指“那些能在自身中发现价值而无须借助其他参照物的事物,即事物自在(initself)与自为(for itself)的价值”,自然有机体作为自维持系统,物种作为生命动力的形式,都具有内在价值;罗尔斯顿在《哲学走向荒野》中指出:“自然自身的强大创造性就是其内在价值的源泉”。自然作为(生态)系统,创造着所有生命,自然的这种创造性无须借助他物。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是客观的,不能还原为人的主观偏好;人负有保护和促进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的义务,因而人类应该维护和促进具有内在价值的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

传统的价值概念以主体(人)的偏好和欲望决定价值,把外部自然界仅仅看成一种供人“占有”、“使用”的对象。在这种价值观看来,所谓价值,就是客体(自然)对主体(人)的“意义”或“有用性”。这样,自然界就仅仅具有一种满足人类需要的“工具性价值”。例如,野生动物的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为人类提供肉食、皮毛、蛋类或药材,森林的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为人类提供木材,以供人类作燃料、建房、制作各种家具、器皿、纸张或其他用品的材料。在这种价值观的支配下,一方面,人们对自然界采取了无节制地征服、支配、掠夺、占有和挥霍的野蛮态度,自然界是仅仅被作为人类的消费对象来对待的。另一方面,人类往往只为着自身利益去思考和行动,价值目标的追求与实现也大多以自我需要为基本标准,强调的只是对自然的权利(一是无偿占有权,二是无限索取权),自然则是为人类提供权利享受的“所在”。享受权利必须承担义务和责任,但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人类对自然的极端功利性,使其对自然的权利的追求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而对自然的良心、义务与责任则出奇淡漠。正如西方者马尔库塞指出:人类做到的只是“让自然为人服务”而永远不是“人道的对待自然”。原因在于,人对自然的支配意识太根深蒂固了,人总是一味的企图向自然索取些什么。

当然,罗尔斯顿并未否认自然对于其他有机体和物种来说具有的工具价值。在生态系统内部,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交互生成,而生态系统整体作为生命的创造者和支持者,则具有一种超越于工具价值之上的“内在价值”。相对于传统价值观理解的“消费价值”来说,内在价值是一种“存在性价值”。消费价值只有在人们的消费中(即对自然物的毁灭中)才能实现出来,而内在价值却只有在自然物不被消费(即存在)时才能实现,如果我们把它作为消费价值消费了,内在价值也便消失了。我们在实践中消费的,实际上不仅是自然物的消费性价值(使用价值),我们在消费其消费性价值时,连同它的内在的生存价值也一起毁掉了,这是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价值论根源。反思我们今天面对的环境破坏,同我们的传统价值观只承认自然界的消费价值、不承认内在价值是直接相关的。以人类的有用性价值标准衡量,自然界中多数物种在目前看来确无价值,但我们却忽略了这些物种对维护整个生态系统平衡所起的内在作用,我们根本感觉不到某种微不足道的物种遭到破坏后产生的后果,相对于很多学者热衷研究社会问题而言,拯救看上去对人类无益的大自然碎片,实在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以至当成千上万的生物资源灭绝之前,有时我们连它们的名字都不知道。当我们放纵我们的改造活动,其破坏性后果超过了自然界的“生态极限”时,整个生态系统就将遭到彻底性破坏。

以系统论看来,自然客体是同人发生“现实关系”的自然物,人与自然界系统整体之间并不构成哲学思辨上的主客体关系。自然界是系统的整体,而人不过是系统整体之中的一个局部的要素而已。从逻辑上说,系统整体之中的局部要素不可能成为系统整体的主体。人不可能把自然界系统整体作为它的实践对象。因此,人只能作为自然界系统整体之中的一个要素在系统整体规律的决定下参与整体的运动。在人与自然界整体的关系中,自然界整体是决定者,作为局部要素的人是被决定者;自然界整体的规律性和动态结构的界域构成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绝对限度。在这个关系中,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就不适用了。诚如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所说,“人类的定义恰恰是现世之人与世界休戚相关之人,而非人类之人以人类自身为中心之人”。这种“现世之人”就是指现实生活中之人,而不是抽象之人。也就是说,作为现实生活中之人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自然与生态环境,是自然与生态环境中之人。

现代科学充分表明:现实世界的许多现象并不是有序的、稳定的和平衡的,而是充满变化、无序和沸腾的非线性统计学过程。这充分说明大自然的“令人不安的和神秘莫测的特性”至今还未被人们全部理解和认识,就此而言,人的主动性是相对的。人类对自然进行变革所引起的后果也并非完全可以控制,甚至往往处于被动状态,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现在”的人还难以满意地预测到一个物种的毁灭或一个特定生态系统的破坏究竟会产生哪些长远影响。对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有过一段精辟论述,他说,“…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别的地方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在这些地方剥夺了森林,也就剥夺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存器。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北坡得到精心培育的松树林滥用个精光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他们区域里的山区牧畜业的根基挖掉;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来。在欧洲传播栽种马铃薯的人不知道和这含粉的块茎一起他们也把瘟病症传播过来了。”在这里,恩格斯用“线”的概念的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的不同阶段的后果,从第一线的“取得预期结果”到第二线的“梦想不到”,再到第三线的“没有预料到”,形象地说明了人对自然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第8篇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 生态女性 意识

引言

哈代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对田园风光和质朴的农民有着深厚的情感,对农村宗法观念和体制逐渐瓦解是赞成的,然而对工业革命对农村田园生活方式的毁灭又是极力反对的,这就造成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他既反对农村传统的宗法男权制度,又反对工业革命对农村田园自然风光的毁坏,在作品中通过暗示的方式把对女性的迫害和对自然的毁坏联系起来,这正是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体现。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体现对于理解哈代作品的风格特征和作者的社会观点都是有所帮助的。

一、生态女性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本质上是生态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必然结合,是妇女解放运动和生态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从理论派别上分析,她是研究女权主义的重要流派,同时又是研究生态哲学的重要流派。研究的思路是从男性和女性的关系入手,再来切入到生态问题上,最终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把两者结合起来的契合点就是以男权为标准的家长制,因为通过研究她们得到结论:统治女性和自然的人就是根植于家长制逻辑认识之上的男性。在行动上,她们肯定了女性和自然的完美融合,否定男权对女性和自然的统治,并进行深入的批判。随着工业革命和文化复兴运动的开展,女权主义者和生态主义者相继兴起。而哈代正好生活在思想动荡的工业革命时期,生活的经历和文化背景相互作用,使其作品中产生了生态女性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主要体现在女性和自然紧密结合在一起,受到相似的摧毁和伤害,有着共同的反抗目标等。

二、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体现

(一)苔丝与自然紧密相连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几乎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把女性和自然联系在一起,在女性主义和生态问题之间存在着概念、象征和语言的联系。而在哈代的笔下,苔丝和自然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是自然的化身,是自然之母纯洁的孩子。大自然是苔丝生活活动的场所,她与自然之间是相互感应息息相通的,很多的时候,作者把苔丝和自然放在一块来描写。苔丝生活在一座群山环绕、幽静偏僻的山谷,且没有旅游者或者风景画家来光顾过,更别说是城市的侵扰了。在作者的笔下,苔丝和她生活的自然是一体的,是美丽的、纯洁的、未受到世俗影响的。而且作者还把自然景物的变化和苔丝的心情、遭遇联系在一起,起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当苔丝走进充满陷阱和危险的德伯家的时候,自然环境也变得阴暗起来:“小屋的屋檐都隐藏在四季常青的繁叶之中”而且这座小屋是猩红色的,正是绿叶下隐藏着猩红色的小屋像极了德伯家平静外表下隐藏着的罪恶和危险。从后面发生的事件来看,在这里的自然也是和苔丝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写作技巧像极了中国文学的情景交融的写法,但二者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的情景交融技巧是以景托人,来暗示人物的心情、故事的发展等,但从本质上来说,两者是分离的,景是景、人是人,景物的描写只是一种表达人物情感的手段,是写作的一种技巧。而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作者有意地把自然和苔丝融为了一体,对自然的描写不仅仅是为描写苔丝服务,而是认为苔丝就是自然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者在文章最后的部分写到苔丝被带到了桑德伯恩,对这座城市,几乎没有自然景物的描写,没有了自然苔丝也不复存在,因为苔丝是自然的一部分。果然,作者把苔丝的死亡地点选择了这里。这就从反面印证了作者认为苔丝是自然的一部分,她们血肉相连,缺一而失二。这也正是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的生态自然和女性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也是小说中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体现。

(二)对摧残女性和破坏生态的批判

生态女性主义者反对把男性和女性、文化与自然、肉体与精神、情感与理智分裂并对立起来的社会观念,更加批判把男性凌驾于女性之上、把科技文化置于生态自然之上的观点。她们主张两者是相互联系、融入一体的。她们提出解决生态自然危机的根本途径是建构新的女性文化,提倡人与自然的联系和统一,对传统的把男性女性、文化自然、情感理智、肉体精神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进行彻底地批判,从根本上解放女性保护生态自然。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小说中,多次对这种对女性的摧残和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放在一起进行批判,他认为只有对这两种行为同时进行批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正符合生态女性主义者对对立理念的二元思维模式的批判,也是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体现。哈下的苔丝不惧怕黑暗的野外,也不回避自然的孤寂,而对被称作社会的群众从心里头反感和逃避。可以从中体会出作者对当时工业革命和男权制度对女性和自然压迫毁坏的强烈批判。作者还有意地把苔丝悲惨的遭遇和被工业破坏的环境放在一起描述,从心里暗示这两者共同的命运联系及对摧残女性和破坏生态的行为进行共同批判。如作者写到苔丝被丈夫抛弃后来到弗林科姆岑,当地的环境受到工业的极大破坏,“这里空气干燥寒冷,长长的跑大车的路在雨后不久就被风吹得尘土飞扬,树木很少,可以说一棵也没有。”还有在写到牛谷场时说:“这些河流淌得很慢,且往往是浑浊的,河底是淤泥,趟河的人不当心就会深深地陷入。”字里行间充满对社会人群破坏大自然生态的批判。在批判社会破坏大自然生态的同时,作者总是把社会对苔丝的迫害安排在这些被破坏的自然生态之中,从中暗示出对女性的压迫和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之间的紧密联系,暗示造成这两种悲剧的实施者就是主流社会群体,是当时宗法制度下的男权主义者,从而引出对男权主义者的批判,这也是作者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体现。

(三)女权主义的觉醒和反抗

在哈代所处的年代里,男权意识还处在主流地位,社会普遍认为历史文明的发展过程是以男权为核心的,而广大的女性则处于附属的地位,她们只能依从和服务于以男性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在当时的社会理念侵袭下,男性不仅是这样认为,而且大部分女性也往往在守法制度的压迫下,被迫接受社会强加于自己的不公平的待遇。然而哈下的苔丝却对这种理念进行反抗,体现了女权主义的觉醒。文章开头对于到城市认亲这件事,苔丝表现得非常冷淡,尤其是当得知父亲想把自已嫁给这个亲戚时,苔丝表现出了坚定的不赞成。在当时的社会理念下,对于一个乡下的女孩子来说,能够通过嫁给有钱人过上富裕的生活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但苔丝并没有去追求,没有想到把自己的幸福寄托于他人身上,正如她喜欢纯洁美丽的自然生态而反感城市里的风景一样。当然,这种女权的觉醒还带有一点无意识性质,而从苔丝以后对社会现实的反抗就可以认定她的女权主义觉醒和反抗是主动的,有意识的。当被德伯之后,苔丝的母亲让苔丝以此为由强迫德伯娶自己为妻,这也是大部分女性的观点和思路。但苔丝坚决反对,她认为自己的幸福不应该用自己的身体来交换,而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基础而不是以物质利益为基础。但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被视为异端,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苔丝回到乡下,自己承受这一切,在孩子出生后,苔丝不顾世俗观念,在麦地里公开给孩子喂奶。孩子死后,苔丝拒绝牧师为孩子洗礼,而坚持自己为孩子洗礼。在当时的社会看来,孩子是罪恶的象征,不应该进行公开展示。但苔丝从心里和行为上对这种行为进行批判和反抗。同时,作者有意地把苔丝对礼法的反抗和对自然生态的喜爱放在一起,写苔丝对乡下的自然生态由衷地喜爱,旨在揭示苔丝女权主义觉醒和对自然生态的尊重有密切的关联,体现了作者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萌芽和觉醒。

三、生态女性主义意识产生的背景

哈代生活的年代比生态女性主义的兴起早了几十年,他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产生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一是哈代生活在英国工业革命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宗法体制在农村和城市逐渐瓦解。地主阶级开始衰败而资产阶级开始兴起,新的社会观念、体制和旧的观念、体制激烈碰撞,对大部分生活其中的人造成了很大的迷惑和巨大的痛苦。哈代本身就是一位长期居住在乡村、富有感彩的诗人,对这种碰撞和迷惑有着更加深刻的切身体会,对女性在两种体制交锋中的处境更加地关注。同时,工业革命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效应已经显现,作者敏感地感受到了自然生态问题,并有意无意地在对女性的关注中联系到对自然生态的关注,从而激发了作者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萌发。二是在文化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先驱开始传播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这对哈代的思想影响比较大。从历史上看,当时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为了使新兴的资产阶级更多地掌握国家话语权,而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思想。资产阶级所谓的平等是要求自己和传统的地主贵族阶级地位平等,而不是把妇女解放出来。而哈代一方面接受这种平等民主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对这种思想进行发挥,提倡男女平等、科技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这正和后来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相近。从本质上看,可以把哈代这种思想的萌芽看作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萌发。

结语

综上所述,《德伯家的苔丝》中体现了哈代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萌发,这种生态女性主义意识主要体现在作者把女主人公苔丝和自然生态融为一体、对摧残女性和破坏生态自然的男性进行否定和批判及女主人公苔丝女性主义的觉醒和反抗世俗压迫上。这种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萌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是密切相连的。通过对哈代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生态女性主义运动的原始的发展情况,对研究生态女性主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语

参考文献

[1]王雪晴.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苔丝的命运及女性意识的觉醒[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2]钟晨.从《德伯家的苔丝》谈女性主义[J].当代教研论丛,2014(04).

[3]雷牧野,田沐阳.论哈下的生态女性主义形象――苔丝[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0).

[4]王禹,邹维军.论祥林嫂和苔丝[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05).

[5]郭孟媛.论哈代小说中的生态女性主义[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33).

第9篇

关键词:园林绿化;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们对自然破坏的严重性,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因此,逐步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城市建设当中,而城市景观生态设计正是对生态理念很好的体现。

1. 生态景观设计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对能源的消耗都越来越严重,惨重的后果现在已经慢慢的体现出来,如沙尘暴等现象的增加和资源的短缺。这些严重的后果使得人们逐渐的认识到了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重要性。所以,在这个时代里,生态文化和生态理念被不断的提出,生态在这个时代已经被赋予了及其重要的意义。我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渐渐的都要贯穿节能和环保的生态思想。

各行各业的生产活动都陆续的与生态的概念相结合,而在我们的景观设计行业当中,也提出了生态景观的概念,生景观设计是具有必要性的。首先,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下,生态已经成为主流文化,所以就要求我们的景观行业也贯彻生态的思想和文化。在人类的居住环境当中不能缺少相应的景观设计,而在景观的建造于改造当中已经消耗了太多的资源,而且现在还在继续消耗着更多的资源,所以在我们的景观设计就要尽量的减小不必要的消耗。而最近几年由于景观设计技巧和施工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巧妙构造方法,合理利用自然环境与资源,实施了生态理念的景观设计,这样就能为保护我们的地球资源和环境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次,就是现今我们景观设计行业的现状也使得提出生态景观设计成为必然。因为,现在生态文化的提倡,使得人们也逐渐把是够符合生态理念作为评价景观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1],所以,我们的景观设计师在景观的设计中要对于景观的生态理念给予充分的重视。现在在我们现在的景观设计行业中,生态景观的理念成为重中之重,是我们的景观设计人员在设计某一处景观的时候所必须想到,必须贯穿在景观的构造中的一种理念。

2. 生态景观设计中必须遵循的一些原则

每一种技术生产活动都有其自身的规范和原则,我们要成功的完成一项工作,就要完全遵守与这项工作相关的原则。在生态景观的设计中我们的专家以及有经验者也规定了一些严格的原则,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可以更好的进行生态景观的设计工作。

2.1保持设计的整体性

在进行生态景观设计时,我们的设计人员所要考虑 问题是全面的,而不只是景观本身。因为,如果我们要做出真真正正的生态环境,那么在做某一处的景观设计时也就免不了要把周围的生态环境都考虑进去,只有与周围环境完美结合,不破换环境,与环境和谐相处,才会是真正的生态景观环境。因此,我们的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就一定要考虑周围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2]。将各种因素进行权衡比较,最终制定的设计方案应该不破坏这一地区的整体环境,然后将所设计的景观协调的加入到这个环境当中去。

2.2保持景观设计中的节能与环保

节能和环保正是生态理念的两个重要的方面,所以节能和环保的原则在生态景观的设计中是最为重要的。这个原则基本上有三个含义:一是降低景观对物质与能量的消耗。我们应该尽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运用新材料、新结构、智能景观体系,降低景观构造所消耗的物质资料。这样就节约了一部分的资源。而且,我们的设计人员还应根据景观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进行合理利用阳光,风能、雨水、地热等自然能源。这些自然资源的利用是节约地球能源的最有效方法。这个方法实际上是一举两得,不仅使我们节约一部分能源,而且还避免了由能源利用后的废弃物排放而产生的环境污染,有效的保护了我们的环境。

2.3保持设计风格的灵活性和多适应性

这个原则的基本意思就是我们所设计的景观应该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即在外形和结构上应该尽量适应多种环境,这样避免产生在周围的社会和人文环境变迁后景观无法适应周围环境的现象。其实这个原则也是要使生态景观更加的节能、环保。景观尽可能多的适应周围环境,则进行改造和翻修的次数就会很少,这样建成的景观就可以使用很多年,这其实是节能环保的另一种有效方式。举一个例子,

2.4 要体现生态保护理念

举一个例子,法国马赛市的一处公园设计垃圾清运场。设计任务是将公园垃圾场的清运口改到公园的后门的入口处,事实上,垃圾场的位置并没有变。很多人都无法理解这种“无谓”的设计。公园的管理人员说:“以前垃圾卡车必须经过一片树林才能到垃圾场入口清运垃圾。经过生态学家的调研,在邻近垃圾场的树林里有刺猬、蛇、鼹鼠、蚯蚓、线虫和野兔等,当垃圾卡车从树林穿过时所引起的震动对地下的小动物来说是8.5级以上的大地震,这些小动物们无法在树林中生存,于是它们就逐渐地离开树林,而如今除了绿化之外,动物的食物链被切断,已经没有了生态的意义,为了恢复这片树林的生态系统,首先要保护树林的生态环境。因此,设计师决定将公园垃圾场的清运口改到公园后门的入口处,使垃圾清运车在后门直接清运垃圾。”可以看出,这不仅仅是生态的保护,这是一种超越人类的博爱。

3. 生态景观设计中的重点工作

3.1利用原有地形地貌

完成生态景观的设计,营造生态自然风光,当然应该尽量保留原有的地形地貌,太多人为的施工和改造,不止会破坏自然的生态环境,最主要的是会耗费不必要的物质资源,造成不必要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这绝对不符合我们生态景观的设计要求。

3.2保护现有的植被条件

以往在景观的施工建造过程之中,总是会先按照人类自己的思路设计景观施工的图纸,然后在开始施工的时候,会先把现场对施工具有阻碍的大型植被都砍掉,自己去再去进行绿化设计。这样不但会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会严重破坏我们的自然植被。其实已经破坏了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很难做到人为的恢复的,这种植被的破坏是对我们自然环境的一种很大的伤害[3],所以我们在进行生态景观的设计工作时,一定要事先就考虑到施工现场的植被状况,然后再根据植被的情况进行景观的设计。

3.3合理设计水体

我们在设计生态景观的时候,要合理设计景观中的水体环境。而且设计完成后的水体要尽量减少对环境原有自然排水的干扰,努力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具体的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措施:一是保护场地内湿地和水体,尽量维护其蓄水能力,改变遇水即填的简单设计方法;二是采取措施留住雨水,进行直接渗透和贮留渗透设计;三是尽可能保护场地中可渗透性土壤。

4. 结语

生态文化现今已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文化,生态景观也是我们的景观行业中所倡导的景观形式。国内外的很多相关工作人员都在积极的研究生态景观的设计方法,即如何使景观设计更加符合生态自然的规律和提点,并且使施工过程更加的节能,使景观的建造过程不污染和破坏自然环境。我们的国家虽然也很在积极倡导生态景观,但是相关的技法还不是很成熟。因此,我们依然应该致力于生态景观设计方面的研究,努力构建协调的生态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杨玉培,林农,绿化,文化与水系风景的共融一成都市府南河环城绿化规划设计研究[J].中国园林,2007,16(4):42一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