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数字化技术提升效能

时间:2024-02-20 15:51:44

导语:在数字化技术提升效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数字化技术提升效能

第1篇

一、充分认识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城市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随着我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迫切需要学习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各种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近年来,全省各地在创新城市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目前城市管理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信息滞后、管理粗放、资源分散等问题,影响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是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客观需要,也是在城市管理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把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相结合,推广应用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实现城市管理由滞后向实时、由粗放到精确、由低效到高效、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方便人民群众,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推广应用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重要意义,从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入手,有效整合和充分运用城市信息资源,研究推广适应当地实际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公共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增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出发,不断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理顺城市管理部门职责,整合各类城市管理资源,应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建立政府监督指挥、部门协调运作、市民广泛参与,各有关方面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配合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二)目标任务。到*年底,全省各城市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任务。到*年底,苏南各省辖市和县级市以及苏中省辖市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到2009年底,苏北省辖市和苏中苏北有条件的县级市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全省各城市基本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形成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沟通快捷、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模式。

(三)基本原则。

统一标准。按照建设部有关行业标准,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利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等多种信息技术,统一信息系统建设、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地理编码制定,提高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兼容性、开放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整合资源。本着节俭、务实、高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城市管理资源,对人员、设备和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系统,提高城市管理效能,避免重复投资建设。

因地制宜。结合各城市实际,加强研究分析,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突出系统的科学性、实用性,注重创新、注重实效,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避免生搬硬套。

信息共享。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建立健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并与城市其他监管系统相互衔接,实现技术数据共享、相互移植。系统预留接口,方便升级换代。

三、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制定实施方案。各地要围绕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结合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的特点,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省内外试点城市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方案。要合理确定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构架模式、网络建设内容和方法步骤,突出系统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解决城市管理"热点"、"难点"问题方面实现突破。在*年底前,各城市要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工作,经省建设厅组织论证后,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二)认真做好基础信息数据采集和管理工作。各地要依照建设部有关标准规范,建立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数据库。在积极整合城市各类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扎实做好前期基础工作,认真采集、分析、整理单元网格、城市管理部件、空间地理??管信息系统的运行需要。同时,适应提高管理水平和拓展管理范围的需要,注重城市管理系统的兼容性和扩展性,为各行政区域之间的系统联预留接口,为系统升级换代预留发展空间。

(三)创新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积极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合理构建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和监督管理体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覆盖各区、街道(镇)、社区的数字化网络系统,加快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建立起政府监督指挥、部门协调运作、市民广泛参与的城市管理新格局。进一步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系统,统一形成快捷高效的联动和互动服务方式,提高城市运行管理数据的处理能力,拓宽服务领域,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有效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四)建立健全综合监督考评体系。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合理改善管理职能,调整落实机构、人员和经费保障,构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体制。着力强化城市管理相关部门之间、条块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和衔接,建立健全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综合监督考核评价体系,从区域评价、部门评价和岗位评价等方面,实现对各区、街道及专业管理部门工作绩效的综合考核评价,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积极引入社会评价,强化社会大众参与度。

(五)提高发现问题和处置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工作效能,加强城市管理监督员、信息员队伍建设,合理装备新技术、新装备,强化操作培训与实践指导,尽快掌握数字化技术、标准、规范和工作方法,全面提高业务素质,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从定时管理向全天候管理拓展,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拓展,确保城市运行中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解决,并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切实提高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组织领导水平

(一)加强领导,科学实施。加强城市管理,是城市人民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数字化城市管理业务范围广、涉及部门多、工程投入大、技术要求高,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政府要把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负责、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组织协调机构,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管。要认真组织制定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多方论证,确保方案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要明确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牵头单位,落实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把组织机构、制度建设和技术保障等落实到位,确保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顺利推进。

(二)规范管理,创新机制。各级政府要以监督评价为核心,整合行政资源,优化机构设置,着力推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理顺涉及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能,建立起部门间相互配合、条块间相互结合、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相互补充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机制。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将涉及规划、市容环境卫生、市政设施、环境保护、园林绿化、城市河道、静态交通和侵占道路等城市管理要素,以及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运行问题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实施统筹监管。对现有的电子政务、交通管理监控系统、城市管理监控系统、公用事业监控系统、市政公用12319系统、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资源,要积极进行整合,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系统,有效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三)以人为本,公众参与。通过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强化城市管理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理念,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运用新型监督管理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将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参与城市管理的工作积极性。切实加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和监督员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发现、处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将政风热线、市长信箱等内容纳入到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当中,努力把城市管理的日常性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让城市管理的工作成效接受社会评判,实现执法、监督与群众参与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2篇

媒体在数字化时代的聚合效应

数字化浪潮由技术层面带动传播产业的变革,加速了不同领域的技术汇流,引发电信、有线电视、计算机等事业的快速整合。本质上这三种体系都能作为数字信息的传输载体,未来信息的内容与服务将不再依媒体类别区分,影像、音乐、数字游戏、电子商务服务等数字化后将带来的新服务,信息与内容服务市场将更为多元化。

对所有的媒体而言,数字化代表着可靠而稳定的通讯质量,更好的抗噪声能力,封包化的数据传输结构可跨过传输媒体的限制,使得传输影像画面、声音和数据更为容易。数字化模糊了传输媒体的界线,科技发展提供了内容不同的传输接口,使得不同传输通路得以整合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并产生更大的传播效果。影音资料数字化后,可以长久储存、重复修改、大量复制,可使用计算机进行编辑处理,对内容进行加工提升价值,并可在互联网上流通。

数字化媒体的软性价值在于变传统的新闻单向传递为提升、传递价值与服务给受众,信息透过不同传输架构间的搜寻、存取、分类、筛选与传送,使得信息的流通更为便利。跨媒体的传输架构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使信息能够更容易到达受众,确保消费者能在不同时空条件获取媒体信息。

当有线、无线网络走向宽带,功能更强时,传输网络将会变成各种应用软件与内容递送、平台合作的数字基础架构,不论是有线还是无线网络经营者,未来都必须与内容平台紧密结合,弹性地选择所需与可供应的信息类型。对于中国媒体的数字化前景来说,必须要注意全球化的格式与规范,数字化后无论数据内容多丰富,若格式无法兼容于大众格式者,终将被淘汰。

转制中的媒体应深入了解不同类型的数字化传输体系的特性,并针对其物理特性优化自身的信息编辑、、流通流程。例如收看电视与收听广播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接收信息的方式,而数字信号的固定式接收与移动式接收也有不同的使用环境需求与限制,数字化媒体必须透过营销与受众习惯的调查深入了解这些差异。在标准化流程中,也必须有相对应的策略与方法。

数字内容制作上模块化的应用

不论是声音、影像和数据,只要是以数字型态存在的就可称为信息,并可在兼容的网络上流通。信息生产具有规模经济的特性,信息产品的主要成本在头版的制成与初期设备的投资,而且具有制造成本高但再制成本低的特性。这个特性让信息产品通过成本来定价的实质意义消失,消费者必须亲身体验后才会知道信息产品的价值。可透过信息增值的方式,如利用互联网搜集筛选信息、专业编辑信息、整合不同资讯满足受众需求等方式来进行信息的增值,提升信息的使用效能。

资讯数字化的特质具有累积性、可切割性和可复制性三种特性,资讯可通过不断累积、切割与重组、及不断复制达到规模效益的特性,产生更高的价值。从信息的本质思考增值信息的类型,资讯内容可经过完全利用(复制、重新使用既有信息)、修正采用(因应使用者需要进行调整、重组)、部分利用(结合有意义的部分使用)等类型来进行信息增值。

随着音画资料的标准化与数字化,模块化生产应用在数字内容的制作与增值过程上,就特别凸显其意义。有了模块才能进行交换与重组,当广电制作环境的完全数字化后,从拍摄、剪接、到后制全面改用数字化的器材,同时采用计算机非线性剪辑,引用高分辨率摄影机及数字化辅助等工具,内容可通过想象力与创意对信息进行分类、组和、切割,透过剪接与编辑来提升内容的价值,并建构信息单元数据库,再经过营销与广告的包装后,推出符合不同目标受众喜好的资讯产品。

数字资产管理:数字化媒体的核心资源

数字信息时代内容将会是媒体产业最重要的资产,如何有效管理资讯作业流程,利用数据库的信息,甚至重复循环使用,已成为数字时代内容业者的重要问题。以往的广播电视是以录像带等硬件载体为交换的单位,但数字化科技促进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将来将是计算机辅助处理档案化的世界。T2F(Tape to File)将会加速媒体电子化与数字化的过程,从模拟生产影视概念,快速迈向生产数字化多媒体的概念。

第3篇

关键词:测控系统;技术改造;方法途径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在防范和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和管理效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近几年发生的多起煤矿事故暴露出产品自身和使用维护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出现了系统性能不稳定、设备老化、故障率偏高、运行不畅等现象,监测监控预警系统达不到预期目的。这就需要我们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技术改造的方法途径,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1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使用现状分析

(1)目前,我国中、小型煤矿装备的监测监控系统大都是模拟信号传输,容易造成监测状态不连续,部分主机系统经常存在长时间(时长超过10分钟)无监测数据的状态。测控到的各类数据参数不直观,不能及时判断井下故障、报警、瓦斯的安全数据,甚至造成信息不共享,生产指挥不连续等现象。(2)现使用的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大都是2000年以来安装的第一批,无快速断电功能(分站常规数据采集方法是用脉冲计数式,单片机在一秒内对输入脉冲进行计数,时间到达一秒后计数停止)。系统版本低,功能设计不全,随着采煤工作面的不断深入变化,达不到瓦斯超限系统报警和断电等功能。(3)随着监控技术自动化、控制手段智能化的不断提升,煤矿对井下监测传感器测量稳定性、数据传输快速性和测量数值精准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传感器及断电器的配备数量种类不足,使用的监测传感器存在产品质量和催化元件性能较差,抗击高浓度甲烷冲击能力低,传感器连线与动力电缆挂在同一个电缆钩上,使分站高频率信号叠加,容易造成“冒大数”等现象。(4)当前使用的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由于设计上的缺陷,在线故障诊断、可维护性等功能不强,远程参数设定困难,维护性较差。

2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技术改造达到的目的

(1)视频监测监控信号实现全数字化传输;(2)报警、断电等全自动化控制功能;(3)进一步提升各类传感器的防护能力;(4)增加自诊断、自评估功能,提升系统的可维护性。

3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技术改造的方法途径

(1)实现全数字化。系统通过在各分站至中心站数字化传输的技术上,将一部分模拟视频信号经过网络硬盘录像机编码转换成可以进行网络传输的数字视频信号,使各类传感器、执行器至各分站升级为数字传输,实现安全监控系统的全数字化,更能清晰监控分析各类数据参数的安全、可靠性。

(2)实现自动断电、报警功能。改变现有的单CPU处理模式,改为多CPU处理模式,或多核CPU,缩短传感器脉冲计数周期,对井下传输的各类数据,用计算机进行比较分析处理。当井下监控设备发出声光报警时,提醒维修作业人员及时检修并做好撤离准备,抑制各类事故的发生或再扩大。还可根据瓦斯浓度大小、瓦斯超限持续时间、瓦斯超限范围等,设置不同的报警级别(响度或频度),实施分级响应。

(3)提高传感器的防护能力。将被测的物理量转换成便于传输和处理的电信号,经传输和测控分站连接,为测控分站提供信息。通过将井下监控仪更换成新的四模四开具有FSK传输形式的监控仪,具有串行码传输的各类传感器,能够提高系统传输的准确性、可靠性、高浓度甲烷冲击能力等。

(4)实现系统自诊断、自评估功能。严格按照最新版《煤矿安全规程》标准,正确设置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确保设备及通信网络工作状态良好,定期维护和校验各类传感器,传感器一般在10天内校验一次。中心站软件安装自诊断功能,改变系统自检功能单一、简单的情况。能够显示各种设备的故障类型、位置、传感器等设备及通信网络的工作状态。通过Modem或GPRS网络进行远程故障诊断,并根据情况进行修复或提供最新软件的在线升级。在瓦斯超限、断电需立即撤人的紧急情况下,可自动与应急广播、通信、人员定位等系统的应急联动。总之,系统经技术改造升级、更换相关器件、增设各类传感器后,解决了脉冲显示、冒大数、传感器防御能力低、性能不稳定等现象,提高了安全稳定性,降低了故障频率等。地面监控人员可以直接对井下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不仅能直观的监视和记录井下工作现场的安全生产情况,而且能及时发现事故苗子,防患于未然,也能为事后分析事故提供有关的第一手图像资料,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邵明法 单位:临沂市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中心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数字档案室 电子文件 管理

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形势下,数字档案室作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履行职能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存储和管理,并通过网络提供利用服务的档案信息集成管理平台,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在企业的运营和管理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电子文件,成为数字档案室重要的工作对象和建设内容。笔者结合所在的企业数字档案室建设和电子文件管理情况,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积极建设数字化平台,作为数字档案室建设和电子文件管理的基础

一方面,搭建数字信息平台是数字档案室建设和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的工作起点。围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建设的要求,我公司紧跟信息技术和电力工作的新发展,加强档案信息系统研发,将数字档案室建设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档案管理系统”纳入“信息化应用系统”统一筹划开发,多次配合省公司工作调试模块设计,使系统最大限度地贴合档案工作需求,逐步实现了档案管理系统和电力企业业务系统的集成,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规范的档案目录数据库和图像数据库。在数字化档案室的建设中,档案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丰富了档案管理方式,为各门类档案数字资源提供了“充分考虑需求、直观面向用户、集中统一便捷”的信息展示平台。

另一方面,搭建数字信息平台是数字档案室建设和电子文件管理的落脚点。我公司的档案信息平台虽然是由国网公司统一建立和维护的,但在在实际工作中,档案工作人员结合档案管理工作特点,围绕“档案管理”模块功能和加强电子文件管理等重点工作,认真验证现有系统,同时围绕信息的前端控制和全程维护,完善文件处理、检索浏览、信息上传和集中归档等多环节应用提出功能需求,便于国家电网公司进行系统的完善。同时,对已有的电子文件和数字化后的档案,开发档案挂接、统计分析、查找利用等功能,实施了电子数据与信息系统的整体挂接和查阅利用,充分发挥案卷级、文件级电子目录和电子图像数据库的作用,实现了档案资源的集中管理。根据信息系统的程度、安全风险等因素,落实信息管理安全保密措施,保障应用系统的安全运行,提升了我公司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层次与水平。

二、积极构建保障体系,推进数字档案室建设和电子文件管理的有序展开

首先,领导重视为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创造条件。我公司始终由主要领导分管档案工作,将档案工作纳入到全年工作计划当中,使档案工作与企业各项工作同布置、同落实;每年印发《档案工作要点》,召开档案工作会议,明确档案工作目标和内容;积极推行责任考核制度,将文件材料归档工作列入各部门考核内容,形成了档案工作发展的有效机制。在数字档案室建设初期,我公司档案工作人员专程赴省公司、市档案局学习咨询,了解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内容、程序与方式,学习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有效经验与成果利用,确保档案数字化加工项目实施的科学高效。在数字档案室建设过程中,还专门组织召开了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研讨会,邀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市档案局业务指导处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参加,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全力优化档案数字化工作。公司还组织专人以数字化档案室建设为主题开展课题研究,通过对传统档案的管理现状、档案信息系统建设以及档案数字化建设实践等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研究思考数字化档案室建设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等内容,力求档案管理的理论研究与档案工作的长远发展相结合,为数字化档案室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次,强化指导监督。数字档案室建设涉及企业多个部门,形成工作合力至关重要。一方面,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由办公室总体牵头负责实施档案数字化全过程的进度与质量控制;由信息管理部门给予数字化数据的系统存储与数据库建设的技术保障,配合做好数据库的维护和运行管理。另一方面,作为垂直管理的大型国有企业,在做好市公司机关本部数字档案室和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对所属单位档案工作的指导,与档案数字化项目服务单位签订《档案数字化建设项目安全保密协议》和《保密承诺书》,明确保密范围与保密责任、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等要求,并对各工作环节进行监控,确保档案信息全过程安全,对所有档案进行密级筛查,全面梳理和统计标识密级文件,从源头上区分档案数据的安全保密层次。

再次,健全制度是完成各项工作的保障。在数字档案室建设之初,企业就以国家档案局、市档案局有关电子文件管理的规定以及全市“十二五”档案事业发展目标中关于国有企业全面推进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要求为指导,严格参照国家档案局技术规范和相关标准,规范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工作;在数字档案室建设过程中,按照国家档案局和市档案局的规定,统一工作标准,明确发展方向,确保高效有序地开展数字档案室建设的各项工作。此外,进一步维护数字档案室建设的成果,规范电子文件管理的制度;形成“信息系统内查阅电子档案的方式”,对信息系统内查阅电子档案数据提出要求,严格规定查阅范围,科学设定利用权限,规范电子档案的管理。

三、不断提升效能,确保数字档案室建设和电子文件管理持续发展

一是强化统筹规划。数字化档案室因为信息记录方式与传递方式的改变,其工作模式与传统相比发生了根本变化。要加强以计算机网络设备和信息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根据电子文件管理与数字档案室建设的功能要求,进一步完善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系统、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要实施纸质档案与电子文件的配套管理,将新型档案数据科学纳入档案管理范畴,实现档案鉴定与数字化同步、档案数字化与数字化档案利用同步,提高信息管理的层次和水平,拓展档案利用共享渠道。

二是强化技术保障。要适应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多媒体技术等的发展,配置满足数字档案海量存储、查询、管理要求的服务器和光盘、硬盘等存储备份设备,并实现机关档案工作从文件收发、归档整理到电子存储等多环节档案数据转换的功能,为建设数字化档案室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要遵循统筹开发的建设原则,将档案管理与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总体格局相结合,并关注数据系统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加强档案数据分析,对不同类型数据进行分层保管,努力建设资源配置合理、使用科学便捷的档案信息数据库,实现文档的实体生成、管理运转、信息利用的一体化。

三是强化学习培训。数字档案室因档案信息的记录方式和传递方式发生改变,其工作模式与传统工作相比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对于档案工作人员来说也需要积极确立全新的管理观和服务观。要根据新时期档案业务的特点,提升档案工作人员对数字档案室的认识,根据档案工作的客观规律和档案特点进行合理组织、计划与控制,研究档案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思考完善档案信息管理的方法;要主动紧跟信息发展步伐,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具备更专业的档案业务知识和更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为科学开展档案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不断提升档案工作效率。

(作者单位为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黄冈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 李天一.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兰台世界,2015(S1):38-39.

第5篇

【关键词】图书档案 数字化 原则 思路

随着信息被当作经济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新兴产业,信息源、信息技术等有关信息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大数据、4G等纷至沓来,极大地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作为传统的信息服务机构,图书馆和档案馆已走到发展的十字路口,图书档案数字化已经时不我待,势在必行。探讨当下高校图书馆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原则与建设思路,已成为图书馆、档案馆业界迫切和重要研究课题。

1 高校图书馆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原则

数字化后的图书档案高效、简捷地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是当今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如今大数据时代下的图书档案资源共享、快速更新、便捷检索等管理理念,均都要求我们改变图书档案管理常规模式,利用现当代信息科学技术来加以实现。为此,在数字化过程中要坚持下面一些原则:

1.1 效益性原则

图书档案数字化的目标就是使图书馆所管理的文献信息在收藏、整理、存储、查阅和咨询等方面愈加便捷、全面、系统和高效。因此,在数字化工程建设中,一定要讲究效益性原则,要统筹兼顾,在建设理想中的图书档案数字化工程的同时,要把节约成本放到首位,把有限的资金合理运用,保障后续数字化建设有充裕的资金支持,最终建成高标准的图书档案数字化系统工程供广大师生使用,为学校的教育、科研等提供充裕智力支持。

1.2 一致性原则

毫不夸张地说,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工程是一项长期、庞大、系统、涉及面广的跨学科工程。由于常年的日积月累,已经形成了载体多样、形式各异、门类繁杂、数量巨大的图书馆信息资源,这些图书档案信息资源已涉及到了多学科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和部门,要想全部实现数字化,就必须使相关部门和对应专业技术人员一起联动起来,按照统一标准,方方面面保持一致进行全面数字化建设。包括上至国家图书馆、下至县、乡、村图书室的衔接与共享,以及与其他高校图书馆的数据一致性等。一致性是保证图书档案数字化后的信息资源服务顺畅的基础。所以,图书馆数字化要建立统一的领导管理机制,并制定出科学的长远规划和详尽的具体操作措施,统筹协调,规范建设。

1.3 安全性原则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不仅是一个新生事物,更是一个长远、持久的基础性工作,历史上没有可供借鉴的科学经验,只有靠大家的智慧摸索前行,在数字化过程中,如果稍不认真,大批量的数字信息资料就有可能泄密、丢失甚至毁损,将对数字化建设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为此,在实施数字化过程中,要把安全性放到第一位。首先要通盘考虑将被数字化的图书档案的保密性;其次要评估将被数字化的图书档案安全性。不仅包括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安全稳定性,还包括软件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其中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安全稳定性包括存储设施、服务器、网络服务终端、信息传输等的安全,软件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包括购买的软件、数据库和自行创建、开发的软件、数据库的长远兼容性及稳定性等;最后还要注重图书档案数字化后的管理系统的的整体安全性,包括管理中的网络环境、远程访问、自动备份等系统安全性。

2 高校图书馆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思路

信息化、数字化是现今全球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传统古老的图书档案借还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今图书档案管理要求,信息网格化、数字化在图书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中的具体运用,既实现了图书档案管理量的大幅提升,更实现了图书档案管理质的飞跃,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服务效能。因此,高校图书馆为了更充分发挥自身服务功能,就必须高屋建瓴的全面、多角度思考和建设图书档案数字化。

2.1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风险控制制度

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要持续不断的大量资金注入做保障,在整个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因为国家政策、学校规章制度,还是图书馆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人员调整或资金预算等诸多因素,均将会出现一定的预期风险,这些预期风险主要有:

(1)系统专业人员或管理人员的突变,从而使软件系统的开发中止。

(2)资金链断裂或年度预算偏低以及超支从而使有关硬件设备购入延迟或搁置。

(3)机密图书档案资源数字化过程泄密。

(4)数字化过程可能发生的知识侵权、产权纠纷等。为此,必须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风险控制制度。

2.2 加快转变图书馆服务理念,强化读者服务意识,增强责任感,提升服务水准,最大限度发挥图书馆图书档案利用价值

进行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后,将会从本质上彻底改变以往图书馆被动消极的服务状态,无论是高职院校内的广大师生,还是校外的社会人群均能通过数字网络实现一键操作,完成图书档案的各种用途的使用,方便、简捷、快速将是建成后的数字化图书馆的主要特点。与此同时,加快转变图书馆服务理念,强化读者服务意识,增强责任感,提升服务水准,在数字图书馆建成后,切实能够实现根据读者的需求实施读者定制服务,以及学科跟踪服务,还有能够深入推动学科馆员建设。

2.3 科学规划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方向和目标,有条不紊推进数字化图书档案建设进程

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提供数字化图书档案信息为全校师生以及社会人员提供学习和实践服务。库存的大量图书档案怎样发挥其自身价值,一方面在于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更在于图书馆馆员如何开发和运用。图书馆应根据广大在校老师、学生及社会公众的需求,对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进行投入产出效能进行综合分析,科学规划,有的放矢地进行统筹部署。

(1)对那些经过鉴定、甄别的还具有重大保存价值的濒危图书档案加紧进行数字化工作。

(2)对那些需要永久和长期保存的图书档案及时数字化。

(3)对利用或咨询次数较多的图书档案加快数字化。

(4)对那些有地域特色或宝贵的图书档案及时数字化,确立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方向和目标,有条不紊推进数字化图书档案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赵春兰.对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几点认识[J].黑龙江档案,2013.

[2]张捷.论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优化整合模型构建[J].档案,2008.

作者简介

姚雪(1977-),女,河南省南阳市人。现为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信息技术与数字图书馆。

第6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OA办公;办公协同;体系架构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1-0068-03

数字校园时代,高校数字OA系统能够加速学校整体信息化进程,能够最大限度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面向学校服务,并建立学校内部信息交流的快速通道,通过对各办公要素的网络整合,能够实现工作流、信息流和知识流的综合管理与应用,以达到共享信息资源、强化部门业务管理的目的。高校数字办公OA系统通过加强各业务部门之间的交流,实现组织信息的快速上传下达,促进了部门间的协同办公,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公效率,并为学校各级领导及业务人员提供辅助办公和决策服务。因此,可以说数字OA办公系统是高校数字化建设过程核心应用的骨干业务系统,意义非凡。

一、OA信息技术发展历程

OA办公信息系统早期主要以群件为技术基础,其代表产品主要以IBM的Domino(即Lotus Notes)和微软的Exchange为主。OA办公系统的业务功能由简单收发文件、信息共享发展到工作流、任务流等OA办公信息服务。由于早期软件开源项目尚未普及,以Lotus.Notes或微软的Exchange群件技术为基础的OA自动化办公系统一度成为业界主流方案。随着企事业单位对OA办公系统业务需求的不断提出,采用群件技术OA产品的技术瓶颈开始显现,其具体表现有OA系统无法充分利用数据、协同办公性能差、系统灵活性受限、二次开发成本过高等。随着计算机开源项目的蓬勃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系统体系架构的不断优化,出现了一大批以J2EE(Java)或微软.Net为技术平台、采用B/S多层体系架构的OA办公应用系统,这个阶段的OA办公系统有标准后台数据库,有开放接口和技术标准能够很好地与其他系统融合,且系统自身具有很强功能扩展性和兼容性,这个时期的OA办公系统不再单纯依附于某个服务器组件定制开发,OA办公系统由过去简单协同办公服务逐步演化为集综合行政办公、复杂工作流定义、个人事务管理等多项工作任务于一体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随着无线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大数据、云技术应用时代的到来,用户对数字化办公需求又有了新的变化――智慧办公、移动办公以及数据挖掘与决策分析已经成为时下主流办公OA系统的新特征。这个阶段的OA办公系统通过依托信息平台的技术支撑和数据环境,为用户提供实用、轻巧、便捷的个性化办公解决方案,并为用户提供更加人性化的信息服务。

二、高校数字化办公特点

1.高校的数字办公任务繁重、业务复杂

首先,高校根据其高等教育办学特点、办学需要会进行一些机构的拆分合并和相应的人动,而频繁的机构变动和人事调配会给OA办公自动化系统带来数据同步不及时、信息同步不完整等问题;其次,由于高校教学和科研活动区别于一般行政办公工作,学校各个二级单位根据自身部门的特点都会出台相应的业务管理办法和工作流程,如何将不同院系的业务流程整合到统一的OA办公系统之中,也是一个较为复杂棘手的技术难题;再次,高校的OA办公系统并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行政办公,还要与诸如教务、科研、图书管理、资产管理等多个业务骨干信息系统进行对接,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学校的办公效能。而这就要求OA办公系统需要与其他业务信息系统具有较高的数据交换性能和办公协同能力。

2.信息互动性强

高校OA办公系统用户并不局限于学校管理人员,还包括广大一线教师和在校学生。因此高校OA办公系统应具备较好的信息互动性能,即师生可以通过IM网络实时通讯软件在线交流和沟通;同时,重要通知、公告也可通过短信平台进行推送;随着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高校办公OA系统还应实现在数字终端设备进行信息推送,以满足无线网络环境下师生移动办公、便捷办公的工作需求。

3.信息安全等级要求高

高校的数字办公除了收发文和签发审批之外,在自动化办公环境中还会处理一些性强的数据,如高校的试题库、招生信息、财务信息以及大量人事和学籍管理信息,这些信息如不加以严格防范,极有可能会被不法分子所窃取和利用,因此,高校数字OA系统要符合用户对信息安全管理的要求,要具备可靠完备的安全保障体系,对非法入侵、非法攻击和网络计算机病毒应具有很强的防范能力,并能确保系统具有严格的身份认证功能,相应的技术手段能够对数据安全和操作安全加以保护。

4.个性化信息服务完善

高校OA办公系统除了具备成熟完善的公共电子办公环境外,还应具备完善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如电子邮件、网络博客、论坛、通讯录、网络硬盘等。用户在使用公共政务办公的同时,可通过自己专有的个人办公环境处理随身文档和其他私人信息,这样通过公共办公与个性化信息服务可以打造一个良好的OA办公生态圈,以便更好地黏住用户。

三、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对OA办公系统的应用

高校的数字化校园项目主要包括三大信息平台的建设,即身份认证、数据中心及信息门户平台建设。高校数字化校园系统下的三大信息平台为开展网络应用和信息服务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和数据环境。基于数字化校园平台技术的OA办公系统无论从信息服务的广度、深度还是在与其他业务系统集成上都与传统意义上的OA办公系统有着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传统OA办公系统的人员和部门机构等基础数据需要管理员重新建立或从其他业务系统导入,当学校人员或机构发生变化时,需要系统管理员人工维护,费时费力,且信息维护的准确性、及时性大打折扣。而数字化校园下的身份认证平台能够为学校提供完整规范的用户及部门机构代码数据标准,办公OA系统通过中间件接口技术可以访问身份认证平台下的人事和部门机构基础信息,确保了用户身份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与唯一性。

(2)数字办公OA协同系统可以通过数字化校园的信息共享平台,利用中间件技术将学校的人事、科研、教务、资产管理等骨干业务系统数据库整合起来,实现了学校业务信息系统与OA办公系统深度融合,OA办公协同系统将学校的财务、教务、科研等常规业务申请审批手续,以若干个工作流的形式固化下来,并交由OA系统部署实施,工作流通过中间件技术,将最终审批表单自动回传到业务信息系统中,实现与其他业务应用系统的无缝数据交换,避免其他业务系统的重复录入,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效能。

(3)数字化校园下的信息门户可为办公OA系统的信息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信息门户中的电子邮件、论坛、博客、网络硬盘等通用性强的应用组件皆可接驳到OA办公系统之中,以此完善扩充OA办公系统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依托数字化校园已有的技术支撑和数据环境开发和部署高校的数字化OA办公系统可大幅降低开发成本,同时,又规避了不必要的重复性建设,保护了前期已有的信息化投资。

四、高校数字OA办公系统的体系结构

高校数字OA办公系统通过多层体系架构的科学构建,可最大限度利用高校数字化校园已有技术基础,充分利用高校数字化校园数据环境,将OA办公系统无缝接入到整个高校数字化校园的体系建设之中,从而实现系统与校内其他业务系统更深层次融合。高校的OA办公体系架构可以划分为应用表现层、功能逻辑层、通用组件层以及技术平台与数据层,如图1所示。其中应用表现层主要为高校用户提供多媒介的信息展现与人机交互功能;逻辑功能层主要为办公OA的各个子系统、子模块,该层主要负责处理OA的业务功能;通用组件层主要用来处理逻辑功能层提交的各种OA办公任务,以及与其他业务系统进行数据交换。而最下层的技术平台及数据层是为OA办公系统提供技术平台支撑及基础数据环境。

五、高校数字OA办公系统技术展望

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尤其是高校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的逐渐深入,未来将会有更多新技术融入到高校数字办公OA系统中,如HTML5通用标记语言规范的应用以及未来WIN10操作系统的普及,会将PC、PAD、手机的操作界面融为一体,将会给高校OA办公用户带来轻量化、快捷便携的数字办公应用体验;云计算云存储的应用,能够帮助院校节省大量的计算和存储资源,更有利于数字OA办公系统的部署实施以及日后的功能扩展;而大数据计算则能更好地帮助学校利用海量的OA办公信息资源进行数据挖掘与辅助决策。

参考文献:

[1]万晓明.基于业务基础软件平台的高校OA系统设计与实现[D].重庆大学,2009.

[2]陈曦.高校OA文档管理与公文流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3]张秋松.校园OA办公协同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4]张秀山.e-OA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06.

第7篇

应用需求分析

近年来,数字化摄片设备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口腔临床医疗,如:数字化牙片机、数字化全景机、数字化曲面断层机等。由于口腔医疗的特殊性,综合医疗的PACS系统并不适合口腔医疗的实际应用。要将PACS系统应用于口腔医疗中就要求影像传输系统具备如下特点:能够实现图片的数字化采集,采集得到的图像成像清晰、失真小,可以使用专业的分析软件进行查看;实时成像,而不需要冲洗成胶片;节省时间与成本,并且能够随时打印;采用网络传输方式,准确快捷,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数据集中存储,便于保存,不易损坏,易于调用。

方案设计

为此,联想在此项目中使用了全冗余FC-SAN环境的双机高可用解决方案。

在服务器方面,考虑到中间件应用性能的发挥和数据库系统的高效运转,选用最新Intel Nehalem平台将是最佳的选择。为此选择了联想万全R525 G2服务器。

联想R525 G2是2U企业级服务器的旗舰产品,集合业界最新技术成果,是机架服务器的巅峰之作。联想R525 G2整体性能较上一代产品提升100%,全冗余设计提升系统可用性,出色的节能设计提高产品能效,更智能的远程监控管理,特别适合政府和医疗等行业运行关键业务应用负载,例如数据库,ERP,CRM等;针对虚拟应用的特别优化设计非常适合企业的整合虚拟化应用需求。另外,R525 G2服务器实现对SSD固态硬盘的支持,将存储数据带宽从8块SAS硬盘的800MB/s最高提升至2000MB/s,极大缓解了存储IO速率瓶颈。

在存储磁盘阵列方面,配置了16块450GB光纤硬盘共7.2TB,其中15块硬盘做RAID5,剩余一块硬盘作为全局热备盘,随时顶替故障硬盘的工作,极大的保证了存储系统的数据安全性。端到端的4Gb/s体系架构充分保证SureFibre 640产品具有高效能的带宽与数据IO能力,并通过处理器内嵌XOR运算引擎,大幅提升RAID计算中的校验处理能力,从而提升数据存储的可用性与可靠性。SureFibre 640存储产品具备在线式动态扩展技术,可根据应用需求实现多种方式的在线式动态容量扩展,并且支持RAID级别的动态迁移技术,可大幅提升易管理性,可有效减少停机时间,减低管理成本。

第8篇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教育信息;信息资源

G434

引言

在传统板书教育方式下,因不同区域教育资源、教学理念、师资力量的差异性,导致教育缺失公平,教育质量存在较大的地域性。但是,在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打破区域间的教育隔阂,给教育沟通带来便利,凭借现代化技术,实现多样化信息沟通,给教育教学带来海量信息,在教育中分享教育资源成为可能。特e是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创新主流趋势。综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为数字化教育发展注入生机、活力,助推教育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笔者作为一名电教馆工作人员,深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在此以教育信息资源为突破口,探讨数字化优化路径,全方位优化配置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化教育模式。

一、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政府优化

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明确指明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思路,严格贯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以教育改革、教育公平、教育质量为工作重点,以“三通两平台”为抓手,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为现代化教育提供支撑,营造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政府的统筹引导下,推进机制创新,合理推进多部门合作,凝聚各方力量,在社会各界积极支持下,完善政策机制,打造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格局。

如,2016年,江西省实施《江西省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标准》(试行),全面深化江西省建设“三通两平台”工程,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进行有效指导和规范;江西省电教馆召开江西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学校试点阶段工作总结会议,梳理平台建设基本思路,结合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际,重点汇报了平台功能、平台资源建设和人人通空间开通问题,总结平台试用经验,结合存在问题,提出后续工作建议。南昌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召开《2016年县区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会》,在会议中电教站负责人交流与分享教育信息化工作情况,做出了南昌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工作部署,以“十三五规划”为载体,继续建设智慧校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育信息化能力素养。

二、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市场优化

在数字化教育信息市场中,政府鼓励教育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吸引建设资金,引入先进理念,以商业化的模式经营建设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库,向使用者收取市场价,共享使用教育信息资源,让企业和教育科研机构一起共担风险。让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优化建设,参与市场竞争,合理流动社会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真正共享教育信息资源,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强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优化活力,最大化联接教育信息资源库,拓展教育信息资源共享范围,实现教育效益共享。

如,南昌市网上家长学校筹建于2007年,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家长打造一个南昌市家庭教育平台。在南昌市网上家长学校平台上,有16个栏目,包括86个子栏目,有风采展示、父母课堂、新闻聚焦、育子文苑、心灵导航、专家在线、学子乐园、家长沙龙等,整合了优秀的教育资源,打破家长、学生、学校之间时空界限,平台还有谭教授讲坛、嘉老师热线、视频窗口、多个互动性专栏、论坛,家长可以通过平台第一时间和学校、老师沟通。南昌市网上家长学校作为厚学网的合作会员,有丰富的课程,采用一对一教学形式,参与市场竞争,为南昌学生网上学习提供选择。

三、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个体优化

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个体优化是以互联网技术调拨教育信息资源,发挥互联网教育信息资源效能,实现数字化课堂教育价值。在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教育个体,利用互联网的检索功能,整合丰富教育信息资源,不仅整合教材资源,还可以查阅互联网资源,将多渠道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分享,让互联网资源不再“海量”,浓缩在45分钟课堂内,整体提升学生知识素养。

如,南昌市举办的《第六届中小学教师“班班通”教学资源应用成果展示活动》中,邀请“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学校教师(南昌仅有新建区、安义县、南昌县)、“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学校教师、具备“班班通”教学设施的其他学校教师,依据现行的课程标准和相应的教材选择一个课时内容现场向评委及观众展示。教师在报名的同时需上传一节5-10分钟的微课视频(格式为wmv或flv)及相关课件、教学设计等(课题自定),作品上传的同时进行公示,需要教师根据所抽取的课题(知识点)内容利用网上的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并完成微课教学课件制作,优化教育信息资源。

总之,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优化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重要内容,是传统教育信息资源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拓展和延伸。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从政府、市场和教师三方面优化,整合教育信息资源,提高教育信息资源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 键 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信息资源、资源建设、

【分类号】:G258.6;G270.7

1.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 。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 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 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 与活力。高校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2 .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 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 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 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 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 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 (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美国报刊曾称:电脑图书馆管 理员、对答网络技术人员是本世纪头10年将问世的10种兴起职业中的两种稀缺人才。而在我 国 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高 校图书馆尚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工作人员中的“两多”和“两少”现象较为普 遍,即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 ,高校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条“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 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 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 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 资源的准备。

3. 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 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 社会资源馆藏化。

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 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 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 松阅读和下载。

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 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教师、学生使用 。如根据学校教学的需要开通相关镜像站点,有用Web方式提供网上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 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项关联度较高的工程,鉴于图书馆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部门 务必在政策上给予特别的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4 .组织模式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保证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 的组织模式。对此,我们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 即 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 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社会整个的数字 图书馆与行为个体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从宏观角度去探析数字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它仅仅是日后社会广义数字图书馆众多节点的一 个点,是狭义的数字图书馆。目前,学术界对狭义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组织模式) 观点各异。笔者倾向于按主题来设置和划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部门:

1)人文科学部门。负责人文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学部门(可根据各高校的科学设置状况,设置若干小组加以细分)。负责自然科学方 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3)数字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备份等工作,兼 管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及诉讼工作。

4)管理部门。保障图书馆内部信息的通畅,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进行上下沟 通业务联系及馆际间横向协作等工作,并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目标,作出科学、 前瞻性的规划。

按主题进行部门设置、工作分工的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时代组织模式的创 新,大大精简了传统的庞大工作部门,便于按学科,按工作性质加以划分,着重、着力于对 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突出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 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题进行图书馆组织创新,实质是充分发挥专家型馆员的学科“领头羊” 作用,同时也迎合了数字图书馆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同时,还要注重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提高。日后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应加大高级专业 人员的比重,按数字化的发展建设进程,逐步增加既具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 机系统运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长复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现有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力度 ,使之知识结构能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要求。

总之,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应量力而行、因“校”制宜。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子工程,不应搞“小而全 ”、“大而会”,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各馆的数字化馆藏资源必须各具特色,不必搞人为地 重复。笔者以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原则取向是:因“校”制宜、科学规划、准确定 位、特色鲜明、逐步推进。互联互动,网络资源共享,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高校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无疑也要遵循。目前,国家教育部正在实施的CALIS项目,是高校图书馆 数字建设的总体规划,是总纲,各高校图书馆要在服从CALIS规划的前提下,从地方性、办 学特色性及用户需求个性等因素出发,量力而行,使有限的人力、财力资源和硬件条件在建 设网络信息资源中发挥的效能达到最大化,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范晓鹏。关于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探讨.图书情报工作,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