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供应商风险管控

时间:2024-02-20 15:51:45

导语:在供应商风险管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供应商风险管控

第1篇

从上一小节对水电建设工程物资管理的内容和流程可以看出,工程物资管理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和风险,而大渡河公司由于开发建设项目大多在山区险峻之地,交通不便、运输距离长、地质灾害多发,以及较为复杂的人文环境和现场环境,更加大了物资管理的风险。

1.1供应商风险

主要体现在,一是供应商主观有欺骗意愿,如以虚假的身份签订合同并进行虚假担保,骗取支付的货款或预付款;或签订空头合同,并将空头合同倒卖,从中谋利;或由于自身实力,本身就无法正常履约,却设置合同陷阱等,这类风险一旦发生,将给建设项目和水电施工企业造成巨大损失。二是供应商由于客观原因,如生产计划无法执行,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不吻合,资金链发生断裂等,均导致不能履行合同或不能按时、完全地履行合同,这也将给工程建设造成极大影响和损失。

1.2物流风险

由于运输距离远、道路险峻,对车辆和运输人员的要求均较高,物流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运输安全的风险。可能导致的是人员安全和车辆安全的风险,以及特殊材料发生的风险;二是运输时效的风险;可能无法按照预定的时间准时运抵,这将对工程建设造成较大影响,同时也会增加额外的成本。三是运输过程中物资数量变化的风险。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运输过程中物资被盗、抢、遗失的情况时有发生,以及天气原因,都有可能导致运输的物资数量减少,这也将对工程建设造成较大影响。

1.3质量风险

质量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由于供应商提供的物资质量、规格不合格或不符合要求,轻者导致部分工程不达标;重者将直接影响到水电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工期,无论是对业主方还是承建方都有可能造成人员、经济、技术、安全等多方面的重大损失。

1.4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一方面是业主方管理风险,二是承建方管理风险。承建方管理风险主要体现是物资使用和物资管理上。一是承建方在使用上浪费巨大,在管理上简单粗放,造成物资短缺、物资报废,成本增加;二是承建方在物资管理和使用上不规范,造成各类安全隐患。

1.5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既是物资管理风险的类别之一,也是导致其他风险发生的一种诱因。对大渡河公司水电开发建设工程项目而言,自然风险主要体现在较为频繁的自然灾害,以及由于工程承建方和供应商对当地自然状况的不了解造成的各类风险。如设计方由于对高海拔、高寒地区的不了解,可能会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特殊材料的应用;同样,供应商也可能在材料选用、包装、运输、售后上面没有考虑周全;而承建方则同样会在物资验收、仓储、使用、报废时忽略自然条件造成风险。

2水电建设工程物资管理的风险控制对策

2.1风险识别和评估

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是风险控制的第一步,可以通过对水电建设工程物资管理的流程梳理,标准化的建立来进行。一是可以在水电开发项目设计之初,就将物资管理流程、可能存在的风险性纳入到设计内容中,方便物资管理部门在进行物资计划管理、采购管理、仓储管理及监控时及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识别;二是通过对物资的分类、分级来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通过构建工程物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每一类物资的风险程度级别、风险类别、风险易发点进行识别和评估,为风险控制打下基础。三是通过水电开发工程业主方内部部门之间的流程再造来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在公司内部,由于部门间以职能划分,在部门之间的物资管理流程中,往往会因为部门的界限而造成管理风险。因此,通过建立以流程为导向的部门协调机制,可以增加对风险识别的敏感性和时效性。

2.2供应链的风险管控方式

2.2.1构建供应链风险监督模式近年来,很多水电企业都认识到了供应链上各环节协作在物资管理中的重要性,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理念也被引入物资管理中,其中风险管理也是一项重要内容。供应链风险监督模式的建立首先需要打破供应链各环节的体制壁垒,形成包括物资材料生产商、供应商、工程设计方、工程承建方、工程业主方、工程运营方、工程专业服务(保险、咨询等)工程物资供应链上所有环节共同参与相互监督和制约的监督体系和监督运行方式。

2.2.2构建供应链风险分担模式作为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供应链风险分担模式的建立有助于进行工程物资管理风险的管控。供应链风险分担模式的内容包括在工程物资供应链各环节中通过风险保证金缴纳、各类保险、信用评级等方式来构建工程物资管理风险分担模式,有效控制供应商风险、物流风险和自然风险。

2.3信息化的风险管控方式

充分运用大数据来开展风险管理。在大数据应用日益广泛的今天,可以通过大数据抽取、过滤、处理、分析,来获得水电工程物资管理中的风险指标体系,形成风险阈值,监控风险触发点。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获得某类工程物资的供应需求状况,从而及时调整采购计划,控制物资供应风险。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来进行物资管理流程管控。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是现代化工程物资管理风险管控的必要手段。包括目前已经较为成熟的各类物资管理软件的应用,包括物联网的应用等,可以对工程物资管理中的供应风险、管理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及预警。

3结语

第2篇

新年伊始,运营商集团公司“力量大厦”战略对终端业务提出新要求:充分利用规模优势,发挥终端产品对CHBN(移动、家庭、政企、新兴市场)业务的大力支撑,提升终端价值贡献,推动数智化转型发展。据此,集团公司在终端领域推进组织运营体系改革,要求其专业子公司(该企业承接终端统筹采销的任务)扩大终端销量和行业销售份额、有效提升该运营商在终端行业内引领作用,增强对上游供应商谈判能力,保证质优价优的终端供应,强化对下游渠道掌控,在供应链中创造更大价值。在本文中,笔者基于当前采购管理的文献,从企业运营中的痛点出发,赋能新型采购模式,助力终端采销产业链健康发展,结合现阶段改国企的采购管理实践进行以下研究。

二、国有通信企业采销模式下的采购管理问题及对策

背负集团公司期望,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该专业子公司的供应链采购环节中举步维艰,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采销模式下的采购管理痛点

痛点一:经营环境快速变化(芯片价格上涨、新兴品牌迭代、智能技术发展)、终端品类不断扩充(从手机拓展到多形态终端,从硬件拓展到服务软件或集成模式的ICT产品),传统采购制度(即原有的终端采购手册仅局限于手机和非手机类的硬件、不包括软件服务等)已不能满足业务需求。痛点二:随着电子信息化发展,运营商YD公司开发了自身采购与招标系统(ES系统),而该系统操作要求高,如投标前供应商需支付相应费用办理CA证书、投标时需加密上传应答文件,一次性全部操作正确难度大。而该系统仅是YD公司独家系统、不能与其他运营商及其他国企兼容,导致供应商配合度不高。

(二)采销模式下的采购管理对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该企业对症下药,采取如下对策:对策一:明确贸易型采购的定义。复盘全流程、全面穿越,大胆提出“贸易型采购”定义,它与传统采购3个显著区别在于:①买来直接对外销售,②需满足毛利率管控,③扩充产品品类(硬件含泛智能终端、家电、日用品,服务包括权益、安装、售后服务,软件含app软件包、软件服务等)。对策二:简化ES系统操作流程。针对ES系统操作复杂的痛点,该专业子公司申请在ES系统中增加贸易型采购报备场景,报备项目由采购操作,无须供应商介入。

三、创新型贸易型采购体系建设的实施举措

在集团公司批复后,创新型采购的“赋能行动”——贸易型采购体系建设,在该采销一体化的专业子公司内部,系统性的全面推进和展开。

(一)明确贸易型采购定义并为其量身打造嵌入式廉洁风险防控机制

创新采购的前提是合法合规,根基牢固。若定义不明,那实施中会出现各种偏差,若没有严谨的风险管理,则面临漏洞百出的异常或瑕疵。国有企业的采购改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虽然在摸石头过河不断探索,但需要的是安全的、有措施保障、有风险预警和探索,而不应该是浑水摸鱼的盲目前行。对此,该专业子公司做了以下3点行动。1.《贸易型采购管理操作手册》的。在手册中:(1)明确贸易型集中采购管理体系的架构,如下图1。(2)明确采购结果达成审核层级,如针对9000万元以上采购项目,由总部审批,在(9000万,1000万)一、二类公司的项目,由总部采购分管领导专题会审批,在1000万以下的项目,分公司相应层级等。2.《采购嵌入式廉洁风险防控机制手册》的。风险防控是企业采购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创新型贸易型采购模式产生后,合规地图需要重新梳理,据此企业适时风险防控机制分册,并在手册中梳理出全阶段的贸易型采购工作流程中的潜在风险点,如下鱼骨图(图2)所示;针对具体的风险点,企业在手册中明确了风险等级、责任部门、具体场景、防控措施等(如下具体合规地图样本,样本1),并将手册宣贯、公文下发至各分公司采购部门,以得到更有力的落实和执行。

(二)执行毛利率管理及采购比价管理

毛利率管控和采购价比价是采购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它们是企业节约成本最为有效的方式。1.企业构建毛利率管理体系。贸易型采购的特点之一则是要求产品采购需满足毛利率管控,毛利率是产品的灵魂,企业不会做亏本的生意,利润是企业常青树的源泉。如何良性执行贸易型采购的根本之一是对毛利率做出要求、同时根据市场情况由总公司动态(如月度)给出毛利率参考值,分公司/总公司业务部门/采购部门据此与供应商进行谈判,用合理的采购价/出货价操盘整个的产品生命周期,以此保证企业的合理利润水位。2.建立健全采购价格比价体系。为在采购引入中获取合理的采购价格,公开采购项目,通过市场充分竞争以确保价格合理性。单一来源,首次采购应通过搜集公开市场上产品成本信息,选择合适对标产品的价格全面评估,后期采购需持续关注并对标公开市场同期价格。3.多元化采购方式的建立。在采销模式下的终端产品采购,若合作方能取得自厂家/上游供应商出具的唯一授权,企业可据此与其进行单一来源采购,此方式的采购流程更简单、时效更快速。在无唯一授权的情况下,企业可做公开采购。但公开采购中,因市场上产品品牌/型号不断迭代、商层级不断动态变化,为更快速支撑市场,该企业集思广益,衍生出创新的供应商引入动态短名单的灵活机制。首先,该机制包括立项—方案—采购结果3个流程,其中若一家供应商对其合作的产品的商务条款均一致、仅是各款产品型号、数量上限、采购价格不确定,此情况下可先做框架供应商引入模式,即通过公开方式引入多家框架供应商,形成供应商短名单。后期有产品引入时,针对产品,邀请短名单内所有供应商报价,遵循价低者得的原则确定订单执行供应商。以此保证产品价格的合理性和产品引入的高时效。

四、创新型贸易型采购实施后的效果分析

创新型贸易型采购实施后,该采销一体化专业子公司积极落实Y集团要求部门在执行贸易型采购过程中,遵循“能公开必须公开”的原则,通过合并决策、提前储备提升采购效率,通过价低者得的量化标准简化决策流程,制定出短名单公开方式的特色流程,通过合并决策,提前储备资源池,具体产品全流程从原有的12天加速至3-5天。

五、创新型贸易型采购的智能系统建设

该采销一体化企业需为运营商YD集团提供终端产品销售渠道,具有快消品分销和零售企业的特点,且上下游拥有众多合作伙伴。对供应链的成本降低,库存降低,资金利用率提升、需求预测的精准度均具有较高要求。企业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化等技术,建设了独具特色的DPS(数字化采购管理)系统,通过采购需求数字化、采购流程自动化、业务过程可视化,实现供应商、产品、合同、价格、物料等采购关键要素集中化管理,支撑终端采购全流程在线运作,保证采购实施、采购管理全流程管控到位,且简化了采购操作环节,提升了集中采购效率、且成本控制和风险管控能力均得以加强。综上,本文以采销模式下采购创新在国有通信企业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在对采购流程优化、采购成本控制、风险管理分析的基础上,对基于国有企业采购环节创新采购模式运作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实施对策,最终推动项目达到了提升采购效率、屏蔽采购风险的良好效果,本文可为国有通信企业、终端行业、运营商体系的采购环节采购创新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娄志俊.基于数据挖掘高校图书采购管理创新研究[J].经贸实践,2017(10):53.

第3篇

关键词:物资采购;管理;企业内控;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在企业中物资采购对象包括生产原料、生产工具等生产资料的采购,以及办公用品、劳保用品、低值易耗品等企业所需的全部物资。物资采购其中包括所需物资的市场询价、供应商的选择、招投标、具体采购、物流运输、物资检验、物资保管和匹配使用等环节。可以说企业物资采购贯穿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而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非常重要的关键性。由此也可见物资采购在企业的管理和发展中的重要性,而且物资采购对于企业的管理和发展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所以,如果通过加强管理企业的物资采购工作,对于节约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都非常必要和关键。

一、企业物资采购的流程

企业物资的采购流程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完全一样的,但是由于企业物资采购的关键和重要性,因此很多物资采购的重要环节对于企业管理和物资采购都是必须的,因此各企业的企业物资采购流程基本都大同小异。一般都包括采购需求的申报、采购计划的制定和审批、所需物资的市场询价及供应商的选择、签订采购合同和采购、运输、验货保管以及分配等。另外还有后续的售后服务、退货、付款等环节。

二、物资采购主要环节的风险点及加强措施

1.编制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物资采购需求的申报和审批是企业物资采购的依据和基础,只有在有需求的时候,企业物资采购才开始启动工作流程,因此对于物资采购需求以及采购计划的制定和审批,是物资采购的第一个环节。关于该环节的风险控制主要是采购需求与生产和企业需求是否保持一致,是否所申报和计划的物资的确能够满足企业现阶段的生产和发展需求。为了避免这类风险出现,就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首先,是对采购需求提出展开的管控。在采购申请和计划制定初期,需要经生产、库管、运营、财务等各部门综合商讨,采购需求是否确实符合企业需求。其次,是对采购部门提出的要求。需要采购部门针对采购需求结合企业实际物资和库存以及在途物资等情况,综合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采购计划。

2.供应商的选择。企业物资采购工作是否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利益,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物资采购供应商的选择。供应商选择这个采购环节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也是最容易导致企业利益受损的因素之一,那就是在供应商选择过程中存在的以次充好、高价购入、采购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公司财务等现象。所以,对于供应商选择的环节采取风险防控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这个采购环节的风险防控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建立健全系统的供应商准入和评估体系,根据制度选择供应商并对其资质定期审查,以及定期根据其提供的物资情况开展评估和审核,确保供应商的资质真实合法,保证供应商所提供的物资质高价廉。第二,对采购部门在供应商选择的工作中给予一定的监督检查,确保供应商的选择公平公正,严格杜绝的现象。第三,建立供应商信息公开和供应商淘汰制度,及时清除不良供应商。

3.订立框架协议或采购合同。企业物资采购中的框架协议或采购合同的订立环节,是通过法律手段保障企业在物资采购过程中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害的重要环节。但是物资采购框架协议或者采购合同是一把双刃剑,恰当合理合法的协议或合同能够有效的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反之,如果物资采购协议或合同在订立之时就存在缺陷或者不足时,就会对企业经济利益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和损失。所以,对于物资采购协议或合同的订立要严格遵守法律法法规,严格审核供应商的合法资质和信用等,确保协议或合同的合法性及其必要的法律约束力。另外,必须严格审核协议或者合同的各项要件和合同条款,明晰购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等相关信息。同时,在订立企业物资采购协议和合同时需要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和财务人员参与。

4.采购物资的验收。企业物资采购的验收环节也是需要加强风险防控的环节之一,主要是因为物资入库验收是物资品质、数量等是否符合合同和企业需求的关键环节。如果,出现实收与合同出现偏差等情况出现,极容易造成企业经济利益遭受不必要的损失。该环节的管控主要侧重的是物资品质和数量与采购计划和合同是否一致,验收标准是否严格执行企业要求,验收后库存物资是否能够做到账实是否相符,物资验收流程及相关单、票据以及签章是否完整并且符合企业标准。另外,除了建立一套完整的企业物资验收制度和流程之外,还需要针对不合格物资的拒收和损毁物资的处理,以及盘亏盘盈物资的处理和财务处理等相关情况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减少由于各种其它因素导致的企业物质和经济利益受损的情况。

5.会计控制。企业物资采购过程中的会计控制环节,主要是针对物资采购业务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活动展开的会计信息处理工作。这个环节主要是将采购业务通过财务信息反应的过程。在物资采购的这个环节,最关键的风险防控是对于未能客观真实的通过财务信息反应物资采购经济活动时,造成的物资采购与相关信息不一致,而导致的企业经济利益受损的情况。在风险管控的过程中,首先制定物资采购和相关财务工作有效结合的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系统。其中包括采购合同的保管和执行、验收入库的相关表单及完整的签章票据、出入库的记录、退换货记录、货款支付等各种综合信息。其次,制定财务部门的专门人员负责与供应商对账、与库管盘库等工作,也可以为避免会计控制环节出现偏差为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的情况。

三、结束语

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利好环境的影响,我国各行各业的企业经济收益和发展速度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如何在降低管理和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企业管理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成为影响目前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通过加强企业物资采购的管控,对于降低企业经营和管理成本十分关键,也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邱明楣,王美星.建立物资采购监管体系的思考[A].贵州煤炭经济《2004年论文选编》[C].2004.

第4篇

关键词:芯片;原物料供应商;制造

芯片作为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是大量重要产品的核心部件,广泛应用于电脑、通讯、交通等众多重要产业中,早在2000年,国务院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18号文件,2011年国务院又相关的4号文件,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原物料的管控对芯片制造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原物料供应商也应该在严格的管控之下。供应商的管理包括供应商的选择,评估,审核,以及异常事件的处理响应,制程的变更管理。选择供应商首先应制定一个潜在供应商名单,潜在供应商名单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获得。比如在半导体产品展销会上得到一些供应商的信息,他们会制作一些精美的产品目录介绍,通过浏览产品目录,我们会对他们的产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另外,供应商都会配备一些销售人员或者经销商,他们通常可以提供24小时的咨询服务。通过和销售人员或者经销商的沟通,我们会获得一些产品更加详细的资料,和供应商公司的简介及资质水平。此外,还可以通过熟悉的朋友业内专家推荐,如果供应商的产品在公司内已经被使用,这样的供应商在选择起来就更加的容易。在同行业内被广泛使用的原物料也是可以值得信任的。

一旦供应商被初步选定,芯片制造公司就可以开始评估新供应商新物料的工作了。首先质量部门会要求供应商提供具体物料的详细规格,出厂检验报告,及质量体系认证。看供应商是否采用相应的质量体系是一个重要环节,质量与管理比如说是否通过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内部的工作人员是否按照该质量体系不折不扣地完成各项工作,其质量水平是否达到国际公认的IS09000所规定的要求。如果是新供应商首次合作,芯片制造公司应派相关部门前往供应商工厂进行质量审核。物料管控部门和采购也应该去考察工厂的产能和物流情况。如果是包装器皿回收物料,一定要考虑到包装器皿的周转率。一旦前期考察结束,芯片制造公司要根据自己实验的用量反馈给厂商,就可以请供应商提供样品了。样品到达公司后,为了线上产品的质量保证和降低实验风险,进料检验部门最好按照正常物料的标准进行检验。当新供应商新物料被评估合格后,这个供应商就会加到芯片制造公司的合格供应商名单里。

在日常生产过程中,供应商的管理不容忽视。每一年的年初质量部门应该制定所有合格供应商的质量审核计划。根据前一年的使用情况,列出所有的供应商名单,排出哪些供应商应该实地审核,哪些供应商可以自评。实地审核和自评都是依据同样一份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应该包括文件控制,员工个人训练和资格认证,量测及测试设备校准,制程控制,出货检查和测试,不合格品的控制,成品储存包装和交货,客户服务,客户预警系统,品质持续改善。供应商的质量体系会根据不同的分数分为几大类,如果低于某个分数,这个供应商是不可以继续合作的。如果在审核过程中发现任何不符合项,供应商都会以FORD 8D的形式回复改善行为。这些改善行为都会纳入到供应商审核纠正措施系统中,芯片制造公司的质量工程师负责填制不符合项报告,监控供应商成功实施纠正措施的进展。芯片制造公司所使用的原物料产地大都在国外,所以对供应商可以采取部分工厂实地审核。实地审核的评判标准是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供应商原物料进料数量是否满足前30%,供应商评估总分数(或质量部分分数)过低(供应商评估下文会介绍)。前文也有提到的新供应商首次合作,都应前往工厂实地审核。

对供应商的管理不应该只是对质量体系的管控,应该对供应商进行全面的监督。芯片制造公司应每年两次对供应商进行全面绩效的评估,包括质量,价格,运送,服务和环境这五大方面。这个评估满分是100分,质量占40分,价格占20分,运送占20分,服务和环境各占10分。质量的打分原则包括首先是退货事件数量,如果发生进料检验不合格而产生的退货,就要扣掉相应的分数。其次是线上使用者抱怨事件数量,在这类事件中,需要芯片制造公司的质量工程师和供应商共同去寻找抱怨事件的根本原因,如果这个抱怨事件是芯片制造公司的客户反馈而来,那么这个事件负面影响大大增加,所以这部分的分数要全部扣除。最后是供应商质量体系审核的分数,它也会占有一部分的份额。价格的分数是由采购部门打分,如果是独家供货的供应商,采购会集中在价格浮动和产能来打分。如果是多家供货,采购会集中在价格比较和产能来打分。运送的部分由物料控制部门来打分,主要集中在安全库存,及时送达,应急反应和当地是否设置仓库这几个方面。质量,价格,运送相对易于统计,属硬性指标,是供应商管理绩效的直接表现;而服务是供应商增加价值的重要表现。主要是集中在对异常事件的反馈时间和是否举办技术交流会议等几个方面。环境的分数由工安环保部门打分,主要针对供应商对有害物质,绿色环保的一些认证来打分。最后的评估分数会汇合统一在一起,如果分数连续几年呈下降趋势,供应商也应该提交改善报告。

对供应商进行审核和评估,主要目的是减少风险。实践中风险的来源众多,比如供应商提供的材料无法满足制造商的要求、材料未能按照生产计划准时发货,以及材料可能存在缺陷或其性能不能满足(或不能全部满足)制造商的特定要求;最大的风险来自供应商出于各种商业原因决定停止某种材料的生产或是供应商停业。这些都能够通过审核和评审得到缓解[1]。随着供应商管理的日渐完善和供应商交付风险的降低,芯片制造企业会根据供应商的以往表现来降低监督级别,逐步实现互信的双赢关系。这也是对供应商管理的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5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金融产品;ABCDTM技术;运营体系

1引言

传统的金融业务基本都是建立在有具体实物的抵押、相关证券的质押以及良好信用的基础上,而核心企业中的供应商大部分为中小微企业,缺乏相关的抵质押物,信用贷款也缺乏充足的征信数据,传统的金融业务很难适应这些中小微企业。为了给中小微企业纾困,政府、金融机构、大型核心企业也在积极探索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的可行性及实施途径,随着A(人工智能)、B(区块链)、C(云计算)、D(大数据)、T(物理网)、M(移动技术)技术的应用,使得对供应链业务的确权变得可行,从技术上保障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文章主要研究基于核心企业的特点,围绕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产品情况,探索出适合核心企业自身特点的供应链金融运营体系,从而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提供运营保障。

2供应链金融产生的背景及现状

2.1发展背景

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与金融两个领域交叉产生的创新业务,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得到了理论界和产业界的关注,各类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和实践蓬勃发展。在经济高度全球化形势下,供应链金融将金融资源和产业资源高度融合,实现产业效益与金融效益的乘数效应。不同类型供应链金融业务结合所处产业运行特点和规律,有效地解决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改善了核心企业周边生态圈的营商环境。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流程自动化等技术发展,企业供应链活动呈现出数智化的趋势。在数智化供应链的不断创新下,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也悄然发生变化,成为国家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中央及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有关支持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政策,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业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2018年8月广东省商务厅、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厅、农业厅、金融办联合制定《广东省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实施意见》;2019年7月国务院银保监会印发《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

2.2发展现状

供应链金融发展经过了贸易融资、物流金融、1+N供应链金融、M+1+N供应链金融等历程,近年来借助数字化手段演进得更加多样。从供应链金融的质押物性质及交易场景先后顺序来看,目前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模式分为三大类:面向上游企业融资的应收账款类、基于物流运输行业的存货类、面向下游销售企业的预付款类,并由此衍生出数十种具体的应用模式。从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和运营平台主体又可分为:核心企业模式、电商模式、物流公司模式、第三方平台模式,不同模式下的业务流程、参与主体、风险管控点等供应链金融相关的内容均有不同,体现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差异化和多样化特征。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运营体系必须要切合企业的业务实际,为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保驾护航。

3供应链金融运营体系概述

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供应链金融的运营模式不断发展,为供应链金融产品管理提升风控能力,降低业务成本。为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实现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南网公司”)“对中央负责,为五省服务”的经营宗旨,同时为解决供应商发展所面临的融资需求,南网公司以南网供应链金融统一服务平台为依托,将业务相关的金融机构与南网供应商融合在一个业务流程内。供应链金融的运营体系需要包括运营的保障机制、体制;日常业务运营的流程、操作规范;面对客户服务的服务体系。

4供应链金融运营体系架构

4.1供应链金融运营保障

供应链金融运营体系综合了多方面的职能管控,包括组织内部的管理团队建设、财务会计、技术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同和与外部金融机构及供应商的交互协调。通过分析核心企业目前的组织架构和部门岗位职能,并结合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控管理,为供应链金融管理组织架构设计提出合理化建议。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主要以信息服务为核心,采用业务流程化、操作标准化、管理信息网络化的运营模式进行运作。基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的要求,为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全面管控,需从多个管理维度实现供应链金融管理的专业性和高效性。供应链金融管理维度主要有法务管理、业务运营、业务管理、供应商服务、平台运维、财务结算、系统风险控制、业务风险控制、信用风险控制管理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运营确定职责范围。法律服务团队通过对融资筹划、风控合规、交易设计、资产管理等方面开展分析,整合运用各种法律技术,为金融机构及供应链企业识别相关风险。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三大核心要素:数据、建模和系统。供应链金融业务运营的实质是通过整合各类供应链参与方(包括供应商、物流仓储公司、保险公司、金融机构等)的相关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供应链生态的发展和完善。在此过程中,核心企业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筛选具备优质资源且能够提供优质产品服务的优秀供应商,使其参与到供应链金融中来,实现共赢发展互惠互利。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的主要环节包括业务申请、服务提供机构审批、业务办理、业务执行、资金支付、业务结算等,该过程形成了完整的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闭环。核心企业处于业务信息集中处理环节,是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的核心,核心企业相关信息的传递决定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应用效果。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需要构建专业的供应商服务体系。该体系为核心供应商、保险公司、金融机构(如银行)等多方提供优质服务。主要工作包括建设专业的服务人才队伍、建立标准化的服务流程、解答供应商在使用供应链金融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接受用户的投诉与建议等。系统日常运维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硬件设施运维、平台系统运维、运营审计。财务结算运营包括核心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收入来源的核算,主要有信息服务费、保险经纪业务返佣等。系统风险控制运营通过对风控体系进行高效管理,规范事前尽职调查工作,提高对授信主体真实信息的掌控,强化对核心供应商的授信准入管理。业务风险控制运营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特点,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合理划分岗位职责。通过设置专业部门、制订业务操作指引,建立内控管理制度,健全操作风险管理机制,实现对各流程环节操作风险的有效控制。信用风险控制运营信用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制定信息政策,对供应商资信调查、付款方式、信用限额、款项回收等环节实行全面监控,以保障应收款项能够及时回收。包括贷前风控:设立专门机构控制信用风险、确立提供信用额度的原则、制定信用政策、建立专门的信用体系;贷中风控:执行信用政策、管理信用周期、投后贷款跟踪、持续不断地监督债务人、监督供应商的信用情况;贷后风控:基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需求,核心企业的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4.2供应链金融日常业务运营

供应链金融的日常运营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七点。历史数据提供:从核心企业招投系统中提取供应商基础资料及历史交易信息,以大数据分析方式,对供应商进行资信评估。交易数据导入:供应商确认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应在系统中签署使用相关数据的授权协议。在经过核心企业法务审核后,通过数据接口,推送至金融机构。回款账户开立与确认:与核心企业业务系统联动,由供应链金融业务部门确认后,才可以变更。供应链金融业务:对供应商进行准入条件审批,通过审核的供应商,方可确认进入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管理平台,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数据储存:对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供应商,通过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收集并分析系统数据,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评级,评级报告应经过授权后推送金融机构。供应链金融业务办理、合同签订及管理均应采用电子签章或CA证书确认,合同签订流程全程采用系统电子化完成。财务核算:核心企业应着手成立供应链金融财务中心,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内容及要求,从组织框架上为资本运营管理做准备。绩效考核:为确保供应链金融业务高效有序运营,应设置并实施质量目标考核办法。质量目标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设置的范围与标准管理;二是实施控制管理;三是持续改进控制管理。经营团队建设: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运营管理的要求,管理团队建设模块的程序设置基本上可以分为:招聘录用管理程序;学习培训管理程序;机构与岗位设置管理程序;辞退与辞职管理控制程序;目标设置与绩效考核管理程序;职业规划设计与控制管理程序;公司经营发展目标与文化构造控制管理程序。

4.3客服运营

设置有效的供应链金融客户服务运营管理体系,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建立和完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并进行分类管理。客户信息系统主要由客户的基本信息、业务对接服务信息组成,其中客户的基本信息包括客户的工商注册、法人基本资料、基本经营情况(如处于经营何种阶段、经营类型、规模等)、经营管理者个人基本信息、详细经营情况(如资产情况、利润情况、产品结构等)、潜在需求情况等;业务对接服务信息包括业务对接类型、时间、履约情况、客户满意度等信息。第二,建立完善客户潜在需求分析机制。针对会员客户,由客户管理部门通过与客户的交流沟通,定期对客户的潜在需求进行分析,及时准确把握客户在经营发展各个时期的服务需求。第三,逐步规范客户跟踪回访制度。该制度主要分为两部分,其一,履约过程中的回访,作为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了解客户经营情况或履约情况;其二,对客户进行定期回访,重点是客户满意度和客户的潜在需求,该回访将贯穿客户关系维持的全过程。第四,建立完善客户台账管理机制。应按照会员管理、履约情况、客户潜在需求分析等内容,分别建立总台账和各子台账。供应链金融业务应立足于客户服务,有效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通过组织相应的商务活动,如金融商务论坛、咨询培训等,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增强客户对南网的认可程度,保持紧密关系。汇总分析供应链金融服务日常运营中的常见问题,整理列示常见问题库,方便供应商查阅相关信息,同时配置智能客服机器人,根据问题关键字返回相应解答。

5结论

核心企业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一定要从自身掌握的资源、所能确权的内容去考虑,不可盲目贪大、贪快。传统的核心企业由于缺乏金融领域人才配置、信息系统支撑、运营经验以及相关风控体系,供应链金融业务需要从以上方面加强保障,可以借助外部资源,也可以引入相关的人才、信息系统、风控系统以及运营体系。

参考文献:

[1]章雁.中小企业融资、供应链金融与供应链风险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11(7):123-127.

[2]李飞.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思考[J].财会月刊,2011(6):34-36.

[3]康晨.供应链金融主体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商贸,2011(21):119-120.

[4]潘明.供应链运作机制选择研究———以H省A县丝网业为例[J].金融经济,2005(16):75-76.

[5]郭清马.供应链金融模式及其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2):2-5,9.

[6]张宜萍.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及推广[J].宜春学院学报,2011(1):39-41,116.

[7]龙志云,陈飞燕.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的再思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1)83-84.

第6篇

【关键词】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金融科技;互联网科技

一、供应链金融内涵与演进

供应链金融强调的是上、下游成员企业相互竞争与相互协作的特殊关系,申言之,谁有竞争优势谁有话语权,谁来制定交易条件与习惯。而特殊关系则是,从最初级的原物料,经过加工、制造、运送到最终消费者整个链条,形成了该行业特性。在此种情形下,金融机构了解上、下游议价能力与行业交易特性,经过风险评量,提供综合化、多样化和客制化的金融产品或服务,满足链条上成员企业金融需求的解决方案。

供应链金融10以人工授信审批为主。供应链金融的模式被笼统称为“1+N”,银行根据核心企业“1”的信用支撑,以完成对一众中小微型企业“N”的融资授信支持(朱志超,2015)。供应链金融1.0银行授信依托核心厂的信用,来缓解银行对其上游的供应商或下游经销商授信风险,采取人工授信,一事一议,所以无法借助科技手段达到批量获客。供应链金融2.0以银企直联为核心。核心企业采取自动化的ERP来管理供应链,以降低库存成本和及时响应客户需求,此时银行为了提高服务竞争力,遂与核心企业达成“银企直联”的协议,由于得到核心企业的配合,银行除了可以依托了核心企业的信用对上游供应商与下游经销商授信外,还可以达到批量获客目的。供应链金融3.0以三流合一平台为核心。供应链金融3.0是以平台为核心,整合商流、物流、资金流成为三流合一的信息平台,银行握有供应链条上所有成员企业的交易信息,以“互联网+’’的思维模式,鼓舞了银行不断的创新或改革商业模式,打破了二八定律,让银行瞄准着80%的中小客层。由于有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支持,可以大幅的降低银行操作成本与风险管控成本。

二、区块链异军突起

20巧年BIM研究报告,提出全球投资在科技金融的金额从2008年的9亿美金,到2013年成长3倍多到30亿美金,且预估至2018年全球投资在金融科技的金额将超过80亿美金,探究其背后快速成长的动能是什么呢?是因为在互联网、物联网推波助澜下,人与人、人与物和物与物皆相连在一起,引发企业不断的创新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而万物相连也打破传统商业模式或交易模式的藩篱,企业跨业竞争已经成为新常态。互联网企业利用云计算、移动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社群技术和区块链技术,跨业进人银行业与传统商业银行竞争,且侵蚀商业银行的市场,因此,银行业也纷纷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在金融科技研发上,企图以此抵挡互联网企业的冲击,期望金融科技可以带来产品创新机遇与更好的管控风险,借此增加其竞争力。

三、供应链金融推广面临的瓶颈

大陆从供应链金融1.0的“1+N”商业模式发展至今的供应链金融3.0“N+N”,约有十几个年头,经BIM公司于2012年研究调查结果,供应链金融产品约75%在存货融资与预付款融资,银行仍局限于传统的抵押贷款思维;然而保理业务仅占25%,银行仍无法回归依托贸易融资具有自偿性的特性授信,简而言之,银行无法仅以买方还款做为第一还款来源进行授信,追究其原因就是风险考虑。因为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管理,是依托着核心企业的信用,垂直的对其上游供应商与下游经销商授信,为确保银行债权,银行推广供应链金融业务面临以下瓶颈。

授信对象的局限性。由于全国征信系统尚不完备,供应链上的中小或小微企业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直接对其授信,因此银行授信是依托着核心企业的信用,不论是核心企业对上游供应商的最终付款责任,或是对其下游经销商的担保责任或调节销售,皆以核心企业的信用为杠杆衍生出来的授信。银行除了需要核心企业配合外,银行也只能局限于核心企业的一级供应商或一级经销商(即与核心企业直接签约的供应商与经销商),至于二级以上的供应商与经销商,则因为与核心企业无直接采购或销售合约,所以银行无法提供融资需求。

科技整合的局限性。核心企业虽能满足银行单独授信的标准,但其自身的科技系统,是否能将供应链条上的上、下游成员企业交易讯息整合一起,使得链上的采购信息与销售信息透明且可信,这决定了银行是否获得对称的信息而支持对上下游成员企业的授信。另外,交易信息的真伪如何验证?交易信息是否被篡改等等问题也制约着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推广。

四、区块链打通供应链金融的瓶颈

第7篇

一、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和增强风险意识

风险意识是任何一个风险管理流程的起点。风险管理的某些方面跟人的本性是相背离的。人们非常热忱地谈论市场营销或产品的成功,谈节省成本,但一般不那么热衷于谈论实际的或潜在的损失,尤其是与自己的业务相关的可能损失。为了加强风险意识,必要的培训能使员工们具备必要技能。

二、加强对客户、供应商的管理

根据“二八定律”,企业80%的利润都来自于20%的大客户或供应商,因此建立稳定的客户、供应商联盟,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业务的价值,在管理好客户的同时,控制业务风险。与2008年的情况相比,2009年1月公司自营出口的前10大客户中有4家是2008年的10大客户。虽然主要客户在2009年11月均有出运增加的迹象,但前10大客户出运金额的占比明显下降,2009年初期公司客户集中度有所减弱,大客户的贡献率下降。因此,培育优质稳定的大客户成为业务发展的关键。作为公司主营业务,由于2009年新开拓的市场主要集中在东欧和非洲这些特殊国别地区,因此需要更加紧密地与业务沟通,密切掌握客户的信息,跟踪市场动态,及时风险预警,为特殊环境下的一线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三、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第8篇

制定网络安全基线

网络安全基线是阻止未经授权信息泄露、丢失或损害的第一级安全标准。确保与产品相关的人员、程序和技术都符合基线,将有效提高政府的网络安全等级。网络安全基线应体现在采办程序的技术需求以及性能标准中,以明确在整个采办生命周期内产品或服务的网络风险。由于资源有限以及采办中风险的多样性,政府应采取渐进和基于风险的方法,逐步增加超越基线的网络安全需求。这种需求应在合同内清晰且专门列出。

开展网络安全培训

政府应对工业合作伙伴开展采办网络安全培训。通过这种培训向工业合作伙伴明确展示,政府正通过基于风险的方法调整与网络安全相关的采购活动,且将在特定采办活动中提出更多网络安全方面的要求。

明确通用关键网络安全事项定义

明确联邦采办过程中关键网络安全事项的定义将提高政府和私营部门的效率和效益。需求的有效开发和完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关键网络安全事项的共同认识。在采办过程中,不清晰、不一致的关键网络安全事项定义将导致网络安全不能达到最优效果。定义的清晰界定应建立在公认或国际通用的标准上。

建立采办网络风险管理战略

政府需要一个部门内普遍适用的采办网络风险管理战略。该战略将成为政府企业风险管理战略的一部分,并要求政府部门确保其行为符合采办网络风险目标。该战略应建立在政府通用的采办愿景基础上,并与美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制定的“网络安全框架”相匹配。战略应为采办建立网络风险等级,并包含基于风险的采办优先次序。战略还应包含完整的安全需求。制定战略时,政府应将网络风险列入企业风险管理,并积极与工业界、民间和政府机构以及情报机构合作,共享已验证的、基于结果的风险管理程序和最佳经验。

加强采购来源的网络风险管控

确保提供给政府的产品真实、未被篡改和替代是降低网络风险的重要环节。伪冒产品往往不能进行安全更新,或达不到原始设备制造商产品的安全标准。政府需要从原始设备制造商、授权商获取产品,或者从合格供应商表中确定可信采购来源。政府通过一系列基于采办类型的网络安全标准,评估供应商的可信情况,建立合格供应商表。即便来自可信采购来源的产品也可能存在网络安全缺陷。对此,政府应限制原始设备制造商、授权商以及可信供应商的来源,并将资格要求贯彻到全采办生命周期。政府从供应商获取产品或服务时,若供应商未与原始设备制造商建立信任关系,政府应要求其就产品的安全和完整性提供担保。

第9篇

1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资产证券化

互联网消费金融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为需要的人提供金融类服务,其能够对信息不对称相关问题进行一定解决,也能够达成金融普惠性目标,强化提升其便利性。遵照业务主体进行划分,其中包含互联网传统的金融机构、“互联网+电商平台”、“互联网企业+金融”等,“互联网+电商平台”就是当电商平台得到一定发展之后,因为具备大量供应商、消费者等数据信息,会逐渐延展至为供应商、消费者提供一些金融服务的模式,例如,基于供应链金融向供应商提供服务,或者是基于消费金融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因此,互联网消费金融术语是“互联网+电商平台”的一种模式,是基于“互联网+”及相关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金融产品、服务的消费模式。

当前国内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有两种运营模式,一种是自有供应链的消费型金融平台,另一种则是基于其他供应链实现的消费型金融平台,其中自有供应链也包含产业系与电商系。很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大亨都具备专属的平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花呗、京东白条。电商系消费型的金融平台有自身的优势,如用户大数据及线上供应等,基于自身优势,电商平台能够获悉用户征信水平、消费能力,同时基于低成本对优质客户进行甄别,对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在完成客户甄别之后,制定出符合客户的小额贷款发放额度,客户在这个额度范围之内贷款消费。同时,互联网消费金融可基于大数据对客户消费习惯进行了解,之后遵照喜好不同进行针对性推荐,提升销量。当前互联网消费型金融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也暴露出很多隐藏的问题,如过度授信及暴力催收等现象,其会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制约影响。对此,国家当前已经出台了很多有关资质及业务监管方面的政策,也就是说,我国的互联网消费型金融开始进入整顿时期。通常来讲,资产证券化的资金来源较为多样化,融资成本较低,而且风险管控、防御的能力需要改善。

互联网消费型金融企业为了对小微型企业与个人的消费诉求进行满足,外部的资金来源比较有限,会产生融资难的问题。平台融资预案一般同小贷公司进行对接,小贷公司方的资金来源遵照规定可以包含:股东注册时的资本金,至多两家银行的贷款,且贷款金额不允许超出注册时资本金的50%。上述两种途径难以对小贷企业的房贷诉求实现满足,因此需要对融资途径进行创新拓展,资产证券化是对资金来源进行丰富的一种有效方式。

互联网消费型金融企业因为自身资质方面的原因,融资成本偏高,基于资产证券化方式进行资金募集,其成本资金数量主要看基础资产的数量与质量。因为电商巨头具有良好的基础资金,同时在证券化发展中交易结构实现了增信,如果发起机构的信用水平持平,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就比较小,票面利率偏低,融资成本也就更低。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很多问题与风险也持续出现,非法集资、洗钱、虚假标的等诸多风险对整个行业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资产证券化需要多方参与监管,并且进行评级、增级等,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逐渐实现规范化发展,强化自身应对风险问题的能力。

2资产证券化引起的财务效应

资产证券化引起的财务效应,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是观点并不统一,不同企业其资产证券化产生的作用也不同,有的时候还会产生相悖的结果。但是资产证券化会对企业的财务形成正效应,基于资产未来的收益,资本市场中的融资方式进行证券发行,其成本会比常规性债权、股票等发行成本低,可以减少融资的成本。在资金证券化的安排流程当中,因为应用专业机构进行基础资产的管理,可以对信息不对称有关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减少投资者进行信息搜集产生的成本,也能够降低管理者成本。探析资产证券化所产生的效应,能够获悉资产证券化可以强化提升企业的营收水平,资产证券化企业对比其他企业的鼓动回报率来讲,资产证券化企业的回报率更高,同时实体企业当中会获得更为良好的业绩增加效应。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资产证券化的实际应用中,其会对企业产生不良影响。可是其在银行融资渠道方面具有拓展作用,银行基于此种方式提升外部融资的额度,也就是提升了杠杆率,推动信贷扩张,倘若银行减少了放贷条件方面的限制影响,资产证券化会影响金融系统。也就是说,资产证券化能够提升投资效率并创造效益,同时也导致银行放贷标准的降低,其可能会导致银行面对资产风险。

实际上,资产证券化有助于国企财务状况的有效改善,提升资产的流动性,并且把资产未来收益转变成为既有现金收入,基于表外融资对资本结构进行有效优化。资产证券化会对企业财务产生积极作用,资产证券化降低了企业的融资费用,有助于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为资产证券化具有表外融资属性,可减少发行人方面的资产负债率,对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有效优化,其会为企业带来长远收益,提升股东财富,并且提升短期的产债能力。同时在多年之后如果企业的偿债能力出现降低,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增加,资产证券化和企业净资产的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及股东权益周转率等存在关联。

3互联网消费金融存在的风险

3.1基础资产方面

传统金融有较高门槛,中低收入群体不在覆盖范围中,互联网消费型金融则不同,其可为长尾用户提供服务,可是其也存在巨大风险。而个人消费贷款和传统形式的金融贷款不同,其不需要抵押、担保与质押等,还贷保证则是借贷人本身的信用情况,应用互联网消费型金融的很多都是中低收入群体,其中包含刚入职场的职员、大学生及蓝领等,其信用记录较少,甚至有的属于空白,这增加了信用风险,如果产生经济下行的情况,借贷人就会存在违约的概率,致使资产证券化中的基础资产出现现金流断裂情况,借款人存在违约风险,会对投资者利益产生侵蚀影响。

3.2原始的权益人

当前国内互联网消费型金融并未成熟,经营者存在资质上的缺陷,同时市场认可度较低。最近几年,经营者跑路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表明原始权益人长远、持续的运营能力方面存在不确定性。平台发展不够完善,也会面对操作失误、黑客攻击、系统漏洞等诸多问题,提升了操作方面的风险。企业资金限期的错配以及产品不具备转让行、备用金不足等诸多问题,会致使产生资金流动性方面的风险。很多原始权益人在资产服务机构中兼职,其产生丧失清偿能力的情况,原始权益人的资产与计划资产难以明确划分,会因为无法及时进行回收款收益导致资金被冻结。

3.3交易结构方面

一些个人的消费贷款,如京东金条、蚂蚁花呗等,其资产证券化有循环交易的结构,也就是说,个人消费型贷款的循环期限中,本金回收款可应用在下一笔个人消费贷款的购买中,补充并且替换既有资金池当中的资产,让信托当中的应收账款总额始终保持稳定的状态。循环的交易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资源错配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可是此种交易结构在信用增级举措方面有严格要求。长存续期会致使证券出现多个不同的经济周期,致使基础资金的质量产生巨大变化,也会增加其附加风险。同时,基础资金的一次循环购买,就会产生基础资金的一个特定化过程,基础资金始终处在动态的调整中,致使原始权益人无法判断出售与破产隔离的达成情况。倘若需要再次达成真实的出售与破产隔离目标,一般需要把债权进行转让,并企稳再次进入到资金池当中,需要再次通知债务人。

4防控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的有效措施

4.1平台自身

风险管控工作中,要基于自身优势对客户的信息进行累积,基于区块链技术等,拓展信贷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控技术。基于信息优势,能够减少风险管控工作的成本,并且提升管控工作的精准度,有更多动力进行风险管控体系的构建,对信息孤岛相关问题进行妥善解决,要同其他互联网金融巨头、银行等进行信息合作,构建ABS联盟链。达成平台之间的合作,同传统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对信息数据进行整合,以免出现信息盲区。在实际构建中,对各种关系进行妥善处理。传统的金融机构具有一定资金资源,并且其风控能力较好,互联网金融的数据资源、处理能力强大,基于互联网可以获得更多金融消费,二者需要进行协同合作,达成信息共享的目标。

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会面临经营风险,其会对企业未来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一定要对其进行有效防控。确保应收账款质量,基于稳定的现金流获得资产证券化资格,消费金融企业在实际运营中要重视放贷审查。在开展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着重防控风险并且进行成本管控,基于内部增信进行风险问题防控。在资金来源拓展中,积极引入国际上的评级机构。

4.2政府方面

各个企业在互联网消费型金融行业的发展良莠不一,防控风险的能力也并不相同,很多企业欠缺构建风控体系的原动力,政府在达成信息共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国家已经构建了多层次的征信体系,如人民政府、依法成立的征信机构、政府部门等。可是,当前互联网金融平台和征信平台的信息相对孤立,会对放贷信用的判断产生影响。倘若多层次体系可以获得有效改善,会对互联网消费型金融的证券化发展产生有效推动。

因为政策监管方面的不协调,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约束力不足,行业获得了野蛮生长,但是如果不进行有效监管,势必会对其长远、健康、持续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政府开始对互联网消费型金融进行了集中整顿。资产证券化原始权益人的资质审查如果不够严格,就会让其风险波及其他行业,因此要对资产证券化有关法律等进行持续完善,强化提升互联网金融消费方面的监管,重视信贷产品创新发展衍生出的问题,及时进行立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