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0 15:51:53
导语:在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全球生产网络;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C931.9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3)02-0036-05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对企业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是时代必然的要求。在国家档案局了《关于加强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之后,不少学者对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国际生产网络逐渐形成,为了获得全面可持续竞争优势,跨国企业需要进行知识创新、机制创新,这对承载着大量信息资源的档案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但迄今为止,很少有学者结合全球生产网络这一背景,对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进行具体阐述。因此,本文根据全球生产网络的特点,剖析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对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性,并对如何构建全球生产网络条件下的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而为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概述及问题提出
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是指在企业档案管理活动中,以给企业发展提供更便捷有效的服务为目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等技术,对企业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开发。它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形成的档案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可以及时、准确地为企业各部门提供有效的档案利用服务。自2000年邰晓彤、王玉霞在机电兵船档案发表的《浅谈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一文中,首次提出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这个话题后,企业档案信息化开始受到了广大学者及企业界人士的关注[1]。例如,唐超嫦、张曼琴等人基于企业经营行业的不同,对其进行了分析[2][3];宋奇芳、黄荣等人对企业如何实施档案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建议[4][5];金楠、徐茹民等人针对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6][7]。然而,纵观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相关的文献,关于其在全球生产网络下如何实施的研究却比较匮乏。
全球生产网络是当今经济形态发展的产物,是指跨国企业将产品价值链分割为若干个独立的模块,把每个模块都置于全球范围内能够以最低成本完成生产的国家和地区,进而形成的多个国家参与产品价值链的不同阶段的国际分工体系。这种不断细化的分工体系也给企业档案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因此,在全球生产网络条件下,如何满足企业对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需求,是当今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必要性
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信息的及时获取与传递是企业有序运行的保障。作为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信息的载体,企业档案实现从实体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转变是推动全球生产网络运行的前提条件,其具体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加速信息流动,促进全球生产网络资源共享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面对全球生产网络中各个研发、生产、销售机构的全球性分布特征,相关信息的及时获取是其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而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无法满足这一点,因此,对其进行信息化管理是时代必然的趋势。
其一,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扩大了信息的接收范围。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企业能够迅速地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网络成员中采集信息,突破了地理上的限制。
其二,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实现信息资源及时共享。实行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将捕捉于全球各地的信息及时地录入档案系统,供全球生产网络中有相关需求的成员共享。这种自动化、数字化的档案管理方式为全球生产网络构建了一个资源快速共享的平台。
(二)促进企业档案管理规范性,降低管理成本
企业档案管理涉及企业日常的一系列活动,包括档案采集、整理、保管、利用等多个环节。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成员分布在不同地区,难免会受到当地社会制度、管理文化、语言文字等因素影响,导致企业总部与成员机构之间的档案管理产生差别[8]。这不仅增大了档案统一管理的难度,也限制了档案资源在全球生产网络各个机构间的共享,而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则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一方面,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电子技术的采用,设定录入、整理、查询等模块,形成一个规范统一的档案管理模式,可以自动对录入信息进行归类整理,提高了企业档案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程度,方便企业总部与各机构之间的统一管理。
另一方面,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成本,而且利用档案的效率低下。而信息化的企业档案管理依托网络技术的进步,在企业总部形成档案数据库,网络成员通过权限验证便可自行登录系统查阅, 从而提升了企业档案利用率,也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
(三)实现档案管理转型,提供科学决策
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主要是关注企业发展历史,进行档案存储工作。而日新月异的市场动态以及全球生产网络特有的需求,都迫切需要档案管理进行转型,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2010年企业档案国际研讨会上,瑞士的罗氏集团、丹麦的马士基都提出了档案管理由面向过去,转为面向现在和未来的必要性[9]。而这种转型目标的成功实现,离不开对企业档案实行信息化管理。
首先,通过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及时采集整个生产网络的动态信息,为企业总部迅速把握市场动态、进行战略规划提供了依据。
其次,实行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随时向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成员展示关乎企业文化的档案,有助于形成统一的企业价值观,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三、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应用
从上文分析中可见,实现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为全球生产网络带来更大的协调效应。本节根据全球生产网络的职能结构,提出了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相应的功能模块图,并以用例图的形式构建了面向全球生产网络的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
(一)全球生产网络职能结构
全球生产网络是一种灵活的新型组织形式,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企业不再是简单的层级关系,而是表现为体系内部国际分工[10]。其职能结构的一般模式如下图:
图1 全球生产网络职能结构图
(注:图中P1,P2,Pi表示全球生产网络中分布在全球各地的生产机构,D1,D2,Di,S1,S2……Si分别表示各地的研发和营销机构。)
(二)全球生产网络下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块
根据前面小节分析的全球生产网络对企业档案资源的需求,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需要包含以下功能模块,如下图。
图2 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功能模块图
1.档案录入
处于生产网络中的各个机构,需要及时地把信息录入档案系统。若信息以纸质形式出现时,可以通过电子扫描仪转成电子档案再导入系统,这将实现档案资料按统一的格式录入。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这个模块的设定中,应该遵循“唯一性”原则,即每份档案只能对应一个主题词。应该根据企业需要,按主题、部门等具体条目进行分类设定。如此一来,每份录入的档案信息都能准确地归类到所属的条目之下,方便之后的档案查阅。
2.档案更新
这一模块主要是面向企业档案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一方面,当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某些成员将新的档案信息录入系统之后,需要及时将其保存到数据库中,更新之前的数据库,从而能为网络中其他成员及时提供最新信息,为档案更新流动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若有些录入系统的档案信息出现错误或偏差,需要将其改正或删除。企业总部在对录入的档案信息进行审核之后,若发现有错误,需及时对信息进行改正,然后再反馈给全球成员。
3.档案查询
这一模块是档案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指对档案的有效利用。通过前面两个模块的设定,形成了档案信息数据库,当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成员需要相应的档案信息时,档案查询功能能够帮助他们及时获取所需的资料。在这一模块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设定档案查询的检索模式,例如分为高级查询和简单查询,从而更利于使用者快速查阅到所需档案;二,若有些档案涉及到机密,应该根据用户权限管理的设定,对不同级别的用户公开不同密级的档案资料。
4.系统管理与维护
这一模块是针对系统管理员而设定的,主要是档案管理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包括用户管理、系统设置以及安全维护三个方面。
首先,用户管理。用户管理主要涉及权限控制和身份验证。对访问权限进行控制,主要是对系统的用户及其权限进行管理。一般系统默认创建两个用户组,一个是管理员用户组,可以拥有系统的任何权限,对系统进行统筹协调。另一个用户组是公共用户组,可以使用系统提供给他们的相应功能。在权限控制设定中,还需要设定权限使用的有效期,从而达到自动管理用户的目的[11]。身份验证是指对用户权限的承认与允许。用户在进入档案管理系统之前,都需要进行身份验证,只有与系统中的身份数据相匹配时,才能进入档案系统,进行档案查询等活动。
其次,系统设置。在系统设置中,需要设定系统日志,通过日志管理,可以自动对访问过系统的所有用户的访问情况进行如实记录。同时,需要设定系统日志子系统,可以日志文件的保存时间视企业情况而定,一般不少于六个月[12]。
最后,安全维护。档案信息化管理有利于全球生产网络的良好运行,但也带来了档案管理的安全问题。因为企业档案囊括了企业所有的信息,其中有些资料是企业的机密,如果管理不当,导致被他人窃取机密,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安全中心这个模块是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根据不同级别的用户,对一些机密档案进行密级划分。同时,在这个模块中,需要进行数据备份,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由一些意外突发事件引起的档案文件丢失问题。
5.档案分析
档案分析是针对企业总部而设定的模块,主要是为了发挥档案信息的“面向未来”的作用。在前文中也已经分析到,我们不应仅把企业档案看作是企业的历史,还应该充分发挥它的归纳预测功能。通过这一模块的设立,企业高层能够对档案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并根据相应软件,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为企业当前乃至未来的活动提供参考。如此一来,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能够有助于企业及时地把握市场形势。
(三)面向全球生产网络的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
前面小节已经对全球生产网络下的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所需的功能模块进行了具体介绍,为了更清楚地认识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作用,本节构建了一个面向全球生产网络的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如下图所示。
四、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前文中,我们分析了实行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对于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意义,并构建了一个面向全球生产网络的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对当今一些企业档案管理的研究,笔者认为有效地应用全球生产网络下的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还需要解决以下一些问题。
(一)创新培训手段,完善档案管理员工知识结构
如今,企业对档案资源信息化管理的认识逐步提高,逐渐增加了对企业档案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然而,企业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关键在于人才,面向全球生产网络的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业务操作能力,还需要拥有对档案信息的分析和开发利用能力。传统的档案管理人员由于知识结构老化等原因,不能较好地胜任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目前为止,既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又熟悉全球生产网络管理的档案管理人员还比较缺乏。因此,在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上,企业应改变传统单一的业务知识培训模式,以培养员工的信息分析利用能力、计算机软硬件开发能力、网络环境下系统运行维护能力为目标,探索综合性的培训机制,完善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同时, 还可以通过建立一套激励机制, 如支持档案管理创新的奖励机制或用人机制,来激发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
(二)健全管理制度,提高档案资料安全系数
实行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有效地促进了档案资料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作用的发挥,然而,这同时也引发了档案管理的安全问题。若档案管理系统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导致部分关乎企业机密的档案信息泄露,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近年来,企业员工流失率比较高,跳槽现象非常频繁,这也带来了企业商业机密的泄露问题。因此,一方面,亟需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现代档案管理体系,健全新形式下的档案管理制度,推动档案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另一方面,企业应该从内部管理入手,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培训,采取一切可利用的手段来防止档案资料的泄露。
五、结束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实行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积极意义,并探讨了一个面向全球生产网络的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通过分析可以看到,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有助于企业总部对整条价值链的控制,发挥档案资料的动态预测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信息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及时传递,形成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全面实行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如何结合具体实践,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效用最大化,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邰晓彤,王玉霞.浅谈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J].机电兵船档案,2000(2):p35~36.
[2]唐超嫦.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浅析[J].建材与装饰,2009(10):p33.
[3]张曼琴.档案信息化标准研究综述[J].办公自动化,2011(16):p27~28.
[4]宋奇芳.浅谈企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J].企业管理,2010(18):p169.
[5]黄荣.浅谈企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J].南方论刊,2012(8):p84~86.
[6]金楠.浅析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9): p199 ~200.
[7]徐茹民.建筑施工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城建档案,2012(12): p36~38.
[8]韩晶.试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 2005(5):p86~88.
[9]王岚.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档案管理新理念[J].机电兵船档案,2011(1):p6~8.
[10]刘春生.全球生产网络中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变化[J].软件工程师,2007(7):p36~37.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全面落实国发〔2010〕23、〔2011〕11号和鲁政发〔2010〕77号文件精神,以深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为立足点,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主线,以创新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为着力点,通过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全面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提高企业防范事故能力,提升安全生产监管水平,为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更加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工作目标
(一)全面实现安全达标。在全市工贸企业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实现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作业现场标准化和操作过程标准化。2013年底前,规模以上工贸企业实现安全达标;2015年底前,所有工贸企业实现安全达标。
(二)安全状况明显改善。一般事故隐患能够及时排查治理,重大事故隐患得到整治或监控,职工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得到提高,“三违”现象得到有效禁止,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明显提高,防范事故能力明显加强。
(三)各类事故明显下降。较大以上事故明显下降,各类伤亡事故不断下降,2015年工贸企业事故总死亡人数比2010年下降12.5%以上,为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三、工作步骤
全市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阶段(2011年7月至12月)
各县区安监局要摸清本县区工贸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数量、规模、种类、从业人员、生产工艺和安全管理等,并根据全市工贸企业安全达标的整体部署,制定本县区“规模以上工贸企业2013年底前达标、所有工贸企业2015年底前达标”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进度安排和工作保障措施。要做好宣传、动员、部署工作,使广大工贸企业了解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工作的主要目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工作任务,督促规模以上工贸企业对照国家已经颁布实施的评定标准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各县区已达标企业的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其他企业的创建达标工作。
请各县区安监局于2011年8月4日前将本县区工贸企业达标工作方案报市安监局(方案要包括本县区工贸企业总数、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标工作计划安排等)。
第二阶段:规模以上工贸企业达标阶段(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
全市所有规模以上工贸企业要全部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完成自评工作,并提出复评申请。安监部门要集中力量组织对提出复评申请的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
到2012年底,要力争规模以上工贸企业有50%以上达到三级以上标准化水平。
到2013年底,要确保规模以上工贸企业全部达到三级以上标准化水平。
第三阶段:工贸企业全部达标阶段(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
所有规模以下工贸企业对照相关评定标准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确保在2015年底前,所有规模以下工贸企业全部实现安全达标。
四、工作措施
(一)严格执行评定标准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已经了轧钢、冶金焦化、烧结球团、铁合金、氧化铝、电解铝、水泥企业评定标准,2011年底前还将陆续制修订并颁布实施炼铁、炼钢、冶金煤气、有色重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延压加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机械制造、造纸、家具、白酒、啤酒、乳制品、食品、纺织、烟草、商业、现代物流商贸等评定标准。对于国家安监总局已制订或即将制订的评定标准,各县区要严格执行。
对于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尚未制订评定标准的行业(领域),原则上按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评分细则》和省局制订公布的评定标准执行。
(二)严格考评工作程序
考评程序主要包括:企业自评和申请,现场评审并形成评审报告,安监部门进行审核公告,安监部门或评审组织单位颁发证书和牌匾。
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审核公告;二级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由省安监局审核公告;三级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由市安监局审核公告。
(三)认真确定评审组织单位和评审单位
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评审组织单位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评审组织单位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确定;二级、三级评审组织单位由省安监局确定,并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备案。
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评审单位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评审单位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确定;二级、三级评审单位,由省安监局审查确定,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备案后,予以公布。申请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企业可自主选择评审单位开展评审工作。
要充分发挥各行业协会、安全评价(咨询)机构等单位的作用,原则上具备相关资质和条件的单位可申请成为评审单位。
(四)加强考评管理
评审组织单位和评审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和我市的有关规定开展工作。不断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程序,严格考评流程控制,加强对评审组织单位和评审单位的管理,规范考评工作,严把考评质量关。对于违反规定、弄虚作假的评审单位,要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要取消评审资格。
(五)加大培训工作力度
一是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有关法规、标准的宣贯培训。安监部门和广大企业要把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宣贯培训工作列为教育培训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以培训促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
二是加强企业培训。安监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分层次、分专业开展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重点解决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思想认识和关键问题。企业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培训,尤其是要加强基层职工培训,提高职工按照安全规程作业的意识和技能,促进岗位达标。
(六)树立典型示范
各县区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在每个行业树立典型企业,以点带面,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目前,各县区已有达标企业,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为我市有效开展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树立标杆和样板。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全市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安监局设立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工作领导小组,
各县区要落实专门的机构和人员,集中精力抓好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工作,以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带动其他各项安全监管工作。
(二)积极推进达标建设
各县区要按照达标工作方案的安排和要求,指导和督促企业、评审单位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评审工作,按期完成工作任务,确保工作质量,防止搞形式、走过场。
企业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组织专门的技术力量,或聘请熟悉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单位或专家开展技术咨询,对照相关评定标准,自查自纠,全面深入查找隐患和问题,认真加以整改,确保企业通过自评达到评定标准的要求,并依照有关规定向安监部门申报。已达标的企业,要进一步巩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成果,做到持续改进和升级,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水平。
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要从基础、基层抓起,充分发挥班组安全生产的基础作用,切实加强班组安全建设,强化现场安全管理责任和措施落实,提高职工安全操作技能,杜绝“三违”行为,实现岗位达标,以岗位达标推动企业达标。
(三)加强检查指导
一是结合日常安全监管工作,加强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督促工作方案的落实,加快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进度,及时掌握达标进展情况,提高达标进度和质量。
二是通过举办宣贯培训班、组织专家现场咨询等方式,寓服务于监管之中,深入企业宣传辅导、答疑解惑,及时研究解决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中的新问题,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供有效的指导服务。
三是适时组织召开不同形式、层次、行业和区域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现场交流会、专题座谈会,交流经验,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分类指导,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
(四)建立和落实约束、激励机制
一是要把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列入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并作为对各县区政府及企业年度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依法推动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将安全达标与安全行政许可、监管频次和行政处罚等挂钩,与日常监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强化安全监管促进安全达标。
二是要结合各县区实际,建立和落实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激励机制等政策措施,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项目立项审批(核准)、采购招投标、保险费率、融资贷款、信贷信用等级评定、现代管理企业评定、劳模评选和企业申报上市、上市公司增发等涉及企业利益和企业荣誉的事项挂钩,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监管执法、评优评先、奖惩考核、事故处理及“安康杯”竞赛、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等有机结合起来,区别对待达标企业和未达标企业,有效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
(五)加强标准化建设信息化管理
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信息化管理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工具,加强对工作进展的实时管理,及时掌握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动态信息,提高考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信息报送制度,各县区安监局每季度末要向市安监局报送一次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进展情况,每月向市安监局报送一次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信息。
(六)加强舆论宣传和监督
一是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安全生产标准化思想内涵、目的意义的宣传,使社会各界达成共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本文通过对新兴建筑业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的展望,提出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建议,为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在建筑施工企业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一些参考。
【关键词】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应用;展望
国家统计局的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建筑业增加值为38995亿元,建筑施工安全事故272起,死亡384人,亿元GDP死亡率达0.98%,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随着百亿级的大型建筑施工企业不断涌现,建设工程项目日趋大型化、复杂化,施工工艺和技术难度不断提高,建筑业已进入集约化、精细化生产阶段。大型建筑企业往往同时有几十上百甚至几百个在建工程项目,要确保对所有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的有效监管,传统的粗放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建筑企业正面临转型发展,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已势在必行。
1.国内外建筑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应用现状
(1)国外方面国外发达国家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工作都是通过互联网或电子介质进行,信息化程度相当高。如德国BGS公司的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非常先进,具有联系范围广、信息传递快、管理效率高、目标明确(避免推诿、扯皮现象)、法律责任清晰、透明度高等特点,真正实现了在准确的地点、恰当的时间,传递必须的(正确的)信息。日本更是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建设领域信息化的国家,2010年其所有公共工程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全部信息实现无纸化,有关各方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2)国内方面1)国内大力推广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开发和应用。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实施科技兴安、促安、保安工程。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提出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继续加大“建筑业10项新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全面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加强引导,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重点推进建筑企业管理与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和专项信息技术的应用。2)国内信息化产业高速发展。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13年全国共完成软件业务收入3.06万亿元,同比增长23.4%,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入研发经费2598亿元,同比增长19.5%,研发投入比超过6%。3)具体到建筑行业上,国内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应用现状堪忧。虽然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化水平逐年提高,但目前国产管理软件还处于不成熟状态,与国外著名软件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信息化软件及相关硬件价格居高不下,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而很多建筑企业和项目管理者对信息化没有深刻理解,对信息化技术的效益认识不足,甚至担心自己不能适应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步伐,在信息化方面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上谨小慎微。总体上来看,我国建筑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水平还比较低,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
2.建筑业新兴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展望
(1)企业安全生产网络信息沟通平台借助于信息技术建立企业网络信息沟通平台,这类平台可以上传报表、文件、照片等,并可以实现方案的审批流程,满足用户间的沟通互动需求,还可以增加远程监控功能。这类平台不但可以通过电脑操作,亦可在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上使用,实现移动化办公。企业网络信息沟通平台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和流程整合,实现企业级的管理信息集成,形成集团(或总部)、分(子)公司、项目部三级联动,信息共享,确保企业(集团)管理层面及时了解所有在建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一改以往企业经营管理粗放、风险防范能力低等问题,从而实现整个企业的统一和规范管理。
(2)虚拟仿真施工技术运用BIM技术,建立用于进行虚拟施工和施工过程安全控制的施工模型,然后运用仿真和虚拟现实技术实现虚拟建造,动态演示建造过程和建成后实景,实现建造过程的可视化、模拟分析、模拟试验、数字化培训、动态识别,提前分析影响项目的安全因素,达到安全预控的目的。
(3)一线建筑工人“平安卡”系统通过给建筑工人办理标识个人身份的平安IC卡,利用信息化手段,在建筑工人进入施工工地之前就为其建立档案,实现对建筑工人的雇用、培训、考勤、奖罚、工资发放、信息查询等的信息化管理,实现对建设行业从业人员的精细化管理与服务。
(4)企业施工现场远程监控管理技术利用远程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和3G通信技术,对现场施工情况进行实时监控,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施工安全的监控和管理。通过建立企业网络监控平台,不仅能实现现场的监控,还可以人为远程调控监控设备,并具有通过监控自动发现安全隐患和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自动报警、发出安全指令的功能。
(5)施工安全监测技术1)深基坑开挖变形监测技术深大基坑采用信息化施工方法,建立设计、施工、监理三方共享数据平台,将监测数据输入数据采集及变形报警分析软件,随时根据现场地质情况和监测成果对设计和施工方案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实现对基坑开挖安全和稳定性的控制。2)结构安全性监测技术本技术主要应用在支架、支撑、支护结构、挂篮、模板、缆索及建(构)筑物本身安全性的监测监控。监测系统一般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传输系统、数据库、状态分析评估与预测性显示软件等,通过对定位、变形、应力应变、荷载、温度、结构动态参数等的分析,评估判断并预测结构安全状态,提前采取相应的控制或加固措施,防范结构性安全事故的发生。3)开挖爆破监测控制技术在市政工程、公路、海港码头、铁路、水利水电工程中石方爆破往往会对基础、建筑物自身、周边环境等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无论从工程角度还是环境安全的需要,均需对爆破引发的各类效应量进行检测和控制。开挖爆破监测技术是应用震动速度传感器、应变计、渗压计、水击破传感器、脉动压力传感器、有毒气体检测仪、爆破噪音测试系统及声级计等分别与各类数据采集分析装置组成检测系统,通过将检测参数与爆破设计紧密结合,及时指导和调整爆破设计参数,以有效控制爆破作业对工程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4)隧道变形远程自动监测系统隧道监控量测是为了有效降低测量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出入危险施工环境的次数而开发的一种简便、高精度的自动隧道变形监测系统。它通过激光、图像传感器接收靶构成监测部件,通过现场采集仪进行数据采集,测试数据通过现场总线传输至洞口监测计算机,数据通过网络可传输至WEB服务器,支持本地和广域分析,构成网络化自动测试系统,实现广域的结构安全监测管理,为施工和运营安全提供有效保障。5)大型边坡和滑坡体GPS变形监测技术大型边坡或滑坡体的传统监测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监测一次周期长、监测成果时效性也比较差。一机多天线GPS技术是利用一台GPS主机控制多个GPS天线,实现多个监测点共用1台接收机,在监测点上建立无人值守的GPS观测系统,采用无线传输,通过软件控制,实现实时自动监测和变形分析、预报,确保监测成果更加实时可靠。6)隧道、地铁工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本技术最早在煤炭等矿山行业应用,具备进出隧洞等时刻检测和统计功能;具有人员考勤、出入隧洞人数统计功能;具备超时报警、特种作业人员等工作异常报警和无线通讯功能;在发生灾害时可提供隧洞内人员总数和人员位置分布功能。该系统的应用对提高地下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抢险救灾效率、保障地下工程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7)人员精确定位和掩埋区生命探测技术深基坑工程、水下工程、隧道、地铁工程易发生人员掩埋事故,这类事故抢险救援的关键在于快速、准确定位。人员定位发射器、生命探测仪等人员精确定位和掩埋区生命探测技术的应用将对加快搜救速度、减少人员伤亡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8)智能安全培训考核系统目前,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通常采用文字和讲解方式,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化。智能安全培训考核系统可以在电脑、手机、ipad等多种电子设备上登陆,具有可视化、三维动态模拟、场景回放体验式、事故案例讲评等多媒体教育方式,采用自动统计学时和机考系统,实现安全培训和考核的信息化、智能化。智能安全培训考核系统的应用将对提高安全教育培训实效、全面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养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3.建筑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的实施建议
实现信息化是建筑企业生存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建筑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加大这方面的应用力度。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一定要结合企业自身条件,按照实际需求来推进。为此,建筑企业必须准确理解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价,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发展战略。(1)企业内部准确定位,明确实施策略在建设安全生产信息化之前,企业决策层首先应当从经营内容、组织结构、技术、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准确的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模块组成、开发方式,确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选择合适的软硬件系统,才能很好地服务于企业未来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2)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方式、生产内容、管理流程等首先制定总体目标,并规划阶段目标。一般来说,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的总体目标可以包括:加强企业各层人员之间、企业与各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快信息流通,实现内部资源共享;利用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优化企业组织与管理模式,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3)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及技术支持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流程的再造、资源的整合,并关系到员工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等。因此,启动时机和信息化技术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应全面、客观地分析自身对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及迫切程度,有计划地准备实施信息化所需的条件,确定启动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和软硬件配置。(4)进行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评价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过程。定期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价,发现过程中的不足与过剩,及时调整建设策略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实现信息化技术与安全生产管理目标的有效结合,创造更多的效益。
4.结束语
以信息化来推动传统建筑业的产业升级已是社会共识,信息化是实现建筑业安全生产现代化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效率和防范伤亡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加快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在建筑施工企业的应用和推广,将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对工程安全齐抓共管的局面,促进建设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鹏飞.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8):127-128.
[2]管骊然.基于BIM的建筑生命周期内的安全管理综述[D].北京: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2012.
[3]汪凌汉.广州市建设工程平安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南京:中山大学软件学院,2010.
【关键词】综合信息化监控系统;煤矿;安全生产;应用
中图分类号:TE28
煤炭行业作为一种高危行业,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等特点,其安全生产系统是非常复杂的。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应用综合信息化监控系统,通过对煤矿生产进行实时监控,可以及时解决煤矿生产中存在的不安全问题。
1煤矿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少专业的技术人才
由于煤矿生产中缺少专业的技术人才,不能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作业,同时对图纸没有进行定期的交换,不能全方位的了解井下的实际情况,再加上煤矿工作中技术环节比较薄弱等。另外,在井下作业过程中,各项措施贯彻落实不到位,这样就给煤矿生产埋下了安全隐患。
1.2 不能按照煤矿监控《AQ》行业标准进行作业
在近几年来,由于一些煤矿生产企业受到眼前利益的诱惑,不按照瓦斯监控《AQ》行业标准进行作业,系统安装及维护存在缺陷,不能按照行业标准安装各类传感器及无法实现“三大闭锁”。 另外,有些矿井的通风系统没有进行定期的维修和保养,有的还经常使用多头掘进的方法,这样就会给正常的矿井通风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
1.3 操作方法不熟练
对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的操作不熟练,在对监控系统进行定期维修和检验的过程中,操作方法单一,不能定期对感敏元件进行校验,导致监控系统时常出现故障引起无法正常监测矿井各区域气体数值并时常出现上传中断现象及各类模拟量传感器灵敏度下降不能真实反映作业现场环境状况,不能将监控系统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1.4 智能化、自动化监控水平低
由于一些煤矿监控系统的长期使用,致使系统工作缓慢,系统出现老化的现象, 甚至会出现煤矿安全生产中没有安装监控系统的问题,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安全隐患。
1.5 煤矿安全生产预测技术差
无论是在资金的投入上还是人才的管理上,煤矿安全生产工作都存在着缺口,例如,没有对煤矿火灾隐患、瓦斯突出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不能及时预测煤矿生产安全环境,因此也就很难预防煤矿灾害事故的发生。
2综合信息化监控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2.1 综合信息化监控系统对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系统的监测
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系统主要是对井下安全生产进行动态监测、实时监测各区域气体含量分布情况及对各风机房主扇局扇等数据进行及时采集,并将采集的数据输送到综合信息化监控系统,监控中心负责对采集数据进行筛选,如果期间发现有异常现象,那么就应该马上报警,并根据各种数据的不同之处,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此外,运用模拟量传感器技术,比较已经检测过的瓦斯气体分数值和标准值,通过比较之后,如果比标准的分数值要高,那么就必须采用声光报警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将现场人员进行撤离,并做好矿井的通风工作,同时还要求作业人员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进行作业,以免危险发生。因此,综合信息化监控系统对煤矿瓦斯报警系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2.2 综合信息化监控系统对矿井人员定位系统的监测
建立以灾害预防、事故救助、电子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目的的信息化、智能化矿井,煤矿矿井人员定位跟踪系统被广泛应用于煤矿的井下作业过程中。这种系统采取井下环网传输平台进行信号传输且携带方式是比较简单的,可以放在仪器上,然后通过综合信息化监控系统对其所处的位置、工作状态进行信息收录。 根据煤矿井下作业实际情况,例如,如果操作方法不当,可能出现爆炸和冒顶等事故需要救援,井下作业人员只需按下救援按钮便可通知调度室安排实时救援。这样就可以在有危险发生时能够通过综合信息化监控系统对矿井人员位置进行识别,然后对井下情况进行判断,这样可以提高采取应急措施的速度,从而保障人员安全。运用综合信息化监控系统的完整性和灵活性,对井下的情况进行监控,来实现煤矿矿井的信息化管理,以提高煤矿生产安全。
2.3 综合信息化监控系统对斜井运输的监测
在近几年来,由于在煤矿矿井斜井运输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人员伤亡的事故,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严重的困扰和危害。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些事故的发生多数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果在斜井运输的过程中能够按照行车不行人、行人不行车的规定,那么就不会发生安全事故。 但是如果人员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在斜井巷道中行走,很可能会发生危险。因此,针对这个问题,很多煤矿企业的解决办法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煤矿安全系统进行监控,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视觉传感器,通过对斜井巷道进行检测和分析,当有危险因素侵袭时,报警系统就会发出警告,这样就可以预防事故发生。
3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3.1 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素质
1)煤矿安全生产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很大关系 ,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是管理人员的职责,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成败。因此,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作为管理者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同时还要起带头作用,要努力将工作做到煤矿安全生产的一线,让一线以及煤矿企业的所有人都能充分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2)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行指导,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的更新,无论是日常的生活还是生产实践,引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例如综合信息化监控系统的应用,应用于我国煤矿生产企业中,可以对煤矿生产状况进行监控,可以预防危险发生,对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具有重大作用。
3.2 加强综合信息化监控系统的创新
加强综合信息化监控系统的创新, 是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也是现代化煤矿安全生产更高的要求,及时解决煤矿生产中的各种问题,推进煤矿企业向信息化管理方向迈进,同时还要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对信息处理方法进行更新,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效率。
3.3 采用先进的、科学的信息化监控系统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要加大资金投入, 这样可以购买比较先进的、科学的信息化监控系统, 只有不断提高信息化监控系统的应用水平,才能强化煤矿生产管理,才能将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真正的落实到位。
4总结
综上所述, 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是一项比较详细 、比较复杂的工作 ,同时煤矿生产环境很特殊 ,对综合信息化监控系统的应用也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 要想使综合信息化监控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发挥作用,那么还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创新,通过创新,不断总结综合信息化监控系统所具有的优点和缺点,这样才能从整体上真正把握信息技术应用方向,才能保证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促进煤矿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彦平.计算机网络监控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分析[J].煤炭技术 ,2012(7).
1.1对会计信息化认识不到位
企业对会计信息化认识不到位,造成信息失真。当前我国很多煤炭企业都比较满足于现状,缺乏企业创新意识,企业领导没有在一定程度认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由于各个煤炭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采集和处理的方法不同,再加上企业应用软件的不统一,很容易造成企业会计信息不透明、不真实、信息集成程度不高等等,直接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同时企业内部没有集中的资金管理系统,缺乏统一的资金调控制度,使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数据、资金投资结算的管理不集中,使企业不能准确地掌握与安全生产相关的信息,造成信息在企业各部门的输送的过程中不畅通、容易失真。
1.2缺乏复合型人才
企业缺乏会计信息化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造成企业网络安全体系不完善。煤炭企业会计信息化需要既懂财务,又对软件应用精通的复合人才,而当前煤炭企业的现状是:企业拥有各种类型的技术人员,有生产经营方面的人员,也有计算机方面的技术人员等,但同时具备会计与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少之又少,企业必须花费很大的精力、财力去请软件公司,与其进行交流来开发适合企业使用的软件,造成企业人力、物力的浪费。因此,企业必须要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会计信息化对煤炭企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信息化的网络安全也很重要。我们企业通常所用网络信息系统很容易被拦截侦听、窃取和攻击,而会计信息化完全依赖于网络系统,如果没有相应的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管理和维护,将会影响企业安全生产的整体运作。另外,会计信息化对于煤炭企业来讲,如果内部使用权限划分不明、控制不严,很容易造成企业信息的滥用和流失,给企业的网络安全体系带来不利的影响。
1.3管理模式不健全
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模式不健全,造成企业的管理理念不能进行变革和更新。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不单单是一个财务管理系统,而是一个比较复杂、多样化的组合系统,而会计信息化不仅涉及各部门间的作业流程,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领导方式、内部组织结构、业绩考核和政策标准,还能使财务人员在精通会计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了高超的计算机技术成为企业的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它还有效地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推进了企业发展的进程。会计信息化,它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步骤加以判断,并对期间的逻辑关系、时间消耗等进行了合理的分析研究,以大胆、细腻的创意构思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并在企业安全生产的质量、速度、成本上进行了有效的改善和提高,使煤炭企业的管理理念进行了新的变革和更新。
2加快煤炭企业会计信息化进程的有效措施
2.1树立会计信息化为煤炭企业发展管理的核心
在现代化的市场环境下,煤炭企业想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改革原有的管理方式,树立会计信息化为煤炭企业发展管理的核心,切实抓好财务管理中的资金流量控制,以带动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并加快煤炭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现,要尽快建立会计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加强企业内部资金的防范风险,还要做到企业各部门之间信息的共享和集成,避免会计信息失真。同时,完善煤炭企业会计信息化,实现企业信息的综合集成,要充分利用与软件开发公司的交流的机会,在其帮助下建立企业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提高会计信息的利用率和集成度,实现企业会计信息与销售、供应、生产等系统的数据的共享,保证会计信息化能在企业各个环节中间顺利流通,保证企业管理工作的规范、高效,使会计信息化真正为企业的经营决策作贡献。
2.2培养复合人才
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计算机运用技能,降低网络运行的安全系数,为企业培养复合人才。会计信息化是煤炭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它要求会计人员在掌握会计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兼备一定程度的计算机技术。然而,大部分会计人员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比较少,仅限于操作了一些简单的文字编辑、表格制作等,对企业网络化财务管理的运用仍需借助于专业的技术人员。由于会计人员不能熟练操作企业的网络管理系统,不仅降低了网络运行的安全系数,使企业的网络安全难以保障,还增加了企业的网络安全修复成本,给企业带来了很多不便之处。同时由于会计信息数据安全性的降低,容易造成企业网络安全系统的非法侵入和破坏,给企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同时,煤炭企业由于缺乏财务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使企业购买的标准化的软件得不到有效的使用,造成会计信息化不能得到发挥。此外,企业一遇到网络安全问题就会经常性地与软件开发商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交流,造成了企业成本的增加和浪费。煤炭企业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网络运用技能的培训。对会计人员网络运用技能的培训不仅成本低,而且还能让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机会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切磋,在短期内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其次,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网络运用技能的培训,能全面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化的安全性,避免财务系统被非法侵入和破坏,保证企业机密不泄露,可以有效地避免企业损失。
2.3健全会计信息化的管理系统
健全会计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实现会计信息与业务操作一体化。在目前的经济条件及市场环境影响下,国有煤炭企业的发展必须摈弃传统的煤炭企业管理模式,树立以会计信息化为企业管理核心的管理理念以带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要以会计信息化管理为切入点,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资金流向的控制,逐步实现会计信息与业务操作一体化的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会计信息化通过明确内控操作流程与相关部门的业务关系,使内控操作变得以常态化、固定化;会计信息化要符合企业岗位职责的要求,支持企业的绩效考核工作以及各项控制事项的执行,全面提升并制定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企业在建立会计信息化为核心的财务管理系统时,还要将会计信息与业务操作流程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会计信息化系统及时地反映到企业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使会计信息化切实帮企业做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
3煤炭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
煤炭企业要促进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就必须要求企业领导和员工上下一心,在整体目标指导下,充分认识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长期持续性的作用和价值,有针对性地完善会计信息化的功能,实现数据共享的最终财务经营管理目标。其次,针对当前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企业要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处理,使输入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可靠有效,并以保证数据能够在各部门之间正确识别,减少企业资金管理中的漏洞,促进企业会计信息化进程的完善。企业要实现会计信息化,不单单靠的是网络技术,而是要以企业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为基础,以财务人员的集中管理为前提,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帮助企业全面实现账务的统一,使会计信息化成为现代煤炭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球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会计信息化以提高煤炭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管理数字化、全面转换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等举措,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它使企业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因此,煤炭企业想要保持行业的长远生存和发展需求,就要把握好现有的信息化机遇,重新认识和分析会计信息化对煤炭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度的进一步加快,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进一步细化,会计信息化作为煤炭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越来越受到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重视。同时,会计信息化是煤炭企业自身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煤炭企业发展管理的核心,决定着煤炭企业今后的生存与发展,其核心作用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4结语
[关键词]信息系统;运输安全管理;数据
[中图分类号]U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131-01
安徽省合肥汽车客运总公司于2006年7月正式组建安全运营管理系统项目组,全面负责系统的设计开发和部署实施工作。项目组由企业的安全、机务、运务和企管等部门的业务骨干组成,并邀请了浙江省交通厅同类项目中标企业浙江方苑科技有限公司参与项目的开发,提供专业技术支持。项目组在经过多次深入调研后,进行了系统的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定义系统的整体框架及关键技术的设计,系统地整理出了大量的管理需求,编写了10余万字的系统需求说明书,包含100多份业务表单,全面覆盖了客运企业对安全、机务和运务工作的系统化管理。在历时四个多月的系统前期研发设计阶段后,立即进行了系统的流程建模、系统概要设计,并完成系统的原型设计开发工作。最终于2007年6月,完成了详细设计工作进行系统的详细设计和系统集成测试及实施。
1 共享信息数据,提升客运站场安全管理效能
从客观上分析,单纯的依靠客运站场采用人工检查的方式,即便是检查人员认真负责地对所有进站车辆和驾驶员进行安全检查,在客流高峰期也难免存在漏检或疏忽。为此,安徽省合肥汽车客运总公司依照省运管局提出的25项门检要求,设计了安全运营管理系统并将该系统分别部署在了客运站场、运行公司和车辆安全检查站。通过区域联网和数据交换,实现了管理信息的资源共享。驾驶员只要在发班前进行指纹验证和刷卡,系统就会在数秒的时间内自动识别其个人信息数据和车辆信息数据是否有效,以此来判断车辆和驾驶员是否处于合格状态。
2 流程清晰,操作简单
系统操作简单,只需简单的刷卡及指纹验证和数据录入,执行方便。系统结构采用典型3―N层B/S和C/S结合方式,利用数据库管理平台进行集中管理,实现部门之间和站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IC卡和指纹识别技术及相应的管理软件,规范了站场内车辆、驾驶员、安管人员的安全管理流程,并对每一道检查环节进行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地弥补管理漏洞,避免工作失误。同时系统通过对车辆和驾驶员档案管理、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及培训教育管理、安全事故和保险管理、车辆维修及油耗的检控,实时掌握生产资料状况,提供决策分析统计图表,正确优化生产经济定额指标,从而全面提高了运输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3 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
从2007年8月1日至2008年11月30日的系统统计数据发现,共有88578台次车辆回场报班,88497台次车辆进行门检检查,75420人次驾驶员(不含外单位)进行指纹报班,88341台次车辆合格出站,237台次车辆因报班不合格消除隐患后合格出站。以上数据能够反映两个问题,一是系统统计数据精准,能够及时发现系统覆盖区域的动态管理信息。二是消除隐患及时,便于管理者及时发现具体问题,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车辆和驾驶员报班进行的步骤在系统界面上实时不断的被刷新,管理者不需要进行任何操作,随时对报班情况进行查看,很简单的就能了解当天全部的门检信息。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2.081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1
1 当前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1.1 建筑行业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当前我国关于建筑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约有250余部,尤其是1997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2004年出台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对促进我国建筑市场和行业的规范和安全生产起到了很大作用,但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这些已有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已不能适应新的需求,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依靠现有规章制度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只规范了特定施工阶段并未涵盖建筑生产全过程等,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不到位使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无法可依。
1.2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意识不高
按照现行建筑安全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筑施工企业法人是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人,但是由于制度方面的不完善,导致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意识淡漠,忽略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安全管理资金投入不足等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普遍存在。
1.3 安全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
建筑施工单位安全监督检查仍然停留在突击性、专项性的事后检查,缺乏日常监督检查机制和追踪问责机制。对于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不能客观、公正及时进行处理,或者处理中缺乏严肃性、真实性和权威性。
2 提高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对策与措施
2.1 完善法律法规,使建筑业安全生产有法可依
在现有法律法规基础上,尽快出台切合实际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并在其中明确监理方在安全管理中的权力,例如工程开工前必须得到监理工程师的审批,同意后方可开工,如果施工单位未获批准自行开工的,就暂扣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许可证。特殊的分部分项工程在施工前必须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如未编制的要进行严肃处理,此外,还要进一步明确总监理工程师的权责等。
2.2 完善政府安全监管体制
由于建筑行业施工过程和最终产品(大多属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特殊性,如果缺乏政府的干预和管制,势必陷入混乱状态,故而必须建立科学高效严格的政府安全监管体制,加强政府安全监管队伍的建设,做到“管建结合,相互促进”。
2.3 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推进建筑业安全生产
2.3.1 运用安全生产数字化管理
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在施工现场各关键部位安装摄像头,建立施工单位现场安全监督的远程监控体系,将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品的不安全隐患扼杀在第一时间。同时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控,以降低潜在的施工风险。
2.3.2 鼓励建筑安全科技的研发、推广
虽然建筑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但是在这个科技爆发的时代,建筑行业也必须重视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例如可以建立“高校―科研机构―施工企业”三位一体的产、学、研互动模式,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优势,同时促进科学技术向施工安全生产领域的转化。
2.3.3 新型建筑材料和新型施工技术的应用
新型材料的产生以及在建筑施工领域的运用为施工单位安全生产提供了契机。例如高性能混凝土、墙体节能保温材料、节能保温绝热材料等既能满足稳定性、耐久性等方面的要求,又能使整体建筑更加安全。
2.4 加大安全生产资金投入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方面的资金投入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安全生产设备的购置及其日常维护费用;第二,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课题的研究和安保技术的开发推广费用;第三,为施工操作人员配备法定的劳保用品、用具、设施等的费用;最后,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所需的费用以及紧急救援和日常演练所发生的费用支出等。
可以说上述四项费用是构成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投入,缺少任何一项都会为企业安全生产埋下隐患,但是当前大多数施工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增大眼前利益,大量缩减安全生产方面的资金投入,不仅使企业缺乏基本的安全生产保证,同时也导致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能力低下。
2.5 提高施工人员素质,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针对上述建筑业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业务素质和安全意识的现状,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如建立日常培训制度,并由政府拨款或强制施工单位设立“施工人员教育培训基金”,做到专款专用,专门用于施工单位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的培训和业务素质及安全意识的提高。
3 结 语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对其所掌握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合理高效整合,最终生产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这就凸显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高难度。因为不安定因素会在生产过程中不断集聚,然后在某一环节全部爆发,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必须注重对日常安全生产管理环节的重视。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 煤矿企业;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T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1-0104-02
0引言
近年来,从我国的煤矿事故发生的原因来看,有35%是由于机电故障而引发的安全事故。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转,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是提高煤炭企业经济效益之保障。然而,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煤炭机电设备的管理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煤炭机电设备占总成本开支的40%,而由机电设备引发的安全事故占35%。因而,加强煤炭机电设备管理,健全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体系,是现阶段所有煤矿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首先,机电安全是生产的第一要素,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安全是指通过管理把设备、人与环境进行协调运作,对生产过程中存在隐患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控制,对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进行有效的规避与防范。机电设备安全是煤炭企业正常生产的技术保障与物质基础,加强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必须标本兼治,是全面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
其次,煤矿机电的安全,关系到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同时也是企业改革、发展之基础。煤矿井下排水、供电、通风等大型设备一旦出现故障,矿井安全失去保障,可能出现重大煤矿事故。从全国矿难事故原因中发现,由电火花引发的煤尘与瓦斯爆炸占40%,由机电原因造成的火灾事故占80%。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机电设备的安全状况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要素。加强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是安全生产之关键,是消除隐患的重要途径。
最后,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由于煤矿生产环境条件恶劣,煤尘、通风、垮落、潮湿等因素都是设备运行的不利因素,严重威胁煤矿的生产安全。同时机电设备的配件种类繁多,生产区域覆盖广泛,对机电设备检查,维修造成很大的困难。由于煤矿生产的动态性与特殊性,煤矿企业的机电设备管理必须制定精细化的管理措施,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才能推动企业的稳定发展。
2 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的科技化发展,大量的新设备与新技术在煤矿企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推广,同时加大了设备安全管理的难度。由于煤矿企业生产环境的复杂性,机电设备的先进性,增加了安全管理的难度。在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安全防护、保护装置。由于煤矿生产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设备现场保护装置,引发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现阶段,我国煤矿企业的缺少机电安全防护设备,不能满足安全生产之需要,部分设备缺少电控系统和制动装置。更有部分企业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实行超负荷的运转,机电设备超负荷产生过热、老化等现象,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2)管理者缺乏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意识。事故出于思想意识,在煤矿企业生产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管理者的不重视,对小问题的忽视而造成的大事故屡见不鲜。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轻则赔偿,重则封矿并追究相关责任人刑事责任。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不但是生产的安全管理,也包括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大数多企业都把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做摆设应付检查,失去应有的作用;
3)缺乏完善的管理、检修制度。在调查中发现煤矿企业每年虽然在机电设备上投放大量的资金增加新的设备,但是内部缺乏完善的管理、检修与维护制度。机电设备做为一种使用工具,在使用过程中的检修、维护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然而,现阶段的大多企业,为节约成本,从人员配置、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欠缺,导致整个机电设备系统只用不修,出现线路老化,设备老化,机电设备本身的设计缺陷等原因而导致机电安全事故;
4)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除了完善的安全检修制度,还需设置监督管理体系。对机电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制度执行情况,设备维修情况,维护人员的专业技能等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目前我国的煤矿监督体系还不健全,监查手段与技术落后,对新设备,新技术知识缺乏了解,监督工作多走于形式,工作中主观意识严重,缺乏客观公正的思想意识,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3 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措施
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是煤矿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电设备使用过程中一项重要工作,是提高煤矿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如何做好煤矿机电安全管理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高管理素质是机电设备正常运行的前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水平的管理人员不但有高的文化素养,还有高的专业技能,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成长,才能与时俱进,进一步做好管理工作。随着科技化发展脚步的加快,煤矿企业大量引进先进机电设备,需要对机电设备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专业知识、保养常识、维修技能等进行全面的培训,进而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才能保障机电设备正常运行;
2)建立健全机电设备安全维护管理制度。在煤矿企业生产的过程中,要不断建立健全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体系,健全《机电安全维护制度》、《机电安全巡检制度》等,实行岗位责任制定岗定责。严格检查新进设备质量,排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针对不同的机电设备制定不同的管理维护计划,对突况要制定应急预案,把安全隐患降到最低、把事故率降到
最低;
3)加强煤矿机电设备信息化建设。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离不开配套的信息技术管理,随着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机电设备也要加快信息化发展,通过机电设备安装信息化的保护设置,对机电故障进行及时的报警,能有效排除隐患。机电设备信息化建设过程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把设备检查、维修等信息及时整理并存档,上传到信息共享平台,为决策提供实践依据;
4)建立健全监督、激励机制。监督体制的构建能有效提高员工工作的效性,对机电设备的巡检与维护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同时完善激励机制,对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把监督机制与激励机制有效结合,能有效提高机电设备的安全性能,同时也能提高员工的责任心,调动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5 结论
总之,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的永恒不变的宗旨,是煤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保障劳动者生命财产的重要手段,安全管理贯穿煤矿生产的全过程,排除隐患降低事故发生率是每个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企业发展之根本。
参考文献
[1]胡学斌.浅谈矿山生产中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J].企业技术开发,2012(10):189-190.
[2]魏涛.矿山生产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对策[J].企业导报,2010(6):80-81.
[3]田应雄.浅析矿山生产中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1(15):463-464.
一、总体思路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认真贯彻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规定,强化安全生产各项举措,深入开展建筑安全专项治理,有效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大力推行标准化施工,全面提升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动全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二、工作目标
1、无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无重大坍塌事故、重大设备事故、重大生产性火灾事故等。
2、死亡人数低于省、市下达的控制指标。
3、施工现场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率不低于85%。
4、新报监项目创建市级文明工地17个,创建省级文明工地7个。
5、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率达100%。
6、建筑施工起重机械设备使用登记率达100%。
三、工作措施
1、进一步提高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对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管理体系的监督检查,督促施工企业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切实把安全生产工作抓实抓细抓好。强化对企业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实和实施状况的监督检查,要求企业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要求企业应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分期对施工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条件动态考核,对降低安全生产条件的进行通报并责令整改。
2、继续深化落实监理企业安全生产监理责任。
监理单位应认真履行安全监理职责,明确分管责任人,建立安全监理的各项制度,规范监理工作流程,落实安全责任。施工现场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在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中应明确安全监理的相关内容,安全监理要认真把好四道关:一是要把好施工队伍的资质审查关,尤其对分包企业资质和人员到岗情况实施检查;二是要把好起重设备及特种作业人员的管理关;三是要把好方案审批关;四是要把好现场验收关。
3、继续深入开展建筑安全专项治理,遏制重大事故的发生。
继续抓好预防高处坠落、施工坍塌(包括土方开挖坍塌、脚手架垮塌、模板坍塌)、施工起重机械事故的专项整治。以点带面,监督企业认真执行管理规定和标准,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施工现场生活区必须与作业区分开,杜绝施工楼层作职工宿舍;全面推行起重机械、脚手架等租赁单位行业确认工作。
4、继续推动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提高文明工地创建水平。
以扬尘治理为突破口,树立一批典型示范工程,继续开展质量安全标准化工地建设活动,严格文明工地创建推荐评审标准,规范文明工地推荐评审程序,加大创建文明工地动态化、日常化管理力度。重点要提高装饰工程、市政工程和安装工程创建文明工地水平。
5、加大安全监督执法力度,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一要贯彻执行《市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全面提高建筑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水平。二是要建立健全隐患销项闭合的责任管理制度,对所监督检查出的安全隐患,认真跟踪落实。三是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点环节进行重点监督,实行挂牌督办制度,对有不良行为记录、发生过安全事故、中标价特别低的工程重点监督,对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不到位、施工安全隐患多、重大危险源监控不力的工程重点监督,对查出的问题,跟踪检查、落实整改,不留死角和盲区。加强对项目参建各方安全行为和安全责任落实的检查,制止不规范、不安全行为,对违法违规者,依法查处,屡犯重罚。四是严格实施《建筑施工企业负责人及项目负责人施工现场带班暂行办法》。工程项目必须严格执行《建筑施工企业负责人及项目负责人施工现场带班暂行办法》,并按省厅要求,落实领导带班制度与大力推行建设工程施工现场LBS定位系统试点工作相结合,与推行在建项目视频监控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五是加强对特殊工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的管理,严格执行《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规定》,认真贯彻特种作业人员上岗押证制度。充分利用先进科学仪器加强监督抽查,大力发挥专家作用开展监督综合检查和各类专项检查,并建立工程分类处置制度,发现问题严格按法律法规处理,将整改、暂停施工、约谈、不良行为记录和行政处罚等行政措施融为一体,尤其要大力加强工程安全不良记录管理,建立工程安全信用档案,及时公布工程安全问题及整改情况,强化对违法违规行为的信用惩戒,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约束作用。
6、推进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大力提升安全生产科技水平。
一是提高信息化监督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全市建筑工地安全管理短信群发系统,提高预警效率。在施工现场推行网络视频远程监控,对重点环节和关键部位进行有效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施工现场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施工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提升安全生产科技监管水平。二是推广使用先进施工安全设施,试行塔吊防碰撞、防超载装置的应用。在建筑施工现场推广使用阻燃装配式轻钢结构临时用房、标准铁制配电箱、合格的个人劳动保护用品等施工安全设施、设备和材料。
7、强化安全教育培训,提升全行业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和素质。
一是要加强对一线作业人员特别是班组长的安全教育培训,要充分利用农民工业余学校,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大、中型建筑企业安全培训教育优势,扩大培训教育面,推动培训教育活动制度化、规范化,未经培训的不得上岗作业。今年班组长安全教育培训率要达到90%以上。二是要组织开展对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经理和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的培训考核和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知识和能力。三是要全面开展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工作。根据《省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要求,重点抓好一线操作人员理论知识培训考核工作。四是加大安全宣传力度,以“安全生产月”等主题活动为抓手,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努力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工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