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时间:2024-02-21 15:46:10

导语: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第1篇

关键词:构件;软件复用;软件构件技术;软件开发;信息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4-8155-02

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其面向的领域多样,需求变化快,所耗费的开发时间和工作量巨大,容易导致开发的效率和质量低下。而软件复用是在软件开发中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提高开发效率的解决方案。基于软件复用理论的软件构件技术,是一种能够充分利用原有资源并快速组装软件的软件技术,将构件技术引入到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开发中来,将有效的提高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效率和质量。

软件构件是指软件系统中具有明确标识、具备独立的功能、可重复使用的构成部分。它通过对软件对象单元的封装,并且可利用封装好的构件组装成一个更大的软件系统。将整个应用系统看成是一个可由各种零件(构件)拼装而成的系统,通过使用构件来集成开发和更新系统,通过定制和替换可复用的构件为维护和更新系统提供支持,把软件开发的重心转向对构件的开发、筛选和配置。这种新的方法称为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Component Based Software Engineering ,CBSE) [1]。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Component-Based Software Development,CBSD),它提供了一种通过复用已有的或预先定制包装好的封装对象(构件)来组装软件应用系统的方法。构建一个软件应用系统,会使用到大量原有构件模块,这些构件可能是面向不同领域的,在不同开发环境,由不同人员在不同时间开发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就变成排除构件之间的差异性,探索构件一致性的过程。CBSD将软件开发中程序代码编写转变为对已有构件的筛选和组装,用更高的效率来完成应用系统的构造,减轻系统升级和维护负担,从而降低软件开发的成本[1]。

1 构件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1.1 构件库管理软件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其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它在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中,工作的基础不再是一无所有,软件开发人员可以在已有的构件资源中检索和筛选软件开发需要的构件,因此,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需要包含有大量构件的构件库做开发支持。为了能够满足多种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需要,构件库中应含有大量各种类型的构件,构件库中的构件应具备明确标识,能够实现构件的分类、检索、维护等。为此,需要专门的构件库管理软件来完成这些工作。它应具备以下几种功能:

1)构件存取功能―对构件库构件的检索、插入、修改和删除。

2)构件库运行管理功能―包括构件的识别、提取、执行和维护等。

3)构件分类、组织和管理功能―可以识别构件类型,并依据分类来管理各类构件。

4)构件库的创建和维护―可以创建新的构件库、实现构件库的恢复和转储、构件库的重构造与重组织以及性能检测分析等功能。

5)支持构件组合。

1.2 构件的层次结构

构件的体系结构是分层体系结构,共分三层:系统构件层、通用构件层和专用构件层[2]。系统构件指在整个软件体系结构内都使用的构件。一般来说,它们都是开发工具提供的。通用构件又称为支撑构件,例如通用的数据查询模块、数据浏览模块等。通用构件一般是利用系统构件生成的。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产品,但为了适应具体的应用领域,常常需要二次开发。至于领域专用构件,国内外均在发展之中,而且不同的应用领域需求也不一样,一般需要专门开发[2]。

1.3 构件的开发

CBSD整个过程从需求开始,首先建立系统的需求规约。在完成体系结构设计后,确定应用系统中可通过构件组装来构建的部分,而对于系统中无法通过构件组装来构建的部分,就需要开发人员采用其他方式开发新构件。对于那些可以用以构建应用系统的构件,开发人员一般需要进行如下活动:

构件鉴定(qualification):每个构件都需通过其约束条件和构件接口来判断构件是否可用以构建新系统。构件鉴定分为发现和评估两个阶段。发现阶段应对构件的各种属性做出明确鉴别,如构件的有用性(构件是否提供了满足需求的服务)及其可移植性(构件能够在何种环境下工作)、构件的质量属性(构件能够正确运行)等。构件由于其结构复杂,属性难以获取,使得构件的发现难度较大。评估阶段则依据应用系统的需求和构件属性判断构件是否符合新系统需求并可以在新系统中复用。

构件适配(adaptation):构件的集成是基于系统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因此对于构件运行上下文及构件接口的一致性做出了严格的规定,系统对于构件的设计规则、连接关系和通信模式必须做出明确定义。如果采用不符合要求的构件来组装新系统,该构件有可能在新系统中无法正常工作,甚至导致整个系统的运行出现问题,这种情形称为失配(mismatch)。对构件属性及其接口进行调整,使之能够和体系结构对构件一致性要求相匹配的行为就是构件适配。如果通过对构件的修改和重新配置,仍然无法适配,那就只能重新寻找或定制其它适合的构件。

构件组装(composition):构件必须通过良好的软件体系结构规则才能组装成目标系统。体系结构的设计决定了构件之间连接和通信的方式,也决定了构件的组装机制,是构件能否成功组装的关键因素之一。

构件更新(update):随着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系统需求的不断变化,对构件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直接体现为对构件的替换或增加,其关键在于如何保证新构件不会影响到其他构件和整体系统的运行,只要通过对新构件的充分测试来保证其正确运行。

1.4 信息管理系统的生成

基于构件的开发方法就是按照领域构架确定本系统哪些部分可采用构件组装,由于信息惯例系统有其特殊需求,因此软件构架和构件需依据其特殊需求进行特化处理,并依据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构架的要求开发专用构件,然后在软件构架的基础上,将领域构件和系统专用构件组装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3]。具体步骤如下:

1)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需求分析,确定系统的数据流程和业务流程,获取系统的功能需求、性能需求、运行需求等。

2)根据应用需求,抽象出功能对象,明确划分功能对象与外界的接口,以此为基础,对数据流和业务流进行功能分割。分割的原则:业务流之间的联系尽量少,降低构件间的链接复杂性。

3)将以上结果映射为构件,准确区分通用性构件和专用性构件。根据构件各自的特性,分别采用不同的生成与获取方式。

4)系统动态集成。根据系统需求进行构件的组装。

5)系统测试。根据需求分析中所获取的功能需求,性能需求等设计测试用例,对系统进行全面测试,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

6)提交用户,系统运行。

2 结束语

构件技术的出现,使得各种技术形成的各种类型的软构件可以最大程度地得到复用,极大地满足了多个应用领域的要求。通过对多个领域的信息系统分析发现,在信息管理系统中,不同领域内对信息系统的需求存在有共通性,利用构件的复用技术,可以较大程度的提高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效率。但在利用构件技术实现信息系统的组装上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何有效提取和鉴别可复用的构件;如何对已有构件资源实施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并能充分利用各个应用领域的构件资源;如何进一步优化构件的组装等等,我们正是缺少了一个以面向构件开发为核心的系统化的开发环境。虽然这条道路还很漫长,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构件化软件必然是未来软件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璇.基于构件的企业信息系统架构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11-114.

[2] 王继成.软构件技术及其在MIS中应用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3(6):7-9.

[3] 张丹,赵记涛,张世虎.基于构件技术的企业MIS开发及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07(24):96-97.

[4] 贾文峰.基于软件构件的MIS开发研究[J].洛阳大学学报,2007(2):87-90.

[5] 任午令,唐任仲,郭尚鸿,等.基于构件的企业应用集成技术[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41(8):1283-1287.

[6] 蒋蕊,王德占,卢志舟.基于构件的企业快速可再构信息系统开发集成模型[J].物流技术,2008,27(1):102-103.

第2篇

关键词:三层架构;学生管理;ASP;ACCESS

0引言

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不同于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主要服务于教学的教务管理系统于本世纪初已经用于大部分的普通高等学校,目前技术已经成熟。而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用于在校学生教务管理系统功能以外的综合信息管理,总体任务是实现学生信息关系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和自动化。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复杂而庞大的学生信息为学校的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快速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给学生管理也赋予了新的内容,如高校获得国家和社会奖/助学金的覆盖面在扩大,资金的评定和发放涉及到每一位学生的切身利益,传统的“校—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下,辅导员用单机文本记录模式已经很难全面、公平、准确的备案和检索学生的综合信息。

1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三层架构模式解决方案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3-tierarchitecture)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示层(UserInterfacelayer)、业务逻辑层(BusinessLogicLayer)、数据访问层(Dataaccesslayer)。

1.1三层结构分工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件层,也叫组件层。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换。①表示层,是对用户的请求接受,以及数据的返回,为客户端提供应用程序的访问。②业务逻辑层,主要负责对数据层具体问题的操作,对数据业务的逻辑处理[1]。③数据访问层,主要是对非原始数据的操作,而不是指原始数据,具体为业务逻辑层或表示层提供数据服务。

1.2自定义实体类作为三层架构的业务对象在三层架构的使用

在三层架构中,业务对象无论是DataSet还是自定义的实体类对象,都会在三层架构之间进行传递,每层都依赖于业务对象。图1信息系统三层架构模式三层架构模式数据流向关系解析:①通过表单获取数据;②调用E层,实体user获得输入的数据;③调用B层判断输入的数据是否有效;④调用E层,获得实体类判,判断输入的信息(实体类属性)是否为空;⑤若实体类属性不为空,则调用数据访问层;⑥获得实体类,连接数据库,进行增、删、改、查,将获得数据返回实体类;⑦D层中返回实体类属性与④中的信息比较,然后返回值;⑧判断返回值真或假。

2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一个关键阶段,从系统需求入手建立系统用户模型。用户模型从概念上全方位表达系统需求,即系统与用户的关系[2]。系统分析在用户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独立于系统实现环境的逻辑结构。

2.1系统目标

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高等教育科学化管理的内在要求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管理系统的应用不仅降低了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工作强度,而且使学生的综合信息管理变得更加准确化、透明化和结构化。⑴提高教育管理效率。授权的班主任可以在任何网络终端进行学生信息的查询、编辑等操作,空间和时间不受限制,保证了学生信息能及时、准确的审核。⑵促进教育管理公平、公正。班主任在辅导员授权下管理相应的学生,起到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作用,避免了传统的学生管理中信息混乱真假难辨的问题,保证了学生信息的安全性。高校学生综合信息是学生学年评先、评优、评奖、评助的重要资料,管理信息系统从源头保证了学生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自然也保证了教育的公平性。⑶以信息化推动高校管理改革。管理人员掌握的学生信息资源的公开化,让学生信息管理有了监督的平台,在提高学生管理效率的同时,是信息化在推动高校“放权减政”改革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所在。

2.2系统用例分析

用例分析是站在用户的视角看待系统的特征及其功能,基本用例(登录、添加管理者,添加学生信息、查看学生信息、修改学生信息、导出学生信息、退出系统)和扩展用例(修改登录密码)构成了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用例模型,其中作为参与者的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与用例之间的事件流描述,集中体现了系统的职责,人们期望系统对现实世界所呈现的行为就是可观察的系统功能。

2.3系统业务流程

系统业务流程是用来描述业务过程,表述系统内单位、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向图表[3]。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在对高校辅导员需求初步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青海民族大学学工处学生信息管理现状,了解其工作范畴和基本业务流程后,形成了初步的业务流程图。

2.4数据流程图

数据流程图是一种能全面地描述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概括性[3],整个过程展现了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处理和存储过程。

3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3.1模块结构设计

模块结构图是结构化系统设计阶段的重要任务,由数据流图转化而来,但数据流图着眼于现实世界,反映数据流向,即系统的逻辑功能。而模块结构图着眼于计算机世界,反映程序控制层次,反应系统的物理模型,清楚的展现出各模块之间的数据传递与信息反馈及控制过程。由于系统涉及模块较多,函数调用结构复杂,篇幅较多,所以模块结构图不再列出。

3.2功能描述

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以数据库视图为基础,按照用户等级权限操作相应的视图数据的分级管理学生信息的模式,系统具有单值和多值、精确和模糊查询的功能,方便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信息检索和数据分析,提高学生管理的效率。⑴辅导员权限。辅导员具有最高权限,可以授权班主任不同的用户权限,授权的班主任可以编辑和审核所属学生信息,保证了学生信息的安全性。⑵班主任权限。班主任在辅导员授权的角色下根据授权班级可以添加学生账户、编辑学生信息,按关键字段检索学生信息。⑶学生权限。对于系统中添加了的学生账户,学生可以登录并添加个人信息,在班主任审核之前可以编辑个人信息。

3.3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为信息系统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撑作用,数据库设计是否完整,直接影响信息系统的开发进程以及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运行性能。为了让信息系统满足用户个性化及通求,数据库的设计要遵循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四个阶段[4]。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使用数据建模工具ERwin辅助设计,提供了关系模型的完整性约束条件,保障了管理系统数据操纵的安全性。

4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实现

4.1Web端功能模块实现

⑴前台功能模块实现前台核心模块负责用户身份验证,提交表单由获取请求信息对象Request和响应客户端请求对象Response完成身份验证。表单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表单标签:这里包含了处理表单数据所用CGI程序的URL以及数据提交到服务器的方法;表单域:包含了文本框、密码框;表单按钮:用于将数据传送到服务器上的CGI脚本。⑵后台功能模块实现系统后台是管理员对数据的管理和控制窗口,也是班主任或辅导员编辑和检索信息的平台。包括导航和内容管理窗口两个模块,导航模块采用通用的可隐藏和展现的列表设计模式,符合用户的思维习惯。内容管理模块用来编辑导航模块对应的每一项内容,如学生信息审核、添加学生信息、学生信息列表、检索学生信息、编辑学生信息等。其内容显示的二维列表选用DBGridEh数据表格组件,它是为增强Borland系列开发工具功能而开发的第三方组件[4]。该数据表格组建提高了数据库系统客户端的性能及用户体验。

4.2数据库安全

Access数据库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以标准JET为引擎的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由于具有操作简单、移植性强和不需要专门搭建服务器平台等特点,成为许多小型信息管理系统的首选数据库,但Access数据库也存在不容忽视的数据安全问题。因此为了增强数据安全性,使用数据源(ODBC)连接和创建数据库,保证数据库文件就与Web网页文件分离存放,以防止被下载;另外设置了用户级密码验证,采用物理和逻辑的双重隔离方式,增强了对数据访问的安全性[5]。

5结束语

系统开发以青海民族大学学工处学生综合信息管理为原型,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工作人员实际业务需求,采用原型开发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基于三层架构的高校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系统的投入使用大大拉近了学校学生信息资源供需的空间和时间距离,解决了高等学校学生评选奖惩过程中学生信息不透明和不对等而导致的评价结果不公平的问题;系统基于三层架构模式,保证了管理系统在Internet下的安全数据传输,实现了业务层和数据层的相对分离,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2]王晓敏,邝孔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第四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91-94

第3篇

1轮毂生产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1.1业务流程分析计划人员根据订单制定生产计划,仓储物流人员根据计划人员的生产计划给生产制造人员提供原材料,生产制造人员进行生产,生产完成后质检人员进行检验,合格后进入下一道工序,生产管理人员对这一系列人员活动进行监控,设备管理人员对机器设备进行维护。人员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1.2存在问题分析根据对企业的调研,发现企业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生产信息反馈慢。由于企业内部并没有信息系统,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靠计划人员和调度人员频繁碰头,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产进度、质量、物料、设备等大量有价值的生产数据无法及时采集、处理、统计,以至于对生产信息的把握较为延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也不及时,影响了生产进度,造成损失。2)对市场需求预测不准确。企业安排生产计划时并没有用科学的方法预测市场需求,以至于对市场需求把握错误,导致过度生产,车间之间的过道上堆满了轮毂半成品。3)生产数据处理较为困难。由于没有采集设备,需要数据时只能现场进行采集,而且数据量较大,管理人员想要了解车间生产信息较为困难。4)任务不均衡,车间生产资源(如机器、设备、人力等)利用率低。车间内部生产任务的分配主要依赖计划人员的个人经验,受主观判断的影响,任务的安排不够均衡,车间内时忙时闲,很多机床闲置,利用率较低。

1.3需求分析制造过程中信息采集与处理是企业信息化系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生产过程中采集得到的各项实时数据,必须能够在各个车间实现共享,这也是生产管理系统必须具有的功能。本研究以某车轮有限公司为应用对象,通过现场调研,分析其生产运作过程的特点、存在问题以及实际的需求,分析归纳得出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功能需求如下:1)实时的信息采集。生产车间内环境复杂多变,为了全面且准确地获取制造过程中的信息,需要使用合理的信息采集方式。信息采集方式很多,如设备连线、手持终端、条码、摄像头、固定感测器、RFID、PC机等。根据实际生产条件,采用设备连线、条码、摄像头较为实际。同时采集到的信息需要进行合理的保存、记录,以便加强对历史记录的管理,提高对各类信息追溯的能力。2)信息的及时传递,实现生产可视化。例如开工前任务信息及时传递到工人手中,生产的不合格品被检测出来,会即时反馈到生产,不会因为信息传递得不及时导致生产的停滞。同时生产过程中任务进度信息、质量检测信息、在制品库存信息等等可以清晰地显示在LED看板或者是计算机屏幕上。3)信息的合理记录与存储。采集到的信息能够进行合理的存储,这样一旦出现问题才能做到有据可查。本研究针对某车轮有限公司,通过对其生产流程、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分析,结合该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实际的需求,为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开发并设计出一套对其适用并且可以提高其生产效率的生产管理系统。

2轮毂生产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2.1系统功能结构设计根据现场调研和企业实际生产状况,结合需求分析,确定生产管理系统主要由下列模块组成:计划管理、生产制造管理、仓储管理、质量检验、系统管理、生产信息管理及设备管理。如图2所示。计划管理:存储企业接收到的订单的信息,相关人员根据此模块提供的信息,安排生产任务,并通过此模块将任务下达。生产制造管理:接收计划管理下达的任务,并记录生产过程、进度和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信息。生产完成后报检。仓储管理:对仓库成品、半成品库存信息进行核对管理,并记录出入库信息。质量检验:接收生产制造管理模块报检信息,并对其产品进行检验。同时存储生产检验信息、车间质量文档等。系统管理:主要存储企业所有用户的登录信息、帐号信息以及权限信息,同时对系统进行维护、升级等。生产信息管理模块:录入订单信息,同时记录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进度信息、质量信息、员工考勤信息等,供相关人员查阅。设备管理模块:设备故障时对设备进行维修,记录设备运行状态,并更新设备信息。

2.2系统业务流程设计通过分析企业车间的生产业务流程及其生产特点,结合2.1节,本文对生产管理系统生产方面的业务流程设计如图3所示。根据系统设计的不同角色及其使用权限,系统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如下。计划人员:根据录入的订单信息,合理安排各个工位的生产任务,将任务下达到车间。生产制造人员:根据下发的任务,进行生产,同时在生产过程中系统会录入生产进度信息,生产完成后报检,生产过程中若机床出现故障,录入故障信息。仓库人员:根据生产制造人员的任务,为他们提供原材料及半成品,负责成品的出入库。质检人员:收到生产制造人员的报检信息后,对产品进行检验,检验后提交相关的质量信息。设备管理人员:通过读取生产制造人员录入的故障信息对机床进行维修,同时管理机床相关数据信息。

3轮毂生产管理系统详细设计

3.1生产业务流程详细设计1)车间生产计划流程设计。从企业接收订单到实际投入生产,这之间有一个生产计划的安排。系统对于车间生产计划流程的设计大致是:企业接受到订单后,由生产管理人员录入订单信息,计划人员接收到订单信息后,根据订单情况和生产能力,制定生产计划,并且编制出生产的具体要求,然后进行生产派工,派工信息会传送到生产制造人员,生产制造人员接收到派工信息后便开始领料生产。具体流程如图4所示。2)车间生产统计流程设计。生产过程中的生产信息需要进行收集并统计、汇报给生产管理人员,这样生产管理人员才能对车间生产情况进行把握,以掌握订单的完成进度,对订单负责。具体的统计流程是:生产制造人员开始生产后,系统显示任务实时进度信息,批次生产任务完成后,提交完工,作业计划人员就会进行生产结果的统计,统计完成后填写生产报表,交给生产管理人员审核,审核通过后进行确认。3)车间不良品处理流程。生产过程中会出现不良品,这就需要质检人员不停地对成品、半成品进行检验,检测合格的送至仓库,由仓库管理员进行入库操作,若检验不合格,则进一步判断是否可以返工,若无法返工则进行报废处理,并将报废信息发给仓库管理员进行记录,若可以返工,则返回车间重新加工。

3.2数据库设计在SQLServer2008中创建名为“轮毂生产管理系统”的数据库,数据库包括员工信息表、登录帐号表、订单信息表、机床历史任务表、机床状态信息表、库存表、出入库记录表、登录信息表、班次表、产品信息表。登录帐号表和登录信息表与员工信息表通过外键连接,机床历史任务表和机床状态信息表通过外键连接,员工信息表和机床状态信息表与班次表通过外键连接等等,各个数据表之间都有着相应的联系。以“机床状态信息表”和“登录帐号表”两个表单为例,具体内容见表1、表2。

4系统实现

研究利用VisualBasic6.0对生产管理系统进行了开发。

4.1系统登录及模块选择系统登录运行后,根据各角色的权限设置进行模块选择;对于没有权限的模块,控件按钮是隐藏不可见的。点击相应模块按钮就会进入相应模块。

4.2生产制造管理模块工人登录到模块选择界面,选择生产制造管理模块进入后输入自己的机床编号,系统便会读取当前机床的加工任务等信息,如图5所示。“当日任务”便是生产制造人员所安排该机床的任务,“当日已加工数目”是工人根据实际生产所提交的数据,工人可以通过“生产计数”按钮(每按一下数据加1)进行修改。当工人加工到一定数目时会通过报检数量的提交“呼叫”质检人员来进行检验,检验完成后质检人员会提交“当日不合格品数目”数据。“差距目标”是通过设置时钟控件,使得“差距目标”一直等于“当日任务”减去“当日已加工数目”再加上“当日不合格品数目”。若在加工过程中设备出现故障,工人便可点击“设备报修”按钮,“运行状态”便会变成故障,设备人员看到后便会第一时间过来维修。工人当日的加工任务完成后便会点击“提交完工”按钮,然后系统便会读取系统日期和当前机床编号,检查有没有重复(防止重复提交),若没有重复就把当日加工数据添加到“机床历史任务表”中,同时修改“机床状态表”中的“已加工总数量”和“已加工不合格品数量”。

4.3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员可以对系统帐号以及权限进行修改,如图6所示,可以按员工编号进行查找,可以删除帐号,点击以相应权限为名称的按钮可以改变该帐号的权限,还可以在“增加记录”里增加帐号。

5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工程施工信息管理 施工管理信息系统 项目信息门户 地理信息系统

工程施工信息作为施工中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涉及到多环节、多渠道、多部门和多专业,为了使管理工作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必须获得相关的及时、准确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实现信息的功能和价值。传统的信息管理工作主要依靠手工或机械式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已经无法处理现代社会来源广泛、数量巨大、形式多样的施工信息,当今工程施工信息管理随着计算机、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逐渐走向信息化管理,目前已经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并在工程施工实践中广泛应用。

1 工程施工信息管理概述

工程施工从原材料采购、施工,到最终工程建设的完成,涉及面广、协助关系复杂,因此时刻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工程施工的信息涉及到政府部门、业主、设计单位、施工承包单位、监理单位等各个部门,信息的来源包括工程施工项目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内部信息即工程施工项目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参与单位所产生的总信息,如工程概况、设计文件、会议制度、施工成本、进度、质量、目标控制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外部信息包括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市场物价指数、新技术、新材料、资金市场变化等信息。同时工程施工信息的形式多样,包括可数字化的数据信息和文档文件、图片、图纸资料等无法完全数字化的信息,如勘察、设计图纸、合同、统计报表、指示、工作检查等。[1]

工程施工信息是施工过程中实施进度、成本、质量和目标控制的基础和依据,没有信息的支持,控制工作就无法正常有序的进行。由于施工活动涉及到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需要充分的信息作为支持,利用信息指导工程施工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工程施工信息管理是为了有效的开发、利用和控制协调施工信息,提高信息的正确性、精确性和实效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管理的各种活动,如利用感知与识别技术进行信息的获取、通信与存取技术进行信息的传递、计算与智能技术进行信息的认知和再生、控制和显示技术进行信息的执行等,实现施工信息的效用和价值。信息借助各种技术手段经过人工处理具有了其特定的价值和作用,成为信息资源,与企业组织活动中人、财、物等具有实体形式的资源一样,决定着施工企业的正常运转和未来的发展,为了控制工程施工的四大目标,对施工信息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施工企业信息管理的目标,信息管理首先分解信息管理工作的总目标,找到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制定各项分计划,指导并协调施工活动,实现信息管理的计划职能。其次,信息管理要组建、运做并维护信息系统,为施工企业管理人员提供服务,实现信息管理的组织职能。然后,为了实现施工企业的目标,施工管理人员指导和影响施工所涉及到的所有工作人员,实现其领导职能。最后,为了实施施工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计划和实现最终目标,要对工作进行衡量、评估、纠偏等工作从而实现信息管理的控制职能。

2 工程施工管理信息平台

工程施工信息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对施工企业信息管理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互联网、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工程施工信息的管理逐渐走向现代化。下面具体介绍工程施工实践中常用的基于数据库的工程施工管理信息系统、以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为基础的项目信息门户和以空间建模与分析为特征的地理信息系统三种信息平台。

2.1 施工管理信息系统 施工管理信息系统(CMIS)是指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收集、存储、传递和处理所需要的施工信息,为施工组织设计、规划和决策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2]系统首先要建立其信息源,也称中央数据库,将整理好的基本公共数据如定额依据、资源单价和招标投标信息等和工程施工初始数据如预算数据、网络计划、外部信息、施工实时信息和投标依据等输入中央数据库。然后利用这些数据编制施工预算和施工进度计划,从而实现对施工成本、进度、质量和合同的控制,这四大控制作为系统的四个子系统,与中央数据库之间进行数据的传递和交换,集成和共享收集到的数据。系统的开发经历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和实施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相应的主要目标和活动。

系统的开发设计主要是围绕以下三种功能系统:公共基础系统、维护安全系统和业务职能系统。公共基础系统是为项目的管理人员提供项目共性的信息。维护安全系统是一种辅助系统,它通过各种条件的约束使使系统正常有序的运行并且不断的发展。业务职能系统由工程管理系统、技术质量系统、商务系统、物资系统、安全保卫系统和行政系统六个模块组成,是施工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

2.2 施工项目信息门户 项目信息门户(PIP)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在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各方产生的信息和知识进行集中式处理的基础上,以项目为中心对项目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设置个性化的用户界面和用户权限,为项目各参与方在互联网平台上提供一个获取项目信息的安全、高效的信息单一入口和沟通环境。按照项目信息门户的运行模式将其分为以下两种类型:PSWS模式(专用门户)和ASP模式(公用门户)。项目信息门户提供的主要功能有:桌面管理、文档管理、工作流管理、项目通信和讨论、任务管理、网站管理、电子商务、在线录像等。

随着当前建设施工项目规模的逐渐扩大,施工过程中的信息数量庞大、信息的类型非常复杂,信息来源广泛、存储分散,并且大型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导致项目信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信息的应用环境非常复杂,而项目信息门户的引入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系统的实施工作采取自主开发和购买商业化信息平台相结合的模式,综合考虑经济、管理、系统实施的目的、方法等因素。实施工作的前期准备阶段应用系统需求分析产品选择,调查项目情况并分析用户需求,组织项目管理知识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实施阶段主要是设计与外部应用程序的接口,采集数据,购置所需设备,分解项目结构、对项目的信息进行分类、收集组织信息、分析组织过程,并组织系统总体的培训和信息共享与交流的知识培训。安装配置阶段主要是软件的安装和配置、硬件的组装和配置、部门的确定、编写系统实施手册和信息管理制度,并组织系统管理和用户操作的培训。试运行与二次开发阶段主要是确定试运行部门、修改和调整系统、编写实施手册,并组织用户操作和工作专题的培训。全面实施阶段主要是软件和硬件设施的运行和维护,监控系统的实施情况,贯彻信息管理制度,并对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辅导,最后全面评估和持续改进系统。[3]

项目信息门户使得项目信息的沟通方式变为集中的存储和共享,项目信息门户的应用,使信息存储数字化、相对的集中了数据的存储,程序化信息的处理和变换过程,使信息的传输过程电子化和数字化,并使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有利于项目信息的检索和查询、提高了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数据传输的抗干扰能力,并最终提高功效、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所以应该充分重视项目信息门户的建设和实施。

2.3 施工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各种地理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存储、检索、综合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的信息处理和管理系统,是一种地学空间数据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提供服务的新型空间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在多个领域迅速发展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施工管理系统也得到了广泛重视和应用。[4]施工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的数据包括建筑物的位置、地下管线的布局等空间地理数据和建筑物的结构类型、管径等空间信息所对应的属性数据。系统具有以下几种功能:数据输入、图层、文字和点样式的管理、查询分析、施工控制和系统维护。建筑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难题如:建筑物的分布、道路和地下管线的布局等,通过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可以有效、合理并快速的的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特有的空间分析及可视化表达功能,可以扩展和优化决策支持系统、可视会议等新技术的图形查询和空间信息管理能力,从而实现对施工管理和进度控制的辅助。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面,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施工管理部门提供了一直有力且高效的管理手段,如将管辖区域内的施工项目显示在地图上,定位查询施工项目,对施工现场实施安全监管工作。

参考文献:

[1]曹吉鸣.工程施工管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99-410.

[2]钱建春,牛经涛等.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信息系统[J].施工技术,1999(8).

第5篇

1.1需求分析

目前森工系统许多企事业单位建有自备发电厂,森工企业虽多数配备PC、服务器,并且具备上网能力,但是有些企业由于没有专门信息化机构,企业各项工作的信息化进程仍有欠缺。有些企业的信息化工作虽然起步较早,但由于技术力量不足,对应用软件的开发利用不够到位,没有真正发挥这些资源的效益。还有一些企业是曾经开发和应用过一些软件系统,但由于人员更换、机制变动等问题影响了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发展。位于小兴安岭南麓、哈佳铁路中段的带岭林业实验局作为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的直属林业局,发电厂的企业信息化工作一直比较超前,2003年前后曾开发和应用了电费收缴、材料管理(VB6开发的程序,因为人员调走无法改动而停用)等多个应用软件,2009年企业机制有所改变,经营方向也从发电厂变为热电厂,生产方向从过去的热电联产转为热力供应。作为全区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企业,每到冬春季节物料进出数量较大。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运用IT技术做好物资管理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是下一步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关键。

1.2流程优化

按照企业流程再造(BPR,BusinessProgramingReengi-neering)理论,首先要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业务流程优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才能有所创新。根据企业生产中物料流动情况,热电厂物资管理部门提出了改进原材料管理程序、建设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的工具,网络作为信息传输的途径,都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理想的手段,但是用这些建立应用软件还需有科学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对当今信息时代的企业管理而言,如何采用先进的理论、方法与工具,充分利用企业的信息资源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是当前企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许多管理工作基础较好的大型企业引进和采用了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在业务流程科学重构的基础之上,企业才有可能实施ERP,但ERP并不适用所有企业。ERP是对整个企业的资源进行规划与控制的信息管理软件系统,对于中小企业可以考虑自行开发适合自身业务的管理信息系统,但是业务流程也要科学化。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分院地处伊春市带岭区,以得天独厚的地利条件成为带岭局热电厂的主要项目合作单位,其IT技术支持人员与企业物资管理业务人员在应用现场共同进行了系统需求分析与功能规划,并建议采购人员要及时登记入库,以保证物资出库的时间价值。

2系统规划

系统规划应在充分吸收先进管理思想和运作模式的前提下,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将管理制度及运作流程固化,使企业信息化管理得到全面贯彻。通过带岭局热电厂物资管理具体业务人员与学院IT技术人员联合进行需求调研和业务流程分析优化,初步确定物资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模块以及系统运行方式。

2.1系统功能模块

热电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需要按照电力行业物资编码标准和热电企业工作实际需要对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及功能模块进行科学规划,即依据带岭局热电厂对物资管理业务需求合理确定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并由具体业务人员和IT技术人员合作将系统功能转化为适宜业务人员操作的系统运行界面。根据系统分析的应用需求,软件系统主要功能目前以物资库存管理为主,系统功能模块主要由基本信息、入库登记、出库登记、库存结算、库存查询、统计报表、库存调整等组成。

2.2系统运行方式

主要指单机还是网络,企业内部网Intranet还是互联网Internet。如在图2中,库存管理系统可以单机C/S运行,也可以在Intranet、Internet下B/S运行,在没有防火墙等设备情况下,为库存管理系统安全起见,可暂时以单机C/S方式运行。

3系统设计

主要由学院依据系统分析与规划,进行模块化设计与编码设计,首先要进行E-R图分析,利用UML建模工具、建立数据字典和完善数据库表设计。

3.1模块菜单设计

应用系统可采用C/S和B/S混合设计编程模式,在操作界面简洁、实用的基础上,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应用需求。此外可以通过对关键环节参数的计算机自动动态调整约束,使系统具备管理控制能力,如采用科学的库存控制方法(如ABC分类法)增设库存预警功能,应对突发事件。

3.2数据编码设计

按照系统规划,系统设计应包括提供对系统基础性数据的维护和管理,包括物资领用部门、供应商、仓库、物资分类、物资编码、部门、操作员功能等基础信息的管理和日常维护,此项工作非常重要。物资统一代码编制规则通过标准数据信息体系的建立,保证信息数据的唯一性、规范性、可约束性及信息数据的关联性,使系统在标准规范的环境中得以可靠地运行。带岭发电厂物资管理系统主要采用以物资领用部门、供应商、物资分类3个方面的编码体系,建立数据字典和数据库表。在软件的设置中物资领用部门包含两个基本属性,即:结算单位和使用单位,一个结算单位(2位)下实际可能存在多个物资使用部门(3位),如带岭热电厂的热电生产单位包括电气车间、锅炉车间、汽轮机车间、燃料车间、化学车间、出灰车间5个使用部门,为保证物资能够快速到达使用现场,减少物资周转过程中间环节的费用成本,在软件的实际管理中需区别对待。此处部门编码可使用5位长的编码(结算单位+使用单位)。参照大唐集团公司颁布《物资统一代码编制规则》制定了供应商编码。考虑到林业企业原有的特性,物资分类编码没有采用电力行业标准物资编码,延用了原有材料管理程序中采用的带岭林业实验局林业企业物资分配目录(1979年制订)的内容。

为了缩短开发周期,根据原有材料管理程序生成数据数量的大小和企业需要掌握管理信息的情况等有关资料,校企双方初步商定第一阶段应用仍然采用C/S架构的系统工作方式,开发前端由原有材料管理程序的开发环境VB改为DELPHI/C++Builder,为下步在.NET环境下开发应用系统奠定基础。后台DBMS可利用原有材料管理程序的ACCESS数据库结构,建立材料编码、领用单位、各类人员、供应厂商、入库、出库、库存等10余个数据表。试用成功后再向基于B/S结构的ASP.NET+SQLServer过渡,使系统功能不断增加并更加可靠、高效,推广应用于企业网络环境下,以便为财务等更多部门服务。在把一套旧的数据库系统移转到新的数据库系统时,了解旧有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结构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UML系统建模中开发人员可以通过Visio所提供的工具,采用“反向工程”取出完整的数据库一览表,其中包括触发器、函数、库存程序、查询子句和其他平台特有的类型。此外,也可以修改数据库设计而满足新的需要,或建立图表及报表并与项目团队共享。

4系统实施

由带岭局热电厂提供原有材料管理程序的ACCESS数据库,校企双方根据进行协商调整各个表结构,确立数据的基本信息项目,消除冗余信息,建立新的ACCESS数据库各表结构,利用原有材料编码作为基本数据。由学院组织应用系统开发人员采用DELPHI+ACCESS运行环境进行系统实施。

4.1人机交互设计

依照工作流程,从系统登录、入库登记、记录修改、库存报表等环节中的部分界面效果图片展示部分系统功能。点击“系统登录”可以由系统管理员、操作员不同用户等级登录进入操作界面,执行不同操作业务。“入库登记”录入操作只需在“下拉”选框中选择输入物资编码即可由系统自动录入材料名称、类别、使用项目、规格型号、计量单位、单价等数据,避免人员录入过程中由于误操作引起的“垃圾数据”。对于编码不熟的操作人员可以根据票据上的名称、规格输入两项信息后系统亦可通过物资编码表自动提取信息后录入类别、使用项目、计量单位、单价等数据,可以大大提高数据录入工作效率。在不同时间录入同样材料数据时也只须根据市场价格对“单价”进行“微调”修改,大大降低了数据录入工作的劳动强度。“记录修改”操作可对出、入库记录进行调整,并依据出、入库表变化对库存表同时进行“并发”处理,以保证原始数据的平衡。以上界面人机交互方便,可以随机查询记录、打印物资入库、消耗及库存情况。

4.2算法设计优化

出入库算法采用了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平均单位成本。移动加权平均法就是对每次进货的成本加上原有的库存存货的成本,除以每次进货数量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数量,据以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作为在下次进货前计算各次发出存货成本依据的一种方法。在入库登记程序代码设计中需运用如下公式进行平均单位成本计算,并将进货实际成本和平均单位成本分别写入入库和库存表,平均单位成本作为下次材料出库的实际单价。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原有存货的结存金额+本批购入存货金额)÷(原有存货的结存数量+本批购入存货数量)相对于原翔达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材料管理程序所采用的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能使企业管理者及时了解存货的结存情况,计算的平均单位成本以及发出和结存的存货成本比较客观,但是在应用中要求业务人员在物资采购后要按照发生时序及时进行入库登记,否则会产生成本误差,影响出库物资的时间价值。

5系统评价

根据带岭局热电厂试用系统的情况,目前在日统计、月结算等项工作中系统运行正常,年度结算尚未进行,但是系统的应用对企业管理已经产生了一些作用。

5.1系统可用性强

系统采用的是定制化开发模式,在系统中计算机成为系统管理员、操作员等库管工作人员工作的必备工具,所有业务工作都在计算机上完成,通过业务工作的全面信息化手段时刻动态反映企业物流实时动态的变化,且能够满足“零库存”条件下的“先出、后入”逆序操作需求(因为违反工作流程,同类物资管理系统一般不具备此项功能)。由于保留了企业原有的管理精髓,兼顾了企业原有的管理制度和科学方法,是企业管理和运营模式的延续和发展。考虑到林业企业现有情况所决定的材料管理弹性化强的因素,设立了特殊信息处理手段(如出、入库信息调整,“模糊采购”[2]下的“寄存采购”出库负值处理等),使库存信息管理系统“刚柔”并具。因此所开发的系统具备了完善的库存管理功能,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可用性,亦可在试用评价良好的情况下进行推广。

5.2工作追溯性强

在系统中涉及采购、检验、领料、审核、批示等各岗位的人员,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和目标都有清楚的划定,系统随时都在提醒每个工作人员未完成的工作,相关人员可随时看到各个环节和各个人员未完成工作的情况以便于检查和督办。这种通过信息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各工作环节更加紧密地协作,通过各环节工作效率的提高,促进整体工作效率的大力提高。由于系统是建立在业务工作全流程的基础上,系统对工作各个环节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工作完成情况都有详细的记录,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进行查询和分析。并能结合上步工作和下步工作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因此系统具备了完善的工作追溯功能。

5.3全流程化管理

系统是通过从需求计划开始到最终的结算付款的物资全流程的管理,可全面实现物资管理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通过对物资管理流程中各个环节中因果关系的建立而加以严格控制,保障业务工作的顺畅执行;通过对信息和数据流控制从而实现对业务工作流程的全面管理。在企业工作中为强化物资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目的性,实际工作中几乎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信息和数据作为参考,而这些信息和数据的获得将耗费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6总结

第6篇

蔬菜溯源流通过程通常由生产、加工、仓储、运输和销售5个环节组成,如图1所示。保证各环节信息一致、流通是溯源系统能够稳定及准确运行的关键。将RFID技术运用到蔬菜溯源过程中,利用RFID标签记录蔬菜从生长开始到超市消费的全部信息。在蔬菜生长阶段,以每块地或每个品种为生产单位,设定一个RFID标签进行唯一标识,对作物进行初始信息的录入;产品成熟后,进入加工环节,由操作人员录入产品的加工信息;在商品离开生产加工环节进入仓储环节时,记录仓库编号、存储条件等信息;在物流环节,记录蔬菜的装箱时间、是否启用冷链运输、运输车辆信息、运输人员等运输信息;最后进入超市销售,利用RFID标签的批量、远距离读写特性,通过手持式读写器对蔬菜产品进行盘点。

2蔬菜溯源系统设计

中小企业溯源系统分为统一管理模块、产品流通信息采集模块和消费者查询3个模块。

2.1统一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员对商家信息的管理是整个系统正常有效运行的基础。它通过规范和定义EPC编码,将多家彼此独立的企业信息送入统一数据库管理,实现系统的统一管理和信息的流通共享。

2.1.1商家注册

蔬菜溯源系统中涉及到的生产商、加工企业、物流公司、仓储公司和超市卖场等商家需要向系统持有者提交申请,获得系统的使用权。系统持有者对商家的基本信息(如企业名称、企业类型、法人代表、企业地址及联系方式等)进行登记。

2.1.2统一编码

统一编码是指系统持有者对注册商家进行系统内产生的相应编码进行定义和分配,同时也负责商家信息的添加、修改和删除工作,以此完成整个数据库的更新。注册后的商家将获得分配的唯一编码,此编码对应标签中EPC编码。

2.1.3数据库更新

系统数据库主要存储内容是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对应标签EPC编码。根据标签情况,系统采用十六进制(Hex)编码,由人工进行输入。一旦有商家加入、退出系统或信息更改,系统持有者通过权限登录,对数据库的内容进行更新和维护。2.2产品流通信息采集模块蔬菜溯源系统一共要经历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和销售5个流通环节。为保证消费者能够精确地追溯产品信息,系统需要对各流通环节的信息进行更新,具体包括标签识别、环节信息采集及标签信息保存。2.2.1标签识别标签识别是指对RFID电子标签的UID(唯一标识符)进行识别,具体工作包括串口通信设置、套件连接和标签识别,这是系统启动工作的第1步。利用RFID技术远距离和批量读写的特性,当产品进入识别范围,系统对标签进行识别。通过调用RFID套件的API函数,启动系统将识别到的标签号上传到前台操作界面。

2.2.2环节信息采集

用户完成标签识别工作后,通过权限登录到相应界面,经ComBox下拉框选择产品对应信息,利用SQLSever中StringConnectionString语句连接后台数据库,并由StringSqlString对前台信息所对应的EPC编码进行筛选、反馈和保存。

2.2.3标签信息保存

完成产品各环节信息采集之后,系统需要进行标签信息保存工作。首先,系统对ptr指针赋予不同值,完成标签不同区域的读写工作;再通过调用套件API中的RmuWriteDataSingle函数,将上一环节数据库返回的信息EPC编码存储到标签中。

2.3消费者查询模块

消费者查询是指消费者对所购买的产品通过相应平台进行溯源信息的查询。消费者需要输入所购买产品的编号即RFID标签的UID号,然后点击查询按键即可获得产品的溯源信息。各流通环节完成产品相应信息的采集,访问彼此独立的数据库获得对应信息EPC编码,前台调用函数将EPC编码存到标签相应分配区域。在消费者查询时,调用RmuReadDataSingle函数获得标签内的EPC编码,系统通过筛选总数据库中的内容返回EPC编码所对应的产品信息并显示。

3系统编码设计

RFID标签一般分为TID(标签的唯一识别号)、UII(标签识别号)、USER(用户操作数据)3个区。UII和USER区可通用户修改。系统定义标签UII和US-ER字段内容,并通过C#中Read指令对相应区域进行读写工作。标签采用十六进制编码,1byte的存储空间可提供00(H)~FF(H)256种唯一编码,系统持有部门仅需在存储范围内进行不同企业以及相应分工编码。RFID标签存储内容为数字信息,在应用中需要对可视化信息进行转换,即对信息进行EPC编码。根据本系统的设计需求。

4系统实现

系统目前已在多个中小企业得到初步应用。蔬菜溯源系统的生产加工环节的界面,用于产品从生产基地到成品包装的过程信息的记录和显示,包括厂家信息、作物初始信息、生长信息、包装信息和有关人员信息等。用户在完成连接套件和读取标签的动作后,通过下拉框对产品的相应信息进行选择,最后点击保存按键将信息保存到RFID标签。其余蔬菜流通环节信息管理系统的子系统与之类似。POS终端查询与各环节子系统的工作原理相反。首先,点击连接按键连接读写套件;然后,进行标签识别。此时,界面将显示产品从生产到销售所有环节的相关信息。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