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1 15:46:11
导语:在税务管理的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外企;财务管理水平;因素;策略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外资企业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展,现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系的重要构成。外资企业财务管理是保障企业稳定发展的关键环节,针对外资企业财务管理,我国在相关法律法规,税务制度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规定,外资企业应对这些制度及法规加以研究,以期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及水平。
一、外企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的必要性分析
外资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的必要性及意义可以从企业内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首先,作为外资企业自身来讲,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业务经营及企业经济利润,而与国内企业相比,外资企业在资本投入、资金管理、成本控制、会计监督等环节都要更为复杂。因此,基于外资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高,外企应注重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完善及优化财务管理制度及方法,以此最大限度地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其次,从外资企业外部发展环境看,外资企业数量及规模的扩展,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下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在宽松的政策环境下,外资企业为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收益,在资金投入方式上更加多样化,外资企业财务管理愈加凸显出其重要性。而在进入新时期后,我国实施开展了现代企业改革,国内企业纷纷建立完善了现代企业制度,与前期相比,外企所享受的各种优惠在幅度及范围上有所缩减,再加上世界经济形势的复杂化,引发金融危机发生的各类潜伏因素众多,外企要有效规避财务风险,有效应对外部发展形势,保障稳定的经济效益,客观上也需要企业强化财务管理质量及水平。
二、制约影响外企财务管理水平的因素探究
1.外企税收政策调整
从政策层面上看,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初具雏形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国家在外企税收政策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新税制适度将外企在税收等方面的便利及优惠范围收窄,一方面给国内现代企业创造了与外企同步竞争的平台,另一方面各种新增的外企税收项目,如教育税,城建税等,也一定程度上压缩及挤占了外企的利润空间。
2.资金来源单一化
外企企业在发展资金的来源上较为依赖母公司,一方面便于对外资企业的资金成本加以控制,但另一方面如母公司遭遇资金困境,无法及时足量提供外企发展资金,外企极易面临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而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外企资金贷款等环节又有众多限制,外企可供抵押的物资较少,当外企面临资金危机而又难以从银行获取贷款资金时,外企财务管理风险极高。
3.财务管理体系独立性差
一般而言,外企在财务管理及业务经营开展中,要严格遵守母公司制定的经营及发展战略,外企在行使权限时,各种限制因素及条件较多,这就会导致外企在财务管理体系建设上自主性不强。此外,外企母公司所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准则及资金,税收方案可适用于本国地区及范围,与国内实施的外企财务管理法律法规在兼容性上较差。上述因素会导致外企财务管理陷入被动。
4.资本构成的多样化
现阶段,我国在吸引外资投入上力度较大,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外资在数量及规模上都呈现出递增趋势,由此也使我国经济市场中资本构成更加丰富多样。在此形势下,外资通常会寻求联合,实施并购,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及市场空间。与此同时,我国在外资资产评估及外资税收管理等环节尚需进一步完善,这就导致外资企业在开展内部财务管理时,与外部政策及环境无法无缝衔接,增大了其财务管理的难度。
5.外部经济环境的复杂化
外资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既依赖于母公司,又需要健康稳定的外部经济环境辅助,但现阶段,世界经济形势趋于多变,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较高,外企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稳定性不足。在此背景下,如因经济危机导致母公司发展出现波动,一方面会直接波及影响到外企的财务管理过程,另一方面也会使市场汇率、利率异常,进而影响到外企在货币,资金汇兑等环节的财务活动。
三、有效促进外企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策略探讨
1.与母公司做好协调沟通,构建针对性及适应性较强的财务管理体系
如前所述,我国外企财务管理既在政策及相关制度规定上受到一定限制,又高度依赖于外企母公司财务管理及经营战略。因此,外企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一方面要借助于信息技术及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做好与母公司的协调沟通,加深财务信息共享程度,确保其财务管理政策能够有效匹配我国制定实施的外企财务管理制度及法规;另一方面又要对我国基于外企财务管理的相关政策及法规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母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与我国外企财务管理政策的密切度和衔接性,使外企财务管理体系达到母公司财务管控与外部财务政策管理互相兼容匹配的效果。此外,在对外企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及控制时,外企母公司要注重丰富管控的方式方法,通过财务管理制度细化、财务管理目标确立、财务管理职责划分、财务管理信息共享等途径,确保外企财务管理实效性及针对性的提升。
2.拓展外企财务资金来源渠道,保障外企发展资金
外企在财务资金来源上应打破单一化的母公司资金注入的方式,拓展外企资金筹资的通道,一方面有效应对财务风险及经济危机余波影响,另一方面避免外企资金链出现断裂。外企财务管理中,应注重通过以下途径筹集发展资金:首先,可以通过发放债券等方式进行资金筹集;其次,可以通过增资扩股等方式进行权益融资;第三,借助于外企企业客户群体,对外企与客户间的信用条件加以调整,从而使外企的销售结构及资产得以优化,以满足外企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在外企资金筹集的过程中,要将筹资的需求与外企销售业务的增长情况加以比对,根据财务预测及财务分析报表,来对具体的筹集资金数额加以确定,以规避资金筹集风险。
3.完善外企会计管理制度及成本管理制度
首先,外企应在参考母公司会计管理制度的同时,对我国实行的《会计准则》加以研究,对外企会计管理制度加以完善和优化,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及规定,开展相应的会计核算工作。在外企完善会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既要参照《会计准则》,又要结合外企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对财务信息加以全面整合,以保障会计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其次,在外企成本管理制度建设上,要对企业前期的成本管理实践及经验进行整理,然后将企业产品及服务所需的现实成本与之加以对比,以此为基础建构外企成本管理体系,外企母公司在汇总各分公司成本耗费的财务信息后,再对相应的产品及项目进行优化及精简,从而最大化地提高外企经济效益。
4.建立外企财务管理风险预警,处理机制及财务约束及监督机制
外企财务管理工作涉及到众多制约影响因素,其在抵御外来因素的侵袭环节能力相对较差,基于这一状况,外企财务管理应注重建立及完善外企财务管理风险预警及处理机制,以便于及时发现并消除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风险隐患。在外企财务风险隐患的预测上,要注重对企业的筹资、企业的技术创新、企业的经营扩张等环节加以重点监控,在此基础上,构建外企财务风险定量指标,使其全面涵盖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周转能力、负债及偿债能力等各方面。在外企财务约束及监督机制建设上,要对相应的财务约束及监督制度加以完善,实行财务管理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制,以提高财务约束及监督的实效性。
四、结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税制改革的背景下,外企财务管理的环境更加复杂。外企应对制约影响其财务管理活动的内外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注重通过与母公司强化财务信息沟通、构建可操作性较强的财务管理体系、拓展财务资金筹集渠道、完善会计制度、成本管理制度及财务风险预防制度等多个途径,保障外企财务管理及经济效益的双重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虎.加强企业成本控制,提升财务管理水平[J].中外企业家,2015,(4):220.
[2]姚雪玉.小议如何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J].中外企业家,2015,(1):128+130.
[3]鄂莹.完善财务内部控制提升应对风险能力[J].中外企业家,2013,(22):93.
关键词: 污水处理 除臭方法 类比 趋势
一、国内目前污水处理现状
我国目前的年排污量大约为350亿m3,但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仅为15.8%,全国有大约超过80%的城市直接排放未经任何处理的污水到附近的水体,这使得水污染加剧。
在我国目前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有80%以上的都是采用活性污泥法,不到20%采用稳定塘法、土地处理法及一级处理等。随着对水资源质量要求的提高,使得城市污水处理厂不得不开发许多改进型的工艺技术,如A/O法、氧化沟法、SBR法等。这些改进的工艺技法在我国被广泛运用。
总的来说,我国的污水处理还处于发展阶段,而且存在着许多的制约因素,面临重重障碍。
二、目前通用的污水处理方法
城市污水处理厂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臭味大致有鱼腥臭、氨臭、腐肉臭、腐蛋臭、腐甘蓝臭、粪臭以及某些生产废水的特殊臭味。对臭味的处理方法有直接焚烧法、催化剂氧化法、酸碱洗净法、臭气氧化法、化学反应法、活性炭物理吸附法、生物脱臭法、土壤脱臭法等。
(一) 土壤脱臭法
土壤脱臭机理主要可分为物理吸附和生物分解两类,水溶性恶臭气体(如胺类、硫化氢、低级脂肪酸等)被土壤中的水分吸收去除,而非溶性臭气则被土壤表面物理吸附继而被土壤中微生物分解。土壤除臭法特点为:一、维护管理费用低,除臭效果与活性炭相当;二、占地多,处理占地为2.5-3.3m2/m3气体;三、不适于多暴雨多雪地区,对于高温、高湿和含水尘等气体须进行预处理。
设计土壤脱臭时选择的土壤指标以腐殖土为好,亚粘土等红土需掺入鸡粪、垃圾和污泥肥料进行改良后使用,矿质土和粘土则不宜采用。土壤水分以40%-70%为宜。过于干燥的土壤需装设水喷淋器。种植草坪的土壤表面保持倾斜,作为防降暴雨的措施。
经国内外数家土壤脱臭床实践,臭气通过土壤速度为2-17mm/s,设计是一般选5mm/s有效土壤厚度为50cm,臭气与土壤接触时间为100s。
(二)臭氧催化法
臭氧除了可有效地控制嗅、味与色度和控制消毒副产物以外,臭氧化通过微絮凝和消毒灭菌,在水厂处理工艺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微絮凝作用
与预加氯比较,臭氧有助于加快絮凝,絮凝时间从20min缩短到10min),相应地絮凝池的数目减少了―半;臭氧能提高滤池过滤速度,过滤速率由22m/h增加到33m/h,相应所需过滤装置的数目则降低了三分之一;延长了反洗周期之间的过滤装置运行时间,降低了反洗所需的用水量,减少所需反洗设备的规模;臭氧可降低凝聚剂的用量,所需的化学凝聚剂减少了33%,并且减少了过滤装置反洗污泥。
2. 消毒灭菌
在水厂控制贾第虫和病毒的多道屏障中,臭氧首当其冲。根据美国环保局地表水处理规定进行测算,臭氧对贾第虫的平均灭活率达0.8个数量级以上。臭氧与后加氯共同作用可以达到杀灭贾第虫1个数量、杀灭病菌3个数量级。
同时,控制水中颗粒数量的试验表明,如果将臭氧关闭,代之以预氯化,滤后水中的颗粒数量将增加5倍。
此外,臭氧化使后消毒的氯需求减少了50%,改善了供水的口感,降低了水中的消毒副产物。
3. 臭氧化与生物过滤的结合使用
水中天然有机物对于供水水质有着重要影响,可同化有机碳(AOC)进入管网后可能会造成细菌的再度繁殖,使水中大肠菌的数量超过规定的标准。同时,供水能否符合关于消毒副产物的规定,原水中的天然有机物的种类和数量至关重要。非腐殖酸类天然有机物据认为是引起管网中微生物再度繁殖的碳源,生物过滤能够有效去除这类天然有机物;臭氧化能够通过将天然有机物的大分子,氧化为小分子,减少三卤甲烷(THMs)和其它消毒副产物的前驱物;但这些小分子大多易于生物降解,会导致管网中细菌再度繁殖。因此,将臭氧化和生物过滤结合有利于发挥其各自的优势。
三、我国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还处在发展中国家阶段,资金与技术有限,用于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在大城市和中小城镇之间的分配很不平衡。由于中小城镇不同于大城市的是管理水平与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低,使得对污水处理厂运行操作的要求增大。污水处理是项综合技术,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政府提出了至2010年要求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建制镇污水处理率不低于50%的目标。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污水处理将是大城市和中小城镇并举。 根据中小城镇区别于大城市的特点,必须采用适合的污水处理技术,要求高效、经济和简便易行。因此,我国目前污水处理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大力研究和开发传统工艺与新工艺的改造、创新与结合,努力发展处理效率高、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能耗低的污水处理技术。结合目前的具体情况,确定走高效率、低能耗、简易的技术路线适合我国的国情。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带来的水污染就越严重,污水处理的重要性也就越突出。因此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污水处理的关系,是走高效率、低耗能、简易的技术路线的关键。为防止污水处理不力而造成的水污染进一步恶化,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转变污水处理的主导目标,必须由传统的“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的模式转变为以水质再生为核心的“水循环可再用”,由以前单一的“污染控制”上升到“水的修复和恢复”的高度;加快建设小城镇污水处理厂,使污水处理厂分布更广,功效更大;把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比如污泥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可用做农肥,从而达到综合利用资源、节能的目的。
四、 结论
我国的污水处理除臭技术起步较晚,但随着有关供水水质的法令和规定日趋严格,以及各州对臭氧的使用由限制转为更加宽容和开放,行业内人士预测,污水处理的臭氧化技术将逐步成为美国各地水厂处理流程中的标准配置,预臭氧化、臭氧化-生物活性炭工艺将会在全国范围得到普及。
参考文献:
[1]柯崇宜.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业的改革思路与实施策略[D].中国海洋大学,2006(3).
【关键词】 价值链; 作业成本法; 水务成本; 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4-0032-06
降低成本永远是企业经营的主题,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控的主要内容。如何合理管理成本费用、满足客户的需求、赚取最大利润,是企业战略的宗旨。下面结合某炼化企业水务成本管理工作,探讨基于价值链的水务成本管理方法的应用。
一、背景
(一)水务板块经营现状
某炼化企业划分为上市部分和非上市部分。非上市部分的水务运行部主要包括两套新鲜水装置、三套循环水装置、一套炼油污水处理装置和两套中水回用水装置。上市部分和非上市部分同属中国石化集团内部价值链的组成部分。通过双方签订的关联交易协议,非上市部分向上市部分供应新鲜水、循环水、污水回用水,作为上市部分的动力成本;同时处理上市部分炼油化工装置生产排放的含油及含盐污水,形成其排污费用。上市部分为非上市部分提供生产水产品所需的电力、辅助材料(代购,收取1%管理费)等生产资料,两者形成紧密联系的关联体。以下对非上市部分简称为“企业”。水务板块生产流程简图如图1所示。
(二)水务板块成本要素及管控方法
根据中国石化集团资本运营部下达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水务专业成本核算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对中国石化所属企业水务成本核算进行了规范,以保证水务报表数据的准确性、可比性。
1.核算对象及成本要素
水务成本核算的产品对象包括新鲜水、循环水、污水处理以及回用水。
水务成本核算要素:原材料、辅助材料、动力、直接职工薪酬、制造费用等。
原材料指新鲜水生产向政府缴纳的水资源费,以及生产循环水等耗用的新鲜水、回用水等水产品;辅助材料指水产品生产处理过程中耗用的各种药剂、酸碱等材料,以及污水处理耗用的新鲜水等水产品;动力指生产过程中直接耗用的电、汽、风等;直接职工薪酬指直接从事生产人员的薪酬;制造费用指生产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间接生产费用。
2.核算方式
设立新鲜水、循化水、污水处理、中水等产品为成本中心,按照成本中心、科目两个维度归集水务产品成本。原材料、辅助材料、动力费用、直接职工薪酬按照服务对象计入成本中心;制造费用按照归集到各种水产品中直接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职工薪酬、其他直接支出)的比例进行分摊。
3.成本管控方式
主要采取以预算指标控制成本费用发生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目前企业一般采用静态预算方法编制营运总预算。静态预算是企业根据一定标准的目标产出所制定的预算。根据静态预算与实际结果对比,分析差异原因,对生产经营提出改进意见,以达到改善运营的目的。
二、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存在的主要缺陷
(一)成本控制仅局限于生产成本范畴
传统的成本管理只注重对生产环节耗费的控制。对企业来说,资本都是有限的资源。基于这一事实,每个企业都必须仔细评估投资成本。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会进行两种类型的投资:流动投资和资本投资。流动投资是在费用发生的当期即可结转冲销,例如原材料采购、职工薪酬、动力费用等成本;资本投资是现金流出为当期,但有预期的未来收益,资本投资摊销在未来收益期内。所以,一旦资本投资失误将造成低效抑或无效的资产产生,给企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增加企业运营成本。例如水务运行部在2011―2013年分别更新26项资产,原值185万元,2014年因油品质量升级需要进行拆除,造成了资源浪费。
(二)注重“显性”成本,忽视“隐性”成本
传统成本管理只重视显性成本动因,如原材料、动力费用、职工薪酬等,却忽视了企业内部生产流程的整合等带来的隐性成本。这部分隐性成本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显现,且一旦形成就无法改变或如改变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成本。例如炼油装置为达到节水减排的指标,降低循环水的流速,减少循环水的使用量,这一操作的负面效应是,由于流速减慢,换热器管壁会形成淤泥沉积,造成垢下腐蚀,严重者腐蚀穿孔,出现物料泄露,若未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切换,会造成整个循环水体的污染。这时需要采取两种方式进行处理,一是立即将被污染的循环水置换,补充进中水或新鲜水;二是加大投药量,降低循环水淤泥的沉积。不科学的节水操作会生成三项隐性成本,辅助材料成本;补充新鲜水或中水的成本;炼油装置会发生换热器维修费用或换热器更新投入。例如,水务运行部换热器因各种原因发生泄露,循环水装置增加杀菌剂氯酸钠和氯饼的投加,2012年发生费用262万元、2013年发生费用268万元、2014年1―4月发生费用124万元。
(三)预算指标的下达未能与设备运行周期契合
设备在使用年限内因为磨损而使用效率不断下降,这就需要进行大修,两次大修之间的周期为设备运行周期。传统的预算指标下达一般采用静态预算方法,未考虑设备运行周期这一因素。如在设备运行周期的前期,由于设备大修刚结束,对使用循环水降温的常减压等装置来说,换热器得到清洗,循环水流速加快,在循环水用量少的情况下,换热效果好,循环水装置可以执行“冬季节能、夏季保运”的方式运行;在设备运行周期的后期,由于淤泥在换热器中的沉淀,一方面影响循环水的流速,另一方面降低换热效果,为达到降温要求,常减压等装置必需增加循环水的使用量,循环水装置被要求在冬季增开风机不断降低水温,同时为保证水质,还必须加大杀菌剂的投放。设备运行周期的后期与前期相比,对于炼油装置增加了循环水使用量,对于循环水装置增加了风机的耗电量和杀菌剂的用量,增加了生产成本。但预算指标在下达时,并未考虑这一周期性因素。
(四)不能有效利用弹性预算进行绩效分析
目前,成本管控的重要手段是依据静态预算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反馈,对实际成本与预算指标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考核评价。这种方式着重于事后的控制。控制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但不能揭示不增值的成本动因。静态预算分析方法没有考虑未来的变数,无法正确反映未来出现的改变,无法适应企业在商业经营环境中的变动情况,也无法对业绩进行深入和准确的分析。弹性预算可以改变这种状况。
三、基于价值链作业成本管理方法简介
(一)基于价值链作业成本管理方法
1985年,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所著《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价值链的概念,把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企业参与的价值活动,并不是每个环节都创造价值,实际上只有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才真正创造价值,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企业的竞争优势,实际上就是在价值链某些特定的战略环节上的优势。运用价值链的分析方法来确定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求企业密切关注组织的资源状态,要求企业特别关注和培养在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上获得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以形成和巩固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
作业成本法是基于作业活动的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基于作业消耗资源这一假设将成本分派给产品。根据作业活动耗用资源的情况,将资源耗费分配给作业;再依照成本对象消耗作业的情况,把作业成本分配给产品。
基于价值链的作业成本管理是指对企业生产作业全过程进行分析,识别增值作业,消除不增值作业,运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分析成本动因,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实施要点
1.树立基于价值链作业成本管理理念
成本管理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成本控制的成果。狭隘的成本控制理念必将限制管理者的眼光和管理重点。基于价值链的作业成本管理理念融合了价值链和作业成本控制,可以降低价值链战略环节的成本,提高企业长期竞争优势(杨安,2009)。企业基于价值链的作业成本管理不仅包括内部价值链的管理,也包括外部价值链的管控。本文讨论的价值链主要是指水务运行部内部价值链。要对水务成本进行管理控制,可以结合水务运行部的生产过程(如图1),确定可以增值的作业流程图,根据成本信息对具体作业成本进行分析,并采取措施控制资源的消耗。
2.注重所有资源消耗的管控原则
资源消耗是指企业在价值链上各作业单元所耗费的资源,如原材料、直接薪酬、辅助材料、动力费用和制造费用等。各作业资源消耗要相互衔接,单独减少任何一个作业的耗费都无法达到整条价值链最优效应。如对污水处理装置来说,若一味关注辅助材料的单价,有可能会影响浮选作业单元的除油率、生化作业单元的污泥性能以及三渣的脱水效果,最终影响水质指标的达标。外排污水化学需氧量(COD)指标不断下降是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但是在目前的生产工艺下,COD指标的下降是有极限的,外排水中因过度投加辅助材料,辅助材料化学反应后的残留物同样会影响COD指标。因此外排污水COD指标与动力费用、辅助材料的消耗、设备的使用等因素要协同考虑,寻求资源最经济的投入点。
3.保证价值链时间资源投入的准确性
时间资源是基于一系列作业活动的时间链,是价值创造活动中所固有的。如企业的设备更新投资、维护维修投入、产品生产直至产品销售都需要投入时间,时间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投入。基于对价值链上各作业的时间投入进行分析,可以避免在价值增值环节投入时间不足造成的损失以及在不增值环节投入时间过多造成的资源浪费。
4.根据弹性预算指标进行成本管理
弹性预算要根据实际产出水平进行编制,但是它不会改变单价、单位成本以及其他与产量无关的成本项目。采用弹性预算方法编制预算指标可以保证成本预算指标与设备运行周期实际消耗相符,并对实际运行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例如,水务板块中的生产装置,可以使用作业成本法采集设备不同运行周期的实际操作数据,按照弹性预算的方法编制不同周期一定的实际产出量应该发生的生产成本预算数,并与同期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对比、分析。企业管理层可以根据差异形成的原因,查找价值链上不增值因素的存在环节,剔除不增值活动,减少资源消耗。
四、水务板块基于价值链作业成本法实施案例
2011年中商情报网统计资料表明,石油石化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是污水处理费用占利润总额比例最高的行业,达12%①。污水处理作业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炼化企业利润总额,能否有效控制污水处理成本是企业保持战略优势的关键,对污水处理作业成本进行分析、控制,有利于保持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为此,笔者挑选水务价值链中的污水处理环节作为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对象。
(一)确定污水处理装置作业环节流程图
污水处理装置作业主要消耗电、新鲜水、压缩风、蒸汽、辅助材料等资源。根据资源作业最终产品的成本消耗过程,将污水处理过程按照作业进行了细分,作业流程如图2所示。
(二)了解作业成本要素确定关键管控点
经过对有关公司污水处理运行成本资料进行分析可以知道,污水处理成本主要包括能源消耗、药剂消耗、维修费用、大修费用、人员费用等(详见表1)。在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能源消耗和药剂消耗是污水处理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工艺运行前提条件下,应加以重点控制。当然水费、管理费等也是企业运行成本的组成部分,必须尽量减少其支出。
根据污水处理工作流程和生产特性,必须安排不同班组,保证污水处理系统24小时不停运转,因此污水处理成本一般集中在一线班组,污水处理班组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出企业管理水平,班组作业成本控制结果基本可以直观反映单位污水处理成本和水产品质量。
(三)编制班组《各作业单元资源消耗台账》
每个班组按照作业单元设备运行时间及功率计算耗电量,填报《作业耗电量核算表》。对于新鲜水、压缩风、辅助材料的耗用,班组按照实际耗用量进行统计,每班组在工作日结束后生成《各作业单元资源消耗台账》。表2所示的是2014年3月21日运行3班白班工作日编制的《各作业单元资源消耗台账》。
按照4个班组轮换2个班次的运行规律,水务运行部每8个工作日向财务部上报《各作业单元资源消耗台账》发生数,由财务部汇总每月累计《各作业单元资源消耗台账》。
通过《作业耗电量核算表》绘制出4个班组白班和晚班不同时段的资源消耗曲线图,班组可以监控本班操作人员在每作业单元操作所耗费的资源,为班组“比、学、赶、帮、超”竞赛提供基础数据,车间就资源消耗差异分析原因,根据水质优劣和水量,调整运行方式。图3和图4分别列示了3月14日至3月21日白班、晚班班组耗电对比情况。
(四)编制《月度班组核算损益情况表》
班组每日统计处理炼油污水量和生活污水量,形成班组每日收入。通过《各作业单元资源消耗台账》以及收入数据,每个班组可以在工作日终了得出当日的本班效益,财务部每月汇总编制《月度班组核算损益情况表》,如表3所示。
(五)分析班组累计损益改进作业
根据2013年6月至12月4个班组累计损益完成情况绘制对比情况,如图5所示。
从图5可以看出3班处于最后一名,为此,水务运行部和财务部加强对3班的帮扶力度,在班组成员的成本意识上加强引导,在生产运行上积极协调,2014年1―5月,3班效益有了较大的进步。2014年1―5月各班累计损益对比情况如图6所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对这两个期间效益进行分析,3班效益提高了8.90%,1班、2班、4班分别为13.51%、-1.29%、7.41%。
五、结论
由上述案例可知,基于价值链的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在炼化企业的应用虽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是优势明显,效果显著。
一是贯彻全面成本管理,控制成本总额。基于价值链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在对关键控制点资源消耗进行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对作业成本的其他组成要素平时也必须注意进行严加控制。例如,水务运行部的节水减排意识贯彻到了班组,班组之间进行节约新鲜水竞赛,减少在各作业单元的新鲜水使用量,使用污水回用水做稀释药剂、冲洗设备之用,形成“一水管理”的理念。2014年1―5月污水处理装置累计使用新鲜水1 502.83吨,比上年同期减少14 338.60吨。
二是控制增值作业时间,降低资源浪费,保证价值链上各作业时间投入的准确性,以减少作业资源耗费。例如在污泥性能良好的情况下,减少生化作业单元消泡泵的运行时间;在保证外排水质达标的前提下,减少A/O作业单元回流泵的运行等措施,最终减少作业用电量。
三是严控作业成本,减少非作业支出。2014年3月汇总《各作业单元资源消耗台账》显示的耗电量比计量部门统计的耗电总数据少22.52万度,引起水务运行部高度重视,积极查找非作业消耗22.52万度用电量的原因,控制非作业成本支出。
总之,随着中国石化国际化步伐的加快,环保成本能否进行有效控制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只有在战略战术维度、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等视角考察和控制企业成本行为,才能真正做到成本效益最大化,并为客户提供更满意的产品。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明聪.价值链理念下的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的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13.
[关键词]煤炭物资;供应管理;管理改革
[中图分类号]F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1-0099-02
煤炭物资供应覆盖面较广,具有品种复杂、物资数量多、工作量大等特点,其管理程度优劣,直接影响了企业成本效益。因此,在企业运营过程中,需加强物资供应管理,保证煤炭产出的安全、有序。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从业经验,分析煤炭物资供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提升方法。
1煤炭物资供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煤炭物资的价格较为昂贵,品种种类较多,库存、采购管理环节较多,物资资金额占据企业流动资金的一半,全面掌握采购与供应商、用户与库存信息,是企业运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储备定额不合理。现阶段,在制定储备定额时,通常以计划经济模式为基础,给予压缩与降低,未按照现有市场条件,合理化与科学化制定储备定额,储备资金管理、考核,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第二,储备不实。煤炭企业资金链不完整,容易发生“以物易物”的现象,许多物资无法及时验收与入库,某些物资、消耗物资没有根据规定进行估价与入账,导致账面“红字”,使得储备资金出现虚降,账与物不相符,储备不实,实际超储问题较为严重。
第三,库存结构不科学。由于煤炭企业属于高投入与高消耗现象,目前尚未发生根本转变,即使对现行库存结构进行调整,其幅度也不大,而长线物资的库存较大,待报废物资、积压物资的比例较重,某些积压物资未处理,又堆积了新物资,增加了企业资金沉淀,增加了资金周转难度。
第四,内控制度不完善。现阶段,物资市场逐渐由卖方转向买方,煤炭物资供应内部与外部正在深刻改革,传统内控制度无法适应新时代需求。对于物资采购,缺乏质量监督机制与价格监督机制。对于现行内控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部分失控点、失控环节,越权采购现象严重,增加了重复采购率,煤炭物资的质量较差、价格较高,供应管理较为混乱。
2提高煤炭物资供应管理水平的方法
因物资供应管理存在烦琐性、复杂性特点,物资种类较多,若想提升物资供应管理至一定层次,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网络管理中,有效纳入用户管理、供应商管理、库存管理与采购管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有效促进企业管理,推动全过程管理。同时,还需构建外部市场通畅网络,有效衔接内部的物资信息网络,进而提升煤炭物资供应的管理水平。
第一,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提倡管理制度化。提倡科学理念指导管理,使煤炭物资供应管理实现现代化,抛弃难免会发生高消耗、高投入的理念,挑战传统管理观念,全心全力投入工作中,尽量不留缺陷。同时,提高主人翁意识,日常管理中需提高责任意识,杜绝应付与消极思想,想尽一切方法消除工作缺陷。提升经济效益前提下,需抓紧管理知识的更新,利用先进性技术,提高物资供应数据的可靠性、安全性,对于质量较差、即将报废的物资,应及时给予报废处理。同时,物资管理部门必须脱离传统指令性计划思想,处于买方市场下,要提升煤炭物资供应管理的能力,依靠自身努力,摆脱不思进取与守旧思想,敢于市场竞争。不断加强技术革新、供应管理革新,促进物资供应管理的制度化与组织化,进而使物流过程经济效益最大化。
第二,强化库存管理。在煤炭企业运行过程中,实现物料编码的统一化、标准化,有效统一各个管理环节,促进物资采购、库存、供应与消耗的一体化管理,建立动态化信息管理系统,对物资使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明确库存定额,促使物资库存的合理。若库存量较大,占用大量资金,增加消耗费用、管理费用,增加资金周转难度。若库存量较少,则物资供应脱节,对生产连续性造成影响,增加了企业经济损失。合理物资库存要求总量合理与结构合理。另外,按照时间变化与条件变化,对物资消耗定额进行完善与修订,科学调整物资库存结构,使库存储备得以降低,提升资金周转率。强化库存管理,有利于库存物资维持于合理水平,降低资金的占用率,提升资金流动性,进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第三,构建完整的物资供应链,促进信息交换。由于煤炭物资的种类较多,采购与供应商、用户与库存间信息交换速度较快。因此,要求煤炭企业构建物资配送平台,对物资供应信息进行实时监控,确保企业物资管理的零库存与零等待管理。有效连接用户与供应商,供应商负责实际库存管理,根据企业使用量采购物资,若不使用则不采购物资,根据约定价格给予定期结算,以减少库存控制环节,防止积压、产品报废,使储备资金占用率有所降低,为生产需要提供有效保障。
第四,提高物资供应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重视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的作用,在煤炭物资供应管理过程中,人起着主导作用,以“管好、用好”的原则管理物资供应,掌握先进技术知识人才,发挥先进管理优点,重视技术人才的保护,针对专项贡献、特殊贡献的技术人才,应给予适当奖励。同时,在物资供应管理中,管理人员素质是重中之重,要以“严要求、高标准”的态度,加强管理人员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素质,开展每周学习例会,邀请具有实践经验、资历丰富的管理专家讲述专业知识,培训学习成绩直接挂钩于工资福利。在物资供应管理过程,需提升一线员工的技能素质,定期开展交流、培训与讲座等活动,促进每一位员工业务知识、技能水平的有效提升,建立一支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队伍。
第五,应用先进性、科学性信息技术,有效提升管理手段与管理方法。对于传统煤炭企业的业务流程管理,通常以手工方式为主,该种工作方式周期较长,工作效率不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差错率较高,与现代化市场经济已无法适应。要想达到新型管理要求,需通过高科技的技术手段,构建物资供应管理系统,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转变传统管理模式,从职能管理逐渐转向过程管理。由汇总需求计划,操作比价、招标,签订合同与审批,物资配送与到货验收,采购渠道与报表等环节,均可实现全过程的网上运作。同时,加快物资供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物资供应管理在企业各生产环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物资供应管理优劣,对煤炭企业是否正常运行具有直接影响。所以,对物资供应管理进行系统的综合信息管理至关重要。另外,对于采购、用户、供应商之间信息共享,需确保数据翔实、准确,以规范供应管理,规范人员管理,防止出现各种漏洞。
3结论
综上所述,煤炭物资供应管理作为一项庞大性、复杂性、统一性的工程,我国部分煤炭企业已逐步开展物资供应管理改革,达到各级用户管理需求与业务需求,降低业务人员工作强度,提升物资供应管理效率。然而,在物资管理实际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煤炭企业仍需进一步努力,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煤炭企业不断革新管理观念,强化库存管理,构建完整的物资供应链,促进信息交换,提高物资供应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应用先进性、科学性信息技术,加强物资供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最终提高煤炭物资供应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吕文涛.关于煤炭物资供应管理的几个问题[J].科技致富向导,2013(17):402.
[2]李富和.煤炭物资供应管理现状及措施[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20):29-29.
[3]冯永平.论如何提高煤炭企业的物资供应管理水平[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2):19-20.
2010年初从东部的通辽市传来喜讯,通辽地税系统2009年各项税费收入突破了45亿元,同比增收10.11亿元,增长28%。其中,税收总收入累计入库33.02亿元,同比增收7.16亿元,增长了28%,完成自治区局下达年初计划30.15亿元的109%,完成通辽市政府下达年初计划30.84亿元的107%。各项税收均实现了较大突破。其中社会保险费累计征收入库10.6314亿元,同比增收1.7193亿元,增长了19%,其他各项基金类收入累计入库2.0116亿元,为构建和谐通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2010年春节前夕,我们从吉林长白山下出发,沿着我国著名的黄金玉米带来到了内蒙古东部的通辽,在到处尽是金色玉米塔垛的通辽,我们见到了尚勇并采访了他。
出生于内蒙古中部乌兰察布草原的尚勇,曾经担任过旗县税务局局长和乌兰察布盟地税局党组成员、副局长。1999年4月调任内蒙古地税局直属征管局任副局长,主持工作。2000年至2005年任直属征管局党组书记、局长。从2005年起至今担任有内蒙粮仓之称的通辽市地税局党组书记、局长。在他担任通辽地税局局长的五年时间里,这个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项税费征缴连续五年来,实现了税收的连年突破与飞跃。尚勇说:“我们全市地税系统总体工作思路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经济税收观,紧紧抓住战略机遇,不断开创新局面,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工作方式上实现根本性突破。”他们在工作中始终按照“精诚团结、发扬民主、务实高效、勤政廉政”的十六字方针和“突出一条主线,确保两个转移实现三个提高,创建四个一流,打造五型地税机关”的总体工作思路,牢固树立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工作宗旨,坚持依法治税,完善税收制度,规范税收管理,优化纳税服务,加强信息建设,大力推进干部队伍、党风廉政和地税组织文化建设,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组织收入任务,全力推动通辽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去年,通辽地税全系统在奋力拼搏下迎来了一个丰收的黄金年,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尚勇在地税工作中始终坚持“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切合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征管措施,从而使全市地税系统税费收入在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严峻形势下依然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在这一年他们加强对重点税源的管理力度,把760户年纳税10万元以上的企业全都纳入市局监控范围,对全市142个新建再建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税源项目进行重点监控,确保主体税收的及时足额入库。与此同时还加大对重点行业的税收管理,不断健全完善煤炭开采、建安房地产、公路建设、冶金电力等重点行业的税收征管力度。去年这些行业入库税收20.08亿元,同比增收5.76亿元,增收额占通辽全市税收总收入增收额6.9499亿元的83%。去年通辽地税局加强稽查检查和各类专项检查,对电力、房地产、煤炭生产企业及运销企业等重点行业进行专项检查,查补入库税款、罚款等共计6300万元。通辽地税任务完成的这样好,尚勇认为主要得益于通辽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地税全系统强有力的税收征管。据了解,通辽地税为税费收入实现均衡快速增长,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是注重税源分析,对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新建、续建投资项目进行重点监督管理,同时合理调控收入进度,保证收入质量;二是强化主体税种管理;三是加强稽查检查和各类专项检查;四是对全市房地产税收实行-体化、专业化和精细征管;五是加强社保费征缴,确保了税费同步实现过半目标;六是紧紧依靠地方党委、政府支持与配合,加强与交通、房产、财政等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创造良好的治税环境。近年来通辽地税大力推进征管信息化建设,不断优化纳税服务,四年来地税系统连续组织召开了多次税收管理暨信息化建设现场会议,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统-开发了数据大集中征管辅助软件系统,从而使全市地税系统征管信息化工作五年内迈了五大步。与此同时,他们强化税收管理,围绕拓宽税基重点开展工作,使税收职能作用得到有效发挥。2009年为落实西部大开发,为扶持企业技术改造和下岗再就业职工的生产经营,他们积极贯彻落实各项减免税收政策,全市地税系统共减免各项税收1.169亿元,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通辽地税局非常重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对此尚勇说:“我们一是以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大干部培训力度,从去年以来先后举办了包括‘新企业所得税法’、‘公务员文明礼仪规范’在内的多期业务和学习培训;二是积极推进人事机构改革,本着‘公平、平等、择优’的用人原则,组织部分旗县地税局分别开展了股级干部竞争上岗、继任考核和-般干部双向选择工作;三是不断完善市局机关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下基层税务所工作制度,局机关的35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全部下到基层所进行了工作。这一举措不仅有效转变了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同时也帮助基层所解决了不少工作中的实际困难。2009年是通辽地税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年,以多种方式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市局机关和三个基础局被确定为行风免评单位。非常值得-提的是他们的文化建设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绩显著。他们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不断推进地税组织文化建设,成立了摄影、诗词、收藏等多个协会,组织参加‘霍林郭勒杯’科尔沁草原行全国摄影大赛,其中有三幅作品获奖;近年来全市地税系统干部职工积极向社会捐款,济贫扶困献爱心,赢得了社会的好评。他们还在全系统内开展了‘巾帼展英姿、建功新通辽’的活动。近年来通辽地税局还创建国家级青年文明号一个,创建区级青年文明号五个。2009年市局机关在被通辽市委、政府评为市级文明单位标兵的同时还被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内蒙古军区命名为自治区级文明单位。”
面对通辽地税的崭新面貌,尚勇说:“我们要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拼搏,锐意进取,为通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高校税务风险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一、引言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增长时期,正面临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关键时刻。以“营改增”为代表的税种改革强化了税收在促进分配正义、鼓励投资、扩大消费与就业以及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的调控作用(陈晴,2015)。2014年6月审议通过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于2016年基本完成重点工作和任务,到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由此确定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建立科学、公平、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三方面改革目标(贾康,2015)。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形成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资金为辅的多元化经费格局。高校作为非盈利组织,在公益目标完成的前提下,对部分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依法取得科研项目经费,技能培训、房屋场馆租赁等方面的收入,能够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随着高校涉税收入的增加,其所面临的税务风险也在不断上升。高校应该加强对税务风险的认识,评估税务风险关键控制点,建立科学合理的税务风险管理方案,采取相关措施,有效降低税务风险。
二、高校税务风险管理概述
(一)高校税务风险的内涵
税务风险是指高校在日常运转过程中,因涉税行为未正确有效地遵守税法规定而导致未来利益的潜在损失(王雄英,2011)。税务风险的产生受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变化以及纳税人主观行为的影响。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经典的“五因素理论”将税务风险管理要素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控制环境:风险管理与高校其他管理活动一样,都会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控制环境是税务风险管理的基础。(2)风险评估:将己经被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析,确定出风险的级别和影响程度。风险评估是税务风险管理的重点。(3)控制活动: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研究应对措施,完成预先设定的控制目标。控制活动是税务风险管理的核心。(4)信息与沟通:在税务部门、高校内部以及其他相关单位间搭建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保证信息获得的及时性。信息与沟通是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途径。(5)自评与监督:对税务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检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接受监督,发现风险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自评与监督是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保障。
(二)高校税务风险类型
1.按照风险来源不同划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指由于高校管理层未对税务风险有正确的认识,内部控制建设不到位、税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产生的风险。外部风险指由于国家相关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不断更新完善,外部的市场环境变化等产生的风险。2.按照风险类型不同划分为资金支出风险、信誉损失风险、税务违法风险。资金支出风险指由于未按税法规定及时足额缴纳税款产生的风险。除补齐税款外,还要缴纳滞纳金和罚款,会对高校的现金流产生影响,造成额外资金支出。信誉损失风险(陈天灯,2013)指高校因纳税行为不规范造成不良影响,导致严重后果,使高校信誉遭受损害。税务违法风险指由于主观或者客观原因导致高校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存在重大偏差,在涉税业务办理过程中出现违法行为。3.按照影响程度不同划分为一般风险和重大风险。税务风险产生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一般风险影响较小,通过及时纠正,所产生的后果是可控的。重大风险影响程度大且后果难以控制。
(三)高校税务风险管理
高校税务风险管理指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的过程。税务风险管理包括制订风险管理策略、落实风险管理权责,不同程度的风险采取对应的措施,将控制效果及时进行反馈。对潜在的风险建立预警机制,提前识别风险发出的信号,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管理效率,在涉税行为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开展税收筹划,降低税收成本,实现降低税务风险的管理目标。
(四)高校税务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高校对税务风险管理认识不够,而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尚处于建设初期,存在税务风险管理人才缺乏、信息化建设不到位的现象,导致税务风险管理还不规范。1.税务风险管理认识不够。高校内部控制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制度和体系建设处于不断完善中。税务风险管理缺乏系统化、制度化的约束机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税务风险管理需要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但高校长期以来对税务风险缺乏科学的认识,认为税务风险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责权落实不明确。2.税务风险管理人才缺乏。随着高校事业的发展,外部税收政策和税收环境的变化增加了税务风险。大多数高校还是采取财务人员兼任税务会计的方式,缺乏税务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导致税务风险防范意识不高,对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管理和税收法规信息缺少研究,不能全面准确把握最新的税收政策。3.税务信息化建设不到位。高校的税务信息化建设始终处于薄弱环节,高校的财务系统、增值税发票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组合,使得税务信息无法进行合理利用和数据对比分析,对高校纳税情况不能进行合理的评估。由于没有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无法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只能采取被动和应急方式应对税务风险。
(五)内部控制与税务风险管理之间的联系
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关键,也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税务风险管理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借助内部控制这一重要手段,可以规范高校经济业务活动,明确权责分配,合理控制税负水平,保证涉税事项合法合规。高校税务风险管理首先要完善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体系的全面、准确、有效决定着税务风险管理的效率。税务风险管理的效果也反映出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对高校提高管理水平、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基于内部控制的高校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COSO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理论给高校税务风险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启示,风险管理概念应贯穿于高校所有的经济业务中。将内部控制作为风险管理的关键点,积极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深入研究符合高校税务工作特色的管理方法,通过税务风险识别评估,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税务风险。做好税务风险管理的核心工作。
(一)高校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目标
高校税务风险管理要求以风险为导向,对高校面临的税务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强化高校发展战略、内部控制、税务风险管理和信息化建设间的融合,构建出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税务风险的系统,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实现高校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对涉税业务采取事前预防、事中管理和事后反馈的管理方式。积极做好与税务机关的沟通与配合,防范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税务风险。
(二)高校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原则
1.独立性原则。高校要按照税法和相关法律规定,对涉税事项进行纳税申报,及时缴纳税款,对税务资料进行存档。在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针对不同的业务性质和岗位要求,明确职责权限。对于机构设置、治理结构、业务流程和权责分配应符合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部控制要求。工作人员按照权责分配,履责尽责,保持良好的独立性,以确保税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机制的公平和公正。2.协作性原则。随着高校涉税事项的增多,在进行税务风险管理时,需要各部门、各岗位、各环节间的配合,及时沟通,信息共享,以提高税务风险管理的效率。要及时了解最新的税收政策,避免因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3.重要性原则。在税务风险管理中,把握重点事项,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对涉税业务进行分析,识别关键风险点,对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税务风险采取控制措施,进行重点监控。对影响程度一般的风险,保持适度关注。高校要结合具体情况和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有重点地开展税务风险管理活动。
(三)高校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指标
建立税务风险管理指标体系是实施高校税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评价的首要步骤,高校税务风险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满足科学完整、具体实用的要求。设计指标时要考虑到评价的目标,符合评价工作的特点和要求。本文以COSO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框架为理论依据,结合《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的要求,参照税务风险测评和内部控制要素,选取控制环境、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信息沟通、监督改进5个层面共20个指标构建出高校税务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四、高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评价
税务风险评价方法有很多种(沈峰,2015),有德菲尔技术法、层次分析法、沃尔评分法,等等。本文采用专家打分法对高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由内部控制领导小组专家对税务风险管理指标运行情况进行打分,评分标准见下页表2。对于完成情况优秀的指标得5分,完成情况良好的指标得4分,完成情况中等的指标得三分,以此类推。专家对税务风险管理指标体系中所有的指标进行打分,统计汇总后得出高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评价表,见表3。根据高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评价总得分情况,按照高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标准,可以对高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一个综合评价。得分在80—100分的,说明高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是有效的,暂不存在风险。在60—80之间的,说明高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基本有效,不存在重大风险,但还是有风险因素存在,继续给予关注。得分在40—60分之间的,说明高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效果较差,要结合具体指标发现问题,找出关键影响要素,采取措施控制风险的产生。得分40分以下的,说明内控基本是无效的,存在重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改善内部环境,分析风险点,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五、加强高校税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内控机制,强化税务风险管理意识
在高校内部树立全面风险意识,确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管理层要从高校发展战略的角度优化内控环境,将内部控制建设作为高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方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税务风险管理内控方案,并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内控体系建设中要明确对象,厘清职责,落实职责范围,加强税务风险防范责任。完善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立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配备合格的管理人员负责外部涉税工作,对涉税事项可能带来的税务风险进行分析。对各项政策法规和税收政策进行研究,找到适合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税收筹划,规范纳税行为。
(二)推进信息化建设,有效识别税务风险
高校应推进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方法在税务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以信息化为依托,健全税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准确提供各类税务信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大数据”,有效识别税务风险。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点,整合现有资源,搭建共享信息数据库,设置预警线,逐步实现税务风险管理的系统化。通过内控机制的强化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对掌握的高校税务数据进行分析,识别、监控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税务风险。
(三)加强控制活动,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税务风险管理中涉及的内外部机构、部门之间要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将从外部获取的最新的税收政策法规及时传达到各业务部门,提高高校涉税行为能力,以利于风险控制活动的开展。定期组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消除隐藏的税务风险。对涉税业务进行事前风险检测与评估,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重要性排序和定量评估,确定出税务风险级别和影响程度,制定必要的应对策略,全面提升高校税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运转的效率与效果。高校应借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政策出台的契机,把握国家财税改革总目标和要求,推进税务风险管理,更好地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产教研等各项经济业务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晴.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理念变迁与制度回应———以税收正义为视角[J].法商研究,2015,(3).
[2]贾康,刘薇.论支持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J].税务研究,2015,(1).
[3]王雄英.高校税务风险管理之我见[J].财会月刊,2011,(10中).
[4]陈天灯.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管理世界,2013,(6).
[5]沈峰.略论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机制的构建与测评[J].税务研究,2015,(7).
[6]陕西省国家税务局课题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索[J].税务研究,2014,(10).
税务信息是国家税务决策、税收计划制定与调整的重要依据,是税务机关税收征管工作的必要支撑,也是纳税人信息权利的核心内容,因而其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有利于维护并促进国家职能的实现。税收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重要手段,而这一手段必须借助和运用税务信息才能达到。因为税务信息管理一方面能使信息正确地反映经济税源和税收进度情况,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提供可靠依据。另一方面,可了解纳税人的经济活动状况,并掌握国民经济发展变化情况,鉴定税收政策与经济发展需要是否相适应,以便迅速做出明智的决策,有效地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作用。换言之,如果税务信息安全无法得到保障的话,既无法实现税收为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的职能,也将使国家以税收进行宏观调控经济的政策大打折扣,影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有利于税务机关税收征管的现代化。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是税收征管的组成部分,正确、及时、安全的税务信息是把握财政发展和税务管理客观规律的钥匙,有利于实现税务管理科学化、现代化,使税务管理工作从经验走向科学,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形势发展对税务管理的要求;有利于提高税务管理水平和税务管理效率,做到努力开发税源,尽力足额征收,增加税收收入;有利于提高税务管理队伍的素质,强化信息意识,掌握信息技术,开展税务管理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税务管理需要。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有利于纳税人权利的保障。从纳税人角度而言,税收是纳税人根据法律的规定及程序向税务机关提供纳税申报资料并缴纳税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论是纳税人提供的纳税申报资料,还是税务机关依法定职权收集的信息,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纳税人的商业秘密(客户资料、销购价格、专利技术等),正常生产经营信息(生产经营范围、工商税务登记证件号等),个人隐私(个人及家庭身份信息、社会关系等),涉税负面信息(欠税记录、税务处罚信息等),一旦这些信息的泄露不仅会对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严重影响,而且还会给个人和家庭生活带来恶性干扰,甚至还有可能引起诈骗和金融犯罪。因此,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是纳税人权利的重要保障。
2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的难题
2.1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的风险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基层税务信息安全技术管理风险与日俱增。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虚拟化、云技术、大数据应用等新技术层出不强。此类技术的应用对于专业技术的要求较高,安全保障措施也较为严密,但现有的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的软硬件、制度、顶层设计、税务人员素质、社会要求等方面无法适应其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使得税务信息暴露在数据的海洋,极易造成信息被盗取、被非法病毒所侵入,税务信息安全技术管理必然风险激增。改革不断深化,尤其是简政放权要求逐步提高,基层税务信息安全行政管理风险突飞猛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行政管理被要求回归理性简政放权,实现由权力管制到权利治理,基层税务部门必然面临着工作重心后移及执法风险加大的交汇压力,后续管理将成为税务部门工作的一种常态。税务管理信息化是保证后续管理科学、有效、规范进行的基本方式且根本保障,而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是税务管理信息化的基础,是故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必然成为税收征收与管理过程的基础和支撑。税务管理信息化下税务信息不论是频率还是数量均不断提高,数量和质量相生相克,前者的增多必然导致后者的下降,税务信息安全行政管理风险骤升。依法治税加强,尤其是纳税人权利意识的觉醒,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涉纷风险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不断发展,纳税人权利意识在不断觉醒,私权保护、正当程序、公平正义成为了普遍诉求。纳税人信息是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包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税务机关在采集、保管和使用纳税人信息过程中往往由于安全措施不到位而导致纳税人权利受到损害事件时有发生,甚至诱发违法犯罪。近些年来,由于税务信息安全管理不善带来的税务纠纷呈水涨船高之势,纳税人诉诸法律途径的越来越多,基层税务部门涉议、涉诉风险不断提高。
2.2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面临的困境
2.2.1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意识淡薄
税务管理信息化在我国方兴未艾,关于税务信息安全的理解、保护方法、风险防范手段等社会所知甚微。就税务部门而言,大部分基层税务工作人员对于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是什么、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意义是什么、怎样实现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等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存在偏差,主观地认为税务信息安全与税务部门的核心业务无关,是一种简单的信息存储与传输,意义不大。甚至是一提到税务信息安全,不少人就当然的认为是病毒和黑客,而往往忽视内部人员的过错或故意行为等因素。就纳税人而言,大部分纳税人抱有这样的态度,就是只要按照法定规定和法定程序上缴完税,其他的就与自己没有多大干系,税务信息安全管理也是如此,因而往往不配合税务信息的收集等工作。由于少数人的安全意识淡薄和管理不善,会影响整个税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2.2.2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方式滞后
整体上看,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还主要是依靠单一的技术方法,税务信息保密措施少、身份认证未得到全面应用、缺少路由安全和防止入侵的技术措施,难以适应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的要求。首先,税务信息技术管理方式赖以生存的硬件设施可靠性、稳定性不足,缺少日常维护及安全配套措施。其次,税务信息技术管理核心之处的软件设施开放性强,比如,内部网路终端信息共享范围广、操作系统主要是国外研发的,内外网机器存在混用现象,极大增加了税务信息安全风险。最后,采集数据分散,不能形成有效共享,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业务信息不能通过计算机有效流转,自动化管理过程隔离;尤其是信息缺乏高效的数据监控措施,没有形成科学的内、外监督体系,不断遭受黑客攻击,还出现数据丢失的现象等。
2.2.3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税务信息采集、整理、贮存、传输、反馈及应用等过程中安全管理的理念并未得到贯彻,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还不全面、缺乏体系性、可操作性也不强。具体来讲,一是缺乏强有力的税务信息安全管理领导制度。一般而言,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主要是由税务信息中心实施,与其他内设机构之间是并列关系,信息安全管理无法渗透到税收征管的其他环节。二是缺乏科学的税务信息安全事故预防、报告及处理制度,各基层税务部门普遍缺失完备的信息安全事故报告程序与预防处理方案,税务信息安全事故的预防、处理没有可持续的制度支撑。三是缺乏规范的税务信息安全管理考核制度,基层税务信息安全岗位与责任相适应的考核标准,机制不规范,致使信息安全管理深度与力度得不到有效落实。此外,信息安全责任制度还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2.2.4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税务信息化下,税务信息安全风险有来自基础设施毁损的风险,有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有人为操作引发的风险,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目前基层税务机关并没有形成体系化的税务信息安全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等管理机制。就税务信息安全风险识别而言,税务信息并未被确定成为一种资产,因而缺乏税务信息必要的分类管理。同时,这种安全风险识别仅局限于技术硬件故障或错误、技术软件故障或错误、技术淘汰等技术层面,而对于其他层面的信息安全威胁鲜有涉及。就税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而言,由于专业技术和人才的缺乏,加之评估频率与方法不当,很难真正分析出信息安全风险的高低,影响到控制措施的选择。就税务信息安全风险控制而言,由于识别与评估分析中的不健全,使得风险控制策略选择失去了可信基础,致使避免、转移、缓解及接受等风险控制策略无从选择。
3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的应对
3.1加大信息安全管理教育培训,更新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理念
应当认识到,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既是国家信息安全管理的有机构成,也是基层税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税收信息的采集、整理、存储、传输、反馈、开发及应用等全过程,不仅可以加强税收收入的规划性,有效发挥税收促进生产,调节、监督经济的作用,还能衡量税收分配是否合理,税负负担是否平衡,保障纳税人的权利。因此,基层税务部门要摒弃税务信息安全管理不重要的观念,提高对税务信息安全的认识,充分了解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的内容、作用及方法,以此更新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理念。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意识之所以淡薄,原因在于信息安全管理教育与培训少,税务信息安全管理专业人才匮乏。对此,一方面要灵活多样地培训学习形式,综合平衡信息安全相关项目,提高税务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水平;另一方面,要建立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培训机制,通过组织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信息安全培训,提高安全员信息安全防范技能,培养税务信息安全管理骨干。此外,税收普法宣传教育中还要强化纳税人信息安全意识。
3.2综合内外部控制手段,实现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方式多元化
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信息技术体系、信息风险管理及组织管理框架等诸多方面,面对终端规模大、地域分布广、技术类型多的现实,单纯的依靠外部技术手段无法实现税务信息安全管理,需要内部控制措施予以协同,多元化的管理方法才能更好地、更有效地保障税务工作人员完成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首先,完善税务信息安全技术手段,做好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不论是采取何种技术手段进行税务信息管理,都要建立完备的病毒防范、身份鉴别与访问控制、入侵检测及信息加密等信息安全管理技术体系,定时检查并更新硬件设备以确保其可靠性与稳定性。其次,要克服“唯技术论”的倾向,税务部门要建立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中心,保证税务信息安全集中和集成管理,努力形成完整的数据安全与备份体系。最后,完善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内部控制手段,以减轻由于内部人员道德风险、系统资源风险所造成的信息危害。主要是采用人机联控的控制方式,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控制活动和保护措施,以实现对与税务信息安全相关的人与物的管理,并最大限度地保障税务信息安全。
3.3完善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框架,健全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借鉴信息安全管理一般理论,完整的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框架包括定义税务信息安全政策、定义税务信息安全管理范围、进行税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确定管理目标和选择管理措施、准备税务信息安全适用性声明、建立相关文档、文档的严格管理及安全事件记录回馈。针对目前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框架的不完善,税务部门应严格按照信息安全管理框架,制定完善的信息安全规章、明确管理范围、风险、目标、措施等予以完善。与此同时,还要健全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相关制度。一是建议基层税务机关应成立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各区局、科室、所都应明确专人负责税务信息安全的管理,以健全税务信息安全管理领导制度;二是建议明确安全事故预防任务、报告时限与程序、处理方法与措施,以健全税务信息安全事故预防、报告及处理制度;三是建议制定规范、可行的信息安全管理考核机制,明确规定每个税务工作人员在信息安全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保密要求以及违约责任,以健全税务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度。总之,就是要建立安全管理机构,确定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建立责任和监督机制,切实保障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有效开展。
3.4实施税务信息分类管理,健全税务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机制
一、企业税务管理概述
企业税务管理是企业为实现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成本而进行的一项经营管理活动,即企业在合理遵守国家税务法规且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充分了解我国税收法规中有关减免税在内的相关优惠政策,并予以有效利用,实现少缴税或者是递延缴税,处理税务相关业务和税务管理的过程。企业税务管理主要涵盖税收政策、法规应用研究、依法避税的方法技巧、事前筹划计划的组织以及企业涉税业务流程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具体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部分加以理解:一是企业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合理地安排企业交易,加强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更好的利用好国家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二是对纳税风险做好科学防范、控制,并遵循企业合法、经营管理事先筹划、诚实守信和成本效益等原则的基础中做好科学的税务管理,才能更好的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纳税风险,并设法合理避税,最大化的使得使企业价值更高。
二、我国企业税务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企业税务管理的观念落后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长足的进步,但是不相匹配的是税务管理观念的落后,往往使得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的时候显得比较吃亏。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企业更加注重的市场表现,而对税务管理观念比较模糊。认为税务就是被动的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税法,只是按时报税、缴税,不存在税收管理的全过程,尤其是了前置和后税收征管。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经营者和财务人员因为接触税务管理时间不长,认为税务工作由财务会计人员办理的,不需要企业专门设立一个部门,只希望通过各种途径少缴税或者是晚缴税。由于税务管理工作认识不深,使得应税义务的减少就无从谈起了。
(二)偷税和税收筹划处理不当
企业在纳税过程,往往希望少缴税或者尽可能不交,这样就会造成偷税与税收筹划处理不当的行为。企业的税收筹划是合法合理的,但是多数企业缺乏有效的税务管理手段,更多的是关注在纳税筹划环节上能否在税法允许范围内进行技巧性的减少企业缴纳的税款,假设出现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销毁账簿与记账凭证,账簿上出现多列支出、少列或者不列收入等情况,不交或者少缴纳应纳税款、虚假申报或者拒不申报等就会造成偷税行为,企业的税务管理将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出现这类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的税务管理手段较为单一,并不能够完全预测的税收管理,并及时予以协调。
三、强化我国企业税务管理的相关举措
(一)提升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
作为从事征收管理一线的税收管理员,他们综合能力的高低是保证企业开展的广度和深度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尤其是企业在不断的发展壮大过程中,涉及的税务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包括纳税档案、增值税发票的续开、管理等工作,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使得这些工作更趋向电脑化和网络化了。那么在提高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方面,一是完善制度来提高税收管理质量。无规矩不成方圆,税收管理员需要按照岗位职责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把工作绩效和个人实际利益挂钩,按工作好坏论奖罚,同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让税收管理员有一种危机感与压力感,才能更好的鞭策其奋起直追,争优创先,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加强企业税务管理的认识和教育。认识到企业税务管理的重要性,不但是更好的完税,同时还是减少企业产品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管理。企业要定期做好对税务管理员的培训工作。在实际培训工作中坚持差别化培训和个性化教学,对企业重点管理人员,要采取重点培训税收政策、企业财务会计、纳税评估理论、成本核算和会计电算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从整体上来提高税务管理的质量。
关键词:筹划的概念 筹划的原则 筹划的基本方法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律制度的健全,现代企业也开始逐步实施及完善税务筹划工作。目前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也为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提供了可能。纳税作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经济环境要素和现代企业财务决策的变量,对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致关重要。因此,现从纳税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出发,谈谈如何实施企业财务管理环节——企业税务筹划。
1 税务筹划的概念
税务筹划,是指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通过经营、投资、理财等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地获得“节税”的利益。税收筹划在西方国家的研究与实践均起步较早,近30年来,税务筹划在许多国家均得以迅速发展,日益成为纳税人理财或经营管理决策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许多企业、公司都聘请专门的税务筹划高级人才或委托中介机构为其经济活动出谋划策。在我国,税务筹划已不断被人们所认识、所接受,并已成为公司、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之一。
税务筹划是纳税人的一项基本权利,纳税人在法律允许或不违反税法等相关法律的前提下,所应取得的合法收益。
2 税务筹划的原则
企业税务筹划这种节税行为,已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充分发挥税务筹划在现化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促进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进行企业税务筹划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2.1 依法性原则。依法性原则是税务筹划的首要原则,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必须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第一,企业的税收筹划只能在税收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征纳关系是税收的基本关系,税收法律是规范征纳关系的共同准绳,作为纳税义务人的企业必须依法缴税,必须依法对各种纳税方案进行选择。违反税收法律规定,逃避税收负担,属于偷漏税,企业财务管理者应加以反对和制止。第二,企业税务筹划不能违背国家财务会计法规及其他经济法规。国家财务会计法规是对企业财务会计行为的规范,国家经济法规是对企业经济行为的约束。作为经济和会计主体的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如果违反国家财务会计法规和其他经济法规,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信息或作出违背国家立法意图的经济行为,都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第三,企业税务筹划必须密切关注国家法律法规环境的变更。企业税务筹划方案是在一定时间、一定法律环境下,以一定的企业经营活动为背景来制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法律法规可能发生变更,企业财务管理者就必须对税收筹划方案进行相应的修正和完善。
2.2 事先筹划原则。事先筹划原则要求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时,根据国家税收法律的差异性,对企业的经营、投资、理财活动进行事先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地减少应税行为的发生,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才能实现税收筹划的目的。如果企业的经营、投资、理财活动已经形成,纳税义务已经产生,再想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那就只能进行偷税、欠税,进行税收筹划的空间就几乎是没有了。
2.3 服从于财务管理总体目标原则。税务筹划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应始终围绕企业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来进行。税务筹划的目的在于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但税收负担的降低并不一定带来企业总体成本的降低和收益水平的提高。因此企业的税收筹划不仅是企业综合税收负担额的简单比较,必须充分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因为一个能降低当前税收负担的纳税方案可能会增加企业未来的税收负担,这就要求企业财务管理者在评估纳税方案时,要引进资金时间价值观念,把不同纳税方案、同一纳税方案中不同时期的税收负担折算成现值来加以比较。即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时应服从于企业财务管理的总体性目标。例如:税法规定企业负债利息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因而负债融资对企业具有节税的财务杠杆效应,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但是,随着负债比率的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及融资风险成本也随之增加,当负债成本超过了息前的投资收益率,负债融资就会呈现出负的杠杆效应,这时权益资本的收益率就会随着负债比例的提高而下降。因此,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时,如不考虑企业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只以税负轻重作为选择纳税方案的唯一标准,就可能影响到财务管理总体目标的实现。
2.4 服务于财务决策过程性原则。企业税务筹划是通过对企业的经营的安排来实现,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投资、融资、生产经营、利润分配决策的各个环节,企业的税务筹划不能独立于企业财务决策,必须服务于企业的财务决策的过程。如果企业财务决策的过程缺少了税务筹划的服务,那么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甚至企业会作出错误的财务决策。
3 税务筹划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