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1 15:46:12
导语:在经济发展的质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经济发展的有效性
经济发展的有效性是指经济发展效率,即经济发展过程中投入与产出关系。效率是一切经济工作的中心,也是经济发展质量的中心,其高低可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优劣。单位投入获得的产出越多,表明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经济发展质量越高。一般来说,生产要素投入数量、配置效率及其组合方式决定了经济发展质量和方式。如果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在经济发展中起主要作用,说明经济发展质量较低,经济发展方式为数量型;如果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在经济发展中起主要作用,则经济发展质量较高,经济发展方式为质量型。经济发展的有效性既是经济发展质量的集中反映,也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国民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投入产出关系,评价经济发展有效性的指标主要有:
——劳动生产率。任何经济活动都有劳动消耗,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劳动力投入产出水平的指标,根据一定时期国内生产总值与同期全社会平均从业人数对比来计算,反映社会平均每个劳动者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即劳动者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多少。其计算公式为:劳动生产率=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劳动者平均人数。劳动生产率受科技水平、劳动者素质、产业结构、规模效益、政策体制等多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强综合性,是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劳动生产率越高,经济发展质量越高;反之,经济发展质量越低。将劳动生产率作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把经济发展转移到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投资产出率。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相应的场所以及与之相关的机器设备等,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活动的起点是从投资开始的。投资产出率是一定时期内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投资产出率=当年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投资产出率反映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所带来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全面评价投资使用效率的综合指标,可用来说明投资规模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投资产出率越高,经济发展质量越高;反之,经济发展质量越低。这一指标从固定资产投资效率角度出发反映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科技水平和优化投资结构。
——贷款产出率。经济活动要有资金(包括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投入,经济活动主体所需资金除部分自有资金外,一般通过银行贷款来获得,客观反映这部分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是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所谓贷款产出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与银行贷款余额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贷款产出率=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银行贷款年平均余额。贷款产出率反映的是银行贷款所带来的国内生产总值,贷款产出率越高,贷款的使用效益越高,经济发展质量越高;反之,经济发展质量越低。将贷款产出率作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有利于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
——耕地产出率。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我国是一个耕地相对贫乏的国家,农业发展又离不开耕地。因此,应将耕地产出率作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耕地产出率是农业总产值与耕地面积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耕地产出率=农业总产值/农业耕地面积。耕地产出率反映的是耕地利用效率,产出率越高,使用效率越高,经济发展质量越高;反之,经济发展质量越低。耕地产出率不仅受耕地质量的影响,还受耕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影响,将其作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有利于既注重保护耕地数量,又注重提高耕地质量,并提高其集约利用程度,努力增加单位耕地产出,确保经济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安全。
二、经济发展的充分性
经济发展的充分性是指经济发展潜能的利用程度。经济发展潜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现有各种社会与经济资源是否得到有效的利用,现有生产能力是否已充分发挥了作用;二是指在经济发展中是否形成了新的生产能力,是否使原有的生产能力得以提高,是否为经济系统在未来的健康发展创造了各种必要的物质与技术条件以及良好的外部环境。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应在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同时,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充分性从潜能是否得到充分利用角度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实现了充分性就意味着条件允许下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的直接反映,保持适当的经济发展速度是国民经济高质量运行的基础和集中体现。没有速度,潜能的发挥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根据经济发展潜能,评价经济发展充分性的指标主要有:
——经济增长率。经济发展质量问题的提出,并不意味着把它同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要求对立起来,而是要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任何经济发展都要求有一定的速度,速度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史上众多的实例表明,各国在经济发展速度上的持续差异是造成他们之间经济实力变化的根源,发展中国家要赶超发达国家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速度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所谓经济增长率是指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量与基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的百分数,其计算公式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报告期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基期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基期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00%。稳定、合理、持续的经济发展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的显著标志,以其评价经济发展质量,能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当然,强调经济发展速度对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可以过度“痴迷”国内生产总值,不顾经济效益一味追求高速度。
——就业弹性系数。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获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充分就业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较大的一致性,一般来说,经济发展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它们之间并非没有矛盾,因为经济发展以技术进步为前提,因而会引起技术性失业。经济发展与就业之间存在着高敏感度的弹性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就业弹性系数来表示。就业弹性系数是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之间数量关系的函数,即劳动力就业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就业弹性系数=当期从业人员增长率/同期GDP增长率。该指标从劳动就业变化角度来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状况,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应不断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使失业率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从而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对推动经济发展的潜能。
——生产能力利用率。生产能力是指在合理的组织和技术条件下,经济活动主体利用现有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一定期间所能生产一定种类和质量的产品或处理一定原材料的最大能量。生产能力利用率的高低直接反映经济发展的充分性,因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可以用生产能力利用率来衡量。所谓生产能力利用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实际产量与生产能力的比值,它从现有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角度来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状况,其计算公式为:生产能力利用率=实际产量/生产能力×100%。该指标越接近百分之百,说明生产能力利用越充分,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差越小,经济发展质量越高;反之,说明有部分生产能力被闲置,实际经济发展速度小于潜在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生产能力利用率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没有该项指标的统计,要正确评价经济发展质量,必须完善该指标的统计和考核办法。
三、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是指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贸易结构等的协调程度,它是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合理的经济结构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并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基础,是评价经济发展质量高低的重要内容。协调的经济关系不仅标志着经济发展状况处于良好状态,而且是未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前提。在各类经济结构中,产业结构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化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趋势,它通过工业化的加速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有利于优化城乡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质量提高。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信息化的大趋势下,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是封闭、孤立的,总是在国际、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环境下实现。因此,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以用产业结构比、城市化率和对外开放指数来衡量。
——产业结构比。现代经济发展方式本质上是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经济成长模式,不同的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整体效益,从而导致经济以不同的速度增长,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质量状态。产业结构是指一国经济赖以构成的各种产业及其比重和相互关系,各产业之间内在的有机联系通常用产业结构比来表示。所谓产业结构比是一定时期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产业结构比=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势必会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增加无效投入,影响经济发展。因此,产业结构比是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应提高各产业发展的协调性,保持各产业之间的协调与均衡
.
——城市化率。城市化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大力推进城市化,是现代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目标与基础。城市化水平通常用城市化率来衡量,所谓城市化率是城市人口与全部人口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全部人口。城市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以城市化水平作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有利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
——对外开放指数。对外开放程度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经济联系及竞争能力的强弱,对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实力、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是经济发展质量高低的具体表现。对外开放程度通常用对外开放指数来衡量,所谓对外开放指数是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加权平均数,其计算公式为:对外开放指数=(进出口总值×0.4+对外资产负债总额×0.3+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总额×0.3)/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指标可反映国家或地区经济国际化程度及其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吸引外资的能力和强度等,以其作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竞争能力,提高经济发展对外的协调性。
四、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是指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指资源、环境承载经济长期发展的能力。经济发展过程是经济要素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机整合的过程。忽视质量的经济发展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严重损害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在自然资源被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经济发展才是可持续的。付出巨大资源和环境代价的经济发展是低质量的发展,会导致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国内生产总值没有反映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耗损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单纯用其衡量经济发展显然是不准确的。因此,评价经济发展质量不能忽视资源、环境代价。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可用资源供求系数、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环境质量成本变化率来衡量。
——资源供求系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采用资源高消耗和生活资料高消费来刺激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造成资源普遍不足,对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下降。资源对经济支持能力即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可以用资源供求系数来表示。资源供求系数是资源可供量与资源需求量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资源供求系数=资源可供量/资源需要量。当资源供求系数≥1时,资源供给足以保证经济发展的需要;当资源供求系数<1时,资源供给难以保证经济发展的需要。资源可供量与资源储量、新增资源可开发储量、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资源进口量等有关;资源需求量与经济结构、发展速度相联系。无论是资源供给还是需求,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发展质量。以资源供求系数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促进资源供求平衡,提升资源对经济的支持能力。
——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还与资源消耗量有关,单位产品资源消耗量越大,经济发展质量越低;单位产品资源消耗量下降,表明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由于资源的种类繁多,一般以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来反映资源消费状况。所谓单位产值能源消费量是指每生产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要消耗多少能源,即能源消耗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其计算公式为: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能源消耗总量(标准煤)/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反映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使用效率,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以其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加强能源管理,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强制淘汰高耗低效产品,以缓解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供求矛盾。
——环境质量成本变化率。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总会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这些都会破坏环境、增加大气和江河水质污染等,从而产生环境质量成本。环境质量成本可以用单位产值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自然资源损失来加以衡量,单位产值环境质量成本=(环境污染损失+生态破坏损失+自然资源损失)/国内生产总值。环境质量成本变化率即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成本变动状况,其计算公式为:环境质量成本变化率=报告期环境质量成本/基期环境质量成本-1。它是反映经济发展持续性的重要指标,环境质量成本变化率上升,说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差;反之,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较好。以环境质量成本变化率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对被破坏的环境尽快进行恢复。
五、经济发展的创新性
经济发展的创新性主要是指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作用。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在这里,技术创新已经不是单纯技术概念,而是技术与经济结合的经济学范畴,涵盖企业运行的全过程。技术创新既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也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19世纪下半叶开始,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创新成为当时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的兴起使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从根本上来说,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手段,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经济发展的创新性可以用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专利授予权指数来衡量。
——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对科技进步的财力投入,是技术创新的物质保障。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是指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即研究开发活动的全部实际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其计算公式为: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额/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并成为各国和国际组织评价科技实力或竞争力的首选核心指标。依据一般规律,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不到1%的国家,是缺乏创新能力的;在1%到2%之间,才会有所作为;大于2%,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可能比较强。以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加大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使经济在不断创新中得到高质量的发展。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最终要反映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上,高技术产业化是其重要形式。高技术产业化程度一般用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的比重来衡量,它是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的比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仅反映该行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科技进步状况,而且还包含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等诸多经济发展质量的内容,是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以其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使技术创新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
——专利授权指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引进外资,意在用市场换技术。然而,现实情况是,外资在中国大量投资建厂,但核心技术不在我们手里。专利控制在外商手里,我们使用外国专利要付大量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再快,并不表明经济发展的质量高。自主知识产权掌握程度通常用专利授权指数来表示,所谓专利授权指数是反映专利授权变化的动态相对数,其计算公式为:专利授权指数=报告期获授权专利数/基期获授权专利数。我国的实践证明,只有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经济发展才是有后劲、可持续和高质量的。以专利授权指数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升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
六、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国民经济运行的平稳状况,它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保证。这是因为:过度的经济波动会破坏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从而影响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加大宏观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如经济过热往往导致通货膨胀、经济过冷则会造成高失业率。当然,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并不是意味着经济发展速度始终保持一个不变的常数,而是在正常经济发展速度附近窄幅波动,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越好,经济安全性越大,经济发展质量越高。稳定性是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它可以用经济增长波动率和价格波动率来衡量。
——经济增长波动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率总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上下波动,判断经济发展是否稳定、过程是否健康,必须给出其波动的合理区间范围。一般当经济发增长波动率小于±0.5,且各方面的比例关系处于协调状态时,可以认为经济发展是平稳、过程是健康的;当经济增长波动率大于±0.5,或经济系统各主要比例关系处于失调状态时,表明经济发展不够平稳、过程不够健康。经济增长波动率可用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差,除以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计算,其计算公式为:经济增长波动率=(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要求各年经济增长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以经济增长波动率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将经济波动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避免经济大起大落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价格指数波动率。价格是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最终会通过价格波动得以反映。价格波动幅度越大,经济发展稳定性越差、质量越低。价格波动幅度通常用价格指数波动率来衡量,价格指数波动率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价格总水平的波动幅度,反映价格总水平变化的价格指数主要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因而价格指数波动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价格指数波动率=(报告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基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基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所以要用价格指数波动率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是因为稳定物价不仅是我国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而且也是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标志。以此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七、经济发展的分享性
经济发展的分享性是指经济发展的结果即经济发展对于减少贫困、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作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焦艳玲,1999),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应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很高,而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较低,贫富两极分化,这样的经济发展是低质量和不可持续的。因此,居民能否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是经济发展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经济发展的分享性可用居民收入增长率、恩格尔系数和城乡居民收入比等指标来衡量,它要求经济发展更加关注和改善民生,以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共享发展为目标的。
——居民收入增长率。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始终把保持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放在首要位置,以实现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因此,应把居民收入增长率作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居民收入增长率是报告期居民收入与基期居民收入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居民收入增长率=报告期居民收入/基期居民收入×100%。居民收入增长率可分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这是因为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及收入统计不同的现实情况,需要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分别反映,才能更具体、更实际地反映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及其变化。以居民收入增长率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
——恩格尔系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提高是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国际上通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质量状况。所谓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占居民总支出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恩格尔系数=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居民消费支出总额。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在收入水平较低时,食品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品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方面转移。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以恩格尔系数评价经济发展质量,可使经济发展更多地关注居民生活质量。
——城乡居民收入比。收入分配问题涉及到经济发展质量和社会公平,对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可以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但如果差距过大,突破合理的度,就必然走向两极分化。居民收入差距除行业、地区差距外,最突出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可用城乡居民收入比来衡量,其计算公式为:城乡居民收入比=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比反映的是国民收入在城乡分配的均等化程度,即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能否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中受到平等的待遇。城乡居民收入比差距越小,表明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发展协调程度越好;反之,表明城乡发展的协调程度越差,经济发展质量欠佳。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评价经济发展质量,能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城乡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
八、结束语
关键词: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冗余度分析;灵敏度分析
一、引言
近些年来,学术界广泛关注对经济发展质量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我国和区域内部经济发展质量的评估及对策研究。在指标体系构建上,以经济发展质量的内在含义为出发点,结合时代要求及发展规划,进行指标体系设计。对不同学者关于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比较分析来看,各个学者都是依据个人知识积累以及对经济发展质量内涵的判断,选取适当指标构建指标体系,目前并未形成一个具有规范及标准形式的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对于指标体系中指标选取是否合理、指标体系是否科学有效、指标体系能否准确描述经济发展实际都缺乏相关检验,因此,对指标体系进行检验在填补现有研究空白的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客观真实地了解经济发展真实情况。
江苏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目前正处于第三次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之所以要不断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因为江苏经济增长过程中面临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二元化等问题。因此,本文以江苏经济发展质量为研究对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经济发展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并利用冗余度分析、灵敏度分析对江苏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验,并期望为其他省份经济发展质量评价分析提供一定帮助和借鉴。
二、研究现状
经济发展质量问题一直是专家和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通过对现有学术成果的研究不难发现,关于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包括指标体系如何进行设置的问题以及运用指标体系对国家或者地区进行实证研究方面。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现状
王文博(2001)根据指标选取和指标体系设置的规定和准则,以经济发展质量的本质要求为依据,从反映经济数量、效益、要素配置和效率、要素重新组合、经济平稳度以及科创角度设定了评估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李变花(2004)首先指出了现有经济质量评价主要考虑从经济总量方面来评价的指标体系缺陷,针对以上缺陷,提出要从经济增加总量水平、经济投入产出效益水平、经济结构合理性、科技创新、环保质量、人民生活几个方面对前有指标体系进行了完善和修正,使之更加合理。冷崇总(2008)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质量内涵要求,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包含经济发展结构维度、经济投入――产出效率维度、潜能维度、资源与环保维度、科技进步与创新维度、经济波动性维度以及人民生活质量与经济分享性维度。
(二)指标体系的运用及实证分析的研究现状
钞小静,任保平(2011)选取经济转型30年来我国和各地区经济数据,构建评价体系,测算了各个年份国家和地区经济质量指数。刘小平(2014)利用指标体系和相关分析评价方法,从横向(即分区域)和纵向(及分时期)两方面对全国总体经济发展状况和分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研究,通过PCA的分析方式最终实现量化经济增长质量的工作。宋明顺等(2015)从竞争质量、民生质量和生态质量三个维度出发,采用熵值法,并提出国际标杆对比法来对我国宏观经济质量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测度和比照结论与我国及标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相吻合。
三、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大量阅读经济发展质量和指标体系设立相关文献,尝试以经济发展质量本质含义为出发点,以测度江苏经济发展质量为目的,结合江苏实情,考虑经济增长效率、经济结构、经济稳健性、科技进步、资源环境、人民生活6大影响因素,构建了包含34个科学的、合理的二级指标的江苏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
四、江苏经济发展质量指数测算
(一)数据来源
本文分析江苏经济发展质量,以2005~2014年《江苏统计年鉴》为数据主要来源,分析江苏2004~2013年10年期间经济发展的质量状况、变化趋势,并试图找出其中影响因素。
(二)指标筛选
以上通过总过前人经验和结合江苏实际构建了江苏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其虽然能够较为全面和系统地反映和衡量江苏经济发展质量,但合理性和有效性无法直接作出判断,需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原因在于:一是总量较多的基础指标导致数据收集难度;二是某些基础指标可以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多个方面,指标之间高度相关性问题难以避开;三是某些指标虽然能够用于衡量经济发展质量,但其重要性和辨识能力较差,造成指标体系冗余。所以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删除相关性大的基础指标有助在精简指标体系本身的同时,确保分析评价的有效程度。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删除以下相关系数较大指标:第一产业贡献率X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变动率X13、人均科技投入X16、科技活动人员占总人口比重X1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X21、城市人均住宅面积X27、农村人均住宅面积X28、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X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34共十项指标。
(三)衡量江苏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并评价分析
评价方法的选择应遵循科学性和客观性原则,因此本文选取熵值法对各个指标进行赋权,计算各个指标权重,进而测度经济发展质量指数,计算步骤如下(其中代表基础指标,i为年份,m为指标总数,n为总年数)。
第一,无量纲处理数据以后,计算第j个指标、第i个样本指标值的比重pij,公式如下:
第二,计算第j个指标的熵值,公式如下:
第三,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gi,公式如下:
第四,计算第j个指标的权重ωj,公式如下:
第五,计算经济发展质量指数vi,公式如下:
熵值法测算出的各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如下,见表2。
根据计算所得的二级经济指标权重测算出相联系的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12.8%、15.8%、13.8%、15.5%、24.5%、17.6%,其中经济增长结构、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影响最大,每项指标权重基本上都在15%以上,表明每个维度都对经济质量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指标体系6个维度选取合理。接着,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得出江苏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并绘制了江苏2004~2014年这十年经济发展质量趋势变化图,见图1。
结合图1和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江苏经济发展质量经历了三个阶段,2004年之前为第一阶段,江苏经济快速增长,GDP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同时投资产出率也不断提高,有较为良好的经济效率和效益,物价平稳,经济增长质量呈上升趋势的;2004~2009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在外部江苏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江苏受到极大冲击,GDP增长率从2005年的23.96%降低至2009年的11.22%,进出口总额下滑,同时这一时期经济稳定性较差,不仅GDP波动较大,通货膨胀率也较高,城市化进程较慢,人民生活质量改善速度缓慢,经济质量偏低;2009~2013年期间,江苏面对新形势,秉承十精神、可持续发展观和时代要求,坚持经济转型,以科技创新为源动力,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已趋于合理化。这一时期江苏经济发展质量是不断提高的,并且有保持继续提升的趋势。
五、指标体系有效性检验
指标体系设置是否合理,是否具有较高普适性,这需要通过有效性检验来衡量期是否有效。独立性检验、冗余性检验和普适性检验是指标体系有效性检验的重要维度和内容。本文参考付允、刘怡君(2009)和许涤龙、薛美荣(2014)的理论和操作方法,以冗余度RD(Redundancy Degree)来衡量指标体系的独立性和冗余程度,灵敏度SD(Sensitivity Degree)来衡量指标体系是否具有空间普适性,以删除较大相关性指标后的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对本文所设计的指标体系进行有效性检验。
(一)冗余度检验
冗余度检验的目的在于检验指标体系本身是否既有较强的独立性,是否存在冗余基础指标。在充分考虑各个影响因素的前提下,为了构建合理的和科学的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往往选取较多基础指标来诠释经济发展质量的内在要求,虽然这保证了指标体系能够较为完整的描述经济发展质量内涵,但这会造成指标选择的重复性,指标体系冗杂,因此有必要利用冗余度检验来考察指标体系结构合理程度。只要冗余度小于所设定的标准,则认为指标体系是通过冗余度检验的,结构是合理的。设指标体系相关系数矩阵为R:
这里设置RD的临界值为0.5,即只要RD小于或等于0.5时,指标体系通过冗余度检验,否则需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利用SPSS 19.0对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计算得到各个指标相关系数绝对值之和为223.08,RD=0.36
(二)灵敏度检验
一个有效性较高的指标体系应当具有较高的普适性,这既是测度指标体系结果有效性的方法,也是检验评价结果可靠性的依据。灵敏度指的是一个或者某些个指标值的微小变化或误差是否导致检验结果的巨大变化,若结果变化大则表示灵敏度越高,被评价对象普适性越低;反之,灵敏度较小,被评价对象具有较高的普适性。下面采取公式(7)计算灵敏度大小,式(7)表示指标数据变化1%,引起的评价结果的变化大小。
因此,指标体系的灵敏度。
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得出指标体系的灵敏度SD=1.36
六、结论
本文选取江苏为研究对象,利用熵值法测算出江苏近十年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并利用冗余度和灵敏度检验对指标体系进行了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1. 2004~2013年期间,江苏经济发展质量经历了三个阶段,2004年之前呈上升阶段,2004~2009年期间经济发展质量下降,2009~2013年期间,江苏努力推行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政策,注重经济发展数量的同时,更将注意力转移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上去,实现经济发展数量上的增长,质量上的提升。
2. 在对剔除相关性系数较大的基础指标之后的指标体系进行冗余度检验,目的在于考察指标选择是否合理,指标体系是否精简。利用平均相关系数检验的指标体系,其冗余程度偏低,保持精简性的同时全面反映了所研究的经济问题。指标体系通过灵敏度检验,指标的微小变化并未引起评价结果先后的巨大差别,这表明指标体系具有普适性,是合理有效的。
参考文献:
[1]王文博.经济增长质量统计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44).
[2]李变花.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的设置[J].统计与决策,2004(01).
[3]冷崇总.构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J].宏观经济管理,2008(04).
[4]李娟伟,任保平.重庆市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与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5]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 2011(04).
[6]刘小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06).
[7]宋明顺,张霞,易荣华,朱婷婷.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及应用[J].经济学家,2015(02).
[8]付允,刘怡君.指标体系有效性的RST评价方法及应用[J].管理评论,2009(07).
大美青海,美不胜收,在于大山、大江、大河、大湖、大漠
大美青海之大,在于开放的青海,有海一般的襟怀;大美青海之大,在于青海发展需要大智慧;“十一五”以来,青海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人一之,我十之”的拼搏精神,探索出符合青海实际的“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的科学发展模式,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
八月的西宁,天高云淡,翠绿逼眼,记者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一路采访,倾听他们对青海发展的真知灼见,感触到青海跨越发展的足音。
《经济》:青海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三江源头,素有“中华水塔”的美誉,是我国重要的高原生态屏障。青海的生态不仅仅关系到青海,更关系到全国乃至世界。因此,青海省承担着全国生态环保的重任。多年来,青海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请问骆副省长,青海已经形成哪些特色优势产业?
骆玉林:多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立省”战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目标,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推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一是坚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推动资源开发向综合化、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方向转变;二是以发展园区经济为载体,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产业集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夯实产业基础,扩大产业规模;三是注重发展绿色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以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为重点,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严格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四是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支撑,通过实施“123”科技支撑工程,加快研发和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努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目前,我省已经形成石油天然气开采、电力、盐湖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冶金、农畜产品加工和中藏药等特色优势产业,这些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成为带动青海工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经济》:去年,中央提出促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青海如何抓住机遇,围绕“十二五”规划,做大做强已有的特色产业?
骆玉林:去年,中央提出促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出台了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加之国家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东部地区产业加快向西部地区转移,加强对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等政策措施,都有利于青海省发挥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主动参与产业分工,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具体地说,在项目建设方面,建设100个投资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50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300亿元,新增工业增加值1200亿元以上,占“十二五”新增生产总值的70%。
在企业培育方面,到2015年,培育100户发展潜力大、带动效应强的重点企业。其中,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企业10户,有5户企业进入全国500强;年销售收入50亿-100亿元企业15户,年销售收入10亿-50亿元企业50户,年销售收入1亿-10亿元企业25户;100户重点企业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5%以上;形成30户在西部乃至在全国有影响的企业或企业集团。
在产业布局、科技创新和节能降耗方面,到2015年,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和产业集中区,增强集聚功能。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0%以上,园区循环经济比重达到80%以上,重点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有较大提高,节能减排指标控制在限额以内;信息技术在重点产业和企业中得到普遍应用。
《经济》:青海省作为西部一个欠发达省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但广袤的土地,富集的资源,弥补了前世的不足。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及时畅达的通讯设施,为青海奠定了跨越发展的基础。请问骆副省长,在招商引资方面,优先吸引哪些大项目、大资金,发展大产业?
骆玉林:按照“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围绕延伸链条、形成集群、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和市场竞争力的十大特色产业,努力把青海打造成全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行区”的要求,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有色金属、油气化工、煤化工、装备制造、特种钢、特色纺织、生物医药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一是依托我省比较优势,创新招商引资方式,转变招商引资理念,积极推动产业对接、项目对接、资源对接、产业链对接和技术对接,切实提高经济技术合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鼓励支持国内外大型公司、大型企业以资本、资源和产业链为纽带,对省内现有企业实行整合和兼并重组,推动资源开发向综合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构建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提高资源开发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加强省际间经济协作,深化区域合作,推进与对口帮扶省的合作交流,建立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发达地区省市长期经济协作机制。四是充分发挥“青洽会”等省内外大型展会的桥梁作用,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引导相关产业向我省有序转移。五是认真做好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从优惠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资源配置,建设条件落实和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提高项目履约率。
《经济》:青海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如何调整产业结构,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实现青海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骆玉林: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方面,一是继续坚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以资源的有序开发为基础,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为主线,以循环发展为重点,积极推进盐湖化工与石油天然气化工、煤化工、有色冶金等产业的有机结合、综合开发、均衡发展。
二是针对青海省的产业特点,加大投资力度,把主要精力放在资源精深加工和循环利用、延伸产业链条、构建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融合上,放在发展下游产业、高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上,依靠增量投入,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排放,进而实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
三是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基础化工、钢铁、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节能降耗水平,提高产业综合竞争能力。针对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产业链延伸、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与关键核心技术,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四是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努力推进产业集聚。按照“四区两带一线”总体战略布局的要求,突出东部地区和柴达木地区两大优势工业主体区域,构建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为主体的工业园区,并使其成为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的主体。
五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壮大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充分发挥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和工业园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活力。
目前,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采掘业投资比重由2005年的36.1%下降到2010年的20%,制造业投资比重由63.9%上升到8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采掘业所占比重由27.63%下降到20.35%,制造业比重由54.0%上升到67.5%;大中型企业科技投入,制造业比重由39.5%上升到61.4%。表明我省工业正在由资源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转变。
《经济》:柴达木试验区作为中国最大的循环经济试验区,如何发展备受世人关注。近年来,该试验区管委会由州管上升到省管,由此可知青海省决策者的重视,请问骆副省长这一变化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骆玉林: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面积25.6万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成立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党工委和管委会,是实现“四个发展”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目的是发挥好省、州两级行政资源的综合效能,形成工作合力,加快试验区循环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从意义和作用讲,有利于国务院批复总体规划的全面实施,有利于特色优势产业体系的加速形成,有利于区域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有利于各方面重点工作的衔接协调,将会在试验区发展中起到关键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经济》: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几年实践来看,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哪些产业链,还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完善?谈谈柴达木试验区的潜在价值和未来发展空间。
骆玉林: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要求,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紧紧抓住国家批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的机遇,先行先试,试验区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产业规划布局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目前,试验区已基本形成以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煤化工、黑色有色金属、新能源为主导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乌兰工业园为依托的产业集聚效应正在加快显现。
但是,伴随着试验区的发展,还存在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铁路运输、能源和电力保障仍然是瓶颈制约因素,产业水平整体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融资渠道比较单一等问题和困难。我们针对发展中遇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开拓创新的理念、务实高效的工作推动循环经济和园区发展。
具体来讲:一要科学谋划整体发展战略。按照“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发展”的要求,科学谋划循环经济和园区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就要紧紧围绕全省“十二五”规划和各园区发展规划,根据资源禀赋特点,从全省发展大局出发,统筹设计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条,谋划产业项目;“总体规划”就要按照合理开发、有效配置和整合资源的要求,坚持区域资源整体开发、产业协同联动发展,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和各园区配套的专项规划,形成统一、协调的发展体系;“合理布局”就要进一步科学论证,明确各园区的功能定位、产业和项目,按照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发展格局;“加快发展”就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大力推进核心、重点、龙头产业化项目建设,加快培育特色产业体系,全力推进循环经济和园区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二要大力实施工业“双百”行动。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在电力、运输、资金、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特殊倾斜和支持,努力为实施“双百”行动创造良好环境。结合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推动“双百”企业和项目向试验区集中,延伸产业链条,打造有特色、有影响力的产业基地,提升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要切实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煤基多联产、钢铁一体化等重点产业龙头项目,充分发挥其的带动作用,不断加宽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关联度。围绕产业链项目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发挥好全省招商引资联席会议制度和领导领衔制的作用,从立项、融资、建设等方面进行跟踪服务,促使项目尽早开工建设。
四要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大力实施科技“123”工程,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通过直接投入、补贴、贷款贴息等多种形式,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促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示范基地。
关键词: 低碳经济; 节能减排; 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0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220-01
一、平凉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
就平凉来讲,发展低碳经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大力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做大做强能源产业、加快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生态平凉、和谐平凉的重要途径。
第一,2009年12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我国首个省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将甘肃整体列为全国唯一的循环经济示范区。为实现由高耗能、高排放、资源型的旧“两高一资”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资源永续利用的新“两高一资”转变创造了宏观政策环境。2010年4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四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对各地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将配套循环经济规划,其内容主要包括政策体系构建、专项资金配套、关键技术公关等。从长远来看可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后危机时代新的竞争优势。
第二,2010年5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为平凉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为传统能源综合开发与新能源科技合作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甘肃省在全国的五大战略定位,提出要把甘肃建成全国的工业强省、文化大省和生态文明省的宏伟目标,并着眼于解决影响和制约甘肃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出了10个方面47条支持甘肃破解难题、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涉及平凉的12条)。中央出台专门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这在甘肃历史上是第一次,为平凉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第三,国家出台新型产业倾斜政策,鼓励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建立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例如确定近期和长期的碳价格,制定支持低碳经济的新技术推广政策。对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分别从土地、资金匹配、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以政策调节手段鼓励企业低碳排放,限制高碳排放,走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发展道路。
第四,平凉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独特优势,全市现有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5个,总面积7.4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6%,森林面积397万亩,森林覆盖率22.3%。是甘肃全省平均水平的两倍多,一年中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有361天。清洁能源储量可观,风能、太阳能以及可再生能源丰富;旅游和服务等低污染的行业颇具发展潜力。
二、平凉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
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起步晚,经济模式和工业体系尚未完全定型,产业向低碳经济调整和转型具有成本低、阻力小、动作快的后发优势。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发展战略,系统化地指明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发展战略的布局和重点。平凉作为“两翼齐飞”战略布局中重要一翼的核心区,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在助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制定并实施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积极借鉴和吸收低碳经济的先进理念,把“低碳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加快建设能源化工、绿色畜牧、优质果品、人文生态旅游“四大基地”,打造西电东送、交通、物流“三大枢纽”,创建循环经济、干旱山塬区现代农业“两个示范区”,努力把平凉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示范市。充分发挥交通便捷、生态良好、水资源支撑能力强的环境优势,加快构建以陇东能源化工基地为统领的泾河川、河川经济带和灵台项目区“两带一区”工业化发展格局。特别是按照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坚持做强华亭矿区,做大崇信矿区,加快灵台、泾川、崆峒区煤炭、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和转化增值,做大做强原煤生产、火力发电、煤化工、石油化工产业,实现捆绑式开发、一体化发展,把平凉建成陇东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区和带动区。在大力推进以能源化工为主的工业发展的同时,继续加快以葫芦河、水洛河、达溪河流域为重点的旱作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不断提升平凉金果、平凉红牛两大产业的质量、效益,形成产业特色优势,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继续推进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崆峒山为龙头的平凉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打造崆峒山、泾川、关山休闲避暑3个旅游经济区,积极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使平凉旅游成为国内省区间大旅游经济圈的重要支撑。加快商贸、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建十大专业市场和一批仓储物流设施,着力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第二,倡导低碳消费,引导消费模式变革。低碳经济不只是低碳生产,还包括低碳消费。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市场需求是决定和引导生产供给的永恒动力,如果每个人都能按照低碳经济的理念选择产品和服务,高碳经济模式就无法生存。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碳偏好,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减少碳足迹,实现低碳生存。
第三,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一是在突出能源化工主导地位的同时,继续加快以百兴制革、景兴食品、凯沣肉食、伊顺祥牧业和恒兴、通达浓缩果汁等为重点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平凉海螺水泥、新世纪节能环保石灰、中高档陶瓷装饰砖等为重点的新型建材业;以智能疏水阀、毫米波磁控管、数控切纸机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形成以能源化工为引领,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装备制造业梯次跟进的新型工业化格局。二是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完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积极推广太阳能、秸秆气化和沼肥综合利用,努力构建以农村沼气为基础,以太阳能、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为补充,以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为引导的农村能源利用体系。
第四,加大绿化力度,提高碳汇能力。根据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发现,林地具有碳汇功能,每增加1公顷林地可吸收5.77万吨碳,相当于每公顷建设用地碳排放量的85.34%。研究表明,我国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0.6―0.7亿吨碳。为此,?继续抓好退耕还林、三北四期、天然林保护、重点公益林等项目的实施,深入推进城镇面山绿化、村庄绿化、绿色通道、农田林网建设,完成造林封育19万亩、城镇面山治理1.5万亩。以庄静大示范区项目和小流域坝系工程为重点,加快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步伐,完成3条坝系12座淤地坝建设,治理水土流失220平方公里。围绕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抓好25个重点生态乡镇、2个国家级环境优美村和10个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试点,完成7个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
参考文献:
[1] 林治波,杨森.看甘肃怎样“循环”[N].人民日报,2010-05-19.
[2] 潘少军.开启“区域大循环”时代[N].人民日报,2010-05-25.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有效发展 区域经济 良性互动
在我国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服务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为目的,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区域发展中与经济的关系最为密切。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需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与区域经济进行良性互动,推动经济的发展,以促进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职业学校应当深入了解和掌握区域中的经济、社会和企业对一线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发挥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作用,使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形成新的互动关系,在区域的发展中相互依赖、相互驱动。
一、职业教育在与区域经济互动中积极应对后危机时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当前,职业教育正面临着我国后危机时期保证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严峻挑战,已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也为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教育要根据世界金融危机后,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问题,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中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调整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措施。职业院校要充分认识和分析后金融危机时期下遇到的新问题和新要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调整中对人才培养要求的特点,结合职业教育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要做到及时的调整和补充,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等各环节中与企业、社会紧密结合和密切互动,缩小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差距,实现学校办学效益与企业效益的双赢。为此,职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平台。
1 职业教育在与区域经济互动中,结合新情况、新要求,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要紧跟经济发展要求,坚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树立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关系。职业院校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要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调整,对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为原则,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以特色办学为宗旨,以市场需求设专业,以企业需要定课程,为社会、企业、家庭提供优质的教育、培训、服务等,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转贴于 2 职业教育在与区域经济互动中,要结合产业、行业的结构调整要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核心竞争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改革为突破口,以学校实践教学为核心,以为社会和企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注重实验、实训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注重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推广,促进学校与企业互驱互动,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环境和氛围,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和发展。
3 职业教育在与区域经济互动中必须改变传统的办学模式。要注重职业教育特点和功能的发挥,构建低碳型职业教育模式,强化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走集约化办学之路。在构建低碳型职业教育模式中,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现代社会低碳排放的思想观念,提高构建低碳型职业教育的认识和意义,整合和调整区域中的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在区域发展中充分利用社会、企业等方面的资源,进行低碳型、集团化办学。
4 职业教育根据本区域经济中产业、行业的特点和优势,结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色,从国际教育的大视角和背景下,树立办学的国际意识。要学会运用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参照和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以及教学方式和运营机制。职业院校通过国际办学,把先进理念、教学方式和运营机制引进来,消化吸收,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探索出创新、共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更好、更快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二、职业教育在与区域经济互动中要增强互动实效性
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有着互驱互动的内在联系,从而促使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共同发展。这种教育与经济、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存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需要,以及企业自主创新、提高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这种关系的存在,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服务于社会发展,与区域经济互驱互动。学校需要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标准等方面,加强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才能真正增强互动实效性。
1 职业教育在与区域经济互动中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内容。要根据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学校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训实践教学等方面,对人才的特色进行培养。在此过程中,职业院校可以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不断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拓宽教学空间,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理论和技能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学习兴趣更浓,进一步地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学生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中可以得到锻炼提高和成熟;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得到企业的帮助和认可,拓展办学空间,丰富教学环境;企业在与学校的合作中,可以得到其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得到学校智力支持,以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驱互动为目标,真正做到校企双赢。
2 职业教育在与区域经济互动中,可以通过实行订单式、嵌入式等教育模式,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这样可以使职业教育既能培养现阶段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又能解决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不适应的矛盾。学校实行开门办学,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让企业全面了解并介入学生教育培养工作的全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解,树立起职业意识,促进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推动了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摘要]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中,实体经济是第一位的,虚拟经济是第二位的。虚拟经济是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同时也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极大地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主要循环依托的直接以钱生钱的虚拟经济,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性、依附性、周期性、增长性、无形性等。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中,实体经济是第一位的,虚拟经济是第二位的。虚拟经济是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同时也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极大地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不仅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而且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提供的套期保值等服务,还为实体经济提供了稳定的经营环境,降低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和因价格或汇率波动引致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使实体经济能够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虚拟经济自身产值的增加本身即促进了GDP的增长,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直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通过发行并交易虚拟资本,发现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价格,是实现增量资本在实体经济各部门之间优化配置的主要诱导工具。同时,金融市场还为存量资本优化配置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可以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盘活因投资决策失误或市场需求结构转变而闲置的存量资本,提高社会资本的利用效率。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通过网络直接进行产品销售,这时就可通过电子货币进行支付,这既为国家发行货币节省投资和开支,又为顾客订购商品和支付货款比其他商业模式更加节省成本,并实现了实务操作的无纸化和支付过程的无现金化,大大方便了交易的进行。电子商务环境下,人们又有了新的信息传播渠道网络。网络一词有多种意义,可解作:流量网络(flow network)也简称为网络(network)。一般用来对管道系统、交通系统、通讯系统来建模。有时特指计算机网络 (Computer Network),或特指其中的互联网 (Internet)由有关联的个体组成的系统。表示研究诸对象及其相互联系。有时用带箭头的连线表示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存在某种顺序关系。在节点或连线旁标出的数值,称为点权或线权,有时不标任何数。用数学语言说,网络是一种图,一般认为它专指加权图。网络除了数学定义外,还有具体的物理含义,即网络是从某种相同类型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模型,习惯上就称其为什么类型网络,如开关网络、运输网络、通信网络、计划网络等。总之,网络是从同类问题中抽象出来的用数学中的图论来表达并研究的一种模型。
计算机网络是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台自治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起来,按照共同的网络协议,共享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的系统。网络既不同于传统的只进行文字传播的报纸、又不同于只进行音频传播的也不同于只进行视频传播的电视,它是三者的有机统一和结合、它是一种多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其传播效果当然也是传统的传播工具所无法比拟的。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息沟通是双向沟通,即既有信息源向受众的信息传播,又有受众向信息源的信息反馈,从而一改往日的单向信息传播模式。另外,网上信息沟通不仅可以一对一双向交互,而且可以是一对无数和无数对无数的交互。可见,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商业工具或者平台,为众多的人参与市场信息沟通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巨大优势。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中,实体经济是第一位的,虚拟经济是第二位的。虚拟经济是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同时也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极大地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麦金农,1973;格利和肖,1960)不仅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而且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提供的套期保值等服务,还为实体经济提供了稳定的经营环境,降低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和因价格或汇率波动引致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使实体经济能够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虚拟经济自身产值的增加本身即促进了GDP的增长,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直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在国外被证明成功的模式移植到中国能否成功,在多年前已被证实过不可行或可行性相对差。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尚显落后的快递业以及用户对邮购方式的不认同,直接导致了物流成为当前中国传统电子商务所面临的最难以逾越的鸿沟。数据显示,中国网民和国外网民在网上购物方面最大的区别就是信用卡使用率不高,尽管各大银行的发卡率增长迅速,但直到现在,中国仍然有70%的网民选择货到付款,物流上的制约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内令中国电子商务厂商头疼的问题。电子商务的现状网络群体的最基本特征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人,是整个传统市场消费群中的另一类,属特殊的一类消费群体。因此,网络的需求不同于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存在重大差异。此外,电子商务的环境和与之相适应的网络技术还待完善。现实的网络商务遵循着现有的传统商业模式,即以整个市场为导向,生产有需求、有市场的商品,借助传统的媒体宣传和网络广告,求得供求对话,并通过互联网网络完成商务活动。
关键词:班级环境 民主管理 人性化与激励
环境造就人才,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优良环境。而班级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活动场所,每个中小学生每天至少要在班级这个环境中生活和学习8个小时以上,可以说班级学习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品质乃至全面发展。一个和谐的班级学习环境是教师、家长,更是学生的愿望和期待。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管理者,是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而且还是班级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和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内容较多,其中的一条就是要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健康的成长环境,这个环境往往被界定为自己所管理的班级环境,如班风、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班级美化、教学条件等等。这是其他科任教师所不具备的岗位特质,是自己责无旁贷的责任。因此,作为班主任教师不能把班级仅仅当作一个简单的行政单位进行管理,还要把班级作为一个系统的学习环境来进行构建和优化,确保其教育功能的发挥,确保学生学习效率的最大化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制定民主的学习环境管理制度,没有约束的班级,其教育性特点和教育功能就不能够实现,制定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而不是班主任为了对学生进行有效控制,比如不少班主任热衷于制定各种形式的量化考核细则、综合考评条例,采取禁令式的权威语言,忽略学生的人格尊严,管理的结果是:对班上所有学生进行“量化管理”,使本来富有艺术性的班级学习环境管理转变为定量的机械化打分,认为统一的指令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种制度环境下,班主任只关心如何校正学生表现出来的形形的错误行为与利己意识,学生干部只会从事监视活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压抑,这类班级制度对学生的学习和长远发展是不利的。班主任在班级生活中制定民主的学习环境管理制度应注意如下原则:
1、制度要由师生共同参与制定。教育家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一文中说:“有时候学生自己共同所立的法,比学校所立的更加近情,更加易行,而这种法律的力量,也更加深入人心……,所以自己所立之法的力量,大于他人所立之法;大家共同所立之法的力量,大于一人独断的法。”因此,在制定班级环境制度的过程中,班主任应走出“一人包办”的模式,要求每个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分析讨论班里的实际情况,并为之出谋划策,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在班级学习环境的制度建立过程中,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合理需求,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并在班主任的正确引导下由学生们自己完成,这样制定的班级制度才符合班级自身的特点,可行性强,学生一般都会遵守,才具有真正的权威性和凝聚力。
2.制度要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班级制度的内容要符合国家和本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法律法规,应当遵守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学校的校规校纪为依据,绝不能与国家的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相冲突,特别是在奖惩制度中,绝对不能有惩罚的内容,不能有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内容。在这方面,魏书生老师做得非常好,他在班规中用罚写“说明书”、罚唱歌、罚给班级做一件好事等手段代替了冷冰冰的罚写检查书、扣个人量化分、罚劳动等做法,既有教育警示作用,又特别人性化,值得大家借鉴。班级制度的规定应该从学习、纪律、卫生、礼仪、行为规范等内容入手,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职责规定:明确班级内部各类学生干部及所有成员的工作职责,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
(2)学习生活规定: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基本礼仪修养、加强班级纪律建设、培养优良学风、促进学习质量提高,如作息、课堂学习、作业、考试的要求等有关规定。
(3)活动管理规定:对班级参加和组织各种活动进行必要的规范。
(4)体育卫生规定:即对班级学生参加两课、两操、两活动进行必要的规定。
【关键词】旅游教育 质量认证体系
旅游院校 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037-02
一、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概述
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是联合国专门机构,其总部设在西班牙马德里,宗旨是促进和发展世界旅游事业。为了更好地提高旅游教育质量从而满足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教育培训部(UNWTO Education and Training Department)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塞米斯基金会(UNWTO Themis Foundation)于1998年联合制定了旅游教育质量认证体系(TedQual Certificacion System),简称UNWTO-TedQual质量认证。所谓教育质量认证,即培养单位或培养方案对教育哲学(理念)、行政管理体系、师资队伍、学生全体、教学资源和专业特性等方面的基本陈述(essential statements),高等旅游教育的复杂性和多维性让其评价十分复杂。经过反复的修正和提炼,UNWTO-TedQual质量认证提出了一整套方案和普遍自愿标准,由一系列评估标准构成,其内容包括雇主、学生、教学体系、教职员工和管理五个模块,对旅游教育质量进行评估,适用于任何旅游教育、培训和研究中心。作为最具权威性的国际旅游组织标准,这个认证体系为世界各国旅游教育院校设定了统一的质量标尺,属于全球最高级别的旅游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具有极其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UNWTO-TedQual质量认证对测量、监控、确认和提高旅游院校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各旅游教育机构都以获得UNWTO-TedQual质量认证为重要目标,目前已有包括美国夏威夷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英国的塞里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在内的26所大学的38个有关旅游管理、旅游与饭店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烹饪艺术等方向的硕士学位、学士学位和研究生学历证书项目获得认证。中国通过认证的有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和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共5所院校18个专业。
二、旅游院校推行UNWTO-TedQual质量认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旅游业不断高速发展,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吸纳了近十分之一的世界就业人口,而高等旅游教育也受到了包括政府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正如世界旅游组织强调的那样:旅游教育是达到客户满意的潜在推动力,并且是提升旅游企业和地区竞争力的切实保障。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与旅游业同步开始,经过30多年的发展,旅游院校教育整体规模扩张非常迅速,到2012年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1115所,在校生59.98万人,结构体系也非常齐备,从博士、硕士、本科和高职等从上到下的金字塔体系已逐渐形成。然而,高等旅游院校和在校学生的增长却带来了教育质量控制方面的问题,尤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中国高等旅游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保证高等旅游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和人才培养的竞争力,将国际教育质量评价和认证引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以预见,中国必将实现从世界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具备全球视野的国际化高素质旅游人才需求与日俱增。高等旅游教育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随着我国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的日益凸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旅游人才需求量的急剧增长,旅游院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已经出现,必须建立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标准的教育体系,才能实现旅游高等教育在更为广泛的空间延展和提升。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广泛,结合世界旅游教育发展的历程和特点,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经验和标准有利于促进高素质旅游人才的培养。高等旅游教育的国际化指在开放理念和国际意识指导下,通过开展跨国的多边合作与交流不断参与国际旅游教育事务,提高国际学术地位,融入到多样化的国际旅游教育发展之中。引入世界教育质量认证既是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的重要途径,也是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国际公认的教育质量认证标准能够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基准,对旅游院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各项工作进行系统的质量设计和质量控制,做到事事有准则,凡事有程序,处处有监督。UNWTO-TedQual质量认证是国际公认的权威评价体系,旅游院校通过认证则表明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得到国际认同,这无疑是旅游院校与国际接轨的重要基础和有效途径,能够让中国旅游院校无障碍地融入世界,直接参与到国际旅游教育的竞争之中。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旅游教育也在不断发展,教育管理模式不断更新,已由原来的教育评估发展为在评估基础上,再进行教育质量认证的管理模式。中国旅游教育与国际接轨是大势所趋,需要从管理和机制上创新,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推行UNWTO-TedQual质量认证,能够适应国际化的趋势和要求,成为强劲的动力,加快旅游院校的开放发展进程,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差距,提升中国高等旅游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UNWTO-TedQual质量认证是促进旅游院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力,是中国旅游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和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摘要】选择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公正、客观、准确地反映教学的客观实际,充分体现出现代大学体育教学的特点。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高等院校的整体教育质量。因此,构建科学的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推动大学体育教学评价工作的健康发展,是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和专家访谈法,通过网络资源查阅了相关资料,并对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到这些学校实施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具体方法、手段和评价指标,并对资料并进行了统计、汇总和比较分析,力求科学、完整的表达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论证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本文从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评价方法的运用、评价主体的选择以及具体评价指标的选择等几个方面对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进行研究与归类。1.1现行评价体系中各种评价方法的归类与研究。通过查阅多所高校的体育教学文件发现,在现阶段,不同的体育项目呈现出不同的教学特点,采用的评价方法也有不尽相同,通过比较,归纳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法。1.1.1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指对学生通过学习所取得的最终成绩进行测定和评价的一种方法。表现在体育教学方面就是评价者通过对接受体育教学的学生体育成绩进行测试,判断和测试学生跳得多高、跑得多快、投得多远等最终成绩或某些具体量化指标,最终通过量的形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打分,以此来确定学生体育课成绩。当前,终结性评价不仅应用于百米、铅球等田径教学项目中,而且在篮、足、排、乒、羽等体育教学项目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授课教师通过对一些关键技术如定点投篮、脚背颠球、双手垫球、定点发球等指标进行量化,以此来衡量学生的成绩。终结性评价是当前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运用的最广泛、最透彻的评价方法,测试指标的直接量化可以更为直接的反应出学生的体育成绩及分布状况;但是,这种直接量化的评价方法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与当前教育部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相违悖。1.1.2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又被称为教学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所谓形成性评价,是指通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所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表现在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中就是通过对学生某一段时期的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态度和学习策略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期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幅度。过程性评价在当前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各高校开设的体育健身班和学生的体育平时成绩这一块,授课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学习态度、健身参与等方面做出综合性评价,并给出相应得分。这种评价方法体现出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但是在评价过程中,往往由教师的主观给分直接确定学生成绩,评价缺乏足够的客观依据。1.1.3潜代性评价。潜代性评价,是近几年来欧美高校普遍采用的评价方式,指在真实情境下运用多种方法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评价方法。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就是通过在真实的比赛环境或特殊设定环境中对学生运用各种所学体育技能的能力进行评价,以确定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运用各项技术的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目前国内的普通高校中对潜代性评价的运用较多体现在户外运动和素质拓展的教学与评价上,即通过设定一定的情境,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技能完成一定的任务,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打分。这种评价方法更多的表现在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上,教师的教学和引导都是为了促使学生能动性的完成相应的任务。但是这种评价方式无论是在项目的情境设置上还是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都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各个项目中的具体运用都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置和体系改革,因此在国内的常规体育教学项目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1.2现行评价体系中评级主体的选择及比较。现行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评价的主体包括领导、专家、同行、学生等,选择不同的评价主体往往体会现出不同的评价侧重点,无论是学生、领导、专家还是同行在评价中都会从自身的观点出发,找出合适的切合点对某一位教师的体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1.2.1专家评教。专家评教是指由学校聘请的专门人员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施以及学校教学文件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一般由专家通过看课、听课等形式,对某一部门或者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全方位评价。从实践效果看,这种评价对学校宏观控制教学质量、掌握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的确有帮助,对指导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也有一定好处。但是专家的人数和听课次数有限,且体育教学中不同的授课班级和不同的教学项目往往体现出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特点,专家可能会由于体育知识的局限性而不能正确理解某些项目的教学情况。因此,有时专家评教并不能准确的反映出每一位体育教师的教学情况和教学质量。1.2.2同行评教。同行评教是指从事相同工作的人员之间或同一部门的同事之间相互进行的教学观摩与评价。由于同行之间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相互比较了解,评价结果相对比较准确,对于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教学研究、集体备课、统一课程标准和要求有好处;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科研负担较重,难以使这种评价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而且教师之间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方法有所不同可能会导致完全不同的评价倾向。此外,高校教师的组织结构比较松散等特点也决定了同行评教这种评价方式难以长期有效的坚持下去。1.2.3领导评教。领导评教是指直接掌握课程教学实际情况的领导深入教学一线查课、听课,并形成一定的制度,每次听课都有专门的评价和记载。由于评价主体的行政权威性,其评价的影响力也比较大的,但是缺乏足够的专业性。1.2.4学生评教。学生评教是指由学生对本班级的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示范等教学情况进行评价的方法。由于教师在教学中直接面对的就是学生,因此这种由学生直接参与教学评价的方式也是现行评价体系中被普遍采用的一种评价方法。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监督教师的教学情况,另一方面也对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学生对于课程体系了解的局限性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特殊利益的关联性,决定了这种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学生可能在顾及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或者对于课程体系了解不完整、不准确的情况下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做出不公正评价;教师也有可能为了取悦学生而放低教学要求和教学难度。1.3现行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的分类与权重。指标体系中不同的侧重点反映出评价单位和评价主体不同的主导方向,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监测、激励、定向、引导”等一系列功能决定了教学评价体系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评价指标的内容和评价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成为了左右教师教学行为和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指挥棒。现行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具体指标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3.1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在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是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的,与其他公共课相比,体育课需要教师在运动保护和关爱学生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另一方面,体育课的室外教学组织和实施对体育教师的敬业爱岗、言传身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行评价体系中要求对体育教师的言传身教、仪表、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等职业道德方面的具体表现做出评价。1.3.2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的核心部分,也是评价体系中体现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体系。现行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体现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指标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现、教材内容的安排与实施、教学组织的调控与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中的生理负荷与心理负荷、教师的语言表述和动作示范、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教学中是否因材施教、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及应变能力、是否给与学生联想创新的启迪、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讲解是否到位等。这些评价指标一方面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和课堂的驾驭能力,另一方面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贯彻和实施能力。1.3.3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当前的教育环境和教育体制不仅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教师科学研究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现行评价体系中,很多评价单位将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列入了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体现在教学指令评价体系中的具体指标就是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是否将最新的教学研究理论贯穿到教学实践中等几个方面。2.2现行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缺陷与不足。2.2.1教学评价方法过于单一,只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略了过程性评价尤其是潜代性评价。从当前的评价体系中可以看出,占主导性的评价方法还是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只是体现在占整体成绩比例很小的平时成绩中,而潜代性教学评价方法基本没有在常规体育教学项目中使用。2.2.2部分教学评价主体的评价缺乏有效性和全面性。在现行体系中,领导、同行、专家等评价主体一学期只对相应的教师进行一次评教,采用的方式往往只是看课听课的形式,而单次的教学评价并不能反映出教师教学情况的全貌,缺乏有效性和全面性。2.2.3现行评价体系过于注重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而忽略了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有重教轻学的倾向。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当前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显然没有将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上,可以说是重视了“教”而忽略了“学”。2.2.4评价的具体指标过于公式化和程序化,过于注重体育教学的共性特点,而没有体现出体育教学的项目差异性和教师教学的个体差异性等特点。
三、结论与建议
1.树立科学、全面的质量观。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教师“教”和学生的“学”割裂开来,不能客观的反映出高校体育的整体教学水平。因此,树立科学全面的质量观不仅对于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且影响着高校体育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2.加强过程性评价和潜代性评价在教学评价实践中的运用研究。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持续性评价,而潜代性评价则是对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能力的客观评价,这两种评价方法更能体现出现代高校教育的特点和“以人为本”的宗旨。3.建立长期有效的评价机制。现行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只能反映出教师在短期教学中的某一方面的情况,而不能长期、全面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规划、教学实施、教学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也不能体现出体育教师在不同教学项目中的个性和教学特点;因此,需要建立起一套长期、有效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保证能够全面有效的反映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桑志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J].教育管理与评价,2000,(14).
[2]李文艺.胡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科学性和科学化初探
[J]四川体育科学2007(2).
[3]刘刚.体育教学形成性评价的特点与机能类型
[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2(2):112-114.
[4]张玉霞.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探析
[J].安徽体育科技,2006,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