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1 15:46:12
导语:在混凝土结构基本设计原则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深圳市综合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00)
【摘要】本文阐述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重要性,分析了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因素,提出了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方法。
关键词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Durability design of concrete structures
Xie Zhen-ming
(Shenzhen City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Design Institute LtdShenzhenGuangdong518000)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durability of concrete structure design,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urability of concrete structure, we proposed a method to improve the durability of concrete structures.
【Key words】Concrete structures;Durability
1. 前言
(1)长期以来,人们受混凝土是一种耐久性能良好的建筑料这一认识的影响,忽视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造成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的相对滞后,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2)国内外大量调查分析发现,引起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失效的原因存在于结构设计、施工及维修的各个环节。虽然在许多国家的设计规范中都明确规定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要求,但是,这一宗旨并没有充分地体在具体设计条文中,致使在以往的乃至现在的工程设计中普遍存在重视强度设计而轻视耐久性设计的现象。我国1989年颁布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1985年颁布的《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涉及结构耐久性的内容很少,除了一些保证结构耐久性的构造措施的一般规定之外,只对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裂缝宽度加以控制。
(3)经过多年的实践后,在2004年颁布的《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增加了混凝土耐久性设计的内容,特别是《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CCES01》提出了混凝土结构应根据不同设计年限及相应的极限状态和不同的环境进行类别及其作用等级进行耐久性设计的概念。明确提出了环境作用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的基本原则与要求,是结构设计理念上的重大突破,是工程结构科学的重大技术进步,对提高工程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2. 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因素
2.1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指结构对气候作用、化学侵蚀、物理作用或任何其他破坏过程的抵抗能力。由于混凝土的缺陷(例如裂隙、孔道、汽泡、孔穴等),环境中的水及侵蚀性介质就可能渗入混凝土内部,产生碳化,冻融,锈蚀作用而影响结构的受力性能。并且结构在使用年限内还会受到各种机械物理损伤(腐损,撞击等)及冲刷、溶蚀、生物侵蚀的作用。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表现为:混凝土损伤(裂缝、破碎、酥裂、磨损、溶蚀等);钢筋的锈蚀,脆化、疲劳、应力腐蚀;以及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锚固作用的削弱等三个方面。从短期效果而言,这些问题影响结构的外观和使用功能;从长远看,则会降低结构安全度,成为发生事故的隐患,影响结构的使用寿命。
2.2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因素十分复杂,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
(1)混凝土材料的自身特性;
(2)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与施工质量;
(3)混凝土结构所处的环境条件;
(4)混凝土结构的使用条件和防护措施。
2.3混凝土材料的自身特性和结构的设计与施工质量是决定其耐久性的内因。混凝土的材料组成,如水灰比、水泥品种和数量,骨料的种类与级配都直接影响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混凝土的缺陷(例如裂缝,气泡,空穴等)都会造成水分和侵蚀性物质渗入混凝土内部,与混凝土发生物理化学作用,影响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2.4混凝土结构所处的环境条件和防护措施,是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外因。外界环境因素对混凝土结构的破坏是环境因素是对混凝土结构物理化学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引起的混凝土结构损伤或破坏主要有:
(1)混凝土的碳化:
混凝土的碳化是指混凝土中氢氧化钙与渗透进混凝土中的二氧化碳和其它酸性气体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一般情况下混凝土呈碱性,在钢筋表面形成碱性薄膜,保护钢筋免遭酸性介质的侵蚀,起到了“钝化”保护作用。碳化的实质是混凝土的中性化,使混凝土的碱性降低,钝化膜破坏,在水分和其它有害介质侵入的情况下,钢筋就会发生锈蚀。
(2)氯离子的侵蚀:
氯离子对混凝土的侵蚀是氯离子从外界环境侵入已硬化的混凝土造成的。海水是氯离子的主要来源,北方寒冷的冬季向道路、桥面洒盐化雪除冰都有可能使氯离子渗入混凝土中。氯离子对混凝土的侵蚀属于化学侵蚀,对结构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但最终表现为钢筋的锈蚀。
(3)碱骨料反应:
碱-骨料反应一般指水泥的碱和骨料中的活性硅发生反应,生成碱-硅酸盐凝胶,并吸水产生膨胀压力,造成混凝土开裂。碱-骨料反应引起的混凝土结构破坏程度,比其他耐久性破坏发展更快,后果更为严重。碱-骨料反应一旦发生,很难加以控制,一般不到两年就会使结构出现明显开裂,所以有时也称碱骨料反应是混凝土结构的“癌症”。
(4) 冻融循环破坏:
渗入混凝土中的水在低温下结冰膨胀,从内部破坏混凝土的微观结构。经多次冻融循环后,损伤积累将使混凝土剥落酥裂,强度降低。
(5) 钢筋锈蚀:
钢筋腐蚀是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混凝土中钢筋腐蚀的首要条件是混凝土的碳化和脱钝,只有将覆盖钢筋表面的碱性钝化膜破坏,加之有水分和氧的侵入,才有可能引起钢筋的腐蚀。钢筋腐蚀伴有体积膨胀,使混凝土出现沿钢筋的纵向裂缝,造成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破坏,钢筋截面面积减少,使结构构件的承载力降低,变形和裂缝增大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腐蚀会逐渐恶化,最终可能导致结构的完全破坏。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侵蚀混凝土和钢筋的作用都需要有水作介质。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侵蚀作用对混凝土结构的破坏都与侵蚀作用引起的混凝土膨胀,并都与最终的混凝土开裂有关。而且当混凝土结构开裂后,腐蚀速度将大大加快。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将进一步恶化。在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诸多因素中,钢筋锈蚀危害最大,钢筋锈蚀与混凝土碳化有关,混凝土保护层碳化是钢筋锈蚀的前提,水分、氧气的存在是引起钢筋锈蚀的必要条件。因此,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根本途径是增强混凝土密实度,防止或控制混凝土开裂,阻止水分的侵入;加大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防止由于混凝土保护层碳化引起钢筋钝化膜的破坏。
3.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原则
3.1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取决于混凝土材料的自身特性和结构的使用环境,与结构设计、施工及养护管理密切相关。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工程经验,一般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1)采用高耐久性混凝土,增强混凝土的密实度,提高混凝土自身抗破损能力;
(2)加强排水和防水层设计,改善混凝土结构的环境作用条件;
(3)改进混凝土结构设计,其中包括加大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加强构造钢筋,防止控制裂缝发展;采用具有防腐保护的钢筋(例如:体外预应力筋,无粘结预应力筋,环氧涂层钢筋等)。
3.2结构混凝土耐久性的基本要求。
(1)提高混凝土自身的耐久性是解决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前提和基础。混凝土的耐久性主要取决于混凝土的材料组成,其中水灰比,水泥用量,强度等级均对耐久性有较大影响。2004年颁布的《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在总则中增加耐久性设计内容,明确规定了不同使用环境下,结构混凝土的基本要求,对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最大水灰比、最小水泥用量、最低强度等级、最大氯离子含量和碱含量做出了限制规定,并规定应根据所处环境进行耐久性设计。结构混凝耐久性的基本要求应符表1的要求:
(2)为此,除了选择级配良好的集料和精心施工保证混凝土充分捣实和水泥充分水化外,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密实性的最重要的条件。为了保证混凝土有足够的耐久性,控制最低水泥用量也很重要的,因为单位水泥用量较高的混凝土,混凝土拌合物比较均匀,可减少混凝土捣实中出现的局部缺陷。混凝土抗冻融的能力与其含气量有密切关系,因此,有抗冻要求的结构混凝土应掺入适量的引气剂。
3.3加大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混凝土碳化是钢筋锈蚀的前提。就一般情况而言,只有保护层混凝土碳化,钢筋表层钝化膜破坏,钢筋才有可能锈蚀。因此,加大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是保护钢筋免于锈蚀,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2004年颁布的《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给出的钢筋最小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列于表2。
3.4加强构造配筋,防止和控制混凝土裂缝。
混凝土结构的任何损伤与破坏,一般都是首先在混凝土中出现裂缝,裂缝是反映混凝土结构病害的晴雨表。反过来,裂缝的存在会增加混凝土渗透性,提拱了使侵蚀破坏作用逐步升级,混凝土耐久性不断下降的渠道。当混凝土开裂后,侵蚀速度将加大加快,形成导致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进一步退化的恶性循环。因此,防止和控制混凝土的裂缝,对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十分重要的。控制混凝土的裂缝,除按规范要求,控制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工作裂缝以外,更重要的是要采取构造措施,控制混凝土施工及使用过程大量出现的非工作裂缝。2004年颁布的《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突出强调了加强水平防缩钢筋和箍筋在控制裂缝中的作用,提高了水平防收缩钢筋的配筋率和箍筋间距的限制。
3.5提高后张法预应力钢筋管道压浆质量的措施。
后张法预应力钢筋管道压浆质量是影响预应力混凝土梁耐久性的关键之一。2004年颁布的《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规定,预应力钢筋管道压浆所用水泥浆的抗压强度不应低于30MPa,其水灰比为0.4~0.5,为减少收缩,可通过试验掺入适量膨胀剂。《耐久性设计与施工CCES01》认为,预应力筋的锈蚀会导致结构的突然破坏,事先不易发现,在耐久性设计中必须特别重视,并宜采用多重的防护手段。对于可能遭受氯盐侵蚀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应力筋、锚具、连接器等钢材组件宜采用环氧涂层或涂锌,后张预应力体系的管道必须具有密封性能,不应使用金属的螺旋管,宜采用有良好密封性能的高密度塑料波形管,管道灌浆材料和灌浆方法要事先通过试验验证,尽可能降低浆体硬化后形成的气孔,并采用真空灌。必要时还可以在灌浆材料中掺入适量的阻锈剂。
3.6加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防水设计。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防水层具有重要的防护作用,必须精心设计与施工。桥如面铺装层应采用密实性较好的C30以上等级的混凝土,混凝土铺装层内应设置钢筋网,防止混凝土开裂。采用复合纤维混凝土和在混凝土中掺入水泥基渗透结晶材料(赛柏斯),都能收到较好的防水效果。桥面铺装层顶面应设置防水层,特别是连续梁(或悬臂梁)的负弯矩段更应十分重视防水层设计。加强泄水管设计,应特别注意泄水管周边的构造细节处理。加强伸缩缝处的排水设计,防止水分从伸缩缝处渗入梁内。
4. 结语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一个涉及环境、材料、设计、施工等多种因素的复杂问题,同时也是影响工程使用寿命的主要问题。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因素为:混凝土冻融破坏、渗透破坏、碱集料反应、混凝土碳化、钢筋锈蚀、侵蚀性介质腐蚀等。如何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是国内外研究的重要课题,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混凝土结构将更多的采用优质混凝土矿物掺和料和新型高效减水剂复合,配以与之相适应的水泥和级配良好的粗细骨料,形成低水胶比,低缺陷,高密实、高耐久的混凝土材料,具有较高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高性能混凝土;对混入型和渗入型氯离子进行有效防护的涂层钢筋、耐腐蚀钢筋;能有效地阻止钢筋腐蚀发生的钢筋阻锈剂。结构设计应充分考虑环境温度、混凝土内应力、裂缝等各种可变因素对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和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才能保证我国建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设计规范;设计安全度
混凝土结构可以就地取材,造价低,可塑性强,耐久性好,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解放以前,旧中国经济技术落后,没有自己的标准规范。沿海和大城市中建造的混凝土结构都是直接引用国外规范进行设计、施工。随着我国大规模基本建设的发展以及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各类大型复杂、功能特殊的结构越来越多,同时还面临着既有建筑的结构耐久性、抗灾性等问题。因此规范将不断修订,为修订规范而进行的试验研究也将持续进行,从而混凝土结构理论也将得到发展。
1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从学术上讲可以有多种,施行百家争鸣,然而对实际设计起控制作用的却是国家颁布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的设计方法。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对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采用分项系数设计表达式。材料标淮强度采用国际标准。其中对混凝土标号做出了更为明确和科学的定义,在极限平衡理论的基础上引进了平截面假定,使基本构件(弯、拉、压)的正截面强度计算模型,建立起有较明确概念的计算体系。增加了钢筋混凝土构件抗震设计内容。其中包括地震作用下构件和韦点的截面强度设计和保证变形要求的配筋构造,以适应广大地震区建筑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了构造要求,如从耐久性角度调整了保护层厚度,从变形角度调整了最小配筋率,根据粘结锚固理论与国产钢筋外形,以锚固长度为基淮,调整了不同状态下的钢筋锚固、搭接、延伸长度。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将为实现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体系的目标完成重要的基础工作,使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2 混凝土结构科研方式的改进
首先要提倡研究的原创性科研的精髓在于其原创性,探索未知领域的研究成果必须具有新意。即对传统认知的突破,甚至否定。不能苛求新的思维尽善尽美,应采取宽容态度允许其逐渐完善。减少无原创性的重复研究,更应杜绝抄袭行为或各种窃取公有知识而垄断专利、标准的不正当行为。其次要减少盲目的低水平重复。目前为解决学位、职称等功利目的而进行的科研及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少,大多是没有明确目标的,空泛议论或低水平重复。这类研究多凭想象建立不可靠的基本假定。然后进行繁琐的推导,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既无理论上的意义又没有工程价值,浪费了宝贵的科研资源。再就是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应充分意识到这种现象可能造成的长期不利影响。应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并及时给予充分的经费和人力支持。还要提高工程应用研究水平、提倡深入浅出的成果表达、提倡学术争鸣和讨论。
3 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
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得以迅猛发展仅仅是近十来年的事。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是结构进行检测、评价、维修、加固或改造等技术的总称,包括结构检测技术、结构可靠度评估技术和结构加固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将着重研究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技术方面的问题。我国先后编制适合于混凝土结构加固的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这些专业的加固标准和规范初步形成了混凝土结构加固领域的标准体系,对我国该领域的发展和各种最新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起到了积极作用。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体系,很多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经过了大量的深化研究和工程的实际应用,证明了其加固的安全性和使用性。现阶段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主要是针对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的加固处理,己经比较成熟的提高低强度混凝土结构构件承载能力加固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增大截面法、粘碳纤维和钢板法、外包钢法、置换混凝土加固法等。
4 混凝土结构设计安全度与规范
对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的安全度设置水平,最早源于从事高强混凝土结构科研和推广应用工作。由于现行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业已采用了可靠度设计理论,其在规范中的计算表达形式又与多安全系数方法相似,在实用上姑且将它理解为多安全系数也并无不可。至于尚未使用的规范宜适当放慢“统一”步伐,实在难以使用的更不宜通过行政手段去统一。可靠度理论还在发展,这方面的学术讨论希望能够深入开展下去。提高结构的安全性能需要从结构选型、结构构造、结构布置、材料选择等多个方面做出努力,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延性和耐久性,提高其抵御不测之灾和防止倒塌、特别是抵抗连续倒塌的能力。也许基于概念设计的这些措施,对于增进结构安全更为有效且更符合经济节约的原则。
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4.1 引进规范的早期应用
旧中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未有本国自己的设计规范。那时,结构设计方法均属容许应力设计法。解放后,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展开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在当时的条件和环境下,在结构设计上直接采用苏联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4.2 规范自主化的最初探索
早于1961年原建工部和原国家建委就已着手组织编制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由于起步晚,缺乏自己的基础资料和必要的科研工作,这本规范的设计方法仍只能在苏联55年规范的基础上做少量修改和对名词术语做必要推敲。但这次实践,对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4.3 结构理论及规范的逐步完善
提高水平,形成体系的阶段。完善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和规范体系的形成,从根本上讲依赖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科学术技的发展,是把各种环境条件与钢筋混凝土的性能关系以及实践经验上升到规律性认识的过程,这就需要扎实的、系统的科研工作。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连续组织了三批钢筋混凝土规范科研课题。通过这三批科研课题,使建国以来长期处于薄弱或空白状态的量大面广的工程技术问题,得到了解决或初步解决,获得了一大批珍贵的关系到工程结构设计合理性与可靠性的基础数据,大大提高了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水平,同时也增强了引进与消化国外先进设计方法的能力。
5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方向
5.1 试验研究将未来的发展的一个支撑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混凝土结构理论及规范标准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完善的历程。随着我国大规模基本建设的发展以及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各类大型复杂、功能特殊的结构越来越多,同时还面临着大量低安全度的既有建筑和结构耐久性、抗灾性等问题。因此规范将不断修订,为修订规范而进行的试验研究也将持续进行,从而混凝土结构理论也将得到发展。
5.2 结构试验方向的调整
传统以单一构件(板、梁、柱、墙等)进行的试验研究,结论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反映由这些构件组成结构体系(楼盖、框架等)的真正受力状态及规律,若以结构组件或结构体系的方式进行试验,则可更真实地反映其受力状态;构件间的连接构造是传统试验研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且对结构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加强结构抗灾性能的试验研究,提高试验研究的分析水平,要提倡先分析后试验,多分析少试验。基本假定应有可靠的依据,机理分析应深入透彻,应充分利用已有的试验资料;应用非线性有限元及概率统计等手段,提高试验和分析水平;通过试验研究开发约束混凝土的巨大潜力,具有实际工程意义。
6 结语
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得以迅猛发展仅仅是近十来年的事。随着该领域技术应用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我国先后编制适合于混凝土结构加固的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这些专业的加固标准和规范初步形成了混凝土结构加固领域的标准体系,对我国该领域的发展和各种最新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起到了积极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我国混凝土结构理论及规范从无到有,逐渐丰富和完善,完全依靠独立自主的科研试及工程实践积累。目前我国大规模基建极需结构理论及标准规范的持续发展,转变科研形式,调整研究方向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GBJ 21―66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关键词: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
Abstract: The standard aseismatic design building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mall earthquakes not bad, the shock of repairable and of the 3-level design goal, design with the small earthquakes and the seismic elastic carrying capacity calculation of the ductility of the combined method of structure. In the current specification for on the seismic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the requirem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seismic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of the basic method, and finally how to improve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 architecture;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seismic;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地震作为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它是由于地壳在运动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能量并释放出来导致对地表的破坏的一种地质运动现象。据相关数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大概要发生550万次的各种级别的地震。导致地震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这样几种:其一,最多的一种是由于地层深处大块的岩石由于错动、破裂等而导致的构造性地震;其二,由于火山爆发而诱导产生的地震;其三,地下开挖的矿井或者是地下岩洞由于塌陷而导致的地震;其四,油田的注水以及水库的泄洪等引发的地震;其五,爆炸或者是地下的核爆炸实验等导致的地震。地震的发生将给地表建筑带来严重的破坏,为了保证居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有必要对建筑的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进行研究,以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保证人们生命与财产的安全。
1、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当前,我国施行的是最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它在对建筑的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进行规定时,要求:在对规范进行使用时,首先要确定规范所应用的有效范围和条件,之后要进行必要的结构计算与构造措施,对建筑的结构与构件进行设计,最终使之满足计算与构造的基本要求。总的来说,规范中要求的就是要采用小震弹性承载能力计算和抗震的延性结构构造相结合的方式来对混凝土结构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保证其抗震能力达到最优。
2、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方法
2.1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途径
我国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基本途径以及概念设计是建立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基础之上的。它是结合地震的具体形式以及建筑的抗震设计等的相关工作经验而形成基本的设计理念与设计途径。抗震概念设计是根据地震灾难和工程经验等因素形成的基本设计经验和设计理念,最后结合相关必要的抗震计算以及构造等措施。通常而言,进行抗震的概念设计主要做到下面几点:
一,在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时,应该具有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计算简图以及地震作用力的传递路径。尤其是在进行具体结构的布局时,尤其要避免局部构件的破坏而导致结构整体的坍塌等问题;
二,建筑的外形设计必须力求简单、对称和规则,而且要求其质量与刚度等的变化要均匀合理;
三,要保证建筑各个局部受力体之间要有可靠的连接,这样可以保证地震力能够进行有效的传递;
四,对于建筑中所包含的非结构型构件,诸如隔墙、维护墙要与建筑的结构主体有可靠的连接;
五,整个建筑的抗震结构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保证其支撑系统在受到地震力作用时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2.2合理选取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体系
在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我们主要采用的结构体系有:框架结构、抗震墙结构以及框架-抗震墙结构。
其中,框架结构的特点是结构自身重量轻,适合于要求房屋内部空间较大、布置灵活的场合。整体重量的减轻能有效减小地震作用。如果设计合理,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一般较好,能达到很好的延性。但同时由于侧向刚度较小,地震时水平变形较大,易造成非结构构件的破坏。结构较高时,过大的水平位移引起的P-效应也较大,从而使结构的损伤更为严重,故框架结构的高度不宜过高。
抗震墙结构的特点是侧向刚度大,强度高,空间整体性能好。然而,由于墙体多,重量大,地震作用也大,并且内部空间的布置和使用不够灵活。此结构比较适合于住宅、旅馆等建筑,因这类建筑墙体较多,分隔较均匀,使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达到较高程度的统一。
而框架-抗震墙结构是将前面两种结构相结合,形成一种能同时承受竖向荷载与侧向力的抗震结构体系。框架结构易于形成较大的自由灵活的使用空间,以满足不同建筑功能的要求;抗震墙则可提供很大的抗侧刚度,以减少结构在风荷载或侧向地震作用下的侧向位移,有利于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总而言之,框架-抗震墙结构的特点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纯框架和纯抗震墙结构的缺点,发挥了各自的长处,刚度较大,自重较轻,平面布置较灵活,并且结构的变形较均匀。因此,框架-抗震墙结构具有很宽的适用范围,在办公楼、旅馆等公共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策略
3.1 选择合适的场地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地段做出综合评价。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3.2 结构平立面布置要均匀、规则
建筑设计应重视其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性对抗震性能及经济合理性的影响,宜择优选用规则的形体,其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3.3设计成延性结构
延性是指构件和结构屈服后,具有承载力不降低或基本不降低、具有足够塑性变形能力的一种性能。当设计成延性结构时,由于塑性变形可以耗散地震能量,结构变形虽然会加大,但结构承受的地震作用不会很快上升。延性框架的抗震设计原则有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核心区、强锚固等,延性抗震墙的抗震设计原则有强墙弱梁、强剪弱弯、加强重点部位等等。除上述设计原则外,还要进行结构概念设计。可以说,从方案、布置、计算到构件设计、构造措施每个设计步骤
都贯穿了抗震概念设计的内容。
3.4 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在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时,除了合理选择结构体系外,还宜设置多道抗震防线。所谓多道防线,通常指的是:第一,整个抗震结构体系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起来协同工作。第二,抗震结构体系具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外部赘余度,有意识地建立起一系列分布的塑性屈服区,以使结构能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一旦破坏也易于修复。
3.5 重视薄弱层(部位)及非结构构件的设计
在抗震设计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控制薄弱层(部位),使之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又不使薄弱层发生转移,是提高结构总体抗震性能的有效手段。非结构构件的地震破坏会影响安全和使用功能,应进行抗震设计。处理好非结构构件和主体结构的关系,可防止附加灾害,减少损失。
3.6逐步推广抗震性能化设计
建筑的抗震性能化设计,立足于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综合考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针对具体工程的需要和可能,可以对整个结构,也可以对某些部位或关键构件,灵活运用各种措施达到预期的性能目标——着重提高抗震安全性或满足使用功能的专门要求。
参考文献:
[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2] 李国强等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J]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牛瑞富. 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探讨[J]. 河南科技. 2010-07.
[关键词]土木工程;开放式实践教学;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土木工程是一个传统老专业。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整个土木工程行业领域也在不断焕发着新生命,作为培养土木工程人才的各类院校也应适应新形势,不断革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具有工程实用性强、课程复杂,内容多、难度大的特点,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展“启发式”“开放式”教学非常必要。笔者结合多年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及教改课题工作经验,对开放式教学在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及具体应用研究结果进行系统总结,以期与同行开展探讨。文章以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为例探索了 “开放式” 教学活动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混凝土结构课程的特点
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与现行的规范、规程等有关的专业基础课。在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各相关高等院校对该课程的教学工作也非常重视。课程内容分: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及结构设计两大部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是原理部分的延伸和实际应用,两者互为依存、紧密联系。对于土木工程本科学生而言,通过学习,要求掌握混凝土结构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运用理论知识正确进行设计和综合分析,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研究开发能力。同时,该课程也是研究生考试中(笔试或面试)重要的考试科目之一,在相关注册资格考试中也是很重要的必考内容。该课程特点主要有:内容多、公式多、符号系数多、涉及构造规定多“四多”特点;涉及的经验性知识较多;实用性强;解答非唯一性。
二、开放式教学在混凝土结构实践课程中的应用
(一)实验教学的开放
实验环节是土木工程学科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课堂授课内容与课内试验、实习、 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相结合,设置了必做与选做试验,并对学生实行了多方位预约式开放, 包括实验内容、实验场地、实验时间、实验器材设备的开放。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在基本实验基础上加强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坚持“基本+提高” 的原则,使实验教学内容既达到课程基本要求,又让学生得到更好锻炼和探索的机会,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实践中可将与土木工程主干课程关联密切的实验综合到一起作为学生“开放式”“综合式”实验项目。
(二)毕业设计、 课程设计的开放式
课程设计是对课程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通过课程设计的实例练习可加深对混凝土结构课程所学内容的理解,将理论用于实际,学得更深刻。而毕业设计更是对学生学习的全面检验,通过对一个完整工程的独立设计,学以致用,真正全面地掌握所学知识。同样,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也应做到开放式,在确定方向和设计题目前应与学生充分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共同确定设计主题、范围,在设计过程中保持与学生的随时互动和沟通,同时,可将与设计相关的所有资料公布到网站上,让学生去学习、选择、讨论和发表意见,真正实现开放式和互动式。此外,还应强调毕业设计在社会效应和工程应用效应方面的开放性,即鼓励、 允许、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工程进行设计,课题可来源于社会或科研课题,甚至可聘请设计、 施工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副导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
(三)开放性实习
实习环节是混凝土课程乃至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实习环节的开放性体现在实习的具体内容及实习地点与学生商量确定,通过事先发放调查表, 统计学生选择方向的意愿和要求。如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或基坑、边坡、桥梁、道路,以及更细一步的选题方向,可与毕业设计挂钩,指导教师形成双向选择。学生可参与集中实习或自主实习,集中实习由教师带队参加在合作单位实习基地的实习,自主实习由学生自行联系工地进行(包括假期学生的自愿自主工地实习),形式上自由组合选定实习方向或实习工地。总之, 实习环节的开放式特点主要体现在指导思想、管理制度、实习具体内容及形式等方面。院系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和教师从思想上和管理上应予以支持,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不局限于规定的实习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将自己置身于工程现场或实际工程项目氛围中开展实习活动。
三、结语
土木工程课程由于其专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应突出开放式特色。混凝土结构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和典型课程,内容多、难度大、实用性强,对其教学与考评体系均宜结合实际进行,开展“开放式”“启发式”教学研究。笔者从该课程理论教学中的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课外教学补充、教学考评等方面,以及实践教学中的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及实习等环节,研究和讨论了如何开展“开放式”教学及其在课程中的具体应用,从实践看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潘洪科,祝彦知, 胡江春.浅谈“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9(4):90-94.
[3] 董小群.开放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12):5-7.
[4] 叶雁冰.建筑设计课程开放性教学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4):58-1.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优化设计
钢筋混凝土的材料便于得到,工程造价较低,并且其力学性质良好,很适合做建筑材料。在现代化建筑中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最常用的,而且也是最为稳定的。随着建筑应用的越来越多,逐渐总结出一套成熟的施工设计方案。由于建筑的大部分结构都是由钢筋和混凝土构成的,为了保证建筑的安全可靠,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研究是势在必行的。只有将整个结构研究透彻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创新,实现合理优化建筑结构从而降低工程成本的目标。
1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原则
1.1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实用性原则
在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结构的实用性。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进行实际应用,没有使用价值是不会有人去建设的。设计的结构如果只满足美观忽略了实际的用途,那就是一张废纸,只有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这个建筑材有存在的意义,这个设计才有实施的必要。
1.2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原则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过程中应该突出安全,一方面要确保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安全目标的实现,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这是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要确保钢筋混凝土结构使用的安全,力争在建筑物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中做到对安全的保证,这是对建筑功能和使用者人身安全的重要基础。
1.3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原则
应该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工作进一步深化,使整体性原则得到进一步落实,让整个钢筋混凝土结构达到一个性能综合、结构连续的整体,在实现对建筑物功能维护的同时,确保整个工程的统一。
2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要求
2.1钢筋混凝土结构延展性要求
钢筋混凝土有较强的硬度同时也还有一定的延展性。只有延展性和硬度能够有效的结合才能具有较强抗压性和抗形变性。所以在进行结构优化时要考虑钢筋混凝土的延展性参数,这一参数调整到位,才能提高建筑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具有一定的柔性性质才能对突发的应力变化起到缓冲作用,利用微小的形变来阻止整个建筑的倾倒、滑移甚至是坍塌。所以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一定要科学合理,这样才能保证整体结构的延展性符合规定满足实际施工的需要。
2.2钢筋混凝土结构倾斜力要求
建筑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受到自然界因素的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会在地震等的
水平作用力下出现倾斜,进而对整个混凝土结构造成影响。在设计混凝土结构时就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倾斜程度进行估算,进而采取一些措施控制结构的倾斜,保持整体的稳定和连续,这一点在设计上是不容忽视的。
3优化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方法
3.1结构计算方法的优化
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分析方法是结构设计优化的关键。首先是对结构体系选择的优化,主要是确定经济合理的结构型式、柱网尺寸和剪力墙布置等;其次是对结构构件进行优化,在已确定结构体系和结构布置的前提下,确定经济合理的构件截面尺寸、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强度等级和配筋量。优化设计在初始假设后,需按一定的方法通过多次分析和调整,从而获得最优的设计方案。在传统设计中,构件尺寸一般先按经验确定,然后进行强度验算。在优化设计时,应对不同构件布置方式和不同截面尺寸进行配筋计算,并作经济比较,以确定最优构件布置方式和截面尺寸。
3.2结构设计规范的理解
钢筋混凝土结构优化设计须深入地掌握相关结构设计规范,理解规范实质,并注意规范的适用范围和规范使用的配套性。在计算桩数时,荷载效应采用标准组合,对应的抗力采用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在确定承台高度及配筋,验算材料强度时,荷载效应取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对应的抗力计算采用材料强度设计值。抗震墙分加强部位和非加强部位,边缘构件分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这两种边缘构件的配筋相差很大,应分别按不同的构造要求进行配筋。设计优化前必须透彻地理解概念,勿盲目提高标准,以免造成设计浪费。
3.3设计参数取值的优化
为取得良好的优化效果,在设计参数取值上要进行优化。对毛坯房,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和房屋设计标准,合理考虑各功能空间的二次装修荷载。在计算墙体荷载时,应考虑实际墙体高度、长度和开洞影响,墙体高度的取值应扣除钢筋混凝土梁板的高度,墙体长度的取值应扣除钢筋混凝土墙柱的长度,并应扣除洞口面积。消防车等荷载宜按等效荷载取值。楼面活荷载按实际使用功能合理取值,并按规范规定考虑楼面活荷载的折减。正确取用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别,合理确定风荷载标准值和风载体型系数,必要时可根据风洞试验确定风载体型系数。根据不同荷载组合和不同计算内容选用荷载分项系数。在进行基础设计时,当上部结构传给基础的荷载为设计值时,应将设计值转换成标准值。
3.4剪力墙
一方面,要实现剪力墙布置的对称、集中,要在重点环节做到剪力墙设置的均匀化,在变化较大的位置应该缩短剪力墙的间距,以便实现恒载的平衡。另一方面,要实现剪力墙双向的布置,提高整个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
4.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优化的措施
4.1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
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过程中要将结构自身的抗震性能及外部人为因素可能造成的破坏考虑周全,切实提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和抗损的性能。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过程中要考虑钢筋混凝土结构荷载的变化问题,实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安全与稳定。
4.2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
设计人员要以抗震概念设计为依据,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平立面设计、结构构件延展性等进行优化设计,以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4.3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首先,要选择质量良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材料,从稳定性能、抗侵入性能、抗裂性能等几个方面入手,选择坚固、耐久、洁净的骨料,含碱量与水化热反应较低的水泥,减少对于硅酸盐水泥与用水量的应用,并适当地将矿物掺合料加入到材料中。其次,优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设计人员要根据实际的使用环境,明确建筑中不同结构构件的使用界限与注意事项。最后,应用合理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要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出混凝土保护层,并通过协调构件的截面积与表面积,避免侵蚀性物质集中停留区域的形成,同时注意高侵蚀度的环境中,混凝土墙板的通风效果,并注意配筋间距的合理设计,以减少钢筋锈蚀、保护层剥离等问题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出现。
5.结论
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在优化时并不是针对设计的参数,而是在满足施工质量的前提下缩减成本开支。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学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有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加入,是需要不断探索和专研的。钢筋混凝土机构设计优化涉及的环节多,不同的施工阶段要采用不同的优化方法,很多时候还需要结合实际的施工情况进行分析处理。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结构设计;结构分析
1引言
任何混凝土结构设计都是为实现某些特定功能。随着建筑业迅速发展,建筑功能也不断丰富,建筑新颖造型、精美外观,这样要求工程设计越来越复杂,同时,设计周期普遍较短,也使结构设计中存在一些质量问题,所以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过程中,影响混凝土重要质量问题,必须引起工程结构设计者高度重视。
2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要求
2.1遵守设计规范要求
混凝土结构设计师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做到按国家与地方有关结构设计法规、规程、规范以及设计标准中规定要求执行。尽管目前我国各行业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在设计理论方面还不是很统一,但是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通常参考规范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等,在结构设计时,结构工程师应遵守这些规范最基本原则来进行混凝土结构设计。
2.2考虑现场施工材料质量
为能够满足混凝土结构功能殊性能要求,再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现场施工材料资料,混凝土结构材料质量与现场所用水泥品种与粗骨料径大小有直接关系。因此,设计者还应了解施工工艺,机械设备使用情况,对水泥性能与凝结时间要求等因素,在施工现场决定选用外加剂以及其参入数量都应该了解。
3常见混凝土结构设计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3.1在结构计算与分析阶段常见问题
目前,在混凝土结构计算与分析阶段,如何高效地、准确地对工程进行内力分析,同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结构设计与处理,这是决定工程结构设计质量好坏关键。因此,混凝土结构设计者,应该对这一阶段常见问题,必须清醒认识。
在结构总体设计阶段,经常受到困扰问题是对设计结构整体计算软件选择问题。不同软件采用计算数学模型不同,所以不同软件计算最终计算结果也有所不同。虽然结果差别较小,但是对结构设计标准与规范却有很大影响。现在比较流行结构计算软件并不少,SATWE、TBSA、TAT、ETABS、SAP等都有其各自特点。然而,设计师在选择软件时要么只单一考虑设计模型特点,而忽视设计结构类型,要么只考虑结构类型而忽视对结构设计计算软件本身分析,所以导致在结构总体设计计算阶段,设计结构工程就出现很多问题。
对于结构设计师,应该考虑到一个科学合理计算软件,绝对不仅仅取决于软件系统本身优越与否,还应该分析这种计算软件是否与设计结构类型相适应。因此,结构设计工程师必须做到,对各个结构设计计算软件数学模型特点进行分析、对比与系统研究,熟悉结构设计类型,从而进行科学合理选择计算软件。
3.2地基与基础设计存在问题
1)在设计时缺少工程实地勘察报告或者临近建筑勘察报告;对基础设计必须按照“勘察——设计——施工”流程进行,要坚决杜绝缺少地质勘察报告,而进行设计情况。如果地质勘查不够细致、全面、内容模糊情况时,设计单位必须告知建设单位同时要求勘察单位重新勘察或者进行补勘。
2)未考虑地基变形影响;有很多混凝土结构设计都未对处理后地基进行变形验算,而根据有关规定,当结构设计等级为甲或乙级时,应按照地基变形进行设计;当为丙级时,如采取地基处理,处理应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相关规定;而对地基处理后情况,必须进行变形验算。
3)下卧层验算中问题
在计算下卧层顶地基承载力时,只能进行深度修正,修正系数应根据土层来决定。当扩散角所取数值满足有关规范中规定时,可直接采用;当不满足时可根据规范附录中,平均应力系数来进行计算。对复合地基来说.选取承载力较高土层来当持力层,而当软弱下卧层时,必须对承载力进行验算;如果是软弱下卧层控制承载力,那么说明持力层需要进行调整。
3.3上部混凝土结构设计过程中存在问题
目前,作为混凝土结构设计中,上部结构设计是最为关键的部位,也是体现特殊功能,特定力学结构性质的部位。主流混凝土结构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墙结构以及框支剪力墙结构,而这些混凝土结构在实际设计时,往往出现配筋不够、超配筋等情况。这样容易造成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上部结构等工程强度不足。
1)框架柱;在设计计算时,切勿忽视角柱,必须要对角柱自行定义。如出现未进行定义,而实际配筋率又满足计算结果,那么在实际施工中就会出现配筋率无法满足最小配筋率问题。作为短柱来说,在一级抗震设计时,沿着短柱全高箍筋间距应小于纵筋直径6倍。框架柱程序可以进行自行判定。这种框架柱不可以进行直接替换,不同强度箍筋应满足不同结果。对超短柱来说,在整个结构设计中应尽量避免,如避免不了,就采用性能较好箍筋、采取控制轴比、在整个框架柱中添加芯柱等方法。
2)框架梁:框架梁在计算是容易出现实际配筋大于计算结果情况,主要原因有:绘图时只标注支座一侧配筋;当配筋率大于2%时,箍筋并没有随着支座处配筋增加而增大;跨中配筋与支座配筋比例超出正常范围。同时还应注意各抗震等级下,纵筋直径的要求以及穿过中柱及剪力墙的纵筋直径。
3)连梁:在地震作用下,为保证剪力墙不发生剪切破坏,即墙肢与连梁满足“强剪弱弯”的原则降低连梁弯矩设计值,使部分连梁先于墙肢出现弯曲屈服,降低连梁屈服弯矩的同时也降低了连梁的剪压比,可改善连梁的延性性能。一般控制连梁折减系数在0.5~1之间,抗震设防烈度越高,延性要求越高,设防水准要求越高,就可以折减多一些。这样才能够保证连粱在正常使用下不现开裂、屈服等问题。当连梁跨高比不大于2.5时,要注意不要把墙体水平分布筋当做连梁腰筋来计算,否则会出现连梁的腰筋配筋率不满足标准情况。
4)框支剪力墙;在结构设计中应该重点考虑转换层,因为转换层是整个框支剪力墙中比较薄弱楼层结构,在相关计算时,应根据相关规定将其地震剪力乘以增大系数来计算相关参数。框支柱、框支梁的纵筋各项系数都应满足有关规定的要求。
3.4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其他问题
1)各专业间配合:由于专业分工发展,一个结构设计团队由各个不同领域专业人才构成,整个项目从设计到施工也是由很多不同团队负责,因此,专业间配合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组织之间,涉及到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之间衔接与配合。配合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质量,甚至整个设计理念与风格。结构设计专业人员不可只专注于设计,而忽视配合施工工艺技术,否则就会出现很多大的问题。
2)混凝土设计耐久性:混凝土结构功能有三方面内容:适用性、安全性、耐久性,目前,混凝土结构设计在适用性与安全性方面研究较深入,设计方法相对明确,因此,混凝土结构设计在这两方面做得比较好。结构耐久性方面研究还不是很成熟,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混凝土结构因耐久性不足而失效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为正常使用,必需进行维护,而这样所付出维护费用是非常高昂的。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因素主要有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再结构设计时应该区别进行考虑。这真对不同结构功能需要,考虑避免降低结构耐久性的影响因素。这样设计出来的混凝土结构才是最科学,最合理的。
结语
混凝土结构设计本身是个长期、循环、复杂兼具深度和广度的专业。对于企业来讲讲究的是效率和效益,因此,目前混凝土结构设计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设计时间短、设计任务大而重。混凝土结构设计质量密切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责任重大。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做起,做好混凝土结构设计,总结设计经验不断改进设计理念,设计时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影响,这样来保证整个工程质量。以上仅仅是笔者的一些浅薄认识,只有不断地学习、对实践经验不断进行总结才能做出较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周克荣等编著.混凝土结构设计[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8.
[2] 贾慧麟.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J].华章,2011(05):47-47.
[3] 王刚.混凝土结构设计探讨[J]才智,2011(25):85-86.
关键词:超长混凝土结构 温度收缩裂缝 后浇带 设计措施
1 前言
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的裂缝较为普遍,裂缝的类型也很多,但按成因基本可归结为由外荷和变形引起的两大类裂缝。其中由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形引起的收缩裂缝和温度裂缝以及由这两种变形共同引起的温度收缩裂缝则是兰州地区实际工程中最常见的裂缝。随着建筑向大型化和多功能发展,超长(即超过温度伸缩缝间距)高层或大柱网建筑不断出现,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施工中泵送混凝土工艺的应用,使超长混凝土结构易出现的温度收缩裂缝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虽然这类裂缝属非结构性裂缝,一般不致影响构件承载力和结构安全,但却会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和整体性。同时也会给使用者感官和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另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气候环境、温湿度差异很大,现行规范对防止和减轻温度收缩裂缝的设计措施制定的较为原则和局限。因此不少设计人员较重视强度设计,而不太认真考虑抗裂的构造措施。这样一旦出现裂缝不仅影响工程质量,同时在进入住房商品化,质量纠纷日趋增多的今天也不利于保护自己。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感到有必要结合兰州地区温差大,气候干燥这一地区特点,根据多年的工程设计实践和体会,对防止和减轻超长混凝土结构温度收缩裂缝的设计措施提出一些建议,供设计人员参考并能有所启发。
2 温度收缩裂缝的基本特点
混凝土在结硬的过程中发生收缩,温度变化时会热胀冷缩,当这两种变形受到约束后,在结构内部就会产生收缩应力和温度应力,这两种应力分别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会导致混凝土开裂而形成收缩裂缝或温度裂缝。超长混凝土结构中较多见的是在收缩应力和温度应力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温度收缩裂缝。要分析温度收缩裂缝的基本特点,首先应掌握收缩和温度变形的一些基本概念。
2.1 收缩变形的特性及影响因素:
一般混凝土最终收缩应变约3~5×10-4,其特点是早期收缩快,半年可完成第一年收缩量的80~90%,一年后仍发展但已不明显。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混凝土强度等级,水泥品种,水灰比,坍落度,养护(保温,保湿)和体表比。
2.2 温度变形的特性及影响因素:
混凝土温度线胀系数一般为1.0×10-5/C°,其变形随温差而变化,一般发生在混凝土结硬一直到房屋使用期间。其影响因素有季节温差,内外温差和日照温差。
2.3 温度收缩裂缝的基本特点:
⑴ 该裂缝由收缩和温度变形共同产生,其分布一般为收缩和温度两种裂缝的组合,随环境湿度和温度而变化,随时间而发展,裂缝的开裂和危害程度往往较单一的收缩或温度裂缝严重。
⑵ 根据具体工程裂缝出现的时间、发展与变化、以及分布、形状、尺寸等特征。一般可分为以收缩变形为主或以温度变形为主,实际工程中较常见的是以收缩变形为主的温度收缩裂缝,一般发生在混凝土浇筑后一年内,但多见半月至数月之内。
⑶ 主要影响的部位及构件是底层和顶部数层梁板构件以及基础梁、挑檐、栏板等外露构件。
⑷ 梁板裂缝呈现不同分布和特征,梁缝一般垂直于纵向,分布在两侧面,两头细、中间宽、枣核形。裂缝为表面,深进或贯通。单向板缝等间距平行于短边。双向板缝较重于单向板缝,两个方向板缝纵横交错,不规则,缝多为贯通,板面缝一般宽于板底缝。
3 防止和减轻超长混凝土结构温度收缩裂缝的设计建议
3.1 设置后浇带以及控制和抵抗温度收缩应力的措施
3.1.1 有效设置后浇带
后浇带是列入高规中的一种目前设计人员常采用的方法,它利用了混凝土早期收缩量大的特性,其设计思路是“以放为主”。主要作用是释放早期混凝土收缩应力,减小以收缩为主的变形。高规虽然对后浇带的间距、宽度、钢筋处理、浇筑时间有较明确要求,不少资料对此也有所介绍。但是结合多年来对兰州地区几个较大型超长工程的设计实践,深感对后浇带的做法必须予以重视。如设计施工处理不好,不仅起不到予期的效果,还会留下结构隐患。因此就后浇带的具体做法提出以下建议和看法:
⑴ 间距:高规规定为30m~40m。建议具体工程应结合建筑物长度、气候环境特点综合考虑,一般应控制在30m左右。
⑵ 位置:
①小跨梁开间或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可在梁跨三分之一处。
②平面布置时要注意梁的布置宜平行于后浇带以免梁截断太多。
③视具体情况可沿平面曲折通过。
⑶ 宽度:高规规定800~1000mm。建议预留的宽度要考虑满足钢筋错开搭接要求。可允许大于1000mm。
⑷ 钢筋:目前对后浇带内梁纵向钢筋处理有两种做法。
第一种:梁板钢筋均断开后搭接(高规要求),但由于梁钢筋搭、焊接处理困难,质量不易保证,易给结构造成隐患。
第二种:板钢筋断开,梁钢筋直通不断。目前工程采用较多,但由于截断梁较多时,钢筋全部不断会约束混凝土收缩,达不到予期效果。
建议:梁上部钢筋,腰筋及板墙钢筋断后错开搭接或必要时先搭后补焊。梁下部钢筋不断,可适当加大配筋。这样即可大大减小梁钢筋全部不断对混凝土收缩形成的约束,又可避免梁钢筋全部断后造成的钢筋搭、焊接困难,这种处理方法笔者自93年以来已在一些工程中较好的进行了使用。
⑸ 浇筑时间:高规要求,宜在两个月后且浇筑时的温度宜低于主体混凝土浇筑时的温度。由于混凝土早期收缩量大,相对一年的收缩量,半月约占30~40%;1个月约占45~55%;2个月约占65~75%;半年约占80~90%,故应按规范执行,一般应保证两个月后浇筑。
⑹ 后浇混凝土:采用无收缩或微膨胀混凝土,强度较主体混凝土提高C5级。
⑺ 设计时要特别交待以下请施工单位注意的问题:
① 后浇带两侧宜设钢筋网片,防止主体混凝土流入后浇带。
② 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前应清理凿毛,浇筑时振捣密实,精心养护。
③ 后浇带两侧支撑保证稳定可靠,后浇带混凝土达设计强度时方可拆除。
3.1.2、针对性地采取控制和抵抗温度收缩应力的措施
⑴ 加强屋面保温隔热措施,采用高效保温材料,严格满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⑵ 屋面板、外廊板,阳台板等外露室外现浇板(含施工期间主体暴露时间较长的室内现浇板)以及板跨大于4m且采用泵送混凝土的双向连续板等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板,均应在板面(即板的受压区)配置不小于φ6@200双向钢筋网片,或支座钢筋隔一全跨贯通,但间距不宜大于200mm,每一方向配筋率不宜小于0.1%。以上板在有受力钢筋处,实配钢筋尚应考虑温度收缩应力影响予以适当增大。
⑶ 框架梁及所有现浇梁凡高度≥600者(外露梁高度≥500)均设置不小于2φ12腰筋。腰筋宜细而密,间距不应大于200mm,每侧腰筋配筋率不宜小于0.1%。
⑷ 檐口板,外露栏板应双面双向配筋,上下端头各配≥2φ10温度抵抗筋,并每隔15~20m设置一道20mm温度伸缩缝。
⑸ 控制现浇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大于C35。
后浇带列入高层规程后已在大量工程中广泛使用。前已述及,其主要作用是减小混凝土早期以收缩为主的变形。因此,超长混凝土结构温度收缩裂缝的预防不能仅靠设置后浇带来解决,必须采取上述“放”“防”“抗”相结合的综合措施。笔者已在兰州和西非热带地区一些较大型的超长建筑中,根据具体工程各自的特点多次采用了上述综合措施。实践证明比较有效。故认为,防止和减轻兰州地区超长混凝土结构温度收缩裂缝目前仍然应首先或主要采用设置后浇带以及控制和抵抗温度收缩应力的综合措施。考虑目前混凝土温度收缩裂缝的趋于增多以及超长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建议采用上述综合措施,房屋总长宜控制在120m内。
转贴于 3.2 采用UEA补偿收缩混凝土
3.2.1 方法提出:
由于后浇带延长工期,钢筋断后的搭、焊接和清理凿毛均给填缝施工带来一定麻烦,处理不好将留下隐患,因此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游宝坤等人提出了采用UEA加强带取代后浇带连续浇筑超长建筑的无缝设计施工方法。
3.2.2 设计思路:
“以抗为主”的设计原则,利用UEA补偿收缩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产生的膨胀作用,在结构中产生少量预压应力用来补偿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产生的温度和收缩拉应力,从而防止收缩裂缝或把裂缝控制在无害裂缝范围内。
3.2.3 具体做法
所有楼板均掺10~12%UEA(膨胀率2~3×10-4)。但每间隔50m设置一条2m宽膨胀加强带,带内混凝土掺加14~15%UEA(膨胀率4~6×10-4),两侧设密孔钢丝网,防止混凝土流入加强带,可连续浇筑100~200m的超长建筑,具文献[4]介绍,该技术已在全国50多个重大工程中应用。
由于这种方法,规范未列入,施工要求严,气候环境影响大,潮湿地区膨胀可保持,干躁地区会存在问题。结合对福州机场航站楼采用UEA混凝土后实际效果的调研。建议兰州地区应慎重采用,若采用可做必要计算和实验,测得一些技术数据,最好在有条件保湿养护的地下结构中采用。也可考虑在建筑长度70m以下,设置后浇带后影响工期的工程上试用,但对梁板构件仍应针对性地采取3.1.2中介绍的一些必要的控制和抵抗温度收缩应力的设计措施。另外特别提请施工时要严格保湿养护。
3.3 采用予应力混凝土结构
予应力混凝土可增强梁板刚度,梁板中所产生的预压应力可抵消由于混凝土温度变化和收缩产生的轴向拉应力,从而达到扩大温度伸缩缝间距不设后浇带的目的。经对珠海机场调研了解到:梁板在采用无粘结予应力混凝土后,平面尺寸84×48m,未设后浇带,使用良好。笔者认为,当为满足建筑层高要求而采用该技术时,可考虑在采用必要的控制和抵抗温度应力的具体措施后增大温度伸缩缝的间距,但应结合工程收集资料具体分析。
4 结语
⑴ 温度收缩裂缝是兰州地区超长混凝土结构中较常见且日趋增多的裂缝,由于该裂缝的危害性及规范的局限性,设计人员应予以足够重视。
⑵ 本文从设计角度上简析了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形的特性,影响因素以及温度收缩裂缝的成因和基本特点,以使设计人员建立最基本的概念来针对性地结合具体工程特点考虑防止和减轻温度收缩裂缝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人防地下室;混凝土;结构;质量;控制
随着空袭技术的不断发展,防空变得越来越困难,防空作战的成败已成为高技术局部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公共人防工程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公共人防建筑的特点是能抵御具有一定杀伤威力兵器的破坏,在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强度要求能够承受核武器地面冲击波,并且可以有效规避化学武器、生化器以及放射线等污染,确保对公众财产以及生命安全的保护。
一、人防地下室混凝土结构施工方案
根据市政规划施工要求,在人民球场公共人防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尽量减少对球场周边建筑及景观的影响,保证地面活动场地的完整性。在施工方案的防水设计中,应采用以结构自防水为主、外包柔性防水层为辅的复合防水体系,在围护结构中采用掺加高效维膨胀抗裂防水剂的防水混凝土,除起到增强保护结构主体的作用外,还能减少地面沉降,降低对周边建筑的影响程度。
在人防平战设计中,既要满足平时使用的人流和车流的通畅性,还需满足战时的防护要求,因此必须要采取平战转换措施,并完成战时设备及管线的安装工作。整个人防地下室混凝土结构施工在建设过程中,其设计思想和原则是:在符合人防有关规范的基础上满足平时停车的功能要求,各个单元设计要与平时防火分区规划相结合,最终构建设备体系以及防护体系。整个设计过程要符合《人民防空工程防护功能平战转换设计标准》的相关要求,按照安全可靠、就地取材以及安装快速的原则具体实施。
二、人防地下室混凝土结构技术措施
在具体的施工中,针对基坑开挖与边坡支护工程:勘察报告显示,施工场地的上层大部分基本为杂填土、粘土,施工应采用钻孔灌注桩进行支护,利用高压喷射注浆法使灌注桩之间的土体形成高压旋喷桩,与灌注桩连为一体,形成封闭的止水帷幕。其支护结构必须要进入持力层深处,才能满足止水以及支护结构的稳定要求。另外,由于人防工程防护要求必须便于平时维护,在结构设计时其主体不设永久变形缝,为防止由于混凝土温缩引起的结构裂缝现象,必须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并采取以下措施:(1)在布置中采用结构顶板和底板的钢筋双向拉通形式以提高整个混凝土结构的抗裂和抗变形能力,增强其稳定性和可靠性。(2)为了满足防水要求以及结构顶板、底板及墙体的施工,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防水混凝土设计配比,以合理的比例掺加膨胀型复合抗裂防水剂,一般具体按照试验来制定掺量的标准。(3)在掺灰方面,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制定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降低水化热,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可靠性,同时降低混凝土中水泥和水的含量。(4)在顶板和底板施工中,要沿着墙体设置两条后浇带,并且在后浇带间加设一道加强带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5)在墙体顶部结构设计中,必须增加构造暗柱,适当增加墙体水平筋的配筋率,提高其稳定性。
三、人防地下室混凝土结构施工的质量控制
为了提高混凝土结构施工的质量水平,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针对施工的难点以及重点工程进行严格控制,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开展:(1)钢筋混凝土方面。在人防地下室施工中,由于钢筋数量比较多,并且部分混凝土内部包有钢骨,钢筋与钢筋以及钢筋与钢骨之间出现位置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钢筋之间的距离比较小,导致混凝土下料以及振捣都增加了难度。(2)钢结构的现场安装程序环节。事先要安排吊装顺序和吊机行走路线,选择合理的吊机吨位,在钢柱安装之前,首先要检查地脚螺栓,查看其埋设的精度,以及平面位置和标高,一般要求螺栓平面位置偏差小于等于2mm,标高偏差要小于等于5mm。采用机械吊装,控制好机械臂的移动速度,缓慢将柱脚加钢垫板调整至设计标高。通常在钢结构焊接环节中,首先要清除焊缝坡口附近的铁锈或者是其他杂质,并且要求焊缝要饱满、均匀不能出现夹渣现象。由于人防工程地下室混凝土结构在施工中其焊缝比较厚,因此在施工前必须要进行专项试验,确定焊缝变形值,采用针对性的焊接方式,来减小焊接应变造成的不利影响。(3)在混凝土浇筑环节中,由于钢骨的存在,这就使得进料口的空间变得更加狭小,增加了下料的难度,并且使得振捣棒无法进行。另外由于钢筋数量多,排列密集,难以确保混凝土密实度。为了确保施工质量得到控制,必须加强混凝土的和易性,在混凝土材料中掺加JL减水剂;加强振捣,采用振捣棒具体实施;在柱模上每间隔1m处用手钻一个小孔,以便观察混凝土的浆液情况,提高翻浆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木模外侧要派专人进行敲击,增强混凝土密实效果并且确保其外观以及质量,另外通过敲击还可以判断振捣不到位的部位,有助于及时修补,加强施工质量的控制。在浇筑过程中,需要在柱帽连接板上开一个150mm的孔洞,并在其上面焊同厚度的钢环,以此作为混凝土浇筑振捣棒下入钢柱内振捣的作用。最后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还需要做好监控,详细记录施工过程,确保整个人防地下室混凝土施工过程得到控制。(4)工程养护工作。对于钢柱的养护,一般在混凝土浇筑完成之后,要对钢柱部位采用塑料薄膜进行覆盖;在楼板混凝土浇筑之前要用套管套在每一根竖向主筋上,避免浇筑过程中混凝土污染柱筋的底部,以及脱模剂被污染。最后在柱子混凝土拆除模板中,一定要及时进行浇水,确保塑料薄膜封闭,并且采用胶合板封角进行保护,提高球场人防工程施工的质量。
综上所述,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人防、设计、监理以及业主等单位都必须高度重视质量控制,严把中间验收质量关,确保工程无渗水、漏气以及沉降等质量问题,各项施工必须满足设计要求。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钢构结构安装完毕后,安排好混凝土其他结构的施工周期;调整混凝土的浇筑环节,降低钢构骨架给混凝土施工增加的难度;最后是提前考虑钢材占用模板内空间对混凝土振捣的影响,要注意混凝土骨料粒径,采取经济合理的浇筑技术,确保密实度以及和易性。
四、结语
总之,在人防地下室混凝土结构施工中,一定要按照施工要求以及设计规范具体实施,确保满足施工技术的同时,加强对工程重点及难点的质量控制,提升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谢晓松,李成林,刘青.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期质量可靠性控制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23).
[2] 李正杰,王金山,陆健.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研究与质量控制要点[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38).
[3] 李彦霖,郭娟丽,吴建辉.混凝土结构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及其可靠性的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2014(25).
[4] 田德林,杨迪珊,石正华.基于温度效应分析的超长地下室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J].武汉理工大学,2015(06).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设计;安全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 TV33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一般的情况下,对于混凝土的结构设计师必须要能够在建筑物的结构进行设计的时候,对其自身内力的计算以及结构的分析,可以综合的考虑到建筑物整体的结构以及各个分散构件的基本使用功能,并且还要严格的遵照相关的规定及安全度来对各个构件的总体耐久性以及承载力进行测量,确保所设计混凝土的结构能够符合安全度的标准,保证建筑物能够安全的使用。结构师要明确拟建建筑物以后要承担的功能,进而来对各个备选的方案进行综合的比较,最后挑选出最佳的设计方案。
一、加强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安全度的愈义
结构工程师设计的混凝土结构建筑的目的是给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安全性能,性能和耐久性的混凝土结构,确保能有效地执行其预期使用各种函数在指定使用寿命。所有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计算公式和结构要求的起点是确保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安全度,因此,混凝土结构的安全设计要求考虑到经济因素,技术和政策等。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安全程度直接反映了工程造价之间的关系,投资和维修费用的风险,如果想提离结构设计的安全程度,它会增加项目的成本,但会减少投资风险和相应的维修费用二相反.如果结构设计安全度虽然低,造价较低,但会增加投资风险和相应的维修费用。因此,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合理程度的安全需求平衡项目成本和项目风险,并寻求两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混凝土结构安全度的设计直接关系到结构类型的选择,动力学模型和设计理念是合理的,需要考虑完整。切忌直接平等待遇和各种材料。从政策的角度来看,选择合理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安全不仅与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甚至影响到社会安全和政治稳定,导致一个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和基本的经济基础的变化。长话短说.选择和制定科学合理的混凝土结构安全设计标准反映了整体经济资源,国家建设设计和技术水平,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建筑材料的质量水平,意义深远。
二、混凝土结构设计安全控制的思考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形成原因,其客观因素十分复杂.特别在施工阶段,还掺杂有人为因素。总的来说,控制结构裂缝的主要因素有温差或收缩、线膨胀系数、弹性模量板厚或墙高、地基对结构体的约束程度、结构物的长度、材料的极限拉伸率等。所以,混凝土结构的裂缝问题不是单纯的结构理论问题,而是由结构设计、结构近似计算、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及其质量组成、施工工艺及灌浆处理等多专业组成的综合性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混泥土建筑物的安全程度,延长混凝土建筑物结构的使用寿命,混凝土结构的裂缝需要进行安全检测及修补。比较常用的修补方法需要根据建筑的裂缝程度,裂缝的大小、裂缝的深度等情况决定使用安全修补的方法。对混疑土建筑物的修补时应注意坚持以下原则:建筑物裂缝修补时,应该简单操作易行,经济安全,合理可靠。修补建筑时,应考虑是否影响周围的建筑物及建筑物自身。在进行修补混凝土建筑裂缝时,必须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修补裂缝的方法,裂缝修补之后的稳定性,裂缝修补对建筑物及其周围建筑物的影响,再进一步确定修补建筑物的使用方法。表面修补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混凝土建筑物的表面出现裂缝时,出现渗水的情况时所采用的方法。在建筑物裂缝处,涂抹适量的水泥砂浆,修补建筑物防止其出现漏水渗水的现象。表面凿槽嵌补法:此方法适用于混凝土建筑物出现裂缝较大的情况,当出现的裂缝是V形状或是U形状时,在裂缝内籍要放入刚性材料,比如环氧胶泥这些类型的材料。防止V形或U形裂缝继续扩大,及时修补混凝建筑物的裂缝,防止裂缝的进一步扩大。表面贴条法:这种方法是将一种混凝土建筑物裂缝贴条贴在建筑物裂缝处,把其周围的裂缝钻住,防止其继续扩大,影响建筑物的毁坏程度,使其建筑物的裂缝程度不在继续扩大,对混凝土建筑的裂缝进行及时处理机修补。扒钉锚固法(缝合法):这种方法,就是在混凝土建筑裂缝两侧,每隔上一定的距离进行打孔,每侧的两空要求对称,然后往孔里面灌注泥砂浆进行锚固,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混凝土建筑出现裂缝较大的情况,可防止建筑物结构的脆弱性,提高其承载力。内部修补法:内部修补法适用于对结构整体性有影响及有防水、防渗要求的深层裂缝及内部缺陷的修补。为了保证结构物的安全,延长使用寿命,对危害性裂缝要及时进行修补处理。灌浆修补是处理措施中常用的一种内部修补方法。灌浆修补法是用压力设备将浆材压人构件的裂缝及内部缺陷内,充填其空隙,浆材凝结、硬化后,起到补强加固,防渗堵漏并恢复结构构件整体性的作用。混凝土裂缝的灌浆修补有水泥灌浆和化学灌浆两种,一般多采用化学灌浆。两类化学灌浆具有钻度低、可灌性好,收缩小并具有较高的豺结强度和一定的弹性,以及恢复结构整体性的效果好等优点,应用较多。水泥灌浆具有强度高,材料来源广,价格低,运输、储存方便,以及灌浆工艺比较简单等优点,也是目前应用较广的灌浆材料。一般多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建筑物中较宽、较长裂缝的修补。结构加固法:这类加固方法是在提高结构承载力的同时,不同程度地限制了混凝土裂缝的发展或将裂缝封闭。一般方法如下。
1.外包加固补强
此法主要适用于柱、梁、屋架等截面尺寸相对较小的构件。外包钢加固法有千式外包钢加固、湿式外包钢加固等形式。从受力的形式来分,可分为预应力和非预应力两种。干式外包是指型钢与原构件间无任何豺结,或有钻结,而不考虑其传递剪力作用。湿式外包钢加固法是在外包钢与原构件之间用乳胶水泥浆粘贴或以环氧树脂灌浆等方法乳结时,称为湿式外包钢加固法。
2.外贴钢加固补强
外贴钢加固补强方法是用不同手段在结构构件表面贴补或粘着加固材料来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从而减小工程事故的出现。外贴的方法较多,有粘胶、锚接、焊接等。以混凝土受弯构件外贴钢加固法使用较多。混凝土外贴钢加固。混凝土外贴钢加固法是用建筑胶粘剂将钢板或钢带粘贴在构件表面的一种加固方法。构件外贴钢材后,钢材与原构件共同受力,达到提高构件承载力的目的。此法毅结力强,加固过程中,被加固构件基本上不受损伤,加固后,构件外形尺寸变化小,基本不减小建筑物的使用净空,施工场地小,工艺简单,施工质量易保证,这些都是此法的优点。锚贴钢材加固法。混凝土构件锚贴钢材加固法是通过锚栓、膨胀螺栓等机械方法把钢材贴到构件混凝土裂缝部位表面,以防止裂缝扩大并提高结构的承载力。与贴钢相比,锚贴有以下优点。锚贴的钢材不易脱落,可以充分发挥钢材的延伸性能。锚贴后构件可以立即受力。锚贴钢材可以是较厚的钢板,也可以是型钢,使构件抗力提高幅度大。
结束语
混凝土规范进行横向比较及对我国混凝土规范的演变进行竖向观察,可以很容易的认识到混凝土规范作为上层建筑,反映了时代社会的经济特色以及总体需要。建筑物的适用性以及安全性和耐久性都可以作为衡量建筑物的混凝土整体的结构能否达到耐用及安全可靠的长时间的使用的基本要求。所以说结构工程师在对建筑物进行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时就一定要全方面的考虑到结构设计相关安全度的要求,来实现建筑物的安全性以及适应性和耐久性等要求。
参考文献
[1]宋础.国内外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安全度设置水平的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
[2]吴学敏.关于结构设计安全度问题[J].建筑科学,1999,05:1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