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1 16:51:50
导语:在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改革背景
随着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使得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这对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各大高校中,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的学校已超过300所,与此同时,全国每年该专业招收人数超过1.5万人。然而,与其他众多发展较为成熟的专业相比,本专业的起步较晚,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在该领域培养先进人才的经验仍较为匮乏,专业课程设置仍不够成熟,其对大学生所展开的就业指导项目仍较为简单与笼统,从而导致我国该专业领域的人才数量显然无法满足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庞大需求,这就需要对其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大量的探索、研究与改革,进而真正地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现代教学体系的专业人才。
二、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为了迎合当前全球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趋势,大力培养高素质,高能力,专业化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人才,我校于新校建立开始便开设对外汉语专业,开设该专业的目的在于,培养出具备较为深厚的汉语语言文化底蕴,拥有丰富的语言教学能力与教学技巧,能够熟练掌握对外汉语教学思路,从而能够在国内或国际汉推事业中发挥出应有的能力,为全球汉推事业做出相应贡献的人才。
(一)教学目标
在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课程中,我校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充分掌握对外汉语专业课程内容,从而使学生具备较为全面且专业的对外汉语教学能力。
(二)课程设置
在我校对外汉语专业设立之初,参考我国其他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如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财经大学、南京外国语大学等对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状况,我校将汉语基础、汉语综合学习、汉语研究等科目定位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具体课程内容为:现代汉语、汉语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汉语社会语言学、汉语文字学、汉语实用词汇学、现代汉语修辞学、汉语训诂学等门课程。这些课程占全部专业课程种类的四分之一。除此之外,我校还开设多门文化、文学类课程,包括:现代文学、文学概论、古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西方文学、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文学批评史、东方文学、中国文化、比较文学、影视文学、宋词研究等课程。与此同时,为了丰富学生的对外汉语相关知识,并提升学生的对外汉语专业素养,我校还开设了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讨论、微格教学训练、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温习以及当代语文教学流派分析等课程。
(三)教学成果
首先,对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人才培养成果进行统计:我校2015届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共计199人,其中有29人考取研究生,其余170人完成就业,其中,从事相关事业单位及公务员工作为28人,公司工作66人,学校教学工作76人(包括小学38人,中学26人及培训学校12人)。从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我校该专业学生考取本专业研究生形式大好,就业状况也非常良好,且大多数学生从事与教学相关的工作,成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支有效力量。然而通过数据显示,我校本科毕业直接投身于汉语国际教育行业的学生匮乏,使得学生只有通过读研进修,到了更高更广的平台,才能获取更多机会未来参与到汉推事业中去。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展开分析与研究,并对学生所取得的教学成果进行持续的跟踪调查与分析。其调查结果表明,通过四年的对外汉语教学课程学习,使得学生在汉语的词汇分析,词汇应用,汉语结构分析,以及汉语综合应用等方面的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同时学生关于汉语教学方向,汉语教学思路,汉语教学目标等相关领域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与认识,本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均能较为有效地掌握一定的对外汉语教学能力与相关的教学方法。
然而,随着我校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的逐步开展,该课程内容设置所存在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暴露出来。第一,根据对当前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的长期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其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于传统的汉语语言基础知识与文化,同时,由于学校所开设的对外汉语教学课程重点针对于学生汉语语言理解与应用环节,而缺乏针对汉语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拓展,从而导致学生在毕业之际,仍旧未能掌握较为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学经验,除此之外,学校所开设的对外汉语文化交流与拓展科目,重点集中与学生知识的积累与拓展,而非学生个人能力与素质的提升,导致学生对汉语教学技术的应用水平整体偏低。第三,在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技能课程,实践课程数量较少,使得学生无法掌握更为丰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同时,也无法将现有的教学思路予以应用与磨练,无法达到“教学练兵”的目的。第四,在我校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中,有关提升学生才艺能力方面的课程几乎没有,这便导致学生只是一味的,枯燥的进行学习,而没有对学生进行才艺方面的培养与积累,从而使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除了对外汉语课程领域内的知识之外,几乎没有可施展之才,进而无法满足国际市场对本专业综合型人才的要求。
(四)就业指导
在当前情况下,我校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内容主要为:为学生提供一些就业发展方向,企业与公司,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寻找相关工作机会的经验与方案,教会学生如何制作相关的简历与简介,帮助学生在毕业前进行就业培训等等。
然而,如今我校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所开展的就业指导项目仍旧较为简单,其主要原因来自于,我国对外汉语事
作者简介:苏昕(1987―),女,汉族,河南新乡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专任教师。
业发展较为薄弱,相关的经验积累显著不足,从而导致学校在开展相关就业指导课程时显得力不从心,无法从当前国内外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需求程度等方面展开深入的分析与指导,进而使得学生无法从指导中获得真正有利于其在今后就业过程中抓住机遇,彰显优势的有效技巧。具体来说,首先,我校在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没有对其今后从事相关行业的相关职业素养与从业知识展开深入的分析,缺乏对学生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专业能力状况所展开的具体的构建与规划。其次,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没有合作的实习单位,学生毕业后没有准确的就业目标,也缺少从实习单位直接获取正式工作的机会。第三,未能对学生从事职业生涯中所需的管理与组织能力进行有效地拓展。
三、改革措施
(一)课程改革
在进行课程改革之前,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多侧重于对学生汉语基础知识、文化的积累与培养,而较为轻视针对学生实际对外汉语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拓展与提高,因此,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应集中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与教学内容,大量增加与汉语教学综合能力培养与拓展相关的教学内容,包括,汉语教学方法课程,汉语教学理论课程,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引导中外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如何拓展对外汉语学习能力等等。与此同时,这对汉语教学技巧与能力进行培养之外,还应当注重于对学生个人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增加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如,对外汉语教学能力培养课程,综合素质培养课程等等。
在当前情况下,我校针对汉语教学相关的实践课程与技能课程稍显不足,从而导致学生无法积累相关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技巧,因此,应当大力拓展相关课程,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课程,对外汉语教学技巧课程,对外汉语教学方法拓展课程等等。最后,针对当前我校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个人才艺培养课程的匮乏,应当转移教学方向,开展相关课程,例如:学生综合才艺培养课程,学生艺术修养课程,等等,从而使学生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与素质,进而更好地在今后的教学与工作当中一展宏图。
(二)就业指导改革
针对上文提出的我校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其具体的改革措施为:第一,加强与海外院校的交流,建立实习基地。在有条件的前提下,与海外院校进行合作,派送学生出国教汉语;若短期内没有海外关系,则可与沿海城市、大中型城市的对外汉语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输出学生去此类单位进行教学实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只有真正的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才能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践经验,有了更多实践经验,才能在就业市场中更具竞争力。第二,在针对专业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对其今后从事相关行业所需的知识,技巧与相关的职业素养展开深入的探讨,帮助学生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就业素养发展体系,使学生在就业培养期间,尽可能地掌握一定的就业能力与就业素养,进而有利于其今后顺利地融入到相应的工作氛围当中,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对外汉语教学工作需求。第三,对学生专业能力状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帮助学生形成一套较为合理的就业方案与就业规划,使学生这今后的就业过程中,拥有更为清晰的思路。第四,对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所应当具备的管理与组织能力进行一定的培养,例如,开始组织管理培训课程等,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组织与管理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面对企业或组织的需求,赢得企业或组织领导的青睐。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当前我校开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就业指导项目所存在的不足展开详细的分析与探讨,提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改革方案,希望通过本篇论文的研究,使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培养能力,提升素养,掌握对外汉语教学技巧,积累相关的教学经验,同时,在进行就业指导过程中,能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拥有较为清晰的规划与安排,培养相关的组织与管理能力,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进而更好地融入到今后的工作当中,为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教育国际化 国际学校 双语教育
教育国际化是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在国际教育贸易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在国际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加速流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各国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采用等方面不仅要满足来自本国、本土化的要求,而且要适应国际产业分工、贸易互补等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或者本质,说到底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都想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为本国的最高利益服务。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日益显现的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一、国际学校在中国
一方面,伴随全球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文化、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我国教育开启了国际化之路。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开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从法律上确立了教育国际化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开宗明义:“为了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活动,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本条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16章中明确提出:“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具体到教育或学校层面,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教材建设、教学评价、教师流动、学生流动、学术交流、合作办学等领域展开了体现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一系列改革与实验,教育已经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国内走向了国际。近些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兴起了以引进国外课程与教学体系(A-level,IB,AP,IGCSE),使用外籍教师和国外原版教材,采取国外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开展国际教育的国际学校、国际班、国际部以及各类国际教育项目。如中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开发的国际教育项目、上海师范大学剑桥国际中心、北京中加学校、北京新英才学校、北京私立汇佳(IB)学校、深圳中加学校、青岛天山实验学校、烟台耀华国际学校、长春美国国际学校等等,层出不穷,不可胜数。这些国际学校因其引进国际课程和国际高中教育,提供优质国际教育,直通国际大学,而备受国人青睐。
二、双语教育与教育国际化
何谓双语教育?国内外研究者对其界定尚是见仁见智,很难达成共识。因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情景来理解双语教育,就会有不同的界定。一般而言,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双语教育。广义的双语教育是指凡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都是双语教育,如汉语和英语、汉语和日语、少数民族语与汉语等。狭义的双语教育是指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一门外语所进行的非语言学科内容(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地理、计算机、体育等学科专业)的教育,它强调的是起媒介作用的“教学语言”,而非单纯的“语言教学”。笔者本文所说的双语教育是指狭义层面的汉英双语教学,即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教授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各国为了适应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都高度重视双语教育,开展双语教学,培养双语师资,提高本国国民的英语素质,增强其参与国际竞争的本领。同时实践也证明,掌握双语或多种语言的人在外交、外贸、学术交流或其他国际场合能够轻而易举地与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相互交流,在国际交流与贸易中占有优势。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存在两种层面与形态的双语教育,即基础教育领域的双语教学实验和高校的双语教学。基础教育领域的双语教学实验,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上海中学等一批中小学为龙头,开展了针对传统外语教学“高耗低效”“学用脱节”的弊病,以开辟英语教学新途径,变英语“语言教学”为“教学语言”,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与水平,进而提高英语教学与学习质量和效益为宗旨的双语教学实验。随后,双语教学实验逐步在辽宁、山东、无锡、苏州、浙江、广州、深圳、北京、成都等省市得以开展。且上海市、辽宁省、苏州市、无锡市、成都市等省市正式颁布了开展双语教学实验的文件,大力支持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蓬勃发展起来。
与此同时,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科技革命和加入WTO对我国教育的挑战以及研讨交流国际上先进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我国高校开始大力推进双语教学,以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开展国际对话,培养国际化人才,与国际接轨。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打造国际化城市”成为很多城市追求的目标。而国际化的城市需要国际化的人才,国际化的人才需要国际化的教育,加之,大学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功能,通过高校双语教学,以满足上述经济社会发展之需求的改革便水到渠成。自2001年始,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启动2007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协作组章程》等文件中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培养既熟谙英语又精通专业、能够在高科技领域直接与国际对话的国际化人才作出了明确规定与要求。
三、国际学校对双语教育的启示
严格来说,国际学校的教学并非我们所谓的双语教学,多数国际学校的教学都是原汁原味的国外教学,即全英教学。但是,随着国际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出于降低成本、师资选聘以及适应中国学生群体等方面的考虑而进行的教育教学调整,使得现行国际学校开始选聘中国双语教师,并且针对中国学生英语基础与水平,实行沉浸式或过渡式双语教学。由此,笔者认为,现行我国教育领域国际学校的教学与双语教学发生了联系,尤其在双语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双语教育模式、双语课程与教材体系以及双语师资建设等方面对双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和借鉴意义。
1 在双语教育理念上。双语在教育理念上应秉持多元文化和国际理解教育,坚持语言与文化的一体性、互动性,加强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融合、理解,注重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感受文化,在文化沐浴中习得语言。培养学生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多元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养成学生兼容并包、尊重、宽容的心态与品质。同时,在双语教育中坚持文化主体性、自觉性,在了解外来文化的同时,弘扬本土文化,倡导多元文化。
2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人才培养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教育上的反映和体现。双语教育中,一方面,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国际化发展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双语教育要学习国际学校,培养汉外兼通,中西文化兼容,具有世界眼光和中国灵魂的既熟谙英语,又精通专业,且能够在高科技领域直接与国际对话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另一方面,针对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双语师资短缺的困境,双语教育还要肩负起培养能够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能够到中小学和国际学校用英语教授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地理、计算机、体育等学科专业的高质量专业化双语教师的使命。
3 在双语教育模式上。国外双语教育发达国家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以及国际学校的教育模式证明,沉浸式双语教育模式的实践效果明显。20世纪60年代,居住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圣·兰伯特学区的英裔单语加拿大人意识到,让子女掌握法语是他们未来就业和生存的必要条件。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向教育当局提交了一份法语沉浸式双语教学方案,方案被教育当局接受。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教学模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随后,沉浸式双语教育模式先后被借鉴到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芬兰、日本、瑞士、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极大地推动了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双语教育的发展。当前,考虑到我国英语语言环境与氛围,以及教师、学生英语基础与水平,我国应积极创造浓厚的英语环境与氛围,适时学习借鉴沉浸式双语教育模式,让学生沉浸其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最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记者从毕业典礼上获悉,本届毕业生人数为65人,分别来自保加利亚、印度尼西亚、阿尔巴尼亚、泰国、韩国、日本、中国等国家。其中保加利亚籍学生施珊娜考入了美国哈佛大学,中国学生考入加拿大温莎大学。另外有16名学生考入北大,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复旦等中国重点大学。
据世青中学校长助理龙海珠老师介绍,2002年毕业的69名学生全部被中外大学录取。范文中(美籍华人)以优异成绩被美国波士顿大学录取。其中28名考入北京大学,占北京大学2002年招收外国学生人数的1/5,7名考入清华大学。其余考入北京邮电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医药大学以及印度尼西亚、克罗地亚、南斯拉夫等国家的大学。
缘何世青中学的学生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世青中学又是一所什么样的中学呢?鉴于此,记者对这所“神秘”的中学进行了详细了解。
关键词:越南,高校,汉语教学
一、“汉语热”的背景
第一、随着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对通晓汉语的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有了较大增加。
“汉语热”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各个国家都把中国作为潜力很大的销售市场和投资市场,失去了中国市场,将意味着丢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说国外“汉语热”的背景之一是中国的快速发展,没有人愿意错过“中国机会”。不管是旅游业还是外贸行业,汉语已经成为很多从业人员的必备素质之一。[1]
第二、,伴随着中国经济走向世界,中国文化撩开了以往神秘的面纱,走到各国友人的面前,汉学也因此成为“显学”。
中国与国际的交流,使世界人民了解到中国的文化;了解到中国的语言。 他们通过电影、电视和书籍了解到中国的孔子、孟子和庄子等;了解到中国的李连杰;了解到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免费论文参考网。这些都刺激每一个对中国感兴趣的人学习汉语。[2]这更多的来自一种个人的、民间的行为。
第三、中国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民众更想直接了解当代中国。
以上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不断提升,给汉语的学习构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对于世界人民对汉语学习的一种需求,中国政府也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中国政府也在有意识地推广这一汉语热潮,目前在世界各地普遍开花的“孔子学院”就是专门向外国人推广汉语和介绍中国文化的机构。现在“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与英国的“英国文化协会”、德国的“歌德学院”、法国的“法语联盟”齐名的国际文化推广机构。[3]中国自2004年在韩国首尔成立第一所孔子学院,政府计划在2010年前在全世界建立500所孔子学院。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截至2007年12月6日孔子学院达二百一十所,分布在64个国家和地区。[4]
二、汉语教学在越南的基本情况
中国与越南有悠久的历史,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前214年,派大军越过岭南占领今日越南北部和广西、广东、福建,征服当地的百越诸部族,秦朝在这一带大量移民,设立了三个郡,其中越南北部归属于象郡管理。[5]越南历史上是讲汉语的,后来1884年法国占领了越南,法国传教士为本来采用汉字的越南,设计了一套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就是现在越南人称呼为「国语的拉丁化越南文字。历史事件就不在这里详述,我主要想表明的是越南和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联系,越南语很多是根据中国文字而生成的,从这个角度讲,汉语的教学在越南来讲,较母语是英语系的国家是相对容易一些,毕竟两种语言有共同之处。上面讲的是在越南历史上,确切地说是,在1884年法国占领越南之前越南人讲的是汉语。
汉语在越南的再次学习是从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后开始的。1991年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经贸合作发展迅速。两国在文化、科技、教育和军事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党、政、军、群众团体和地方省市交往日趋活跃,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双边贸易额从1991年的3223万美元增至2004年上半年实现承包合同额2亿美元,全年可望突破4亿美元。[6]数字表明中越的合作是突飞猛进的,合作是离不开交流的,语言的障碍无疑给合作的顺畅进行带来了不便。具体到越南市场,便是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新加坡的公司和企业都纷纷到越南投资、办厂,使越南社会对汉语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这便是越南人对汉语学习兴起的一个历史背景过程。越南人对汉语的学习也就成了顺利成章的事情,在中小学阶段,华文教育在越南蓬勃发展,同时越南高校也在越中关系正常化之后就开始了正常化的汉语教学,为中越交流合作培养高层次的人才。
三、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基本情况
以上提到的历史背景导致了大学中文系成了热门系,中文专业成了热门专业,于是越南高校的汉语教学很快地发展起来。据统计,目前(2004年),越南数十所高校开设有中文系或中文专业,在校的中文专业学生约有一万人。此外,许多高校都把汉语作为主要外语之一来开设课程。[7]越南设有中文系和中文专业的学校一般都把汉语作为第二外语供其他专业的学生选修。这样就可以在师资相对缺乏的条件下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学习汉语的机会,使更多高素质的非汉语专业的人才接受到汉语教学,这样为未来中越的合作和交往无疑是有助的。中越发展所面临的语言和文化障碍将被扫清,这是一个构想,也是一种趋势,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飞速发展的必然趋势。
越南高校中开设汉语专业的机构在韦锦海的文章中提到的有四种:公办大学的中文系和中文专业、民办或半公办大学中文系或中文专业、在职教育(成人教育)的中文专业、普通高校的汉喃专业及中国学专业。作者分别陈述这几类的情况。对各类机构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在这里就不一一陈述。[8]作者认为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汉语师资缺口大;学历水平、职称结构普遍偏低;对汉语教学缺乏全国性的总体设计;缺乏适用的教科书、参考书、工具书和必要的教学设备。这些给了我们一些思考,越南与我国的云南接壤,越南与云南在地理位置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越南和云南在经济上的合作和联系也是很密切的,据统计,在2007年上半年,云南省与越南进出口累计完成4.8亿美元,同比增长142.1%,超越澳大利亚、缅甸,成为云南省第一大贸易伙伴。[9]云南利用地理优势在经济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越南汉语教学方面已经落后于其他省份了,尤其是广西省在与越南在汉语教学方面已经走在了云南的前面,这个问题是值得深思的。我想探讨的就是云南省如何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教育资源、教学经验,在“文化出口”这个方面做出成绩。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可以在国际土壤中生根、中国的文化得以在更大范围的传播;同时也解决了越南高校中师资缺乏、教材匮乏的现状。
四、笔者对于云南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一些建议
(一) 将对外汉语教学与国外的学校建立一种合作关系
中国一些高校开设有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但是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出来未必都投身到对外汉语的教学中,这其中就有很多人学习了对外汉语专业,但找不到这方面理想的工作,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应该在国外,但有几个人可以出国,来投身于这项事业呢。一些国家的汉语教学的师资是缺乏,而我们中国培养出来的人才却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窘境,这中间缺乏一种机制,缺乏一种将教师资源与需要这些教师的学校连接起来的纽带。这不是一件个人的事情,这是关系到中国文化和文明的传播,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窗口,或是一个国外了解中国的一个推动器。中国不仅要将中国文化传向欧美,还要传到东南亚。很多学子也是很希望去欧美学习深造,很少有人想到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这样国家应该鼓励更多的学子去这些需要汉语教师又没有愿意人去的地方,给他们之间搭建桥梁。中国对外汉语教师与国外的学校建立良好的长期的合作关系,不仅可以使中国的学子的所学有用武之地,而且还改善了国外学校师资缺乏的现状,同时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我想这种长期的合作关系要比一些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活动对越南汉语教学师资有更大的帮助,稳定的教师资源,可靠的教学质量,这恰好解决了越南高校汉语教师缺乏,很多教师供职于几所学校,他们无暇做好备课,自然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而云南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云南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可以与越南高校的汉语学专业之间建立一种合作,通过这种合作对于对外汉语教学这一专业来说也是一种促进,让这门专业更能符合国外学习者的语言学习特点,为其提供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越南高校的汉语教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得以保证。免费论文参考网。
(二)定期进行交流学习和沟通作为辅助手段
在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定期举行一些学术交流,这一方面可以交流经验,可以把在教学中的成功的经验让大家一起分享,或是将教学中的疑问一起解决,另一方面对于中越高校教师之间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形成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三)在优秀的学生中选派一些交换生,体验语言教学环境
语言这种学科离开了交流的土壤,离开了语言环境,它就只能是一种文字。免费论文参考网。同时,作为一门外语教学的老师,同时要了解国外学习者的语言特点,了解他们的文化,尤其是越南文字是由汉字编的,这两种语言天然的联系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越南高校可以在汉语学专业中挑选一些作为交换生,让他们到中国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学或是其他相关专业感受语言氛围,而中国的交换生可以到越南高校去做一些汉语教学专业的助教,可以帮助在汉语学习遇到困难的越南学生。这种点点滴滴的长期的工作对于越南学习汉语的学生是很大的帮助。这种既可以让越南的汉语教学专业的学生学有所成早日投入到他们本国汉语教学事业中,又让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学习在实践中将知识巩固和深化,这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五、结语
在当前“汉语热”的历史背景下,抓住契机,立足本省,把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突破口,加紧云南与越南在文化上的交流和学习,推动云南和越南在经济贸易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云南省高校将责无旁贷的承担起这一重任。
参考文献:
1.陈鸿.浅析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J].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Vol.18No.2
2.韦锦海.越南华人华文教学当前存在的几个问题[J].东南亚纵横2004.8
3.郭永章 周利生.开拓越南教育市场 培养国际教育产业[J].云 南 教育 总第 83 期2002,20(36):60~62
4.韦锦海.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现状 [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9,Vol.26No.5
5.杜剑宣.汉语在今日越南[J].
6.陈宏明 . 章慧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与探索——中新、新越合作办学模式比对[J].双语学习. 2007.10.
7.韦锦海. 探索适合于东盟国家留学生的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10+1背景下广西的东盟留学生教育的思考(二)[J].东南亚纵横2005.
8.语热升温 域外汉学家希望其成为“长期现象” 新华网2007-3-29 08:52:02
9.冯氏惠.越南人学习汉语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网 2007-3-29 08:51:54
[1] edu.cn/hai_wai_464/20070820/t20070820_249643_6.shtml
[2] news.sina.com.cn/o/2005-03-18/14485398197s.shtml
[3] edu.cn/hai_wai_464/20070820/t20070820_249643_6.shtml
[4] hi.baidu.com/dzbing2000/blog/item/83e67587e7ba672ec75cc360.html
[5] hoodong.com/wiki/%E8%B6%8A%E5%8D%97
[6] fmprc.gov.cn/ce/cevn/chn/zygx/t177232.htm
[7] 韦锦海.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现状. [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
[8] 韦锦海.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现状. [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
[9] shippingchina.com/static/brmaininfo/200708/32943.shtml
一、语言情感与语言情感研究
“认同”属于心理学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对象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认同”(identity)指“承认、认可或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具有“归属感”的涵义。现代意义上的认同研究一般包括个人认同和群体认同两个维度。而群体认同则包括社会认同、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等。语言认同是一种文化心理的趋同现象,也是一种文化认同,是指个人或群体对某一语言承认、认可的过程或趋同的结果,包含很多因素,比如情感、认知、行为倾向等,因此语言认同包含语言认知认同、语言情感认同和语言行为倾向认同。我们认为,语言是文化的核心,是族群认同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不仅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族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族群寻求认同、确立自身合法地位的重要手段,并在某种意义上关乎着族群的生存,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所在。
社会学研究表明,个体融入群体及群体的协调维系,都与语言认同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说,不同个体构成群体、群体的和谐达成,都有着语言认同的促动。语言情感是使用者内心对语言的稳定、深刻而持久的评价,包括正面评价(如喜欢)和反面评价(如害怕、困难、不喜欢)。正面评价反映了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的接受和喜爱,是非消极性的情感,反面评价反映出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的排斥、害怕和恐惧,是消极性的情感。语言情感是一种语言在使用者内心的体验,是某个群体接受或学习一种语言的动力之一。因此,我们认为对语言情感认同的研究,可以了解语言使用者的语言态度,了解某种语言在学习者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进而透析语言使用者产生该情感的认知因素。对语言情感的研究学术界一直很关注,也有不少成果,但在研究的内容和方式上存在一些盲点。有些研究者将语言情感与语言态度混淆使用,在研究中忽视情感产生的根源,也就是说忽视了情感与认知的关系。我们认为,语言情感是一个过程,要以认知为基础,认知产生情感,对事物的感知影响着情感。同时我们也认为,情感还受行为的影响。以往对语言情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从人类学及人口学的角度探讨华裔的融入程度和华人的属性认同;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调查不同方言区民众对普通话、方言的情感认同、少数民族对民族语言的情感认同、不同族群的文化认同的研究;但是,在语言情感的研究中还鲜有将母国语言和居住地语言、他国语言的情感认同放在同一层面探讨的。众所周知,菲律宾与中国往来甚早、历史上贸易往来频繁,根据菲律宾移民局2012年的统计,在菲律宾国家中,华人血统约占百分之二十;以菲律宾现有的人口来说﹐有华人血统的可能超过一千万人。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关系,在菲华人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属于闽南人。华侨到达异国,为了生活上的需要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居住国的文化,进行自身的本土化过程。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与东南亚其他国家一样,在菲华人经历了受排挤、菲化的过程,之后日渐融入菲主流社会,在形式上成了菲律宾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在东南亚的华侨已经是第二代甚至是第三代、第四代了,并已经在社会和文化上分别融入了各自所处的社区和民族群体,虽然他们有一部分还会说方言或普通话,但他们所讲的方言可能已经被当地语言涵化了。方言一向被认为是民族语言的组成部分,因此,认同方言也就是认同民族语言。对于菲律宾华裔来说,汉语就是菲律宾华裔的母语,闽南话是他们的母言,对闽南话的认同其实也就是对民族认同的一个标志。根据我们调查得知,闽南话是菲律宾华人社会的通用语言,也是菲律宾主要的商业语言。菲华后裔在语言学习中大多先学会说闽南话,菲律宾的华裔文化和风俗习惯也大多靠闽南话来保持。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东南亚华裔对母国语言包括汉语和闽南话的情感认同意义重大:了解华裔对祖籍地语言情感的认同,可以揭示华裔对祖籍国认同与祖籍地认同的联系和差异;研究华裔的语言情感认同,可以了解这个群体对自己族群归属的认知和对某种语言的情感特征,探究这个群体对民族传统和族群认同度;了解东南亚华裔的语言情感认同,可以有效地针对华裔的语言情感,有的放矢地开展汉语传播,促进汉语的国际推广。菲律宾的华裔结构和华裔融入居住国的过程在东南亚具有代表性,青少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风向标,菲律宾华裔青少年的语言情感认同是研究华裔语言情感认同的一个很重要的参数,因此我们选择菲律宾华裔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菲律宾特殊的语言环境,大多数的菲律宾华裔青少年从小都接触闽南话、汉语、英语和菲律宾语言;因此,为了有所比较,我们将以上四种语言的情感放在同一平面做比较研究。在研究方式上,过去对语言情感认同的研究,大多运用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方法,如最典型的做法是问卷调查和变语配对研究。问卷调查一般采用由被调查者自己填答问卷的方式,这种研究方式在与被调查者的接触中调查的目的已经有所暗示,调查结果缺乏客观性,结果的深度不够。而变语配对法则受到测试样板语言能力差异的干扰。我们认为,当下更应该在语言现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思维优势,用更合适的研究方法展开研究阐释。
心理学的“自由联想”被称为“联想实验的基本方法之一”①,是通过调查潜意识对外在刺激的反应来获取个体头脑中的认知信息。将联想到的词联系起来,就可能完成对一个人心理情结的了解,也证明了人们所无法直接接触的潜意识的存在。②这种方法是一个人在某个节点上对词汇的激发与激动,表面上看反映了一个人的词汇储备量,实际上是从潜意识里激发出来的对人的心理现状及生活现状的写照。这种测试方式可以摆脱传统的“问卷调查”方式的缺点,摆脱已定的概念形式,更深刻地挖掘受试者未被人发觉的内心深处的认知反映,推测思维主体由此得出的选择性行动。因此,本文将通过心理学的词语自由联想方式获得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对“闽南话”、“汉语”乃至“英语”、“菲律宾语”四种语言的情感特征,有效地了解菲律宾华裔青少年这一群体对这四种语言的情感认知,分析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对自己族群归属的认知和对某种语言的情感特征,探究这个群体对民族传统和族群的认同度。
二、调查过程与数据分析
我们把初到福建的菲律宾华裔青少年作为调查对象,包括厦门海外教育学院14人、福建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29人、华侨大学华文学院43人。分别以“闽南话”“汉语”“英语”“菲律宾语”作为目标刺激词语,并设置“运动”“美食”“海洋”“报纸”等非目标词语作为干扰词,要求被试在刺激词呈现后立即把他想到的任何词记录下来,数量不限,每个刺激词间隔20秒。为了尊重联想的规律,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被试者的书写速度,我们允许被试者用最熟悉的语言(可以是英语、汉语或者菲律宾语等)书写。本次实验共回收样本86份,借助excel统计方式进行统计分析。
1.刺激词“闽南话”的联想分析(1)数量分析扣除字迹不清或语义相近替代,(如“非常难”“很难”取一个代替,“奶奶”“我的祖母”取一个代替)。这样对“闽南话”的刺激联想实验共获得209个数据,其中包含80个词语。我们首先对第一个被联想到的词语进行统计。因为我们认为,并不是所有被联想到的词都能够反映一个群体的认知情况。同样是联想,“第一个被联想到的”和“第二个被联想到的”、“第三个被联想到的”对于认知的关联性是不一样的,“第一个被联想到的”显然更有价值,在联想者的心理结构的重要性更高些。在86份样本中,第一个被联想到的词语有40个。其中“第一次被联想到的”包括:家庭成员“爸爸”“妈妈”等7人次,“家”的概念包括“家”“家人”“家乡”等9人次,与“中国”概念有关的2人次,与“华人”概念有关的4人次。我们将被联想到的词分成两类:消极意义和非消极意义,所谓消极意义就是削弱对某个主体的认同感,非消极意义包含积极意义和中性意义,就是增强或保持对某个主体的认同。对“闽南话”的联想具有消极意义的词语有四个,非消极意义和消极意义的词数量比是36:4。(2)“加权”分析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地揭示被试者整体的认知情况,我们认为仅仅考虑“第一个被联想到的”显然还是过于片面,因此,我们试图用“加权”统计法进行统计,将受试者的认知情况全面地反映出来。具体做法是:设定“第一个被联想到的”词语权重为2,“第二个被联想到的”词语权重1.9,这样依次类推,第三个为1.8,第四个为1.7。例如,“家人”这个词“第一个被联想到”4次,得4×2分,“第二个被联想到”2次,得2×1.9,“第三个被联想到”1次,得1×1.8分,“第四个被联想到”0次,得0×1.7分,“第五个被联想到”1次,得1×1.6分,那么“家人”的权重得分就是15.2。我们对在刺激词“闽南话”的刺激下被联想到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词语进行加权统计。我们发现:在对“闽南话”的联想中,包含特殊积极情感的“家”的概念词“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家里”“家乡”“家人”“家乡话”“父母”等,其数值总数是83.9。通过刺激词联想到的地名有“晋江”“厦门”“中国”“泉州”;蕴含语言态度和语言能力的有“(很)想学”“我会说一点”“我会说”“(很)有趣”“(很)难”。其中,“听不懂”“(很)难”具有消极意义,非消极意义的加权数值和消极意义的加权数值比是334:19.4。
2.刺激词“汉语”的联想分析对刺激词“汉语”的联想,我们共获得295个数据,共包含97个词,第一个被联想到的词语有29个。其中“(很)难(学)”被第一个联想到的次数最多,达到20次,其次是“中文”“中国”“中国人”。在以上词语中具有消极意义的有“(很)难(学)”“复杂”两个。非消极意义和消极意义的词数量比是18:2。以上词语具有消极意义的有“复杂”“(很)难学”,消极意义主要集中在学习的难易上;“丰富”“国际语言”“需要”“重要”等均具有非消极含义,含有对语言地位、学习重要性等的评价。被联想到两次或两次以上的非消极意义的词语数量与消极意义词语的数量比是20:2。刺激词“汉语”获得的加权总数值是364.5,其中含有消极语义的数值是64.2。非消极语义与消极语义之间的权重比值是300.3:64.2,二者接近5:1。
3.刺激词“英语”的联想分析对刺激词“英语”的联想共获得213个数据包含92个被联想词,我们同样做了同义归类,如“全世界通用的语言”“世界通用语言”所表达的意思一致,我们选择了“世界通用语言”,这样共获得第一次被联想到的词语40个:以上词语中“复杂”和“很难”具有消极的意义,主要是学习的难易上的情感,具有非消极意义的有“国际语言”“国际(化)”“(世界)第一语言”“不难”“不太难”“喜爱”“好”“世界通用语言”等。在加权统计中,具有消极意义的词语消失了。以上的词语我们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表示学习的感受,如“不太难”“(比较)简单”“容易(学)”“有趣”“喜爱”;第二类表示语言的地位,如“(世界)第一语言”“(世界)通用语言”“全球化的语言”“国际(化)”“(很)重要”等;第三类表示与语言有关的因素如“语法”“书”“美国”等。关于“英语”的联想共获得289.1,消极意义的加权数值为0。4.刺激词“菲律宾语”的联想分析华裔在菲律宾生活,主观上需要积极融入菲律宾社会,菲律宾语是生活中必须要使用的,因此我们还对“菲律宾语”做了测试,共获得180个数据包含74个被联想词,第一个被联想到的有。我们获得权重数值239.9,其中具有消极意义的4,占1.7%,具有非消极意义的权重值是235.9,占98.3%。
三、数据分析获得的启示
根据以上的测试和统计,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刺激词“闽南话”“汉语”“英语”“菲律宾语”被联想的权重值分别是351.4、364.5、289.1、239.9,对“闽南话”“汉语”的联想值远远超过对“菲律宾语”的联想,这是否可以说明,受试者对汉语和闽南话具有更开阔的想象空间?这种开阔的想像空间根源是什么?是对祖籍地或祖籍国的向往?是受长辈的影响?还是有更深刻的原因?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更深入的思考。在对刺激词“菲律宾语”的联想中出现了“印尼”“西班牙”“普通话”“汉语”等的字眼,这种现象也值得我们关注。第二,语言的情感是复杂的。假如我们将语言情感分成若干维度:亲切度、全球影响度、易懂度、个人喜好度,根据词义的情感内涵,我们把联想到“家”“父母”“故乡”等概念的视为语言的亲切度,把联想到“有用”“国际语言”“世界第一语言”“国际化”“全球化的语言”“需要”等概念的视为全球影响度,把联想到的“(很)容易”“好学”等概念的视为易懂度,把联想到“丰富”“有趣”“有意思”等概念的视为个人喜好度。那么四种不同语言的四个不同情感维度的权重值分别如下表:以上统计显示,英语属于全球影响度高的容易获得的语言,汉语属于亲切度高的有归属感的不容易获得但具有一定全球影响度的语言,菲律宾语属于亲切的容易获得的全球影响度低的语言。在四种语言中,闽南话的亲切度最高。在对“汉语”的联想中,“(很)难”是一个被高频联想到的词语,但是又联想到“必须学”“很重要”。在对“英语”的联想中,“容易”“好学”被高频率联想。即便被试者认为闽南话和汉语的易懂度低,但调查的结果显示被试者对这两种语言具有较高的喜好度。我们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从根源上去寻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寻找适合语言特征的教学方法,将“难”变“不难”甚至变“易”,减少学习者学习汉语和闽南话的主观障碍。全球影响度反应语言的全球声望和地位,我们注意到,在对“汉语”和“英语”的联想中,“重要”“世界语言”同时被联想到,说明汉语和英语都具有一定的全球影响度,但在对“英语”的联想中,“国际语言”“世界第一语言”“国际化”“全球化的语言”等词语被联想到的频次远远高于“汉语”,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在华裔青少年的心目中,汉语和英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英语的全球影响力明显高于汉语?学习者普遍认为英语易懂、易学、有趣,这种心理认知是否会促进学习者对英语的接近?亲切是情感认同与归属感构成的重要因素,这就意味着,华裔与汉语、闽南话相关度最高的是他们的情感认同,语言的归属感是促进青少年学习该语言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统计显示,华裔青少年对汉语和闽南话的亲切度高,这可能也是他们学习汉语的内在动力之一。这是否可以认为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学习英语的工具性动机更强,而学习汉语的内在融入动机更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被试者对汉语的个人喜好度最高,我们认为这也是学习者接近汉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包括三个系统: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其中认知是情感的源泉,以情感为导向;情感是行为活动的源泉,以行为活动为导向,这三个系统互相作用、互为前提、共同发展;认知改变情感,情感影响认知。同样,情感对人的行动可以起到积极地增力作用,也可以起到消极的减力作用。积极地情感能提高人的积极性,消极的情感会削弱人的活动能力。一般来说,正面认知产生积极情感,积极情感产生积极地行为,但是也有三者不和谐的情况。华裔在接触和使用汉语的过程中对汉语产生了一定的理解和积极情感,这些情感影响着华裔的行为倾向,在联想中,出现“喜欢”“必须学”“我想学会”,说明不管是从对汉语的情感还是从社会价值的角度或者是学习者的态度,华裔都对汉语的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情感和正面的行为倾向。但是对汉语又有消极的认知,如汉语“很难”。显然,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对汉语和闽南话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系统中出现了不和谐、不平衡的情况。如果消极的知再加强,可能就会影响学习者的情感,甚至行为倾向。那么汉语国际教育中如何减少学习者的消极认知、增强积极认知,减少不平衡现象,这是当前应该考虑和解决的问题。第三,在关于刺激词“闽南话”的联想中,与“家”有关的概念如“家”“爸爸”“妈妈”“奶奶”“爷爷”以及“朋友”“亲戚”“华裔”“菲律宾华人”被多频次联想到;被调查者虽然生活在菲律宾,但是在对“菲律宾语”的联想中出现“家”的频次很少,由此我们认为:闽南话是菲律宾华裔青少年的主要家庭语言,在菲律宾华裔青少年的心目中,闽南话与故乡、亲人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在语言上能找到家的情感归属,他们对闽南话的认同是主动的积极的情感认同;这种认同感是基于一种很深的“家”的概念。即便很多被试者“只会说一点”闽南话,但他们“很想学会”。我们是否可以这么认为: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具有较强的故乡情感认同,对祖籍国和祖籍地语言具有较强的忠诚度?方言是民系最重要的特征,也是民系自我认同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游汝杰,2009)我们认为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在对闽南话的联想中高频次地联想到家的概念,说明他们具有较强的闽南族群的自我认同意识。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对“菲律宾语”的联想中,也出现了“我们的母语”“家”等的概念,虽然权重值不高,但我们可以确定,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三甚至是第四代华裔,在语言的认同上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也是他们融入居住国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对“闽南话”刺激词的联想中,出现了“(菲律宾)华人”“泉州”“厦门”“唐人街”“石狮”“晋江”“中国”“福建”“闽南”“华人区”等词语,而且,“中国”和“福建”被高频次地联想。我们认为,在菲律宾,在唐人街,闽南话是常听到的语言,闽南话似乎是福建乃至中国的指称,甚至可以认为,闽南话不止代表闽南,甚至代表福建或者是整个中国。闽南话在海外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实验中“(很)想学”“我会一点”“我会说”“(很)难”“重要”也被多次联想,这反映出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具有学习和掌握闽南话的愿望。在对“闽南话”和“汉语”的联想中,与经济类有关的词语如“贸易”“生意”“商人”“国际语言”等被多频次同时联想。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除了特殊情感之外,华裔青少年想学习闽南话的目的是希望今后与中国与闽南有更多的合作与往来,他们学习闽南话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今后的发展考虑。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除了特殊的情感之外,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学习汉语包含两个动机:汉语的国际地位很高,是今后世界通用的语言之一;学好汉语有助于今后更好地发展,更好地与祖籍国进行贸易往来。闽南话和汉语是东南亚华侨生活中的重要语言之一。因此,基于东南亚与闽南特殊的关系和华裔对闽南话的特殊情感,是否可以更大限度地发挥闽南话的作用,发挥闽南与东南亚特殊的优势,在对其进行汉语教学中是否应该充分发挥华裔青少年对闽南话的情感认同和对闽南话的忠诚度,把闽南话作为在东南亚进行汉语教学的一门重要的中介语,促进家乡情感的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的根本意义不仅仅在于传播汉语知识,也不仅仅是传播中国文化,更重要的是构建新的情感共同体。利用语言的认同感促进在东南亚各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的汉语传播,促进各国华裔对母国的理解和支持,促进汉语的国际推广,推动母国在世界上各国的沟通与交流,在世界上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
一种语言的失却,不仅是一种文化和民族特有的认知途径和思维结构的失落,而且是包括民族文化的认同在内的相对性的消失。这就是所谓“苹果人”和"香蕉人"现象的本质。很明显,语言承载文化,在对汉语的联想调查中,有关文化的内容很少被联想到,这是否是汉语国际教育目标的导向结果?长期以来,汉语的国际教育的目标是对汉语进行教学,让学习者具有一定的汉语沟通能力并以此进行中国文化的传播。我们认为,汉语国际教育应该有更高的站位和更广阔的视野,不仅仅是让学习者具备一定的汉语能力,而是能使学习者在语言习得的基础上更好地与中国沟通,包括理解中国、理解中国人民、理解与中国有关的事物,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和谐发展,构建中国与世界各国健康、积极的关系。全球的发展趋势是社会更加宽容和多元,各国间互相理解、沟通与融合。国家之间要相互理解,就意味着国家之间联系更密切,经济往来更紧密,人员交流更频繁。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摒弃了武力和战争,未来权力与地位之争是话语权力之争。几个强国推广自己的语言给周边国家,形成几种语言和文化融合、共现是主要的一种竞争形式。汉语的对外推广就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乃至世界各国融合理解的一种手段。而这种融合文化因素是关键。因此我们认为在对东南亚华裔青少年进行汉语推广的过程中,是否应该充分利用语言情感和心理文化因素,在语词教学中渗入更丰富的文化因子,提炼更浓厚的华人族裔情感,宣扬他们先辈遗传下来的故土情怀;通过把语言教学同中华文化的传承更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华裔青少年汉语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将“难”变为不难,甚至变“易”,让学习者在爱好、兴趣和需要中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结论
论文关键词: 高等教育国际化 现状与困难 实践策略
论文摘要: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时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研究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对我国当前建立世界一流大学、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及内地高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内地高校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几点实践策略.
一、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的理解
高等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却并不统一.笔者在所掌握的材料的基础上,综合几种研究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在世界相互依赖加强的背景下,各国高等教育在面向国内的基础上更注意面向世界,各高校及教育部门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同化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改革、自我完善及自我发展的一种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式呈多样化,德国学者dirk van damme 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当前主要有以下形式: 1、学术的流动; 2、教师的流动; 3、课程的国际化; 4、合作办学或在国外办分校; 5、大学合作研究; 6、相互认同协议, 包括一国大学授权国外大学颁授本校学位、建立姊妹学校和学分互认等; 7、大学交流网络; 8、远程教育等。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极为广泛,北京大学陈学飞教授认为: 高等教育国际化涉及到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 1、国际化的教育观念; 2、国际化培养目标; 3、国际化的课程; 4、人员的国际交流, 包括学生的国际交流和教室的国际交流; 5、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包括国际合作研究、校际合作研究、研究人员的交流、通过国际学术会议交流、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学术信息交流; 6、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
二、内地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意识增强,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支持和保障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在教育“面向世界”方针的指导下,内地新时期的高等教育以多种方式开展了对外交流与合作,在不长的时间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差距。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内地高等教育国际化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有许多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集中表现在:
(一)、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强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显得严重不足,需要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从政府以外的资源配置中获得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
(二)、我国传统大学制度和世界主流的先进教育办学理念存在一定差距,需要通过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一步树立内地与国际接轨的教育理念和大学制度。
(三)、各高等院校的办学自主权不够.1998 年8 月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之后,高等院校正在逐步朝着在政府宏观管理下,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发展。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办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但高等学校在国际合作方面的办学自主权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在合作院校选择、专业项目确定、人员出国等方面的干预太多。
(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不平衡。
第一,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质量和速度都明显优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第二,院校发展不平衡。在我国施行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后,传统的名牌大学得到进一步支持,尤其在财政方面得到了教育部和省政府的双重资助。第三,学科间发展不平衡。据统计,近几年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派的出国留学人员,70%集中在通信与信息技术、农业高新技术、生命科学与人口健康、材料科学与新材料、能源与环境、工程科学、应用社会科学等七大领域内。
(五)、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协调的问题尚未解决
本土化是国际化向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转化的过程。随着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是采取拒绝的姿态保持本土文化,还是认同或有选择地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发展本土化?有两种较为鲜明的观点:1.拒绝国际化和本土化:因为上个世纪的殖民战争,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尤其是高等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国部分学者无法以平静的心态来面对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之间进行的交流与合作,阻碍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及本土化的进程。2.认同国际化并融合本土化。该观点全盘否定本国民族的“传统”,以西方的思想和范式取代本土化。学者徐小军认为,对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民族而言, 都存在着经过历史沉淀积累形成的有别与其他国家地区民族的传统特质, 这是本国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国际化过程是为促进本土的高等教育传统的洗练、延伸,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结合。
三、内地高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一)、学校的品牌缺乏对国外学生的吸引力。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内地的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还比较低,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少数著名学府外,大部分高校在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上缺乏品牌影响力,这直接导致了内地高校在国际留学生市场上没有什么吸引力,留学生输出和输入存在严重的“逆差”。
(二)、学校所在的区域本身对外开放程度的局限。当前内地东西部之间和各省市区之间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的不均衡,甚至是同一个省市区内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的不均衡,也决定了处在不同区域的高校在国际化方面面临不同的“命运”,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在资金、政策、吸引力等方面往往处于劣势。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所需要的政策导向与支持尚不健全。内地当前高等教育的对外交流还是以政府为主体。但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要在复杂的市场上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高校必须成为竞争的主体,拥有自主决策与行动的权力,这就需要理顺高校与政府的关系,扩大高校自主权,尤其是对外交流的权力,而政府的作用更多应是宏观指导、咨询服务。我们现在的问题是非市场因素的干扰过多,使高校丧失商机,降低竞争力。虽然《高等教育法》赋予了高校一些新的权力,但在真正落实上尚缺乏配套的政策导向和支持。
四、内地高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方向与策略
(一)、内地高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下应坚持的方向
(1)着眼于加大体制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教育市场的发展与其他领域的市场化进程相比,进展相对缓慢。这与实际工作中政府的管理观念的转化相对滞后不无关系。对于高校来说,仍在相当程度上依靠政府及其管理部门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和配置,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越位管理,使得高校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难以确立。因此必须加大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体制改革,在外充分树立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形成充满活力的竞争机制投入市场运行;在内确立合理的人事分配制度和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
(2)立足实际,加强引导,分类分层推进。要做好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规划,但这个规划不是一刀切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在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指导下,按照国家——地方——学校进行通盘考虑,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更主要的是地方政府应该根据本地区经济与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按照学校的层次及整体教学、科研水平,提出适合地方特点的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国际化目标和参与措施。
(二)、内地高校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策略
(1)确立国际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入two后,我国对教育服务贸易作了承诺,表明我国教育将直接融入国际教育中,直接参与国际教育的竞争。教育竞争的根本在于人才的竞争,因而在培养目标上,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树立世界公民意识,同时加强外语能力、交际能力、专业知识和素质及管理经验的教育,尤其是培养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把握国际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的高层次人才和符合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的劳动力。
(2)实施课程国际化,提高教育质量。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我们必须参照、借鉴国外高校的科类和专业结构的设置,深化我国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实现课程国际化。在课程内容上,除一些反映本国本民族的文化、知识、技能等特色的课程和涉及意识形态的课程外,应紧跟现代科技的最新发展更新课程内容,采用国际通用的统计方法和评价标准,使用国际通用的国际术语,与国际接轨。鼓励高校选用进口原版教材,尽快缩短我国在某些领域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畅通交流的渠道。
(3)办学观念与国际接轨。wto的服务贸易规则很清楚地表明,高等教育就是产业,是社会投资和消费的重要领域,可以创造产值和形成利润,大学可以把自己的学历作为一种商品出售。因此我们必须调整办学观念,树立教育产业、教育市场、教育经营的观念和高校品牌意识,与国际办学观念接轨。依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有效地对高等教育进行经营,合理配置资源,讲究投入产出效益,提高竞争力。
(4)引进海外人才,吸引留学生回国,迅速提高师资水平。我们可以利用自然人流动不受限制的条件,大力引进海外的杰出人才,积极拓展和充分利用国际学术空间,并继续通过多种形式吸引留学生回国,通过他们高水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完善学科建设,带动整个师资队伍迅速提高水平。
(5)完善高等教育国际化法规,建立相关部门和组织,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迅速发展。政府应根据现有的法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制定相应的相互衔接的法规和操作规程,作为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法律依据。参照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建立健全相关的部门和组织,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和专门研究,使专业和课程内容国际化,师生互换与交流、学分互换和学位等值、校际合作与共同研究等一系列活动具体化、标准化、系统化。
(6)实施走出去战略,占有国际教育市场。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既要把国外优于自己的或对自己有启发借鉴意义的资源引进国内,也要把有自己的特色的、有竞争能力的教育资源输出到国际社会中,去参与国际教育资源的竞争。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教育服务贸易规则,向国际社会输出我国的传统学科,如汉语教学、中医中药等,利用我国学费低、本科教育扎实的特点,更大规模地吸引境外学生来华留学,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充分发挥理工科教育的比较优势,主动走出去与外国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
五、结语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步伐,国际兄弟院校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内地高校正面临不可多得的发展环境。内地高校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迎接挑战, 紧紧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吸取经验教训,调整策略,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才能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实现历史的跨越。
参考文献
[1] 佟晓丽.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考与对策[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5, 6(2) .
[2] 徐小军. 国际化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本土化发展[j]. 高等农业教育, 2005 ,(12) .
[3] 黄进,胡甲刚. 国际化·现代化·本土化—新世纪高等学校的办学方向[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3, 1.
[4] 陈学飞. 高等教育国际化: 跨世纪的大趋势[m].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
[5] 王海燕.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与实践—论美日欧盟诸国及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j]. 北京大学学报( 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 : 教育学研究, 2001.
[6] 陈学飞. 国际视野中的高等教育探索[m].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8.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狭隘
一、 跨文化教育的背景及意义
全球化,信息化和多元化推动着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和发展不断深化。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交通技术的大踏步前进为“远在天边的人们”实现“近在咫尺”的对话成为可能。然而跨文化沟通数量的提升并没有带来“质”的飞跃,跨文化冲突在经济利益复杂化的今天成为攸关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鲁卫群2003)。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教育要实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目标,就要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其重要的评判标准即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教育应运而生,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国际多元文化发展,参与国际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重要目标。我国在1998 年出版的《教育大词典》中编写了“跨文化教育(cross-cultural education)”这个词条,明确了跨文化教育的内涵。然而从十几年的教育实践来看,我国的跨文化教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进步甚微,虽然有一定的跨文化教育意识,但没有明确的政策制度加以保障。笔者将在本文针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跨文化教育涵义及我国跨文化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对比,结合当前我国的具体国情揭示我国在跨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尝试探讨解决的办法。
二、我国在跨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
1. 被“大学”“英语教学”限制的跨文化教育
当前,我国在跨文化教育领域的研究仍停留在“大学”和“英语教学”阶段。为清楚地了解我国当前跨文化教育研究现状,笔者从中国知网上收集了从2002年1月到2012年9月有关跨文化教育的论文共计3703篇,其中针对大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的共计2962篇,约占80%;主张在英语学科进行跨文化教育的论文共计2237篇,约占60.4%;关于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的文章共计2917篇,约占78.8%。面对上述数据,笔者不禁要问两个问题:(1)跨文化教育是否只应该在大学阶段进行?(2)跨文化教育是否仅限于英语学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明确了跨文化教育的涵义,即“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是指对呈现某一文化的人类群体受教育者进行关于其他人类群体的文化的教育活动,事实上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公民而设计的、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和丰富多彩的教育。其目的应是从理解本民族文化发展到鉴赏相邻民族的文化,并最终发展到鉴赏世界性文化,并同各种歧视现象作斗”。据此上述两个问题不言自明,既然是针对全体学生和公民而设计的教育就不应该只局限在大学阶段,而单一的英语文化更不能代表所有的文化群体。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跨文化教学的解释来看,跨文化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能够立足本族文化,以开放的心灵尊重理解包容异质文化,从而克服我族中心主义,增进彼此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和互动,消除因文化差异引起的不必要的冲突。从根本上说,跨文化教育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跨文化意识,跨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技能。首先是跨文化意识,跨文化观念的培养。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感性认识是一种直觉性的、经验性的感知和总结,一定都是正确的。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的系统化的分析、概括和归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是通过多侧面多层次多种手段使学习者能够从内心深处建立起跨文化意识,从而影响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达到一种稳定的无意识的状态。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跨文化知识积累的前提条件,只有建立在尊重理解包容以文化的心理基础之上,才能敞开心胸乐于吸纳异质文化知识;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知识是跨文化技能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条件。意识的培养,知识的积累,技能的训练都需要时间的累计,因此跨文化教育应该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而不能单单局限在大学阶段。
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 “学校必须面向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 成为一个富有成果的对话场所, 并将视野扩大到世界上的各种文化, 不论是区域性文化、国家文化和地方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发表的Education in a Multilingual World 一文中指出, 跨文化教育不能被简单地看作一种“附加”在常规课程教育上的教育,整个跨文化教育过程的设计必须是多层面、多角度的。比如在设计课程时应包含有关语言、历史和非主流社会文化的学习"。而我国现行的跨文化教育实践几乎99%“附加”在英语教学上,我们并不否认英语教学是目前我国跨文化教育最前沿,最重要的平台。完全的附加一方面有可能误导学习者将跨文化交流仅仅视为与英语文化国家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完全的附加是教育者忽视了跨文化交流的多层次性,跨文化教育应该是各学科协同合作共同教育的结果。2006年该组织在《跨文化教育指南》指出跨文化教育不是一门独立的、新增加的学校课程,它的理念应该融入学校的教育体制和各门课程的教学,除语言课外,历史,政治,社会等学科都应该肩负起跨文化教育的重任。
2. 狭隘的多元文化教育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教育首先应该是多民族文化教育;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由于地缘的关系形成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人们,如南北方文化;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在宗教及各种思潮的影响之下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群体;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农民工文化群体.等等诸如此类的亚文化群体在我国不胜枚举,因此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充斥的国度,跨文化教育思想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而跨文化教育是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就我国当前的教育而言,不要说跨文化教育,充其量算是狭隘的多元文化教育.
在进入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说明一下多元文化教育与跨文化教育的异同。虽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建议性地将二者视为同义词来界定,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发现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词汇构成上,二者的区别在于前缀的使用上,multi-强调多元化的,multi-culture强调承认多元文化并存的状态,多元文化指的是人类社会具有文化多样性,它不仅涉及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涉及语言、宗教和经济的多样性(张红玲,2012)。;inter-意指互动性, inter-culture 强调文化之间共同作用相互影响,是一种动态的并存 ( 黄志成,魏晓明2007: 60) 。多元文化教育一般是指多民族国家对各民族学生,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和移民学生进行的有关多种文化的教育,其目的是让他们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能理解本民族独有的文化特点,并受到社会应该给予他们的文化尊重。"多元文化教育"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任何一个国家由于其政治经济的复杂性,除了民族种族等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亚文化圈外,还有很多值得社会关注的亚文化圈,将多元文化教育只放在针对民族和种族的教育上显然不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要求;再次多元文化教育的消极性在于它强调少数民族文化的被包容和被接纳,强调少数民族文化对主流文化和主流社会的适应,也就是说相对于主流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实际上属于从属地位。跨文化教育是立足于多元文化基础之上的,其前提就是承认多种文化的静态存在,在发展本族文化的基础上,承认并尊重文化差异,理解生活方式选择, ,跨文化教育强调教育平等和教育民主。
上述多元文化教育的消极性在我国当代的文化教育中充分体现了出来.首先,从文化教育上来说,在我国,少数民族的学校从小学开设双语课程但课程内容鲜有提及其他民族,而占有全国总人口数90%的汉族学校除政治,地理课上提及56个民族的事实,在语文课本上没有涉及到也鲜有提及少数民族的课文,就更不要说关于少数民族文化或亚文化圈的教育了,所以我国当前的教育只能算是针对10%的少数民族进行的多元文化的教育.跨文化教育的确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轰轰烈烈开展,但是如果学生们对与其文化更为相近国内的多元文化没有建立起尊重欣赏的态度,何来对异种族异肤色的外国文化包容态度,那么我们当前的跨文化教育也必然是失败的,这一点从大学英语引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十几年的实践上可见一斑.再次,我国对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教育过分强调少数民族对主流汉文化的适应,遏制了少数民族自身文化和语言的发展, 如少数民族学生在参加中考、高考时要参加“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日常课程实行双语教学,考试时用民族语答卷。然而除为数不多的几所少数民族大学外,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一样,大学里学习的课程都是汉语,汉语答卷。第三,虽然针对少数民族进行了多元文化教育,但是在教育上,如课程设置,教材编选,没有体现出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互动性,所以还谈不上跨文化教育。
三、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的跨文化教育存在主要问题如下: (1)受众人群少;(2)开始时间晚;(3)内容不完善;(4)缺少互动性.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转变思想.跨文化教育思想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的跨文化教育也应该是适应我国国情与时俱进的,将跨文化教育恰当地融入我国的教育中有助于培养出拥有宽广胸怀栋梁之才,有助于培养出能够理解东西方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灵活应对文化差异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更有助于巩固国内和谐社会,维护国际和平环境.转变思想首先要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跨文化教育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践,即进行跨文化教育的本土化研究,在借鉴外国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适合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以及特殊的国情的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真正发挥跨文化教育应有的社会效益;其次,跨文化教育是由学校的整体行动支持的,而学校教育的真正实行者是教师,所以教师的跨文化素质是跨文化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从我国当前跨文化的教育现状看,我国教师的跨文化思想意识尤其是跨文化教育意识有待提高,直接将跨文化教育视为外语学科责任的教师也大有人在,教师的观念意识直接影响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校与社会之间互动,跨文化教育思想上的局限性必然导致跨文化教育实践的失败,因此为保障跨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的顺利实施,对各科教师都应进行跨文化教育思想培训,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参考文献
[1]黄志成,魏晓明.跨文化教育———未来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N].中国教育报,2009.
[2]黄志成,魏晓明. 跨文化教育———国际教育新思潮[J]. 全球教育展望, 2007,( 11) .
[3]鲁子问. 国外跨文化教育实践案例分析[J] . 外国教育研究, 2002( 10) .
[关键词]开放教育;双语教学;实施办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5-0136-03
经济全球化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决定了21世纪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以多种方式培养多规格、多层次、多门类、多功能的同国际接轨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是指懂外语、懂专业,会使用计算机,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培养同国际接轨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对于双语教学的现实需求。所谓“双语教育”即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加拿大的麦凯和西班牙的希格恩教授在《双语教育概论》中的这一定义为大多说研究学者所普遍接受的。我国的双语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全部或部分地采用第二语言传授非语言学科。
一、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教育呈现开放化、远程化和多媒体化趋势。新的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通过大众传媒和远程教育系统接受广泛教育的机会。这正好顺应了以多种方式培养多种人才的国际教育发展趋势。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是我国教育顺应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高校教育与国际双语教学水平相接轨的必然趋势;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培养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教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双语教育和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颇多,但是对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的双语教学涉猎很少。因此,探索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的双语教学不仅为我国的高校外语教学,也为整个教育界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英国的伦敦政经学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s)和西班牙的巴伦西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Valencia)合作通过webCT在线学习系统开展了营销学课程的双语教学(英语和西班牙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我国开展远程双语教学提供了借鉴。
二、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开展双语教学面临的挑战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在加拿大西三一大学及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的协助下在初步尝试建设两个经管类双语专业,市场营销(国际营销方向)和工商管理(企业全球化管理方向),并计划在部分课程中进行双语教学。由于目前我国远程开放教育的学员大部分为成人在职学生,而且部分学员已经离开学校多年,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对双语授课方式可能会不太适应,难以自如地在中、英文之间进行思维模式上的转换。虽然他们大多已有一定的学历层次(专科或本科学历),具有一定从业的实践经验,并具有不断更新知识,充实专业能力,达到相关专业从业能力标准的需求,但是可能会因为英语能力不足或对双语授课不适应以及工学矛盾等学习困难和压力而导致丧失对双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久而久之甚至可能会产生抵触和厌学的情绪,甚至退学。这将对顺利开展双语教学造成极大的阻碍,因此,在设计远程开放环境下的双语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员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尽可能提供充分的学习支持。
三、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双语教学实施办法
(一)英汉双语教学目标的确立
制定明确的双语教学目标是合理有效地开展双语教学的前提,因此首先要正确制定专业目标以及不同课程的双语教学目标。整体来说,天津电大正在探索的两个双语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运用英语和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了解本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和获取典型案例、不断提高学习与研究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国际市场营销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国际营销)或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企业全球化管理)。
为了弥补学员英语语言能力薄弱,我们在课程设置方面采用英语课程和专业双语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基础类英语课大学英语3和大学英语4以提高学员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而商务英语引入了大量的经管类的专业内容,教学目标是教会学员掌握一定量的相关专业术语并能基本读懂相关专业的关键案例和重要文献,为后面用双语进行专业教学打好语言基础。对于双语的专业课程,视课程难度来确定不同的英汉教学比例。对于专业性较强、难度较大的课程,用英语教学的比例相对少一些,目标放在对相关专业术语的解读和关键案例的理解。例如,《商法》课的英汉比例为3:7,要求学员掌握基本法律词汇的英文表达并理解部分英语关键案例。
(二)英汉双语教学的实施过程
1.课程资源
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开放教育的两大关键要素,以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指导学员充分利用高质量的课程资源是远程开放教育顺利开展并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选用、设计和制作优质的课程学习资源是开展远程教学的第一步,远程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在线文本资源和多媒体资源等。
教材的选择。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开展课程教学的基本资源。采用国外优秀原版教材,是帮助学员既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又掌握英语的重要手段。英语原版教材语言纯正,内容丰富并贴近生活,注重启发和培养学员的实际应用能力。虽然多数课程采用国外原版教材,但考虑到开放教育学员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多数课程会配以中英对照的讲义,作为辅助教学材料。
在线文本资源的建设。除了采用优质的国外原版教材以及配以中英对照的讲义之外,还将为双语课程制作在线文本资源,包括章节重难点辅导、课程作业、案例分析、在线测试和在线讨论题等。这些都做成双语文本,放在教学平台上,供学员在线浏览或下载阅读。
在线微视频资源的建设。根据教学大纲和各章节重难点内容,录制双语微视频资源,每节10分钟左右,对各章节重难点内容和关键案例进行梳理、讲解和分析,并在视频中穿插一些互动式练习,80%以上英语讲解,中英双语字幕可供选择,字幕可开可关,字幕文本和视频文件均可下载。
2.在线教学
有了高质量的课程教学资源,还需要设计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引导和启发学员利用这些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学员除了浏览和阅读在线的双语文本资源和收看视频资源外,还要完成一些相关的在线练习、写作作业和讨论题。在线练习和写作作业题目是双语文本。而写作作业一半的题目要求学员用英文写作,训练学员阅读英文版专业文献和使用英文进行专业内容写作的能力。学员提交作业和作业的评阅全部在网上完成。在线论坛中的讨论题设计成双语文本,要求学员在讨论时要尽可能使用英语,英语程度较差的学员可以英汉穿行。
3.面授辅导
面授辅导仍然是远程开放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远程双语教学中更是不可缺少的。利用面授辅导弥补在线学习中的互动不足和语言口头输出不足等,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教学,如安排较多学员上台演讲、进行分组讨论、场景模拟等。不同类型的课程在面授课上使用汉英的比例不同,对于综合英语类和商务英语课程80%以上使用英语授课,对于难以理解的概念,偶尔用几个汉语词汇和句子来解释。对于双语的专业课程,采用穿插型或半外型双语教学方式,视课程难度来确定不同的英汉教学比例(从3:7到5:5不等),对于专业性较强、难度较大的课程,用英语教学的比例相对少一些,以教授和帮助学员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为首要目标,并要求学员在此基础之上掌握一些专业词汇的中英双语表达。面授课上老师的英语讲授以及开展的各种互动活动都以训练学员使用中英双语进行业务沟通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为目标。
4.课程考核
双语课程的考核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根据课程的内容具体规定形成性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例,形成性考核的成绩一般占总成绩的40%-60%左右。形成性考核由在线学习活动以及参与面授辅导的情况等方面构成。在线浏览文本资源和课件或下载资源、完成练习等将以积分换算成分数的形式记人成绩,在线讨论将由任课老师根据参与讨论的质量计人成绩,而写作作业由任课老师进行评阅,给出成绩。终结性考核根据课程性质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式,英语语言类的课程全部采用英文命题和英文答题,有些还包括一定比例的口语考试。双语专业课程的终结性考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应用。一部分采用双语命题的纸介考试,另一部分课程采用网上在线测试的方式进行,其中部分题目要求学员英文答题,部分题目可选用中文也可选用英文答题。还有一部分课程的终结性考试要求学员完成案例的编写与分析,可选用中文或英文。
(三)英汉双语教学的师资培训
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的双语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取决于师资水平。双语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和实施教学,还要懂学科专业,并能熟练使用英语进行授课。这对老师们是一大挑战,因为除少数个别经管类专业出身的老师英语也非常流利以外,许多教师知识结构单一,英语教师不懂专业,专业学科老师英语不熟练。不过,近年来,不少国内的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到国外学习了经管类专业,并拿了硕士或博士学位后回国到高校任教,这样的老师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就可以胜任双语教学。对其它暂时还不能胜任双语教学的英语专业出身的老师和经管类专业出身、英语基础比较好,但口语表达还不太流利的老师,学校将在加拿大西三一大学和天津理工大学的协助下,提供相应的培训,包括:(1)鼓励教师前往专业机构等部门参与研究、工作或实习,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培养具有应用型能力与专业化素质的师资队伍,促进教育教学、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2)鼓励教师采用单科研修、国内、国外访学的方式,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教学科研水平;(3)聘请部分外籍教师对课程组教师讲授专业课程,分析和解读原版教材,加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4)召开培训会、举办培训班或者通过网络、双向视频系统或者下发培训资料等方式。
Tao Xueheng; Cui Yuanhui;
Ren Shuhua;Yao Chunlong; Yan Pitao
(大连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大连 116034)
(School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Dalian 116034,China)
摘要: 将欧洲高等教育理念,引入到我校计算机专业的法国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的教学当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走出了一套“面向企业、面向实际,以产学研”的成功合作模式。
Abstract: A good effect was achievedby using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idea which was used on French students and Chinese students teaching in computer science engineering field. It shows that this is a successful case in production-research innovation..
关键词: 人才培养 国际化教学 产学研
Key words: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teaching; production-research-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95-02
0引言
全球一体化的影响,高等教育正朝着国际化的目标发展。相互合作,优势互补,谋求发展,共赢互利,已经是当前国际间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如何适应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探索国际化的办学模式、进行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已经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中心和辽宁省教育厅国际交流中心,共同为落实教育部周济部长2005年访问欧盟总部时“关于加强中欧双方在高层次人才交流、努力开展共同科研项目、增加中欧高等学校优势互补项目”的指示精神,在多方调研和协商的基础上,2005年5月,大连工业大学(简称DLPU)与法国欧洲理工学院(简称EPITECH)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
根据协议规定,从2005年11月由大连工业大学接收法国欧洲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本科生来华学习,采取双方共同合作培养的方式,为其实施基础课教学与专业教学,每期在大连工业大学学习一年。因此,“依托中法合作项目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课题的研究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
1实践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
1.1 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在进行教学培养方案的制订时本着一个原则:以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为准则,注重学生的相互交流沟通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述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力求充分体现课程跨学科的综合性、选择性、基础性以及灵活性。为此,共开设12门专业课,3门汉语和一门经济学课程。每门课程均按要求制订并编制了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电子课件,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还为学生精心设计了具有较大选择余地的实际项目。
此外,还开设了一定数量的艺术类课程,如雕塑艺术、中国古典绘画艺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动漫设计等。
培养计划的制订,既考虑了留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开阔学生的相关专业视野,同时也适用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与本科生教学。
在具体的授课时,完全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式,专业课首次采用全英文授课;授课的方式吸取了国外的教育方式,采用面向实际项目的开发能力训练,与实际密切联系;以项目实践促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项目实践作为整个课程教学的主线,并辅助以课堂讨论。每个项目和课堂讨论的题目都是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确定的,许多项目来自生产实际,为完成项目学生必须查阅许多文献资料。
通过项目实践和课堂讨论,使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还提高了应用能力,也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由成长空间。每门课程的考核,主要包括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参与度、实际项目设计报告和答辩以及课程内容的理论考核三部分,其中课堂出勤、课堂讨论是课堂参与度的具体体现。每部分在课程中的比例由承担课程的主讲教师自行确定,并提交教学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实施。学生的成绩由教师确定后,向所有学生公示,允许学生提出质询和异议,任课教师针对质询和异议当面予以解答,从而保证成绩的合理公平,对学生的学习也是监督。教学管理委员会负责对教学中出现的教学及管理等问题进行讨论和决策,并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监督评价。
1.2 灵活适用的教学方式在任课教师的优选及配备上,以我校计算机专业和相关专业教师为主(主要包括:计算机专业、机械自动化专业等)相关学院、系部间密切配合,主要包括;机械学院、外语学院、管理学院和信息学院;在教学任务制订时优先聘请承担过留学生教学任务的教师,并从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本地高校聘请了有经验的优秀教师承担部分授课任务。此外,还从美国趋势科技公司(Trend )以及锐捷网络公司等企业中,聘请有经验的专业工程师授课,还聘请了英国、比利时、韩国、日本等知名高校分别担当部分专业课程的主讲以及前言技术专题讲座。所有任课教师均能够熟练地用英文讲授所承担的专业课。部分课程采用几位教师联合授课的教学方式,每门课程除了主讲教师外,都配备了助课教师担当学生的课余辅导工作。
1.3 适时监控,加强沟通,保证质量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学院长和教学秘书不断对专业教学实施动态监控,发现并搜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适时调整,从而保证教学正常有序的进行。为保证学校、教师与留学生的沟通渠道畅通,学校责成由信息程学院具体牵头组织,自始至终实行了双周教学例会制度,由教学管理委员会成员和留学生代表参加,目的是及时沟通调整,降低因文化背景不同所带来的观念和处理方式上的冲突。
为此,学校专门在新综合楼B座开辟了留学生教学专署区,约500平米左右,共4个专用机房与实验操作室,3个语音室,2个网络实训室,投入了约70多万元人民币用于购置设备以及对国际化教学的支持。由于在资金上实施专款专用,从而有力地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1.4 有效组织,顺势引导地域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决定了留学生的思想观念、自主意识、生活方式以及行为等方面与我们有很大不同。为了使留学生能较快地融入大连工业大学的环境中,我们在留学生来到大连的初期,组织他们参观大连的商业市区景点,访问大连的一些企业、院校等,使他们能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国,了解大连,使他们习惯于我们的生活。每一批学生都配备了专职生活秘书,生活秘书负责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每逢传统的重大节日,学校都组织留学生一起活动。有效的组织管理,保证使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序。特别是经过十个月的教学,法国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提高非常快,使许多一点不会说中文的留学生能比较流利地用汉语进行交流了。
2实践项目的主要创新点
大连工业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体现了学校的“开放发展”的创新意识和管理者的“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大连工业大学探索出的国际化办学模式的主要特征体现四个方面:国际化、创新、协作和发展。如图1所示。
2.1 国际化积极的国际化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教师和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从而体现了其多元化和国际化的特性。教学方案和相关课程也是按照国际化惯例开设的。
2.2 创新在学习并引进欧洲先进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同时,并不是被动的全盘照搬国外模式,而是消化吸收并与我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也面向国际化,既适合留学生教学又适合校内学生。同时,积极适应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变教育的被动输出为主动输入。教学上,大胆采用教学管理委员会的方式进行管理。
2.3 协作遵循国际化的原则,既要满足留学生教学,又可灵活应用于本校,从而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校内各个学院之间密切协作,优选教师。此外,还与国内其他高等院校和企业以及国外大学建立起人才培养协作关系,从而优化教师资源,共同实施发展战略。
2.4 发展该合作项目的实施不仅取得了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的丰富经验,培养和锻炼了一支可以参与国际交流的专业教师队伍,也确立了人格塑造是根本,培养创新意识和发展能力为重点,传授知识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理念。
3创新成果的应用实践
3.1 成功应用于研究生与本科教学中首先,从2006~2007学年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始连续两届在04、05级本科生专业课中选取了《高级数据库应用》、《网络程序设计》以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作为教学改革的试点。采用对法国留学生授课的模式。试点实践表明,效果显著,学生的反映收获很大,大大提升了学生创新和自主实践等综合能力,对高校的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在08级新的一轮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培养计划的修订及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时,根据“中法合作培养法国研究生项目”的实践经验,加大了实践与创新能力等环节的比重,并对授课方式也做了适当调整。其次,在06级研究生的培养中,除了少数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外,其余课程均采用面向企业、面向实际,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以项目实践及专题讨论,报告研讨来充实其教学,使得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得到大大提高,效果明显。
3.2 国际化的合作,硕果累累合作办学项目的顺利实施给我校全体教职员工带来了办学观念上的创新,将着眼点瞄准国际舞台,带动了多个专业积极与国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合作办学,目前已经与韩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加拿大等国家有多个合作办学项目正在实施。
3.3 校企协作日益广泛欧洲教育模式的引进带动了大连工业大学与企业间的合作。天津索恩照明有限公司在大连工业大学设立专业实验室,每年都接收大连工业大学的学生到天津索恩照明有限公司实习,并派工程师在学生毕业设计期间来校指导毕业设计。大连广域集团公司在大连工业大学设立了技术研究室,与教师合作进行研发,共同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大连网信有限公司和大连博特有限公司每年都是计算机专业的实习基地。大连创世集团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签署了长期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基地的协议。同时,这些企业的技术专家还定期来学校为学生进行技术讲座和实习指导。
3.4 外界评价合作办学项目实施四年多来,已形成了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有效管理机制,这是实施合作办学的重要保障。
3.4.1 法方评价在2006年7月31日首届“中法合作培养法国留学生项目”结业典礼上,法国埃比塔克大学校长尼古拉?萨迪亚克激动地说,留学生在大连工业大学的学习不仅增长了专业才能,更开阔了视野,赢得了挑战,使他们在同龄法国学生中成为稀缺资源。它架起了两国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中法之间的友谊。
3.4.2 政府评价教育部国际交流司曹国兴司长在首届“中法合作培养法国学生项目”结业典礼会上感动地说,这是他在教育部工作30多年来,第一次看到规模这么大的国际教育交流项目。希望大连工业大学能不断完善留学生教育,在教材改革、培养模式、教学实践等环节不断改进,为中法两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3.4.3 媒体的关注此项目也引起了中国及法国多家主流媒体的极大关注,法国费加罗报、法国第一计算机报、法国回声报、法国电视1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学日报、中国教育报、大连电视台等18家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及全体法国留学生到大连工业大学参加了此项目的开学典礼,法国电视5台在法国播放了长达19分钟的专题报道,介绍法国学生在中国学习、实习、生活条件等情况,这在法国传媒界对中国教育机构宣传方面尚属首次。
4结束语
通过国际合作教育项目的成功实施,大连工业大学探索出了以国际化、创新、协作为主要特征的国际间教育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国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过程中,勇于探索,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