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1 16:51:50
导语: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自主学习理论是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接受学习不同,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亲自分析、探索、实践、最终得出结论,是一个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由此可见,自主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应用自主学习理论,教师就能够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本文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自主学习理论做了简要分析,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设计 自主学习理论
自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引导者,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并不是通过别人传授而来,而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别人的帮助,在人和人之间的合作中实现知识的建构过程。我国自古以来也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说法,都是早期的自主学习理论。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教学中应用自主学习理论已经成为了时展的必然需求,但是,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应用自主学习理论的效果仍然不太理想。因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自主学习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是在教学环境内,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进行组织并加以指导,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只是学会知识,更要变得会学习。在教学设计中,要对教学活动进行细致的安排和巧妙的设计,从而完成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效果。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初中语文课程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1]。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于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评价方面都要围绕这个目标进行。
二、初中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帮助学生构建自主学习计划和目标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自主学习理论的主要目的。在教学设计中,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学习计划和目标,学习计划要有时效性,分为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而学习目标一般分为课时目标、单元目标和学期目标三类[2]。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不同个性、不同能力、不同态度、不同智商和不同基础的一群学生,所以在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的时候,不能一概而论,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计划,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弥补不足。例如,在学习《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有些学生在写文章时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不到位,而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对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刻画非常生动细致,这篇文章的这一特点就可以成为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有些学生对文章用意把握不清,可以将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用意方面作为学习的目标,文章通过对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叙述,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孔乙己是当时社会的弱者,却被众人哄笑,从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可以看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因人而异的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收获不同的知识,满足自己的需要,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反馈
反馈对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通过反馈能够发现自身的缺点,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进而增强学习效果。反馈包括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因此,教师给学生的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以及学生间的互评相结合,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填写自我评价表,学生通过回答表上的问题,给予自己反馈,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热情。
(三)发展学生自我调节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学生想要进步,必须要能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根据实际情况调节自己的学习进程,并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来更好地为学习服务,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调节和自我监控能力[3]。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使学生真正达到自我调节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多加引导和启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克服困难。与此同时,对于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老师要做的首先是以身作则,俗话说“言传身教”,仅仅依靠语言上的教育是不够的,老师要起到榜样的作用,通过自身的行为,感染学生,潜移默化的做到自我控制。此外,在课堂中老师可以使用手势、语调、目光和表情上的变化,来警示学生,约束他们进行自我监控。学生做好自我调节和自我监控,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结 语】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它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性、主动性和探索性,真正地实现了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目的。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要以自主学习理论为基础来组织课堂教学,但是自主学习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老师和学生要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慢慢实践,将自主学习与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龙安邦.浅议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自主学习理论的应用【J】.东方文化周刊,2014(7)34-34
关键词:微课;教学微设计;语文教学
一、微设计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正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所说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1]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有效的课堂导入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导入呢?除了传统的教师讲述故事或写作背景等方式导入新课以外,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微课导入新课是一种全新的方式。即导入环节借助微课来展现有关课文的内容,学生通过观看微课中了解与之相关的内容,从而更直观理解课文的内容。例如,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桥之美》时,由于是自读课文,仅仅一个课时的学习时间,尽管课文对“桥之美”进行了多角度的描述,学生对桥的美并没有什么直观的感受。讲授此文时,笔者以《吴冠中与桥》为专题,进行教学微设计,制作微课,用微课作为导入环节。笔者从一个画家吴冠中眼中的桥的角度切入,简要讲述吴冠中的生平经历以及他与桥之间的故事,以传统民乐《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展示多幅吴冠中先生有关桥的画作图片,并与现实中的桥进行对比,体现文中所言画家眼中“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的美”。通过这样的微设计,5分钟左右的微课让学生比较直观而形象地认识到桥如何与环境相协调而产生美感,为整堂语文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微设计指导阅读,解答学生的疑惑点
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有很多的疑难问题,文言文篇幅变长,难度加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可能跟不上文本阅读的需要,所以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解惑。比如在学习部编新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卖油翁》时,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7~9年级的学生必须学会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生基本上能按要求疏通文意,能够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但仍会有诸多的疑问?比如:为什么卖油翁看陈尧咨射箭时用“睨”而不是“看”?为什么欧阳修要称呼陈尧咨为“陈康肃公”?笔者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教学微设计,制作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以解答学生的疑惑点。
(一)词语的巧妙使用
卖油翁的出场,若将“睨”改为“看”,将“微”字删去,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不以为然就会大大减弱。“释担”点明了卖油翁走街串巷挑担叫卖的小贩身份,“立”字则写出了老者的身姿挺拔,身份的卑微与身姿的挺拔,这看似矛盾的两个词暗示了卖油翁的不同寻常。不但词义本身会对人物形象塑造产生影响,几个词语的连续使用组合也会有神奇的效果。例如,卖油翁展示倒油神技时,“取”“置”“覆”“酌”“沥”五个动词写出了卖油翁倒油时动作的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再配以两个副词“乃”“徐”,卖油翁在愤怒的陈尧咨面前,毫不惊慌,仿佛一切本该如此,淡定自若的神态跃然纸上。
(二)称呼的奥妙
为什么何欧阳修要称呼陈尧咨为陈康肃公而不直接称呼他的名字呢?这里要说说古人复杂的姓名字号了。例如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这些称呼的使用极有讲究。字,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号则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常常用于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对他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这反映了欧阳修遭贬谪后寄情书画诗酒的生活情趣。所谓“谥号”,就是皇帝或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用一两个字对其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而在欧阳修去世后,后世之人才称其谥号“欧阳文忠公”。陈康肃公,是谥号。称陈康肃公,不称陈尧咨,一是由于陈尧咨已经去世,欧阳修对前辈的一种尊敬;另一方面,也点明了其与走街串巷挑担叫卖的卖油翁之间悬殊的身份地位。为陈尧咨被激怒做了铺垫,更突出了卖油翁淡定自若不同寻常。不仅名号有讲究,人称代词同样也暗藏玄机。文中陈咨尧两次称呼卖油翁,一次用“汝”,一次用“尔”,这两个词在现代汉语中都翻译为“你”,但其实二者有着细微的差别。汝,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在“汝亦知射乎”中,陈咨尧质疑卖油翁是否了解箭术,虽盛气凌人,语带不快,但鉴于士大夫的修养,还保持着一丝克制;而卖油翁轻描淡写的一句“无他,但手熟尔”彻底激怒了他,他脱口而出了“尔安敢轻吾射”。这里的“尔”,作人称时多用于尊对卑称,贵对贱称,朋友间互称。陈咨尧此时怒形于色及性格中的傲慢暴躁都于这称呼的改变中展现出来了。通过微课设计,学生能够理解文中作者意图传达的“大义”,学会琢磨文中的动词、副词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及对古代各种称谓的了解,有利于学习其它文言文,让学生透过这些看似枯燥简略的古文理解其丰富的内涵,体味文章的趣味性,也解答了学生心中的疑惑点。
三、微设计讲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在练习讲评时,特别是中考复习前,笔者发现总会有些练习讲评费时费力,效果不是很好。我们可以采用分专题类的复习方式,比如古诗文阅读专题,把古诗词曲鉴赏中品味炼字类考题拿出来作为专题研究,进行教学微设计,制作微课,用于课堂练习讲评,可以达到有效巩固学生的知识点的作用。例如,笔者在讲评李白的古诗《行路难其一》时,是这样设计微课内容的:依次按“专题类型—应对策略—典型题例—专题训练”等四个环节进行设计。首先“专题类型”环节,介绍常见考题类型,比如“词语赏析题”,赏析某句诗词中的某个加点的字或词,好在哪?有什么表达效果?能否改为其他的字或词等。然后讲析“应对策略”,解答这类“词语赏析题”时,要抓住诗词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角度去分析其内涵,有时还需要结合全诗的主旨、意境和作者个人情感等方面综合分析。“典型题例”环节,展示模拟真题,如《行路难其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的“破”“挂”使用的妙处在哪里?请赏析。赏析题解:“破”“挂”两个字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句中诗人把人生遭遇和水上行船生动、形象地糅合在一起,告诉人们在遭遇挫折时不要灰心,充分表达诗人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最后总结,这首诗是李白政治受挫后所作,全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但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以此例告诉学生赏析句中用词时需结合作者的情感、经历等,从而做到有效地扣题分析解答。最后“专题训练”环节,出示微课“学习任务单”[2],请学生分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妙在何处?这种专题形式的微课讲评练习设计,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举一反三,而且可以大大节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评时间,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模范专题模仿训练,达到巩固知识点的作用。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口语交际教学 目标设计 策略
口语交际是人类最基本的语言活动,也是社会最直接的交际手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就是现代公民的基本能力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人的口语交际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具有较强口语交际能力有助于融洽人际关系,有助于商业交易,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助于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语文教育要实现其服务社会的功能,就必须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重新对口语交际课进行设计,现代的课堂设计,“其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并事先明确地告诉学习者,使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都能做到心中有数”。[1]因此教师应重视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及其要求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定义与要求
“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或多方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特定的交际目的借助标准的有声语言和相应的态势语言进行听、说互动,双向或多向交流的一种实践活动”。[2]口语交际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规范口语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口语交际素养的教学。对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视已成为当代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
语文课程标准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3]对比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较为笼统的说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显得更为鲜明、具体,进一步把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二)初中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及其原因
通过对几所中学的调查,了解到学生口语交际水平普遍偏低。许多学生在同别人交流时不注意使用规范的语言、文明的礼仪,往往会使交际失败,满足不了自己的需要。许多班级没有进行正常的口语交际教学,毕业班则几乎没有安排口语交际教学的时间,更遑论开展课外的口语交际活动。就算开设了口语交际课,师生也是走马观花,局限于课前花三分钟演讲。演讲结束教师亦没有给予充分的点评和指导,演讲往往流于形式。而每册教材中分列于写作单元之后的口语课,教师也只是照本宣科地泛泛指导或补充些相关的材料,缺乏必要的系统指导和实践操作训练。根本没有真正的口语训练体系。凡此种种,都极大地妨碍了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而且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的限制,考虑教学的需要,教师总是喜欢让那些喜欢发言的同学说话,而一些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同学则不愿参与,这样就造成了班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水平两极分化,严重影响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语文课堂只偏重读写,轻视听说
在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初中语文课堂只重视“读”与“写”,也就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而口语教学课程几乎没有开设,即使开设也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凡是中考不考的内容都得不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学生也无暇顾及了。由于中考中没有直接考听说的题目,教师和学生轻视口语学习,没有把心思和精力花在这上面,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2.初中语文教学将听说训练等同于口语交际教学
新课标里强调的是“听”与“说”的互动,而在普通初中课堂里,教师只是安排几分钟的演讲,学生轮流上台演讲,每天一人,自选题目,限时三分钟。由于班级学生数多,一个学生每学期只有1~2次上台演讲的机会,许多学生因缺少锻炼而胆怯,目光不敢与听众交流,所谓的演讲实际上成了背讲稿或念讲稿,这样就将“听”和“说”隔离开了。其实,我们可以看出“口语交际”区别于“听说训练”的根本不同点在于它的“交际性”、“实践性”。[4]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是因为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如果只是注重学生听与说的能力,而忽视交际能力,也许就满足不了各自的需要,就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口语交际的教学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一系列口语交际的理论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对口语交际的掌握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离不开实践。实践是任何能力形成的基础,言语也不例外。
3.初中语文教师缺乏口语交际教学的技能
造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与教师自身能力有关。一方面,许多教师由于理论的欠缺和实践经验的匮乏,自身口才素养不高,必然对学生口语交际的指导感到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即使口才素养较高、有能力指导学生,但迫于中考应试的压力,也不敢放心大胆、理直气壮地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方面花较多的时间。否则,若因此而影响了学生的中考成绩,社会、学校、家长、学生都会有意见。在此背景下,教师不仅能力有限,而且毫无热情,却要指望他们上好口语交际课,切实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自然是不现实的。
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所使用的最为重要的、外显的中介手段――口语,一定是双方都能够了解的,这样才能很好地表达意愿、获取信息、了解需求、达到沟通,因此学校教育应当重视口语交际教学,让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因此教师要重新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进行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口语交际教学目标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一)口语交际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导向
1.目标设计应引导交际活动的价值取向
人们生活在社会,必然会产生交际的需要。人的价值观往往在开始时不能被自身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辨析和分析,才能逐渐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行动。“教师的主要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去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依据本人的价值选择来行事”。[5]所以交际教学的目标设计一定要引导交际活动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以促进学生在交际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2.目标设计应有多样化的方法指导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常要用到以下一些基本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法、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游戏、参观法等。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达到会读、会写、熟记、会分析、会判断、会表达和讲述等知识与技能层面的目标,而且要求学生对语文学习进行感受、体验、策划、合作、讨论、沟通、交流与创新等,实现这些目标,必须要有多样的指导方法。
3.目标设计应引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口语交际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其中包括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倾听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等,以满足社会的要求,所以在口语交际目标设计过程中不仅应指出初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水平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而且所定标准要适度,必须符合初中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二)教学实践水平决定了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设计
1.师生的口语交际意识需要目标的激发
目标的设计必须使教师学生产生交际的动力,而在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述尤为重要。情感态度可以有各种外显的表现,概括起来,情感态度的表现可有以下几个方面:持续的信心,学生相信自己能做好,而且在受到某些挫折后,仍然相信自己能做好,他们的行动可以验证他们持续的信心。浓厚的兴趣,学生非常关注一件事,一个学习活动,一种言语表达情景,愿意投入到活动中去,并总是十分主动地做出参与的行动,这就是浓厚兴趣的表现。积极的态度,学生喜欢自己的教材,喜欢自己的老师,喜欢自己的小组,愿意参加小组活动,这些都是积极态度的表现。明确的动机有一种内在的动力,有一种急于尝试的渴望,有一种主动行动的冲动,基于这些内心活动的听、做、演、说、写、交谈努力等都是明确动机的表现。丰富的情感,我们强调真实自然的语言运用,强调动情地用语言交际。在参与学习过程中,能够本色地显示自己的感情,能够适应具体情景表现出应有的感情,伴随着内心情感的起伏,学生能够显示特定的表情,姿态,手势和人际互动,这些都是丰富情感的表现。有效的配合,情感态度是在人际间存在的状态。所以,情感态度目标应当包括人与人之间的行动配合,有效的配合是基于良好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的。
2.课堂口语交际的要求需要目标的导引
针对每堂课的不同目标,课堂也应该制定不同的要求。如目标是“情感领域”[6],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并让学生切身地感觉到选择的正确性。若是“动作技能领域”,[7]课堂就必须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说、演、做等。
3.口语交际教学的环境需要目标的优化
课堂语言交流环境必须是真实、平等、和谐的。学生语言发展的主要渠道在课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师道尊严”、“一言堂”等传统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影响,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还给学生带来严重的语言心理障碍,压抑了他们的语言表现,限制了他们的语言和思维发展。他们在课堂的表现常常是沉默寡言,尤其是那些被“遗忘”的学生更是缄默无语。因此,在教学中,营造真实、平等、和谐的语言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心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学习的情趣,使之有积极的语言表现,理应成为优化学生语言发展、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举措。目标的设计必须要注意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三、初中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设计策略
(一)注意交际话题的选择――目标设计要选择贴近学生的话题
“选择一个好的话题,可以撞击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诱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为成功的口语交际训练奠定基础”。[8]
“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话题可以分为这样几类:介绍类、陈述类、交往类、表演类、讨论类”。[9]目标设计确立话题时应考虑到话题的价值、现实意义、难易程度等因素,应考虑到话题是否能激起学生的思想火花,能否产生热烈的交际气氛,甚至预测学生可能会在交流中闪现的连语妙珠。
(二)强调交际情境的创设――目标设计要突出教学手段
《新课标》提到“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话题情境中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话题情境”就无法进行。因此,我们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时,必须创设乐学的情境,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而情境的创设就离不开教学手段的运用,因此目标设计应突出教学手段的应用,创设不同的情境。
1.目标设计要突出多媒体展示,创设直观的情境
现在初中课堂基本普及了电教媒体,可针对初中生的好奇心,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将画面直观地展现出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交际意识。因此目标设计需要强调多媒体的运用,直观展现情境。
如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口语交际的题目是“假如我是导游”,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某地方的风景,并配上合适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交际的兴趣。
2.目标设计要强调教师的语言渲染,创设轻松的情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问题设计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现代教学中,许多教师的课堂提问却是随心所欲,没有一个系统的提问设计,如果这样,就起不到课堂提问在教学中应起到的积极作用。 那么,在课堂问题设计时应该注意那些方面的问题呢?
一、明确针对哪些内容提问
第一,要抓住兴趣点提问。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我在讲授《山中访友》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我直书课题,然后让学生想像:“作者到山中访一个怎样的朋友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后,一个个举兴起了小手 “作者到山中去访一个世外高人,他的武功天下第一”“去访一位得道的高僧,听他讲论佛经”“去访一位像陶渊明一样的怀才不遇的隐士” “作者只是去访一户在山里的帮助过自己的普通的山里人”……学生的兴趣高涨,我不动声色,让他们翻开书,自己去书中求证,看谁说得对,学生们急于想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一个个急不可待地翻开书读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抓住疑问点提问。抓住疑问点提问既可化难为易,又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比如我在讲授《风筝》一文时,学生对文章中关于“精神的虐杀”所反映的社会现状的问题感到难于理解,为此,我提出了三个问题:①作者对小弟的精神虐杀过程中,作者与弟弟各自的表现如何?②他为什么敢于以小弟那样?③这种虐杀在当时只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吗?学生四人一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交流过程中问题的理解难关慢慢被突破。 我――傲然 成就感 按自己的意愿办事 小弟――惊惶 瑟缩 绝望
在这一过程中我问学生:“如果这个小弟是你家中的小弟,你会怎么处理?”学生通过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小弟不会反抗。在第二个问题时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封建家庭中的男尊女卑、长兄如父等封建家庭等级制度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从而更进一步联想到整个封建社会,再结合历史知识完成了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从而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
第三,抓住矛盾点进行提问。此种提问以抓住一对矛盾或抓住一个现象提问,使讨论的中心直指课文的重难点。仍以《皇帝的新装》为例,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善良的老大臣、诚实的官员、皇帝以及那些农民们为什么明明什么也没有看到,但他们却都说这布美丽?”这时就抓住了一个矛盾点:即“什么也没有”和“夸衣服美”,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很快找到了答案,原来一切缘于人们心灵深处的虚伪、自私、爱幕虚荣,而这种性格的人往往会上当受骗,课文的重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而且学生还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明白了在生活中如果拥有像书中人物那样的性格,一定不会上当受骗,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二、注意课堂提问的形式变化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心时都很清楚,这就像再好吃的东西如果吃多了也会觉得不好吃一样。课堂提问的形式在原则上是师问生答,从而控制一节课的节奏。我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点自己的做法。一是追问型,就是把所传授的知识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一环扣一环系统地提问学生,其特点是老师发问时语气急促,问题间间隙时间短,这种提问形式能创设热烈气氛,训练学生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并且使学生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刺激其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我在讲授《山中访友》一文时设计了这要的一些问题:作者到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是如何称呼这些朋友的?这些朋友都具有怎样的品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二是开拓型,用于训练学生运用学到的基础知识及原理进行创造性思维。具体又可分为三种形式:①方法性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获得的知识的学习过程,教会他们总结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探取新知识的效率。例如我在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分析景物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学生通过对分析过程的总结得出了结论:先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如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分析,再从描写顺序入手,看作者的观察点,然后再分析作者的文法如修辞、句式等。②是创造性提问,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它主要发展学生想象力,如我要讲作文的立意时,先让学生做思维发散训练,比如出示一个图型“”把它想像成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事物,并赋予它某种精神,40个同学就会有40种想象,大大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三、注意提问问题的难易程度,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
问题太容易,学生会把成功归于任务很容易,而任务很难学生就会失去兴趣和信心,即使成功了也会把成功归于侥幸。只有适度或者真正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才会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从而产生自豪感,促进能力的提高,增强信心,并产生快乐。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问题设计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已经占主导地位,而关系到阅读教学质量,最为讲究的首推提问设计。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经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 法,是课堂教学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手段。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状,即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尖子生回答多,中下游学生回答少;直接给答案多,分析过程少。笔者根据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就提问设计谈几点看法。
一、提问设计要呈现出“阶梯”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我们尽量设 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看,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如,我在讲授7A Unit 4 Reading时,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如下问题:
1.What is your favorite food?
2.How about hamburgers?
3.What do you eat for breakfast/lunch/supper?
4.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5.Do you think you are strong and healthy?
在学生畅所欲言地回答完各个问题的前提下,我让学生把问题的答案串在一起。学生在紧张的气氛中很快完成学习任务。
二、提问设计应有“度”
我们认为这个“度”必须是广义的,它应该包括提问设计的难度、深度、亮度、跨度、角度、精度、密度等,尤其是提问设计中的难易度的把握。提问有一定难度,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当然要注意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这要求我们教师设计 问题时,要看准,要有眼光,要恰到好处。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如果提问太易,学生就会不以为然,失去提问价值,教师也会失去与学生沟通的机会,浪费教学时间;如果提问太难,学生不敢答,不能答,就会损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还要注意问题本身和具体学生的素质。
如要针对某篇课文的内容提问What’s the writer’s name?Where was the writer from?等问题时,可以先问What’s your name and where do you come from?
使学生由熟知的、感兴趣的问题,逐步过渡到新学的、较陌生的问题,从而消除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回答问题时的紧张情绪。 三、提问设计要“巧”
在英语阅读教学的提问设计中,必须用多种提问方式来体现不同的教学功能,才能适应提问的运行机制。这就要求教师在“巧”字上下功夫。
一般地说:
①要采用多种提问方式,如投石激浪式、选择比较式、填充 补续式、追踪探因式、检查整理式等。
②要讲究操作调控方式。要注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对象、提问的方式、答问的评价等。
③要防止提问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问忌深、忌偏、忌全、忌浅、忌滥。
④要讲究提问的逻辑:问题要合理,问域要适度,概念要清楚,表达要明确,答案要未知。在英语教学中,提问设计的“巧”,越来越显出其重要作用,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又能提高教学质量,此法必须持之以恒。
如在讲授Unit 3.section A 3a时,在课堂质疑创新阶段巧妙的提出两个较开放性的问题:
1.What will you do if somebody doesn’t understand you?
2.You have different ways to deal with your problems.But which one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Why?
学生针对上述问题,虽然各抒其见,但结果能殊途同归,得出了符合教学目标的正确结论。
提问设计,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个聚焦点,更应作全面的理论研究和反复的实践探索。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设计是否恰当,是否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关键是教师必须做到既备课又备人,设计什么问题,层次深浅的安排,对“度”的把握,对“巧”的研究等等,都要在深入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来考虑。只有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才能对提问的角度、引导的方法、预期的效果等做到胸中有数,做出合乎科学的设计。精心设计提问可有效提高英语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梁祝:中学英语教学活动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2]朱萍;苏晨杰;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与应用[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关键词 英语 阅读教学 问题设计 思考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已经占主导地位,而关系到阅读教学质量,最为讲究的首推提问设计。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经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是课堂教学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提问设计的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阅读的欲望,培养他们表达的兴趣和习惯,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促使他们掌握知识发展智力;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取知识,积极探索,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对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能起到极大作用。在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中,教师要注意提问的质量;提的问题要明确具体,要有启发性,难易适度,能为学生所理解,符合学生的水平,使学生有思路可循,而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提问要有训练思维能力的价值,学生不动脑是回答不下来的,但经过努力,是一定能答出来的;提问对象要普遍,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问题要适当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问题与问题之间,在内部联系上要相互衔接,首尾相连,层层深入;问题设计要有计划性,要全面安排提问内容,不能信口开河。据此,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精心组织,甚至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可能有的几种回答;对于学生这种或那种回答怎么引导,怎么分析,怎么有意识训练学生能力等,都要在事先有所估计,有所考虑。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状,即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尖子生回答多,中下游学生回答少;直接给答案多,分析过程少。笔者根据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就提问设计谈几点看法。
一、提问要诱发学生兴趣
如果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过于浅显,或过于简单、容易,学生就 可以几乎不动脑筋回答,一哄而上或脱口而出,这只是一种很表面化的“积极”与“热闹”,实际上学生思维 仍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设计问题应该在学生现有逻辑思维的 水准下,换换角度,换换说法,凡问必曲,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智力,努力学好英语。
二、提问设计要“巧”
在英语阅读教学的提问设计中,教师对题型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因为从纵向 看,它必须考虑因课堂教学流程中各个时机、环节的不同而不同;从横向看,则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有 所区别。如此纵横交织,就必须用多种提问方式来体现不同的教学功能,才能适应提问的运行机制。这就要求 教师匠心独运,在“巧”字上下功夫。一般地说,①要采用多种提问方式,如投石激浪式、选择比较式、填充 补续式、追踪探因式、检查整理式等。②要讲究操作调控方式。要注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对象、提问的方式 、答问的评价等。③要防止提问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问忌深、忌偏、忌全、忌浅、忌滥。④要讲究提问的 逻辑:问题要合理,问域要适度,概念要清楚,表达要明确,答案要未知。在英语教学中,提问设计的“巧” ,越来越显出其重要作用,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又能提高教学质量,此法必须持之以恒。如在教学《The Grea tGreen Wall》(Lesson 74 in Junior BookⅢ)一课时我们所作的问题设计
①What does the Great Green Wall mean?
②What does the Great Green Wall do?
③Why was the Great Green Wall built?
④What should we do after reading this passage?应该说是“巧”的:问①从课文内容本身提出问题,投石问路,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的情绪;问②在问①基础上更进一层,因为有问①铺垫,学生已尝到甜头,感 到学有奔头;问③承前追踪,探求因果,使提问跌宕有致;问④向纵深处又作探索,要学生去“跳一跳”摘到 果子。如果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能把握提问时机,掌握火候,启发引导,那么,本课的教学重点就得到了落实,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得到了又一次训练。
三、提问设计应有“度”
1.设置问题,形成对话期待。设置问题,是教师立足之本,即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设置问题,构成悬念,引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期待。如我在教《百合花》一课前,提问:同学们,如果你手中有一株百合花,会把它送给谁呢?为什么?当时课堂顿时安静下来,学生若有所思。后来,有学生说:“我会把它送给老师,因为你教给我许多东西。”有的说:“我会把它送给此时生病的朋友,祝他早日康复。”……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对百合花的象征意义有了了解。《百合花》一课就是围绕“一床百合花被子”写了小通讯员与新媳妇在包扎所里发生的一件事,歌颂了革命战士的崇高品质与军民鱼水情。课前这一问题的设置就是为小说的主题服务的,为学生理解课文埋下伏笔,也让学生在课前产生迫切的阅读愿望。这样,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就可以感受和理解到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深入体会文本内容,发现文本之美,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与文本直接对话。
2.填空引导,深化对话深度。真正的对话是动态的、交互的,在每一层对话中学生都始终是最核心的。所以我们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调学生自行发现、自行理解文本的意义,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当然,这种自主与独立并不是排它的、自我的或是漫无边际的,它仍是基本对话,也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因此,在课改的新理念下,我尝试着“填空式”的对话方式。例如在教学《林中小溪》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来的生命力量,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填空式问题:你从句子中,读出了小溪的______精神。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启发学生如何阅读散文,做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统一。
实践性是新课程的特点,作为教师不求对课文作过多的分析讲解,而应侧重引导学生在自读中自悟自得。“填空式”阅读,正是顺应了这种课改的新理念。
3.激发联想或想象,拓展对话内容。在“对话”类的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善于利用道具或是事例激发对话者的联想和想象,以充实对话内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则可以利用文本某一内容或是用言语表达来激发学生想象,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引发他们内心的感悟。
一、问题设计的特点a
首先,问题设计要具有针对性。从教学角度说每一节课都有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设计应针对其展开,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题,帮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作为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其次,问题设计要具启发性。当教师的问题是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出发,又稍高于他们现有水平,学生关于怎样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路才有可能真正被诱发,思维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学生也才能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积极探究、多方思维,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出问题的答案,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多设置开放性的问题,用来训练学生的思维。
再次,问题设计要具有实效性。课堂教学首先被教学课时所限制,一堂课只有45分钟,如果什么问题都提,时间就会白白浪费掉,那么这节课就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遵循实效性,从教学的实际入手,针对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设计出能起到事半功倍作用的问题,努力克服课堂教学中的乱问、滥问。
二、问题设计的主要方式
第一、设计有趣味的问题。趣味的知识可引发对问题的探究和深层次的思考。我们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例如:在讲配方法进行因式分解时可引入故事《分马的传说》:从前,有一位商人,临终前立了一份遗嘱:“马厩中的19匹马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得总数的二分之一,老二得总数的四分之一,小儿子得总数的五分之一,但不许把马杀掉”。你能帮他们分清楚吗?这个传说隐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索和研究的欲望。
第二、设计发展的问题。所谓发展的问题就是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设计的问题。例如,在讲授直线平行的条件时,教师可以预先让学生回顾小学学过的平行线的画法,然后提出画图时三角板的作用?进而得到直线平行的条件(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接着提出内错角相等呢(同旁内角互补呢)?遇到一个新问题,就需要学生把它转化已知或已解决的问题来解决,问题环环相扣,使学生处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奋之中,在体验成功的同时大大刺激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三、设计探究的问题。初中学生心理特征表现为好奇、喜欢探究、好表现自己等,巧妙设计探究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好奇心。探究问题设计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问题的背境设计,问题背景指的是产生问题的过程或原因,提供一段含有数据或方法的阅读材料背景,然后提出原因解释或问题解决。常见背景有数学历史、数学故事或数学的研究过程的问题。如勾股定理的历史、无理数的产生过程、乘方的故事、概率故事等等。二是问题方向或内容的设计。例如,如图1,E,F,G,H分别是正方形ABCD各边上的中点,要使中间阴影部分小正方形的面积为5,则大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多少?
本题的解法具有多样化,有利于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四、设计开放的问题。数学开放问题是指条件不具备、结论不确定、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问题。数学开放问题具有不确定性,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在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可促使主体认知结构的重建。例如,有一个正方形,要把它的面积四等分,请你给出设计方案。问题的条件、解题途径和结论都呈现出很大的开放性,给学生以较大的思维空间。学生在不同观点的交流中,加深其对四边形和面积等有关知识的理解。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P.R.Halmos)指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高中数学利用问题设置的数学探究式教学,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利于建构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创新精神和学会思考的能力,正是其终身学习所必
需的。
二、高中数学课堂中通过问题设置开展探究教学的策略
一般情况下,课堂教学内容中挖掘探究的因素是围绕某一知识点拟定适合学生水平的探究活动,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反思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其被动的、单纯听讲的学习方式。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增强探究能力,提高探究水平,作了如下思考: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达到“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对困惑进一步思考。创设的情境可以是学生的自学材料、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实例、与数学知识范畴的问题等,使学生能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相联系,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热情,从而产生学习动机。
【案例1】苏教版必修4《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教学,设置如下问题情境:
问题1:我们在小时候都玩过“滑滑梯”,滑梯越高、越光滑,滑的速度越快,越舒服,那感觉就像“开飞机一样”。但是你知道是什么力量让你从滑梯的上端滑下来的吗?
问题2:导弹发射升空一段时间后,如何描述其飞行的方向?
问题3:
(1)是否给定一个向量都可以分解成两个不共线的向量?
(2)这样的分解唯一吗?
(3)是不是任一向量都可以这样分解?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探究,教师在学生探究所获得结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以上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师都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又回到数学知识内部,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下,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W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乐于探究新知识,促进学生建构起新知的结构。
2.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参与探究
高中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通过探究去参与、体验和掌握研究数学的方法,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教师采用问题设置的方式,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注重为学生的探究而设问,使学生经常处于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中,鼓励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技能、方法及思想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并加以研究,使学生体验研究数学的同时,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进一步培养其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案例2】苏教版必修4《弧度制》的教学
弧度制的概念教学中探究l,r,α之间的关系的问题设置:
问题1:弧长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大小与所在圆半径的大小是否有关?
问题2:在半径为r的圆中,弧长为l的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大小α与有什么关系?
以上探究问题的设置,使学生不断明确其探究方向、调整探究策略,从而使学生正确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参与并体验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建构起数学新认知,并培养数学探究能力。
3.合作探究,促进学生理解问题
由于学生知识经验与背景的差异,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对问题的理解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引发学生间的相互质疑、相互交流,促使学生逐步调整,从而使思路更加清晰,想法更加明朗,逐步形成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认识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反应,并将学生的评价作为合作学习的重要步骤。
【案例3】苏教版《指数函数图象和性质》
(1)探究问题1:研究函数(比如今天的指数函数)应用什么方法、从什么角度研究?
(2)分组活动,合作学习。
(3)探究问题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指数函数y=10x,y=2x,y=()x的图象,并结合函数的解析式归纳指数函数的性质。
①将学生分为四大组,就问题(3)进行谈论探究;
②每一大组再分为若干合作小组(建议4人一组);
③每组都将研究所得到的结论或成果写出来,以便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不仅让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人,还可加深对所得结论的理解。
(4)交流、总结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应关注各组的研究情况,此时可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小组上台展示研究成果,并从两个角度对比研究。
教师可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发现、得出的结论进行适当的点评或要求学生分析。这里除了研究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外,再引导学生注意是否还有其他性质?
探究问题3:请大家总结一下这两种方式研究函数性质的优劣?(师生共同总结:略)
教师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适合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最后使问题得以解决。通过以上问题的合作探究,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原有的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偏重机械记忆和理解、接受老师灌输为主的学习方式。
4.反思问题解决,提高学生探究水平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同时提出,评价应关注学生“能否不断反思数学学习过程,并改进学习方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反思策略有:引导学生在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中提出与之相关的辅助问题,鼓励学生自行改变题目的题设等,使学生逐渐学会发散思维,使思维更严谨,从而发现问题,进一步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留给学生更多的探索空间,引导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探索来体验发现、创造的过程和乐趣。通过以上对问题解决的反思,力求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
【案例4】苏教版必修4《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中平行公理的应用的教学设计。
例 如图1,在长方体ABCD-A1B2C3D4中,已知E、F分别为AB、BC的中点,求证:EF∥A1C1.
引导1:证明空间中直线平行,依据公理4,只要找“过渡”到直线AC。
引导2:(提问)证明两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通过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三角形的中位线与底边平行、平行公理4等。
学生讲,教师用“因椤薄八以”的格式板书证明过程(略)。
师:能否改变题设条件,构造运用平行公理的问题?
生:(变式)如图2,长方体ABCD-A1B2C3D4中,已知E、F分别为AB、D1C的中点,试判断直线EC与A1F是否平行?并证明你的结论。
探究思路:
(思路1)取DC的中点M,连接AM,FM
可以证明四边形A1AMF为平行四边形;又可证四边形AMCE
为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到EC∥A1F。
(思路2)取A1B1的中点N,连接C1N、NE,下面同思路1可证得EC∥A1F。
有效探究学习给学生提供自我阅读、自我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为他们之间的交流合作提供平台,并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在交流和反思中获取知识,促进能力的形成和数学素养的提高,最终实现高效学习。
总之,基于问题设置的高中数学探究教学使学生逐渐习惯于探究、揭发事物的本质和特点,获得探究过程的体验与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发展思维的探究性与创造性。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创设恰当的问题,构建促进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