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1 16:51:51
导语:在温室效应的本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摘要:新建本科院校目前已经成为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老牌本科高校相比有其特珠性。针对影响新建本科院校提高教育质量的较为普遮的问题,从顶层设计和具体措施等角度,在科学定位、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新建本科院校是由办学历史较长、办学基础较好的专科院校升格或是由几所专科及以下层次学校合并升格而成。目前全国新建普通本科院校有208所,占普通本科院校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已成为我国本科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承担者。但是,从现实情况看,不可否认的是,新建本科院校是仍我国本科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较为薄弱的链条。破解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值得关注。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特殊性
2007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达到23%。单纯从规模上看,我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在本科教育扩招的过程中,新建本科院校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后,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发展,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也至关重要。目前,这些院校多定位为地方性、多科性、教学型的一般本科院校。其存在和发展呈现了一些自身的特点。
(一)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需求应运而生。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不仅成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中国而言,更有着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意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党的十六大指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因此,高等学校既要培养一大批学术型的科学人才,更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和更多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的职业技能人才。新建本科院校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二)紧随社会转型期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而发展。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是“知识质量观”,以获取知识的多寡、深浅为主,甚至被看成是惟一的质量标准。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能力培养不断受到重视,甚至有“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的说法,促使知识质量观开始向能力质量观转变。新建本科院校从开始建立就将自身类型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注重学生的能力素质,主要培养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更强调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虽然这类学校数量庞大、但新建本科院校都在此列,并占相当比重。
(三)自身具有的一些特殊性。比如管理体制上都是省市共建(共管)、以市为主的模式。这类院校除少数处在省会城市外,其余主要处在地级市。地方政府对学校的人事、财务和资产等方面主要按照事业单位的方式进行管理,学校的业务指导归省教育主管部门,因此学校经费的来源渠道相对单一,资金相对不足。其次这类院校办学形式都是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变的,专科痕迹在教学、管理诸方面还一定程度存在,彻底实现本科内涵发展需要有个过程。另外,一定时期内,新建本科院校规范本科教学管理任务相对突出,学科专业建设任重道远,尤其加强专业建设是近期主要任务。
二、影响新建本科院校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基本都是处在转型时期由专科办学基础发展而来,升本后由于历史欠帐较多,加上在高等教育竞争当中表现出的盲目性、功利性和短期行为等原因,使升格后的学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发展定位问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进行提升本校办学实力的各项工作中,首要的任务便是确立学校的办学定位。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存在三种错误倾向,一是定位过高,好高鹜远。有的学校存在盲目攀比的现象,无视本校的办学历史与现有的办学条件。二是定位过低,过于保守,使得学校在进行各项教学改革时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学校的发展停留在低层次、低水平上,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三是根本不定位或按定位实施。这类学校对于怎样建设本科、建设什么样的本科缺乏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发展方向不能很好地把握,在教学、管理等方面要么机械模仿本科院校的做法,要么是专科教育的简单延伸。
(二)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的问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体系从专科层次演变而来,学科的发展非常依赖传统的专业,受师资结构和水平的限制,难以在短期内形成新的学科专业。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很难通过内部整合实现学科的优化,难以在较短时期内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从社会需求来看,新建地方本科学校的规模扩大不是建立在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的,也造成了社会需求人才得不到满足和传统专业规模不断扩大的矛盾。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教育部副部长昊启迪指出,新建本科院校要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这里所设的应用型人才,就是熟悉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还不够,更关注学校的升格。当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时,学校不能以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类型、规格要求为参照基准,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行必要的调整,也不能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一与培养途径,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四)规模扩大与办学条件不足的矛盾问题。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的转向大众化发展过程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因而扩招明显。但是,不少学校升本后不仅师资数量问题没有解决,而且教育质量和学科结构也成为突出问题,不同学科专业间教师比例不平衡。某些传统的文科、理科专业教师人数相对较多,而新增设的热门专业师资严重不足。此外,由于学校的品牌弱势、所处区位劣势、条件较差,存在高层次人才难以引进、难以留住的问题。在硬件建设上,尽管学校不断加大投人,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但和本科高校基本办学条件相比,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发展还有很大差趾。
(五)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问题。地方本科院校多数属于地市政府管理,优点在于容易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不足在于当地政府往往将其作为一个工作部门,行政力量大于学术力量,学校的自主权处处受到束缚和制约,学校发展受到影响。从资金投人来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投资主体多为地方政府,缺乏长期稳定的投资机制。投资规模取决于当地财政状况,更取决于地方领导的投资偏好,更有甚者以学校收学费为由不给投资。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本身在“以贡献求支持”方面能力有限,为地方所做的贡献不足,不为地方政府所重视也难以获得较多的资金支持。
三、应对的主要策略
新建本科院校要立足现实,挖掘潜力,努力创建有利于发展的外部环境,又要大力加强自身内涵建设,规范管理,以保证尽快提高教育质量,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多层次发展的需求。针对存在的间题,提出以下几方面应对策略。
(一)科学定位,传承特色。新建本科高校应将自身定位为教学型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紧扣服务面向地方的实际,学校的发展定位规划要避免偏重规模,专业数量增加要适量。当前,受单一化的评估体系制约,造成大多数新建本科高校也在沿着传统的路子办学。学校要主动突破限制,尊重历史,传承已奠定基础的特色,要在如何传承、发扬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正视已发生变化的形势和就业竞争压力,采取措施以保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学校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除了对过去、现在情况进行总结归纳以外,对以后如何培植,当前就应该拿出相应的内涵规划。
(二)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新建本科学校应深入研究如何加强专业结构的优化,坚持“扶优、改旧、创新”的学科专业建设原则,思考如何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以利于更好进行专业和学科建设,适应社会需求。要充分利用学科的交叉性特点进行融合,培植有优势和有发展潜能的学科方向,并以此为龙头,带动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积极发展应用型专业,重点培养特色专业,积极创办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新兴专业.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形成与办学定位相符合的、有特色有优势的学科专业体系。要积极修汀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尤其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以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运行机制保障措施的的实施。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导教师自我发展。要合理规划,解决为迎接评估而突击引进硕士研究生造成的教师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问题。同时,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加强团队建设,并形成梯队。留住人才要靠事业、靠发展,靠前程,因此,要道首先引进一些学术带头人,以带动现有人才,鼓励出现冒尖人才。要加强青年教师和教学管理队伍的培养,改善师资结构。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大学教师的自我发展,要从大学教师学术职业的特殊性出发,着重教师主体性的发挥,重视教师的自主性、个性化发展,激励教师自我实现,使之达到某种目标。学校要引领教师变被动为主动,自主学习,自我提高。
(四)主动为地方服务,走互动发展之路。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充分意识自身服务地方的使命和优势,主动贴近地方,服务地方,实现与地方互动发展,在自身所处的区域内办出特色。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和信息优势,加大服务地方的力度,更好地推进地区文明建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坚持以地方或区域发展为主要服务方向,特别是要根据地方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特征和特殊的文化资源来筹划学科和专业建设。要积极广大服务社会的领域,切实解决基层一线的问题,为基层一线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贡献来积极争取地方在资金、土地以及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五)增加投入,合理配置和利用教学条件。在增加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量的同时,更要注意投入及分配的科学性、合理性,要突出重点,培植亮点。人才引进要注意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实验室要选择重点进行建设,以突出亮点;在科学研究方面,也要培植亮点,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加强实验室建设的同时,要充分把握其使用潜力,提高利用率。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生活化教学 运用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科教学“回归生活”的主题日益明确。所谓“生活化”是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现实原型,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化学课回归生活,符合新课程发展的趋势,更符合化学教学的本质:从生活中来,最后回归于生活。
一、“生活化”回归理念的重要性
1.现代课程发展的需要
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有一个共同的趋势,就是“生活化”的回归。化学是一门源于对生活的总结和升华并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选择身边的事,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无处不在,让学生用化学知识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自觉地应用化学知识分析、处理简单的生活问题,让化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2.提高公民素质的需要
现在,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在全国逐步实施,整个教育体系都与“生活化”联系紧密,提升公民的化学素养、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可能。当今社会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剧增,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必须依靠化学知识解决。例如,环境正在被污染,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生活化”教育的重要作用。大多数缺少化学环保知识的市民一方面讨厌城市污染,另一方面制造垃圾;受过环保知识熏陶的人一般不会乱扔乱抛,因为他们知道环境污染和资源有限;接受过化学专业教育的知识分子,更是环保先锋,积极宣传环保知识、研究治污对策。试想,如果化学知识普及宣传到位,国民素质不就能大大提高吗?脱离生活的化学是空洞的,化学教学一定要尽力提高公民素养,回归现实生活。
3.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新教材首先在理论上有了突破,久违了的轨道理论、杂化理论又回到了中学教材中。许多人不理解高校教材中的一个难点内容为什么要再次在中学教材出现?笔者认为,化学教学不能过多落后时代的发展,要走近生活。化学研究要有实用性,要转化成生产力。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核问题也已成为国际关心的焦点问题,要和平利用核能,祖国的建设者必须了解原子结构知识。在选修教材中安排这部分既与生活息息相关又与尖端科学有关的原子结构理论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修,是慎重的、合理的,正是回归现实生活的体现。学生中很可能有人将来会承担起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所以,教材如此安排确实是注重了生活化的回归,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二、生活化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1.注重在生活中学化学
化学世界精彩纷呈,化学活动丰富多彩。表演化学魔术、进行化学小制作等都是化学活动的重要形式。我们不提倡走极端上山下乡,但适当体验与中学相关的工业生产、社会生活还是必需的。所以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到工厂、农村、社会学习、参观。了解水厂如何净化水、化肥厂合成氨的生产流程等,参与探究和讨论,效果比在教室里死学好,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体验生活。这种收获会让同学终身受益。“生活化”回归可以结合教材、联系工农业生产将课本内容适当延伸,寻找知识内部的生长点,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知识再生能力。以下内容可作“生活化”回归活动的主题进行探究:环保化学:(1)大气的污染与环保,(2)水体的污染与防治,(3)土壤污染与防治,(4)温室效应,(5)保护臭氧;厨房化学:合成材料、燃料、调味品;能源化学:(1)常规能源的合理利用,(2)新能源介绍及各种新电池及其应用,(3)未来能源等;日用化学。例如:油条面团中常常加入纯碱、明矾,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原理。Al(OH)3是“胃舒平”的主要成分,能中和胃酸过多,保护胃粘膜,患胃病的人常吃油条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铝元素摄入过多对人体健康有害;营养保健化学。当然,选题要坚持科学,教师要把好关,让学生少走弯路。
2.注重开展探究生活的学术研究
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教师不应仅埋头在办公室批改作业,而应该在图书馆、实验室多开展研究。教师要终身学习,静下心来解决几个课题研究,师生共同探究,让学生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是人口、能源、环境,其中环境跟人类生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学中我们要重点突破。可以就生活中的环保问题的某些内容设计案例,重点探究展开分析,例如,对CO2等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可以设计几个问题串供学生探究:(1)温室效应是如何造成的?(2)温室效应有哪些危害?(3)CO2的浓度有时又是如何上升的呢?(4)如何消除和控制CO2排放?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提供资料,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和讨论,指导学生学写课题研究报告。
3.注重培养学生学写活动报告
新课程强调人文精神和科学教育的统一,加强理论联系与生活的实际,所以在组织“生活化”回归的探究学习时,应注意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讨论问题。
学生通过“生活化”回归的探究,一定有所收获,教师要帮助学生整理,指导学生写出活动报告,并在一定范围进行交流,让学生有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温室效应是全球热点问题,不是单纯的化学问题。通过探究,物理、化学和生物知识得到了融合:CO2(化学)—气候变暖 成因(物理)—解决(物理、化学、生物)对策,学生无形中建立了新的知识体系,能力得到了提高,环保意识得到了增强,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必然会从我做起,为社会作出贡献。虽然同学们的有些见解不太成熟,但通过“生活化”回归的探究活动,他们掌握了查阅资料、讨论、实验等科学的探究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突出主题
【关键词】化学课程标准,科学探究,科学素养,实验能力,三维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209-02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科学的感情,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充分认识科学探究对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独特价值,根据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有效组织和实施探究教学。笔者结合工作实践经验,浅谈如何充分发挥科学探究在化学教学中的独特价值,落实新化学课程标准。
1、通过积极开展科学探究。增强学生对生活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强烈兴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谐发展。
1.1 化学教学中设计和选取现象奇妙、操作简单的化学科学探究,更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第四单元课题3水的组成》,在进入新课前补充氢气爆鸣实验: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物品,把水通电分解,并收集产生的气体点燃。
①在小药瓶装入适量的水(可添加少量食盐),[水电解和氢气爆鸣实验示意图](见图1)
插入大头针作电极。
②用电池通电,水电解,用胶管导出两个电极产生的气体并通进肥皂水,产生的气泡就是两个电极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
③点燃气泡,只是少量的气泡就能产生很响亮的爆鸣声,让学生无不震惊!
这样的实验趣味性很强。学生会追问,会思考,气泡的成分是什么?它们是怎样产生的
这些气体有什么性质?实验中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第四单元课题3水的组成》的学习(见图2)。
又如,第十单元课题一,酸碱指示剂的学习,课前准备一些酚酞画的画,或字谜,让学生去猜。然后喷上无色的碱液,图案出现了,学生会觉得有趣神奇!趣味性强的化学实验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种兴奋愉悦的心情能让学生以更正面、更积极的心态对待化学学习中的困难。
1.2 科学探究贴近生活,源于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引起学生的共鸣
上述酚酸碱指示剂的学习,可以在生活中的草木灰的溶液、洗厕液寻找酸和碱。在学习pH的测定时,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物质进行测定。学习金属的性质时,用同学们带来的一些金属材料进行观察和实验。
常见气体的制取在初中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实验,我与学生
一起对气体制取的装置改进探究,制取常见气体的固液反应装置
改进如下:矿泉水裁出瓶口部分代替长颈漏斗、用胶管代替玻璃
管、矿泉水瓶代替广口瓶、代替集气瓶。实验改进的特点是,用
生活常见用品代替实验仪器,实验更安全便捷。
有关药物亦可以从生活常见物质中获得:(见图3、表1)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得实验用品,适当地将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让学生会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长足发展。
2、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挖掘化学知识中所蕴涵的科学方法,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加强实验技能的指导,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
2.1 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挖掘化学知识中所蕴涵的科学方法
在指导学生设计和实践科学探究的过程,可让学生体验到进行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让学生意识到能提出问题和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并必须用事实来证明。
以有关“温室效应”的教学为例,第二、第六、第七单元都提到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学生在生活中目看耳闻不少有关介绍,如果老师对相关内容一带而过,就浪费了挖掘化学知识中所蕴涵的科学方法的机会。
在第二和第六单元的基础上,在第七单元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进行“寻找温室气体”的探究,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吗?如何证明?还有别的温室气体吗?”。
学生认为这探究自己力不能及,认为要用到精密仪器,会涉及高深的理论。面对学生的疑惑,我先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再讨论。下一节课,通过准备同学们讨论很精彩:
学生1:假设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可否把等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和空气置于太阳的照射,测定气体温度的变化?
学生2:可否用温度计悬于瓶中测定气体温度的变化呢?
学生3:二氧化碳浓度会对温室效应产生影响吗?
学生4:如何能获得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
学生5:温室效应是在地球表面发生的,盛气体的瓶子应模拟相关的环境,例如加入植物、海水,土壤等。
实验、观察、比较等都是常用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们带着日常生活的感知,在交流讨论中、老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运用了这些方法,亦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各环节。在日常教学中潜而默化地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2 在科学探究中加强方法和实验技能的指导,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认真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师精心设计和开展的科学探究中可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以上述。寻找温室气体”这一探究活动为例,比较实验是否要控制变量?如何控制?如何收集体积含量分别是100%、80%、60%、40%、20%的二氧化碳?要记录的数据是什么?温度计如何使用,要测量多少次?从科学探究的实践中,学生掌握更多的实验操作技能。
3、通过科学探究联系社会实际。专题性的科学探究是解决知识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途径
课本涉及空气保护、温室效应、酸雨成因、爱护水资源、中和土壤酸性、白色污染等环保知识。教师可组织设计汽车废气的危害,整治空气污染的建议、合成材燃烧比较、受污染的河涌水对鱼类的影响、广州污水处理的调查、造纸厂废水的酸碱度等探究。通过科学探究联系社会实际,体现学科之间关联。
科学探究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不是进行科学探究唯一手段,还可以调查、讨论、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专题性的科学探究,这是解决知识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途径。
组织学生以手抄报、自制课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主动获得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的课内外知识,对课本知识进行巩固和扩展。例如在学习关于化学式的计算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做精明的消费者”等专题探究。先搜集市面上各种钙片的资料,了解相关的售价、净重、钙含量等信息,然后进行计算,比较在相同的价钱下,哪一种钙片钙含量最高,最经济。在探究过程中化学式计算得到巩固,难点轻松破解。
【关键字】低碳建材;装修;陶瓷;节能降耗
引言
低碳建材符合人类发展的基本需要,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以及“和谐社会”的理念,顺应时代的潮流。低碳建材的发展虽然前景十分广阔,但是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低碳建材的使用要将节能、降耗以及环境等各个因素集合起来,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低碳建材的全面使用,实现低碳的目标,首先要加大低碳减排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都积极关注低碳生活和绿色建筑,使低碳成为人民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低碳建材的发展和使用。低碳建材从本质上来讲,要循环利用资源、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保护地球和自然环境。但是目前低碳建材的观念还没有走入平常百姓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政府应该加大低碳建材使用所带来的效益,加强人们的绿色意识,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从而有效的推动低碳建材的发展,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
1 建筑室内装修施选择低碳建材的意义
目前低碳建材啊建筑的装修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低碳建材的适用将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温室气体CO2 的污染。建筑其本身就消耗巨大的能源,同时对环境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在现代建筑中不断的引进低碳的绿色建筑材料,将大大的减少了标准煤炭的使用,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地球温室效应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同时还保护了资源。
另外低碳建材可以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其可以产生该效果是由其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其具体的内容除包括建筑本体以外,还包括建筑外部的环境生态系统以及社区的健康安全的稳定生态服务和维护功能系统。
同时低碳建材可以以“低碳”来应对全球的气候挑战。低碳建材在目标和内涵上类似于绿色建筑,但是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低碳建材强调的重点主要放在减少污染的排放上,即减少碳的排放,这更加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
2 低碳建材应用方式
低碳建材的发展要注重创新性。首先是注重原材料的资源利用。应尽量做到最大限度地利用一些废弃的资源,实现废物的再利用,从而减少自然资源的开采。再次是要注重建筑材料的装备和生产工艺技术。注重提高建材在生产过程中能源使用效率问题,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降低单位产品的相应能耗。最后是要注重建筑材料的产品功能和性能。可以生产出一些既可以降低建筑物使用成本又可以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能耗的优质建筑材料。
2.1 低碳陶瓷建材的应用
我国低碳建设的发展就是引领行业低碳建材方向发展。陶瓷作为一种主要的建筑材料,但是陶瓷行业本身却是耗能大户,因此该行业的节能减排压力比较大;同时陶瓷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也会关系到是否低碳和做到节能减排,例如瓷砖产品的生产会消耗大量的原材料,目前,主要使用陶瓷的卫浴产品的节水性能已经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因此,陶瓷行业的发展已经所以说,不管是陶瓷行业的发展还是陶瓷产品的生产都已经与低碳密切相关。
目前,关于陶瓷低碳的发展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逐渐引入清洁的燃煤气化系统;在装置方面,加大窑炉的改造力度,不断的将高耗能的设备进行淘汰;改进发电技术;鼓励高压注浆机、宽体型压砖机等各种热能再利用以及节能设备系统;尝试利用工业废渣作为瓷的原材料;鼓励保温建筑陶瓷的开发等诸多方面。
2.2 秸秆墙材的应用
所谓秸秆墙材是利用一切可再生资源,例如农林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等,添加强化材料,经过科学配方,生产出具有阻燃、防火、耐水耐酸碱、抗老化以及抗冲击力强的新型的墙体建筑材料。其主要是利用原材料秸秆本身具有的特点,例如呈纤维状、保温性能、质量轻、良好的韧性以及抗拉折能力强。秸秆墙材的应用不仅可以解决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作为低碳建材其成本更低,目前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地区得到应用和推广。
2.3 石膏板建材的应用
石膏板建材是一种绿色环保建材,其与传统的砖墙相比较,具有保温 、质轻、隔声、耐火、施工便捷以及便于表面装饰等特点,另外还具有独特的舒适性。石膏板多孔体具有“呼吸功能”,这是其结构可以不断进行吸湿和解潮的循环作用所决定的,这样维持着动态的平衡可以调节居室的湿度,使空气自然、清新。
低碳建材除了以上的应用方式以外,还具有其他较多的应用。例如铝合金材料、生态纳米乌金石以及一些有色金属。炉渣也是一种低碳建材,其除去质轻以外,还具有抗磨损、强度高、耐风化、耐磨蚀、无放射性污染等特性,同时其的化学稳定性、机械性能以及耐久性也优越于天然的石材。
3 低碳建材的应用实例
3.1 世博零碳馆中国的世博馆可以被认为是我国的第一座零碳排放的公共建筑。世博馆除了使用了传统的风能、太阳能来实现自给自足以外,同时还充分利用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取用黄浦江水,将水源热泵作为房屋的天然“空调”;其发电是利用将剩饭剩菜降解生成生物质能来产生的;在屋顶也安装了可以进行自然采光的风帽,另外将墙壁设计成为斜坡状也加强了采光度。世博馆的建立就是有效的使用了低碳的建材,将一些废物进行循环利用,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优良效果。
3.2 国际新能源市场光热馆
该光热馆的显著特征是其采光率可以达到90%以上,其可以达到如此高的采光率吗,不仅得益于其地理位置以外,主要是因为采用了透明度达75%的采光集热板。在馆的屋顶放置了15000块自动化光线跟踪面板,另外配备了风电补充系统,由此可以实现整个建筑能够全天候运作,实现供热供暖供电的一体化服务。这样每年可以节约用电100万度,大约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600吨左右,从而降低80%作用的能耗,有效的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
4 结论
低碳建材是有效的实现节能降耗的一种方式,目前主要使用的低碳材料有陶瓷、秸秆墙材、石膏板建材等,它们本身具有质轻等特性。低碳建材的使用可以有效的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例如世博馆等建筑的建立,就是低碳建材的使用的有力印证。虽然低碳建材的使用可以有效的降低温室效应,但是由于诸多原因,目前低碳建材的使用范围仍然很窄。为有效实现节能降耗以及为人们提供更舒适的生活,加大低碳建材的推广还需要我们各方面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陶坚,刘吉俊,武娅楠.低碳建材在建筑中的应用及展望[J].建材发展导向.2011,9(6)
[2]宋浩.陶瓷建筑材料低碳路线发展标准[J].辽宁建材.2010(8)
[3]王有为.实施绿色建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J].浙江建筑.2008(9).
[4]王珞.我国低碳建筑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0,(6)
有人说,植树造林只是打着保护环境的旗号来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他们觉得,植树造林还不如休两栋房子来的划算,殊不知,植树造林并不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植树造林的意义还在于释放供人类呼吸的氧气,吸收导致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森林存在的意义远大于两栋楼存在的意义,我们不能只看到事物带给我们的短暂利益,要透过事物看本质,要考虑长远利益,要做一个有远见的人,而不是一个只能看见眼前利益,而不能透过事物看本质的人。
还有些时候,消费者的从众心理也是不能透过事物看本质的表现,消费者只考虑到买这个的人很多,一定很好,并没有考虑到我需不需要这个东西,盲目的消费,买了一些对自己来说毫无用处的东西,不紧浪费,还使事物失去了它存额价值,所以,我们要透过事物看本质,让事物有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片面的看待某些事或物,不能使事物最大限度的发挥它应有的价值,所以,我们在看待事物时,要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它,要透过事物看本质,考虑它如何存在才能发挥它的用途,不可主观的去看待事物,要客观的去看待它,透过事物看本质。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3―0110―01
通俗、易懂、富有时尚性的流行文化素材深刻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灵活利用流行文化素材创设和谐的认知情景,使课堂充满时代气息,教学内容更丰富、形式更鲜活,驱动了教学进程,展现了课堂生命活力。
一、以流行歌曲创设情景
探究《二氧化碳跟水反应的实验》时,老师在流行歌曲《两只蝴蝶》优美的旋律中,把四只浸过紫色石蕊的紫蝴蝶以“化学小品”的形式,演艺它们为躲雨分别飞入四只集气瓶的实验情形,其中有两只成了“落汤蝶”,雨停了,一只紫蝴蝶变为红蝴蝶。“歌曲情景化”使学生由趣味性转为设疑、质疑、解疑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出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将流行歌曲与课本知识相结合来辅助教学,真正起到“寓教于歌”的作用。除利用歌曲内涵进行情景创设,还可进行歌词的学科知识改编,如周杰伦的《青花瓷》改编成《元素化合价》,林俊杰的《江南》改编成《试管》等。化学版流行歌曲以其朴实生活化的歌词便于记忆为最大卖点,折射出学生对新的学习方式的期待和认可。
二、以影视作品创设情景
讲授《金属材料》时,播放影片《黄金大劫案》中用牙咬方式鉴定金银硬度的片段,突出金银硬度不大的特点。播放影片《飞鹰计划》中金库片段,展示有色金属金为黄色、铜为紫红色的色彩特征。播放影片《终结者2》中用枪打不死的液态金属机器人在高温下银光闪闪,后钻进直升飞机被液氮低温冻住,炸得像玻璃一样支离破碎的情节,再现金属的各种物理性质。学习《二氧化碳对环境影响》时,播放影片《后天》中温室效应带来全球变暖,引发一切文明被摧毁的空前灾难经典场景,激发学生关注温室效应的危害,提出合理的减缓措施,正确评价《京都议定书》的主旨。影视作品强烈的视觉震撼不仅有效传递了知识、丰富了课堂教学,更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以网络流行语创设情景
学习《一氧化碳性质》时,以“‘蒜’你狠”比拟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是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的300倍,突出一氧化碳的剧毒性。在验证《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中,用“‘豆’你玩”比拟酚酞的裁判作用。在《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自制用化学知识配音的《狄仁杰的疑惑》视频,以“元芳体”的经典对白突出守恒定律的核心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幽默的网络语言能聚拢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其思维,使其愉快地、主动地、积极地卷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教师经常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如“小苹果体”、“甄痔濉薄“琼瑶体”等网络流行语组织课堂教学,必然会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以卡通、动漫创设情景
学完《酸和碱》内容后,为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教师可设计“动漫活动式”课堂检测习题。如在盐酸系列性质中,羊有五条回家通道,其中只有一条是安全通道,其他四条通道上都有一个伪装的灰太狼,请你帮他找出灰太狼和安全通道。也可将《机械猫》《名侦探柯南》《火影忍者》等动漫故事开发成系列“动漫卡片式”的创意教学,开创特色化的“动漫课堂”。将初中化学中枯燥的、抽象的化学用语及化学反应,运用风趣的动画片、生动形象的卡通人物等流行动漫素材展现,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以神奇的魔术创设情景
学习《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节时,老师先展示一张洁净白纸(提前用无色酚酞绘画小猫,后晾干的白纸),后向纸上喷洒氢氧化钠溶液,结果纸上出现一只可爱的红色小猫,再向纸上喷洒稀盐酸,小猫神奇消失了。类似的魔术还有“清水变牛奶”、“烧不坏的手帕”、“空杯生果汁”等。将教材典型实验内容融入有趣魔术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了课堂教学的生成。
关键词:发达国家;低碳经济;财政政策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意义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不断降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尽可能的达到排放与生态环境转化平衡,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最早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作为第一期工业革命的领导者,英国首先认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而且随着发展的逐步加快,对矿产资源的消耗也在快速增加,致使目前英国消耗的能源,大部分都要依靠进口,而且,温室效应的变化,对英国产生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增大。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性的、关乎全人类的经济理念,在不同的区域和领域内理解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别。低碳经济的本质就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开发更多的清洁能源,在生产和发展中,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频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促进生态环境系统平衡。低碳经济的发展核心,是通过相关研究部门,开发更优质的技术,降低矿物资源和高碳资源的使用量,尽可能的维持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吸收平,保持平衡。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持,通过减少矿物资源的使用量,能够有效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且,清洁能源的可再生和温室气体的含量,对于低碳经济的推动,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二)低碳经济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消耗速度快速提升,各类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而且,我国本身的矿产资源状态,呈现明显的“富煤、少气、缺油”的状态,大量的矿产资源消耗,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近年来,世界各国对于矿产资源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地提升,“碳关税”不断地提高,已经成为很多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对传统优势产品贸易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巩固我国的经济地位,必须强化低碳经济的深化,提高我国的发展潜力。
二、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支出政策
2007年,加拿大政府提出了“让科技成为加拿大优势”,在2008年,政府对此发展政策进行了细化。加拿大政府每年在环境科技上,拨款6600万支持,在低碳技术上,加大开发研究力度,并且,不断极大技术研究的投入。加拿大政府计划在2020年,将电力需求转变为零排放。而且,加拿大政府还拨款3亿支持核能发展,包括有先进重水反应堆和更新实验室的技术设备。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收入政策
1990年,芬兰在全球首先实施了碳税,然后其他多个国家也开始征收了碳税。碳税,是根据化石燃料排放的碳量的多少,进行征收的。这种碳税在世界很多国家,已经开始实行,通过征收碳税,来提升一些矿物资源和高碳能源的应用成本,逐步提高低碳经济的发展,对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征收碳税。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
我国为了推动低碳经济的深入发展,建立了一系列的经常性预算,安排相应的财政支出预算,通过强化低碳经济的发展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政策导向,促进低碳技术的提高与进步。开征碳税,对碳排放量较多的单位,征收适当的碳税,采用量计征方式,采用定额税率形式,引动企业技术改造,提高我国工业的能效和竞争力。结束语:综上所述,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对于低碳经济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地提升,相关的财政政策应用不断加深。建立完善的低碳采购制度,加强对低碳科技研究的相关投入,开征碳税,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梅.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的科技政策启示分析[J].管理观察,2016,(04):64-66.
随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逐年增加,全球变暖和能源危机成为了21世纪最严重的两个问题。当生存的环境受到毁灭性的破坏,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和生态的重要性,而减少碳排放量是当务之急。海岛地区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上有着独特的优势。这一方面为海岛提供了发展旅游业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使海洋资源和生态受到了更大的威胁。为促进海岛旅游业和环境保护的共同发展,必须在海岛实行低碳旅游发展模式,使得海岛在提高经济水平的同时也能保护好海洋资源,实现海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旅游概念分析
碳氢化合物的发现给人类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同时,碳水化合物燃烧释放的废气却成为了温室效应的主要源头。当前,全球温室效应已经对生态和气候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为减缓温室效应的扩散,人们提出了低碳概念。低碳经济就是将低碳概念与经济发展模式相结合的产物,旨在生产过程中减少碳排放量,通过清洁能源的使用在减缓温室效应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
(一)低碳旅游的概念分析
低碳旅游是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发展演变而来的。低碳旅游这一概念最早在我国被提出,最初的低碳旅游被定义为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旅游模式。这种旅游模式不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提出了要求,同时对旅游者和旅游景点管理也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可以说,低碳旅游是从旅游的每一个环节践行了绿色旅游的概念。低碳旅游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发展至今,这一概念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当前,低碳旅游这一概念还包括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保护旅游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保护动植物资源、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尊重当地生活习惯等。也有专家提出,低碳旅游是一种保护环境的措施。在旅游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和专家应该采用低碳技术对旅游的各个环节进行低碳管理,同时应大力倡导低碳旅游的方式,使游客自觉履行低碳的消费方式。
事实上,低碳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要求游客、景区管理部门、政府部门等践行低碳概念,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低能耗、低污染的旅游方式为宗旨,在保证游客旅游体验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实现环境保护。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低碳旅游,低碳旅游是经济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的必然产物。在经济发展初期,往往采用能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资源消耗速度快,环境污染程度严重。这种粗狂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长期持续下去,因此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人们往往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新型设备和技术的应用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低碳经济的实践来看,低碳旅游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旅游生产的低碳化,也就是指旅游资源开发过程的低碳化。为达到这一目标,旅游开发目标应当采用新型的高新技术对新能源进行开发,并且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节能材料,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也尽量达到低碳化的要求。其次是旅游过程的低碳化,这要求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消费方式上也要注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
(二)低碳旅游的实践发展
低碳旅游的核心内容是节能减排,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低碳旅游的发展是我国当前经济环境下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趋势。这种新型旅游方式的优势已经在实践中有所表现。如四川九寨沟旅游景区就禁止机动车进入,改以电瓶车进入,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实现对景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同时,相关的企业和组织也开始推行“‘低碳环保”的出行理念,如2008年,携程网推出旅途“碳补偿”计划,游客在携程网预订机票时,携程将根据其飞行里程,提醒旅游该次航空飞行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减少这个二氧化碳需要种植的树木数量,并提供相应的“碳补偿”选项。又如2011年,在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景区分化联合举办的“全国低碳旅游试验区工作会议暨授牌仪式”上,为表彰在低碳旅游方面成绩突出的旅游景区和地区,安徽黄山景区、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山东泰山旅游景区等50家旅游景区人选首批“全国旅游低碳试验区”。
二、海岛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分析
(一)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和谐统一的整体
旅游与环境是两个密切相关且相互影响的概念。首先,环境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和平台。只有当一个地区拥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吸引各地的游客,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但旅游业的发展也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甚至对环境产生无法修复的破坏。旅游业的发展应当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准则,否则长此以往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将反过来限制旅游业的发展。但就当前的形式来看,尽管世界各地都在倡导低碳旅游,但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还是日益明显。
(二)当前的海岛旅游发展需要新的突破点
近年来,海岛的旅游业开发是我国的热点。海岛凭借独特、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游客。但由于海岛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体系,不仅在交通上与大陆相隔离,并且在环境、气候、生态等方面都与大陆地区有所差异。由于交通上的限制,我国的海岛地区长期以来都以渔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渔业资源在长期的开发过程中已经呈现出匮乏的趋势,在旅游业获得大力开发的背景下,渔业资源的需求量进一步扩大。在温室效应不断扩大的今天,海岛在开发旅游业的同时必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环境优势,通过低碳旅游模式的应用来吸引游客,并通过旅游业的开发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海岛的自然环境条件要求一发展低碳旅游
事实上,旅游业影响的不仅仅是当地的经济状况,更会对当地的环境状况产生深远的影响。与大陆地区相比,海岛地区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比较脆弱,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弱,承受力较低,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极易失去生态平衡,对当地的环境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对资源实行无节制的开发,导致海岛资源的破坏,再加上有部分游客素质较低,环境保护概念不强,在旅游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而成破坏。这些破坏将会对海岛的自然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从而使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被打破。海岛地区^低破的旅游生产与消费方式'不仅可以保护发展低联旅游所依赖重要举措。
三、海岛地区低碳旅游发展方式与实现路径分析
(一)政府部门应从政策和制度上予以支持
政府部门在海岛旅游业开发的过程中起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为促进海岛低碳旅游的发展,政府部门应当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和法律法规对旅游的各个环节进行明确的规定。政府部门应当首先制定海岛低碳旅游发展效果的评价考核机制,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引进国外海岛旅游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手段,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状况为我国的海岛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并在旅游管理中应当严格遵守行业规定和标准,不断结合我国的海岛旅游实际情况,完善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为海岛地区的低碳旅游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海岛地区的旅游景点应积极开展宣传工作
游客进行旅游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身心上的享受,而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环境是游客获得身心放松和提高旅游体验的最直接的方式。海岛地区在旅游的发展上采用低碳模式,不仅能够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还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这是与传统流水式、走马观花式旅游有着本质却别的。为了帮助游客实现这样的旅游感受,海岛地区的旅游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条件和人文资源条件,结合当地的环境特点和民俗风情来营造出独特的旅游氛围,为每一个到达海岛的游客都有一种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
此外,海岛要实行低碳旅游战略,还应当注重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碳排放量问题。我们知道,海岛的碳排放量主要是由当地的企业及游客产生的,因此,旅游部门应当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加大降低碳排放量的宣传工作,这不仅需要对游客进行低碳旅游的宣传,还应对当地的企业进行低碳经济的宣传倡导,使游客和企业共同致力于海岛环境的保护上,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海岛的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发展。
(三)应加强构建低碳的旅游基础设施
低碳的旅游设施主要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低碳的材料和生产手段得到的设施。低碳设施可以应用到旅游的各个环节中,例如交通运输、住宿设施、旅游服务等。在交通运输方式上,应当采用清洁的能源来代替传统的碳氢能源,同时应当构建低碳的交通道路设施。在住宿设施上,应当对当地的宾馆进行低碳技术监督,倡导采取渔家乐的住宿方式来进行,这样不仅能够为游客提供最为真切的海岛旅游体验,还能够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相关的管理部门应当对渔民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补偿,鼓励他们开展渔家乐改造和建设,通过统一的管理来促进各个渔家乐形成良好的住宿条件和餐饮环境,在保障游客的食宿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低碳发展。
此外,海岛地区在能源使用方面,还应大力发展可持续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应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低碳排放的能源供应系统替代老式的以煤炭或者薪柴为主的能源供应系统。在卫生设施建设方面,还要建设低碳的旅游环境卫生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为此,海岛各种生活或者生产垃圾可以选择岛内简单回收处理,或者直接运往大陆进行生态低碳处理,在这个过程中,还应建立循环污水处理装置,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建设生态厕所,使用生态的垃圾桶,在这样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低碳措施的实施下,海岛旅游将会真正地实现低碳、长久、可持续地发展。
(四)旅游者应树立低碳理念,践行低碳旅行
为实现低碳旅游的方式,旅游者在同样条件下应优先选择低碳的旅游景区,学习低碳旅游方式和减少碳足迹的方法,并在旅游过程中参与旅游碳中和。为此,旅游者要积极主动地选择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比如在选择旅游交通工具时,应尽量选择铁路、长途汽车、自行车或者徒步的方式取代高碳排放量的航空与自驾游的交通方式。此外,在旅游景区游玩的过程中,也应当避免选择自驾车等交通方式,而是应当优先选择徒步、租赁白行车或者乘坐景区提供的电瓶车,在践行低碳旅行共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结语
[关键词] 低碳;能源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4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2)01-0013-04
步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变化正在威胁着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工业进程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排放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已经远大于环境自净的承受能力,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累积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温室效应。国际社会对温室效应引起的一系列全球性变化十分重视,《京都议定书》中明确要求,工业化国家在2008―2012年间二氧化碳平均排放量要比1990年低52%[1]。中国采取的是高碳的工业化模式,这种模式虽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但这种模式后的隐患是资源与环境的冲突。中国作为人口众多且工业化进程正在加快的国家,必须认识到走低碳发展道路的重要性,而且为了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也必须采取低碳的发展模式。目前,中国能源结构中,煤的生产和消费占主导,这恰恰是温室气体产生的重要来源,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分析、
调整当前能源结构。
一、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分析
为了减少温室效应,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做出了低碳发展规划。中国要避免成为发达国家高碳工业的转移基地,就必须逐渐减少对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使用周期长的工业基础设施的依赖,将在这些设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碳工业模式向低碳发展道路转型。
2000―2009年,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33817百万吨上升到7518百万吨,增长了27730%,见表1。持续上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是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中国经济在这10年中飞速发展,世界瞩目,而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对能源的需求和利用大幅度提高,这直接导致了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上升。在对能源的消费和利用过程中,到底哪种能源的消费是导致高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这就需要从中国当前能源消费结构的本质入手,对其进行分析。
当前中国能源消费主要涉及原煤、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和风能。在能源消费结构中,近年来原煤的消费比例接近70%,石油所占比例约20%,清洁能源的比例不足10%,天然气的消费比例不足5%。中国自然资源中煤矿资源比较丰富,油气资源相对缺乏,这是导致能源结构均衡性差的原因之一。
能源结构均衡的本质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不只依赖一种能源的消费,其消费结构至少包括两种(含)以上能源。确保当一种能源在供给上因故产生严重短缺时,不至于危害到该国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2]。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2月
第28卷 第1期 刘清志,等:低碳背景下中国能源结构调整思考
图1是中国2000―2010年能源消费直方图。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能源消费均衡差主要表现在:原煤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了太大的比例;石油、天然气和清洁能源不能起到第二种主要依赖能源的作用,不能抵抗未来原煤紧缺而带来的经济风险和能源问题。
图1 2000―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情况①
美国、日本、印度等主要能源消费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与中国相比,其可能更加合理。笔者对《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0》中2009年煤、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五种能源的分析后发现,全球原煤的消费总量占这五种主要能源总量的2936%,美国、日本原煤的消费与本国五种能源消费量比例接近这个水平,印度稍高,但也控制在了50%左右;石油所占比例各国均处于30%~40%;天然气所占比例印度偏低,但也在10%以上。从能源消费整体结构来看,原煤、石油和天然气三种主要能源消费燃料在全球范围内整体比例均衡,三个能源消费大国对各主要能源的消费比例都相对合理,不只依赖一种能源,体现了能源结构的均衡性。
对比中国与美国、日本、印度的能源消费结构,且与全球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中国现阶段能源利用过于单一,且原煤在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远远超过全球平均水平。有关研究表明,煤的燃烧对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的贡献率最大,单位煤、石油、天然气燃烧后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例为070∶054∶039[3],由此分析可得出,过高的原煤消费比例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近年来持续上升的根源。因此,如何降低煤的消费比例、提升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将成为调整中国能源结构、走低碳发展道路的重点。
二、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现实依据
分析中国能源结构与国际上的差异,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就可以有大致的方向,但调整必须建立在中国具体国情和现实基础上,需要对中国当前能源及各清洁能源有客观的认识之后,在原煤消费比例可降范围和石油、天然气及其他能源可提升发展空间内对整个能源消费结构进行科学调整。
中国的地理条件和矿产资源现状决定了中国是以原煤生产和消费为主的国家。煤矿开采技术的成熟和资源的便利性,使得煤的消费成本和其他能源相比都具有相当大的竞争力,这也使得中国的能源结构整体状况很难在短期内得到突破性的改变。虽然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煤占主导的总体趋势将长期存在,但随着中国石油开采、天然气开发利用程度的加深以及各清洁能源的起步,调整能源结构,在适当范围内降低煤的消费比例,加大其他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还是可行的。
在石油方面,中国四大石油公司均在加强油气的勘探开发,市场已由国内扩展到国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成立了海外勘探开发公司,专门负责海外油气的勘探开发,这对中国石油资源的缺口是一个很大的补充。到目前为止,中石油在中东、中亚、南北美、北非和亚太等世界主要石油资源区运作了几十个油气开采项目。再加上中石油在管理上的集中化,使得中国在海外油气勘探开发更加高效。2010年,中国石油战略储备和与国外石油资源国的战略合作发展模式使得中国石油产量有较大增幅,石油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②。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石油的开发利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国在未来增加对石油的消费继而提升石油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消费比例将成为可能。
在天然气方面,中国天然气储量从20世纪初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形成以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柴达木、莺琼、东海等六大盆地为主的气层气资源区。另外,天然气探明储量也有大幅增长,发现了苏里格、大牛地、普光、子洲―清涧、庆深等五个探明地质储量大于1000亿立方米的气田。在全国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中,初步估算全国常规天然气资源将达到56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22万亿立方米[4],随着中国勘探技术的不断改进、勘探力度的进一步加深,中国的天然气储量还将增加。
在水电发展方面,中国目前的水电开发程度总体还不足50%,西部地区开发程度更低,特别是西南地区,开发程度仅为17%。根据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文件,中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年发电量608万亿千瓦时,平均功率694亿千瓦,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542亿千瓦,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402亿千瓦。在技术和经济都可行的情况下,加大水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加大西部水力资源的利用,水电资源的利用率还将会有较大的提高空间。
在核电方面,首先从技术上,世界上已经逐渐由二代核技术向三代核技术转化,再加上众所周知的2011年日本核电事故,核电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在世界范围内科学家已开始对核电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无疑会推动核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应不断借鉴国外经验,加强自我学习,把中国的核电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其次,核电站的选址要遵循环境相容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准则。中国幅员辽阔,这就为核电站选址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可行性。再次,在已建江苏、浙江、广东核电装机容量的基础上,考虑备选厂址后,中国现有资源可支撑核电装机容量16亿千瓦以上。因此,中国加强核电的开发和利用是现实可行的。
在相关政策方面,中国鼓励发展低碳经济,开发清洁能源,提倡发展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推广低碳技术;要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新能源开发,推动传统能源高效利用。因此,中国在政策上给能源结构调整提供了保障。
三、对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建议
为了改善中国能源结构过于单一的现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在可行范围内降低能源消费对原煤的依赖程度,减少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的消费比例,增加对清洁能源的利用。通过上面对中国清洁能源现状的分析,笔者对中国能源结构的调整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拓宽石油勘探开发领域
中国石油资源相对匮乏,但拓宽石油开发领域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个缺口,海外市场的开发利用和深化海洋石油资源的开采是拓展领域的两个层面。中国对海外石油的勘探开发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整个海外油气的开采、与资源国的商业谈判和政治协商水平都在不断成熟。在保持已建立的海外市场和维持政府间的关系前提下,中国应该进一步拓宽海外石油开发。另外,加强对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应加强与英国BP石油公司、皇家荷兰壳牌石油公司、道达尔石油公司等国际石油公司的交流与合作。中国与这些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只向这些大公司学习先进技术,还可以联合做一些油气项目,从中获得一定的开发利用份额。其次,要做好政治外交工作。因为能源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安全,对国外油气的勘探开发不仅是能源的开发利用,更深层次的是政治上的交涉。在世界格局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外交工作成为海外油气项目合作的必备条件。再次,提升海洋石油勘探技术。在中国南海领域有大量的油气资源储量,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至今未曾得到良好的勘探开发,中国应该加强对海洋勘探技术的研发,提升自己的深海作业能力,充分开发这部分资源。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到国外拓宽市场,比如北非靠地中海的一些国家,海岸线非常长,蕴藏着大量的石油资源,与这些国家建立石油合作,要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勘探开发资源国的海洋油气资源,这对中国的海外市场也是一个极大的补充。
(二)加强天然气的开发利用
天然气作为一种优质高效的清洁能源,在全球主要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2376%,从目前中国天然气快速发展趋势来看,加强天然气的开发利用能有效改善中国能源结构现状,降低原煤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在国外,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液化天然气已经由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要进一步利用国外资源,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国内,要扩大农村市场的开发。虽然在宁兰、西气东输、忠武、陕京、冀宁等主干天然气输送管道相继建成投产后,已基本形成了全国性天然气管网的主体框架,但农村的天然气管网建设还十分薄弱,中国农村人口十分庞大,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将天然气的居民消费从城市延伸到农村,能有效减少农民对煤的依赖。总之,加强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既要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也要积极开发国内市场。
(三)大力开发水电
加强水电站建设,对于替代原煤的消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的火电厂大多使用原煤作为燃料,原煤燃烧后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而水电是供应安全、成本经济的绿色能源,替代部分燃煤发电可以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原煤的使用比例,促进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和发展低碳经济。因此,根据中国现有水电开况,应该加强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的水电站建设,实行大、中、小水电站开发建设相结合。首先,加快水域勘测和规划,为水电站的建设选址提供依据。其次,结合生态及区域实际,实行梯度综合开发。再次,加快水电站输电电网建设,以减小火电厂供电压力。
(四)重视核电的发展
随着核电技术的成熟和安全性能的提高,核电已成为可规模化发展的一种重要绿色能源,也成为了部分替代原煤的理想能源。100万千瓦的核电站,如果取代同样规模的火电站,一年可以节约350万吨的煤炭[5]。由此可见,重视核电的发展,对于降低碳排放、提高能源消费结构中清洁能源的比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要建立健全安全机制,学习和引进最先进的核电技术。安全是生产的保障,必须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抓好安全才能有长久的发展,才能减少和避免事故的发生。其次,要重视人才培养,培育核电尖端人才。现代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有了尖端人才,才能加快推进核电市场化和专业化的进程,才能实现核电设备设计、制造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再次,完善投资运营机制,增加核电建设控股业主数量。投资的不足和管理运营的不畅,极大地阻碍了中国核电事业的发展,允许有投资能力的国家级投资集团参与投资,将有利于加快核电的发展步伐。
(五)积极开发新能源
中国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尚属于起步阶段,技术及经济承受能力都还有待提高。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非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为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做出一定的贡献。中国主要的新能源开发包括: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
对风能的开发,首先要增强风电装机容量,提高风能利用率。其次要实行陆地与海上、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再次,要加快风电技术的发展,实现风电设备自主化生产。最后,要加强风电入网的建设。
对太阳能的开发,应该在现有发展基础上,推广光伏发电系统。在城市建筑物和公共设施上配套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在偏远的分散地区,建设小型光伏发电站,充分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
对生物质能的开发,首先,应加强国家对生物质能开发的扶持力度,从投资和科研方面给予更多关注。其次,推广农村地区的沼气发电,充分利用大量的农作物废料。再次,在粮食主产区建设以稻壳、灌木等为原料的生物质发电厂,关闭或改装小型火电厂,合理配置发电设施。
走低碳的发展道路,对中国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我们应该抓住这次机遇,缩短与国际社会的发展差距。通过对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应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尽快使中国步入低碳社会。
注释:
①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② 参见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1年6月。
[参考文献]
[1] 任奔,凌芳.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与启示[J].上海节能,2009(4):10\|14.
[2] 牛冲槐,樊燕萍.我国能源安全性分析――能源结构安全性分析与对策[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1):29.
[3] 黄耀.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减排措施与对策[J].第四世纪研究,2006,26(5):724.
[4] 郑得文,张光武,杨冬,等,国内外天然气资源现状与发展趋势[J].天然气工业,2008,28(1):47\|49.
[5] 徐步朝,张延花,花明.低碳背景下中国核能发展的模式与路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32(11):2189.
Thoughts on the Adjustment of National Energy Structure in the Context of Low\|Carbon
LIU Qingzhi, WANG Zhe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 266555,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