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2 14:37:39
导语:在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农村广电网络;发展;建设与管理
现在占我国人口70%以上的农村有线电视正处在起步阶段,许多地方甚至是一片空白,发展农村有线网络,普及农村有线电视用户,解决农民看到看好多套电视节目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广播电视工作的重点。这就是我国有线电视发展的基本国情,我们应该正视城镇与农村这种需求差别,正确处理好有线电视在城镇的提高和在农村的普及。很多边远散居地方的群众还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这就为我们广播电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加紧迫的任务,需要我们将广播电视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重视研究解决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和巩固问题,不失时机地占领农村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开拓发展农村广播电视工作的市场。
1.升级改造农村有线电视网络,不仅是我们广电部门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关注民生的实事好事
从抓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尽快将乡村小网络连起来,形成县乡村联网的大网络运行。这可能就是我们苦苦探索的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从长远看,也是我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养和发展广播电视市场;为广电事业走向产业化经营不可丢失的基础和必由之路。
加强县到乡村广电光缆网络建设,首先需要解决大笔的资金投入问题。我们要克服依赖于财政的投入办广播电视,也不能对一些有网络经营业务的投资公司抱有太多的期待,我们应该努力利用广播电视是党委政府的喉舌和宣传舆论阵地的重要性,积极争取乡镇政府在财力、金融信贷等方面的扶持,行政整合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将各方资金变为广播电视的资本市场,使这种资本增值、滚动发展。除了资金投入的困难,工程建设的难度也是可以预见的,据了解,现在乡镇最缺少的就是工程建设人员和工程设计、指导人员。我们要坚持先易后难,由近及远地启动和推进,不可能一气呵成,网络的做大做强,高层次大手笔的运作可以解决农村广播电视发展和巩固工作的大难题,经济效益的回报也是可观的。一般光缆网络设计寿命20年,如果用前10年的收视费还贷和开销,还可赚10年的钱,并且,网上用户还在逐年发展中,用户和网络经营方都达到双赢。
启动和加强县到乡村光缆网络的建设,还需要调整我们的工作思路和改进工作方法,这就是要看到农村广电市场的潜力,只有认识到农村市场的重要性,才能克服我们在投资和建设上的畏难思想,准确把握资金的投向和使用效率,从而增强承担风险的自信心。农村的用户潜力很大。现在农村用户是“又松又散”,没有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的资本市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未得到充分体现。有线电视发展在我国也就十几年的时间,经过了300MHz邻频前端建立、550MHz系统改造、HFC升级改造、可寻址收费终端管理系统改造,还有又准备上的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等等,县城网络存在破旧及设备老化现象也需要升级改造,因为县级城区用户的有限增长和节目套数的再增加并不一定具有最佳效益投资比。在这方面,联通公司给我们做出了一个榜样,他们既抓固定电话,又要大力发展移动手机,继而又有“中国移动”等参与竞争,负债经营、全面出击、迅速向农村扩展光缆通信网,几年时间,网络遍及城乡,这种经营理念很值得借鉴。而我们只盯住在县城投入,迟迟不向农村运动或者在向农村运动中遇到眼前利益不明显就放弃的工作思路,是很值得商榷的。
2.大力发展数字微波单收站
广播电视向农村网络化的发展,是必然趋势和长远之计。但农村的情况很复杂,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需求程度千差万别,短时间内联网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差异也很大,对于那些居住边远分散,一时联不到网上的农户,要解决听广播看电视的问题。发展数字微波单收站弥补网络覆盖的不足,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办法。在多数县,由于无线覆盖的滑坡和无线发射节目套数少等原因,数字微波单收站的发展正成为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新亮点。根据近期数字微波单收站发展情况,广电局除网络公司外现有的安装维护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群众开户速度的需要,考虑到一大批停播的乡村网络短期恢复工作可能性不大,农村数字微波单收站的发展还会大量地增加,我们应该改进工作和思维方法,变被动维护为向全体用户播放安装维护要领,培养用户自我维护的路子。网络加单收站覆盖的路子将成为农村广播电视发展的主体模式,让更多的农村群众能尽快地听到广播看上电视。
3.本着“着眼长远,积极稳妥,保本微利”这一基本原则,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网络
网络是我们的生命线,用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信息、网络的特点是成本集中,服务成本随着服务面的扩大而迅速摊薄。有线电视用户越少越亏本,用户越多越有利。所以,一旦建立一个网点,就必须花力气发展有线电视用户。市县广播电视部门开发农村有线电视,尽管这是一条艰难曲折的市场道路,这是一项薄利工程,但是这个市场很大,当形成一定规模后,就会带来规模效益。只要我们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就绝不会亏本,只要我们真诚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就一定会有收获,只要我们管理和服务到位,就一定会有盈利。有线电视在农村有市场,只要肯吃苦、善经营,是有效益和利润的。他们在摸索开发农村有线电视的实践中认识到:农民尽管不富有,但每年秋收后总还有点活钱,这钱怎么花,就看谁来引导。有的花在了打牌赌博;有的花在了宗教迷信;有的送到了酒馆;有的用在了人情世故。现在农村的年轻人,结婚置家几乎必有彩电,有线电视装不装就看我们争取。
4.培育和发展了农村广电市场的基础上推行职业化管理
如果说以光缆技术建造的有线网和以数字微波信号资源联系千家万户组成的无线网解决了农村广播电视的覆盖问题,我们还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网络长期维护管理的问题。过去农村广播电视事业不能巩固,说到底,一是在发展路子上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和调整,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事业长期巩固的管理问题。
全民阅读已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顶层设计角度出发,短短几年时间,全民阅读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提升了国民素质。然而在充分肯定全民阅读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更应该看到这一成绩背后所掩盖的问题: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学校间的不平衡。
有统计显示,占我国儿童人口半数的城镇儿童,拥有童书资源的88.9%,而另外一半的农村儿童,只拥有童书资源的11.1%,长期处于“阅读困境”中,从一开始,他们便“输”在了“书”上。
究其原因,一方面,乡村学校的实际藏书量远远达不到学生阅读需求,图书采购经费不足,图书更新速度较慢;另一方面,乡村学校电子阅读设施匮乏,他们无法像城市学生一样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数字设备进行阅读。
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实践充分证明,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品质的铸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阅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让农村学生陷入“阅读困境”,关乎教育均衡,更关乎教育公平。
要使农村学校摆脱“阅读困境”,需要各级政府文化教育等部门重视学生阅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在持续加大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对图书等软件设施的投入,切实改变农村学校图书室投入少、更新难、质量低、可读性不强等问题;持续开展“乡村阅读”“亲子阅读”“乡村大讲堂”等公益活动,大力营造乡村阅读的氛围。
第一,重视学生阅读。在农村,绝大多数家长及教师将课外阅读视为影响学生成绩的“洪水猛兽”,严禁孩子阅读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书籍。甚至有学校安排阅读课,只是为了让学生“散散心”,或者找一些范文、试题,应付上级对读书笔记的检查。而对于志在鲤鱼跃“农门”的农村学生,他们对阅读的态度更加矛盾,一方面他们渴望通过阅读了解外面的世界,另一方面又必须抵制“闲书”的诱惑,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其实,阅读是扩大学生视野、提高语文素养的更有效途径。在农村学校推进全民阅读,家长及教师要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主动参与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来,帮助孩子选择思想健康、内容丰富、种类多样的课外读物。
第二,“软”“硬”齐上,保证阅读质量。农村学校应加大图书馆建设力度,确保学生拥有独立的阅读空间,配备专业的图书管理员,制定人性化的借阅管理规定,延长开放时间,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爱上阅读。此外,将图书选择权交予学生。在很多已建立图书馆的学校,学生的阅读兴趣仍然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图书馆的藏书很大一部分是学校为应付检查随意采购或者教师自行采购的,并非学生感兴趣的图书。由于学生的基础和兴趣爱好有差异,对图书会有不同的偏好,增加学生在图书采购上的话语权,虽然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图书采购的难度,但确定可以很明显地提升图书借阅率,提升学生阅读率。最后,条件允许的农村学校也可建设电子阅览室,引导学生接触电子化阅读媒介,扩大阅读范围。
关键词:农村群众;群众文化;建设标准;措施
1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是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良好的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可以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随着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多数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步伐远不如农村地区物质文明的发展步伐。为了加快我国新农村的建设脚步,各地区要重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更坚实的精神文化基础。(2)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可以充分挥发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出大量的农村人才。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农民是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点,因此地方政府在引导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时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文化建筑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思想认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去参加和学习相关文化活动,进而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贡献;同时,在开展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部分村民会受到文化建设的感染与教育,主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努力学习的方式进入到各个高校,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另外,在开展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时,可以促使部分村民认识到自己的长处,然后根据自身情况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为新农村建设作出卓越贡献。(3)大力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助于先进的理念和思想进入到农村地区,使村民能够利用先进的思想和文化进行耕种与生产,促使相关农产品可以快速投入到市场,这对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在农村地区推进群众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还要尽量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样他们才能慢慢形成较强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这对推动小康社会的建成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2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群众文化意识淡薄。在对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时发现,多数农村居民都存在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由于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其在思想方面较为落后,对于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不闻不问,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茶余饭后习惯通过打麻将、拉家常等方式来消磨时间,这样就造成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无法顺利地推进。长此以往,村民的思想会越来越腐化,越来越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给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2)基层人才缺乏,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落后。目前我国多数农村地区还为建立专业的文化建设工作站,所以在专业的人员方面也存在的严重的不足,这就造成了相关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内容无法全面开展。虽然部分地区已经在农村当中建立了专业的文化建设工作站,但是基层人才严重不足,许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都习惯在大城市工作,很少有人才愿意进入到农村工作,导致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很难开展。另外,个别农村地区已经开展了群众文化建设活动,但是在活动中缺乏专业的人员进行指导和带头,能够参与到活动的村民非常少。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较差,部分村民为了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质,只能在平时的学习时间从事一些其他的赚钱活动,无法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到文化建设中。(3)经费投入有限,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缺乏。要想在农村地区顺利开展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就要投入大量的经费,一旦在建设中出现经费缺乏的情况,势必会导致文化活动很难推进与开展。但是从目前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难以开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农村地区没有良好的群众文化基础设施,所以在开展相关群众文化活动时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设基础设施。但是一些地方由于政府经济紧张,无法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农村原有的建设规划和标准与实际的规划和建设相差甚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其次,由于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相比发展非常缓慢,导致许多投资商和企业不愿意投入大量的资金用来建设农村群众文化基础设施。最后,由于农村资金有限导致许多专业的文化人员愿意投身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最终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去发展。(4)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文化发展阵地流失。由于农村地区发展缓慢,所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与城市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对基础设施和群众基础有着极高的要求,部分农村只能为文化建设提供简单的场所如文化广场、文化大院以及图书室等,这会严重限制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也不是所有的基础设施在建设完成后就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如部分农村地区的农家书屋基本处在闲置状态,这些书屋平常并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导致许多书籍出现丢失和损坏的情况,甚至在个别农村地区还会出现连书都没有的情况,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5)形式缺乏创新,文化活动开展内容单一。在我国乡村振兴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多数农村地区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文化活动上存在形式单一内容老套的情况,影响到了农民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不利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另外,部分农村地区相关基础设施过于落后,农民在参加活动时没有良好的场地,影响到了村民的参与热情和感受,不利于后续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3推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对策
3.1重视乡村文化振兴,转变传统观念
思想对于一个人的改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通过科学有效的活动来提高农村人员的思想认识,促使更多的文化活动可以在农村中开展。作为地方政府和村委会,要改变以往只重视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在要求相关村民在活动中多学习一些先进的思想和观念,同时相关部门要制定出相对完善的文化管理制度,确保相关文化活动可以顺利进行与开展。作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单位和有关部门,要在平时的建设过程中做好日常宣传和引导工作,在宣传时可以在村委会、田间地头以及村民家门口张贴相关宣传资料,同时也可以利用村集体微信群,一些有关文化活动的内容,在必要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可以下拨一部分资金用来鼓励村民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对于表现优秀的村民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这样不仅可以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与落实,还可以确保全体村民应用良好的文化修养,这对日后乡村振兴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2借助乡村人才振兴,培养文化人才
人才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只有构建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顺利开展,吸引更多的村民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使村民真正爱上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在满足其精神需求的同时提高农村人员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这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乡村人才振兴的背景下,农村和地方政府要重视人才的挖掘与培养。在这过程中,可以采取鼓励人才下乡、人才返乡以及培养当地人才的方式。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要确保每个基础岗位都有专业的人员来管理,同时地方政府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定期对这些乡村人员开展培训和教育工作,在年底给予这些基础文化人员一定的物质奖励,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愿意下到基层中开展工作和学习,这既可以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还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利的帮助。
3.3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开拓投资渠道
在推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目前我国多数农村都存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不足和质量较差的情况,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会限制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落实,所以地方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一些高质量的文化基础设施,使农民群众在参加文化活动时可以有良好的活动场地,这对激发农村群众的参与热情有着积极作用。具体按照地方财政部门出台的政策标准进行操作:(1)每年对每个乡村补助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024万元(具体金额按照地区经济条件而定)。(2)专项资金用于信息共享、农家书屋、文艺演出、公益电影放映和体育活动等,所需资金由各级财政共同负担。另外,作为地方政府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农村群众文化设施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可以鼓励社会中的相关企业参与到农村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中,通过多渠道融资,不仅可以降低政府的投资压力,还可以确保相关文化基础设施顺利完成。
3.4合理规划设施用地,科学作出决策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能否顺利地开展与进行,与其是否建立了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相关部门在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时要对用地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在用地规划的过程中根据当地村民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切忌在建设过程中不能占用村民的耕地和宅基地,并且在建设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在建设文化设施时要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进行建设,并严格按照相关建设标准,比如对于农村文化广场的建设,要遵循如下标准:①文化广场面积应在500m2左右;②文化广场包括广场(舞台)区、观众区等功能分区;③有健身娱乐器材、垃圾收集箱等设施;④有灯光照明,有电源插座;⑤有不少于一种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年利用率不少于60天(次)。避免在建设中出现形式主义,这样才能使村民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主动配合地方政府和人员开展文化活动,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3.5注重继承结合发展,创新文化形式
现阶段的文化要想实现健康发展,是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支持与帮助的。所以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首先要立足于传统文化,积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然后对一些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容要敢于抛弃,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深入挖掘当地优秀的文化,之后再对这些文化进行大力宣传,以确保这些优秀的文化可以得到传承和弘扬。其次,要对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现状进行全面了解,然后结合新时代农村发展情况融入一些全新的元素和理念,积极引入数字化技术,同时也可以对传统的文化内容进行创新。具体要按照如下标准操作:①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②村文化馆要具备综合,图书馆要加强数字化建设。乡镇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站(所)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管理。这样才能实现农村群众文化由单一内容向多元化发展,以此在农村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环境。
3.6弘扬先进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农村文化氛围
在农村地区开展群众文化建设时,首先地方政府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并对相关文化活动开展针对性的设计,用实际行动支持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素养渗透在整个文化建设中,确保全体村民能够拥有先进的思想,使其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可以有效抵御不良的文化侵蚀,这对推动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其次对于特色的农村传统文化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励建设一些具有地方特点的文化内容,这不仅可以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还可以使一些传统的优秀文化得到发扬,这对提高农村群众的综合素养有着积极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农村地区推进群众文化建设,有助于乡村振兴目标的快速完成,因此作为地方政府和部门要重视起来,并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可以加大资金投入、给予政策扶持、引入人才和创新文化内容等,以确保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可以顺利地开展与落实,确保农民群众可以拥有优良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群众文化研究选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李忠文.浅谈农村群众文化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农家参谋,2021(24):15-16.
[3]罗俊梅,周明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振兴研究——基于“乡风、乡情、乡土、乡贤”视角的思考[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22(02):48-53.
[4]包玲琍.对乡村振兴视角下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21(18):19-20.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地理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信息容量
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通过现代的科技手段,以及地籍信息等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数字地球技术。通俗的解释,就是运用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细节,最常见的其实就是电子地图,全球定位等。我们生活当中用到的最多的也正是手机中的以及车载的地图、导航、定位等等,包括日常定外卖时用到的定位。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地籍管理、地理信息更新、国家土地资源管理等等这些,都需要用到地理信息技术。因此,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下文将首先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入手,介绍目前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在此前提下,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
1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科技与社会发展水平都在不断的提高。乡村发展也在不断推进,将乡村发展并入城市,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社会发展新环境下,出台了相关的规章文献《城乡规划法》,这是基于另外两个文献《城市规划法》以及《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而总结后提出的。以往的规划管理工作上是将城市与乡村两者分开来进行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种传统的规划管理制度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弊端。这也是意味着中国的发展正式的进入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局面。
2地理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现状
2.1地理信息与地理信息技术。在分析地理信息技术的时候,我们要明确两个概念既:地理信息与地理信息技术。前者是指信息,后者侧重于获取、整合、显现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与科学手段。二者为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必备的基础图件、详实的现状信息和科学的评估依据,是土地利用、自然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灾害防护与应急响应的监控管理平台,是城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2.2专题地理信息。这是具有专业特点的地理信息,包括行政区划信息、资源环境信息、土地利用信息、城市建设信息、城市规划信息、市政设施信息、公共设施信息,以及包括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在内的专题属性信息。2.3地理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应用中取得的成绩。城市在空间发展上需要先制定好规划与部署,在科学的规划下才可以开展城市建设的相关工作。城市的建设已经不是传统的单一地上式建设了,在空间上有地面、地上、地下更加多维度的发展,这也意味着地理信息更加繁杂。二十多年来,城市规划行业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完成了“甩掉图板工程”,实现了电子报批,在CAD辅助制图、GIS数据建库、OA办公自动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具备了良好的网络平台、硬件设备、软件应用和数据基础,促进了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3地理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应用中的发展趋势以及相关建议
3.1建设完善的地理信息数据体系3.1.1扩大地理信息覆盖范围。城市建设范围的迅速扩大和区域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迫切要求协调城乡之间、城市之间的测绘工作,扩大横向上在区域范围和纵向上在专业领域的地理信息覆盖,建立统一协调的区域性地理空间框架。3.1.2丰富地理信息含量。从侧重城市建设扩大到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在基础地理信息基础上采集丰富的专题地理信息,建立反映城市圈基本地形地貌、自然生态资源、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地理空间信息支撑平台。3.1.3扩展地理信息深度。城市空间综合开发的普遍开展,要求建立数字三维地图,为城乡建设管理、生态环境监测提供基于三维可视化的技术平台;开展城乡基础地质调查和灾害危险性评估,建立区域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数据库,为城乡规划和产业布局提供宏观决策依据。3.1.4加快信息更新速度。城市旧城改造的加快,要求缩短地理信息更新周期,航飞定期更新与竣工测量实时更新相结合,加快城市建设热点地区及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信息更新,重视历史数据管理,为建立规划动态监测与评价体系奠定基础。3.1.5将信息共享机制进行完善。城市的发展需要一个整体的规划,并且要兼顾到方方面面。因此,这里的信息共享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一来,方便工作中进行统一的网格划分并且也利于编码体系。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有着大量的地理信息需要整合,信息共享机制能够便于地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以及基础设施的整合与提高。同时还需要建立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空间数据交换中心以及空间数据协调机制,这样一来便于实现跨地域、跨部门之间的地理信息相关数据的共享和交换。3.2发展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体系3.2.1地理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需要统筹规划城市圈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考虑和建设覆盖城市圈的定位基准体系,实现坐标系统的对接与联系,为实现各地、各类地理信息资源的整合奠定基础。3.2.2地理信息整合与管理技术。需要进一步加强三维GIS、多媒体GIS、虚拟GIS、时态GIS、数据融合与无缝集成、空间分析模型等方面的研究,并完善技术标准体系,解决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多源数据转换与集成、异构操作平台信息链接和综合应用等问题,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分发、安全管理和便捷服务。
结束语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 文献信息 网络建设
乡镇卫生院是基层卫生医疗工作面向农村、面向农民服务的主体,不仅担负着医疗救治,而且还担负着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和指导职能,其职能能否有效发挥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农村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乡镇卫生院发展却比较缓慢,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阻碍农村奔小康的重要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资金投入不足、卫生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是提高医生素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网络的普及,文献信息以网络化、数字化的方式更为读者所接受,以INTERNET为依托建立文献信息网络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最有效的办法,本文仅就文献信息网络建设的问题进行讨论。
一、文献信息网络建设的重要性
1.乡镇院卫生院作为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农村医疗预防保健三级网中间环节的职能作用,对维护农村生产力再生产、保障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等方面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巩固和完善,农村经济结构、产业规模和分配方式都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乡镇卫生院补偿机制、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的调整和改革,使作为农村卫生工作重要环节的乡镇卫生院职能作用上又赋予了新的内涵,在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保健工作的同时,要具有应急事件和急诊急救处理能力,能开展孕产妇和儿童的系统保健及孕妇的接生工作,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管理和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工作,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普及卫生知识,提高农民的自我保健能力和整体健康水平。根据当地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协助当地政府制订和实施初级卫生保健规划及年度计划,协助主管部门对辖区有关行业实行卫生监督管理,负责村级卫生组织的管理和技术指导以及乡村医生的业务培训。具备对农村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儿童计划免疫的开展与监测、一般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指导等职能。因此,乡镇卫生院的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村的安定团结和繁荣发展,直接关系到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
2.文献信息在医疗工作中不可或缺。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要求每一位临床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精神,而且要能够将最新的医学知识与技术应用于救治病人的临床实践中,这就要求经常翻阅相关文献,跟上医学最新进展,全面提高医生素质。医院文献资源利用好坏直接影响医务人员知识更新、学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医学继续教育的进行。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网络的普及,文献信息以网络化、数字化的方式更为读者所接受。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通信网(ChinaPAC)1996年底已覆盖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和一部分发达地区的乡镇,与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的44个数据网互联。1995年卫生部建立了我国医药卫生信息网, 2000年又建立了公共卫生信息网,引入了现代化信息传输技能,对医院传统的文献资源管理产生了深刻影响。医院图书馆文献资源服务融入文献资源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理念,加强基础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拓展文献资源服务平台。
3.文献信息网络建设的现状。根据调查,我国乡镇卫生院基本没有图书馆,没有资料室,不能为医疗工作人员提供最基本的文献服务。有一些必备的医疗手册和诊断标准等工具书,但大部分是私人收藏。随着网络和通讯设施的普及,互联网的资源方便利用,但掌握信息技术的人员较少,不能普及。因此,如何在乡镇卫生院建设文献信息服务网络,及时为农村的医疗工作和患者服务,是一个新的课题。
二、建设文献信息网络的主要障碍
1.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信息技术人员。截止至2000年底 ,我国有乡村医生1067269人,比1990年的776859人,增加了29万余人,平均每村乡村医生数为1.56人,比1990年的1.01人,提高了55个百分点,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十年规划》‘九五’阶段的意见”中规定:至2000年,全国平均每个应建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数达到1.2 人;目前达到或超过这个标准的有23 个省, 占全国31 个省(区、市) 的74 %。但专业人员学历结构偏低,大量的无学历人员主要通过招工或顶替接班进入医疗卫生机构。
2.财力紧张。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乡镇卫生院主要依靠国家财政和集体福利基金建立和运营,由“生产建设财政”支撑。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社会转型以来,由于农村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体经济支撑的衰落和缺失,以及县、乡财政在财税体制改革后的日益困难,乡镇卫生院所受到的财政支持与集体经济支持逐步缩减或“断奶”,卫生院在县、乡财政有限支持下亏损并勉强维持。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虽然已打破了原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建设财政”,一些财政充足的县乡镇卫生院得到了较好的发展。1994年开始的“分税制”改革,中央和地方对国税和地税采取不同的包干办法。但是,“分税制”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并没有做到明确合理,地方政府实际上承担着许多本该由中央政府承担的职能。意味着公共服务供应水平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各异,这样就加剧了长期存在的地区间不平等,违背了公共支出地区间公平的原则。2003年卫生部组织完成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揭示,占人口70%的农村居民只消费了不到40%的卫生总费用。这就造成了农村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可及性和公平性均远低于城市,造成了城乡居民在享受基本卫生服务上的差距以及各种健康指标的差距。
3.缺乏基本设施。乡镇卫生院由于人力、财力困难,基本上没有文献信息利用设施,基本上没有图书馆或资料室,没有公用上网计算机,没有阅览室,缺乏文献资料。这直接影响了医生的素质和诊疗水平,进而影响了卫生院的收入,使人才外流,财力举步维坚。
三、建议
1.领导重视,配合医院体制改革,建立高效、实用、廉价的文献信息网络。1995年卫生部建立了我国医药卫生信息网,2000年又建立了公共卫生信息网,引入了现代化信息传输技能,对医院传统的文献资源管理产生了深刻影响。乡镇卫生院不仅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管理和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工作,还负责普及卫生知识的工作,以提高农民的自我保健能力和整体健康水平。医院图书馆文献资源服务融入文献资源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理念,加强基础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拓展文献资源服务平台,开展文献的公众服务。构建信息共享的网络平台,方便医生和患者及时检索和利用最新的医疗信息和技术信息,必然极大提高医生的专业技术和医院的服务水平。
2.普及文献信息利用知识。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普遍学历偏低,但面对大量的基层患者,必须提高诊疗水平,对于新的技术和标准和政策等要及时了解。加强信息意识,及时扑捉新的信息对于基层的医疗工作也非常重要。普及文献信息特别是网络信息的检索和利用的基本知识,提高医生的信息素质,显得日益迫切。
3.卫生院文献信息应以网络信息为主。目前我国乡镇卫生院财力比较紧张,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基本没有图书馆和阅览室,但信息网络基本畅通,乡镇卫生院都通了电话,具备上互联网的条件,只要购置一些基本的上网设施,即可共享资源。所以,乡镇卫生院的文献信息网络应以数字化信息为主,纸质文献为辅。一些常用的工具书和普及性读物需要购置外,其它资源应以网络资源为主。网络的免费资源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集团购买也是不错的选择,特别是一些数据库集团购买可以节约大量的财力,又能基本满足需要。
参考文献:
[1]王琦,胡志,鲁超.建立农民健康保障制度.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 ,(18):695-697.
[2]詹克学,方春雷.加快贫困县医院建设的实践.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378-379.
[3]王元凤,曹建丽.医院面向农民服务的做法.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381.
[4]陈锡文.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国卫生改革理论与政策高层次研讨会专集.2000.31-34.
[5]李长明,姚建红.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65-67.
对基本文化权益概念的考察
基本文化权益是一个中国语境下的现时概念。对于基本文化权益的内涵,目前最权威的表述是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的一句话:“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
不管对于文化权益做出什么样的话语阐述,其基本内涵无外乎两个方面,即权力和利益两个方面。从权力层面来说,文化权益与经济权益、政治权益一样,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任何公民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应当享有的不容侵犯的自由和利益。同时,权益的主体应该具有无差异的特点,任何公民都有公平、平等地享有基本文化权益的权利。从更加具体的利益层面来讲,文化权益的保障贯穿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既涉及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包括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开展文化活动等实实在在的知识信息获取,也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审美愉悦的获得和价值观念的确立。而对于价值观念的确立来说,文化权益中的利益要素又有一种个人的价值诉求与整个社会的价值诉求的有机融合的需要,因为基本文化权益的内容提供及实现是与社会政治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紧密相关的,不能超越也不能低于特定的政治环境和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1
对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实现渠道的考察
党的十七大以来,国家经济得以持续、快速发展,文化建设的投入也不断在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大幅增长。2009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为292.32亿元,与2005年的133.82亿元相比,增幅达118.44%。“十一五”以来,国家对城市和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5年间增幅分别达到110.24%和140.98%,均已实现“翻一番”。人均文化事业费从2005年的10.23元增加到2009年的21.9元,增幅为114.07%。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力度也显著增强,仅2009年就达到29亿元,“十一五”前4年总计投入63亿元,是“十五”时期总和的8倍。2在投入增加的基础上,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城乡居民文化参与的载体建设取得了诸多成就,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2010年基本达到“县县都有图书馆、乡乡都有综合性文化站”。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文化三下乡等,都不同程度地满足了农民的文化需求。3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城市社区文化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投入18亿元资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已经完成“村村通”目标,累计服务超过8亿多人次;公共设施免费开放也在继续推进。4
重大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稳步推进, 至2009年底,数字资源量达92.27TB,基本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2009年底,已建成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县级支中心达到2814个,覆盖率达到96%;乡镇基层服务点达到15221个,覆盖率达到44%;与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合作共建村级基层服务点达到75万个,其中配备文化共享工程专用设备约47.5万个,覆盖率达75%。2010年底即可实现“村村通”。国家数字图书馆经过近5年的建设,数字资源量达到327.8TB,服务范围覆盖互联网、电子政务外网、卫星、移动通信网、数字电视网等。实施了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 使县级图书馆读者都可享用到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顺利推进,设立“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5
以地处西部的青海省为例。而对于地处偏远而且经济相当不发达的青海省来说,近年来也着力建设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公共服务体系。这一五级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是保证村村有文化活动室,乡乡有文化活动站,县县有图书馆。目前青海省已建成1850个农(牧)家书屋,预计到2011年将达到全省4100多个行政村,村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还投入资金为全省623个民间剧团、歌舞队、皮影社、曲艺队配备了服装、乐器等演出设备,这些民间文化团体已经成为基层文化活动中的“领头羊”和骨干。6从文化场所建设到演出设备的配置,都为方便城乡居民低成本地接触文化信息、自发组织文化活动创造了条件。
二、公民基本文化生活参与的载体免费接触。“十二五”开局之年初,财政部、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要求:2011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2012年底之前各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2011年底之前,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到2012年底,全国所有一级馆、省级馆、省会城市馆、东部地区馆站免费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两个以上服务品牌。其他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提供。7这一大重大改革举措是继2008年博物馆、纪念馆实现免费开放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又一个步骤。
当全国性不同层次公用文化设施在不断完善,同时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完成从封闭向免费开放的转变后,公民基本文化生活参与的载体在放大、接触费用的零成本也使得文化参与的自由度增加。同时,各种民间文化活动的开展也使得公民的文化自得到实现。
“一切人类个体参与文化的别无选择,唯有在参与中才确认其作为人的意义和价值,参与的多少则直接关系其人的意义和价值延展的多少,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文化参与权是人的文化权益义项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8可见,参与文化生活的权益是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核心,其实现与否及实现程度直接关涉其它四方面内容的实现。作为一项基本的文化权利,必须建设公民人人有资格参与的渠道才能使其内容的设定得以真正实现,所以对于基本文化权益的文化产品的供应来说,渠道建设更为重要,只有提高内容到达的效率,才能使城乡居民基本文化权益实现的效益在各种复杂的传播条件下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1 参见:王列生,郭全中,肖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出版
2 《高度重视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省略/wh/whtzggyfz/201008/t20100831_45781.htm
3 乡村文化之路如何走“盘算”农民基本文化权益xnagri.省略/asp/detail.省略/xinwen/content/2011-01/11/content_754141.htm
5《高度重视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省略/wh/whtzggyfz/201008/t20100831_45781.htm
6 《根据村有文化活动室 乡有文化活动站 县有图书馆 文化进乡村 百姓受益多》nlc.省略/yjfw/2011/0104/article_2236.htm
一
“五不清”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目前村级会计基础工作差,具体表现在:一是帐簿设置不规范。“糊涂帐”、“流水帐”、“包包帐”较多,核算乱;二是原始凭证不规范。白条抵库现象严重,签字手续不全,自批自报、自买自报等现象时常存在;三是报表不齐。有相当部分乡镇企业有年报无季报或有月报无年报;有的报表数字是根据上级下达的计划和任务倒算出来的,采取“统计加估计”的方式上报的,结果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四是会计档案不全,有些凭证、帐簿、报表没有及时分类归档保留,一两年就遗失了。
2、管理体制不明。目前在村级财务管理权问题上一直意见不一致,客观上存在着乡村两级财务由乡级农经站,乡级财政所或乡镇企业局两线管理,造成了机构重叠,人员冗多,管理职权、范围不明确。
3、财会人员素质不高。据调查,目前村乡财会人员普遍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低,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培训。
4、对管理者制约不严。不少乡村领导不熟悉财会知识,“外行”管“内行”现象履见不鲜;而且有的乡村领导财经法纪观念淡薄,有章不循,有法不依,个人说了算,长官意识严重。
5、财务监督不力。不少乡镇很少对村级财务进行定期审计,没有监督机制,没有审计组织机构,缺乏民主理财和群众监督意识。
二
农村财务管理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同时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是农村基层组织、思想、政权建设的需要。由于目前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五不清”问题,造成了目前村级经济的重大损失,影响了村里工作的正常运转,使得村党支部缺乏号召力和凝聚力,各种公益事业难以兴办,所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财务审计、民主理财制度在当前是刻不容缓。为此笔者建议:
1、围绕“统”字,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首先要统一思想,规范监督程序;二是统一帐、表、册、据,规范会计操作程序;三是统一审批手续,规范支出管理;四是统一业务培训,规范交接手续;五是统一档案专柜,规范财务资料。为此,乡镇领导必须提高对村级财务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使之逐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2、强化“责”字,加强会计资料管理。村级财务档案是记录和反映村级业务的重要证据,是村级财会的信息载体,因而必须要管理好财务档案。首先是对会计凭证、帐簿、报表以及其它会计资料进行全面清理,逐月逐年装订成册,立卷归档;二是要专人保管,专柜专地存放;三是对会计档案存档、移交、查阅,要建立存、交、查登记簿,完善手续,明确责任,避免资料的丢失。
3、明确“章”字,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建章立制是村级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要解决村级财务混乱状况,最迫切的任务是在一定区域内制定一套统一的,切实可行的财务规章制度。为此,首先要建立村级财务跟踪审计制度,尤其是不相容职务控制制度,设立主办与出纳会计,实行帐款分开;三是建立“一支笔”审批制度,控制多头批款,多头报销现象。
4、着力“训”字,努力提高业务素质。财会人员是村乡里的“内当家”,一定要有全局观念和法制观念,要有较高政治觉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此,各级领导应重视对村级财会人员的培养,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争取尽快地把国家改革的有关政策和新的财税制度,贯彻落实到乡村一级;同时乡村也要建立会计人员认证上岗制度,即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上岗,按照其资格证的级次,持证应聘相应岗位之职。
5、注重“稳”字,保持财会队伍稳定。多年来财会人员队伍不稳定问题一直困绕着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要改变这种现状,有必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会计队伍。因此,首先应健全财会人员任免制度。凡经群众推荐,村委会上报,乡镇考核合格,应由乡镇会计管理站审批并统一颁发聘书;二是建立财务人员人事管理制度。对村级财会人员的配备、考核、聘任以及劳动报酬、岗位责任制等均作出明确规定,不经乡主管部门批准,不得任意调换和聘任财会人员;三是对乡村财会人员进行全面清查,建立会计人员档案管理网络,以便储备和统一调配整个乡镇的会计人员。
6、突出“严”字,定期开展财务审计。针对一些乡镇存在的财务不民主,帐目不分开等问题必须建立一整套监督机制,强化内部约束和外部监控制度。因此,首先县、乡两级应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审计组织,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审计人员,对村级财务实行定期审计、专项重点审计和不定期抽样审计相结合的审计制度,努力做到“民主评议,逐月定审,季度复审”,及时发现问题,就地解决;二是逐步建立乡村会计报表必须经会计师审签有效制度。由社会专业机制根据“两法”、“两则”等法规,配合政府财税的工作来行使社会监督职能,从而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良好社会氛围。
7、坚持“明”字,真正做到民主理财。农村财务能否如实向群众分开公布,能否接受群众的监督,事关重大,它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因而农村必须要实行财务分开,进行民主理财。对财务公开的时间、内容、地点,管理及效益要进行逐一规范。时间上要定期公开;地点应设在住户集中,位置显眼,群众易看到的地方;公布时,所有的帐目必须都是上级审计部门审计合格的;公布后,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的建议。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要本着实事求是,对党和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对财务公开中揭发出来的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要在群众进行民主评议的基础上,该纠正的纠正,该查处的一查到底。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档案信息;共享
中图分类号:G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3-0125-04
农村档案信息共享,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文化落后,交通通讯闭塞,信息资源匮乏,诸多不利因素制约着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农村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共享化尤为重要。如何针对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所面临的特殊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对策、逐步推进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特殊意义
西部民族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宁夏、新疆5个自治区以及云南、贵州、青海、甘肃、四川、重庆6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市。西部民族地区的总面积,占西部地区总面积的98.12%,占全国总面积的69.52%;人口占西部地区总人口的97.19%,占全国总人口的25.42%[1]。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条件薄弱,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与全国水平差距较大,全国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在该地区。如果没有西部民族地区农民的富裕进步,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将成为一句空话。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西部民族地区的“三农”问题是全局性、根本性和战略性的问题。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通过各种可行有效的形式,特别是通过现代化的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把贴近农民实际需求的农村政策、文件、政府公开信息、馆藏档案资料、各类涉农科技、文化信息和图书资料、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凭证资料送到农民身边,让广大农民群众不出村就可以方便利用档案信息。一方面满足农民群众对政府信息,特别是对民生、民情档案的需要,有效地维护了他们的权益。同时也使档案信息成为农民致富的好帮手,帮助他们适时调整生产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增收的渠道。这是一项涉及万千民族群众的民心工程,有利于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另一方面,农村档案真实记录了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对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管理水平,实现村民民主决策,改善干群关系,维护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再一方面,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将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农村信息化的教育进程。通过农村档案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可以帮助农民群众了解外界信息,扩大对社会认识的广度、增多吸纳科学文化法制知识的机率,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科学技术能力和道德法制素养,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牧民。
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基层档案意识淡薄,档案管理工作明显滞后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档案工作开展极不平衡,一些乡镇和村级档案工作刚起步,甚至有些行政村还没有建立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水平普遍不高。虽然多数乡镇分管领导和档案人员对档案工作已有一定的认识,但多数村委会仍缺乏基本的档案法律法规知识,没有摆正档案工作在村整体工作中的位置,没有充分认识到档案的凭证和服务作用。此外,村级档案人员大多为村文书兼任,有的甚至连兼职人员都没有,自己负责的工作形成的文件材料自己管。大多数行政村没有建立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对于村级组织在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在归档、保管、利用方面缺乏有效制约机制,因而造成档案材料丢失严重、各种文档不齐、历史信息记录不全,很多资料查阅或追溯起来非常困难,甚至有的村无档可查。
(二)档案管理部门分散,资源共享难度大
农村档案信息资源非常丰富,一方面是保存在各级地方国家综合档案馆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方面的档案信息,另一方面,是保存在区(县)、镇(乡)各级政府机关、涉农单位档案部门等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方面的若干档案信息、以及正在形成的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和全体农民的档案信息。其管理工作分散在综合档案馆、机关、企业、事业、村镇以及各种新型社会组织等部门之中,多头经办、各自为政、业务交叉,给农村档案资源共享带来一定的困难。而档案局业务指导职能的权威性不够,档案局职权范围偏小,而且目前档案资源共享还缺乏相应法律法规的支持,资源共享难度较大。
(三)经费投入不足,共享工程建设基础薄弱
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程的建设要求,就是实现广大农民不出村就能利用网络、计算机查阅政府信息和档案资源的工作目标。西部地区农村,资金短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许多地方的网络还没有达到全覆盖,电信网络机房设置密度较稀,远离乡村、农户,有的地方只能采取卫星方式或数据包方式接收信息和观看节目,上网查询只是他们的一个愿望[2]。此外,各级档案部门普遍缺乏开展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的专项经费,设备设施简陋或缺乏。有些经济条件较差的乡镇,受办公用户的限制没有专门的档案室(库)、装具老化、数量不够。行政村档案保管的条件更差,无房、无柜、无装具的现象较为普遍,存在不少安全隐患。目前,多数乡镇现代化管理档案工作仅仅处在起步阶段,距离原文数据库的建立还任重道远。大多数行政村连计算机都没有配备,更谈不上配备档案管理专用的软件,从而严重制约了在互联网、传统媒体等载体上搭建、维护、完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开展。
(四)档案业务人员专业知识不强,队伍不稳定
实现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要求基层档案管理人员在做好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上,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扫描仪、网络技术等现代化设备的操作技术,能够对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和网络传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西部地区乡(镇)和行政村的档案人员大都为兼职,工作繁多,加上几乎没有接受过档案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档案专业知识匮乏,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力差,且人员不够稳定,更换频繁。另一方面,区县档案局普遍缺乏计算机专业知识人员,对网络建立、维护等工作造成障碍。这两方面的原因对于利用档案信息共享平台为农民提供档案信息查阅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五)农民群众素质不高,获取利用档案信息的能力低
西部地区是中国知识贫困最突出的地区,据2008年统计,西部地区的文化素质存量为33.48,远低于全国35.89的水平,其中仅为15.5,是北京47.20的三分之一。且文化素质存量的城乡差距在西部更为突出,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远低于城市。从全国来看城乡受教育年限相差3年,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除广西外,其它省区都超过3年,其中相差5年[3]。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较低,直接限制了对信息技术、网络知识的学习和对信息的理解运用。此外,农民的封闭性较强,信息观念滞后,信息意识淡薄,再加上宣传不到位,他们并不了解档案信息的作用,也不知道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或相关渠道查阅利用档案维护自身的权益,造成档案信息资源的闲置,利用率很低。
三、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对策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档案信息共享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档案信息共享是我国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程的难点,只有全社会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这项工作,才能保证共享工作领导重视到位、宣传教育到位、资金人员到位、制度保证到位,工作落实到位。一方面,争取国家和地方加大对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资金和政策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网络信号村村通工程实施的进度,改变网络信号无法全覆盖的问题。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列入各地政府的信息化发展规划之中,把档案部门纳入当地信息化工作小组,参与地方信息化建设工作,把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纳入政府信息化建设之中,同步发展、配合应用,为档案部门解决数字化所需的基本的设备购置资金。再一方面,档案部门还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尤其要争取各涉农单位的支持,同他们一起创建合力推动的工作机制,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共同解决共享工作中的难题。
(二)进一步加强乡镇和村级档案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拓展农村档案信息共享的工作基础
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的依托部门主要是乡镇和行政村二级的档案室,在推进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中,应以抓好乡镇一级档案规范化管理为重点,促进村级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建设。一要不断加强乡镇档案室的建设,并不断扩大其档案来源,赋予其档案信息整合的管理权限,条件允许的地方可以成立乡级档案馆。为了农村档案资源的整合和安全,对一些条件较差的村实行“村档镇管”。二要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加大对村档案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努力改善档案保管条件,实现村级档案工作的整体推进,有条件的还要按照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要求,配置计算机、复印机等设施,不断提升村级档案工作的规范化和数字化水平。三要加强对村镇(乡)档案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帮助他们把农村建设各项工作中形成的有价值的文件材料收集齐全,归档管理,建立健全切实满足农民需求的档案收集、整理体系、最大限度地拓展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的基础。
(三)整合涉农档案信息资源,加快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
各级档案部门要大力做好各部门涉农档案信息的整合工作,不断丰富农村档案信息资源,不仅要整合各级档案馆和乡镇的档案资源,还要整合各级民政、土地、农业、林业、水利、社保、公安、计划生育、教育、文化、卫生、质检等各涉农部门的民生档案信息,构建尽可能覆盖农村各个方面和全体农民的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库,加快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县级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平台是西部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重点,当前,应进一步加大对县级档案部门的人、财物、政策的投入,帮助他们依托自己的网站建设好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平台。
(四)将宣传工作与培训工作有机结合,为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奠定思想基础和人力资源基础
深入开展档案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对农村档案信息共享重要性的认识。要结合区域和民族的特点、进行经常化的宣传,形式和载体应多样化,特别是要通过各种实例让农民亲身体会档案信息共享的好处,理解、支持、参与这项工作。同时,要加强农村档案员的业务培训,除定期集中培训之外,还应长期的、不间断的对需要的乡村进行单独辅导,以干代训,现场操作讲解档案的接收、整理、保管、提供利用等档案基本知识,计算机的使用技能,并积极引导有条件的行政村加强电子文件、多媒体文件的收集力度,并为纸质档案进行全文扫描,指导他们进行电子文件的系统整理、安全备份,为以后村级档案数字化、资源共享网络化打下基础。
(五)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积极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
西部民族地区档案信息共享工作任务艰巨,不能指望依靠一、二次大量资金和人力的投入来完成,也不可能在三、五年年内就达成全员共享的目标。正是基于这样的实际,2010年国家档案局在山东青岛召开全国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现场会上提出,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国90%左右的农村实现各种形式的档案信息共享。其中,确保东部地区省份有80%左右,中部地区有60%左右,西部地区省份有40%左右的乡镇和村,实现网络形式的档案信息共享[4]。因此,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的档案信息共享工作应采取不同于东部地区的策略、方法和途径。一是采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推进策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档案部门可支配的资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进程,制定一个中长期规划,先易后难,采取逐步分批完成的办法。最近几年,可按照国家档案局提出的“十二五”期间的工作目标,规划好本地区各年度完成的指标,并根据这些指标,提出具体要求,采取切实措施、分年完成。二是做好重点示范工作。选择经济发展较快和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地区作为示范区,通过试点积累经验。在推广过程中应坚持与当地的实际相结合,重视区域特点和民族特点。三是善于“借船出海”。在继续加快档案部门的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网络和平台,上载政府信息和档案资源。对于开通了宽带网络的地区,可在自己开办的各种档案信息网站以及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农村教师远程培训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科技网络上开辟专门的栏目,上载政府信息和档案资源,把“三农”可公开的信息、已公开的现行文件、村务公开信息、已开放档案目录、民生民情档案等通过网络共享。四是因地制宜、形式灵活多样。对于未开通宽带网络的地区,也应结合当地的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推动档案信息下乡进村。一方面可以积极联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与国家卫星节目发射部门衔接,争取开辟专门的“三农档案”栏目或设置“三农档案”专题节目,搭载政府信息和档案资源,解决采取卫星方式接收地区农民查阅利用政府信息和开放档案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涉农档案信息刻成光盘或复印送到乡村。对那些未通网络,但已有电脑的地区,可把相关档案数字化后刻成光盘再分送乡、村;连电脑也没有地区,可把重要档案材料编印成册,送到乡、村。此外,还可以通过电视、手机、媒体,上传政府信息和开放档案目录。这都是很好的档案信息共享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 罗树杰,徐杰舜.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28.
[2] 李玳明.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档案,2010(8):27.
关键词:农村;气象;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11.026
气象灾害(meteorologic disaster)即为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暴雨、台风、干旱、冰雹、冰雪等是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1]。据统计,我国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总损失的70%以上。典型的例子,2010年8月我国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遭受强降水袭击,造成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4.7万人受灾,死亡1 492人,失踪273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候天气事件多发频发,其强度和频率为过去50年的最高[2]。气象灾害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防灾减灾工作,增强极端天气事件的应对能力需要人们积极行动[3]。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象灾害防御形势,近年来,一些地方相继出台了气象防灾减灾的软、硬件设施建设规划和目标。以诸暨市为例,到2017年要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农村气象灾害观测站网,其空间分布密度要求达到5.5 km以内,农村气象监测站95%以上要实现自动化,农村气象灾害的预警时效要提前至30 min以上发出,农村气象灾害信息的覆盖面要在95%以上,向农村的天气预报准确率要达到90%以上,农村气象服务的社会公众满意度要达到88%以上。特别是要强化农村边远地区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力争将气象信息进入农村“最后一公里”地带。
1 气象防灾减灾概述
1.1 气象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各地先后设立气象机构以来,气象防灾减灾就一直贯穿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4-5]。国务院近几年陆续下发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政策性文件《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指出,要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组织能力建设,尤其要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体系。未来气候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新挑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博士认为,气象防灾减灾已越来越成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需从国家法律层面上来重视推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因此,充分认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的针对性、敏感性和协调性,全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是各级政府当前及今后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
1.2 国外防灾减灾简况[6]
美国防灾减灾具有统一高效的救援指挥协调机构。譬如,美国每年有950余万个家庭和4 000亿美元的财产受到洪灾威胁,美国把全国划分为13个流域,每个流域均建立了洪水预警系统,洪灾预警是美国防洪减灾非工程性措施的核心内容之一;日本把预防和应对灾害看得同等重要,为了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日本建立和完善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灾害管理体制,日本首相任中央防灾会议主席;英国政府很早就建立起紧急规划长官负责的紧急应对机构。应对自然灾害的一个主要原则是,灾害发生后由所在地方政府迅速负责处置,以便最快捷地救援受困人员以减少损失。
1.3 我国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的主要做法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农村更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地区。当前,气象部门切实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简称“两个体系”)建设[7-8],气象部门向农村的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覆盖面和时效性进一步增强。
现阶段我国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的主要做法包括,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建设,建立针对暴雨、台风、冰雪、高温、干旱、雷电、大风等主要气象灾害的实时监测预警系统;提高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警时效和预报的精细化水平;加快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绿色通道”,提高预警信息的及时性、针对性;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做好旱灾、洪涝灾、风雹灾、台风灾和低温冻害等农业气象灾害普查和区划工作[9],使农村公众做到早防范以及采取抵御异常气候变化的对策;推进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建设,农村乡镇(街道)设立气象工作站并建立气象协理员制度,村(社区)建立气象信息员制度;深化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和应急准备实战演练,开展气象科普知识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事业活动,有效提升农村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2 诸暨市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路径探析
诸暨市作为浙江省的一个县级市, 2013年被福布斯排列为全国10强县级市的第2位。诸暨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偏北,钱塘江流域中段,介于东经119°53′~120°32′,北纬29°21′~29°59′之间,区域面积23.11 万hm2,下辖3个街道、24个镇乡,常住人口在150万左右。素有浙江“小黄河”之称的浦阳江贯穿诸暨境内,防灾减灾、防汛抗洪任务较为繁重。从表1可以看出,暴雨、台风是影响诸暨最主要的2种气象灾害。为此,就诸暨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思路及策略从5个方面展开探析。
2.1 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布设应“全覆盖”
诸暨市自2013年开始开展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工程建设,此项工程是以农村气象灾害监测覆盖、机构队伍覆盖、预警信息覆盖以及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等“3覆盖+1平台”为主要内容的一项工程。其中“3覆盖”的首要任务是实现气象灾害监测全覆盖,包括加快推进农村自动气象监测站、气象卫星接收、天气雷达、高性能计算机等系统建设,完善气象灾害的立体监测网。截止到2013年底,诸暨市已建有中小尺度自动气象监测站33个、数字化天气雷达1部、灰霾监测站1个、雷电定位监测站1个,但离多手段、高密度的现代化综合气象观测网要求尚有距离,仍需加以完善[10]。为此,诸暨市亟需加强在杭金衢、诸永、绍诸等高速公路交通干线,主要输电线路沿线,浦阳江流域重点水利工程,经济开发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五泄―浣江―西施故里”4A级旅游景区等部位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加密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气象灾害监测站布设,达到对暴雨、台风、干旱等影响全市主要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分辨率、高精度的综合连续监测。同时,建立诸暨市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综合分析系统,加强对主要气象灾害的实时监测分析。
2.2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应“精准快”
据调查,诸暨市的公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常规的灾害性天气预报,而是更关心能提前到什么时候更精确的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对天气预报警报的“精准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的是有足够的时间、充分的信心进行预防。从现阶段看,诸暨市农村气象灾害预警预报的精细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天气气候预报业务能力需进一步提升。同时,应尽快建立灾害性天气短时、超短时临近预警业务,开展精细化的针对全市27个乡镇(街道)的分片气象预报警报。还要积极发展延伸期预报业务,开展月、季尺度的中长期气候预测业务,以及建立专业化的预报预测业务技术体系[11]。
2.3 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应“全方位”
诸暨市气象部门通过各种手段,正在打造气象信息进“56个社区、790个村庄、278所各类学校、86个企事业单位、8家医院、5个车站、9个专业市场”的全覆盖工程。在手段上,除了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电话声询等以外,还应扩大在农村乡镇、公众场合、人员密集地带等安装气象电子显示屏,iTV气象直播频道,乡村安装大喇叭等。目前,诸暨市已安装气象电子显示屏38块, iTV气象直播频道用户40个,乡村大喇叭790只。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好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村(社区)气象信息宣传员的作用,做到千方百计把千变万化的气象信息传送到农村千家万户的每一个人。从“全方位”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角度看,诸暨市尚需从多方面加强建设和提升。
2.3.1 加快山洪地质灾害气象设施工程建设 建设具有区域代表性的标准化的多要素综合气象监测点,重点是加快推进山洪地质灾害气象监测系统、预报与风险评估系统、预警信息与服务系统、信息网络支撑系统以及装备保障系统等五大系统建设。
2.3.2 完善覆盖全市的“村村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 推进农村乡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建好气象频道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的主平台,升级气象灾害短信应急预警平台向偏远乡村发送的性能。重点是建立和完善覆盖各个乡村的“村村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
2.3.3 建成标准化的诸暨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 诸暨市是浙江省较早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县市,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及7、8月间,诸暨市人影办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经济社会效益显著。重点是抓紧建设标准化的诸暨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
2.3.4 推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 健全完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应急认证和防灾减灾示范创建,做到100%乡镇通过气象灾害防御应急认证,100%乡镇完成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建设,30%村(社区)完成防灾减灾示范村(社区)建设。
2.3.5 建设诸暨市气象科普馆 加快推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重点是建设诸暨市气象科普馆,做到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普手册进村入户,气象灾害防御科普教育纳入农村干部及农业技能培训体系。
2.4 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推动应“政府化”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与传播工作的意见》(〔2011〕33号),其别强调了政府主导和部门联动。2012年,诸暨市政府明确了农业、水利、林业、国土、民政、安监等部门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并要求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乡镇政府绩效考核内容。部门联动就是各个部门对于不同的气象灾害,按照本部门的特点进行防御,譬如暴雨极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诸暨市国土部门与气象部门建立起联动协调机制,开展相应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和防御机制。除国土部门外,诸暨市气象部门与农业部门建立农业气象专家联盟会商机制,与水利部门建立防洪抢险应急保障机制,与林业部门建立森林火险等级防范机制,与民政部门建立“应急避险场所”救援保障机制,与安监部门建立安全隐患排查监督机制等。由此可见,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必须高度重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重要性,并充分突出政府的主导和协调作用。
2.5 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推进应“持续化”
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要更加注重坚持政府主导和管理机制的创新[12-13],同时,要不断完善财政保障、机构建设、管理运行和监督考核机制,建立和形成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2012年起,诸暨市政府每年安排100万资金用于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一些项目的资助。在具体实践中,诸暨市政府把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推进与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14]、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改善乡村治理机制有机结合起来。2014年的诸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完善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大力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强化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气象服务,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稳步推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可持续化发展。
3 结 论
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作为气象部门特别是基层气象部门应切实贯彻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系列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积极推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取得实效。同时,要向全民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利用气象、教育、新闻等资源,加大面向广大农村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体农民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使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真正意义的无缝隙对接。
参考文献:
[1] 何林.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J].科技园地,2006(2):35-35.
[2] 国效宁.广东省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及主要气象灾害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6):181-185.
[3] 陈振林.我国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与实践[J].阅江学刊,2013(6):21-25.
[4] 王云,梁阿锋,楼金伟.新时期气象为农服务的现状及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2014(2):70-72.
[5] 张洪涛.山西省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规划[J].山西农业科学,2009(9):62-66.
[6] 郑言.国外防灾减灾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J].现代职业安全,2009(8):65-67.
[7] 商兆堂.江苏省建立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5):1-3.
[8] 陈红萍,梁丽君,孙建文,等.“三农”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8(10):63-64.
[9] 葛慧君.抓好4个关键环节不断提升浙江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J].浙江气象,2012,33(2):1-2.
[10] 张新龙,张彦辉,魏学,等.浅谈气象灾害对设施农业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4(3):92-93.
[11] 李芬.中国农村气象服务的现状、需求及其发展策略[J].农学学报,2013(4):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