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气象统计分析

时间:2024-02-22 14:37:39

导语:在气象统计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气象统计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企业投资项目决策;宏观经济统计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对企业发展策略制定有直接的影响,企业投资项目决策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当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入手,发挥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数据对投资项目决策的重要性,从而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1可持续发展理论内容

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企业注重发展模式的科学性,合理分配资源,保证企业获取持续的发展动力,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开始思索规划经济发展模式,力图建设自然-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运行规则,在发展中保护现有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延续到企业投资项目决策中。从理论方面来看,可持续理论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要满足人们的需要,注重生产力提升,通过科学决策来维持企业快速、健康和稳定发展,将企业未来发展纳入到满足人们需求的高度上。

2企业投资中经济统计分析

企业投资项目决策时企业发展的核心,利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将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相结合,针对投资项目的特殊性制定可执行的方案,对方案中的参数进行经济统计分析和估算,选定最优的决策方案,实现项目决策的科学性。投资项目决策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注重对经济环境的分析,在宏观背景下来统计项目的可执行性和经济性,保证项目决策的可持续性发展。企业投资项目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微观性是指在企业方面展开项目分析和评价,从经济收益的角度出发分析投资项目的经济风险性,保证投资项目可以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投资项目宏观经济分析应当从更加宽泛的角度出发,把社会经济效益纳入到项目决策可行性,确定项目投资对社会的影响。投资项目宏观经济分析从社会角度出发,对项目背景、内容、目标进行综合性评价,同时要综合考虑项目对社会贡献,确定项目实施对社会带来正面作用,从而兼顾资源消耗和经济发展,促进项目经济效益发挥。再者投资项目决策经济分析要包含直接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重点从环境破坏和资源利用来评估项目可持续发展性,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分析项目的决策方案,把人类的可持续性放在首位。

3企业投资项目决策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实施

3.1注意事项分析

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企业管理和决策要基于经济环境的前提背景下,因此投资项目决策要注重发展目标的设置,在长期发展、稳固前进及高效推进的基础上对项目决策的宏观经济进行统计分析,将项目中每一个目标参数进行评估。同时企业项目投资决策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经济统计模式,根据市场动态发展来制定执行方案。宏观经济统计对企业投资项目决策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深入分析市场信息可以了解企业在行内的定位,并预测项目实施的可行性,统计信息显示了当前宏观市场环境的现状,预测经济中各个因素对企业项目投资的整体性影响。

3.2实施建议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对企业投资项目影响体现在统计数据的指导作用上,企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对企业管理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尤其是投资项目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这需要企业强化宏观经济统计的观念,从社会的角度出发来进行项目预测和判断,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在一个动态的平衡基础之上,面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确定性的基础,应该加强对市场动态发展的综合分析,充分的利用所以运用数理统计等相关的科学依据,为企业的决策,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风险概率,逐渐优化企业发展模式,在可持续发展指导理念下参与经济市场竞争,为企业发展注入强有力的驱动力。

3.3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宏观统计分析

当前社会发展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企业要重视数据信息的统计,其投资项目决策要依赖于宏观环境大数据,企业加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当从信息网络和硬件设施建设入手,联合各部门的数据信息平台,把大数据转化为有规律的统计数据,从海量的数据中完成对宏观经济统计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企业投资项目决策要从生产效率、劳动报酬、资本回报、能源消耗及科技创新等方面数据统计,做好能源消耗方案规划。再者投资项目决策要重视科技环境的统计,增强项目创新性可操作性,带动产业价值链,提升项目的创新性,增强产业间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绿色项目的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企业投资项目决策要重视度宏观经济的统计分析,强化对行业信息和市场信息的了解,从而制定相应的战略决策方案,协调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保证企业投资项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企业项目健康发展。

作者:宫来金 单位:池州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参考文献:

[1]梁证嘉.从可持续发展看企业投资项目决策中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25)

[2]赵艳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05)

第2篇

[关键词]新型自动站;主采集器;常见故障;处理

中图分类号:P457;P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7-0088-01

一、新型自动气象站概述

新型自动站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功能、统一结构、统一方法、统一规范的设计思路,做到各部件或模块互换的自适应,形成统一型号的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达到满足现有气象观测站的气候观测、天气观测和区域观测业务的需要。

新型自动气象站的硬件系统包括主采集器、分采集器、传感器、设备及外部总线等。外部总线技术的应用能够使采集系统实现任意的裁减及扩展。终端计算机与主采集器之间通常需要使用长线以实现串口数据之间的通讯。新型自动气象站的任意部位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自动气象站的正常运行。当气象站有异常情况发生时,需要以故障的表现为依据,对故障出现的部位进行分析,从而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使自动气象站能够尽早的恢复正常运行。

二、新型自动气象站应用到的新技术

在新型自动气象站中应到了两项比较新的技术,即:嵌入式系统技术和外部现场总线技术。

2.1 嵌入式系统技术

嵌入式系统是以高性能CPU数据处理器为核心处理器,嵌入操作系统,配置相关的组件,构成单板电脑系统。高性能的CPU一般是指32位CPU,包括:ARM7系列、ARM9系列以及现在比较新的ARM Cortex M3系列或其他系列CPU等。操作系统嵌入实时性比较好的操作系统,一般可以嵌入:C/OS-II、FreeRTOS、Clinux等。

以上操作系统的特点是:实时性比较好,规模相对比较小,所需要的硬件资源也不大。但功能相对简单一点。

对于功能要求比较多的可以选用Linux操作系统或WindowCE操作系统。其特点是:功能比较齐全,基本上具备标准电脑的全部功能,所构成的系统又称单板电脑。Linux操作系统是开源的可以从网络上找到;WindowCE在使用时是需要付版权费用的。

部件配置基本上按照标准电脑的部件配置,包括: Flash存储器、RAM存储器、CF卡(或SD卡)存储器、以太网络接口电路以及TCP/IP通讯协议、USB通讯端口、多个RS232/RS485串口、CAN总线。

嵌入式系统的数据综合处理能力非常强大,在新型自动站系统中引入了嵌入式系统,可以大大提高自动气象站的数据处理能力,使很多复杂的数据分析、处理计算功能在数据采集器端得以实现。嵌入式系统丰富的外设处理单元、多种通讯端口,可以非常方便地实时自动气象站的数据通讯处理、远程访问的功能。

2.2 外部总线技术

外部总线是用来连接各个数据处理控制、数据处理单元,并完成数据传输、通讯处理功。外部总线的功能就是实现多个数据处理控制、数据处理单元之间的数据通讯;外部总线的的电气结构要求简单,而且数据传输要稳定可靠。

目前,在实际应用中外部总线的方式有很多种,使用最多的是RS485方式和CAN总线方式,另外应用比较多的还有SDI-12方式。要想外部总线的结构简单、而且数据传输可靠,基本上都是采用差分信号方式传输,所以数据传输只需要两根线。RS485和CAN总线都是采用两根线进行数据传输。因为是传输差分信号,所以采用双绞线跟有利于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三、新型自动气象站常见故障的分析及处理

3.1 新型自动气象站气象要素数值发生异常

新型自动气象站在正常运行的过程中,某些气象要素数值通常会出现异常。如果出现这种状况,可以先假设该要素的传感器出现了问题,直接检查传感器。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传感器很少会出现自然损坏的状况,大部分的故障问题都是由于传感器的不正当维护引起的。通常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对故障进行检查和处理。

①首先要对故障传感器进行检查,判断其信号电缆接头是否牢固相接,尤其是要判断采集器的接口处是否出现虚接的情况。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需要重新进行插拔,观察能否有效消除异常现象。

②如果风数值出现异常情况,当风向保持不变,风速为0:00,可结合实际天气状况,查看风向传感器是否被冻住。

③如果雨量值出现异常,可以先对雨量筒进行检查,判断其是否堵塞,还要检查翻斗是否能够正常翻动。

④如果地温值出现异常,需要对地温传感器的安置状况进行检查。

⑤蒸发量的数值发生异常时,要先对蒸发器内的水位进行检查,看这一数值是否位于蒸发传感器的最高水位线与最低水位线之间。当有较大降水量发生时,还要尤其注意检查蒸发器是否会出现溢流的情况。

3.2 新型自动气象站无法正常下载数据或者该气象站无法正常打开

如果新型自动气象站出现无法正常下载数据或该气象站无法正常打开等异常状况,通常存在着以下几种常见的原因:

①采集器无法正常工作。通常可以通过采集器工作状态的指示灯来判断其是否能够正常工作。采集器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其系统的运行指示灯为秒闪。如果采集器不能正常工作,可以先对计算机或采集器进行重启,再判断是否能够将故障排除。对采集器的供电系统进行判断,判断其是否正常工作,判断空气开关是否跳开及该系统的工作电压是否偏低等。如果采集器出现故障,将会对整个采集程序的正常运行产生严重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要先拔下位于采集器上的所有传感器的插头,只保留供电端,之后再进行重启,查看采集器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如果采集器正常工作,需要再将传感器的插头依次插上,进而判断出具体是由于哪一个传感器而引起的故障。

②受软件设置出现错误等因素的影响,使采集器不能正常工作。这种情况下,要对新型自动气象站的参数设置进行仔细检查,判断其是否正确设置。尤其要注意检查气象站的通讯接口与计算机串口端口号之间的连接是否一致,这一步骤通常使用计算机系统中的设备管理器来进行查看。

③通讯线路的故障问题使其无法正常连接到自动气象站。在日常的气象业务工作中,通讯线路通常会被受到雷击及其他原因的影响而在串口隔离器上出现故障。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2个串口隔离器同时去除,并直接使2个口对接,如果能够正常传输,表明串口隔离器已经被损坏,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及时更换。

3.3 测量风速风向的设施出现问题

在用人工进行气象数据的观测时,需要最多风向和平均风速进行测量。使用自动气象站进行气象数据的观测时,则需要对平均风向、平均风速、最大风速、最多风向进行测量,而荣成市气象局测量风速风向时,所用的测量仪器通常有EL型电接风速风向计、EN型测风数据处理器、海岛自动型测风站、轻便风速风向表、单翼式风向风速传感器等,而如果用于测量风俗风向的设施出现问题的话,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气象数据的失真。

第3篇

关键词:血铅水平 相关因素 儿童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246-03

目前对儿童铅中毒的关注较多,年龄越小,铅对其危害则越大,也越隐匿。我们在门诊健康体检的儿童中进行血铅检测,了解婴幼儿的血铅水平,从中寻找问题,以指导儿童保健工作,预防儿童铅中毒。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2009年3月-2011年2月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儿童,均为肃宁常住人口,随机抽出体检儿童共有543例,在采样和体检前向家长详细询问儿童的一般情况、家庭社会环境,并填写“中国部分城市儿童铅中毒防治项目调查表”。

1.2 方法。对受检者左手无名指依次用0.2%硝酸棉球、去离子水棉球和75%酒精棉球擦净、消毒,再用三棱针刺破皮肤,待血自然流出,擦去第一滴血,用20ul去铅吸管准确吸取末梢微量血20ul,放入血铅测试液,混匀、静置4小时以上。

1.3 铅中毒诊断标准。采用国际公认的铅浓度≥100ug/L为儿童铅中毒的诊断标准。

2 结果

2.1 标本的自然情况描述。

2.1.1 各年龄组调查人数。

2.1.2 性别分布。

2.2 儿童血铅现状的描述。

2.2.1 不同血铅水平的分布与铅中毒率。

表1 血铅分布情况描述

表2 全体血铅水平等级分布情况

表3 不同性别血铅水平描述

表4 不同性别铅等级分布

2.2.3 不同年龄组段血铅水平人数分布、铅中毒率。

表6 各年龄段血铅等级分布

3 影响血铅浓度的因素分析

3.1 单因素分析。

3.1.1 一般情况。家庭情况。家人是否吸烟对血铅浓度的影响。

表7 家人是否吸烟的血铅浓度分析

3.1.2 居住环境。住所周围1.0公里有如下工厂(油漆厂、印刷厂、蓄电池厂、冶炼厂等)对血铅浓度的影响。

表8 住所周围1.0公里内污染企业的血铅浓度分析

3.1.3 饮食习惯。爆米花对血铅浓度的影响。

3.2 临床表现。学习是否困难的血铅分析。

表10 学习困难的血铅浓度分析

4 结论

4.1 不同性别血铅水平的分布。调查不同性别血铅水平的分布无显著差异,铅中毒率男童女童基本接近,无显著差异,说明家长对环境污染的重视及在儿童性别上看护上无统计学意义。

4.2 不同年龄组血铅水平的分布。不同年龄血铅水平在各个等级上的分布无显著差异,但2-3岁儿童铅中毒率低,可能是因为低龄儿童户外活动范围较少,接触外界环境较少有关。

4.3 影响儿童血铅水平的相关因素。

4.3.1 家庭因素与儿童血铅水平的关系。本次调查发现,儿童作为被动吸烟者,其血铅水平明显高于非被动吸烟者,且差异显著。

4.3.2 环境污染与儿童铅中毒的关系。环境污染是最早引起关注的儿童铅中毒危险因素,本调查发现居住在铅污染区附近的儿童血铅水平高于其他远离区的儿童,有显著差异。

4.3.3 饮食习惯。本调查对儿童的饮食习惯进行了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吃爆米花等膨化食品频率越高,血铅水平越高,成正相关。

4.3.4 儿童智能与血铅水平的相关性。本调查发现儿童学习困难与血铅水平成正相关,说明血铅水平增高时儿童学习困难的影响因素。

第4篇

【关键词】营养状况;肥胖症;因素分析,统计学;儿童

【中图分类号】R 179 R 153.2 R 5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6)09-0746-02

单纯性肥胖是指除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引起的继发性与病理性肥胖之外,单纯由于营养过剩造成的全身性脂肪过量累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模式的改变,儿童单纯性肥胖逐年增多。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儿童肥胖可延续为成人肥胖,并成为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笔者通过对南通市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为制定儿童单纯性肥胖的防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并为其易感基因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l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南通市2~12岁的儿童进行体格检查,实际调查2641名,其中男童l382名,女童1259名,性别比为l:0.91。

1.2 方法

1.2.1 筛查标准2~6岁儿童参照WHO儿童肥胖诊断标准,体重超过同年龄、同性别身高标准体重的10%为超重,超过20%为肥胖症。肥胖分度:超过20%~29%,30%~49%,≥50%分别为轻度、中度、重度肥胖。7~12岁儿童利用身高、体重测量值计算BMI指数后,按照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于2003年11月正式颁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体重指数筛查分类标准》进行判断。

1.2.2病例组与对照组的选择排除病理性及药物性肥胖,按上述标准确定为单纯性肥胖儿童后,随机选择101例肥胖病例作为病例组,并按照与病例同年龄(相差±6个月)、同身高(相差±3cm)、同性别、体重正常的标准,选择101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以求与肥胖儿生长发育水平一致。对病例组与对照组儿童统一进行肥胖影响因素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家庭情况及肥胖家族史、出生情况及婴儿期喂养情况、疾病史与用药情况、饮食情况、生活作息情况以及精神因素。1.3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Epi data 3.02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双轨录入和管理,建立数据库.逻辑核查、编码后进行统计分析。资料采用SPSS 11.5进行t检验、χ2检验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

1.4质量控制 制订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工作手册,培训现场调查工作人员,统一方法和标准,以保证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的质量。所有调查表由专人进行编码,调查员对每份收回的调查表进行缺项、漏项及逻辑错误检查,以便及时纠正,在复核无误后双轨录入计算机。

2结果

2.1 肥胖儿童的性别、年龄分布及肥胖分度在2 641名儿童中,检出超重303例(11.47%),其中男童超重190例(13.75%),女童超重113例(8.98%);检出肥胖173例(6.55%),其中男童肥胖100例(7.24%),女童肥胖73例(5.80%),男、女童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岁儿童中超重和肥胖分别为105例(11.90%)和49例(5.56%),其中轻、中、重度肥胖检出率分别为3.51%,1.25%,0.79%。7~12岁儿童中超重和肥胖分别为198例(11.26%)和124例(7.05%),2个年龄组儿童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2。

2.2 影响儿童肥胖危险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调查表中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各种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按照α=0.05的水平,选择有统计学意义以及无统计学意义但P值接近0.05且小于0.1的因素,主要有肥胖家族史(P=O.012)、父母是否经常吃零食(P=0.047)、出生时的生产方式(P=O.007)、饮食口味(P=O.067)、进食速度(P=O.000)、进食量(P=0.067)、目前食欲(P=O.000)、既往食欲(P=0.000)、是否经常暴食暴饮(P=0.000)、非饥饿性进食(P=0.005)、吃油腻性食品(P=0.005)、户外活动时间(P=0.086)、对体型的看法(P=O.000)等13个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后退法Wald检验),肥胖家族史、出生时的生产方式、进食速度、既往食欲、暴食暴饮以及对体型的看法等6个因素进入最终模型。见表3。

3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南通市2~12岁儿童超重检出率为11.47%,肥胖检出率为6.55%,2~6岁儿童肥胖以轻度肥胖为主(3.5l%),中度次之(1.25%),重度最少(0.79%),这与国内有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另外,肥胖、超重比为1.75,明显高于理想水平(0.5~0.9)和可接受水平(1.0~1.3),表明该地区存在较大的产生肥胖的潜在危险性,儿童肥胖今后仍有上升趋势。本研究结果还表明,肥胖家族史、出生时的生产方式、进食速度、既往食欲、暴食暴饮以及儿童对体型的看法6个因素与儿童肥胖有显著关联。

本调查提示,父母或祖父母、外祖父母一方或多方肥胖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之一,证实了肥胖的家族聚集特征。同时,调查结果还显示,剖腹产出生的儿童肥胖发生率明显高于顺产儿童,可能是由于剖腹产儿童出生时机体情况不佳,需人工喂养,难以控制喂养时间和营养物质的种类,导致营养过剩。此次调查还发现,肥胖儿童有一些共同的饮食行为特征,如进食速度快(OR=3.179)、食欲好(OR=3.161)、暴食暴饮(OR=3.273),与国内外调查结果一致。食欲好、进食速度快,则未成细粒的食物与胃壁之间空隙较大,缺乏充盈感,以致与进食有关的迷走神经处于兴奋状态,饱腹感不能及时反馈至饱食中枢以产生抑制进食的作用,其结果是当时感觉不饱,待到有饱感时,进食往往超过其实际需要量。经常暴食暴饮,摄入高脂肪、高蛋白与大量碳水化合物,过多的能量以脂肪形式在体内沉淀也会导致肥胖。儿童摄食方式形成于他们早期对饮食和进食的体验,父母的饮食习惯及育儿观直接影响着儿童,因此要通过健康教育使家长形成正确的育儿观,对剖腹产出生的儿童在其婴儿时期要克服过度喂养,做到合理添加辅食,注意营养搭配,并从小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控制进食量。研究结果还提示,儿童对体型的不正确认识(认为胖体形好)也是导致肥胖的危险因素之一,国内有研究结果与此一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转型,人们对健康和体型的理解及态度都在发生改变,喜欢胖体型的儿童往往会通过不合理的饮食使自己变胖。因此,通过健康教育引导儿童及其家长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与审美观也是预防儿童肥胖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肥胖儿呈逐年上升趋势,肥胖的防治应该作为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受众多因素的限制,肥胖的治疗仍是医学上的难点。因此,针对儿童单纯性肥胖,当前最有效的手段是积极探索与寻找其影响因素并进行预防,同时这也是控制成人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措施。

第5篇

云南省楚雄州中医院重症医学科,云南楚雄州 675000

[摘要] 目的 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合并胸腔积液选择何种方案处理对撤机的影响。方法 该次共选择80例ICU机械通气合并胸腔积液的患者,均为该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就保守治疗(对照组,n=40)与穿刺治疗(观察组,n=40)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选取病例总机械通气时间及平均入住ICU天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撤机后48 h内再插管率为2.5%(1/40),对照组为7.5%(4/40),虽无统计差异,但观察组少于对照组。结论 针对ICU行机械通气合并胸腔积液的患者实施穿刺引流积液治疗,可使病情缩短,防范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救治在功率,为患者生存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胸腔积液;ICU;机械通气;撤机;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b)-0082-02

[作者简介] 温燕(1978.12-),女,云南牟定人,本科,研究方向:重症医学。

机械通气为呼吸监护病房重要的救治患者手段,胸腔积液为常见合并症,一旦发生,特别是大量胸腔积液,均造成患者气道阻力和肺顺应性改变,对循环稳定和呼吸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使病情加重,治疗更为棘手。如何选取有效手段处理,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减少呼吸机相关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为临床研究的重点[1]。为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合并胸腔积液选择何种方案处理对撤机的影响。该研究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该院收治的80例ICU机械通气合并胸腔积液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就合并胸腔积液的机械通气患者救治对撤机影响展开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共选择研究对象80例,均为该院收治,男48例,女单32例,年龄53~87岁,平均(71.4±2.6)岁。经胸部CT、胸部X线、B超证实合并中等或大量胸腔积液,基础疾病均为重症肺炎。患者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并排除即往有肺间质纤维化、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呼吸疾病病史者。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组间一般情况具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该组选取病例采用保守方案治疗。观察组:本组在撤机前穿刺引流胸腔积液,穿刺部位经床旁超声固定,局部麻醉,胸腔穿刺采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进行,为10~15 cm置入深度,完成固定操作后接袋引流,均>1 000 mL引流量。观察组两组病情,待呈稳定表现后,实施撤机试验前评估,转为30 min自主呼吸试验,对撤机步骤加以指导。具体标准为:①撤机试验前评估:较好的控制原发疾病,咳嗽反射良好,浅快呼吸指数≤105,氧合指数>1 350~200 mmHg,FiO2≤0.4~0.5,pH值≥7.25,PEEP≤5~8 cmH2O,镇痛、镇静药物或血管活性药物需要剂量减小。②自主试验成功:患者无发汗、无不适、意识清楚、无辅助呼吸机参与呼吸,FiO2≤0.50时,呼吸频率改变<50%或<35次/min,动脉血氧分压≥50~60 mmHg,收缩压改变<20%或<90~200 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增加<10 mmHg,心率改变<20次/min或<120~140次/min,pH值>7.82,SpO2≥85%~90%。

1.3 指标观察

记录总机械通气时间,平均ICU救治时间,再插管率(撤机后48 h内。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版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组间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选取病例总机械通气时间及平均入住ICU天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撤机后48 h内再插管率为2.5%(1/40),对照组为7.5%(4/40),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少于对照组。

3 讨论

机体在正常状态下,有少量液体分布于胸腔,发挥作用。当受各种原因影响,增加胸膜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或胸膜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降低、静水压升高,造成胸膜液体吸收减少或产生增多,易引发胸腔积液[2]。胸腔积液在危重症患者中有较高发生几率,易使胸内压力增加,肺受压体积缩小、膨胀不全,扩张受到一定限制,出现不均匀气道阻力,肺顺应性因此程度不等的降低,诱导了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发生,使肺通气呈不均匀分布,通气/血流比例表现为失调状态[3]。有报道指出,危重患者行机械通气合并胸腔积液发生时,对胸腔积液进行引流,可使换气和通气功能明显改善,并稳定血流动力学。同时,有研究表明,对胸腔积液行引流操作,可使氧输送提高,氧消耗增加,肺、动静脉分流和肺毛细血管嵌顿压降低,功能残气量增加,使氧合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

针对病情危重,采用机械通气方案治疗的患者,因受病情影响,在按常规及位置行胸腔穿刺操作可行性不高,且在实施机械通气时,若不慎造成肺穿刺伤,易引发气胸,向张力性气胸发展,最终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4]。该次观察组中心静脉穿刺引流在超声定位下进行,创伤较小,有较高准确性,为100%穿刺成功率,并避免了出血、气胸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且采用此方案行引流胸腔积液操作,疼痛轻、创伤小,患者依从性高,可随意更换,活动未受到限制,无需在置管期间加强护理,使护理人员工作量减轻,有更多时间参与其它对患者的照护。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机械通气总时间及所需住ICU天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提示穿刺引流胸腔积液可缩短病情,加快机体康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疗费用,并避免了医源性并发症的发生,与龚正华等研究报道符合[5-6]。同时,撤机后48 h再插管率观察组少于对照组,效果更为理想,故危重患者机械通气病情转归中,胸腔积液引流为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需引起临床足够重视[7-8]。同时,在针对危重患者诊治中,需注意胸腔积液的预防,可通这营养支持,降低低蛋白血症和负氮平衡的发生,注意监测即往有心功能不全者出入液量平衡,并在B超引导下对胸水的性质进行确定,以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保障患者生命安全[9]。

综上,针对ICU行机械通气合并胸腔积液的患者实施穿刺引流积液治疗,可使病情缩短,防范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救治在功率,为患者生存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马涛,刘志.胸腔穿刺对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9):2019-2020.

[2] 朱光发.无创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研究进展[J].首都医科大学,2007,28(1):15.

[3] Wang LM,Chemg JM,Wang JS.Improved lung function after thoracocentesis in patients with paradoxical movement of a hemidiaphragm secondary to a large pleural effusion[J].Respirology,2007,12(5):719-723.

[4] 龚正华,冯高华,李宇青.呼呼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并发胸腔积液35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34):7219-7220.

[5] Porcel JM.Pleural fhuid tests to identy complicated parapneumonic effusions[J].Curr Opin Pulm Med,2010,16(2):357.

[6] 王昕华.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4):2267-2268.

[7] 朱蕾,钮善福.机械通气[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6-127.

[8] 张汉义,张晓隆,江士吾,等.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患者对呼吸机依赖的原因及对策初探[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0,7(11):36-37.

[9] 李朝红.机械通气并大剂量氯磷定、参麦针治疗有机磷中毒并呼吸肌麻痹36例[J].临床医学,2010,25(12):23-26.

(收稿日期:2014-04-15)

关键词

关键词 是为了便于编制文献索引、检索和阅读而选取的能反映文章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本刊所刊发的每篇论文须选取4~8个

关键词 。

关键词 应尽量从美国NLM的MESH数据库(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db=mesh)中选取,其中文译名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专业术语(自由词)可直接作为

关键词 使用,建议排在最后。中医药

关键词 应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编写的《中医药主题词表》中选取。有英文摘要的文章,应标注与中文对应的英文

关键词 。应特别注意首标

第6篇

[关键词]协同创新;生命周期;演进规律;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13)03―0037―05

一引言

2011年4月,总书记在清华大学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标志着“协同创新”正式进入国家战略层面;教育部紧随其后提出的“2011计划”也于2012年4月启动实施,该计划强调国内一批高校将从重大前瞻性科学问题、行业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突出问题出发,联合国内外各类创新力量,建立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党的十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由此可见,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创新实现途径的不同,学者熊励等将协同创新分为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并进一步将外部协同创新分为横向协同创新和纵向协同创新[1]。内部协同创新的主体是产业组织本身,其实现依赖于组织内在要素之间的互动。国内外学者关于内部协同创新的研究,主要针对如何实现企业内部要素之间的协同展开。外部协同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组织与其它相关主体之间的互动[2]。借已有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纵向协同主要指供应链或产业链企业间的协同,横向协同创新指不同产业主体间的协同。

所谓科技协同创新,是指不同创新主体(产、学、研、金、政、用)基于目标利益,通过创新要素的有机配合与相互作用,在创新互动机制的约束和协调下,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产生单要素无法实现的整体效应的过程,在形式上属于横向协同创新。作为一种基于特定目标运行的复杂创新行为,科技协同创新的实现过程有一定的阶段规律性。处于不同演化阶段的协同创新行为,其特征不同,影响因素也不同。目前,关于横向协同创新,国内外学者主要围绕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模式和绩效等展开研究[1][3],但对阶段性演进规律及其影响要素的研究尚少见到,这使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整个协同创新活动的运行规律,增强协同创新效应缺少理论支持。本文将从协同创新活动的发展进程视角,研究科技协同创新的生命周期演化阶段,以及不同阶段协同创新活动的特征,各阶段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发展建议,为促进科技协同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升协同创新绩效提供理论参考。

二科技协同创新的演进阶段及特征

科技协同创新是由众多创新主体和要素共同参与的复杂行为,其演进和发展有自己的轨迹和规律。创新系统最重要的表现是创新能力[4],如果以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作为创新活动不同阶段的辨识变量,可以发现科技协同创新的发展具有生命周期的阶段特点,集中表现为协同创新能力和协同创新绩效的阶段性变化。

在科技协同创新磨合期,各创新主体之间的信任机制和协作模式尚未确立,创新能力难以形成合力,很难或不能马上转化为创新绩效;随着不断磨合,创新氛围逐步形成,创新基础设施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服务机构和中介服务组织也开始出现,此时协同创新进入迅速成长阶段,创新能力随之较快增长,创新绩效开始逐步产出;当各种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相继建立并发展成熟,协同创新各主体之间的协作模式趋向于合理和稳定,创新能力达到最高点,创新绩效开始集中化高效率地产出,科技协同创新进入成熟阶段;而当协同创新目标达成后,协同创新活动的既定任务基本完成,协同创新组织自然解体,这时组织整体创新能力下降,协同创新绩效也逐渐减少。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创立者美国学者IchakAdizes(1997)认为,企业的生长和老化同生物体一样,主要是通过灵活性和可控性两大因素之间的关系来表现,灵活性和可控性决定了企业在其生命周期中所处的位置[5]。但协同创新的生命周期演进与生物体进化和企业发展阶段存在不同:对生物体和企业而言,它们的组成部分不仅依附于整体,且其价值就是服务于整体,不管是生物体的单个细胞、单个组织还是企业内部的单个员工、单个部门,都不可能单独存在;而创新主体是独立的、完整的,协同创新是不同主体基于特定目标而形成的协作,会形成阶段性特征,因此创新主体之间存在更多的磨合和信任问题。

三科技协同创新阶段演化影响因素

(一)资源要素互补是协同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

资源要素互补度是指不同协同创新主体所提供的创新资源的互补程度。科技协同创新的资源包括创新主体所拥有的知识、技术、资金、设备以及政策等一系列要素,这些要素直接或间接地对创新组织的竞争优势及创新能力产生影响。

协同创新的初衷和动力就是资源要素的互补,如果协同创新主体不具备这一特征,那么合作很难形成。首先,在协同创新过程中,互补资源可以增强创新主体内部资源的价值性,通过学习效应、互补效应,促进科技创新活动过程;同时,促进知识创新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通过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产生协同剩余,这些都有利于创新绩效的提升。其次,资源要素的互补有利于创新资源向创新能力的转化。当所拥有的资源同时具有价值、稀缺、难以模仿和难以替代四个特征时,这种资源就会成为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6]。根据能力观的观点,能力(capability)是通过组织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规则和政策等)长期的相互作用得以形成并发展。对于科技协同创新,其参与主体所拥有的资源具有异质性,当协同合作开始后,资源开始流动和共享,单个主体所拥有的难以单独发挥作用的优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单个主体独自的创新资源转化为协同组织的协同创新能力。

因此,在协同创新形成之前,就需要考察协同主体间的资源互补度,以确定合作是否可以形成;在创新活动进行过程中,同样需要不定期检查创新资源的完备度,以保障协同创新有开展基础。

(二)知识流动与共享影响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提升

知识流动与共享是指创新组织内部各成员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彼此之间进行的知识交流活动,主要体现为在创新活动中知识的转移和扩散。通过流动与共享,知识由个人层面扩散到组织层面。成员可以通过查询组织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同时,员工好的方法和工具也可以通过反馈扩散到组织知识中,方便组织成员查阅,从而提高组织效率。

Polanyi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显性知识指容易转化为符号的知识,可以用有声和无声语言加以表述,从而方便传播;而隐性知识则不容易用符号记录,难以用语言加以表述[7]。在科技协同创新活动中,显性知识包括产品知识、技术、方案、政策规章以及用户体验等,而隐性知识则包括创新想法、设计思路以及彼此间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习惯、默契和惯例等。

企业、科研机构及其他创新主体在协同开发产品或其他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包含着大量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Charles,Marjorie,Steensmaetal.(2004)、Hansen(2002)、Steven(2002)、Tsai(2002)等人的研究表明,组织间知识共享惯例对关联企业技术创新有重要促进作用[8]。对于科技协同创新而言,创新组织间的知识共享不仅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来源,直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而且通过持续地组织间流动及互动,促进了隐性知识的传递和组织成员知识获取、吸收和利用水平的提升,从而提高了组织的科技创新能力。从价值获取的角度看,充分的信息流动和知识共享也使得创新组织成员更多、更快地获取合作伙伴的知识,从而提高创新能力,也间接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可见,知识的流动与共享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使得组织可以在整合外部知识的基础上启动内部的知识创造过程,提升技术能力,提高技术创新绩效。

综上所述,从短期来看,各创新主体的知识流动与共享通过扩大组织可利用的信息量直接提高了组织技术创新的质量,加快了技术创新的进程。从长期来看,深入、广泛的知识流动与共享,一方面可以在组织内部形成良好的创新气氛和惯例,学习到合作伙伴的缄默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不断形成和完善组织内研发部门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创新绩效。

(三)制度规范性决定协同创新效率

制度的规范性是指制度的健全程度和规范程度。在科技协同创新过程中,创新主体间的信任、人才政策、矛盾冲突解决都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

首先,信任影响创新主体协同参与度。在协同创新的磨合期,各参与协同的主体对协同创新绩效的高低并不确定,当资源拥有者对创新绩效有积极预期时,对创新资源投入会更加慷慨,协同卷入度高;当资源拥有者对创新绩效存在消极预期时,在投入资源时必定有所保留,这会使协同创新能力受到影响,更会影响协同创新目标的实现。同时,协同主体及参与人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彼此的工作模式、沟通方式和态度等,如果交流存在问题,即使主体间有合作之愿却难成合作之实。由此可见,协同参与人员对彼此的信任程度,将影响协同参与度。因此,要缩短磨合期,即在图1中表现为A点的快速到来,建立切实有效的信任机制是关键因素,也是科技协同创新活动得以开展的保证。

除此之外,信任还可以促进组织内创新氛围和隐性规则秩序的形成。这些规则虽然不具强制力,但协同创新主体及参与人员却愿意自觉遵守,使之成为组织内沟通交流及解决矛盾纠纷的准则,是一种非正式交流机制,它可以提供一种感知安全、舒适的心理环境,从而有效提高创新效率。

其次,人才政策是协同创新高效运行的关键。科技协同创新生命周期的长度因协同目标的不同而长短不一。根据库克曲线,人的创造力并非一成不变,一个研究人员到一个单位工作,创造力较强的时期大约有4年。同时,创造力有一个最佳发挥阶段,超过了一定年限,创造力会逐渐衰减[9]。科技协同创新生命周期的成熟期是创新产出迅速集中的阶段,此时,核心研发人员的流失或科研能力的下降会给协同创新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在成熟期要特别留意员工的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及心理变化,注意对员工采取恰当适度的激励措施和研发扶持,一方面要稳定核心人才,另一方面要激发员工的科研热情。同时,要合理运用库克曲线提供的创造力变化规律,合理规划协同创新的实施过程,保证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在协同创新绩效快速增长期得到最大发挥,避免在研发的关键阶段出现核心人员流失带来的研发停滞和技术断层,保证研发过程的有序、高效和流畅。

最后,矛盾冲突的解决决定生命周期往前发展的走向。科技协同创新是通过国家引导和制度安排,基于特定目标的创新过程[10]。当创新目标完成后,协同创新组织也将随之解体。但是,解体的方式及后续发展,会因为协同创新运作过程中各主体合作的融洽程度、组织分工的合理程度、目标达成的顺利程度及对创新绩效的满意程度等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转化方向。

一般情况下,创新目标完成后,协同创新生命周期的演进方向是自然衰亡,如图1中曲线Ⅰ所示。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协同创新各主体对上述指标基本满意,且项目结束后合作主体暂时没有新的科技协同创新需要及诉求。但并不是所有的协同创新都会达成既定目标。协同创新本身是一个多主体、多要素参与的复杂有机系统,其中不可避免会存在各种矛盾冲突。如果处理不好这些问题,不能有效确认利益范围与责任边界,致使各方利益难以平衡,治理失灵,必然会导致冲突的产生和升级,这种情况下,协同创新合作组织就会走向破裂,在图1中如曲线Ⅲ所示。需要说明一点,这种破裂并不只有在点C时才有可能发生,如果利益协调不到位,矛盾冲突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合作破裂在任何一点都有可能发生。因此,矛盾冲突的有效解决机制决定了协同创新是否能健康运行。

四结论与建议

协同创新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新范式。科技协同创新涉及产、学、研、金、政、用等多个主体,常常伴随跨区域合作,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因此,在了解其演进规律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应根据协同创新中的问题,积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促进各主体创新资源向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转化,保障科技协同创新良性运转、健康发展。

(一)辨识和整合创新资源应贯穿协同创新活动全过程

正是由于资源的稀缺和互补,协同创新主体才有合作的初衷和动力。创新资源包括人、财、知识、设备、土地、材料、实验室等,科技协同创新各主体不仅应在协同创新活动初始阶段深入了解资源状况,更应该充分考虑协同创新过程中资源是否会变质、供应不足以及流失等。从广义上讲,此处的资源既包括设备、物料等可见资源,也包括人才的吸引和保留、知识的获取和更新、制度的建立及完善,这些要素中的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创新活动的中断甚至协同创新活动合作的破裂。因此,在协同创新活动中,要定期开展资源完备状况大检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患未然,确保协同创新活动正常进行。

(二)建立协同创新知识流动与知识共享促进机制

知识创新的主要动力来自于隐性和显性两类知识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而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则是企业知识创新的起点和关键[11]。知识流动与共享一方面需要知识持有人有分享知识的意愿,另一方面则需要组织内有顺畅的沟通渠道和分享机制。

对于分享知识的意愿,可以营造知识主导型创新文化和建立组合激励机制。知识主导型创新文化,能在组织内创造一种促进学习、交流、转化和创新知识的良好氛围,是加快企业隐性知识流动、转化与创新的关键措施之一。协同创新还应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采取平衡高效的组合激励措施,对那些贡献出隐性知识的个人、团体、部门进行相应物质或精神激励,来促进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承认员工隐性知识的独创性和专有性,尽快建立“按知识贡献分配”的物质激励制度,用利益来驱动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在具体实施方面,还要建立基础知识储备和研究动态成果数据库,方便科研人员对知识的掌握、查阅和使用。

在加快内部知识共享、流动与转化的同时,还要不断获取外部知识,广泛地与外部进行知识交流,并使之与协同创新组织内部知识相融合,最终转化成为可用知识。

(三)建立创新的协调管理机构

协同创新作为一种新型的创新方式,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很长,相关的规则、机制尚不健全,这致使协同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很多矛盾和冲突,缺乏解决的依据。规则、机制的建立是保障协同创新有序运作的基础和前提,规则中有关创新目标、组织管理、冲突解决、资源投入、利益分配、参与主体权利义务等内容需要各方协商制定。同时,设立以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核心,联合政府相关部门、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等组成的协调管理机构,负责人员的组织管理、冲突解决、利益分配以及对协同创新过程的监督,逐步形成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自律运作机制,并严格按照章程开展活动,保证协同创新运行效率。

(四)搭建可持续科技协同创新的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的形成取决于相互信任关系的积累。各创新主体对共同利益的认知及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因此,协同创新主体首先要提升内部信任水平,特别是要提升基于道德规范的信任,形成守法守信的宏观文化,从而节省协议谈判成本、拟订和执行准则规章的时间与费用。其次,要积极搭建创新关系网络,保持创新参与者对内、对外的沟通和彼此的良好关系,而获得更多社会资源和外部信息,在后续的项目中节省搜寻合作伙伴信息的时间和费用,减少磨合期的时间和成本,从而减少矛盾冲突的产生,提高协同合作效率,使协同创新朝着良性发展方向运行,实现可持续协同创新。

[参考文献]

[1]熊励,孙友霞,蒋定福,刘文.协同创新研究综述――基于实现途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15-18.

[2]张钢,陈劲,许庆瑞.技术、组织与文化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科学学研究,1997,(2):56-61.

[3]孙冰,赵健.技术创新协同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11,(11):76-81.

[4]杨剑,梁.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6,(1):41-45.

[5][美]爱迪思.企业生命周期[M].赵睿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方刚.基于资源观的企业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7]张红太.浅谈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62-163.

[8]郑素丽.组织间资源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9]吴存凤,叶金松.科技人才的流动管理浅析――库克曲线的启示[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5):64-66.

[10]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161-164.

[11]张庆普,李志超.企业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88-92.

[12]StevenKlepper.Entry,Exit,Growth,andInnovationovertheProductLifeCycle[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6,86(3):562-583.

[13]RolandoPolliandVictorCook.ValidityoftheProductLifeCycle[J].TheJournalofBusiness,1969,42(4):385-400.

[14]Levitt,Theodore.EXPLOITtheProductLifeCycle[J].HarvardBusinessReview,1965,43(6):81-94.

第7篇

我局自2012年新的业务大楼搬迁以来CAWS600自动站故障频繁发生。本人对本局一年多来的设备故障和错情数据做了初步统计:3年来十二台业务主机因累击28个串口隔离器打坏,其中强雷击击穿串口防雷隔离器将计算机串口打坏12次,采集器主板损坏2次,电池故障4次,市电电源故障2次,VPN通信中断86次。雷击故障导致业务后台监控主机无法与自动气象站采集器通信中断,是影响我局业务质量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本文是做为系统维护员根据多年来故障案例分析提出了常规故障处理方案。

【关键词】雷击故障 自动气象站故障恢复 软件恢复 光网改造 故障分析与排除

1 通信网络系统故障解决方法

1.1 通信线路雷击故障的整改办法

观测场与综合业务室通信线路金属电缆改造为光纤通信。我局业务室与观测场通信电缆全长95米,而且铜芯电缆线与电源线合并一个通道平行布线,埋地铺设时采用PVC塑料管道,没有做任何屏蔽措施,极容易产生二次感应雷电波。这也是我局自动气象站频繁雷击故障的主要原因。

1.2 市电电源故障的处理办法

观测场自动气象站设备由常规市电的供电线路改造为UPS供电。确保市电停电情况下自动站供电正常,同时在主线路如果老化或者短路情况下马上启动备用线路。最好原则备用线路与主线路走不同的金属屏蔽套管,确保主线路万一短路的情况不会烧坏备用线路和通信线路。电源线路故障检查办法:采用万用表交流电700V档位,在自动站电源输入端2根线间测试,正常应该是210-230V正常,否则供电异常并及时处理。

1.3 综合布线改造

业务值班室与观测场的埋线地沟必须保持全程的可检修状态。并做好标签同时记录存档。目前我局原地沟因2013年台站路面硬化工程完全被破坏,线路中断后无法检修和恢复,新的管道或地沟整改为直线距离每间隔10米和拐角处设置检修天井。故障发生后方便随时检修或重新布线。

1.4 直流电电源故障处理办法

设备巡视时注意查看自动站电池状态和电压,特别注意电池漏液情况,电池用了2年后最好强制性的淘汰。12V 65AH蓄电池,停电后工作时间最多为3天。县站必须随时准备有2个12V全新的备用电池。电源供电不正常的情况下,自动站完全利用电池供电,新的电池最多可以承担3天的供电,3天后电池完全耗电干净后的情况下,检修的时候才能发现。这时马上启用备用的2节12V电池,如果万一没有备用电池,利用加密自动站2节6V电池串联成12V临时供电。

1.5 雷击故障整改意见

综合业务计算机网络系统防雷整改。电源SPD保护、接地、等电位连接、屏蔽、引下线、接地电阻等必须做到符合GB50057-2010和GB50343-2012等国家标准,由专业的防雷工程公司做好整改。

1.6 电脑主机损坏处理方法和软件故障安装系统恢复办法

我局发生多次雷击将电脑串口击穿打坏的事故,此时必须应采用备用机或者更换新的主机并安装好自动站维护软件。

2 电脑主机损坏的解决方法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自动气象站后台主机故障。电脑主机串口打坏后马上启用新的备份电脑,同时将最新如下数据从主机拷贝到新主机或者上;具体文件如下:D:\OSSMO 2004\Sysconfig;D:\OSSMO 2004\WorkQuality 2个目录;同时把D:\OSSMO 2004\AwsSourse目录下的当月的Z文件整点数据文件和P、T、U、W、R 5个分钟数据文件拷贝到对应的目录下。把D:\OSSMO 2004\BaseData\对应的当年当月月数据文件拷贝到对应目录。

(2)为减少数据卸载时间,拷贝完成后请立即修改D:\OSSMO 2004\Sysconfig\TimePara文件中启动时间和运行时间。将Starttime和Runtime 2行代码后面的时间修改为空白。

(3)正常启动后等整点数据发送省局后再卸载空缺数据,如果前面有中断的数据请首先卸载正点数据,一个小时正点时间卸载时间是1分钟左右,分钟数据大概是1.5-2分钟左右。如果2014年9月7日8时到11时中断,无数据上传或者是人工补测的数据,请首先卸载本时间段的整点数据,卸载完成后通过OSSMO平台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维护中每个正点数据发更正报发送。

(4)如果是全新的计算机首先安装OSSMO完整版文件(V4。0。1)和最新升级Updatapack文件(V5。0。2),然后将原主机下的需要应急拷贝的2个目录文件和7个数据文件,并修改数据卸载启动时间。

(5)等数据传输恢复正常并把缺报的报文通过更正报发完省局完成后,再做如下工作:

a. 请将空缺的所有分钟数据和上传文件全部从采集器的主板卸载到本地主机。

b. 将OSSMO目录下最新数据文件备份到另外一个目录,将OSSMO 2004目录下所有文件全部拷贝到新电脑上。拷贝完成后再把最新的数据文件剪切回对应的目录下。

c. 将安装通信软件报警软件安装拷贝对应的目录下,目录监测报警软件、音频播放软件、VPN、3G无线通信软件。

(6)网络故障及VPN通信中断解决办法。一般情况VPN故障频次最多,但导致的业务错情非常少。VPN经常自动中断。有时也有可能是省局服务器的问题。这是比较常见的故障,但也是最好解决的故障,只要值班人员稍微有点责任心都可以避免由此带来的错情。

3 总结

总之县级气象台站计算机网络和自动气象站维护工作繁重而复杂,系统维护员对本局网络架构和设备原理必须有清晰的认识。故障发生后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故障的特点类型能第一时间判断出可能的故障点,尽最大可能减少维护时间,保证全局通信系统正常运行。如果系统维护人员能防范于未然,将可能发生的故障隐患因素提前消除在萌芽中,完全可能将系统故障降到最低点。

参考文献

[1]自动气象站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气象出版社,2007.

[2]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

[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第8篇

【关键词】变频制冷系统;分析仪器;应用影响

一、变频制冷系统在分析仪器中使用的目的

变频制冷系统采用变频控制压缩机,能够提高冷冻负载变动的高效率运行,而分析仪器具有跨平台、可扩展、脚本自动化、结果自动判断、报道自动生成等基本要求,变频制冷系统基本能够满足这些使用要求。

(1)节能优点。变频制冷系统通过冷却负载的变化来调节压缩机转动速度,确保压缩机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从而减少不必要动力的损耗,分析仪器的跨平台和可扩展功能需要,通常需要耗费一定的动力,而在应用变频制冷系统之后,就能够规避这个问题的出现。

(2)恒温优点。分析仪器长期处于高速运行状态,温度将出现不稳定的波动,在此应用变频制冷系统,可借助系统恒温的优点,通过系统控制连续容量,从而将系统温度控制在很小的波动状态,即便临时性增加冷却复杂,也不会因为加速而产生温度大幅度变化。

(3)软起优点。分析仪器的频繁运动,对启动时间的自定义要求较高,变频制冷系统根据分析仪器运转现场的具体情况,合理调节启动时间,以避免产生较大电流时候,影响工频的启动,这对于分析仪器寿命的维持,尤其是重点机械部分的使用寿命,具有明显的效果。

二、变频制冷系统在在分析仪器中的应用设计

常见的分析仪器有石墨炉原子吸收、ICP、ICP-MS、电子显微镜、质谱仪、X-衍射仪、X-荧光光谱仪、红外光谱仪等,在此以质谱仪为例,探讨变频制冷系统在分析仪器中的应用设计方法:

(一)配置文件设计

配置文件以Excel软件为载体,分为6个工作薄,其中输出变量和输入变量的定义,可用表1-2表示。

(1)Main工作薄,目的是定义变频制冷系统待测控制器的信息,譬如冷媒、驱动电压、驱动电流、启动时间等,这是分析仪器变量物理关系计算的基础。

(2)Inputs工作薄和Outputs工作薄,目的是定义变频制冷系统脚本文件的变量信息,利用具体变量的ID值,读取待测设备的变量值;

(3)Symbols工作薄,目的是定义变频制冷系统的符号、符号代表值等;Diagnostics工作薄主要为了定义变频制冷系统的报警信息;

(4)Timers工作薄,目的是定义变频制冷系统在不同时间点的变量变化,可提供分析仪器运行时调整变量数值的依据。

以上配置文件的设计,分为变量读操作和变量写操作两个流程,变量读操作和写操作流程是借助测试工具,一方面获取测试语句并形成脚本文件,另一方面是通过解析测试语句的关键词,记录错误信息、获取变量配置信息、分析变量配置信息、获取预定义符号值等,并在比较操作后得到预期结果或者等待时间结束,确定是否存在可能发生的操作,最后形成包括Inputs工作薄、IPC31nputs工作薄、Symbols工作薄的配置文件。

图1 软件模块设计系统框架图

(二)主要软件模块设计

分析仪器的自动化测试,软件模块是联动用户和系统之间功能的枢纽,而变频制冷系统所需的软件模块,分为5大模块。(下转第76页)(上接第74页)其具体框架如图1所示。

(1)测试驱动模块,主要功能为启动、脚本运行的控制,以及读入和回写测试记录、生成测试报告等,该模块的设计,起到驱动整个系统运行的作用,其中需要满足脚本文件测试用例读取的需求,而且能够利用应函数进行执行脚本的解释,以及在测试脚本执行工作完成之后,自动生成测试报告。

(2)脚本文件管理模块,在自动化测试脚本导入后,用于脚本主动测试和被调用,但除了启动测试的脚本能够自动执行外,被调用的脚本均采用共同执行方式,这样在调用语句的时候,才有能够完成脚本的执行

(3)脚本调式模块。即在变频制冷系统中提供脚本调试的窗口,供以调试时加入变量和观察变量的变化,属于手动模式的测试软件。通常情况下,分析仪器的变频制冷系统可以同时打开10个调试状态,并以秒为时间单位调试窗口变量值,同时发送到带测试的设备。

(4)脚本解释执行模块。脚本解释执行模块的作用是解释测试脚本、设定测试环境、判断测试结果等,该模块设计的方式是利用脚本关键字解释的方式,调试脚本运行,并实现模块函数信息的发送,由此推演出测试的结果。

(5)通信模块。通信模块以协议的模式明确读写方法,并与控制器连接,汇总全部测试结果。在测试工作完成后,只需要单击控制面板,就能够生成测试报告。

(三)测试脚本设计

测试脚本设计的目的是以较少的脚本调试时间,提高测试的质量,其中测试脚本的书写,是根据初始化设置的内容,采用包含多个测试用例的脚本形式,要求在编写的时候,根据参数变量、可写变量值、可读变量值等,撰写测试脚本相关的函数,以此明确变频制冷系统为分析仪器设定的相关属性。测试脚本模块,能够处理测试脚本语句格式,即去除空格空行等信息获取脚本语句内容,同时获取关键词及其参数,并根据关键字跳转到相关关键字解释执行部分,带动脚本语句的执行,譬如脚本执行结构控制、参数值设定、测试数据获取等,再返回下次脚本执行的位置,其中涉及的函数有通信协议相关变量值、待测设备接收数值、随机数、期望值与变量比较分析数值、脚本文件内预定义符号值等。

三、变频制冷系统故障时对分析仪器的影响

分析仪器具有跨平台、可扩展、脚本自动化、结果自动判断、报道自动生成等基本要求,在变频制冷系统出现故障时候,将对分析仪器这些功能要求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一)影响分析仪器的跨平台功能

变频制冷系统的控制器类型很多,而不同的分析仪器平台,要求应用相对应的测试工具。变频制冷系统的控制器一旦出现故障,可能会影响高负荷工作量状态下的正常测试,不仅影响自动化测试系统用户的正常使用,削弱了自动化测试的效率,而且不便于系统的正常维护更新,这对于分析仪器跨平台功能等维持,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譬如机组部分负荷的效率,单台机组和2台以上的冷水机组,其效能均有差异点,如图2所示:

图2 不同机组负荷改变后效能比较

(二)影响分析仪器的可拓展

由于分析仪器的作业需求范围越来越广泛,在开发变频制冷系统的时候,要将新技术不断应用到系统设计当中,因此分析仪器的可拓展,基本由变频制冷系统支撑,一旦变频制冷系统出现故障,控制器软件升级速度将减缓,系统的测试范围也会不断缩小,无法独立分析处理所得的测试信息,导致自动化测试工具拆分困难,从而使得分析仪器的可拓展无从体现。

(三)影响分析仪器的脚本自动化功能

分析仪器的脚本自动化,基本通过自动化测试系统实现,变频制冷系统的故障,使得所应用的测试工具,无法支持自动化测试脚本,无法与分析仪器对脚本编写和调试的要求相呼应,属于非友好型的脚本调试窗口,甚至无法纠正简单的语法错误和提供简单的语法验证功能。

四、变频制冷系统的节能效果和注意事项等实际应用

分析仪器应用变频制冷系统,电机采用变频器启动时,大大降低了启动电流;采用变频器控制电机可以改善功率因数;采用变频器适当升频的方式,可以节约电机的启动台数。而在应用变频制冷系统时,应该兼顾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是额定转速要求下的往复式压缩机减速,为避免在活塞环等的油膜厚度减小后,造成汽缸等部件的异常磨损,尤其是离心供油和溅喷式供油,要尽可能避免供油量极端减少,并提高的程度;其次是在5-10HP级的半密闭型压缩机的场合,通过系统,控制电机的效率损失,并控制绕组温度上升和调节防震装置谐振频率,最佳的频率状态为30HZ;最后是在容量控制运行时,使用氟利昂系列制冷闪电战的冷冻装置,解决蒸发器油回归的问题,并定期运行回油。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分析仪器具有跨平台、可扩展、脚本自动化、结果自动判断、报道自动生成等基本要求,变频制冷系统在设计时,为扩大系统的应用影响范围,我们应该兼顾这些基本要求,并对自动化测试系统框架、主要软件模块、测试脚本进行设计,提高变频制冷系统在分析仪器应用时的效用水平。通过文章的分析,可以看出变频制冷系统在分析仪器应用中的专业性要求,并且对于分析仪器测试范围的扩大和精度的提高,具有较大的影响,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分析仪器的应用需求,进一步完善变频制冷系统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朱颖华.变频制冷系统的应用探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2(7):113-116.

第9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 发展方向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每家每户每个人都要用电,可以说电力系统适合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天二十四小时为每家每户的需要提供电力的支持。因此说,能够保障电力系统正常工作的新技术都应该的大大力的支持与推广。当今社会,随着更像技术不断的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如图所示:自动发电控制总体结构示意图

电力系统制动技术这样至关重要,对其也要有最基本的要求:首先,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要能够迅速准确的处理来自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具体运行参数。其次,自动化技术要充分发挥其在系统中的有效作用,是电力系统各部分、各层次之间可以协调运作。再次,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有效运行,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还能够提高电力系统运作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设备使用寿命变长,进而提高了系统设备的运行能力。尤其是在局部发生故障时,它可以及时有效的反馈信息,调整系统的工作状态,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的运转正常。

二、简要分析电力系统的发展方向

(一)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对综合自动化技术有越来越多的要求,同时电力系统需要负责传输的数据也是急剧增加。那么就需要寻找一个信息传输量大的媒介,它就是以太网。以它网具有传输速度快、传输的数据量大等特点,是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当代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要求是可以被满足的。那么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未来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以以太技术为基础,结合电力工业应用实际,研究新一代以以太网为核心的电力系统现场总线技术。

(二)供电方式以及一次设备。我国的配电网由于受到地域与经济两大因素的共同影响,在管理上划分为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城市电网主要是以电缆网的方式,而农村电网主要是以架空线的方式。电源线、线路开关设备、网架三部分决定配电网以如何的方式提供电。供电方式可以多种多样,那要看怎样对电源点和网架进行排列组合,那么功能各异的供电配合方案是由线路开关设备提供的。城市电网主要是采用了环网柜作为配电线路的主要设备,而农村电网则是采用分段器、重合器、断路器以及负荷开关等作为配电线路的主要设备。那么供电方案有:分段器方案、断路器方案、负荷开关方案等等。

(三)远动系统以及二次设备。远动系统及其设备的主要功能包括环网控制、保护动作、就地手动和远方控制四大方面,它们是具有可靠性的。配电自动化远动系统存在两大制约难题一是线路电源,二是传输规则。那么由于配电线路设备的地理分布,目前采用的规约是不适合的,IEC正在制定新的传输标准。

(四)电力系统的仿真系统。要想使电力系统自动化更好的发展,我国电力科研人员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国建立了仿真模拟实验室,在实验室里拥有研究所需要的仿真系统,这种仿真系统可以提供给研究人员多种电力系统的稳态试验。与此同时,电力系统的数字模拟系统可以与多种控制装置构成严密的闭环系统,为实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要想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得到提高和发展,那么与之相配合的实验设备、实验理念和实验技能都得相应得到提高。那么上面提到的电力系统的仿真系统就是一个不错的平台,是比较有发展潜力的,值得应用和推广。

(五)电力系统中的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系统中应用人工智能,这样的方式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和很有潜力的发展方向。正是由于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的要求,在电力系统运作中,对故障的诊断能力、警报的处理能力以及运营分析的能力都是需要提高的。在电力系统中应用人工智能的进行控制,可以提高电力系统运作过程的问题的处理能力以及控制能力。

以上的论断充分说明了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重要性:

(一)可以保证优质电能的供应 。例如:电压不稳、电流偏差、设备损坏等等都是电能出现的质量问题。那么如果缺少了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这些问题是很难被发现和解决的,应用这样的技术,可以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缩短时间,也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供电的效率和质量从根本上得到了提高。保证了用户用电的优质性。

(二)可以促使电力系统的设备稳定安全的运行。变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是需要电力系统自动化装置的保证才能完成的。在系统发生故障时,可以迅速有准确的找到故障源并进行修复,这样才能够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稳定安全的运行。

(三)可以保证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在电力系统中加入自动化装置才能是经济优化、降低网损。在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电力系统主要是应用计算机技术等一系列电子设备的控制。在电子设备运行中,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很大,范围比较广泛,影响因素也是越来越多,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所以,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能够优化经济,减少电网损坏费用的支出。

综上所论,我们都知道电力资源适合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所以保障电力系统的正常运作就成为了当今现实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对电力以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的研究对我国的电力行业的发展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因此,对电力系统以及其自动化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需要电力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林坚.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防护[J].科学与文化,2008(11)

热门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