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地震灾害风险分析

时间:2024-02-22 14:37:40

导语:在地震灾害风险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地震灾害风险分析

第1篇

1.前言

自然灾害作为破坏文化遗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人类文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针对文化遗产所面临的自然灾害威胁,应及早进行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为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提供决策框架[1],从而降低灾害对文化遗产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最终达到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自然灾害风险是由自然灾害系统自身演化而来,因此其导致的损失具有不确定性[2]。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领域,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就是利用一些管理手段为文化遗产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对自然灾害风险进行管理能够有效控制和预防灾害的发生并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3]。目前,普遍接受的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评价)、风险管理(处理)等[4]。随着社会实践和人类认识的发展变化,风险管理理念亦在不断更新。

2.伊朗巴姆(Bam)古城自然灾害风险管理

2.1巴姆(Bam)古城概况

伊朗巴姆古城作为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是现存最古老的土坯结构建筑群,其独特的建筑材料、形式与整体的建筑风格协调统一,再加上工匠们独特的建筑技艺,使巴姆古城成为沙漠中一块精美的翡翠(图1)。

2.2巴姆(Bam)古城的遗产价值

巴姆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艺术及技术价值。其历史价值体现在2000多年里为人们展示的持续性历史文明;文化价值体现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使之成为重要的交通中心和商业中心;艺术价值体现在巴姆古城典型的伊斯兰建筑风格;技术价值体现在其建筑都是由伊朗大沙漠特有的红土建造而成,彰显了独特的建筑技艺。巴姆古城作为地域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依托其丰富的遗产价值成为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

2.3应对地震灾害的风险管理策略

2003年12月26日,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发生里氏6.3级地震,这不但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害,同时也摧毁了巴姆一半以上的历史建筑,古城受到严重破坏。2.3.1地震灾情评估通过航拍和利用GIS等技术手段对巴姆的建筑、道路等受灾图像与震前的图像进行对比,对灾后受损情况进行分类,12063座建筑的受灾情况大致可以分为4个等级:有1597座属于轻度受损;3815座属于废墟旁的建筑;700座部分倒塌;还有4951座完全倒塌[5]。2.3.2地震灾后规划在巴姆地震发生后,当地政府在危机期间立即采取行动进行响应,并制定短期计划,同时也有许多国际组织与国家进行援助。具体措施如:在地震后建立传统建筑材料的实验室;清除城内的废墟、瓦砾和垃圾等;用钢筋支撑摇摇欲坠的建、构筑物;为游客建立参观通道,实现游客与文化遗产之间的互动等等[6](图2)。2.3.3灾后重建灾后重建需要一个长期的、综合的规划,在重建过程中最重要的决策之一是指派建筑师对巴姆城城市综合规划和设计做出评估和分析。在重建过程中,伊朗政府决定在原址上重建古城风貌,保留地方建筑风格。政府认为,在原址上重建巴姆历史景观可以得到国际上的认同感和支持;其次,也会增加当地居民的文化归属感,留下深刻的记忆,增强人与文化遗产的认同联系。同时,伊朗政府积极加强与社区的合作,鼓励公众参与到重建的规划和工程实施过程中,以此增强公众对于巴姆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加强公众对于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在灾后的响应意识,同时充分利用人民群众的知识和技能。2.3.4巴姆古城灾害风险管理在恢复重建的过程中,伊朗政府将地震减缓措施纳入到发展规划中,制定了新的《伊朗地震风险削弱战略》[7],战略包括公共政策和公众意识,公共政策旨在改进地震灾害管理质量,使用先进的防震减灾技术及方法;公众意识旨在让公众了解地震知识,文化遗产相关知识,提高知识储备水平,增加公众对地震和文化遗产的敏感性和认知程度,从而采取积极的行动[8]。

3.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策略

3.1文化遗产风险识别

对于文化遗产的评估,应对当地的文化遗产进行统计分类和价值评估,比如文化遗产普查,弄清楚文化遗产的类别、数量等基础信息,明确文化遗产所处的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地理环境,明确对文化遗产存在威胁的主要自然灾害,并利用信息技术获取遗产具体坐标及相关图纸信息,做好完整的资料备份,进而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评估、分级,这样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文化遗产受到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以及在灾害发生后优先抢救的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另外,文化遗产普查的结果应该及时更新,以保证数据的准确以及抢救工作的实施。

3.2自然灾害风险评估

对于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首先要了解到文化遗产之前受到自然灾害损害的历史资料,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范围、等级、频率以及易受到损害的文化遗产类别等,这样就可以对易受到损坏的文化遗产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应对之后可能遇到的自然灾害的威胁。根据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对自然灾害进行有效预测以及对文化遗产易受到损害的部分采取技术措施进行重点的防御,也许是对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

3.3自然灾害防灾对策

应对自然灾害的预防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公众的意识方面,对公众进行防灾教育,加强公众的防灾意识;二是日常管理方面,完善文化遗产的防范监督工作和日常管理,加强基础性保护;三是完善自然灾害预警机制。

3.4灾后应急响

应灾后响应是一个短期的过程,它包括灾后立即对文化遗产的受灾情况进行统计;对受灾不严重的文化遗产进行紧急的抢救措施和支持保护;清理场地的废墟;借助国际救援和国际经验等。

3.5灾后修复重建

灾后修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制定一个综合的、长期的规划。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要将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纳入到城市整体的发展规划中,同时保留文化遗产的原有特征。另外,在灾后重建中要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让其参与到重建的各个环节,既可以振奋公众的精神,使其不会沉浸在灾害的悲伤中,也可以加强公众对于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归属感。

4.总结

第2篇

关键词:高温干旱;空气污染;雾害;水污染

中图分类号:X4文献标识码:A

重庆市是全国灾害风险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灾害风险具有种类多、频率高、分布广、损失重、危害大的特点。主要灾害有高温干旱、地震、交通拥挤、空气污染、雾都城市、水污染,等等。从各种灾害的损失来看,一般年份,重庆市遭受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每年平均1,300万人受灾,占总人口的40%,因灾死亡150人,房屋倒塌20万间,需转移安置65万人,农作物受灾90万hm2。直辖以来,灾害风险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平均为57亿元。本文对重庆市的各种常见灾害风险进行分析,灾害风险分析是灾害预防、损失评估和减灾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减灾规划与措施的制定及保险业等具有重要意义,可为灾期的快速评估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高温干旱灾害风险

2006年重庆市出现了50年一遇的干旱,有的地方甚至是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这场严重的特大旱灾给重庆市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对重庆市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威胁。此次旱灾是自1891年重庆市有气象资料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它有几个显著的特征,如持续时间长、干旱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经济损失重、历史罕见等。

高温干旱对重庆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绝收,农民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主城区也深受这次高温干旱的影响,由于大量蔬菜水果受到干旱的影响而死亡,使得主城区的蔬菜水果价格上涨,居民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高温使得空调的用电量增加,对各种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高温干旱使得主城区的大量景观植物旱死。

二、主城区空气污染

重庆市主城区各类工业企业、居民住房和商业区交错分布,机动车数量高速增长,道路拥挤,交通不畅,人口密度高;近年经济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主城区许多地方都在进行旧房改造,道路修建,工程项目建设,加上重庆特殊的地理和气象条件,导致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长期以来大气污染比较严重。

重庆市主城区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为煤的燃烧,其贡献率平均为43%,主城区每年燃煤二氧化硫排放量达2,714万吨。而燃烧煤之所以如此多,这是与重庆市主城区的重工业、火电等有关系。空气的污染会带来一系列的后果,如酸雨、多雾,等等。

三、酸雨灾害风险分析

重庆地处全国第二大酸雨区――西南酸雨区的中心地带,是酸雨形势最为严峻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家酸雨重点控制区。众所周知,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建筑设施都有直接和潜在的危害。

酸雨对重庆市主城区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人们都觉得重庆脏兮兮的,酸雨使得建筑的外观不再亮丽,因此重庆建筑的外观很少有采用亮丽颜色的,大都采用灰色调作为建筑的主色调。建筑是一个城市的重要明信片,是一个城市外观的重要体现,重庆如果不下决心治理酸雨的污染,那么重庆将很难迈入国际知名城市的行列。

重庆市酸雨的成因与空气污染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有密切联系的,既然我们无法改变重庆的地理位置,那么只有通过减少污染来降低酸雨的危害。经过近几年的控制,重庆市酸雨恶化趋势得到缓解,预计到2010年降水pH值

四、雾害分析

重庆地处两江交汇之处,宽阔的江面为雾的生成提供了必要的水汽条件。作为大工业城市,排入空气中的大量工业污染物为雾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凝结核;加之地形闭塞,致使风速较小,有利于雾的形成。因而重庆早就以“雾都”的形象闻名于世,雾日数多达69.3天,与世界上几个多雾的城市相比,仅比第一位的伦敦(74天)少几天,而比汉堡(66天)、维也纳(35天)、东京等都多,在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首府中高居榜首。

在视觉上,雾给人以美感,但在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却常常造成危害,如引起交通事故、迫使航班停飞、造成经济损失、加重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影响农作物生长等。据统计,仅交通一项,重庆因雾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就有2,200万元左右,其中直接损失70多万元。此外,雾还影响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湿度大、日照少,易引发病虫害。重庆的酸雾较重,除加重对农作物的危害外,还导致建筑物等受腐蚀而损坏。据重庆市环境科研部门研究,重庆市雾中污染物的离子浓度较雨水中的浓度高8.3倍,故重庆患呼吸系统疾病和因之死亡的人数很多。

五、水污染分析

据《重庆市1999年环境状况公报》,1999年全市排放城市废水13.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9.02亿吨,城市生活污水4.26亿吨。废水中COD排放量29.55万吨,其中工业、生活污水COD分别占51%和49%。三峡重庆库区主要城市污水与污染物排放量呈逐年上升之势。据国家环保总局的《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1999年三峡重庆库区直排长江的主要城市污水口有59个,直排长江的城市污水年排放总量3.20亿吨,其中重庆主城区排放2.18亿吨,占总排放量的68.13%。

对长江、嘉陵江重庆段多个监测断面水质监测结果表明,长江、嘉陵江共有10项指标出现超标,其中大肠菌群、总磷、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项目出现超标的断面数分别占其监测断面总数的94.4%、85.0%、68.4%和65.4%。水质指标年均值超过Ⅲ类标准的项目有5项:大肠菌群、石油类、化学耗氧量、总磷和非离子氨。评价结果表明,长江的入境断面水质为Ⅲ类,出境断面水质属Ⅳ类。嘉陵江入境断面利泽水质属Ⅱ类,北碚和磁器口断面水质属Ⅲ类,主城区大溪沟断面水质属Ⅳ类水,长江和嘉陵江主城区及近郊区段水质较其他段差。

重庆市主城区各月多年平均水资源量情况是:6月水资源量最多,5月、9月、7月较多,最少的月份出现在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在时间上不均衡,重庆主城区虽然仅靠长江、嘉陵江,水资源得天独厚,可重庆市政府如果不加强对水污染的防治,那么重庆仅靠两江而没有水喝也许将会变成现实。

六、交通拥挤

重庆市由于受特殊的地形条件、城市布局及诸多历史因素的影响,重庆市中心区地处两江环抱的狭长半岛,地势起伏,地形复杂。纵向东低西高,高差达140m,平均纵坡约20%;横向(南北向)呈鱼背状,高差达180m,纵坡达18%,南北向最宽处约2km,最窄处仅800m。由于地域狭窄,人口密度大(5万人/km2),道路条件差,现有沿两江和中部的三条主干道上车流、客流密集,加之缺乏横向道路联系,居民出行大量迂回绕行,且又困于容量有限、拥挤不堪的公共汽车、电车交通。市内交通与较为方便的对外交通极不匹配,一旦进入市区,交通就不畅,堵车现象时常发生。

重庆是著名的山城,居民出行主要依靠公共交通方式或步行,两种方式占居民出行总量的95%,其中步行方式占69%。由于重庆市区受两江所隔、鹅岭所阻,地形起伏较大,道路狭窄、标准低,路网功能差,交通阻塞情况随处可见。

目前,重庆市公交客流已超过270万人次/日,每标台公交客车年运量已超过60万人次,居全国之冠。主干道上高峰期小时单向客流量已高达2万人次,交通流量中客运车辆的比重已超过1/3,公交车辆高峰期发车间隔已达极限。乘车难已严重影响了居民正常的社会活动,迫使公共交通方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

七、地震灾害风险分析

重庆地区的地震活动,近十年来引起人们的注意。1989年渝北区5.2级和5.4级地震和1997年荣昌5.3级地震共造成经济损失2.5亿元。显然,在人口密度大、商贸、工业设施密集的重庆直辖市发生强烈有感或中等破坏的地震,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从有地震历史记录以来,重庆市出现过两次地震活跃期,分别是19世纪中叶、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两次地震都在5.4级以下,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有一次发生在目前的主城区。重庆是一个中强地震活动地区,地震很难像5.12汶川地震那样对重庆市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可是通过汶川地震对重庆的影响来看,如果重庆市主城区不出台一些相应的地震预防措施和震后方案,地震对重庆市的间接影响将会是巨大的。

综上所述,重庆市主城区隐藏着多种灾害风险,这些灾害风险有来自自然方面的,但多数是人为因素造成的。通过对上述重庆市灾害风险的分析,以期为有关部门相关措施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蒋勇军,况明生,匡鸿海.区域易损性分析、评估及易损度区划――以重庆市为例[J].灾害学,2001.16.

[2]王建华,郭跃.2006年重庆市特大旱灾的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3]韩志伟,张美根,雷孝恩.重庆市总悬浮颗粒物来源及分布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1.

[4]廖正军,唐亮.重庆市酸雨成因及控制对策[J].环境保护科学,2000.8.

[5]马文平.西南地区严重自然灾害分析与对策[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第3篇

【关键词】区域;基础设施;抗震保障;建议

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区域交通中,具有一定的抗震防灾能力,并能在灾中及灾后充分发挥其自身功能进行救灾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水运航道、管道等设施。地震中我们要首先保证这些生命通道的可达性,才能进行积极有效的生命救援。

一 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主要特点

第一,公共性和公益性。服务范围广,服务人口多,能确保居民正常生活,维持城市基本机能。第二,系统性。交通基础设施不是指单个建筑物或构筑物,而是系统所有设施的集合。第三,整体不可分割性。如果联接区域的其中一种交通基础设施某个点遭受地震破坏,那么就会降低整个网络的可靠性,甚至会影响其他基础设施发挥效能。第四,长期性。第五,间接性。投资效益分散在服务对象上。

二 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破坏特征

第一,震害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基础设施结构类型多样,有地下的、半地下的和地面上的结构,也有基础长或者跨越较大的结构,破坏时难以预测整体震害的具体形式及其发展方向。第二,震害的扩散性和连锁性。震害造成的次生灾害十分严重。第三,周围地基运动造成震害,一般指地面强烈运动致使地基失效和变形而造成的基础设施破坏。

三 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破坏形式

不同种类的城市生命线系统具体震害形式是不同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震害形式主要包括:一是铁路车辆脱轨,轨道蛇曲变形,路基龟裂或滑坡,桥头路堤塌陷造成轨排悬空,通信与信号系统破坏等。二是公路或街道出现各种形状或方向的裂缝,路面隆起、下陷、断裂,路基滑坡,路肩破裂,高速公路与城市快速路高架桥震坏导致落桥、落桁等。三是公路桥梁与铁路桥落桥或落桁,梁、框架构件或护栏破坏,支承及其组件破坏,桥墩龟裂、表层剥落、压曲、倾斜、移位、倒地等。四是港湾码头岸坡下沉、前移、滑坡,接岸结构变形、下沉,龟裂,各类桩柱龟裂、倾斜、倒落,喷砂冒水及其引起的各种震害泊地出现裂缝等。五是飞机场指挥塔及导航、通信系统震坏,飞机坡道出现裂缝等。六是水运航道堵塞、断航、航道设施破坏、水运基础设施破坏等。七是管道破坏形式。主要有管道折断、接口脱开、管体破裂、承插口裂缝等。

四 提高区域交通基础设施抗震保障能力的建议

1.加强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结构自身的抗震性能

一是应按规范合理选址,尽量排除掉古河道、危险活动带、容易发生滑坡等不符合工程地质条件的地段,避免选择饱和状态疏松粉、细砂或粉土,软弱粘性土等在强震下易发生液化破坏的地基土。二是应设置紧急疏散道路,以提高交通恢复。三是根据新的破坏形式,及时调整相应的设计规范。四是采用消震隔震技术,增加一些隔振垫或者阻尼器,能较大程度地吸收地震能量,减轻地震灾害。

2.完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区域交通基础设施要符合城市规划中的抗震防灾基本目标。遇到多发普通地震,区域基础设施一般功能要正常;遇到符合当地设防标准的地震,区域城市的一般交通基础设施及功能基本正常。遇到罕遇地震,区域城市功能不能瘫痪,要害系统和重要交通基础设施不遭受破坏,不发生严重次生灾害。

3.加大减灾科研力度,建立数字减灾系统

区域中建立防灾减灾研究中心,为区域减灾进行基础性、综合性、前瞻性的研究工作;编制并定期修编城市减灾规划,并依法实施;更新和完善灾害监测系统和灾害信息网络,建立大型灾害信息数据库;对区域生命线工程进行灾害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研究;开发高科技在区域抗震防灾中的应用,建立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的数字减灾系统。

4.加强重要基础设施抗震关键技术的研究,建设区域基础设施空间信息

结合我国目前区域基础设施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重要基础设施灾害防治、监测与预警关键技术的研究,提高区域基础设施物抵御地震的能力。针对区域基础设施在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应的抗震技术研究及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减灾技术研究。

5.进行重大项目安全性评价

我国区域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不合理,特别是与人民生活和震后救灾有密切关系的生命线工程设施和设备,防护措施较差,因此发展城市交通枢纽安全评价、大型公用设施的安全性评价、危险源潜在区域安全评价等对结构在使用期间的安全监测与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

6.完善防灾法律体系,开展区域综合防灾体系建设

完善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实现依法减灾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方略在减灾工作中的体现。综合防灾减灾立法的指导方针是最大限度地防御和减轻各种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坚持全面建立和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防灾减灾的立法和执法监督部门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徐明君、鲍苏新.城市防灾基础设施功能安全评价指标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1(1)

[2]宋波、黄世敏.现代城市灾害与减灾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第4篇

中药资源是我国中医药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工程院肖培根院士认为,中药业的发展首先有赖于稳定、良好的中药资源。因此,健康良好中药资源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传统中医药的发展水平。所谓健康良好中药资源的发展,是指能够持续生产出产销对路、供需平衡、品质稳定、疗效确切的中药资源生产过程,其生产既能满足中医药发展的需要,也能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药农(企)利益,提高地区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但目前我国中药资源正面临着野生资源渐趋枯竭、部分中药材濒临灭绝,人工栽培中药资源品质下降、质量不稳定等诸多问题,加之中药资源普遍存在着产销不对路、供需不平衡现象,我国中药现代化所依赖的中药资源发展现状严峻。尤其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后救急过程中,充分暴露了中药资源生产的一些问题,很多原材料一时无法供应上。中药资源的生产过程是自然、社会、经济三者复合的生产过程,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潜在的诸多风险造成了上述生态系统缺乏可持续性、稳定性和平衡性,影响了中药资源的产量、质量与效率。由于受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性、偶然性及生产难度等制约,导致中药资源生产不持续、不稳定与不平衡的可能性。笔者现结合中药资源生产的实际,从风险产生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划分,将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分为政策、生态、社会、技术、灾害、质量、市场及内部等8类;并对中药资源生产过程进行风险分析,明确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偶然性与生产难度,同时针对风险产生的原因探寻应对策略,为溯本求源地解决中药资源的实际问题、促进中药资源健康良好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  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1.1  政策风险

中药资源生产属于农业范畴,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粮食作物种植风险规避的政策支持,惠农的农业保险形式多样、直接易见,农民种粮利益得到保证。2008年,国家财政政策支持扩大了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中央财政的补贴范围从主要的粮食品种扩大到花生和油菜,但对包括中药材在内的多数农产品仍没有实施农业补贴。另外,一些地方政府仍对不少中药材品种征收农林特产税,无形中增加了中药资源的生产成本。现今我国药材生产者多为零散农户,难以承受不可预见的种植风险,不同的政策倾向更易引导资源生产者选择种植风险较低的农作物种类,许多传统药材产地纷纷刨药种粮油或种花果[1]。同时,在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范围内能源需求的影响下,以玉米为代表的粮食价格开始上扬,农民种粮积极性继续提高,粮食播种面积具有继续增长的趋势,药材种植面积将因之受到影响,中药资源生产濒临巨大的考验。

1.2 生态风险

该风险是指资源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资源生产利用方式具有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风险。中药资源人为干扰强度可分为野生中药资源、半野生中药资源与栽培中药资源。我国野生中药资源也因野生与家种的品质差异正遭受着大规模的非理性采挖,天然植被破坏严重;尤其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中,掠夺性的采挖极易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据报道,挖1株甘草可破坏方圆4~5 m2的植被[2],1984-1985年两年间,宁夏银南地区中宁等四县共挖鲜甘草约1.7万t,直接破坏草原达1.64万hm2,间接破坏草原达4.93万hm2,土壤沙化扩大[3];而滥挖甘草造成的草原沙化10年内都难以自然恢复。更为严重的是,破坏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严重的人为干扰致使大部分中药材品种丧失了遗传进化潜力,由此造成的中药种质资源的退化将无法逆转。

1.3  社会风险

    该风险是指由于社会流行疾病谱的变化与社会种植风气所致的产需失衡、量不持续的风险。中药资源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用药的需要,但不确定的社会流行疾病谱使得中药资源需求波动复杂。以2003年我国“非典”疫情为例,抗病毒类药材需求旺盛,金银花、牛蒡子等全国市场货源销售一空,相关中药产品生产难以维系。社会流行疾病谱的变化同时也改变了中药资源后续的产出,如板蓝根受“非典”需求刺激生产,库存丰富,2003年以来的市场以消耗库存为主,价格也跌入谷底,药农(企)利益受到极大伤害。此外,我国中药资源生产者对药材种植盲目性依然很强。某些药材因高价刺激,导致种植面积无序扩大,由此陷入长时间的低价烂市;而某些药材因价格偏低,药农就弃种或少种。这种非理性的一哄而上(下)的社会跟风种植风气,极易造成中药资源数量的不稳定与不持续,影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1.4  技术风险

在我国500余种常见中药材中,可以人工栽培的只有200多种。目前,我们仍对多数中药材生态及生长特性缺乏了解,其人工引种与栽培过程中的瓶颈因子尚未明晰,无技术支持已成为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主要风险来源。例如,受制于滇重楼生长特性与栽培技术,滇重楼的生产一直难以持续,导致以其为原料的云南白药系列产品开工不足。再如,业界尚未完全掌握冬虫夏草抽生子座技术,人工培育的冬虫夏草难以维续,冬虫夏草资源陷入“越挖越少越少越贵越贵越挖”的危险境地。

1.5 灾害风险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变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成灾比率高[4]。有资料显示,2006年5月甘肃河西地区的霜冻和干旱灾害至少造成板蓝根减产30%,而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1万余亩中药材生产基地被毁。自然灾害不仅使中药资源大面积减产、药材质量大为降低,也对中药资源的后市供求关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5]。总之,自然灾害使所涉中药资源减产甚至绝收,致使药材货紧价扬,种植面积、库存、出口等状况随之改变;同时,自然灾害导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使一些救急药材需求尤为紧俏,由此改变的药材市场供求失衡增加了中药资源生产的风险。

1.6 质量风险

该风险是指中药资源质量极易受生产过程各种因素的影响,药材质量波动多变,所产药材无法稳定安全地入药。中药资源的质量风险来源于不合理的栽种、采收和储藏方式。所谓不合理的栽种,是指栽培品种、栽培地、栽培技术的选择并没有遵循药材生态及生长特性,药材质量与药效发生漂移;不合理的采收(包括采收季节、时间、方法等)改变了药材有效成分的积累,影响了药材的外观性状与内在品质;而不合理的储藏方式(包括时间、位置、方式等)使药材发生霉变、虫蛀、返油等现象。此外,在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药农(企)为了防治病虫害,对药材施用大剂量农药,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已成为中药资源能否准入市场、走向国际的绿色质量风险。

1.7 市场风险

该风险是指中药资源生产者对市场接受与竞争能力缺乏预测,对市场需求的变动难以确定,进而导致市场供需失衡的风险。中药资源的市场风险首先来源于药材生产周期,因中药材生产周期有长有短,一些木本类药材如山茱萸、银杏、栀子等一般需要5~7年才能达到用药标准,此类资源的市场接受能力、竞争能力等无法做出准确的长期判断,栽培风险巨大;而一些短期药材,如板蓝根、薄荷等,虽当年种植就有收益,但此类药材对市场供求关系反应迅速,更容易造成资源烂市或缺市。其次,中药资源属于特殊的商品,“卖得掉是宝,卖不掉是草”,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医药企业、药材收购商漫天压价,生产者市场处境被动。在风险巨大的医药行业,医药企业通过市场把风险转嫁给资源生产者,生产者利益受到伤害,生产积极性大挫。此外,中药资源的生产容易受到市场信息的影响。任何市场投机行为,如庄家操纵、媒体炒作、药商跟风等都能引起中药资源供求关系与产出状况的变化,增加了中药资源生产的不确定性与偶然性。

1.8 内部风险

    中药资源生产风险除了来源于上述的外部环境外,不健康的资源生产也与药材自身有关,这是中药资源生产的内部风险。此类中药资源一般具有种子萌发率低、种子结实率低、生长缓慢、对生境要求严格、腐生及寄生的一些特性。例如,明党参、高山红景天的资源生产就受制于其内部机制:明党参种子后熟阶段与梅雨气候的不协调是导致种子萌发率低及更新种群少的主要原因之一[6];而高山红景天花朵败育率高、种子成熟度低、有性生殖弱是其生产质量受到制约的主要原因[7]。

总之,生产过程中具有较多的潜在风险是我国中药资源生产极其脆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各个风险因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例如,现代农业产业的繁荣越来越依赖于化肥、农药、良种、农机等技术要素,而在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生产者为求更大的收益,过分及不合理地使用上述技术,由此衍生出大量的生态与质量问题,如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外来生物物种入侵、农药残留超标等;不可预计的灾害风险一般还会次生出生态、质量、市场及社会等风险;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的内部风险必然会提高中药资源的质量风险级别等。

2  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风险应对策略

2.1  加大惠农政策的支持力度,扩大补贴范围

为稳定药农种植药材的积极性,国家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并给予适当补贴。通过国家负责、企业参与的形式,积极引入国家保险、商业保险、良种补贴、化肥补贴等机制,降低生产过程中不可预见的种植风险与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农民种植药材的风险,确保药材种植面积,保证中药资源的正常供应。

2.2  禁止乱采滥挖,保护生态环境

非理性的攫取与采挖是中药资源生产风险的主要原因。乱采滥挖除造成野生中药资源量急剧下降外,其直接破坏的生态环境将使中药资源生产成为“无源之水”。政府部门应对中药生产与经营者首先在制度与法规上加强监管,杜绝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权责不清、管理不力等现象,对因采挖破坏生态环境严重的中药资源品种,如冬虫夏草、甘草等,应引入资源生态税收制度,让资源受益者负担生态恢复的成本,从根本上改变资源获益者对生态环境保护角色,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

2.3  引导专业种植协会的建设,确保中药资源产质

缺少专业的中药材种植协会是我国多数中药资源量不持续、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专业种植协会的建立首先可以协调中药资源的生产,避免一哄而上(下)的种植风气,确保有序生产与供应;其次,可以在源头上避免同类中药资源恶性竞争,控制假冒劣质药材流入市场,恢复药材市场的正常秩序,维护资源生产者的权益;第三,可以指导中药资源生产,增加产研转化能力,提高产质水平;第四,能够快速地组织生产,对公共突发事件具有较好的应急能力,保障突发环境下的用药安全。

2.4  加强中药资源研究,提高产研转化水平

目前,我国中药资源生产仍缺乏相关的技术支撑,已有的技术多半是经验,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试验,可重复性低,此弊端直接导致我国中药资源生产规避风险能力的低下。中药资源研究应注意:①不仅要加强中药资源的应用技术研究,更应加强其基础研究,从源头入手提高产研转化水平;②加强中药材次生代谢物质合成、累积及其变化等规律研究,促进中药资源生产技术的科学制定;③加强种质种源的收集,保护中药资源的进化潜力,防范种质退化带来的生产风险;④及时保护所得科研成果,切实维护研发者和生产者的权益,确保中药资源研发与生产的可持续性。

2.5  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高中药资源逆境抗性

我国的中药资源生产频受自然灾害影响,因此,做好防灾减灾,对于防范生产风险、确保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做好中药资源防灾减灾工作应包括:①明确影响该地区中药资源生产的灾害类型、影响强度、发生频率等,评定该地区发展中药资源生产的风险等级,合理安排生产;②坚持“预防为主,减防结合”的原则,对可以预见的灾害如气象灾害等,应及时制定避逸措施,降低灾害损失;③加强抗逆研究,通过良种选育筛选抗性品种,提高中药资源逆境抗性。

2.6  控制药材生产要素,倡导良性生产方式

一直以来,我国中药资源生产是以栽培生产与野生生产并行。因此,发展中药资源生产,一方面应鼓励规范化生产,控制药材生产要素,从生态环境、种质、栽培、采收,到运输、包装,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要处在严格的控制之下,确保栽培中药资源的产量与质量;另一方面,还应倡导形式多样良性生产方式,如野生抚育、生态栽培等,增加优良野生中药资源的产量,满足日益增加的用药需要。此外,在药材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改变防治观念,以生物、栽培、物理机械等综合防治取代化学防治,降低生产风险,保护资源环境。

2.7  建立市场供求信息平台,规范市场管理

针对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市场风险,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建立市场供求信息平台,规范市场管理。政府部门应充分理顺供求关系,及时向生产者提供市场信息,以市场需求指导药材生产;各地专业种植协会应对主要重点大宗中药资源建立预警系统,根据历年供需关系及规律预测当年生产与需求,使得中药资源生产具有计划性;相关部门还应提倡多种方式的订单生产,建立可靠的市场信用机制,确保产销顺畅;同时,应规范中药资源市场管理,打击市场投机行为,加快流通过程,增强市场的风险规避能力[8]。

2.8  动态监测,加强珍稀濒危资源的特性研究与替代研究

为了保障中药资源的持续稳定,降低生产风险,应尽快开展第四次资源普查,摸清资源“家底”,并据此建立中药资源信息库,动态监测资源生产状况,合理安排市场供给。另外,对资源量日益减少的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科研单位一方面应加强对其特性研究,摸索该品种的致危因子,并据此建立合适的生产方式,提高资源产量;另一方面,还应加强替代研究,寻找疗效确切、资源量丰富的替代资源,确保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保有量,稳定物种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3  小结

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是中药资源生产管理的重要部分,它贯穿着中药资源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做好中药资源生产过程的风险分析,控制和防范风险,对解决当前中药资源中迫切的实际问题,促进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从根本上改变其落后的资源管理利用方式,真正实现中药资源的持续性、稳定性和平衡性,依旧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期间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革新与管理方法的变动,更需要制度法规的规范与保障。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山西城乡经济开局良好,整体价格上涨较快[eb/ol]./was40/gjtjj_detail.jsp·channelid=57792&record=385,2008-04-22.

[2] 刘泉龙,马 莲.滥挖甘草毁了草原[n].科技日报,2002-07-04(4).

[3] 解振华.中国环境典型案件与执法提要[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130.

[4] 李学举.我国的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j].中国减灾,2004,14(6):6-8.

[5] 郑智文.今年洪涝中药材将受到哪些影响[j].全国药材商情,2003,27(3):6.

[6] 胡方方,李宗芸,黄淑峰,等.明党参濒危机制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7,23(5):585-588.

第5篇

应急管理,又称公共危机管理,必须由政府来提供,同时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安全危机事件是引发社会灾难和危及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灾害和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统称。

那么,当公共危机爆发时,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措施呢?从总体上来看,危机应急管理应该具有以下主要环节。

启动应急预案:即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在危机发生前,经过一定程序制定的危机应急管理的总体方案。要在全民中树立危机意识,而且还要为危机应急管理做好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制度准备、物资准备和技术准备。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来进行。

应急疏散:即在危机已经来临时,为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将安全受到威胁的民众紧急转移到安全地带的危机管理措施。它可以以较小的代价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紧急救援:紧急救援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次危机的紧急救援,都需要一个复杂的系统协调运作,都需要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很多个部门、单位,乃至全社会的支持。

我国在近些年才引进了灾害管理的概念,在紧急救援方面起步较晚,应急管理系统刚建立不久,很自然,在紧急救援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但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主要来看,我国应急管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救援组织体系不完善,组织体系松散、缺乏组织上的严密性和纪律上的约束性,各种救援机构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多头管理,协调难度较大,各种专业资源未达到整合,难以实现资源共享。二是救援的指挥体系不完备,各地大都采取临时建立指挥机构的应急办法,决策权与指挥权权限不明,职责不分,一方面工作缺乏连续性,危机一过,大家各奔东西,下一次来的很可能是另外一些人,谁也不会去总结经验教训;另一方面,临时建立指挥机构都是危机爆发以后才建立,危机前的预防、预警和预控没有专门机构管理,危机预防、预警和预控机制的缺失大大增加了危机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援的难度,显然,这种救援机制缺乏科学性和协调性。三是没有统一的规划,队伍布局不合理,缺乏战斗力强的骨干队伍;快速反应能力和灾害现场应急能力不强;应急指挥手段和救援队伍装备落后,应急救援队伍力量薄弱。四是社会紧急救援管理和法制建设滞后。许多方面管理制度不配套,法律规范不健全,尤其是在基层,制度冲突,法律打架的现象并不少见,同发达国家统一、先进、科学的救援体系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

针对目前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增强公共危机意识。政府应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手段,在民众中广泛宣传应对危机的各种知识,对可能面临某种危机的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开展演练和培训,让广大群众学会与各种灾害共存,学会危机状态下的自救、互救以及如何配合公救。要充分利用和开发社会上一切可供利用的公共危机防范资源,为应对突发危机事件提供服务。

二、强化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政府应当建立一整套相应的预警机制:建立高效、快速、灵活的危机预警组织体系;科学设定有关灾害的风险级别和相应的应急预案;建立针对各种危机的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和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监测预测系统,收集分析各种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加强危机预警的理论研究,加快危机预测、预警设施、设备的科学研究和攻关,不断提高危机预警能力。

三、科学制定应急预案并加强专项预案建设。各级政府应加快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设,尽快形成我国气象灾害管理的预案体系,并以法定形式把各级政府的灾害研究预案加以确认,真正把灾害应急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四、建立危机决策和应急管理常设机构。我国应组建常设性的应急管理机构,在国务院和省、市、县应设立以最高行政首长或分管行政首长为首的危机决策指挥中心并建立应急管理的常设机构。一旦危机爆发,这些机构立即成为应对危机的一元化指挥中心,负责指挥、协调各种应急管理机构。

五、加强突发灾害应急管理相关法制建设。为了使政府灾害管理法治化,应加快灾害管理的立法,把灾害管理纳入国家一般管理体制之中,推进政府应急机制法制化进程。必须明确三个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要依法明确各级应急指挥组织的权利和责任;要依法明确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权利和责任;要依法明确各个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权利和义务。

具体到加强电力行业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我有以下几点浅见:

加强电力应急管理规划和制度建设。优化、整合现有各类资源,统一规划电力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应急处置、培训演练等方面的项目和基础设施,编制并实施电力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健全电力应急管理法规规章制度建设,加强应急管理规定和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的制定工作;加强对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促进各部门的协调配合。

做好电力突发事件的防范工作。开展对各类电力突发事件风险隐患的排查和监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机制、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及事故隐患分级管理制度;加强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与气象、水利、林业、地震等部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实现对气象灾害、洪水灾害、地震灾害等影响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因素的综合汇总、分析、研判;建立风险分析和安全性评估机制,为长期有效预防系统事故发生,减少电力事故造成的社会危害,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加强电力应急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强化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抢险和救援能力;建立电力应急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指导应急管理工作。

第6篇

关键词:当归产业;风险分析;风险防范;岷县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9-09-02

甘肃省岷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麓与西秦岭陇南山地接壤区,总面积3 578km2,总人口48.4万人,耕地面积4.18万hm2,人均耕地0.1hm2。岷县中药材资源丰富,素有“千年药乡”之称,是全国有名的地道中药材主产区,盛产当归、红芪、黄芪、党参、贝母等名贵中药材238种,尤以当归种植历史悠久,质量最佳,产量第一而闻名于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岷县当归产业已经初步形成,2013年当归种植面积达0.668万hm2,当归总产值7.9亿元,已经占到全县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3左右,全县已办理登记注册的中药材加工企业117户,加工农户达到2万多户,年加工能力3.8万t,就业人数1.2万人左右,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已经成为岷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当归生产周期长,1a育苗,2a成药,3a开花结籽,要经过育苗、移苗、栽苗、采收、熏干、存储、切片等多项环节,每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产业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归产业发展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产品价格波动极大,给种植农户和加工企业都带来极大的风险,整个产业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了解风险、认识风险、防范风险是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

1 岷县当归产业面临的风险分析

1.1 自然风险 当归和其他农产品一样,其自然风险来自自然界与生产相关的灾害性因素。各种自然因素如阳光、气候、土壤、雨量等,对当归产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当归产业化的运行风险高于工业和其他产业。岷县地质、地理条件复杂,气候多变,生态环境稳定性比较弱,常常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泥石流、暴风雨、干旱、洪涝、冰雹、病虫害等都会给当归生产造成损害,轻则减产减收,重则劳而无获。2012年5月10日,岷县遭受暴雨,农作物受灾9 648hm2;2013年5月11岷县遭受暴雨冰雹灾害,2 446hm2农作物受灾;2013年7月22日,岷县爆发6.6级地震,给当地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因忙于在地震灾害中自救,很多农作物也因此而减产。

1.2 生产存贮风险

1.2.1 当归早期抽薹,导致减产或绝收 在正常情况下,当归的早期抽薹率在20%左右,当抽薹率达50%以上时,被认为不正常抽薹现象[1]。根据笔者对农户的调查访谈,当归抽薹在50%以上,主要原因是育苗的当归籽种中混有火药籽。这些火药籽育成的火药籽苗移栽倒农田中,由于遗传因素,抽薹率在90%以上。由于火药籽和火药籽苗和常规生产的籽种苗子肉眼难以分辨,目前尚未有真正实用的鉴别方法,更没有专门的鉴别机构,药农一旦移栽这种火药籽苗,会导致大量减产甚至绝产。

1.2.2 熟地育苗引起当归死亡,造成大幅减产或绝收 目前,岷县当归育苗还是传统的采用开挖生荒地育苗的方法,这种方法能育出的合格当归苗,移栽到农田里,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强,死亡率低。但是,每年都需要大量未开垦的生地。据定西市农业技术部门2009年的考察,岷县每年当归育苗需开垦生荒地达到270hm2左右,全县很多乡镇已经到了无生荒地可开垦的地步。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农户采取熟地育苗。据笔者对甘肃省岷县蒲麻镇包家沟村20户农户的走访,所有农户认为未按任何规程操作在熟地上育出的当归苗,与生地育出的苗子在肉眼上难以区分,前者如果移栽后,抵抗病虫害的能力非常弱,多数情况下会死亡,造成大幅减产或绝收。在生地非常紧缺的情况下,熟地育苗虽然是一种趋势和发展方向,但是这种技术目前还处在试验阶段,方法并不成熟,并没有在全县大力推广。此外,对不符合种植标准的熟地当归苗还难以鉴别或控制,也会给种植农户造成很大的损失。

1.2.3 存贮风险 当归系列产品主要用于食品、药品、保健品以及化妆品,由于当归种植户和加工户分布比较分散,没有标准的生产体系和严格的质量监督检验制度,传统的硫磺熏蒸虽然少见但并没有完全消失,新的比较实用的储藏保鲜技术还没有被使用。在倡导绿色生态产品的今天,只有给消费者提供给安全、放心的农产品,这种农产品才会永远被消费者欢迎。

1.3 市场风险 当归产业的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于当归成品、当归苗、当归籽种价格的波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推行市场化,各种价格管制逐步放开乃至取消。当归这样的农产品价格基本上由市场供求关系自发调节。由于市场的非理,导致价格波动异常剧烈。如在1984年-2015年间,岷县当归的价格最低至2元/kg,2007年曾达到70元/kg的天价[2-4],至2009年,当归价格又降至4~6元/kg,2015年最高价格也达到40元/kg,波动幅度远远大于其他农产品,其风险大于投资股票。再如当归生产周期长,单位面积耕地投资高,农户对市场信息了解不够,在种植当归时,盲目跟风,很容易造成损失。当归价格低迷时,农户种植意愿非常弱,当归价格比较高时,种植意愿比较强烈,又进一步加剧了当归价格的波动。当归的市场风险让诸多的种植农户、商贩以及加工企业难以承受,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健康运行。

2 岷县当归产业的风险防范对策

2.1 做好当归种植的适宜性区划 通过气候、土壤、地形条件的综合性评价,对全县耕地种植当归的适宜性进行划分,划分出当归最佳种植区,适宜种植区以及不宜种植区,指导农户的种植决策。

2.2 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工作 做好当归重大病虫害气象监测预测服务,在旱情严重时,开展人工降雨工作。岷县经常会遭受到冰雹的袭击,完善防雹作业布局,加强人工防雹工作由显重要。

2.3 增加科研投入 对当归早期抽薹的机制机理,对火药籽和真药籽的鉴别技术、熟地育苗的根本性问题进行科技攻关,尽早解决这些问题,帮助种植农户减少损失。

2.4 不断开发当归新产品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当归系列产品广泛用于保健食品、药品、化妆品,在新产品的开发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从供需关系来看,只有当需求与供给平衡时,商品价格才会稳定平衡。通过开发新的产品,满足新的需求,才能保证整个产业的持续发展。

2.5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作为新型交易模式,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交易活动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大大提高了效率。自2008年以来,岷县中药材电商已经通过淘宝、天猫和阿里巴巴为主的电子商务平台销售数额超过千万元的中药材系列产品,且销量每年都呈大幅增长的态势。通过技术支持、资金支持帮助更多农户和加工企业参与到电子商务中来,增加产品销路,提升产业价值。

2.6 建立陇药期货合约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目前陇地药材作为现阶段中国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品种,从其产量、交易市场、需求市场、企业集中度和价格走势来看,已经具备了上市期货的基本条件。由于期货市场具有的机制超前、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使其成为中药材价格风险的避风港。积极筹备陇药期货上市,对于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5]。

参考文献

[1]陆则权,张金文,等.当归抽薹植株生理生化特征分析[J].中草药,2011(11):2326-2629.

[2]赵欢,冯利.中药材价格暴涨成因分析及风险防范[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7716-17717.

[3]王秀兰,云立新.甘肃省岷县1990-2010年当归价格波动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2(11)47-50.

第7篇

关键词:边坡事故;边坡地震动力响应分析方法;存在问题;发展趋势

1.前言

边坡岩土工程不但涉及到水利水电工程、铁道工程、公路工程、矿山工程等诸多工程领域,在自然界中,我国的西南几省拥有大量的山地地貌,由于地震带在此分布广泛,近年来在频发地震灾害,地震后又经常接连发生一些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造成大的经济财产损失以及大量人员伤亡,能否正确评价边坡工程的地震作用稳定性成为当今岩土工程的重大课题,也是确保工程安全和降低建设费用的重要环节。本文简要分析了目前常用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探讨了边坡稳定分析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研究边坡稳定性问题理清了思路。

2.滑坡灾害

大量地震灾害调查表明,地震诱发的边坡滑动是地震灾害主要类型之一。地震动力作用下滑坡失稳灾害频发,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造成危害和损失。

国外方面,例如:1960年的智利大地震(Ms=815),地震造成数以千计的滑坡和崩塌, 其中在瑞尼赫湖区发生三次大的滑坡(体积分别为300万m3、600万m3和3000万m3),滑坡堆积于湖中,使湖水上涨24m,湖水溢出淹没了湖西65km的瓦尔迪维亚城,水深2m;1994年发生在美国Northridge的615级地震,触发了面积超过104km2的11000处滑坡,经济损失高达300亿美元[1]。

国内方面,天然岩质边坡的失稳破坏最主要的两种诱发因素是地震和降雨,我国西南地区分布着广泛的山区和丘陵地带,而这些地区又是地震带的分布密集区。例1973年发生于四川省炉霍境内的7.9级地震,诱发各种规模滑坡137处(三江地区就有数10处),滑坡面积达90km2,死亡人数2175[2]人。崩塌滑坡因其巨大的致灾力而广泛引起人们的关注,仅20世纪,就已经造成了数万人丧生和几十亿美元的损失。由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灾害,特别是在山岳地区,其引起的次生危害比地震直接造成的还要大[3][4][5]。地震灾害频发,如 2008 年5月12日发生于四川省汶川县的8级强震、2010年4月14 日发生于青海省玉树州的7.1级地震。这两次地震都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同时还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汶川地震[6]直接触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达到了15000多处,同时还形成了30多处堰塞湖。2012年10月4日上午,云南省昭通市彝良龙海乡镇河村油房村民小组发生山体滑坡,共造成19人被掩埋、其中18名小学生遇难,研究表明,2012年9月7日彝良县的发生两次中强地震(分别为5.7级和5.6级)对此次滑坡斜坡岩土结构的破坏起到一定作用,是此次滑坡灾害的诱发因素之一。2013年,甘肃定西发生6.6级地震,重灾区岷县梅川镇因地震诱发的山体滑坡又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居民房屋倒塌。

3.边坡地震动力分析方法发展历程

边坡地震动力稳定性分析方法很多,从地震作用下是否考虑边坡岩土体参数的不确定性的观点来看,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评价方法可分为确定性方法和概率分析方法两大类,从边坡稳定性计算中对地震动作用的不同处理方式来看,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评价方法可以分为拟静力法、滑块分析法、数值模拟法、试验法、概率分析法以及剪切楔几大类。下边分别介绍相应方法的研究情况以及有待改进之处。

3.1拟静力方法

自19世纪20年代以来,拟静力法一直用于结构地震稳定性分析,Terzaghi(1950)首次将其应用于地震边坡动力稳定性分析中。拟静力法实质上是将地震动的作用简化为水平或竖直方向上的不变的加速度作用,此加速度产生作用于潜在不稳定体重心的惯性力,其大小通常用水平和竖直方向的拟静荷载因子(kh和kv)表示,其作用方向取为最不利于边坡稳定的方向。根据极限平衡相关理论,将所有作用于潜在滑动体上的力沿潜在滑动面进行分解,得出沿此滑动面的安全系数,安全系数的大小与边坡岩土体抗剪强度指标(c、?值)及其密度、最危险滑动面的形状及位置、地下水位和地震拟静荷载因子等密切相关。在拟静力分析时,边坡抗剪强度指标可通过现场或试验室相应试验[7]测定,亦可结合试验反算[8]而定;而破坏面形状和位置常根据边坡地质条件用经验、工程类比等方法[9]来确定,亦可用优化算法[10]来确定。破坏面形状和位置常根据边坡地质条件用经验、工程类比或优化算法来确定,且常简化为直线形、圆形或非圆形等。对于地震拟静荷载因子的取值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主要还是靠经验和工程类比来选取,其取值均建立在不稳定体所受的实际加速度基础上(考虑地震动特性的影响),取考虑某个系数的实际加速度峰值[11]。Seed[12]、Marcuson[13]和Ling Hoe I[14]等对拟静力因子的确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别给出了拟静力因子的取值范围。拟静力法因应用简便而得到大量应用,至今仍备受工程技术人员的青睐。Ling 等将拟静力法用于沿节理面滑动的岩体地震稳定性分析中,进行了永久位移计算和地震动力稳定性分析[15]。Siad 基于拟静力法分析了位于地震区的碎裂岩质边坡的稳定性[16]。吕擎峰,殷宗泽等在分析了地震对边坡产生的惯性力与实际值之间误差产生的机理后,对拟静力法的计算进行了改进,通过计算确定一均质土坡的最小安全系数,验证了对拟静力法改进的合理性[17]。

拟静力法尽管应用广泛,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总结现有的研究现状,一方面,从时空作用效果来看,它完全无视地震加速度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因为地震用作下惯性力不是永久不变的,也不是单向的,而是在量级上和方向上有快速的波动,拟静力法忽略了地震作用的交变性和脉动性,地震动系数的选择存在人为性和任意性,以加速度峰值为标准将地震动力作用等效为静力作用,夸大了动态的作用,导致计算结果失真。另一方面,从破坏情况来看即使边坡的稳定性系数暂时小于1,也不一定会导致边坡的整体失稳,而只会导致边坡产生一定的永久位移,以此来确定边坡的破坏不是很合理。

3.2滑块分析法

滑块分析法又称Newmark 滑块分析法,此种方法是通过研究边坡的永久地震位移来分析地震作用下边坡的响应,借助临界加速度来判断边坡的动力稳定性。在1965年的第五届朗肯讲座上 Newmark提出了有限滑动位移的思想[18]。他指出堤坝稳定与否取决于地震时引起的变形,并非最小安全系数。地震为短暂作用的往返荷载,惯性力只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即使惯性力可能足够大,致使安全系数在短暂时刻内小于1,引起坝坡产生永久变形,但当加速度减小甚至反向时,位移又停止了。这样一系列数值大、时间短的惯性力的作用会使坝坡产生累积位移。地震运动停止后,如果岩土体的强度没有显著降低,坡体将不会产生进一步的严重位移。有限滑动位移的计算方法是以Newmark提出的屈服加速度ay(使坝身沿着某一可能滑动面的滑动安全系数恰好等于1的加速度)为基础的。Newmark 滑块分析法实质是将超过滑动体屈服加速度ay的那一部分加速度反应作两次积分,得到边坡的有限滑动位移。自从限滑动位移法提出以来,该方法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并在工程方面得到了大量应用。Kramer等[19] 、和Ling[20]刘立平等[21]对该方法在国外的应用和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尤其是1977年王思敬将有限滑动位移法的思路引入到岩体边坡动力稳定性的分析中,提出了边坡块体滑动的动力学方法,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22]。

Newmark滑块分析方法也有一些尚待改进和研究的地方,如最初的Newmark 分析均是基于简单边坡滑动模型(如圆弧体等)进行的,未考虑地震过程中滑面强度(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和孔隙水压的变化,也未讨论地震竖向力的影响。后期黄建梁等[23]基于刚体力学原理,讨论了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的确定问题、地震过程中坡体抗滑强度的衰减问题和孔隙水的动态响应问题等。祁生林等[24]基于剩余推力法,考虑了由于动力作用造成的孔隙水压力变化,对最为常见的边坡灾害-滑坡,提出了一种简便的计算地震动力永久位移的方法。刘忠玉等[25],研究了孔隙水压力对边坡永久位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孔压累积时的永久位移计算值要大于常规的Newmark法分析的结果。关于黄建梁、祁生林等提出的方法中如何更好地考虑孔隙水压尚须深入的研究[26]。Newmark滑块分析法认为潜在滑动体是完全刚性的,土体的本构关系考虑为完全塑性应力-应变特性关系,破坏面的形状是平面,这均与实际情况不符,而且对于破坏的是屈服加速度的确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3.3数值模拟法

20世纪60年代,数值法第一次被应用于边坡地震响应分析[27]。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许多数值分析方法被运用于动力模拟分析,目前,对于边坡地震稳定分析的数值模拟方法主要有:有限单元法、有限差分法、离散单元法、拉格朗日元法、非连续变形分析法、流形元法、边界元法、无界元法及几种半解析元法[28]。其中,国内外对边坡地震动力稳定性分析最常采用的数值模拟方法有限元法、离散元法和快速拉格朗日元法为主。

3.3.1有限单元法

有限单元法的思想于 70 年代开始应用于动力分析中,经过不断地发展和改进,有限单元法已经可以用于确定边坡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是否失稳、潜在破坏面位置及形状以及边坡的应力、应变状况等。并能在确定潜在破坏面的同时,通过对有限单元网格中各单元永久应变进行积分,得到边坡的地震永久位移。有限单元法将地震波波动问题替换为振动问题求解,分别在时、空域内进行离散,该方法能基本满足工程设计和研究的需要。

3.3.2离散元法

离散元法主要应用于物质组成为不连续介质的边坡。其基本原理是假定岩体由刚性块体组合而成,以单个刚性块体的运动方程为基础,以时间步长为变量,通过对每一刚性块体的运动方程进行显示积分求得整体的响应。通过引入阻尼防止非物理振荡,块体内部的弹塑性变形由块体内部的有限差分网格求出。这种方法可以考虑到不同时刻的块体受力条件,可以反映出块体本身以及节理的变形特性和破坏模式。

3.3.3快速拉格朗日元法(FLAC法)

快速拉格朗日元法是一种适合于求解非线性大变形问题的数值分析方法,可以模拟岩土体在外部(如地震)或内部(如爆破、地铁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完全非线性响应,因此可以适用于地震工程、土动力学和岩石动力学等学科的计算。快速拉格朗日元法采用差分技术引入时间因素和采用滑移线技术实现了从连续介质小变形到大变形的分析模拟,突破了拟静力法中的动力问题静力化以及有限元法中的弹性和小变形的局限性,同时又解决了离散元才能计算的岩体沿某一软弱面滑动和随时间的延续变形逐渐增大的大变形问题,并能够通过采用弹塑性模型自动计算出地震边坡的永久位移,这些特性使得快速拉格朗日法更加适用于震区边坡稳定性问题的研究。

3.3.3有限元模拟的最新进展

基于数值模拟以及有限元理论,近年来,许多学者又进一步研究,得到一系列结论。2012年,赵体结合试验研究总结了有关边坡地震稳定临界加速度的问题,提出了以地脉动实测点的解析波谱为目标函数,得到物理力学模型和不同激振频率对应的边坡振型。提出岩土边坡地震动力超载稳定性的概念,为建立以地震动强度参数为准则的岩土边坡地震动力超载稳定性评价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29]。2012年,郑乾结合具体工程采用弹塑性多屈服面模型对边坡的抗震稳定性进行了有效应力分析,有限元软件Opensees的原理及在动力反应分析中的应用,通过对一维场地的地震响应分析,验证了利用弹塑性多屈服面模型的动力有效应力计算能够较好的模拟土体的非线性、滞回性、循环流动性及动力孔压的变化[30]。2012年李志堂研究了在3D-FLAC的数值模拟情况下,岩质边坡的动力响应分析,得出动力作用下,岩体结构依然是岩质边坡变形及稳定性的控制性因素[31]。2012年,杨洁通过分析了地震边坡和可靠度地震边坡稳定性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通过ANSYS后处理器编程,得出动力安全系数,并且引入可靠度理论进行稳定评价[32]。2012年龙海涛运用数值模拟,通过分析弱面倾角与锚固角度交叉组合下的坡面 PGA放大系数来研究框锚结构的抗震效应,在此基础上,结合工程地质原理及锚固理论初步探讨了框锚结构的抗震加固机理[33]。

目前,有限元的模拟情况基本上属于小变形范畴,尚不能有效考虑大变形情况;关于岩土本构模型的处理,绝大多数采用的是等效线性化方法,很少采用弹塑性方法,本构模型选择的标准不唯一,对于非线性的模拟尚需进一步研究。

3.4试验法

试验是真实边坡的简化缩影,在满足相似律的条件下,能够较真实直观地反映岩土边坡的薄弱环节及渐进破坏机理和稳定性程度,便于直接判断边坡的地震稳定性。就试验手段和原理不同,可以分为振动台试验和离心机试验两大类。

目前地震边坡动力稳定性试验法研究主要是通过地震模拟振动台来实现的,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翟阳等在振动台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振动条件下边坡对土坝抗滑稳定性的影响,给出了边坡与破坏加速度的关系式[34];王存玉设计的振动模型实验表明:在动荷载作用下,顺层边坡的变形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顺层面的滑动;反倾向边坡的变形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岩层的倾倒、弯曲和弯折;水平层状边坡的变形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顶部和斜坡面附近的岩层产生拉开、拉裂和层间错动[35];张平等对岩石边坡问题作了简化模型的振动台动力试验,对于模型的夹层效应、空间作用以及荷载的频幅特性与历时特性等都作了较为全面的试验研究,并提出了边坡动力残余位移的累积计算公式[36]。

虽然物理试验能直观反映边坡的动力变形特征,但其试验成本高、耗时耗力等缺点也很明显。另外,在以振动台为手段的边坡地震响应物理模型试验中,由于振动台的振动频率与实际地震动的频率接近,所以振动台边坡模型尺度与振动波长的比例关系很难达到实际边坡尺度与地震波长的比例关系,也就是说,边坡地震响应振动台模拟的物理相似性存在很大问题。所以,边坡地震响应振动台模拟结果能否反映实际边坡的地震响应是值得考虑的也是今后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3.5概率分析法

在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如输入地震动的随机性、边坡材料特性的随机性等。只有合理地考虑这些参数的随机性,才能明确地描述抗震设计中的灾害水平,因此发展边坡地震稳定性概率分析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概率分析方法于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中,并逐渐受到重视[37]。M K Yegian较早采用概率方法分析边坡的地震危险性及估算边坡地震永久变形[38]。R V Halatchev基于Sarma考虑了地震力任意方向作用,提出了一种边坡稳定性分析概率法[39]。之后还有A S Al-Homoud等提出边坡的概率三维稳定性分析模型[40]。邵龙潭等[41]将地震动加速度时程转化为加速度功率谱来考虑地震动的随机性,在土石坝随机地震反应分析和有限元边坡稳定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随机地震作用下土石坝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并对如何考虑随机动应力做了处理。唐洪祥等[42]基于地震动力时程反应和随机地震反应,用有限元稳定性分析方法,分析了正弦波作用下模型坝边坡的稳定性。贾超等[43]将地震效应以水平地震加速度的形式引进到土坡的可靠度风险分析中,探求了动力作用下土坡的动力安全系数与相应条件的静力安全系数的关系,并以安全系数来表征土坡的可靠度。

概率分析法需要大量的、真实的灾后基础资料做支撑,评判体系中结论的正确建立与已有的数据资料密切相关,因而,评判体系的建立往往要基于所掌握数据的完善程度不断地调整,才能不断地接近实际,进而有效的对岩土边坡的地震稳定性做出评价。

3.6剪切楔法

Mononobe H A等人在1936年根据地震作用下坡体的非刚体性,第一次提出了一维剪切楔法[44]。然而直到20世纪50年代,该法因Hantanaka和Ambraseys的研究方为工程界认可。此后该法被不断改进,并发展出二维和三维模型。剪切楔模型也曾被用来解释足尺振动试验,用来计算设计“地震系数”。2008、2009年,何蕴龙[45],于跃[46]分别通过Hardfill 坝自振频率和振型算例分析,比较剪切楔法与有限元法计算所得坝体自振特性, 论证剪切楔法计算坝体地震动力反应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此方法的不足之处是地震系数的确定的具体方法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有效的方法,多是基于有限元理论和推导的公式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多适用于方案的讨论阶段,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

4.结论及展望

纵观国内外关于边坡动力分析研究发展,过去的研究多是集中于土坡尤其是土石坝的地震稳定性分析和永久变形计算,现阶段的研究多是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来进行边坡的地震动力响应。关于岩质边坡动力响应研究理论依然不成熟,在考虑地震作用的响应事模拟的情况不能完全符合实际,尤其是对考虑岩体结构控制作用下岩质边坡动力响应的研究,对此,提出几点展望如下。

(1)要充分考虑边坡动力响应的工程地质条件,岩性组合、地形地貌以及水文地质与动力学耦合作用。

(2)对模拟过程中的岩土的本构模型的选择存在着较大差异,这是今后关于岩体结构动力本构关系的研究的关键所在。

(3)地震作用于边坡的动力学机理,尤其是对于岩质边坡而言,应该结合弹性波在半无限空间中传播理论和断裂动力学理论进一步深入研究。

(4)对于实际工程来说,为了对地震震动过程引起的岩土结构滑动失稳的可能性做出更准确评价和预测,必须考虑其可能遇到的各种地震动的特性,即地震动的随机性,今后的研究有必要基于土体的随机非线性理论,考虑多种情况的耦合,这样的结果更能体现出研究的价值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Mario Parise, Randall W·Jibson. A Seismic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Rating of Geologic Units Based on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lides Triggered by the 17January, 1994 Northridge, California earthquake [J]. Engineering Geology, 2000, 58(3/4):251~270

[2] 杨全忠,滑坡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2,13(1):94-97

[3] 孙崇绍、蔡红卫,我国历史地震滑坡崩塌的发育及分布特征[J].自然灾害学报,1997,6(1):25-30

[4]李忠生,国内外地震滑坡灾害研究综述[J].灾害学,2003,18(4):64-70

[5]宋立胜,历史地震与滑坡灾害[J].山西地震,1994,77(2):55-57

[6] 殷跃平,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16(4):433-444

[7] 赵明阶、何光春、王多垠.边坡工程处治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8] 富凤丽、佴磊、李广杰等.中里滑坡反分析及强度取值研究[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30(2):165-169

[9] 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边坡工程地质[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

[10] 丰土根、汉龙、玉峰等.加速遗传算法在边坡抗震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2002(9):89-93

[11] 刘立平、尊宇、富春.地震边坡稳定分析方法综述[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1,20(3):83~88

[12] Seed.H.B.Consideration in the Earthquake-resistant Design of Earth and Rock-fill Dams [J]. Geotechnique, 1997, 29(1):251~263

[13] MARCUSON W F.III. Moderator’s Report for Session on Earth Dams and Stability of Slopes Under Dynamic Loads[J]. Proceeding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cent Advances in Geotechnical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oil Dynamics, 1981, (2): 1175~1178

[14] Ling. Hoe. I, Leshchinsky. Dov, Mohri. Yoshiyuki. Soil Slopes under Combined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eismic Acceleration[J].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1997,26(12):1231~1241

[15] Ling H I, Cheng A D. Rock sliding induced by seismic forc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1997,34(6): 1021~1029

[16] Siad L. Seismic stability analysis of fractured rock slopes by yield design theory [J].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03, (23): 203~2l2

[17] 吕擎峰、殷宗泽、王叔华等.拟静力法边坡稳定分析的改进[J].岩土力学,2005,26(增刊):35-38

[18] Newmark N M. Effects of earthquakes on dams and embankments [J]. Geotechnique, 1965, 15(2) : 139-160

[19] Kramer S, Smith D. Modified newmark model for seismic displacement of compliant slopes [J].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SCE, 1997, 123(7): 635-644

[20] Ling H I. Recent applications of sliding block theory to geotechnical design [J].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01,21(3): 189-197

[21] 刘立平、雷尊宇、周富春.地震边坡稳定分析方法综述[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1,20(3):83-88

[22] 王思敬.岩石边坡动态稳定性的初步探讨[J].地质科学, 1977,(10):372-376

[23] 黄建梁、王威中、薛宏交.坡体地震稳定性的动态分析[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7,17(4):113-122

[24] 祁生林、祁生文、伍法权等.基于剩余推力法的地震滑坡永久位移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4,12(1):63-68

[25] 刘忠玉、魏建东、饱和黄土边坡的动力稳定性分析[J].岩土力学,2005,26(2):198-202

[26] 刘红帅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9(3):22-23

[27] Clough R W. and Chopra A K. Earthquake stress analysis in earth dams[J]. J. Engrg. Mech., ASCE 1966.92(EM2):197~211

[28] 龚晓南.土工计算机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0

[29] 赵体,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临界加速度分析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2

[30] 郑乾.边坡抗震性有效应力分析[D].扬州:扬州大学,2012

[31] 李志堂.岩质边坡岩体结构动力响应数值模拟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32] 杨洁.边坡在强震下的动力响应及稳定性分析[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2

[33] 龙海涛,层状软岩边坡地震动力响应特征及抗震加固措施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

[34] 翟阳、韩国城.边坡对土坝稳定影响的振动台模型实验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1996(4):67-71

[35] 王存玉.地震条件下二滩水库岸坡稳定性研究[A].见:岩体工程地质力学问题(七)[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36] 张平、伦.动荷载下边坡滑动的试验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2,19(2):80-86

[37] 祁生文,岩质边坡动力反应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8] Yegian M K et al.. Earthquake Induced Permanent Deformations Probabilistic approach [J]. J.Geotech Engrg, ASCE, 1991,117 (1): 35~50

[39] Yegian M K et al.. Dynamic Response Analysis Procedure for Landfills with Geosynthetic Linears [J]. J. Geotech. Engrg. 1998,124 (10): 1027~1033

[40] Halatchev R V. Probabilistic Stability Analysis of Embankment and Slopes [C]. Proceeding of the 11 International Conf. on Ground Control in Mining, 1992, 432~437

[41] 邵龙潭、唐洪祥、孔宪京,等.随机地震作用下土石坝边坡的地震稳定性分析[J].水利学报,1999,(11):66-71

[42] 唐洪祥、邵龙潭.地震动力作用下有限元土石坝边坡稳定性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 23(8):1318-1324

[43] 贾超、刘宁、陈进.地震作用下土坡可靠度风险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4):703-707

[44] Gazetas G. Seismic response of earth dams 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J]. Soil Dyn. Earthq. Engrg.,1987,6 (1): 3~47

[45] 何蕴龙、肖伟等.Hardfill坝横向地震反应分析的剪切楔法[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8.41(4)38-42

[46] 于跃、张艳峰等.基于剪切楔法的Hardfill坝自振特性和动力反应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2009.42(4)327-334

第8篇

关键词:中小学;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应急预案

一、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相关理论

1.突发公共事件及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的含义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政府公共管理领域所遭遇的紧急情况,主要是指突然发生,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对公共应急、社会稳定、国家政权有较大影响,必须迅速作出决断,并需要付出沉重代价才能摆脱困境的突然发生的一系列公共事件或状态。

根据突发事件的概念,可以把中小学突发事件定义为:受到自然、社会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在中小学内部突然爆发的,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校园环境破坏和对学校或社会的稳定、发展构成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2.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

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

此外,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社会危害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突发事件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3.应急机制的构建原则

(1)统一指挥,快速反应;(2)分级负责,分级管理;(3)预防为主,及时控制;(4)系统联动,群防群控;(5)区分性质,依法处置;(6)加强保障,重在建设。

二、廊坊市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构建现状分析

廊坊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京津都市圈中心地带,包括安次区、广阳区、永清县、固安县、霸州市、文安县、大城县、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廊坊市的教育事业在近几年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全市共有幼儿园256所,普通小学976所,普通中学209所,其中初中171所,高中38所。各个学校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但在中小学应对突发事件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据笔者对廊坊市20多所中小学校的调查分析得知:

在硬件配套设施上,廊坊市中小学的消防器材、防雷设施、门窗装备、紧急疏散楼梯等的配备率均达90%以上,89.1%的学校设有食堂,55.2%的学校能对运动器材进行检查,76%的学校设有相关的应急管理机构,65%的学校门前有安全警示标语牌。

在软件服务设施上,96%的学校校园内有板报、标语等安全教育宣传,96.8%的学校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的培训,5%的学校进行过安全演练,建立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门卫保卫值班制度和传染病检查制度的学校均达87%以上,45.3%的校园没有专人维护交通秩序。

据统计,廊坊市中小学校事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其中,24%的事故因为学校的管理问题而发生,因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而发生的事故达38%,37%的事故由于社会交通、治安等原因发生。不可否认,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廊坊市政府和教育部门、学校,在加强学校安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由于管理滞后、工作粗放等问题,对一些安全隐患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必要的防灾意识和预防措施,结果严重损害了学生的生命财产健康安全。

三、廊坊市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危机预防意识

近几年突发事件给中小学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虽然我国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的比较及时,但是仍然无法弥补给学校带来的损失。虽然突发公共事件看似神不可测,其实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只要做到未雨绸缪,突发公共事件中的70%还是可以预防。在廊坊市中小学中大都没有危机预防的制度,对于一些安全隐患没有重视起来,最终酿成了大错。而且廊坊市中小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人员活动比较集中,极其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学生本身对危机预防意识就没有深刻的认识,再者,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比较欠缺,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危机预防意识非常薄弱,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会不知所措。

2.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差

所谓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是指为了迅速、有序而有效地开展应急行动、降低损失,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在风险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和方案,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行动方案、行动指南、行动向导。

廊坊市中小学虽有应急预案但实际操作时问题诸多,例如,时间差不开、人员难到位、应急设备有限等问题,让应急工作难以有序进行。管理者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往往显得手忙脚乱、惊慌失措、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知从何下手。同时应急预案的针对性不够,缺少对食品安全、公共卫生、校园秩序等的专项预案。

3.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信息传播的及时有效与否关系到整个事件处理的好与坏,可见信息传播的重要性。信息传播有两个作用:一是向广大民众提供信息,使其了解灾害的真实情况,以免事态扩大;二是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以便做出及时的处理。廊坊市大部分中小学信息传播渠道都不太畅通,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有些学校领导为了封锁消息,不让学生及其家长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结果反而适得其反,小道消息广为传播,造成了学生恐慌,扩大了事态,反而增加了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的难度。而且,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时,应急信息的报告标准不规范,责任不明确,信息系统直接割裂了联系,最终导致领导者对事件的严重误判,影响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

4.应急救援装备建设有待加强

应急救援装备是影响突发公共事件的直接因素,因此救援装备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廊坊市的中小学里存在着严重的应急装备建设不足,仅仅靠几个灭火器是根本无法满足应急管理的需要的。学校的经费有限,根本拿不出资金及时更新这些救援装备,再者,监测手段也相对落后,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形势,这就无法发现安全隐患。

5.应急演练不到位

虽然对于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很重要,但是再生动的课堂教育都比不上实际的演练。对于青少年来讲,他们更喜欢实际操作,不仅有趣,而且效果明显,学生在演练的同时不但能学会自我保护,还可以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

在廊坊市的大多数中小学里,基本上没有进行过应急演练,有的话,也比较单一,比如地震。学校领导不重视,导致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大部分学生都手忙脚乱,不知如何逃生,应急演练做得非常不到位。

四、完善廊坊市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构建的对策

1.加强危机意识的教育和宣传

加强危机意识的培养应该从管理者和学生两部分群体抓起。对于管理者,他们的危机意识则关乎到全校师生的安危。管理者应学会如何预防危机,做到未雨绸缪,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就加强安全隐患的监测工作,做到预防为主,把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降至最低。对于学校的学生要加强教育和宣传,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以及在遇到突发公共事件时如何自我保护是教育的重点内容,使其树立危机意识,学会在危机中生存。

2.制定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

廊坊市中小学应该制定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制定包括公共卫生、传染病、交通事故、校园暴力事件在内的专项预案,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并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操作。其次,可以建立应急管理小组,分工协作,把责任落实到每个教师,使其明确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遇到比较复杂的突发公共事件时,各个参与的组织都要听从应急管理小组的指挥,确保统一领导,避免出现惊慌失措和手忙脚乱现象。

3.建立信息共享网络

对于在紧急状态下信息的权利要集中到某一部门,以确保信息主体的权威性和明确性,小道消息自然就不攻自破。另一方面,要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决策者制定计划提供准确的信息,提高应急管理的可行性,而且,还能够保证学生家长及时的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事态,以免他们情绪失控,扩大事态。

4.加大应急设施的资金投入

廊坊市的大部分中小学都把资金用在了教学管理上,而对于一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设施则无力购买,这就严重制约了应急管理的效率。完善应急设施,提高监测手段,要从筹集资金做起,筹集资金的渠道也有很多,可以通过社会的募捐,另外政府也要加大对应急管理的投入。为学校完善应急设施,做好物资储备提供资金支持,同时确保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的设备供应。

5.做好应急演练

应急演练对于廊坊市中小学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学校的领导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把演练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进行分门别类,比如地震、火灾。由学校应急管理的相关部门进行组织策划,凡是负有突发事件处理责任的领导和教师都要参与进来,演练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学生在演练中学会自我保护的本领,负责人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应急管理,另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验证理论的可操作性,并及时地加以修改。

参考文献:

[1] 徐文,徐勇.苏州市中小学校安全及应急管理现状调查

[J].中国公共卫生,2009,(8).

[2] 孙斌.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2).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