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中数学的重要性

时间:2024-02-22 16:38:26

导语:在高中数学的重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数学的重要性

第1篇

一、创新学习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高中数学新课改的浪潮已经成为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教学随着课改的进行在习题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课改后的内容不再像原来一样只是单纯的知识理论基础,而是越来越贴近实际生活的应用,越来越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思考能力,这些改变无不预示着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对于日后高中数学的学习至关重要。因此,为了培养出将来具有综合素质、快速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教师就应该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延伸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现状

费赖登塔尔说过:“数学知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然而,观察当今高中数学的教学模式,我们发现,虽然高中数学已经实行课改,但我们的教学模式绝大多数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把知识传播渗透给学生,学生作为课堂的客体,主要职责就是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教师在课堂上告诉学生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应该怎样学习、怎样记忆,但是唯独没有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的教学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根本就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不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下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只会解同一种类型的题目,稍微改变就会变得很茫然。此外,这种教学还导致了学生分不清教学内容的主次,所以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三、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策略

1.改变固有思维

创新学习本质是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说起创新,大家脑海中开始浮现的都是一些和高中数学学习无关的小发明、小制作,或是天马行空的想象等。但其实创新也可以应用在学习中,一道习题的多种解法、一个问题的多个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的表现。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把新问题引入课堂,多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此外,教师还要改变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要明白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是现成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催化新观念的产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延伸问题的能力。所以,在以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从“指挥者”走向“引导者”,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慢慢从数学领域的各种观念、思想、规律、方法的发生成长过程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创设宽松学习氛围

实践出真知,因此创新能力也需在探索实践中慢慢培养,这就需要我们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来让他们自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我们要改变以往传统“填鸭式”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主体、学生作为课堂客体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我们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创立一个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的平等、宽容、友善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可以积极思考,可以勇敢地质疑课本的知识、质疑老师的讲解。而质疑是创新学习的基本特质,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只有敢于质疑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此外,在此过程中,全班师生可以一起就一个问题集思广益,分享每个人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享受合作和分享的乐趣。讨论结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个人总结和班级总结,这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观察能力。

3.爱护并鼓励学生的创新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是爱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恰如其分地提出合适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认真思考、各抒己见,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渐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的能力。当然仅仅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还是不够的,还要合理满足学生的好胜心。若是学生在学习探索方面屡屡失败,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不会长久的,所以,教师要合理满足学生的好胜心,多鼓励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长期保持对创新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培养高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它将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教师应该明白自己的职责和角色,改变自己的固有思维,深入探求课改的特征和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究,并能够通过类比、推广、探究、质疑等方法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延伸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发散性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问题探微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3).

第2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分层教学

高中阶段的数学学科教学与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相比,更加偏重对学生数学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数学思维发散的引导,因此,数学教师需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分层教学实现数学教学的逻辑效果。一般来说,高中数学的分层教学主要依据课本教材的内容难易度以及学生自身数学学习能力和成绩的高低,决定课堂教学的步骤和内容安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分层教学可以对课堂教学氛围的调动和调节、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学数量和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笔者根据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案例分析来看,针对高中生的数学学科教学,分层形式的教学模式往往可以从上述几个方面探讨其中蕴含的意义和作用。

一、调节课堂积极的教学氛围

高中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通常不只是局限在课本教学的情境中,往往还需要积极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实现对数学原理和公式的深入把握和理解。分层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分阶段地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对课堂教学氛围的调节和调动。

首先,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新课程原理的讲授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对原理内偶然中的每个构成要素作出详尽的解析,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对数学原理发生过程的讲解,逐层分析每个数学公式的步骤。学生们在数学教师这样的分层讲解中,一方面学习和收获到了新的数学原理知识,另一方面还能在教师的讲解中体会数学学习的逻辑性,继而逐步培养正确的数学学习思维。高中生们在明确理解数学原理的基础上,才能跟得上教师的课堂教学步骤,继而以认真积极的学习心态投入到接下来的数学互动中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数学课堂基础氛围的保证教学。

其次,高中生在数学教师的教学指导下理解了一定的数学原理和数学计算方式以后,往往还需要通过课堂活动和课下任务,锻炼和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实现对数学原理的认知和运用的最终效果。学生在进行数学活动和课下任务的过程中,往往也需要在数学教师的分层教学引导下逐步有秩序的完成,例如,高中数学教师在教授函数类章节知识时,可以采取由易到难的教学形式鼓励和要求学生们在独立或合作中,不断锻炼和提高自身的解读能力。在课堂学习中,要求学生快速有效地解答课堂教师的提问和黑板解题演算;在课堂活动中,积极投入到互动和游戏中体会数学学习的智慧和乐趣;在课下任务中,及时进行数学原理的调查和思考,继而从中发现抒写原理运用的合理性和相关性,从而进一步发散和拓展数学思维。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生在数学教师的分层教学中,一方面会逐步学习到数学原理知识,提高数学难题的解答演算能力,另一方面还会在多次的练习活动中逐渐培养良好的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这是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的重要目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刺激和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一般情况下,分层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可以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种是正向培养,另一种就是反向纠正。

首先,在正向培养方面数学教师需要在日常的分层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的指导学生们认清数学原理中的各个关键要素,继而引导学生们在不同的数学题型中学会多种数学方法的灵活跳跃和运用。这是分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最直接表现,可以端正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为今后的独立解答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来看,数学教师在初步教授数学原理要素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关键词和关键数字;在进行数学题目演算时可以鼓励学生们主动说出接下来的每一步的演算,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主动性;在布置数学任务后,要求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堂和课下作业,形成学与练相结合的数学学习方法。

其次,在反向纠正方面数学教师的分层教学可以刺激学生提高数学学习的注意力和反思力。针对学生们课堂和课下任务的完成错误情况,有针对性的对错题进行分层讲解,对由于做题不细致和不认真而导致的错题,数学教师应当严格要求,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独立的改正;对由于题目复杂而导致的错题,数学教师更应该在错题的讲练中进行分层解析,让学生弄懂每一步的原因,继而能够保证在今后遇到相同题型时做到胸有成竹,建立起成熟完整的数学学习思路,并尽量避免由于粗心导致的不良学习习惯,进而提高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三、保证质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

前文主要是从课堂教学范围和学生学习习惯培养两方面,探讨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的重要性。除此以外,分层教学最主要的教学意义,表现在保证和提高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延伸数学学科的教学意义。

首先,高中数学教师的分层教学往往需要按照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步骤。学生们在数学教师的教学指导下,会由易及难地学习各类数学原理、数学公式,继而探究数学中的各类问题。就分层教学的内容来看,数学教师会从代数和几何两个层面进行教学,在代数数学方面,数学教师往往会通过数学案例引导学生逐层了解数学原理的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运用数学原理;在几何数学方面,数学教师需要借助各类二维或三维图形帮助解析数学原理,在弄清每个图形走向原理的基础上实现对几何原理的深入把握。

第3篇

【关键词】 数学 经济预测 经济决策

引言

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数学的带动作用,高中数学知识通过数学方法和思维更好地解决了实践中各种经济问题,因此,高中数学与经济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突出表现在高中数学对于经济预测与决策中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下文将进行逐一的具体分析。

一、高中数学在经济研究中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中数学通过思维语言的应用和逻辑思维的辨析,与经济学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逐步在经济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数学知识的迅速发展,也极大地提高了经济研究的整体水平。数学知识不仅重视数字分析的严谨性,保证经济预测和决策的信息和数字依据更加准确化,同时进一步完善经济学这门科学,促进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在经济领域中,通过运用高中数学知识进一步建立函数模型,将复杂的经济问题进一步转化为数学问题,构建对应函数模型进行解决经济问题。例如,在经济研究的过程中,常用到的数学知识理论有:消费函数、边际分析、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投入产出函数模型等,都对经济研究和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高中数学知识在经济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的交流、积累和进一步的传播与发展。

二、经济预测与决策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让原本有限的资源获得了最大化的利用,换而言之,通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实现了经济最大化的获利。在经济决策中,决策的基础是要进行精准、明确的预测。对于经济决策和经济预测而言,两者又都是以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为基础,以调查资料、经济信息以及调查结果为依托,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理论,将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整合,再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分析,从而制定经济方案和发展方向。此外,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各种资源都在被进行整合利用,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创造极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但是,随着科技发展的逐步成熟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这种潜在的巨大风险是可以进行人为控制的。因此,在进行经济预测和决策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整合方案,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潜在的风险,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顺利、稳定发展。

三、高中数学在经济预测与决策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在经济预测与决策过程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将数学理论与实际事实进行有机统一的结合,以此来进行实际中经济有关的问题的解决,主要的公式是:F(x)=f(x),其中,x代表经济活动中变量,则F(x)代表经济中与政策变化等相关的因素随经济活动中变量变化而产生的影响和联系。因此,经济预测与决策与高中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是将经济理论、数学方法以及统计方法相结合,根据实际的经济问题,构建计量模型和估算方程,通过深入准确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以数学的形式进行表达和呈现,也就是将数学方程式、变量和参数进行整合。通过利用数学知识进行经济预测和决策,不仅能够准确地反映现实特点,还可以明确经济分析的思路,从而进行精确计算,发挥高中数学的重要作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高中数学在经济预测与决策中的重要性

科技的迅速发展,带动经济领域的范围逐渐扩展,同时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更加有效的解决了实际中很多的经济问题。尤其是随着以数字化为基础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和应用,更是强化了高中数学在经济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常常要通过建立目标函数,运用到极限理论进行有关经济问题的极限计算,,具体而言,若函数代表损失则达最小,若函数代表获利则达极大,从而将具体的经济问题转化为目标函数条件极值或者变分问题。

五、结论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高中数学知识广泛应用到经济学领域中。通过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运用,让高中数学逐步成为经济预测和决策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将实践中复杂的经济问}转化为数学知识后,从而进行函数模型的构建,通过进一步精确和理性的逻辑的分析,应用高中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总而言之,无论是高中数学知识还是数学思想,都在经济预测和决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利润的最大化都十分重要。

参 考 文 献

[1]张炜德.试论数学知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科技资讯.2016-08-11.

第4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数学知识 应用能力 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应试教育的需要。

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过去教师只注重知识教学,先教学例题知识,接着重复做机械式的习题,一次不行两次三次……这样做往往会使学生不但没有掌握知识,反而因重复次数太多,乏味而导致学生厌倦,甚至厌学,更进一步失去学习的兴趣。这归根到底都是教师没有重视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没有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由于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失掉了学习的信心。如果教师能够从知识结构入手,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在解题中的运用,允许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联想、多方位分析,用不同的解题策略,改变问题的情境,开拓解题思路,把已学知识灵活运用于不同的解题方法上,学生就能轻松地驾驭知识,感受学习带来的喜悦。我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学生用什么方法去做,只是着重把条件和问题的关系讲清楚,在学生掌握数理后,我会提出这样一个要求:“你想出的解题方法能比书本的解题方法更好吗?”学生心理特征都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这一问能有效地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究精神,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待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我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实践证明,学生能够把学过的知识灵活地运用于新的知识上,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还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他们敢于尝试、敢于表现自我、敢于发现、敢于运用的精神,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强。并且由于我能在各个教学环节都坚持注重学生这方面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方法都灵活起来,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解题法。在考试、测验中这种能力的体现就更明显了,我所教的班级合格率和优秀率均可以超出区优秀水平,这就是一个好很的证明。要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注重培养他们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使他们从知识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灵活的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加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尽量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应用到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当学生意识到知识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时,就会更加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学习内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指数函数y=ax(第一课时),在讲形如y=ax(a>1,a≠1)的指数函数前先演示一个小计算题,一张厚度是0.1mm的白纸,反复对折15次,厚度超过了身长2米的人。学生在半信半疑中指出,这实际是求y=0.1×215的值,底数不变,纸对折一次厚度是0.1×2=0.2(mm);纸对折两次的厚度是0.1×22=0.4(mm);……当对折15次后,该纸厚度应是:0.1×215=3276.8(mm),厚度当然超过两米身高的人了(实际是难折15次的)。底数不变,指数变化的函数有趣味性的例子很多。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让学生理解到一些实实在在的生活信息,更加激发他们把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的情感,达到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最后我还问,在生活上什么时候会用到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你运用了什么方面的知识?每个学生都积极地说出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事例。

三、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负起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还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观念、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5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数学图形;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317-01

随着高中数学知识难度的不断加大,许多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无法有效理解,大大增加了学生接受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难度。而数学图形和叙述语言、符号语言一样,均属于数学语言,在数学学习和教学中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提示,充分借助图形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促使学生更加有效地理解数学知识。因此,要对数学图形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加以充分的认识。下面结合实际探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图形的重要性,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一、简单图形在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点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认识更加清晰

数学图形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可以充分利用简单的数学图形,则有助于增加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授集合间的关系――交集、并集和补集时,如果仅仅采用语言向学生描述这些抽象的知识点,不仅会浪费精力和时间,也无法确保学生真正掌握这些知识点。但是如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简单的数学图形向学生展示交集、并集和补集时,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这些数学知识点,弄清集合间的关系,且知识点的记忆会更加牢固。再如教授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这一部分内容时,因知识点琐碎且繁多,学生学习这些数学知识的难度会很大。如果这时教师可以利用书上三角函数的图像,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三个不同函数的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最值,则可以加深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印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部分知识。

二、借助数学图形,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掌握的灵活性

数学图形不仅仅指的是数学书中所包括的,还应当包括数学习题中的那些数学图形。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指导学生完成数学练习题时,教师如果能够提醒学生多关注习题题目中和数学图形中所蕴含的知识点,并提醒学生将这些同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则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

此外,要想学好数学,掌握数学知识,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灵活运用能力。在指导学生完成数学习题的过程中,如果可以对数学图形多加利用,则有助于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的灵活性。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有关三角函数的数学习题时,学生往往需要根据题意做出变换后的三角函数图形,此时如果指导学生发现变换后三角函数图形所具有的特点,帮助学生打破定式思维,帮学生从书本上三角函数的固定模式和形态中走出来,则有助于学生更加灵活地掌握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有助于学生灵活运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各种数学问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创造性使用数学图形,可以拓宽学生解题思路

实践提示,创造性使用数学图形,有助于拓宽学生解题思路。例如在指导学生解答一道根据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方程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式、未知数其它关系等式,解答某个含有未知数式子的总数时,如果仅仅提醒学生采用代数方法,是无法得出正确答案的,且解答过程繁琐,学生会因马虎出现不同的错误。为此,教师可以在合适的节点创造性使用数学图形,指导学生作出函数图象的大致走向,再指导学生结合图形和题意解答问题,这样会大大降低学生解题的难度,同时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持续性使用数学图形,可以促使学生数学思考习惯的形成

大量教学实践经验提示我们,如果持续性使用数学图形,则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考习惯的形成。例如,在刚开始向学生教授函数的相关知识时,学生在学习时会存在一些困难,对函数的含义、函数应当满足的条件等知之甚少。如果在此时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函数图象,再指导学生结合函数图象和教材中函数的定义对函数图象加以判断,学生则可以很快识别数学图象,更好地理解函数知识。这样学生就可以认识到不管是在数学问题的解答过程中,还是在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过程中,都可以充分利用数学图形。这样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利用数学图形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习惯。此外,不管是在数学知识讲授过程中,还是在数学习题解答过程中,如果教师都能够长时期利用数学图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则可以增加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使图形解题法在学生的头脑中慢慢扎根,促使学生渐渐形成习惯性利用数学图形解决数学问题的习惯,促使学生养成借助数学图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和充分利用数学图形的重要作用,借助数学图形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促进学生更快地得出数学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提高学生借助数学图形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高中数学教学实效,促使学生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 彭婷奕.合理使用图形在高中数学中的教育功能[J].数学教学通讯,2015(02)45-47.

第6篇

对数学教师来说,以考试测验为主的评价方式并不全面,这种用百分制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真正的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尽管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反思自己还未完成的学习目标,但是教师不应该以分数排名来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数学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分数排名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它只是能提升少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种评价方式更多的带给了他们压力、焦虑、悲观,很不利于学生的持久学习。

教师应该改变过去的评价方式,多从课堂提问、学习观察、作业情况等方面去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手段启发学生认识到学习上的进步与不足,教师则在恰当的时候以定性评价的方法去激励学生不断前进。例如常规作业,开放性、探索性数学问题,数学实验,课题研究作业,专题总结报告等;作业结果的呈现形式也应是多样的,例如习题解答、数学学习体会、实验或调查报告(书面、口头)等;对作业的评价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定性的。评价过程应积极主动、简单可行,不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学习主体多元化的评价

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实施教学评价是符合新课改精神的,因而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一直以来,很多教研人员及教学管理者都将高中数学课堂评价作为专利。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要改变这种现象,追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教研人员和行政管理者在落实教育政策法规的评价时可以将自己作为主体,假如是针对科研项目,将科研变成教学生产力,则应该以校研人员评价为主。不过,要是起到教学指导、管理、激励的效果,就应该将师生甚至家长的评价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对于教师来说,自评是一种自觉的教学反思,教师互评则是教学研究的重要途径,而要更好的反馈出学生的要求,则必须要以学生对教学的常态评价为主。众所周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人翁,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评价是教师的教学重点之一。

三、课堂教学动态发展的评价

实际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评价过程,即实现评价效果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发展的,不是静止不变的。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的教学评价目的也不尽相同,运用的评价方法也各有特色。高中数学知识体现的更新是随着新课改的要求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数学教学也需要鲜明的时代特征,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也要视情况而定。照这样来看,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实施评价策略,其实就是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使之能够顺利地引导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学好数学知识。广大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教育规律,按照学生的长远发展规划来制定评价策略,尽量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合理、合时、合宜地评价学生,以评价完善教学改革,以有效的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科学的完成对学生的教育目标。

四、结语

第7篇

1.教师示范点拨有利于数学学习障碍的突破 

像现在的高一新生,他们从初中刚刚上高中,还不会学习高中数学,容易产生数学学习障碍.因为初、高中数学教材的差别很大,现行高中数学课本(必行本),与初中数学教材相比,初中数学教材的文字通俗易懂,知识少、浅、难度容易、知识面窄.高中数学语言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知识广泛,将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和引申,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学生需要从直观到抽象;从单一到复杂;从浅显到严谨;从定量到定性的转变.而在学习方法上初、高中数学有很大的差异,初中教师通过放慢课堂的进度,通过课后布置大量作业,对各个知识点进行大量的、机械的、反复的训练手段,达到促使同学们学好数学.但是高中数学的学习知识点很多,课时很紧,题型很多,这样初中的学习方法就不适用来学习高中数学.这时教师的课堂上的教学示范就至关重要了,它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内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数学学习中会学到很多数学概念,只有理解概念的本质,才能为学好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于概念混淆不清,倒置解题错误.教师应从学生的“错误”中发现“闪光点”,适时示范解疑,这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有效方法. 

2.教师的教学示范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是一种模仿,在解题过程中,教师的思维方式、解题规范、解后反思等习惯,以及在解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数学素养,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首先,教师的教学示范,有利于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 

大家都知道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而现在由于电子产品的普遍化,使得学生在做数学计算时就用计算器,自己不愿意动笔计算,计算能力很差.但是高考不让用计算器,计算是高考数学考察其中的一个方面,因此,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在黑板上的教书示范就显得至关重要.只有老师带着学生去算,就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计算的动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其次,教师的教学示范,有利于学生书写规范性的养成 

学生的解题从模仿老师解题开始的,而且规范的解题习惯是长期的感染和培养得来的,学生推理不严谨、书写不规范、语言不准确、答案不简洁不全面、卷面随意乱画.冷静地想一想,不难发现学生的这些毛病其实是跟老师学的,因为我在板书解题过程的时候,不注意板面的合理设计,在黑板上乱写,哪里有地方就写哪里,学生自然会不自觉地模仿直至形成不好的习惯,还很难根治.因此,教师的教学示范的规范化,在这里就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板书示范,板书示范作用最典型的教学示范之一.板书要写的整齐规范,不要写自造简化字和错别字,字体不宜忽大忽小.板书必须层次清楚,条理分明,主线清晰;板书要生动鲜明,重点突出,具有目的性.一般情况下,讲课的重点就是板书的重点,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清一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例题的求解过程示范,辅以老师的讲解,逻辑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便于学生理解.有利于对学生的敏捷的思维习惯、规范的解题习惯的培养. 

3.教师的教学示范有利于学生思维障碍处的突破 

第8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预习 中等成绩

在现行高考制度下,在激烈升学竞争压力下,大多数学校数学教师放弃了或形式化课前预习环节,不要学生预习,或让学生预习但不安排时间。认为课前预习耗时多、效率低,学生自觉性不够、自学能力差、效果不好等等。取而代之的是直接在课堂上发学案,通过一两个实例引入,然后就是进入知识点建构,前面的时间大大缩短,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做题,再做题。学习效率高、理解能力强的学生能紧跟教师的步伐,消化吸收知识点、题型。但学习效率低一些的,接受能力一般的学生,就需要时间对教师的每一步安排进行消化吸收,可能前面有一两个地方理解的不是很透彻,后面就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从而整节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若长期以往,数学学习将会进入恶性循环,成绩就会下降。教师们常常感叹:为什么同一题型,甚至同一条题目,学生再写,就写不出来。我们常认为是学生反思不够,但深层次原因是学生对这块涉及的知识点掌握不牢,理解不透。

笔者认为,成绩优异的学生自学能力强、自觉性高、效率高,这部分学生老师是很放心的。而成绩中等的学生在班级中占大多数,是班级的支撑,是整个班级成绩提升的关键。这部分学生有一定自学能力,效率一般,反思能力不强,成绩不够稳定,这些学生是教师争取的重点。成绩较差的学生需要通过个别,有针对性的辅导,成绩才能有所提高。笔者认为提高中等成绩学生的必不可少的一环是课前预习。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预习的重要性。

一、 从知识接受的角度

一个新知识,新题型,第一次接触往往觉得比较陌生,再接触,就会熟悉,了解。学生课前做过预习的话,上课学习知识就会不陌生,容易接受。这就好比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就会陌生、别扭,第二次见面就会熟悉,放得开。课前认真预习的学生,就会知道老师第二天要讲什么,怎么讲,有哪些知识点、性质和解题方法。这样上课前通过预习就已经对要学习内容消化吸收了一部分,并且知道对自己而言哪些地方是难点,上课的时候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将老师上课的内容再消化吸收一次,还能有重点地听讲自己不太理解的部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从反思、总结的角度

只有对教师上课内容接受、消化、吸收的前提下,才能反思总结。如果没有课前预习的话,学生很难走到这一步。学生能听懂,理解老师上课的内容就已经很不错了。但是,不反思总结,这节课的效果就没有达到,课后作业就难以顺利完成。

三、从注意力集中程度的角度

从心理学角度,每个人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长,有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一般而言,学生很难做到一节课从头至尾全程都注意力高度集中,那么什么时候可以让自己的注意力放松一下,调节一下呢。若没有课前预习,学生哪里知道老师什么地方讲的是重点,什么地方是难点,对自己而言,哪个地方又是理解不了的。如果预习过的话,那么学生就可以在课堂上调节自己的注意力,对自己已经掌握的地方可以适当放松一下,对自己不太懂的地方注意力高度集中。

四、从学案、资料质量的角度

一般情况下,数学教师会根据教材、考纲要求精心编制教学案,但是各备课组教师专业水平具有差异性,教师的奉献精神也具有层次性。编写的教学案质量就会有高有底,一份好的教学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实际出发,设置的情境、问题具备合理性、启发性、引导性,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知识的建构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并且对知识点的理解到位,对题目解决的顺利完成。但是实际情况是并不能做到每一份教学案都如此高效,实用。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变数,如果没有课前预习的话,仅根据一份教学案,很难掌握要学的知识点、题型。

五、从学生课堂状态的角度

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每天8节课,还有晚自习,作业很多,很辛苦。晚上睡眠不好的话,第二天一整天精神状态都不好,上午和下午比起来,下午的精神状态明显差于上午。所以不能保证每一节数学课学生都是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学习的。学生是人,不是机器。一旦哪天精神状态跟不上,那么很可能当天所学的内容理解不清楚,掌握不牢固,就会影响学习效果。所以预习过的话,就会调整状态,在自己预习不太清楚的地方认真听讲,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第9篇

一、问题概括

解决中学数学问题的思想包含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类比思想等,其中分类讨论思想在解决中学复杂的数学问题时显得更为重要。笔者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高中生都对分类讨论思想有所了解,但是使笔者感到遗憾的是,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想到运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决具体问题的学生仅仅占60%,而能正确运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决问题的不到一半。不能运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决具体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于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不知道该不该去分类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分类。

每个数学定理具有特定的条件,其使用具有自己的特定范围。对于具体的问题,如果求解的问题与要采用的数学结论的使用范围不一致,那么就要求对求解的问题进行分类讨论。例如,要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就必须明确两条直线是不是处在一个平面内。如果处在一个平面内,那么两条直线之间不是相交,就是平行,但是如果在空间范围内,那么就存在既不相交也不平行的情况。另外一种常见的问题就是根据函数在不同的区间内具有不同的单调性来对求解的问题进行分类讨论。一个非常简单是问题是函数y=x2在(-∞,0)单调递增,在(∞,0)单调递减。对于函数y=x2来说,不能直接说该函数是增函数或者减函数,这类问题在高中数学问题中经常遇到。特别是二次函数是用参数表达的式子时,必须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这样两个简单的问题说明了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分类讨论以及如何进行分类讨论。

二、实例分析

在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时,如果求解的问题包含参数,往往需要用到分类讨论的思想。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笔者针对三道典型的例题进行分析。

题目1:求二次函数y=x2-mx+2在闭区间[2,3]上的最大值ymax的表达式。

问题分析:二次函数y=x2-mx+2的对称轴为x=。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在开区间(-∞,)上,二次函数y=x2-mx+2单调递减,在开区间(,+∞)上,二次函数y=x2-mx+2单调递增。因此本题需要分类讨论,来确定闭区间[2,3]与对称轴x=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三种情况:(1)闭区间[2,3]在对称轴x=的左边,即m>6;(2)对称轴x=在闭区间[2,3]内,即4≤m≤6;(3)闭区间[2,3]在对称轴x=的右边,即m<4。

解:当m>6时,此时函数y=x2-mx+2在闭区间[2,3]上单调递减,

ymax=6-2m

当4≤m≤6时,此时函数y=x2-mx+2在区间[2,]上单调递减,在区间[,3]上单调递增。因此在x=2和x=3处,均可能取最大值。

当x=2,y=6-2m

当x=3,y=11-3m

因此,5≤m≤6时,ymax=6-2m;4≤m≤5时,ymax=11-3m

当m<4时,此时函数y=x2-mx+2在区间[2,3]上单调递增,

ymax=11-3m

综上可知,当m≥5时,ymax=6-2m;当m<5时,ymax=11-3m。

本题是根据二次函数在不同的区间上具有不同的单调性来进行分类的。如果函数在定义域内是单调的,那么函数在区间的端点处取得最值。如果函数在定义域内不是单调的,那么需要根据函数在区间的单调性进行分类,保证函数在分解的区间内是单调的,这是解决含有参数的函数的最值问题常用的方法。

题目2:求解关于x的不等式log?琢(1-■)>1 (其中?琢>0且?琢≠1)。

问题分析:求解对数不等式时,由于?琢的不同取值范围,函数的单调性不同。因此在求解该不等式时必须对底数?琢进行分类讨论。当?琢>1时,函数y=log?琢x在(0,∞)上单调递增;当0<?琢<1时,函数y=log?琢x在(0,+∞)在上单调递减。

解:当>1时,原不等式可以化简为式(1),

1-> (1)

解(1)式,得

<x<0

当0<<1时,原不等式可以化简为式(2),

0<1-<(2)

解(2)式,得

1<x<

综上可知,当?琢>1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x<0},当0<?琢<1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1<x<}。

本题分类的依据是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底数有关。由于底数是参数,必须对底数的可能取值进行讨论。正确解决该问题的前提是必须对原问题进行等价划分,做到不重不漏。

三、教学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