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2 16:38:28
导语:在德育教育的理论依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语文;教育;多元智力;学科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对传统智力理论的多方面突破,对我们今天素质教育所突出强调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有责任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校教育,激活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语文教育无外乎语言、文学和文章。加德纳的多元智力,包括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际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这一全新的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进行语文教育中的智力开发。
一、语言学理论与语文智力开发
(1)语言符号的指称表现功能。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用声音来代替所有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符号系统,这种符号是语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统一体,语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形式即载体。
(2)语言符号的线条性。“语言符号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它的线条性,即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 在口语中,我们靠语音的轻重停连来表示意义的分合,在书面语中靠标点符号来标记意义的分合。
(3)语言符号的层级体系。语言的底层是音位,语言的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层中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由语素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要进行精细分解和严密组装。面对这样一个立体的网络型层级,既开发他们的逻辑智力,又开发言语—语言智力。
二、文学理论与语文智力开发
(1)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美国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这种四要素是相互依存的,以作品为中心,世界和作品即论世,作家与作品即知人,读者与作品即察己。在阅读作品中,只有做到论世知人察己,才能真正理解作品本身。
(2)文学作品的层次。我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文学话语层是文学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对这一层面的关注,可开发学生的言语—语言智力。文学形象层是被读者在文学话语感染下经想象联想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它是主观与客观、假定与真实、一般与个别、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文学意蕴层面是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由于形象有指向性、包孕性,文学意蕴层呈现多层次,如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和审美意蕴层。
(3)文学接受过程。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种文学接受。首先,是文学接受的发生,即读者在特定的期待视野基础上,在特定接受心境的影响下展开阅读。其次,是文学接受的发展,即读者对作品中符号进行富于个性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最后,是文学接受的,即读者与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得到人格提升自我超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作品进行双向互动,开发他们的自知自省智力。
三、文章学理论与语文智力开发
提到文章,我们便有“文——意——物”和“物——意——文”的文章阅读与文章写作思路。关于阅读的智力开发前面已经提及,下面仅就文章写作来谈谈智力开发。
(1)写作前。学生写作前要有积累即写作材料的积累,主要有两种来源:直接和间接。直接来源即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或自己的切身体验从生活中去发现去体会,间接来源如阅读。读是写的基础,通过读可借鉴别人的写作手法技巧角度等。读首先要理解语言,这就要靠言语—语言智力。
(2)构思。无论是确立主旨还是选择材料,谋篇布局都需要逻辑智力。因为要从已得的材料中分析概括一个最佳结论,然后从已有的材料中选出能有力论证表现自己结论的材料,然后考虑如何安排材料。要使其不仅突出主旨,而且具有形式美,这除了逻辑智力,依然需要言语—语言智力和视觉—空间智力协助。
(3)行文。在行文时,把这一切用准确而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使言语—语言智力代替了构思中逻辑智力的主体地位。而写诗歌除了语言智力,还要有音乐—节奏智力,因为诗歌要有韵律,而议论文则要有逻辑智力参与。
(4)讲评。作文教学中,讲评是使学生得到反馈的一种形式。方式上,老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范文讲评、专题讲评、学生互评、小组讲评等。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参与成为讲评的主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智力释放出来。
以上,便是从语言学、文艺学、文章学三个角度,运用加德纳教授的智力分类理论对语文教学中的智力开发所做的简要分析。多元智力理论是对传统智力理论的多方面突破,有利于培养素质教育所突出强调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我们有责任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校教育,激活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我们语文工作者应该从语文自身的特性出发去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不应该借语文不像数学那样有严密的逻辑就推脱掉自身智力开发的责任,或者说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体会而我们不去思考。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铿.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张敏.多元智能案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当前,我国医药制度正在进行重要的改革。任何制度的建立,都以一定的价值体系和伦理原则为前提。现代医药产业作为一个包含医药制造工业、医药商业、医院产业、医疗活动等多个环节的活动,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其中的活动是多样多形式的,具有不同的交往方式、不同层面的规律和规则,因而其价值诉求也是多元的,制度价值原则的选择也是多方向的,例如效率价值、公平价值、技术价值、安全价值、人道价值,等等。这些丰富的多元价值之间常常产生冲突,很难全面衡量和恰当选择,例如技术价值与人道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也正是因此,人就易于走向价值误区,在制度构建的原则选择中就往往会产生矛盾和困境。这就需要确立医药事业的根本价值。
确定根本的价值,首先必须回答一个关键的问题,医药的作用和责任是什么、高科技的发展方向究竟是什么。在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来,正如对西方的经济的、政治的和军事的体制大张旗鼓地批评一样,对西方医学的批评声音也日渐增强,并以某种方式谴责西方医学体系太技术化取向、太非人格化、太体制化、太高技术化、太科学化、太官僚化,谴责它考虑更多的是医学职业的发展而不是病人的利益。”[1] 那么,要停止医药高科技吗?显然是不能停止的。那么,它的使命究竟是什么?“1949年,著名医生霍德勋爵在《英国医学杂志》上撰文提出:医学向何处去?并直接回答:除了勇往直前之外难道还有它处吗?今天,谁知道勇往直前又通向何方呢?”[2]然而不论怎样,医药科学技术的根本目的还是治疗疾病,保护人的生命健康。医道,就是人道。在根本的伦理价值的选择上,医药高科技应当按照更合乎人类根本目的的方向发展,人的价值不能被高科技的物质性经济价值所掩盖。医药产业应当聚焦到人这个根本目的上来。以人的价值为价值,医药高科技以及这个产业才具备永恒的伦理根基。
以保护人的健康为主旨的医药行业,人是首要的价值,而不是其他。医药学的诞生,原本就是“随着人类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这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诞生,由于最初需要解释人体发生的各种现象和以人类心灵为主题进行最初的辛酸探索而成为科学。它的最高目标是解除人类痛苦,促进个人体质及种族改良。这就是从古至今由医生的信心和热忱以及勤劳不息的努力所得出的真理。最显赫的科学家和他们最平凡的继承者,都是想尽办法防止危害人类健康或扰乱个人及集体根本和谐的一切。”[3] 医药科学技术成功的基础,就在于它的目标与人类生命健康的休戚相关,离开为人的价值,医药科学和技术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丢弃了医药本身的内在价值,也就丧失了医药产业的生命力。整个医药学的历史和实践都是为着人这个根本目的而存在和演进的。意大利医学史家卡斯蒂廖尼指出:“只有一种单纯的真理是永世不变的,它是全部医学的基础,它是如此合乎人性以至看起来是神圣的,在它的目标中越来越渗透着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精神。医学与这个根源和这个目的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医学史家罗伊•波特则提示,人文医学是人类最大的福利。医学是至善的,医学的至善精神要求医药工作者都当具有仁慈的品格。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热爱病人,不计较个人得失,在病人面前,必须忘掉自己,一视同仁的对待病人,而无论他是贫穷还是富有。这是由医学的本质所决定的。离开以人的价值为价值的宗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学。
聚焦于人,是指我国医药制度建设中以发挥医药产业的公益性和福利为宏观目标,以保护全体社会成员的健康为核心的价值倾向。聚焦于人,意味着医药产业不是片面地商业化和市场化而过度追逐经济利润。医药产业的发展是为了人的发展,而不是被单纯地利用为经济增长的工具,科技的产业化不能摒弃医药的终极价值。聚焦于人,指医药产业应以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为根本,以全体社会成员的健康为最高利益,以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和方法来实现为人的终极价值。聚焦于人,意在充分发挥医药高科技的社会功能,使医药于“人”的根本价值在我国社会中重新得到张扬。
聚焦于人,并不是完全排斥其他价值,而是指人的价值具有优先性,关心人的价值优先于其他方面的价值。医药价值的众多方面相互交织在一起,应当相谐而共生。医药科技的价值不仅在于人赋予它的意义,它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作为科学,它一直都在塑造自己,揭示生命的内在秩序,实现认识生命和保护生命的价值理想。尽管随着它能力的增强而遭遇越来越多的质疑,但其坚定的步伐仍然是朝向人的,其承担的主要任务永远是认识和治疗疾病,医学科学发展的意义最终还是在于病人的利益,在于人类的健康。另一方面,促进医药科技经济的进步,将力量投入到医药高科技的产业化之中,是激励医药科技进步的手段,是发挥医药功能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促进经济的增长并不是错误,我们的社会就是要发展成为一个富裕而健康的社会。问题在于,不能以损失人的基本价值为代价来获得经济增长、以扩大一部分人的物质利益为代价损害另一部分的健康价值。在当代医药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既要关注科技和“物”,更要关注活生生的“人”;既要发展医药产业,增进经济,更要将医药高科技的理想价值观渗透到产业活动中去;随着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医药高科技的社会人道价值更应该得到张扬,医药事业的公益性更应当得到优先体现。
将人本身看成目的,不能将它看作达到目的的手段,因而赋予任何人以最高的价值,这个原理叫做康德人类尊严原理,“是人类行为的最高制约”[4]。人“凭它的存在本身就具有绝对价值”。人应当保有生存的权利,享有尊严和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权利,可以充分发展才能,增强幸福。康德指出,“你一定要这样作:无论对自己或对别人,你始终都要把人看成目的,而不要把他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康德认为,每个人都将别人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这便组成了一个有秩序的系统,“每个有理性者,都遵从同一规律,要他把自己与他人都当作自身就是目的看待。这样,通过一个共同规律建立起来的有理性者的有秩序系统,简言之,就是一个王国”。在这个“王国”,所有的人都是目的,被人尊重也尊重别人,人人自律,构成一个有秩序的社会组合、延续和发展。毫无疑问,冷静地反思医药高科技的意义,其根本价值和目的就在于医药对人、对人的生命和健康的深刻关怀。医药制度建设的焦点应当集于人而不是单纯的科技本身或经济的增长。医药科技是先进的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典型代表。医药科技和物质的增长是手段,而其最终的价值,应当回归到人那里。
在医药制度伦理价值的具体选择中,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价值观不同等原因,客观上还是会造成选择的困难。人们或可能坚持公平的社会价值观,选择建立一个人人平等权利的医疗服务体系;或坚持以效率为目标,选择一个以经济增长为标准的医疗市场;还可能悲天悯人,关怀穷人、老人或儿童,选择一种重点救助体系;也可能唯独偏好技术。多元价值和不同目标之间往往不能同时兼顾,而且其中一种价值的实现常常导致对另一种价值的实现产生相反的效应。一种目标看上去是合理的,但从对方的角度看却相反。在现实中,选择某种价值往往会忽略另外一种,彼此之间会发生冲突,互相指责。但从本质上看,医药产业的多元价值之间是一致的,可以协调整合。这就需要协调各种取向之争。在医药高科技产业链中,人们进行某种价值选择,不能仅仅从某一个环节或阶段出发,而是应当着眼于产业整体的性质,从整体的、根本的目的出发,综合考虑。医药高科技产业的根本目的,就是人这个目的,就是人的生命的健康。各种价值之间达到协调,不损害根本的目的的原则,当满足绝大多数人甚至所有人的价值需求的,就是制度公正的表现。
在医药制度的伦理价值原则的选择中,不能忽略任何一种价值,但是却应当存在一个基本的指导原则,以指导我们根本上选择什么、要凭借医药高科技达到什么伦理目标,或者说,诸多的价值取向中,什么是最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的,什么是核心的伦理价值,什么是最大的公正。任何选择,核心的方向不能错误,否则,就意味着产业的目标扭曲。医药高科技产业的核心伦理价值,就是为广大人民的健康服务,为人民谋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具体看,医药制度的多种价值原则实际上又分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性质。一类是从属性、工具性的价值,即工具性价值原则,如效率、技术、秩序,它们是达到医药高科技产业根本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一类属于主导性、目的性的价值,即目标性价值原则,如公平、人道、安全,它们是医药事业的终极目标。两类价值之间并不是独立或自足的,而是相互补充和促进的。制度主体必须首先认识清楚这些多样价值及其性质,把握这些价值之间的关系,在制度设计和安排中,从人的根本的目的出发,从例如体制公正、药品安全等优先性价值为依据,理性地安排价值原则的次序。在任何情况下,人的生命健康、安全都是第一位的,公平、人道价值原则优先于效率和技术价值原则。医药制度的伦理出发点,应当聚焦于人。
参考文献
[1] (美)罗伊•波特.剑桥医学史,张大庆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中文版序,4
[2] (美)罗伊•波特.剑桥医学史,张大庆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0
[3] (意)卡斯蒂廖尼•A.医学史, 程之范主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阅读教学;理论依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49-0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逐渐成为教学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多媒体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于一体,以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创设和具体形象的多感官的共鸣赋予语文教学以生活化、生动化的意义。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1.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对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教学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也是指导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理论。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知识授受的过程,而是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师、同伴等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当学习者面对新的刺激和环境时,必须激活头脑中原有的与此相关的知识经验,通过有目的、有意识、连贯性地对新刺激进行分析、综合、反思和评价以丰富、扩展原有知识经验或者改变原有认知经验,形成新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强调学习者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唤起学生对新学习内容的兴趣,以引起学习新知识的动机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认知经验的前提条件。多媒体技术以具体生动形象,集视、听等多种感官的感知为一体,把抽象的符号化的语言文字转换成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见、可闻的具体形象的生活知识,赋予抽象的知识以生活化的意义。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且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内容进行互动,以建构新的知识经验,达到学习的目标。
2.教学过程是一种情境创设的过程。情境性学习(situated learning)强调学习、知识的情境性。它重视日常认知、真实性任务和情境性学徒训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布朗(Brown)通过研究发现,传统教学中的概念性知识由于从它们被学习和应用的情境中抽象出来,脱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和语言文字所传达的真实情境,极大限度地限制了教学的有效性。通过研究,布朗提出了“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的结论。也就是说知识是情境化的,一定意义上是知识所被应用的活动、情景和文化的产物。???情境性教学是情境学习的具体化。这种教学强调使教学在与现实情境相似的情境中发生。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里,情境的创设是有效理解语言所传达思想感情的前提条件。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情境是有效理解语言文字中所传达思想的必要条件。多媒体通过提供声、光、图、文等形象生动地虚拟现实,带领学习者畅游语文学习中作者的真实情感经历,达到同作者的共鸣,以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陶冶学习者的情感,并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3.教学过程是一种活动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活动过程的观点起源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从做中学”,针对赫尔巴特的以“教师、课堂、教室”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提出“儿童、经验、活动”的新三中心。???强调活动对于儿童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通过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通过与教师、同伴、教学内容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自己经验的过程。因此,学习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内涵,赋予客观的知识以主体的生命意义。多媒体以视频、动画等形式把语文教学中以静态的语言文字所传达的动态活动过程还原出来,赋予抽象的、静态的语文知识以具体形象的、动态的意义。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所传达的意义,唤起学习动机与兴趣。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具有诸多优势,但是如果使用不好这些优势就会变成劣势,在借助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时主要有以下策略:
1.提高多媒体语文课件的制作质量。明确多媒体课件的角色与方向,正确选择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多媒体课件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起着辅助的作用,其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和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以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根据教学的需要,结合多媒体的优势确定哪部分教学内容需要制作课件,并不是教学的所有环节都需要课件,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的,学习者都耳熟能详的部分就没必要制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为了真正实现多媒体的辅助优势,在选择课件制作内容时要选择那些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难以理解并很难以传统授受方式实现传递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多媒体生动形象、具体可知的优势,达到帮助学习者理解感知的目的。课件,使抽象变为具体,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利用视频、图片、动画等,突破语文教学环节中的难点和重点,在与学习者交流、沟通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进。图文并茂地展现课件教学的优越性,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整合课件资料,丰富、优化多媒体资源。一个高质量的多媒体语文课件应该是图文并茂,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于一体的,唤起学习者多种感官的共鸣,以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因此课件需要的材料来自多方面。这就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对多方面的资料进行整合,精选课件资料。并且使得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的不同效果有效衔接,最大程度发挥多媒体的生动形象的表达语言文字的辅助效果。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择精心制作的部分。
2.建立语文教学多媒体资源数据库。在语文教学系统中教学资源是教学可利用的核心资源,多媒体资源又是整个教学资源中可利用的核心资源。为了方便获取和共享多媒体语文教学资源,要建立专门的语文教学多媒体资源数据库,通过在互联网上获取和共享资源,增加交流与合作,并不断增加、更新数据库资源,达到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媒体数据库可以包括多媒体素材库、多媒体课件库、多媒体案例库和多媒体习题库等部分。多媒体资源数据库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其一,整合聚集离散的语文多媒体资源,方面资源的获取和共享,使得整个语文学科的发展融入现代化的元素;其二,满足了不同层次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新入职教师可以在数据库中学习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骨干教师可以共享交流自己的多媒体课件辅助语文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的经验;其三,为建设教师学习的合作文化提供了平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语文教师通过多媒体资源数据库的合作可以形成一种合作文化,从而带动整个教师团队乃至整个社会合作文化的形成。
3.注重语文教师多媒体使用能力的培训。多媒体资源发挥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是在使用过程中实现的,因此教师的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观念以及教师使用多媒体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多媒体促进语文教学效果提升功能的发挥。多媒体使用观念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教师观念和教学方法现代化的一个标志。这就需要对教师进行多媒体资源利用的相关培训。一方面,从观念上树立多媒体资源是语文教学资源的重要资源。重视多媒体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观念的树立可以通过理论的学习,也可以通过观摩使用做媒体资源的优质课,体验多媒体资源对于增进语文教学效果感受,并尝试亲自使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切实提高语文教师的多媒体制作使用能力。通过聘请专门多媒体制作和使用的专家对需要提升多媒体制作使用技术的教师进行培训,针对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演示,并有针对性地一对一进行辅导。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88.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7.
一、实施分层教学的意义及理论依据
1.实施分层教学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最直接的体现
因材施教是教育活动永恒的主题.毋庸置疑,学生有基础、智力、能力上的差异,在数学教学中就要根据学生数学水平所处的不同层次来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上课时要实施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2.实施分层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学生的教学需求都要得到满足,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采取启发式教学,稍作点拨.腾出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去探究、思考,充分挖掘自身的数学潜能.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多加辅导,降低要求,通过适量、反复的练习掌握数学技能.
二、实验方略与操作规程
1.对教学对象的分层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在充分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和发展的可能性,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等因素的基础上,一般将学生按上、中、下分为学优、学良、学困三类.但在实施分层教学时也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在班级上公布好、中、差学生的名单,真正使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掌握各类学生层次后应变革座位排列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采用下列表格式的编排,不但比较适合全班内全体参与大的讨论,而且可以大大增加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和协调发展.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可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调动组别以充分持续地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分层制定教学目标
分类制定目标的指导思想是:使层次不同的学生分别掌握适合他们的数学基础知识、基础技术,并着重注意开发不同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如果以过去“一刀切”的方法去施教,必然会导致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为此,教师必须做到:
(1)优选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教师每节课,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真正做到吃透教材和学生,在把握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有梯度,要有弹性.不仅要有利于教师灵活施教,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水平上实现达标.比如:
变式:如图2,AB是半圆O的直径,C、D为弧AB的三等分点,如果圆O的半径为1,P是线段AB上的一动点,当P在AB上运动时,空白部分的面积发生变化吗?请说明理由.(拓展题.)
对于上例中的第①问设计的目的是复习巩固已学知识,适宜学困生形成达标,是学困生表现自我的舞台.而第②问是对圆的知识、等积三角形和扇形面积的综合运用,是对学良生及学优生的思维的一种综合训练,对学困生思维的一种开拓.变式的题形则是由静到动,是对学优生思维的一种拓展和延伸,促使学优生创新思维.
(2)改革教法,注重思维的分层训练
“授之于鱼”还不如“授之于渔”.因此,课堂教学不应只是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让学生“会学”知识.
例如,我们在讲反比例函数这一章的复习课,选例题如下:在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6-x与函数
的图像交于A、B,设点A的坐标为(x1,y1),那么长为x1,宽为y1的长方形面积和周长分别为多少?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困生完成常规方法的求解,再通过提问,如不求出x1,y1能解决问题吗?由学良生完成,学优生协助,学困生参与的方法完成巧算.这不仅有利于教师灵活施教,最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水平上实现达标.
3.分层制订考核方案
达成目标不能统一标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需区别对待.学困生求实,学良生求高,学优生求活.因此在摸底测试时,需把数学题按难易程度分成C、B、A型,对于学困生立足做好A型题,鼓励去做B型题、C型题,对于B型,C型题只采取加分而不扣分的制度,充分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探究性.对于学良生可选做A型题,致力做好B型题,力争做好C型题.对于学优生可选做B型题,致力做好C型题,促使他们集中力量进行拓宽加深,提高学习实效.
4.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分层教学和学生间的合作,互助是分不开的.上述表格式的座位排列也是为了便于在班集体中形成“一帮一”或“二帮一”的学习模式.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是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多设计一些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如在学好一章内容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两节课时间设计一份数学试卷等.
分层施教的优势能够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所有学生都各有所学、各有进步.分层施教能够使学困生在学习中也能找到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促使学困生向学良生转换.能够使整个班级产生一种协作竞争、奋发向上的氛围;能够使学良生变优,学优生更优.
分层施教是因材施教的一种模式;是“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精神思想的体现,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市杨港初中)
关键词:智猪博弈;数据结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4-0096-03
《数据结构》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技术性的专业基础课程[1],涉及计算机科学各领域及相关应用软件的各类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中软件基础的重要组成部份,是软件工程和计算机应用的重要基础。
一、数据结构理论与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数据结构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处理非数值运算问题的原理和方法,熟悉解决各种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模型,培养运用已有的算法编写准确、清晰的程序的能力[2]。此外,通过数据结构课程理论体系的学习,学生在设计软件系统时能够合理选择数据结构,对所选算法进行初步评价,能够在实践中设计一个“好”的程序。
1 从理论教学的角度
数据结构课程的内容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其他必修课程有密切的关系,无论是编译原理还是操作系统,都必须涉及存储器中数据元素的分配问题,因此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核心课程之一。由于该课程知识点多,概念之间联系紧密,算法抽象难懂,要求学生具备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学生普遍感觉学习具有一定困难。
2 从实践教学的角度
通过上机编程练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理论,提高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理数据结构,控制求解算法时间和空间复杂度的能力。上机实践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软件设计和编程水平,有助于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虽然数据结构实践教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程序设计课程的延续,但与程序设计课程有很大不同。程序设计课程侧重于程序设计基础的理念,而数据结构课程侧重于数据的表示和存储,主要是软件设计的理念。因此,程序设计课程的上机实践主要要求学生按照程序设计规范设计一些较简单的程序,而数据结构上机实践,要求学生首先通过分析问题得到具体需求,然后在逻辑上找到问题的表示和解决方法,最后选择合适的存储结构,将数据存储在计算机中,按照逻辑上的解决思路写出算法伪代码,然后将伪代码转换成相应的程序,交由计算机编译运行。虽然看上去数据结构的实验问题是程序设计,但具体的要求和程度是不一样的,数据结构的实践较之程序设计上了一个层次。
一般来说,按照计算机专业对数据结构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教与学的效果应该不错,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事实并非如此。究其原因,虽然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客观性决定了对数据结构课程应该投入的程度,但实际上各高校的考核重心主要偏向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没有有效的监管和考核措施,使学生并未从思想上引起对实践的重视,从而无法有效锻炼和提高动手能力。而正是由于学生动手能力的不足,又反过来制约了对数据结构理论课程的学习。
二、基于智猪博弈视角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分析
是否只需要加大实践教学所占的时间比例或者只需要加重课程设计所占的学分,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水平、增强数据结构课程的学习效果?我们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从智猪博弈的视角来对数据结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博弈的一个基本假设是理性的参与者选择策略时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数据结构课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博弈,其目的是为了使得各自利益最大化,最终使整个数据结构课程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博弈论[3]是研究参与者在给定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以最大化各自的效用,以及实现不同参与者之间决策的均衡。目前未发现采用博弈思想研究数据结构中这两种教学相互关系的成果,本文首次采用智猪博弈来分析二者关系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改革、数据结构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1-5155-02
目前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早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教学实践的效果并不理想。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很难很快适应软件公司的工作。为突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必须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情境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1]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3]:
1)明确以学生为中心;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4)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
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2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对数据结构实践教学改革主要进行了以下2个方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2.1教学内容改革的实施
为了使在学生过程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教师所设计的教师情境,选取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案例非常必要。为了使给学生搭建渐进的学习“情境”,教学案例的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题目难度要分层次:题目难度层次,如入门级、进阶级、高级题目等。对初学者而言,提供入门级的题目训练,消除对数据结构学习的畏惧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题目本身要具有实际意义,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提出来的。所提供的实训题目不能仅仅是对课本知识的简单、重复练习,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吸引学生完成“情境”意义的建构。
3)对于每个实训题目,要有详细的实验说明,内容包括初始条件(必备的知识和准备)、要求完成的主要内容(实现的功能,设计报告内容和自我评价)、时间安排等。使每个学生都可以依据该说明书进行题目训练。
2.2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施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知识的获得并不能简单由教师传授得到,而是要依靠学习者自己借助外部的学习环境主动建构和创新[4],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和辅助学生完成意义的建构学习。为了让教学案例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有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数据结构实践教学中教学方法是用“结对编程”[5]方法。
结对编程是一个非常简单和直观的概念:两位程序员肩并肩地坐在同一台电脑前合作完成同一个设计。同一个算法、同一段代码或同一组测试、与两位程序员各自独立工作相比。结对编程往往只需花费大约一半的时间就能编写出质量更高的代码。结对编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综合能力,它是互相认同、互相接纳、目标一致,情感态度与诚信的结合,是一种价值的体现,而且只有在愉快的合作中才能更好地完成共同任务。结对编程能使学生快速的进入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要地位。另外教学实践中使用结对编程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综合能力;有助于提高编程效率;有助于代码质量的改进;有助于学生人际的交往[6]。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实践教学改革中的局限性
3.1教师需要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学习
现实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主题的教学模式,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辅助学生设置学习“情境”来完成知识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学习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3.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以“情境”意义的建构为主与学校教学目标相悖
现实高校教学中,每学期初都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改变自己辅助者的角色,变成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需要平衡好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教学“情境”的建构。
3.3为了给学生设计学习“情境”,教师的教学情境设计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效果。
一个失败的导演者,不单没有学生愿意参与,而且最终的教学效果会非常差。因此,教学实施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学生的“学”。
3.4实践课时实践比重加大
由于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采用结对编程方法,因此,实践课时比重加大,需要学校相应政策的支持。
4总结
数据结构实践教学改革更加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训。该文围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数据结构实践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的指导原则,并提出了在实际教学中的局限性以及应对办法。
参考文献:
[1] Buiding an Understanding of Constructivism[J].Classroom Compass,1995,1(3).
[2]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5):17-22.
[3]张桂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再构[J].教育科学, 2004,20(6):25-27.
[4]古丽娜,玉素甫.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信息化教育环境中的自主创新学习[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12):3180-3182.
关键词:职业人;中职;德育;立体模式;探讨;
中职德育必须根据中职教育的目的和性质,结合学校的发展特色,教师的教学特色,因地制宜,因人而宜的开展。构建以合格职业人为导向的中德教育模式,需要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遵循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在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发展巩固其自身的品德的活动的过程。在德育实践过程中,学生将培养、发展自身良好的品德形成一种习惯,为成为合格的职业人打好基础。
一、建立中职德育立体模式的理论依据
以合格职业人为导向的中职德育立体模式与以往的传统德育模式有很大的区别。中职德育立体模式是根据社会用人条件的最新要求设置的,以培养高素质职业人为目标,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德育双主体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系统理论是中职德育立体模式建立的散打理论基础。依据德育双主体理论,在中职德育培养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要注重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学生是教学的主题,教师应调动学生的课堂配合热情,使得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锻炼、提高。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在某一种或者某几个方面的特别突出的智能,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体现出教育的多元化、个别化。进行德育也需要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多渠道的教育,多方面的评价。根据系统理论,学校的教育需要统筹兼顾,建立多个部门,协调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多个部门相互监督,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使得学生有更好的发展。这三个理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它们运用于中职德育立体模式,使得该模式更科学有效。德育教育以人为本,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德育教育能够顺利可持续的进行。平时,德育教育方式多样,因人而异,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素质人才。德育教育需要统筹兼顾,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需要适应学校的发展需求,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三大理论支撑下,使得中职德育立体模式更加合理、科学。
二、中职德育立体模式的构建
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以及社会对毕业生的各方面要求,中职学校需要改革原有的不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建立以合格职业人为导向的中职德育立体模式。第一,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信念。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第二,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严格要求学生。中职德育立体模式要求教师按照当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严格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对学生的教育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学校自身的情况,建立和实施有效的行为规范、生活规范和学习规范。按照企业的要求对学生的生活、学习进行要求,有利于学生适应以后的企业生活。学校可以开展适当的企业家课程等,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有效的纠正自己不恰当的行为,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第三,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培养合格职业人的关键。团队协作能力是职业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协作能力也是企业对职业人的基本要求。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使得职业人更好的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三、有关中职德育立体模式的几点思考
首先,合格职业人的培养过程是师生合作的过程,合格职业人的培养,教师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实现合格职业人培养的保证。其次,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也是同等重要的。现如今,多数家长都认为学生应该考个好成绩,上个好的高中,进而才能考个好大学,这样就有了好的前程。多数家长对中职教育是没有信心的,从而也就不关注学生的成长,不关注学生心里。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的。学生的教育不仅需要学校老师的教育,也需要家长的教育。只有家长重视学生的教育,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才有更多的热情投入其中。再者,一个好的教育模式的建立实施,不是立竿见影的,这需要学校的长期推行,需要教师与学生的长期配合。学校的领导、教师都不能有任何的放松,或许,制度建立初期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但是,教师、学生都不能放弃。在教育模式的推行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对该模式进行改进,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最后,对学生进行追踪调查,建立毕业生信息系统。学生毕业进入社会之后,并不意味着学校的责任已经结束,学生在社会上取得的成绩是学校对学生培养是否成功的参考。通过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可以获悉学生在社会上受欢迎的程度,从而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是否适合社会对学生的各方面要求,以及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毕业生信息系统,可以更好的了解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学校以此为依据,可以更好的制定教育教学计划,使得培养出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结语
德育作为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对学生日后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合格职业人为导向的德育立体模式的教育对以往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中出现的问题起到了有效的改善效果,也提高了中职德育的教育成效。立体模式的德育适应了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符合中职学生的德育需求,使得学校的德育工作能够有效的开展。运用该模式,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放.探讨以“优秀职业人”为导向的中职德育模式.中等职业教育,2011,(22).
[2]史迎晓.突出职业素质培养,加强中职德育工作.考试(综合版).2013,(2).
【关键词】师范;德育课;教学方法;有效性
一、选题的意义
为全面提高喀什师范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靠得住、留得下的农村双语师资以及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摆在师范学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崭新的课题,而德育课教学作为德育的主要手段,在培养和塑造学生良好思想品德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具体的德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应用有效科学的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发挥德育课功能的关键。那么,在具体的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应用有效教学方法,中职师范类学校的学生不同于高中生也不同于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其科学依据是什么?中职德育课教学方法的应用,应不应该有明确的理论依据作为指导德育课有效教学方法的应用对德育课教学能起到哪些事半功倍的效果呢,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摆在中职德育课老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是从这些角度出发,拟对师范学校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进行全面的探索与研究,揭示其规律,以期能为本教研组其他德育教学工作者的德育课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二、相关文献研究
关于德育课有效教学方法的解释,董菲在《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标准主要应从三个方面来衡量。一是使学生学会了认识世界,二是使学生学会了做人,三是使学生学会了做事,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标准不仅要看德育课教学目标的实现速度,看是不是用了最少的时间,在上述有效标准方面达到了最好的效果,还要看德育教学整体目标实现程度与学校德育课设置时数的对比度,同时也要看每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与用时多少的对比度,很多研究都是以此理论为依据进行的。笔者认为,应把德育课教学视为一个系统,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整体性,若要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就应对其进行全面的研究,揭示其规律。
三、本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职业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德育课教学仍处在摸索阶段,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各方有一定的共识,但都缺乏科学合理的对策,尤其对西部落后的中职学校更是缺乏实效性,当前关于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方面的研究还是一个起步阶段,所以,德育课程教学有效性研究具有一定前瞻性,将会填补师范学校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理论方面的不足,为我校德育教育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为此我们结合实际,尝试出一种适合我校德育课教学的研究课题。
四、德育课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调查研究,喀什师范学校的学生对德育课程喜爱程度低于60%,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德育课程教学方式的喜爱程度40%。学校德育课程普遍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甚至有的老师的教学方式是从头到尾念书,学生划重点,临到期末给复习范围的教学方式。
2.学生对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喜爱程度60%。学校德育课程使用国家及自治区材,教材编写遵循青少年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立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更加贴近中职教学实际。
3.学生对德育课程教学行为的喜爱程度30%。学校德育教师基本以讲授为主,学校德育教师对钻研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包括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教辅资料),理解每一部分教材在全书及全单元(章)中的地位与作用,掌握教学目的、任务、要求、找出重点难点,做好实验等准备工作不够。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每一课时的教学目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对课堂提问、训练和作业处理及思想教育等方面要缺乏全面考虑。没有充分使用电教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集体备课。听课流于形式,没有很好的写听后感。
4.学生对德育课程教学环境的喜爱程度70%。学校提供了校园网视频设备,但教师使用的频率比较低。
5.学生对德育课程教学评价的喜爱程度30%。学校所有德育课教师在授课结束时,在学校的安排下,都以书面考试的形式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对于平时表现好但不长考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不公平。
五、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研究方法、手段、途径等
研究方法有:分析法、文献法、实证研究法
研究的手段:问卷调查
途径: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完善教学评价方式,使学生对德育课教学方式的喜爱程度从原来的40%增加到60%,对教学行为的喜爱程度从原来的30%增加到50%,对教学评价的喜爱程度从原来的30%增加到50%。
在2015级9.10班进行两轮实验的成果进行有效分析。
两轮实验成果表明:启发探究式、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社会实践法的主题式教学,逐步成为学生喜爱的德育课教学方法,而新的考核模式不太容易被学生接受,仍需长期的执行从而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观念。
六、课题研究的结论
通过细致深入的研究,课题得出结论:喀什师范学校德育课教师在实际德育课教学中,若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应用的有效教学方法必需要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即非常有必要系统的研究教育学、心理学、哲学所阐述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选择的教学方法才是科学的、有效的。在德育课教学中,德育课教师应注重有效教方法的研究与运用,应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实际需要出发,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课教学;在具体的德育课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三注重”,即从与学生紧密联系的实际生活出发,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我校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关键词:德育形态;现实价值;演进
在分析德育形态时,可将历史、现实两个角度作为切入点。德育历史形态包括现代学校德育、古代学校德育、习俗性德育[1]。德育现实形态包括隐性课程、间接德育、直接德育。通过进一步分析德育形态,有利于更好把握德育概念,明确德育发展方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德育历史形态演进
德育历史形态可分为习俗性德育、古代学校德育、现代学校德育三种形态。
1.1习俗性德育:
存在于学校教育之前的德育形态,具备两个特征,第一,德育教育有利于对社会各个成员的关系进行协调,对社会具有维护作用,教育的核心就是道德教育,人人都要参与;第二,原始社会人们的教育、生活、劳动均为一体,通过给予道德教育,可使年轻人对年长者更加尊重,进一步理解部落、氏族的责任,掌握宗教礼仪。习俗性德育具备生活化的特征,其优势在于有趣、有效,缺点在于系统性、自觉性差[2]。
1.2古代学校德育:
古代学校德育主要指封建社会时期的学校德育,德育主要以师徒授受的形式进行,教育内容为圣贤经典思想或宗教思想,因教育缺乏系统性,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导致德育教育中存在猜想成分。古代学校德育的专制色彩非常明显,教育特征表现为强调记诵、注重理解。
1.3现代学校德育:
现代学校德育具备科学化、民主化、世俗化的主要特征,世俗化表现为学校德育、宗教教育两者分离,在古代教育中,宗教势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德育,道德教育在方法、内容、目标上均体现了宗教特点。除此之外,现代学校德育还具有民主化的特征,德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存在很大关联,不仅包括教育过程中的民主化,还包括德育目标、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内容的民主化[3]。随着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发展,德育已经演变成科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效率明显提升。但在德育过程中,也存在学生的个性被忽视,过度理性化的现象。
2分析德育历史形态的作用
2.1为深入分析德育形态提供条件:
与学校德育相比较,生活德育、民间德育的范围更加广泛,且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通过对德育历史形态进行研究、分析,有利于人们增强对德育形态的了解,追溯德育发展的现实与理论源头,全面解释德育的内涵,为进一步分析德育形态提供理论依据。如习俗性德育既有有趣、有效等特征,也有美感、生活化特征,通过深入研究德育形态,获取更多教学灵感,提升德育实际效能[4]。
2.2为比较现代德育与古代德育形态提供帮助:
古代德育形态的经验性、等级性、神秘性特征表现非常明显,而现代德育处于科学化、民主化、世俗化的发展过程中。现代社会主要呈现为社会主义形态和资本主义形态;不同形态社会中的德育形态虽有差异,但都朝着科学化、民主化、世俗化的方向发展[5]。我国在德育上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德育已经从以往的神秘性、等级性、经验性走向世俗化、民主化、科学化。
3德育现实形态
3.1间接德育:
间接德育指的是教育人员并无明显、直接的德育意图,受教育者从间接途径接受德育。常见间接德育有校园生活、校园活动、非德育教学课程等,实际上,很多科目中都含有德育因素。就间接德育意图标准而言,隐性课程的德育也属于一种间接德育的形式。
3.2直接德育:
直接德育是指教育者具备德育意图,受教育者也了解自己接受德育形态的一种以直接方式呈现的德育教育,包括师生间德育性对话、主题德育活动、直接德育课程、校园文化、各科科学等内容。我国尤为重视直接德育,这种德育形式有利于更清楚的向受教者解释行为规范、道德价值,使受教者直接受益。直接德育是学生最主要的教育形式。
3.3隐性课程德育:
隐性课程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德育形式一般以潜移默化、非计划、隐含性、非学术等形式展现出来,隐性课程有三个因素;第一为群体,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群体,班级中有各项规定、规则约束学生的行为;第二为表扬,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及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第三为权利,可将班级视为一个小社会,班级中权利的差距、权利的结构都是该小社会中的一部分,学生要想更好的适应社会,就必须先适应班级这个小社会[6]。虽然隐性课程的德育范围比较广泛,但因其隐蔽性而被人们忽略。
4分析德育现实形态的价值
4.1增强教师的使命感:
通过对德育现实形态进行分析,有利于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具备高度责任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举止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教师还需对德育形态进行全面把控,增强德育使命感与德育认同感。
4.2拓展教师的教育思路:
全面深入地对德育现实形态进行分析,使教师全面了解德育内涵与德育概念,拓宽教学思路。教师明确了德育的重要性,会为学生安排更多德育活动、德育课程,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育形式与教学方法。
4.3提高德育成效:
通过对德育现实形态进行有效分析,有利于教师对德育教育加深了解。直接德育、间接德育、隐性课程德育都有着各自的优势。例如直接德育可以向学生明确解释德育的概念,便于学生及时吸收所学内容,不过直接德育需花费一定时间,如果说教过度,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合理选择德育形式,预防和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德育工作收到成效。德育是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正确道德观念的一种教育形式。探讨德育的形态演进与现实价值,有利于教师对德育工作的进一步了解,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切实做好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
[2]张洪春.生态德育:一种生态伦理学的实践形态[J].社会科学家,2012,(10):28-31.
[3]顾洁.知性德育物本主义范式的批判———浅谈当代德育模式的合理形态[J].经营管理者,2012,(24):6-7.
[4]刘巍.德育形态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4.
[5]王启明.人本德育实践路向及其形态———基于通识教育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3,(12):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