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精神病人护理问题和措施

时间:2024-02-22 16:38:28

导语:在精神病人护理问题和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精神病人护理问题和措施

第1篇

[关键词]新入院精神病人护理;住院;依从性

精神疾病是指在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

精神病人大多存在着思维、情感、行为等障碍,不能正确的认识主客观世界,其自身缺乏对病态的认识和判断,拒绝接受自己有病的说法,不肯就医,因此大多数病人为被动就医、哄骗就医或强迫就医。特别是新入院病人不会主动配合治疗,极易发生拒绝服药、拒食、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外走、不知料理个人卫生、睡眠障碍等护理问题。我们把入院不足20天的病人视为新入院病人,它是一个特殊时期,做好这个时期的护理对病人疾病的转归、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作为护理人员,要在工作中做到:

首先、熟悉病情,做好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极其重要的工作,它通过语言行为或非语言行为等对患者进行的一种精神护理。它采用科学启发解释、教育或暗示,唤起患者的积极情绪,从而改善心境使病人从不安、烦闷、消极、抑郁等情绪中摆脱出来,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治疗,尽快摆脱疾病的痛苦,走上健康之路。

新入院病人的心理护理的重点是让病人感到安全,取得病人的信任,从而安心住院,配合治疗。精神病人的各种异常活动,往往给家人和社会造成了一定的麻烦,也不会引起别人的同情和理解,甚至遭到亲人的指责误解与打骂,这样更加重了病人的不安全感,给病人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在工作中要尊重病人的人格,要同情、理解、相信病人,爱护病人,护理人员不诋毁、取笑病人,对病人出现的离奇古怪的言语要耐心倾听、幼稚怪异的行为要注意观察,既不要与病人辩论或强行纠正、制止,也不要表示认同支持病人,但要保证病人的安全。因为每个患者的症状都各不相同,心理状态也各有不同,要因人而异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其次、要注重对病人的药物护理

精神病人在疾病初期,各种治疗中药物治疗是根本,要认真核对医嘱,准确投药。首先,按序服药,请依从性好配合服药者起表率作用,将服药困难者留在最后服,服后检查口腔、舌下,证明咽下后方可离开。其次,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出现不良反应立即报告医生,如吩噻嗪类易致直立性低血压,嘱病人在改变或起立时动作慢些,稍坐片刻再站立。氯氮平易致粒细胞减少,故定期测生命体征、询问患者有无咽喉痛、倦怠无力,有的易致锥体外系反应,它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发生率约为50%―70%。

发药前要督促病人入厕,料理好大小便,服药后30分内不准入厕。发药时要精力集中,熟悉病人姓名、面貌,两人认准病人,两人核对后将药亲自交给病人,看到病人将药服下,检查口腔确认有无将药物藏于上腭、舌下、齿龈与唇颊之间等处,保证服药到胃。服药后30分钟内不离视线看护,防止病人将药物呕出。对拒绝服药的病人,如果经督促、劝解,病人仍旧拒绝服药,则应报告医生更换给药途径。鼻饲给药、肌注抗精神病药物,注意操作前后要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

第三、要注意病人的清洁卫生护理

由于精神病人受症状支配,生活不能自理,入院时往往卫生状况很差,因此入院时要协助病人做好个人卫生,帮助病人洗澡、更衣、理发、修剪指甲,做好晨晚间护理,对女病人还要管理好经期卫生。对年老体弱者、料理生活困难者,我们则协助其料理使他们尽量生活舒适。病人清洁会减少躯体不适,缓解负性情绪,维护了病人的尊严,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拉近了护、患距离,提高了住院依从性,有利于各项诊疗护理措施的实施。

第四、要控制好病人饮食

饮食护理对精神病患者至关重要,不仅在于饮食能提供能量维持生命,更主要的是对治疗至关重要,因为这些患者长期服药用量较大,如果饮食供应不足会致营养失调影响疗效。而患者在病态思维支配下,常会拒食、乱食、暴饮暴食,部分处于兴奋状态体力消耗大,若饮食不足则易衰竭。所以,我们针对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拒食者给予诱导、输液或鼻饲,暴食者则限制其食量。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患者都能正常进食,进食期间,我们加强巡视,防止病人漏食或将食物倒掉。长期住院者经年吃食堂,为防止饮食单调营养失调,尽量使食谱广些、营养丰富些、易消化吸收。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

第五、加强病人的安全护理

新入院病人的安全护理重点是防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外走等问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熟悉病人病史、病情及症状,坚守岗位,新入院病人安置在重点病室,保证病室环境安全,管理好床单位,对病人24小时不离视线看护。对发生突然冲动的病人,攻击性较强,不能放任不管,要机智大胆,果断地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伤人或自伤;对症状活跃有可能发生意外的病人,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对住院态度转变快又主动与护理人员搭讪,询问工作人员作息时间,主动要求协助工作人员管理的病人,要提高警惕,防止伺机外走;对主动与同病室的病人交谈,窃窃私语的病人,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问题的苗头,采取有力措施;对上厕所或反复上厕所的病人要专人陪护。

第六、关注的病人睡眠

良好的睡眠可促进病情的恢复,严重的失眠可使病人焦虑、烦躁、苦恼、并易发生意外。新入院病人往往存在着睡眠障碍,护理人员要根据睡眠障碍的原因及心理进行护理。首先要为病人创造良好的入睡环境,睡前用温水泡脚,督促他们养成按时就寝的习惯。防止病人蒙头睡觉,要善于发现伪装入睡的病人,如果病人因精神分裂症症状而出现睡眠障碍,可报告医生增加抗精神病药物剂量;如果病人由于紧张、焦虑、恐惧情绪导致失眠,则应加强心理护理。

总之,精神科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不断总结临床经验,掌握新入院精神病人的病情,做好新入院精神病人的护理工作,提高新入院病人住院的依从性,使病人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第2篇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精神科收治的100例老年精神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56例,女患者44例,年龄为56—78岁,平均年龄(64.5±11.3)岁。患者的疾病状况为:抑郁症34例,失眠症23例,精神分裂症43例,平均病程(9.1±3.1)年,平均住院时间为(4±2.1)个月。除此之外,其中45例患者有心脑血管疾病,1例患者生活不能自理。

1.2方法整理与归纳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患者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观察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变化,并将护理成果记录下来。

2结果

根据临床观察资料统计,老年精神病人在护理过程中各项风险因素的发生率。

3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护理对策

3.1饮食不当这里的饮食不当既是指老年精神病患者吞咽食物时发生噎食现象。有的精神病人会有暴饮暴食的症状,这就更加增加了发生噎食现象的几率。对此,护理人员应该:①在病人进食时,要做好陪护工作,一旦发现病人噎食就要马上进行救治;同时也要防止病人偷偷食用来路不明的东西;②给病人提供的食物要以易于消化且富含营养为准则,防止病人食用坚硬的食物;③病人进食完毕后,要让病人在餐厅休息,不可让他们离开护理人员的视线范围。

3.2跌倒据研究资料表明,65岁以上的老人跌倒的几率会随年龄的增加而呈上升的趋势。老年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服用大量的抗精神病药物,造成理解力较差、对护士的安全宣教接受能力较差的情形。此外,老年精神病患者长期待在医院中,封闭的环境也给他们的身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大多数老人患有骨质疏松症,跌倒的几率比较大。对此护理人员要做的工作有:①在医院的公共活动领域安装尽可能多的扶手,使病人在需要帮扶的时候能够得到有力的支撑;②在浴室、水房等比较容易造成跌倒的地方铺设防滑垫;③病房门口不能有门槛等障碍物。

3.3皮肤损伤老年精神病人的知觉神经的敏感度已经严重下降,因而他们对冷、热、痛的感知比较迟钝,这就造成病人在生活中容易受到割伤、烫伤等皮肤损伤,而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则长期卧床,这也会造成压疮和皮肤坏死现象的发生。对此,护理人员应该:①为病人准备的水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尽量避免病人直接接触开水;②在病人的日常饮食上,病人的食物要保持在适宜的温度,必要时要进行降温处理,防止病人烫伤喉舌;③对长期卧床的病人,护理人员要加强他们的清洁卫生的护理,对他们进行肢体按摩,让病人处在一个干净舒爽的环境中。

第3篇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4-0102-01

【摘 要】通过采取各种精神康复措施,为精神病患者提供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地防止病情的复发,改善患者情绪,激励病人对生活、工作产生兴趣、信心和勇气,防止或减轻精神缺损,使病人的社会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关键词】精神病人 康复 护理 措施

精神康复是指协调地联合应用医学的、教育的、职业的、社会的和其他一切可能的措施进行训练和再训练,侧重于心理和社会功能的调节,调整周围的环境和社会条件,使精神病患者能最大限度地改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使他们重新返回社会生活,完成他们应担负的责任。通过精神康复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病人社会功能的恢复,防止精神衰退,减少精神残疾的发生。

我院于2004年1月成立康复科,开始对病情稳定的精神病人提供精神康复指导和训练,在精神疾病的院外康复和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明显降低了精神病的复发率和社会肇事率,提高了慢性精神病人的社会和劳动适应能力,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现将有关体会介绍如下:

1 康复对象和目标

精神康复服务对象主要是各种类型的精神疾病及精神(病)残疾者,经过院内治疗,精神症状稳定,有一定自知力,病情稳定,部分系慢性患者。康复治疗的目标是防止复发,防止和减缓精神衰退,使精神病人在心理、社会

和职业能力方面尽量恢复到病前水平,促使他们回归社会。

2 康复措施

2.1 建立康复病人档案康复病人都建立有详细的康复治疗档案,根据病人的情况制定康复计划,定期对病人进行随访和康复指导与训练,随访情况和康复指导、训练的内容及效果都有记录,还定期对病人进行心理量表测评,做到对病人的情况心中有数。

2.2 建立社区康复医疗站,培训基层人员,开展技术指导我科和一些有条件的街道(乡镇)办事处、民政部门合作设立社区康复医疗站,为社区培训精神卫生康复督导人员,定期开展技术指导,医疗站负责对辖区内病情基本稳定精神病人及精神发育迟滞者进行康复指导和训练。

2.3 设立家庭康复病床,开展以家庭为系统的康复治疗 家庭康复病床是指精神病人在家庭环境中接受康复治疗和护理,以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利因素,促使病情好转及社会适应和康复,主要措施如下:

2.3.1 定期访视 通过定期访视,观察和记录病情,按照病情轻重,划分若干等级,病情稳定者一周一次,病情不稳定者,经常访视;病情复发或恶化者,及时访视。

2.3.2 督促服药和就医 精神疾病的复发率较高,且复发的次数越多,治疗就越困难,精神残疾的程度也就越重,因此,即使病情已经治愈,患者和家属也必须与医生保持固定联系,长期维持治疗,进行上门访视,电话随访等监测患者服药情况,督促其定期到医院做辅助检查,病情复发者督促到医院就诊或住院治疗。

2.3.3 开展心理护理和心理疏导 精神病患者在急性发病期过后,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如何面对疾病,如何面对歧视与偏见,如何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矛盾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势必影响到疾病康复,还可能使疾病复发。通过经常和病人接触交流,使病人感到有人在关心他们,心理上得到安慰,提高病人的自信心,消除其自卑感,在其面临生活中的危机时给予疏导,帮助解决一些具体困难。

2.3.4 开展家庭心理教育 心理社会性干预尤其家庭干预对精神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家庭干预是近年来普遍受到重视的一项心理与社会康复手段,我们积极开展各种家庭干预措施,动员家庭成员支持精神障碍病人的康复活动。

2.4 有针对性的进行康复指导和训练 我们主要进行以下三方面的技能训练:

2.4.1 生活行为的技能训练 对生活自理困难的患者,我们有针对性地训练其个人卫生、饮食、衣着、管理个人物品等,以矫正其仪表不整、生活懒散等行为退缩的表现。

2.4.2 社会交往能力训练 在工作人员的参与下,让患者扮演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由易到难,然后和患者一起来评价扮演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鼓励患者投入到角色中,最后潜移默化到现实中。

2.4.3 职业技能的康复指导和训练 主要是鼓励病人尽早参加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安排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尽量保持或恢复其职业技能,以达到重返社会恢复工作的目的。

2.5 开展精神卫生宣教

2.5.1 大力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定期组织病人及家庭成员的疾病防治知识活动,以此增进家庭成员与病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2.5.2 提高病人的家庭满意度应从关怀、支持、疏导和鼓励等方面入手。这样有助于增加家庭亲密度,减少彼此间的不满意度,使家庭环境更为和谐,利于病人康复。

2.5.3 提高对精神病人及家庭的关爱程度,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应是全社会关心的问题。由于精神病病程长,耗资高,常给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加之精神分裂症家庭成员多存在“谱系障碍”,在处理家庭问题上,解决家庭危机时多显示出手段僵硬,缺乏灵活性和弹性。希望国家能尽快制订《精神卫生法》,以保障精神病人及家庭的合法权益。

精神病人的康复过程实际上是社会再适应与健康行为再建的过程。开展院外康复护理后,护士、家属、病人融为一体,家属能够随时与病人沟通,护士可通过家属的支持系统,更全面了解病人病情,有利于为其提供全心身服务,满足病人需求。同时病人能够自由活动,心身得到放松,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了医院的人性化管理。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康复护理 社区护理 精神病

1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精神病的康复工作十分繁重,精神卫生问题成为社会发展、家庭生活幸福的严重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我国精神病患者,居世界首位,精神疾病人数已经超过一亿,也就是说每十三位中国人中,就有一位患有一定的精神性疾病,这应该引起我们极大的重视。因此,精神病患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工作成为必要解决的问题。

2 社区康复护理现状

社区康复是指以社区和家庭为背景,通过调动社区相关部门、人员、残疾人员及家庭成员等社区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康复对象提供康复护理服务。采取针对性的药物、心理、工疗、护理等综合性社区干预与康复措施,并且对患者家属的疾病知识增加,减轻其照料负担等。但是还存在几点问题:①我国尚无精神卫生立法,对精神病人的管理无法可依,经费缺乏;②由于误解、岐视、偏见依然存在,精神障碍患者难以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甚至被关锁和禁锢;③精神保健工作力量不足,医务人员缺乏;④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信任程度不够。

2.1 社区护理的可行性

2.1.1 人口机构变化

由于人们的平均寿命日益增加,老年人的精神疾病的人数也日益增多。据英国精神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心理健康问题在老年人中普遍存在。

2.1.2 家庭结构变化

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使问题儿童、青少年人格障碍增多,儿童及青少年受到发育、情感、行为和学业问题的困扰。

2.1.3 医疗费用的增多

而精神病是慢性病,需长期服药就医,这与人们收入的增加不成比例。发展社区护理可以避免病人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

2.1.4经济社会的变化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带来一些不利于健康的问题:①人口大量流动,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和健康管理方面的问题;②人的价值观念变化,即提高生活质量和怎样健康长寿是我国百姓最关心的问题;③学习就业竞争激烈,造成精神分裂症、神经症、酒精滥用、自杀发生率均明显升高。

2.2 阻碍社区护理的因素

2.2.1 管理及经费问题

我国卫生部近几年提到了发展社区护理,但是从机构的管理到经费的预算上,却很少倾向于社区护理发展,更不用说社区精神护理。从政策上,尽管卫生部颁发了有关发展社区护理的文件,但尚无具体的规章制度及实施计划;从经费上,迄今为止,在我国的城市,由于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无章可循,缺乏权威性,一些享受公费医疗的病人在医院治疗护理能报销,但接受社区护理不能报销,所以只有放弃社区护理这种经济的康复途径。

2.2.2 精神卫生认识不足

人们对精神疾病缺乏了解,长期存在着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将各种精神疾患的人看作是令人厌恶的疯子,将他们当做异类,故许多精神病患者家庭讳疾忌医,唯恐家丑外扬,丢了全家人的脸面,这给社区精神病患者的调查及康复护理带来了一定困难 ,从而制约了 社区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2.2.3 社会的信任及了解不足

社会对护理工作的了解程度大部分还停留在打针发药的概念上,人们通常将疾病的康复归结于医生,护士仍是医生的附属品,对于护士的价值不能真正理解,尤其对于护士独立自主的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因此患者的从护性低。

2.2.4 社区护理人才缺乏

由于政府的不重视,缺乏有关培养社区护士的规定和指导社区护理意向不明显,影响了有关单位对社区护理人才的 培养;其次,精神医学和心理卫生教育较为薄弱,再者是工作辛苦,待遇低,与所承担的精神康复护理不相适应。

3 社区康复护理的策略

3.1 提高认识

精神性疾患的预防、治疗与康复,不仅关系到精神病患者的切身利益,而且对患者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安定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政策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制定配套政策,保证社区精神病人康复护理工作的开展。

3.2 深入宣传

长期以来,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精神病人的处境得不到普遍同情和理解,精神卫生重要性得不到足够认识,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开展反对歧视精神病人的活动,消除社会对精神病人的偏见和歧视,尊重精神病人的人格。通过宣传也让人们了解社区精神康复护理的目的、工作范围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了解社区护士的工作方法,纠正人们对护理工作的偏见。

3.3 健康教育的宣传

3.3.1 患者的健康教育

可帮助患者恢复自知力,增加患者回到家庭和社区后的服药依从性,从而减少患者的复发,减少再住院的次数,还可帮助他们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按时服用药物,避免不良刺激,增加人际交往,重返社会。

3.3.2 家属的健康教育

加强他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使他们更好地照料患者,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有关精神疾病知识的增加可以改变他们对精神病患者的态度,使得他们不再歧视、排斥或害怕患者,从而有利于患者重归社会。

3.4 护理人才的培养

3.4.1 师资培养

由于我国社区护理起步较晚,师资队伍很不完善,所以对师资的培训也刻不容缓,应将观念转变较快而又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护师送到国外或国内社区护理开展比较好的地区去培训。

3.4.2 学员培养

社区护士最好由受过高等教育,毕业3~5年,有临床工作经验,并且具有独立工作能力、技术精、服务态度好、责任心强、知识丰富、身体健康、遵守医德和院规的护士作为培养对象。

3.5 改革护理教育

在制定护理教育课程上,安排社区护理的概念;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与社区护理的关系;家庭护理、公共卫生与社区护理;精神康复护理;护士在社区提供服务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护理程序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等课程,以培养出专职的社区人才。

3.6 开展护理的研究

在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的基础上,研究社区护理的内容、方法、技术、管理,探讨针对各种精神疾病的健康教育程序,包括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评价方法,把健康教育的对象从患者和家属扩大到易感人群和整个社会,以促进社区护理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武英.开展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0(07)

第5篇

【关键词】精神科 意外事件 护理措施

住院精神疾患者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可出现伤人、自伤、自杀、外走、骨折、窒息等事件,资料回顾显示,意外事件的发生与护理人员的关系密切,现就我院2006年及2007年住院精神疾患者的意外事件进行分析,探究相应的护理措施,以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率。

1资料和方法

以上海市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2007年和2008年住院精神疾患者839例中,已经认定是意外事件的16例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我院这两年中的意外事件进行归类、分析、总结。

2结果

男性病人在外走、斗殴伤人发生率较女性高,痴呆患者窒息发生率较其他病种高,心境障碍患者自杀自伤发生率较其他病种高,女性老年患者骨折发生率较其他要高,显示了意外事件发生的一定潜在规律(下图为意外事件汇总分析表)。

3 讨论

意外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人身危险及损伤破坏行为。精神病人往往思维混乱、行为异常、意外事件的发生率远高于其他疾病。我院在2007年和2008年住院患者间发生较严重意外事件发生率约为1.9%和陈仁德、杨玉荣[1.2]等研究发现住院精神病人意外事件发生率为1.97% 相近,与刘霞[3]等人研究意外发生率1.21%也较接近。精神病人在住院期间,由于精神活动异常,可能会发生骨折、自杀、自伤、冲动伤人、外走、窒息等,并且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如果工作人员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则意外事件可能会进一步加重,本院就发现在处理窒息及斗殴事件中,护理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存在一定缺陷,需加强训练,在平时的护理操作中应不断的加强防范意识与技能训练。

有资料显示,骨折在住院精神病人中意外发生率相对较高,尤其在长期住院患者中,这也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从护理的角度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患者出现这类意外存在高危人群,需针对性做些预防、防范工作,如在老年病人中开展相对集中护理管理,可以有效减少骨折发生率。自杀也是住院精神病人常见意外事件之一,朱园[4]认为,将自杀企图制止在萌芽状态是非常重要的,临床一线的护士 24小时在病人身边,因此对干预抑郁患者的自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病人外走,也是经常发生在精神科病房的意外之一,患者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护理人员都要有充分的意识,如没有相对约束的环境,可能每一个患者都不愿住院治疗,这就是精神科面临的特点。因此我们要在此基础之上,有针对性的防范有外走的患者。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患者及家属的维权意识增强,几乎每一件意外事件的发生都有可能引起一场医疗纠纷,严峻的考验着我们每一位临床工作者。因此,当务之急是我们要有防范意识,要有超前意识,在具体工作中要不断锻炼自己的业务知识、能力,处理各种应急事件的能力和心理素质,竭尽可能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这就要求我们的护理工作一定要与医疗结合起来,不能孤立、被动,要在加强医护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变以往的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针对存在的隐患一定要做到有预案和对策,尽早告知家属和患者,签立护理知情同意书,既有效防范了风险,又能做到预防在先。

参考文献

[1] 陈仁德.住院精神疾患者意外事件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05,5(17):75.

[2] 杨玉荣,李琳.女性精神分裂患者伤人毁物行为分析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3(8):54.

第6篇

1 临床资料

2008年2月-2010年月门诊精神病人102例,男40例(39%),女62例(61%)。年龄16-80岁,新病人22例(22%),出院后复诊病人80例(78%);精神分裂症70例(69%),抑郁症32例(31%)。

2 影响精神病人康复的因素

2.1 病人自身因素

2.1.1 不良心态及性格 精神病人较普遍存在负性消极心理,被动依赖心理及不良性格。比如患精神病低人一等,自卑,废用感等。有的病人因病程长,被动依赖的惰性心理较强。多致病人具有孤僻、固执己见或多疑等性格,均是影响病人康复的重要因素。

2.1.2 治疗依从性影响 为了巩固疗效,病人需长期服药,不少病人把此当作负担,不依从医嘱,认为病好了就可以停药,结果擅自停药或减药,导致病情的再次复发。

2.1.3 药物副反应的影响 病人药物剂量得不到及时调整,副反应严重或难以忍受而自行停药或减药,也是影响康复的重要因素。[1]

2.2 家庭因素

2.2.1 经济因素 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中断治疗,复查,停药,而导致病情波动复发。

2.2.2 缺乏精神卫生知识 由于文化素质和经济水平的原因,家庭成员缺乏精神卫生知识,有的不信科学信迷信,有的不了解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不知道如何护理,照顾病人。

2.2.3 缺乏关爱 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对康复可起促进作用,亲人态度冷淡,关心照顾不周,缺乏对病人的理解、支持。世俗偏见和社会歧视,致使许多病人回归社会后,重遭冷落,排斥甚至剥夺其自身利益,均可导致病情的再次复发,从而影响康复。

3 慢性精神病人家庭康复护理的对策

3.1 帮助病人坚持药物维持治疗 病人获得康复的重要基础在于长期药物维持治疗。找出病人不依从治疗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帮助病人解决。对病人及家属成员进行精神卫生工作的宣教,了解疾病性质及维持治疗的重要性,要求病人坚持按时按量按医嘱服药,同时家属也要做好药物保管和监督服药,以保证病人的康复[2]。

3.2 进行心理护理 精神疾病康复的重点是心理康复。

心理状态的优劣与其康复信息相关 ,有着相互制约的作用。异常心理因素的消除,往往不是药物所能奏效的。实施支持性心理护理,帮助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精神病,树立坚强的生活信念和战胜疾病的主动意识,鼓励病人积极把握主动权。只要病人处于健康的心理状态;变消极负性心理为积极正向心理,才能适应和承受外来的各种精神刺激,消除疾病复发的隐患。诱导病人,培养其健康性格及处世观,使其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向正常的个性心理方向转化。帮助病人克服自身个性方面的弱点,培养开朗、乐观的性格,面对现实不怕挫折,不幻想,不退缩,从实际出发,适应社会,恰当处理各种生活事件。

3.3 积极适时的进行家庭干预 良好的家庭干预是保障病人康复的核心因素,也是巩固疗效的主导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病人回归社会的大本营,是防止复发巩固疗效的物质保障及精神支柱,是社会支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缓冲各种应急所产生的压力,维护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3]。家庭成员的理解与支持,不但可使病人享受到亲情和温暖,并可获得精神上的安慰,使之提高对各类事件的应激能力。家庭成员应细心观察病人各方面的异常变化,了解病人的所想所求;协助病人建立有规律的良好生活秩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参与适当的娱乐活动,丰富生活内容,扩大社会接触,对病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康复是不可缺少的。

3.4指导重建生活和职业技能 家庭护理的目标是使病人的工作和学习能够得到重新安置,使其尽可能恢复病前的职业技能或发展他们有兴趣有专长的技能,以适应职业的需要。

3.4.1 工作能力训练 首先应确认病人的个体能力、技巧和兴趣,针对个体需要给予训练和有效的指导。家属应协助病人重新建立、发展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做法上不能过急,原则上必须是逐步和量力而行。

3.4.2 学习技能训练 首先应训练病人掌握时间,即做事要有时间概念,如按时起床,按时上课或工作,按时读报等。其次训练病人在学习时要做得住、听得进,而且多实践,积极参与讨论,培养 自信。在训练过程中,家属的期望值不宜过高,不能操之过急,对病人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4]

3.5 发挥社会支持网络的作用 广泛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可使病人得到各方面支持帮助,加快康复过程。要使病人达到社会康复需要单位、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因此要积极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全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正确认识,了解疾病的规律及防治康复措施,使单位同事、邻居等给予支持、同情,不歧视嘲笑病人,适当解决病人的经济、工作和生活等问题,及时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减少家庭及社会负担。过着有价值的社会生活,才能使病人在康复过程中更加充满信心和勇气,扩大社交活动的范围,使其更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

4 预防复发

精神病人出院后需要较长时间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这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重要措施。家属一定要督促病人按医嘱服药,防止任意增减药量或停药而导致复发。帮助病人保持情绪稳定,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避免暴饮暴食,忌烟酒。注意随时观察病情,早期发现复发先兆,早期治疗。定期复查,有意外情况及时和病人主管医生联系。在康复过程中注意引导病人接受适当社会性刺激,如让病人适当劳动,参加一些文娱活动,接受一定的医学知识教育等,对于预防疾病复发也有很大作用。

参 考 文 献

[1]谈金莲.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毒志2005年总第140期15226.

[2]孙晓鹏.河北精神卫生1997年第l0卷护理专刊94.

第7篇

[关键词]流浪精神病人;管理;探讨

我院是江西省南昌市民政局下属的精神病院,负责市区流浪精神病人的接收和治疗。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收集2004年1月~2005年2月收入我院的流浪精神病人53例:其中男25例;女28例。进行管理方面的探讨。

1.2 方法对流浪精神病人经过治疗后的结果进行回顾性的探讨。

2 结果

流浪精神病人入院时衣着欠整洁,蓬头垢面,送人者只能提供当时情况,不能提供详细病史,甚至什么都不能提供。流浪精神病人多来自农村或外省,入院时大都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有的病人只会说方言不会说普通话,言语沟通又十分困难,有的对医生的提问不给予任何回答,根本无法进行交谈,这样一来病人的病情无法了解。流浪精神病人接触较被动,交谈欠合作,言语贫乏,思维内容贫乏或散漫,对交谈困难的病人精神科检查难以进行。由于病史不详,沟通困难,精神科检查困难,病历书写时也存在缺项,难以按《江西省(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完成。但首次病程记录必须在8小时内完成,因此医师往往先入为主或根据模糊、可疑的症状作为诊断依据做出初步诊断,诊断可能发生错误。

我院接收的所有流浪精神病人跟正常收费病人一样治疗和护理。当流浪精神病人因伤人、毁物入院时,由于行为较紊乱难于管理就只好单独关在重病房;拒食、生活自理能力差时,给予喂饭、鼻饲或支持疗法。由于流浪精神病人在外流浪,饮食、睡眠无法保障,入院时身体状况欠佳,可能还合并有躯体疾病,医务人员在治疗上要谨慎,护理上要加强。收入我院的流浪精神病人在入院后都给予精神科药物治疗,而且效果良好,53例病人有50例出院,3人滞留医院。诊断以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发育迟滞(或痴呆)为主。

3 讨论

由于精神卫生知识不普及,宣传力度不大,使人们的精神卫生知识匮乏。对精神病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向情甚至歧视他们。经济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属是否有能力支付精神病人的医药费用,保证病人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精神病人自身对疾病缺乏认识,甚至出现伤人、毁物等暴力事件,在他们反复多次发作和家属的嫌弃之后,当他们再次发病就可能成为流浪一族;有的打工者突发精神疾病,得不到周围人的帮助也可能成为流浪一族;有的外出者因智力有障碍,不认识回家的路也成为流浪一族。总之,精神病人流浪的原因多种多样。

第8篇

随着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老年精神病人的数量越来越多,年龄也逐渐呈上升趋势,这就要求临床护士所付出的越来越多,加剧了临床护士的工作压力,无论从病情的观察,还是日常生活的照顾,都需要双倍的付出。就我科两年来,对临床护士尤其是三班护士的调查来看,其压力主要有:

1 担心病人跌伤

目前,对病人跌伤的预防,我科已3进行了多次的讨论,如从用药方面病人的年龄,躯体活动等进行多方面的评估,但仍有跌伤事故的发生,且防不胜防,这种难预测性让三班护士,尤其是在执行夜班期间感到焦虑。目前,仍未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让病人跌伤的几率降到最低或为零。

2 病人病情变化快

老年精神病人是精神病患者中的特殊群体,是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的复合载体,由于各器官和各系统的功能下降,易衰竭和猝死,病情变化快,往往来不及抢救就死去,这是产生三班护士压力的主要原因。

3 技术要求高

在各项护理操作中,老年精神病人常需的护理操作让临床护士感到头痛的是:(1)穿刺难:表现在:①不易寻找静脉穿刺;②静脉细、脆,易致穿刺失败;③精神病人易动,难管理,导致输液难以进行。(2)导尿难:表现在:①尿道口不易寻找,虽不多见;②尿管入膀胱后尿液不畅。

4 事情多且繁琐

老年精病患者自我照顾能力差或就没有自我照顾能力,就完全需要护士负责,从衣食住行至病情观察,全由护理人员观察,且病房内病人多,各种治疗也多,让护士忙得晕头转向,还要保证各项护理操作的准确性、及时性。

5 病人家属难沟通

老年病人的家属是忽略工作常需要面对的人群,他们往往像疼爱孩子一样来保护家人,护理人员稍有差错,便会给以指责,甚至投诉。护理工作往往不被认可,家人难以管理,家人探视病人时,往往四、五个,成群结队,且易导致病人病情波动。

针对以上导致护士压力的因素,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加强护士责任心的培养,巡视病房,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夜班护士。

(2)加强老年精神病及躯体疾病的学习,合理准确的运用所学知识。

(3)不断总结积累请教,对老年精神患者的各项护理操作中应不断总结、积累,不同的老年病人,也许都应采取不同的操作方式,使得护理操作得以完成并产生预期效果,包括自己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能力的培养,应从失败中不断汲取教训及宝贵的经验。

(4)务必清楚的认识到:压力是产生动力和使自己得以发展的良好契机,每个老年科护士都应抓住这些失败得来的宝贵经验,使自己得以长足发展。

6 讨论

(1)压力是精神科护士常面对的问题,无论从日常生活的照顾,到基础护理,无论是从病人的病情观察,到病情观察失败,不同时期,不同病人,均会带来不同的压力,护士需对这些压力的到来有一个前期的预测,当压力来临时,所带来的影响会减少一些。

(2)压力来临时应积极面对,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同时,还需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提高自己应对工作的能力,这也许会带来新的压力,但是会使你感到高兴。

(3)面对压力,护士应给予自己进行疏导,尤其是当压力影响你工作、生活时,你务必清楚的认识到:“是什么导致压力的产生,该怎样解决”。

第9篇

1.精神科发生护理风险的因素

1.1病人因素 精神疾病的特殊性:精神病人受精神症状影响,如严重抑郁、被害幻想、幻觉、应激事件导致了许多不可预见的及突然的风险事件发生。不承认有病拒绝住院,认为被迫害、限制等,精神病人受精神症状影响,认知判断能力下降,对环境的危险性没有正确的认知,具有强烈的求死念头和逃跑念头,使得精神科护理风险性有所增大。

1.2环境因素 精神科住院环境与是否发生护理风险关系很大,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包括:门窗的牢固性不够,有棱角有突出的窗台,暴露在外的各种管道、电线、可移动的凳子、易碎的物品、刀剪绳子、化学制剂、药物等。

1.3人员因素 (1)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不足,对护理行为中的哪些情况可能导致风险和纠纷认识不够和重视不足等。(2)对危险的认识和评估不准确:如忽略或未及时发现精神病人潜在的一些危险的情绪或精神症状,没有把握安全管理的关键点,如不清楚重点关注病人、重点环节,观察的关键点和技巧、方法不够等。(3)对环境中的危险和病人的危险性敏感不够,对病人危险行为未重视。

1.4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2.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2.1加强教育,思想上高度重视 由护士长组织,科室人员进行职业道德、行业规范、专科护理常规制度以及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学习,使全体人员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护理安全工作。针对我们服务人群的特殊性,在实施护理服务过程中,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服务,促使广大护理人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意识,提高对护理不安全因素后果的认识。

2.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制订出专科护理常规制度、安全管理常规制度及相关应急预案等,使各项常规工作做到有章可循。

2.3常规工作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 在建立健全常规制度的基础上,狠抓制度落实,从每个班次、每个岗位、每个工作环节着手,使得各项工作达到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坚决杜绝有章不循现象。由于精神科病人的特殊性,作为精神科护士必须熟悉病人,在护理操作中尤应严格遵守三查八对制度,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2.4做好病人的安全管理 (1)加强安全巡视,及时发现安全问题。(2)根据病人病情和危险性确定病人开放程度和活动范围。(3)病人外出活动和检查应做登记。(4)病人新入、外出返回应做好安全检查,防止危险物品带入。(5)住院期间严防病人在办公区获取危险物品或药物等。(6)向病人进行安全宣传,包括安全管理制度等,避免危险物品带入。

2.5环境安全管理[2-3] 加强对环境安全的管理,确保一切环境设施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如要求病区所有门窗必须牢固,不能让病人翻出;办公区及治疗室、药柜等的门有专用门锁。

2.6加强物品管理 (1)办公区因工作需要使用的刀、剪、针线、体温计、约束带等物品必须定点、定量存放,使用后及时归还,每班有交接。(2)病人使用剪刀、针线时,必须在护士监督下使用。(3)制定危险物品管理制度和检查制度。

2.7家属管理 (1)做好家属的安全宣传工作,告知家属在探视病人时不应带入危险物品。在接触病人时,避免有刺激病人的语言和行为,以避免病人受刺激有情绪冲动和危险行为。 (2)对留陪家属,应做好有关病人危险行为的观察指导,使家属能够理解一些病人的情况,协助观察和发现病人的一些危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