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产品市场信息

时间:2024-02-23 14:39:56

导语:在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产品市场信息

第1篇

1我国农业信息供求特点

幅员辽阔,农产品市场需求差异大;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各异,农产品品种丰富;自然条件变化对农产品整体市场价格影响大,信息传播空间大、时间长;农业生产经营以农户为主体,分布面广、终端用户分散。上述农业基本生产经营条件决定了我国农产品信息供求具有需求旺盛、需要大范围集合两大突出特点。由于受传统信息传播手段的制约,信息传播不畅通、不及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户以及农业宏观调控部门―各级政府以及农业行政部门信息供给不足,导致农户产销不对路、农产品销售难、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偏差等因素导致的伤农害农问题长期存在,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期货市场机制优劣分析

期货市场,作为商品信息集成的一种有效机制,经过经济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发展和完善,具有社会参与度高、信息反映迅速、集成范围广、真实有效等突出特点,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信息集成的主要方式。但是受其投机机制的影响,期货市场已逐步转变为一种金融工具,各国期货市场中具有生产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的农产品,已逐步退出其主要交易品种,丧失了农产品信息集成的功能作用。由于我国期货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一问题尤其突出,全国三个期货市场,全部农产品交易品种仅有8个。其中,上海期货市场仅有天然橡胶一个品种,郑州期货市场仅有小麦、白糖、棉花3个品种,大连期货市场仅有黄大豆、豆粕、玉米、豆油4个品种,基本不具备全国农产品供求信息集成功能。

3农产品网络交易市场基本构想

创建农产品网络交易市场的基本构想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及资源,借鉴期货市场信息保障机制,剔除制约其发展规模、涵盖范围以及投资巨大的会员制、实物交割和合同对冲机制,保留其信息集成和真实性保障机制,使之成为具有高度保真机制和单一信息集成功能的农产品交易平台,以此实现农产品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笔者认为,这一市场应当由以下几个功能部分组成:

3.1信息集成不采用会员制,实行信息保证金制度,信息资格向全社会所有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开放。即:需要农产品供求信息的任何社会成员,只要按市场管理者的规定交纳一定的信息保证金,即可委托交易市场管理者在网络上供求信息。实行这一机制的目的是:解决期货市场农产品涵盖面小的缺陷,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信息集成功能,实现农产品信息集成功能的最大化。

3.2信息保真核心是吸纳期货市场经验,实施信息保证金制度,确保交易市场信息的真实性。这是保证农产品网络交易市场成败的关键和核心机制。具体内容是:信息前,信息者必须按照市场管理当局的规定标准交纳一定数额的信息保证金;缴纳信息保证金的标准,由市场管理当局依据信息者要求的农产品交易量和当日本交易品种市场最高成交价格计算的预售预购农产品总价,与市场管理当局确定的当年该交易品种综合利润率标准的乘积确定。信息保证金交付市场管理当局保管,如交易双方实际履约或在约定期内未成交,如数退还给信息者;如一方违约,则将保证金全额支付给履约方。实行这一机制的目的是:如农产品供应方违约,将其交纳的保证金支付给采购方,使供应方产品销售无法实现销售利润;如农产品采购方违约,将其交纳的保证金支付给供应方,则其产品采购价远远高于市场价格,无法实现生产经营利润;如供求双方获取信息后不再寻求交易市场帮助,要求按未达成协议业务执行,直接退回保证金,则交易市场不负责信息失真的经济责任,交易双方都将承担较大的信息欺诈风险。利用这一市场机制,制约和消除信息者提供虚假信息的可能性,实现市场信息的真实性。

3.3信息办理上述手续后,由市场管理当局利用网络技术涵盖面广、传播迅速等突出特点,在市场网络上信息,实现农产品信息的大范围、多品种、迅捷化交易传播和全社会均匀配置。

3.4交易服务这也是网络交易市场必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谈判场所服务。即,市场管理当局应设置一个良好的专用场所,供有交易意向的信息者进行谈判协商;二是不参与实物交割。信息供求双方就交易数量、价格、时间等信息达成共同意向后,再就交货地点、商品质量、结算等实物交割问题进行协商并签订协议,市场管理当局不参与实物交割谈判,但达成协议后应对协议备案,作为纠纷处理法律依据。三是纠纷调解服务。交易纠纷的解决,涉及保证金制度的执行。市场管理当局应当参与、记录供求双方交易谈判全过程,并建立纠纷调解机构。当发生纠纷时,应首先执行纠纷调解程序,调解成功,按调解结果结算保证金;调解不成功,执行法律诉讼程序,按法院判决结果结算保证金。

3.5市场化经营农产品网络交易市场按照股份公司形式设立,其盈利机制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约定期内,信息者未实现交易,则市场管理当局按照信息保证金的一定比例收取服务费;二是交易实现,市场管理当局按照实际交易额的一定比例收取服务费;三是服务费可从保证金中直接扣缴,以确保交易市场经营利润的实现。

3.6信息汇总分析网络交易市场应承担一定的社会服务职能,即:定期分析汇总市场交易品种、交易量、预售预购价格以及实际成交价格等重要的农产品供求综合信息,为全社会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及政府决策提供服务。

4 网络交易市场与期货市场的异同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网络交易市场经营机制是期货市场经营机制的一种简化,其共同点是:均具有信息集成和保真功能,可以有效地解决信息有效配置问题。其差异是:网络交易市场剔除了期货市场会员制、投机机制和实物交割机制,从而规避了期货市场参与商品交易全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可以有效解决期货市场涵盖面低的问题。即:不实行会员制,可解决期货市场对会员资格要求过高,不适宜我国以农户为主体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体制,最大限度吸纳农民参与的问题;不参与实物交割过程,可以规避实物交割场所对经营规模较大,创建期货市场投资过大,不适宜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信息资源配置需求等问题,使网络交易市场成为单一的农产品信息集成工具;不设置合同对冲结算机制,可以避免期货市场投机机制产生的即期价格失真和金融投机等问题,使网络交易市场准确反映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和实际成交价格。

第2篇

陶氏益农技术传承总监王春林在“2016年中国农药市场峰会暨2017农药市场及热点产品形势分析会”做了精彩报告。

报告中,王总回顾了全球除草剂市场发展概况,介绍了近年来跨国公司除草剂研发进展,展现了最新上市及研发的除草剂特点,重点解析了陶氏益农两个专利产品锐活和灵斯科的机理和应用,并探讨了除草剂未来的发展方向。

1 杀菌剂市场稳步增长,六类除草剂跑赢总体市场

2015年,全球农药销售总额为512.10亿美元。其中,除草剂所占份额居于首位,约占42.3%;其后分别为杀虫剂和杀菌剂,所占份额分别为28.0%和26.8%。除草剂虽仍为全球第一大产品类型,但其市场份额呈现走低态势,取而代之的是杀虫剂和杀菌剂。

除了全球经济及大宗农产品价格对市场的影响外,转基因技术的推广以及抗性病虫草害的发展也影响着农药市场,尤其冲击着除草剂和杀虫剂市场。自1996年第一个转基因(GM)作物商品化种植以来,GM种子发展迅猛,年平均增长率约达10%。其发展速度显然要快于三大类农药(如图1)。

在1991~2015年的25年间,杀菌剂基本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是增长最快的农药产品类型。其次为杀虫剂,而除草剂的发展速度排在最后。

虽然除草剂在全球市场的份额有所下降,但仍占据首位,并对全球市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2009~2014年间,全球除草剂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9%。其中,ALS-咪唑啉酮类(+8.4%)、ALS-其他类(+13.7%)、PPO-二苯醚类(+6.3%)、PPO-其他类(+24.9%)、HPPD抑制剂类(+12.4%)和苯氧羧酸类(+6.5%)的复合年增长率皆跑赢除草剂总体市场(如表1)。这些产品的增长引发全球关注。

据王总介绍,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的增长主要源于南北美洲非转基因Clearfield作物的种植,这些作物可以耐受咪唑啉酮类除草剂。ALS-其他类除草剂的增长主要因为陶氏益农开发的一些磺酰胺类除草剂,这些产品近年来的增长较快,如双氟磺草胺、啶磺草胺等。PPO-二苯醚类除草剂的增长主要由于抗性杂草的发展和蔓延,尤其是用于防除草甘膦抗性杂草。王总特别指出,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是一类热点产品,其抗性出现较少,同时又有一些新产品上市,从而使该类产品增长较快。苯氧羧酸类除草剂虽是一类非常老的除草剂,但其近5年增长较快,同时预计其未来5年的增长依然较快。

2 研发成本加大,新产品上市数量显著降低

虽然新产品上市难度越来越大,研发成本逐年增长,但农药行业从未停止过创新的步伐。在2001~2014年间,转基因种子和性状的研发费用增长很快,虽然用于农药的研发费用增长也较快,但增速不及前者(如图2)。

随着新产品研发所需投入增加,在1990~2014年的25年间,不同类别农药的新有效成分上市数量显著降低(如图3)。其中,在1990~1999年的10年间,约有130个新有效成分上市,即每年约有13个新有效成分上市;在2000~2009年间,约有100个新有效成分上市,即每年约有10个新有效成分上市;而在2010~2014年的5年间,约有30个新有效成分上市,即每年约有6个新有效成分上市。由此可见,开发一个新有效成分越来越难。

王总总结了影响农药研发费用的6个方面因素:① 行业进一步整合,投入新产品创制的公司减少。因为监管要求更严,新产品上市前投入的成本更高,很多原先能上市的品N现在无法上市,这样也促使企业兼并重组,以加大投入;同时,创制公司的研发投入更趋谨慎。② 研发投入更偏向种子和转基因技术。取得转基因技术方面的成果要相对容易,而且一些测试费用也较农药低。③ 新有效成分开发成本显著增加。④ 登记注册监管环境愈加严格。⑤ 关注生物解决方案。如拜耳近年来花很大精力开发生物农药等。⑥ 在过专利化合物保护方面投入增加。如开发一些防御性技术,包括新剂型和种子处理等。

3 新除草剂源源不断,HPPD抑制剂类最为丰富

王总在报告中介绍了2010年以来新近上市以及将要上市的19个主要除草剂,其中包括4个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3个合成激素类除草剂,2个光系统Ⅱ(PS Ⅱ)电子传递抑制剂,2个长链脂肪酸合成抑制剂等(表2)。

王总指出,在新除草剂中,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最多,难能可贵的是,该类产品抗性案例较少。其中,先正达氟吡草酮(bicyclopyrone)已经上市,上市产品皆为三元或四元等复配产品,这些产品对草甘膦抗性杂草效果较好。拜耳氟酮磺草胺(triafamone)为水稻田除草剂,ALS抑制剂,这类药在水稻田、小麦田已普遍产生抗性。王总因此认为,氟酮磺草胺可能刚上市时效果不错,但其市场生命力有待观察。拜耳茚嗪氟草胺(indaziflam)为纤维素合成抑制剂,其作用机理较老,但近二、三十年没有新产品上市,所以是一个有新意的产品。巴斯夫苯嘧磺草胺(saflufenacil)为PPO-其他类除草剂,其作用机制很有吸引力。

王总认为,日本农药公司的创新能力较强,其创制产品也较多,但大多数日本公司因承担不起全球开发费用,往往与其他跨国公司合作开发世界市场。

4 锐活TM和灵斯科TM,合成激素类除草剂中的全新化合物

传统合成激素类除草剂主要有4类:吡啶羧酸类(如氯氟吡氧乙酸等)、苯甲酸类(麦草畏等)、苯氧羧酸类(2,4-滴、2甲4氯等)和喹啉羧酸类(二氯喹啉酸等)等。

而氟氯吡啶酯(英文通用名halauxifen-methyl;商品名ArylexTM、锐活TM)和氯氟吡啶酯(英文通用名florpyrauxifen;商品名RinskorTM、灵斯科TM)是陶氏益农新近开发的芳基吡啶甲酸酯类除草剂中仅有的两个产品,是合成激素类除草剂中具有全新结构的化合物(如图4)。

合成激素类除草剂为天然激素模拟物,通过破坏植物生长调节进程而起效。当该类产品与靶标位点结合后,会诱导细胞内相关生命活动暴增,导致敏感植物生长失控,最终导致其死亡。合成激素类除草剂主要通过叶面吸收,少量通过根部吸收。进入植株的有效成分通过木质部和韧皮部传导,并在生长点累积而发挥作用。

合成激素类除草剂普遍具有吸收和传导性能好、症状发展相似、起效快、适应多种耕种体系、不易产生抗性(因靶标比较复杂,有5个靶标位点)等共同点。

但与传统合成激素类除草剂相比,芳基吡啶甲酸酯类除草剂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与靶标位点有独特的结合紧密度,广谱(除对阔叶杂草和莎草有效外,对主要禾本科杂草也有效),用量很低,速效,持效,降解快速,挥发性低,与其他化合物可混性好,对后茬作物安全。

TIR1、AFB5是合成激素类除草剂中两个最重要的靶宋坏恪5背草剂与靶标位点结合非常紧密时,其用量显著降低,尤其是与AFB5紧密结合,导致灵斯科TM和锐活TM用量大幅下降(表3)。

灵斯科TM杀草谱广,对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及莎草皆有效。其用量极低,有效成分用量为5~50克/公顷;无拮抗,无交互抗性;对环境非常友好。灵斯科TM应用广泛,可用于水稻、禾谷类作物、大田作物(出苗前处理)、果园、草坪、草场牧场、水面(水塘湖泊)等。灵斯科TM特别适用于水面防除水葫芦等,它是所有除草剂中对水生生物最安全的产品。试验证明,即便对合成激素类除草剂,灵斯科TM也没有交互抗性。

锐活TM用于多种谷物田防除阔叶杂草,有效防除抗性杂草,用量低,效果稳定,安全性好。王总指出,防除抗性杂草是产品进入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5 关于除草剂发展方向的思考

王总分析了目前全球除草剂发展的新形势,他分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① 转基因耐除草剂作物的开发是影响除草剂市场的一大因素。在抗草甘膦作物上市之初,人们曾悲观地认为除草剂市场走到尽头了,甚至在2000年前后,各公司裁减除草剂创制人员。然而,从2004年开始,市场发现了草甘膦抗性杂草,这时各公司又开始除草剂创制工作,所以除草剂市场与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关系非常密切。② 抗性杂草。抗性是除草剂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实不光是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也是如此,它们与抗性发展的关系紧密。③ 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也促使除草剂市场的发展。④ 其他新技术,如互联网、遥感、大数据和无人机等。它们可能不是直接影响因素,但可以间接影响除草剂市场的发展。

王总认为,产品开发仍是除草剂行业发展的基础。① 开发新的作用机制。开发新作用机制的有效成分非常难,在除草剂行业过去20年的发展中,没有发现新的作用机制。② 加强现有不易产生抗性的作用机制的产品开发。如PPO抑制剂类、HPPD抑制类、合成激素类等。③ 开发混剂,进行混用等。一方面可以扩大杀草谱,更主要的是可以防除抗性杂草。④ 转基因技术的开发。如抗草甘膦、草铵膦、2,4-滴或麦草畏等除草剂的转基因技术的开发,将带动这些除草剂的市场增长。同时,为了防除抗性杂草,通常将这些大宗除草剂与其他产品复配,如草甘膦与PPO抑制剂类除草剂复配等。

第3篇

集成信息技术,保障了农信采的先进性。农信采通过GPS定位技术,精确匹配采集位置,强化了农产品信息的实地采集,提高了采集数据的质量;通过集成GIS地理信息技术,清晰采集点布置,优化采集点网络布局;通过兼容GSM、GPRS、3G/Wifi等多种网络传输技术,保证传输路径畅通,确保了采集信息的及时、高效传输;通过远程更新控制,实时更新软件功能与版本,确保了数据采集的稳定运行。多种实用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全面保障了农信采设备的先进性,有效驱动了大数据背景下监测预警工作的开展。

嵌入行业标准,确保了数据的规范性。农信采嵌入《农产品全息市场信息采集规范》和《农产品市场信息分类与计算机编码》两个行业标准,丰富了全信息采集要素,规范了数据采集步骤,统一了数据编码标准,保证了信息采集的规范性;嵌入知识库功能,实现了农产品名称、品种图谱和产品属性信息的有效辨识,增强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嵌入图片采集功能,做到了信息的可视化采集,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过程中的品质跟踪问题,提升了信息的透明度;嵌入了自动纠错功能,有效防范了信息采集过程中的误操作问题;设置密码功能,减少了信息的随意报送,防止设备丢失后的信息泄露与恶意采集。通过嵌入行业标准、增加知识库、设置报错及密码确认等功能,全面保证了数据的规范性,增强了数据的准确性。

CAMES智能处理,实现了监测预警的即时化。农信采通过网络与CAMES系统(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的无缝对接,实现了数据实时采集和自动聚合;CAMES融合了生物学机理和经济机制等模型,建立了上万个方程式,做到了多品种、多市场、多区域的覆盖,能够对粮食、油料、糖料、蔬菜、水果、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棉麻类等11大类农产品进行并行处理,实时分析和智能研判,将农产品市场中的风险从定性分析转向量化判断,并快速做出预警,化解市场风险,真正满足了农产品监测预警即时性的需要。

多元化协同布局,增强了农信采的普适性。农信采利用了组件开发、嵌入式开发等技术,形成了基于Windows Mobile和Android操作系统的专用机和手机两个版本,增强了系统的兼容性。专用机农信采具有防水、防压、防摔的特点,手机农信采操作灵活、便于携带,多版本的开发大大增强了农信采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适应性。农信采可以通过GSM、GPRS、3G/Wifi等多种通信方式实现数据传输,做到了与电信、移动、联通等多种网络信号的兼容,提高了农信采的网络环境适应性。农信采的软件系统具备自动更新功能,实现了设备的远程交互管理,减少了人工系统维护,降低了设备运维成本。分系统、分版本、分运营商、远程更新的多元化协同布局,极大地增强了农信采的普适性。

农信采在天津、河北、湖南、福建、广东等5省市50余个农产品市场开展试点应用工作,每日就69个品种的田头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的价格数据进行采集上报。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成就显著。2013年1月27日,就农信采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可行性进行了论证。以刘旭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认为:农信采已具备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技术条件,将成为把握农产品市场信息的利器。

第4篇

(一)信息不对称,盲目跟风

农产品的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过剩,是农产品市场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农产品结构调整滞后,生产、技术、加工、流通信息不灵,农产品流通的网点、规模、设施等与农产品市场的发展需求极不相称,适应农村市场商品流通的体系不健全所致。市场信息的形成机制和信息传播手段的落后,使农户缺少市场信息的指导。这样,生产就很难适应需求的变化,农产品面临严峻的市场问题,也就必然导致农业增产不能增收。

(二)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薄弱

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总量不足,装备落后,在大中城市要稍微好些,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包括县乡,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大多简陋陈旧,流通辅助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为储藏条件差、能力低。过去,我国农产品十分短缺,仓储设施的建设较少,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农产品出现大量的剩余,这就要通过储藏等方式进行吞吐,调节市场的供应,以缓解农产品的季节性矛盾。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投资以及缺乏引导和管理,我国的农产品储藏设施的建设处于盲目无序的状态。

(三)农产品交易市场不规范,方式单一

农产品流通主体发育缓慢。现在传统的方式主要是一对一式的现货交易,多数企业和农户之间是买断关系,订单农业履约率不高,农民受益有限。农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化程度和市场覆盖率低,一家一户的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如同散兵游勇,各自为战,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现代化的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不普及,期货交易、远期合约交易形式更少。这种状况造成交易市场运作的效率很低。

(四)农产品营销观念和手段落后

我国农民虽然在生产方面已经努力地去适应市场的需要,但在销售方面显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关键在于他们还不能走出去,主动地选择最有利的市场去销售,而是被动地等待市场的选择。目前,农民自己的经销组织较少,这样,农民不仅会失去大量的商业利润,同时也增加了农产品的运销成本,使一些在产地价格较低的农产品进入销售地以后价格较高,同时也会发生区域性的供求矛盾。就农产品的营销手段而言,目前是比较落后的。

二、加强农产品流通的有效策略

(一)培育多层次农产品市场,拓宽农产品流通主渠道

目前,我国农产品收购、储藏、运输等基础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批发市场是我国当前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70%的农产品通过批发市场进入零售环节。进一步扩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支持范围和规模,培育多层次的农产品市场势在必行。继续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系统建设。鼓励蔬菜、水果、肉类、水产等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恒温冷藏保鲜库、低温冷冻冷藏库、气调保鲜库等冷藏贮运设备,实现对生鲜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全过程的保鲜冷藏。继续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和检测、安全监控、信息、结算、废弃物处理中心等准公益性设施项目。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工、分捡、包装等农产品增值加工设施,以及交易厅棚、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大农产品营销力度

1.加强农产品市场的调查研究和信息的采集。建立主销市场农产品需求信息库,加强市场信息的采集。积极建设大宗农产品预警系统,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2.积极建立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建立和充分利用农产品销售的信息平台、农产品流通协会等,建立健全农产品销售窗口,扶持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建立连锁店,在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设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专销区或专柜。

3.积极推动产地与市场对接。要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形势,发展订单农业,尤其要推进大宗农产品和一些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场(市场)地(农产品基地)挂钩”管理,提高产业发展水平,降低市场风险,增强市场服务功能。通过培育多层次的农产品市场,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切实扩大农产品消费、保障广大农民的利益。

(三)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主体

1.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首先要根据产业布局和市场容量,认真做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编制,构建数量适度、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其次要在巩固农产品市场交易功能的基础上,拓展市场的信息功能、价格形成功能、质量安全功能、客商采购功能、物流配送功能、网上虚拟市场功能。要加强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搞好农业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降低农民进入市场的风险。

2.积极扶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建立新型、高效农产品营销网络。利用大型流通企业营销网络优势。整合资金,支持一批跨区域的大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提高农产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能力。鼓励支持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企业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领办、创办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组织。

(四)健全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

第5篇

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农业部制定并组织实施了《“十一五”时期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指导各地有序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农产品批发市场4300多个,在区域布局上实现了产区和销区全覆盖,在市场类型上实现了综合性和专业性互补充,在经营范围上实现了种植、畜牧、水产等农产品全包容。同时,农贸市场数量稳定在25000家左右,超市在农产品流通中的比重稳步增加,农产品期货上市品种达到13个。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渠道,以农贸市场等零售终端为基础,以连锁超市等现代流通方式为先导,以期货市场为补充的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

农产品流通设施明显改善。农业部在全国组织实施了旨在提升流通设施和市场管理水平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拓展5520工程”,积极引导多元投入,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市场服务功能,提升市场经营管理水平。制定了《农业部定点市场管理办法》,促进大中型批发市场规范管理,到“十一五”期末,农业部定点市场总数达到776家。与商务部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共同推进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发挥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作用,加强批发市场建设与管理经验交流,引导批发市场开展现代化建设。

农业会展经济蓬勃发展。农业部主办一批大型展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农业部每年参与联办的省级展会已达30多场。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每年全国县级以上农业部门累计举办农业展会及各种展示推介活动700多场次,开辟网络促销专栏或举办网上对接会6000多个。与此同时,农业系统每年还组织参加海外各种展会10多场。依托中国农业信息网建立网上交易平台,“十一五”期间累计供求信息近150万条。针对鲜活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和结构性卖难,农业部组织销区与产区对接,建立了日常购销对接机制。

第6篇

一是强化农产品批发市场规范运行指导。组织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规划研究,会同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把好市场建设规划准入关。积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加快物流能力建设,规范交易秩序,缩短流通时间。指导、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完善市场功能;组织交流市场建设与管理经验,督促搞好行业自律;调研反映行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是建立符合品种特点鲜活农产品储藏保鲜体系。研究蔬菜、水果生产布局和品质特性,支持主产区依托规模化生产基地,加快建设田头预冷保鲜设施,提高采后商品化处理和预冷保鲜能力。针对鲜肉、鲜蛋、鲜奶的运销特点和保鲜要求,支持在优势主产区建设一批大型冷冻冷藏中心,提高吞吐调节供求的能力。针对活鱼和冰鲜水产品的保鲜特点要求,支持在沿海、沿江、沿湖依托渔港码头和批发市场建立水产品冷冻保鲜中心,提高水产品稳定供应能力。

三是积极培育农产品市场流通主体。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总经理(董事长)、农产品经销商、经纪人队伍的培训,着力提高整体素质和能力。定期表彰农产品市场流通领域的优秀人物,总结宣传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营造尊重、关心和支持各类农产品市场流通主体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是培育保护发展农产品品牌。建立健全地方名牌农产品推选认定机制,加强对农业品牌的市场推介,利用网站、博览会、交易会及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宣传促销,帮助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强规范管理,严禁借品牌培育之名的各种乱评奖和乱收费行为,配合工商部门严厉查处仿冒名牌农产品的行为,保护品牌资源。

五是强化市场信息采集分析与制度建设。县(市)级农业部门要建立健全农产品收获上市预供货信息收集制度,提前半月以上组织采集预供货信息,提早做好产销衔接。省级农业部门要建立健全重点批发市场信息收集制度,加强产销情况调度分析,对市场异常波动及时发出预警,积极发挥市场信息对农产品物流的引导作用。

六是调研反映“绿色通道”政策落实情况与问题。与交通部门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及时通报“绿色通道”政策执行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开展情况调研,推动落实好“绿色通道”政策,研究提出政策措施建议,有条件的地方要协调争取扩大享受“绿色通道”政策的品种范围,为农产品物流运输创造更宽松的环境。

七是探索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总结宣传农产品电子商务典型事例,支持现有农业网站拓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功能,帮助制订上网交易农产品的标准规格,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市场销路,加强对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的市场信息服务。宣传一批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成效显著的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第7篇

2008年以来农业市场信息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

(一)加强农业市场趋势分析,为指导工作和宏观决策服务。及时研判农产品价格下行态势,从去年9月份开始,一些农产品价格掉头下行,农业部及时做出了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加大的重要判断,建议把稳定农产品价格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2009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保持农产品合理价格水平做出了相应安排。科学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产品影响,重点就棉花、大豆、油菜子、马铃薯、奶业等九大品种产业链条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积极构建农业农村经济监测预警工作新格局,从2008年7月开始,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主动发挥综合部门的统计归口管理职能,每月编报《农业农村经济重要数据月报》。针对主要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分别建立价格日报、周报、月报制度,定期编发《农产品价格专报》,同时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着眼于大宗农产品产业预警,建立主要农产品监测机制。

(二)加强市场调研,推动扶持政策出台。成功开展农产品价格形成及利润分配机制调查。2008年2月,开展了9个品种价格形成和利润分配全程跟踪调查研究,得出了农产品价格上升主要来自于农业外部推动、农产品利润分配得益最多的是流通环节的重要结论,促成国家出台了取消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市场管理费和长期实行绿色通道等政策。推动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及时研究提出2008年主要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进口配额、总量平衡等方面的有关政策建议,以及2009年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政策,推动最低收购价水平大幅提高,并将广西早稻、河南稻谷纳入最低收购价执行范围。积极促成在成品油价税费改革过程中对农业实行支持政策。去年底,国家决定推行成品油价税费改革,取消机动车养路费等六费,实行成品油的价内税。经反复协调,在最终出台的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中,明确了通过提高农资综合直补标准等方式对农机、渔业给予支持。

(三)加强产销衔接,开展农产品营销促销。积极应对冰冻雨雪和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协助调度运力需求,开设“鲜活农产品运销”网上专栏,及时组织灾区鲜活农产品外销促进活动,组成采购团积极前往灾区收购贩运。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据统计,参展企业和采购商超过15000家,吸引群众超过30万人次,贸易成交金额超过380亿元,现场销售金额超过6800万元。有效化解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2008年,各级农业部门建立健全综合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全国性和区域性相补充的农业展会促销体系,累计举办各种展会和现场对接活动600多场次,实现贸易成交金额3500多亿元。各级农业部门累计网上农产品供求信息100多万条,开辟促销专栏或举办网上对接会近1000个,实现对接金额150多亿元。尤其是针对部分鲜活农产品出现滞销现象,各级农业部门积极行动,较好解决了马铃薯、柑橘、瓜菜和鸡蛋等农产品卖难问题。努力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协调中国农业银行落实与农业部签署的《共同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农业银行已向各地批发市场落实贷款25.3亿元。

(四)加强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农业信息采集和信息服务能力。农业部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业信息统计工作的通知》和《农业信息采集基点调整方案》。加强统计制度管理,对部内7个司局12种调查制度进行规范。从2008年12月开始,农业应急信息采集系统开始运转,在全国选择5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信息重点采集点,重点监测58种“菜篮子”产品每天的价格和交易量。扎实推进农业信息化重点工程。加快“金农工程”建设,农业部承建的国家农业数据中心机房已经建成,20个省份的项目已经开始进行初步设计和实施。2008年,新建“三电合一”地县级平台109个。截至目前,“三电合一”已覆盖全国1000多个县,受惠群众超过3亿人。积极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各级农业部门充分利用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各种媒体,拓宽信息渠道,不断创新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各地相继开通12316“三农”服务热线,通过手机短信、网上视频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当前一个时期农业市场信息工作的主打业务

在2008年的机构改革中,农业部党组高度重视市场信息工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从市场与经济信息司整体划转到新成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强化了市场信息工作归口管理及信息采集整理和分析预警职责,增强了农业市场信息工作力量。农业部要求各地在地方机构改革过程中,也要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等方面强化市场信息工作。如何加强市场信息工作,农业部提出,关键是要抓好四项主打业务:

第一项任务是推动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农业部门从1994年开始,以开展定点市场工作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市场体系建设。但是,近年来农产品市场工作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有关部委工作力度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农业部门必须立足自身优势,着眼于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发挥好市场对生产的引导作用:一是以产地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为切入点,强化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以冷链物流建设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方式,提高流通效率;三是以建立健全产销衔接机制为着力点,搭建多种形式的展示促销平台;四是以启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为抓手,推动“菜篮子” 产业健康发展。

第二项任务是研究政府调控农产品市场的政策措施。国家对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越来越重视,农业部门在这方面责任越来越重大。目前要重点搞好四方面政策研究。一是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重点围绕粮食最低收购价和棉花、大豆、油菜子临时收储政策执行效果,及时反映新情况,提出完善政策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农产品市场流通政策,重点围绕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就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减免铁路运输基金和扶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等提出政策建议。三是农产品贸易调控政策,重点围绕防止进口农产品冲击国内市场和优势农产品出口受阻两大目标,就配额、关税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提出政策建议。四是农资市场调控政策,跟踪研究农资综合直补政策执行情况。

第三项任务是完善农业市场信息采集制度。一是在准确性上下功夫,要加大信息采集力度,严格按照统计学方法抽取样本点,严格执行数据采集制度,加强工作考评,提高数据质量。二是在全面性上下功夫,不仅要采集价格、生产和成本等基础信息,还要关注交易量、调进调出量和进出口信息,做到各环节数据的全覆盖;不仅要采集工作日期间的信息,还要采集节假日期间的信息,做到时间序列的全覆盖;不仅要关注大宗品种的信息,还要结合本地及时关注地方特色品种的信息,做到品种上的全覆盖。三是在及时性上下功夫,各地要制定严格的信息日历制度,引导生产和消费。

第四项任务是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工作呈现“八仙过海” 的局面,多部门、多主体都争取在农业信息化进程中有所作为。农业市场信息部门在这项工作中具有自己的优势,尤其是软件建设与信息服务方面责任重大。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中,各地如何形成自己的特点,并同时以重点项目为依托,形成工作合力。要按照“目标一致,标准一致,系统对接,上下联动” 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信息项目建设,提升信息服务水平。要积极发挥信息项目工程的作用,通过项目投资带动一个区域的信息化水平。

2009年全国农业市场信息工作的四大任务

(一)大力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一要加强规划指导。今年部里将组织各地在开展产地批发市场和农资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规划》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建设规划》。二要推动批发市场升级改造。要组织对已有748家农业部定点市场进行清理,探索建立定点市场动态管理机制。要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加强与银行的合作,为市场建设引进信贷资金。三要稳步推进“菜篮子” 工程。今年拟推进新时期大中城市“菜篮子” 工程建设,提高“菜篮子” 产业科学发展水平。四要优化流通环境。要积极配合交通运输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免收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通行费政策,加快制定鲜活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政策的品种目录,推动绿色通道政策实现规范化管理。

(二)大力加强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一要抓好信息采集监测。今年针对农产品市场复杂形势,农业部将加大对地方信息采集监测工作的支持力度,各地也要相应增加投入。要做好信息采集点调整工作,适当增加信息采集频度,严格执行信息报送制度,开展数据清洗工作,加快数据共享步伐,建立省级信息共享平台。二要抓好形势分析研判。在品种上,农业部已经在粮、棉、油等7种大宗农产品开展月度预警分析基础上增加了肉、蛋、奶、果、菜等11个品种。各地也要组织开展重要农产品和农资供求深度分析。三要抓好政策研究协调。当前,要加大对粮食最低收购价、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进出口关税和配额等方面的研究;加大对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农资价格上涨与农资综合直补联动机制、主要农产品补贴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第8篇

当我走出农业部(即美国农业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USDA,下同)光鲜的办公室之后,迎接我的通常是牲口的哞哞声,慌忙躲开马车的同时还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踩到牛粪。生活在亚特兰大的我,通常很少能够接触到活生生的牲畜,但自从成为一名农业新闻人,我与家畜们“亲密接触”的机会便迅速变多了。

美国农业市场信息的权威来源是美国农业部下属的农业行销局(USDA’s Agricultural Marketing Service ,AMS ),该机构提供美国农业经济所需的日常的、可靠的数据。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汇集整理相关数据,通过实地采访撰写稿件并出去。这涉及千千万万美国农业从业者的切身利益。

如果说作为一名农业新闻人与普通人生活有什么不同,那么我的一天通常会从牲畜拍卖会开始,或许能算一个。牲畜的拍卖价格、分等分级行情都是我关心的内容。要了解每日最真实的行情,就需要与买卖双方充分沟通,这意味着需要与形形的人打交道,有可能刚刚采访完阿米什人(美国本土基督新教教徒)牛贩,就要同来自巴基斯坦的卖家咨询清真食品的销售情况。我们会收集来自全国的成千上百种农产品市场行情信息,从有机食品行情到地方特产价格无所不包。

工作时间越久,我就越发认识到农产品市场信息的重要性。曾有一位北卡罗来纳州的牧羊人来电征询我的意见,包括定价多少合适、多大的羊会受欢迎、即将到来的节日行情会怎样等等。在听了我的建议之后,他便坚定地把羊装上卡车,去了另一个州进行销售。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我发现我帮助一位农户做了重要的商业抉择,不仅仅基于报道中记录的数据,更依靠我长期积累的市场方面的知识和对行情的敏锐判断。由此我便意识到,有很多从业者都依赖着我们提供的行情信息。

第9篇

2011年,山西省主要领导多次赴北京与农业部、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开展农业合作对接,取得丰硕成果。

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与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共同推进山西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形成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签署《北京市人民政府、山西省人民政府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为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发展方面的合作,丰富首都农产品市场,加快转变山西农业发展方式作出重要决定。

签署《山西省人民政府、中农集团农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决定在建设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特色农畜产品网络,开展农业先进技术合作,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等方面展开密切合作。

签署《山西省农业厅、北京首都农业集团关于加强产销对接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确保北京市场有效供应,加强晋京两地产销对接,双方在建设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中部农产品物流中心、开展农业先进技术合作、区域农业合作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

搭建平台,全面打造山西特色农产品品牌

山西省以“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为平台,全面强化与国内外交流合作。历时7天的第二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观展人数18万人次,共有10个国家、22个省(市、区)1700多家企业参展参会。共签订贸易成交项目3209个,签约金额332亿元;现场批零销售5576.3万元。投资签约项目159个,签约额398.6亿元;签订了51亿元的京津晋农业战略合作协议,20.88亿元的农机贸易项目,3.5亿元的农超对接项目。

与此同时,山西省也一直坚持走出去战略,在北京建立多个山西农产品展销中心,强化品牌宣传,占领市场。目前已建成的有“农展馆山西农产品北京展销中心”、“朔州市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吕梁市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东城区天镇县蔬菜直销店等,在建的还有新发地山西农产品展销中心等。

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

2011年,省农业厅共在农产品价格信息采集上投入117万元,用于对各个调查点的经费补助,其中14家农产品批发市场补助42万元;23个超市、23个集贸市场共补助28万元;40个县补助49万元(其中3个蔬菜生产大县每个县多补助3万元),用于产地价格的重点监测。确保了价格采集、供需信息及时、准确报送。省农业厅每年还拿出330万元,用于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系统、冷链物流等系统升级改造,并在市场出现供需矛盾时,及时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充分发挥其集散功能,有效缓解市场供需矛盾。

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

2011年,省农业厅把农产品监测预警工作作为本年度一项重点工作,并在全省确定了14家农产品批发市场、23个超市、23个农贸市场、40个县为农产品价格采集点。14个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以批发价为主,每天报送一次,并对每周的价格进行供需分析,作出价格预警、判断;23个超市、23个农贸市场每周报送一次,以零售价为主,每周要进行环比、同比分析,并对市场供需提供综合分析报告;40个县每半月报送一次农产品价格,以产地价格为主,主要了解农民是否有卖难问题,同时也作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判断指标。每个月初,由省农业厅有关部门、专家和各市农业部门专家联合对上月农产品市场运行情况进行一次分析研判;每季度组织厅有关部门和各市农业部门主要负责人召开季度经济分析会议,为参加省政府全省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议提供素材;加大分析研判,及时《山西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和《山西省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成立山西省农产品流通协会

2011年2月28日,山西省农产品市场流通协会成立。该协会是省农业厅和民政厅批准成立的一家全省性行业协会,其业务主管单位为省农业厅,为非盈利性的社团组织,成员主要来自省内农产品市场流通行业及高层管理人员、专家学者和相关中介机构。该协会主要功能包括: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开展行业管理,维护行业及会员合法权益;制定行业规划,对行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提出建议;组织会员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发展同国内外相关组织的联系;组织会员单位共同举办和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活动等。

2012年,山西省财政继续投入330万元,用于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市场信息化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等建设。有关部门要加大批发市场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工作手段,确保产销对接效果,确保农民生产利益。

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的同时,继续加强对14家农产品批发市场、23个超市、23个农贸市场、40个基点县农产品价格的监测,特别是要加大对产地出售价、农民出售价的监测力度,及时分析、研判农产品市场运行情况,做好《山西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确保不出现大的“卖难”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