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3 14:39:56
导语:在对网络教学的建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护理 自学考 网络教学
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对人类生产力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护理教学已不能独立于信息革命之外,护理网络教学将是一项新的革命和挑战,具有极其广阔前景。但迄今为止,在医学领域中护理网络教学的步伐显得十分缓慢。护理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学历、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而人才的匮乏,谈何发展。因此,推进护理网络教学,是护理事业发展的新试点。
1 普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学习年龄 参加自学考的护士年龄大多集中在20-45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护士,年轻的忙于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翻班、社交、恋爱;年长的承担家庭、事业双重压力,即使放弃休息娱乐,也只能抽出甚少的时间与精力来参加学习,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力逐渐减退,考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的甚至在复习后阶段放弃考试的机会。从开学到学期结束,参加学习与完成学业人数差距悬殊。
1.2 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自学者学习的效果。参加过辅导班的同学都觉得老师的教学水平差异很大。高水准的老师教学思路清晰,对教授的内容能融会贯通,注重教育学的互动,对于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接受医护领域中的新概念、新知识,学生不仅获得知识的更新,还学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有的老师缺乏上述的优势,照本宣读,课后同学们感觉还不如在家自己看书。
1.3 办学单位 要考虑师资力量的均衡,要考虑教学经费,要考虑上课安排不影响教师与学生的工作时间,要考虑教学场地、教具、设备,要考虑上课环境的安全便利等等,为此办学单位每个学期都要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进行上述工作。
1.4 辅导地点 自学辅导点少又分散。由于城市建设,许多同学搬迁到很远,其中包括近郊的求学者,她们比一般同学花费更多时间在路上,路途的疲劳降低了听课的效率,一些同学为赶头班或末班车,经常迟到、早退,影响了听课的质量。
1.5 考试时间 目前参加自学大专、本科生占医院护理人员的半数以上。由于考试时间过于集中,每逢4月和10月考试高峰期,是护士长排班最头痛的日子。为了保证病房工作的正常运转,防止医疗差错,大家轮流休息,小的科室无法安排,只能翻中夜班后参加第二天的考试,自学考的道路变得越来越艰难。
2 网络教学的意义
网络教学利用互联网技术,跨越时空限制,最大程度地整合教学资源,将一流师资和一流教学设备,通过网络与大批需要得到新信息、新知识的护理工作者结合起来。具有投资少、效益大、覆盖面广、受益人多以及互动性更强等特点,且教学水平适合各层次需求,实现了非实施交互式学习[1],满足了各层次护理人员渴望学习深造的愿望,同时使办学单位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消耗。
3 网络教学的功能
3.1 开展远程教学 网络为自学者提供一个24小时开放式课堂,克服了时空限制,即上即学;克服了师资力量的不均衡,汇集优秀教师于一体。通过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形式。网上,即教师运用文字、图表、录音、影像等多媒体技术进行形象生动的教学,安排试题,进行网上互动式讨论;网下,即举办每月一次辅导班,对疑点、难点进一步解答,在掌握学习进度同时,对学生的自学方法、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给予面对面指导。
3.2 相关学科教学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医疗制度的改革、疾病谱的改变以及社会老龄化,护理模式的转变,使护士从纯粹为个人服务发展到人群,由一般治疗护理和恢复健康提高到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2]。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护士不仅具有丰富的临床医疗护理知识与经验,还需掌握多方面社会知识。网上登载社会学、老年学、人文科学、人际关系学、经济学、美学、医疗护理相关法规等知识,有助于护理人员的全面发展,促使临床护理向专科护理、社区护理延伸。
3.3 护理人才交流 自学者面临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把握这一时机,将自己推向市场?网上人才交流为优秀者提供了展示个人才能的机遇与平台。其最大的优势:平等、快捷、省时、费用低廉、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1]。个人可通过网上查阅各医院招聘信息,录入个人资料并在线应聘;医院在网上可以查询个人资料,招聘信息,刊登面试通知。随着网上虚拟人才交流洽谈的规范,为各层次人才的交流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3.4引荐参考数目 可由教学老师配合教材推荐,或通过优秀学生推荐高质量的辅导书目或软件,起到抛砖引玉、填补校外自学不足的目的,通过网络广覆盖面,使更多的同学得到这些制胜法宝。
3.5 参阅考试例题 网上浏览历年试卷或有代表性的模拟试题集,能把握复习的范围和难度,所提供的仿真考试环境,使自学者检验知识掌握的程度,为考试作好准备。另外,在网上进行部分考试项目,以缓解考试过于集中的问题。
3.6 交流自学心得 自学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败,其因素诸多很难说全。通过稿约不同层次的自学者,谈谈各自的艰辛历程,介绍成功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说说遇到的种种困难及如何克服的,让更多迷茫的学生走出误区,共同寻找学习的新方法,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3.7 获得自学信息 任何关于自学考试的信息都能在网上查询,包括招生政策、规定、各科考纲、课程安排、考试安排及注意事项、最新通告、网上报名、网上查分。自学者随时接受这些信息,避免了类似错过开学或报名考试的情况,及时调整好前进的方向。
关键词:社交网络;人人网;大学生;人际关系
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总数达到4.85亿,其中社交网络用户规模为2.30亿,占47.4%。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例最高,达到29.9%,高中以上学历群占56.1%。截至2011年1月,中国SNS用户2.35亿,而人人网注册用户已达1.7亿。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SNS市场活跃账户份额中,人人网占到25.1%,稳居第一位。从这些基本使用情况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无论是网民还是大学生用户,SNS还是人人网,它们的数量和比重都不容小觑。
校园里,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以人人网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对大学社工日常生活的渗透。无论是宿舍和食堂,还是教室、图书馆,一切可以连通网络设备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学生们“刷人人”的身影。 “人人网,网人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黏在这张“网”上,这张“网”也逐渐从虚拟空间“撒”到了现实生活,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人人网影响程度的扩大,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开始重视并着手研究相关课题。本文从行为主体和客体两方面讨论人人网对大学生现实中新的人际关系的确立的作用方式。
从行为主体来看,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新生从原本的血缘、地缘关系网中脱离出来,来到了一个人际关系网相对松散的新环境。由于大学生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的迫切需要与现实中的时空限制存在矛盾,他们中一部分人通过人人网等虚拟的社交网络寻求解决问题的捷径。人人网登陆界面上就有相符合的“大一新生专用注册入口”,许多新生可以通过搜索校友结识师兄师姐,还可以通过组建小组、班级等功能应用提前认识新同学。虚拟空间的超时空性给行动者带来了便利性、时效性和丰富的信息含量,虚拟空间中的互动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社交网络平台内容的丰富性和扩展性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举例来说,人人网用户使用发表日志、上传照片、状态等功能就是给自己的价值观找到了非物质载体从而得以表达,满足用户“被关注”的心理需求;当个人主页“最近来访”中出现陌生人,用户回访就开启了新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人人网的“留言板”担负着即时通讯的功能,双方可以使用“悄悄”话进行进一步的交谈,进一步推进关系的亲密;另外,从虚拟到现实――约网友见面,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网络与现实虽然可以联系,但是它们毕竟是相互区别的两个空间,其转化存在一定困难性和危险性,转换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埋藏着对结果产生破坏性的因素。根据社会角色理论,每个人都在扮演着形形的社会角色,大学生也同时扮演者现实角色也和虚拟角色。无论是在社交网络还是现实生活中,都有可能出现角色扮演的失调现象,致使主人公达不到角色期待而给他人留下消极印象,从而破坏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从研究客体来看,人人网已成为国内大学生群体中使用率最高的社交网络平台之一,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的实名制。人人网的前身是校内网,于2005年建立,是中国最早的校园SNS社区。“校内”一词的定位让许多大学生用户产生信赖感,填写姓名、学校、家乡等真实信息并利用它们来搜索可能认识的或期望认识的人。2009年,已经拥有一定数量学生用户的校内网更名为人人网,并于2010年底跃居中国SNS市场活跃账户份额第一位。从校内到人人,人人都有机会,人人都可参与,这一转变给大学生扩展人际关系网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大学生用户不仅可以结识同学、同乡,还可以结识更多社会上的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
然而,这种变换带来的负面影响却被大量的耀眼数据所隐蔽。虚假账户、僵尸账户的出现,以做广告等为目的的功利性互动的增多,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用户对人人网的信赖度。因此,大学生向人人网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同时,要时刻保持警惕,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我们以人人网作为社交网络一个代表,不难看出,社交网络对大学生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可谓喜忧参半。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米尔格兰姆提出了“六度分隔理论”,即在现代社会,最多通过六个人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进入信息化时代后,这一理论在现实中一次次被验证。网络极大地扩展了熟人的范围,进而使得人际交往由过去的熟人社交向弱熟人社交转变。正如威尔曼所言,社交网络提供的是弱纽带的人际联系,现实生活中则提供了强纽带的联系。有专家也认为,社交网络使人际交往成本降低、效率提高、联系速度加快,而且使人际交往从原先的“点对点”、“点对面”的熟悉的强联系人群拓展到了遥远而陌生的弱联系人群,呈现出“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新形态。可见,在弱熟人社交下,虽然交际圈有所拓展,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则趋于淡化,信任度也在降低。
长期以来,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较多处于公共空间,如教室、图书馆、餐厅、派对、集体宿舍等之中,个人的交往行为无法摆脱周围环境的客观制约。而社交网络的出现,对原有的公共空间进行了重新分割,使得现实的公共空间被分割为私人空间的碎片。无论身在何处,只要联通了网络,个人霎时即可“脱离”公共空间而进入私人领地。这一现象随着近年来大学生中笔记本电脑、手机的广泛普及而愈加明显。令人赞叹的是,网络更在不同的私人空间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这种私人空间的共享形成了无限的网络空间。借助于网络,个人可以最终摆脱公共空间的限制,极大地扩展私人空间,并自由地选择沟通对象,构建理想的共享空间、交际圈子。这种公共空间私人化、私人空间共享化的趋势也导致了很多问题,出现了现实人际交流方式“严重退化”的现象。如正在上课的教室中,经常会出现大学生面对笔记本电脑、深陷私人空当中,教室内大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与同学的交流变得少之又少;同一宿舍的室友,有事不面对面直接交流而是社交工具来交流。长期如此,这必定会对这些同学的人际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面的。一方而,社交网络维持并强化了传统人际交往所难以维系的人际关系,极大地扩展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网络创造的“虚拟现实”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实践不同角色、理想自我的场所;网络对公共空间的分隔,为大学生提供了无限的个人空间,增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动权。另一方面,网络人际交往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比如现实人际交往的退化,人与人之间情感与可信度的下降,集体认同感、归属感淡化等。
浅析社交网络对大学生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的利于弊,一方面经常使用社交网络发展人际关系的大学生不应该忘记现实中的直接交友途径;另一方面,不常使用社交网络的大学生应该适当利用网络这一新平台来拓展自己的交友圈。总而言之,对于社交网络,我们要用清醒的头脑看待它的多方面影响,趋利避害,给虚拟到现实一个华丽的转身。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第2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1年7月.
[2]易观网 2011年Q1中国SNS市场活跃账户份额[R]2011年5月.
[3]黄少华 论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J]社会科学研究 2002年7月.
[4]郭东 网络空间的二元交叠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 2005年8月.
Abstract: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high-level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and computer network teaching should conform to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in the textbooks selection,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practice.
关键词: 应用型大学;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computer network;teaching;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2-0207-02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对各种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日渐加大。许多地方院校,特别是一些新办院校,走上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道路。“应用型”本科并非一个新的概念,只是在新时代、新技术背景下赋予了新的理解――应用型本科。应用型本科教育不同于传统普通本科教育,也不同于高职教育,旨在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并担负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以及职业学校的师资等任务[1]。
鉴于此,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过程中,各应用型本科高校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开展了课程建设。如何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应用型需求,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学以致用”,是这门课程建设的重点内容。
1计算机网络课程特点
1.1 内容更新快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因特网的发展,相关知识的更新非常快。计算机网络的几本经典教材几乎每年在内容上都有比较大的更新和调整。同时,从教材的编写到出版发行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教材的内容就滞后于计算机网络科学的发展。
1.2 理论学习抽象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内容极为复杂,涉及错综复杂、彼此交织的许多概念、协议和技术。为了处理这种理论知识的复杂性,通常都围绕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的“层次”来组织教学内容[2]。然而,这个结构的学习却有着他先天的不足,就是抽象。对于初学者,很难理解这些层次的地位和关系,特别是它们在实际的计算机网络通信、应用中的位置。
1.3 实践性强计算机网络应用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各方面,而网络知识的学习理论性强,抽象度高,要使学生对网络的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就需要大量的实践。
1.4 应用型特点的教材缺乏现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材很多,但是这些教材要么是理论性强,要么是以“够用”为标准的理论贫乏的高职高专类教材。从内容上看,这些教材都不能很好的体现应用型本科教材的需求,即理论知识厚,但不深,具有较好实用性。
2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
计算机网络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学本科的第五学期开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日后科研与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网络知识与技能,以及为继续深造奠定基础,因此网络课程的教学必须有足够的前瞻性、实用性和扩展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就应该从教学的目的出发,合理地选择教材、有机的地组织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深化教学和实践。
2.1 明确教学目的,合理选择教材,有机组织教学内容根据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的需求,明确“懂、建、管、用”[3]教学目的,围绕懂网、建网、管网和用网进行教学规划。
应用型本科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但是也肩负着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的任务[4]。这样我们在教材选用原则上也应考虑满足部分学生学科型、研究型的培养需求。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课程涉及技术发展迅速、内容更新快的,教材内容不能局限于教材。所以在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中我们要以教学大纲为核心,引入本领域中发展的新技术、新思想。这样在教材的选用上,遵循了以下原则:①先进性:既要考虑教材结构的合理性,又要考虑教材理论深度符合大众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于应用型本科而言,要求理论“坚实”[4]。所谓“坚实”,就是理论的科学性很准确、实在,但是不要求过深。我们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将这个理论应用到实践。教材的选用应在满足基本理论知识的要求下,引入先进的知识和技术。②适用性: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结合专业特色来选择。③实用性:具有一定的网络应用能力。学有所用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④延续性:教材既能满足普通学生学习的需要,又能成为后继高级网络课程的理论基础,满足部分学生研究型学习的需要,特别是针对一些考研的学生。
综合以上原则,应用型本科教学建议选用网络领域公认的一些经典教材。这类教材内容丰富,知识面广,理论知识深厚,但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做到既满足“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能有较好的实用性,还需要有机地组织教学内容。根据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部分进行适当的裁剪,对于实际应用部分进行适当地扩展和加强。学习的重点放在基本的概念和方法的把握上,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或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应用型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理论教学的内容应包含六个部分:①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②Internet应用;③数据通信的基本知识;④局域网;⑤网络互连;⑥计算机网络安全。各专业可结合专业特点进行相关内容的补充和调整。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系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强调系统的观点,帮助学生建立整体观念,用高屋建瓴的视角看待网络的设计、应用、管理与维护等问题。所以,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无论是采用自顶向下,还是采用自底向上的教学方法,关键在于讲授者如何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将具体的应用与理论有机融合,找到把枯燥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实践、应用的方法。
2.2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多种教学方法。
①基本教学。基本教学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明确教学方向,把握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主要是以传统的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②采用形象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愉快学习。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根据课程每部分内容的特点,灵活选择图形解析、实物教学法,提供可视化模拟软件讲解原理,动态演示。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事物、现象讲解复杂难懂的网络问题,如网络协议比作人与人交流的共同语言;利用“电器设备工作”所需条件,讲解网络体系结构中层次的关系;利用网络中流行的 BT应用是“下载人数越多,下载速度越快”的描述,讲解P2P的工作原理,对比C/S的工作模式;利用“出租车司机的对讲机系统”这个熟悉的现象的工作原理,讲解CSMA/CD协议。 ③以创新为主旨,提倡“多练、多思、多悟”的自主式学习。鼓励和要求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多动手、多思考、多归纳,开展自主式学习。教师在讲授完计算机网络主干知识后,指定若干自主学习专题,要求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查阅资料,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开展某个专题的自主性学习。
2.3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深化实践教学应用型本科实践环节的核心应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目前,多数高校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与课程结合开展实施,基本上能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的同步,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①由于实验学时的限制,难以组成综合性的专题实验,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②实验内容设置不太合理,单项验证性实验偏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偏少,对课程设计不够重视,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针对以上实践教学现状,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的实践教学改革。在实践教学中,本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用能力的指导思想,建议把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实验内容的选择、实验内容的组织和实验安排的创新上。
①实验的内容受着实验条件的约束,所以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应本着“可操作性”、“实用性”原则进行,多选择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实用的项目,如局域网的组建、各种应用服务器的搭建等。②由于实验学时有限,实验教学只在课堂上组织是不够的,那么就需要任课老师设计一些能在课外进行的一些实验项目,如网络命令的学习、学生宿舍上网的ADSL应用等。做到学生在课堂内学习,在课堂外实践,老师通过在课内的实践环节对课外实验内容的应用检查学生实验的情况。③目前,大多数院校计算机网络的实验学时分散安排,这样时间不能集中,就会导致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实验开设困难。对此,建议实验学时集中安排开设。我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学时自2005学以来一直都采用了课程设计的模式,集中时间开设。学生在自编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讲义的指导下,在两周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七个实验,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学生们在经历了这样的实践强化之后,不仅能学会实用的网络应用,而且对网络原理课程中的理论更加清晰。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践项目的时代性很强,在编排实验内容的时候,要以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注重实用性为宗旨,对于一些过时的或在实际应用中很少出现的实验项目,给予删除,相应增加一些目前流行的网络应用技术的实验。
2.4 教学有感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一直讲授《计算机网络》及其实践课程。从中也有一些教学体会,拿来和同行分享,欢迎同行给我一些教学建议,旨在共同进步,寻找一条适应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有效途径。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我认为学生有五个需要:需要鼓励;需要关注;需要引导;需要要求;需要交流。总之,一句话“老师用心,学生也会用心”。
3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的课程。在应用型大学的教学中,处理好理论教学的深度,处理好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处理好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是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应用型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立足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上,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应在不断进步,切合实际探讨合理、先进的教学方法,这对推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建议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月望,饶开芹,马寿喜.普通本科、应用本科、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定位的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2004,(6).
[2]冯博琴.国家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建设体会. .2005.12.16.
作者:何世民 郭忻汪 文娟 杨柏灿 朱国福 潘颖宜 王海颖 袁颖 金素安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中药学教学改革设想与建议
当今教育的先进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特别在高等教育中,尤其应当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5]。针对目前中药学教学所存在的普遍问题,建议各院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引入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和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尝试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丰富教学形式开展实践教学可利用中药标本陈列室、教学实验中心及中药种植园等与中药学密切相关的教学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如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标本陈列室含有中药材标本展厅、传统精制中药饮片及名特优新中成药展厅,还有液体浸制中药鲜活标本立柱长廊,以及历年野外采集的安徽、云南、江浙沪等地区常见中药蜡叶标本;校博物馆的中药方剂馆展有各种出土药物、方书、盛药器皿及其相关的文物;校园内的“百草园”是上海地区最大的药用植物园,占地上万平方米,种植各类中草药植物300余种;教学实验中心具有指导学生开展中药标本制作的实验条件和能力。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可安排一定的课时,带领学生在这些基地展开实践教学。引入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可挑选学生日常生活中容易理解的常见病证,例如感冒、喘证、便秘、腹泻、失眠、疼痛、水肿、积聚、消渴、虚劳等,由教师建立这些病证的案例库,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临床案例,检索、归纳、选择、交流最佳药物,组织学生开展这些病证临证选药的资料检索、小组讨论、知识总结。案例教学可分别安排在开学、期中、期末。开学的案例教学主要是为了引发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并让学生适应案例教学的模式;期中的案例教学是为了保持教学的连贯性;期末的案例教学是为了对中药学的知识作一系统总结。提倡自学和网络教学自学与网络教学是“实地现场教学”模式强有力的补充。可将课程中较为次要和简单的内容安排学生自学或参与网络教学,教师布置自学要求和思考题,同时依托课程中心和网络课件引导学生自学。我院目前已逐步完善了中药学网络课件,并将网络课件与大学课程中心平台整合,不仅设置了师生互动BBS平台、每章复习自测题、病案分析题等板块,还上传了教学课件和习题等教学资源。每位学生在每章学习之后可利用网络课件进行选择题和问答题的自测;学习主动、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尝试网络课件中的病案分析模块。对于安排学生自学的内容,教师定期登录网络课件BBS与学生开展交流答疑,并鼓励学生在BBS上与他人分享自习所得的中药病案或中药知识。这一方式可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已初步取得一定的成效。优化教学设计根据中药学学科特点及教学课时的实际情况,可从整体上将教学分为讲授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自学和网络教学。将总学时的60%用于讲授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挑选重点章节的重点药物在课堂上进行精讲,其余药物作一般讲解;10%用于实践教学,安排参观中药标本室、博物馆、种植园等;20%用于案例教学,以学生讨论探索为主;10%用于自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同时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在课外参加中药学网络教学。实行多元评价建议将学生总成绩评定改为期末笔试成绩占70%,案例教学评分占30%。案例教学评价方法: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8人左右,由学生自行选出组长、副组长各1人,组织全体组员在课外进行小组讨论活动;讨论每个病案的病因病机、用药及用量、用药理由,每组推举1人在全班交流汇报;评分由组内评分和教师评分各占50%组成,组内评分由组长和副组长对组员进行评分,教师评分由教师对每组整体汇报情况进行打分。评分标准的组成为:检索资料25%、表达能力25%、分析能力25%、团队精神25%。
信息反馈及展望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通过对2010级中医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收回的114份问卷后发现:学生中77.2%认为有选择性地挑选典型药物精讲是最佳授课方式;89.5%认为观摩博物馆中药标本及百草园植物对于中药学学习有帮助;71.9%赞同课外以网络教学作为教学辅助;75.4%认为网络课件上的复习自测题对学习中药学有帮助;88.6%认为多元评价适合中药学的成绩评定;93.0%认为案例讨论适合中药学教学,且对于中药学知识的记忆理解有帮助;95.6%认为案例讨论对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具有复习作用,案例讨论不仅有助于今后方剂学的学习,还有助于培养中医思维能力。可见,上述教学改革设想与建议得到了绝大多学生的认可。尽管中药学的主体内容相对稳定,仍然以传统药学知识为主,但中药学的教学方法却需要与时俱进。经过调研及初步的教学尝试,证明这样的改革可改变中药学往常重考点、轻能力的单一评价方式,营造师生互动的授课气氛;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开发学生的中医思辨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新生教学思想与方法可被中药学教学所利用,只要教师能秉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更新教学知识,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中药学的教学效果必将越来越好。
本文认为网络课程的数量和质量是当前制约远程学习者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我国目前网络教育学院开发和使用的网络课程作为调查和分析的对象,结合对“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第一、二期的部分网络课程以及部分网络教育学院自行制作使用的一些网络课程的调查分析,对网络课程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反思,同时提出了远程教育网络课程设计、开发、应用等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
从1998年9月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试点现代远程教育至今,全国已有67所普通高等院校建立了网络教育学院。随着网络教育试点实践的实施,对我国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认为制约远程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因素很多,其中之一便是课程问题。调查显示,现有的网络课程无论从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能适应网络学习者的需求;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网络课程始终处于非主流的辅助地位。本研究试图对我国当前网络课程的现状作一调查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网络课程之角度对远程开放学习做一反思。
本课题调查与分析的对象,涵盖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第一、二期的部分网络课程以及部分网院自行制作使用的一些网络课程;涉及网院的母体学校包括,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学科包括理论力学、日语初级教程、刑事诉讼法学、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脑广告设计与制作、机械原理、针灸学、财政学、画法几何和工程制图、动物生物化学等等。
一、对网络课程进行分析后的总体评价
课题组在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对网络课程的总体评价如下:
1.几乎所有的网络课程都非常重视教学内容的”讲解”、“演示”环节,不同院校不同学科各展所长,如流媒体视频、文本、Flas等,更有使用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以尽可能将课程知识讲全、讲细、讲系统,且大部分教学内容皆按印刷课本章节顺序编排。
2.网页的设计在布局、风格、色彩、链接、超文本等诸方面已相当专业化,基本不存在什么问题。
3.学科特点非常突出。不同学科在栏目设计、技术实现,及内容安排上皆能发挥学科所长、突出学科优势、符合学科特点。比如,语言学科能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听、读训练和情景对话;工科则利用各种图片、虚拟现实技术、Flas等演示与讲解原理与过程;其他学科如法学的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的角色扮演;医学的各种病理图片、体内器官动画,药剂配方图表等。
4.常用的几种教学方式归纳如下:
文字+图片+表格
文字+图片+表格+多媒体动画(多以Flash为主)
文字+图片+表格+视频(流媒体、其它格式)
文字+图片+表格+多媒体动画十教师的电子讲稿(PPT)
5.网络课程基本栏目包括:导航、课程介绍、课程教学、练习。
6.基本上都注意到了综合使用多种媒体,有的教学信息的表达更活泼、更有效。
7.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其一,从整体上讲,这些网络课程共同存在着重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讲解,轻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其二,相当一部分网络教学内容的讲解与呈现仍以大量的文字阅读为主,个别的仍存在着文字教材搬家的现象。其三,缺乏研究性学习的环节。其四,缺乏协作学习的设计,及组织与实施的指导和建议。
二、具体指标项的分析
1.关于导航
导航应该包括软件使用导航和课程内容导航。在被调查的网络课程中,基本上都能提供不同程度的课程内容导航,而提供软件使用联机帮助系统的有60%,其中只有33%的课程提供了较为系统、完整、规范的软件使用联机帮助系统。有53%的课程使用了路径导航。
我们认为,导航并不是越细越好,对于界面设计清晰、层次结构简洁的网络课程,用户无需花很大功夫就能够熟悉和掌握。导航应简洁明了,但必要的导航是不可或缺的。
2.关于教学/学习目标
调查显示,67%的课程有明确的教学/学习目标陈述,而只有13%的课程对目标做了细化,清晰地告知学生各章的目标层次
(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而设置的)。
学生借助网络课程的学习是一种高度自主化的学习。在远程学习中,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是分离的,而网络课程作为教与学之间的桥梁,应该承担起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许多角色与任务。传统教学中的一些环节在网络课程中应该通过相关栏目体现出来。远程学习者面对一门全新的课程时,对于教学/学习目标的了解是最起码、最基本的。远程学习者不但要清楚整个课程的总体目标,而且也要明晰各章节,各知识点,各阶段的学习目标。依据桑新民教授提出的学习目标层次化、阶段化、可视化原则,我们认为,网络课程目标的设置应该实现从课程目标向学生学习目标的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化:即,从共性目标转化为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符合学习者个性特征的高效个性化学习目标;从教师制定的抽象课程目标转变为师生共同制定的,具体、明确、可操作、可检测的学习目标;由单一目标向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目标的转化——一门网络课程不但要有教师统一制定的课程目标,还要有小组的学习目标及个人的学习目标。总之,要注重学习者目标意识的培养,努力培养学习者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学习计划的意识和能力。
3.关于教学对象和学科起点知识、技能的要求与说明调查显示,有47%的网络课程对课程的教学对象给予了明确的说明,40%的网络课程对学科起点知识、技能的要求也给予了说明。
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它的学习者的开放性。如果远程教育发展到准许学生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能自主、自由地选择课程的话,那么作为一门网络课程适合什么样的学习者来学,须具备什么样的基础知识与能力才能够学,这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且又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了。
4.关于课程的教学/学习安排与建议调查显示,有60%的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此项信息。
远程开放学习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决定了借助于网络课程的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灵活的学习时空,个性化的学习安排和计划
(建议),对远程学习者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参考,但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们是学习者个人学习安排和计划的依据与指南,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把握与安排的前提。
5.关于学习指导与建议调查显示,有67%的课程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学习指导与建议,而仅有27%的课程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学习指导与建议。
对于绝大多数的网络生来说,他们并不是现行教育体制中的优秀者,他们在中等教育阶段获得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并没有为进入远程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可以说,他们是因为无法进入传统高等院校校园进行学习而求其次才选择网络教育学院的。因此远程学习中的学习指导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它是影响远程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远程开放学习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学习,它的学习方式、方法、策略是有其自身特点的,对远程学习者的要求不仅高且还特殊;而现阶段的远程学习者基本上都是传统课堂学习中培养出来的,他们的学习方式方法基本上是适应于面对面教师讲授的,是基于传统的校园文化、教室文化的。对于远程学习这种方式,大多数的学习者一开始会很不适应,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感到盲目与茫然,感到孤立无援,因此迫切需要他人的帮助与指导。
6.关于网上学习资源调查显示,有73%的网络课程设立了网上学习资源的栏目,但内容的设计差别甚大:有的只是简单地列出了网址,没有任何介绍;有的进行了分类,且每一类中都给出了相关的网站;有的还为学习者提供了相关专业的搜索引擎。
7。关于形成性练习(测验)
调查发现,除了一门课程外,几乎所有课程都设置了练习/测验栏目,但其设计与实现却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只是将书上练习变成网页形式,并附上简短的答案;有的以思考题形式提出,没有提供答案;有的自带题库,可以自动生成各类题目;还有的有栏目,却无内容(其将该项功能留给了平台)。
8.关于流媒体视频的运用调查发现,有33%的课程使用了流媒体视频,但主要是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讲解,也有对实验及操作过程的演示。
9.关于课程评价
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没有关于课程评价的说明与介绍(只有一门课程在导航中列出了“教师评价”、“评价教师”的栏目标题,但内容却是空的)。
作为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也应该包含泰勒原理中的四要素,即目标、内容、策略(活动、媒体、资源等)和评价。现代教育评价的趋势体现在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如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者的自我评价、形成性评价、学习者的成就性评价和学习者之间的相互评价。当前,我国大部分网院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仍依赖于传统的集中式的一次性书面考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网络课程可能只是传统方式的补充或可选择项。大多数的网院都通过光盘、教学点(学习中心)的集中听课、面授辅导、印刷材料等方式进行教学。然而,如何通过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实现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使评价方式多元化、过程化、民主化,则是我们亟待探索、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0.关于协作学习的设计调查显示,所有的网络课程基本上没有协作学习的设计。
网络的最大优势之一在于交流和沟通。对于协作学习的关注,目前已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大多仅停留在理论分析和论述阶段。网上的协作学习如何设计与实现?协作学习的设计与实施是通过网络课程来实现,还是属于平台的功能?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11.关于网络课程学习中的交互
调查显示,大多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者并不清楚远程学习中的交互如何操作与实施,哪类交互是网络课程本身能够实现的?哪类交互则需借助平台的功能?
据美国远程教育学者穆尔的观点,远程学习中的交互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和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Moor,1989)。网络课程中的三类交互如何设计与实现?我们认为,网络课程中的交互设计应侧重于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而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和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需要借助远程教学平台得以实现。
三、困惑与反思
在对网络课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引发了笔者的诸多困惑与反思:
1.网络课程是一种什么类型的课程型态?是从什么角度提出的课程理念?追寻媒体用于教学的历史,曾经出现过“广播课程”、“电视课程”等说法,今天的“网络课程”,是否可以看作是它们的延续?是否有质的不同?从教材到课程,从课件到课程,其根本区别在哪里?今天我们在国内见到的所谓网络课程,从本质上讲是属于“网络课程”还是属于“网络教材”?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是否还会出现新的“媒体+课程”的组合?
2.在对网络课程进行界定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参见(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认为,“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对于“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有学者认为其“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笔者基本上同意这种解释与界定。但在对网络课程进行设计、开发与分析评价时,对于网络课程与教学平台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上我们仍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新世纪网络
程建设工程立项项目建设和管理的通知》中指出,“要充分利用教学支撑平台已提供的功能,实现与教学平台的挂接”。由于目前国内缺乏比较成熟的教学支撑平台,因此如何做到网络课程开发时既基于平台,同时又独立于平台,这是我们在开发和制作网络课程时感到比较困惑的问题。
——网络课程与教学平台各自的功能是什么?二者之间的功能如何互补?哪些是平台支持的功能?哪些是网络课程应有的功能?特别是涉及到交互、协作、答疑、讨论、测试、搜索等功能时,网络课程在开发与设计时如何与教学平台配合?
我们认为,在依托教学平台有效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课程的责任教师根据学习者的特点与课程教学要求,并结合教学平台对教学和学习活动进行进一步的设计与开发,这样才能对远程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
同时,我们建议在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时,将其分为核心模块与扩展模块。扩展模块依托于课程实施过程中责任教师对网络课程的扩展与创造性实践,特别是在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网上作业、网上测验、实践操作等环节,一门网络课程的完善和成熟是需要经过长时期的教学实践的。
3.网络课程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吗?或者说是否有必要成为主要的方式?它可以是唯一的方式吗?如何解决某些特定课程中实验与实践操作的环节?
4.网络学习适用于所有的内容与学科吗?什么学科、什么教学内容适合网络教学?反之,什么又不适合网络教学?
5.当网络课程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时,传统的教育、教学、课堂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桑新民,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试验研究阶段性总结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01(11)
[2]丁兴富.远程教育的微观理论[J].中国远程教育2001(2)
[3]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2002年5月
一、正看无线网络入校园
1.无线网络入校园是大势所趋
随着无线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普及,无线网络在全球范围的应用已成为一种趋势。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构建和铺设无线网络。无线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对学校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及教学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使学校教师、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教育环境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北京、上海、浙江等信息化发达地区将“电子书包”写入“十二五”规划。上海市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开展教材电子化试点工作,有8个区县都在做基于电子书包试点规划,其中虹口区已进入实施阶段,第一期有8所试点学校;浙江省起草《中小学用电子书包教育教学应用标准(规范)体系》,杭州市已经启动试点工程;南京市在2012年启动“书香校园工程”,把阅览座位、阅览书架布置到教室、走廊等公共空间,学生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都能够通过计算机进行阅读,并确立了21所中小学作为电子书包的试点学校。
2.无线网络进入中小学校园带来了巨大便利
无线网络进入中小学校园,使得电子书包成为了现实。首先实实在在地减轻了学生书包的重量,用轻巧的电子设备取代了厚重的书包,便于携带。其次,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电子书包中的电子书不只是纸质教材的数字化,除阅读、批注、加着重等功能外,还可以用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表现形式比传统书籍更加丰富。电子书包是若干电子书按照科学的结构整合而成的教学资源包,包含学生学习需要的教材、教辅、工具书等,有针对性,能及时反馈指导,可自主生成海量练习,能进行问题积累,收集错题,及时更新资源。电子书包还可通过移动存储设备保存,外出时我们可以十分方便地携带大量的书,甚至是一座图书馆。再次,使用电子书包后,可以大大减少纸张的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
无线网络进入中小学校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无线网络入校园,使得各种优质教学资源得到更广泛、更方便的使用。在校园里,不管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有无线网络,学生就能利用手中的电子设备登录各种网站,应用开放的教学资源,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另外,无线网络的应用也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过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讲台上教授与讲台下听讲,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受到了时间和地点的多种约束。即使是单独的师生交流,也许因为学生的不同个性,使得师生间的谈话与交流流于表面与形式。无线网络进入中小学校园后,使得师生间的交流突破了时间、地点的限制,变得更加平等与频繁,改善了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无线网络进入中小学校园,保证了学生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交互,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二、再看无线网络入校园
1.无线网络在中小学校园的实现方式分析
由于无线网络的建设不仅为了满足教室教学的使用,还会覆盖图书馆、办公室等区域。针对不同的区域及用户身份和使用业务的不同,也应采取不同的部署策略。在此分为教学区、图书馆和办公区三个类型的区域进行分析。
(1)教学区无线网络的部署方式。此区域的部署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在教室内使用电子书包的需要。每间教室会有30~50名学生,如果开展电子书包课堂,这些用户将一起使用网络,对AP设备压力较大。因此,针对这部分区域,建议一间教室部署一台AP,每台AP可以带50~60个用户。
(2)图书馆无线网络的部署方式。此区域的部署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用户使用电子书包、笔记本电脑以及智能手机等终端访问网络的需要。由于阅览区一般比较开阔,对无线信号的干扰较小,并发用户数量相对教室要少得多,因此对设备压力也较小 。因此,建议在每个阅览区部署一台AP,悬挂在吊顶或侧挂在中间的柱子上,用来覆盖整个阅览区。一台AP的带机数量为50~60个。
(3)办公区无线网络的部署方式。此区域的部署主要是为了满足校领导和教师用户使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访问网络的需要。办公区的特点是教学楼内的教室分布一般比较密集,墙壁为钢筋混凝土材质,防盗门为铁质,走廊侧面有小窗,每间办公室有1~10个用户。这种环境对无线信号损耗非常大,走廊里的AP信号几乎穿透不到室内,而每个房间内用户数量较少。因此这部分区域常被建议采用天线入室的方式部署:走廊里部署AP,把AP的天线延伸到办公室内,一般一台AP可覆盖6个房间。
2.无线网络进入中小学校园,可能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
关键词:网络学习;自主学习
一、进行网上学习的优势
(一)自主性
相比于课堂上老师“填鸭式”的被动的集体教学,在网上,每个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同,学习压力因素各异,而网络教学则可以根据学生自身需要因材施教。网络学习的时空不受拘束,同学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网上学习补充课堂知识,将课堂上不懂的知识点即时弄明白,而网络上的宽松气氛,也有利于学生发挥其聪明才智,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启发、协作交流。
(二)资源丰富
网络给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背景的人的一个交流平台。在网络上,对于一道问题的解每个人可以给出不同的解题方法;每一个知识点,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集思广益,同学们可以进行比较,取长补短,深入理解所学知识,也有利于新知识的构建。网络的资源丰富,可以极大的补充课堂上的材料,将其知识点拓宽、加深,使同学们的学习不仅仅只局限于课本,知识面广、思维发散、学习更全面。
(三)多媒体化、生动具体
网络学习的多媒体化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一些在普通条件下难以实现、观察到的过程形象化地显示出来,只是表达力强,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它不同于课堂多媒体学习的重要一点在于:学生的亲自操作和近距离观察。课堂上老师演示的课件往往有时会过快,学生跟不上,而网络学习则同学亲自操作幻灯运行速度,对于已懂的知识点可以快速跳过,对于不懂和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则可以进行重复演示与学习。
二、进行网上学习的难点与原因
(一)容易精神分散、易受干扰
我们的同学在网上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有这样一个现象,我们打开一个学习网页准备英语或看课件,而下一秒我们电脑上可能就会出现一个QQ聊天界面或其他的与学习无关的网页,网络学习的弊端也随之显现出来了。由于网络上的干扰过多,很多同学在面多电脑时,往往无法拒绝游戏、聊天或看电影、电视剧的诱惑,网上学习便只成为了一个同学借以上网的幌子。而青少年在认知水平和知识上的不足,面对网上的多元价值往往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很难保证学生不受网上不利资源的影响,甚至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原本的网上学习变成了“网上堕落”。
(二)不能持之以恒、系统学习
网上资源纷繁复杂,不利于学生把握住重点,而网上学习让学生自己掌握进度容易冒进或拖拉,使学生思维中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下意识的只注意自己的心理顺序,而忽略了学科本身的逻辑顺序,甚至有可能造成思维跟混乱,而中断学习,难以持之以恒。
每个人的惰性也难以克服,很多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虎头蛇尾”的计划,对于网络学习也不例外,自主性持之以恒的学习需要有强大的坚持心,对于少数优秀的学生或许不难,但对于绝大多数的同学而言确是十分困难的。因此,这也是为什么网络可以迅速推广发展,而网上学习却远远落后于网络发展的广泛性。
三、对网上学习的意见与建议
(一)设立专门的网上学习指导中心
我们许多同学一入大学对于计算机的使用便仅仅只局限聊天,浏览一般网页。即便是上网搜索学习资料也无法系统全面,在各式各样的学习资料上挑选出合适的也需耗费不少时间。因此,我建议学校设立一个网络学习指导中心,对刚入学的大学生进行辅导,并推荐一些合适的学习网站,教会大家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减少沉迷网游同学的数量。
网络学习指导中心的网络建议其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不与外面的公众望相互影响。这样想利用网络资源而用无法克制自己上网玩游戏、聊天等干其他与学习无关事情的同学也可以到网络学习指导中心来认真感受网络教学的乐趣与优势。
(二)制定网上学系统监督与测试体系
网上学习的自由性固然可贵,但每个人的惰性也是与生俱来的,网上学习难以坚持,正式因为网上学习缺乏一定的监督体系,学生没有动力去学习,面对网络便想起聊天、看电影、听歌、游戏等娱乐的条件反射,而忽视其在教学的优势,也不利于学生合理地使用网络。21世纪是计算机的时代,假如我们的青少年不能发挥网络其强大的学习和交流的功能而只会用其休闲玩乐,那未来我们民族的竞争力合在?设立一定的监督体系督促同学们网上学习,也许在学生刚开始的时候会有排斥心理,但最终让同学们在开始便形成了一个好习惯,强化了网络学习功能的应用,同学们今后就会将网络与学习联系上而不仅仅知识娱乐。给予充分的学习主动权,再适当施以一定的监督措施,我相信这样会使网络学习的优势发挥得更淋漓尽致。
网上学习由于没有一定的测试体系,同学们无法判断其收获了多少,以及不足的地方。这样的测试体系不用是强制性的,那样会给同学们增加压力,反而掩盖了网络学习的自主性。同学们可以利用测试系统,观测出重点和不足之处,予以着重学习,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在网上“瞎逛”。
(三)网上教学结合课堂教学
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的网络学习与那些实行远程教育的学生不同,我们有系统的课堂教学体系,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上再进行网上学习,两种教学体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各自发挥其自身优势、补其不足之处。我们可以增加课外读物,但也要注重与课本的结合,因为对大部分的同学而言,搞懂课本上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网上学习资料与课本挂钩,加深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尤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优化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知识体系
《计算机网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知识信息容量大,知识结构体系庞杂。基于以上的认识,教师应优化学习内容,一方面,充分发挥这些内容的最大功效,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能够掌握教学的重点,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化解难点的方法和策略。学生在合理化的知识结构的引导下,不仅能够丰富自身的知识信息,而且能够更好地掌握该课程的知识重点和难点。
我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优化课程学习内容,在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全面推进”的原则下,注重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优化学习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突出课程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课程学习内容;(2)明确各个教学内容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结构和体系;(3)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课程学习特点,适当地对教材知识点予以删除和增添,以提高有效的教学环节;(4)注重高频率的知识呈现,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构建符合自身学习认知规律的知识结构体系。
我在网络的基本概念教学中,就该环节的教学内容作了如下的优化:首先,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能够熟练掌握与教材难点相关的基本概念;其次,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一定的知识结构示意图,以检查他们的学习理解情况;最后,就概念中的网络协议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并要求学生在根据自己的理解情况形成简单的语言介绍。
2.优化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网络信息技术
学生要学好《计算机网络》,不仅需要足够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一定的实践操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动力,而且能够在多元化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知识运用能力,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以帮助学生掌握网络信息技术,主要表现在:(1)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即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2)注重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运用,即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发展创新精神;(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教学条件,让学生能够在突破学习时间和空间的过程中有效地予以学习运用。
我在“网络的拓扑结构”一节的教学中,采用如下的方法:首先,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掌握该环节内容的学习重点;其次,建议学生深入电脑实验室,熟练掌握网络连接的基本动作要领和操作要求;最后,利用网络资源来展示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建议学生能够根据这样的操作来完成学习任务。
3.优化课程实践,提高学生运用网络信息能力
计算机网络教学本身就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网络实验室资源,让学生有实验操作机会。这就要求实验室应有课程专用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工作站等硬件设备,以满足学生的实践操作需要。除此之外,该实验室还应该具有兼容的特点,即还要考虑相关课程(如计算机组网技术)的需要,也可将设备分组来让学生完成实验。在软件方面,应该选择合适的模拟实验软件、网络管理软件及不同的操作系统软件(像Windows NT、课件控制操作系统等)。在此基础上,应该考虑为学生的实验操作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优化课程实践,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准备好与文本教学内容相关的设备仪器,为学生的实践操作奠定基础;其次,联系好学生实习的场所,像电脑公司、企事业单位等,让学生参观学习或参与实际操作,以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水平;最后,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本校整个网络系统,从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HUB,到网卡、网线、水晶头等各种组网设备,帮助学生熟悉相关内容。这样的实验操作,一方面能够检查学生的课程学习知识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运用能力水平。
综上所言,我们根据《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学习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教学思维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不仅能够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满足他们未来学习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旭亚.“双任务模式”教学设计在职高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2]刘剑英,宋鹏.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4,(4).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 网络技术教学 教学改革
一、高校计算机网络教育现状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普及,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计算机网络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研究与发展中的热点之一。国家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预测:未来5年,我国对从事网络人才的需求将达到60万—100万人,供需缺口十分巨大。企业对网络技术人员的需求每年平均增长达百分之七十一。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中,做好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对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1.在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存在以教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教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靠机械的重复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在不同程度上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教育缺乏创新模式。在网络技术的教学中依然大量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现阶段的网络技术教学中很少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的大量采用使得学生难以理解所学课程的内容,导致教学质量难以达到满意的状态。同时传统的考核手段使得学生通过大量记忆来实现知识的掌握,学生实际操作与运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较差。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差,难以满足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
2.知识体系结构陈旧,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目前绝大部分的教材内容陈旧,不符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要求,学生难以接受到较新的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与技术。同时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计算机网络方面新知识、新设备缺乏必要的学习和了解,专业知识、教学观念和手段落后于技术的发展,这导致学生难以接受到较新的网络知识与软件,所学知识滞后于社会的需求,导致计算机网络教学水平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3.目前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网络实践的环节缺乏,学生实际运用和管理网络的能力欠缺。当前的教学环节中,注重网络理论知识的讲授,网络技术的实践环节相对较少,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明显不足,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社会需求同样反映出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实践环节缺乏、教学中实践与理论课程安排比例不合理、学生网络操作与管理能力差等局限性。
4.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不考虑学生及专业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导致教学水平不理想。在高校中,学生的构成较复杂,既有高中文理科学生也有中职毕业生,学生的接受能力、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专业目的不同,给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不利条件。以《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为例,除涉及《计算机公共基础》、《数字电子技术》等基础课程外,还涉及到《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计算机接口技术》等专业课程,而《计算机网络基础》又是其它网络专业课程的基础,如《实用组网技术》、《Internet的连接与使用》。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很难让非专业学生理解相关的网络知识。随着教学的深入,有些学生面对专业名词和专业术语理解困难,这势必导致教学水平的下降。
此外,教学硬件设施投入不足,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开展时间不长等也是导致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存在问题的因素。
三、高校计算机网络教育改进探讨
针对目前高教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本文对目前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提出如下建议,以促进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的发展。
1.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进行改变,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实践增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思考,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创新的能力。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加多媒体教学,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把一些复杂的网络理论和技术以较为直观的形式讲解给学生,这同时也为专业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手段。
增加学生上机实践的课时,改革考核方式,增加实践操作的考核,做到理论考核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条件的高校可安排学生参加网络技术的社会实习,以达到所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的工作相结合,巩固教学成果。
2.改革教材体系,建议有条件的高校可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合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编写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程,并及时跟踪网络技术的进步,调整教材中相应的内容,以使学生能接触到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之一,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提高整个教学的水平。聘请知名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学人员,以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开拓学生眼界,通过参与社会中的网络技术实践,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网络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网络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
3.加强针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再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同时,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知识层次的差异,制定出相应的授课计划和大纲,并选择适当的教材作为学习工具。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尤其要重视教材选取。如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时,可以考虑选取《计算机网络基础》和《计算机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教材;对于广告策划、环境艺术等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可以考虑选取《Internet应用》、《网页设计》等方面的教材,做到因人施教。
此外,加强网络技术教育的硬件方面建设,通过教学积累经验等也是提高网络技术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四、结论
鉴于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重要性以及社会的需要,开展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的改革,对提高网络技术的教学质量,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初步探讨的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对目前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1]容治.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环境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07,(27).
[2]郜焕平,袁甜甜.高校计算机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J].福建电脑,2004,(6).
[3]何英.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9).
[4]杜剑侠,张巨俭.谈高校理工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