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3 14:39:56
导语:在媒体融合特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编辑活动 “媒介间性” 编辑规律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12) 02-0026-03
[Abstract] “Intermediality”is the abstract and generalization of the relations of editing activities’object. It means the different editing activities’object ―media―have interaction with each other. This kind of interaction manifests in three aspects: coexistence and complementary, intera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termediality”is not only the laws of editing activities’object, but also the feature of editing activities. 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realize this law and the features.
[Key words] Editing activity “Intermediality” Editing law
在当代编辑学研究中,主客体关系视角已经成为编辑活动规律研究的主要思路之一。由此出发得出的观点――编辑活动是一种由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交互作用的文化创构实践活动,被学界普遍认可。但是,由于研究者对编辑活动主客体元素的认识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编辑观。其中,王振铎先生的媒介文化缔构编辑观广受关注,影响深远。尤其是他最近提出的编辑活动的“媒介间性”特征,引人注目。他在《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一书中指出,编辑活动“媒介间性”特征的发现是编辑学研究60年的重要成果之一。他说:“在‘逝者如斯’的人文传播历史中,图书、报纸、期刊诸版本,广播节目,电影银幕,电视、网络频道与手机荧屏等各种媒介载体,无不突出显示着应该称之谓‘媒介间性’的多重交互性特征。”[1]但是,对于什么是编辑活动的“媒介间性”特征,编辑活动为什么具有这一特征,编辑活动这一特征的发现有什么意义,王振铎先生没有作深入阐释。本文尝试从以上三个方面对编辑活动的“媒介间性”特征进行初步论述。
1 编辑活动“媒介间性”特征的内涵
“媒介间性”特征是从整体视野对编辑活动客体对象关系的抽象概括。在此前的编辑活动主客体关系研究中,研究者更多地强调编辑活动主体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认为由作者、编者和读者构成的主体作用关系是编辑实践的内在动力源泉。例如,王华良先生认为:“编者、作者、读者之间反映作品供需矛盾的关系,得到什么样的调节和整合,最终决定着编辑活动的得失盛衰。”[2]也有研究者深入论述编辑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作用关系,认为主体在作用客体的同时,也受到客体的影响和制约,编辑主客体之间作用关系是编辑活动的基本矛盾。例如,杨焕章先生认为:“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之间的矛盾是编辑活动的基本矛盾。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之间的矛盾普遍存在于一切类型的编辑活动之中,而且普遍地存在于每一具体的编辑活动过程之中。”[3]但是,很少有研究者认识到,编辑客体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和交互作用的特征。所谓编辑活动的“媒介间性”关系,就是指不同的编辑客体――媒介,在共时和历时的编辑实践中存在着交互作用的关系。这种作用关系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共存互补性。无论是共时的编辑实践,还是历时的编辑实践,由编辑主体元素所创构的编辑客体――媒介,都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共容互存的。从历时的角度来看,一种媒介的出现,并不是以另一种媒介的必然消亡为前提的。相反,新媒介的出现总是离不开旧媒介的影响和推动。比如,期刊的出现没有终结图书的发展,而图书是期刊发展的源头。电视的出现没有宣告广播媒介终结,同时电视媒介的发展也离不开广播媒介的基础。网络媒介的出现更是如此。从共时的角度来看,不同类型媒介分属不同的符号模式和媒体模式。它们之间具有不可替代的互补性。电视具有实时直观的媒介特性,书籍具有深度见长、易于保存的深阅读个性,广播具有听觉灵敏、生动传真的媒介个性。与此同时,它们之间在同题的表达上又有着共通的空间。由此可见,共存互补的“媒介间性”特征,不仅是现实媒介多元共存的写照,而且也是其间际性关系的一大特征。
二是交互作用性。由编辑实践所缔构的媒介,不仅具有静态意义的共存互补性,而且具有动态意义的交互作用性。它们之间,不仅互补,而且互动;不仅共存,而且共生。以“影视后出版现象”为例,可以看出不同媒介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共存,而是交互作用的共生;不是符号模式意义的浅层互补,而是精神多维交流意义的深层互动。这就是图书出版能够催生影视制作,影视剧热播能够带动图书出版的真正奥秘。针对这一现象,王振铎先生指出:“文学和影像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对话性和互文性。文学是影像改编的前提和基础,影像改编则推动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播。影像改编的屏幕化将静态的文本阅读变为动态的影像欣赏,通过影视媒体普及文本。”[4]媒介间的交互作用,不仅可以从影视传播和文本出版中找到例证,而且可以从报纸和图书出版互动、电视和网络互动、报纸出版和网络出版融合中找到例证。当代报纸编辑发展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报网互动并走向融合:报纸编辑可以从网络媒体中寻求信息,设置议题,网络媒体又可从报纸报道中得到支持,加强网络舆论。很多报纸编辑在网络上设置“焦点网谈”之类的网络话题园地,然后将其中的精华内容编辑为报纸同名栏目,这正是报纸和网络两种媒体交互作用的生动体现。正如范志忠所言:“作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杂交,线上与线下的两栖,印刷工业与互联网工业的混血,‘报网互动’无疑有力地促使了报纸传播技术的飞跃,极大地拓展了报纸的时间、空间概念,使得报纸也像网络一样,具有了直播、互动、链接、超越时空限制的功能。”[5]从相反的角度来讲,报纸同样以自身的优势实现了对网络传播的影响延伸和推动。
三是转换生成性。转换生成性是编辑活动“媒介间性”特征的最高层次,意谓不同媒介在编辑主体元素的主导作用下可以相互转换形态,实现同一主题或相近主题内容的不同媒介形态表达。当下流行的“全媒体”出版,由编辑主导,将同一主题内容以传统书籍、网络、电子书和手机等不同媒体形态同步出版发行,实际上正是媒介间转换生成性的表现形式。我国最早开启“全媒体”出版的是,2008年长江文艺出版社联合“中文在线”,将长篇小说《非诚勿扰》以图书、网络、手持阅读器和手机阅读四种媒体形态同步出版。之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我的兄弟叫“顺溜”》等图书都相继采用“全媒体”形式出版发行。“全媒体”出版的最高形态是“三网”融合背景下多媒体数据库产品的编辑出版。在这样一个平台上,传统文本、影像、期刊、网络等不同的媒介形态在共有数据库的基础上可以实现自由剪辑组合和自由转换生成,由此所形成的媒介间交互作用的特征在编辑主体的作用下,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示。笔者以为,“全媒体”出版和三网融合的实质,就是在编辑主体元素主导作用下实现不同媒介的转换生成,形成同题多媒体形态表达,从而最大程度地编辑整合、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2 编辑活动“媒介间性”特征的存在依据
编辑活动作为一种主客体交互作用的媒介文化缔构活动,缔构的对象和目标是媒介。编辑活动不同于作者创作活动之处就在于,作者的文化创构活动是单个稿本的创造,而编辑活动是在单个稿本基础上的组合构造。这种缔构活动的结果,就是形成媒介。需要注意的是,编辑活动的缔构性在不同的媒介创造过程中表现内容不同,表现方式不同,缔构或组构的程度各不相同,有强弱之分,有轻重之别。报纸和期刊是编辑对众多作者作品的组构结果,其缔构性最强;网络、影视次之;书籍缔构和组构性相对较弱。但是从编辑本质来讲,书籍作为媒介是由编辑在作者创作稿件基础上进行缔构而成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媒介缔构是编辑活动的本质。而在整个编辑活动中,作为编辑活动客体元素的不同媒介,又具有“媒介间性”特征。编辑活动之所以具有这一特征,原因有三。
一是由媒介媒体模式的个性决定的。不同媒介具有不同的媒体模式,不同的媒体模式由不同的符号模式构成。任何一种媒体模式在具有媒体共性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的个性特点。这就决定了不同媒介间具有共存互补性,即任何一种媒介都有不可替代的一面。即使高速发展、广受欢迎的网络也有先天难以避免的传播个性缺陷。美国学者伍尔夫曾经指出,在网络时代,人类的“阅读大脑”将变为“数字大脑”,而这个习惯了即时可得的和貌似全面的屏幕信息的数字大脑对人类而言“还不知道结果是好是坏”[6]。
二是由编辑活动的“主体间性”决定的。构成编辑活动的作者、编者和读者三个主体元素之间具有“主体间性”特征。在编辑活动过程中,编者、读者和作者之间彼此交互作用,相互影响,围绕内容创构最终形成媒介。正是因为三者围绕媒介创构的主体交互作用,人类媒介文化的编创活动才得以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永续发展。主体间交互作用的发生,是通过人类共通的媒介空间实现的。这就决定了媒介在认识、使用、理解和创构之中,彼此存在交互作用。换言之,媒介的交互作用,实质是主体间交互作用的表现。编辑活动的主体元素之间,如果不存在“主体间性”,也就不存在“媒介间性”。
三是由编辑活动传播讯息的规律决定的。编辑创构媒介的目的是传播讯息。不同媒介的讯息传播广度、深度和速度,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方式、特点和形态。编辑为了更好地完成讯息传播,实现讯息传播增值,满足不同受众层次的需要,就会不断综合和整合不同媒介的讯息传播特点,对媒介进行整合创构,集合利用,甚至创造出新的媒介。其结果就是媒介的交互作用和转换生成。
3 编辑活动“媒介间性”特征的意义
“媒介间性”特征是贯通编辑活动历史的编辑客体作用规律,是编辑活动的整体特征之一。认识和发现这一规律、特征,对于我们做好当下编辑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媒介间性”是解释当下编辑活动中媒介融合现象的理论依据。从报纸与图书的内容转换生成,到报纸和网络的报网互动,影视和出版的互动传播,再到最高层次的全媒体出版、三网融合,由“媒介间性”造成的媒介融合现象,不仅是当代媒介发展中最有影响的实践特征,而且也构成了编辑活动最为生动的变革图景。当代编辑学研究和传播学研究都在高度关注和描述媒介融合现象。但是,很少人追问媒介融合这一现象的内在动因。换言之,为什么会出现媒介融合现象,媒介融合的理论依据何在,如何用理论来解释媒介融合这一现象。编辑活动的“媒介间性”特征,正是解释媒介融合现象的理论依据。正是因为编辑活动的“媒介间性”特征,编辑创构的媒介之间存在共存互补、交互作用和转换生成关系,不同的媒介在编辑活动中才走向互动,并最终走向融合。与此同时,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当代编辑模式发生重构,编辑思维面临提升,这些变化也无一不与编辑活动的“媒介间性”特征相关。
“媒介间性”特征的认识和发现是对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研究的进一步完善,提示我们要深化和拓展对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的认识和探索,尤其是要打破主客体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站在对规律性和趋势性探讨的高度,全面审视编辑活动构成要素的内在运行机制和外在表现形态。此前编辑学研究比较重视编辑主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忽视编辑客体的作用关系。殊不知,编辑客体之间也存在交互作用关系。正在日益泛化的“出版”概念和备受关注的“全媒体”出版理念都反映出,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不仅存在于编辑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且体现在客体媒介自身发展的规律上。编辑活动的“媒介间性”特征,是我们在认识编辑“主体间性”特征,即主体交互作用关系后的又一发现。它是对编辑活动主客体作用关系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由此,我们可以将编辑活动的内部运行规律归纳为三个维度:一是编辑主体间的作用关系,二是编辑主客体的作用关系,三是编辑客体的作用关系。编辑只有深刻地认识和把握这些作用关系,并将这些认识抽象概括到理论层面,才能够更自觉地遵循规律,提升和变革主体,从而实现主客体的协同发展。
注 释
[1][4]王振铎.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12,12
[2]王华良.再论编辑活动基本规律[J].编辑学刊,2006(3)
[3]杨焕章.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J].大学出版,1998(4)
[5]范志忠.论“报网互动”的发展态势与传播特征[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1)
[6]练小川.数字时代的阅读[J].出版科学,2009(2)
关键词 电视新闻;媒介融合;栏目创新
中图分类号G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012-02
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更加成熟,在新闻传播呈现出了不同以往的发展趋势。媒介融合是未来电视新闻的重点发展方向,与传统新闻传播方式相比,媒体融合带来了更多的新考验,改变传统传播观念,找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方式,将是未来新闻传播的主要目标之一。
1媒介融合的改变特点
1.1无限的新闻信源
当代媒体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新闻信源呈现出无限增长模式,这也是快节奏社会发展过程的必然趋势。媒介融合使多种媒介呈现出一体化趋势,不仅改变了新闻传播系统的发展方式,还解放了新闻传播的单一渠道模式,一种范围广阔的一体化市场正在逐渐成熟,其中以门户网站为主的新媒体,逐渐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传统媒体逐渐被新媒体、自媒体、私媒体取代。全媒体具有多种综合表现模式,其独特的信息传输特点,为新闻媒体发展带来个更多可能性,也使新闻信源呈现出无限化发展的趋势。
1.2合作型新闻采编
媒介融合为新闻采编工作创造了新的工作方式,合作型新闻采编模式也是新时代媒体生存环境经过媒介融合后发生的具体改变。新的新闻采集模式与传统模式有很大不同,媒介融合的传播背景下,对传统的分工式采集方式进行了优化,不仅在新闻采集中兼顾了分工形式,而且也使团队合作式新闻采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现实。媒介融合使新闻信息得以共享,通过不同媒体的通力合作,使合作型新闻采集团队应运而生,这就是合作型的新闻采编变化。根据电视新闻进行分析,电视主要通过视频传播信息,在新闻融合中有很大优势,而媒介融合在此基础上扩大了传播范围,将音频、文字、图像完美结合,加强了信息的共享性,也是手段最多样化的媒体平台。
1.3新闻表达多元化
媒介融合使新闻表达更加多元化,这也是新闻传播改变的具体特征之一。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中,无限的新闻信源,合作型新闻采编,这些改变使得新闻表现更加多元化。新闻传播在媒介融合中发生了许多改变,在设置媒体议程的时,传统一家独大的媒体议程方式将发生改变,在相同新闻的报道中,不同媒体会得出独特的新闻报道内容,表达特征十分多元化。不同媒体会在同一事件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可以得到不同的侧重点、视角、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新闻特征。在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下,新闻表达的特点直接影响媒体核心竞争力。例如在报道地质灾害新闻时,媒介融合的传播方式会根据门户网站需求进行报道,可以提供搜索、目录等服务,并且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实时调整传播方式。
2电视新闻创新措施
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电视新闻必须挖掘出自身优势,主动出击,加强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性。媒介融合虽然使新闻传播发生了一些改变,但是其实质并没有脱离新闻的本质,电视媒体应当提高信息,加强职业记者与职业编辑的工作效果,通过专业的媒体传播让观众得以接受。
2.1直播常态化
数字信息时代,新闻时效性是媒体竞争的关键要素,只有第一时间提供正确的新闻,才能使观众更加愿意接受。电视新闻的最大优势就是现场直播,以现场作为电视新闻的基础,充分发挥出现场的真实感。将传统的电视新闻前线封闭性报道转变为直播状态,通过实时的新闻事件让观众更加有代入感,观众切实的感受到新闻事件的全过程,并且对事件的发展有所了解,这样就可以提高观众的互动与参与,使现场直播的魅力完全得以体现。现场直播中,新闻记者是第一时间接触新闻事件的人员,也是决定新闻材料切入方向的关键人物。记者独特的视角,不仅可以体现出媒体特征,也能展示记者与媒体的实力。虽然现在许多新闻媒体都在广泛收集群众素材,但是往往这种第一手资料较为粗糙,视角十分主观,缺少新闻敏感性,这点恰恰是专业新闻从业者的绝对优势。以数字网络技术的支持,直播成本逐渐减少,操作也更加简单,这些条件为实现直播常态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2提高整合能力
媒介融合使信息来源与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这就为媒体提出了问题,如何处理大量信息,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媒体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信息整合是媒体处理信息的关键能力,媒体每天都需要进行大量新闻的加工、筛选、组合,形成独特的观点框架,通过编辑部完成知识管理职能。
2.3强化互动
电视新闻与新媒体相比,最大的弱势在于参与性与互动性上面。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必须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观念,改变媒体作为主体的方式,而是将群众作为主体,根据群众不同的需求,认真研究收视心理与规律。数字时代实现了观众与媒体的实时交流,通过微信、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使电视新闻获得了更多的反馈,呈现出几何增长。特别是现在电视新闻与合作网站的联合播报方式,使得电视可以与互联网进行联动,通过新闻采编人员与观众的联动,为节目营造出活泼、亲密的氛围。
3结论
媒介融合为电视新闻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更大的机遇。解决媒介融合变化带来的问题,使电视新闻获得新的突破。积极促进媒介融合,使电视新闻栏目更加人性与自由,采纳各种优秀的融合方案。通过媒介融合使电视新闻实现高效的整合与传输,通过有效的管理提高新闻操作效果,实现电视新闻栏目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弋.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直播的商业盈利模式[J].电视研究,2010(6):26-27.
本文从媒介进化的视角对媒体融合进行分析。
媒体融合现状概观
近年来,新媒体的强力渗透已经深刻改变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环境,无论是经历了长期“寒冬”的报业,还是正在经受新媒体竞争压力的广播电视业,都开始从最坚固的观念层面开始变化,从将受众看成传统媒体“二次售卖”的对象变为将受众当作产业生存和发展的“用户”,随之而来的是媒体发展整体布局的变化、运行方式的变革、生产模式的变迁。换言之,在观念、战略、战术、资本运作以及与管理相关的绩效评估等诸多层面,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方面做着坚韧且激动人心的努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媒体机构更是开始获得非常明显的影响力提升:
一是在观念层面,实现从受众到用户转变
在新技术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机制发生了深刻变革,由媒体确定新闻报道框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用户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社交媒体、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技术的共同作用下,用户的自主水平空前提高,个人、机构等具有网络社会行动特征的用户已经被纳入到全媒体新闻生产的协作运营体系当中。在这样的情形下,传统媒体的转型、创新,其核心始终围绕着用户进行。现在,传统媒体人的用户意识觉醒表现在很多方面,一个细节是:一些报纸版面和广播电视节目,添加了二维码以激发受众即时互动,在扩大受众面的同时也满足了受众的参与心理,实现了即时收看、即兴互动、自南点评,将受众转变成用户,并自始至终“以用户为核心”。这些举动都表明,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正在以新媒体的思维运营内容生产过程,从以内容制作播发为中心逐渐走向以社会互动为中心,为多媒体时代的用户提供更多满足独特个性需求的内容和服务。
二是在战略层面,跨领域、跨媒体延伸产业链成为常态,全媒体意义上的绩效考核机制被提上日程
一些具备条件的媒体机构尝试探索跨领域、跨行业、跨媒体的融合发展,通过横向和纵向整合产业资源,加长加宽产业链,构建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传媒产业价值网,继而发育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传媒集团。报业方面的浙报集团、南方报业、上海报业,广电业方面的湖南广电、上海东方传媒集团(SMG)等大型传媒集团很早就意识到跨界合作的战略意义。与此相对应的,各级传媒机构尝试建立多媒体影响力评价体系,对新旧媒体进行整合评价,在弥补传统评估方法不足的同时,推动传播效果测量向新旧媒体全面联动方向迈进。
三是在战术层面,多平台互动、差异化制作、互动式内容生产成为竞争法宝
面对日益复杂的媒体环境,各媒体机构除加紧新媒体融合战略布局,在战术层面也在不断升级和调整。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多终端的内容与传播成为传统媒体进行新媒体融合的必然选择,“一云多屏”、多终端传播等推动传统媒体全方位改造升级、全面提升采编播发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真正把媒体内容的播发系统打造成多媒体终端。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一对多”的内容生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时代受众对于个性化内容的要求。传统媒体在内容制作模式上已开始从过去的粗放式生产逐渐向差异化制作转型。同时,新媒体技术进步使内容和受众之问的互动手段大大丰富,观众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和媒体直接互动。更重要的是,媒体内容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可以主动参与到内容的生产过程当中。近年来的电视综艺节目的内容生产,双向互动的应用趋势极为突出。
四是在资本运作层面,开始深度融合、共担风险、共同成长的探索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资本合作是传统媒体实现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以视频媒体为例,视频网站有着丰富的渠道资源,但盈利模式模糊,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而传统广电媒体具有雄厚的资本优势,因此双方在资本层面的合作符合彼此的现实需求。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旗下新媒体公司百视通累计投资6000万元对风行网实现控股,从而实现从内容制作到多平台播出的全产业链合作。
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
媒介进化是技术进步与社会需求相对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互动中强化新特征的过程。新媒体会不断强化其渠道和平台特征,而传统媒体则将自身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方式在新媒体生态环境下做适应性改进,从而获得自身全新的成长优势。总体而言,在新媒体生态环境卜,媒介进化意义上的媒体融合将向着以下力‘向发展:
一是移动化加速
一些传统媒体错过了互联网,不甘心再错过移动互联网,自2012年年底开始,各报社、电台、电视台开始在移动互联网上布局,电视机构和平面媒体的移动APP纷纷上线。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汁报告》提供的数据,截至2014年12月,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91.2%,手机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无线网络的发展(包括公用和私有WiFi的发展)和手机应用的创新,使手机上网成互联网发展的新动力。移动终端成为义一块众多媒体机构争食的阵地。
可以肯定的是,接下来,在国内,将继续足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爆发期”――单看各运营商及各相关企业的发展战略便可窥见一斑。但实际上,目前传统媒体所谓的移动端布局还只是很初级的尝试,他们对于移动互联的理解仍有小足。只有先明确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定位和商业模式,选择适合自己的用户需求、内容需求和品牌定位,才能谈及“移动战略”。
二是多屏互动渐成主流
2013年,随着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普及,阅读与视听媒体迅速进入多屏时代。以视频媒体为例,从集中在双屏(电视、电脑)到三屏(电视、电脑、平板电脑)、四屏(电视、电脑、平板电脑、手机),再到户外大屏也被纳入,现在电视视频、网络视频、移动网络视频、户外视频、楼宇液晶电视、车载电视等大大小小的屏幕共同构成了纷繁的视频矩阵。此外,二维码成为传统媒体开展多屏互动的最新路径。报纸的读者反馈与沟通、电视的实时互动等,都已经在不同媒体机构开始实现。
三是平台化意义上的报网融合、台网融合将不断升级
经历了新媒体强势冲击带来的阵痛之后,传统媒体逐渐认识到与新媒体合作共赢才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做法。在此情形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从竞争逐渐走向平台化融合,“报网融合”“台网融合”已经逐步成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的大趋势。2013年开始,融合的步伐加快,合作的模式也进一步升级,报网和台网问的合作已转入精耕细作,合作从简单试探延伸歪更广泛的领域,从单一的后期播发推广,延伸至内容的策划开发、营销和推广全环节。更进一步的融合则是平台化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形成。
需重视的问题
在媒介进化的视野中看媒体融合的发展方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媒体人和媒体管理机构加以研究:
一是要认清媒体融合是动态的过程,没有终极的目标
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将新媒体发展的某一阶段性产品作为融合发展的目标追求,投人大量人力物力。不承想,新媒体技术和产品处于急剧变化和更新换代的过程中,以一种方式作为终极追求的做法无异于刻舟求剑。换言之,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融合是一个动态行进的过程,需要有对新媒体技术进步的高度敏感和快速响应。只有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变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才能形成健康的、多j三体的、各有侧重的媒体生态环境,并在这样的环境中实现自我的涅再造。
二是媒体融合是生态重构的过程,需克服单点突破的心态,“以谁为主体进行媒体融合”是个伪命题
传统媒体的媒体融合,不是一个借用新媒体手段突破发展局限,并因此获得长久发展动力的过程。恰恰相反,媒体融合是一个传媒生态重构的过程,它是从观念到框架再到流程都要“异地重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任何环节的落后都会影响媒体融合的效率和效果,最终影响媒体融合曰标的实现程度。这一点,已经有众多教训,众多报纸的网站建设、广播电视的流媒体播放平台等最终没有成为核心竞争产品的重要原因,正在于终端单体运作,后台没有系统的支撑。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以谁为主体进行媒体融合”就足・个伪命题。谁更能够推进媒体融合目标的实现,谁更能保证在融合基础上扩大媒体的整体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就以谁为主体,不必纠结于它是不是传统的主流媒体,是不是有根红苗正的出身。传统媒体通过变革成为媒体融合中的主角,“当然值得欢迎。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具有内容生产和市场扩张能力,能够承拟社会责任的新媒体组织和平台同样可以成为融合主体。
【摘要】随着通讯技术、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迎来了继信息时代、数字时代之后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在商界所带来的变革已经有目共睹,它已成为企业决策、产品研发创意、产品营销等的重要凭据和有效途径。在媒体行业,大数据也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狂潮,纸质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都通过平台合作的方式扩大了对资源的利用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大数据为媒介融合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创新思路。本文旨在探究大数据背景下各媒介形态融合的创新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大数据媒介融合创新
一、关于大数据
“大数据”(“Big Data”)一词最早见于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书中他把大数据生动的描述为“第三次浪潮的乐章”。而“大数据时代”一词的兴起则得益于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的倡导。英国的著名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更是在《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和思维的改变》一文中断言“一个史无前例的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如今,“大数据”开始成为流行词汇,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
大数据,是指大量数据的集合,它一般要求单个的数据集在10TB 左右。若多个数据集整合,又会形成PB、EB、ZB 等更高计量单位的数据量。相对传统数据库而言,大数据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我们又称之为四个“V”特征)。即数据规模大(Volume)、种类繁多(Variety)、价值密度低(Value)、处理速度快(Velocity)。(1)数据规模大。即指大数据的体量大。大数据不再是传统的小范围的抽样样本统计,它会搜集一切尽可能全面的完整数据。(2)种类繁多。大数据的数据类型包括了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3)价值密度低。一般而言,价值密度的高低与数据总量成反比。比如,有时候一小时的网络视频其中有价值的片段可能就一分钟甚至几秒。(4)处理速度快。拥有超大样本量的大数据,可以快速从各类型的数据中获取高价值信息。这是大数据最显著的特征。
正是因为大数据的四个“V”特征,使得它在商界等各个领域快速运用并推广。各行各业运用大数据进行有的放矢的数据分析,进而进行精确的行业预测,最后达到制定新策略、成就新创意、开发新产品、推出新业务的目的。
二、大数据背景下媒介融合的创新模式
1、纸质媒体的融合求变
随着国家三网融合的推进,纸质媒体逐步形成了以报网联动为主的改革转型。那么,在以云计算等大存储量为基础的大数据时代,纸质媒体能否迎来进一步的融合改进呢?
(1)报业整合,优化资源,发展云报纸技术平台。众所周知,2013 年中国传媒的标志性事件,是上海报业集团的成立。依靠行政手段,上海市将原来的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整合重组为上海报业集团。此次上海报业集团的整合,既顺应了同城报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时代趋势,又发挥了报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试想,分散的报业所拥有的受众市场跟集中、集聚的报业所拥有的受众市场相比显然要小很多;分散的报业所拥有的广告资源跟集中的报业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从这个角度来看,同城大规模报业的整合也是一种顺应大数据时代召唤的融合模式。这种模式虽然不新,却行之有效。这种模式的优势凸显在报业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只有实力雄厚的报业才有可能抢占资源和先机,着力进军新时代的云报纸平台。
(2)报网融合,共享数据,尝试预测性报道。2013 年1 月29 日,浙报传媒收购了边锋和浩方网络公司。这是传统媒体收购新媒体的典型案例。又比如,2013 年8 月5日,亚马逊用2.5 亿美元收购《华盛顿邮报》,这是新媒体反购传统媒体的案例。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我们都可以看做是一种为了达到内容和平台的整合,实现用户、渠道、技术等多方面资源整合的报网融合模式。前例中的浙报传媒,通过收购行为可以快速的进入新媒体领域,整合其在传统媒体业务的内容优势和网络公司的新媒体平台优势,共享新媒体的数据资源。借助新媒体,报纸可以解决转型中的技术障碍,构建一个全媒体覆盖的云平台,凭借其庞大的数据库资源,做一些较精准的预测性报道。这大大提高了报纸媒体的工作效率和核心竞争力。
2、电视媒体的融合创新
强烈的画面冲击力和时效性一直是电视媒体的优势,但随着网络视频的发展,电视的收视率和广告量也逐渐江河日下。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 年中国网络视频用户已经达到4.5 亿,占全国网民总数的70%;互联网电视终端覆盖率超过3000万户,在线视频也已经超越搜索服务成为了用户使用最多的互联网应用服务。由此可见,网络视频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这与视频网站内容的丰富、网络速度、画面质感等环境的提高不无关系。有学者认为,在大数据时展背景下,电视媒体受到的冲击或许最大。因此,谋求与网络媒体融合发展是电视媒体的迫切诉求。
(1)电视媒体与互联网的“联姻”——OTT TV。继IPTV 之后,近两年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的另一重要融合产物即为OTT TV。OTT 是“OVER THE TOP”缩写,一般指电信网络之上的互联网,其外延业务包括QQ、微信等。而OTT TV 则是OTT业务的一种,是指通过互联网向电视用户传输视频业务。一方面,通过OTT TV 业务,电视媒体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强大数据平台,筛选最优质和收视率最高的互联网视频资源,以弥补自身视频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电视媒体还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强大平台,进行自身节目的宣传、微博营销等推广。
(2)多屏融合,电视机顶盒的探索。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的转型还可以通过“多屏融合”的方式,即电视机、计算机、手机等平台的相互合作,以进行视频资源的共享。这方面探索的例子是电视机顶盒。以2013 年3 月,乐视网和富士康联合开发互联网电视机顶盒产品为例。这款乐视机顶盒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观看视频内容,其视频供应量将远远大于电视媒体。一旦开发成功,将意味着海量的网络视频资源会吸收原本电视台的观众和资源。但是,就目前形势来看,电视机顶盒市场还受到政府管控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尽管如此,我们仍相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推进,电视机顶盒的发展将被逐步放宽,成为大势所趋。
3、网络媒体的融合完善
在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也得到了广泛使用,甚至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休闲和生活方式。以网络媒体为基础的媒介融合创新越来越受到媒体人的重视。毫无疑问,在大数据时代,谁抢占了网络媒介(包括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先机,谁就把握了传媒界的市场,谁就站在了成功的制高点上。
(1)打造自媒体平台。在媒介领域,海量的大数据主要产生于互联网;而在互联网领域,大数据又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自媒体。所以,我们说自媒体平台的优化和完善是把握媒体大数据的窗口。例如,腾讯公司通过QQ 空间、朋友网、QQ 音乐等平台积累了海量的数据资源。在这些数据基础上,它又推出了一款强有力的社交效果营销平台——广点通。通过海量的数据,广点通平台可以对腾讯用户进行细分和提炼,然后将相应的广告进行有针对的推介和传播。其广告精准定向投放和实时营销的能力体现了大数据的价值。
(2)发展移动互联网。截至2013 年6月底,我国的手机网民规模达4.64 亿,较2012 年底增加约4379 万人,网民中手机上网人群占比78.5%,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0%。由此可见,移动化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它将成为未来媒体的发展方向。同时,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APP 应用,也在深刻改变着数字时代的营销方式。毫不夸张的说,APP成为了各个媒体的必争之地。APP 应用通过第三方平台获知用户使用数据、用户来源以及用户使用终端情况等信息。在此基础上,精准的向用户进行广告传播和个性化服务。
(3)开拓物联网市场。物联网,简单来说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与其他终端的结合,可以实现物物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根据中经未来数据显示,2013 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4800 亿元,预计未来3 年我国物联网市场的增长率都将保持在30%以上。由此可知,互联网开启了一个多技术多领域交叉的时代。与传媒相关的最有代表性的物联网就是车联网,它实现了汽车和互联网资源融合。国内目前有22 家汽车厂商已经推出了自己的车联网品牌。未来的车联网还将融合广播电视网,使得汽车收听广播、收视电视节目更为方便,同时也拓宽了广播电视传播的路径和终端。这也是大数据时代,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媒介融合模式。
三、大数据时代媒介融合的反思与建议
总体来说,我们还处在大数据时代的初级阶段,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之间的媒介融合呈现出了一种强强联合、平台集聚、分合有致的总态势。我们也应该看到,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既给传媒业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相应的挑战。一方面,云计算和大数据既为媒体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契机,又让人们开始担心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和公共安全等问题;另一方面,大数据对不同媒体的基础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媒体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调整其发展战略才能适应其要求。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是媒体发展的王道。正如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所说“大数据的最终意义是获得洞察力和价值”。在大数据时代的战场上,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都应积极、全力备战,加大硬件和软件投入,主动寻求融合转型,以求得“大数据战役”的胜利。
参考文献
①涂子沛:《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②彭兰,《“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J]《. 编辑之友》,2013(1)
③尹明华,《大数据时代的报业转型》[N]《. 人民日报》,2013-01-31
④董晓婷,《大数据的定义特征及其应用分析》[J]《. 硅谷》,2013(6)
全媒体、融媒体、通用媒体基本概念
业界对“全媒体”概括和分析颇多,观点也不完全一致。较为相近的概括为:“全媒体”即“omnimedia”,源自美国一家名叫Martha StewartLiving Omnimedia(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的家政公司。这家成立于1999年的公司,拥有并管理包括杂志、书籍、报纸专栏、电视节目、广播节目、网站在内的多种媒体,通过旗下的所谓“全媒体”传播自己的家政服务和产品。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准,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公司的“全媒体”显然并不全,它的真正含义更接近multimedia“多媒体”。
近十几年来,随着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突破,传播手段日趋多样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通,“全媒体”(omnimedia)的概念随着传播领域实践的不断丰富发展着它的内涵。“全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电子音像、网络、电信、卫星通信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和载体,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收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合的媒体形式和渠道,深度融合,提供细分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Pool)教授提出,1983年他在《自由的科技》中提出“传播形态聚合”(the convergence of modes)概念,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地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融媒体”是媒介融合的现实体现,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使单一媒体的竞争力变为多媒体共同的竞争力。“融媒体”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媒体,而是一个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介质的优势互为整合,互为利用,使其功能、手段、价值得以全面提升的一种运作模式,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科学方法和传播行为。
全媒体、融媒体基于互联网基础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通用媒体。通用(incommonuse),可以解释为在各处使用;公共使用,普遍使用。《后汉书·律历志下》:“各有改作,不通用。”唐代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丝布为衣,麻布为囊,毡帽为盖,革皮为带……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通用媒体可以初步描述为,在互联网IP技术的基础上各类媒体功能逐渐融合成为具有全媒体、融媒体特性的综合性数字内容集成播控平台和综合性数字信息运营服务门户。其基本特征应该包括全覆盖(Full Coverage)、全业务(Full Service)、IP化。在互联网IP技术的驱动之下,一切传播信息的载体,包括网络、通信、媒体之间在技术、产业、组织、规制等方面将日趋融合。随着网络逐渐融合(网络逐渐IP化),不仅仅是媒体,包括关联产业,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之间,传统信息产业(电信业、广播电视业)之间的边界可以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与社群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边界也可以消解。人类社会将逐步进入通用媒体时代。
通用媒体的基本构成
在实业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通用电气公司(GE)各自体现了其行业的通用特征。通用汽车公司(GM)成立于1908年9月16日,由威廉·杜兰特创建。其标志GM取自其英文名称(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的前两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通用汽车公司各车型商标都采用了公司下属分部的标志。通用电气公司(GE)是世界上最大的多元化服务性公司,从飞机发动机、发电设备到金融服务,从医疗造影、电视节目到塑料,GE公司致力于通过多项技术和服务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杰克·韦尔奇曾担任GE公司的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
通用媒体集中体现着传播业界及关联产业界有着广泛共识的全媒体、融媒体特征,其基本构成要素和环节包括:
1.通用技术:基于互联网IP技术的运算技术(Cpu/Gpu)、显示技术(大屏幕、高分辨率)、能源供应技术(包括能源供应来源、续航能力、供应方式等)、传送技术(编码解码能力和技术基础)等互联互通的技术应用。
2.通用传输:基于IPTV平台上的广电网、电信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传输,以及可以与互联网IP技术对接的数字卫星传输、无线地面数字传输等。
3.通用载体:终端载体是多元化的,又是互联互通的开放平台;终端载体是智能化的,又是集成统一的平台。通用媒体平台可以由智能电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有机构成,多终端协同、系统化运行。
4.通用内容:以互联网IP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内容有机整合,以及数字信息的系统集成,可以突破现有媒体介质跨媒体传播。
家庭客厅终端的通用媒体时代
目前家庭客厅终端已成为各终端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竞相进入的焦点平台,跨界竞争日趋激烈。TCL爱奇艺智能电视、乐视TV超级电视、小米盒子(高清互联网电视机顶盒)等,利用互联网升级换代,改变了传统电视机,也改变了传统电视的业务模式。传统电视媒体正在发生变革,观众不仅看电视,还要用电视、享电视。
家庭客厅终端以其海量的、个性化的内容和信息服务功能,正逐步成为通用媒体中心。其基本功能布局初步可以概括为:
1.家庭娱乐中心。数字音视频内容供应地,数字家庭游戏基地。
2.家庭信息中心。在信息爆炸时代,对信息进行全面搜索、查询、引导、互动、分享、交易、支付,可以整合信息数据,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信息应用,推动信息消费。
3.家庭社交中心。社交化电视,社交互动、交互行为。集聊天室、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功能于一体。
4.家庭应用中心。电子商务,网上医疗、教育、交通,安全监控,家电控制等。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7) 03-0041-04
Research on the Editorial Force Under the Media Convergence Environment
Duan Lechuan Du Chuangui
(Southern Publishing and Media Company Limited,Guangzhou,510075)
[Abstract] Media convergence not only leads to the editing and publishing process reengineering, but also leads to great changes in the com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ditorial force.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media convergence, the integration of planning force, the transboundary of resources conformity, the polymorphism of machining, the divergence of communication are all highlighte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editorial force essentially refl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dia and the editor, as well as the dynamic change of the position, function and mode of the editor’s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media.
[Key words] Editing ability Media convergence Editorial subject
媒介融合是一场影响深远的传播革命。在这场媒介变革中,作为参与媒介生成的重要主体元素之一,编辑主体的地位、功能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日本编辑学者鹫尾贤也曾提出编辑力的概念,是对传统媒介环境下编辑主体作用力的精辟概括。他认为,出版产品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编辑力,编辑力主要是编辑活动所产生的一种作用[1]。传统编辑学对编辑力这一命题有深入分析,包括编辑力的构成、内涵和特征等。但是,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无论是编辑力的构成,还是编辑力的特征,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值得深思。笔者认为,编辑力从本质讲是一种媒介创造力,是编辑参与创造媒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媒介创新力。编辑主体,通过协同作者、用户等不同的主体元素参与媒介生产传播,从而实现媒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社会功能[2]。媒介深度融合导致人类信息生产传播模式变革,必然会引发编辑流程再造,编辑活动发生变化。与此相应,传统编辑力的构成、形态和特征也在发生着很大变化。本文重点从媒介融合视角探讨编辑力演化、嬗变和构成。
1 集成性创意策划力
策划是编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编辑力的首要构成。鹫尾贤也在《编辑力》中指出:“没有策划,就没有编辑,因为策划能力是编辑的生命线。”[3]在他看来,策划力是编辑力的基础性构成,是最富有创造性的编辑劳动。他说:“策划的创意是考验创造问题的能力,将社会、人群和时代隐然有感,但尚未成形的关心和欲望化为问题。”[4]编辑策划的核心是选题,策划力的重点在于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媒介选题,是展示编辑主体选题敏感和选题价值捕捉和挖掘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编辑策划重要性没有变化,但是策划理念和方式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媒介产品生产不再局限于一种媒介形态,媒介产品传播也不再拘泥于一种媒介途径。面对同一个内容选题,编辑主体如果还按照传统策划观念和策划方式,以一种媒介形态来进行产品策划,就无法最大程度地实现媒介产品价值的深度拓展和媒介业态的多元创新。这就需要编辑主体能够针对同一内容主题进行不同媒介产品形态和不同文化业态的创意思考、一体谋划,即集成性策划。集成性策划需要编辑主体对选题内容不同媒介形态呈现方式有深入认知和把握,比如,对网络形态、移动端形态和数据库形态的媒体符号特征和媒体建模方式有深入体认。集成性策划,还要求编辑主体对不同文化业态产品的发展和商业模式进行锐意探索。比如,将一个主题性图书内容资源转化为影视文化业态,或者文化产业园区业态。集成性策划方式的出现,既是媒体融合中编辑主体降低产品生产成本的需要,也是探索融合发展商业模式的要求。在融合传播环境下,如果编辑主体还各自为政,部T分割,仍然按照传统媒介产品线流程进行产品策划,不仅会带来生产成本高企,生产效率低下,还会造成媒介产品生产同质化和产品质量层次低档化。
从单一产品态的策划到集成性产品态策划的转向,是媒介融合环境下编辑策划力的主要特征。在融合环境下,媒介产品质量已经不仅是传播速度和单个产品创意的竞争。在融合环境下,媒介的整体生态格局发生变化,以机构为主体的媒介生态格局逐渐地被以机构和个体并驾齐驱的新的多元化媒介生态格局所取代[5],媒介内容生产的垄断性被新媒体技术赋权所打破,由此带来媒介产品生产的独家性和垄断性式微。对传统媒体机构来讲,媒介产品生产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需要转变的是,在提升媒介产品生产专业性和权威性上更加重视产品创意的多端策划、多态谋划,以集成性思维和前置性观念来统筹策划不同媒介形态、不同产业业态下的同一内容主题的产品生产和传播。只有这样,才能在融合发展中逐步探索构建新的产品矩阵,探索新的媒体业态,从而实现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
2 跨界性资源整合力
编辑主体不仅是媒介产品的创意策划者,更是组织和实施者。有了好的产品创意策划,还需要编辑主体动员调配各种出版资源推进实施。从这个角度讲,媒介产品的编辑过程就是媒介资源的整合开发过程,资源整合力理应是编辑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在传统媒介环境下,编辑策划选题之后,由作者进行稿本生产创作,编辑加工完善,媒介资源整合开发主要围绕单个媒介产品进行。但是,媒介融合环境下,由于产品形态多样化,单靠个体作者的创作已经无法满足融合生产的需要。比如,广东人民出版社策划实施的大型《世界客家文库》项目包括数据化产品、图书产品、动漫影视产品和主题文化产业园等多个媒介形态和文化业态的产品。编辑主体要完成这一策划创意就需要非同寻常的资源整合力。这个整合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不同媒介形态产品作者资源的整合。同一个内容主题的融合性媒介产品生产常常需要几个人、几十个人甚至更多人参与的团队介入。以《世界客家文库》图书产品的数据库建设为例,包括文库图书数据库、客家族谱数据库、客家方言语料数据库和地方文献数据库,产品的生产既需要大量跨学科专家学者参与,也需要新媒体公司的技术支撑。这都需要编辑主体统筹谋划思考,协调动员指挥,把跨越不同学科、专业和行业的作者资源整合到媒介产品的生产中来。二是媒介产品用户资源的整合。融合传播环境下,用户日益成为“生产消费者”[6],常常在产品生产之前,甚至策划阶段就介入媒介产品的生产过程,并以“生产者”的身份参与编辑组织的网络社群运营。在这一过程中,编辑主体要善于聚合和黏贴用户,必须具备动员、组织和吸引大规模用户参与媒介产品生产过程的能力。再以《世界客家文库》为例,项目启动之初推出的“世界客家文库”微信公众号订阅用户达到几千人,一方面成为文库的潜在用户,另一方面是文库生产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三是产品生产中其他出版资源,包括媒介组织内部的人力、技术、营销等各种资源的整合,还有媒介组织外部市场资源、文化资源和金融资源的联动和调配。比如,《世界客家文库》围绕内容主题策划实施的客家山歌主题馆、客家非遗博物馆、客家名人博物馆等文化产业园区项目,需要与地方政府和民间资本合作,创新媒介业态,没有较高水平的组织整合力是不可能完成项目实施的。因此,媒介融合环境下的编辑整合力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跨界整合力,跨越不同业态、不同主体、不同部门,甚至不同层级、不同区域的媒介产品生产力量整合。
3 多态性内容加工力
优化和加工是编辑的基本技能,是编辑力的重要体现。传统媒介环境下,编辑加工涵盖稿本的方方面面,从标题到文字到篇章结构,再到排版设计,编辑加工既是一个稿本优化完善的过程,也是稿本价值增值和提升的过程。因此,编辑加工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稿本质量,是保证和提升媒介产品影响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正如学者靳青万所言,编辑加工是编辑最为重要的基本功[7]。有没有这个基本功,决定着一个编辑是否称职。问题是,融合传播环境下,编辑加工力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工多态性。传统媒介环境下编辑加工是单一媒介产品生产,不需要考虑不同媒介文本的转换生成问题。但是,融合环境不一样,同一内容主题的稿本,需要加工为不同的媒介形态,这对编辑主体加工力的要求更高,需要他们掌握不同媒介的文体模式和媒体模式,对加工对象的主题内容、表现形态、重点难点需要全新的认识和把握。加工由一次性变成“N”次性的多态加工。二是加工定制性。传统媒介环境下,编辑加工主要面对大众,立足于媒介产品的整体优化完善,虽然是一种“再创造性”的加工完善,但是,智能化和个性化的加工制作无法实现。在媒介融合传播环境下,由于移动终端交互平台的出现,编辑主体可以直接面对用户社群,再借助大数据的分析工具,进行用户画像,然后针对不同用户进行定制化、个性化的媒介产品加工。
编辑加工的多态性,已经逐渐成为当下媒介融合产品生产制作的常态。一方面,编辑加工的对象范围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度推进而不断地延伸和扩大,极大地改变着编辑主体的加工思维,即单一媒介思维。另一方面,编辑加工的手段在不断地革新和提升,传统文字和图片态的加工工具逐步向音视频态的数字化多元加工工具转换,甚至一些智能化编辑手段,如人机协作编辑、智能语义分析加工等,都在编辑加工实践中有所应用。编辑加工多态性的本质是编辑主体对媒介内容资源价值的深度挖掘、广度提取和高度提炼,是媒介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印刷媒介时代,同一内容资源的多态即时加工由于媒介技术的限制不可能实现,媒介产品的编辑主体不可能进行跨平台跨媒介编辑加工。在媒介融合时代,多态性编辑加工力既是媒介融合转型发展的方向,更是媒介转型升级的必然阶段。通过多态性编辑加工,实现媒介产品的形态和业态创新,将是提升媒介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4 发散性的媒介产品传播力
编辑主体不仅是媒介产品的创意设计加工者,更是其传播营销者。在传统媒介环境下,编辑主体也参与媒介产品的整体营销和传播,但是由于没有直接面对用户,更多的传播工作是交给特定的经营人员来做的。比如,书报刊都有专司媒介产品营销和传播的发行部门。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由于互联网的交互和连接功能彰显,媒介产品的生产和传播环节的“并置”[8],编辑直接面对用户,媒介产品生产、传播连接和转换的链条缩短,由此导致媒介产品的传播功能更多地赋予到编辑主体身上。同时,媒介融合环境下,用户分层化现象突出,社群圈层集聚趋势显现,这都给编辑主体的媒体产品传播提出了很大挑战。一方面,传播的广度需要大尺度覆盖。由于媒介形态多样,媒介平台繁富,用户的媒介使用五花八门、各有选择,因此编辑主体媒介产品的分发传播必须重视传播的集束性,传播广度务求大尺度覆盖,力求多平台分发,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媒介产品的推介传播到达不同的媒介平台和用户社群。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在谈到产品营销传播创新时说:“我们还打通了微信公众号与今日头条、一点资讯、腾讯企鹅号、搜狐等平台的关联,每篇文章都可以在各个平台上同步,有效地扩大了宣传效果。”[9]这种媒体联动、多平台分发,实际上要做的就是提升媒介产品传播的广度。另一方面,传播要向精准化发力。提高传播精度,关键在于对媒介产品的用户定位和获取有准确把握,善于运用媒体大数据进行用户画像,根据用户需求偏好提供精准化媒介产品推送。这实际上是一种发散性传播,以一种蒲公英运动的方式,借助大数据技术的“风”和“云”,在圈层传播中实现个性化发散性推送。此外,传播手段的不断创新日益成为提升编辑传播力的重要方面,尤其是一些新兴媒体技术传播手段,比如,一些国内媒体将传统艺术和新媒体技术结合,巧妙运用我国传统的沙画艺术,精心设计制作沙画新媒体特刊《“山神”刘真茂:我用一生护青山》,以创新的艺术形式讲述传奇人物刘真茂在大山深处守山护林的感人故事。这部沙画特刊推出后,经过多平台分发传播,两天内点击量超830万,传播效果非常可观。还有很多媒体尝试运用直播、VR等新兴媒体技术进行内容生产的创新和传播方式的创新,都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此外,在媒介产品传播过程中,如何吸引用户参与,通过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助推社交平台上的圈层传播效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推介《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新书时,专门建立了人文社“哈迷”微信社群,线下组织专场“哈利波特2016都市寻宝活动”,邀请100多位哈迷读者进行场景化体验推广,然后由现场用户在移动端社群和微信进行圈层转发,最后取得的效果超出想象。
需要指出的是,编辑力有非常丰富多样的内涵,并随着媒介融合进程的推进在不嗟匮荼洹3了以上所讲几个方面,编辑的选择力、编辑的人际交往力和终身学习力都是其重要构成,在融合传播环境下也都呈现出很多新的特征,值得高度重视。总体上看,编辑力的演变,实质上反映的是媒体与编辑的关系,以及编辑参与整体媒介生产和传播过程的地位、作用和方式的动态性变化。无论是创意策划的集成性,还是资源整合的跨界性,抑或内容加工的多态性,都在凸显这样一个事实,即媒介融合进程的推进,没有弱化编辑的主体地位和编辑的创造功能,没有改变编辑活动的基本性质。恰恰相反,媒介融合环境下编辑力的作用和价值将更加重要,在媒介创新上的主导性作用将更加显现。
注 释
[1][3][4][日]鹫尾贤也著;陈宝莲译.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2,50,63
[2]王振铎,赵运通.编辑学原理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73-74
[5][8]段乐川,路畅.微信编辑:基于文本生成观的认识[J].河南大学学报,2016(6):144
[6]王亚炜.生产消费者对品牌塑造的价值分析[J].商业时代,2012(23):27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 高等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解析
高等教育阶段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个体的价值观形成和个人长期的成长发展,具有深切的影响力量。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综合性文化发展形态的变革,高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水平,对大学生毕业之后综合性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具备重要的影响力量。新媒体时代基本特征的发展强化,给今后一段时期之内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带来了强烈的变革力量。本文针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展开论述,预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意义。
一、新媒体时代的基本特征
(一)多种形态媒介之间的相互融合。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不同形态媒介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是新媒体时代最鲜明的发展演化特征。在新媒体领域相关技术形态的发展演进背景下,国人传统认知理念体系中涉及的多种常规媒介形态之间的差异界限日渐模糊,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信息资讯媒介技术平台逐步呈现出明显的融合趋势。传统媒介形态之间融合趋势的不断深化,给我国大众媒体技术形态的发展,创造了强烈的推动力量。
针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路径展开细致考量,新媒体技术形态的发展给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历史演进带来了新的实践要求和挑战,各级高校只有切实对新媒体技术形态的发展特征展开充分适应,才能切实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发展创造充分的保障条件。
(二)大数据时代形态演进路径逐步深化。
2013年是我国“大数据”技术形态发展的第一年,时至今日,“大数据”已经极其深刻地渗透到我国网民群体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并且切实给我国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和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其深刻的助力条件。
大数据技术形态的深刻发展,较大规模地实现了现代互联网技术在数据存储和信息容量有效拓展层面的发展趋势特征,以KB、MB、GB等作为网络信息流量计量单位的历史时期已经归于湮没,大数据时代背景,能够切实确保当代大学生个体通过网络技术平台,实现对海量化资源和信息对象的即时获取。但是,网络信息技术空间实际承载的信息资源对象本身具备的良莠不齐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对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全新挑战。
(三)网络化生活模式的日渐形成。
新媒体技术形态的稳定有序发展,使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逐渐呈现出网络化的发展形态特征,大学生群体在开放性的网络技术空间内可以随时使用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信息与接收终端,实现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访问,还可以通过建立在网络技术形态技术背景之上的社交软件应用平台,实现与全世界范围内开放性网络技术实践空间之内的独立人类个体之间的即时性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行为。高校大学生应当切实用好网络技术平台为自身学习生活实践行为提供的便利条件,通过对网络技术形态中积极因素的挖掘和运用,实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成果的生动检验。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切实抓好高校思想者政治教育工作的导向。
第一,建立开放性的教育理念导向,就是要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开展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的查找行为,切实打破课堂教学空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实务中的垄断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化发展愿望和学习兴趣特征,并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师的科学影响下,切实运用开放性课程教学模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切实找寻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二,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备的导向功能,切实助力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回归原始初衷,在充分实现高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放式发展特征的背景下,还要切实保障有关教育工作充分的教育属性,让大学切实形成有效辨识网络资源对象优劣属性的本领,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稳定取得预期教学效果。
(二)充分引入新媒体技术形态,助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实践的贴近。
高校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思政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切实完善大学生的性格特征,使得大学生能够切实实现正向积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建制目标,用理性对行为实施科学有效的约束。因此,开展新媒体时代背景之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切实加大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力度,逐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贴近性,并以此助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稳定有序发展。只有充分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化在校生活的贴近性,才能切实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效果。
针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本文选取两个具体角度展开了论述分析,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现有发展阶段条件下,要想切实提升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能水平就必须不断加大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力度,并逐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贴近性。
参考文献:
[1]张敏.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5,08:223.
[2]宋金刚.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知识经济,2015,07:167-168.
[3]郑世.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15-118.
摘 要: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媒体也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发生了转变。传统媒体无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也逐渐开始与新媒体发生融合。但是,就现状情况来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融合过程中仍旧面对着不小的困境。该文主要针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现状与困境进行了探讨,希望有助于促进我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传统媒体 新媒体 媒体融合 现状 困境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b)-0171-02
新媒体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形成的一种新兴媒体,是现代媒体时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新媒体虽然有别于传统媒体,却又与传统媒体互相依托。在现代媒体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正逐渐发生融合。
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自的特征和优势
1.1 传统媒体的特征和优势
传统媒体是具有固定的模式、组织机构以及管理规章制度的。传统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无论是对信息的采编、审核还是,都必须要先经过严格的审核,确保信息是真实有效的之后才能够给大众。这一点很好地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从根本上避免了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的传播。再者,由于传统媒体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存在时间较长,所以已经建设起了庞大、专业的队伍。
1.2 新媒体的特征和优势
新媒体在发展中,以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改变了整个媒体行业,更改变了我们的时代。所谓新媒体,是指在各种新技术,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的推动下,所形成的一种新兴媒体形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以手机、电脑、平板等为终端,通过互联网、无线网、卫星等渠道来提供信息服务的传播形态,或者说,一切区别于传统报刊、电视及广播等的媒体,都可以算是新媒体。具体来说,新媒体的特点主要包括:(1)信息传播迅速。新媒体不像传统媒体一般需要经过层层审核和后期制作后才能够将信息传播出去,而是直接利用手机、电脑、平板等终端,通过网络等渠道,快速地传播信息;(2)信息交流频繁。新媒体打破了信息交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人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利用新媒体来互相传递信息,这使得信息交流变得十分频繁;(3)信息形式和内容丰富。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形式是多元化的,可以是以传统的文字形式传播,也可以是以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传播,同时其信息内容也包罗万象,涵盖了天南海北、世界各地、各种视角的信息。
2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现状
2.1 媒体融合程度不断加深
现如今,随着网络的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二者的资源正逐渐实现共享,很多传统媒体上的新闻信息也同时出现在了新媒体上面,相应的,传统媒体的刊登内容也越来越跟得上网络“潮流”。这一现象,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一大重要体现,代表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已经打开了共赢局面。并且,随着媒体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各大传统新闻媒体,包括一些国家级别的新闻媒体,都纷纷开始创建网络新闻平台,将新闻内容与网络同步。再者,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亦都纷纷开设了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正逐步通过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来扩大公共事务的影响力,增进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交流。这些都在促使着媒体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
2.2 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当今时代,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所谓“全媒体”,指的是将多种不同的媒体组合在一起,以尽可能地实现多种媒体资源之间的共享。全媒体时代的最突出表现就是“一套人马,多个媒体”,也即是说,由同一个新闻媒体团队同时负责传统媒体的工作和新媒体的工作。全媒体的建立无疑使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二者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促进了二者的优势互补。具体来说,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采编资源丰富、信息权威性高,新媒体的优势则在于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而通过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可充分发挥其各自长处,从而打造出一个跨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全媒体平台。与此同时,现今媒体行业从业人员的技能也越来越全面,通常一人可身兼多职,既为采编新闻的记者,也负责从数码终端上传信息至新媒体的工作。
3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困境
3.1 管理体制不完善
传统媒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无论在管理体制上,还是实际管理工作中,都是非常严格的。但是,也正因为其管理的严格性,导致其实际人力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较低。而新媒体虽然较传统媒体来说,人力资源配置较为灵活,但这种灵活同时也是一种不稳定、不成熟的表现,这主要是由于整个新媒体行业目前的管理制度都十分不健全,缺乏科学有力的法律法规来约束所导致的。可见,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其管理体制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3.2 人员综合素质较差
就现今情况来看,我国传统的媒体人员虽然本专业技能过关,但对新媒体的了解却比较有限,相关业务不够熟练,无法满足新媒体发展需求。而反之,从事新媒体工作的人员,又大多数都是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而非媒体专业人才,所以仅能够满足技术上的操作需求,对媒体行业的了解和熟悉却比较有限。所以,综合来看,我国目前尚十分缺乏综合素质较高的、能够同时满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工作要求的媒体行业人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
3.3 缺乏有效的规划
目前对于我国而言,传统媒体仍旧是主流媒体,是国家重点发展、严格约束、完善规划的媒体。而新媒体在这些方面是远远不足的,其既缺乏有效的发展规划,也缺乏完善的法律约束,所以在与传统媒体融合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难以调解的矛盾。若这一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将会大大影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4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有效途径
4.1 转变思想和观念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对于媒体行业来说可谓是一场重大变革,所以必须要先转变思想和观念。现代媒体行业人员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新时代下媒体行业的发展趋势,意识到推动媒体融合的重要性,从思想观念上形成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创新,努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4.2 完善管理体制
新媒体的发展是迅速的,覆盖面是广泛的,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十分突出的。例如很多网络媒体上的新闻内容其实是假的或者抄袭的,但由于其传播速度快,所以反而比真实原创的传统媒体内容更受人们关注。这种风气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极大地影响了媒体融合发展。所以若想促进媒体融合,必须要尽快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法律建设,I造一个和谐的氛围,使各类媒体的权益都得到有力保护。同时还要大力开展“净网”活动,加大力度打击侵权行为。
4.3 挖掘传统媒体优势
如今新媒体的优势人所共睹,但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没有优势。若想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应当要大力挖掘传统媒体优势,例如传统媒体在信息采集、核实及解读分析等方面的优势,并将其有力地发挥出来,延伸到新媒体之上,使新媒体也变得如传统媒体一般具有品质和专业权威。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乃是必然趋势,但是,具体要怎样融合,如何才能够更好地融合,却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面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只有找到正确的思路与策略,才能够解决困难,推动二者的共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海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现状与困境[J].新媒体研究,2016(21):94-95.
【关键词】媒介融合;真人秀节目;三级融合
中图分类号:J9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187-01
一、大背景下媒介融合发展趋势
新世纪以来,随着媒介生态和时代语境的变迁,网络新媒体和影视传统媒体之间的互动更加积极和多样,原有电视传统媒介线性的单向传播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受众和开放性市场的需要。因此,如何在媒介融合视域下以达到资源的充分和优化利用,实现电视节目在多元媒介形态上的优势互补,成为当下以真人秀为代表的电视节目创作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从中国电视节目创作实践来看真人秀节目创新策略研究。电视真人秀节目无论是从节目的数量还是观众收视反馈来看,它都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一种主流形态。特别是真人秀节目已成为利用多元媒介平台互动最为频繁且互动形式多样的节目类型,亟需对以真人秀为代表的电视节目在新的媒介生态下构建媒介融合的多元平台的创作实践和发展路径进一步深入审视。
(二)从当今媒体市场来看真人秀节目创新策略研究。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轨迹更倾向于个性鲜明,定位明确的分众化内容。媒介融合带来了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契合以真人秀为代表的电视节目市场细分的发展需求和趋势。在媒介融合视域下实现多样化的平台,多样化的受众,多样性的内容是当下电视媒体健康持续繁荣发展,获得社会效益和商业效益所面临的重要话题。
(三)从当下媒介融合的趋势来看真人秀节目创新策略研究。当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媒介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以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创作现状为切入点,深度探析新的媒介生态下电视媒体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索电视节目在媒介融合时代的多元发展路径和传播策略,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由于当下中国电视的传播方式日益多元,与新媒体平台的关系日益丰富紧密,从媒介融合角度深度分析电视节目与网络互动传播过程中的丰富实践样态,及其利用网络平台及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与传统媒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探寻电视节目新的媒介拓展空间,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具体研究媒介融合视域下真人秀节目的创新策略
(一)媒介生态环境变迁中的中国真人秀电视节目发展现状研究。通过对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发展历程的梳理,进而分析总结当代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单类型及形态特征。
(二)当下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媒介融合环境研究。通过对媒介融合大趋势的分析,探讨电视真人秀节目与网络平台融合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电视节目形态和文化特征方面,电视真人秀可以更好地在多元媒介平台上拓展自身发展空间。
(三)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真人秀节目内容和形式创新研究。通过对代表性真人秀节目个案深度分析,探索多元媒介平台构建与电视真人秀节目内容、形式创新的方法与路径。
(四)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真人秀节目传播渠道与营销方式创新研究。媒介融合为电视真人秀节目带来多元传播渠道的同时,也使新闻营销、病毒式营销等新兴网络营销方法称为电视真人秀节目创作与传播策略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以大学生的视角来谈媒介融合视域下真人秀节目创新策略的创新之处
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探寻受众心理需求和未来电视产业发展方向,将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灌注于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创作实践和研究中,可以带动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具有实践意义。
(一)研究方法创新。将媒介融合理论和媒介生态演变视野运用到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创作与研究中,通过涵盖媒介技术和人文内涵的多元媒介生态视角,全面观众电视真人秀节目与新媒体平台互动实践的发展历程。
(二)研究内容创新。以电视真人秀节目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创作与传播实践为坚实基础,通过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互为支撑,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作实践,以创作实践论证科研观点,为媒介融合背景下为电视真人秀节目创新发展提供具体对策,更具有理论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
四、然而即便如此,媒介融合依然会存在一些问题
(一)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如何有效整合多方资源,进行真人秀电视节目制作与亚类型开发是重中之重。
(二)将媒介融合观点运用到真人秀节目的创作与研究之中,突破在电视本体研究的局限性,成为媒介融合下真人秀节目创新的又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