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简述品牌策略

时间:2024-02-23 14:39:56

导语:在简述品牌策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简述品牌策略

第1篇

【关键词】劳务品牌;文化资源;劳动力转移

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相关政策的推进,民族地区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民族地区以农业人口为主,多为单位经营,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加之国外优质低价农产品的威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迫在眉睫。大部分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依靠传统血缘或地缘关系网络,通过“资深”农民工介绍等形式进城,这种“乡土性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就业信息较有限,而且缺乏连续性、稳定性。同时劳动力市场体制不完善与信息不对称,使许多地方出现“民工盲流”,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国,独特而又丰富的民族文化构成了璀璨的文化瑰宝。如何利用各地语言、音乐、风俗等民族文化资源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若能充分开发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发展劳务品牌,变人口包袱变为人力优势,改善劳务输出的盲目性,定是一个富有前景的选择。

一、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构建劳务品牌可行性分析

1.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迫在眉睫。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很大的必要性:一是能够减少其农业劳动力数量,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有利于加快民族地区非农产业发展和农业结构升级,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内部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以及副业结构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民增收;三是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2.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形势严峻。一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民的市场参与度,尽管国家采取各种倾斜政策,民族地区群众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其文化素质在全国整体而言仍相对较低;二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影响劳动力的转移。少数民族在、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方面与内地大部分地区有较大差异,这制约少数民族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流动;三是自然地理环境所带来的交通不畅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少数民族地区大都较为偏僻,距内地路途遥远限制了农民大规模去内地打工,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主要在本地域内,特别是到小城镇就地安置和转化。

3.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处于盲目自发阶段,缺乏有效的引导,政府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农民自组织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职责划分不清,未形成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组织体系,加上有关农民外出务工人员的相关权益保障法规不健全,农民自身维权意识薄弱,部分人员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二是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素质差,无技术特长,思想观念保守,市场经济意识缺乏,无法满足知识密集型社会的人才需求;三是就业结构不合理。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主要以从事传统农业和本地从业为主,从事二三产业和转移区域外就业为辅。

4.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为构建劳务品牌提供了先天优

势。文化是品牌的灵魂,优秀文化可增加品牌的附加值,使品牌获得强有力的市场地位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中国56个民族独特而又丰富的民族文化构成了璀璨的文化瑰宝。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等)和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如何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大部分民族地区选择发展旅游业为当地带来收益,但是随着当地农业人口的不断增长而旅游业就业又趋近饱和,此时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特色发展劳务品牌已成了一个必然而又富有前景的选择。因此,立足地方民族文化特色,走组织化、集约化品牌劳务之路,能有效促进劳务输出由松散型向有序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

二、民族地区劳务品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就民族地区现有的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看来,平均教育年限只有8年,即初中水平。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资源较少,这促使中西部地区在对外劳务输出尤其是外派劳务输出中显得很被动,给劳务品牌的创立和维持带来巨大阻力,因此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务人员素质已迫在眉睫。

2.劳务品牌建设的非专业化运作。随着农村剩余劳务力进城务工成为一种常态,树立劳务品牌已得到地方政府的日益重视,而劳务品牌的创建、设计、传播与管理都是一个非常系统复杂的工程,其要求的专业化运作水平非常之高,民族地区负责此项工程的人员大多为劳动就业保障职能部门的政府官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3.创品牌易、守品牌难。很多民族地区的劳务品牌都是针对本地人文资源优势,通过培训、引导,走专业化、集约化之路培育出来的。当然给劳务品牌取一个名是很容易的事,但劳务不同于其它的商品,其核心价值必须靠每一个劳务人员的服务去传达与积淀,标准化是劳务品牌之树长青的秘诀。而劳务人员不同于普通商品,其标准化及一致的信息传递是十分困难的,劳务品牌需要每个性格迥异当事人去呵护与维持,其服务的功能品质将是其根基。加之监控管理的诸多真空与断层,使得地区劳务品牌的长远发展壮大将比任何企业打造品牌更难。

三、构建民族劳务品牌的对策与思考

1.找好劳务品牌“产品”定位。(1)挖掘文化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同样是劳务输出,是否能发挥比较优势,走品牌差异化之路,找准市场定位,结果会大不一样。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丰富,必须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人文、历史和已经形成的就业优势等特点,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及人文特色,树立劳务输出商品意识,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享誉国内外的劳务经济品牌和职业教育培训品牌。各地就业部门应积极开展调研,将一批培训效果佳、就业前景好的培训专业发展为新的劳务品牌,同时加大现有劳务品牌的整合力度。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以更宽阔的视野认真审视自身优势,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培育具有市场发展潜力、代表地方特色、具备一定规模的劳务品牌,真正形成像“川妹子”、“菲律宾女佣”等在全国乃至全球劳务市场叫得响的劳务品牌。(2)提升劳务品牌的文化含量。质量是品牌的“硬要素”,而文化则是品牌的“软要素”,劳务品牌作为品牌的一类,其蕴含的文化底蕴十分重要。商品的市场竞争,不仅是质量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劳务品牌应既体现劳务的专业特征,也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因此,做大做强劳务品牌,必须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注重提升品牌的文化内涵。只有汲取本地文化营养,将本地优秀文化渗透到劳务品牌中,才能形成独具特色、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劳务品牌,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地政府部门应结合当地的人文优势,创立一个独立的容易识别与记忆的标志系统,赋予品牌一定的内涵,有效地对劳务品牌进行包装宣传,对劳务品牌进行专业化的运作。如山东创建的“山东好汉”的保安品牌,让人一听马上就联想起山东好汉武松的形象,从而有一种放心安全的感觉;四川为“川妹子”家政品牌专门设计了统一的胸徽和制服,经过培训符合要求的家政服务人员均可佩戴。

2.以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先导,构筑民族地区劳务品牌的根基。首先要抓好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加大对其基础教育的投入,保证适龄农民子女入学,防止产生新一代文盲;其次搞好职业技术教育,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优化职业中学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要逐步形成以各级就业训练中心、职业院校等公办培训机构为主,社会培训机构为辅,教育、科技、建设、农业等部门广泛参与的职业培训体系,促进技能培训与农民群众需求相结合、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技能培训与输转就业相结合、技能培训与本地资源相结合;最后要加强法律知识和就业指导培训,提高务工人员法律常识、社会公德、择业观念、竞争意识、安全生产等方面知识。

3.提高劳务品牌组织化程度。努力形成政府引导、中介组织和农村自组织三位一体的高效经济的劳务品牌体系。由于劳务品牌是以区域品牌的形式体现,其经营主体只能是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社会团体等,在其他社团组织还未成长起来以前,经营劳务品牌的主导作用必须由地方政府担当。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服务职能,甚至信誉资源都应用于劳务品牌的经营活动之中。首先,各民族地区政府要做好组织工作。一是完善政府指导部门。成立民工局,纳入各级政府行政管理,从宏观上制定规划,给予引导,搞好协调与服务,保证这项工作有序推进;二是完善就业网络体系。建立以乡、村劳务服务站为端点、县劳务办为中枢、驻外办事处为终点的“三位一体”、覆盖全国的劳务输出服务网络,广泛收集、及时劳务信息;三是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联合劳动、农业、民政、公安、计生等部门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形成培训、输出、服务、维权“一条龙”的服务体系;四是完善管理机制。健全组织领导考核机制、政策支持机制,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协调联动的合力,推动劳务品牌建设,促进劳务经济健康发展。其次,在做好政府工作组织工作的同时,在规范现有的各种信息、培训、咨询和职业介绍等服务机构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健全中介组织,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最后,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应该认识到创建一个成熟的劳务品牌,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和服务职能,加强对外出民工的有序引导,将相对成熟的劳务品牌及时注册,做好品牌资源保护等工作。

4.以增强品牌效应为主线,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族地区品牌劳务的知名度。通过市场引导、典型带动,发展劳务品牌,推动劳务输出向组织化、精品化、规模化发展。一方面为有效提高劳务品牌的知名度,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应利用多种渠道加大对劳务品牌的宣传,如在广州、深圳、北京、上海、天津等经济发达地方设立办事处或服务窗口,在沿海大中型企业广泛建立劳务输送基地,强化输出地、输入地的对接;与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较大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协作关系,积极参与区域劳务协作,加入华南、华东、华北三大劳务协作区,定期开展劳动力信息交流,构筑起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劳资协作交流网络;同时借助现代传媒,向社会广泛宣传劳务品牌的优秀典型,使之成为当地劳务品牌的形象代表,抓住招商洽谈会、项目衔接会等机会,加大劳务品牌的对外宣传和推介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的社会声誉;另一方面,民族地区政府应开展“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送服务”下乡活动,组织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人员,深入各乡镇社区和村组开展宣传,设立宣传咨询点,将赴外地实地考察的相关资料制作成光盘、磁带、展板和文字材料进行发放,当地媒体也可开设劳动保障专栏,宣传在外务工创业典型和优秀劳务经纪人的成功经验,积极引导群众外出就业。

5.以优化劳动力就业环境为支撑,拓展民族地区劳务品牌打造的空间。一是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取消对农民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民进城务工的各项限制性政策,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让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劳动力享受平等的就业待遇,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打开方便之门;二是完善和健全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各城市要逐步给予外来民工以市民待遇,在投资、劳动工资、社会保障、购房、用水用电、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公平待遇,方便劳务品牌的发展壮大;三是规范收费和管理。政府所设机构为外来民工提供服务是其职责所在,是非营利性的,自觉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与审计,坚决查处向农民工收取不合理费用的行为。此外,民族地区政府要创造条件积极扶持劳务品牌,照顾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儿童及老人生活,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和资金扶持机制,切实解除民工的后顾之忧。建立起劳务人员的数据资源库,定期和不定期对已就业的劳务人员进行走访等互动工作和跟踪服务工作,既规范管理又可以发现劳务需求的最新动态。更可以从雇佣前、雇佣中、雇佣后三个层次保证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彻底消除区域内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障碍,引导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平等就业、充分流动、优化配置。

参 考 文 献

[1]朱立.品牌文化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邓彬.品牌劳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路径[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8(12)

[3]张军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

[4]马永堂.国际劳务品牌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劳动.2008(2)

[5]朱强.基于劳动力转移视角的劳务品牌建设[J].商业研究.2009(10)

第2篇

关键字:招幌设计;现代商业视觉传达设计;民族文化特色

从北京的“全聚德烤鸭店”,到我们重庆的“古镇陈麻花”和“谭木匠”等等,相信这些都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几块金字招牌,它们现在在全国已有多家连锁店。从这块招牌立足那天起到现在,它背后经历这么长一段时间的不论是品牌效应还是历史文化积淀,都从一个侧面映射了我们中国古代的商业美术设计(特别是招幌广告设计,现称企业形象标志设计、现代商业视觉传达设计或户外设计等)的一个发展历程。

一.古代招幌广告设计的起源

自唐代把招牌作为一种行市管理手段之后,招牌一直是横跨唐、宋、元、明、清五代上千年的广告形式之一。从招牌上的文字内容广泛,它不仅表示经营品种、店铺规模、名称和字号,而且标明店主的姓氏。在招牌的装饰上,也融入艺术性的图案和描金写红等形式。招牌常以黑色为底,周边镶花边纹饰,显得古朴典雅,稳重大方。

1、《清明上河图》中宋代商业市集反映的古代招幌广告设计

《清明上河图》形象地再现了东京鼎盛时期街市的繁华景象,这其中自然就包括了各种商店为了招揽生意而将能够展示各自特色的招牌或幌子置于店门口的场景,其中有招牌,幌子,横匾,对联等,这些都属于装潢设计艺术的范畴。

幌子大致可分为形象幌、标志幌和文字幌三类。形象幌是以商品或实物、模型、图画为特征的。在现今重庆各大商圈里,随处可见如“阿利与艾德”、“大食代”等此类餐厅,都是直接把商品模型作为外墙橱窗陈列展示的一部分元素,这些展示手法可以理解为古时候的模型幌子在现代社会应用的一种新语言。标志幌主要是旗幌。多见于卖酒的店铺、车铺和理发店。文字幌是一种原始的招牌,如茶、酒、书、帽、药、米等。

这些幌子在装饰上多用大众喜闻乐见的云纹、钱纹、龙纹和福字等吉祥图案。色彩以象征吉祥的大红色较为常见,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

2、清代的招幌广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古代传统的广告形式——招幌广告在清代进入了高峰期。清代的招幌广告在传统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多样,由于商业的推动,其商业性、广告性和艺术性更加强烈。清代店铺的幌子,往往由民间艺人和工匠设计制作。在创意、造型、装饰、色彩和字体设计等方面都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格和民间特色。如北京的“王麻子刀剪铺”、 “内联升朝靴店”、“全聚德烤鸭店”等一些商店的幌子不仅寓意深刻,而且特色鲜明,易于识别,买家一看便十分清楚明白。

二.古代招幌广告设计对现代广告设计的可借鉴性

1、初步的品牌策略意识

古代商家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认识到自家商号、名称在买卖交易中的重要性,借助多样化的媒介和手段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此外,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利用“名人效应”做广告来推销产品,商人往往利用普通人崇拜名人的心理,用名人效应来扩大品牌影响力。这种形式同样延续在我们现代社会里,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就曾为我们四川美术学院题字,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验证了名人效应从古至今对广告的一种影响力。

2、简明直观的信息传达

古代广告是随着商业竞争加剧而产生的,这要求宣传广告在文字说明、图像使用上能够简洁明了,信息传达准确无误。文字说明如此,幌子的实物宣传更需直观,易看易懂,这样才能有效扩大销售。

3、稳中求变的发展模式

中国古代的招牌广告、幌子广告等在宋代一经成熟,便逐步稳定,并日渐完善起来,为后代商业广告设计者广为传播,并运用自如。

三.古代招幌广告设计在现代商业街视觉传达设计的演变发展

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表现的宋代商业市集的状况到我们今天的各大城市商业街的户外视觉传达设计,不难发现,通过结合各种新技术手段不断增加户外广告的形式和视觉冲击力,现在表现的语言和方式变得越来越丰富和新颖,并且具有很大的展示面和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目前,户外广告媒体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路牌广告。2.招贴海报。3.交通广告。4.霓虹灯广告。5.招牌广告:①商店正面设计的平面招牌;②衣袖招牌;③突出招牌;6.其他户外广告媒介:橱窗广告、电子显示屏广告、电话亭广告、临时广告牌——一般用于比赛、展览会等临时活动。

现代招牌系统的特点:①以文字为主,图形为辅。②耐用,使用寿命长。③运用先进材料与制作工艺,突破平面结构。④具有整体感和系统性。

四.结语

针对本民族而言,每位设计师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应该是信息的定向加工者。要在继承本国民族文化基础上,吸取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因此,我们面对巨大的传统资源与宝贵财富,应从中获取现代设计的有益营养。

首先,包括广告设计传统在内的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基础。随着中国经济融入全球性的经济大环境中,身为设计师应该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告文化之路。将中国传统文化注入广告中进行文化宣传,是复兴中华文化最为便利的途径。

其次,文化传统是民族凝聚的力量所在,是人们心理认同、文化认同的依据,是民族精神的依托。通过能产生共鸣的广告,我们可以将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乃至世界各地的人紧密联结在一起,从文化认同到心理认同,是民族文化传统的精神内核,但都需借助于传统视觉的表现形式。

最后,文化传统是现代艺术设计巨大的艺术之源,从设计的形式到精神内核,文化传统都给予我们无穷的启示和帮助。现代设计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设计,而这种文化的设计是立足于民族文化的设计。在研究未来的广告设计发展方向时,我们应更加投入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中去,力图使中国的广告行业向着健康、多元的空间稳步迈进。

参考文献:

[1] 傅克辉. 中国设计艺术史.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2] 樊志育 樊震. 户外广告.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 王树村. 中国店铺招幌.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

[4] 赵志勇. 户外广告设计.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第3篇

[关键词] 民办本科院校;案例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7-0110-03

山西工商学院作为一所民办本科院校,自2011年招生以来,由于办学资历和规模情况,在招生录取时分数线往往低于省内其他公办本科院校,造成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在学生就业上和其他院校相比存有很大压力。如何突破困境,提高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学能力,扩大民办本科院校的影响,真正办成一所应用性大学,提高教学质量是解决所有难题的根本途径,而将案例教学应用到日常教学中,是民办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 案例教学简述

(一)案例教学的理论背景

案例教学作为高校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提出,最早应用于医学和法学的教学活动中。随着教学改革的提出,逐步应用到管理学和经济类专业,有着理论联系实际、故事性强、趣味性高等特点。教学形式科学严谨,注重理论,教学方式生动活泼,讲究实用,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专业教师将真实案例引入到日常教学,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思路,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在情感――认同――导引的方式下进行学习。

作为民办本科院校的一名教师,我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来谈一谈案例教学应如何应用。市场营销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综合运用了经济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理论,教学过程中就很有必要将学生置身于贴切现实的营销环境里,使学生作为管理者对营销活动进行管理和运营。这种教学方法对民办本科院校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1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案例教学,避免了传统教学教师对理论知识的一味灌输,学生死记硬背。教师提供案例,进行引导,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主动进行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途径,教师和学生互动讨论并做出及时分析,提出补充和矫正方案。这种教学方法消除了师生交融的障碍,营造出一种民主、开放、合作的气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作为商科院校来说,以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为例,团队合作对每一个大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目前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从小娇生惯养,自我意识很强,有着独特的个性,在团队活动中缺乏合作意识。在案例教学中,专业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在讨论中进行思想交流和学术碰撞,从而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与人沟通的能力。

3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践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入案例教学,有效缩短了两者的距离,在案例中更好地理解专业理论。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说,进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是最好的实践应用,但是由于实际教学时数和实践环境的限制,在校生参加企业实践的机会是有限的。那么案例教学便有效弥补了这个空缺,学生通过学习企业真实案例,模拟自己是一名企业管理者,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做出相应的营销决策。这种学习是一种间接经验,和直接的营销决策来比,具有可修改性,没有失败成本。

二 案例教学在民办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制定案例教学计划

在案例教学中,要求各专业的教研室主任根据本专业的性质、特点、开课课程,制定一个详细、切实可行的案例教学总计划。计划内容涵盖案例总数、各个课程案例的学时数、案例之间的先后顺序、案例教学的具体形式、步骤,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二)选择合适的案例

选择适合的案例,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案例教学要求选择的案例要具备以下要求:(1)要根据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针对教学重点,结合相应的理论知识来选择。这样在日常教学中就可以保障重点理论知识和相关案例的有机结合,做到有效地“以案论理”。(2) 作为高校教师而言,我觉得要选择启发性强、趣味浓、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这些案例所代表的国际、国内或当地的知名企业,都是学生所熟知的,耳濡目染,讲授起来可以和学生有所共鸣。比如,讲解企业竞争战略,碳酸饮料企业和产品学生比较熟知的举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例子,就不要举香奈儿和迪奥的例子,简单熟知的案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案例的选择要由易到难。(3)案例的选择要做到连贯性,比如以刚才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为例,可以在销售渠道、价格策略、品牌策略多个章节中学习应用。(4)案例的选择要具备多样性和综合性,选择的案例既要有成功的,也要有失败的;既要有传统行业的,也要有新兴行业的;既要有大公司的,也要有中小型企业的,让学生学习案例可以做到举一反三。

(三) 明确课堂目标

运用案例教学,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务必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案例中涉及到哪些理论知识?第二,该案例中提出了哪些问题需要解决?第三,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也就是用发现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讨论。无论使用哪种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都锻炼了学生的思考和总结能力,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改进教学方法

1 多样性的教学手段

案例教学法要求专业教师在讲授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案例文字、图片、音频在PPT中一一呈现;在日常教学中,光剖析案例是不够的,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实践学习,参观本土的一些知名企业,比如:太钢、富士康、美特好、六味斋等,进行实践学习。

2 注重学生的参与研讨

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区别就是转变教师灌输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互动式学习,这里就要发挥学生参与讨论的作用。在案例讨论前,专业教师要对此次讨论的案例进行陈述,要说明此次案例教学的目的、要求,提出重点要讨论的问题和注意事项。我们可以将学生进行每组5至8人的分组,进行团队讨论、角色扮演,团队之间进行辩论。在最初阶段,所选的案例要求是学生感兴趣的,难度不太大的案例,以引起学生兴趣,以培养学习兴趣为主。案例的引用应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对不同的观点要进行剖析讨论而不是强硬纠正,小组的观点经过团队博弈,在不同的观点交锋中,可以达成观点的交流和完善,从而使解决办法更加成熟,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要尽量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每个组的成员都要有明确的任务分配,组长的人选,材料的收集,PPT的制作,发言人,讨论稿的制作,都要有人负责,杜绝搭便车的行为。

(五)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和进行成绩评定

案例讨论完后,每组同学要出一份案例分析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案例讨论内容、分析方法、解决对策,存在哪些困难等。这样的一种反思才可以加深学生对案例的认识,通过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每次案例教学结束后,专业教师要根据每个小组的得分、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对每个同学的成绩进行评定。评分做到三个要求:第一,坚持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评分应参照学生对案例的解决策略和方法,也要综合考虑到学生在该团队中的积极性和扮演角色的重要性。第二,要坚持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在案例教学中,当学生互评时,可以更好地吸取别人的优点,从而观察到自己的不足。第三,要做到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案例教学中,容易出现个别学生态度不积极、参与度不高的现象,但是有的教师打分会以小组为单位,这会助长学生不积极、“搭便车”现象的滋生。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要求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做到有分工,责任明确,以小组得分为基础,教师根据成员的分工和工作质量进行打分,幅度在小组得分基础上加分或减分,从而可以做到公平公正,真正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

三 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优秀的师资队伍

案例教学需要稳定的教师团队对案例库进行建设,讨论,修改和完善,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要求,需要专业教师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经验,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引导、主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分析和点评,和学生充分互动。而民办本科院校大多建校较晚,自己的师资队伍从年龄结构、职称水平、任教水平等方面不够完善,流动性较大,教师队伍不稳定,入职教师缺乏专业有效地长期培训,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缺乏,对案例教学的运用只能简单掌握在文字层面,这给案例教学带来严峻考验。

(二)对案例教学的错误认识

在现有的案例教学中,笔者经过调查发现,目前专业教师对案例教学的掌握存在机械运用阶段问题,案例准备不完善,过程管理中教师没有起到引导作用,这些都是案例教学存在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1 认为案例教学就是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简要说明

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存在将案例教学理解为一副图片、一段文字,只在课堂教学中将案例内容进行陈述,而缺乏视觉性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案例资料,这样的教学模式和“填鸭式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同小异,缺乏教师的引导,缺乏学生的思考,讨论,交流和总结剖析,达不到案例教学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要求。

2 认为案例的引用多多益善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引用了大量的案例,秉承着多学习才会有效果的想法,这显然是错误的。首先,案例教学要求引用的案例是经典的、有代表性的,和实践联系紧密的,数量的多并不能保障质量的好;其次,重点太多就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重点不再突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重点;最后,课堂教学以50分钟为一个单位,过多的案例填充,会造成时间紧张,会影响教学进度正常有序地进行。

3 认为案例教学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要求课堂不再是老师的独角戏,老师从主角的地位变成导演、演员和观众,而学生从观众变成演员,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形成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思想碰撞的模式,学生在交流中将理论知识更深化,分析能力得以提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将案例一股脑扔给学生,任由学生进行无边际地讨论,而不进行引导、点评、归纳和总结。这可能跟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缺乏有关。

(三)缺乏合适的案例教材

案例教学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在各高校中大力推广,但是案例教学系统不够完善。民办本科院校升本时间短,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基础薄弱,根本没有专门的案例教材,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就造成案例教学流于形式,还是坚持以往惯用的传统教学,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 解决当前案例教学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民办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培养

1 稳定师资队伍

民办本科院校教师流动性大,使得案例教学不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困难重重,稳定师资队伍就成为民办高校的首要任务。国家和当地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从根本上改善民办本科院校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使生活得以保障,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其次,学校本身也要不断地改进管理机制,给青年教师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更多外出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最后,青年教师也要珍惜学校给予的机会,从学历职称上提升自己。

2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教学年限短,教学资历浅,从根本上对案例教学没有正确认识。首先,学校要重视,要把案例教学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质量提升了才有利于本校学生的未来发展,在教师配备、实训基地上,做好资金的投入工作。其次,就教师层面而言,要以教研室为单位,教研室主任发挥带头作用,积极探索案例教学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深入了解案例教学对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的新要求,全面推进案例教学的应用和发展。提倡教师们以相近或相同的专业为单位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这一是可以充实案例库,实现资源共享,二是每个老师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在讨论、辩论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借鉴,从而扩宽自己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二)建立学生实习基地

对于民办本科院校里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更应重视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但是教师本身缺乏真实深入到企业中的实训经验,教学更倾向于口头讲授,使学生的案例学习变得雾里看花,不会举一反三。学校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一是加强青年教师和企业的联系,二是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加强实习基地的投入,为学生案例教学提供实践场所,加强学生对案例教学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永前.浅谈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卷宗,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