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意义

时间:2024-02-23 14:39:57

导语: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意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意义

第1篇

1.生态文明的含义

综合十七大和十的成果,生态文明是指为了保护和建设美好的生态环境,人类在物质、精神和制度方面取得的成果总和。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引导人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文明的重点是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强调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自觉、自律地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开发行为。

2.农村生活垃圾现状和存在问题

农村生活垃圾是指村民在日常生活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在农村垃圾中所占的比重居于首位,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自2012年以来,邢台市借鉴多地经验,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农村环境整治,使得农村的人居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面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2.1生活垃圾产生量庞大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日均产生量为0.86kg/人,其中随意堆放量为0.32kg/人[1,2]。按照邢台市农村人口654万人计算,一年内产生生活垃圾200多万t,其中约80万t垃圾属于随意堆放。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堆放方式成为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直接因素,可见,如果没有合适规范的堆放场所,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越大,其随意堆放量所占的比例越大,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越严重。

2.2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系统不完善

目前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尚处于分类收集的初级阶段,村民只是把能变卖的废弃物收集起来。据调查,邢台市农村有65.3%的村民能把生活垃圾堆放到固定垃圾池,17.1%的村民选择随意丢弃,而进行分类集中后处理的只占到17.6%。可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不完善,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率较低,导致资源浪费。

2.3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不足

农村生活垃圾的年增长率日趋升高,但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却不及增长速度,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处理方法为焚烧、高温堆肥和卫生填埋,农村生活垃圾还没有达到城市规范处理生活垃圾的能力。邢台市处理农村垃圾的主要形式是填埋和焚烧,垃圾的贮存场或填埋场大部分选用村庄废弃的坑塘或洼地,不符合垃圾填埋场科学设计要求和技术标准,属于简单填埋。垃圾焚烧也只是采取简单的方式,易造成二次污染。

2.4农村生活垃圾的成分日趋复杂,造成新的污染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改变,农村的生活垃圾的成分日趋多样化,其特性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据调查,同以前的以厨余垃圾为主相比,邢台市农村生活垃圾的成分中具有毒害性的垃圾比例在增大,比如金属、电子废物、塑料等废弃物的产生量约占生活垃圾产生量的30%。

3.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的根源分析

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是可持续发展,是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对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大大超过产生量,此文明状态下,村民人人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观念,显然目前农村生活垃圾的现状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其根源主要是:

3.1农村居住方式分散,垃圾集中处理的成本高

农村地区的人口居住较分散,尤其是在偏远的山区,这种分散居住的方式决定生活垃圾设施购置和系统运行的成本高。垃圾桶、中转站、运输车辆等环卫设施的人员配置数量大,垃圾收集、运输路程远,交通成本高,环卫人员数量多,劳动力成本也高。多方面的因素限制了农村生活垃圾的集中处理。

3.2村镇经济承受能力弱,垃圾处理缺乏资金投入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与正常运行取决于经济承受能力的高低。虽然农村经济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大部分农村没有专门治理生活垃圾的资金和上级政府的财政扶持。近3年来,邢台市加大投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但无法全面、彻底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城市,随着生活垃圾产生量持续增长,治理负担加重。

3.3缺少成熟有效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

目前,成熟且常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主要用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且利弊各异。卫生填埋法虽部分地解决了简单填埋法造成的二次污染,但存在投资大、占地多的缺点。高温堆肥法需要有完整的处理设施,规模大,建设和运行的成本也高。焚烧技术要求垃圾的平均低位热值不小于5000KJ/kg,因投资建造的费用很大,目前只在极少数城市规范采用。因此,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没有有效、适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供农村地区选择。

3.4环境教育缺失,村民环保和消费知识欠缺

近年来,虽然农民的素质有了较大的提升,但环境教育的相对缺失和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农民在环境保护和绿色消费方面的意识仍相对淡薄,同时思想观念的更新也难以追赶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程度,农村居民为了方便,追求眼前利益和自身利益,有许多做法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破坏。同时,村民并不理解消费领域的“意义”消费,在认识上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多变性,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一次性生活用品的增加,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4.生态文明背景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途径探讨

农村生活垃圾造成的困局有其产生的根源,生活垃圾的现状不符合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从管理、技术、经济手段等方面多层次寻找出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

4.1完善法规和技术标准,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因地制宜,制定技术标准,完善相关的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长效机制,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首先,建立完善的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法规体系,依据地方需要,丰富细化国家有关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的实施细则,加强在农村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其次,针对农村小型的垃圾贮存场和填埋场,完善相关的技术标准,满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的需要;最后,注重长远和实效,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长效机制。成立专业化环卫机构,强化生活垃圾的监督管理,对乡镇进行公开考核,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渠道筹集环保资金,保障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

4.2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倡导生态文明理念

乡镇领导干部和村民作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主体,其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意识的强弱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管理体系成败的关键所在。生态文明目标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而和谐统一的关键在于人类环境意识的主动性。这就需要坚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有关环保机构和新闻媒体等单位下基层,运用多种形式开展环保知识和生态文明观念的宣传工作,与此同时,政府机构需要积极组织多种环保知识培训班,不断提升干部、群众的环境资源保护意识和能力,提高全民生态意识。

4.3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是垃圾资源化的关键,是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的重点,也是难点。建议根据当地条件,在农村配备能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的设施,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对垃圾分类不到位的村民进行教育和引导。另外,乡镇的环保机构要进一步宣传绿色生态环保的理念,引导村民从自身的垃圾分类做起,积极投身农村环境的提升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可以通过农村的告示栏、橱窗、与村民面对面沟通等形式向村民传播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推广有毒有害垃圾回收的活动信息,促使生态文明理念付诸日常生活实践。

4.4转变消费方式,适应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

农民生活的方式和消费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生活垃圾问题的彻底解决需要村民节约保护资源、环境友好地消费。首先树立村民的节约意识。在农村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行广泛动员和宣传,开展节能减排等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节能减排意识,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其次要树立可持续消费观念。为保证居民的身心健康,保持农村环境的整洁,需要农村居民必须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追求消费品的高效用和高质量,自觉注重消费品的环保性能,同时还要通过政府的宣传和引导,农民对可持续消费方式的良好互动,培养可持续消费的市场。

第2篇

一年以来,我乡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的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进一步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决策。以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和长效治理为目标,切身做到“五个确保”,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模式,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以开展村庄整治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努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人居环境明显优化,达到家家创业、村村优美,人人幸福,处处和谐的目标,全面改善了我乡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现将我乡一年来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落实责任。本着彰显X特色,突显生态魅力,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思路。乡党委、政府成立了以乡长X同志为组长,人大主席X同志为副组长,X等同志为成员的X乡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召开动员会议,制定下发实施方案。各村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根据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目标任务,理清了工作思路,制定了工作方案,安排工作进度,建设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稳步推进了我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深入开展。为确保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任务落实到位,我乡还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村庄整治纳入乡对各村年度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使之成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二、广泛宣传,层层发动。为营造浓厚的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氛围。在年初就制定宣传计划,通过张贴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有关警示用语和宣传画页,悬挂宣传横幅和办宣传专栏,通过多种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舆论宣传,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重大意义,广泛开展四纸上墙,两桶落地活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悬挂标语X条,张贴宣传画X张,发放宣传资料X多份。为全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一)紧紧围绕“五个确保”,实施农村生活垃圾长效治理工程。X、确保有清扫保洁队伍。(X)按照《X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和《X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保洁队伍及其工作机制建设标准》要求,每个行政组配备X名保洁员,乡督促各行政村建设好保洁人员队伍。并与保洁人员签定责任书,完善保洁考核制度,加强对清扫保洁队伍的管理,全乡共有保洁员X名,保洁车X辆,确保乡域范围内无陈年垃圾。

X、确保有垃圾收运处理设施。(X)实施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全乡购买垃圾桶X余个,户户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X)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每个行政组平均配置X-X个垃圾池,每个行政组配置一辆人力三轮车。(X)各行政村建设规格模式统一的垃圾收集房。(X)乡配置垃圾收集运输车辆,确保农村生活垃圾由乡运输到X场镇统一处理。(X)对于边远且交通不便的行政村,采用就近就地进行卫生填埋等符合环保要求的方式处理生活垃圾,禁止垃圾暴露和露天焚烧。

X、确保有再生资源回收点。(X)结合我乡村级再生资源回收少,分类工作起步晚的实际情况,要充分利用本次迎接国家十部委验收契机,开展了垃圾分类回收和垃圾定点定时收集工作,(X)可回收利用资源应尽可能回收,乡设立再生资源回收站X处,对废品进行回收分类处理。(X)每个行政村均设置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农村垃圾治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栏,采取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让农村居民自觉养成爱护环境、自觉对垃圾进行分类减量的良好习惯。

X、确保有资金投入机制(X)建立起“村民适度缴费,村集体补贴,县乡财政补助”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经费保障长效机制。(X)乡财政所经常督查各村落实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设施的日常运行经费及维护修缮经费。(X)由乡政府统一按照X万元的标准建垃圾收集房X个。(X)积极引导群众缴纳适当保洁费,按每户每月X-X元标准缴纳清洁费,县财政对每个行政组按X元的标准补助保洁人员经费。

X、确保有村规民约。发动村民参与生活垃圾治理,将生活垃圾治理纳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增强了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提升乡风文明程度,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综合效果。

(二)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实施乡风文明工程。生态文化建设是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精髓。我乡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着力抓好生态文化建设,促进生态文明的健康有序开展。一是抓好机关文化建设。文建明工作法、廉政文化等上墙,全乡党建文化氛围浓,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认真做好古树名木保护。二是配齐配全文化设施。全乡X个村都建有规范的农村文化书屋,实行户借阅登记管理制定,建村宣传栏X个,建村活动场所X个。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实施乡风文明评议,改变农民生活方式,推行农村文明新风尚,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全面实施完成了全乡村通广播电视设备安装工程,电视网络覆盖率达X%以上,提升了全乡形象。

(三)加强低碳建设,培育健康环保生活观念。积极推行低碳生活,深入开展植树造林,切实保护好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善待自然资源,实施低碳乡、低碳机关、低碳村和低碳家庭建设,全乡建沼气池X口,实施改厕X户;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建立废旧物资回收站X个、回收点X个,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处理达X%以上,推行一三五七工程(一天一次庭院打扫,三天一次白色垃圾清理,五天一次环卫督查,七天一次村道路及公共区域的清扫,)良好的习惯培育了良好的生活观念,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深入人心。

四、存在的问题。今年来,我乡的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措施扎实,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全社会共识有待进一步强化。生态区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从我乡情况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全民意识还有待加强。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投入大,资金筹措难度大,农村生活基础设施与实际需要有相当的距离,发展生态农业和建设生态区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相关资源必须进行整合。

五、明年工作安排。(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垃圾整治长效机制。各行政村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履行职能职责,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书记、村长要亲自抓、负总责,驻村干部督查抓,其他成员要具体抓、负主责。

第3篇

关键词:农村建筑;环境保护;污水;生活垃圾;生态策略

中图分类号:D912.6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广西农村建筑整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村面貌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农村的环境保护,在农村农业生态环境和聚居地生态环境方面产生了不少问题,如: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仅简单处理后排放,造成了村庄周围土壤、大气和水体的严重污染。农村畜禽屠宰的废物废水直接排入下水道、水渠、河流;农民放养的畜禽任意在村中排泄粪尿;生物残体、固体废物乱堆放,雨水冲刷进入水体,生物残体腐烂发酵,有害藻类孳生,池塘富营养化,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不但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且还影响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

农村建筑的环境保护工作主要集中在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治理,生态策略要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必须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建立长远的发展观,协调人、建筑、环境的关系,强调建筑与人文、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发展。应在农村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过程)中,从生态的角度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

2 农村污水治理生态对策探讨

2.1 农村污水污染现状

广西农村多分布在丘陵区,村民房屋依山地而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除了城镇周边的农村地区用上了自来水以外,其他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主要用水仍为河水、井水及山泉水,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现象严重。长期将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排入农田和河流,将会加大农村地区周围水环境的自净负荷,污水排放超过环境承载力,造成村庄周边自然水体水质下降,从而导致水质污染问题,进而影响村民安全用水威胁村民的身体健康,引发传染病流行。

2.2 农村污水特点

农村污水的主要特点为:①农村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污水的混合污水,基本上不含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含有一定量的氮和磷,可生化性好,但水质水量变化较大;②农村地区人口居住分散,住房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自然村落布局零散,排污口设置无规律,大部分没有排水收集管网,污水集中收集处理难度较大。

2.3 农村污水治理生态对策

农村建筑污水治理的生态对策主要针对农村居民的生活污水提出收集处理的要求,应采取源头控制的原则方针,着重从生活污水的收集模式、污水处理技术这两方面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广西农村地区的经济承受能力及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不能照搬采用城市和北方地区解决环境问题的模式。

广西农村地区生活污水现状存在污染源分散的特点,因此,农村污水收集模式应因地制宜,采用“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污水收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庭院收集排放模式:由于广西山多,平原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而且广西境内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存在部分村民居住点住户分散、高程落差大、地势复杂,不适宜建设管网或沟渠收集污水,可以散户为单元就地收集处理生活污水,优先考虑采用单户或几户的庭院收集排放模式,具有灵活性高、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等特点,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广西山区农村污水收集处理有现实意义。

②分散收集排放模式:在广西农村地区,大部分住户分散,相互之间距离远,地势起伏,将污水收集到一起集中处理,难度很大,甚至需要进行污水局部提升。为了有效治理污水并节省工程投资,可采用分散收集的模式。该模式可根据村庄的居住密度、地势坡度、沟渠路桥位置等,将每个村划分为大小不同的区域,各农户污水按照分区进行收集,每个区域污水单独处理,单独排放或回用,适用于村庄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庄污水处理。

③集中收集排放模式:通过铺设全村污水管网,将污水收集后,再进入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为城市污水收集的主要形式,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彻底、出水水质标准高、抗冲击能力强、运行安全可靠、出水水质好等特点。该模式适用于村庄布局相对密集、规模较大、经济条件好、村镇企业或旅游业发达、处于水源保护区内的单村或联村污水处理。

污水处理生态策略最高的目标是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产品价值再利用和废弃物质再循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水资源的利用要实现从“供水—用水—排水”的单向线性水资源代谢系统向“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回用”的闭环式水资源循环系统过渡。然而,目前由于“污水回用”的建设成本还相对较高,要求的技术工艺也较为复杂,因此,在非缺水地区现在还不提倡采取这种措施,而在水源型缺水地区且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建议考虑选择污水回用方案。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可以分解为污水收集、污水处理和生态净化三个步骤,主要以污水处理关键技术为中心,因地制宜地进行各单项技术的优化组合与系统化,同时把污水处理与农村环境的生态修复、生态整治以及农田灌溉回用和景观用水需求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既处理生活污水、又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体现污水处理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理念。

根据广西农村地区的区域特征和水污染控制的特征,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应选择投资较低、运行费用较低、便于运行管理的技术,并综合考虑污水治理与利用相结合;在对水环境要求较高的农村,应采用生物生态结合的工艺。常见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分为自然净化系统和人工处理系统两种。推荐采用人工湿地、土地渗滤、厌氧生物膜技术、生物接触氧化池、氧化沟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作为广西农村污水处理的常规技术;将化粪池和沼气池作为污水处理的预处理技术。有条件的农村宜合理利用丘陵地区的高差减少污水处理设施的动力消耗。

目前广西农村生活污水工艺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形成完整的工艺体系,各种处理工艺还在不断地尝试与探索。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持续进行,广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定会快速发展,同时也会极大地改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状况和农村水环境。农村污水的处理应满足当前达标处理与今后再生利用的需要,针对农村地区的地形地势、道路交通以及居民住宅建设布局等具体情况。探索因地制宜的农村污水处理模式与技术,既解决当前村庄污水达标处理排放问题,又充分考虑今后回用的需要。

3 农村垃圾治理生态对策探讨

3.1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现状及特点

农村生活垃圾是指生活在村、屯的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包括厨余垃圾等有机垃圾,纸类、塑料、金属、玻璃、织物等可回收废品,砖石、灰渣等不可回收垃圾等。近年来,广西已在大力开展农村垃圾收集、运输、处理设施建设,目前已在75个县(市)开展垃圾“农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城处理”试点。但在一些偏远农村,由于无法纳入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系统,垃圾“围村堵河”现象堪忧。特别是随着城市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城市环保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为节省成本,城市的污染工业、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往往选择向近郊和农村转移,以致农村环境逐渐被污染,使碧水蓝天、空气清新的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农村生活垃圾与城市垃圾有许多共同点,同时也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垃圾产生源高度分散、产生密度低,交通落后,集中收运处理困难。因此,农村生态建筑中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以保障公共环境卫生和人体健康、防止环境污染为宗旨,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强调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应源头减量、分类收集、强化回收、分类处理。

3.2 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广西农村建筑基于生态及可持续视角,考虑集中和分散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偏远农村采取“户分类—村收集—村处理”的村屯分散处理模式,让垃圾不出村、不出屯,就地科学处理,创建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根据广西农村的体制、经济状况等现状,可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分为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和村屯就地垃圾处理模式二种,有条件的农村应优先采用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

村屯就地垃圾处理模式:村屯就地垃圾处理模式即生活垃圾通过“户分类、村收集、村处理”来运作的垃圾处理模式,适用于布局分散、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与距离垃圾处理场(厂)太远而无法纳入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的乡、镇、村、屯。采用村屯就地垃圾处理模式的地方,应遵循“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的原则,合理选择简易堆肥、沼气池和水泥窑协同处置、热解、焚烧、简易填埋等单一或组合方式处理生活垃圾。

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即生活垃圾通过“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的方式纳入县级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来运作的垃圾处理模式。它原则上适用于处于垃圾处理场(厂)周边约30公里范围以内、与城市间运输道路60%以上具有县级以上道路标准的乡、镇、村、屯以及位于环境敏感区的村庄。对采用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的农村,由转运工人负责将转运站收集的垃圾运输至县市垃圾处理场(厂)进行无害化处理。垃圾运输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封闭或覆盖,避免遗撒。从乡镇转运到县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厂)的垃圾,由无害化处理场(厂)按国家标准、规范进行处理。

3.3 生活垃圾处理

农村建筑生活垃圾的生态对策为及时收集、清运垃圾,保持村庄整洁,是针对对生活垃圾处理的一般性要求,以改善村庄普遍缺乏垃圾收集设施、垃圾随意弃置的现状,对村庄环境生态治理提出垃圾应收集清运的具体管理要求。

目前,能够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的技术主要有卫生填埋、堆肥、焚烧。从工艺技术角度分析,各系统所追求的目标相互一致,各有利弊,技术难易程度差异较大。农村建筑的生活垃圾处理,生态策略上侧重于居民的垃圾产量控制、分类收集等源头处理。而整个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处理应统筹考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生活垃圾转运、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监管等重点环节,这需要国家、各级政府落实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过程中的污染控制,着力构建“城乡统筹、技术合理、能力充足、环保达标”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

垃圾处理技术往往是与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投资费用较大的垃圾焚烧技术在我国农村实用性较差,而垃圾填埋以其处理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的特点较易在农村推广,同时,农村生活垃圾堆肥技术也有广泛的应用。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促进生活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发展。

4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生态对策探讨

农村建筑的生态理念应当从村庄建设发展和生态环境规划开始,以确保实现土地节约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展现自然乡村景观、促进人文生态建设、合理配置各类设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大力开展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改变农村污染物无序排放现状、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广西农村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污染物的治理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应根据村庄所处区位、人口规模、集聚程度、地形地貌、排水特点及排放要求、经济承受能力等具体情况,提出符合广西农村各地实际的污染物处理方式和利用措施的生态策略。

农村建筑环境保护工作的生态策略的基本原则要体现可持续发展,在农村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尽量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强调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存、有机结合,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体现出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少,能源消耗小,对环境影响小,循环利用率高的新特征。实现人与生态的完美结合。因此农村建筑应着重生态建设与规划设计的结合,强调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存、有机结合,从村庄选址、场地布局、道路交通、服务设施配套等村庄建设发展问题,和景观生态格局、生态环境修复、空气污染防治、绿地规划等生态环境规划中,体现出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少,能源消耗小,对环境影响小,再生利用率高的新特征。

参考文献:

[1] 佟庆远,等.新农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设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第4篇

农村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场所,是农民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基地,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然而,伴随着经济迅猛增长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随之而来的生活垃圾污染开始侵蚀农村,农村生态环境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这一威胁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经济几十年来的迅猛增长已经对中国的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如果再任由中国的乡村环境被生活垃圾所污染和破坏,那么若干年后,也许我们赖以生存和繁衍中华大地,可能真的会没有一片净土。因此,发掘农村生活垃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探讨相应的治理对策,将有助于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村容整洁”目标的顺利达成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甚至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预留了极大的空间。

一、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现状

1、一个典型个案——某乡镇的生活垃圾处理

笔者在湘南某镇工作时,镇政府所在地叫龟石渡,处于湖南境内最大河流湘江的支流蒸水河上游。龟石渡工商业尽管不是很繁荣,但仍然是5万多人口的政治、经济中心,聚集着1200多常住人口。由此而来的生活垃圾处理,成为了镇政府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生活垃圾的处理就是抛入蒸水河中。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垃圾相应增多,在镇政府的要求下,居民把垃圾均倒放在3个集中场地;然后由镇政府承包给一个有手扶拖拉机的农民:每星期拖一次,每次150元,把垃圾运到离龟石渡2公里的荒山坡中倒掉。由于镇政府欠下数百万元债务,财政收不抵支,曾经采取过在工商户和设立在这里各行政事业单位中摊派垃圾运费的办法来支付垃圾的运费,但由于没有法律和政策资源作为保障,摊派的办法难以进行,最后也就不了了之,造成其中一年的垃圾有半年之久没有转运。由于该镇处于交通要道,堆积如山的垃圾发出难闻的臭味,不仅引来了漫天飞舞的苍蝇,而且引起了居民对镇政府的不满和上级领导的注意。镇政府在无奈之下,只得承担拖垃圾运费的支付责任。

从以上可以看出,龟石渡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就是垃圾转移,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从有人居住的地方转移到无人居住的地方。如果运输距离太长,不仅容易使沿途产生污染,而且会增加运输成本。问题在于,这个无人居住的地方距离龟石渡只有2公里,而且离有人居住的一个农户住宅不到500米。也就是说,垃圾的最终集中地,仍然与当地居民相邻,尽管垃圾转移了,但只能掩耳盗铃地改变垃圾对当地人居环境的视觉上污染,却没有在根本上解决生活垃圾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垃圾的最终集中地位于湘江的支流蒸水河侧旁,一下雨就会使垃圾污染过的雨水进入蒸水河,特别是一旦山洪暴发,就会使垃圾直接进入蒸水河;这将直接影响到蒸水河下游和湘江两岸城市居民的饮用水源安全,对河流的水生物和两岸的生态环境也构成了较大的威胁。问题更在于,该镇还有3个小集市和20多个集中居住的中心村,这些地方的生活垃圾任意地堆放着,在村口、田头、河边、房前屋后,一大堆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连转移也没有进行。

2、从城市到乡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整体情况

笔者工作过的湘南某镇所在的县,不仅所有乡镇政府所在地的生活垃圾处理是采取转移的处理措施,而且县城的生活垃圾也同样是转移到与县城相邻的城郊小山沟里进行堆放,并再也没有采取任何处理措施。根据笔者调查了解到,不仅该县如此,而且整个湖南省、甚至全国农村地区也大多如此。这种处置方式所造成的后果可能反而是污染源的扩大,因为一到暴雨期,这些污染物又势必会影响到周边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媒体报道,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黄集镇的生活垃圾就被转移到该镇的胡岗村,堆放的垃圾已经堆成了两座体量不小的“山”,方圆数百米远,就能闻到腐臭味,还成了蚊蝇的乐园。离垃圾场只有100多米距离的胡岗村村民一组居住着400多人口,每到下雨天就污水横流,饮水井里压出来的水都有一股怪味。[1]农村生活垃圾普遍处理方式就是这样的不加处理的简单转移。

农村成为了城市转移垃圾的目的地。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带来了城市生活垃圾的迅猛增长,由于城市现有垃圾处理能力有限,城市生活垃圾开始“上山下乡”,呈向郊区和农村转移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5576.8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51.7%。[2]大量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转移到了农村!一些郊区和农村已成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存放地,占用和毁损了大量的道路、土地,污染了空气和水源,成为农村环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二、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原因

1、上级财政无投入而乡村财政无能力

目前,农村环保投入严重滞后。在一些硬件设施的建设上面,基层政府提供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薄弱,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几乎没有乡镇配备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环境保护机构的缺乏使得农村环境出现无人管理的局面,涉及环保的部门亦因为经费不足、人力缺乏而只能对环境污染持观望态度,只能“爱莫能助”。比如生活垃圾的收集系统,单凭乡镇自己的力量,靠哪个村或者哪个镇来做显然不太现实。乡镇自身不具备垃圾的处理能力,只有进行简单的转移处理,甚至掩埋都没有进行。因此,即使上有政策,无奈之下基层往往会“下有对策”。

2、农村生活垃圾与现代化市场消费如影随形

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农村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本不存在着农村之外的生活消费品垃圾的进入。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市场主导着农村生产、生活消费的各个方面。消费品主要是工业产品,而且一次性使用品在迅速增加,由于一次性使用的包装商品均是廉价物品,作为贫困群体最多的农村,消费群体最广,因而,现代化的市场消费给农村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

3、农村环保治理责任缺失

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十分重视,但对农民健康的保护,以及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等,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环境卫生了,身体就会更健康;身体健康了,就可以少花医药费。农村环境保护意识不足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环境保护能力的欠缺,而这种欠缺又会加重农民保护意识的缺乏,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互动效应。农民对所生活地方的环境保护漠然处之,“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把自己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却把垃圾倒在家门之外就不再进行相关处理,弄得到处都是臭气冲天,不堪入目。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加快农村的发展。但是,“人”是发展的最终目的,人的卫生健康等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发展就失去了意义,新农村建设也就失去了方向。

4、农村环保治理措施缺位

由于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点常常在城市,农村是环境保护的真空地带,环境管理体系和管理措施严重缺乏,这是当前农村环境治理上的典型病症。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指出:“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我国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每年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3]显然,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的关键是环境治理措施的滞后:由于农村环保是环保工作的盲区,不仅表现在农村环保投入不足,基础建设缺乏,也使得相应的治理措施滞后,不能从根本上化解环境污染的根源问题。

三、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危害

农村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问题,不仅影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而且严重威胁城乡居民生命健康。

1、造成水资源的严重破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人口总量的增加,加上农村分散居住的特点,使得农村的生活垃圾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洗衣粉、塑料制品的倚赖性高,这些日常用品产生的大量污染都得不到有效处理和排放,加之农村对废弃物的回收率极低,残留地膜和塑料废弃物因其自然条件下降解时间长,对环境产生长久影响。因此,日常生活用品所造成的污染也就没办法得到根除,处理不及时或不当,成为严重的生活废水。生活废水污染占农村环境污染比重达1/3,这些废水排入河流和小溪,造成水资源严重破坏。根据有关资料,农村387.9万人口中饮水不安全的达80.3万,占总数量的20.7%。[4]

2、存在传播疾病的危险隐患

农村生活垃圾,使井水变绿,使河水变臭,使近年来农村患病人数猛增。要么是突发心脏病,要么是突发脑溢血,还经常得一些莫名其妙的怪病。即使转移到垃圾场地,由于现在的生活垃圾成分相当复杂,既没有分类,也没有任何处理,甚至没有掩埋,所散发的废气和造成的污染,无论给运输沿线的农民,还是给垃圾场地附近的农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不容低估的威胁。

3、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

过去在农村集镇生活的居民,可以经常到河沟里洗澡、摸鱼,河里的水清澈见底;现在的河沟里虽然有水,但漂满了各种生活垃圾、玻璃瓶、动物死尸等,每到夏季或阴天,散发着刺鼻的恶臭。过去在农村到处都是鸟语花香,农家小孩可肆意玩耍,放养禽畜也方便;现在由于很多空地垃圾成堆,农民只得看紧自家小孩,怕不懂事的小孩玩弄那些看似漂亮却有毒的垃圾,只得把放养禽畜变成了圈养禽畜,怕禽畜到垃圾场吃了受污染的食物发病甚至死亡。同时,由于臭水沟、露天垃圾场增多的原因,近几年来,农村的苍蝇、蚊子等害虫也越来越多,有些地方的田野已经成了蚊子的天下,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4、转移的处理方式使政府遭遇法律困境

随着《物权法》的出台,目前各地乡镇和县城这种生活垃圾的处理办法遭遇了法律困境。《物权法》第7章第90条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噪声、光、电磁波辐射等有害物质。”《民法通则》第83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85条也规定,“造成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应当排除危害,依法赔偿损失,并采取措施恢复环境原状。”根据这些规定,相邻一方在修建垃圾填埋场、厕所、粪池、污水池或堆放腐朽物、有毒物、危险废物、恶臭物、垃圾等的时候,应当与邻人所有或使用的土地、生活居住的建筑物保持一定的距离,或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空气等污染。如果未与相邻的不动产保持一定的距离,或其污染行为已损害邻人的,应及时处理,消除损害,排除妨碍,并应按环境保护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采取措施加以治理。显然,目前各地乡镇和县城这种连填埋也没有进行的生活垃圾处理办法未能达到上述要求,侵害了垃圾场附近农民的相邻权。据媒体报道,常州市武进区漕桥镇浒庄村农民董国良,由于住所和田地处于垃圾场附近,10年来天天闻垃圾场的恶臭,自家的田地也被污染,收成不好;因此以相邻损害为由将常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场告上法庭。[5]环境相邻权是基于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的加剧和人们追求高层次的生活需求的现实需要而提出的法律概念,无疑对我们政府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治理对策

1、政府部门的强力监管

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弱,针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相关立法尚处于空白,现行法律中的一些相关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治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要严格立法,建立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减少或禁止一次性使用商品的流通,在监管和惩罚力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措施,避免出现监管法律上的真空。在现有监管体系下,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和配合,切实负起责任,提高监管水平,对不按要求故意倾倒垃圾污染农村环境的行为以及违法使一次性使用商品流通的行为进行严惩,使违法收益小于违法成本,促进人们行为自觉。同时,针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作为公共品的属性这一特点,需要从制度安排上下功夫,建立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系统,加快各级环保机构的设置,增强环境检测站的监控能力。要探索相应的机制来确保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顺利进行,努力克服环境保护中可能出现的“搭便车”行为和可能出现的相关困境。

2、县市指导、乡镇负责、村级执行——规划协调生活垃圾的处理

应该肯定,目前各地乡镇和县城这种生活垃圾的处理办法,还是实事的,问题在于,农村的垃圾到底应该放在哪里?目前,国家和地方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因此,农村垃圾的一般收集处理的程序,垃圾堆放点确定的原则,方圆多大的村,人口多少的地方,该有几个多大的垃圾堆放点,责任人是谁,垃圾处理的资金来源,等等,对这样一些问题,都应该有个基本的规范和要求,需要加以科学规划。这么大的一个国家,9亿农民,这么多的农村生活垃圾,这不是一件小事情!有了科学规划,就有了行动的指南;有了“指南”,有觉悟、有条件的地方就可以按照规划先做起来;没有条件的,也可以逐步创造条件做起来。同时,科学规范生活垃圾的处理,最大限度保护农村生态,不仅关系到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问题,“一旦发展到人们日常的饮用水都难以保证的境况,其现实是十分可怕的”。政府要利用经济手段和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和群众参与垃圾资源回收利用,扶植或帮助建设废品回收处理中心,增加垃圾的综合利用率,促进垃圾资源化。、

3、政府加大投入,完善环境保护的基本设施

农村环境既要从思想上重视,更重要的是行动上要落实,而落实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是环保资金投入和环境设施建设。就资金投入而言,因为绝大多数乡镇的财政债务很重,在“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中,上级政府无疑要承担更多的责任。特别是环保设施建设的问题,要加快建设垃圾场运转和处理的相关设施,尽量就地解决,不使污染源扩大,更重要的是从根源上根治,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否则贻害无穷。

4、通过制度和教育培养干部和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由于各级领导重视不够、合力不足,环保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一些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不高,环境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不强,对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境知识作指导,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既要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又要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改变传统的政绩观念,就要树立经济发展是政绩,环境保护同样是政绩的理念,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列入干部考核体系之中,放在同样的地位加以重视。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可以采取“一票制否决”原则,使领导干部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重视起来。同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环保工作宣传力度和强度,动员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地参与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引导农民群众关注、理解与支持环保工作,提升农村整体环境质量。

引注:

[1]话说新农村:农村的垃圾应该放到哪儿?顾兆农,人民日报,2007-04-29第09版。

[2]别让城市垃圾污染农村环境,人民日报,2007-02-09第16版。

[3]环保要讲社会公平(专家解读),市场报,2004年10月29日第4版。

第5篇

云南合众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院云南省传统村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玉龙县白沙村传统村落是纳西民族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的结晶。然而白沙村因其拥有良好的交通区位和旅游开发潜质,经济建设突出,同时给当地环境带来严重影响,经过日积月累,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本文通过该地区进行方案设计,将从源头解决现有问题。将项目区生活污水通过污水收集设施,收集进入污水处理系统,集中处理后排放,消除污水负荷的影响;垃圾通过村户收集,集中收集入垃圾集中房,定期清运至垃圾处置地,进行减量化处理。让污水、垃圾将不再影响周围环境及村民身心健康,且得到资源化利用。

关键词 院传统村落;环境整治;污水;垃圾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拥有7000 年文明农耕史,在全国各个区域遍布各具民族特色的传统古村落。我国传统村落不仅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而且历史积淀深厚、文化个性鲜明。云南省传统村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同样面临着生态环境急速退化的现状。玉龙纳西族自治县17 个乡镇(办事处)102 个村委会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大量的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是玉龙县各民族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的结晶,它集中体现了玉龙县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生态文化。白沙村隶属玉龙县白沙镇,其北面为玉龙雪山景区,因其拥有良好的交通区位和旅游开发潜质,经济建设突出,同时给当地环境带来严重影响,经过日积月累,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对当地土壤、水体造成危害,进而影响着生态食品的安全,严重影响着人民的身心健康。为有效保护、深入研究幸存于世的形式与类型丰富、地域与民族特色突出、历史文化信息承载厚重的传统村落,改善项目区传统村落生态环境,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项目区基本概况

1.1 地理位置

白沙村隶属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白沙镇,为行政村,辖兴都村、岩脚村、忠义村、三元村、街尾村、新文村6 个自然村(其中三元村、街尾村、忠义村和新文村四个自然村位置相连,以下称这四个村为“古街”)。东邻木都村,南邻丽江市古城区,西邻文海村,北邻新善村。村委会所在地离乡政府1.5 千米。村内交通便利,村道以五花石板路、水泥路为主。其北面为玉龙雪山景区,拥有良好的交通区位和旅游开发潜质。本项目区域范围为南起新文村,北至三元村,东北向太平村与白沙完小齐平以南,东边以束白公路为界,西边以岩脚村紧邻山体等高线为界,西南向包括兴都村。

1.2 自然环境概况

白沙村所在地为平坝区,周边多为平整的农田,源自玉龙雪山融水的青龙河从村落西面蜿蜒流过,是当地重要用水供给河流。白沙村西面紧邻山体,地势较陡峭,山体自然风貌保留较好。白沙村紧邻玉龙雪山,项目区属高原型西南季风气候,气温偏低,昼夜温差大。白沙村河流流入青龙河,属漱河流域,金沙江水系。

1.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白沙村委会,属于坝区。国土面积12.90 平方公里,海拔2430.00 米,年平均气温8.90益,年降水量935.80 毫米,适宜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有耕地5565.00 亩,其中人均耕地3.70 亩;有林地16286.00 亩。全村辖9 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06 户,有乡村人口1622人,其中农业人口1507 人,劳动力836 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623 人,农民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见表1)。

2 项目区传统村落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现状分析

通过对本项目区环境现状查看,白沙村饮水为自来水厂供应,设施完善,家家户户通有自来水,自来水水质卫生部门定期检测均合格,且水源点已做保护,不存在饮水安全隐患。

2.2 生活污水污染现状分析

据现场查看,村庄道路均已硬化,为石板路。项目区农村生活污水涉及1622 人,生活污水年排放量33153.68t/a,主要污染物有COD10.89t/a、TN 1.26t/a、TP 0.24t/a。项目区村庄三元村、街尾村、忠义村和新文村(以下称这四个村为“古街”)分布集中,古街排水已经统一规划,主干道上已经建有污水收集沟,收集后的污水进入城镇污水管网,但次干道的污水收集沟还不完善,不能满足收集率,需另增设污水收集设施。岩脚村和兴都村两个自然村距古街较远,污水不能纳入古街的城镇污水管网,村内无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水直接排放,对村内环境造成污染,需新建污水收集设施,对收集后的污水进行统一处理。

根据现场调查,项目区村民生活习惯基本相同,自来水主要用于日常生活、洗浴等。依据《云南省用水定额标准》(DB53/T168-2013)规定,域类区域(亚热带)农村居民(集中供水)生活用水定额为60耀85L(/ 人·d)。白沙村位于坝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区,平均用水量约为70L(/ 人·d),污水转化系数取0.8。污水收集率按60%计算。生活污水排放的污染负荷COD、TN、TP 分别按23.00g/人·d、2.56g/人·d和0.51g/人·d 计。

2.3 生活垃圾污染现状分析

目前白沙村无完整的垃圾收集处置体系,其现状表现在如下几点:

2.3.1 村民环保意识有待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产生量也有所增加,种类增多。

2.3.2 村民家中户用垃圾桶收集生活垃圾分类不够清楚,村庄内垃圾收集设施不完善,产生的垃圾堆放地零散,不集中,部分村民垃圾乱丢至附近沟渠,对周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2.3.3 虽然村中已经有拖拉机清运车清运垃圾,但清运不及时,不能定时定点相结合收集运输。

根据现场勘察及参考相关资料,农村生活垃圾人均产生量取0.6kg/人·d,参照相关文献,另参《全国总量核算技术方法》,垃圾回收率为15%,垃圾中污染物溶出率约15%,取样垃圾中含有机成分的量为10%,含N 量0.5%,含P 量0.2%。

2.3.4 畜禽养殖污染现状分析

粪便处理现状:根据现场调查,村民饲养的畜禽不多,大都自行沤肥处置,不外排,故本项目不再考虑畜禽养殖污染。综合以上污染现状分析,项目区总污染负荷排放量见表2。

通过上表分析可看出,COD、TN、TP 三个污染物指标中,COD、TN、TP 对生活污水污染贡献率最高,其次为生活垃圾。根据项目区实际调查情况,其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对村庄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因此,为从源头削减村庄污染源,减少进入外环境的污染负荷,改善村庄环境状况,应重点对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进行收集处理。

3 项目区环境整治方案设计

结合项目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通过实施本方案,切实解决项目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将从源头解决现有问题,项目区生活污水进入污水收集设施,收集进入污水处理系统,集中处理后排放,消除污水负荷的影响;垃圾通过村户收集,集中收集入垃圾集中房,定期清运至垃圾处置地,进行减量化处理,从而解决村庄垃圾污染问题。让污水、垃圾将不再影响周围环境,且得到资源化利用。

3.1 村落污水收集处理工程

农村污水收集处理工程结合该村落内现有污水收集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完善古街次干道污水收集设施,提高污水收集率,收集后的污水进入城镇污水管网。岩脚村和兴都村两个自然村需新建村落污水收集设施,充分利用项目区地形,将村落的生活污水引入污水处理系统场地进行集中处理。

3.1.1 污水的收集结合村落的实际情况,拟采用截污沟的收集方式,根据村落地势新建污水收集设施,并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村庄地形,将污水引至村落较低点,在较大的环境容量下进行处理净化,这样不仅实现了污水收集的无动力运行,减少了不必要的投资。

3.1.2 污水的处理由于村庄布局相对密集、经济条件好、地形条件不复杂、污水适宜集中收集,结合村庄的实际情况,如地形、可利用土地等,综合考虑各处置工艺的适用性、经济性、进水水质情况、出水水质要求以及考虑未来工艺的运行成本,维修成本及改扩建成本,长远考虑,拟选用污水处理工艺组合技术处理污水,采用的塘化处理系统组合工艺为:隔油隔渣沉淀+厌氧塘+景观好氧塘+兼性塘+生物反应过滤池的工艺组合,具体工艺流程如下:

污水处理主要工程设计参数见表3。

3.2 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工程

根据当地情况,由于白沙村村庄城镇化程度较高、离县城较远的村庄,采用“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垃圾房暂存)、乡镇运输处置”的模式。村庄每个村民每户首先把生活垃圾自行分类,将可回收垃圾回收利用,将有机垃圾进行堆沤然后还田,从而实现垃圾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对于不可回收垃圾,村民自觉地放入垃圾桶中,村庄公共场所垃圾桶由村庄指派专人每天清扫;清扫后集中收集在垃圾房中,每周由村委会组织人员对垃圾房中的垃圾进行清运。根据地势地形条件,在乡镇选择适宜的位置建立垃圾集中处理站,每周将垃圾清运至集中处理站进行减量化、无害化处置。

4 整治方案工程量及结论

根据该地区环境现状及方案论证,白沙村传统村落环境整治方案结论如下。

4.1 项目区现有的污水排放体制为雨污合流制,但是污水收集设施不完善,项目区将根据实际需求新建污水收集设施,提高污水收集率。

4.2 污水处理因地制宜采用集中处理,污水处理系统采用隔油隔渣沉淀+厌氧塘+景观好氧塘+兼性塘+生物反应过滤池的工艺组合。

4.3 结合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村民愿意在村庄设置垃圾集中房,对村庄垃圾进行集中收集,通过垃圾清运车定期收运至集中点进行减量无害化处理。为解决好项目区垃圾污染问题,项目区采用“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清运、村集中处理”的模式治理项目区垃圾。

4.4 本项目主要工程量

4.4.1 村落污水收集处理工程:新建污水收集系统截污沟:0.4m伊0.6m 的300m,0.3m伊0.3m 的1000m,新建白沙村污水处理系统(40m3/d)1 座。

4.4.2 村落垃圾收集清运处置工程:新建垃圾房(8m3)3 座,垃圾桶(60L)150 只,并配套垃圾减量化设施1 套,户用垃圾桶406 个,保洁工具6 套。

通过对本方案的初步设计,工程量见表4。

4.5 主要环境效益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每年可以削减进入外环境的污染负荷为COD:12.15t/a、TN:0.86t/a、TP:0.23t/a。白沙村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的实施,一方面能削减进入外环境的污染负荷,另一方面能改善村落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和健康水平,协调农村生态与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农村的环境质量,从而提高该村形象,促进经济产业的发展,因而本项目的建设是十分迫切且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建设与投资指南》等四项文件的通知(云环发[2013]130 号).

[2《] 云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有关工作的通知》(云环通[2011]64 号).

[3《] 云南省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2010—2020).

[4《]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5《] 云南省用水定额标准》(DB53/T168—2013).

[6《]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7《]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

[8《] 镇(乡)村排水工程技术规范》CJJ142—2008.

[9《]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

[10《] 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 574—2010).

第6篇

关键词:河南;新农村;环保

本文为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2010-2011年度校级课题(青年课题)《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问题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其农业对本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伴随着河南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问题也开始日益凸显。遭到破坏的农村环境反过来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瓶颈,使经济发展的成果大打折扣,不仅影响了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并且从长远来看,使农村的发展不可持续;受到污染的农产品经过流通和加工之后,被城市人消费,污染了城市餐桌;作为食品工业的源头,农产品的污染必将在全国范围内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威胁国民健康,影响社会安全和稳定;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污染将会降低该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影响该省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农村环境的外部性要求农村环保要引起全省以至全国上下的一致关注,并且得到妥善解决。

一、河南农村环境污染新趋势

伴随着城市化对农村的影响,以及农村的日益市场化和工业化,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构成了农村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目前,河南农村环境问题呈现以下新趋势:

(一)农业面源污染呈加剧趋势。目前,全省化肥平均用量达每亩44.50公斤,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吨/平方公里(折合每亩15公斤)的安全上限,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接近上述安全上限的3倍,农药年施用总量在10万吨左右。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效率均在30%左右。畜禽养殖污染日益严重。河南牛、羊、猪、禽饲养量分别居全国第一、二、三、四位,目前大多数集约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污水都存在随意排放现象,畜禽养殖行业废水COD排放量已接近全省工业废水COD排放总量。

(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突出。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产业梯级转移和农村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开发区、工业园区特别是化工园区在农村悄然兴起,造成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工业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超标排放已成为影响农村地区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一些城郊地区已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渣的堆放地,大量农田被城市垃圾占用和毁损。

(三)生活垃圾品种多样化,污染性增强。近年来,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其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塑料袋、废旧电池、金属、电子产品明显增多。由于缺乏垃圾站之类处理垃圾的地方,农村乱倒垃圾现象普遍,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非常普遍,到处堆放的生活垃圾占用了大量土地,孳生了鼠、蚊、蝇害。此外,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白色污染和化学污染日益严重。

二、河南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

造成农村环境破坏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其一,该省农村环保基础薄弱。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社会,对城市的投入多、对农村的投入少,城市的环保工作已取得很大成就,而农村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无论是环保意识、环保基础设施、农村建设规划、环保法制建设、环保技术支持,还是环保资金保障,农村都几乎是一片空白;其二,该省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恶化。随着农村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现代工业文明对农村的渗透,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消耗、高投入、高产出、高排放的生产消费模式已在农村悄然滋长,这对农村落后的环保基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对于前者来说,是政府对农村的历史欠账,需要结合农村现实和未来的发展需要补账;对于后者来说,是导致农村当前环境问题的源头,是导致未来环境问题的主导因素。因此,破解农村环境难题需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而完善农村环保基础还要围绕农村发展方式转变进行,以其为主导。

三、河南农村环境问题解决建议

为了实现农村乃至城乡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要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要以转变发展方式来适应环境为基本理念,展开农村的各项环保建设。具体的建议有以下几点:

第一,需要中央政府改善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体系。要改变过去以经济发展指标为中心的考核方式,在考核体系中纳入环保等社会性指标,并且逐步提高其权重,为地方政府的行为提供明确导向。

第二,为了推动农村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广大基层民众的积极参与。在实施各项环保行动之前,政府要在农村做广泛深入的环保宣传,让广大民众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以取得他们的认同与参与。各地基层要建立让民众反映自身利益诉求的民主渠道、政治程序和制度保障,让环保工作真正为民众服务。

第三,寻找实现农村生产、生活协同作用的发展方式。目前,河南省农村生活与生产之间,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相对孤立,不能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协同作用,不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这样,必然增加废弃物的排放,浪费能源,加大污染。因此,要从全局的高度对待农村的环保问题,把农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充分利用该系统自身产生的物质和能量,如发展沼气,利用生物能;尽量减少该系统对外界化学肥料、农药、农膜、石化能源的利用,充分利用外界的风能、太阳能、水电等清洁能源。提高各个环节的物质转化率和能量利用率,把节能减排和废物利用结合起来。具体的实现途径有: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鼓励废物利用,生产节能等。

第四,围绕发展方式转变,政府履行职责,完善农村的环保基础。为了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地方政府需要对各地农村现有的生活、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布局进行统筹规划,精心布局,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政府要大力普及农村实用环保技术,为农民解决发展和环保的技术难题;通过财政补贴、奖励、绿色信贷等财政金融手段为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解决资金难题;各级政府要完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体系,组建环保监管部门,让农村环保执行有法可依,有人去管,农民有地方申诉,切实保障农村群众的利益。

总之,农村环保意义重大,为了更好地解决河南省农村环保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政府对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需要地方政府乃至中央政府进行制度创新,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引导。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朱桂香,曹明.河南生态环境形势分析与治理对策[A].见:刘永奇,张锐.2009年河南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2.1.

[2]王淑娟,张铁军.解决农村环保问题建设生态和谐新农村[J].河南农业,2009.5.

第7篇

2019年6月

第一章  概   述

1.1 编制背景

1.1.1项目名称         太平川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

1.1.2承办单位名称     太平川镇人民政府

1.1.3项目性质 新建

1.1.4项目类别     市政工程

1.2 编制依据、目的和范围

1.2.1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

(4)《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发[1996]31号)

(5)《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6)《绥化市北林区域村镇体系规划》(2012—2025)

1.2.2 编制目的   本项目的建设以垃圾收集转运为手段,以达到农村生活垃圾的及时收集、转运、处理为目的,旨在营造农民舒适的生活、经济和发展环境。 报告通过分析太平川镇现有垃圾产生量,预测未来十五年垃圾产生规模,配套设计垃圾中转站;根据各种转运工艺的适用条件,分析研究解决的方案和措施,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为建设经济合理的垃圾转运系统提供可行性建议。

1.2.3 编制内容     本报告主要为研究本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对项目的建设提供依据及对项目后期运营进行预测,本报告的编制主要为达到以下目的:(1)论述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确定工程建设规模;(3)提出合理的工程方案并加以论证、优化;(4)提出工程投资估算、效益分析、运行管理组织及实施进度计划; 提出资金筹措方案。

1.2.4 编制范围 1、由于太平川镇农村生活垃圾已纳入区统一收运系统并作统一处理,本次可行性研究编制范围仅包括本行政区域内所有村屯范围。 2、对生活垃圾收集、转运方案进行比选,确定生活垃圾收运方案。 3、确定生活垃圾转运站、生活垃圾收设施。 4、根据收运处理方案,确定收运工程的技术路线和设备工艺。 5、对生活垃圾收集及转运工程进行投资估算,并对其进行财务评价和经济分析。

1.3 可行性研究结论

1.3.1 服务范围及对象 1、服务范围为本行政区域内所有村屯范围。2、处理对象为行政区域内内居民生活垃圾。

1.3.2 建设地点与规模 本项目建设1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日转运垃圾能力目前为8.5吨。

1.3.3项目建设内容 总建筑占地面积120㎡,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物资储藏间、压缩站房,并配套垃圾压缩箱、水电设施、进场道路及环境保护设施等。

1.3.4 项目建设进度 本项目计划分2019年8月开工建设,2019年10月末完工并投入使用。

1.3.5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中转站工程的估算总投资   49.23万元。

1.3.6 效益分析 该项目的建设,其效益主要体现在垃圾收集和运输过程中费用的节约,降低垃圾运输及处理过程中的能耗,使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得到及时处理,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水平,改善环境质量、环境面貌和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为镇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第二章 项目区域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太平川镇位于北林区西部,东临新华乡、西邻永安镇、南邻绥胜镇、北邻望奎县卫星镇。

2.1.2 气候 处于东北平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2.1.3 经济概况 2018年,生产总值完成45000万元,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680元。

2.2 太平川镇总体规划

2.2.1 《太平川镇总体规划》。

2.3 环卫管理系统现状

2.3.1 环卫现状 1、管理体制  太平川镇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分区负责制。 村负责对居民区的生活垃圾进行收集和处理。 生活垃圾由清扫工人集中送到附近的垃圾堆放点,然后进行填埋处理。 2、垃圾产生量  农村生活垃圾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居民生活燃料结构的改变、净菜上市比例的提高等,都会改变人均垃圾的产生量。所有这些因素,都会改变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垃圾产量随时间的变化均有一定的规律,在一定阶段以前,垃圾总产量及人均产量逐年上升,但到了一定阶段以后,其总产量及人均产量逐渐稳定并稍有下降趋势。3、垃圾转运方式 目前垃圾运输车辆为农用车,将垃圾运输至废坑进行卫生填埋。 2.3.2 环卫规划 按照北林区垃圾治理规划, 1、农民将垃圾分类后装袋; 2、由村统一用3立方收集车收集垃圾运送至垃圾中转站;3、中转站进行转运。工业垃圾、医疗垃圾及科研垃圾需要单独进行处理,不能直接运往垃圾场进行直接填埋。工业垃圾及建筑垃圾尽可能再生利用,使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第三章 垃圾处理现状及建设必要性

3.1 垃圾处理现状 目前农村垃圾主要处理方式是通过收集后统一运送至废弃坑填埋,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长期以来,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转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资金投入不足,渠道单一,造成环卫设施数量不足,种类不齐全,设施、设备落后,标准不高,影响了垃圾收运处理设施的建设。环卫设施缺乏,机械设备陈旧,落后,垃圾收集点规模小,布点较密,且无卫生防护,影响村容景观、环境卫生。农村无垃圾中转站,只有一些地上式敞口垃圾箱,在垃圾收运过程中会有垃圾液体渗出,易造成二次污染,影响环境卫生。各乡镇环卫设备数量严重不足,均无垃圾集中处理的村。生活垃圾不能做到日产日清。

3.2 工程建设必要性  

3.2.1项目的建设符合相关的产业政策环境卫生行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城市和村屯建设和管理领域重点支持的产业之一,是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产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家历来对垃圾处理十分重视,为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国务院颁布了《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为确保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的高处置率,今后各乡镇将逐步取消现有的露天式、半裸露式、敞开式等不密封垃圾收运公共设施,取缔社会上的垃圾拾荒人员,消除生活垃圾二次污染,推广密闭式或压缩式垃圾收运设施。 本生活垃圾中转站工程的建设是贯彻国家鼓励发展的项目,符合北林区发展规划,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3.2.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增长,垃圾的产出量也是增长的态势。然而太平川镇目前垃圾的收集方式十分欠妥,由与缺乏垃圾转运站,使得垃圾处理场利用率低,垃圾并未进行分类收集,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混合后直接进入垃圾处理场倾倒,选择就近掩埋垃圾。对环境和形象造成不良影响,严重阻碍了经济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要改善基础设施的现状,强化和提高村镇的服务功能,消除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太平川镇经济发展,才能把太平川镇建成一个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2.3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太平川镇环境治理却未得到同步发展,特别是垃圾量的与日俱增,未经处理的垃圾乱堆、乱放,卫生条件较差,不但对大气环境、地表水、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及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实施本项目,是治理农村环境、保护人民健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建设垃圾转运站,使农村垃圾实现一次性无害化处理,杜绝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

3.2.4 太平川镇生活垃圾一直是运往周边废弃坑进行简单填埋处理,导致生活垃圾对周围环境二次污染,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产生的生活垃圾越来越多,垃圾成分也越来越复杂,新的生活垃圾转运及处理设施如不及时建设,生活垃圾将无处可去,将严重恶化城乡环境,如任其发展,将严重影响太平川镇卫生环境。实施生活垃圾转运及处理工程是为广大人民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需要,也是从源头保护城镇自然生态环境免受污染的必然选择。作为城镇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一环,对城镇生活垃圾进行收集和转运,送至高水平处理场所处理,对保护太平川镇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第四章  建设地址与建设条件

4.1 厂址选择

4.1.1 厂址选择原则 (1)垃圾转运站的选址应符合区域性环境规划、环境卫生设施建设规划和当地的乡镇规划。 (2)转运站宜设置在交通运输方便、市政条件较好并对居民影响较小的地区;转运站宜靠近服务区域中心或生活垃圾产量多且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不宜设在公共设施集中区域和靠近人流、车流集中地区。 (3)垃圾转运站的建设地点应有较好的供电、供水、排水、排污等条件以确保垃圾转运站的正常作业和降低其建设投资。 (4)垃圾转运站外型应美观,并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操作应实现封闭、减容、压缩,设备力求先进;飘尘、噪声、臭气、排水等指标应符合相应的环境保护标准;转运站绿化率不应大于30%。 (5)垃圾转运站内应设置垃圾称重计量系统,对进站的垃圾车进行称重,建立称重计量系统为环卫作业走向市场,转运站实现企业管理,掌握服务区内垃圾产出量的变化规律和增长趋势是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大中型转运站应设置监控系统,这对于大型转运站的自动化操作系统是必不可少的。(6)垃圾转运站用地面积应根据日转运量确定,并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4.1.2  用地标准 ⑴符合乡镇总体规划、区域环境规划及城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等专业规划要求; ⑵符合当地的大气防护、水土资源保护、大自然保护及生态平衡的要求; ⑶人口密度、土地利用价值及征地费用均较低; ⑷处于地下水贫乏地区、环境保护目标区域的地下水流向下游地区及夏季风主导风向下风向。 ⑸综合考虑服务区域、转运能力、运输距离、污染控制、配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⑹设在交通便利、易安排清运路线的地方; ⑺满足供电、供水和污水排放的要求。

第五章  工程总体设计

5.1建设内容   根据太平川镇发展的需要和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垃圾中转站的规模为小型转运站。 本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占地1000平方米,建设垃圾中转站120平方米,垃圾转运车由区政府统一配备,不在本项目购置范围内。

5.2生活垃圾转运工艺设计 垃圾压缩转运中最主要、最常见的为预压缩式(预压式)、直接压缩式(压装式)和双模式(具有预压和直接压装功能)三种。其中预压缩式又分为垂直压缩和水平压缩两种。

第六章 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6.1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在施工期间污染因素主要包括废气、废水、噪声和固体废物。 1、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废水主要为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垃圾中转站高峰施工用人20人,生活污水产生量1.0m3/d,项目不建设施工营地,施工人员就近利用县城公厕,不外排。项目施工期废水对地表水环境不会造成不良影响。 2、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主要大气污染物为站场基础工程、混凝土搅拌以及车辆运输过程产生的扬尘。 堆土裸露,遇风吹起形成扬尘,车辆辗压挂带也会使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含水量量骤增,严重影响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空气质量;同时施工过程中运送物料也会对沿线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遇大风天气会严重影响管道沿线居住区环境空气质量。 经类比同类工程,施工扬尘最大产生浓度为1.5mg/m3,经采取洒水抑尘措施后,扬尘产生浓度可减小至0.8mg/m3。 由于本项目施工时间段相对较短,在采取定期洒水,土方及时回填,运送物料车辆车厢密闭等抑尘措施后,可有效减轻施工扬尘对区域环境空气的影响。 3、固废处置对周边环境影响分析 ⑴生活垃圾 站场区域高峰施工人员20人,生活垃圾产生量很小,利用城区现有生活垃圾收集设施进行收集后统一送往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置。 ⑵开挖土方 项目站场区开挖土方及建设产生的建筑垃圾量很小,在环卫部门指定的位置堆存,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4、声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噪声主要由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产生。中转站布局分散,单座中转站施工周期比较短,施工结束后,噪声影响随即消失,评价认为项目建设单位只要在施工期间避免夜间施工、高噪排放源远离敏感点布置,并采取隔声措施;同时做好与声环境敏感人群的沟通,其产生的短期噪声影响可以接受,不会造成明显的噪声扰民影响。

6.2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1、项目在营运期内的主要污染物为废水、废气、噪声及固体废物。 1、水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 垃圾中转站的废(污)水主要为垃圾压装时产生的压滤液、设备及车辆冲洗废水和职工生活污水等。主要水污染物为COD、BOD5、SS和氨氮等。

第七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7.1投资估算范围 投资估算范围包括:压缩式垃圾中转站的征地、土建、设备购置和辅助设施。

7.2编制依据 (1)土建工程: 根据国家市政工程造价及工程费用的有关规定,结合当地造价水平,并参照类似工程项目情况,采用单位概算指标法进行估算。 (2)其它费用 依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参照建标[2007]164号建设部《市政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的规定计取。 (3)基本预备费 基本预备费按第一、二部分费用合计的8%计。 (4)设备购置 购置费采用现行市场价格及厂家报价估算,运输费用按厂家经验报告估算。

7.3资金筹措  项目所需建设投资49.23万元,项目资金全部由区政府投资。

第八章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大大增加,垃圾的转运和处理问题日益成为城镇居民关心的焦点和城乡建设的难点。

8.1社会效益 生活垃圾转运站是连接垃圾产生源头和末端处置系统的结合点,在不少城镇的生活垃圾收运物流系统里起到枢纽作用。垃圾经转运站不仅实现了垃圾封闭化、大运量的运输,提高了长途运输的经济性,而且显著改善了垃圾运输的环保性,减少了长途运输的车流量。随着这些重要作用日益显现,近年来,转运站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得到了应用,转运站已逐渐成为城市最重要的环卫设施之一。  

8.2环境效益 太平川镇生活垃圾中转站工程的实施,将彻底改变原有的堆放方式,防止蚊蝇孳生,控制疾病传播,使城市环境面貌得到大幅度改善,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生活居住环境。 转运站建成后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周围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影响很小,项目建成后对服务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居民的生活质量将有较大的改善;工程废水用吸污罐车运往当地污水处理厂,不会对当地水环境造成危害;生活垃圾将随垃圾转运车送入垃圾填埋场统一处理。因此,在严格落实环保措施的前提下,从环保角度认为,该工程会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 压缩式垃圾转运站建成后,会使太平川形象得到明显改善,原有垃圾清运方式的二次污染问题也会相应得到解决。

第8篇

[关键词]衡水农村 环境卫生 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X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010-01

随着全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加快,人们偏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卫生问题,一些地方的环境污染严重,已经极大地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束缚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污染问题与人们自身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已越来越引起有识之士的重视。农村环境卫生更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且是环境整治中举足轻重的一大部分。

位于冀中平原的衡水,自古以来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壤肥沃,水系发达。进入新的时期,三农问题成为衡水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如农民越来越向城镇集中,农村留守人员多是老弱妇儿,工厂和养殖场也越来越多,等等。因而农村环境保护面临着很大挑战,我们必须踏实解决这一重大问题,重视农村环境卫生的保护,对于出现的问题,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

一、当前衡水农村环境卫生的典型问题

(一)垃圾的不合理丢弃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迅速增多,而农村垃圾的科学处理却不能紧跟新形势,垃圾大多不做任何有效处理,且随处丢弃,不能分类合理处置,有些地方已造成不同程度的土壤和水源污染,严重影响村民的生产和生活。

(二)工厂、养殖场废弃物的排放

大多数乡村都建有养殖场和以手工为主的小型工厂。然而这些厂主和场主环保意识较弱,也不愿拨出专门的财力人力管理处理废弃物,加之场地位置设计的不合理,造成严重的水土、空气污染。一个很原始的小村庄,在村南建起了排排猪舍,夏风南来,整个村庄阵阵臭气笼罩。

(三)农舍厕所的乱建

大部分农舍并没有用推广的厕所建设技术,由于习惯和观念的原因,房前房后随便用围墙搭建简易厕所,有的不顾他人利益,还从院里引到墙外道边,粪便露天排放,蚊蝇乱飞,臭气熏天。

(四)水系的污染

在农村原来村前村后遍布的小池塘早已寥寥无几,取而代之的是随意丢弃的各种垃圾,幸存的一些河沟和池塘也满是垃圾,死水一潭,积水变味变色变质,很少见到芦苇,污染严重。

(五)村庄树木的大量减少

树木在净化空气、保持土壤等保护环境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原来传统意义的绿树掩映的田园村庄随着树木的砍伐已不见了。风起时尘土飞扬,平时空气也得不到净化。田头阡陌,树木很少,见缝插针地种满庄稼。

所有这些现象成为农村环境卫生的大问题。需要从根本上引起各级环境和卫生部门的重视,转变传统落后观念,制定有力有效措施,彻底解决。

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当前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令人堪忧,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直接威胁和影响到村民的身心健康,对水土资源和空气形成污染,从而也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在农村的广袤土地上,一些水土的污染造成了饮用水的洁净状况令人堪忧,甚至土地上生产出的农副产品也遭受了污染,一些地区由于树木的减少而土壤沙化严重,空气质量下降,环境卫生的恶化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我们必须下大力度整治,且迫在眉睫。

三、造成农村环境卫生现状的原因

(一)村民传统环境卫生习惯和落后观念

一些人只顾自己眼前小利益,不能顾全大局,只要自己的院门之内干净就行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垃圾种类数量增多,一般的村子没有统一规划垃圾的处理方法和场所,造成垃圾遍地是,甚至有的就丢在道边;一些人传统观念作怪,本来就卫生意识薄弱,认为“不干不净不生病”,因此从卫生的关注和行动上均不甚积极。

(二)缺乏科学的指导

一些工厂和养殖场的布局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排污设施欠缺,一些农村生活方式缺少科学的指导,缺乏基本的环境卫生知识。

(三)不愿投入财物和人工

由于卫生意识的不到位和日常生活的节俭,人们不想利用资金和人力搞环境卫生建设。

(四)监管机制的缺失

很少有专门人员长期有效进行指导和监管。有些领导干部本身环境卫生意识就不强,既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不能起到督促管理作用。

五、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几点建议

(一)大力宣传农村环境卫生建设的意义

让村民感受到其中的益处,自觉积极行动起来,养成建设和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农村领导干部更要起到榜样的作用。

(二)积极推广普及科学卫生知识

利用活泼多样的形式和多种推广渠道,向村民普及文明健康的生活模式。

第9篇

一、项目概况

我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覆盖渠沟镇的七个行政村,项目内容主要包括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处理,生活污水治理,饮用水源地的保护,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以及因村情建立的水冲公厕。受益人口为29687人,受益面积为50586亩。

项目总投资2005.585万元,其中申请中央专项资金1000万元,区级财政配套资金1000万元,村镇配套5.585万元。整治项目工程已于6月14日进场施工,预计9月中旬完成全部项目工程。

二、主要措施

为切实抓好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区委、区政府采取得力措施,全力推进这项民生工程。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全面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既是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对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农村环境面貌,提升农村环境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工作会议,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省市连片整治工作文件精神,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重要意义,进而对我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进行周密策划、具体部署,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上下联动,凝聚开展整治工作的合力

一是成立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区长任领导小组组长,连片整治项目所涉及的环保、财政、监察、审计、农水、建设等部门各司其责,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密切配合。二是组织新闻媒体进行集中和形式多样的宣教,营造了浓郁的氛围。三是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全区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广泛发动群众,激发群策群力、投工投劳及工程监督的作用。

(三)科学规划,有序开展整治工作

我区紧密衔接省、市战略规划,结合实际,高标准地编制了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实施计划,进一步厘清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细化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明确具体措施,做到有督促、有核查、有落实。

(四)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整治工作

按照实施计划,我区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重点扎实推进整治工作:第一,以垃圾为重点的环境卫生整治。根据农村生活垃圾排放特点,建立村内卫生保洁、垃圾集中收集和转运的长效管理机制,逐步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第二,以水体为重点的生态环境整治。本项目污水主要为农村生活污水,根据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物的特点,采用人工湿地和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起到改善美化环境的作用。设立饮用水源地保护区。

(五)强化管理,确保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强化管理、建章立制是确保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取得成效的关键。我区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特别在资金、工程建设等方面加强管理,项目专项资金设立专门账户,确保专款专用,通过监理公司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加强了工程合同的管理,确保项目工程质量。

(六)因地制宜,积极吸取其他地区先进经验为我所用

目前,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已经在全国铺开,很多省市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区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学习江苏、辽宁等省市和我省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推动整治工作又好又快开展。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区要本着以人为本、注重民生、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目的,积极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通过“抓点、带线、促面”、“以奖促治”等措施,整合资源、协调联动,着力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切实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村环境保护良性互动。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抓好连片整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抓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既是国家交给我们的重要任务,也是我省加强农村环保工作、建设生态文明工程的迫切需求,更是全区广大农民群众的殷切期待。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涉及面广,推进难度大,时间跨度长,资金项目管理任务重,作为连片整治的牵头部门,我们将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力推进连片整治的各项工作。

(二)狠抓落实,推动连片整治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整治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区要找准定位,明确职责,勇挑重担,狠抓落实,重点围绕以垃圾为重点的环境卫生整治和以水体为重点的生态环境整治,全面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三)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进一步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用实际行动兑现承诺、取信于民。一要明确责任,细化分工。实行区镇村逐级负责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实施和管理体制,区环保局负责项目统一监管,实行全程跟踪管理,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区财政局规范项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项目实施和资金监管纳入审计。镇村组织实施项目建设,项目法人对建设质量负终身责任,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达到规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