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3 16:03:32
导语:在地摊经济行业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独特构成:家传的精湛技能
成功要素:为传统的手艺进行现代商业的包装
王迟认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当初做不到的事情后来可能就会轻而易举地实现,当初能办到的事情今天可能就难以办到了。所以,人在变化的环境中,要不断去想,哪些东西都在变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会导致什么新情况发生?只有会琢磨了,才可能比别人多一些机会。
研究生・开锁老板
王迟现在有两个身份,首先他是北京广播学院的一名在读硕士研究生,其次他是北京“王氏开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这两个头衔分开来讲,并没有稀罕之处,可是放在一起就颇有生动之意。王迟说,研究生里就他一个人会开锁,开锁工里也就他一个是研究生吧。
王迟出生在东北的一个小县城,他的爷爷辈中有好几个人是当时“街头配钥匙大军”中的成员,而且他爷爷的修锁、配钥匙、开锁的手艺很娴熟,是这方面的能手,他的父亲对这个行当也相当熟悉,只是他父亲一开始并没有子承父业,而是当了老师,后来又做了干部。自然而然地,王迟自小就熟悉锁具,但是从来就没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与这些街头不起眼的小生意打交道,他当初的人生理想当然从来都没有在锁具方面停留过。同其他人一样,他只想上大学,一心扑在学习上,这也是家里人的希望。
就像其他众多的学生一样,努力学习的结果是他考上了南京理工大学(当时叫华东工学院)。他按部就班地读完了4年本科学业,之后来到锦州港工作。在锦州港工作不到1年,王迟觉得工作索然无味,于是辞去工作,开始小打小闹地做生意,所做的生意与锁具没有一点关系,更别说开一家“开锁公司”了。直到这个时候,关于锁具的思考还深深地蛰伏在他心里不被他觉察的地方,还等着他的唤醒。1996年底,他应聘锦州电视台新闻部,由理工科一头扎进了新闻领域,一干就是4年,居然也做得很好。2000年,王迟考入北京广播学院学习广电专业。
在锦州电视台工作的时候,有一天,他无意中看到当地街头竖着的一个大牌子,上面写有“开锁大王”的字样。如果是一般人的话,可能看过就看过了,并不会有什么印象。虽然王迟也从来就没想过自己会与锁打交道,但由于家族与锁具的关系使得他对锁具也很熟悉,这已经不由自主地植入了他的脑海。所以,看到这样一块招牌,马上就有两条信息从他头脑里闪过:一是原来“开锁”服务可以专门来赚钱;二是自家的技术一定比这家“开锁大王”强。但直到这时,王迟仍然还没有萌生开一家开锁公司的想法,只是从此以后,他开始留意开锁这方面的信息。
通过长时间的了解,他发现开锁其实是个市场潜力非常大的行业,只是很多地方有关开锁方面的技术、服务水平都太低了,还停留在地摊水准上,而不注重用现代商业的一些理念来包装和发展自己。为什么不能用现代商业的规范做法把开锁也当个行业来发展呢?怎样才能把地摊开锁生意远没有利用起来的市场,用现代商业手法给尽可能地激活呢?王迟开始进一步分析这些地摊生意留给他的巨大市场空间。
在想法进一步成熟之后,王迟与他的父亲商量,认为是经营“开锁公司”的时候了。于是,1999年,还在锦州电视台工作的王迟,与父亲一起考察了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上海等地,每个城市与锁有关的业务都被他们细摸了一遍。虽然这些城市与他们想象的一样,基本上都是地摊式作战法,但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相对较好,所以由这些地摊控制起来的市场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不适合初次进入者。之后,他们来到了唐山,考察了这里的市场之后,父子俩马上决定就把打前战的地方定在唐山。虽然当地工商以及税务部门觉得注册“开锁”公司很新奇,也颇有踌躇,但是注册很顺利,王迟父子的第一家“王氏开锁有限公司”就此诞生于唐山。
但是王迟还是没有完全估准唐山这个市场,虽然这个市场很大,适合开拓者进入,但是这里的人们对“开锁公司”的认知程度很低,出于种种考虑并不接受王迟父子的服务理念。因此,几乎1年左右的时间,公司没有产生预期的效益。面对撤出还是坚持的问题,王迟认为应该坚持,他这样找理由说服自己和父亲:过去因为经济环境,开锁只是一个小小的手艺而已,构不成一个行业。随着经济生活的逐步提高,人们必然在防盗等方面加强防范措施,这同时会给人们带来许多麻烦。钥匙丢了怎么办?过去是木头门,实在不行还可以把门踹开或者把玻璃砸了,而现在门结实了不说,许多还是在高层建筑里。况且,现在汽车也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车钥匙丢了,总不舍得把车锁给破坏掉吧?还有其他许多跟开锁有关的事情。市场需求正在迫使“开锁”这个行业自然而然地形成,提供规范的“开锁”服务已经成为可能。所以,这是一个商业模式的改变,变解决小问题不能形成规模的旧模式为可以充分挖掘市场的现代商业模式,这是对传统商业模式的改进,是适应新情况的需要。认定了这一点,王迟父子在第一年里艰难地维持着。
事实证明王迟的判断是正确的,第一年过去之后,唐山开锁市场开始动起来,公司冲出了冰冻期。如今,唐山80%的“开锁”服务市场都被王迟父子的开锁公司占领。之后,王迟父子又在哈尔滨、大庆等地开了5家连锁店,都由王迟家族的人把守。
生意越做越大,还有1年就毕业的王迟。决定利用系里实习的这段时间在北京也开一家分公司。毕竟北京的市场更有利润可赚,而且,北京这座城市对新鲜事物接受得也很快。
想要做大做强
北京市场毫不吝啬地回报了王迟。北京分公司3月1日开业,才3个月的时间,他的业务量已经相当可观,普通门锁、高级车锁、特别锁具等都在他的服务范围之内,整日忙得团团转。所以他说,在学校偷闲的日子算是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王迟的北京分公司近20名员工就像辛勤的蜜蜂,从早上8点吃过早饭,这些人就会各就各位地“飞”到北京市各个角落,一直忙到每天晚上的8、9点钟才又“飞”回到公司。公司电话也总是不断,足见其业务的繁忙程度。
“因为主要是技术服务,所以,除了解码设备需要花十几万、几十万元人民币,交通工具需要配备几辆汽车,在城市布几个点,再加上人员的工资开支之外,再无其他投入。所以,投入很容易收回来。目前我的月收入比我过去工作一年的工资还要多。”看得出来,王迟对他目前从事的开锁业务是十分满意的。
一样的或者差不多的技能,有人因之成功,有人却几番铩羽而归。为什么呢?运用的时机与手段不同,其结果当然也迥然不同。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被拷贝的可能,关键是如何才能拷贝到形神兼备?“出现一个新的市场,必然会被模仿,仅我知道的模仿我们开锁公司的就有好几家,但是,不幸的是他们都失败了。在这里,技术很重要,可以说,我的技术在行业里是数一数二的。但一项技能要获得成功,绝对不是单纯靠技能本身就可以实现,必须要附以其他要素才行,例如商业理念、管理才能、做事风格等。而这些要素要是很好地整合在一起,是不容易被拷贝的。但是,我还是可以说,仅我的技术就是别人不易模仿的。”王迟对自身的技术很有信心,他说,即使是从来没开过的锁型,只要他接触一次,就能明显地感觉到它的软肋在哪里,从而下一次再遇到这种类型的锁时,就可以提高开锁效率,大大地缩短时间。例如,在唐山公司的时候,一台ATM机的锁出了问题无法打开,银行的工作人员请来了王迟,虽然从来没有开过这类锁,但王迟相信他完全能找出其中的感觉。结果忙了不到7天,王迟果然把锁打开了。而他获得的报酬是――将近2万元人民币。王迟说,现在要打开ATM机的锁,他只需要1天多的时间就可以完成。看来,他的技术的确是模仿者最难以逾越的障碍。
王迟说,之所以有如此好的业务量,与北京市场本身的环境以及接受度是很有关系的,也与他所坚持的几个原则是分不开的,“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擅长的别人可能不具备的技能,从而可以在新开辟的天地里成为‘鸡头’甚或‘凤头’。当然,这里的前提条件是你得有能力特殊之处,有强烈的开拓精神,否则,那就只能跟在别人之后了,这样风险还小一些。我的开锁技能是得益于家庭,但是如果不发挥它的话,也将和没有这项技能是一样的。在公司处于发展初期时,一定要保证公司的单一性,这样才能保证专业性。我虽然也会修锁等技术,也可以顺便卖锁具,但是我为什么只把公司定位于开锁?那是因为我懂有时候‘窄’其实就是‘宽’这个道理,如果把开锁业务做到位、做好、做精、做得很市场化的话,开锁这个市场爆发出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要多琢磨出现的各种问题,否则,问题永远是问题。例如,街头到处都有修锁的,人们似乎并不缺少修锁或者开锁的服务,但是,街头修锁的在开锁方面究竟解决了多少问题?解决的是大问题还是一些小问题?消费者与街头修锁的有效性联系能有多大?等等。这些问题搞不清楚,就永远不会知道这个市场可不可以操作、该如何操作。”
因为开锁是个很敏感的行业,更需要自律和规范,否则将有很多风险因素存在。例如,有一些人曾经让王迟父亲帮忙开车锁,却又出示不了手续证明,这样的生意当然不能做。为此,他家窗户半夜被人给砸了。王迟对此很是谨慎,公司的技术人员都是知根知底的亲戚或者邻居,而且十指指纹全部备案,员工晚10点以后非公出门不许带工具,而且需两人同行。开锁时,客户必须出示有效证件,并站在距开锁人3米以外。但同时,这行的特殊性也限制了公司的发展。
一项独特的技能加上一个创新的模式为王迟打开了一扇财富之门。王迟说,目前他只是打开了这扇门,还没有登堂入室,还没有真正地体现效益,因为这个市场还根本没有被充分成熟地运用起来。等整个市场各个方面进一步规范成熟起来以后,他才会真正看到这个行业美好的前景。
【关键词】寿山石 艺术品产业链 收藏市场
福建寿山石以其色彩斑斓,质地脂润,有“石中君子”、“国之瑰宝”的美誉。历代艺术巨匠的辛勤劳动,使“寿山石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奇葩。北京奥运会,寿山石更雄踞国石推荐榜首,是四大专用礼品之一。本文正是基于寿山石在我国艺术品投资市场上重要地位,分析其产业链的构建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以为完善我国的艺术品投资提供借鉴。
一、寿山石的工艺特性
(一)稀缺性
由于寿山石投资市场的火热,导致了寿山石被短时间大量开采,以至于优质矿源大量枯竭,另外,由于寿山石雕技艺目前已鲜有传人。石料与技艺是寿山石艺术呈现稀缺的重要原因。
(二)人文性
除了优异的质地外,寿山石雕之所以成为收藏热点,就在于蕴含于石雕中的人文内涵。寿山石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寿山石雕、印章与寿山石文学为重要特色,具有丰富的艺术文化魅力。
(三)增值性
正是由于寿山石雕的稀缺性与人文特性,使寿山石成为艺术品投资中极具增值价值。被誉为“石中之帝”的寿山石其价格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已经上翻了数百倍。
二、寿山石的产业链特性
作为一种高档的艺术收藏品,寿山石已经发展出具有自身特点的产业链。一件寿山石艺术品从其创作石料的开采到原石的加工,再上市流通,直到被玩家收藏,这一系列有序经济活动的集合便构成了寿山石的产业链。这一产业链反映了寿山石产业上下游所有节点与全部经营主体之间的供求关系。
从寿山石艺术品的特征看来,由于矿源的有限以及开采的不确定决定了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经营主体,包括雕刻家与商家,对于上游供应主体(石农)的较强的资源依赖,这一特性赋予寿山石产业链更多资源带动的特征;另外,寿山石价格的昂贵与其文化内涵,使得其产业链末端多为文化程度与收入水平双高的中产阶级。
三、寿山石产业链在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
寿山石产业的发展对于周边旅游业的带动以及提升城市文化形象都贡献突出。然而,在繁荣的背后,寿山石产业链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调。
(一)寿山石产业链的构建偏重销售的建设而忽视市场培育
寿山石收藏热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而兴起的。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受到了热烈的追捧,使得产业链建设更偏重于短期行为,一时间寿山石的商铺群遍地开花。然而,政府与相关行业协会却没有在寿山石收藏市场上采取相应的培育措施。比较贴近百姓的寿山石展与媒体推介的交流活动并不多见,使得寿山石只能被小部分收藏者所拥有。起初,连大部分在寿山石产地的福州市民都表示没见过真正的田黄――寿山石的学名。由于前期的收藏市场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寿山石产业的发展。
(二)寿山石产业链中的各个经营主体缺乏有效联系
由于寿山石在其产业链成形初期没有重视收藏市场的培育,以至于其产业链末端的艺术品收藏家对创作者的影响作用并不明显。再加上寿山石产业链的中下游对上游强烈依赖,对于雕刻家的所有创作,下游商家只负责销售,艺术品收藏家进行购买,这种发展方式使得寿山石雕的创作内容多年来没有很大的突破,一直停留在传统题材上,这与国外成熟的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状况区别较大。国外的艺品术市场中的每个创作者身边一般会聚集相对固定的一群客户,他们常常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向销售商提出要求,然后由销售商将这些信息转达给画家,如此一来,创作者、中间商与收藏家之间就形成了有效的互动。
(三)寿山石行业交易中出现商铺与地摊并存的现象
目前,寿山石的实体交易平台往往以商铺和地摊为主,十分不利于寿山石交流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寿山石相关文化的挖掘与研究。尤其是大量地摊商贩的存在,使得一些层次较高的收藏者对寿山石望而却步,再加上销售商的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在销售的过程中,没有突出寿山石的文化内涵,大大降低了寿山石的价值特色。
(四)寿山石产业链缺乏明显的专业化分工
目前,在寿山石产业链中,由雕刻家即生产者兼任销售商的情况非常普遍。早期形成的寿山石交易中心,大部分都以“前店后厂”家庭作坊模式进行生产经营,相比起国外的艺术品市场,这种交易方式比较落后,很难提高产业链的整体运作效率,并大大降低了产业链的活力。国外艺术品买卖的主要渠道是通过销售商来完成的,创作者通过销售来销售与拍卖其作品。通过这种销售的模式,销售商可以比较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能有效地对创作者进行艺术引导,对其作品进行包装宣传和文化推广。在此基础之上,国外的艺术品市场形成了较为专业的分工合作,使得整个产业链发展极具活力,并有效地促进其艺术品市场不断繁荣。
(五)寿山石产业链上游石农仍采用粗放型开采与供应
虽然,相关部门已经采取措施对寿山石资源的开采实行有计划保护性,但是,由于执行缺乏力度,负责开采的石农依然采取爆破法等粗放型开采方式。由于开采的随意与盲目,使得产业链上游所得石材不能满足下游经营主体对于高品质产品的需求,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另外,缺乏良好规划也使得一些特别是高品位的石种出现断产,造成寿山石品位下滑,价格提升空间有限。
四、寿山石产业链发展的政策建议
针对寿山石产业链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笔者提出相关建议如下:
(一)促使寿山石行业交易向多元化发展
针对目前寿山石市场交易平台单一的现状,要适时鼓励行业交易向多元化发展。首先,应该对目前寿山石市场上收藏家进行分类,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钟爱收集珍惜寿山石雕的收藏者;仅以保值、投资为目的投资机构或个人;艺术品投机商;寿山石文化研究人士;以送礼为目的的购买者。针对不同的购买者,艺术品市场也应该明确定位,形成高、中、低端的市场分层,并为寿山石业界提供多样化的交流平台,活跃寿山石交易市场,形成业界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引入现代艺术品制度
目前,我国的寿山石销售还没有引入现代艺术品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寿山石产业链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成为制约生产力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完善的艺术品制度成就了国际艺术市场的繁荣现状。寿山石市场缺乏有效的制度和现代商业运作模式,销售商与创作者之间的角色定位十分模糊,分工不明,难以形成各自优势,产业链的活力由此大大降低。目前寿山石行业中已开始有人进行方面的尝试,并获得了一定效果。但是,一项完善制度的建立,需要政府与民间两大部门的积极参与。只有建立起规范的制度,寿山石产业进入持续、健康的发展轨道。
(三)大力推广普及寿山石文化
寿山石其本身所蕴含的特有文化本应该成为其卖点所在,但是,由于民间收藏品市场并没有对于寿山石文化进行有力宣传,从而没有使其文化效能达到发挥。大力推广与普及寿山石文化,不仅有利于其收藏市场的培育,提升寿山石文化的知名度,并扩大寿山石的收藏队伍,从而使寿山石文化成为全民共享的优秀国石文化。相关行业协会与文化部门可通过举办亲民展览会或者通过媒体宣传,加快寿山石文化推广的速度。
(四)规范寿山石原石开采与销售
由于粗放的开采与供应,寿山石的经营状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应该从源头上解决这一症结,就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对原石进行统一的开采,并采取公开拍卖的形式,同时制定出比较完善的管理方法与发展策略。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寿山石进行开采和销售。从而,使寿山石的价格走向趋于缓和,价格的平缓也有助于杜绝传统低效现象的持续。可以借鉴巴林石产业的管理模式,邀请石农入股,并采取混合所有的形式,通过科学的开采方法,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统一开采、销售。并定时组织开采工的培训,实行持证上岗,最大限度地杜绝寿山石石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赖培清.光大寿山石品牌.丰富西岸经济区内涵[J].开放潮, 2007(7).
[2]蔡宇.关于产业链理论架构与核心问题的思考[J].财经论坛,2008(9).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升级;能源消费一、引言
党的十提出了“五位一体”新的总体布局,即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和谐发展,此举又一次掀起了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研究的热潮。湖北省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点,现阶段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需要大力发展具有高碳特征的重工业以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中部地区赶超东部地区的目标,另一方面也应该在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建设性地从低碳增长的角度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在发展战略、政策机制、技术创新等方面,积极做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准备。由此可见,湖北省目前的发展面临着经济快速增长以及低碳发展的约束。国内从低碳视角探讨产业结构升级的文献多从能源消耗的角度入手。梁少华(2009)从能源边际产出入手研究了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研究发现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能源消耗最少,边际产出最高;徐博等(2006)研究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实现经济增长与降低能源消耗双重目标;邵忍丽等(2006)指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主要的能耗来自于第二产业,且经济活动中能源需求迅猛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尹春华等(2003)利用灰色系统模型对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进行了关联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刘满平(2007)研究了我国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的协调性问题,提出提高居民收入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经济增长与低碳发展双重约束下的湖北省产业结构
作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的湖北省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是中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中国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中型货车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重型机床和包装机械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水电基地等。近年来湖北省的经济迅猛增长,为湖北省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推动了中部崛起的进程。拉动湖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是靠第二产业,即包括钢铁、煤炭、电力、化工、水泥等传统支柱产业,而这些产业是具有明显的高碳特征的,由此可见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但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并不能以人的意志迅速转移,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结构的惯性,另一方面由于诸如房地产业、租赁、商务服务业等的发展需要一些高耗能的原材料生产行业的投入,特别是当下湖北省仍处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需要消耗大量的水泥、钢铁等高耗能产品。如今在低碳经济的大浪潮下,很显然老工业基地的“顽疾”羁绊着湖北省成为中部崛起重要支点的发展脚步。一方面,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进入工业化发展中期,但产业发展重化工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向环境友好型优化;另一方面,湖北省应抓住低碳时代所带来的机遇,解决老工业基地摊子庞杂、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等诸多问题。2007年武汉城市圈被国家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也为湖北未来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湖北应把高科技产业、新能源、生物工程以及服务业和商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对于原来老工业,如钢铁、化工(尤其是即将开工的乙烯工程)、汽车、烟草、重机等行业,则要探索一条“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同时还能增加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与低碳经济的国际浪潮相吻合的。
三、低碳约束下对湖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建议
为了促进湖北省在时代潮流下发展低碳经济,加速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点,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出发:(1)政策出台及实施力度的加大。我国低碳经济刚处于起步阶段,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的低碳经济的发展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这样的机遇下,湖北省政府应该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支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变被动为主动,实现发展与减排的良性循环,出台更多环境友好型政策,切实落实到高污染产业的治理。(2)建立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网络以突破低碳技术。大学与科研机构是科研成果与创新的重要源头,政府、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不但可获得大学与科研机构的先进技术成果,而且可以促进大学、科研机构成果的商品化、研究的市场化。尤其在我国现阶段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低,高校院所成果转化不力的情况下,产学研合作有着重要意义和发展潜力。湖北省高教优势突出,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政府应充分利用湖北省是国内高校密集区的优势,通过引导、激励、保护和协调等方式促进低碳经济技术的突破,更好的服务于湖北的低碳经济事业。
参考文献
三、传统扩张三板斧:拓区域、开店、增加产品线的粗放式增长失效!
在价值链的终端,靠近客户的地方,品牌型企业在经济转型期,同样面临着有质量增长的麻烦!
品牌厂商采用的传统成长方式主要是扩大销售区域、增加门店数量、增加产品线,我们管它叫三板斧。在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这类企业都是从单产品、区域化中成长起来的: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只要以单产品从一个区域向全国区域扩张、从少数门店向多数门店扩张,然后从单一的产品线向较长的产品线去扩张,它的成长是自然的。
安踏早年给国外运动鞋的品牌做代工,当它发展出代工能力后,生产的鞋品质很好。安踏的老板就有一种很强烈的愿望去做一个品牌。他就从王府井的一个店开始练摊,获得了做终端的品牌营销经验,然后他就开始从单店往多个店、从局部市场往多个市场去扩张,早年从国内的三级市场一个店一个店的做下去,就获得了非常好的成长。
接下来,从运动鞋转向运动装备即服装;从单一的领域做球类的、运动类的,再往运动休闲的方向走,每一次战略的升级都是由扩张销售区域、增加门店数量、增加产品线这种传统的方式来的。这种方式的应用非常明显,其他的领域也差不多是同样的方式。
服装领域在走向时尚化的过程中,企业的产品线不仅有了品类上的差异,从鞋、到裤装、到上装,还有了应用场景的发现,从运动的到运动休闲的,于是开始面临着一种时尚化的压力:必须在款式上要很多,更新要很快。企业一旦处于这种环境的时候,依靠传统的简单方式就面临着成长的障碍,即无法再扩张区域。因为耐克、阿迪达斯进入中国的时候,是从一级市场开始做品牌,李宁是从二级市场做品牌,等到安踏进入市场的时候是在三级市场去做品牌。在这个过程中,这些企业彼此之间是没有竞争的,因为中国经济的成长速度太快,往往面临着一二三级市场的同步增加,耐克、阿迪达斯做品牌非常强调持续的、稳定的战略性成长,一开始不会很大的放量,只会在一线城市开一些旗舰店,更多的是做消费者教育的工作,就是把一些NBA的、足球领域的或者其他领域的一些最有名的运动明星请到中国做代言,和中国消费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互动,增加品牌偏好度,然后才是放规模;李宁由个人品牌转到服装品牌,在二级市场上几乎没有压力,因为这是中国市场中的一个空白,中国的经济从哑铃型向纺锤形转变时,中端市场上李宁基本上没有遇到竞争对手;而在三级市场上,安踏面临的竞争对手,一个是地摊货,另外就是两家国有企业——青岛的双星和上海的回力,国有企业尽管有很好的先发优势,因为机制问题使得它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没有机会获得发展,成长是变慢的,而地摊货无法与安踏这样的企业抗衡,而且在三级市场人们的消费观念也转变为要去买好东西。早期,安踏不需要做品牌,因为所谓的品牌就是大家看到你的门店看起来跟别人是不一样的,店里的东西是有统一风格的,品质很好就已经是品牌了,连广告都不需要做。只要把这样的店从一个区域扩张到另一个区域、从一家店变成一百家甚至一千家,然后再逐步加上广告的宣传和产品线的延伸,这个企业已经能成长到几十亿的规模。但这种区域的扩张是有极限的,从三级市场走到二级市场再走到一线市场,能够开的店都已经开得差不多了,而增加门店的数量也是有极限的,企业所能管理的门店数量也是有限度的,一个区域的门店密度也是有限量的,否则如果门店的辐射区域将变小,其经营规模将很难养活一个店,尤其随着租金的越来越高、用工成本越来越高,一个门店所辐射的销售区域其实是比原来增大的,那就意味着在一个区域里的门店布局,是有确定的数量的限制的,超过这样一个密度就面临着门店经营效益的下降,然后很容易去杀价、窜货,企业的管理能力就会变得很复杂;同时产品线已经增长到了一种极限的程度了,不仅从应用的场景走向时尚化,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因为产品线增加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个过程中,销售区域没办法扩张了、门店没办法扩张了,产品线似乎还能扩张,产品线一旦走向过度扩张,所面临的就是生产效率降低、营销费用成本加大,而一旦在营销端出现了过度竞争,就面临着库存的压力,现在服装行业面临的库存压力,已经成为了行业的致命缺陷,这种库存会压死这个行业。
2005年我们服务九牧王,九牧王的老板林聪颖说九牧王是男装裤装领域的第一品牌,我说那你经营状态应该是很好的,他说一分钱都没赚到,2004年卖了400万条裤子,赚到了100万条裤子,就是说如果把这100万条库存卖掉就是净利润,但事实上卖不掉,就变成了企业沉重的包袱。这个库存还只是九牧王自己的库存,还没有考虑渠道的库存。不止九牧王,包括李宁、美邦,这些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上的库存还只是企业自己的库存,还没有算到下游经销商的库存。如果把经销商的库存加起来,从我们调研安踏、到九牧王的经验上判断,大概是企业库存的两到三倍,这就意味着企业是没有办法处理库存的。如果采用大量倾销的方式,企业的品牌瞬间就会被打蹋,明年新货将无法维持一个好价格,到时候企业只能再去降价,一旦降价,就会消耗、卖掉更多的量,走向两难的境地。
如果不清理库存,想通过新货一点点往外带,经销商的库存只要存在,对于新货的销售积极性就会消退,就会在每一年新季来临候把去年的库存翻出来摆在货架上,这使得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变成了“产品更新速度变慢”,时尚感就没有了,也仍然降低了品牌的价值。
中国许多企业其实已经走到了这种状态,或者仍然在延续以前的那种手段,那么也必然会走到这种状态,这是宿命。如果不从战略上改变经营模式,一定会走到这个状态。而走到这个状态再想走回来会很难:如果不能通过智慧的方式去逐步改变,仅仅想通过简单的处理库存的方式就会伤害到企业,如果不去处理库存,只会相对慢一点被伤害。
这也是2002年我们服务安踏时,给安踏输入的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原来安踏认为,我的经销商卖很好,我没有库存、利润率又很好。我们不仅按照常规上去告诉安踏要增加品类从鞋走向装备,更重要是告诉他,经销商的库存其实就是你的库存。安踏要做的是提高整个价值链的经营效率而不是单点企业的效率,不是把问题转移给下一个环节就能解决企业所有的问题,而是只有解决整个价值链的问题才有可能跟相关的环节长期合作。安踏要把经销商的库存当作自己的库存,才能想办法提高整个价值链的竞争力。我们通过一整套策略来帮助安踏达到一种较好的状态,也使得到了2012年安踏自己的库存以及他的经销商的库存相对较少。很多企业是不顾经销商的库存的,如果经销商库存多了、不再购买新货,企业就重新招商、把原来的经销商砍掉。当品牌厂家有优势的时候,可以采用每年授权当地经销商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做了一次、两次、三次之后,在区域市场这个品牌在经销商心目中就下降了,企业的诚信就下降了,就不会有人愿意和你合作了!
关键词:资源禀赋;专业市场;创新网络;灵璧奇石文化产业;对策
项目基金:2015年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以灵璧奇石文化产业为例”(项目编号:201510378214)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资源禀赋、专业市场与创新网络模式的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灵璧奇石文化产业为例
收录日期:2016年3月23日
区域特色文化产业是指文化产业在特定地域空间上的外化表现,是建立在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产业发展基础、高新技术优势和经营创新能力上,并以产业化生产方式为手段,向市场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具有跨区域影响力的文化产业。依据本地区特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被纳入到各地方谋求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灵璧奇石文化产业已经迅速发展为灵璧县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初步形成了原料供应、生产加工、经营销售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模式。但由于灵璧奇石产业多循着采石基地―采石户―企业的生产经营路径,导致采石规模小而分散、石材浪费严重,甚至部分采石户“地摊式”经营,对奇石品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本文以灵璧奇石文化产业作为典型案例,从区域研究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灵璧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面临的困境,进一步论证了资源禀赋、专业市场与创新组织三维一体模式在处理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困境的可行性,并对灵璧奇石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思路提出建议。
一、灵璧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面临的困境
灵璧县是楚汉相争的古战场,中华奇石的主产区,被评为“中国观赏石之乡”,灵璧石被誉为中国四大观赏石(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之首。近年来,灵璧石文化产业已经迅速发展为该县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但由于灵璧奇石产业发展的无序性,其产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
(一)文化资源保护不足,特色品牌建设滞后。每个地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都必须建立在其文化禀赋之上,文化资源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种类繁多,但是其主体内核须经长时间积累沉淀而来。灵璧奇石特色文化产业的主体便是由灵璧石与采石人精巧构思而得。近年来,随着灵璧奇石开采数量与规模日益扩增,奇石开采逐渐演变为规模化、机械化,从而导致奇石文化产业逐趋同质化。由于奇石资源的准公共性,灵璧县在奇石开采方面并未出台有针对性的限制和必要的保护措施,石材浪费严重,灵璧奇石逐步陷入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开采规模日益庞大,区域所剩奇石原材料资源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由于机械化开采出来的奇石同质性特征明显,导致商家低价同质化竞争,奇石销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多数奇石滞积在店铺里。此外,因灵璧奇石品牌建设滞后,甚至部分采石户“地摊式”经营,对奇石品牌文化带来极大冲击。
(二)产业集群无序,行业同质低价恶性竞争。产业集群表现为特色产业与区域经济的有机结合,其目标是通过企业集聚形成外部经济,显著降低创新成本,提高产业和区域竞争力。文化产业集群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结构性、专业性与整合性特征。灵璧奇石文化产业虽呈现出一定规模的区域专业集聚特征,其结构性和整合性特征不明显。由于灵璧奇石文化产业内部要素之间和生产环节之间缺乏必要的整合与分工,其产业呈现出无序混乱状态、产业内部生产和供给分工混乱、各生产要素分配混乱,呈现出产品同质化竞争、经营模式单一以及竞争缺乏层次性等不良现象。此外,该产业集群配套资源匮乏,大部分商家各自为营,从生产到销售、运输自包自揽,导致产业内分工不足、创新成本高昂,加之特色文化产业人才匮乏,产业纵向分工不明、产业横向同质低价恶性竞争现象普遍存在。
(三)文化创意不足,产业发展缺乏可持续性。文化资源外在表现形式具有动态可再生特点,因此文化资源多少不仅取决于区域历史文化沉淀,还取决于其文化再创新能力。一定程度上,文化创意资源是文化禀赋最具有竞争力的部分。灵璧奇石文化产业随着其规模化的发展,其自身文化表现形式日益单一,当地商家越来越重视石材资源,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采石人的精巧创意,产业人才匮乏、文化创意不足、文化阐释能力薄弱、产品差异化不强、文化资源的可再生性远远不足。
二、资源禀赋、专业市场与创新网络模式可行性论述
(一)资源禀赋筑基础。文化产业是创造性运用创意、技术等对文化资源禀赋进行开发和利用,其实质上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价值实现过程。影响文化产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包括历史文化积淀和现实文化创新,而前者是重要基础。袁海(2011)运用空间计量手段对中国不同区域文化产业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一个地区拥有的文化资源越丰富,该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就越明显。区域文化资源禀赋上的差异“先天性”地制约和决定着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可能的获利空间,因此区域文化资源是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而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则取决于创新能力在开发利用区域文化资源方面的高低,取决于重新阐释和创新挖掘区域原有的文化资源的能力,取决于是否善于在借鉴、吸收其他优秀文化元素基础上进行创新,并将其融合进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之中。
(二)专业市场谋发展。专业市场是深化的产业集群,但其更加强调集群的结构性和整合性。专业市场通过需求集聚作用实现对不同产品需求之间的交互刺激,从而不断扩张市场规模,并产生以纵向延伸的产业链为联系纽带的企业网络。市场的集中,减少了买卖双方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另外,专业市场通过供给侧的集聚效应所带来的多品种、低价格的商品优势使其内部分工不断发展,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效率不断提高。在根植阶段和集体学阶段,立足于专业市场交易平台,结合地域文化的作用,集群竞争力才能不断增强。作为文化产业发展外在形式的专业市场,应根植于该区域的文化禀赋,只有建立于区域特色文化禀赋的专业市场才具有内在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专业市场的发展不仅能够带动会展、中介、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能为传统产业集群升级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因此,立足于特色文化禀赋的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的发展才能形成一种真正有效的联动模式。
(三)创新网络构平台。文化创新网络是区域文化创新能力和区域文化创新网络的有机结合,通过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完善区域创新网络能够有效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与创新网络的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区域文化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区域能将文化禀赋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文化、新服务的能力。其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文化创造能力,企业应用新的文化表现形式推出新的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能力;文化流动能力,即充分利用区域内一切可用文化的能力;文化创新的经济绩效,即文化创新的产出能力。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开发利用区域文化资源时决定了该区域文化禀赋的可持续发展程度,不仅起到了良性的文化资源“蓄水池”作用,更丰富了文化资源的外在表现形式。多级区域创新网络不仅为企业的空间集聚提供了有效载体,还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流动、表现形式以及营销等诸多方面深化了专业市场的整合性与结构性。(图1)
如图1所示,总的来说,区域文化禀赋是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也是该地区特色文化产业比较优势的集中表现,企业在资源禀赋基础上,充分发挥产业规模效益,逐渐聚集复合形成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便是产业集群的深化发展,其依据文化产业特征,更强调产业集群的整合性与结构性,不仅可以实现需求集聚,而且可以进一步内化分工,提高交易效率。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以专业市场为基础,按照一定的制度安排组成的创新网络与结构,可以构成多级的区域创新体系,从而避免横向产业同质化竞争,延伸了纵向产业链,构成企业空间集聚的有效载体;基于文化资源动态性、可再生性特点,创新能力决定了该区域文化禀赋的可持续发展程度,不仅对文化资源起到了“蓄水池”作用,更丰富了文化资源的外在表现形式。至此,文化产业在三位一体模式中得以良性循环,可持续性发展。
三、灵璧奇石特色文化产业困境破解建议
(一)保护区域文化资源,巩固比较优势。政府应扎实开展区域内文物资产普查工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快出台奇石开采限制政策和必要的保护措施,明晰奇石资源产权,通过培养组织一批经验丰富的奇石开采工作者,有序合理开采奇石资源,从资源本身体现出产品差异性,随后以竞拍等方式流通至商户手中。同时,加快推进垓下古战场、瓦房庄遗址等一批文保工程建设,传承历史文脉,丰富文化底蕴,形成对文化资源的开发性保护。
(二)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树立精品品牌理念。规范灵璧奇石文化产业市场,打击恶性低价竞争行为,杜绝采石户“地摊式”经营模式,引导奇石商家差异化竞争。鼓励文艺精品创作,为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创造条件。加快推进灵璧奇石文化博物馆组建,提供灵璧奇石文化宣传性窗口,围绕“五彩奇石・魅力灵璧”形象定位,充分挖掘灵璧奇石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优势,不断丰富奇石文化园的品牌内涵,进一步树立奇石文化精品理念。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各类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机制。
(三)整合规划专业市场,密切产业分工。集聚灵璧奇石文化市场需求,完备市场分工,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将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有机结合强化旅游资源开发,加快景区景点建设,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立足区域文化禀赋,将灵璧奇石文化产业内部要素之间和生产环节之间进行必要的整合与分工,密切奇石文化产业纵向分工,完善产业基础配套,打破商家各自为营状态,将生产、销售、运输等专业化、规模化,以此降低产业创新成本。
(四)创新开发模式,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政府应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方参与到文化产业规划与文化精品打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企业负责产品生产和运营并承担相应市场风险、社会各方资本出资参与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主动加强与省内外重点景区的联系,建立文化旅游产业联盟,拓展旅游市场,加强文化产业招商,拓宽融资渠道,打造旅游硬环境。进一步加快磬云山地质公园规划建设,继续实施钟馗文化园等精品景观提升工程,抓好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和钟馗文化园二期、虞姬文化园二期、垓下古战场文化旅游景区的具体规划建设,着力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化水平。
(五)增强文化创新能力,增强文化资源可持续性。重视采石人与文化创作者的精巧创意,加强文化阐释能力,鼓励当地企业积极探索新的奇石文化表现形式,不断推陈出新,推出新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提升区域内奇石文化和当地传统文化(钟馗文化、虞姬文化等)交流结合能力,丰富文化内涵。提升产业内部文化创新的经济绩效与创新产出能力,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动态性、可再生性特点,促使奇石文化资源内核在不断创新的表现形式上展现出新的活力与竞争力,以此增强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
(六)构建创新网络平台,丰富产业结构。在灵璧县区域内,以奇石特色文化专业市场为基础,根据当地制度条件,组成创新网络与结构,延伸纵向产业链,搭建企业空间集聚的有效载体,以此构成多级的区域创新体系。政府引导各组织和企业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流动、表现形式以及营销等诸多方面进行多层次创新,从而深化专业市场的整合性与结构性,打造文化创新硬环境,促进当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齐一放.特色文化产业的县域突围――以河南镇平玉雕产业为例[M].山东大学,2013.22.
[2]丁孟春,李泓欣.以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政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10.
[3]刘贵华,张瑶.转化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关键词:供给侧;教育;服装
一、供给侧改革对服装中职教育的影响
为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适应当地产业发展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层次提升的需要。
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中职教育层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高质量就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建设、学生的成长、家长的期盼,都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山市沙溪镇教育局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经过研究、论证,提出了开展五年制贯通培养试点工作。
市教育局将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在专业点设置、招生计划、招生政策等方面积极争取广东省教育厅支持,及时帮助试点单位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积极支持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及其应用技术学院在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经费保障、校企合作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建。希望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能够充分发挥高职引领作用,科学制定中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试点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学生渐进式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加挂应用技术学院牌子的中职学校要进一步提高试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用感,充分认识五年制贯通培养试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主要精力和资源配置聚焦于内涵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力争通过三年的时间,培养和建设一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专业教师队伍,为全市职业教育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二、供给侧改革对服装行业的发展
1.供给侧产品和消费者需求的矛盾。国内较国外尚有差距,不能满足品质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二是国外某些产品质量可信度较高;三是价格差,国外的产品可能在价格上有优势。简言之,大家是去“买品牌、买服务、买体验、买放心”。
比如,国人买日本的电饭煲,一些人认为这是过分迷信外国产品的表现,可殊不知,日本的电饭煲用了电子加热技术,整个内胆环绕式加热,一句话“让米粒在电饭煲里跳舞”就打动了消费者,这就是产品生产理念的不同,日本的理念是把米饭做好,而我们的理念还是把米饭做熟。
国内零售寒冬的表面原因是经济下行导致消费者需求不足,但是实质上是供需错配造成的,一边是消费者的品牌意识逐渐苏醒,开始追求中高端品质有保障的产品;而另一边的国内生产商一味追求产能,不热衷于研发创新,生产的产品大多集中在中低端。国内中高端产品供应缺乏,这也难怪消费者不买账,而海外代购以及跨境电商应声而起。
近几年纺织服装业由于同质化竞争激烈、生产规模增长过快等因素导致整个行业普遍出现库存过高、资金周转困难,甚至有公司老板跑路或破产的情况。而如何控制库存过高并促进消费,成为纺织服装行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2.服装行业加强原创设计破解同质化。过去几年,国内纺织服装行业发展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一方面是整体经济环境影响下的内需低迷,另一方面是同质化竞争激烈、生产规模增长过快等因素导致整个行业普遍出现库存过高、资金周转困难。
而加强原创设计会让服装从最初形象设计到物质结构的设计,再上升到材料组成的设计,每个步骤都注重原创和创意,从而打造一批批“小而美”的服装品牌。
3.产品更接近顾客才能引领消费回流。据统计,从去年中国游客境外消费约1.5万亿元,占67.7万亿GDP的2.2%,证明了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依然强劲。服装作为国内消费者海外消费的热门品类,这与国内服装市场需求不振形成鲜明对比。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消费外流与内需低迷矛盾的背后是本土品牌未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本质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着力点在供给端,但着眼点应该在需求端。消费需求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起点和归宿,是实现经济转型的源泉和动力。一定要“以消费者为中心”,实现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研究和调研用户群体,进一步细分市场,做到与消费者的实时互动,真正了解客户的心声,产品要更美、更接近顾客,引领消费回流。
4.柔性化与精益化生产并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供给侧改革,中央明确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些报告里的新词汇为正在寻求转型的服装企业指明了方向。
在中国,“地摊经济”已经退出时代潮流,“价格越低购买力越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商家现在应该去满足的是一群高收入、高教育、高品味的消费者需求。拥抱“轻奢时代”需要“匠心”,技术进步所引起的竞争和消费者对更优质产品的需求,将推动更多的企业必须依靠更具工匠精神的产品,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专注于打造服装柔性供应链平台的辛巴达是柔性化与精益化生产并济的典型案例。柔性供应链作为一种新模式,可以解决服装品牌最头疼的库存问题。辛巴达的柔性供应链具有足够弹性,产能可根据市场需求快速做出反应,帮助服装卖家/品牌商从过去的提前1年到6个月下单提前至10天,多款式小批量100件起订,3天大批量翻单,无论大单小单均可以保证品质统一可控,及时交货,将供应链对市场的柔性快速响应发挥到极致。帮助品牌商/卖家抓住流行趋势增加销售机会,并消灭库存积压风险。
辛巴达自成立以来,致力于服装供应链的改造及创新,利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链接面料商/工厂/工人/服装品牌/设备商/仓储物流等服装行业相关角色,并助其升级,建立数据透明、自由交易、高效协同的智能化柔性生产大网,服务服装产业,创造服装产业的良性生态环境。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互联网时代,辛巴达释放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催生了新的销售模式和生产方式,坚持精益生产的匠心精神,获得了行业的认可。
5.服装新供给催生新需求。“供给侧改革”的外部动力来自于市场消费升级和政府的决策部署,而内部动力则来自于企业的转型升级、深化变革和创新实践,让消费者从消费升级的红利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从而提升对中国制造的信心和支持。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命题,供给会自动产生需求。民间也有俗语这样说,即有个卖什么的,总会有个买什么的。所以,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在于,以新供给催生新需求,而非原来的单纯刺激需求。iPhone在出现之前,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手机,一旦出现,消费者被它的品质所打动,所以再贵,连夜排队也要买。
r代在进步,人们的穿着需求也在变化。买衣服除了追求个性化,还讲究功能性。消费者的购买方式也在改变,各大网络运营平台的出现,如:天猫、京东等,实体店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要做的,就是踩准这个节奏进行创新,做好产品。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不断地创新,才会永远有市场。
供给侧改革通过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扩大增加中高端供给的“加减法”,将保持经济结构调整的平衡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系统发力,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以创新驱动为引擎实施“标准化+”战略,提高产品标准与国际接轨,通过“对路”供给引导消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地沟油;原因;管制
引言
前不久通过媒体披露地沟油回流餐桌的何东平教授,迫于压力于近日“改口”。“改口”的说法是,相关报道中,300万吨地沟油的数量和毒性百倍于砒霜这个说法都有所夸大。何教授还谦虚地称,虽然他做过多年研究,但并不掌握地沟油的准确数据。而且,“地沟油吃不死人”。何东平先生到底受到了什么压力,目前尚不得而知。但很清楚的是,他被迫改口这一现象本身,就说明了地沟油的管理和治理现状极不乐观。
1.地沟油的危害及泛滥的原因
地沟油泛指在生活中存在的各类劣质油,长期使用可能会引发癌症,对人体的危害极大。狭义的地沟油,指将下水道中的油腻漂浮物或者将宾馆、酒楼的剩饭、剩菜(通称泔水)经过简单加工、提炼出的油。不仅地沟油本身危害很大,而且制作地沟油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烟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硫,苯等有害气体,对环境的二次污染也非常大。
地沟油泛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酒楼方因利益导致地沟油泛滥,其二是更多人瞄上捞地沟油这一赚取高额利润的职业,其三是正规回收企业现在生存境地尴尬。
卫生监督部门的执法人员表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接到过地沟油的举报。但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市场上没有地沟油,而是说明地沟油从制售到运输的一条龙链条中,各个环节都成了利益共同体。
2.现有对地沟油的管制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0年7月13日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主要分五方面。一、开展“地沟油”专项整治;二、加强餐厨废弃物管理;三、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四、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五、加强监督检查和宣传教育。
但是这些条例真的能起到作用吗?常识告诉我们,来自地沟的事物往往最具“生命力”,也最难被制服。地沟油就是如此。早在2001年,中央电视台就曝光过呼和浩特的地沟油市场,当时即引起全国轰动。但轰动过后,并没有见到什么实打实的治理措施。这么多年过去,地沟油地下经济链条终于发育成熟,成为一个年利润接近20亿元的庞大市场。更具有说服力的例子出现在最近。披露地沟油的报道问世之后,由于反响太过强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很快下达了一个紧急通知,要求各地迅速组织对餐饮机构油脂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同样很快,郑州媒体通过采访发现,地方药监部门对这个紧急通知并不买账。原因是,药监部门没有执法权而只能督查,要想查处地沟油只能找卫生监督所。卫生监督所的说法是,地沟油的生产归质监局负责,流向餐桌归药监局管,没有卫生部门什么事。人们于是发现了“地沟事物”的生命力所在,那就是典型的政府缺位。由于国家层面没有统一的立法,也没有相应的协调管理措施,地沟油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上并没有人真的在管。为什么会“没有人管”呢?
以下从三个方面分析。
(1)大酒店管不好,小酒店管不到。
地沟油不仅仅是出现在小餐馆中,连那些上了档次的饭店都会使用。而政府管制,大企业是逃不掉的被管制对象。那大企业岂不是很容易被查出来?事实上大企业都安然无恙的在使用着地沟油。因为我们不能忽略了大企业的资金实力,这给大企业寻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谓寻租是指企业为获得或维持经济利益而进行的非生产性投入活动。因为政府的强制力和收入再分配的权力,寻租会使自身获得更多利益。地沟油最诱人的地方就是它的低成本,饭馆以很低的钱买到地沟油,与合格的油同样的用,再以不变的饭菜价格,这样就能产生更多的超额利润,这对每一个理性的经济人来说,都是具有无限诱惑的。作为经济人本身,他们只会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社会福利,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这些非市场产品的价值,他们是不予理睬的。如下图所,我们假设大餐馆具有一定的垄断能力。企业使用地沟油后会使得平均成本下降AC",但是饭馆不会因为成本下降会就把饭菜的价格下调,故价格还在P处,此时饭馆能获得的利润就是S1+S2。而只要寻租的花费小于利润S2,企业就会有寻租的动力,而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五星级的大餐馆,是有这样的寻租动力的,这就是大饭馆能安然无恙的使用地沟油的原因。
现在再来说说小餐馆,小餐馆的经营规模小,数量多,并且他们进入这个餐饮业障碍不大,使得小餐馆遍地都是,鱼龙混杂,加大了监管的成本和难度。
(2)信息不对称,存在柠檬市场。
地沟油的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从餐橱垃圾中提炼一吨地沟油,成本仅300元左右,售价只是食品油市场价格的一半,许多城市中,小餐厅竞争非常激烈,价格战必然导致餐厅趋向于降低成本,当行业内部分餐厅开始使用地沟油时,“柠檬效应”将导致其他餐厅也必然跟风,否则相对成本的提高将降低餐厅的竞争力,而因为现在没有很好的检测手段检测出地沟油,消费者信息不对称,对哪家餐厅使用了地沟油并不了解,于是导致了“逆向选择”,不使用地沟油的餐厅无法在市场上生存。没有了消费者的举报,地沟油便更加泛滥了。据估计,我国每年有300万吨地沟油流向市场,占我国动、植物油消费总量的1/10甚至更多。
(3)管理没有具体分工,而且不全面。
政府应建立全面的监控机制,从源头、流通、终端整个过程,并进行全面的立法工作,对油品的统一有效的监管,引导行业向正规方向发展,恢复消费者的信心。而中国的政府并没有做好以下工作。
1)源头控制――饭馆的食用垃圾由环保部门统一回收并进行处理,从源头上杜绝地沟油流入流通领域;如日本的地沟油现在都由专业的回收公司进行回收,并以较高价格卖给日本政府。
2)流通监管――采取统一的严厉监管措施,以重罚的方式加重地沟油流通的成本,杀一儆百,杜绝隐患;这点不妨可借鉴德国的经验:德国每桶泔水都有“身份证”―从产出、回收到利用都严格记录在案。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很快就能查明。
3)终端检视――中国的打击力度还不够。不管是饭馆还是地摊、食品加工厂,中国的管制机构并没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监管。此外中国的相关部门例如质检部门所采取的是定期检查,这让很多商家事先能做足假象,应该增加突击次数。
3.总结
综上所述,要想真正达到地沟油的管制目的首先要加强监管人员的监管;其次是提高地沟油的检测技术,严肃查处违法行为;最后,政府应该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的,进行不定期检查。
参考文献
[1]刘强.中国食品行业的病态现状与突围之道[J].科技智囊,2010,6.
[2]申命.让“地沟油”远离餐桌各国都有招[J].烹调知识,2010(25).
关键词:普通高校;非学历教育;发展途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1―021-02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人才需求多样化的大背景下,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中的岗位培训、职业技术训练和继续教育等非学历教育,以其鲜明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市场性等优势,在整个普通高等成人教育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步成为我国成人教育事业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当前普通高校成人非学历教育工作中的现状,尝试探究普通高校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发展理念、运行机制、项目创新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为新形势下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一、普通高校成人非学历教育发展的现状
1.思想认识偏差,存在短视现象。重视学历教育,轻视非学历教育思想在全国2000多所高校中普遍存在,有些高校的领导层认为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学历型、研究型人才,而非学历教育是社会培训机构的责任,不属于高校的职责,有些高校甚至将非学历教育仅仅作为一个经济创收的层面来理解,因此,学校在师资配备、管理模式和品牌发展上没有将非学历教育纳入统筹,缺乏战略发展眼光。全国各高校中除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一些老牌大学的非学历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大多数普通高校的非学历教育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2.统筹管理乏力,院系各自为政。分散发展是各高校非学历教育在管理上呈现的主要特点,也就是说,在许多高校内部,高校各教学院系在开展非学历教育上基本是处于各自为政、自主招生、自行管理、自由发展的分散状态,学校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和管理制度,没有从校级层面进行统筹协调,招生、住宿、收费、教学等没有统一的刚性管理,在非学历的管理上没有形成如同学历教育一样的系统化管理体系,而这种分散的、地摊式发展极易导致各教学院系之间在开展非学历教育上的不良竞争,教育质量难以保障,势必成为影响普通高校非学历教育进一步发展障碍。
3.项目缺乏实用,市场难以打开。高校开展非学历教育项目,必须面对的是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当前,许多高校在开展非学历教育发展仍然沿用学历教育的模式,在项目设计上没有贴近社会需求、岗位需求和受教者的个人发展需求,培训项目难以应对市场变化;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也仍然侧重于理论研究,而忽视了受教者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忽视了受教者创新意识的引导,教育思路陈旧,培训项目缺乏市场针对性,不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导致高校所开展的非学历教育难以延续。
4.培训师资不强,社会认可较低。“传道、授业、解惑”,这是高校教师的根本要求。长期以来,学历教育是高校的主打任务,高校教师的主要职责也就倾向于学历教育的教学与科研任务,教师的切身利益也与高校学历教育的数量、质量息息相关,包括教师的职称评聘、薪资待遇等,因此,很多高校教师根本不愿意耗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非学历教育的教学特点和教学需求,即使接受非学历的教学任务后,也是疲于应付,非学历教育效果相对较差,难以形成吸引力,没有专门的非学历师资队伍也是目前普通高校开展非学历教育的软肋。
二、普通高校开展成人非学历教育的优势分析
高校人才多、学科齐、教育资源丰富,具有新知识、新技能、新信息等知识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笔者认为,普通高校适时开展非学历教育具有以下优势:
1.人才优势:高校的人才优势是社会其他培训机构根本无法比拟的。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多数高校基本上都至少拥有在校生2万人,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100余人,硕士、博士以上学历人才也是大幅度增长,普通高校成为各地区高级人才最为集中的地方。高校的这些人才不仅通晓相关专业、相关领域的知识,并善于将来自两个、三个甚至更多领域的技能结合起来,综合应用于具体工作实践中,又同时善于融会贯通,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和工作实践,涉及各领域的师资队伍和高素质的管理团队是普通高校开展非学历教育的有力支撑。
2.学科优势:高校自身所拥有的雄厚的教学与科研力量是成人教育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的核心优势,各个高校基本上都拥有文、理、工、管理、医学、教育、艺术等学科门类,这些学科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有独特的研究和科研成果,兄弟院校之间的学术交流,省际和国际文化学术交流活动相对较多,掌握着国内外各个学科先进的科研和科技信息,拥有较为广泛的国内外信息源,这些独具特色的学科优势,是高校开展非学历教育的有力支撑。
3.资源优势: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和配套齐全的教学环境是高校所独特拥有的,成人教育作为普通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优势。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信息快速汇集以及办学灵活、机动性强的办学特点,为高校成人教育开展非学历教育奠定有力的教育基础。
三、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开展非学历教育的途径探索
1.更新办学观念,实施双轨运行。普通高校成人在稳步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要积极调整办学思路,实施成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轨运行的协调发展模式,并积极依托高校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逐步实现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工作重心由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的最终转变。在开展非学历教育工作中要主动打破传统的封闭型管理模式,优化和整合全校的教育资源,形式灵活多样,办学层次多、分层次教学管理体制,大力开展政府机关、行业、企业等部门急需的各类层次岗位培训,使非学历教育广泛、全方位地参与社会各个相关的实践领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层次人们对高等成人教育的需求,提升服务社会经济实践能力,推进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规范管理体制,实行归口管理。目前,普通高校在开展非学历教育的同时,普遍存在着各教学院系各自为政、自行发展的分散管理状态,学校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和管理制度,这种状况容易导致高校各院系在开展非学历教育时出现恶性竞争、教育质量差、教学管理混乱等直接损害学校声誉等不良现象。因此,高校应该从校级层面统一对非学历教育实行归口管理,制定各类非学历教育招生、管理、收费等规范性文件,将校内各院系的非学历教育工作全部归口成人教育学院管理,统一口径,统一调配,确保高校非学历教育取得良性运行。
3.立足社会需求,加强项目创新。新形势下国家、行业的人才发展战略的确立以及社会市场人才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发展的新需求,决定了普通高校成人教育非学历教育必须进一步树立开放式办学理念,建立一套符合高校特点、区域实际情况的成人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模式。在研究和设计非学历教育项目上必须面向市场,服务社会,教学内容也必须紧紧地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切实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社会需求、岗位需求和从受教育者个人发展需要出发,努力形成一套以国家、社会、行业、学员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培训新机制。通过实实在在的作为,为地方社会经济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企业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援助,为受教育者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从而有效提升普通高校成人教育非学历教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4.发挥学科优势,加强品牌建设。高校成人教育学院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的核心优势是高校雄厚的教学与科研力量,这是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望之莫及、无法抗衡的宝贵资源。高校成人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本校的学科优势,坚持走品牌创新、品牌立本的办学之路。例如,部分高校的管理学、会计学、法学等学科在本地区颇具影响力,则应该大力推广会计从业人员、保险从业人员、银行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有的高校土木建筑、环境保护、师资教育等学科优势明显,就应该积极开展建筑行业,企业环境科学和小学、学前的继续教育培训。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参加全国非学历考试规模达到1000万人次,一些地方特色明显的本科院校应该积极鼓励在校生参加全国性证书考试和培训,如汉语能力测试、教师资格认证考试、普通话考试培训、全国音乐等级考试等考证考级培训项目。只有这样,高校成人教育的非学历教育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大力开展非学历教育,稳步发展学历教育,构建多元化、多层次、满足社会需求的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平台,为社会大众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机会,促进高校成人教育逐步实现从传统的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的发展转型,是新形势下做实、做强、做大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发展的新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沈文通.普通高校非学历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8,(3).
[2]余玲玲.当前我国高校非学历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琼州学院学报,2009,(6).
关键词:注册入学 高职教育 出路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5-166-02
1 引言
从最初的高考分数划线录取到现在的学生注册入学,高职院校的生源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仅是数量不足,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到了招不到学生的尴尬境地,而且学生的基础成绩很差,很多学生的高考总成绩不足百分,有些甚至放弃了高考,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高职院校教育的出路。
2 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
随着本科院校创办的独立学院的不断增多,加之中等职业院校的纷纷升格,近几年来,高职层次的院校队伍出现了急速的扩张。而近几年高考生源数量大幅下滑,于是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高职院校多,相应层次学生少”的现象。更让人忧虑的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院系结构、专业设置大体一致,差异性很小,而相应报考意愿的生源有限,这样就难免出现有些高职院校招不到学生的尴尬状况。为此,高职院校应该突出差异化专业的建设,实现社会人才需求的全方面化,尤其应该注意专业与专业结合处特殊人才的培养。
学生入学,学的是专业;高校竞争,比的也是专业;社会行业的发展,靠的更是专业,所以,高职院校的发展,专业优先,而发展专业,特色专业优先。针对教育经费有限的问题,高职院校应该彻底杜绝大而杂、多而无优势专业的建设,通过社会调研,力争尽一切财力、人力、物力,在一至两个社会急需专业上做大、做强,办出符合企业需求、满足学生兴趣的特色专业。
在专业的建设上,我们要注意相关范畴专业的发展,要注意泛专业方面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展开,这样才能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专业基础,实现良性的专业建设。江苏省教育厅已经发文,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突出学校专业群的建设,并推出了相应的扶持举措,应该说对目前迫在眉睫的高职教育发展改革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指引。
3 符合高职院校的教学规划
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架马车,虽并行而不同辙。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从事教学的教师大多来自于本科院校,教材选择、教学理念也向本科靠拢,甚至有的学校始终怀着升本梦想,教学规划都偏离了高职教育的轨道。
鉴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不一样,我们不能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学规划,也不能沿用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而应该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方向,考虑生源的状况,实施切实可行的、符合学生专业培养的教学规划。
为了杜绝目前普遍出现的“大一课程大二忘、大三课程用不上”的现象。我们需要对大学课程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把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中相关联的课程置于同一个学期进行讲授,而课程能否置于同一个学期,其关键是课程的知识化集群性,其依据则是知识的应用范畴和深浅难易。我们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在一个项目上,展开多个课程的教学,考虑到知识的承接问题,在安排课程时,可以错开几周时间进行讲授;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可以选取相对简单的项目展开教学;考虑到项目的整体推进问题,可以采取项目内教师集中备课,定期协商,使学生能够在一个项目上融汇多个课程,在项目完成后,能够实现多知识领域的贯通。
此外,针对大三的专业课课程,为了避免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脱节,我们可以进行必要的课程置换,把高职院校的专业课课程部分地替换为先进成熟的、广受企业和学员认可的企业培训课程,在解决部分教材陈旧、课程落后的问题的同时,向学生灌输现代化的职业教育思想,推行在校学生的职业工程师资质认证,促进高职院校不断向市场化的方向转变。
4 技能培养的可持续性
高职院校目前都比较注重学生的技能培训,但大多采取的是“几个星期一张技能证”的状态,没有技能培养的长期长效的规划,学生的技能水平不高,很难适应科技迅猛发展的社会需求。以数控专业学生数控车技能培养为例:从机床基本操作开始,到零件加工工艺、编制数控加工程序,最后零部件的实操加工,涵盖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数控车证书分四级中级工证书、三级高级工证书、二级技师证书和一级高级技师证书,所以学生技能的培养应该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过程,从入学开始到学生离校,高职院校应该制定一个覆盖整个学习过程的技能培养计划,让学生技能的不断提升切实可行,让学生对技能的学习建立起一个惯性,这个惯性对学生从事该行业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目前企业考查技能型人才有无发展潜力的一个方面。当然,一些技能等级证书是在校学生无法考取的,但是学生可以在从事工作以后,再回到学校考取,这样就需要我们的高职院校在学生技能培养方面建立起更加长远的规划,比如可以开设在职人员的技能培训,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更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技能培训水平及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素质从何而来,我们不能脱离实际讲素质,更不能靠开设相应的课程来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个人认为,可以融素质教育于技能培训之中,让学生在遵守技能操作守则、践行职业道德规范、提升个人职业素养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个人素质。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技术艺术化的手段,让学生不仅对所学技术感兴趣,更让学生在艺术化的氛围中提升个人的素养。比如,焊接艺术可以让学生从焊花四溅、焊件灼热的环境中解脱出来,在对作品的期待中尽情体验艺术的魅力。应该说,对于重复性劳动的技能培养,许多学生渐渐就会缺失应有的兴趣,技术艺术化的手段无疑能够增强技能培养的可持续性,甚至会让从事该职业的人坚守一生。
5 校、政、行、企四方联动的深度合作
服务区域经济是大学的职能之一,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更是其长存久续的保障。在教育部促进工学结合、深化校企合作的大力号召下,高职院校从自身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计划需求出发,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但是大多数企业对此不太积极,有些甚至表现冷漠。究其原因,是高职院校没有把服务区域经济落到实处。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及学校的共同努力,而许多高职院校只顾埋头苦干,“一味地摊大饼”,不知道抬头看路,不积极主动地参与政府、行业及企业的活动,“不愿意关注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未来新兴行业人才的需求”。
首先,学校要参与到政府的地方经济及技术的建设中去,要依循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修调教育发展的方向,要在产业化、技术化、信息化等方向贡献自己的热量,要在质量、环保、节能等方面发挥自身的能量,只有与地方发展相一致,学校才能生存,只有与政府方针相呼应,学校才能得到政府的有力扶持。此外,学校要加大与行业的交流合作,要同行业一起探讨行业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探讨行业下技能的培训、技术的创新及职业能力的问题,以此来规划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结构的调整及优势资源的利用等重大事项,确保与行业同步,争当行业的排头兵。至于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键在于学校要为企业的发展培养急需的技能型人才,要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只有为企业着想的学校才会为企业所欢迎,只有能为企业服务的学校才会为企业所接受,只有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学校才能与企业开展有效的深度合作,也就不会有“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校企合作了。
总之,只有与政府、行业及企业开展深度的合作,才能充分挖掘高职院校自身的潜力,实现作为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价值,在地方产生强有力的影响,获得充足的生源;才能规范、高效地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屠立,陆长明.机电类高职院校课程整合的策略与实施探析[J].装备制造技术,2007(3):99.
[2] 左晓英.高职教改的有益探索——课程置换[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S3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