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4 09:43:25
导语:在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地位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国文明演进而汇集成的民族文化,它是各种民族性的思想文化和风格的体现,是民族史的意识形态的总体特征,是由中国各民族人民及其祖先不断发展创造并一代代继承下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悠久的历史、深厚内涵的优秀传统文化。简单地说,是所有名族的文明、风俗、民族精神的集合体。它通过不同的文化形式来表达,具备相对稳定的积累和传承机制文化情结。中国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名族的历史、习俗、观念、道德、制度、人生价值和生活方式。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包含多层次的复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同时,这些文化的总和不只是局限在思想、风俗、道德意识形态层面,它是包括物质文化和知识的自然科学。通过它,历史文化才得以传承和飞跃,社会的内在精神特征才得以保存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间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等。随着岁月的流逝,有的已经停滞,有的已濒临灭绝。有专家说:看唐代的中国,去日本。那里有完善的唐代建筑和歌舞,甚至日本天皇登基都是按照唐代礼仪而进行的。看明朝的中国,去韩国。那里保存着原汁原味的明代礼制。据说曲阜孔庙曾派专人赴韩国学习中国早已失传的“文庙祭礼乐”。要看民国时的中国,就去台湾。那里保存着传统的“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这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方面,周边国家和地区已经走在我们的前列。甚至于在某些方面的传统文化正面临丢失,传统文化的缺失必将严重阻碍国家精神文明建设。
1.2中国传统文化融于室内设计教学中的意义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对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等方面给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室内设计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总目标的,是在多学科综合的艺术教育活动中,通过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于与科学的连接,在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设计作品中使学生艺术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和提高。课程明确指出,运用艺术感人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在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吸收西方优秀文化和知识的同时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内涵,使学生通过对民族艺术的学习懂得尊重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会感受各民族艺术的风格和丰富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在室内设计教学中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能提升自己设计作品的民族性和文化内涵
2中国传统文化融于室内设计教学中的方法
2.1明确室内设计主题、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目前,中国的高职教育存在着急功近利的色彩。但是作为室内设计的课程,我们不能丢弃我们国家的历史,不能丧失我们民族的传统,更不能让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化。当今的室内设计要注重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延续,要倡导赋予时代的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内涵的设计,古为今用,以今为主。作为课程开始,我们可以给出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设计主题,以此来约束学生去完成相关设计内容。例如:以汉代文化元素做餐饮空间设计。当学生获得设计的主题后,激发学生的主主观能动性,寻求汉代器物的造型美及其文化内涵,探索形式美的法则并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这个过程既是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通过研究和设计,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设计知识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让学生把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提升其在这方面的使命感。学生会在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重要典籍的同时,会自主的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无形中会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通过传统文化主题设计作品引导学生提高个人修养,关心国家的命运,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和国家的梦想融为一体,坚定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2.2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语言的运用符号学最早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aauer)、美国哲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皮尔斯(Pierce)提出的。在室内设计项目中,我们会采用许多设计方法来体现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烘托我们的设计作品的主题。设计从本质上讲就是利用平面媒体来传达信息为目的的,这决定了它必须是广意语言的一部分。因此,艺术设计本身就是符号的一种表达方式,对符号运用得是否合理与准确,成为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的标志性,是几千年的文明积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集人文、民族、民俗于一体,其中包括:图腾图案、中国书法、绘画、剪纸、刺绣等。这些特殊的文化符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物化形态和信息传播载体。传统文化符号是有形和无形的文化,其更是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和民族内涵。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审美和人生价值观,并影响着每一代的中华儿女。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来传播中国文化,来诠释中国对承办奥运会的态度。该会徽整体结构就取自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运用书法艺术特有的写意手法,意到而笔未到地表现了一个人打太极拳的动感姿态,其简洁的动作线条蕴涵着优美和谐及力量,寓意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合作和交流,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对于室内设计而言,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整合空间,我们更多的任务是处理空间界面,在空间界面的处理上,我们可以结合主题,强调和运用传统文化语言符号进行界面装饰,以此来传播传统文化。
2.3中国传统色彩语言的使用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是不同寻常的,颜色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设计作品的整体风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颜色的使用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用色系统。所以,如果你想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作品,最重要的是在创作之前要深入了解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色彩语言的运用实践来达到设计的目标。色彩作为一种抒情和表意的元素,作为对美的一种追求,参与了一个民族的发展,也折射出一个国家的文明表现。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体系是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与西方的科学色彩体系有所区别的。中国传统的色彩体系并不是简单的色彩理论,而是集哲学思想“民间工艺”、“绘画艺术”封建等级观念等于一体的色彩体系。再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的色彩组合设计,营造出具有时尚气息的传统文化空间,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途径。中国传统文化有的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体现了一种文化心理状态,影响着中国民族特色的室内设计的发展并为中国的室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语言,脱离了对传统色彩的运用,那么室内设计的民族性将会黯然失色。
3结论
关键词:室内设计教学;中国传统文化;应用探讨
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其无论是文化内容,还是中国元素都异常丰富。如若将这种传统文化元素引入到室内设计教学中,则势必会给高校室内设计专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不仅可以让学生可以充分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其民族感和荣誉感得到最大化增强,而且还能提升高校室内设计教学教师的文化水平,使之可以全力为室内设计教学的创新和改革所服务,更好地促进室内设计多样化的发展。因此,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合理应用中国传统文化是十分可行的。
1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1.1可以全力开拓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思维
在高校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元素和艺术元素资源,以便其在参考借鉴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思维能力,设计出具有强烈中国风的室内设计作品,从这一点不难看出,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对于室内设计学生来说,是其产生设计灵感的最大原动力。所以,科学合理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高校室内设计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可以最大程度上提升我国高校室内设计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而且对于激发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为国家建筑设计领域培养出更多素质高超、技艺精湛的室内设计大师。
1.2可以有效丰富室内设计课程
要想保证高校室内设计课程的丰富性和实效性,关键任务就是要为其提供大量的艺术元素和文化元素,以便可以有效开拓学生的思维想象和艺术灵感。在进行室内设计教学时,相关教师不仅要正确引领学生学习西方文化和相应的室内设计知识,而且还要融汇贯通,适宜地增加具有中国文化传统元素的教学资源,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室内设计的兴趣,使其可以充分了解本民族的文化艺术,进而在提高自身审美意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树立民族感和荣誉感。同时,在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师还要大力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通过创新的形式来将传统文化元素和艺术元素有效地引入到室内设计课程中,这样才能发扬民族精神,促进新的室内设计作品的诞生。
1.3可以大大创新室内设计品牌
为了传承我国民族文化精神,打造具有国际化水准的室内设计品牌,前提条件就是要依托自身的传统文化。因为室内设计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要想得到长足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创立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设计品牌,而这种远大目标的实现只有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才能激发设计师的设计源泉,进而使其设计出具有强烈专业化和个性化的设计作品。因此,对于我国室内设计品牌的创新和发展,相关设计人员一定要在充分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来进行,并对传统文化的应用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得以实现。
2我国高校室内设计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2.1缺乏先进的室内设计教学理念
尽管近年来,我国室内设计行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落后的状态,具体体现在很多高校室内设计教师,通常在授课过程中都将精力放在怎样提升学生室内设计技能上,相对而言,理论知识的传授就显得微乎其微,即使有的教师会重视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但对文化知识教育却是极为忽视。这种滞后的教学理念,不仅会给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一定的阻碍,而且对室内设计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也是产生了很多不利因素。
2.2缺乏对室内设计的正确认知
由于室内设计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所以现阶段,在高校室内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师和学生对室内设计缺少正确认知的现象,甚至很多人认为室内设计等同于绘画教学,进而教师在进行室内设计课堂教学时,也常常将绘画作为教学的基础。这种不良认识,既混淆了绘画与室内设计的关系,使人们对两者的认知难以正确区分,又降低了高校室内设计教学效果,使学生专业知识的提升受到严重的困扰。
2.3缺乏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应用意识
随着教学改革制度的深入发展,我国高校室内设计专业,也对其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进而在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整体室内设计教学现状来看,大多数高校教师都会将精力集中在设计技能和专业知识点传授上,相对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却是极为忽视。目前,很多设计师也在盲目崇拜西方设计理念,其在进行作品设计时,也多数会采用西方元素,认为这种元素的标准和风格才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这种错误的思想意识不仅降低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应用效率,而且对于我国室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3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3.1充分借鉴传统文化符号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很多丰富的文化符号,且每一种符号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元素和艺术元素,如:图腾、动物、植物等。在室内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些文化符号有效地转化成教学内容,以便通过文化符号的独特效果,来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意识,使其可以正确认知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另外,教师还可以倡导学生广泛征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并鼓励其将这些符号有效应用到室内设计作品的操作过程中,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意识,又可以促使其实践技能的有效提升。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与传统文化传承相关教学活动,如:剪纸、中国风平面设计比赛等,以便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拓展思维形象,进而科学合理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应用,全面提高学生室内设计的能力和综合水平。
3.2有效融合中国画元素
室内设计专业是一项专业知识丰富、结构复杂的学科,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专业课与其他学科进行充分的融合,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而对理论知识、设计技能、设计技巧等方面进行正确的区分和总结,更好地对每个学科之间的审美特点进行综合性评估。同时,室内设计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效融合,还可以最大化提升室内设计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丰富其教学内容,例如中国水墨画,其无论是构图,还是构思都注重强调虚实相间、黑自对照的辩证性思想,这种思想与室内设计教学中所体现的审美观念、哲学特点、设计技巧等有着充分的共鸣,都是遵循烘托与对比、均衡与对称等构思设计原则来进行作品设计的。所以,我国高校室内设计教学,要想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相关教师就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来大力激发学生自主应用传统文化元素的意识,使其可以充分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将这种民族精神完全展现在现代室内设计作品中,以便更好地突显我国室内设计教学模式的民族文化特征。
3.3注重中国古典文学的参考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中国古典文学是唯一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文化遗产,其对于人们思想意识的提升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如:《醉翁亭记》《桃花源》等。因此,室内设计教学也可以借鉴这些古典文学作品来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使其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进而对中国古典设计风格有着重新的认知。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古典文学作品进行深刻的研读,使学生感受其中所体现的设计美感,不同文学作品中蕴含的诗情画意和设计格调都是不尽相同,所以,学生在感受这些元素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分析,并将之所体现的构思与现代室内设计原则进行有效融合。其次,在室内设计作品操作过程中,学生要灵活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技巧,能够最大化在作品中显现强烈的中国风,进而使文化氛围和民族特色得到相互的交融。最后,在进行室内设计进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照一些实际的古典建筑进行设计训练,并让学生诵读一些经典的古文学作品,以便可以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使其从中寻找到可以有效利用的文化元素,进而在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的基础上,设计出更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室内设计作品。
4结语
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有着近千年的历史,要想使其得到良好的传承,首要任务就是要对室内设计进行全面的创新和改革,并将传统文化元素和艺术元素有效引入到室内设计教学中,以便使学生应用民族文化的意识得到更大的提升,进而设计出最具中国风的设计作品,为我国室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谭秋华.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传承[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5:10-12.
[2]吴颖.当代室内设计中的中国传统元素应用模式初探[J].天津:天津大学,2016,11:22-23.
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符号是指那些能够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特色的符号,这些符号蕴含了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符号一般来说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符号,如山川、星宿等;一类是人造符号,如建筑、服饰等。而其起源学说也分类繁多,如图腾说,符号的前身是古人为膜拜的自然物创造的形象;功能说,起源于实际功用;装饰说,起源于美化作用等等。另外,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符号蕴含的文化内涵有儒家文化、政治伦理文化、民族文化等。衢州历史文化悠久,其中孔子文化、棋子文化等民间传统文化符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符号资源。
二、当代中国视觉形象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的视觉意蕴
(一)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息息相关,其传达的主要哲学观念即是和谐。和谐在传统文化符号中的表现最明显的是太极图,一个正圆之内阴阳两界呈S状边界相互包容,体现相生相克、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而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经典案例则是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中国香山饭店,色调淡雅、结构古典、传统符号比比皆是,使人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情怀。
(二)审美意象
意象是指某种物种特有的艺术形象,用以传达其精神内涵和文化背景。在传统文化符号中,常见的审美意象有梅兰竹菊、龙凤、高山等等。视觉传达设计中意象的作用也十分重要,它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将具体物象与深层情感连接在一起,具有抽象和哲学化的美感。其最重要的设计要点是情景交融。如在设计中若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意象引入,将水墨画要素与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就将给予人东方式的悠远意境和气韵生动之感。
(三)文化信息
信息传递是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作用之一。设计者通过图形色彩等符号的构造,将隐含的信息释放给观者,这些信息除了实用信息,还包括文化信息,能够触及观者的深层心理,契合观者的文化背景,因此具有一种隐含的精神力量。典型实例如北京奥运会的奖牌设计,融入玉石、祥云、龙图腾等传统文化符号,既表达运动场上生生不息的竞争精神,又传达了中国文化的和谐、温润、吉祥等文化信息。
三、传统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形式
(一)自然符号视觉表现形式
自然之符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表现指的是自然界原生物,如山川、河流、星宿、密林、动物等在受到人类认知和感受之后,以此次为原型提炼其基本形态和精神内涵,构造出具有独特意象的象征符号,这些视觉符号在经过理性的改造和演变之后,不断得以优化,最终将形成一个个独特的文化符号系统。自然符号的典型代表有:以山为主体的符号、以星宿为代表的符号等。如中国古代皇族专用的龙形符号,其最初是从自然界的星宿演化得来的,历代帝王对天文现象的变幻莫测赋予权威和高贵的内涵,用龙形符号来象征自己真龙天子的无上身份。而历代帝王所用的一切物品,如玉玺、龙袍、龙椅等几乎都带有龙形符号。这就是自然符号在传统视觉表现中的典型实例。再比如中国古典园林如苏州园林、北方园林等,则是古人对自然山水符号的理解和使用。可见中国人历来对自然符号情有独钟的热爱。
(二)人造符号视觉表现形式
人造符号一般是指古代人们基于一定宗教信仰、诸子学说、文人理念等文化背景所设计出来的具有深刻寓意的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一般与人们对生活生生不息的创造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息息相关,又具有悠久深厚的文化立场,因而经久不衰。人造符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气化符,如:太极图、八卦图、吉祥符号等;一类叫实体符,如书画、服饰、建筑等。
例如传统吉祥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传统吉祥符号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表达吉祥祥瑞的观念,其图腾符号复杂多样,也是中国视觉传达设计中非常注重的纹饰符号。现代司标设计中,传统吉祥符号常常因为寓意深远形象独特而被拿来作为设计参照,演化成相关标志性图案用以象征产业的发展精神和追求目标。如中国联通公司的司标的灵感则起源于传统吉祥符号中国结,交叉式的线条组合精准的象征了人们日常生活交流的信息通道,表现了高速发展的现代通信业中佼佼者的姿态。可见对传统吉祥符号的合理使用是一种极为精巧的设计手法,并非拿来主义。
(三)传统文化符号视觉重构形式
对于视觉传达领域来说,研究传统文化符号的构成形式非常重要,因为符号作为感性表达的载体其形式普通简单,却又合理而完整,能够传达精准深刻的内涵。视觉传达设计脱离不了各种文化符号的组成,设计者必须对文化符号内在的组成规律有十分清晰的认知,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是通过形式构成的整体性来表达美感和深意的,这也就是说设计者将不同的传统文化符号按照一定理由和规律进行重组和改造,形成与原形不同的整体效应。而在这种组合关系中,有许多重要的形式构成规律,如:相似性和趋向性的构成效应、贴近性的视觉效应、简化适宜的视觉效应、扩展与延伸的视觉效应等。
1.相似性。
在视觉效应理论中,人们总倾向于将观察到的具有相同特征的图案和符号归类到一起,自觉组合成和谐有序的整体画面。比如,古代战国银尊上的云纹式样,虽然线条繁杂,但仍然使人观之和谐,其原因就是云纹这种象征性图案符号其相似的曲线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因此画面显得整体和谐。反之,如果将没有联系的不同的文化符号随意穿插在一起,画面就会显得杂乱无章。
2.趋向性。
其实质上是符号本身具有的动感和方向性的联系。如中国经典传统文化符号太极八卦图,各个局部服从一定的内在动态形式,充分利用了趋向性的特点,精准地诠释了其蕴含的相生相克、生生不息的深意。
3贴近性。
视觉传达设计中,如果整体画面中有不同种类的传统文化符号,一种设计手法即是将这两种不同的符号距离拉近,使其贴近、重叠,从而达到整体、关联的视觉效果。在视觉传达设计的布局上,对不同种类的文化符号形与形之间的距离和关系的拉近,有助于观者在视觉心理上将这些符号处理成统一的关系体,形成整体的视觉效应。
4简化性和适宜性。
设计中的简化性使得图案和符号简练大方、适应性要求设计符合具体条件的要求,其两者需要综合考虑。比如设计元素中有树叶,在设计司标的时候简化性则要求更高,树叶的形状和纹络则不可以太细节化地描绘:若在设计平面背景时,适宜性则要求更高,树叶的形状则要有更多变化,加强动感。
5.扩展与延伸性。
扩展和延伸是更高阶的设计手法,一般来说分为两类:一是对象在形式规律上的统一。即是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形式做比较和分类,形式类似的符号可以通过一定设计手法进行重新组合和排列,从而对主题构成积极的表现效果。一是同感作用。其设计的关键是找到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人们情感相关联的地方,通过用图案传递情感的方式引导人们对设计作品产生联想和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的前提即是图案的可视性。比如青铜纹使人感觉厚重朴实,云纹使人轻柔飘渺,潘天寿的画作显得老辣,任伯年的画作则甜熟。
四、衢州民间传统文化与乡村视觉形象设计的教学实践
乡村的视觉形象是一种视觉文化,这种文化也受稳定延续的传统文化的影响而显示出本土化的特点。如我们在“衢州孔氏南宗文化研究中心”标识设计教学实践中取材于传统文字等符号的基础上又做了巧妙的创新,标志以“文”、“孔”为设计元素,两个造型元素通过不同方向进行组合,形成新的造型。“文”字体现文化的属性,“孔”体现标志的名称。整个造型像古代建筑,端正对称,上面像两片叶子一样,寓意文化研究所不断创新,不断成长,传播孔子儒学文化,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在造型上大胆重构传统文化符号,使新式设计具有温馨亲切的感性色彩,并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另外我们在乡村农家乐品牌形象设计中充分挖掘民间传统文化的各个要素,经过创新组合和设计,展现新的乡村视觉形象,达到了良好的项目化教学成效。因此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使用传统文化符号,要把握好其形象精髓的精神实质,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善于对符号进行抽象和改造,使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方向。
五、结语
在当今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积极合理地利用我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资源,既能够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又能够在多元化的设计领域中树立自己的独特风格,占得长久的一席之位。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符号的概念及其视觉意蕴,和自然符号、人造符号等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重构形式如趋向性、相似性、贴近性、简化性和适宜性、扩展与延伸性等加以论述,并在论述过程中结合如吉祥符号等具体符号实例的分析,来讨论应该如何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巧妙合理地使用传统文化符号。
参考文献:
[1]张道一,易存国冲国符号文化[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
[2]吴劳.凤鸟图案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3]赵浓冲国艺术设计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4]王令中.美术形式的视觉效应与心理分析[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关键词:高职学院 平面设计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37-01
1 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
当前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只有少数能够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设计课题和项目时能够去很好的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海,学习相关传统文化的素材和文献,并与市场相关成功范例进行结合应用,既而设计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但还是有大部分学生由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和具体,无法得心应手的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民族内涵进行发掘应用,既而使得设计的项目作品内容平庸,效果不佳。这些作品项目的质量不佳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
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也就是说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不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归属感是在有一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被不断感染熏陶既而加深形成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的感受。然而目前我们国家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不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和认同感日渐下降,而对国外其他地方的文化更加感兴趣。目前学生不少对日本、韩国、欧洲、美国的文化更加喜欢甚至崇拜,而在这些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日益疏远淡化。
1.2 学生的创造力不足
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优秀的内地设计师以及港澳台设计师不断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在平面设计的告示、海报、包装等项目设计上,把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内涵发挥的淋漓尽致,并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领域中的弘扬和发展。然而在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中虽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比较重要的设计主体,但是不少学生的设计作品都比较循规蹈矩,流于形式,创新能力比较差。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目前设计项目和作品都限于模仿的趋势,由于在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中一些优秀作品对学生的影响较为深入,使得学生在作品的设计中往往进入一种模式困境,既而设计的作品会和之前优秀的作品比较近似,模仿痕迹比较多,没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点。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由于局限于教学内容中优秀的作品而使得自己的作品难以形成独立的思维和创新点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因此,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老师应当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充分掌握,在具备一些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在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任务中对具有传统文化的设计作品进行传道解惑,使得学生的创作理念和思维模式受到正确的引导和拓展。
2 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方法的改善
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使得一些教学方法需要进行改善。
(1)制定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授课内容方案,在我们国家设计历史内容里重点教授来自原始社会的人们如何同现代的人们比较息息相关的生活工具的设计,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能够看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彩内容。所以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设计史中体会和掌握平面设计的精髓。当前我们国家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都有着不少的中华民族历史的课程内容,目标为了加强中华民族历史对学生平面设计方面的影响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培养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应用。然后在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教授完毕后,很多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课程内容渐渐淡忘,印象也渐渐模糊,这就说明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授课内容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自然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更无法对学生以后的平面设计作品起到影响。这些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中的中华民族历史内容一般都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在教课中也通常是照本宣科,无法引人入胜。所以目前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师主要任务就是改进当前传统死板的教课方法和教课内容,使用不同富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题材、元素和平面设计机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对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考和理解。
(2)教学内容的资料收集和研究对于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改善也起着重要作用。在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中老师应当有重点的对一些教学知识点进行讲述,例如在一些具体设计环节主题的内容中,总课题应当以图像为主进行讲授,将图像中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深意发掘体现出来。如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礼”,应当从字的具体意思同传统历史进行联系讲解,使得学生通过这些具体内容中发挥出其创新、动手、分析能力,进而更加了解掌握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提高其传统文化的素养,并应用在今后平面设计中。
3 结语
经过对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内容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可以总结出提高加强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素养需要从各个方面同时进行,使得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充分的掌握和了解,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热情,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并在今后的设计作品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相结合,设计出富有创造性和自身特色的作品项目。
参考文献
[1] 朱孝岳.设计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新课程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96-01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已经在中学基本站稳脚跟,如何推进信息技术教学向深层次发展,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规范信息技术教学行为仍然值得认真总结和思考的。在学习了李冬梅老师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设计原则与方法》后很受启发。这里结合从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经验,对信息技术新课程设计的原则进行一些思考。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是搞好信息技术教学最基础的工作。要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首先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思路,而教学思路必须遵循一个合理的教学设计原则,这样才能把知识、教材和学生很好的结合起来,也才能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是搞好课程教学的基础,是教学实践的蓝本,要搞好教学设计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与传统文化课程的差异
传统文化课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更新,但就总的知识体系而言始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知识系统不会有大的变化。因此,教学设计模式也就难有根本性的突破。无论怎么思考,知识的量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都是相对稳定的。而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普及现代科技的学科,有它建立的基础体系,但这个系统是不需要普通信息技术人员所掌握的,普通信息技术人员重在对信息技术成果的应用。我们原来选用的广东版的信息技术教材就侧重了前者,而我们现在选用的人教版的教材就着重体现了后者,因此我们感觉到人教版的教材更适合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和学。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特色,不能把信息技术设计成理论课,它的特点就是应用。如果一堂信息技术课走进了传统文化课的设计思路,既失去了课程开设的意义,也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更是对现代教学设备的浪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跳出传统教学设计的思维范畴。
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基本目的应该就是在中学阶段普及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知识,传授基本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由此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技术素养。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基本信息理论的介绍,但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指导学生对基本信息工具的应用。注重体现“学习——理解——应用——创新”的基本教学设计思路。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喜爱QQ聊天,喜爱玩游戏等等,就是体现在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软件的兴趣。学生对教师按计划准备的教学内容没有兴趣,就是还没有深入到教师所设计的环境。如何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喜爱接受的形式,还要进一步的思考。同时教学设计还要能体现允许学生接受知识的差异,体现学生吸收知识的兴趣。
三、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体现本课程的发展特色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信息技术学科最大的特色,就是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不断发展和突破的学科。到现在为止还不能说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完善,也许今天传授的信息技术知识明天就要被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所取代,就会成为历史。就连最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理论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存有生命力的只是信息技术的原理,这点现实已经证明了,很多过去的信息技术知识就已经淘汰。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性,要体现指导学生思考原理,而不要过分强调学生对已有信息技术知识的死记硬背。要注意引导学生设想知识的延展性,这同时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中学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要结合中学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组织。首先是要充分考虑学校信息技术硬件基础条件,一个脱离了基本硬件条件的教学设计,只能是一种传统文化课的教学模式,是不可能很好落实的。其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样是中学,城市和农村就存在极大的差异,同样是农村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教学大纲有要求,但落实起来同样要因地制宜,不能按教师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去要求学生。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策略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其中产生的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内涵深刻,学生能从中收获大量知识。但传统文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理解起来有些困难,这便需要教师加强引导。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的紧密契合需要教师对传统文化有充分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联系时代背景和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对传统文化进行讲授,让学生继承和发扬其精华。
一、契合意义
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健全人格等方面起着塑造、引导和规范的重要作用。正是基于传统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教育至关重要。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育都处于一种教学上的误区,大都专注于遣词造句能力培养以及基本知识的传授。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越来越依赖相关工具书。长此以往,学生对古文方面的语感和兴趣被不断削弱,学习古文越来越成为一种定式的任务,对于我们所希望的培养学生的古诗文理解翻译能力和赏析的能力,不可不谓背道而驰。工具书和参考书应该是作为古文学习中的辅助,而不是标杆。所以,必须要对学生依赖工具书的情况做出改变。工具只是辅助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这一点,去主动启发学生的感受,比如在《诗经》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自己理解和感受。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专注于对学生的刻板传授和积累,而对于传统文化的意境、情感的熏陶以及创新都做得远远不够。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推陈出新,而不是循规蹈矩对一些基本知识进行静态的死记硬背。只有将文化氛围和情感的熏陶重视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传统文化的创新,才可以说是合格的传统文化教育。总体来讲,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属于一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想要继承发扬,语文教育本就是这其中重要的一环。而对于语文教育而言,传统文化的教育无疑是学生接受语文教育重要的媒介,传统文化中取之不尽的历史文化知识,对学生的文学功底和人文素养都有着重要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通过语文教育,将其中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及道德精神自然而然地传承下去。二者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是相得益彰,共同促进,达到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契合诉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凭课本内容和教案就误以为可以将文言文以及诗词等文化内涵分析透彻。传统文化中的文学作品,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情境氛围中创作出来,其中包涵着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积极的引导,让其深刻感受作者的思想以及作品中的精神。
二、契合策略
(一)合理的教学设计
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结合的基础,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后才能找到契合点,在设计中要回归到课本上,根据学生特点和学习水平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使他们最终对课本内容有充分掌握,对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有良好的吸收。
(二)多样的教学方式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思考,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品质与素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过于单一的汉语言教学的方法只会令学生排斥学习汉语言知识,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学生在传统文化面前通常有种敬畏心,缺乏亲近感。所以需要教师辅助有趣的形式来使传统文化的课堂丰富多彩。比如在讲授《赤壁赋》这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赤壁美丽的景色,让学生切身感受作者身临赤壁之感。可以鼓励学生演舞台剧,收集传统文化中有趣的故事并自己分角色进行扮演,如《窦娥冤》这篇课文就具有极强的舞台张力,让学生自己上台扮演其中的角色,便更能深刻体会文章所写的那种悲惨境遇。若有机会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名胜古迹,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开展名著阅读活动
经典名著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品,比如四大名著,不仅是中国文化思想的集大成作品还有着极高的语言文学价值,若能多而精的阅读这些作品,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有一个质的飞跃。但由于大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未能达到深刻理解名著的高度,所以教师一定要善于带领学生阅读,积极在班上有规划的开展名著阅读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地改善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机械性的将传统文化进行搬运和死记硬背的现象,让学生从内心去感受,从而去接受传统文化。比如阅读《红楼梦》时,可以规定几个重点章节,让学生一周内按计划阅读,教师再抽时间集中讲解。这种全班共同参与的阅读传统名著活动一定能让学生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章李鸽.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长春:长春师范大学,2014.
[2]陈佳新.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文学教育(中),2011(3).
一、概念的界定
1.大数据
大数据,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大数据具有大量、高速、多样、价值和真实性五大特点。
2.微课
“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使“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节日微课的研发内容与教学方法
日坛小学将节日教育与课程改革相结合,注重多学科的融合和跨领域的应用,为每个节日设计了由来与传说、习俗、文学艺术等主题,并运用大数据,将传统节日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利用移动信息服务、数字远程教育和数字娱乐产品开展节日文化活动,增强传统节日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学校研发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五大节日系列微课,采用了讲故事、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践法、表演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教学方法。每节微课常常综合运用两种以上的教学方法,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同时,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节日微课的实践过程
1.节日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以学生为中心
微课在教育教学中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为最高目标的,因此,学校对微课的设计与制作,要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实现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的转变,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在活动的设计上,着力于学生的发展和对节日过程的体验。尽力避免教师在微课中的反复讲解,尽量做到精讲,以学生了解民俗和对节日过程的体验替代灌输式讲授。
在微课学习的评价上,着力于学生参与民俗活动的效果,以过程性的连续评价与反馈替代片段性的结点评价。为实现上述两点,学校的微课设计,除了录制微视频外,还包含微课的教学设计、学习单、反馈测评(如节日活动体验、传统手工艺学习等)以及微课的拓展教学资源。
节日微课从传统的“课上学新知,课下内化知识”翻转为“课下学新知,课上内化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翻转的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更重要的还有我们的观念和习惯――由过去“我教、你学”到现在“你学、互教”,课堂上更多的是师生、生生间的沟通、交流和实践体验。节日微课打破了原有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用一种更加符合社会发展、更能适应学生需求的方式组织课堂,重新调整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产生了神奇的效果。
节日微课像一对一课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步调进行个性化学习,了解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室里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指导实践,探讨更深的内容,并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地学习、实践。节日微课能更好地做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它颠覆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
节日微课的实施,得益最大的是学生,挑战最大的是教师。教师除了对我国的节日文化有科学深透的把握外,还必须根据学生的基础和需求对教学内容作二次处理,要因材施教,适应学生的不同的选择和取舍,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针对性和简洁性。微课所讲授的知识点,可以是由来与传说、习俗与典故、文学与艺术,也可以是民俗体验、技艺传承等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
节日微课需要的是真问题、真智慧、真策略,来不得半点水分。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教师更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2.节日微课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学校将节日微课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使节日微课更加趋于课程化,更加具有生命力。
(1)与时间的关系。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每节40分钟的教学知识体系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与教学内容的关系。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节日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节日微课主要突出了课堂教学中某个节日知识点(如节日的由来、演变及传说内容),或是反映了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要完成较多教学内容的传统40分钟课堂,节日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需要对问题和资源进行筛选,聚焦到目标的解决上。用少而精的方式,传达传统文化思想。
(3)与资源容量的关系。原则上,一节节日微课中只包含一个知识点,不适合有过多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对节日微课知识点与学科课程知识点进行梳理,如果两个知识点的关系确实非常紧密,在满足时间限制(10分钟以内)、适应小学生学习特征的情况下,学校也会允许一节微课包含两个知识点,支持制作微课的教师根据自身学科特点灵活处理,不拘泥于原则的限制。
学科要求教师在设计与制作节日微课时,树立大课程的意识,处理好“叶”和“森林”的关系,不因微课这“一叶”障目而不见学科课程知识体系这座“森林”,因此,学科教师在分割知识点制作微课时,要求考虑知识点的前后联系,通过对知识体系的梳理和对知识点的教学设计的再设计,使节日微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与资源使用的关系。节日微课所选取的教学内容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要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一个真实的“节日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节日微课资源具有了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把教学场地从传统教室拓展到了信息终端(PC电脑、手机、iPad等),把教学时间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把传授方式从“一师对多生”优化为“一师对一生”。
针对学生知识基础不同、学习能力各异的情况,这种教学方式较好地适应了不同个体的需求。教师录制好的节日教学视频上传至学校服务器,学生在自习课或课外使用电脑、手机从服务器上下载并观看教学视频,利用教学视频,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家中观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没看清楚的可以反复观看(如民族技艺的操作演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处于主动思考、分析、探索、提高的状态中,实现个性化学习。
教师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2.节日微课录制重在简单实用
我校节日微课内容不多,语言精炼,总结方法到位,使人听过之后印象深刻。
(1)节日微课讲授的内容按一条主线展开。节日微课围绕着“节日”这条主线,突出重点,语言精炼简明,用最短的时间,通过通俗易懂的例子,说清观点。
(2)节日微课快速引入课题,有吸引性。如设置疑问、引入悬念,用生活相关的现象或问题、小故事、生活场景等引入,力求新颖、有趣,有感染力,与题目紧密相连,快速切题。
(3)节日微课编写有见解、有思想、有价值、有创新,真正起到解惑的作用。具有学习指南、学习目标、学习任务(把达成目标,以及教学重点难点及其他知识点转化为问题),应基于教学设计构想,完全一对一地“启惑”“解惑”。对节日微课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求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对节日微课进行教学设计时,以实际节日活动推动学生思考。
四、节日微课实施成效
1.教师层面
通过节日微课制作,不仅提升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更为重要的是,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经验积累。制作微课程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在不断的反思中,教师能够不断地成长,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都得到转变。
2.学生层面
节日微课呈现了一个个完整而独立的知识点,可以反复播放,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深入学习,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解决了传统课堂不可重复的问题,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节日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之中。
3.课堂操作层面
一、更新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时,教师不妨从几个方面给出考量,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激发效果。首先,可以播放一些传统音乐、图片、视频等信息,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热情;其次是音乐伴奏下的古诗名句教学,增加文学色彩,引发学生思考;还可以展示传统文化的图片、故事、名人传奇等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望江南》学习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古曲《阳关三叠》,并吟诵李清照的《醉花阴》。教师发动学生诵读《望江南》,并展示诵读效果。学生在音乐中展开准备,很快就找到节奏感。学生诵读情绪、节奏把握都有明显提升。为丰富学生认知效果,教师发动学生搜集思念方面的古诗句,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很快就给出一些经典名句:“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教师对不同群体学生表现都给出肯定评价,学生个性学习热情被点燃,学习认知自然丰富起来。
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古曲,有效渲染了气氛,然后由古诗名句引导,将学生带入特定情绪之中,让学生在音乐背景下进行诵读训练,学生学习逐渐找到切入点,感知进入佳境。最后让学生搜集相思方面的古诗名句,给不同群体学生都带来思维启迪,拓宽了学生学习视野。
二、个性引导,提升学生阅读频度
古诗文教材内容中包含众多传统文化因素,为不同群体学生带来丰富学习契机,教师要深入古诗文教材之中,利用不同群体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展开古诗文学习,也可以收到良好启迪效果。
《出师表》学习时,教师让学生课前搜集诸葛亮的相关信息,学生都准备非常充分。课堂展示时,学生信息储备非常丰富。有传说故事、有人物传记、有历史史料,特别是民间传说,将诸葛亮神化了,学生对这些内容也非常感兴趣。有学生讲述诸葛亮的传奇故事:诸葛亮不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精通兵器阵法。传说他的八阵图相当厉害,这是诸葛亮对付曹魏的重要武器。这个八阵图,其实是诸葛亮一种操练步兵战车搭配的方法,就是让步兵在战车周围,以乱石堆成石阵,按照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据说可以挡住精兵十万。这个八阵图是大阵套小阵,大营包小营,与周易是分不开的……还有学生讲述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七擒孟获”的故事,课堂学习气氛热烈起来。
诸葛亮是传奇人物,民间传说众多,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学习顺利切入,并在信息整合展示中形成了多元认知。
三、创优训练,实现学生认知成长
古诗文学习时,教师以学生个性学习基础为教学设计点,利用多种训练形式,展开个性教学引导,也可以给不同群体学生带来更多认知输入机会。利用表演形式展示文本、筛选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对文本展开赏析,从不同视角展开教学设计,为学生全面掌握古诗文内涵创造机会。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从当今各地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理念来看,保护和传承民间活态艺术的审美规律和艺术形式,探索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追寻传统文化遗产的生态之美,探究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特色,已成为一种文化趋势。文章从活态的含义及追寻活态之美的必要性、民间艺术课程实施的背景与理念、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等方面入手,阐述中国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在当今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价值潜在性和深远意义。
关键词:
活态 民间艺术 教学现状
一、活态的含义及追寻活态之美的必要性
“活态”本是一个科技名词,是指可钝化金属未形成钝态之前或已钝化的金属表面由于电位降低而丧失钝态后所发生的活性溶解状态;也指非钝化金属的自然活性溶解状态。我们借用它审视民间艺术的特性,主要着眼于“自然”与“活性”这两个特点。换句话说,民间艺术很重要的一项特征是自然状态下绵绵不绝的生命力。而我们对民间艺术的探究和保护,也正是要对其活态进行把握,使之不致“人亡艺绝”。对于民间传统文化,要“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而就民间文化而言,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眼下正面临几个亟须重视的问题:第一,掌握民族民间文化技艺的人较少,热衷于民间文化艺术的文化工作者较少。这就使得民间艺术缺乏保护利用、普及弘扬的基本力量。第二,虽然一直以来国家十分重视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但在县级以下尚存在注重申遗形式、轻视遗产保护的现象。一些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虽然已被确立为保护对象,但其境况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第三,随着旅游事业与文化结合的日益紧密,一些地区过于注重商业意识和商业动机,使民间文化中的基本元素在演艺活动中受到漠视。以上这些问题对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极为不利,所以我们不得不高度重视对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活态进行保护,这样才能让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二、民间艺术课程在教学改革中的现实意义
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不仅是艺术之母,更是宝贵的课程教学资源。艺术课程在其课程目标定位上,明确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总体性发展目标,其出发点是帮助学生在各个艺术领域内构建起丰富的内在联系,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其形成完整的艺术心理体系。
三、民间艺术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目前,民间艺术这门课程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一些教师过分注重专业技法的表现和理论知识的讲解,而轻视对学生设计理念、专业素质的培养,出现基础课程与专业课衔接不紧密等现象。然而,当今大学生对民间艺术设计专业能力的求知欲不断增强,因此,急需丰富多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来完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构建。在信息全面化和技术现代化的今天,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使中国大学生的思维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一些学生忽视中华民族本土艺术的现象。乔晓光在《活态文化》一书的序言中写道:“我们缺少了对活着的时间的理解,对活着的文化空间的认知,我们并没有真正拥有由我们自身构筑起来的一个活态文化史,村庄里的智慧仍像没有开发的土地一样在荒野里沉睡着。”
的确,“活着的时间”“活着的文化空间”“活态文化史”,这些民间艺术的重要特征是依然存在于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鲜活的文化事实,它与民间及其赖以生存的土壤生生相息。因此,教师在民间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中,应重视民间艺术生命的延续和强化。民间艺术是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如,庆阳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乡一俗、一地一特色,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分布的主要形式。
然而,当今的一些高校学生脱离了乡土乡音,对本土民间艺术了解较少,甚至对“民间艺术”这一概念都不熟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高度关注和了解本土的民间活态艺术,采用活态方式传承发展,在保护好基本民间文化元素的前提下,形成民间艺术品牌,引导民间艺术产业发展壮大,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文化需求。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高校民间艺术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现代化产业转变与应用,提升学生的就业与自主创新能力。让学生更多地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实践,这是民间艺术教育的又一种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