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4 15:02:16
导语:在社区数字化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防灾减灾;农牧林业空间;3S技术;乌拉盖管理区
中图分类号:[TU984.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003-01
一、引言与研究背景
乌拉盖管理区位于内蒙古东北部,辖区总面积5013平方公里,其中草场面积占总面积的91.7%,是典型的草原地形,地域平坦,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气温偏低、降水量少、不均衡且蒸发量大,干旱是该地区最严重也是最频繁的气象灾害。作物、牧草因为在生长期缺水,导致减产甚至绝产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且严重影响了牧草返青,给农牧民造成极大的损失。除了干旱,冰雹灾害也是该地比较严重的气象灾害,它出现的范围虽然不大,时间也比较短促,但来势猛、强度大、破坏力强。近几年,随着极端气候的增多,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可防可控难度较大,给乌拉盖管理区当地的农牧业生产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乌拉盖管理区畜牧生产目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还不能完全实现机械化、集约化、现代化,放牧饲养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很大,对依靠天然草场粗放经营为主的草原牧业区,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显得更为严重。因此,在充分认识和掌握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发展规律,趋利避害的同时,大幅度提高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从硬件条件上把气象灾害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降至最低限度。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及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把内蒙古建成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乌拉盖管理区从2005年开始大力开展、促进畜牧业现代化建设,并逐步把防灾减灾信息化手段渗透到管理区所有牧户,把抗灾作为整个管理区现代畜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到2012年年末,乌拉盖管理区避灾型畜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虽然还没有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乌拉盖管理区避灾型畜牧业的防灾减灾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乌拉盖气象灾害及其造成的损失
乌拉盖管理区地势较高,纬度偏北,多受蒙古冷高压影响。管理区冬春两季受蒙古气旋、东北冷涡的气候影响较大,是锡盟白灾较为频发且严重的重点防灾区域。春季干旱多风,秋季霜冻早临,气温年较差很大,年平均气温1.6℃,极端最低气温达―40.7℃,无霜期不稳定,在11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集中在6、7、8月份,年蒸发量为降水量的5―7倍,全年日照时数2800―2900小时,≥10℃有效积温2000℃左右,日照较充足,水热同期,全年大风数在30―60天,平均风速3.8米/秒,属于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管理区畜牧业生产常年受到风灾、雪灾和雹灾的影响,造成养殖户直接和间接的财产损失(如下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2006年到2012年,乌拉盖管理区极端恶劣天气出现的频率在不断增加,从2010年到2012年短短的三年中,有两年的降雪量已经达到40mm以上,而且平均气温有持续下降的趋势,2012年管理区平均气温达到历史最低温度零下20度,这充分表明管理区的气候环境仍在不断恶化。由于雪灾及低温灾害造成损失的养殖户数量在不断下降,从2006年的3500户下降到2012年的2150户,同时牲畜死亡数量由2006年的6950头/只下降到2012年的2110头/只,财产损失由2006年的208.5万元下降到2012年105.0万元。这表明虽然气候环境不断恶劣,但是乌拉盖管理局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及时得当,防灾减灾效果明显。
三、乌拉盖防灾减灾信息化建设现状
“十二五”期间,管理区政务信息化建设取得跨越发展,形成了盟、管理区、场镇三级网络格局。目前累计投资240万元,完成机房(网控中心)建设,开通了乌拉盖管理区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内外网、公文传输系统、电视电话会议系统、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建成管理区政府门户网站群,共计45个门户子网站,包括管理区党群法检、政府部门、驻乌单位、三场镇等多个相关部门,电子政务在构建服务型政府上取得成效,信息资源在各个层面得到广泛应用。
(一)农牧林水科技局开通手机短信服务
根据乌拉盖管理区农牧户生产生活实际需要,结合基层牧户信息闭塞,电视网络覆盖率低,而手机普及率日益提高的实际情况,农牧林水科技局开通农牧业手机短信息服务。同时农户亦可通过手机将一些在冬季防灾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农牧林水科技局,并及时得到技术人员解答。截至目前,通过农牧户直接服务和相互转告周知,共为500余户农牧户发送短信30余条,累计发放短信7000余条。目前信息服务可覆盖管理区50%以上的农牧户,深受广大农牧民的欢迎。鉴于短信平台是一种投资小、见效快,与农牧民联系迅捷、密切的最佳方式,也是一种最直接实用的短期培训方式,今后将继续从农牧民生产实际出发,将各类信息通过短信平台及时,实现部门信息与农牧民的互动对接。
(二)管理区开通科技信息网站
科技信息网站包括综合新闻、科技政务、科技工作、政策法规、科普博览、供求热线、草原旅游、科技论坛等栏目,内容涵盖新闻、政策法规、科普知识等。科技信息网旨在宣传管理区行业科技成果,推动对外交流与合作,并以此为突破口,切实为各行各业提供信息服务。
(四)管理区加大电视媒体宣传力度
鉴于管理区广大牧户以汉族为主的实际,为覆盖宣传盲区,对盟抗灾办制作的题为《切实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防灾减灾蒙语宣传VCD光盘,在发放到户的基础上,翻译成汉语在地方电视台播出,进一步提高了宣传覆盖面。同时积极采集防灾减灾新闻素材,加大新闻报道力度,据统计,截至目前,管理区共制作防灾减灾电视宣传节目20期,编制上报防灾减灾工作信息9篇,撰写新闻稿件20余篇,有4篇已在锡林郭勒日报上发表。另外,还有数篇被盟广播电台采用。
关键词:数字化 智能化 Web GIS IC卡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11-0202-02
随着现代网络、电子、计算机、软件以及信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工程建筑中的数字大厦和数字社区越来越多,大部分房地产商也准备建设智能大厦和智能小区。数字化社区在国内的发展启始于二十世纪末,是由我国科委正式批准并启动,《首批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是我国“九五”计划中的一项“双重项目”。着重以科技为指导,促进住宅科技与住宅建设的全面结合,要求提高科技含量来提高住宅的功能质量。
什么是数字化社区?我国有关部门就数字化社区给出了基本的定义:是指利用现代先进的传感、数字信息、数字通信、计算机、多媒体以及网络等技术,完成社区内部各项数据信息的收集、处理、传输和管理,完成社区与家庭间各项机电、安防设备的智能化监控,完成社区生活和工作的安全、便捷和舒适[1]。建设数字化社区是建设数字化城市的必由之路。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加强服务管理质量和水平,加强数字化社区建设已经成为社区服务体系建立的必然趋势。
笔者走访了烟台市几个新建高档住宅小区如天合城、南山世纪华府等,目前烟台市数字化社区的应用还不是很普遍,大部分房地产开发商仅仅是从片面的认识上简单地实现了部分的智能化功能,如保安监控系统、可视对讲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社区物业管理系统等等;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数字化社区的本质理念。
1、烟台数字化社区的应用现状(大部分小区实现了以下功能)
(1)IC卡门禁系统,是指代替传统的钥匙、门卫管理,以全天候的电子警察确保社区的人、财、物的安全。(2)安全防范系统,是指闭路监控、对讲防盗、住户报警、保安巡逻管理等系统。(3)物业管理信息系统。能实现水、电、天然气、网络等的远程抄表及网上缴费,大大方便了住户的生活。(4)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以非接触式IC卡为车辆出入停车场凭证、用计算机对车辆的收费、车位检索、保安等进行全方位智能管理的系统。
2、烟台数字化社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表远程计量系统计费与有关部门没有沟通好,造成多表远程计量系统的运行存在诸多的管理问题。有的采用一些价格低廉、质量差、性能不好的产品,使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有的系统误差比较大,形同摆设,没有起到远传以及集中检测的作用。
(2)标准规范的制定严重滞后。目前,我国数字社区中存在诸多系统的设计、施工和工程验收标准不够规范。旧的标准规范已逐步被现代化的数字技术所淘汰,在众多的智能系统建设中,从项目设计、规划到施工都是在无标准和无规范的情形下进行的,导致设计方案不科学合理、施工的质量不合格以及工程验收不能达到标准水平。
(3)数字化社区的系统集成性差。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住宅小区的各项要求也越来越高,数字社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功能也越来越多。要想实现这些功能,就要结合各项科学、技术、系统和设备等方面共同完成。目前,山东省烟台市内住宅小区的数字化建设,基本是各种产品和子系统在拼凑;各子系统间缺乏系统集成的综合考虑,缺乏系统集成平台。只有实现住宅小区数字化各系统的集成,才能充分体现住宅小区数字化建设的整体优势,实现住宅小区高效科学智能化控制管理。
(4)重视数字社区,轻视数字社区管理。众多方案在整体规划中没有考虑到建立数字社区系统之后需要的管理人员和有关费用等问题。由于有的房地产商只是为了楼盘的促销盲目建设,轻视对社区的管理,致使物业管理成本增大或者有关管理人员素质较低,难以很好的操作系统,造成数字化效应的极大浪费。
(5)意识不够,重视不足:当地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对建设数字化社区不够重视,没有把数字化社区的建设提到日程上来。部分开发商只是把数字化作为宣传和卖点,对数字化社区的认识不足。人们的开放和认知程度也亟待提高。
3、烟台市建设数字社区的建议
根据建设数字化社区存在的问题,在建设数字化社区的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数字社区持续快速发展。
(1)从自动抄表装置的运行来看,效果不是很理想,研究开发可以采用直读表具或IC卡预付费表具。
(2)相关政府部门要按照国家信息标准的规定,坚持“科学、全面、系统、兼容及扩充”原则,完善数字化社区系统和有关产品的技术规范,不断补充和健全数字化社区的设计、施工及监理等方面的规范,从而促进我市建设数字化社区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
(3)提高数字化社区的系统集成性:系统集成是实现数字化社区技术的核心和前提条件。利用系统集成,实现系统之间信息交换和共享,使住宅小区实现智能化和信息化的管理。现今,系统集成的发展把需求作为导向,把住宅住户的需求转化为系统集成的技术应用,而且系统集成的开发直接面向信息以及相关数据。单一的、封闭的、难以引入高新技术的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只有把开放的信息网络作为基础,灵活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才能够满足各方面的需求。部分投资者都利用系统集成的方式,完善住宅小区的自动化、安保以及管理信息等系统,提升了住宅小区的档次和信息化程度。
(4)建立健全数字化社区。服务水平的高低不是由设备的先进程度来决定的。素质较低的人员管理和操作数字化系统,实现不了先进的住宅小区服务。要做好员工培训,深化信息服务意识,提升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使数字化社区系统真正的为住户服务。
(5)发挥政府在研究数字化社区理论和实践中的起到的作用。建设数字化社区是涉及到诸多方面的一个系统工程,要把供水、供电、供暖以及IC卡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管理模式。通过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统筹规划、分布实施,形成统一的、规范的行业标准,有效避免建设的重复以及有关行业的技术壁垒。
4、烟台数字化社区的发展展望
(1)WebGIS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区数字化、智能化是社区建设的基础,数字化社区理念与地理信息技术中的空间信息管理、查询和分析等功能相结合,是数字化社区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支撑。通过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建设数字社区不但使物业公司对住宅小区所处的位置、周边的环境、地下管道线路的分布等方面与有关的空间信息可以更加深入和直观的了解以及管理,而且为业主提供了一个科学合理的投资,和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以及便捷的居住环境。
(2)数字社区中的“一卡通”技术:利用IC卡作为居民信息的载体及与系统数据接口,住户持一张IC卡即可实现身份认证,出入社区,车库;利用自助查询终端参与社区事务投票表决;可以作为”智能钥匙”出入楼道,打开自家的大门、房间;也可以当作钱包使用,缴纳物业费用,在小区内的健身室、服务部消费。
建设数字化社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指导,促进住宅小区的信息化要首先解决小区住户最关心的问题以及与生活相关的一些问题,提供就业、家政、监控报警、房屋维修、水电气数据的自动采集、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网络银行、社会保障、股票交易、交通出行、高速互联网接入、社区管理视频点播、联机检索、电子邮件、远程教育等方面的服务,使社区的信息服务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组成部分[2]。我们应该加强数字化社区的建设与规范,为居民提供更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推进烟台数字化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虚拟社区 电子社区 网络社区 数字化社区 数字社区 智能社区
1 引言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可以称得上是20世纪的最后10年所出现的最激动人心的事情。随着网络对社会全方位影响的不断扩大,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各种不同角度对虚拟网络世界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各种新名词、新概念,如虚拟社区、网上社区、电子社区、数字社区、数字化社区……这些概念有些是重合的,有些是有差别的,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此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因此在使用这些名词时有着很大的随意性。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去定义它们,怎样界定它们的联系,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又有着什么样的包含关系,困惑着许多人。本文旨在通过对虚拟社区、电子社区及其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差别,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纠正这些概念认识上的混乱。
2 虚拟社区、电子社区、数字(化)社区等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2.1 虚拟社区的产生与发展
虚拟社区的雏形,在万维网发明以前就出现了,实际可追溯到1984年Brand和Brilliant创建的The Well(Whole Earth Lectronic Link,全球电子讨论链),主要用来实现“虚拟邻里关系”的交互式讨论和协商,1990年Well引进Cyberspace的名称,虚拟社区开始进入世人的视野。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虚拟社区迅速发展。从最初的电子公告版到新闻组,从网上聊天室到在虚拟社区服务器上构建自己的主页,一大群素昧平生的人由趣味相投而经常在线聚会,“匿名”的乐趣和摆脱空间限制的信息交往自由,使众多参与者在这个网络上构筑交流个人经验、分享兴趣的虚拟社区。随着虚拟社区的成熟,人们开始大规模地在网上集结、传文件、讨论和聊天,使用者因此获得了真正社会交往意义上的网络传播的乐趣。与此同时,虚拟社区自身的扩张也极其迅猛。一个典型的例证是:1994年由David Bohnett创建的Geocities社区网站,到1998年3月,其访问人次已达1 420万,1999年时,已拥有350万个会员站点。
在中国,虚拟社区也是由BBS和新闻组起步的。通过BBS和新闻组,网民可以实现一种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交流。1997年10月,“网易”在国内第一个创建虚拟社区服务,“新浪”也随即宣布把虚拟社区作为主攻方向之一。而成规模的应用意义上的虚拟社区的出现,则是以1998年3月大型个人社区网站“西祠胡同”的创办,和1999年6月创办于美国硅谷的“全球华人虚拟社区”ChinaRen的登陆为标志的。其中,“西祠胡同”成功地发展了以讨论版组群为主导的社区模式,而ChinaRen则第一次以聊天室为核心,开发了游戏、邮件、主页、日志等一系列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内容。由于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社会形态等方面的特殊原因,中国的虚拟社区的发展速度和繁荣程度一直十分引人注目,它们大多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多功能、立体化的社会交往空间。这些虚拟社区所涉及的分类主题和交流主题,涉及了实在化的当代社会的几乎所有重要现象和事件。正是在共同探讨相同和相似主题的过程中,虚拟社区加大了社会阶层的凝聚力,它们不仅体现为地区、人群、阶级的汇聚,有时甚至反映了民族情绪聚合的观念水平。
2.2 电子社区、数字社区、数字化社区与智能化社区概念的产生
电子社区这一概念的提出实际可追溯到美国最初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即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其1993年2月向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正式提出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旨在建立“一个能给用户随时提供大量信息的、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无缝网络”,使分布在全美各个地区的社区成为真正的智能电子社区。之后美国《大众科学》杂志对此又作了一个系统的概说,构筑了一个美国电子社区发展的全景图:一个前所未有的、全国性的和世界性的电子通信网,它能把任何人与其他地方的任何人联系起来,并提供几乎是任何种类的可视化的电子通信。用户可以把计算机、交互式电视、电话这三种不同属性的设备结合起来,把这种装置与电子通信网挂钩,传呼机、移动电话等数字式电子通信工具也可以与通信网相连。能够提供远程电子银行、教育、购物、税收、聊天、下棋、电视会议、医疗、图文电视、数据广播、信息查询、电子邮政等服务。美国政府的设想,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讨论“地球村”和“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数字社区”的热潮。
随着计算机、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得到空前的应用,信息技术本身已经溶入全球国民经济,乃至人们的生活之中。支撑信息技术的平台就是计算机、通讯技术,其具体表现基本形式就是数字化。一方面,信息作为资源必将通过交流才能产生价值,另一方面,信息作为资源在现代经济活动、人民生活中蕴藏巨大的需要,这就势必需要一个数字化的平台。包括数字城市、数字社区、数字岛、数字细胞等概念的提出,无非都是为数字化信息在各个不同空间区域为信息共享、交流及延伸出来的服务提供系统通道。信息要进行广泛的传播,是需要社会有机的综合。在城市,人们生活和活动的空间是城市,体现信息化的是城市骨干网;城市骨干网与下一级应用子网的连接能通路,重点在系统网络体系的构造,或作为基础的支撑,为各个应用的基本单位社区提供连接。而信息交流和产生价值需要具体的应用层的支撑,这些应用和增值将是依托社区为基础,那么数字化社区的概念应运而生。智能化小区是随着数字化社区的发展而发展来的。数字化社区包括了智能化社区。
3 虚拟社区、电子社区及相关概念
3.1 虚拟社区与网络社区
虚拟社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最早提出“虚拟社区”这一个概念的是英国学者Howard Rheingold。他将虚拟社区定义为:以虚拟身份在网络中创立的一个由志趣相同的人们组成的均衡的公共领域。其实虚拟社区的概念核心来源于“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是指计算机创造的所有环境。在虚拟现实中,人们再也感觉不到习以为常的上下、左右、前后的方位概念,唯一实在的就是它的物理外壳——计算机、网线、外部设备等,而通过这些工具展示虚拟现实具有模拟性、互动性、人造性、身临其境、远程展示以及网络化交往等特点。从虚拟现实出发引申出了虚拟社区、虚拟社团、虚拟城市、虚拟国家等一系列基本概念。1993年Howard Rheingold又在著名经典之作《虚拟社区》一书中,将虚拟社区定义为:一群主要媒介为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相当程度如同对待友人般彼此关怀所形成的团体。
Fernback和Thompson在1995年将虚拟社区定义为:通过既定领域内的不断联系,在虚拟空间中形成的社会关系。Balasubramanian和Mahajan在2001年对虚拟社区做出如下定义:虚拟社区是具备四大特性的任何实体,即人的聚合体、合理的成员、虚拟空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交流过程。尽管他们对虚拟社区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都一致同意使用“虚拟空间”这一关键要素来界定虚拟社区。
国内对于虚拟社区没有权威统一的定义。杜骏飞认为:虚拟社区,或称为网络社区、虚拟社群,它并非是一种物理空间的组织形态,而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们组成、成员可能散布于各地、以旨趣认同的形式作在线聚合的网络共同体。而戚攻和邓新民认为,网络社区在网络社会中具有一般社区的实体表现:第一,网络社区是一个空间单位;第二,网络社区存在着一定的人群;第三,网络社区内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互动表现为合作、竞争、同化、冲突、适应等各种形式;第四,网络社区具有相应的组织对社区进行管理,同时,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需要。林子华认为网络社区具有二重界定性。一重界定的网络社区是着眼于现代社区建设中的物质标志,表明特定社区建设中所应具备的网络信息设备、网络信息通讯及网络信息使用等各种指标情况。二重界定的网络社区是着眼于跨越时间和地域限制的网络空间的形成,表明网络信息沟通对人类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撇开第一重界定,按第二重界定来说,网络社区相当于虚拟社区,它们是同一的。因此这两个词常互用。
3.2 电子社区、数字社区、数字化社区和智能小区
(1)电子社区。电子社区从广义上是指社区信息化,实质上就是社区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也就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渗透到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本质是对物质社区及其相关现象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是利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社区,以促进社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畅、协调和高速,通过数字化信息将管理、服务的提供者与每个住户实现有机连接的社区。电子社区就是要通过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和图形图像技术,依靠社区宽带网络,实现家庭智能化,社会管理现代化和社区服务信息化,从而全面提高居民的工作效率、生活效率和生活质量。
从管理层面来说,电子社区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区智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公众信息服务、教育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社区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社区管理等几乎涵盖社区生产与生活的所有管理方面和经济层面。
从技术层面来说,电子社区就是以全要素数字地形图、数字正射影像(包括航空、卫星遥感影像)、数字地形模型(DEM)、社区三维景观模型为空间定位的基本信息数据,结合地下管线、规划、土地、交通、绿化、道路、环境、经济、开发、旅游、房地产、人口、工业、商业、金融、电讯、电力等我们所关心的与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建立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和监控与决策系统,如综合市情系统、社区规划系统、交通指挥系统、配电管理系统等。
电子社区的形式可能是电子城市、电子街道和电子城镇,包括某一区域范围内的政府机构、企业、学校、医院、图书馆、社团、购物中心、银行、邮局、酒店、旅馆、车站、码头、机场、娱乐中心和家庭等基本信息节点。
(2)数字社区与数字化社区。数字化社区,人们习惯上简称为数字社区,是现实社区的数字化映射,是数字城市不可缺少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数字化社区,便没有数字城市,数字化社区是联通家庭和数字城市的关键节点,数字化社区可以有效地组织整合社区内的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及经营业务的共享。公民在网上可以享受到政府通过电子政务和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提供的全程服务,使社会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它同电子社区实质一样,只是考察的角度不同。电子社区倾向于从宏观出发,就整个大环境而言,它可以由数字化社区、数字城市和数字国家等组成。数字化社区从微观出发,强调数字化社区作为数字城市的基本单元。建设部关于“建筑住宅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国家标准,将数字社区定义为:“数字社区是指数字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准的社区,是数字城市的组成部份,未来数字社区的集合,将覆盖到整个城市乃至到整个社会。社区数字化是指在社区范围内,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网技术、IC卡技术、互联网技术,建立社区建设、管理、服务数字化综合信息共享平台互联互通。使社区内的政府管理部门城镇居民、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这一信息共享平台提供或享受各种社区内部及外部数字化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信息资源。”
(3)数字社区与智能社区。数字化社区和智能社区是不完全等同的,数字社区包括了智能化住宅小区。由于“数字城市”与数字社区不仅具有强烈的信息时代前卫观念色彩,而且应用前景十分激动人心,因此在智能化住宅小区工程建设领域的人士,积极地把数字社区的概念引入智能化住宅小区,并将两个概念等同统称为数字社区,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智能社区强调的是小区中提供“以人为本”的高科技手段的智能化服务和管理;而数字社区在通常意义上的智能小区基础上,更加强调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它的建设目标是在未来数字化信息社会里,实现人类共同的“无距离、无时差”的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实现住宅的智能化功能和管理。也就是说,数字社区是在智能社区概念的基础上,与整个“数字地球”、“数字城市”连在一起,是它们的一部分,具有更高的含义。数字社区与智能小区概念的最大不同是,数字社区建设的出发点是把小区作为整个数字信息社会的一个基本单元来考虑。强调的是在小区内实现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提供更多的社会化数字化信息服务。
4 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得知,网络社区、虚拟社区、电子社区、数字化社区都是“网络社会”的表现形式。“网络社区”等于“虚拟社区”、“网络社区”大于“电子社区”或“虚拟社区”。虚拟社区是一个开放的分布式集成化的人际交流环境,它涉及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中虚拟现实、多媒体、网络通讯、人工智能、CSCW等多个领域,也关系到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虚拟社区的功能在于它能够集中并搜索到人们迫切需要的各类资讯,为社区成员提供和创造充分的互动和交流的机会,使成员产生对社区的忠诚度,促使虚拟社区蓬勃发展,当虚拟社区蓬勃发展时它的经济效益就出现了。虚拟社区已经被认为是电子商务中的一种重要商业模式,虚拟社区的存在破坏了原有商业交易的平衡,将更多的控制力转移到消费者手中,使买方地位得到加强。虚拟社区概括了未来一大类应用,凡是涉及人与人交流的领域,虚拟社区都有用武之地。对虚拟社区的研究,将促进虚拟会议、实境式电子商务、远程协同工作、数字图书馆、虚拟研究所、远程教育、网络娱乐等应用的实现,并进而迎接虚拟社会的到来。
电子社区、数字社区与数字化社区的实质一样,只是考察的角度不同。电子社区广义上指的是社区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并列为社会信息化的三大主题,是社区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电子社区的形式大到数字城市、数字国家,小到数字社区、电子城镇和电子村庄;而数字社区或数字化社区是和数字城市联系在一起的,数字社区是构成数字地球的一个组成区域,数字社区是构成数字社会的一个基层组织。数字社区是由数字地球和数字社会引申出来的。数字社区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金融的有机结合点,是数字城市的重要应用设施之一。数字社区应当覆盖整个城市,因此它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当各种类型的数字社区建成以后,才能构成丰富多采的数字城市,只有最后整个地球都数字化了,才能真正实现社区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周玉陶.网络虚拟社区建设对图书馆用户教育的影响[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2(2)
2 杜骏飞.存在于虚无:虚拟社区的社会实在性辨析[J].现代传播,2004(1)
3 严康敏,赖茂生.信息高速公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4 王陵,王大力.数字化社区技术与建设展望[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2(6)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标准后,建设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07年1月15日以建信领办[2007]1号《关于加强标准宣传培训促进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工作的函》,向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及有关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机构发出了函件,强调了要加强标准的宣贯工作,同时开展示范项目的选定和组织工作。该标准对各地和各有关单位规划本地区本单位在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方面的发展和应用,科学部署数字社区建设工作,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探索数字社区建设、服务及运营模式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也必然对现阶段我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建筑及住宅社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编制委员会已就标准的宣贯培训及相关工作作了详细的工作安排。
一、我们从2007年3月开始,在全国30多个省市及地区,有组织的开展多种形式的标准宣贯和培训活动,以供有关管理部门、系统集成商、产品供应商、物业公司等从业人员尽快了解标准内容,具备从业水平及素质,在实际建设中贯彻和落实标准要求,从而推动全国的数字社区建设。
二、有计划地开展数字社区的规划与建设。参照标准技术要求,在有条件地区,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及系统检测活动:探索数字社区建设、服务及运营模式,以全面提高数字社区的服务水平,为建立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三、继续追踪完善本标准,使新技术、新产品得到更好的应用。
关键词:数字小区;保障房;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目前,随着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推进,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带来人们居家生活的全新模式社会的信息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使家庭住户对生活方便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需求不断得到最大化的满足,人们开始通过互联网接受教育,获取新闻、娱乐、保健等资讯与服务,还开始尝试在网上订购商品。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居家生活的全新模式。笔者尝试通过数字化保障房社区建设的介绍,论述数字化规划,在保障房社区建设中的意义。
一、数字化保障房社区项目概况
泉漳小区位于浙江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项目属于杭州市保障房项目。项目总占地面积181965.91O;总建筑面积498266.74O,共48个单体构成,楼层最高18层,总户数2854户。小区分布广,单体多,就给物业管理等社区服务带来了许多问题。近几年来,保障房管理面临着业主挑剔的选择,如何提高小区品质,并满足居民的生活发展要求的需要;如何与开发区建设数字城市相结合;以及如何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打造服务性政府等一系列问题。
二、数字化保障房社区的技术优势分析
(一)建设数字化安置社区提升安置房社区品质,实现信息共享
利用信息化平台覆盖城市主流人群并有效交互的优势,推进社区电子政务、社区电子医疗,提升公益性,成为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力量。业主对小区的生活环境要求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便利;二,安全;三是小区管理服务的及时性,这些必然对小区的智能化系统有特别的要求。
1、品质服务提升建设方形象
高科技多网合一解决方案以其先进的系统集成性能及强大的管理能力,能有效的提升智能化小区管理水平,各种信息及时汇总到管理中心,确保细致全面的物业服务迅速到位;能为您提供即时、专业的服务,拉近目标群体的距离,提升建设方形象。
2、科技领先体现人文关怀
“多网合一”方案以系统集成及科技领先而成为业内小区智能数字化系统的典范,可视对讲数字化系统可以方便的实现 VOD视频点播、实现双向信息、实现实时互联网数据交换等等充实社区人员的生活,体现建设方的人文关怀。
(二)建设数字化保障房社区降低建设成本,节约政府投入
1、工程建设降低。以前小区智能化建设的网络结构相当复杂,(小区的可视对讲、门禁、闭路监控、周界安防、车辆管理等系统),不同的系统需要走自己的专用网络,繁杂的布线系统;距离较远的则中间还需通过专用设备进行转换连接,每个网络间互不兼容,需要架设多个网络平台,造成施工过程繁杂、施工周期长,费用明显庞大;现在施工人员的流动性大,管理难度大,这对以后的维护带来不可估量的问题;由于各网络平台所需材料种类繁多复杂,浪费、剩余材料的情况常有发生;
用多网合一的方式来组网,材料单一统一,一个小区的线材只需两类:电源线(0.75X2,2.0X2),信号线(4芯或8芯双绞线,多芯光纤)。由于采用多网合一技术,桥架及管道都可以简化设计。整个工程施工简单,维护方便是工程的理想选则。每个设备的维护时间仅需要10分钟,在管理中心的软件上有设备故障自检功能,对问题设备自动报警,大大减轻了维护时间,由于施工维护简单,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减少,新人容易学会工作,不怕人员流动,人员流动对工程商的工作不会造成任何困惑。
2、降低物业管理费用,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
传统模拟系统的不稳定性,当模拟对讲系统构建大型系统联网时,由于采用模拟信号传输方式,距离超过 900 米时就容易出现信号传输质量问题,占线问题,可靠性等诸多问题。并且,由于模拟系统联网方式复杂,需要专业人员使用专业工具联网,多个分区,服务量大,尤其是系统正式运行后,若线路出现问题,很难查找到原因,往往需要几个工程师进行维护,物业管理的开支费用因工资的增加而上升,机器设备随着时间的推移维护费用越来越高,由此造成的费用收不上来,与业主矛盾加剧,物业也想把设备故障稳定化,要彻底排除故障就要全部更新装备,不能保护和利用初期的布线及设备投资,施工难度及成本可想而知。
有了小区局域网,物业公司的管理简单了,可以提供多方面的增值服务,如宽带、IPTV无线宽服务等;设备维修简单了,人工费节约,开支减少了,减少物业费用。数字化社区的运行和后期管理费用,比普通小区低30%~45%,这对安置社区而言,其显著效益是不言而喻的(笔者所在小区,物业费根据相关政策减免5年)。
(三)建设数字化保障房社区满足长远实际需求
由于采用国际标准TCP/IP的网络体系,可以适应未来的发展,网络架构没有问题,以后设备坏了,只需换设备,不用更换整体网络,便于以后的扩展性。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多网合一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强烈。小区系统及各子系统之间采用纯 IP网络连接、以及嵌入式系统的应用不仅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更利于系统的全面或部分升级,保证系统的先进性、扩容性。
三、数字化保障房社区总体设计方案
(一)数字化保障房社区的基本组成模块(社区安全防范系统、社区物业自动化管理系统、社区局域网应用系统、家居智能化系统)
(二)数字化保障房社区主要模块组成及功能描述
1、社区安全防范系统
社区安全防范系统以智能IC卡技术为核心,为每位业主配备一张具有数字加密的IC感应式智能卡。同时为防止遗失、被盗等意外情况,业主须自行设定一个个人密码,与IC卡配合使用,从而达到安全保密的效果。业主利用该卡可通过包括社区入口、住宅楼电子门、楼层及单元门等各种门禁系统。公用通道无须输入密码,如社区入口。家庭电子门等可根据需要调整是否进行密码验证。同时,该IC卡还应用到物业自动化管理系统、社区局域网应用系统及家居智能化系统,使用户一卡在手,走遍社区。
(1)电子身份证系统
利用IC卡技术来为业主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安全保障措施。业主只须利用IC卡配合自己设定的个人密码这两种电子密匙,就可以在社区门卫、停车厂、单元电子防盗门等公用地点实现自由进出,避免了原普通小区中人为看守造成的种种弊端。
(2)智能门禁系统
对于社区的主要通道,如大门、小区单元门等安装智能门禁系统。通过监控软件实现实时门禁监控,即在计算机显示屏上可实时显示出开启的门号,通行人员的卡号及姓名、刷卡时间和通行是否成功等信息;可对持卡人进行授权和权力的变更;可存储系统参数、持卡人的资料及出入门的数据等信息,并可通过打印机打印;当非本社区人员对通道进行破坏性开启时,门禁系统会发出声音警报,并将警报信号传送到社区安全中心。
(3)可视对讲系统
对于非社区人员对本社区业主的走访、探亲及商务活动,可以由门卫通过可视对讲系统对业主进行意见咨询,经过业主同意后客人可以进入社区,同时和访客有关的资料都记录在系统中,供日后查询。系统能实现楼门口或家门口与业主之间的可视对讲、楼门口与管理中心之间的可视对讲;小区各出入口与管理中心之间互相呼叫与对讲,小区各出入口能呼叫用户并实现对讲;用户与管理中心之间互相呼叫与对讲、用户与用户之间互相呼叫与对讲(户户对讲系统)。用户按下分机“监视”键,还可监视楼门口情况。管理中心配置监视器,管理员可以选拨门号对该门口情况实施监控。
(4)周边红外防盗报警系统
利用远红外技术实现对社区非出入区域的监视。例如,把红外线探测器安装在围墙或者围栏上,对跳跃行为进行报警。由于采用红外防盗技术,系统会在有非法物体穿越指定区域时进行报警,且由于采用光学传感,准确率高达100%,不会发生误报、漏报现象。同时本系统无须专职人员进行看管,报警信号会直接发送到社区管理中心。报警之后,监视中心的电子地图上将闪烁显示该报警点。
(5)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现代化的高层建筑一旦起火,火势扩散很快,这样处于高处的人员及物资在火灾时疏散较为困难。另外,高层建筑物发生火灾时,其内部通道往往被火切断,从外部扑救不如低层建筑物从外部扑救那么有效,扑救工作主要靠建筑物内部的消防设施。因此,高层建筑的火灾自动报警和自动灭火系统是极为重要的。收到报警信号后,立即显示报警的时间和地点,并启动保护区内的警铃和火灾信号灯,同时启动防火卷帘;火灾确认之后,迅速启动消防电源,启动以及照明与通讯系统,启动防排烟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
(6)家居安全防范接警系统
家居安全防范接警系统主要用来处理由家居智能化系统/家居安全防范系统传递过来的报警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个人紧急求助报警信息、燃气泄漏报警信息、烟雾探测报警信息和家庭门禁系统报警信息。
2、社区物业自动化管理系统
社区物业自动化管理系统是由社区的管理人员使用并且维护的系统。主要有车库管理系统、社区设施管理系统、社区人员管理系统、社区收费管理系统、社区灌溉管理系统、社区设备监控系统、自动脉冲抄表系统和广播音响系统。
(1)车库管理系统
车辆管理系统由出入读卡器、自动开门机,探测器、控制器等设备组成。对于车辆管理的费用,可采取验证业主IC卡,并通过 IC卡预付费的方式进行收费管理。对于外来车辆则实行指定地点停放,并发放临时用计费IC卡的方法,待临时车辆离开时,退还该卡,并可收取一定的费用。
(2)社区设施管理系统
针对社区内如绿地、休息广场、声控灯、长椅等公共财产的登记与维护,采用计算机统一管理。包括设施的登记、损坏、维修、更换等信息,并生成历史记录信息。具有自动时段统计功能,并可将统计结果生成多种形式报表,配合社区的网站功能,可将物业管理情况直接到社区网站,方便社区业主了解物业管理状况。
(3)社区人员管理系统
能够全面记录各个家庭的户籍状况、生活状况、住房状况等资料。并附有健康状况、户籍所在地、户籍所在地行政区划代码、籍贯行政区划代码、原住地行政区划代码、迁出地行政区划代码等说明,从而实现了计算机对社区居民的人员信息管理,并预留数据接口,可方便的进行扩展升级。
(4)社区收费管理系统
社区的各项费用的收取管理。如水费、电费、煤气费的收取以及数据的存储;社区保洁费用的收取及数据的存储;社区物业管理费用的收取及数据的存储;智能IC卡预存费等等。同时,应该为用户提供基于b/s的费用查询功能,这项功能将集成到模块“小区局域网应用系统/小区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用户操作部分)”之中完成。
(5)社区自动灌溉系统
绿地是数码社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人们越来越开始重视自身的休息环境,数码社区更加突出为业主营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对于社区内的喷泉、绿地、花园等社区全部实现计算机控制。
(6)社区设备监控系统
6.1给排水监控系统
给排水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计算机控制及时地调整系统中水泵的运行台数,以达到供水量和需水量、来水量之间的平衡,实现泵房的最佳运行,实现高效率、低能耗的最优化控制,从而达到经济运行的目的。
6.2供配电监控系统
供配电系统是小区的动力系统。数字社区的数字化决定其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一时一刻都离不开动力系统,所以数字社区一般要求采用2路高压供电,2路电源互为备用,当工作电源失电后,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运行,确保整座小区的供电。当发生2路供电电源都失电时,应急柴油发电机组将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动启动投入运行,担负起负载的供电,当外部电源恢复供电后,电器连锁装置将使柴油发电机组自动停机。另外,在发生火灾时,供配电监控系统将自动切断相关区域的非消防电源。
6.3照明控制系统
社区的照明控制系统监控整个小区的公共照明设施。它的主要能有:根据季节的变化,按时间程序对不同区域的照明设备分别进行开/停控制(例如社区内的路灯);当发生火灾时,按事件控制程序关闭有关的照明设备,打开应急灯;当有保安夜间报警时,将相应区域的照明等打开。
6,4电梯监控系统
电梯是高层建筑的重要设备之一,数字社区等电梯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有:电梯升降控制器控制和扫描电梯升降楼层的信号,并将其传送到中央控制站;对电梯的故障监测并报警,包括厢门故障监测及报警、吊绳超速故障报警等;当发生火警时,由电梯升降控制器控制所有的电梯,把电梯降至首层,并切断电梯的供电电源。
6.5自动脉冲抄表系统(3表抄送)
小区内水、气、电表采用电子脉冲表,利用三表接口和抄表控制器通过分机与系统总线相联。采集的三表数据存贮在抄表控制器的永久存贮器中。当小区管理员需要抄表时,可在管理中心的电脑上输入相应指令,十分方便地抄录整个小区每户的三表数据,软件还可以对数据处理(统计用量、金额),并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使三表集抄方便、可靠、简单。这样节省了大量人力,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也方便了用户,使小区管理现代化。
6.6广播音响系统
数字社区内的广播音响系统一般包括公共广播和紧急广播。公共广播用于公共场所,如走廊、电梯门厅、入口大厅、商场、酒吧等,平时可播放背景音乐,当有阶段性或者暂时性的停电、停水、停气的信息需要通知的时候,应多次重复广播,以便小区人员能够及时的获得相关信息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当遇到火灾时作为事故紧急广播,指挥人员的疏散。
3、社区局域网应用系统
社区局域网应用系统的面向对象是社区的业主,是社区业主查询物业管理信息、寻求特定服务、进行生活娱乐、以及Internet网上冲浪的接口。
(1)社区物业管理信息系统(业主操作部分)
1.1社区信息查询系统
可以查阅小区的部分物业信息。例如,业主各个年度的水费、电费、煤气费等费用的收缴情况以及物业管理费用查询。
1.2设备报修系统
业户可在社区网站上进行日常设备的维护与报修登记,并且可以对设备报修、维护管理情况进行查询、考核与统计,定期产生报修情况明细,相应的费用通过收费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的结算。
1.3意见箱
收集社区内业主的意见、建议和投诉。
2、社区生活服务系统
2.1公共信息服务
实现信息的网络,把社区居民关心,需要的信息(如:天气状况)及时地放在社区web页面上,让社区居民可以及时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安排生活和活动。
2.2网上购物系统
允许社区居民在网上浏览,订购商品。实现商品的在线浏览和订购,如果是在社区内的网络商店购物,费用可以直接从IC卡划拨。实现一个网络商店供社区居民使用。
4、家居智能化系统
家居智能化系统是以家用计算机为核心,以智能家电设备为辅,采用蓝牙无线网络作为传播媒介来对家庭进行现代化、智能化的管理。
(1)家居安全防范系统
家居安全防范系统是为了保证家庭成员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而设计的。其主要功能包括个人紧急求助报警、燃气泄漏报警、烟雾探测报警和家庭门禁系统。
个人紧急求助报警是通过在智能家居的卧室中安装紧急按钮实现的,当发生险情时,业主只须按动报警装置,社区安全中心就会接到警报,同时显示报警人的信息,以便能够进行快速的援助或者紧急处理;燃气泄漏报警和烟雾探测报警主要是为了在由于疏忽或者以外的情况下燃气泄漏和火灾发生时的紧急处理;而家庭门禁系统则严格限制是家庭人员和财产免受外来侵害的屏障,它可以令家庭成员近程或远程控制房门的开启,并负责非法入侵者从房门或者窗户等渠道的入侵。
家庭门禁系统区别与社区的门禁系统,家庭门禁系统可以实现在家中无人时由计算机对房屋进行监控,对门、窗等出入口进行红外线监控,当非法闯入者由门、窗进入时,将触发肉眼不可见的红外线屏障,从而引发报警装置,发出警报。警报可通过社区网络通知社区安全中心,并同时发送手机短信到家庭成员的手机中。必要时可由社区安全中心通知联网的110指挥中心。从而大大加强了对非法闯入者的防范能力。降低了家庭被盗的可能性。
(2)家用电器管理系统
传统的家电管理需要人工对每个家电进行操作,烦琐而且不易使用,尤其是老年人与儿童。
根据现阶段有关数字家庭组网技术的综合分析,我们决定采用采用蓝牙技术组成家庭电器设备的无线控制网络。蓝牙技术具有一套全新的协议,其工作频段为2.4GHz ISM(即工业、科学、医学)频段。蓝牙采用调频技术,以1600跳/秒的速度跳频,因而在抗干扰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性能;同时,它还具有低功耗、低成本和灵活安全等特点,蓝牙将成为一种廉价、低复杂度的和高可靠性的无线接口技术。蓝牙技术中最关键的是低复杂度,它使得系统的集成度大大提高,从而有利于大幅度降低产品成本,更快进入消费市场。
(3)人员信息管理系统
人员信息管理包括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尤其为老人与儿童的基本信息。除记录传统的文字资料,图形、声音资料可以通过家庭电脑进行合成处理,制作为视频文件(VCD),如记录家庭中幼儿的成长情况,为孩子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同时还记录家庭成员的爱好、生日、疾病史、工作学习状况等。
(4)网络综合应用
家居智能化系统的网络综合应用部分主要是通过链接到小区局域网应用系统来实现的。
网络的信息交换功能是其他传播媒介无法比拟的,凭借网络低价、快捷、无边界的特点,可以实现网络教学、远程交互、连机帮助、网络医疗等等功能。使住户身在家中,世界尽在眼前。
四、数字化保障房社区建设的意义
数字化保障房社区建成使用以后虽然有些功能随着数字化城市建设逐步投入使用,但在社区管理、物业管理中已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笔者感到数字化保障房社区工程建设有十分深远意义。
(一)树立新型政府服务形象:优化内部办公流程,提升工作效率;是一个为民服务的形象工程;为居民提供居家生活“一站式”服务。
(二)整合区域社会资源,提高了的服务价值。
(三)用信息手段管理社区各个工作:规范各种社区服务方式和手段;留存服务数据(档案);提升全社会信用机制。
(四)提升了社区品质,有效推动了安置房的分房问题。
五、结束语
数字社区是国家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必然趋势。随着网络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高科技的、智能化产品逐步走进人们的社区、楼宇和住宅,推进数字安置房社区建设对打造和谐社会,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将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邹莉 赵吉先,《3S集成技术在数字城市中的应用》东华理工学院 江西抚州,2007.
数字社区国家标准的由来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智能建筑已经发展了很多年,智能建筑主要的技术是采用数字化、自动化和网络化技术。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我国智能化和数字化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建筑领域是智能化的技术整体水平都不高,而且由于标准不统一,通用性、开放型、互换性、安全性、相关产品开发严重滞后。
同时,我们在产品或者是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也觉得缺少市场的质量监督规范,同时缺少标准,产品研发出来以后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产品,可能有自己的企业标准,但是国家可能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在这方面造成了我们的产品五花八门,互换性几乎没有。
数字社区国家标准在2003年是由建设部立项,建设部当时作为牵头单位会同信息产业部以及北京市信息产业监督局,我记得当时深圳市搞过一个地方标准,后来建设部主抓编制《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国家标准,所以当时深圳的地方标准就停掉了。现在目前这个标准是2003年立项以后经过3年多时间的各位专家包括行业协会、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我们这一个标准已经在2006年的1 2月1日由国家标准委员会正式颁布实施了。随着这个标准的贯彻深入,有一些相关的内容,或者是相关的活动,以及相关的规定作为主管部门也会陆续出台。
全国的六大协会和一些研究机构基本上都参与了标准的编制,如“全国工业工程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安防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冷冻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仪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沈阳消防研究所”等。
我们这个标准是一个系列的标准,可能作为一个数字社区涵盖面太多了,可能涉及到智能社区和应用的系统有十几个系统,我们只是根据系统的内容不同,我们把这个系列的标准分了四个部分,这是四个标准号,第一是系统通用要求,第二是检测验收,第三是物业管理,第四是控制网络通信协议应用要求。
标准的主要内容
下面我对每一个部分的标准简要地介绍一下:标准的第一部分系统通用要求,在这个系列标准中,第一部分明确了我们建筑及住宅社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系统平台的设计要求,这个平台原来基本上是各自独立的,安防、IC都是各自作管理,后来有一些技术的发展相互有一些交流,但是最早的技术发展是各自独立的。作为新的《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国家标准,对于这个平台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应用概念,那就是首先提出平台集成的概念,作为这个系统集成平台应该由智能化系统、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通信网络系统还有支持这些系统的基础设施来组成。比如说通过布缆系统、电源、机房环境等等,这些所构成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建筑和居住系统数字化系统结构图中,上面是应用层,中间是支撑层,有一些共享的数据库,最底层是一些网络基础设施。这样通过最上层的应用实现了我们数字化社区智能建筑的一些管理,同时也增加的一些服务的功能。
标准的第二个部分是检测验收,我们原来在建设部也编制过一个公正的验收规范,当时叫“建筑及住宅小区智能化的工程检测验收规范”,这个验收规范没有上升为国家标准,所以我们这个检测验收是在原来的检测验收规范基础上作了一个调整和修改。检测验收涉及到大约十几个相应的子系统。包括建筑设备监控、火灾、消防、安防、综合布线、智能化、电源、机房、安全保密、家用电子,这个家用电子就是我们现在比较火的数字家庭系统。
作为信息安全和IC卡,我们有一个行业标准,建设部的IC卡数据在我这里,全国各大城市的公交IC卡的管理和发放也在我们这里,相关的行业标准,我们在制定这个国家标准的时候对这个行业标准也有一些具体的说明。
这个系列标准的第三部分是物业管理。我们生活的小区都有物业管理单位进行管理,作为我们这个新编制的标准,这个物业管理应该有传统的物业管理模式向数字化的物业管理模式提升。同时,在传统的物业管理模式就实现了人、设备这些管理,但是作为我们现在生活可能都提倡 “数字生活”的概念,因此物业管理也要通过一些网络的管理,实现物业管理服务的增值。物业管理的构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数字化应用系统的构成,第二是数字化物业管理管理的流程,第三是设施数字化管理的流程,第四是社区内综合安防的数字化管理,还有一些其他系统的数字化管理。
标准的第四个部分很重要,控制网络通信协议应用要求,原来在这个行业里面没有这个标准,这个标准我们首先提出,并为原来的各个企业技术、产品搭建一个平台,要求下面的子系统必须有一定的开放性和互换性。采用开放系统规范构成一体化集成的系统,为工程设计、实施、系统配置、物业管理、运营及增值服务构筑了一个通用的系统平台,是建筑和社区数字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开放和可互操作的对等控制网络为数字社区和各子系统的应用提供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同时也提供了将控制网络与企业各社区局域网和互联网的无缝连接,实现对社会的远程监控、管理和诊断、服务。作为开放的建筑与社区数字化系统的基础是公开的通用的,标准的控制网络和互换性的,在这个制定标准的时候我们参考了国外的一些主流的通信协议,我们在这个内容上只是对一些技术应用这一块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
控制网络通信协议标准的出台,能够使相应的产品满足数字化应用的需求,克服了原有厂商我说的技术封闭、数据不能共享,而且互相不能互联互通,这是困扰建筑系统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矛盾。因为我们知道现在的房地产很热,作为物业后期的维护是由物业管理公司来维护的,作为房地产商和物业公司所站的角度不同,他对所占的设备、系统的使用,包括采购他都是有各自的想法的。房地产商为了控制他的利润,所以他可能要从产品的价格去考虑,作为物业是长期地为业主来进行服务的,设备的好坏、使用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后续服务的质量。所以现在目前我们不是非常准确的数据,据我们了解,现在目前内地城市的智能化设备,建成以后的使用率不到50%,目前的设备有的房地产商刚建的时候使用还可以,但是在后续的使用过程当中产品坏了,有的可能是小厂商倒闭了,有的可能是因为产品的后续服务跟不上,所以这个产品没有办法为业主服务。
物业管理他是一个服务提供单位,他只能是房地产商交给我什么我就维护什么,他们也是产品的开发商,构成某些系统建设很好,但是使用率不高。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也在这个标
准上提出一些思路,下一步在一些工作上我们有一些侧重。
这是第四部分的标准的一些具体要求,只是他对系统的构成、通信协议、控制网络的安全、控制网络的管理和互联,还有其他应用系统的接口进行了具体的描述,这是讲控制网络协议所要求的内容。
通过编制这个标准,可以使数字化的系统建设和运营在需求、功能和管理上互相协调,与相互支撑,达到建筑及住宅社区数字化技术与应用的有效结合。同时也为建筑及住宅社区的管理者和用户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管理和舒适、安全、节能的生态环境,以及多样化高品质的服务。
标准的编制过程
我们这个标准从2003年开始启动,到2006年12月1号正式实施,我们共吸纳了国内外的企业有50多家,这个企业有的是一些国际知名企业,如美国的霍尼韦尔、日本松下、日本NTT、日本理光、韩国的三星,还有国内的一些品牌企业,如TCL、普天、海湾等,这些企业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同时在国内的智能化市场上占有一定比例的厂商。所以我们认为他们参与的标准编制应该是能够基本地符合国内的现状。因为这个数字社区涵盖面很广,既有智能建筑的一些方面,还有消防、工业控制、电工,所以全国的六大协会也参与了我们标准的编制。
同时参与标准编制的专家都是国内的知名专家,也有一些是原来参与编制建设部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的专家,这些专家主要是通过我们部里的几个专家委员会组织起来的,如建设部的建筑智能化技术专家委员会,中国建筑协会智能建筑委员会,建设部智能建设开发推广中心,信息产业部十五所,信息产业部的四所,建筑科学研究所,国家保密所、信息安全中心、国家计算机检测中心、科学院、清华大学、矿业大学等。
标准颁布的意义
标准颁布以后能够对我国的智能建筑各智能社区的建设的服务、运营提供方向,原来我们对建筑主要是设备的管理,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可能要把智能建筑纯设备的管理进行提升,提升到把一个服务的理念加进去,所以这里面对服务的功能提供了一些具有的要求,同时提供的一些具体的思路。
其次,标准推动了我国建筑领域的信息化的发展,这个建筑领域的信息化在国内发展的很多年,在行政管理这一块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在社区信息化这一块,因为社区是民政的定义,在建设领域的定义是“居住区”,我们这个标准的名字叫“建筑及居住区”,而不是“建筑和数字社区”,只不过这个“居住区”定义成“数字社区”了。我们通过编制协议,也为设计生产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和系统集成单位提供有关数字化系统建设和规范等的指导。同时规范了建设领域智能化各系统,通过规范接口和通讯协议,使各系统具有开放型、互联性、可操作性和安全性的特点。这个标准在国内来说是第一个国家级的标准,国际没有社区的概念,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标准能够对现有的网络设备和生产商起到一定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在这个标准上我们也提供了一些系统检测验收的依据,我们知道现在国内的一些楼宇的建筑在验收的上面对智能化的系统缺少验收的手段和过程,我们可能从传统的模式和土建结构进行验收,对于智能化的验收原来没有标准的时候没有检测依据,同时没有检测手段,通过新近颁布的标准我们可能会逐渐纳入到最终的楼宇和小区的验收规范中去。
同时我们也为数字城市的建设提供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的接口,数字社区是数字城市一个基础的单元,数字城市从数字社区获得的数字接口必须通过我们数字社区建设的标准化才能获得有利的数据。所以我们通过建设数字社区,执行数字社区的国家标准,能够和数字城市进行无缝的链接。
第四,通过颁布国家标准,我们对工程设计、实施等等规范的他们的工序,促进了数字产业化的发展。
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们目前按照建设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指示精神我们也在全国开展关于数字化社区的标准宣贯和培训工作,我们想通过这个宣贯要求房地产商和生产企业和研发企业来执行这个标准,同时我们也想通过这个数字社区的规划和建设探索一种数字社区的建设和服务的运营模式。因为作为数字社区可能不单纯在原来的智能小区上。可能要把建设和运营相结合,将我们的数字社区做好。因为数字城市信息化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社区怎么进行运营和服务,把原来的设备进行管好的同时,加一些服务的理念,同时国家“十一五”科技部的中长期发展纲要也特意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的服务业,关于数字社区这一块时科技部也是列在建设部,我们也是参与单位。所以建设部对数字社区这一块非常重视,在标准确定以后去年的9月搞了一个课题,“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这个平台正在联合有关单位正在进行项目的研究阶段,预计在2008年的12月份最后通过建设部组织的验收。
我们也计划通过这个标准颁布以后,组织定期的研讨会,因此我们知道作为一个标准颁布以后,在执行的过程当中肯定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同时作为使用单位来说,也会给我们提出一些非常有益的建议,我们也想通过组织这样的研讨会对标准提出一些我们以后改进的意见,以便我们在3年以后的修订过程中完善这个标准。同时我们建设部也在做相关部门的工作,正在组织要成立一个全国的专业技术委员会,将把智能数字社区,或者是智能建筑的一些相关的标准,包括跟国际对口的一些相关标准,包括国内的转化跟国际进行接轨,有一些标准我们知道在国际上的标准,智能建筑的标准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在国内在某些方面是有些脱节的,怎么样把国外的一些标准进行国内的转化和本地化,这也是我们重点探索和希望发展的构成内容。
第四,我们在积极组织示范试点项目,配合标准的实施。作为标准来说如果没有具体的试点项目进行实施的话,这个标准可能存在的意义不是特别大。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具体的试点项目能够找到这个标准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现在正在江苏一个省正在做这个标准的试点。在这个试点我们还是提出了一些服务的概念,也就是说我们把刚才讲的数字生活的一些理念都加入在数字社区的综合总体规划概念之中去。这个项目现在跟当地的政府配合,我们正在努力地开展。
第五,通过这个标准我们要组建行业的联合组织和专家委员会,实际上我们这个专家委员会已经有一个雏形,原来参与标准编制的一些专家都是我们专家委员会的成员。我们要建立一个行业的联合组织,这个类似于一个联盟或者是一个标准化建设委员会。
【关键词】智慧社区;学习型社区;作用
党的十明确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将建成“学习型社会”作为三大战略目标之一。”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必须以学习型社区的普及为基础。学习型社区是指以社区终身教育网络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能保障和满足社区成员学习基本权利和终身学习需求,从而促进社会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以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社区。学习型社区的理念,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它强调的是人的发展。
一、“智慧社区”与学习型社区的关系
智慧社区是指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从而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的社区。“智慧社区”建设与学习型社区建设紧紧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智慧社区建设中所强调的数字化学习,有利于深化学习型社区教育内涵,提升学习型社区教育品质,是学习型社区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走向,也是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特征。加快学习型社区的建设,不仅能够推动社区教育信息化进程,发展优质社区教育,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现个人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位,而且将更好体现智慧社区以“社区居民为服务核心,为居民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智慧化服务,满足居民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功能作用。
二、如何发挥“智慧社区”在学习型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智慧社区可以为学习型社区教育打造数字化学习环境,通过发挥远程教育的社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学习支持服务优势,整合各类资源教育,为提高居民素质和社区发展提供学习上的支持与服务,这不仅可以拓深社区的学习资源,提高办学的水平,更重要的可以使社区教育进一步开放,使广大居民体会到社区教育给他们带来新的学习和体验,为学习型社区服务于终身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窗口。
(一)依托智慧社区网络,构建学习服务平台
终身教育体系和社区教育网络,应该是社会化的、开放性的、个性化的、多元的、务实的。而想要实现这些要求,就要有效完善社区的学习平台,通过利用智慧社区信息技术来打造网络信息集成平台,建立有效的处理和交互传输中心,实现能够第一时间采集人、物、事第一手信息,让网络信息集成平台能够提供一个社区居民与信息的直接“对话窗口”,在此过程中,网络数据中心能够提供充足的信息,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和交换,从而打破社区的“信息孤岛”状态,实现资源的整合,有利于社区居民的学习提升。
(二)依托智慧社区资源,建设社区数字化学习资源
1. 充分整合资源。在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时,大多需要各个部门独立自主地开发,这就势必会出现效能低的情况。正因为如此,最大化地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采用一切有效的手段和技术,将网络中的各种有利资源全都聚合起来,并不断更新完善学习资源,从而让居民可以便捷地搜寻开放式的教学资源。在建设过程中,应该立足社区,创造性、针对性地设置相关课程和教学活动,与此同时充分做好相关的资源动员活动,完善信息的收集和推荐渠道,只有这样,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才能更好地开展下去,为居民提供最为方便、快捷的学习服务。
2. 保证资源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送。在建立数字化平台时,需要有有效的通道作为依托,这样才能够让资源得到最好地利用,从而让居民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将各种网络有效整合,比如常用的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等。通过有效利用这些资源,能够很好地避免重复建设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对网络运行更新完善的投入,进一步强化网络基础建设,使社区的网络系统具有更高的性能。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应该注重对自己辖区内的各个教育机构的网络基础建设,如学校、活动中心等。这样一来,就能够形成覆盖社区的网络体系,努力实现社区内的网络交互,从而为居民提供最为可靠的网络保障。
3. 要全面推广资源。要运用推广数字化资源,一方面是网络运送,另一方面是信息的交流。为扩大市民的知晓度,要充分利用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途径进行宣传。可组织各类培训来提高市民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训,对信息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以及整合信息、利用信息、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等。可采取一定的学习策略,逐步提高市民的参与度,如可创设学习环境,直到市民深入观察和了解数字化学习资源,并进行探索性的操作实践,从中提高学习。
总之,想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型社区,就需要发挥“智慧社区”建设中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构建学习服务平台,加大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最为高效、便捷的网络支持,真正发挥终身学习“立交桥”和“服务超市”的作用,使社区形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可喜局面,这是促进学习型社区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乃林,张志坤.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郭琳琳.数字化社区建设问题与措施探究[J].科技信息, 2012(07).
[3] 季国强主编.学习型社区建设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M].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
一、传统数字化医院管理模式简介
传统数字化医院管理模式,是运用数字化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平台和各类应用软件,及时、准确、系统、便捷地对医疗服务和管理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和反馈,实现疾病的预防、保健、诊疗、护理等业务管理,行政管理数字化运作和智能化管理,并与医院外部的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具有无纸、无胶片、无线网络的三无特征的医院管理模式。如联机业务处理系统(OLTP)、医院信息系统(HIS)、临床信息系统(CIS)、联机分析处理系统(OLAP)、互联网系统(Intranet/Internet)、远程医学系统(Telemedicine)等。医院所有的临床作业全部实现了无纸化运行,病人的门诊和住院病历、检查结果等各类信息都完整地保存在医院数据库中;医生们扔掉了纸和笔,不管是开具处方,还是各类检查检验、图像采集、传输,一切都在电脑前进行,在网络中传递;护士们每天测量完病人的体温、脉搏、血压等,都录入电脑,在电脑上自动形成曲线,并按时段图形显示,病人的生命体征一目了然。住院患者对治疗方案、用药情况及药费、手术费、护理费等随时可查。从而为医生、护士、患者提供更为快捷有效的信息纽带和相互交流的广阔空间。
二、新医改体制下,数字化医院管理如何适应新型管理模式需要
(一)新型城乡卫生一体化管理运行模式
在新城乡卫生一体化管理模式下,在政府的积极参与协调下,将乡镇卫生院合理分配托管给县级医院管理,乡镇卫生院的生存与发展与县级医院兴衰捆绑在一起,从而让乡镇卫生院在人才、技术、物资、管理等方面得到县级医院支持。县级医院要选派部分业务骨干到乡镇卫生院坐诊,从而将县级医院业务技术带到乡镇卫生院。在政府的参与下,县级医院每年要对乡镇卫生院进行资金和物资支持,可将部分闲置设备投入到乡镇卫生院,也可对乡镇卫生院投资购置必须的医院设备,或进行收入分成多种方式共存。这样,就在城乡之间为广大患者就医搭建了一座桥梁,方便了病人就医,使广大患者不进城也可以享受到县级医院的诊疗水平,从而分流了大医院部分病号,解决了长期以来广大患者挤到县级大医院排队就医、乡镇卫生院门前冷落的现象,也为乡镇卫生院的生存发展增添了新生力量。
(二)新医疗体制下提出新的数字化医院管理目标
新体制下的管理目标就是要在县级医院实现数字化管理模式基础上,实现与各托管医院、社区医疗门诊组成的大的数字化管理信息网络,实现在特定“医疗区域”内医疗信息、人员、技术设备等全面共享,从而更好地为广大患者特别是农村患者提供及时、正确的医疗、保健、公共卫生等服务。
新型城乡卫生一体化管理运行模式下,数字化医院管理要实现医院管理数字信息化、医疗服务数字信息化、城乡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其中,医院管理数字信息化模式包括:门诊区域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病区区域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病区药房信息管理系统、病人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医院内部服务、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统计或院长查询系统、异质系统接口、健康体检接口系统、远程在线健康服务、个性化健康咨询与规划等。医疗服务数字信息化模式包括:医学影像系统、检验信息系统、放射科信息系统、临床管理信息系统。城乡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包括医院与托管乡镇卫生院及各托管乡镇卫生院之间实现人员调配、物资调拨、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病人远程挂号、远程影像、检验、放射科信传输、远程诊治等。
三、在新型城乡卫生一体化管理模式下,建设数字化医院管理的意义
新医改体制下数字化医院的重要标志是城乡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数字化和数字信息网络化,要求形成县级医院与托管乡镇卫生院信息共享的同时,实现共享信息的通用化,最终提升医院整体的医疗服务和管理水平。数字信息化实施为病人保存了区域医疗就诊的所有电子处方、电子病历、诊断结果、影像资料等记录,实现了远程挂号、远程传输、远程诊治,从而减少了病人重复检查,降低就医费用,减少病人等待时间,缩短就医流程,有效缓解病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一)信息支撑优化工作效率,提高诊疗水平
通过全面建设数字化医院,规范医院管理,实现了医院与社区、医院科室之间、医院科室与托管医院之间在电子病历、电子处方、医疗检查单等信息共享,从而达到对托管医院及社区服务机构业务的直接指导,建立长期稳定的信息通道和业务技术支持,进而实现医院、社区、托管医院组成的区域医疗管理、医疗人员、医疗技术、医疗设备、医疗物资等资源共享和统一调配,充分发挥医疗系统现有资源的作用,最终达到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为区域卫生系统人、才、物资源合理配置创造有利条件。电子病历系统直接提高病历的效率和质量。医学影像系统即刻传输病人的影像检查资料,使病房医生能够尽快做出准确诊断。检验信息系统使化验申请、标本识别处理、报告反馈等环节完全实现网络传输,让临床医生可以在办公室或护士站直接阅读并打印化验报告,方便又快捷。全面、完整地保存了病人的各种诊疗信息,便于门诊医生在第一时间掌握资料;通过诊断系统开具的电子处方、电子申请,很快就被网络传送到相关部门,推动了医院整体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全线升级。
(二)全程控制提高管理水平
通过基于基层数字的决策分析、基于数量库存的药剂管理、基于科室成本的经济核算、基于个人考核的工作指标等的综合管理查询信息系统,为管理人员掌握医院总体运行状况、发展趋势、存在问题提供全面、准确的重要信息,让管理者可随时了解从医院到各科室及托管医院的各类数据,为医院改变管理方式、增强管理决策能力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成本与绩效管理系统能有效提高医院成本与绩效管理水平。数字式智能监控系统便于医院领导和职能部门随时了解医院各部门的状况,杜绝安全隐患,保障病人安全。
(三)流程再造亮化服务形式,便于医患沟通
病人通过电话、网络等通讯工具可享受网上挂号及预约服务、电子处方、电子病历等实时查询服务、住院病人网上费用实时查询、日常保健短信提醒服务、家庭跟踪治疗与医疗护理咨询、关怀慰问、回访服务、投诉受理建议等特色服务,并享有终身电子健康档案。
(四)搭建远程教育平台全面提高医院从业人员业务水平
利用宽带和多媒体系统开通远程会诊、远程教育,实现病人、本院专家和远程会诊专家的面对面交流,实现医务人员便捷的在线继续教育,也可开展视频会议及网上招投标等活动。医院可在院内局域网安装“中国医院知识仓库”、“中华医学应用系统宝库”、“医院图书馆管理系统”、“合理用药系统”等知识库,涵盖医药领域的各个范畴,为医务人员获取、使用和传播知识提供有效的共享平台。
重庆市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办法全文第一条 为整合城市管理资源,规范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行为,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城市规划区内的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量化管理标准,构建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信息系统发现和处置,城市管理部件、城市管理事件相关信息,并对处置情况进行监督评价的管理活动。
本办法所称城市管理部件是城市市政管理公共区域内的各项设施,包括公用设施类、道路交通类、市容环境类、园林绿化类、房屋土地类等市政工程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
本办法所称城市管理事件是指人为或者自然因素导致城市市容环境、秩序受到影响或者破坏,需要城市管理有关专业部门处理,使之恢复正常的现象和行为。
第四条 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实行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分级管理、分工协作、及时处置的原则。
第五条 市市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全市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建设和协调运行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信息系统,日常工作由其所属市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机构承担。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含市人民政府设立的新区、开发区、园区等管理机构,下同)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辖区)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工作。
市和区县(自治县)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同实施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工作。
市政公用、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公共交通、供水排水、油气加注、电力、燃气、通信、邮政、消防等城市管理部件的所有人、管理人和管理维护单位(以下统称公共服务单位)应当履行管理维护义务,负责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相关工作。
第六条 市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单位组织编制全市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区县(自治县)市政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全市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规划,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辖区)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规划,经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七条 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公益性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其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和更新升级等所需资金投入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八条 市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标准和规范,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组织制定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的信息采集、立案、处置、结案等地方标准和规范。
第九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规范、标准的规定。
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信息系统应当具有兼容性和可拓展性,满足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与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城市管理有关单位建设的地理信息、应急指挥、公共安全视频、交通管理、地下管网等系统共享资源。
第十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配备适当的信息采集、坐席话务、技术维护等专业人员,保障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市和区县(自治县)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等公众服务平台,纳入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信息系统,24小时接受公众咨询,受理举报、投诉。
第十一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标准和规范,组织进行城市管理部件、事件以及区域单元网格划分等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对象的综合普查。相关单位应当提供真实、准确的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的基础信息。
承担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综合普查的单位,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资质和业务范围的规定。
第十二条 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综合普查数据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的规定适时更新。
第十三条 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的问题处置,由其所有人、管理人或者管理维护单位负责。
市和区县(自治县)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服务单位对城市管理部件、事件处置责任进行划分,确定处置责任单位。
处置责任单位不明确的,由所在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协调确定处置责任单位;跨区县的,由市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协调确定处置责任单位。
第十四条 处置责任单位应当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和日常处置方案。
第十五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市政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专业机构应当通过日常巡查、系统监控等方法采集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等城市管理问题信息并及时传输至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信息系统。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信息采集工作。
信息采集应当符合数字化城市管理部件、事件标准以及信息采集规范,依法保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十六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对收到的城市管理问题信息,应当依照立案标准判别立案。不予立案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处置责任划分、处置标准和时限,将立案任务及时派遣到处置责任单位。
处置责任单位为公共服务单位的,市政行政主管部门还应当同步告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督促公共服务单位及时处置。
出现突发事件暂无法确定处置责任单位的,由所在地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先行派遣相关单位实施应急处置。
第十八条 处置责任单位接到处置任务后,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并按照处置规范要求向派遣任务的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反馈处置情况。
第十九条 设在城市道路范围内的消防、公共交通、园林绿化、油气加注、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有线电视等设施附属的各类井盖、箱罐、杆柱、管线丢失、损坏、标志不清或者影响车辆、行人安全的,由市政行政主管部门监督处置责任单位立即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并在24小时内进行补充、修复或移除。
第二十条 处置责任单位未及时有效处置所承担的派遣任务的,由市政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处置。可能危害公共安全或者造成较大影响的,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予以通报。
第二十一条 处置责任单位完成处置后应当向任务派遣单位结案。经核查符合结案标准的,予以结案;不符合结案标准的,任务派遣单位应当再次派遣相关单位重新处置。
第二十二条 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的处置和结案情况进行统计,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三条 处置责任单位处置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的情况和评价结果应当作为有关部门对其进行效能考核的依据。
第二十四条 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处理城市管理问题过程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有权机关按照规定处理。
第二十五条 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工作中发现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由有关机关依法调查处理。
第二十六条 威胁、恐吓、侮辱信息采集员或者采取暴力手段致使信息采集人员的人身受到伤害以及盗窃、抢夺、毁损信息采集器材,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七条 本市城市规划区以外实行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的区域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xx年2月1日起施行。
数字化城市战略要点1.数字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是实现数字城市的战略准备
数字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以及设计可以表达倩息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的数字覆盖率、数字分辨率、数字传输速率和数字鸿沟差异率,是任何一个城市进入数字城市的先决条件和战略准备。一个城市的数字化水平,首先取决于它的息获取能力,以及与该能力有充分联系的信息产生、信息传递和信息应用等各个环节。数字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其中心始终围绕着城市对于信息获取总能力的持续提高。
对于一个高效、便捷、动态的数字城市建设而言,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居于战略基础地位,这事实上是一个联系着航天(外空间)、航空、地面、地下的立体网络,该网络通过各类传感器、各类凋制解凋装置、各类接受通道、各类应用终端、各类反馈系统、各类自动识别系统和各类虚拟现实中心等组成,从各类信号(包括卫星信号)接收、图形图像处理、光纤传输网络、超大型计算机枢纽同常规的社会、经济、环境统计资料的有机结合,形成数字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规划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了不断更新的技术进步,也包括了不断提高的城市管理水平,同时还牵涉到城市立法与决策的相应转换,从而为信息城市数字化水平的整体提高,编制出高质量的发展蓝图。同时,数字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作为最必要的战略准备,还必须针对每个城市的自身特点及城市的发展方向,严格地从空间布局、网络构建、数据处理、应用领域、信息安全和效能评估诸多方面,做出与传统城市规划相连接的整体思考。
2.城市基础数据库建设,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战略基础
一个城市的信息化程度,从源头上取决于该城市基础数据库的容量、速度、便捷牲、可靠性、可更新能力和智能化水平。从宏观上去考察,一个数字城市的基础数据库至少应包括以下10项内容:
(1)数字人口(户籍)管理:针对衡量城市人口整体状况的各项基本指标,特别是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动态变化、个人身份识别、个人信用档案、人的户籍管理、人的基本生理指标、人的职业流动等,从宏观管理到微观管理应当有全面的记录。
(2)数字土地(地籍)管理:主要对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地形地貌特征、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图形、地产价格及其动态变化、城市土地级差地租动态变化等,一直到门牌、户型、街道、城市基础设施(能源、交通、通讯、自来水及排污管道等)的动态记录和识别。
(3)数字经济管理:主要针对贸易、企业、工商等的经济增长、统计报表等,做出实时的记录和存储。
(4)数字金融管理:涉及政府、企业、国际贸易、股票交易、债券、保险、投资、个人信用、供销支付等的电子管理。
(5)数字社区管理:对每一个社区的家庭、健康、教育、娱乐、社区活动、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等,做出系统的记录。
(6)数字环境管理:对于城市中环境污染源、治理状况、环保设施、环保产业以及城市生态、城市绿化、城市园林等的系统档案。
(7)数字文化管理:包括网络敦教育、远程医疗、数字图书、数字出版、数字新闻、多媒体娱乐等。
(8)数字交通管理:立体化、智能化、自动化的交通网络管理。
(9)数字灾害管理:城市火灾、洪灾、风灾、地震、交通灾害、管道泄露、地面沉降等。
(10)数字犯罪管理:城市安全、罪犯识别等。
通过以上10大类的城市数据库建设,将为促进数字城市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加速电子政府的建设,应当成为数字城市建设的战略主导
数字城市建设中,电子政府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升政府施政水平,优化服务功能的最佳选择。同时也是提高政府办公透明度、实现公正廉洁和有效监督重要工具。因此,数字政府是数字城市建设中占有战略主导地位的一项任务。
在全世界各国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五大应用领域中,电子政府均被列为数字用的第一位。同传统定义下的政府运作相比,电子政府可以认为是行政管理的一场革命性变化。在数字城市中的计算机、数据库、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电子政府提供了技术支撑条件和信息交流的公共平台,通过过这个平台,引导城市管理迈向更加快速、更加高效和更加智能的台阶。政府在一个社会系统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它肩负着对整个社会导向、协调、控制、管理和服务的功能,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社会的进步、城市文化的繁荣、城市人民生活质量的保障等,都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在一个高度数字化的城市中,政府执行上述功能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广泛收集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中的各类信息,在进行加工整理和方案预演后,向公众有关指令性的、调控性的、解释性的和服务性的高等级信息集合,同时能够快速有效地收集到社会反馈的广泛信息,以便于对高等级信息进行修正和优化。鉴于这些原因,在数字城市规划中一向把电子政府作为数字城市的神经、中枢去建设,它将打破现有行政机构的人为组织界限,构建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突破时间限制(如现行的8小时工作制)、空间限制(如现行的严格属地原则)、流程限制(如现行的必须一级对一级的转送)、暗箱限制(如现行的关系寻租、政治寻租等),达到政务公开、采购公开、管理公开和服务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