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

时间:2024-02-24 15:02:17

导语:在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

第1篇

[关键词] 农村环境 污染 防治

农村环境破坏及污染不仅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直接制约农村工业农业生产的发展后劲,因此必须保护农村环境,为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当前农村存在的污染问题主要有:

1.乡镇企业的污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这无疑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壮大农村经济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必须看到乡镇企业在发展中造成的污染和破坏环境的问题也是很严重的。

乡镇企业造成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污染企业多,“三废”

排放量大,乡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大部门的各个行业。污染比较重的有造纸(制浆)、电镀染料、制革、农药等行业。乡镇企业中这些行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资金不足,“三废”处理设施不健全,管理水平低等十分严重。(2)、乡镇企业污染源点多面广:乡镇企业规模小行业多,资源利用率低,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很多乡镇企业管理人员因缺乏环境保护和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只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忽视长远的环境及社会效益,乱占耕地,滥垦乱采,浪费资源,污染环境。(3)、乡镇企业以其数量多,规模小,污染源分布广,对环境的直接损害相当严重。(4)、乡镇企业缺乏应有的统一规划管理,盲目上项目到处建项目,使环境普遍遭受污染。(5)、因乡镇企业存在多级管理和多种所有制,较为混乱,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环保工作也不好管理。(6)、尚未制定完善的乡镇企业法规,执法人员无依据,也是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原因之一。(7)、农村乡镇一级环境保护机构不健全,再加之乡镇企业数量多,范围广,无专门管理人员,也是造成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失控的原因。

2.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

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越来越多的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农用化学物质,这些农用化学物质的使用一方面使农业大幅度增产,经济效益提高,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破坏生态平衡、降低产品质量。

2.1 化肥污染

据统计,化肥在使用过程中浪费严重,约有70%逸失于环境中,造成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化肥随农业退水和地表径流进入河、湖、库、塘污染了水体,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据监测,农村许多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都严重超标,其中还有一些致癌物质,对人、动物都有威胁。二是不合理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三是化肥中重金属、无机盐等有害成分,由于长期施用对农业环境造成影响,影响了植物品质。四是化肥不合理应用,还会造成大气污染。氮素化肥浅施、撒施后往往造成氮的逸失,进入大气,造成污染。二氧化碳肥的不正确使用,也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强温室效应。另外还会造成植物营养失衡,如植物陡长造成病虫大发生,引起污染。

2.2 农药的污染

我国在1983年以前生产的农药以高残留的有机氯农药为主,占总量的53%。由于农药的利用率低于30%,所以70%以上的农药散失于环境之中,使大气、土壤、水体、农畜、水产品受到污染并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另外,一些高毒农药的施用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杀伤害虫的天敌和其它益鸟,影响了生态平衡。同时害虫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使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加重了农业环境污染,使其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大多数农药以喷雾剂的形式喷洒于农作物上,只有10%黏附于作物上,而大部分喷洒于空气中,并通过皮肤和眼睛粘膜表面接触损害人体。再是通过呼吸系统吸入引起呼吸道疾病,严重的会导致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甚至致癌。田间施药时部分农药落入土中,附着在作物上的农药也因风吹雨打渗入土中,大气中农药被灌溉水、雨水冲刷到江河湖海中,污染了水源。农药的大量使用还会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物种的多样性减少,使农村本来就较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更加脆弱。

2.3 塑料薄膜污染

农膜的使用一方面给农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污染,被称为“白色污染”。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膜,使土壤的通透性变差,另外地膜中有害物质的分解还会对农产品品质产生较大影响,由于大部分农膜使用非降解地膜,年复一年,日积月累,在地膜残留严重的地方,农作物减产20-30%,这对农业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

2.4 空气污染

以前,在农村每当农民收获完小麦、玉米后,剩下的秸秆就要焚烧掉,一方面焚烧后的灰分可当化肥,另一方面省去了清除的力气。可是焚烧的浓烟不仅使行人烟眼流泪,而且给大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增加了二氧化硫和降尘的含量。

3.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3.1 解决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最根本的措施是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必须依照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及环境保护的需要来确定自己的总体战略和发展方向。乡镇企业生产要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淘汰陈旧设备,最大限度提高物质产品转化率,降低物耗、能耗、水耗,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最大限度减少“三废”排放量。

3.2 增强各级领导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是防治农业污染的前提和首要任务。大力向农民群众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帮助他们了解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使其正确合理施用有机肥的新技术、新方法,为综合防治农业污染奠定基础。

3.3 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采取新技术,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和机械化肥,深施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技术是减少化肥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有效措施,搞好农业科技示范,组织农业攻关。其次还要加强环境监测,将环境整治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科学制定规划,坚决兑现政策,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切实加强农业污染的监管执行力度,把农业环保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第2篇

摘要阐述了新形势下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并针对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客观现实,分析了当前农村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成因,提出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措施,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治理农村面源污染以及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污染防治;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6-0391-03

envirinmentalpollutioncontrolofruralregionbasedonconstructionofnewsocialistcountryside

chen yong-hua 1fu wei-zhang 2 *chen hong-gang 1

(1pingyi environment protection bureau of shandong province,pingyi shandong 273300; 2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bstractthe target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under new situation wa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according to the objective reality of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mental pollution in china’s rural region,the primar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current rural region were introduced.then the main reasons which led to the enviromental pollution were analyzed.finally,prevention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f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ere proposed,which had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rural pollution manage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ety,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pollution control;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新时期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wwW.133229.CoM围绕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这一核心任务,全面推进环境友好型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培育农村生态文明,以环境保护优化农村经济增长,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1-3]。

1目前农村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1)农村饮用水仍存在安全隐患。全国仍有3亿农村人口饮用水不安全,其中因污染造成饮用水不安全人口达9 000多万人。大多数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污染治理不力,监测及监管能力薄弱。

(2)农村生活污染加剧。据推算,全国农村每年生产生活垃圾约2.8亿t,生活污水约90亿t,人粪尿年产生量2.6亿t。绝大多数没有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倾倒,随意丢放,随意排放。“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一些地区的形象写照。

(3)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日益突出。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多的国家,据统计,全国化肥和农药年施用量达4 700万t和130万t,而利用率仅为30%左右。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 000万hm2 [4]。

(4)畜禽养殖及农业生产废弃物污染严重。全国畜禽粪便年产生量达27亿t,80%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没有污染治理设施。在个别地区,畜禽养殖污染成为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每年产生的6.5亿t各类农作物秸秆有20%未综合利用,或被焚烧,或被堆积于河、湖、沟渠或道路两侧。每年地膜残留量高达45万t,造成土壤污染严重[5]。

(5)农村工矿污染突出。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工艺落后。绝大部分没有污染治理设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污染引发的上访、纠纷事件呈上升趋势。城市工业污染“上山下乡”现象加剧,全国因城市和工业固体废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超过13.3万hm2。

(6)农村生态破坏严重。目前,我国农村还存在着大量掠夺式的采石开矿、挖河取沙、毁田取土、陡坡垦殖、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等现象,很多生态系统功能遭到严重损害。

2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

(1)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我国现有的环境管理体系主要是针对城市和工业污染防治建立的,缺乏城乡统筹考虑,对农村环境问题重视不够。一些地方“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严重,片面强调农村经济发展,忽视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监管能力薄弱。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差,缺乏农村环境保护的专门法律法规,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相关立法仍处于空白。

(2)农村环境监管能力严重不足。大多数基层环保部门经费紧张,监测设备陈旧落后,人员不足,无法开展农村环境监测和监察工作,地方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法定职责得不到履行。

(3)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长期以来,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缺乏投、融资机制和政策,村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严重缺乏。目前,我国近4万个建制镇和集镇绝大部分没有集中的污水处理设施,300多万个村庄的生活污水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4)农村环保科技支撑薄弱,宣传培训亟待加强。由于多种原因,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尚未建立起配套的科技支撑体系。农村环保多是直接套用城市环保的办法,很少重视科技创新,缺乏适应农村区域特点的农村环保运用技术。农村地区的环保宣传教育和培训还很有限,导致一些干部、群众的环境法制观念不强,环保意识薄弱。

3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3.1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

(1)科学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参照有关规范要求,尽快完成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和调整工作,确定保护区等级和界限,并设立警示标志。优先划定人口比较密集的村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把水源地保护区与各项自然保护区建设结合起来,明确保护目标和管理责任,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农村分散式应用水源地的环境保护,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摘要阐述了新形势下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并针对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客观现实,分析了当前农村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成因,提出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措施,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治理农村面源污染以及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污染防治;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6-0391-03

envirinmentalpollutioncontrolofruralregionbasedonconstructionofnewsocialistcountryside

chen yong-hua 1fu wei-zhang 2 *chen hong-gang 1

(1pingyi environment protection bureau of shandong province,pingyi shandong 273300; 2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bstractthe target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under new situation wa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according to the objective reality of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mental pollution in china’s rural region,the primar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current rural region were introduced.then the main reasons which led to the enviromental pollution were analyzed.finally,prevention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f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ere proposed,which had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rural pollution manage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ety,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pollution control;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新时期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围绕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这一核心任务,全面推进环境友好型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培育农村生态文明,以环境保护优化农村经济增长,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1-3]。

1目前农村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1)农村饮用水仍存在安全隐患。全国仍有3亿农村人口饮用水不安全,其中因污染造成饮用水不安全人口达9 000多万人。大多数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污染治理不力,监测及监管能力薄弱。

(2)农村生活污染加剧。据推算,全国农村每年生产生活垃圾约2.8亿t,生活污水约90亿t,人粪尿年产生量2.6亿t。绝大多数没有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倾倒,随意丢放,随意排放。“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一些地区的形象写照。

(3)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日益突出。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多的国家,据统计,全国化肥和农药年施用量达4 700万t和130万t,而利用率仅为30%左右。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 000万hm2 [4]。

(4)畜禽养殖及农业生产废弃物污染严重。全国畜禽粪便年产生量达27亿t,80%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没有污染治理设施。在个别地区,畜禽养殖污染成为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每年产生的6.5亿t各类农作物秸秆有20%未综合利用,或被焚烧,或被堆积于河、湖、沟渠或道路两侧。每年地膜残留量高达45万t,造成土壤污染严重[5]。

(5)农村工矿污染突出。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工艺落后。绝大部分没有污染治理设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污染引发的上访、纠纷事件呈上升趋势。城市工业污染“上山下乡”现象加剧,全国因城市和工业固体废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超过13.3万hm2。

(6)农村生态破坏严重。目前,我国农村还存在着大量掠夺式的采石开矿、挖河取沙、毁田取土、陡坡垦殖、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等现象,很多生态系统功能遭到严重损害。

2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

(1)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我国现有的环境管理体系主要是针对城市和工业污染防治建立的,缺乏城乡统筹考虑,对农村环境问题重视不够。一些地方“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严重,片面强调农村经济发展,忽视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监管能力薄弱。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差,缺乏农村环境保护的专门法律法规,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相关立法仍处于空白。

(2)农村环境监管能力严重不足。大多数基层环保部门经费紧张,监测设备陈旧落后,人员不足,无法开展农村环境监测和监察工作,地方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法定职责得不到履行。

(3)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长期以来,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缺乏投、融资机制和政策,村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严重缺乏。目前,我国近4万个建制镇和集镇绝大部分没有集中的污水处理设施,300多万个村庄的生活污水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4)农村环保科技支撑薄弱,宣传培训亟待加强。由于多种原因,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尚未建立起配套的科技支撑体系。农村环保多是直接套用城市环保的办法,很少重视科技创新,缺乏适应农村区域特点的农村环保运用技术。农村地区的环保宣传教育和培训还很有限,导致一些干部、群众的环境法制观念不强,环保意识薄弱。

3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第3篇

1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

1.1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根据盘锦市疾病控制中心2010年5月提供的检测报告,全市19个乡镇水厂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质问题,有12.8万人没有饮用安全合格的卫生水,因饮水发生的疾病有12种之多。饮用铁、锰离子超标水的人口为9.1万人,主要分布在盘山县高升镇、大荒乡、古城子镇、陈家乡、沙岭镇、坝墙子镇、胡家镇和大洼县清水镇。饮用氟超标水的人口为3.26万人,氟超标水主要集中在盘锦市西部羊圈子镇的5个行政村和大洼县的荣兴镇和高家乡。全市境内的第四系地下水大部分为苦咸水,到目前为止仍有3.3万人饮用苦咸水,主要分布地区有盘山县陆家乡、太平镇、羊圈子镇、胡家镇、陈家乡、石新镇的部分村屯。可以看出,盘锦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分突出。水是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要素,只有解决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才能保障生活、生产安全[3]。

1.2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成分越来越复杂,不仅数量猛增,而且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城镇化趋势日益显著[4]。目前,盘锦市农村垃圾处理面临诸多困难。受经济条件和区域发展基础的限制,大部分农村地区没有建设有效的垃圾处理工艺,严重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由于农村垃圾主要是塑料袋、废电池、农膜、农药瓶、工业废品、腐败植物等的混合体,各种难以分解的组分逐渐增多,给综合治理增加了难度。

据测算,农村每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为0.86 kg,盘锦市农村人口66.5万人,每年产生生活垃圾量57.19万t。目前,农村没有建立垃圾收集、转运体系,除部分乡镇的生活垃圾运到市一级垃圾填埋场填埋外,大部分垃圾都是在沟渠填埋或露天堆放。一方面,简单的处理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还极易破坏地表植被,影响农作物生长;另一方面,由于没有解决防渗问题,导致农村地下水或河流被污染,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4-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严重滞后,表现为脏水乱排乱倒现象,对农村环境构成威胁。

1.3畜禽养殖业污染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畜禽养殖已经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畜禽养殖的固体粪污和养殖污水中不仅含有COD、BOD5、氨氮、总磷等污染物,还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6]。由于部分畜禽粪便得不到及时处理,处于随意堆放状态,直接威胁到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盘锦市规模以上生猪饲养量199万头,家禽饲养量9 816万只(其中鸡饲养量6 330万羽、鸭3 324万只、鹅162万只),牛饲养量9万头,羊饲养量6万只,毛皮动物85万只;畜牧业产值达23.5亿元。年产生畜禽粪便量为167万t。目前,有11家有机肥厂能够进行季节性生产,年处理畜禽粪能力近50万t,但是畜禽污染依然是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难点。

近年来,当地加大对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力度,主要是通过扶持推广沼气池和有机肥厂的建设来解决畜禽养殖污染。盘锦市环境保护局在盘山县沙岭镇郑家村创建“三位一体”示范点,利用每栋蔬菜大棚里养猪产生的粪便作为沼气原料,将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用于炊事、照明,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用于棚菜生产。在大洼县新开镇开展“大型沼气、蔬菜、养殖”新型“三位一体”有机蔬菜基地的试点工作,其生态模式被辽宁省环境保护厅列入辽宁省农村连片治理试点工程。应在盘锦市广大的农村地区积极开展类似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既能解决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又可发展有机棚菜促进增收、增效,对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推动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为有效遏制并解决畜禽污染问题,需大力扶植有机肥厂建设,同时发展多种类型的有机食品基地,探索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7]。

2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措施

2.1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加强乡镇干部、乡镇企业负责人的环保教育,使乡镇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使乡镇企业负责人正确处理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明确责任,自觉减少、控制污染。环境保护重在全民参与,而在农村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环境保护法知之甚少。各级政府要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广泛宣传环保法律知识,让农民了解基本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8]。制订并完善《农村饮用水规划》,在保护区划的基础上,启动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措施。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各方面资金,尽快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2.2推广实施生态工程建设及技术

对有利于农民节约资源、能源和回收农业废弃物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要加强引导,防控结合;推进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示范项目,推广实施“三位一体”生态工程产业项目;协同有关部门,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禁止秸秆焚烧,鼓励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秸秆造粒,使农村秸秆变废为宝,推广秸秆颗粒替代煤,减少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4-6];协同有关部门,加大对农药、化肥使用的管理和监督,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鼓励使用和推广配方施肥、生物杀虫灭害等技术,加强农药安全使用管理[9]。

2.3加强投资力度,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

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受益、谁负担,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不断拓宽投资渠道,保证稳定有效的环保资金投入。加大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专项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对农村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和污染物综合利用项目进行补助。建议财政政策逐步向农村环境保护如农村环保重点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倾斜。

3参考文献

[1] 温铁军.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与环保农村[J].环境保护,2007(1A):25-27.

[2] 莫测辉,陈智营.关于我国21世纪农业清洁生产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1):42-45.

[3] 张惠远,王夏晖,许开鹏.新农村环境建设的重点领域及对策建议[J].环境保护,2007(1A):28-30.

[4] 万年青,乔琦,孙启宏.我国乡镇地区工业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今日国土,2010(8):34-37.

[5] 魏梦佳,郭远明,罗宇凡.部分农村成“天然垃圾场” 简易填埋场存在污染隐患[N].经济参考报,2008-11-07(4).

[6] 魏梦佳,郭远明,罗宇凡.农村生活垃圾正向城镇“看齐”[N].经济参考报,2008-11-24(2).

[7] 刘向南.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要走生态化之路[J].中国农村科技,2011(7):40-43.

第4篇

【关键词】连云港市;农村环境污染;面源污染

随着连云港市现代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农村环境质量下降与经济社会发展已形成了强烈反差,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对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福利改善的阻碍也将日趋明显[1]。农村生态环境、农产品安全问题以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新的重点和难点[2]。

1.农村环境保护概念及意义

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域范围内各种天然的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农村环境是农业环境的中心,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保护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需要,也对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类型

2.1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目前,农药、化肥和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农业废弃物的任意排放,乡镇企业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点[3],造成水质变坏、土壤污染,直接影响农业产品的品质,危害农业生产,且易传染疾病,影响居民健康。

⑴畜禽养殖污染面广量大,污染严重。农村畜禽养殖多为无序分散状况,且数量多,畜禽粪尿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当地环境(特别是地下水)污染,已成为农村一大新的污染源[4]。

⑵化肥、农药施用强度高,流失量大。化肥、农药的使用,使耕地和地下水受到了大面积污染。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已制约农产品质量的提高[4]。连云港市是农业市,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较高。经农业普查,2007年全市化肥施用量为83236t/a,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施用量达26t/km2,已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25t/km2的安全上限。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5]。2007年全市农药使用量约403t/a,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

⑶农村生活污水污染严重,生活垃圾处置系统亟待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大多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沉积在村边沟渠和村庄地面,最终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另外,全市有60%以上的农作物秸秆未被有效利用,成为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每年产生的约为70万t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⑷塑料农膜使用增加,污染加剧。2007年全市地膜使用量为14.54吨,单位面积施用强度为0.09千克/亩,残留量7.09吨,残留率达48.8%,地膜残留危害正在不断加剧,造成减产损失达到产值的1/5左右。

⑸乡镇企业布局不当,工业“三废”污染严重。受乡村自然经济的影响,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农村环境和农业环境污染。由于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2.2农村环境污染的类型

综上,根据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农村环境污染类型主要分为三类:①现代化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造成的各类污染,简称农业污染型(面源污染);②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简称生活污染型;③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简称工业污染型(点源污染)。

3.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思想认识不到位,环境意识不强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多数农民不能根据作物生长规律、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测土配法施肥,只是一味地加大剂量滥施农药,盲目施肥,不仅造成化肥农药利用率不高,而且对环境污染严重。

3.2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加重环境污染

传统农业格局被打破,养殖业与种植业日益分离。畜禽养殖业正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不仅污染总量大幅增加,而且污染呈相对集中趋势,出现了一些较大的“污染源”。水产养殖因在养殖过程中投放大量的饵料和肥料,造成河道水体污染。

3.3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需要。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3.4监管体系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

目前环保部门还没有健全农业环境监测的专门机构、专职人员素质低、监测仪器和业务经费短缺,对农业环境还没有常规监测。大多数农产品既无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也无产品质量检测标准,更缺乏必要的检测监督手段。

4.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4.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关键是要把广大农民发动起来,利用各种媒体,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环保宣传和科普教育,在农村营造出一个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环境保护政策、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气氛。

4.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保护部门切实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开展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等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究与试点,探索农村治污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研究制订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4.3完善环保法律体系,加强环境规范管理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必须进入有法可依、依法治理的新阶段。最关键的还是要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速对农业环保的环境立法,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4.4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包括:畜禽养殖及集镇生活污水的污染治理,生活垃圾的统一收集填埋,河道“三清”(清淤、清障、清水面漂浮物)以及控制水土流失。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弃物治理、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

4.5加强科技支撑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必须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科技、农业、环保等部门的技术优势,联合和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研究与建设。

4.6推广清洁生产,加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

在农村推广清洁生产,将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通过资源化途径加以综合利用,这是治理农业污染的最佳途径。

4.7强化监督和管理,建立农业污染监测体系

根据水污染防治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赋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灌溉污水水质、土壤、农产品及基本农田环境污染进行监测的法定职责。同时,农业部门还应承担突发性农业污染事件的调查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开展农业环境整治的技术研究等。根据《环保法》,制订各地各村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把保护环境纳入全民环保行动中。引导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引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通过“绿色”的生产经营方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达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目的。

参考文献:

[1]苏杨. 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N]. 经济参考报,2006-01-161(12).

[2]国家环保总局.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N]. 中国环境报,2007-05-211(2).

[3]张笑归,刘树庆,窦铁岭,等. 白洋淀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2):27-311.

第5篇

关键词: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问题;治理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包含重工业在内的第二产业迅速拓展,资源消耗量逐年增加,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负担,甚至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相对于城镇而言,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核心产业、区域建设规模、生态环境等均不相同,农村环境污染在形式、源头、布局、危害等方面独具特点。浙江作为我国经济较发达的东南沿海省份,农村土地面积较大,因农业不合理种植、工业生产等原因而形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逐步凸显,生态环境被破坏,空气、土地、水源等都受到一定的侵害,威胁人体健康的同时也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因此,妥善治理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至关重要,相关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一)农业生产污染

农业生产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和核心产业,规模巨大,不合理或不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会引发环境污染问题。目前,浙江省农业生产污染主要表现在化肥、农药、农膜污染。

1.化肥污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粮食生产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浙江省农田或相关土壤中的氮、磷污染即是因为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与流失。氮肥喷洒于田地内,土壤无法在短时间内有效吸收,若此时进行农田灌溉或遇到雨水天气,氮肥即可溶解并随着水流渗透至地下,污染地下水与河流。磷肥的使用与流失亦会导致上述后果。据调查,磷肥较难被农作物吸收,其吸收度仅为20%,剩余磷肥即会对农田、土壤及附加水源造成破坏与危害。浙江省2016年统计年鉴显示,农村地区于2016年共使用化肥87.52万吨,每公顷播种面积使用量达到359公斤。化肥的持续大量使用必然导致大量流失,不仅造成河流的富营养化、土壤酸化或板结等问题,更可能产生其他有毒物质,如亚硝酸盐。

2.农药污染

浙江省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的目的主要是防治害虫、控制农作物的生长。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为了彻底防患害虫的生长、蔓延,增加产量,农户往往会大量使用农药,农药的不恰当使用、蒸发与渗透等都可能导致环境污染。浙江省统计年鉴显示,农村地区2016年使用农药达5.65万吨,每千公顷耕地的使用量是0.00588万吨。农药在蒸发后可直接随大气流四处扩散,遇水落入土壤或河流中,即可污染水源与土地,并威胁人体健康;农药的喷洒亦会伤害其他有益生物或植物,破坏生态平衡。

3.农膜污染

农膜,即塑料薄膜,是由聚乙烯及其他树脂构成的薄膜。浙江省农业生产过程中主要将农膜铺设于土壤上,以达到增高温度与湿度的目的,同时抑制杂草形成。浙江省农村具有大量的农作物塑料大棚、温室大棚、蔬菜田等,农膜的使用量逐步增加。浙江省年统计年鉴显示,2010年、2016年使用农膜量分别为5.54、6.75万吨,而当年的耕地总量分别为996.59、960.22千公顷。浙江省农村耕地总量在减少,而农膜使用量却逐年增加。农膜是当前农村环境的主要塑料污染源,农膜无法彻底回收或不回收而埋藏于土壤内,难以被降解,即会导致土壤内的水分流通不畅,对土壤结构造成破坏。

(二)工业生产污染

随着浙江省乡镇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招商引资,大量乡村企业逐步形成,工业生产污染成为浙江省农村地区的另一重要污染源,主要包含废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1.工业废水的排放污染

浙江作为我国最大的加工制造省份之一,其农村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尤其是中小型的加工制造企业。企业的生产运作离不开水,工业废水若未经过相应处理而直接排放,污水即会流经土地并渗透至土壤下,污染耕地和地下水,直接被排放至河流,会污染饮用水源和农作物灌溉水源。浙江省许多中小型农村企业排放出的污水均未受到一定的处理或中和,多含有大量的重金属,不仅无法被各种植物吸收,还会对附近土壤形成破坏,造成土壤中重金属超标、土壤酸化、板结等。此外,化工、肥料等生产企业甚至会排放出有毒污水,阻碍农作物和有益植物的生长。

2.固体废弃物的堆弃污染

固体废弃物,即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废渣。随着浙江省农村地区加工产业与电力能源、家用电器及塑料模具等机械用品生产行业的发展,各种固体废弃物显著增加。一些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并未设置相应的排污设施,甚至将废弃物直接堆弃在空地中或排放于河流内,固体废弃物经过雨水冲刷与侵蚀,即可能将大量的有机质和氮磷成分融入土壤中,导致土壤中的重金属超标,污染性物质不断聚集,污染土质或水源。

(三)农村生活污染

农村生活污染作为浙江省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的第三大污染源,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大量的农村生活垃圾,即农村常住人口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垃圾,包含厨余垃圾、废弃物品、人体排泄物等。随着浙江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物质生活逐步丰富,由此而形成的各类生活垃圾逐步增多,生活垃圾的处理与污染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目前,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染的关键是生活污水排放量大且分散,污水来源众多,如清洁废水、垃圾堆渗漏等。同时,大部分家庭或村庄并未设置生活污水排放的管网,多直接倾倒在土地上或河流内,污水渗透进地下,污水中的氮、磷物质即会破坏土壤结构,污染水源。

二、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基层政府和村民的环保意识淡薄

浙江省农村基层政府、村民仍保留较为传统的生活观念,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保护观念。一是村民在生活中仍保留着大量破坏环境与生态平衡的不良行为,同时随着农业耕作技术和生产模式的改变,村民为保护农作物、避免受到杂草、害虫的侵害、提高产量、降低劳动量,开始不断使用各种农药、化肥,破坏土壤结构,也污染了河流湖泊。二是农村基层政府环境保护观念不强,过于追求地方经济发展与个人政绩,盲目招商引资,缺乏对企业性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考量,也未设置相应的环卫设施,继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二)农村地区的生产方式落后

农民因教育背景不足或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大多依照传统的生产方式、耕作经验实施农业生产,生产方式仍滞后,并未严格依照不同种子、农药或化肥的使用剂量、使用步骤或章程等,而是各自土地、各自生产。长此以往,这种耗竭式生产模式和随意施用化学制剂、地膜等,会形成大量的废弃物,污染土壤与水源,更会阻碍农作物的生长与人体健康,最终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失衡。农村环境污染因家庭生产经验不同而不同,点多、面广、分散且处理难。

(三)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规章不完善

就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而言,国家并未出台专门的法律规范。虽然浙江省依据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制定了相关规范章程,但是缺乏专业性和细致性,并未严格针对各个农村地区的具体环境污染问题形成防治措施和保护方式。同时,尚未对政府、乡村基层管理组织等在农村环境保护与污染问题治理中的组织责任、管理责任等做出规定,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监督制度、评价考核制度等,这就增加了环保部门对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难度。

(四)农村环境保护体制的建设滞后

目前,浙江省已形成的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制度是以城市和重点污染源为基础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体制的建设较落后,难以满足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农村环境保护体制滞后不仅使得基层组织在解决当地环境污染问题上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工具,而且造成“环境保护并不重要”的错觉,让当地农村管理组织忽视环境保护问题。乡镇级别以下的政府管理机构基本未设置专门的环保部门或专业的工作人员,农村环境保护设施也较少,设置成本高且使用率低,地方财政投资不足。

三、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农村环保意识

对浙江省生产生活和经济结构而言,农村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其不仅是城市居民各类生活物质的供应地,更是广大农村居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该省经济体系的关键主体之一。因此,维护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健康、有效防治环境污染至关重要。各级政府应积极转换观念,给予农村地区环境保护问题以足够的重视,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基层组织和村民的环保意识。

1.各级环境管理部门应增强环保意识

强化对各级环境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的培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增强环保意识,形成科学的农村地区发展观,真正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纳入实际工作体系中。

2.政府应加强环保宣传教育

若想在短时间内促进农村居民形成较强的环保意识,政府应主动牵头,通过环境管理、农业生产、广播电视等部门的广泛联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如科普宣传、文艺汇演等,增强村民的环境管理和保护观念。

(二)建立健全农村环保规章,完善环保制度

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制度的缺位,不仅严重影响了区域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更使得地方政府缺乏重视,甚至形成忽视和纵容行为,加剧农村环境污染。因此,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制度是该省现阶段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国已形成的有关环境保护或治理的法律法规,均以城市环境污染或特大污染源为考察基础,针对农村地区的立法则相对空白,部分法律法规或章程中对农村环境问题进行了相关论述,但较分散、缺乏系统性。因此,浙江省在设计形成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章程时应综合考量:以国家已出台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为基础,紧密结合本省农村地区的具体情况和特征,有针对性地设立符合当地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活状态的地方性法规。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门的环境管理部门,配置专业的工作人员,制定监督、奖惩机制,以保障现有法规章程的具体实施和效果。

(三)科学使用农用化学物,发展生态农业

农业生产污染是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农村基层组织和村民应注重科学使用农用化学物、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1.科学施肥,合理把握耕地中的化肥使用量,降低化肥流失造成的污染

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村民收入,恰当使用各种有机肥料,如农作物秸秆、动物粪便等,减少化肥的使用。积极优化农业施肥技术,依据农作物所需肥料的类型和多少、土壤中所含肥料的成分与供应能力等准确评估施肥种类、总量和最佳时间,继而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化肥的效能。

2.科学用药,降低农药渗透的环境污染

村民应严格依据《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等规范科学恰当的喷洒农药,积极发展生物农药在浙江省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应用,减少化学性农药的使用,开发并促进广大农民使用预防害虫形成的农业生产方法。

3.采用降解技术,防治农膜污染

设计形成农膜使用标准与农膜污染防治规范,并制作成册,积极推广至各家各户,促进村民对于农膜污染和农膜危害的了解,严格控制农膜使用量。积极引进光降解、生物降解等农膜降解技术,降低每年农膜在土地中的残余量。

(四)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和监管,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相比于浙江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言,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系统显得贫瘠而不完善,尤其是与环境管理相关的基础设施。浙江省各级政府对城市的财政投入往往高于当地农村建设投入,针对保护农村环境、防治污染的资金投入更是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地区的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因此,浙江省各级政府应加强农村地区的环保设施建设和工业生产监管,提高农村环境治理水平。

1.积极推进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

在乡政府或重要村落设置垃圾中转站,在各个村里安装一定数量的垃圾箱,安排专人进行整理和清扫,并定期运送至中转站,而后进行科学的焚烧或掩埋。

2.有效治理农村污水

通过改厕、改厨、改栏等方式,治理农村污水,并积极试用湿地处理等先进的污水处理方式。

3.降低工业污染

基层管理组织应制定招商投资标准和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标准,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严格工业生产过程的监管,降低工业污染。

四、结论

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是一个涉及层面较多的复杂问题,不仅影响着农村地区的土壤结构、水源质量、生活状态,而且关系着农作物的生长、产量,以及居民身体健康。各级政府应积极转变观念,将农村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切实纳入工作体系,制定相关规范章程,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针对不同污染类型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合伟.浅谈农村环境问题[J].世界家苑,2012(7).

[2]李治海.发展经济与生态效益[J].化工技术经济,2001(1):29-32.

第6篇

一、主要工作

(一)严把环保审批关,农村工业“三废”得到有效控制。为从源头上杜绝和减少污染源,在工作中,环保部门加大监管力度,重点把好了“三关”:一是严把项目批前关。认真落实环保工作一票否决制,做到环保评估结果不明不批、防治方案不成熟不批、项目选址不符合环保规划不批。二是严把项目建设关。重点项目批准开工建设后,实施包靠责任制,跟上督查,定期调度,认真检查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落实情况,确保了各项配套设施同步进行、整体推进。三是严把项目验收关。项目建成后,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门人员及时进行环保验收,对治污设施不配套、运转不正常或达不到标准要求的,责令限期整改;对未落实“三同时”规定的项目,依法予以处理。发改、经贸、工商等部门也都按要求认真落实审批手续。由于对重点工程项目从落户到建成实行了全程跟踪监督检查,使污染从源头上得到了有效控制。

(二)大力推广使用新技术,面源污染得到进一步治理。为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农业部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和户用沼气技术等节能环保新技术,减少了农药、化肥施用量,减少了秸杆焚烧污染,发展了农业循环经济,使农村环境大为改观;畜牧部门大力推广自然生态养殖新技术,规范了场舍建设,配备了粪污处理设施,逐步推广开展了高效生态养殖法。引导养殖场户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逐步取消村内畜禽养殖,将村内的养殖户集中到小区中去,减少了村内的环境污染。

(三)突出抓了水源地保护,水环境安全得到保障。水利、建设和市政等部门全力抓好全市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加快了供排水管网建设步伐。环保部门以加强水源地保护为重点,突出抓了饮用水源地监管,建立健全了水源地定期监测和预警制度,积极开展了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调查,全面掌握和科学评估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加强了对水源水质的环境安全监管,加大监测力度,提高监测频次,确保了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进一步加强了对畜禽粪便和畜禽宰杀厂的监管,对水源保护区内建设不合理的畜禽养殖场,坚决予以关闭和搬迁。重点加工企业,如凯加食品、南洋食品等,都按要求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实行废水集中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四)全面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农村环境质量明显提高。近几年,全市上下高度重视农村环保工作,把创建环境优美乡镇作为农村环保工作的重要抓手,以加强水源地保护为重点,突出抓好规模化畜禽养殖、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不断深化农村爱国卫生工作,推广使用绿色能源和生态林业建设示范工作,农村环境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几年来,柏城镇、原姚哥庄镇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镇被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今年上半年,镇又申报了“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姜庄镇、阚家镇、柴沟镇申报“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大牟家镇、井沟镇也正式启动了创建工作,正在实施环境规划编制,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工作已在我市全面展开。

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新建了大量基础设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看,形势依然严峻,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农村污染现状与蔓延程度、速度不容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农村地区悄然兴起,工业“三废”由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问题日益突出;农村中生活垃圾,未经处理的畜禽养殖业污水、粪便,作物秸杆以及残留农膜等农业废弃物随意堆放、胡乱排放等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饮水和食品卫生安全。同时,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大多数村无专门垃圾收集、运输、填埋及处理系统,生活垃圾随意抛弃填埋,二次污染严重。

(二)部分干部、群众对农村环境污染的认知缺位不容忽视。由于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不够,不少农村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不强,对生产、生活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没有从全局的高度和科学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农村环保问题。如:胶河上游和我市境内仍有部分企业和养殖户,将不经任何处理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河中,给我们的水源地带来了污染威胁。城区南部的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经南洋河直接排入“五河三库”串联中的柳沟河,到达城北人工湖,影响了引峡济高的水质,给市区饮水安全带来了影响。

(三)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摆放错位或不到位不容忽视。有的地方在工作中,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重当前利益轻可持续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一时的经济增长,正在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调查中发现,分布在阚家镇双羊社区、李家和山前村等地的20多家塑料颗粒加工厂、朝阳街道的约75家劳保企业、镇的约30家小橡胶厂、井沟镇的约20家木板加工厂,由于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污染物多为直排,给当地的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造成了污染。

(四)农村环境污染危害程度与防治措施不相适应不容忽视。因缺乏城乡一体化的环保规划,个别镇街的企业布局分散、规模小,治污设施不配套,导致污水废气乱排乱放现象严重。部分企业受利益驱使,擅自停运治污设施,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明沟,造成渗漏,污染了当地水质。有的镇街工业园区管理不规范,未实现功能分区,工业、生活、商贸和畜牧养殖混杂,既影响了农村居住环境,又造成了污染纠纷。如醴泉街办关爷庙村,有一户养猪场不仅建在村内,而且紧靠学校,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群众反响比较强烈。同时,由于没有建立农村环保专门监管队伍,监管能力薄弱,防治措施不到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下步工作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环境污染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下步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把农村环境保护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结合起来,切实抓好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具体应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农村环境保护意识。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环保知识宣传册、宣传栏等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保护科普宣传,特别是要强化对农村、农民的生态环境教育,积极组织广大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深入开展农村爱国卫生工作,引导农民群众形成良好的环境卫生和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生活、生产、消费方式和习惯,弘扬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文化。

二是进一步摸清农村污染源的底子,建立污染源档案。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搞好示范、稳步推进。要逐一摸清农村饮用水源地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农村工业污染等方面的底子,查清全市主要污染物种类及排放数量、排放去向,各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情况和污染治理水平等情况。对排查出来的污染源要逐个建立档案,制定治理规划,定期对照检查考核,客观、动态地反映一个地方污染源增加或减少的情况。

三是不断加强环保执法能力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加快镇街环保机构建设,建立专门的环保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使农村环保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同时,执法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做到公正执法,严格执法。要加大对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的投入,重点做好环境监测、监察标准化建设以及应急处理能力建设,逐步使环境监测、监察机构的仪器和装备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不断提高执法质量和水平。

第7篇

关键词:农村环境 现状分析 防治对策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以实现小康社会为统领,以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障农民身体健康为出发点,进一步做好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农业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完善农村环保工作,进行了农村环境保护调研,摸清农村环境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并进行了对策性思考。

一、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概况

图们市位于吉林省东部,图们江下游,全境东西最长约57公里,南北最宽约37公里,总面积1142.65平方公里。地处长白山余脉低山丘陵区南岗山南北方向纵贯全境。地貌类型分为低山区、丘陵区、河谷平原区。图们市辖区内有4个镇,分别为凉水镇、石岘镇、月晴镇、长安镇。全市总人口12.66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6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1%;农村人均纯收入7017元;农业总产值25914元。

二一一年图们市环境质量基本良好。环境空气质量保持优良水平,各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主要河流水质状况保持良好,水体污染主要指标高锰酸盐指数基本达到其功能区水质要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较好。

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1.饮用水安全

饮用水水源保护直接关系到饮用水安全问题,保障饮用水安全是农村环境整治首要任务。虽然对农村饮用水源地进行了一定保护,但是仍然缺乏完善的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4、7月份图们市质控中心对乡镇饮用水监测结果看,氨氮等大部分指标都达到标准,但是粪大肠菌群,达不到标准。这主要是由于有的水源地周边有民房,有的毗邻公路,有的管理不善造成的。

2.农村工业污染防治

图们市农村工业企业不多,但这些企业治理设施不完善,生产过程中废水、废气、废渣直接排入环境中,对农村环境带来污染。特别是石岘地区工业企业环境污染较严重,重点工业企业延边石岘白麓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就处于镇内区域内。该企业所排放的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对石岘镇的环境质量影响较大。

3.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3.1畜禽养殖业

2011年图们市市规模化养殖场共有21家。2011年全市畜禽养殖排放COD总量为1352 吨、氨氮排放量为39 吨。目前我市尚未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农村畜禽养殖大多为分散性,没有污染防治设施,粪便综合利用处理设施缺乏。

3.2 农田废弃物污染治理

据调查图们市各种农作物秸秆主要有稻草、麦秸、玉米秆等。由于历史原因和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秸秆一部分用来作牲畜饲料,大部分用于烧柴,对农村空气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2011年图们市农膜使用量为107吨,农膜回收率很低。残留农膜极难降解,降解过程中还溶出有毒物质,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的下降。

4.农村生活污染治理

图们市市农村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防,致使溪流、河道、池塘水环境功能下降。大多数镇虽然建有生活垃圾统一收集、统一转运设施,但是还不能做到统一处置,管理措施不够完善,个别村存在垃圾乱倒的现象,导致农村生活环境受到污染。

4个镇医院和26个卫生所,所产生的医疗垃圾没有统一处理,以焚烧的方式自行处理,自行处理率100%。

5.生态保护

生态示范创建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工程。近年来,我市在农村生态保护工作中大力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图们市市已创建国家级优美乡镇1 个(凉水镇)。

三、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

1.主要问题

1.1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能力较弱,虽然对饮用水源地进行了一定保护,仍然缺乏完善保护措施和符合要求的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

1.2农村生活污染问题严峻。村民环保意识不强,生活垃圾乱倒现象严重,无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环境,导致环境污染。

1.3农村畜禽养殖业的发展也带来污染。目前,我市尚未规划集中养殖区,没有污染防治设施,没有粪便综合利用处理设施,造成农村环境污染。

1.4乡村工业企业污染呈加重趋势。由于工业企业有从城区向乡村转移的趋向,造成乡村污染呈加重态势。

1.5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1.6使用农膜,造成白色污染。

1.7秸秆焚烧造成大气污染。

2.薄弱环节

2.1农村环境监管极度薄弱。农村环保机构缺失,开展农村环保工作基础条件差,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使农村环保工作和污染防治困难重重。

2.2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农村治污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甚至没有治污设施。

2.3法制建设滞后。针对农村环保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养殖业污染治理、化肥、农药、农膜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工作,存在无法可依的现象。

四、对策与建议

1.对策

农村环保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当前要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饮用水水质卫生安全、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工业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农村生态保护。

1.1从源头上严格控制。在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等规划方面,做到城乡统筹规划,严格农业建设项目和畜禽养殖项目的审批,设立镇乡环境保护监督所,规范工业企业管理,加大对农村违法排污企业的执法力度。在饮用水划定范围,禁止审批新设排污口的项目。农业基地建设、畜禽养殖发展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1.2全面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在政策上扶大控小,扶持规模养殖场,控制小规模养殖。加强对各村镇畜禽养殖场(小区)的技术指导,鼓励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采取全过程综合治理技术。包括建设雨污分离污水收集系统,采用干清粪方式收集分辨,污水厌氧处理,沼液经生化处理或多级氧化塘处理后农业利用或达标排放,粪渣和沼渣通过堆肥发酵制取有机肥或有机无机复合肥,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1.3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工程建设。

1.4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1.5抓好乡镇工业污染源治理。

2.建议

2.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强化农村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能力。

2.2加快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和监测体系,提高农村环境保护的保障能力。

第8篇

1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环境问题

1.1人口增长过快

农村城镇化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加剧了生活垃圾、废气、污水等废弃物的排放,而一些城镇污水未经处理而就近排放;有的城镇生活垃圾仍采用露天堆放等简单处理方式,造成城镇环境污染。

1.2生物多样性减少

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滥砍树木、乱占耕地、随意改造河塘等现象不时发生,破坏了生物的固有栖息地,致使城镇周围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1.3土地资源短缺

许多地方对小城镇的功能、性质和定位的认识还不够清楚,盲目扩张,这样就使得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化程度降低。

1.4地面沉降

由于城镇地域建筑物密度的增大,城镇排水系统等地下设施的大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雨水向土壤的渗透;再加上人们对地下水的过度抽取,导致了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进而引起地面沉降。

1.5土壤污染

由于城镇土壤分布面积相对小而孤立,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少,因而其污染物代谢和环境载荷能力相对较低。当大量固体废物进入土壤,一旦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土壤污染。

1.6乡镇工业污染

目前,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来源于乡镇企业。工业生产活动在城镇地区的集中,所排放出来的废水、废物、废气和废渣等污染物会在一个位点上集中,就会产生环境问题。

2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环境法律问题

2.1农村环境立法的缺失

“环境保护,法律先行”,虽然我国环境立法的数量可观,但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环境保护方面仍有缺陷。一方面,传统环境立法基本没有涉及如何加强村镇建设的环境规划与管理、严格控制城市环境污染、工业污染向农村蔓延等方面;另一方面,禽畜养殖污染、化肥污染、土壤污染防治、面源污染、农业植物基因资源及新品种的保护等涉及生态安全的重大问题等方面缺少立法。

2.2农村环境监督体系不健全

我国的环境监管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对农村环境污染及污染特点重视不够。一方面,我国的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生态环境保护涉及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科技、建设、财政等多个部门,由此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要么抢着管、要么无人管”的重叠管理或空白管理的现象;再者,地方环保机构隶属于地方政府,难以监督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不作为、乱作为。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基层环保机构很不健全,农村最基层的环保系统是县一级环保机构,农村地区的环境监测、统计和环境监察工作基本处于空白。

2.3农村环境执法措施不到位、力度不够

第一,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小。“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环境违法成本均不及治理成本的10%,不及危害代价的2%。既然违法比守法可以得到更多的好处,那么企业肯定要选择违法,而不会选择守法。”第二,执法手段单一。环境执法主要是采取限制、命令、审批、禁止等直接管理方式,缺乏有效的社会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督检查等社会保障机制。第三,环保执行力度不够。一些地方往往为了地区利益、部门利益,只注重经济发展,轻视环境保护,在环境执法中常常出现一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执法不力的现象。

3城镇化进程中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法律对策

3.1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需要转变观念,创设适应城镇化要求的调整农村生态安全及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的法律机制。涉及土壤污染的防治、化肥农药的污染防治、禽畜的污染、振动污染、光污染、乡镇企业的污染扩散及城乡污染转移等农村地区的污染防治问题,也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

3.2完善农村环境监督管理体制

农村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应着力解决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职能分离、政出多门、协调困难的问题。农业部负责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同时控制农药、化肥、农膜对环境的污染,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环保部负责的是农村村镇环境保护工作,协同农业部门指导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其中也会涉及到渔业、水利、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农村环境管理法规、政策很难通过现有的农村发展框架得到有效实施。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将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交由一个统一的行政部门来管理,或者在在中央和地方设立具有高度权威性的环境保护领导、指导与协调机构,如中央环境保护委员会,统一协调环境与资源管理中的重大疑难问题。

3.3强化农村环境执法队伍,发挥乡镇环保所作用

要应对城镇化中的环境问题,必须加强乡镇环保所的建设,一是提高环境监管全面性。二是全面提高环保工作效率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三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性。

3.4加大农村环境执法力度

要加大农村地区环境执法工作的力度,环境执法是确保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得到切实贯彻执行的有效手段。一是对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严肃查处。二是遏制高能耗、重污染的落后产能“上山下乡”的发展态势。三是对向农村居民集中饮用水源排放污染物的违法行为坚决整治和取缔。四是综合整治农村群众集中居住地的生活环境。

3.5逐步增强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法律意识

解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是让农村居民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一要打破城乡二元格局,实现信息上沟通;二要加大法律知识的普及力度,加强对农民施用农药、化肥、节水灌溉等方面的科普教育。三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认识“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农民环境保护法律意识。

第9篇

关键词:环境公平;城乡环境;不公资金保障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加快,以及产业分阶段的转移和农村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在农村地区如雨后春笋般的兴起建立,但是乡镇企业布局比较分散、企业设备设施简单落后,多数也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所以导致乡镇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难以监管和治理。同时,“垃圾下乡”使一些城市固有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一些城郊地区甚至已经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渣的堆放地。环境公平问题在农村社会日益凸显,影响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见,关注城乡环境公平应是解决当前民生问题和“三农”问题的题中之义。

一、环境公平问题的提出

环境公平问题起源于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北卡罗莱州沃伦县爆发的一次大规模的抗议活动,旨在反对在黑人族群地区兴建一个有毒垃圾掩埋场。这次的抗议活动以美国黑人为主力军最终成为一场全国范围的民权运动,因为少数族裔和低收入人群明显地承受着更多的环境风险,最后,普通民众和社会知名人士都参与了进来。为回应公众对环境公平问题的关注,美国政府的政策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对环境公平问题的研究也由此而来。在美国产生环境公平概念以后,很快在世界各国各界传播开来。环境公平问题也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领域。环境不公是经济不公的转化和延伸,但环境不公无法像经济不公那样,通过采取“把蛋糕做大”的方式来解决。环境不公与环境损耗之间会形成恶性循环,而走向生态环境危机。因此,环境公平问题的研究具有迫切性。

二、城乡环境不公的表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环境不公平现象也日益凸显,而且大有不断加剧的趋势。人口逐年增加、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快速兴起的乡镇企业、不断往农村地区迁移的工业企业等,使得农村生态环境收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农村再不是远离污染的世外桃源了。工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的环境遭到了极大地破坏,现在又逐步蔓延至农村地区,但是却没有针对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采取相应措施,环境责任与环境权利在农村地区表现严重不对称,这极大地侵害了农村的环境公平权。我国城乡环境之间存在的不公,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现行环境立法中的城乡环境不公

我国历来都比较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这一点从改革开放后制定的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保护环境可以看出来。虽然有诸多法律制度对环境保护有规定,但是这些规章制度多数是以城市为中心,围绕着城市环境问题展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治城市环境污染,而少有涉及到农村环境保护问题,没有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完整的立法依据。如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规定,在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从工业废气的排放,到控制城市扬尘污染,再到防治重点城市的大气污染等等,现行法律制度作了相对完善的规定。但反观农村,现行法律虽然对于农村环境防治的制度安排较以往有所重视,但涉及到的相关问题仅有几项条款,有的却只字未提。

(二)现实经济发展中的城乡环境不公

城乡环境的不公平还表现在环境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上。我国农村地区的范围远远大于城市范围,但是作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城市,却占据了大多数的环境资源,而农村地区则不然。此外,在对环境污染的后果承担上,城乡也是极不公平的,因为城市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正在逐步的将污染企业往农村地区转移。随着城市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环境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监管力度加大迫使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向城郊或者农村地区转移,将污染由城市带到了农村地区,农村成为环境污染的最大受害者。除了污染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城市对农村换成造成影响还有如下的一些表现: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不经过净化处理任意排放到河流里,导致河流沿岸的农村生存环境恶化;城市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运往农村地区填埋,对农村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三)政府环境治理投资上的环境不公

近些年,中国政府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总投资额不断增加,但环保投资的结构明显不合理,据不完全统计,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往了城市。农村地区获得的投资相当微小,明显不对称。同时,由于这种投资的不公平,导致农村无法建立起完善的先进的环保基础设施,无法有效处理农村越来越多的污染源,与日益增大的生态负荷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环境不公问题是经济不公问题的延伸,环境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环境不公平问题,危害到的不仅仅是农村的生态安全,还会危及到农民的生存,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加重和导致社会不稳定。实际上,污染带来的后果远比贫困带来的后果要严重。贫困涉及到的是温饱问题,但是污染却会带来生存的威胁,将会危及到生命。环境污染对农民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损失,特别是对农民身体健康的损害,已成为农民最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无论社会地位高低,对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而言,所应该享有的环境公平是一样的,所以城乡环境公平问题应该得到重视和妥善解决。由城市到农村的污染转移正成为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和谐的音符。

三、实现城乡环境公平的路径探索

针对农村环境不公的问题,笔者认为针对农村地区的环保立法应该加大力度,在立法理念上也应该高度重视城乡环境公平的理念,使之成为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之一。

首先,环境公平理念在基本原则要体现。在我国的立法中,往往开篇立意,直接道明设立该法律的宗旨和所要实现的目标。作为贯彻始终的原则,城乡平等享有环境资源、承担等同的不利后果、保护农村环境、保障农民健康必然要在环保法律中首先体现出来,以体现对环境公平的重视。法律原则不仅可以弥补具体规范不足的作用,更是一部法律精神的体现。要在环保律法的基本原则和理念中写入环境公平理念。环境公平理念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这点出发,环境公平在立法基本原则中也应有所体现。因此,应确立“谁受益、谁补偿”的利益再分配机制和原则,通过受益者补偿环境受损地区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弥补受损地区,使受损者有治理和恢复环境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通过这种补偿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使环境公平的实现。

其次,环境公平理念在基本制度的设置中要贯彻。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在于资金的筹集,政府可以采用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增大对农村的环保资金投入等等方式解决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难题,促进城乡环境公平的实现。根据“谁受益、谁补偿”原则设立起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受益者的补偿,让资金向环境受损者流动,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环保资金不足的问题,推动环境公平的实现。由于过去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效益,近年又逐步威胁到农村地区的环境,所以为了保证城乡环境公平性,政府应该通过制定有利于农村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保护农村环境,推动环境公平。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更有利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解决环境不公的具体对策

中国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有效治理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对改善农村生活与生产环境,建设拥有“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1、建立统筹城乡的环保管理机制。增加国家环保机关和环保监督机关编制,同时国家应增加环保人员下基层人数,从而增加基层环保力量;制定固体废弃物环保系统、农村环境保护机构建设标准,配备相关部门机构和人员,提高其执法力度;推广国外有关固体废弃物基层管理模式及我国成功的经验,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更好地服务农村环境的保护。统筹规划好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在做到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的同时也加快建设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并在城乡环保的服务内容和配套标准上到达统一,推动城乡环保一体化的实现。

2、加强镇村工业企业污染的防治。在开办和引进工业企业的时候按照生态城镇建设的要求,坚持“环保优先,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的原则,做好工业发展布局的优化工作。一是结合自身实际的地理位置、资源、区位等条件发展建设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生态观光园区等,除生态工业园区外不能开展新的工业项目。二是加强建设工业园区的环保基础设施,推进园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加强对园区“三废”的监管和处理,确保达标排放。三是加强监管一些分散在农村地区的中小个体企业,确保这些企业的发展不会影响到当地的环境安全。

3、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公众的广泛参与是实现环境公平的基础,参与能够促进政府与公众间的对话,使政度与公众协同一致。但一定程度上,我国以公众义务为本位的环境立法,限制了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要使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需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全面的有关环境方面的信息,同时,对于公众参与的具体形式作出具体规定,保障农民参与的机会平等。要实现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政府应该积极倡导社会形成一种言论自由的氛围,保障公众合法的言论自由权,这样公众才会积极参与进来,从而推动环境公平的实现。

4、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资金投入。建立以各级政府财政支持为主体、企业及社会团体等其它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投入渠道。政府制定有利于农村环保的经济政策,加强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投入。设立环境基金,加快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必须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追究污染者造成生态环境损失责任和受益者应尽义务,要建立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环境建设的长效补偿机制,以维护环境总体收益的公平。同时国家要坚决制止东部高污染的工业项目和高能耗、低效率的淘汰设备向西部转移。国家必须通过强制性的征收环境税费,建立环境基金,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来解决东部对西部、富裕人群对普通人群和城市对农村的生态补偿。

5、转变农业生产增长方式,推广普及农村环保实用技术。因地制宜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垃圾处理技术,加强对农村污染治理技术的服务指导,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秸秆等废物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的生态化处理和粪便、垃圾、秸秆的资源化利用,为农村污染源找到出路。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不仅减少畜禽粪便污染,同时生态肥料的使用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从而也减少了化学肥料的利用。

6、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我国2012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与此相适应,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环境保护法修订工作,从一审稿到2013年10月21日刚刚公布的三审稿,都在调整公益诉讼的提起主体,意在扩大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范围,随着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和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的出台,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将为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提供司法救济,通过司法公正,来实现社会公正。

7、加大农村环境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形成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推动力,促进从村环境的良性发展。要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环保执法意识,将农村环境保护的指标纳入到干部考核体系中,建立绿色政绩考核制度,督促他们从保障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看待农村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问题,从而更好地治理农村环境问题。同时,加强重视对农村年轻一代的环保法律教育,将与环保相关的教材纳入农村义务教育体系,从儿时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改善农村居民的思想意识,为实现农村环境污染的有力解决打下基础。(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环境公平视野下我省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研究》(编号:SQ131002)

参考文献:

[1]文同爱,李寅铨.环境公平、环境效率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 (4).

[2]洪大用.环境公平:环境问题的社会学视点[J].浙江学刊,200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