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电力工业的现状

时间:2024-02-26 14:47:26

导语:在电力工业的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电力工业的现状

第1篇

1.1居民用电市场开发较为困难。随着以太阳能、天然气等为代表的可替代清洁能源纷纷涌入居民家庭,给供电市场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后者市场占有率逐年下滑。但我国供电产品经年未变,产品的设计、策略、销售等手段,同能源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等不相适应。在我国现行能源体制不做大的改动的前提下,供电企业很难对市场做出敏感的反应。

1.2电费收缴工作不理想。部分电费收缴人员的能力和责任心不足,导致电费收缴不及时。有的用户处于各种原因,不能及时的清缴自己所欠的电费。部分临时性用户和季节性排灌用户的增多,给电费收缴带来极大难度。受一些地方政府政策的突然变动或某些突发性事件的影响,电费难以全部及时回收。

1.3供电合同管理不科学。供电合同管理的人员、环节较多,未安排专人对其负责,人员的频繁变动导致没有统一供电合同管理的标准。并且,供电合同涉及基本上全部的用电户,广泛存在着重电子、轻书面;重城市、轻农村;重高压、轻低压等现象。此外,主管部门管理上的缺失导致合同把关不严、签订流程不规范、纪委安监法律等部门并没有充分参与其中。

1.4农电队伍建设落后。不少农电人员的素质不高、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达不到要求,难以掌握各种新技术、新设备。同时,管理模式太陈旧,个人薪酬待遇无法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导致农电队伍中普遍存在的消极怠工的情绪。

1.5线损管理存在漏洞。有的在关口抄表上存在因天气恶劣而不及时抄表现象,或者为完成线损指标,刻意调整关口电量或少抄关口电量现象。有的因计量设备不合理导致电表发生跳吗或不走字,或者低压动力表超过使用年限。部分企业技术降损与管理降损、一线岗位和管理岗位等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同线损管理相关的各个部门间的工作不能有效配合,或者因绩效考核方式不科学,降低了线损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

1.6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不完善。当前,很多供电企业所采用的信息管理系统因建设上的不完善,导致其面临着很多风险,如技术设计上的不科学导致系统不稳定、易于被黑客非法进入攻击、电费统计出现遗漏或重复等。有时系统操作人员还会发生因个人误操作带来的电费误算等错误。此外,部分内部人员出于自身利益有可能凭借工作之便侵入系统,对某些重要系统数据进行肆意更改。

1.7供电服务难点问题较为突出。由于“一户一表”的推广,导致缴费难成为了当前社会一个突出的问题,另外,如果突发性自然灾害或者用电高峰期,导致电路出现故障几率增大,降低了用户对供电服务的好评度。

2.改善我国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现状的对策

面对我国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针对性的采取各种措施,才能不断推动我国供电企业供电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2.1创新电力营销服务理念。供电企业的核心是实现电力产品更好的销售,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好更方便的电力服务,而这离不开电力营销的有力支持。我国供电企业必须紧抓市场发展脉搏,以效益实现为准绳,以政策法规为依据,将竞争、市场、服务等理念贯穿于电力产品的生产销售全过程,树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电力产品销售机制。做好客户需求的调查分析工作,实现客户与产品的对接,加强营销体制管理,促进电力营销管理向着信息化、扁平化、标准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迈进。落实以人为本的营销理念,变被动营销为主动营销,真正从用户角度看待自身的服务问题。

2.2加强电力营销人员素质能力培养。供电企业应高度重视电力营销人员素质能力的培养,练好提升服务水平的“内功”。应积极引进学历层次较高、受过专业培训的各类专业性营销人才,加钱营销队伍的人力资源水平。建立行之有效的岗位能力培训制度,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政策,为营销人员提供各种可以提升自身能力水平的机会。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爱岗敬业等方面的教育,提升营销人员总体道德水平。倡导市场化用人机制,面向市场招贤纳士,促进营销队伍人员的合理流动。积极引入各种方面的人才,如法律、策划、经营等都是电力营销队伍建设所必须重点关注的人才招聘领域。

2.3挖掘电力消费市场深度潜力。应加大电力产品在清洁环保方面的宣传力度,并以此为切入点占领能源市场的发展前沿。主动践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加大用能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引导电力市场的发展方向。推进城乡电网改造,促进自身供电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减少供电服务的中间环节,努力实现供电、抄表、收费、服务等程序同用电户间的无缝对接,扎实减少居民用电额外负担。稳步推进能源替代工程,鼓励各类供电企业积极参与到能源市场化竞争中,大力推广各类节能减排、清洁环保技术设备的利用。

2.4扎实提升电力服务总体水平。供电企业必须始终以满足广大用户的用电需求作为衡量电力营销管理效果的准绳,不断创新电力服务功能、简化服务流程,促进电力服务工作朝着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必须在电力营销管理中推行服务理念,并将其体现在电力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使其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共识,成为企业形象展示、企业文化孕育所不可或缺的内容。应积极提倡供电企业和用户间建立起合作共赢关系,时刻将用户满意度作为衡量企业服务水平的唯一准则,推行新型绩效考核机制,将服务水平同员工的切身利益等挂钩,从而提升企业员工积极参与电力营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结语

第2篇

【关键词】电力营销;市场化;精细化;效益最大化

一、当前电力营销工作的现状

(一)居民用电市场开拓难。当前,居民用电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可替代能源与电能竞争加剧,特别是天然气、太阳能等逐步进入居民家庭。如何迎接挑战,提高市场占有率,已成为当前电力营销的重中之重。目前,居民用电市场开拓不足主要表现在对市场不敏感,供电产品多年不变,产品的策划、设计、销售手段远远落后于能源市场的发展及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国家能源政策及现行能源管理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力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二)电费回收工作面临较大的压力。一是由于收费人员收费不力和责任心不强,容易产生用户欠费。二是用户资金周转困难时,容易产生用户欠费。三是季节性排灌用电、临时性用电户,容易产生用户欠费。四是“五小”企业及一些私营企业,由于政策性的调控、政府强制关停或出现突发事件,容易产生用户欠费。五是法律的漏洞及用户交费意识淡薄,容易产生用户欠费。

(三)供电合同管理的现状。一是从事供用电合同管理工作的环节及人员多,没有专职的合同签定人员,并且人员变动频繁,合同签定工作标准难以统一,工作质量不高。二是由于供用电合同涉及到所有用电客户,签约数量巨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修签率、轻修签质量;重高压合同、轻低压合同;重城市、轻农村;重电子签约、轻书面签约的现象。三是修签流程不够规范,相关部门管理缺位。在合同修签时仅由营销部门负责把关,企业法律顾问、安监、纪委等部门没有参与进来。

(四)农电工队伍管理急需加强。一是人员结构不够合理,部分综合素质不高,部分年龄偏大,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不适应。二是管理模式比较陈旧。由于工资、奖金的差额较大,造成了少数农电工心理不平衡,容易产生消极思想,影响了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和农电工队伍的稳定。

(五)线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一是关口抄表纪律问题,存在着不按时抄表的现象,特别是恶劣天气下情况更严重;部分单位为了完成线损指标,采取少抄关口电量,或通过调整关口电量的办法来完成任务指标。二是计量问题,部分计量设备产品质量不合格,导致电能表不走字、跳码;低压动力表超期服役现象严重。三是素质问题,新型表轮显内容多、投放快、培训少,造成错抄现象较多。四是线损管理的组织结构不合理;管理岗位与一线生产岗位脱节,管理降损与技术降损脱节,营销、稽查、计量、生产、调度等线损关联部门信息及管理脱节。五是线损管理的绩效考核,存在重指标考核、轻计划管理、轻统计分析、轻机制创新的现象,线损管理专工在某种程度上仅发挥了线损统计员的作用。

(六)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存在风险和不足。目前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存在四大安全风险:一是技术风险,由于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上有一定缺陷,造成系统不稳定或不安全漏洞较多,如非法用户或电脑黑客可轻易地入侵系统、电费统计有时会出现重复或遗漏等;二是误操作风险,误操作风险主要指系统维护和操作人员无意识的误操作带来的风险,如电价标准修改时因出错而造成的电费误算;三是违规操作风险,违规操作风险主要指个别系统维护和操作人员可能利用工作之便,采用隐蔽的技术手段,蓄意对某些重要数据进行更改而造成的风险。

(七)供电服务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是缴费难。最近几年来,由于“一户一表”改造及新装用户增加,用电客户数量增长过快,供电营业网点不足,满足不了客户缴费的需要,排队缴费的现象在部分营业厅还继续存在。不少客户对一些新的缴费方式(如网上缴费、电费冲值卡等)还不能很快接受,仍习惯于到营业窗口缴纳现金。缴费难的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主要是所设计的缴费方式还没有真正从便民角度考虑,方式尽管多,但方便的少。二是故障抢修问题。用电高峰时期,故障点多,故障大,特别是遇有雷电大风天气时,在短时间内出现抢修速度不能满足客户需求。

二、建议及对策

(一)关于居民用电市场开拓的建议及对策。一是采取灵活的销售策略,刺激居民用电消费,如采取消费积分方式,对达到一定积分的客户赠送礼品,维护客户的忠诚度。二是加大用电知识宣传,倡导用电新观念。开展居民生活用电知识宣传,用传播科学知识的方法引导和促进电力消费。开展电能示范小区的建设,邀请客户代表参观示范家庭的用电情况,帮助客户了解和树立现代、时尚的生活观念,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品质。三是积极开展市场分析,应对可替代能源的竞争。加大对可替代能源的研究和分析,抓住天然气管道还未大范围铺设的时机,积极抢占家庭炊事能源市场。大力宣传电热水器、蓄热电锅炉的优势,应对太阳能热水器、燃油燃气燃煤锅炉的推广。

(二)关于加强电费回收管理的建议及对策。一是加大电费回收考核力度,严格落实《电费回收考核办法》,确保电费回收。二是采用技术手段,确保电费回收,积极推广IC卡装置,对新增、新装用户、老户启用、交费不积极的用户推行预付费装置,避免用户发生欠费,从而降低电费回收风险。三是运用法律手段,利用法律的武器对恶意的欠费用户进行催收,确保电费回收。四是建立电费风险防范机制,确保电费按时回收。针对季节性排灌用电、临时性用电户,采取预收电费的办法防止用户欠费。五是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汇报电费回收工作的困难,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确保电费回收工作顺利进行。

(三)关于加强供用电合同管理的建议及对策。一是健全供用电合同管理机制,完善人员体系建设,应组成工作专班,实行领导包片挂点,确保合同修签工作正常开展;按照《福建省电力公司供用电合同管理办法》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各级合同管理人员的职责和工作标准,完善合同分级管理模式。二是实行分级审核制、分项签字制、专工审查制、责任追究制等四制,规范高压供电合同和低压供电合同的管理,提高合同修签质量;建立合同内部会签、流转分级审核责任,严把合同签约质量关,降低和杜绝合同修签错误和遗漏。三是建立合同计算机管理系统平台,统一模式,提升供用电合同管理水平。

第3篇

1 电力企业档案管理现状和问题

1.1 档案信息收集不全面、保存不完善

档案信息收集不全面、保存不完善是档案管理的主要问题,有的企业原始档案和格式不规范、不统一,文件的版面设计、尺寸不一,无法进行规范的装订,一些重要文件的签字更是颜色不一,更有甚者在原始档案上涂改勾画,为后期的档案编制带来极大的不便[1]。

1.2 档案管理方式落后

档案管理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工作方式,以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档案管理主要分为三种管理模式:分散管理、分级管理、统一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档案管理人员没有根据档案信息的类型进行分类,目前,电力企业的档案管理模式较为单一,大都选择集中管理。统一管理方式有利于电力企业的档案管理的完整性,但是这种管理模式往往给管理人员带来巨大的工作量,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1.3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也是档案管理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电力企业领导没有充分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出现重电力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因为对于建设电力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看到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在建设中往往被忽视,只有在上级检查时才进行突击整理,但是档案的管理往往差强人意[2]。

1.4 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达标

目前,我国的建设电力企业部配备的都是一些文案人员,主要负责文件的存储和发放,这些文案人员大多学历低,水平不高,建设单位对于档案管理员的培训不及时,导致文档档案的质量参差不齐。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人员不同于其他工作,需要一些综合素质较高,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士,知识面广,既懂电力企业又懂电力企业档案管理,可以更好的进行消息编辑和分类。

2 建设电力企业档案管理技巧

2.1 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电力企业要安排专人负责档案保管,在档案的管理过程中,人是占核心地位的,培养涉及学科广泛的高素质人才是关键。从事档案的管理人员应首先更新观念,积极参与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等的培训,并将这些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的工作上,同时还要兼有严谨认真、遵守制度的优良品质,绝对不能篡改和泄露档案的内容。除此之外,档案管理员还应当坚持终身学习,不断进行档案管理的方法创新。

2.2 强化电力企业档案管理制度

电力企业应当制订一套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档案管理制度,明确档案的采集流程和注意事项,在收集完整之后统一核对并进行上报,以此来保证电力企业的档案信息的质量和完整性。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当档案管理人员离职时务必做好交接工作。同时,还要进一完善和追究责任制度,明确谁来管理谁负责,一旦档案的管理出现安全和缺失等问题,应对领导进行指责。

2.3 对电力企业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

建立档案的电子化管理,有利于进行信息传递和档案查询,防止因自然因素导致纸版文档的丢失。建设单位应建立网上管理系统,将电力企业的会议纪要、企业决策、安全问题等档案全部录入。在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时,管理员需要借助扫描技术、数字压缩技术、电脑技术等方式把原始档案数字化直接上传,在档案生成的时候直接将其生成规范的档案信息,将纸质版的档案慢慢变成多媒体的形式,不单单要收集文字信息,还可以让档案变得“有声有色”,企业的照片、视频等档案也要全部留存电子档,再通过统一的档案分类代码进行归类管理,便于查询。电力企业的电子档案管理应只对有限的人授权,并对电子档案系统的访问和档案更改做好记录。

2.4 定期接受档案管理专家的检查

电力企业的档案管理部门要自觉接受档案管理专家的检查,请指出档案管理的不足和漏洞,并解答单位工作人员的有关问题。电力企业还要定期举办以文档档案管理为主题的内部考核比赛,对档案管理人员水平进行评分,对于档案保管较好的管理人员给予物质表扬,对于文档工作有疏忽的管理人员进行批评和惩罚,同时追求其领导的责任。

2.5 保证文档的保密性

文档的内容涉及了电力企业的全部过程内容,包括会议纲要、经费使用、质量等,与电力企业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因此文档档案不仅可以作为电力企业现场质量检测和安全管理的控制手段,如果电力企业出现了安全事故,档案还可以作为追究事故责任的有力证据。因此,文档的完整性和保密性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

第4篇

关键词 供电企业 消防安全管理 现状 对策

科学发展的首要工作是安全发展,落实好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尊重生命并关爱生命。我国近年来发生了较多的生产安全事件,大多是广大干部缺乏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没有想群众所想。供电企业消防安全管理是消防管理人员的首要工作,保证供电的安全。供电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直接决定电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能对火灾隐患及时查出并采取措施进行消除,为生活、生产提供稳定的用电质量,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一)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因为企业的发展往往建立在大量的财富之上的,如果发生火灾,将会将积蓄的财富毁于一旦。因此企业要加强消防安全管理,积极进行消防演练,并做好消防知识宣传工作。从而避免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即使发生火灾,也能尽量将火灾的损失降到最低。就供电企业来说,供电企业存在大量的电力设施,它们在火灾时会发挥助长火势的作用,因此对供电企业进行消防安全管理尤为重要。

(二)这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城市区域的建设也在不断扩大。这就存在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非常迅速,然而消防部队的扩充却跟不上它们的步伐,表现为消防部队严重不足,因此就要社会及企业积极地参与到消防安全管理中去。

(三)提升防灾能力和消防意识

通过消防安全管理,普及消防安全知识,供电企业员工能够增强消防知识,提升消防意识,供电企业领导能够对消防工作加以重视,积极加大经济投入,购进防火设备。只有将安全放在首位,员工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保证良好消防安全环境。

二、电力企业消防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基层供电企业消防安全教育缺乏深度

首先,很多基层供电企业领导缺乏专业的消防知识,在部门中的很多安全员,并没有经过正规的消防安全管理培训。其次是我国供电企业消防安全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员工经常到各家各户检查电力设施,很难抽出时间出来进行法规制度的学习。因为员工缺乏足够的培训,造成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存在疏忽大意的情况出现,从而导致问题发生。

(二)我国供电企业消防制度、消防措施没有进行规范化的制定

在供电企业中,有很多关于消防安全管理的预案虽然看上去非常齐全,但是就适用性来说,却不符合实际,没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例如他们制定的灭火预案,并没有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编写,缺乏相应的合理程序。部分供电企业制定的消防措施存在重视口号的现象,缺乏如何做好消防安全管理、当火灾发生时如何抢救的方法论指导,这就给消除火灾隐患以及预防火灾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三)供电企业缺乏足够的经济投入

部分供电企业对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投入不够,没有购置足够的消防设施;没有积极的投入资金加强消防培训。很多企业只是一味地用开会的方式向员工念几句口号,导致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难以深度开展。

三、做好供电企业消防安全管理的措施

(一)要落实好对新建、改建以及扩建工程的消防监督

我国消防法规中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筑工程图纸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这些工程必须要经过当地的公安消防部门进行审核。另外规定新投产电力设备要保证与消防设备同时施工、同时设计并同时投入使用,这就从一定程度上为消防安全工作提供了法律基础。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必须要做好对消防设备施工工作的管理,严格控制施工,并落实好安装质量。保卫消防部门要和施工管理单位加强联系,对施工严格把关,对于消防工程建设单位的选择,要采用施工安装质量好、社会信誉高、技术能力强的单位。保证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将安全隐患进行有效防范。消防管理人员要重视规范和标准的重要性,对消防设施进行审核,检查其是否违反了规范和标准。针对消防设施的配置以及消防器材的类别都需要切实保证实际运行的安全,考虑消防安全设施的布局是否存在经济性、合理性,其运行是否安全可靠,考虑时一定要从全局利益出发,不能只考虑局部利益而因小失大,对《消防法》以及《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严格执行。

(二)要做好消防验收和安全检查管理工作

针对变电站的新建或者改扩建以及配电室的消防验收及检查都需要严格的管理,供电企业中的消防管理人员必须要有专业的消防设备安装知识,并形成一套完善的施工规范。针对验收工作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不能对施工质量以及安装工艺的判断靠主观臆断进行,严格验收,如果存在质量不达标的情况,要工程承包单位找出原因,及时改正,对存在质量问题的设施要返工处理,从而有效防止火灾事故发生。针对施工质量和安装质量的检查工作,一定要按照国家消防规范标准进行,从而保证严格验收,把守安全关和质量关,从而为消防设备的质量和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三)宣传消防知识,并对消防安全职责进行明确

供电企业消防安全工作以预防为主,员工要学习基本的防火和灭火知识,尽量保证降低火灾发生的概率、防止火灾扩大化。供电企业不仅要重视市场经济效益,还要重视生产的安全和质量。供电企业,要严格遵守消防法律,建立健全的消防安全制度,不仅要做好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还要积极组织巡查及安全疏散设施管理等,加强对消防器材的管理,做好用电安全管理等。企业要制定好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应急疏散和灭火预案。要定期开展针对所有员工的逃生自救的实战演练。加强对灭火器材、消防设施以及消防安全标志的维护和保养,保证消防设施的质量。要保持防火卷帘、防火门、应急照明、火灾事故广播以及机械排烟送风设施能够保证正常的运行。要保证疏松通道以及安全出口的畅通,不能额外占用或者设置障碍物,在供电设备运行期间不得对安全出口进行封闭,安全疏散指示标志也不得遮挡。要防止在爆炸危险场所使用明火,如果必须要进行电气焊明火施工,需要进行审批和监护,并提前做好灭火准备,清除施工区域内的易燃物体。新上岗的员工必须要经过消防安全培训,要保证培训合格之后,方可上岗。

(四)日常消防安全工作管理

因为在供电企业中,存在较多的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内容。对于消防设备安全运行的检查,主要是检查是否存在锈蚀或者失去效果即将报废的防火设施,将防火设施加以更换,并及时进行充装。如果供电企业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必须要对该设备加以定期检测,保证设备运行的良好状态。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要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体系,对企业员工加强消防安全教育,保卫消防部门要定期针对员工开展消防安规考试,并做好培训工作。

四、结语

供电企业为人们生活、生产所需用电提供支持,是国民经济生产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要做好供电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为我国供电企业的稳定运行提供保证。

(作者单位为国网绵阳供电公司检修分公司)

[作者简介:王卫兵(1966―),男,四川盐亭人,本科,助理政工师,主要从事消防电力设施保护技术工作。]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办公室工作;创新

一、电力企业办公室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管理制度尚待进一步规范

进一步规范化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是办公室管理创新的根本出发点。但是就目前电力企业办公室管理工作现状分析,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地方。比如,许多电力企业加大了8小时紧急情况处理力度,但是对于8小时外紧急情况,就缺少相关必要的规定和应对措施。虽然许多电力企业都部署了值班工作,但是任然无法满足突况下处理需求。这些不规范的方面,一方面使得工作人员的负担增加,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工作效率,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工作效果,已经影响了电力企业的公开形象。

(二)深层次服务不够

办公室工作的角色定位就是要做好综合性的工作,做好督察、调剂、搜集信息等琐碎但是重要的事情。目前电力企业的办公室人员在事务性工作中投入的精力较大,对于琐碎的工作做的不够到位,不能全面的为领导提供深层次服务,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能恰到好处的谋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不能充分发挥参谋助手的作用。

(三)人员素质亟待增强

电力企业办公室编制比较少,因为工作人员往往需要身兼数职,工作比较琐碎压力比较大,长期繁琐的工作导致很多办公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做事凭借“经验主义”、“拿来主义”情况较多,甚至“想当然”或“闭门造车”,缺乏与兄弟单位的沟通:一些刚就任的年轻人,实践经验少,特别是对新设备、新技术了解不多,不会管理或不敢管理。

(四)协调的能力有待提高

办公室工作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在管理的各个层面、渠道进行正确沟通。然而,目前,电力企业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协调能力普遍有待提高。在工作中彼此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极大地增加了管理成本,制造了许多不必要的管理障碍。

二、提高电力企业办公室工作水平的主要对策

2.1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合理的办公室规章制度

电力企业改革首先就是要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使得电力企业的管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管理制度的设立要反应出办公室工作的规律和特点,要具有可行性,既要能够有效约束办公人员履行岗位职责也要保障办公人员的切实权利,保持员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建立和健全办公室规章制度,可以使得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行为有章可循,促使办公室人员的行为、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标准化、模式化,从而更好地方发挥其职能。

2.2要创新服务理念

工作创新源于理念创新。当前,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树立以服务于经营工作为中心、带头贯彻电力企业的各项决策,弘扬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的新型服务理念,以创造性思维去思考和实践,不断提高执行力和整体工作水平。要转变思维方式,从原来的“领导交办什么就办什么”向“怎样去办、怎样办好”转变。围绕中心工作,做好工作计划。保证工作有条不紊,落到实处。要强化效率意识。办公室是一个单位的综合部门,每个人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着整个单位的工作成效。因此,必须增强时间观念,保持高节奏运转的工作态势,强化雷厉风行的效率意识,努力降低各项服务工作中人、财、物的成本,营造严谨求实的工作氛围,实现效率和效益的有机统一。要强化协调意识。协调的目的在于统一认识,统一步调,严明纪律,避免日常工作中出现扯皮、推诿现象,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顺利实施。

2.3积极推动管理工作创新

作为电力企业的办公室,除了处理日常事务,还要有谋大事、抓全局的创新理念。工作中,积极推动观点创新、理念创新、管理工作创新,对各部门间综合协调、综合决策、综合管理应投入更大的热情和精力。不能只注重眼前的工作,而缺少长远全局的观念。提高工作积极主动性,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不断净化细化工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搜集信息,为领导层和决策层提供最真实的详尽的数据;其次,要做好信使和传达媒介,真实客观反映基层的情况,反映基层合理要求也是办公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要不断学习和武装自己,认真学习和研究企业的相关文件,领悟感受企业的发展变革方向,不折不扣地履行上级领导布置的任务。

2.4创新服务机制,做好办公室的协调工作

服务机制的创新,是办公室工作创新的重要内容。要从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流程、标准和规范人手,进一步理顺关系,形成统一协调的工作程序,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使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创新服务机制必须处理好下面几对关系:

一是把握好全面与重点的关系。办公室工作人员应该有全局的眼光和意识,要培养高度的责任心。看待问题,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重点问题,鉴于办公室工作的琐碎和复杂的特点,办公室工作人员应该在工作精力上有所侧重,集中精力做好重点的政务工作。

二是把握好对上服务与对下服务的关系。办公室是上下级沟通的桥梁和媒介,工作人员要本着服务一致的态度,充当好媒介,遵从上级领导指令的同时,也要富有激情地为基层服务。对待上级,要本着服从但不盲从的宗旨,对待下级,要本着良好的服务态度,平和、真诚地对待同事,营造良好的和谐的工作氛围。

三要把握好内外关系,对外要争取支持协作,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对内要争取团结。对待基层工作者,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工作,并真诚地反应他们工作中的合理的问题;对待上级要加强联系沟通,通过信息反馈、工作交流、请示报告等方式汇报工作。

办公室协调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文稿的协调。文稿的创作不是闭门造车的过程,要充分征求各个相关部门的意义,遇到意见不一致时,尽可能地通过协商来达成一致。(二)事务的协调。如领导交办事项、会议决定事项、各种联系联络等,都需要办公室具体组织协调。(三)会务的协调。办公室工作人员要细致耐心,在安排会务时,从时间确定、参会人员人数确定、缺席人数、原因、文件起草等各个方面都要做出周详部署,确保会议的顺利进行。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部门与部门之问、上级与下级之间、下级与上级之间的联系与交往日益增多,协调的作用日益突出。只有充分重视协调工作,才能在频繁的交往中,架起融洽关系的桥梁,为领导、为集团做好高质量的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内蒙古;电力工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129-03

作为现代社会使用最广泛的二次能源,电力在所有能源中占有重要地位。电力工业主要通过应用电力技术,把各种化石能源、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一次能源转化成传输使用方便、高效清洁的二次能源,可以提供优质终端服务,并能改进系统效率,控制环境污染 [1]。电力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工业的发展水平。它的发展要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并向来采用以适度超前于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展原则 [2]。

在全球经济饱受金融危机冲击的2008―2009年,作为实体经济的电力工业也未能幸免,电力市场不断出现需求低下等严峻问题。但是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前景仍处于上升时期,预期中国经济要保持长期平稳发展的势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仍然要坚持能源优先发展战略,以能源工业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其中电力工业将仍旧保持较快增长态势。电力工业顺应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面对困难,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积极发展电力工业也成为中国保障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加快发展电力工业的战略意义

(一)发电量与原煤储量均居中国首列

党委、政府根据区域优势,实施大力发展电力工业战略。从1990年开始实施“煤从空中走,电送北京城”的“西电东输”战略,为解决华北地区的电力短缺作出了贡献;同时,电力企业本身也不断加强体制改革,扩大发电装机容量及规模,加快农电建设以及技术改进等各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在全国电力工业比例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据资料显示,2008年全国发电量总计34 669亿千瓦时,其中内蒙古发电量为2 136亿千瓦时,居全国第四位。①

众所周知,内蒙古火力发电工业发展较为迅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内蒙古托克托火电站在2008年末装机容量为480万千瓦,具有8台60万千瓦发电机组,发电量为231.53亿千瓦小时;内蒙古达拉特电站到2008年底装机容量318万千瓦,配有6台33万千瓦、2台60万千瓦发电机组,年发电量为155.05亿千瓦小时, ②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内蒙古电力工业已具备规模型电力企业的条件。

(二)依托现有资源,易于形成产业链,电力工业发展前景广阔

内蒙古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主要以煤炭资源丰富而闻名。内蒙古煤炭远景储量约1.2万亿吨,占全国煤炭储量的四分之一,煤炭质量好、煤种齐全、易开采、煤炭运输便利而发电成本低、用电市场成长好等一系列特点为电力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产原料。

内蒙古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丰富,全区10米高度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居全国首位,太阳能总辐射居全国第2位。经过多年的新能源开发和建设,内蒙古已在风能、太阳能领域取得较好的成绩。2008年内蒙古全口径电力装机为4 500万kw,成为中国重要电力基地,其中40%的电力输送到北京和东北三省,少量输至蒙古国 [3]。截至2009年5月底,内蒙古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已达315.28万千瓦,居全国首位。③

其他太阳能及生物质能发电技术也在当地广泛运用,为中国节能减排、科学发展观之倡导新型能源发展政策实施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对中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参考价值。

二、内蒙古电力工业发展现状

2007年底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形势及用电市场下滑等问题开始显现,内蒙古电力工业也面临严峻挑战,但是内蒙电力行业在艰难中求发展,积极创造效益,拉动内需,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自身亦成功抵御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成功抵御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稳定、发展目标

以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内蒙古电力公司)发展情况为例,作为内蒙古电力工业的代表型企业,它是中国唯一独立的省级管理电网企业,是唯一国有独资特大型电网管理企业,负责除内蒙古东部赤峰、通辽之外的自治区10个盟市供电营业区的电网建设、经营、管理和农村电网工作。

内蒙古电力公司在金融危机中始终以合理配置资源,投资效益最大化,节能减排等为公司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市场和负荷需求安排规划,逐步实现稳定与发展目标。2008年,内蒙古电力公司完成售电量984.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11%;东送电量完成201.0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39.71%。完成总产值352.16亿元,同比增长17.27%,其中售电收入304.47亿元,同比增长16.81%;电力公司下属施工企业完成产值29.79亿元,多经企业完成产值17.9亿元,实现利税16.51亿元,同比增长11.51%,其中利润总额6 321万元 [4]。

经济增长最直接的效益是社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内蒙古电力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最大受益方是当地社会、民生、基础设施的改善。内蒙古电力公司在“十五”期间,在“新农村、新牧区电网”建设方面完成了全区范围内324个行政村、700个自然村、11万户农、牧民用电难的问题,减轻农、牧民用电负担共3.4亿元,并且行政村、户通电率分别达到97.3%和98%。截至2008年,内蒙古电力公司以服务于全区电力需求的原则,实施“户户通电”工程,解决了2.5万农牧民的通电问题。除此之外,大唐电力、神华煤电、华能煤电等大集团在当地的投资和建设形成了内蒙古以电力产业为主要产业特色的现状,带动内蒙古的工业化水平迅速提升。根据资料显示,2007年内蒙古工业增加值增加到2668.58亿元,工业占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31.7%提高到2007年的44.3%,提高12.6个百分点 [5]。

(二)尚存在内部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落后、电网运行不稳、电网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内蒙古电力工业长期以来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上大压小、提高科技研发水平及保护环境”等政策,不断加深改革,在扩大电网、清洁发电等方面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出于电力工业本身是一个以能源消耗为特点的产业,决定了它要从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着手探索未来发展方向。内蒙古电力工业作为中国电力工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其他地区电力工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1.区内电力工业内部结构还不够合理

在电力发电装机中,火电比重过大,小型火电机组比重较高,造成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负面影响。

2.电网管理体制不适应发展需要

电力作为商品,其发展速度和规模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电力市场的载体是电网,电网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内蒙古电网归自治区管理,与国家电网公司的关系是完全独立的电网企业关系,也就是说内蒙古电网供电区域内的电力市场与国家电网区域的电力市场的关系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电力市场,因此,内蒙古电网区域内上网的电厂所发电力,原则上全部由内蒙古电网包销,除少数点对网直送电厂。虽然内蒙古电力工业在发展中不断扩大电网建设,增加了一定的售电量,但内的经济社会对电力需求的增量与内蒙古电网区域内近几年投产的发电装机相比只是个零头,所以出现了大约48%机组不能正常运行,导致大量窝电的现象。

3.电力工业是技术性很强的行业,它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违背这一基本原则必然是劳民伤财直至严重破坏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内蒙古电网在发展中曾有这方面的沉痛教训。2004―2006年间投入近30亿元资金建设220千伏东西部3 700公里即从自治区西部额济纳旗到东部满洲里的区内大联网工程,虽然成功建成,但因电力技术薄弱等原因未能达到安全、稳定的技术要求,造成不能联网只能断开运行的局面,也就没能实现将西部电力送到东部的初衷。

4.电源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破坏生态环境

“八五”期间内蒙古丰镇电厂装机达120万千瓦,其中80万千瓦空冷机组因电厂用水靠当地地下水,致使水位下降,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用水造成严重后果,导致群众上访不断,电厂多次赔偿,在当时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内蒙古西部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严重缺水,锡林河已干枯断水,但是这里仍在利用地下水发电,建起煤化工产业……。从本质上来讲,在内蒙古这样严重缺水的地区,遍地开发建设耗水特大的煤化工产业,必然影响和制约包括电力在内的其他工业及生活用水需求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平衡也会造成恶劣影响。

三、进一步加快发展内蒙古电力工业的建议 [6]

在“十二五”期间制定了绿色能源发展规划,力求将内蒙古建设为国家新型绿色能源发展基地。为实现这一能源发展战略,笔者认为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电网建设,坚持电网与发电的有效结合,有效扩大绿色能源外送规模

为坚持电网建设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原则,内蒙古电力工业要从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和作为中国西电东送基地、风电基地的战略地位的大局考虑,抓住国家东北网、华北网电网规划的机遇,努力争取东北、华北、西北三个临近电网增加吸纳内蒙古风电的规模,在中国电力市场赢得主动权的同时保障电力上下游产业稳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并且,尽快解决和完善电网管理体制,使内蒙古电力基地早日融入中国电力大市场以促进内蒙古电力工业发展的科学化、市场化进程。

(二)以资源优势制定发展战略,在优化火电的基础上,坚持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形成火电、风电、太阳能、地下煤气发电的一体化发展原则,增强能源发展竞争力

举例来说,内蒙古有大量埋深适当的褐煤,我们可用新技术直接在地下气化成煤气,它既可供燃气轮机发电,也可为城镇居民供给煤气。如果这项技术得到大力推广与应用,未来的内蒙古电力产业与现行空冷机组相比将能够为中国节约大量水资源,并能够对内蒙古电力企业所在地环境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三)继续淘汰、整顿发电煤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以及输配电损耗的老旧输配电设备,持续使用高效节能的发电及输配电设备,提高能源效率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电力工业不断加大技术和装备的投入使用,成功地将国家20%的单位GDP能耗下降指标提高到25%,在能源使用效率方面成为同时期中国其他省份的排头兵。2007年,关停小火电103.2万千瓦,占到中国关停总量的1/10。其中,北方联合电力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整顿、关停小机组,占内蒙古全区电力关停总容量95%以上。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坚持以这样的措施进行改革,势必能够促进内蒙古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推进电力工业技术进步,提高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

内蒙古电力工业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所呈现的卓著表现要求电力企业不断引进人才,提高电网运营技术水平,促进电网装备制造业自主化设计和自主研制开发能力。并且,要积极培养人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努力打造勤奋敬业、业务精湛、专业齐全的科技队伍以保障内蒙古电力工业稳定发展。

(五)全面落实“节能减排”政策,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塑造经济增长与环境友好同步发展的能源发展工业形象

为了保障内蒙古电力工业顺利发展,应当坚持国家“节能减排、降低能源消耗”的能源工业发展政策,继续在全区电力企业中普及环保技术、洁净煤技术。如提高生物质能利用率,煤层地下气化,制止煤化工无序发展,加大脱硫脱氮设施安装投入,降低碳的排放量,减少二氧化硫、氧化氮排放量等方面的努力都是成为绿色能源基地的战略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能源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朱永.关于新形势下发电企业科学发展若干问题的研究[J].中国国电,2009,(5).

[3]杨芳,陈晓东.风电占比的分析[J].中国风能,2009,(5):44.

[4]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工作会暨三届四次职代会会议材料[R].鄂尔多斯电业局,2009:1.

[5]赵振方,赵帅春.内蒙古电力工业发展突飞猛进[EB/OL].北方新闻网,省略,2007-06-25.

[6]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蒙古2009―2015年绿色能源发展规划[J].中国能源报, 2009,(13).

[7]陈德铭,张国宝.能源管理工作手册[K].北京:北京市场出版社,2008:97-109.

[8]王罗春,张萍,赵由才.电力工业环境保护[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5.

[9]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行业节能减排政策综述及规章选编[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10]张立辉.发电企业竞争力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WU Yun-na

(Economics School,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第7篇

关键词:电力工业;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节能减排;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马秀琴(1963-),女,天津人,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张秋生(1985-),男,河北三河人,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天津 300401)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214-03

“十一五”前四年,中国依靠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效提高,累计节约3.91亿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69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837万吨。供电煤耗进一步下降。2009年平均供电煤耗较2005年下降30克/千瓦时,达到340克/千瓦时,提前完成了“十一五”355克/千瓦时的目标,位居世界先进水平之列。线损显著下降,2009年全国电网线损率6.72%,比2005年下降了0.49个百分点,累计节约电量399亿千瓦时。[1]

中国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与2010年相比,2015年电力工业年节约标煤2.70亿吨,减排二氧化碳6.69亿吨,减排二氧化硫578万吨,减排氮氧化物254万吨,2015年电力工业单位GDP能耗降低0.061吨标煤/万元,对实现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目标的贡献率达到37.03%。[2]

为了解中国北方电力工业的能耗现状,指导电力工业更加有效地采取措施节能减排,按时完成国家制定的“十二五”规划指标,本文针对中国北方五个典型的电力企业进行了能耗调研。本次主要对企业的能源利用情况、企业的主要设备使用情况、污染物排放、节能技术、节能计划以及电力行业面临的障碍等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能源利用情况及主要设备

本次调研了五家典型的电力企业(简称A、B、C、D、E公司)。调研的5家企业在能源利用方面,以燃烧煤炭为主,在设备大修时使用一些外购电、在点火时使用成品油作为助燃剂。据调查,5家企业均使用了煤,有3家企业使用成品油,2家企业使用外购电。可以看出,各企业主要使用的能源还是以煤、油为主的传统性能源。

所调研的五家企业主要利用煤发电。根据调查显示,五家企业的主要生产设备为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燃煤供热发电机组。

二、能源消耗及节能情况

1.综合能耗及污染物排放情况

根据调研结果,五家企业的综合能耗差异很大,原因在于各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设备以及生产技术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以调研结果中综合能耗最大的D公司为例进行介绍。D公司年生产能力为1200MW,主要产品为电力。该企业只有一条主耗能生产线,其综合能耗见图1。

本次调查的主要污染物包括CO2(二氧化碳)、SO2(二氧化硫)和COD(化学需氧量)。根据收集的调查表资料显示,2006年至2010年各企业CO2、SO2和COD的排放总量均有逐年下降趋势。特此,以A公司为例进行介绍,数据显示2010年SO2排放总量比2006年下降了95.33%,CO2及COD排放总量也有所下降,详细数据见图2、图3。

2.调研企业节能技术

为了响应“十二五”规划的相关号召,被调研企业采取了一些节能减排的技术。在此介绍五家企业中的两家。

(1)D公司。采取的节能减排改造:一次风机4台、凝结水泵2台(一台运行,一台备用)加装变频器;汽轮机插管改造;循环泵高低速改造;循环水系统两机三泵运行方式改造;电除尘智能控制系统改造。下一步改造计划:两台汽轮机通流改造。

(2)B公司。2010-2011年先后完成了一号、二号机引风机变频改造,改造后节电率达30%以上;2010年完成了一号炉除尘器高频电源改造,改造后厂用电率下降0.15个百分点;2011年对二号机进行了叶顶汽封改造,机组热耗比修前下降147千焦/千瓦时;目前正进行热网疏水泵变频改造;2012年计划完成一号机叶顶汽封改造、二号炉除尘器高频电源改造、一号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等节能技术改造。

三、能耗分析

1.单位产量综合能耗

2006年至2010年五家企业单位产量综合能耗趋势对比见图4。

根据图4可以看出,五家企业的单位产量综合能耗都有不同程度地下降,整体处于下降趋势。其中C公司于2009年投产,且没有供热,主要产品只是电力,因此运行不是很稳定,单位产量综合能耗偏高且不是很稳定。

根据调查数据,依据各企业2010年单位产量综合能耗数据与国家标准进行比较,其中2010年国家单位产量综合能耗为335克/千瓦时,[3]见图5。

根据调研数据,五家电力企业2010年单位产量综合能耗与国内先进电厂单位产量综合能耗进行对比分析,其中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厂在节能环保方面处为国内领先水平,其2010年单位产量综合能耗为279.39克/千瓦时,[4]特此与其进行比较,见图6。

依据图5、图6不难看出,热电联产电厂存在着发电效率低、能源浪费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从分析数据中可以看出,该城市热电联产厂的能耗标准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是,和国内先进的发电厂能耗标准相比还有很大的不足,在节能减排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万元产值综合能耗

根据调研数据,2010年该五家电力行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对比见图7。

根据五家电力企业调研数据显示,2010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最高的为D公司,其值为9.7吨标准煤/万元,较2007年相比下降了10.47%。其中最低的为A公司,其值为5.81吨标准煤/万元,较2006年相比下降了6.6%。

四、国内电力工业节能最佳实例

1.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有限公司

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有限公司随着技术创新的持续推进,2009年和2010年在同等负荷率下供电煤耗实现282.16克/千瓦时和279.39克/千瓦时,先后大幅刷新了自身创造的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突破280克/千瓦时最低煤耗整数关口的电厂。

主要节能技术:第一类是锅炉及相关系统效率提升技术,如锅炉的节能启动系列技术、零能耗脱硫技术。第二类是汽轮机及相关系统运行效率提升技术,如设计参数及运行调节方式的优化、广义回热技术。第三类是防止机组效率下降的系列技术,如超超临界机组蒸汽氧化及固体颗粒侵蚀预防系列技术的应用等。[5]

2.天津IGCC(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示范工程

本工程项目是我国首台25万千瓦级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简称 IGCC),采用中国华能集团自主研发的2000吨/天级气化炉。本工程的主要技术指标:全厂功率26.5万千瓦;发电效率48%;供电效率41%;发电标煤耗255.19克/千瓦时;气化炉热效率95%;冷煤气效率84%;碳转化率99.2%。工程2009年开工,2012年建成投产。

IGCC是将煤气化技术和高效的联合循环相结合的先进动力系统,发电效率高,且环保性能极好,污染物的排放量仅为常规燃煤电站的1/10,脱硫效率可达99%,氮氧化物排放只有常规电站的15%~20%,耗水只有常规电站的1/2~1/3。在IGCC系统中,煤经气化产生合成煤气(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氢气),经除尘、水洗、脱硫等净化处理后,净煤气到燃气轮机燃烧驱动燃气轮机发电,燃机的高温排气在余热锅炉中产生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IGCC具有发电效率高、污染物排放低等特点,并在捕集二氧化碳方面具有成本优势,被公认为是未来最具发展前景的清洁煤发电技术之一。[6]

五、电力行业现存法律法规及融资方面的障碍

电力行业现存的主要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电网调度管理条例》《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电力设施保护条例》 和《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

电力行业的融资问题:一是电价可接受性及收入保证问题。在电力融资项目建设投入运营后完全由市场调节,国家不再进行价格补贴,导致投资者必须准确核算成本和利润才能保证合理的利润水平,使实际电价水平与用户可接受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妨碍了项目融资的成功实施。二是相关法规还不够完善。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法律,对引导、规范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开展项目融资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证。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个专门针对项目融资的法律文件,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还处在无法可依的状态。此外,目前还没有一个机构对项目融资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统一管理,使投资者和贷款银行不能得到正确的政策信号,影响其对项目融资的兴趣和信心。

六、结论

我国能源资源的基本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探明的资源储量折算为标准煤,煤炭资源占85%以上。根据此次调研的结果分析得之,北方电力工业主要以燃煤电厂为主,煤炭资源消耗巨大,随着我国发电技术的不断进步,发电设备的不断更新,北方电力工业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在技术方面进行了更新改善,主要包括汽轮机、除尘器、水泵以及余热回收装置的改造,大大减小了能源消耗。此外,在污染物减排方面五家企业的年均CO2、SO2、COD排放量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环保成绩突出。

被调研的五家电厂 2010年单位产量综合能耗普遍低于国家2010年规定的335克/千瓦时,超标完成了国家“十一五”规划要求,同时,企业的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也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与国内先进的节能减排企业的单位产量综合能耗279.39克/千瓦时相比,还有很大的不足,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进一步改善发电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国家及时完善电力工业的相关法律法规,解决电力工业一系列的融资障碍,才能使我国电力工业更快、更好地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相关要求。

参考文献:

[1] “十一五”期间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EB/OL].(2010-12-21)[2012-10-21]..

[2]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综述报告研究分析 [EB/OL].(2012-03-20)[2012-10-21]..

第8篇

关键词:电力管理 体制改革

一、城市电力管理体制改革的地位与作用

1、城市是电力体制改革中不容忽视的管理主体之一

党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作为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而城市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能源供应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电力是重要的二次能源,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重要的公用事业,电力安全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安全,从而影响到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安全。多年来,我国能源短缺和电力供应的问题未能根本解决。很多城市的管理者不了解城市电力供应的问题,对于电力供应的安全性、电源结构的合理性,以及经济承受能力与城市竞争能力之间的关系缺乏足够认知。

2、城市电力管理体制改革现状。

首先,城市电力管理体制改革缺乏理论指导。电力管理体制改革相关研究本身就滞后于改革实践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发展迅速,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发电、输电、配电各环节实行一体化垄断经营的旧的电力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国务院于2002年3月确定了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打破垄断,引人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理论界的研究也就是围绕着政府既定的改革目标展开。由于缺乏理论研究的先导性,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始终是步履维艰,并屡遭非议。

其次,电力体制改革更多的是侧重于技术层面。电力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环节,由于电力工业的特殊性,由于电能产品的特殊性,电力体制发展历史等因素,目前电力体制改革更多的是侧重于技术的层面,工具的层面,改革目的旨在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缺少对电力管理体制宏观层面、政治层面的思考和运作。电力管理体制改革没有充足的价值理性考量。由此导致电力体制改革理论也多是侧重于技术层面的研究。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人,有必要研究如何加强政府监管,对电力监管的模式、手段、方式、方法作出有益的探索。在电力行业的垄断问题日益为社会所重视和非议的背景下,有必要从公共管理视角下对电力体制改革、对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市场体系作出深入的思考,有必要在公共管理的背景下探索城市电力管理体制改革的合理路径。

二、公共管理模式-城市电力体制改革背景的新趋势

l、建国以后到1993年,我国电力管理体制改革是在统治型治理模式之下进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经济形态上是计划性的管理手段,在社会治理的层面则是统治型的治理模式。行政权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政府内部结构是垂直的集中的层级节制的统治型模式,政府和社会之间也是权力层级节制的统治模式,公共领域侵吞私人领域的空间,私人领域没有自由独立的权利。电力管理体制也是一种政企合一、垂直垄断的管理体制。从1949年到1978年,由于电力工业管理实行的是以计划经济为背景的政企合一、垂直垄断的管理体制,电力工业管理体制的主线始终是以中央管理为主,大区电业管理局分片管理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城市作为电力管理主体没有生长的土壤。作为电力行业的主管部门,不论是燃料工业部还是电力工业部,对电力工业都是实行集中管理的体制,尽管后来的水利电力部作为主管部门,对电力工业实行了分散管理的尝试,但也没有改变政府直接经营管理电力工业的体制。1975年10月17日国务院批准了《跨省电网管理办法》,重申跨省电网的统一管理体制。

2、统治模式向管理模式即公共行政模式过渡中的城市电力管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反映在社会治理模式上就是统治型治理模式向管理型治理模式的过渡。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主体的形成,是契约精神的体现,也是政府与社会平等关系的开端。私人领域本着自由契约精神彼此互动交往,政府不再能任意践踏市场中平等主体一的私权。从1978年到1997年,电力工业对政企分开、市场化管理体制改革。在这种思路下自1993年我国《宪法》确立“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电力体制改革进人了紧锣密鼓的准备阶段。如果说1993年电力工业部从能源部独立出来只是一个形式的话,1997年国家电力公司挂牌,则标志着电力体制出现了本质的飞跃。

在这一阶段,初步搭建了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在电力行业管理的合作互动结构形式。在此期间中央电力管理部门经过了电力工业部、水利电力部、能源部、电力工业部四次变更。在电力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曾研究过全面包干经济责任制,简政放权、自负盈亏、以电养电等方案,最后成立了华能集团公司及各大区的电力集团公司,这一时期的电力改革朝着国务院提出的“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的电力体制改革原则进行。1988年12月成立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在网省,电力管理局、电力工业局的基础上成立电力集团公司和省电力公司。由此,实现了电力工业的行政管理、企业管理和行业自律性管理职能的初步分开,电力行业管理主体结构框架初步搭建。但是由于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过渡性,专业化的行业监管机构尚未建立,多元主体在权力关系和法律关系等方面没有明确,其职责和功能基本上还是含混不清。所以,只能称这一段时期搭建了多元主体治理的草图,没有形成真正的多元共理构架。

与建国后我国城市化进程相比较,尽管城市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城市也是电力供应和消费的重要主体,但是,在统治型和管理型治理模式背景下城市始终不是电力管理的一级实体单位。

第9篇

关键词:超导电力技术;电力工业;电力系统

中图分类号:TM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9-0071-02

2010年上半年,世界范围内的超导电力技术的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80亿美元,预计在未来几年,这个数值还将持续增加。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在未来的电力工业领域中,超导电力技术将作为一项尖端技术储备,并得到广泛的应用。超导电力技术的发展情况将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国内外的一些专家、学者纷纷表示,一个国家想要保持电力工业的尖端优势,超导电力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是重中之重。

1 超导电力技术的发展是国家的战略需求

我国想要在超导电力技术产业的竞争当中占得先机,就必须积极制定超导电力技术的发展规划,部署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同时,对国内的各种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对现有的机制进行改革创新,我们要深刻地明白,超导电力技术的发展是关乎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大事。我国电力系统的容量和电网的规模越来越大,现如今,我们正在致力于电网一体化的工作,力求将全国各个省份的电网联接起来。如此大规模的电网对于其自身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非常之高,因为一旦发生电力事故,其影响的范围将会非常大。当下,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元素,并逐渐呈现出向工业领域渗透的趋势,而这些都要仰仗于强大的电能支持,现在生产企业对于电能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为电能的质量会对一些生产设备产生巨大影响,严重的情况会直接导致设备的停机,从而产生严重的事故,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也正是因为电力系统中存在的种种缺陷,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

现如今我国电力系统的短路容量非常大,如果对这些短路电流不加以控制,势必会对企业的工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会致使整个电力系统的崩溃。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美国发生的两次重大的停电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目前,美国已经将停电事故提升到了国家安全的高度。而在我国的输电系统中还没有设置限流设备,而且快速熔丝更加不具备自动复位的基本功能,我国目前只能够着力于对电网运行方式以及结构上的改造,然而此项改造的造价非常之高。国际上在处理短路故障问题上,普遍采用断路器对线路开断的方法,而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相对较为被动,想要提高开断容量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我们必须对现有的技术进行创新,利用高新技术有效控制短路电流,进而扩大电网的规模。我国的电力系统仍旧存在着一些缺陷,这些缺陷严重地制约了电力系统的有效性以及灵活程度。电力系统的关键在于:电能在产生、输送、供应等环节中需要达到一个平衡状态,一旦出现失衡,便会造成严重的电力事故,进而给国家和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电力事故发生率已经呈现出了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每次电力事故的规模以及损失却在大幅度攀升,特别是在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电力事故会对各行各业的信息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提升电能的品质,让电力系统更加趋于稳定、安全、可靠是从业人员需要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

2 电力系统改造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我国现行的电力系统储备技术主要是以抽水的形式进行,这种技术的优点在于可以提供时间较长、功率较大的电能,其缺点在于,抽水储备技术的反应非常之慢,一旦电能功率发生瞬间失衡,不可能对其产生有效的补偿措施。对传统的电力系统进行改进和革新的工作难度很大,因为传统的电力系统中的导电材料主要以铜、铝等金属为主,这些金属材料具有不易更换、结构紧密的特点,这无形当中增加了系统改造的难度。此外,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发电量都要依靠燃煤,这种形式会引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最近10年里,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令世人瞩目,城市化进程加快,这就使得城市人口越来越集中,人口密度的提高势必会导致电能需求量持续增加,同时电网建设的占地面积也会不断增长,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拓展思维、积极创新,力求改变当前电力系统的格局,从实质上进行变革。此外,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应当将工作的重心转向开发新能源上,充分利用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全新的发电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压力。虽然目前这些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方式还存在诸多不足,尤其会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对此,我们应当开发出全新的技术手段,有针对性地弥补这些不足,进而改善电能品质。

3 超导电力技术的现状

现如今,国际上开发出的高温超导限流器、超导变压器已经进入了运行阶段,我国自主研发的高温超导电缆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电力系统当中,在本世纪初,我国就成功研制出了交流高温超导电缆系统,并基于此提出了超导变压器原理,其开发工作仍旧在进行当中,预计在两年之内便可研制成功,到那时,我国将拥有世界上输出电流最高的超导变压器。目前,我国已经着手研制超导电动机,并在中国科学院的全面支持下,推动超导电力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的一些科研单位启动了一个又一个高温超导技术科研项目。与此同时,国内的一些电力公司与国外企业的进行合作,致力于超导电缆的研发,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单相高温超导电缆的开发已经初见成效,并预计在短期内投入运行。

4 超导电力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前,高温超导限流器已经与高压输电网相适应,其开发原理应逐渐趋于多元化,未来的高温超导电缆将主要应用于距离短的场景,而对于长距离超导输电电缆目前还有许多技术障碍亟待解决,想要将其实用化仍旧需要克服许多技术难题。

就目前的超导变压器而言,容量只有达到一定标准才能发挥出其优势,所以我们应当重点开发出大型设备,然而有些场合对设备的占地具有明确的限制,而高温超导变压器恰恰可以发挥出其占地面积小的优势。

多电压等级和交直流输电功能仍旧存在于电力系统当中,这就导致了超载现象频发,加之电气设备的老化,严重影响电力系统的供电能力,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就是采用超导电力技术。因为该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电网的输送量,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电网的损耗,对于电能的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而且利用此技术对电网进行改造,具有造价成本低、安全、稳定性能高等特点,加速了建造大规模电网的进程。除此之外,利用超导电力技术建造的输电系统,完全可以将发电厂建在远离市区或是煤矿附近,在节约能源的同时,更加有利于环境的改善,进而从实质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5 结语

超导电力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利用该技术可以解决电力系统中的诸多问题,进而使电力系统稳定、安全、高效地运行。可以说这是一项关系到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大课题,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肖立业.超导电力技术应用前景分析[J].技术物理科

学,2008,(3).

[2].超导电力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电网技术,

2008,(28).

[3]王银顺.超导电力技术基础[M].北京:科技出版社,

2011.

[4]林良真.超导电力技术发展与展望[J].科学新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