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1 17:28:35
导语:在出版行业调查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这个话题,我想在这里讲这样一个体会,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新形势,从三个方面和大家交流:
1.中央的充分重视,今年以来,开了几个座谈会,刚才万总也说了,开了很多的媒体融合座谈会,有公开的会议,还有自己内部组成的,这些座谈会都是在找方向,从的角度都在寻找下一步的方向是什么,从中央开始高度重视这件事,我们国家的金融体制有这样的优势,只要中央重视了,发展马上会有大的变化。
2.行业的变化,我们有一个《国民阅读倾向调查报告》,这个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搞的读者阅读调查报告,这个是总署资金支持的项目,从这个报告来看,在八年的时间里,传统纸质阅读媒体累计下降了50%多,新媒体阅读提高了40%多,这个一升一降体现出了这一巨大变化,读者的流失,读者从传统媒体、纸质媒体向新媒体的转移带来了直接两个后果:一是广告的流失;二是发行的流失。这两个后果体现出了我们的主业现在开始出现的明显的下滑,没有特别权威的统计,但是央视的统计公司和慧聪统计的数字都不一样,因为他们统计有的是把广告版不算,但是总的来说下降的趋势还是很明显的,12―15%是没有问题的。总署也有一个统计,每年一次《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这个报告里面有一些数据也显示出了形势非常不乐观,我们的统计数字本身水分很大,从这个水分很大的统计数据来看也是非常不乐观,这是逼着我们做新旧媒体的融合。
3.从媒体微博发展的角度来看,传媒杂志社和灵思在2012年做了首届媒体微博年会,去年我们又了2013年媒体微博的报告。2012年媒体微博这个数据来看,到2013年新增了40%,可见媒体对新媒体还是非常认可的。影响力排名前100名里报纸占到了42%,本来我们是在这个里面的体量并不算大,差不多半壁江山都占据了,说明了报纸的微博发展得比较好。报业利用微博的新媒体做得非常好,这种趋势要发展下去。
4.从《人民日报》的影响力来看,我们和上海交大共同做了一个“大学生喜爱的媒体调查”,今年发了一万份问卷,涵盖了140多家高校,在纸质媒体里面《人民日报》得了第一,去年我们做的调查是排后的,别人看到了以后笑了,觉得有可能吗,是不是数字有水份,我们当时就问交大的教授,这里面能不能保证百分百的真实性,纸质的肯定是没有多少人去看,自从人民日报社的微博上线以来对人民日报的提升起了巨大的作用。并且这样一个数字让我们听起来都是很不可能的。这个确实是为提升人民日报的影响力作出了贡献。人民日报利用新媒体,完全使他们的影响力进行了提升。证明了传统媒体,尤其是报业与新媒体融合的潜力是巨大的。
1.加强认知与认同
由于缺乏引导,我国报业产业创新的观念和氛围还不够浓郁。据《中国传媒创新能力调查报告》显示,报业产业创新系统的建设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在相当多的领导干部中也未形成共识。40%的问卷提到,阻碍创新活动的外部因素是缺乏鼓励报业产业创新的社会氛围。因此,要实现报业产业创新能力提升,首先需要的是加强民众对报业产业的认知与认同程度。
报业产业不仅可转化为资本,产生可观经济效益,还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报业产业的认知对于个人来说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认识,激发民族感、家园感、自豪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于国家和政党来说,决策要依据国情,符合民心、民意、民情。同志曾讲过:“人心向背,决定着一个政党和政权的兴衰。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报业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建立在受众对报业产业态度正确认知和认同的基础上的。提升对报业产业的认知是前提,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上,认同本地域有特色的、有潜质的报业产业,认同报业产业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是文化兴省、文化强省的重要生力军的理念,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进而实现加深报业产业创新的认识。只有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的熏陶,加深对报业产业的统一认识工作,才能促进报业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同样,报业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也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的高效服务与有力支持。据《中国传媒创新能力调查报告》显示:在回答国内传媒开展创新活动最希望得到政府的哪些支持时,排在第一位的问题(62%的被调查者)是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第二位(61%)是建立完善有利于传媒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第三位(53%)税收减免等财政支持以及保护知识产权,第四位(41%)专项贷款支持(担保贷款、贴息贷款、低息贷款等),第五位(38%)建立完善的多层次中介服务体系(如信息咨询、人才培训、技术指导、贷款担保等),第六位(33%)政府财政资金支持。
2.加强导控与塑造
目前,我国报业产业进入激烈竞争阶段,从低成本阶段进入高成本阶段,从高利润阶段进入微利化阶段,发展模式也必须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由经营媒体向经营品牌转变。导控就是完善报业产业创新的法律法规体系;塑造就是建立创新体系、提供融资支持,提升报业产业创新能力,塑造报业产业市场主体形象、培育品牌。
品牌,是报业产业走向成熟的象征,是报业产业产品走进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是我们参与国际文化产业领域竞争的上上之策。可以说品牌决定了消费,也决定了企业的扩张力。品牌是报业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实在的目标,既要形成精神品牌,也要形成经济品牌。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知音、特别关注、今古传奇等报刊品牌,湖北广电、湖北卫视、垄上行等广电品牌,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武汉出版社等出版品牌,以及现有的各类文化品牌,都要充分发挥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整合效应、聚集效应、增值效应、辐射效应和放大效应,最大限度地凝聚文化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有效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大幅度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并带动形成产业链条,拓展市场发展空间,扩大湖北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推动湖北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的全面跃升。以经济效益促社会效益,把品牌做精、做大、做强、做活,对于报业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很好的促进。
当前,报业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导控与塑造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创新体系,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正如《中国传媒创新能力调查报告》所说:“创新离不开研发,研发对于保证创新成果的有效性和长效性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我国报业产业创新一开始走的就是克隆之路,落后省份克隆先进省份,先进省份克隆港台,港台克隆美、日、韩。在新产品开发方面,严重落后于实践。许多报业产业没有专门的研发经费,实际研发时所发生的费用也是从其他经费中“挤占”来的。研发需要费用,没有较大的投入,很难进行创新。世界发达国家研究与开发经费占销售的比重平均在5%左右,而我国企业平均为0.5 %,与发达国家相差近十倍。日本的一位企业家曾说过:企业的研究开发投资占销售额的1%企业难以生存,占2%可能勉强维持,占5%才有竞争力。由此可见,我国报业产业增加研究开发经费势在必行。现在各报业产业应强化系统内各要素投入,建立多层次的、有利于企业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培育的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报业产业单位创新能力。另外,国内传媒企事业单位仅依靠自身的研究开发能力是远不够的,还应大力加强与企业外部研究机构的联系,不断开拓并强化企业研究成果商业化途径和渠道,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利润空间。
3.加强保障与支持
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报业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持续的生命力。以利益为导向,将政府的导控意愿和专家意愿转变为民众自己的意愿,从而形成合力,是报业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前提条件。健全制度、加大投入、广揽英才、营造氛围,是将提升报业产业创新能力落实到位的有效保证。
(1)政策保障。
要加强政策导向,把政策用够,将制度落到实处;制定促进报业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一系列政策,通过政策制度明确各个层面的责、权、义;保护好报业产业创新的创造者、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的利益。
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完善有利于报业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法律法规体系。长期以来,我国的报业产业管理靠方针政策和行政手段进行。有关报业产业的法律法规数量较少,法规包含的面也很窄,法律效力等级较低,而且不完善、不配套、不协调,甚至还有不少法律法规的空白点。因此,建立完备的报业产业法律法规体系及依法管理的制度,对报业产业创新发展十分重要。创新具有很大的风险,只有从制度上(主要是知识产权制度)确保创新的收益,才能调动起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报业产业知识产权纠纷的突出特点是:报业产业内容和表现形式被剽窃、非法使用、被改头换面“克隆”的现象非常严重;报业产业机构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日渐凸显;原创性的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市场份额被逐渐挤占、侵蚀,原创的积极性受到挫伤。40%的问卷提到,阻碍报业产业企事业单位开展创新活动的外部因素之一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或不当。从整体上讲,报业产业属于版权产业。既然是版权产业,报业产业知识产权的价值就不言而喻。政府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为报业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做好服务工作。
(2)财政支持。
创新是将新的思想、新的工艺和新的产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因此,成功的创新除了需要富于创造力的头脑外,还必须有充足的资金。目前,我国报业产业企事业单位主要的融资渠道风险投资和股票债券等还没有建立或完善起来,报业产业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报业产业媒体企业创新融资非常困难。据《中国传媒创新能力调查报告》显示,40家传统媒体的创新资金92.5%依靠企业自身筹集,7.5%靠银行贷款;35家新媒体资金来源则比较丰富,38%靠自有资金,25%靠国外风险投资,22%靠国内风险投资,15%靠股市筹资。资金缺乏导致许多有创新愿望的企业难以从资本市场或金融机构获得创新所需要的资金,无法很快进入创新领域,成为制约报业产业创新的突出问题。报业产业创新要真正落到实处,创新的资金形成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政府应广泛借鉴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报业产业融资体系,为报业产业企事业单位快速成长提供必要的融资支持。
要加强对报业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财政支持力度,明确每年财政拨款预算的固定额度。政府的财政支持应呈逐年递增趋势。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实现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的有机结合,鼓励外资企业参与报业产业开发,鼓励社会力量捐赠。同时增强报业产业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以报业产业养报业产业,增强报业产业自身的“造血”功能。
(3)人才支撑。
1企业自身
通过对企业自身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可为企业运作提供丰富的情报。在一个企业中技术中心(研究院)、市场部(销售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生产、采购、设备部、计划部等部门掌握着企业研究开发、市场营销、财务、人事、生产运营、人财务、产供销等信息。以从企业内部建立的信息网络中获取这些信息。企业允许每位员工把自己搜集到的情报上传到企业竞争情报系统。2企业竞争对手的情况竞争对手是竞争用户最为关注的对象,竞争对手相关信息数量庞大,内容繁杂,这其中包括需要确定谁是自己现实和潜在的竞争对手,竞争对手的背景和基本信息、产品/服务、财务、技术、营销、人员、组织结构、生产运营等方面的信息。
2.1公司名录
确定谁是自己的竞争对手,了解对手的背景和基本信息,最基本的需求是获得公司名录信息。工商、税务、黄页、竞争对手网站、企业名录出版物和数据库是最常用的名录信息源。如托马斯美国制造商名录、康帕斯全球企业名录、盈科黄页服务等。竞争对手的基本信息包括名称、地址、电话、成立时间、性质、法人代表、行业类型、经营范围、雇员人数、企业规模、机构设置、进出口权等。这些信息一般可通过企业注册表获得。
2.2经营状况
竞争对手的经营状况包括地理位置、设备办公条件、工作或生产是否活跃、员工的知识水平、领导者的风格、主要“客户”情况、所处竞争环境、对新产品的开发计划、生产的秩序效率、原材料采购地域及支付方式、主要原料供应商名称及联络方式、主要产品及品牌、产品销售地域、销售方法及收款方式、开户银行、经营场所、人员情况等。竞争对手的这些经营状况可以通过实地参观考察、访问等多种途径获取。
2.3产品/服务
有关产品/服务的竞争情报需求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对产品/服务种类、特征、新产品开发和产品项目情报四种类型[2]。种类情报主要通过查阅公司名录、产品名录、公司主页、产品样本和手册;检索数据库;询问经销商;参加展览会;联系相关行业协会等途径获得。特征情报主要通过访谈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员工;开展反求工程;查阅产品样本和手册;订阅剪报;检索数据库和询问经销商等途径获得。新产品开报主要通过订阅专业报刊杂志、产业研究报告;参加行业会议和展览会;走访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专家以及直接联系竞争对手等途径。产品项目情报主要通过订阅行业协会出版、产品样本和手册;检索数据库;询问经销商和直接联系对手等途径获得。
2.4财务和资信
如竞争对手为上市公司,其年度报告是极为有用的竞争情报信息源,几乎包括了所用作为商业秘密的工业普查资料上的企业财务信息。其财务信息可通过查阅其向社会公布的财务报告;订阅各类机构和证劵分析师的分析报告;联系竞争对手的前雇员和退休员工获得。非上市公司的竞争对手可以通过订阅综合性商业出版物、行业出版物;检索资信数据库;联系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委托信用调查机构开展调查等途径获得。
2.5市场营销
有关竞争对手市场营销方面的情报需求,占据着竞争情报需求的优势地位。如能有效获取,将是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竞争对手的市场营销情报包括对手的营销组织、营销策略、营销渠道、市场占有率、销售价格、广告预算、广告效果、售后服务、客户忠诚度等诸多种类。
(1)营销组织情报:通过订阅产业研究报告、报刊和专业杂志、产品样本和手册;互联网搜索;访谈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员工、经销商和竞争对手等途径获得。
(2)营销策略情报:包括销售制度、广告宣传、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和网络营销案等系一系列方法。主要通过监测并分析销售活动;阅产品样本和手册;互联网搜索;访谈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员工、经销商和竞争对手;委托行业或市场调查机构代为搜集等途径获得。
(3)营销渠道情报:包括销售渠道的形成、销售渠道的实力及国际销售策略。主要通过竞争对手的产品展览会、发放的宣传材料、广告的投放情况、连锁店或者分销商等获得。
(4)市场占有率情报:通过查阅行业协会出版物、产业研究报告、多外公开的档案、政府出版物;委托行业或商业调查机构代为搜集等途径获得。
(5)销售价格情报:通过访谈一线销售人员、竞争对手、经销商、客户;访问主管价格的政府部门的网站;订阅行业协会出版物;检索数据库和电子商务网站;委托专业调查咨询机构代为搜集等途径获得。
(6)广告预算情报:通过订阅报刊和专业杂志、竞争对手的财务报告;访谈竞争对手、广告商、媒体广告部员工;委托专业调查咨询机构代为搜集等途径获得。
(7)广告效果情报:通过访谈客户、经销商和一线销售人员;订阅报刊和专业杂志、产业研究报告;委托专业调查咨询机构代为搜集等途径获得。
(8)售后服务情报:通过访谈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员工、客户、经销商、竞争对手等途径获得。
(9)客户忠诚度情报:通过访谈经销商、客户;委托专业调查咨询机构代为搜集等途径获得。
2.6公司人员
竞争对手的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状况对于了解对手公司的管理风格,人才优势有着重要的意义。竞争对手管理人员的信息主要通过阅读公开出版社或公司网站上的传记资料;观看对管理人员的访谈;聆听管理人员的讲话;访谈竞争对手和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员工等途径获得。竞争对手的人力资源状况可通过阅读企业招聘企业,信用调查报告、与竞争对手有关的庭审记录;访谈行业主管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部门等途径获得。
2.7组织结构
了解竞争对手的组织结构,可以判断出各个业务部门在对手公司中的地位、某一决策问题的决策点和关键决策者。组织结构的变化也可能预示着公司的战略调整。竞争对手的组织结构信息主要通过订阅公司网站上的组织结构图、企业名录和资信类数据库;访谈竞争对手的员工和资深业内人士等途径获得。
2.8生产运营
竞争对手的生产运营情报:包括对手的生产、产能以及工程和研发状况,涉及公司内部的核心经营数据、直接竞争对手处获取有一定难度,但可以通过与公司的生产运营活动相联系的第三方接洽获得一部分信息。
(1)生产情报:主要通过订阅行业协会出版物、产业研究报告。访谈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员工、供应商、设计施工单位;查阅规划委、建委、质监局、法院、卫生防疫站等政府主管部门公开的档案文件并从中推断;委托专业调查咨询机构代为搜集等途径获得。
(2)产能情报:主要通过订阅行业研究报告、行业协会出版物。访谈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员工、供应商、运输部门、客户;查阅环保局、消防局等政府主管部门公开的档案文件并从中推断;委托专业调查咨询机构代为搜集等途径获得。
(3)工程和研报:主要通过查阅专业期刊、会议论文、科技报告、专利;检索科技类数据库;访谈行业协会、科技主管机构、技术专家和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员工等途径获得。
3竞争环境
从社会环境获取竞争情报是指在企业内部和企业对手之外搜集相关情报,获取的情报主要有行业情报、市场情报、消费者情报、客户信息情报、宏观环境情报。
(1)行业情报:行业情报内容包括行业类别、行业基本信息、行业生命周期、行业技术水平、行业政策、行业竞争格局等。主要通过查阅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统计数据或市场调查报告、阅读财经类报刊和专业杂志等途径获得。
(2)市场情报:市场情报内容广泛,类型多样,可分为市场结构、市场规模、商业网点分布、市场发展前景等几类。可通过查阅统计年鉴等工具书、调查问卷、模型分析、阅读财经类报刊和专业杂志、政府出版物;亲自调查获取一手信息;委托专业调查咨询机构代为搜集等途径获得。
(3)消费者情报:消费者情报是企业正确制定产品开发策略和市场销售策略的基本前提,其内容包括消费需求、消费动机、消费行为、品牌知名度和消费满意度等。可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回访、专业的媒体调查机构提供的数据等途径获取。
(4)客户信息情报:客户信息情报是企业的利润来源,也是企业经营风险的根源。其内容包括客户基本信息、客户组织信息、客户经营效益、客户信用评价等。主要通过实地访问等途径获取。
(5)宏观环境情报:所有行业都会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企业能做的是监测这些宏观环境因素的变化和根据这些变化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式和战略定位。企业的宏观经营环境包括政治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①政治环境信息。政治环境的变化包括国内政治环境的变化、发生重大国际事件、政府变革、权利转移以及一些具体的立法和规章制度的变化。政治环境信息主要可通过阅读时政类报刊和专业杂志、政府出版物、订阅网络新闻、加入论坛、博客等、听广播、看电视、检索新闻和法律法规数据库、通过驻外使馆、新闻记者等进行搜集;与政府主管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网络等途径获得;②经济环境信息。经济环境的变化包括经济周期的影响、世界贸易方式的变化、汇率和商品价格变化、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以及经济对供应商和特定用户群的影响等。经济环境信息主要通过阅读财经类报刊和专业杂志、政府出版物、访问国内外的财经类网站、浏览知名经济学家的博客、搜索财经类数据库、与主管经济的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网络、亲自调查获得一手信息、委托专业调查咨询机构代为搜集等途径获得;③社会环境信息。社会环境信息的变化包括社会地理环境、气候环境、交通环境、通信变化、人口构成、人们的品味、习惯的变化以及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等。社会环境信息主要通过阅读报刊和专业杂志、检索人口统计数据库、亲自调查获取一手信息、委托专业调查咨询机构代为搜集等途径获得;④技术环境信息。技术环境上的变化包括技术变革对产品、工艺、分销渠道的影响等。技术环境信息主要可通过检索技术类出版物,如期刊、会议论文、专利、技术标准、技术报告等、检索科技类数据库、订购行业协会出版物、咨询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等途径获得。
【摘 要】编写这本校本教材,立足于中职生的实际情况,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中职生就业形势与相关政策》,第二章是《职业与行业》,第三章是《正确认识企业》,第四章是《中职生就业准备》,第五章是《求职面试技巧》,第六章是《开启成功路》,强调实用性,致力于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从而顺利实现就业。
【关键词】就业指导;校本教材
《中职德育校本课程-课的开发和研究》课题,是我校2015年3月在永安市进修学校申报立项的研究课题。两年来,在永安市进修学校的关心指导下,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课题组每个成员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课题实验和艰难的理论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就业指导》校本教材是最具份量的成果性资料。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做了很多探索,现总结如下:
1.做好《就业指导》课的问卷调查工作
开发和研究一门课程,一定要注重科学性。在开设《就业指导》课前
一定要了解学生在就业方面的一些认知程度以及对开设这门课的看法,
见解、建议,掌握第一手资料,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就业指导》课的问卷调查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1)确立实验班级:13学前大专班、13建筑1班、13建筑2班、13汽检班、14计算机、14旅游、15春招班。
(2)设计调查问卷:我们将《就业指导》课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个人信息部分和就业指导部分,设计了18个问题,覆盖面广,可以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在就业指导方面的知识,从而为我们进行《就业指导》课的开发和研究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
(3)撰写调查报告
问卷调查完,就要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数据统计、总结,写好调查报告,为下一阶段的授课、编写校本教材打下基础。
2.开展关于就业指导方面的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为顺利编写校本教材奠定理论基础
“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就业指导》课不仅对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对老师来说也是如此。课题组成员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要想上好课,自己得有深厚的就业指导方面的理论功底。所以,自开题以来,我们课题组组织了四次理论学习培训以及一次实验教师就业指导经验交流总结会,这四次理论学习分别是就业指导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当前世界流行的三种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学习、关于听课评课理论学习以及西方就业理论,特别是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提出的“职业兴趣理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MBTI理论和美国施恩教授提出的职业锚理论,这三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提出的新观点、新思维拓宽了大家的视野,丰富了大家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大家的理论素养,从而为编写《就业指导》校本教材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3.规划、设计好《就业指导》课校本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人员分工
*一、中职生就业形势与相关政策(谢永彪老师负责)
(1)中职生就业形势
(2)中职生就业政策
*二、职业与行业(詹虹老师负责)
(1)职业与行业关系
(2)正确认识行业
*三、正确认识企业(刘润辉老师负责)
(1)认识并融入企业文化 (分析企业文化的魅力 遵守企业现场工作纪律)
(2)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
*四、中职生就业准备(陈永梅、戴彩霞两位老师负责)
(1)中职生就业前知识、技能、能力准备
(2)学会设计简历
(3)树立健康的就业心理
*五、求职面试技巧(黄鹏、黄玉莲老师负责)
(1)关注就业信息
(2)注重职业形象
(3)掌握面试技巧
(4)学会推销自己
*六、开启成功路(陈盛辉、陈永铭老师负责)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学会团结协作
(3)提升职场能力
4.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教学公开课,既为校本教材的编写提供思路,同时也增加素材。在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共有七位教师举办就业指导的教学公开课
(1)2015年10月黄玉莲老师举办《首次就业》教学公开课。
(2)2015年12月戴彩霞老师举办《如何求职》教学公开课。
(3)2016年1月黄鹏程老师举办《面试技巧》教学公开课。
(4)2016年5月陈永梅老师举办《就业前的准备》教学公开课。
(5)2016年5月陈盛辉老师举办《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公开课。
(6)2016年12月陈永铭老师举办《警惕防范招聘陷阱》教学公开课。
(7)2017年1月刘润辉老师举办《企业文化》教学公开课。
他们上课的内容都是围绕着《就业指导》校本教材设计方案来展开的。
5.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拓宽视野,为顺利完成编写工作提供保障。我们阅读的文献资料具体如下
(1)教育部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 (教职成【2008】6号)
(2)教育部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 (教职成【2014】14号)
(3)金宝华;《中职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4)方素英;《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5)罗小燕;《职业中专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研究―以柳州师范学校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6)郑金洲;《走进校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7)桂芳;《中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规划教材:中职生就业指导》;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
(8)、张明亮;《明亮谈创业》;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年
6、开发出统一的《就业指导》校本教材
编写这本校本教材,立足于中职生的实际情况,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中职生就业形势与相关政策》,第二章是《职业与行业》,第三章是《正确认识企业》,第四章是《中职生就业准备》,第五章是《求职面试技巧》,第六章是《开启成功路》,强调实用性,致力于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从而顺利实现就业。
7、继续完善《就业指导》课校本教材
关键词:职业能力;“6+2”基本原则;公共关系;课程整体设计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戴士弘先生根据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提出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6+2),其中的“6”是指:①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②突出能力目标;③项目任务载体;④能力实训;⑤学生主体;⑥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其中的“2”是指:①某些课程教学内容(如德育内容、外语内容)必须要注意采取“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的方式,而不仅仅依赖集中上课的方式;②对于职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如自学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也必须要注意“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6+2”基本原则代表了先进职业教育观念,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中可操作、可展示、可核查的内容,解决了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难点。本文以“旅游企业公共关系实务”课程为例展示“6+2”基本原则在课程整体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一、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和地位:“旅游企业公共关系实务”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根据旅游企业管理的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了解、引导、促进社会公众的消费需求,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是旅游企业信息管理的重要内容,旅游企业公关实务作为组织塑造形象的艺术,乃是企业员工特别是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
授课对象: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三年级学生。
前导课与后续课课程: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是管理学、旅游服务礼仪,后续课程是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二、课程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是“旅游企业公共关系实务”课程整体设计的核心,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旅游服务和管理岗位上所必需的公共关系意识和公关实践能力,使其成为促进旅游企业发展、合法经营与社会和谐进步的复合型人才。
能力目标具体如下:能围绕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进行公关调查总体方案设计;能根据调查目的和项目,进行规范的公关调查问卷设计;能熟练运用抽样调查法,进行公关调查;能根据公关调查的需要,较好完成文献调查的任务;能根据公关访谈的需要,制定封闭式和开放式访谈文案;能依据公关调查的资料,撰写规范的公关调查报告;能围绕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进行初步的营销公关策划;能根据营销公关策划的内容,制定具体实施的管理方案;能围绕企业公关的目标,进行公共关系广告的策划;能围绕营销公关策划的主题和公关模式,制定举行记者会、展销会等公关活动的方案;能基于企业的性质和特点的分析,对其进行初步的形象设计;能基于企业经营的问题和市场竞争态势的分析,制定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的预警方案;能依据企业的营销公关的目标和措施,制定企业公关效果的评估方案;能撰写企业营销公关效果的评估报告。
2.知识目标
与能力目标相对应的知识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旅游企业公共关系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具体如下:了解公共关系的要素、本质及其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过程;理解公关工作在企业与社会公众关系中的角色定位;掌握公共关系意识的涵义及基本内容;了解情商的涵义与基本要求;了解公共关系工作的基本程序;了解公关调查的内容及其与市场调查的关系;掌握制定公关调查总体方案的基本要求;了解访谈调查法的涵义、分类与访谈的程序,掌握制定访谈提纲的基本要求;了解文献调查法的涵义、分类及操作程序,掌握文献调查提纲设计的要求;了解调查问卷内容的构成要素和问题形式;了解态度量表的形式及应用要求;掌握调查问卷设计的16要则及设计格式;掌握随机抽样、等距抽样、分层抽样、配额抽样等方法的操作要点;掌握撰写调查报告的格式要求;理解公共关系策划的涵义与价值;掌握公共关系策划的程序与内容;掌握公共关系策划的原则与方法;了解公共关系活动的类型、形式及其特点;了解举行记者会、展销会的程序、内容及过程管理工具的构成;了解公关广告的特点、类型及策划的原则与方法;掌握CIS的构成要素、设计要求及CS战略内容;掌握公共关系危机的处理原则与预案制定要求;了解PR的基本内容;掌握公关工作效果评估的程序、内容和方法。
3.素质目标
本课程的素质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公关意识、公关心理素质、团队精神、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为:培养学生的公共关系意识和崇尚公关职业道德的观念;塑造学生的公关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善于把握自己,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情商水平;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恪尽职守、乐于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意识。
三、课程内容设计
1.行业背景
(1)旅行社、旅游景区及酒店的公关工作,侧重于公共关系的促销职能。
(2)河源市泰和源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鱼面,是以地方资源为依托的创新性旅游商品,发展前景看好,但销路不畅,企业愿意本课程以该产品的营销公关作为教学载体以对企业有所裨益寄以希望。
2.本课程内容设计概述
本课程以泰和源鱼面营销公关为载体,以公共关系工作程序为依据,围绕公共关系工作各阶段及其各环节的任务组织教学。即,在全真和仿真的营销公关工作过程中,对泰和源鱼面营销进行公关调查、公关策划、公关实施、公关评估,使学生在达到本课程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等方面的教学目标的同时,积极参与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3.本课程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四、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本课程以真实工作任务为依据,对学生的能力训练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课程考核设计同样强调形成性考核,体现综合应用能力。
1.形成性考核(占60%):到课率考核,占15%;课堂教学参与程度考核,占10%;作业完成质量考核,占15%;实践能力考核,占20%。
2.终结性考核(占40%):课程结束时,学生上交一份《泰和源鱼面营销公关报告》作为终结性考核的依据。
五、结语
基于“6+2”基本原则的高职“旅游公共关系实务”课程整体设计: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真实的旅游企业公共关系项目为载体,以项目所包含的任务为驱动;在具体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在教中学、学中做,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充分体现了高职课程职业性、实践性、开放交互性的要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企业公共关系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7.
钱,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制约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正因为此,政府对软件下足了本钱。三年来,国家为软件企业免退税累计超过100亿元。虽然这种政府性的变相投资对于其它行业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对于拥有上万家注册企业的中国软件产业来讲仍然犹如杯水车薪,社会资金自然而然成为软件企业发展壮大的一种必需。但记者看到,今年行业内却鲜有成功融资案例。究其原因,更多的还是在于软件企业自身。
在年中清科创投研究中心出版的《2004年中国创业投资中期调查报告》提到,2004年上半年有80家中国内地及内地相关企业共计获得了4.38亿美元的风险资本投资,但获得投资最多的行业依次为集成电路、互联网和通讯。传统软件企业收获甚微,只有点击公司凭借1300万美元的融资额刷新了传统软件企业融资额记录。但就行业整体而言,情况不容乐观。那么,是不是软件行业正如许多软件企业老总说得那样“不受人待见”呢?虽然国内的投资机构对于软件行业不是非常看好,但是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今年下半年计划投资行业取向方面,外资投资机构对于软件行业的认可率超过60%,排在所有行业的第二位,仅次于通信行业。也就是说,软件行业已经受到社会各种闲余资金的关注,但是中国软件企业还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让这些大款们打开钱袋。
中国的软件企业自身有差异,引资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值得关注的是,现在仍然有许多软件企业习惯于盯着政府分发的“馅饼”,把功夫下在了如何争取火炬计划、863项目以及973项目的津贴,或者抱紧电子政务相关政府采购合同,赚政府的钱。这些企业的不良作风甚至恶性竞争不但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对于资本市场中软件行业的形象更是带来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中国软件企业的小规模的确提不起资本的兴趣。国内80%以上软件企业属于中小企业。由于受到产品技术能力和市场影响力的局限,他们几乎不可能获得专业投资机构的资金。即使略有特点的小公司,他们的命运往往也是被同行业公司兼并而终。
所幸,现如今已经有不少软件企业的老总将企业战略的落实点投向了国际资本市场。外资投资机构一般对于行业的认识比较深刻,如果能够获得来在海外的融资机会将一举两得:不仅可以得到较为丰厚的资本,同时也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指导企业的发展方向,后者对国内企业的发展作用更不可估量。
资本向来不是因为自我奉献而流动,互联网泡沫对于投资机构的带来的心理创伤尚未痊愈。如果缺钱的软件企业期望获取风险投资,增强自身实力,为投资机构着想,为其降低风险,树立投资机构的信心,才是正道。
【关键词】明清;民国时期;柳江上游;木材业
柳江上游地区山林密布,物产丰美,而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人民久居大山,缺乏经商意识,历来与外界的沟通交流甚少。但是,这种情况自明清以来就发生变化了,“融县贝江地险山深,林木山货物产特盛,猕猴所居,商人出入其中”。大批客商的进入与经营,柳江上游木材业作为一个结构基本完整的行业逐渐成型,借由柳江,将木材的生产――运输――销售等各环节联系在一起,并影响着柳江流域人们的社会生活。
一、林木的种植
柳江上游沿江一带山深林密,早先山民多是靠山吃山,以砍伐原始山林为主,尚未有专门的种植木材。《民国柳州纪闻》中也提到早前“柳境多童山,尚待积极造林也”。但从明代开始,随着商品贸易的发展,一些山民农户发现木材的利润较大,因而在市场比较利益的驱动下,农作物种植侧重发生了转变。《融安县志》中记载着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融县各地始栽杉。 民国二十二年的全省经济调查中,融县农户“不以稻作著称,而以桐茶、木材为重要出产,每年获利达三十万以上”。“长安镇位于融江上游,曾长期以木材交易为主,附近农户除耕种粮食外,还多参与木材生产、加工”。而融安当地就有谚语:荒山变林山,不忧吃和穿。从众多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朝伊始,柳江上游地区有目的的木材种植已经开始陆续出现,所植木材种类大多数油茶、杉木、松等,其经营类型属于个人范围内的小规模经营,而山地林木的所有权理所当然的属于垦林植杉之人,业主身份多是土著山民。
清代中期,大批汉族地主、外籍商人势力深入广西各地,少数民族则被迫大量迁入深山林区中定居。大片的山区林地被汉族地主、商人所占,杉木、油桐等经济林木的大规模种植自此开始。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杉木、油桐等已成为融县主要的人工造林树种。
可观的利润吸引了更多商人涉猎木材这一领域,他们凭借雄厚的资本,买山植杉,将杉木种植这一领域垄断下来,从中谋取高额利润。其中清朝末年较有名气的木商即山主有叶长发、胡振源、宋安诚、曾冠华、梁国权等,他们所拥有的杉木都在十几万株以上。更有木商不满足于自己山头上的杉木,他们自己买山种树之余,还购进别人成材的杉木,但其价格要比作为山主从山丁处买进的要高出一些。清同治年间,广东人叶长发到融乐镇(今融水)经营小杂货发家后投资在贝江沿岸购买山场,雇佣当地苗民种杉,后成为当地头号木材大商。叶长发在贝江两岸有数不清的山林,甚至延伸至贵州大年一带,有人估计他的杉林约有百万株之多,约占桂北大苗山全部杉木林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左右。清代中期后,外来商人取代了山民土著的业主身份,木材的种植进入了私人垄断阶段,土地兼并日益集中,所植的林木也多以杉木、油桐等利润较大的经济型林木为主,三江、融水一带被迅速开发,大规模经济林木的种植为资本雄厚的外籍客商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利益。
民国27年,广西省政府官员莫甘霖联合地方豪绅集资在融县西隅开办林场,在三江河口办中兴公司,种植杉、茶、桐等。随后,位于安隅乡的西源公司和西华公司相继建立,主营林木,主植杉木、油桐等。有了官僚资本的注入,杉木的垦殖规模更大,范围更广,柳江上游的木材业不但没有受到战乱波动的影响,反而日益成熟兴旺起来。
(二)木材的砍伐和运输
待林木成材,木商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亲自出面,他们会指派自己的人进山看山或者买木。若要砍山,就由人寻来一个头夫,给头夫一定的钱数去承包下砍山伐木的工作。而头夫就会招集散夫共同进行砍山。我们将头夫和散夫统称为子,子大多是生活在山区的少数民族或山丁。他们每天的工作量非常之大,所需要做的不仅仅是砍断树木而已,还需要将树木运至水边,在木头上打水眼、扎排等一系列工作。扎好排后,木商会再雇工人专门负责放排。民国时期,三江县“接近溶江一带,渐与外界交通,因该地产木,木排商贾云集,苗人以放排为生活者,多劳力于此”。
与清代贵州清水江流域三寨轮流“当江”的机制不同,柳江上的运输自有其发展特色。大批客商深入山区,直接垄断了木材生产,也垄断了木材流通环节。我们能够从不少史料中隐约看出,资本雄厚的木商或是行会商号会有一批专门人员在柳江上负责护送或看护木材的行运情况。
(三) 木材的加工与销售
清代、民国时期,柳州的木材贸易非常发达。笔者在柳州长青路(原寿板街)寻访到一位79岁的老人叶华。叶华老人从小在寿板街长大,祖祖辈辈都靠着制作棺材的手艺为生。他回忆说,上个世纪,柳州从西来寺一直到车渡码头一带的河边都停满了木排和竹排,主要是从三江、融水运过来的杉木和楠竹。老人的父亲曾经给融水一名拥有大片山林的大地主放木排,运至柳州的木材就在码头边上交易,双方谈妥价格,再由买主请人运送回去。一块木材用最粗的一端做棺材,其余部分则用来做家具、木板等。
木材从柳江上游各地沿河运至柳州,小部分被加工成棺材等各种器具,绝大部分通过柳江,南下西进,运至梧州,最终售往广东乃至香港。木材成为由广西输往广东货物中仅次于谷米的第二大商品。据统计,民国22年,由桂入粤的木材年值540万元。经由柳州中转而运往梧州、广州木材量的巨大。民国24年,柳梧航线运载的民船就已经增加到近千艘,数量和吨位都居全省各条航线的首位。柳江航线在木材的流转带动下逐渐繁华起来。
明清民国时期柳江上游木材业的发展变化体现在木材业运转的各个环节。在林木的种植上是一个从无至有的过程,其经营类型从土著山民个人的种植向大地主商人大规模的买山植林过渡;林木的砍伐和运输则是从山民个人性质的放排贩运向商号行会有目的的雇佣、护送演变;而柳州棺材制作工艺的日益精细以及这一时期“柳木”在世界范围内的文明则是木材业加工、销售上的又一进步。同时,这一时期,在外来客商的介入下,柳江上游地区的木材业在种植、砍伐运输以及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联系越发紧密,柳江上游的木材流动影响着该流域的社会经济生活。
参考文献
参见融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融安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34页。
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广西大苗山苗族自治县融水镇调查报告》,1964年,第6页。
参见融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融安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34页。
千家驹等编:《广西省经济概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5页。
张先辰:《广西经济地理》,桂林:桂林文化供应社,1941年,第26页。
参见融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融安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34页。
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广西大苗山苗族自治县融水镇调查报告》,1964年,第8页。
融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融安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34页。
魏任重修,姜玉笙纂:《三江县志》卷二《民族》,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版本影印,1975年,第117页。
【关键词】劳动经济学;女大学生;就业歧视
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问题已经是一个世界性问题,私有制产生之初,囿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经济与社会分工定势,性别社会角色由此被逐渐概念化并延续至今,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也超越了政治与社会的变迁,人们对女性的偏见、歧视也是亘古不休。即使在当今的开放时代,性别歧视问题有所缓解,但是这个现状仍不能忽略。
一、女大学生遭遇就业性别歧视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毕业生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由于就业性别歧视的存在,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比男生更大,进入某行业或领域的门槛更高,同样工作工资待遇不同,就连退休后的待遇也不相同。本科毕业的女生无力与男生竞争,为获得同工同酬的机会,许多女大学生开始更高等的教育,如今女研究生、博士生的招生比例逐年增大,这种现象与社会中的就业歧视问题息息相关。
有统计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女生比例已达44%,基本撑起了校园“半边天”。虽然女大学生在校学习认真刻苦,自我约束力强,成绩也比男生更优秀。但就业的机会远低于男生。国内某大学最近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约有70%以上的女大学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遭受了性别歧视。在歧视情况排名中,政府机关居于首位,其次是事业单位,第三是国有企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62个定点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7%的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于2009年6月13日发表的《中国职场性别歧视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招聘中基于性别的歧视依然严重,平均每4个女性被调查者就有1个因自己的性别而被用人单位拒绝录用,学历高的女性求职被拒率也呈升高的态势。
2012年一份调查数据说明,将近95%的女大学生意识到了就业前景的黯淡。约占65.45%的女大学生认为她们比男性就业面窄、就业机会少;将近47.34%的女大学生持有“有些工作只有男性才能胜任”的观点。在社会调查中,将近55%的受访者认为现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具体数据如下:
从两则调查报告结果我们可以知道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并非胡诌,不同程度的就业歧视现象已为广大的女大学生敲响了就业形势的警钟。
二、女大学生遭遇就业性别歧视的原因
(一)个人偏见歧视理论和统计性歧视理论的体现。
1.个人偏见歧视理论。该理论认为某人“身心不悦”的感觉来自于个人的偏好,如果该人具有歧视性的偏好,那么他宁愿以某一“喜好”群体替代另一“厌恶”群体并为此支付某种费用,这种费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比如放弃一部分利润。偏见主要是来源于雇主,贝克尔认为歧视可以用货币来衡量,一项歧视易的货币成本并不总是等于其净成本。对于性别歧视的研究,他认为某些人宁肯承担一定的费用,也不愿与某个群体的成员打交道。雇主对女性的歧视程度越高,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就变得越陡峭,雇主越倾向于雇佣男性劳动力,并且愿意承担由此引发的成本。尽管雇佣男性与雇佣女性的货币成本并无差异,但对雇主而言,选择女性雇员将使雇主多付成本。因此,在货币成本相同情形下,歧视型雇主在利润和男性就业比例间进行选择的结果是宁可多付成本也不愿雇佣女性。在个人偏见模型中,假定雇主对女性劳动者有个人偏见,认为女性不如男性,在相同条件下不愿意雇佣女性劳动者,只有在女性劳动者的工资率降低到一定程度后才会雇佣她们。
2.统计性歧视理论。将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看做该群体中每一个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并利用这个群体的特征作为雇佣标准而产生的歧视。这种歧视以偏概全,统计方法不科学。很多雇主都认为女大学生并不能像男生那般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富有创意,而且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辞职率高,所以歧视女大学生。
(二)劳动力市场因素、用人单位内部因素和女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1.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大于求。劳动力供给者之间竞争激烈,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大,精英教育开始转为大众教育,女大学生由于自身的一些局限性处于劣势地位。同时,我国我国现行的法律对于女性的就业权利虽有相关的保障,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女性就业保护制度不健全。首先是立法不具体,针对性不强,在法律实践中可操作性较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定和颁布了禁止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的法律法规,而我国虽然也在《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以及《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等法律中规定男女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但在消除性别歧视、保障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方面,这些条文缺乏惩罚力度,操作性不强,很难指导实际中发生的问题,对性别歧视未能起到有力的遏制作用。
2.用人单位追求利益最大化。规避女大学生自然的附着成本是女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的内在原因,用人单位对具有同样劳动生产率的男性和女性需要承担的成本不同。女生附着成本首先表现为生育及相关成本,女大学生工作不久便会面临结婚生子的现实问题,用人单位需要为此付出其产假期间的工资、奖金,承担岗位空缺填补成本等。还需支付其由于生育问题导致工作中断时间较长,知识陈旧、工作生疏、能力下降造成的生产效益损失。另一方面,从预期劳动生产率看,由于传的“男主外,女主内”分工模式的影响,女性必然承担着大量的家务劳动,势必会导致女性精力的分散。导致女性在工作中的发展潜力低于男性,使得用人单位认为女性的预期劳动生产率低于男性;再次,从转岗培训成本来看,传统的社会职业的定位观认为女大学生适合于从事具体事务性的、与语言和形象思维有关的工作,而新型企业一般青睐于有相关专业基础、肯钻研和有创新精神的员工。假如企业选用女大学生并将她们转到科技含量高的岗位,势必要支付昂贵的转岗培训成本。此外,女性的预期寿命一般比男性长,但一般女性员工要比男性员工提前5年退休.这就意味着雇用女员工较之雇用男员工会增加额外福利成本的支出,增加企业成本支出。以上种种经济原因导致用人单位在招聘和录用人才时,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即利润最大化,必然理性地选择男大学生,而拒绝使用女大学生。
3.女大学生自身局限性。不少女大学生因为现实状况,心理压力大,自我否定,缺乏足够竞争意识,对于工作缺少豪情壮志和事业心;也有的大学生好高骛远,认为接受了高等教育就只有高等劳动才能与自己相匹配,高不成低不就;还有的女生依赖性极大,并不能给雇主带来相应的利润。以上的一些不足之处都是用人单位必须考虑到的,这样的大学生更多的是因为自身的综合素质问题而遭到歧视。
三、缓解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对策
抛开以偏概全的观念,当今女大学生也是力量强大的一股劳动力,社会上绝对不乏优秀的女性,因此缓解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刻不容缓、意义重大。对症下药,笔者认为可以从国家、用人单位和女大学生几个角度来解决问题。
(一)国家加强立法,严格执法
虽然新公布的《就业促进法》草案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性别等因素歧视劳动者,但由于就业性别歧视的隐蔽性,无法具体明确构成就业歧视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导致用人单位实行性别歧视有恃无恐。其次是执法不严厉,法律贯彻执行不到位,处罚方式轻微,歧视行为收益高于成本,缺乏足够的严厉性,不足以形成有效的惩戒威慑力,无法对就业性别歧视构成真正的打击,也因此无法成为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大学生保障自身权益的武器。美国、英国、日本都有自己国家的《性别歧视法》,这些对于我国具有借鉴意义。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减轻用人单位的负担
用人单位歧视女大学生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女大学生附着的成本更多,其中生育保险是比例很高的一部分成本。如果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生育保险这部分支出转移给财政,就会大大减轻用人单位的成本负担,女大学生进入一个行业的几率会大大提高,工资率也会相应提高。
(三)女性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自我价值
自身综合素质高,能为用人单位带来效益,就业机会就会增多。不少女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个人能力、专业技能、自身素质有待提高。为解决自身问题,女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踏实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应该利用业余时间到社会上深入企业中实习,积累实践经验的同时,也能提高个人能力,提高专业技能。同时,女大学生也应该充分发挥女性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只要女大学生足够优秀,用人单位就不会歧视不可多得的人才。
虽然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还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问题,只要国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用人单位完善招聘制度,应聘者提高综合素质,齐心协力解决问题,就业的严峻形势一定会一步步缓解。当今的女大学生思想进步,积极向上,并不缺乏可以与男性相媲美的女大学生,我国劳动力市场会有一批新生力量异军突起。
参 考 文 献
[1]杨河清.劳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99~308
[2]张抗私.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与社会性别排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62~76
[3]游钧.2008—2009年中国就业报告[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144~156
中职思想汽车机械基础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的汽车基础知识为前提,达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学科的本位考量,更不是简单的专业至上。所以,中职汽车机械基础课就要进行相对的改变,把过往的、单向的、机械的知识传授的课堂,转变为深化德育教育,注重情感培养的阵地。在教学实践理念不断创新,课程改革方向不断转变的今天,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知识结构,大力提升中职汽车机械基础课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完成课业任务的过程进一步提升情商素养,让学生更乐于学习汽车机械基础课,可以达到提升学生的中职汽车机械基础课素质与教学质量的良好效用,从而真正使中职汽车机械基础课生根发芽,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奠定基础。
1.以境入情,创建实施情感教育的教学情境
情景教学法是近年来在中职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创设和孕育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来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索倾向与好奇心,在活泼、友好、形象的教学环境下,帮助学生更好的投入课堂教学,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更好的吸收课堂知识,帮助他们更形象的理解情感内涵。基于情感教育的感性属性,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以境育情,培育良好的情感教学环境。通过情境教学的代入感,帮助学生将理性与感性、有情与有理、有意与无意等认知方式结合起来,达到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完美融合。
《汽车机械基础》是学生了解其结构的初始阶段,是提升学生就业素养的前提条件。其复杂的机械结构、零部件特点,对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职生来说肯定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困难。此种情况对于教师来说既是教学的困难,也是成功的机遇。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展开学习习惯教育,告知其学习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时,越是专业难度大的行业,将来在就业市场竞争力就越强,以激烈学生深入学习汽车机械修理基础技能,并为后续课程和中、高级维修技能的培养打下扎实基础等问题。
2.以知生情,创建实施情感教育的课堂氛围
通过良好情境创设,教师用心的投入,中职汽车机械基础课堂的情感教育已经初步具有了素质教育的特征,与此同时,要促进情感教育的深入,落实情感教育的实效,教师还应该建立互动合作的课堂氛围,通过疑问、设问等方式,强化知识的传递与消化,起到“以问激趣,化理为情”的作用。
根据教育学理论,在知识结构中,人类的认知与情感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对一件事物的认识越深刻,获得的感悟越多,能够激发的情感就越丰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促进学生深化认知,通过汽车机械基础课学知识的传递,用哲学思想和思辨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周围的事物,用理性思维来带动感性思维,用间接的知识传递,来培养学生的情感领悟能力,从而最终达到知情交融,情理通达的目的。
《汽车机械基础》设计的内容学科较为庞杂,包括了传统的《汽车机械制图》、《汽车机械基础》、《汽车材料》、《液压传动》等多门课程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在不长的时间内,完成由基础知识到实践能力的提升,难度肯定很大,部分学生会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为了引导学生加强学习,笔者设计如下情境:2013年,在浙江国际汽车生活博览会上,推出了很多汽车及相关的产品。以此为背景,向学生提问:请你从一个未来的汽车行业的从业者的角度来思考,为何要举办这次交流年会?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人来参加这次年会?你对自己的专业有何更进一步的认知与思考?针对以上问题,同学们你来我往,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学生们在热烈的氛围中,开始了对问题的讨论,拉近了书本知识与实际的距离,深化了汽车交流背后深层次的经济、文化乃原因。强化了学生对于从事专业的认同感,激发其进一步学习专业、学好专业、学透专业、学精专业的内在向往。
3.以行聚情,创建实施情感教育的课外实践
汽车机械构造、机构多而复杂,学生通过拆装认识实训后对汽车机械机构有了一定感性认识,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同时,学生们处于校园的象牙塔中,很多知识都是来自书本,而与汽车生产、维修等方面的实际接触很少,因此,课本的知识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可以说是直接性的,对学生的职业观念养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为了帮助学生多认知世界,了解广阔的世间百态,丰富人生经验,还应该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通过接触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于实践而最终指导实践的目的。
例如,可以利用暑假、课余时间、公共假期等机会,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走访等活动,融入社会生活,并给出调查报告,通过自己的视角,结合汽车机械基础课本知识来进行分析,并给出调查报告。例如,通过社会调查,到4s店、汽修厂等地进行深入探讨,自己发掘身边的实例,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和材料,并进行分析和论证,结合课本知识,最终得出结论,通过自我思考和辩证思维,输出最终结论。
社会实践对学生而言是有意义的,通过自己深入的体会和尝试,学生们不仅丰富了人生经验,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和独特的人生感悟,这对他们的成长和发育都是极为有利的。通过调查体验,懂得更多的人生道理,与周围环境更加和谐的相处,也为学生离开校园踏入社会后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才能够不与社会相脱节,建立自己成熟的人生观和社会观。
总之,情感教育在中职思想汽车机械基础课中是提升能力、建构体系、额皮瘁重要环节,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与延伸,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改进评价方式,优化教学流程,开感资源,已达到在课程改革方向不断转变的今天,情感教育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知识结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情感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