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6 14:47:27
导语:在传统的医学模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传统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单一,其存在的弊端已经严重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
(1)一些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根据教参抄写教学大纲,对教材的理解不透彻,致使教学的目标不明确,甚至出现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不一致的情况。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某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掌握课文语言的技巧和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未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珍惜和热爱,仅仅对小女孩的遭遇产生怜悯之情,所以学生不能够完全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2)课堂缺少互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注重学生的共性,而忽略学生个性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灌输性地传播知识,机械性地要求学生掌握。如教学《悯农》一诗时,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掌握字词的理解,以及理解写作的背景和珍惜粮食的思想感情,而没有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感同身受农民伯伯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及,缺少一种情境展示的渲染。
(3)课堂的实践问题牵掣着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小学语文课堂重视知识的培养、课程的安排、作业的布置和考试的加强,却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设计了教学的问题和答案,仅仅照本宣科地教会学生掌握这些问题的答案,而没有鼓励学生主动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不高,难以真正体会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仅仅是一纸空文。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
1.教学目标的设置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和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设置清晰而集中的教学目标:(1)在课堂开始之前,通过研究教材的精髓内容,搞清楚教材所传递的信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结合学生每个阶段学习的知识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预先设置适合学生课堂学习的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将教学目标具体化。(2)教学目标集中化。也就是说,教学目标要体现出教材内容的整合能力,既要囊括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也要体现语文教材的教育特色,旨在让学生的学习达到较佳的效果,同时提高学习的兴趣。(3)教学目标的体现环节是课堂。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通过发挥语言魅力和应用动作神态等,掌握课堂的焦点,让学生的注意力得以集中,尤其是针对那些爱做小动作的学生,课堂教学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让教学的每个环节环环相扣。(4)为了让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克服困难的信心,教师在备课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明确教学的目标,在课堂教学的前一天,要给每个学生布置好作业,提前做好课本预习,如生字的学习、课后题的思考、课文的朗诵等。
2.课堂互动活动的设计
课堂互动活动开展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当家作主”,从以往被动型的学习状态,蜕变成主动型的课堂主人翁。譬如,故事类型的课文是学生学习交际能力和提高理解能力的重点部分,因为此类课文内容生动,而且蕴含的信息量高。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课文,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设计角色,模拟故事内容进行互动交流。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分析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认识课文的生字和重点词句。待课文内容讲授完毕之后,可播放课文对应的电视剧片段,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周瑜、诸葛亮、鲁肃和曹操等角色,模仿故事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性格等,让学生的课文学习融入实践体会环节,提高理解和接受知识的效率。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启发诱导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
3.课堂实践的发挥
课堂的实践的发挥是让学生利用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过程中。
首先,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促使其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的增强。
其次,要鼓励学生举一反三,提出质疑,以供师生共讨。一方面是通过阅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习的精神气;另一方面是掌握课文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模仿课文进行小练笔,并在练笔过程中熟悉字形和辨析字义,并主动找出课文中尚未理解透彻的地方,然后提出质疑并通过讨论进行解决。
1 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变革
打造生本课堂 变“听、讲、练”的课堂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课堂,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微课程和导学材料,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和自学,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向主动的学习方式,以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终身受益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课堂中,教师组织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
搭建“翻转课堂”云学习平台 借助云学习平台,突破时空限制,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通过学习平台,学生能提前观看微视频并进行自测,教师能实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及检测结果;能实现师生在线互动,答疑释惑,真正做到把“教师”带回家,体现个性化的学习。通过学习平台,能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大数据,能对学习行为进行分析;能形成教师个人的备课资源库,包括课件、微视频、题库等资源,从而形成学校的校本资源库。
建立新型的有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对课堂教学的评价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方式,不但要看学生学习成果,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学习方法的评价,真正体现课堂以学生为本。
2 实施过程与应用
理念更新
1)学校成立“翻转课堂”领导小组。组建由学校校长、教学处、信息处、教研组长组成的“翻转课堂”领导工作小组,制订实施方案,稳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
2)课题引领。通过申报中央电化教育馆批准立项的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区域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践与研究》的子课题《数字化环境下“智慧校园”建设实践与研究》、申请了省教科规划课题《基于“慕课”的自主化个性化学习》,全部行政干部、学科组、班主任参与子课题研究。在课题引领下,形成了全员、全学科参与“翻转课堂”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研究与实践的局面。
3)全员培训。任何一项变革,要取得成功,首先是从理念改变开始。“翻转课堂”这一涉及全体师生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改变的教学改革更应如此。“翻转课堂”的关键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学生学习理念的转变、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因此,各种形式的培训就显得尤为要求。在教师培训方面,我们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先后邀请了黎加厚、张丰等十多位在“翻转课堂”方面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来校做专题讲座,进行理念更新、微课程制作技术等培训。通过全体教师学习会、教研组专题会、备课组研讨会,进行“翻转课堂”理论再学习和技术再培训;分批次带领全校行政干部、各教研组分别赴上海闵行区、南师大、江苏常州、杭州等地各学校参观学习电子书包、数字化学习。在学生培训方面,由校长、班主任、教师通过全校学生大会、段学生大会、班会以及课堂教学对学生数字化学习素养和自主学习方法进行引导。在家长培训方面,借助家长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对全体家长进行“翻转课堂”理念培训,并广泛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在“翻转课堂”改革上达成家校共识。
课堂实践探索
1)流程探索。在前期理念更新培训以及相关技术培训后,全体教师达成共识,学校教学工作紧紧围绕“翻转课堂”开展课堂研讨及专题教研活动。各个教研组开展“一周一组一课”活动,每周每个教研组至少开出一节“翻转课”,设公开课,全组教师甚至全校教师都参加听课,课后马上进行评课,到底翻得像不像,翻了多少度,哪里需要改进,哪里值得借鉴,大家畅所欲言,形成了热烈的全体老师参与教研的氛围。我们的研究点主要着眼于:课前导学设置、微课程制作、自学检测题编制,目的是使自学更充分、学情反馈更精准,准确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挖掘教材深度,确立课堂高落点,研讨如何在学情低起点到课堂高落点间铺设台阶,提升课堂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一年来,全校老师开出了100多节公开课,也探索出“翻转课堂”基本的教学环节。
2)学科模式探讨。在全校统一了“翻转课堂”基本流程之后,我们认为不同学科甚至同一学科不同课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有所不同。因此,2014年以来,各学科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根据本学科特点,积极研究并提炼适合本学科的“翻转课堂”模式,并且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通过举办“微课”大赛、研讨课、展示课等活动,丰富和提升课堂模式,并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翻转课堂”模式。
3 取得的成果成效
两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已初步构建起“翻转课堂”实施需要的软硬件环境、云学习平台,形成“翻转课堂”教学一般流程以及基于学科特点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建立起新型的有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导学材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的创新。
搭建了云学习平台 目前,全校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满足教室多点集中式网络需求。全校三个年级段共1500多名师生配备人手一台PAD,平板经过底层设置,只能安装学习平台和经过认证的学习软件。开发搭建了“未来校园”翻转课堂云学习平台,实现在线观看微课程、在线课堂、师生互动交流、作业检测自动批改统计分析、错题集等功能。平台经过多次升级更新,不断完善,基本满足了师生的“翻转”学习需求。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师生能较熟练地应用软硬件平台,实现翻转教学、翻转学习。同时,平台自动记录形成教师个人的备课资源库和学校的校本资源库,目前资源库中已有各类导学视频、课件等资源达4000多个。
生本课堂逐渐形成,实现教学流程再造 总结出“翻转课堂”一般教学流程及基于各学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1)生本课堂逐渐形成。我们发现微视频形象化地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很好地帮助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视频的暂停、重播、倒退以及链接资料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及差异化的拓展提升;自学检测题的自动批改与分析帮助老师实时、精确地掌握学情,从而实现以学定教。师生、生生充分互动以及随之生成的信息资源,支持教师与学生的个别化交流,促进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由于学生通过自学,带着问题,上课都是有备而来,课堂上的互动、质疑、交流、探究更加深入、更加深刻。课堂上,教师不再是一节课讲到底,满堂灌,可以从容不迫、适时点拨。贴心的个性化指导让学生觉得舒适又有针对性,课堂氛围轻松活跃。通过“翻转课堂”,以前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传统的课堂是“学生在老师的教中学”,翻转以后的课堂变成了“老师在学生的学中教”。
2)实现教学流程再造。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一般如图1所示,“翻转课堂”的教学结构如图2所示。总结出“课前四步骤”(图3)、“课中五环节”(图4)。
3)总结出基于不同学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翻转目标。语文,落实工具性目标,引领精神成长;数学,减掉第三种负担,提升思维品质;英语,缩小两级分化,开阔国际视野;科学,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精神;社会,摒弃空洞说教,唤醒生命价值。
初步建立起新型的有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未来校园”云学习平台中,对学生观看微视频、完成检测、师生互动等都有详实的记录,学习进程的生成清晰有痕,留下了大量的基于个人的学习行为大数据。经过充分的自学,课堂中,大量时间用于交流、质疑、合作、探究,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充分展现了个人学习品质。
基于此,新的评价体系也随之形成。
1)从单一的结果性评价走向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单单只看学习结果,还注重基于大数据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的分析和评价,另外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人综合素质的评价,涉及学生的自学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问题生成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
[关键词]《莫比・迪克》;浪漫主义;宗教
1956年由约翰・休斯顿(John Huston)执导,格里高利・派克(Gregory Peck)主演,根据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e)的著作《白鲸》改编而成的电影《莫比・迪克》(Moby DEck)在美国公映,影片公映大获好评,当年即获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奖和美国评论协会最佳男配角奖以及最佳导演奖等多项殊荣。
《莫比・迪克》是一部惊心动魄、寓意深刻的灾难历险故事。捕鲸船船长亚哈(格里高利・派克饰)被一条名叫“莫比・迪克”的白包抹香鲸咬断了一条腿。为了寻找白鲸复仇,他胁迫船员放弃日常作业,全力追捕白鲸,期间既不考虑船员们的生命安危,也不顾及陆续出现的各种凶兆以及教徒的不详预言。最后,捕鲸船终于重创了白鲸,然而,为此的代价却是大部分船员葬身海底,亚哈本人被缠结的捕鲸绳绞死,全船只有以实玛利一个水手生还,继而成为这个悲剧故事的叙述者。
当问及观影后的感觉时,人们欷I不已。既有对大自然巨大力量的敬畏之情,也有对亚哈船长的一意孤行武断行为之愤愤,更多的是对影片所表现的宗教隐喻和象征来重新审视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通过对原著作者麦尔维尔和他所处的美国社会进行的分析为我们清晰地展现《莫比・迪克》隐喻中表达的宗教诉求。
一、宗教家庭背景的影响
麦尔维尔1819年8月1日生于美国纽约一个信仰新教的苏格兰贵族商人家庭。童年时期,麦尔维尔生活安定,然而自从1830年父亲经商失败之后,原来殷实的家境便急剧走向衰败。1832年麦尔维尔的父亲去世,家庭的经济状况变得越发艰难,麦尔维尔的母亲是一名荷兰新教归正宗教会虔诚的加尔文教徒。几近严酷的加尔文主义教条使得麦尔维尔的母亲身上带有严重的家长制作风。麦尔维尔对母亲严厉的管教十分反感,最后发展成对宗教的怀疑和反叛。到麦尔维尔15岁的时候,他离开了学校,自立谋生,并曾先后做过银行小职员、农场王人、商店伙计和小学教师等工作。1839年,他在一艘往返于美国纽约和英国利物浦之间的轮船上当服务员,开始了其后5年的海上生活,在这5年间,他在邮轮上当过水手也在捕鲸船上当过渔叉手,这段海上经历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家庭的影响使得麦尔维尔笃信基督教,这使得他在创作文学作品时经常用《圣经》人物的名字命名他作品中的人物并暗示其性格和预示他们的命运。
马拉美认为,象征主义应该表现人类梦幻的状态,借以展示人类心灵的闪光点,并主张用象征的形式来表现世界的意义,认为,“大自然中一切意象都有其特殊的神秘意义,人们可以从中看出许多别的事物……并由此进入不可知的神秘世界。”麦尔维尔的作法显然是与马拉美的主张相一致的。对麦尔维尔作品中出现的大量象征,韦勒克和沃伦曾这样讲道,“麦尔维尔笔下的亚哈(Ahab)和以实玛利(Ishmael)则显示出,作为塑造人物的方式,文学中的引喻(此处利用的是圣经的经典)会起到何等经济的效果。”韦勒克和沃伦在这里指的“经济”是指由于源自《圣经》的名字对生活在西方文化下的每个人来讲都是很熟悉的,而《圣经》中拥有这些名字的人物的命运也几近家喻户晓,因此用这些名字来命名一部作品里的人物,人们会很容易明白作者对读者的暗示,理解人物的命运就一点也不难了。
二、《圣经》的隐喻和象征
严厉的加尔文教家庭背景使得麦尔维尔对《圣经》稔熟于胸,在麦尔维尔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白鲸》里,两个最重要人物的名字均源自《圣经》,一个是追杀白鲸的船长亚哈,另一个是船上的水手以实玛利。
根据《圣经》中的说法,以色列王亚哈为了得到耶斯列入拿伯的葡萄园用计害死了拿伯。上帝知道这件事后十分生气,准备惩罚亚哈。“从来没有像亚哈的,因他自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受了王后耶洗别的耸动,就照耶和华在以色列入面前所赶出的亚摩利人,行了最可憎恶的事。”此后,亚哈的名字就和“恶毒”联系在了一起。虽然《白鲸》中的亚哈船长意志坚定、勇于冒险,但是在人们心中还是会隐约感到一丝凉意。这就是麦尔维尔期望看到的效果。他想通过亚哈这个名字和追捕白鲸这件事来喻指在美国的建设者们不断开疆拓土,建设新国家的过程当中,存在着许多邪恶的作法和行为。另外,对鲸鱼的滥捕滥杀就是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从这个角度看,麦尔维尔在《白鲸》中体现的生态思想直到今天仍是有意义的。
根据《圣经》中的说法,以实玛利是亚伯拉罕在86岁的时候和妻子撒拉的埃及女奴夏甲生的儿子。为了不让以实玛利与自己的儿子以撒共同分享亚伯拉罕的产业,撒拉让亚伯拉罕赶走夏甲母子。亚伯拉罕为难了一番,但最终还是把夏甲母子赶走了。夏甲在旷野中迷路了,水喝光了,看起来以实玛利就要死了,夏甲放声大哭,这时候上帝的使者从天上呼叫夏甲说:“夏甲!你为何这样呢?不要害怕,神已经听见童子的声音了。起来!把童子抱在怀中,我必使他的后裔成为大国,”神使夏甲的眼睛一亮,看到一口水井,她马上用皮袋装满了水,给以实玛利喝。“‘以实玛利’就是‘神听见’的意思。”也暗指上帝的公正之意。以实玛利在《白鲸》当中是亚哈船长手下的水手,麦尔维尔借以实玛利之名,意指上帝是公平的,美国人并不是被上帝抛弃的一群人。最后,“皮阔得”号捕鲸船覆灭,以实玛利成为全船唯一的幸存者表明作者对被贪欲和恶毒之心浸染的人类和美国的美好期望。
麦尔维尔把“皮阔得”号捕鲸船的名字起得也是意味深长,且具有象征意义。“皮阔得”这个名字原属于美国康涅狄克州东部的一个印第安原住民种族,在欧洲移民来到北美之后,这一种族的人陆续被杀戮殆尽。麦尔维尔以这样一个几近湮灭的印第安原住民种族的名字命名捕鲸船,一方面提醒美国白人拥有的并不光彩的发家史,另一方面象征着“皮阔得”号船的命运也会如拥有这个名字的印第安原住民种族那样走向灭亡。
对于《白鲸》中体现出的美国宗教思想,有美国学者认为,无论是亚哈船长还是白鲸,都在暗指麦尔维尔所处时代,即19世纪美国社会思潮中的黑暗面。一方面是余孽尚存的加尔文主义清教思想中所体现的刻板、严厉和无意义的空洞性;另一方面是美国个人主义思潮泛滥所引发的自私自利、不顾他人的一面。亚哈把个人的意志强加给世界,并试图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来铲除罪恶。殊不知,这种方式只能带来更大的罪恶。
正因如此,心身整合诊疗模式在以多病共存、强调危重、多重治疗、注重保健为特点的老年临床医学中具有较为广泛的运用。老年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预防医学、精神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密切相关,而心身整合诊疗模式提出了心理、社会和环境状态(A)与大脑(B)、信号传导系统(C)和支配器官或疾病(D)相关模式,通过对4个水平的分析,整合多学科知识体系,对外把人作为自然、社会体系的一部分,对内将人看成心理、生物相结合的有机整体,这种整体性和全局观恰恰符合老年医学对于综合和多学科协作的需求[1]。
另外,心身整合诊疗医学模式中的理论与中医的众多观点不谋而合,形神合一论、五脏情志论、中医体质论、三因论、平衡观都是体现整体和融合的智慧,传统的中医学说也在方方面面表现出了心身整合诊疗医学模式的态度和观点。中医在中国老年群体中的广泛接受度也为心身整合诊疗模式在老年医学中的推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心身疾病是指那些因心理因素引发的躯体疾病以及躯体疾病引发的心理障碍。在临床中,心身疾病多达68种,常见的高血压、冠心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帕金森综合征等其实都可以归属其列[3]。因此,大多数的老年病都属于心身疾病的范畴。心身整合治疗(mind-bodyintegrativetherapy,MBIT)根植于古代东方传统哲学中,旨在寻求思想、身体和精神之间的平衡,从而改善老年人的心身健康[4]。心身整合诊疗模式为老年心身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预防方面,孤独感是老年人非常常见的一种内在感受,它通常通过影响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认知功能和心理疾病来降低其主观幸福感和生命质量,增加死亡的风险。老年孤独是中国老年人群常常需要面对,但在传统疾病预防保健中最容易忽视的问题[5]。
其次,在诊断方面,很多老年病常常以躯体不适症状就诊,诊断治疗以某一专科的疾病为终止,而忽略了老年群体本身的特殊性,其疾病诊断思路应该抛开局部看整体。另外,一些老年人群的躯体不适症状在进行了详细的体格检查或辅助检查后,结果却无异常或异常微小,病人、病人家属甚至各科临床医生都感到困惑,变成了疑难杂症,而这些疑难杂症有1/3可能就是心身相关疾病,由此可见,在老年疾病临床诊断中认识心身疾病的重要性[6]。最后,治疗上,老年病常常需要兼顾“心”和“身”两个方面,因为老年群体往往患有多种躯体疾病,使用多种药物,更易患上或共患心身疾病[7]。反过来,心身疾病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老年人的躯体不适,进一步增加用药种类、用药剂量以及用药困难程度,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而心身整合医学模式下的治疗方法不仅仅是单一的药物治疗,还涉及到了物理治疗、心理治疗、中医理疗(针灸、推拿等),包含了诸如佛教禅修冥想、正念疗法、中医唱歌治疗、催眠疗法、芳香治疗、瑜伽太极等不同形式的绿色治疗技术,可调节老年病人躯体与情绪的平衡,辅助治疗,从而推进老年疾病治愈的良性循环[8-9]。
今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2.6亿,中国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一个人口老龄化时代。面对基数越来越大的老年人群体,怎样保证其心身平衡,提高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是现代老年医学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医疗模式已经不再能够满足现代老年群体对于健康的需求,作为新一代的老年医学践行者,我们也许能从心身整合诊疗医学模式中寻求答案。
[参考文献]
[1]吴爱勤.心身医学整合模式:探讨心身交互发病机制[J].实用老年医学,2021,35(11):1111-1114.
[2]梅妍.中医学心身整合治疗观[J].实用老年医学,2021,35(11):1115-1117.
[3]刘晓云,胡嘉滢,吴爱勤,等.心身相关障碍的分类与处置[J].实用老年医学,2017,31(10):903-905.
[4]袁勇贵,李英辉.心身整合治疗技术简介[J].实用老年医学,2020,34(11),1107-1110.
[5]孙金凤,袁勇贵.老年孤独感与心身健康[J].实用老年医学,2021,35(11):1121-1125.
[6]袁勇贵.心身医学新理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8.
[7]袁勇贵.前言———提高对老年心身相关障碍的识别与治疗[J].实用老年医学,2017,31(10):901-902.
[8]袁勇贵,辛晓芸.前言———绿色心身治疗技术在老年心身疾病中的运用[J].实用老年医学,2020,34(11):1105-1106.
一、医学模式及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变,有加强高职护士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医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是以疾病为中心,很好地解决了病原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随着人类战胜一个又一个烈性传染病,人的自然寿命逐渐延长,同时疾病谱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发病率逐渐提高的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对生命的威胁远远超过以往的传染病。随着人类自然寿命的延长,老龄化群体逐渐增加,随之而来的老年病成了突出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类生活、工作的节奏明显加快,心理负担及工作压力逐渐增加,由此带来的心理疾病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逐渐增加。另外环境污染、食品污染、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也威胁人类的健康。传统的医学模式明显不能适应当今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新的生物医学模式,即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它要求医疗服务体系将以疾病为主导转变为以健康为主导;以疾病患者为中心转变为以全人类为中心;以医院为基础转变为以社会为基础;以诊疗服务转变为以预防保健和与环境和谐统一为目标。更好的反应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反应了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把人类与自然、社会看做一个整体,把健康与疾病放在整个自然社会的背景下,运用整体观点、系统方法探索医学规律,促进医学发展。
(二)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转变了以往的教学理念和陈旧的教学模式。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应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宗旨,注重学生的综合性、学术性、人文性“三位一体”,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博学多才,独立人格,自主思考。高等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于高职护士生是培养白衣天使,以促进和保护人类健康为主导,全方位的心理服务、社会服务、保健服务,以预防疾病和损伤,以治疗和治愈疾病,减缓由疾病带来的痛苦,预防过早死亡,使每一个生命能优生、活好、好终为目的。这就要求高职护士生在掌握医学护理技能的同时,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
二、从护士本身的角度分析
(一)护士的职业使命
南丁格尔说过:“护理工作是一门艺术,护士要有一颗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对于疾病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这就明显提出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患者从就医道最后接触的医务人员中,始终离不开护士,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护士不是技术上的顶尖人才,但是最应有爱心和耐心,这是上帝赐给护士的翅膀,是天使带给病人的礼物。随着社会的进步,目前注重患者的临终关怀,这就要求护士除了具备良好娴熟的护理技能,还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对于患者,护士应是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这就要求对职护士生在校期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预防医疗纠纷
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作为特殊民事主体,在和诊疗相关的民事活动中所产生的纠纷,指发生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与病人及病人家属之间的所有纠纷。近几年医疗纠纷发生的比例以每年10%―20%的速度逐渐递增的趋势。医疗纠纷的频频发生,有患方的因素,也有医方的因素。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要具有精湛的医术及护理技能,还要增强医护人员的法制观念,要做到:
1.依法执业,行为规范,明确医患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法制关系,只有学法、懂法,才能自觉守法,维护护士自身的正当利益。2.重视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通过沟通不仅让患者了解病情,更重要的是体现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由此看出,高职护士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三、从人性化角度分析
对于临终病人,特别是肿瘤及重度传染病,如艾滋病患者,为了让患者在有生之年能感受到人间的快乐和温暖,减轻患者的痛苦,这就需要护士多做患者的心理疏导,想患者之所想,耐心开导、给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病人走完最后的旅程。这就要求护士有很好的人文素质,加强高职护士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非常必要的。
1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理念存在三个偏重三个忽略,即:偏重于以教师为中心,忽略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偏重于操作程序和动作要精确规范,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偏重于实验室模拟教学,忽略实验室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现阶段的教学理念体现两个中心,两个提高。两个中心: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在教学内容上以患者为中心,模拟临床真实情景,围绕解决患者问题,满足其整体需要设计教学内容。两个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关爱患者,人性化服务的意识与能力得到增强与提高。
2教学内容(以组成技能操作的知识结构为1例
《基础护理学》卫生部规划教材199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2]教学内容包括目的和实施两个部分,其特点留有生物医学模式的痕迹,侧重于技能,忽略对患者的整体护理,缺少对学生人文精神及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基础护理技术》卫生部规划教材200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3]教学内容包括目的、评估、计划和实施四个部分,其特点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运用整体护理理念,满足患者整体护理需求。以护理程序的思维方式为基本框架,构筑学生的现代护理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打造娴熟的职业能力,以适应当今临床护理实际工作的需要。
3教学目标、方法及测评
传统实验教学:教学目标是学生能规范进行大量不保留灌肠;教学方法重视医嘱的落实和技术操作,其教学的焦点落在操作的规范性、程序性和熟练性的讲解与示范上,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分析-判断-解决-完成”这一过程完整结合的训练;测评手段是一维性的,即侧重从生物医学角度评价。现阶段实验教学:教学目标是能规范运用大量不保留灌肠技术解决患者需求,操作中关爱患者,保护隐私,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教学方法既重视执行医嘱、技术操作,同时也重视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及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教学的焦点不仅是单纯的手把手教,还包括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及对患者整体的关注;测评手段是多维性的,包括操作流程的合理性、手法的规范性、与患者的沟通和指导、对患者注入情感等,是对学生整体能力的评价。
4实验室人文氛围
近十几年来,实验室环境及实验教具,在增加科技含量的同时,更多地注入了人性化设计理念。护理实验室模拟医院环境,与护理实验教学相得益彰;工作学习在此环境中的师生,身着得体护士服,举止规范,言语文明,构成了和谐的音符;床单一改过去单_的白色,取而代之的是柔美和谐的色彩,置身其中犹如家的感觉;病床品种多样化,床脚配置万向轮,床面可升降,床边设置护栏,不仅方便实验教学,同时也大大减轻操作时的体力消耗;仿真模型的应用,增加了操作的真实性,便于学生反复练习,更符合医学伦理的要求。
5小结
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因而学生对护士职业和对患者的感受缺少理解,以至于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偏重于每天的护理技术操作,使社会对护理工作持有偏见。许多人把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定位于打针、发药、测体温的简单机械的重复
劳动。患者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处于一种受控制的被动地位。护士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有时换来的却是患者的不满和责备,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同,社会价值难以体现。这其中—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与患者情感的交流。目前大量资料反映,我国护士在医学基础知识、护理理论和操作技能上都具有较高水平,特别是一些高难度的技术操作,令国外护士刮目相看,在知识结构在认识、情感、操作三个层面上,我国护士最欠缺的是第二个层次。
生物医学模式留给我们医学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已无法适应当代人们对健康保健的需求。21世纪的中国医护人员应注重培养一种新的医学人文精神。国家已把医学人文修养作为医护人员基本素质的评价标准之国家考试与职称晋升也将其列入其中。作为学校教育,教师首先要树立人本观和人文精神,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将现代护理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爱护生命的淳朴情怀,注重个性和整体服务,体现多元文化服务质量和价值,体现护理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和独立性。
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完全不同,以腹腔镜手术为例:①器械以及切割、分离、结扎、止血等基本操作方面发生根本改变。穿刺套管在腹壁固定无法像传统开放手术那样操作自由,相当多的器械动作变为反方向操作等。②空间和感知的改变。术者视野从三维变为二维带来深度认知变化,要求有良好的手眼协调能力和三维空间的感知能力;术中手眼分离,无法对操作组织和器官直接接触,导致触觉减低或消失(如机器人手术)。③学习曲线延长。大多数手术主要由术者独立完成,助手的作用较开放手术有所下降,多从事相对简单辅助操作,由此带来训练机会明显减少、学习曲线延长。
④传统手术中专家指导作用减弱。腹腔镜手术中只有操作者自身才能感悟二维显示器上的三维感知能力和手眼运动协调能力,传统的“手把手”及时纠错的教学方式在腹腔镜手术中的作用减弱。⑤技能培训的医学模式发生改变。目前的医学模式已从单一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疗观念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化为以人为本,尊重病人、保护病人成为医学实践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在活体病人身体上练习操作的方式与新的理念产生了矛盾。因此,传统的手术技能培训对于微创外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手术室外的外科技能训练越发得到重视。在微创外科技能训练过程中,许多医生希望通过在活体动物或尸体上进行手术技能训练,虽然它们在组织质地、出血、解剖结构等方面与真实手术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在伦理、准入、来源、设备、麻醉、处理、经济性和解剖区别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而且训练的重复性有限,无法满足规模化培训的需要。因此,微创外科技能训练亟待新的培训模式。
2虚拟现实模拟技术在微创外科技能训练中的作用和优势
模拟技术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医学模拟教育是指利用模拟技术创设出模拟病人或模拟临床场景,代替真实病人进行临床教学和实践的教育方法。不同的模拟器材具有不同的作用与使用范围,医学模拟技术由低到高分为五种类型:基础解剖模型、局部功能性训练模型、计算机辅助模型、虚拟现实模拟系统、生理驱动型模拟系统或全方位模拟系统。目前虚拟现实模拟系统在微创外科技能训练中得到广泛应用,研究表明:经过虚拟现实模拟系统训练的外科医师手术时间减少29%,手术失误率下降70%,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医师通过训练均能提高手术技能。虚拟现实模拟系统在微创外科技能训练中的主要作用有:①空间技能培训。通过模拟训练,可以掌握在现实内镜手术中所需的空间技能;②手眼协调能力。
摘 要:为了社会对在职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亦的新的标准,从培养目标、知识结构、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谈了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模式。
关键词:继续教育模式;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138-01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人民对医疗卫生、健康保障更高需求,社会对在职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亦上升到了新的标准。我们在28年医药卫生类专科教育办学过程中,深感传统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的延习与现实社会的需求相距太大,本文就医药卫生类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模式问题进行了探讨。
1 培养目标
医药卫生类继续教育的培养对象,是经过系统基础医学理论学习并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故培养目标有别于普教。结合我国医药卫生的现状及医学普教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应用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是目前继续教育的主要目标。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应加强现代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基本理念的教育,使其具有从事社区及基层医药卫生工作的基本素质;结合社会疾病谱的转变及相关健康的如精神卫生、预防医学、营养保健、肿瘤防治等敏感问题,强化知识更和新完善知识结构;加强 “从知识到技能、技能到能力”转变过程的教育实训。国际公认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学知识、学做事、学生存、学发展将是21世纪中国继续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教改大纲。
2 知识结构
医药卫生领域的服务对象是人。世界上最复杂的事物莫过于人,人不但是具有遗传个体差异的生物有机体,而且有社会性,有思维和心理活动。传统医学模式下健康与疾病的概念将医学界定于自然科学。现代医学模式以系统论作为它的概念框架,主张在一个多层次的等级系统中来研究人体或人(图1现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在医药卫生工作中的生物-心理-社会问题,涉及到的广泛的学科领域。国内外医学界对的医学教育现状有不少议论,认为现行的医学教育培养计划的薄弱环节,使学生的视野过于狭窄,而难以应对当前工作。
现在服务与城乡二、三级医疗防治网的全科医生及综合性医院的通科医生,急切需要接受人文科学,社会学,理工科学等与医学相关边缘科学知识的教育培训。故医药卫生类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不论是学历还非学历性质,脱产还是非脱产形式,长期还是短期培训,是终身教育的必然阶段。结合现代医学结构体系的四层次学说,围绕应用型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继续教育知识模块与教学基本框架(图2):
3 教学方法
3.1 以教学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法
针对继续教育学员已有基本的医学基础知识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尝试讨论式教学方法,改变单纯知识传授模式,将启发教学贯穿始终。教师重在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激励思考,解答疑问,培养学员独立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员积极主动学习。“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的“讲述法”,它能引起学员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是体现“教师为主导,学员为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3.2 以学术专题讲座形式的教学方法
针对临床上常见的病例病案,以及医学方面的新进展,通过聘请各级医院或高校有权威的专家教授以学术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既增加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员临床思考、综合判断能力。
3.3 社会理论实践能力培养
打破原来的固定科室学习模式,采取学员自由选科方式,并加强各专业之间的协同作用,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各种医学资源。比如一个搞外科的学员他不一定就是到外科实习,他可能选择到外科相关的病理科看看,甚至妇产科等其他别的科室。还有继续教育的学员来自不同的科室专业不同的医院,这些人汇集在一起,可以相互了解其他专业的一些最新动态;可以促进各医院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
参考文献
[1]谢美英,浅谈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及模式[J].健康必读,2009,(2).
[2]戚乐,丁建平.医学影像学继续教育的发展模式及策略,[J]. 健康研究,2009,(4).
[3]彭骏,陆敏.基于网络的全科医生信息素养继续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9,(7).
【关键词】 循证医学;心血管疾病;心理行为因素
1 循证医学的定义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1992年由Guyatt领导的加拿大McMaster大学临床流行病教学组首次在JAMA上提出循证医学概念[2],随后由被称为“循证医学之父”的David L Sackett 教授在《怎么样实践和讲授循证医学》中这样定义的,循证医学指的是慎重、准确和明确地应用当前所能够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措施[3]。这就明确了在临床的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的专业技能及临床经验应当和当前系统研究过程中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有效的结合,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当从患者的利益出发,考虑患者的自主的权利,通过以患者为对象,查找证据,严格评价,然后再通过对各方面的综合分析,把最好的证据运用于临床患者的治疗中。
2 循证医学的特点及优势
①首先,循证医学的证据主要强调临床的人体试验结果,而传统的医学强调动物实验、实验室的研究。② 其次,在证据的收集上,循证医学强调系统的全面性,而传统的医学模式仅限于时间和条件上,总的来说并不够系统全面。③传统的医学模式并不重视证据的评价,然而循证医学却很强调。④在医疗模式上,传统的医学强调以疾病和医生为中心,而循证医学则强调以患者为中心。⑤对于疗效的判定,传统的医学并不重视患者的最终结局。⑥在临床的治疗中,传统的医学模式注重基础研究和动物实验的推论以及个人的临床经验,然而,循证医学则更强调能够找到的最好的临床证据。⑦传统的医学依据零散的研究报告,并未让患者参与选择,而循证医学更多的是考虑患者的选择权[4]。
3 当前循证医学在与心血管病急诊的应用现状
在近年的研究当中,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许多大型临床试验以及其分析结果都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不断的试验当中,其中,也肯定了有些干预手段以及药物治疗的效果,然而,也否定了某些传统无效甚至是有害于患者的干预手段和药物,为某些并没有确切证据的干预手段提出了更深入的研究方向。在临床的实践中,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循证医学也为其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方式,使得更多的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减轻甚至是减除痛苦。
4 方法
制定社区院前心理行为因素与心血管急诊卫生宣教院前救治方案,普及社区急救知识,按研究方案归档,跟踪记录心血管病急诊抢救成功率以及其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其中,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内接受社区院前心理行为因素与心血管急诊卫生宣教院前救治方案,普及社区急救知识宣传的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共256人,接受跟踪记录心血管病急诊抢救的患者250人,利用双盲法,将25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125例,实验组患者均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心血管急救,对照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急救方法。经过跟踪记录心血管病急诊抢救后的数据,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统计,完成论文病例收集工作,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全部数据采用SPSSV13.0医学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
5 结果
2010年至2011年两年期间接受社区院前心理行为因素与心血管急诊卫生宣教院前救治方案,普及社区急救知识宣传的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共256人,接受跟踪记录心血管病急诊抢救的患者250人,利用双盲法,将25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125例,实验组患者均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心血管急救,急救有效的共有123例,有效率为984%,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2例,发病率1.6%。对照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急救方法,急救有效的共有65例,有效率为52%,发生心源猝死的患者共55例,发病率为48%。实验组的急救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6 结论
从上述结果中,经过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心血管病急诊抢救共有125例患者,急救有效的共有123例,有效率为984%,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2例,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为1.6%,证明了通过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可以提高心血管病急诊的抢救成功率。总而言之,对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循证医学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模式,它不仅代表了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势,也代表了现代医学的不断前进的方向。由于心血管患者精神紧张、抑郁、悲哀、焦虑、愤怒形象可引起恶性心律失常。通过上述我们可以了解到,第一时间进行循证心理护理和卫生宣教,院前提高心理行为干预可降低心源性猝死(SCD)发病率。在临床的治疗当中,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可以利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提倡将医生护士个人的临床实践经验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结合起来,用最正确的诊断、用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最精确的预后估计服务于每个心血管急诊患者。也正因为如此,循证医学在近年的临床实践当中,不断地发展,并迅速受到广泛的关注。
参 考 文 献
[1] 顾东风心血管病预防的现状和展望.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2):7576.
[2] Guyatt GH, Rennie D Ecidencebased medicine A new approach to teaching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 JAMA, 1992,268:2420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