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全民健身背景

时间:2024-02-27 14:37:41

导语:在全民健身背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全民健身背景

第1篇

关键词:阳光体育;小学体育教学;团队精神

最近几年,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全民健身日”的设立和“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健康理念已深入人心。“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我们知道: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长期的体育政策,而阳光体育运动是全民健身计划的一部分,是对全民健身计划的一个补充。学校体育教学是贯彻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途径和阵地,体育教学应紧紧围绕“阳光体育运动”的根本精神,以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为出发点,在体育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让学生感受“阳光”、享受“阳光”。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参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就小学体育教学在“阳光体育”“全民健身”下的发展之路提出一些看法和想法,供大家讨论、交流、指正。

一、理念的解读

1.“阳光体育运动”是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具体化的延续和补充,而不是另起炉灶。学校体育教学是贯彻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途径和阵地。“阳光体育运动”与体育课紧密相连,不是另搞一个活动,它传递的不仅是运动方式,还是一种生活理念,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沐浴阳光的温暖,享受运动的快乐,为他们带来了健康与自信。

2.我们应追求成功的体育教学,小学体育教学更应树立“快乐体育”的目标。“快乐体育”不仅是一种体育教育思想,也是一种体育教学模式。“寓教于乐”“玩中学,学中玩,练中乐”,应该成为我们小学体育教学追求的境界,我们应该呈现给学生一个快乐的体育课堂。

3.《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对“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的一种督促和呈现。以我们苏州市为例,每年的测试项目多是不停地变化的,就是以测试督促学生练习,以求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体质。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安排一定的课时练习测试项目,还应布置学生课外练习。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加强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注重传统教材资源的筛选和改造。旧教材是老一辈体育工作者多年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结晶呈现,不是全部都落伍了,只要我们研究和发掘,里面还是有许多亮点的。如耐久跑,现在一般很少看到有耐久跑的展示课,平时也很少安排课时加以练习,为什么呢?一则因为耐久跑学生不喜欢,二则展示起来没有什么出彩的“亮点”。但耐久跑对学生耐力素质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我们应怎么办呢?其实我们根据新课标和“阳光体育运动”的精神,可以把耐久跑变通为“校园定向跑”或者“校园寻宝行动”形式练习。在校园各处先埋设好“宝贝”,画好寻宝图,安排学生按图指示寻宝,这种练习形式使学生既得到了寻宝游戏的体验又完成了耐久跑的练习,不正是“玩中学,学中玩,练中乐”境界的体现和“阳光体育运动”精神的呈现吗?

2.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不管是在体育课上还是课外体育活动中,都应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突出特色,培养和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促使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学习内容的选择还要以传统的教学内容为框架,加以优化整合;大幅度增加新兴娱乐健身项目的比例和游戏的开发,从教学内容上牢牢地吸引学生。如我们学校是多年的苏州市篮球传统项目学校,篮球运动在我们学校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由于广大男生都特别喜欢打篮球,我就在学期、学年计划中安排了很多篮球课时,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爱好,又锻炼了身体,提高了篮球技术。

三、追寻适合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1.阳光体育的目标是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学生每天坚持锻炼一小时,并不是简单地把学生从教室赶到运动场上,进行一些简单、枯燥、重复的锻炼,这样依然解决不了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我们体育教师除了在学习内容上牢牢吸引学生,更要在教学手段和方式上吸引学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用游戏化教学是最好的选择。

2.体育本身就是一种高级游戏,玩这种游戏的人应该是很快乐的。小学生对游戏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所至,他们渴望的就是玩游戏。采用游戏化教学后,天天可以玩游戏,每节课都在玩游戏,学生在游戏中玩得忘乎所以然,从而给学生一种假象:“体育课就是玩的。”你说在这种情况下,有哪个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哪个学生不盼望体育课的到来呢?

3.我们知道:教学的游戏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形式来使学生学习,是把授课内容重新整合,把教学目标隐藏在游戏中,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一种教学方法和形式,游戏化程度越高越有趣。练习立定跳远时,可以和“小青蛙比武”和“剪刀、石头、布”结合起来,比一比谁先到对岸。练习投掷时,我设计成“炸碉堡”的游戏:用废弃的包装纸箱垒成几个高高的“碉堡”,比一比谁先炸掉碉堡,哪组炸的碉堡多。这个炸碉堡游戏奥妙之处在于垒碉堡的方法,不碰东西,碉堡不倒,一碰到投掷物,碉堡即倒。游戏中眼看着碉堡被击中而倒塌,随之就是一片欢呼声……

四、关注学生个体的成功体验和团队精神

1.研究表明,没有信心的儿童往往缺乏成功的体验。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快乐,增强自信。

2.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团队精神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学习”的精神保证,是当代社会大力提倡和普遍推崇的一种职业精神与社会价值,也是我们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如在跳绳考核中,我不考核个人的跳短绳,而考核小组的跳长绳“接龙”成绩。考到优秀,全组每人都是优秀,考到不合格,每人都是不合格。这样让他们产生荣辱与共的意识,积极带动小组成员的能动性,逼着小组加强练习。

毋庸置疑,“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为学校体育课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和动力,我们的体育教学呈现出了新的现象,也有了新的问题。我们只要抓住体育教学的主阵地,深入进行课改,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到阳光,享受阳光教学,阳光成长,这样我们的学生从主观上才能积极锻炼,才能促进学生体质的提高,阳光体育运动才会进一步取得更大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教体艺[2006]6号,2006-12-23.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北京体育出版社.

[3]李振聪.阳光体育,让校园活起来[J].中国学校体育,2007(7).

第2篇

据通报,北京市法院行政案件年受案数量逐年大幅递增,2013年首次突破万件,2014年全年收案突破2万件(包含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行政案件),同比上升105.8%。以国家部委为被告的一审案件10407件(其中商标专利类案件9929件,其他常规案件478件),以本市行政机关为被告的一审案件5242件。北京法院受理一审行政案件数,约占全国一审行政案件总数的10.5%,行政诉讼救济渠道进一步畅通。

(赵岩 刘行)

全力维护人民利益妥善化解欠薪纠纷

最近,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监察大队围绕“让人民满意”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在打击恶意欠薪、维护职工权益方面持续加强执法力度,提升执法效能,快速、有效地化解一批欠薪纠纷。

活动中发现,武进区郑陆镇某家具厂发生欠薪纠纷,老板朱某拖欠五名职工工资4万余元。武进区劳动监察大队迅速开展调查,核实案情,并通过多种方式试图与朱某沟通,督促其履行法定义务,告知其相应法律后果。因朱某以逃匿方式逃避法律责任,本案最终被移交公安部门。不久,朱某被公安部门依法缉拿归案,家属得知后筹集钱款。很快,五名职工拿到了期盼已久的工资。行政、司法部门的积极联动,使纠纷迅速得到化解。

常州市武进区劳动监察大队将继续秉持“让人民满意”的理念,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坚守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第一道阵线。(巢金林谭伟波)

点评: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让老赖无所遁形。

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举办“案例分享会”

为加强理论教学联系实际,解答学员遇到的疑难案例,近日,中国政法大学2013级博士研究生班委在该校研究生院教学大楼举办“案例分享会”。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专职研究人员、博士生导师肖建华教授应邀参加并点评。

会上,来自北京、广东、河北、江西等地的学员们结合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正在办理或办理终结的疑难复杂、离奇案件,向参会的学员和老师进行介绍。

本次“案例分享会”上学员们提供的案例,有些涉及法律界定模糊,有些探讨是罪与非罪,有些存在适用多部法律的问题。会上,针对各自的案例,大家结合自身的经历和看法,从不同角度踊跃发言,发言多次被推向。

最后,肖建华教授称针对“案例分享会”上的每个案例,学员们的发言和分析都有理有据,有实际操作技巧,具有现实意义。此外,肖教授告诫学员,解答各类法律咨询案件,需要详细了解实情,掌握国家出台的最新法律和司法解释。只有这样,得出的法律咨询建议才能客观准确,对当事人有参考价值。希望学员们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做一个有担当的法律人。

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运用体育社会学的原理与方法阐述了现阶段全民健身运动兴起的必然性及我国在实施“全民健身”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追求身心健康是人类长期的理念,但始终又是一个难圆的梦,全民健身与终生体育,正是以这种理念为宗旨进行的两种理论和实践的尝试。全民健身的任务重点在于普及体育运动,终身体育则侧重于个体的持续性体育运动,但无论是从逻辑上还是从现实实施的阶段上来看两者都立足于全民健身。全民健身是实现人类身心健康的最有效的途径,而且它也的确逐步成为全球性的时尚。为此本文就全民健身运动兴起的必然性及我国在实施“全民健身”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作初步探索,供大家参考。

1、实施全民健身的必然性

1.1作为个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身心健康不仅是人类最低级的生存需求能够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人类最高级的自我实现需求能够得以满足的重要条件。人类的众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只有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并结合自己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锻炼才能获得键康的体魄,这些需求的实现最终应求助于健身活动,而全民健身的优越性显然是其他单一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不可代替的。因为它既能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受锻炼身体的权利,又能够为每个社会个体获得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

1.2民族、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和社会,也无论什么时候,要实现繁荣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那就是广大民众的健康问题。而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解决这一问题,改善生存状态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求构成这个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要进行体育活动—因为通过增强一个人的健康进而影响着整个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健康状态。全民健身便成为增进民族健康、促进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这也是“全民健身”所规定的教育对象的“普及性”“广泛性”学校体育必修课的“强制性”,以及体育本身所固有的“健身”“娱乐”“社会功能”等所必然要求的。

2、全民健身的内涵及其基本目的

所谓全民健身就是体育运动对象的全民化。结合全民健身运动兴起的背景,我们不难对其内涵作出明确的规范:全民健身指全体国民都有受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健身教育,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锻炼自身的身体,调节心理状态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全民健身不仅仅是一种基本的权利与义务,而且还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必需。这不仅指单纯地赋予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锻炼自己身体的权利与义务,更重要的使他们懂得全民健身运动背后的理念,提高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他们提供健身的机会和场所;每一个社会成员也并不只是权利的享受者,他们也必须担负一定的责任:个人的、社会的以及全球性的。

全民健身的基本目的或者说最终目标应当是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健身的需要,增进身心健康。这些需要包括基本的健身手段、基本的健身知识、基本的健身内容和基本健身场所等等。这些都是人们进行健身活动中的必要条件,是增进身心健康的根本保证。只有当人们的身心健康处于比较好的状态时才能有效地生存下去、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充分地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做出有见识的决策。当然,全民健身并不仅仅是形式,它是终生体育和全人类发展的基础。现代社会正处在一个快节奏的知识爆炸时代,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处在一种非常繁忙的状态。人们需要通过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和各种健身活动不断及时地调节身心以适应各种变化,这就要求终生必须不断地进行健身活动,才能使自己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3、我国全民健身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自1995年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指导纲要》以来,应该充分肯定我国人民对全民健身权利和义务的认识逐步深化,健身意识和健身要求得到的加强,广大民众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增加,健身效果和生活质量大为提高。依据李相如等人的调查:与1997年相比,群众对全民健身的了解程度较深的由5%上升到23. 02%,知道有其事43 . 84%,从未听说过由原来的65%下降为11.65%。说明健身意识得到了加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以后,人们的锻炼次数有所增加的达到了60.12%,没有变的为36.30%,在36.30%中约占总人数的20.90%是一年四季都参加体育锻炼的,所以说有81%以上的人有所增加或没有变的。全民健身的配建改善了群众的锻炼条件,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群众的身体状况明显得到了提高,体育运动不断走进千家万户,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证明了全民健身运动在人们健身、健康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应该充分肯定在短短的几年内就能取得如此可人的成绩,我们不难看到全民健身运动的美好前景。但在肯定成绩之后,我们也应看到其中还存在的问题与困境,以及我们将要面临的新挑战。

3.1中青年体育健身人口的“休眠化”

现阶段我国实施全民健身中身强力壮、年富力强、极易从事体育健身活动的25-45岁年龄段的中青年,却是一个参加健身活动的最少的人群,处于休眠状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为全民健身计划运动的开展起到了阻力的作用,制约着我国.‘体育人口”的增长。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1)对全民健身的对象错误定位,认为健身的对象主要是老、弱、病、残。(2)繁忙的工作和家庭角色,使广大中青年无暇于健身锻炼,(3)中青年的文化层次与其健身锻炼的意识、观念的形成密切相关。(4)其他的娱乐活动抢占了健身的时间,如“麻将”“扑克”等。为此,必须加强宣传力度,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尤其要加大对中青年“活命哲学”的宣传,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宝贵生命的重要性。最终使他们从“麻将桌”与“扑克堆”中走向运动场。

3.2地区之间全民健身运动状况“差异化”

我国人多地广,地区间的人口素质、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存在着很大差异,如农村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地方自然经济占重要地位,而广大城市却以商品经济为主体,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正是由于这种差异与平衡,导致了在经济、文化发达的东部和沿海地区.投入全民健身运动的场地器材设施多,广大居民的健身观念与意识逐渐得以加强,而且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也在不断增,老百姓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而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经济条件较差,投人健身运动的配建经费也少。据九运会期间西藏体育局长介绍:西藏每年用于全民健身的经费只有十万元,有些地区人群中有些甚至连什么是体育都不明白,就更谈不上体育意识和健身运动的问题了。因此,当前全民健身工作的指导思想应该是结合地区间的差异性,把目光投向广大的农村、西部边远地区.加快农村与西部体育社会指导员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努力改变他们长期所形成的封闭、守旧、落后等,尽快使广大农民投入到体育锻炼的大潮中去。

3.3全民健身运动中的“贵族化”

健身运动的“贵族化”主要表现在运动项目上,如高尔夫球、网球和保龄球等;现代化体育场馆的高费用,如门票等,客观上限制了广大民众的参与,我们都知道上述这些设施的投人费用都是非常巨大的,与全民健身的配建费用相比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贵族化体育健身”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它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使体育产业得到良好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但是这种现象任意发展必定会导致人力、才力和物力的巨大浪费。由此可见,在体育经费投入方面应提高全民健身配建的比例,应多加强大众化、便民化的体育健身场地与设施,多建立平民化的体育俱乐部和活动中心。这确实对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开展起到催化作用。

第4篇

关键词:全民健身条例,群众体育,现实意义,服务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健身需求日益增长。加强群众体育法制化建设是我国群众体育改革、进步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和任务。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群众体育工作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此时颁布实施《全民健身条例》有什么意义,如何更好地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如何能使之更好地保障我国广大人民的体育健身权益,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合法健康开展,已成为我国体育工作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1.《全民健身条例》制定的现实意义

1.1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是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标志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面增强人民体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在新的历史阶段和社会背景下进行体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首先要求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这就必然将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利益、将实现和保障公民的体育权利,作为体育工作根本着眼点、出发点和根本归宿[1]。而体育权利的确认和设定,体育权利的维护与保障,对侵犯体育权利行为的制止和纠正,对体育权利侵害造成后果的责任追究和权利救济,在现代社会中必然要依靠法制的力量[2]1。

1.2实现全民健身需要法律保障

新时期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需要将宏观的宪法原则具体化为可操作的法治规范。通过专门体育法律的确认的以促进全民健身为内容的法规性文件,能够使我国的全民健身事业进入法治化的有序发展轨道。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坚持和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适应民主与法治的规律要求。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需要相关的法律文件的促进和保障。因此,制定《全民健身条例》势在必行。

1.3后奥运时代,需要法律保障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协调发展

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竞技体育在举国体制强有力的支撑下,在世界竞技体坛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被誉为“中国奇迹”,在世界竞技体育界影响力越来越大。近几届奥运会金牌榜上始终位于前三列。但在经历了北京奥运辉煌之后,我们要做一些冷静的思考。当青少年体质指标调查数据连续15年持续下降的报告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思考是否在持续竞技体育辉煌的同时更应该给全民健身事业更多的关注和投入[3]?目前,中国体育发展极为不协调。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理应回归“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的体育应是全民的体育,绝不仅仅是体育部门和专业运动员的体育,值得庆幸的是这已在中国成为共识。因而,当前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和谐发展已成为时展对体育事业的必然要求。

1.4各级政府在全民健身事业中的职责,目前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中,政府职能的转变是重要的一方面,政府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越来越受到重视[4]

各级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是实施全民健身法规的监督机构。要做好全民健身法规的执法和监督检查,关键在于行政部门必须有一支素质较高的执法队伍[5]。为此,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队伍建设,必须建立起一支能适应立法工作需要、熟悉立法知识与技术并掌握体育业务的全民健身执法工作队伍。

2.我国全民健身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全民健身立法进展较快,但总体数量偏少,缺乏可操作性

在体育立法中,涉及全民健身方面的内容只有1/10,而且整体效率低,规范性程度不高。具体表现在:教育系统有关管理监督的法规少,对健身体育的市场、经营场所、活动等方面的管理监督也不够完善;有关全民健身法规不系统,没有明确公民参加健身运动的权利、义务及政府责任;一些原先体育法规已过时,阻碍了全民健身法规的制定[5]。

2.2体育执法工作力度不够

体育行政部门是保障全民健身事业顺利实施的执法主体,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是依法治体、依法治市的需要,但是,研究中发现,体育执法机构和队伍很不健全,执法经费严重不足,体育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亟需提高[6]。

3.依靠《全民健身条例》加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全民健身,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依靠《全民健身条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

⑴加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方面体育行政部门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全力组织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大力推进群众体育社会化,努力构建面向大众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最基本的体育服务。。要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工作领导机构,积极成立并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体育协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更加广泛地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推进全民健身活动法制化、生活化。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经营实体,使之与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相互配合、互为补充。⑵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方面,各地区要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原则,应鼓励各单位、社区建设好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器材。要加大《全民健身条例》的宣传力度,严禁侵占、破坏体育场地设施。创新全民健身工程建设与管理机制,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现有设施的作用,综合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体育资源的,体育场地设施尽可能多地向公众开放。⑶建立全民健身必要的资金保障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全民健身事业经费作为专项支出列入本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体育彩票公益金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用于全民健身事业,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挪用[7]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年度向社会公布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的体育彩票公益金的收支情况,接受社会监督[7]2。⑷体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国民体质监测方案,定期进行国民体质监测,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⑸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积极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宣传、咨询、组织和辅导作用,科学引导,普及提高[2]2。。⑹应利用大众传播媒体为全民健身大造舆论声势,发展群众体育要求媒体要及时反映民意,有效引导大众的意识,能够了解群众的需求特点,不断丰富人们的文化体育生活,使人们能够学到科学的健身知识与技能,为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实施起到舆论导向和知识的传播作用[8]。⑺若在全民健身场所或全民健身活动中设置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直接关系人身安全的体育项目,将需得到体育部门的行政许可。这些项目包括游泳、攀岩、滑雪、射击、射箭、滑翔伞、热气球等[9]。⑻借鉴发达国家全民健身的法律经验。发达国家都比较注重大众体育及相关的法律,虽然各国国情和法律体制差异较大,但都有共性的规定[2]3。国际大众体育法律的特点是:①保证大众体育工作与经济发展同步,并日趋完善;②大众体育法律条款中,日益增加并明确对经费来源与专项拨款的规定;③大众体育法律普遍关注各个阶层、各种群体、各种环境条件下的大众对体育的需求。这些都对全民健身更好地实施有积极的借鉴价值[2]4。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N].浙江日报,2007,1.

第5篇

关键词: 西安市碑林区健身人群 全民健身现状 现实意义

2009年,国务院第一次颁布专门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行政法规《全民健身条例》,使全民健身工作有了法律层次上的认可和规范,2011年1月份国务院又颁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碑林区是西安市的中心城区之一,是享誉西北的商贸、科教、文化和旅游区,对该区全民健身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西安市碑林区的健身人群为研究对象。在西安市碑林区兴庆公园、长乐公园、环城公园、丰庆公园四个公园广场共发放430份问卷,回收417份问卷(回收率为:97%),有效问卷402份(有效回收率为:96.4%)。并对部分锻炼者和碑林区文体局的社会文化体育科科员进行了访谈,了解了碑林区场地设施、健身宣传、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实际情况。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在性别上,调查结果显示,女性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要高于男性。在年龄上,调查结果显示,整体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25岁以下占26.4%,从26岁开始,居民的参与率逐渐降低,36~45岁群体的参与率最低,之后有回升的趋势。55岁以上群体的参与率达到27.6%。在职业上,调查结果显示,非在职人员占45.5%,在职人员占54.5%,非在职人员多为离退休人员,也有一些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职业分布较广,按照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学生、教科文卫工作者、管理人员、工人、服务人员、其他职业。

2.1.1对《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的了解程度

在对《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的了解程度的调查中,六成居民对《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仍有将近四成的居民对此只是知道但并不了解其内容甚至从未听说过。

2.1.2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

调查显示,有60.7%的居民认为体育锻炼很重要,39.3%的居民认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一般,没有居民认为体育锻炼不重要。这说明人们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都有正确的认识,但是认识程度还不够深。

2.1.3体育消费

调查显示,碑林区居民在体育上的年消费水平在500~1000元间的占到整个被调查群体的45.5%,其次500元以下的占28.8%,最后是年消费额在1000~2000元之间的占17.2%和2000元以上的占8.5%,也就是年消费额在1000元以上的占到25.7%,而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显示,中国城乡居民2007年人均体育消费水平为593元。可以看出西安市碑林区的居民体育消费是适中的,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在不断提高。

2.2西安市碑林区居民参与健身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2.1体育人口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调查显示,西安市碑林区居民的锻炼程度处于较理想的状态,参加者活动时间较长,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有359人;每周锻炼次数在3次及3次以上的有267人,接近锻炼次数3次以下的居民人数的2倍;锻炼强度适中,选择120~150次/分和150~180次/分的所占比例为71.2%。根据体育人口的判断标准,同时满足3项要求的人共有194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8.2%。

2.2.2体育项目选择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调查显示,排在前面的是散步、快走、跑步和韵律操、交际舞,西安市碑林区的公园广场多、环境好,为这两项运动提供了场地。有音乐的运动可以调动居民的积极性,而散步则不受技术限制、方便易行。其次是各种球类运动,因为这些项目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深受居民的喜爱,也反映了球类运动在碑林区的普及程度。再次是游泳、武术类、跳绳和自行车。

2.2.3健身场所选择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体育锻炼场所是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物质基础。调查显示,排前面的是公园、广场,占28.9%。排在中间的是街道、社区的公共健身设施,占22.1%,选择单位体育设施的占17.4%,最后选择收费体育场所的占13.1%和选择学校体育场所的占11.2%。

2.2.4健身组织形式选择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调查表明,将近一半的居民是自发组织进行体育活动的,其次是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组织学生和职工进行的体育活动占17.4%,排在最后的是体育协会组织和体育行政部门。

3.建议

西安市碑林区政府应增加全民健身的资金投入,提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使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资源共享,互为补充,提高使用效率,为居民提供锻炼身体的条件;加强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播、报纸杂志和街道宣传栏宣传全民健身的重要性和意义,传授体育锻炼和健身的方法,提高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积极引导群众进行体育消费;发挥体育行政部门的职能作用,开展多样体育活动,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增强其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蔡有志,张一民,李文慧.《全民健身条例》颁布的战略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9):12-18.

[2]谭琳.论《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背景下的新观念建设[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3):118-120.

第6篇

关键词:业余排球俱乐部;河南;中原经济区

前言

任何一项体育运动,追根溯源,都是从民间诞生、演变、发展起来的,都是随着参与人群的增加,不断改进游戏规则,逐步演变而来的。而且,无论哪一个项目、无论它的发展变化有多大,它的游戏的本质都会或多或少地保留着。我国现阶段由于处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殊历史时期,竞技体育得到了较快发展,而群众体育却相对滞后。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创纪录的金牌数量,将我国真正的推进到体育大国的行列,竞技体育取得快速发展之后,国家已经开始将体育发展的重心向全民健身运动转移。河南省作为我国人口第一大省,排球项目深受群众的喜爱,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因此,对业余排球俱乐部在中原经济区大背景下,对推动河南省全民健身运动的价值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业余排球俱乐部的目的及意义

进入新世纪,人们在生活更加舒适的同时,有了更加富裕的业余时间,而生存环境及饮食方式的改变,各种职业病层出不穷,另外,由于工作压力和缺少交流,还要承受心理压力的折磨。所以,利用业余时间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以缓解压力、排解愤怒情绪及提高身体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排球运动自传入我国以来,在我国的开展有较深厚的基础,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女排5连冠也将群众排球运动推到了高峰,各种排球小团体应运而生。河南省作为我国人口第一大省,群众排球开展状况及群众排球在全民健身运动中所占的分量不言而喻,对实现全民健身计划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二、业余排球俱乐部的研究现状

1、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研究现状

本研究所指的业余排球俱乐部是城乡居民在工作、学习等正常生活以外,以排球运动为锻炼手段,以增进健康、加强交流、发展个性和舒缓压力为目的,自发、自愿、自主形成的社会体育组织。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平台上以“业余排球俱乐部”、“娱乐性排球”、“群众排球”等关键词检索发现,有针对性的对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及其价值进行研究的文献还处于空白。这并不是说河南省没有群众排球运动的基础,相反,笔者调查发现,郑州、洛阳、开封、新乡、南阳、焦作等市区群众排球开展的相当好,大学操场、社区、公园等地,往往聚集着大量的业余排球爱好者,但由于缺乏组织和管理者,并没有形成一定的组织和小团体。没有人组织和召集,每次打球和比赛的人们并不认识,人们都是自行前往锻炼和娱乐,结束后随即解散。

2、全国业余排球俱乐部研究现状

通过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平台以“业余排球俱乐部”为关键词检索后发现,以业余排球俱乐部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文献较少,仅有9篇。鲍强从武汉市业余排球俱乐部的类型及功能、组织管理、发展现状等方面入手,指出武汉市业余排球俱乐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俱乐部数量的增多,排球人口的增长,业余排球赛事增加都是武汉市业余排球俱乐部发展的体现;王小立等通过对南京市业余排球俱乐部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后认为:影响南京市业余排球俱乐部发展的主要因素依次为:缺少组织管理、缺少经费、场馆设施少、媒体关注少;徐凯旋在其硕士论文中对新疆18家业余排球俱乐部进行了研究,发现俱乐部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经费不足和训练场地缺乏、政府不重视等问题。孟辉则主要从业余排球俱乐部的管理者产生、成员加入、成员退出、活动组织和经费管理等五个方面对北京市的业余排球俱乐部进行剖析,指出北京市业余排球俱乐部所处的困境及问题,但仅停留在表面,未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业余排球俱乐部的研究多关注组织管理、经费、场馆建设等方面,对其如何更好的发挥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研究较少。鉴于此,在本研究的基础上,后续拟有针对性的、系统化的开展关于业余排球俱乐部在推动河南省全民健身运动发展方面的研究,以推进河南省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

三、业余排球俱乐部的研究价值

目前关于业余排球俱乐部研究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的研究还处于空白。这从一定层面上说明河南业余排球俱乐部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群众基础还非常薄弱。研究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的开展现状和推进业余排球俱乐部今后在河南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对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所起到的促进参与者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等方面又较为积极的影响。

另一方面来说,本文是对业余排球俱乐部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价值研究,本着业余排球俱乐部开展现状及其在全民健身中的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极力诠释业余排球俱乐部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起到积极作用,希冀为相关管理机构对业余排球俱乐部在今后河南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路径。

结语:

河南省群众排球基础浑厚,但并没有形成有组织规模的团体形式。一方面政府及相关行业组织应改变思路,加强宣传与引导,多举办一些业余排球交流比赛,增强群众团体意识和全民健身意识。另一方面,学习外省市相关的业余排球俱乐部建设经验,改革业余排球俱乐部建设制度,抽调一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业余训练指导,并建立与学校、社区、比赛场馆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伟民.1994年和1996全国体委主任会议上讲话[R].

[2] 黄汉升.排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阿英嘎.排球运动的健身娱乐化[J],体育学刊,2002,3.

[4] 范克全.19世纪末篮球运动、排球运动诞生于美国渊源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

[5] 鲍强.武汉市业余排球俱乐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

[6] 王立小,周学兵,李佳.南京业余排球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07,9:40-41.

[7] 徐凯旋.新疆业余排球俱乐部开展现状与发展方向探析[D].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13.

第7篇

关键词:城市马拉松赛;赛事效益与管理;研究现状;前景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群众参与度越来越高和相关马拉松赛产业链越来越成熟,马拉松赛作为大众主导型、参与型、互动型体育赛事,它促进体育产业、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然而,尽管城市马拉松赛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境日趋明显。当前诸多城市马拉松赛事存在赛事组织与管理混乱、赛事综合效益研究不明晰、赛事举办目标模糊、软硬件设施滞后性凸显等问题。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背景下,重视和研究城市马拉松赛事带来的综合效益、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管理运行,不但可以形成体育赛事产业区域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我国由“体育大国”发展为“体育强国”的发展策略,而且可以为我国全民健身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途经和方式。

二、城市马拉松赛事效益与管理研究现状

(一)从全民健身的国家政策视角研究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司长刘国永指出: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是系统文化时代的必然选择,是对体育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的认同,是“新常态”的必然选择。面对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需要转变观念认识;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工作方法;转变管理方式;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依法治体,推进体育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函待解决的是全民健身公平。全民健身公平是指政府在公平价值理念指导下,所进行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体育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显而易见。邬凤研究指出全民健身运动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全民健身为体育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全民健康意识的增强促进体育用品生产和销售、全民健身的需求促使了体育产业的创新及多元化发展等。体育产业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从大型体育赛事效益与管理运行研究

在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大型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的双向推动,成为一种时展的必然。胡乔,陶玉流等学者研究认为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竞争力的效益主要体现在:对城市经济实力竞争力的提升、对城市基础设施竞争力的提升、对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的提升、对城市国际化竞争力的提升、对城市政府管理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对大型体育赛事的效益研究应涉及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等研究。

(三)对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研究

韦霞,张俊斌指出城市马拉松赛事具有强大的社会资源整合功能,是城市发展的名片,是融竞技与全民健身为一体的城市节日。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备案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2011年为22场,2012年为33场,2013年为39场,2014年为53场,2015年达到120场以上。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群众对体育的消费,已经从产品主导型向需求主导型和参与互动型转变,参与和互动是群众喜欢的形式,因此参与门槛低、参与度高、互动性好、体验系数强的马拉松赛成为越来越多的群众追逐的目标。

三、城市马拉松赛事效益与管理研究前景探析

城市马拉松赛事的逐渐增多是一种城市市民的自觉行为,是一种社会良性发展的社会现象,政府如何正确引导和规范这种社会行为,建立合理的运行模式,使这项运动可持续发展,是城市马拉松赛事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一)研究马拉松赛事与全民健身的战略目标趋同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带来诸多利好,基于全民健身把公共参与作为主要目标,研究和分析马拉松赛举办与全民健身目标的契合度,从而促进全民健身、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使马拉松赛成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主要实施路径之一,这是城市马拉松赛事研究的重点之一。

(二)研究城市马拉松赛事举办与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体育赛事呈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并且在发展中以城市为区域特征的竞争优势表现得愈加明显,城市马拉松赛举办对城市(区域)的影响并促进该城市(区域)核心竞争力形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1、探讨城市(区域)马拉松赛事机制,分析体育赛事与举办城市(区域)的契合度,城市马拉松赛事对城市发展影响的结果变量。2、未来的研究可以将马拉松赛事举办影响城市的发展过程上升为:城市化进程中体育如何发挥作用的高度。3、从举办城市马拉松赛事对该城市(区域)的体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通过带动体育产业发展、树立城市形象和提升政府能力、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人口素养与塑造城市品牌,促进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等方面研究。

(三)系统研究城市马拉松赛事举办的综合效益

对城市马拉松赛事举办的综合效益研究可以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系统研究:社会效益研究、经济效益研究、文化效益研究。社会效益方面,从社会治安、公众权利、公众健康、生活环境、休闲娱乐等方面对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社会效益进行多维、深层的剖析:1、从实现全民健身公平,保障公民平等的体育权利视角探究,使城市马拉松赛的举办能体现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2、从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视角,并有效选择一种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模式探究,使公共体育服务模式选择与城市马拉松赛资源互补并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3、从社会运行角度: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控制方向研究,探究满足各种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参与主流体育的诉求。经济效益方面,可以1、研究城市马拉松赛为地区和城市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和潜在经济效益;2、随着群众参与度越来越高和相关马拉松赛产业链的成熟,探究马拉松赛如何促进、如何更好促进体育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3、探究城市马拉松赛宣传城市、打造城市名片创新发展的路径。文化效益方面,可以研究1、基于当前体育消费从产品主导型向需求主导型和参与互动型转变,对城市马拉松赛事举办提高生活质量和居民满意度的探究;2、对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社会文化融合性,并促进文化建设、弘扬传统文化的探究。

(四)全面研究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管理运行

城市马拉松赛赛事发展迅速,但缺乏相应理论赛事管理经验,对城市马拉松赛事管理研究涉及以下三个方向。

第一,探讨马拉松赛运行模式。城市马拉松赛事运动的模式应该是:政府指导、社会主导、市民参与的市场与社会合作共同推进的模式,这里需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出台政策,指导规范城市马拉松赛事的有序发展和渐进推进。杜绝为市场利益牺牲赛事秩序,牺牲社会环境和社会和谐的做法。对马拉松赛事的市场与社会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第二,急需更多高水平理论研究来建立城市马拉松赛事对城市(区域)发展的影响指标体系。

第三,进一步研究对城市马拉松赛事安全预警机制。城市马拉松赛的举办既是城市社会和谐的安全阀,也是社会问题爆发的引线或场所。因此必须建立城市马拉松赛事预警机制。这一机制包括赛前安全检测,安全预设,赛事管理审查;赛中突发事件预先处置与应急防范体系构建;赛后应急处置等问题。(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国永.机遇和挑战: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5,03:1-6.

[2]刘国永.全面深化群众体育改革的思考[J].体育科学,2015,08:3-7+51.

[3]钟秉枢.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提出与体育休闲健身产业的发展[J].体育科学,2015,11:19-23.

第8篇

关键词:三江源地区;小康社会;全民健身

中图分类号:G8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7-0001-04

On the National Physical Fitness in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 y Construction in

the Three river Head Source of Qinghai Province

CHEN Sheng che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8 10016, Qinghai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field work and related statis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 plementation of the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construction and National Phys ical Fitness in the Three river Head Source of Qinghai Province, and the counte rmeasures of the Fitness development have been discussed here.

Key words: the Three river Head Source are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 ety; National Physical Fitness

青海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位于青海省南部,包括玉树藏族自治 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等5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的唐古拉山乡,区域面积36万平方公里,总人 口65.5万多人,其中藏族占90%以上[1]。该地区远离大中城市和工业基地,环境相 对封闭,由于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环境问题多,服务结构不健全,基础设施较落后 ,在人口总量不断攀升的同时,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高以及文化的贫困仍然困扰着地区的 发展[2] 。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给三江源地区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在三江源地区开展全 民健身活动,增强广大群众健身意识,改善健身条件,培养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是目标发展逐步转向全面发展人的阶段,逐步提高该地区小康社会水平和农牧民富裕程度 的重要体现。该地区群众体质的普遍提高既有利于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有利于构 建未来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课题组查阅和收集了2007年《青海省统计年鉴》、区内各州县的统计年鉴和各州县制定的当 地体育工作和群众健身活动的相关资料,根据研究需要,设计了调查表并发放调查问卷320 0份,回收有效问卷1 969份,课题组还深入地区相关部门和一线农牧区进行访谈和实地考察 ,为研究青海三江源地区小康社会建设和群众体育活动情况获取了大量的详实资料。

1 青海三江源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现状

通过对2007年《青海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依据国加有关部门确定的小康 生活水平标准,对青海三江源地区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做出的评估(表1),结果表明:在青海 三江源地区200 6年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综合评价中表现出地区社会发育程度低。2006年青海三江源地区全面 小康实现程度29.05%。由于青海三江源地区小康社会建设起点低,2006年地区小康实现程度 比全国水平低40个百分点,婴儿死亡率实现程度表明当下迫切需要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健 康水平,而人均GDP、恩格尔系数和农牧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的实现程度低,直接影响群众 的体育消费水平。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优惠政策,退牧还草、生态移 民安居等工程的实施,使得农村牧区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青海三江源地区经济水平有了较大 的提高。2006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增加585.4元,增长39.2%,年平均递增6.53%, 使 青海三江源地区农牧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农牧民收入的增加给今后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打下了基础,带来了希望。

2 青海三江源地区全民健身活动的状况及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原因,青海三江源地区的人民对全民健身活动的 认识还不够,体育观念比较淡漠,对体育的价值、功能上的认识比较肤浅或保守,体育锻炼 比较盲目,主动性比较差,健身活动多以民族体育和宗教活动为主,区内的体育人口比例为 4.5%,其中城镇为7%,农牧区为1.9%,比国家33.9%、西部8.1%的体育人口比例相差太远[3]。

2.1 青海三江源地区城乡居民对健身活动的认识

调查表明,身处边远草原且居住分散的居民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情况不如人意,有42.2%男性 和41.9%女性根本不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甚至有58.3%的城镇人口和52%的农村人口认为生 产劳动可以代替体育锻炼,有4.7%的城镇人口和5.4%农村人口根本不知道二者有何区别,“ 一天劳动,不用运动”的观念大有市场,大多数居民尤其是乡村居民不了解《全民健身纲要 》,如表2,在对以后是否打算健身活动的调查中,只有78.6%的城镇居民和38.4%的农村居 民 有健身的意愿,有9.7%的城镇居民和18.3%的农村居民持模棱两可的态度,这些数据说明对他 们进行全民健身的宣传不够,只有加大宣传力度,使得当地居民提高对全民健身的认识,才 会更积极主动的态度,更科学文明的方式参与于其中,全民健身活动才会在地区小康社会建 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2.2 青海三江源地区群众的体育锻炼参与情况

据调查,三江源地区区内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的城镇人口为51.5%,农村人口为41.8%,每周锻炼 三次的男性占30.1%,女性占24.6%,一年不足10次的男性有10.89%,女性有10.2%,有33.9%的 男 性和32.4%的女性说不清楚具体的锻炼次数,如表3。在迈克尔•托达罗的“糊口农业”(恩 格 尔系数在70%~60%)的经济收入状况下,对体育活动的需求不会很高,不可能普遍开展起来 [4]。三江源地区发展落后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区内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2.3 青海三江源地区全民健身的客观条件

调查显示,有64.7%的城镇居民和92.8%的农村居民表示没有专人指导体育锻炼,原因是三 江 源地区基层的体育组织比较薄弱,专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比较缺乏,现有为数不多的体育指导 员对全民健身不重视且业务能力不强。地方政府对群众体育尤其是农牧区体育的投入极度缺 乏,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比较差,50.4%的城镇居民和99%的农村居民表示没有健身路径。客观 条件的严重滞后是影响群众参与体育活动、健身锻炼的重要原因。

2.4 藏族体育文化是三江源地区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内容

2.4.1 三江源地区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在地区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体现

2.4.1.1 经济性

在高寒缺氧的三江源地区生活的藏民族,生活方式独特,民族体育有着浓郁的民族 和宗教色彩,蕴含着本民族、本地域长期沉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民俗 民风[6]。其不受场地、器械、时间、气候的限制,山坡、场院、沙滩、草地等都 可以成为 运动和比赛的场所,所需的器械用品大多是生产、生活用具和可就地取材而成的,无需花费 很多的财力物力。三江源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具有经济实用 的价值。

2.4.1.2 广适性

三江源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 程中,逐渐产生了与人的心理、生理 、生存环境、文化传统相适应的、又能满足不同层次人群需要的属性。民族体育项目大多与 生产劳动紧密相关,内容广泛,且规则简单便于操作,不受场地器械等条件的限制,组织形式 上也有极大的灵活性,既有以个体性的, 也有群体性的[6]。许多民族体育项目为 广大群众 所喜爱,适合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群众的需求,无论是男女老少都积极参加, 如各地举行赛 马会、北嘎、抱石头、押加、锅庄舞等活动, 几乎全体群众前往参加比赛或观看,人们可根 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运动方式、运动强度大小等任意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活动 ,“各取所需”, 因人而异, 因地制宜。三江源地区的藏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容易在群众中推广。

2.4.1.3 娱乐性

三江源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闲暇消遣、健身娱 乐为主要目的,而又有一定模式的文 化活动[6]。它除了具有其竞争性的特征外,还具有相当的娱乐性和趣味性。三江 源地区的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往往在集会、节日期间穿行,使得紧张激烈的竞争比赛又富有游戏娱 乐性,二者相衬相映互相促进,深为当地群众所喜爱。

2.4.1.4 健身性

三江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是以身体活动的方式进行的,要求人们直接参与到运 动中来,在愉悦身心的同时承受了一定量的生理负荷,有些运动项目对人体的某些器官有 着特殊的作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即能增强体质、丰富生活,还能锻炼人的体力、柔 韧、灵巧等能力,这些素质有利于参加生产劳动和各种社会活动,在本地区的全民健身活动 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4.2 三江源地区藏族传统体育的形式

三江源地区藏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它是在本民族生产生活中逐步形 成的,其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竞技类:赛马、跑马打枪、马术、射击、赛牦牛、抱石头、押加(也叫大象拔河)、藏式摔 跤(北嘎)、拉爬牛、格吞、赛跑等。

表演娱乐游戏类:甩皮绳、游泳、冰上活动、套砖头、娃浪的、击球、蹬棍、掉窝窝、摔柴 花子、压乌龟、举皮袋、棋类、拔河、跳高、跳远、击石、踢毽子、锅庄舞等。

健身和其他类:爬山香浪(采新、浪山、郊游)、武术等。

2.5 藏传佛教文化对三江源地区信教群众的体育锻炼的影响

在三江源地区现有的66.5万人口中,藏族人口占90%以上,是藏传佛教繁衍发展的温床[1]。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我国佛教的一个支派,藏传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在繁多 的佛事活动中教众的身体活动,是他们终生修炼的科目,并使他们的身体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7]。在 藏传佛教产生和形成过程中始终与人的身体活动无法分离,因为所有的佛事活动都有僧侣和 教众的参与,而参与的主要形式就是娱神慰神,神的顶礼膜拜,乃至五体 投地,这样就派 生出许多与身体活动有关的宗教活动。在藏传佛教的佛事活动中,广大教众在佛教教义的束 缚下,进行的“转经轮”,“叩头”,“藏戏、藏舞” ,“转山”,“转嘛呢堆”,“气 功 ”等佛事活动,以及各种节庆日的活动中的身体活动,它们虽然不是正常意义上的体育锻炼 ,然而这些身体活动大多属于有氧运动之列,且在该地区是非常普及,完全符合体育锻炼的 自觉性、全面性、经常性的原则。这些身体活动对三江源地区的少数民族的信教群众所起到 的健身作用是无可比拟的。

2.6 现代的体育健身项目在三江源地区开展不均衡

现代化体育项目在青海三江源各地全民健身活动中总体上表现出发展比较缓慢。由于地方财 政不足,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力度比较低,同时体育产业的自我发展社会资源渠道有限,群众 体育资源普遍不足,体育基础设施差,整个地区只有4块简易的田径场,农村和牧区条件艰 苦,有些农业区的村落有为数不多的简易篮球场,但平时无人问津,各类体育专业人才比较 少,尚未营造出群众体育的氛围。只有州府县府所在地的城镇体育设施较好,每年当地政府 能举行一些体育比赛(主要以足篮球为主),如玉树州每年都要举办几次规模较大的足球比 赛――羚羊杯、团结杯、五四杯、金秋杯,参加者有机关干部,有村民。玉树州的足球队还 在在青海省2006年的省运会上取得了第一名。但总体上现代化的体育健身项目在三江源地区 各地开展不均衡,农牧区和城镇的差距尤为明显。

2.7 节日庆典是三江源地区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舞台

青海三江源地区的藏族是一个节日众多的民族,在这些节日当中,包括有宗教祭祀、节令、农 事、纪念、庆贺等含义,体育竞赛和娱乐活动是节日内容之一。根据调查,目前三江源地区 内各地有组织、有影响地开展体育活动,主要集中在春节、国庆、劳动节、藏历年、玉树康 巴艺术节、同德宗日文化节等重要节日和宗教盛会,期间举行篮足球比赛和各种与民俗相结 合的体育比赛及表演活动。举行的体育活动内容丰富,赛事隆重,与文艺表演交相辉映,参 加者锻炼了身体,观众则娱乐了身心。所有的赛事所需经费甚少,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单位 捐助和个人集资的。

3 开展三江源地区全民健身活动对策的思考

3.1 小康社会建设是青海三江源地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基础

不断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是三江源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的核心和主要标志,农牧民的生活水平 和社会发展水平制约着地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三江源地区面临着可持续发展问题,建议 有关部门根据实际,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机遇和国家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优惠政策,更 新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 地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使得群众安居乐业, 完善基层体育组织,多方面筹集体育活动资金,真正形成“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地区体 育活动特色,推进三江源地区的小康社会建设,从而促使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

3.2 增强健身意识是三江源地区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的前提 充分利用大众媒介,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利用康巴艺术节、宗日文化节、春节 、国庆、劳 动节、藏历年等重要节日和宗教盛会期间举行的体育比赛和体育表演,向广大群众展现体育 运动的魅力,借机宣传体育锻炼的价值,从而增强群众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转变体育观念, 提升健康意识,在观看――模仿――参与的过程中,慢慢培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逐渐养 成一种身体锻炼习惯,使其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3.3 整理、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是三江源地区全民健身活动的根本

三江源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符合人们健身娱乐的意愿,但一些项目又有单调、危险的弊端, 坚持民族传统体育的改革和完善,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优选出一批有 价值的项目,不断改良,扬弃原始封建的尘埃,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逐步推广,使得民族传 统体育更加生活化、普及化、科学化、社会化,通过富有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 项目为地区的全民健身服务,同时广泛开展以全民健身为目的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空间。

3.4 合理应用民族宗教文化是三江源地区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途径

由于游牧的生活方式,三江源牧区有一部分群众居住相当分散,在广袤的草原上或巍峨的深 山中,好多住户是孤门单户,平时很少有和别人交流的机会,体育活动开展很难,不可忽视 的是宗教活动对信仰佛教的他们身体的锻炼价值。中有一些封建迷信的理念,能否 尝试在宗教盛会期间向广大参与者肯定宗教文化中的身体活动对身体健康有益的同时,进行 科学的健身方法的教育和宣传,对其中的一些内容在不违背教义的前提下稍做修改,使得宗 教文化中的身体活动有可能地向对身体更健康有益更科学的健身方向发展。

3.5 学校是推广现代体育健身项目的基地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为重点”[ 8]。“青少年和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 。学校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抓住了学校体育就等于抓住了全国人民的体能”[9]。 着力发展三江 源地区的学校体育,利用学校的体育课教学和校园体育活动氛围,提高地区学校学生的身体 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地区的青少年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 并通 过他们推广在学校学习的现代体育知识和技巧,带动广大群众参与健身活动,营造体育活动 氛围,地区的体育人口比例不断增长,促使地区的全民健身活动逐渐健康发展。

3.6 加强组织体系的构建是三江源地区全民健身活动的保障针对广大农牧民进行体育健身锻炼缺乏指导这一事实,建议体育职能部门同各级文化部门、 依托各乡镇人民政府,在农牧区建立文体站中心、乡镇单项体育协会和健身指导站点等健身 活动咨询站和体育组织,同时实行健身指导员制度,加大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力度, 为广大农牧民提供健身的信息咨询和专业的锻炼方法与手段的指导,并能多组织些群众性的 健身活动,增加活动内容,吸引更多人参加。社会要努力构建面向大众、“亲民、便民、利民 ”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 加强农牧区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 本的体育服务,促使全民健身活动在三江源地区全面、快速、科学地开展下去。

4 结 论

小康社会是一个健康幸福的社会,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10]。由于比较落后的社会 发展程度 ,青海三江源地区小康社会建设还有很大的差距,受地理环境、生产条件、价值观念、风俗 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三江源地区独特的文化体系。从调查结果看,城乡居民的体育意 识比较差,尤其农牧区人口对体育的认识水平相对较低,对体育文化的需求尚处于较低层次 ,全民健身现状表现比较滞后,体育运动多与民俗文化有关,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要在该 地区真正发展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全民健身活动,仍需做出很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陈桂琛.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 07,4.

[2] 尹秀鹃,罗亚鹃.“三江源”生态移民与迁入地城镇化建设[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2):20-24.

[3] 中国群众体育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成果[M].北京:北京体育 大学出版社,2005,4.

[4] 黄艳梅.影响和谐社会下的新农村体育发展因素之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3):183.

[5] 方协邦,等.青海地区民族民俗体育文化与健身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1):92 -93.

[6] 张永林,史儒林.三江源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2 ):94-95

[7] 卢兵.藏族寺院民俗体育文化初探[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21(3):44-47.

[8] 魏争光,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西北地区全民健身体育的发展[J].体育学刊,200 7,14(9):47-50.

第9篇

关键词:全民健身;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现状分析;管理办法

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校园体育场馆设施越来越全面,校园体育场馆建设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伴随着这些进步而来的,是学校体育场馆闲置时间过长,开放性不强的问题。据统计,我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约85万个,而其中有65%是学校体育场馆,但是学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却仅为30%。一方面是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在学生节假日时间大量空闲,另一方面是社会体育设施的严重短缺,这种矛盾的存在,不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也不利于校园形成开放的人文和体育环境,更不利于学校体育场馆更好地为社会体育事业服务。

1.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1.1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我国法律的要求

我们国家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在建国伊始,就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国民身体健康程度的法律法规。其中,最直接的是2009年,我国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全部国有体育场地设施均需向社会大众开放,要强化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提高利用率”,这就从法律的角度,确定了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义务。

1.2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的健康追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来讲,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支付起昂贵的高级健身房费用,人们对于公共体育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对于健身房的昂贵开销和小区里相对简单的社区体育设施和大众健身项目而言,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无疑是大多数人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因此,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学校体育场馆实行对外开放。

1.3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提高场地设施利用率的需要

随着我国对教育业的重视,国家财政对学校体育场馆建设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校园里的体育设施也越来越全面和高级。但是,由于学生课业负担重以及学校对外开放意识不强的原因,学校里的体育场馆并没有得到高效率的利用,间接导致了国家资源的浪费。因此,为了提高校园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必须促进学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

2.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困境

2.1行政监管的缺失

虽然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提出学校体育场馆应该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但是,有很多法律的要求并没有落实到实际中,也没有制定配套的实施细则,形成了监管的缺失和监督的不利,很多学校由于惯性作用,很难进行自身主动的开放和创新,这就使得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进程难以顺利推进,目前的开放现状不容乐观。

2.2校园安全难以保证

2.2.1如果学校体育场馆实行全面对外开放,那么无疑会造成大量的社会人员混入校园,增加了校园保卫的工作压力。另外,这些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有些人目的不纯,因此很难保证校园内老师和同学们的财物安全,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和谐校园的建设。2.2.2锻炼人群的运动安全难以保障。如果来校园里锻炼的人缺乏相应的安全保护意识和运动安全常识,在运动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激烈肢体对抗运动造成的损伤,加上缺乏相应的应急处理能力,受伤之后不注意恢复等,经常会出现运动致伤、致残等伤害性事故。目前我国对于此类伤残责任的界定仍然缺乏明确的标准,因此部分校园管理者为了避免相应麻烦的产生,会采用限制开放时间或者直接关闭体育场馆的措施,从而导致了校园体育场馆利用率低的情况发生。2.2.3物耗与经费问题数据表明,体育场馆的成本维护费用同它的利用效率和开放程度成正相关,也就是说,场馆越开放,利用率越高,所需要的维护费用就越高。但是,由于地区之间发展水平的不同,场馆与场馆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经费使用差别,一些学校经费不足,虽然体育场馆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得以建设,但是后期维护后劲不足。如果强行让这些学校无条件开放体育场馆,那么会给学校带来很大的负担,甚至还会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另外,除了对学校体育场馆的设施进行维护之外,学校还要支付场馆运行管理人员的薪资、设备更新费用、以及意外伤害保障等一系列费用,导致学校体育场馆运行经费严重不足。2.2.4场馆管理问题①管理人才的缺乏由于校园体育场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因此其日常管理也必须由相关的专业人员负责。但是,目前来讲,很多学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员都是就地取材,或者是学校的学生、或者是学校的退休老师,严重缺乏先进管理理念和专业管理人才,导致学校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单一、制度不健全,无论是专业性还是服务性都毫无优势。②时间管理的难题对于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时间的管理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学校的体育场馆首先应该保证正常的校园使用,保证学生的日常锻炼和课程需求,其次才是面向公众开放,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在实际开放的过程中,很多学校都掌握不好时间管理的度,导致学校教学使用和社会公开使用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了和谐有序校园环境的建设和民众的锻炼热情。③管理模式单一由于我国的学校一般都是公办,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思维惯式,直接导致了学校管理者受旧思想束缚大,对于校园体育场馆的开放不热情、不主动,不愿意将学校体育场馆的使用和社会进行接轨,也不主动探索自负盈亏的场馆管理道路,等、靠、要思想严重,缺少风险规避机制。④社会化运营手段落后目前,即使我国很多学校体育场馆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对外开放,但是大部分来讲,都是义务的、免费的,加大了人员流动,也增加了校园体育场馆的管理和成本维护负担。这就显示出了校园体育场馆社会化运营手段的落后,没有采用先进的管理办法和自负盈亏、通过租赁设施和场地的方式筹集场馆维护资金的方式。另外,还有一些学校,运营手段落后,不能根据社会需要进行创新,也不会进行市场化包装和推销。对于这些学校来讲,即使实行了社会化运营,也仍旧不足以避免资金短缺的问题。

3.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管理办法研究

3.1加强政府政策的支持和监管

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只有在政府统一的领导之下,发挥体育部门、教育部门、社区、保险机构、税务部门和民政部门等的合力,才能促进学校体育场馆的科学、合理开放。政府要将体育场馆开放纳入法制的轨道,实现立法立规先行,加强对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支持和监管,同时,要积极协调各方利益,妥善处理开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分歧,切实加大对学校体育场馆的资金扶持,才能顺利地促进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实现。

3.2借鉴各方成功经验,规避开放风险

我国的学校体育场馆开放面临着安全问题、经费问题和管理问题,只有积极探索开放的新道路,借鉴国内国外先进经验,才能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独特开放模式。3.2.1在安全问题方面,学校可以考虑增设保险机制,探索新型的学校体育场馆开放保险制度,把开放带来的人身安全风险和财务安全风险通过保险的形式转嫁到保险公司身上,降低学校的安全风险和负面影响,解决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后顾之忧。3.2.2在经费问题方面,除了寻求一定的政府扶持之外,学校可以考虑采用经营化的管理模式,在学校体育场馆闲置期间,积极与社会组织和赛事组织联系,将学校体育场馆和设施进行租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长期合作机制,通过社会化经营,提高场馆的知名度和盈利能力,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推进“俱乐部”和“特长培训班”的发展模式,积极为学校创收,使学校脱离对政府资金的依赖,实现学校体育场馆的自主化经营。3.2.3在管理方面,学校应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培养专业的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做好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工作,降低体育场馆的维护费用。另外,应成立专门的体育场馆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学校体育场馆的日常管理以及社会化运营,实现教学与经营的分离。

3.3构建网络共享平台,增加社区与学校的对接

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场馆的高效率利用,学校可以考虑建立网络共享平台,将体育场馆的具体闲置信息及时到平台上,便于参与锻炼者直接在网络上了解场地信息,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另外通过研发手机APP或者申请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加强体育场馆的管理和推广。全民健身计划中要求壮大体育指导员和志愿服务队,学校应加强与社区的对接,增加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总体数量,为学校附近社区居民讲解体育锻炼知识,减少运动中意外伤害的发生。

4.结语

针对学校体育场馆开放中的种种问题,学校应该从自身建设入手,打破传统思维的禁锢,积极探索符合市场发展和人们生活需要的开放模式。与此同时,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监督、指导和支持,除了必要的经费支持之外,还应提供相应的服务,使学校体育场馆科学、合理、有效、有序地对外开放,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和谐发展。

作者:呼洋洋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蔡晨,卞雯文.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开放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22):156-157.

[2]杨健.全民健身背景下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6,6(30):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