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信息时代利与弊

时间:2024-02-27 14:37:49

导语:在信息时代利与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现在是信息时代,电脑是不可少的。在网上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看书、娱乐、炒股、聊天,它可以让你增加知识,交到朋友,也可以让你掉进万丈深渊,这就是电脑的利与弊。下面我给你介绍网络的利与弊。

在网络上可以和自己的朋友聊天,即使他远在千里,你也会感到他近在咫尺。哪像从前还要飞鸽传书,就算邮寄的也起码要两三天呢。在网络上还可以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发表上去,让大家来点评,既可以知道作品的好坏,又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虽然在网络上有非常多的好处,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有很多人因为在网络上被人诈骗而走上了极端,甚至有些人因为没有上网吧的钱,所以走上了犯罪道路。还有些人长期待在电脑面前,引发腰间盘突出。网络构造了一个虚拟世界,它可能会让意志薄弱者跌入“泥潭”而不能自拔。我们要做网络的主人,而不要成为它的奴隶。

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传统教学 利与弊

信息时代的来临,把现代多媒体技术自然也渗透到了教学领域中,走进了校门,进入了课堂。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独具的表现形式,将课堂引进了全新的境界,使课堂走向了直观、生动的多媒体教学,为老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但是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两面性,多媒体教学也有着它的局限性,权衡好利与弊,做到与传统教学有机的结合、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合理使用多媒体这个工具才能发挥它的最大效果。本文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利与弊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1、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更好的激怒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孔子:“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对所有的新事物都感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们才乐于接受。传统教学以知识传递为主,教学内容陈旧、模式单一,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衰退。这时,多媒体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表现形式,运用一些动画、色彩、音响效果,把学生带入一个多彩而多变的立体课堂,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对传递的信息一目了然、简单明了,有助于增进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将多媒体融于教学课堂,减轻教师教学的工作量,使教师从繁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必须要认真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优化教学内容。网络为教师提供了庞大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在网络上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所以教师只需一份课件和一部电脑就可以轻松的备课,大大节省了备课时间,从而减轻了教学的工作量。

3、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传统的教学课堂45分钟,往往教师只讲解知识点,板书占用的时间太多,学生参与的实践太少,因而教学效率低下。由于多媒体教学的课件都是事先设计好的,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定量的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就能获得更多形象、生动、具体可感的知识,在教学中只需几秒就可以完成相应板书的任务,这是用黑板作为教具所不能达到的知识和信息量。因此,多媒体教学节约板书时间,教师可以更好的设计教学过程,在实际的教学中把握教学节奏与重点,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负面影响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直观、灵活等特点,多媒体教学良好的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是,多媒体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比如,平时不注意设备的保养和使用,教师计算机制作课件的能力有限,使多媒体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1、简单的把多媒体作为了黑板的替代品。

现实中不少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完全脱离了粉笔和黑板,把平时应该板书的内容全部都搬上了多媒体,过分的强调了课件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使用课件才能把课上好,甚至以为板书是多余的,教师成了点击鼠标的工具,电子板书占据整个课堂,学生不再认真做笔记,教师成了播放员,学生成了观众。做为传统教学象征的黑板一些地方是多媒体教学无法替代的。首先,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可以方便的增删,学生抬头一看,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因此,过多的追求和利用多媒体的功能,这种做法不仅失去了教师书写的示范作用,而且老师的个性也难以发挥。

2、多媒体教学课件过于花哨,成为教学的干扰源,容易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有些教师对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目的认识不清,认为“好看就好”。在制作过程中不是重知识点的讲解,而是注重如何使课件精美,过分的追求它的“外在美”,而忽视了它的“内在美”,将每一张课件做的美不胜收。在课堂的展示上,给学生的感觉是漂亮精美、耳目一新,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了对画面的欣赏之上,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扰乱了学生的思维,对知识点的掌握却不是很理想。

3、教师上课“照屏宣科”,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第3篇

是对手, 更是兄弟

提起史冬鹏,人们似乎下意识地就会想到刘翔。在广州亚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中,刘翔无疑是比赛的主角,而一直站在刘翔身边的史冬鹏,再次获得银牌。有人说史冬鹏是“千年老二”,有人说史冬鹏“生不逢时”,有人说史冬鹏总是被人遗忘……似乎有刘翔在,史冬鹏永远只是配角。

在赛场上,刘翔与史冬鹏是对手,但在赛场外,两人却是亲密无间的好兄弟。刘翔曾称赞史冬鹏:“世界上有一种最美好的关系,既竞争,又协作,那就是兄弟。大史就是我的好兄弟!”而史冬鹏也并没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他说:“因为刘翔,大家才会关注跨栏,也顺便关注一下我。刘翔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我奋力赶超的榜样。”

确实,有了刘翔,史冬鹏才有了更高的追求目标与境界。看看过往比赛的成绩就会发现,只有与刘翔同在一个赛场,史冬鹏才能“大鹏高飞”。2007年大阪世界田径锦标赛,刘翔完美夺冠,史冬鹏跑出了个人最好成绩13.19秒。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刘翔一度淡出国际大赛,人们都以为史冬鹏表现的时候到了,谁知他也受伤病困扰,成绩下滑。直到此次亚运会,刘翔破纪录夺冠,史冬鹏也跑出了13.38秒的个人赛季最好成绩。

也因为有了史冬鹏,刘翔才能跑得更快。五年前的多哈亚运会上,刘翔与史冬鹏就已包揽了冠亚军。当时刘翔说:“本来只计划跑出13秒20左右的成绩,可史冬鹏跑得太凶了,过了四个栏后,我用余光一扫,发现还没甩下他,于是我只能继续提速,因为我怕输给他。”

对于刘翔与史冬鹏,有网友这样评论:“史冬鹏或许有些生不逢时。因为刘翔的存在,他被称为‘千年老二’。但正是因为大史的存在,刘翔不能在任何一次比赛中放松;因为大史的存在,即便刘翔在伤病中,中国依然有人能出战男子110米栏的任何比赛。”

【妙用提示】

良性竞争促进发展:刘翔和史冬鹏都是男子110米栏的高手。有了刘翔,史冬鹏才有更高的追求目标与境界;有了史冬鹏,刘翔才有更强的危机感,才能跑得更快。刘翔和史冬鹏,不管是谁,如果失去对方,都很可能会影响各自的成绩。他们是对手,但他们的竞争是合作的竞争、良性的竞争。“既生瑜,何生亮”式的“竞争”是“残杀”,最终必然导致两败俱伤。良性竞争促进发展,我们需要良性竞争,倡导良性竞争。

对手也能成兄弟:从古至今,竞争对手之间鲜有友谊可言,周瑜“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就是最好的注脚。刘翔和史冬鹏这两个赛场上的“冤家”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实属难能可贵。刘翔说:“大史就是我的好兄弟!”史冬鹏说:“刘翔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我奋力赶超的榜样。”“对手”和“兄弟”合二为一的关系是令人赞叹和向往的,希望人人都有健康、积极的心态,将竞争对手既看做对手,更视若兄弟。

・事件・

别被海量信息蒙蔽双眼

人类曾因无知而蒙昧,但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人类却仍然有走向蒙昧的可能。因为极度丰富的信息与资讯在方便民众的同时,也容易混淆视听。在美国,曾有一封离奇的电子邮件被疯狂转发:“只要将这封信发给大量亲友,你的银行账户上就会多出5000美元!”在这条长长的邮件链中,没有人站出来质疑“这是一个骗局或玩笑”。尽管将信将疑者提出“没留下账号,怎么转账”的问题,但自认聪明的人马上推断:或许邮件系统为每个人建立了后台数据库,能将电子邮件地址与常用账号捆绑。这种毫无可信度的“技术原因”导致了转发者的集体无理智。直至一周以后,受到牵连的微软公司出面辟谣,这场飞来横财的白日梦才告破灭。

或许你对这种“天上掉馅饼”的消息嗤之以鼻,但是对一些由媒体在网络上的消息,你会产生疑问吗?

2010年12月6日晚8时左右,《中国新闻周刊》通过新浪微博了这样一条消息:“著名武侠作家金庸,因中脑炎合并胼胝体积水,于2010年12月6日19点07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这条微博在短短几分钟内被转发了几千次。半小时后,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微博称金庸去世是假消息,香港根本没有圣玛利亚医院。两天后,《中国新闻周刊》的副总编辑和负责更新微博的编辑双双辞职。

从消息到被证实为假的这半小时内,网友有的震惊,有的哀悼,却少有人提出质疑。正是由于网上的一切都能被复制、被粘贴,导致信息泛滥,让依赖网络的人们变得“人云亦云”“听风即雨”,更易被传闻与谎言淹没,失去自己的判断力。

【妙用提示】

第4篇

关键词:信息公开;隐私权的保护;网络环境

目前,进入发达的信息时代,网络环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信息公开透明的环境,也造成了一些不利因素,对社会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隐私权保护的难题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困惑和干扰,民众是采取支持还是反对的态度来对待信息公开的现状,以及以何种心态面对信息公开的大环境;政府部门及执法部门对个人信息的披露范围程度又应如何规范、如何把关、以及如何引导,都是我们应深刻思考面对的问题。

1 隐私权保护在不同社会的演变

目前在我国,虽然针对隐私权一词,学术界尚未形成确切的定论,纵观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概念隐私权概念的界定,但隐私权大体可以理解为个人私事,即个人不希望被他人所知、以及和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事务,隐私,从字面上理解包括“隐”和“私”两方面内容,通常指不希望被他人打扰和侵入的私人事务,“私”与“隐”实质为个体以自我保护为目的,针对个人事物进行公共性的脱离的一种权利。隐私与私人事务并存,只要私人事务存在,隐私就存在。

长期以来,隐私一词就被人们所熟知,和人类的本性相连,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保护隐私权也是人类长期以来达成的共识。

但不同社会,人们的意识理念不同,对隐私权保护的路径也不同。在古代社会,人们没有现代社会自觉的隐私意识。隐私仅只作隐私一种生活事实存在于社会生活中而已。对古人而言,私人生活习惯性地存在于幕后,现实生活决定其只能隔离于社会,这种私人生活是绝对应该“隐”的,不能在公众面前展示,更不能进行讨论。然而,古代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只是本能地选择私人生活“隐”于幕后,却没有寻求隐私保护的观念存在,以至于人们并没有意识到隐私的存在。简言之,在古代社会,有隐私的事实存在,但并无隐私的观念和意识存在。所以,古代社会群体性社会生活背景下,隐私仅具有整齐划一的“隐”的必要,而没有特别保护的需求。虽然在古代也曾出现过 “家庭生活充分发展,成为一种内部私人空间的时期”,而这一时期的艺术和科学都非常繁荣。而且,由于受经济发展所限的意识制约,人们社会对个体性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而且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东西方社会各有不同的走向,也产生了各自不同的隐私观念。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类思想认识的进步,一开始就与人类本性相连的隐私,不断地扩大势力范围。人们需要越来越大的私人生活空间,不仅容纳自己生物性所需,更重要的是安放自己的精神和思想自由。伴随着近代重视个体价值的自由思想的出现和飞速发展,追求积极的私人生活的隐私观念也开始出现,隐私权也终于在人们的基本权利系列中有了应有的一席之地。

2 环境信息公开条件下隐私权的保护

随着人们进来信息时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某些国家政府权力的扩张,网络、微信等无处不在的强大功能,把隐私从“隐”中彻底暴露出来。完备、强大的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使人们的私人生活更有可能出现在公众面前,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政府处理私人信息的能力。隐私的私密性及隐蔽性受到信息技术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生活在公众的视野里。

而且人们追求品质生活及思想理念的多元化发展,以及个体意识、自我意识的日益强大,我国民众越来越重视隐私权。我国学术界也对隐私权问题日益关注,针对隐私权在信息公开的环境下如何保护,进行了探讨。隐私权保护的重要性也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随着网络信息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并且呈现日益壮大之势,各类私人信息日益增多,国家机关应采取的是慎重、审视的态度对待这类问题,但目前现状是个人信息缺乏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也缺乏相关部门的管理、监控。因此,目前私人信息频繁被盗,或被商人利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呈现无序漫延状态。针对此种状况应加以规范、制约,避其害,趋其利,使其有序发展,加强相关部门监督管理,使个人信息纳入规范化管理体系之中。

3 结论

针对目前网络环境的便利条件下,易产生个人信息泄露,侵犯隐私权的现状,应从目前信息公开现状入手,研究此现象存在的利与弊,研究信息公开大环境下,隐私权的保护途径,完善相关立法,引导个人信息合法传播,将隐私权的保护纳入法律保护体系,并建全监督体系,制定相关监督审查制度,积极探究一条使网络大环境下信息公开的规范、有序发展之路。

第5篇

在高考作文中讨论最多的话题是“科技对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冲击”――科技会不会对文化构成冲击?又会构成什么样的冲击?2012年湖北卷作文题就提供了这样一则材料――语文课堂上,老师讲到杜甫《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诚然,电话、短信、电邮在带给我们方便、快捷的同时,也消减了我们生活中的恬静和诗意。可是我们不妨思量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或许能带给我们诗意和遐想,可在“烽火连三月”的情况下,恐怕还是一条快捷的短信更让人放心。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两者的得失,对如何处理好科技与文化的关系作出深刻的反思:是为了保存传统的美好而抱残守缺,还是为了方便快捷就抛弃传统?是在传统的树干上嫁接上时尚的枝条,还是在崭新的文化中打上做旧的补丁?……

我想,应该思考这类问题的绝不仅仅是我们的中学生,更有我们的决策者,我们的专家,甚至我们每一个普普通通的公民。反思永远强于抱怨,只有总结反思,才能使我们的下一步走得更好,走得更稳健,从而一步步接近我们理想中的伊甸园。

与此一脉相承的便是今年广东卷的作文题。所不同的是,广东卷的材料放弃了书信与手机,代之以黑白胶片与数码技术――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就像让你去品味尺素与短信、泛舟与高铁、书法与“键谈”、远足与网游、品茗与快餐之间的利害得失,又岂是一个“利”字或“弊”字可以概括得尽的?这当中,掺和有科技的因素,有文化的因素,有传统的因素,有心理习惯的因素……其实,人们最希望拥有的,乃是现代科技的便捷再加上传统文化的醇香,而这恰如鱼与熊掌,兼而得之实在不易。

高考作文涉及的另一方面的话题便是“科技对传统审美观念的冲击”。例如,今年的辽宁卷提供了这样一则材料――夜晚,祖孙二人倚窗远眺。“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男孩说,“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老人颔首,旋而又沉思摇头:“可惜满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初升,星汉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真正的美景。”

读罢这则材料,我忽发奇想:如果“当年那些祖先”能够“穿越”回来,即便他们依然认为篝火、明月、星汉是大自然中最美丽的景观,但他们还乐意栖居在山洞里燃着篝火欣赏那满天繁星吗?现代科技已经早就潜入了人们的灵魂深处,纵然我们会偶尔生出几许怀旧的情愫,那不过是我们在内心珍存的原始记忆陨落时的一丝惆怅;纵然我们心向往之,也未必愿意返璞归真。在现代社会中,像陶渊明、梭罗这些真正倾心于自然的隐者已经很难寻觅了。

在高考作文所涉及的有关科技的材料中,还触及了近乎于“科幻”的话题。例如,2013年北京卷的作文题,提供的材料就是文学家与科学家的一组对话――科学家:假如请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这则材料貌似一个“穿越”故事,但探究的还是科技对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的影响,偏重于谈科技之“利”。手机(作文材料中被当作现代科技的代表和象征)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倘若3000年前我们就有了手机,那么漫长的人类历史就一定被重写!

今年天津卷的作文材料,讲的是一则带有几分科幻色彩的故事,揭示了现代科技给人带来的“荒诞感”――也许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发明了一种智慧芯片,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无一不知,天文地理无所不晓。比如说,你在心里默念一声“物理”,人类有史以来有关物理的一切公式、定律便纷纷浮现出来,比老师讲的还多,比书本印的还全。你逛秦淮河时,脱口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旁边卖雪糕的老大娘就接茬说“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慈祥地告诉你,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这时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小女孩抢着说,诗名《乌衣巷》,出自《全唐诗》365卷4117页……这将是怎样的情形啊!

――不知道是否真的有那么一天,不知道这样的情形是否真的会出现,也不知道这样的情形出现究竟是喜是悲。这则材料让人想起1999年的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同样是一种假设,“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是让你假想记忆移植之后出现的局面,而这则材料却是“生动呈现”了植入记忆芯片后的情景,命题者想问的是:对此,你怎么看?不管怎么说,头脑大概已有些僵化的我,思来想去都无法接受这一假设,因为倘真如此,我这教师饭碗就要泡汤了。

第6篇

关键词:新媒体青少年阅读数字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035-02

阅读作为人类了解世界的钥匙,不仅能赋予人知识,同时也能让人拥有文化气质,因此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途径。而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数字化阅读也开始成为一种基本的技能,无论是手机、电脑、阅读器,都能给人们一种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本文将就新媒体对青少年阅读产生的影响进行探究,并提出几点建议,望大家指正。

一、中国青少年阅读现状

青少年阅读一直都是我国十分重视的教育项目,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青少年无论是在阅读方式、阅读内容还是阅读质量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纸质阅读不再是唯一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也很受青少年喜爱。而在阅读内容方面,出于学校和家长的要求,以及自身对文学知识的渴望,文学名著依然是大部分青少年的选择。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阅读不再仅仅局限于课上教材辅导书,而是以课外时间为主。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阅读方式和书籍,阅读量也在不断攀升。但同时,我国青少年目前的阅读状态仍旧有很多不足,例如缺乏正确的引导、具有功利性、图书馆配置不全面等,都会导致青少年在阅读上产生偏差,难以达到好的阅读效果。另外,随着多媒体阅读的出现,青少年阅读的目的也发生了一些改变。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纸质阅读与新媒体阅读的阅读目的存在差异,青少年在为了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时还是会倾向于选择纸质阅读,新媒体的出现更多是为了满足青少年获取知识、打发时间的实用性需求。

二、新媒体阅读的利与弊

1.新媒体阅读的好处

新媒体阅读是通过数字化平台,以数字化的形式接受知识的新型阅读方式,主要包括在线阅读、电子书阅读等等。数字化阅读方式不仅个性便利,而且因为其拥有信息全面、文字音乐视频融为一体、便于资源共享的特点而更加受欢迎,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群体。现在的青少年从出生起就开始接触数字媒体,对于科学技术充满了好奇心以及接受能力。新媒体阅读与纸质阅读最大的区别就是纸质阅读只有文字和少量图片,而新媒体阅读结合了视频与音频,使得阅读更富有吸引力。据统计显示,数字化阅读已趋于低龄化,在青少年网民中接触过数字化阅读的比例相当之大,其中手机阅读为主要途径。另外,部分数据还显示,只有百分之四十左右的青少年更加倾向于纸质阅读,由此可以看出,新媒体的出现使得青少年更加热衷于数字化阅读。

新媒体阅读还有一个优点是它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就是说青少年的阅读时间更加广泛,并能通过数字媒体接触到海量信息,似乎一切信息、知识唾手可得,也就是碎片化阅读。无论是假期、课间,还是在路上,甚至于每一件事情的空隙中,都能够进行阅读。

2.新媒体阅读的弊端

青少年作为新媒体阅读的主要群体,根据青少年对于阅读内容的兴趣,新媒体阅读更加趋向于休闲化。根据调查显示,最受青少年欢迎的阅读内容是幽默笑话以及青春文学,相比传统的纸质阅读而言有很大差别,而纸质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如经典文学、时政新闻等则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关注,这与青少年上网的需求是相对应的。在这一点上,新媒体阅读则出现了一些漏洞,青少年运用数字媒体更多的是为了休闲娱乐,而绝非真正的阅读与学习。另外,新媒体阅读存在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由于网络信息的流通性,部分没有正确阅读观念的青少年会接触到甚至沉迷于一些不健康的阅读内容,不仅失去了阅读本身具有的意义,同时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碎片化阅读虽然意味着阅读时间更加充足,但在这些零碎的时间当中,阅读的内容也相应的趋于短小、杂乱,虽然满足青少年对于休闲娱乐的追求,但在某种程度上则导致了“浅阅读”的空泛阅读状态。在不集中的时间里有意无意的接触不集中的阅读内容,既使得阅读更加方便,又无法避免不能良好接受知识信息的现象,一些学者认为,碎片化阅读将使阅读更具挑战性。

三、在新媒体形式下如何推进青少年全面阅读

1.在家庭中通过新媒体阅读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家庭对于青少年阅读习惯的养成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尤其是父母双方对于阅读的态度。科学研究表明,父母对于青少年的阅读行为越支持,青少年的阅读水平与阅读素养越高,阅读量也会相应越多。而根据调查,在我国父母几乎没有多少时间陪孩子阅读,这种现象十分不利于青少年阅读习惯的培养。

在如今新媒体阅读高速普及的情况下,面对青少年通过数字媒体进行阅读,很多家长会充满担忧与焦虑,认为数字化阅读造成的“浅阅读”现象不利于阅读习惯的养成,或认为不良信息会影响青少年的生活。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更要全面的认识新媒体阅读,学会通过数字媒体与孩子进行阅读交流,通过陪读等行为激发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并在过程中适当的监督孩子所选择的阅读内容,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提高文化素养打好基础。

2.学校应注重提高青少年的数字阅读素养

无论是硬件物质的提供,还是对于数字阅读的教育,学校在青少年阅读素养的提高方面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数字阅读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数字媒体,正确运用数字化阅读,尤其是要教育学生掌握调控自身阅读动机与方式的方法。数字化阅读不仅仅是提供娱乐性,青少年应正确对待,在学校的相关指导中学会通过数字媒体感受文学魅力,远离不健康内容,提高阅读素养。我国部分地区已将新媒体阅读纳入小学语文课程,其他地区学校也应借鉴,通过正规教育手段帮助青少年提高数字阅读素养。

3.社会应注重改善新媒体阅读环境

培养青少年数字阅读水平不仅是家庭与社会的责任,更应该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之一,因此社会应尽力改善青少年的阅读环境。例如,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数字媒体向青少年推荐文学作品,加大图书馆的建设,尤其是网络设备,尽量实现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的同步,还可以积极开展文化活动,推广健康的数字阅读习惯,对青少年的新媒体阅读予以适当引导。社会应注重数字出版的发展,并加强对数字阅读内容的监管,提供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内容,同时还可以建立青少年阅读专用网站,为青少年的绿色阅读空间保驾护航。

三、小结

新媒体的出现对青少年的阅读目的、阅读方式、阅读感受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书本阅读到数字阅读,从熟读到遍览群书,从文字到视听结合,新媒体使阅读更加多元化。青少年热衷于新媒体阅读,因此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加强在这方面的监管,使青少年能从新媒体中感受到真实的阅读魅力,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数字阅读素养。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课程整合 教学媒体

从小学语文与计算机教育的结合,到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在不断地尝试、应用、发展与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拓展学习者的知识面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应用与整合过程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因此有部分专家学者开始对语文教学中是否需要使用信息技术提出了质疑,笔者认为,问题确实存在,关键是找出症结所在,解决问题,用好信息技术,让这个新时代下的新兴产物真正高效而有效地为语文教学服务,不是盲目使用,更不能因噎废食。

一、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存在的误区

(一)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目前,会做课件,能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信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的使用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离不开多媒体课件而失去教师自身应有的能动性的现象,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有的老师完全用课件代替黑板、教材,将课本内容电子化,既失去了语文课堂中应有的生动与鲜活,也使教师的主导地位逐渐丧失。也有很多老师技术娴熟,但技术使用过量,过多信息量的呈现不仅会让学生眼花缭乱,更让学生难以消化。在一堂完全被多媒体课件所代替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去听,去看,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探究,该做的笔记没做,该思考的没跟上,对所学内容生吞活剥[1]。

(二)媒体的滥用。媒体的滥用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屡见不鲜。在语文课堂中,不恰当的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的使用以及不合时机的媒体展现都会使一堂精妙的语文课黯然失色。诗词中所描绘的壮丽的河山,秀美的风光本可以给学生留下无穷的遐想与憧憬,但一张图片或一段视频将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失去这堂语文课本该有的意义。还有优美散文的教学中,图片、朗诵等相关媒体的呈现往往也是时机不对,失去了用心用灵魂行走于字里行间去充分想象美、感受美的机会,从而导致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缺失。

(三)网络的不恰当使用。在网络环境下,丰富的网络资源是语文老师的有力助手,老师会更加注重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网络去搜索资源、欣赏作品、探讨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固然是好,但往往也会因为太过依赖网络出现教学失控的现象。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利与弊》(马树民)一文中,作者就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到:“在《鸟岛》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曾放手让学生上网浏览、搜索、欣赏,可在课堂上也出现了学生在网络中兴趣浓厚却失去监控的现象。”[2]这就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能放也能收,借助网络但不完全依赖网络,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才能相得益彰。

还有,一部分教师被网络僵化了思想,非网络不可,唯技术至上,以至于教学形式被固化统一为:导入, 发现问题――上网, 解决问题――收集整理资料――网下交流。将搜集资料替代语文的朗读感悟, 将留言板、BBS交流、在线聊天室替代语言表达的培养。[3]过分依赖网络环境的最终结果是造成师生情感交流的不足,学生人格培养的缺失,同时学生的诵读能力、阅读感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也都得不到更好的培养和锻炼。

二、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改进措施

(一)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习者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4]整合强调的是融合,不是混合,更不是很多老师认为的只要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或网络就是整合,而是将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教学系统设计技术、媒传技术等作为方法和手段体现在教学的各要素中,从而为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服务。如何借助信息技术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和综合素养得到提升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根本出发点。

(二)加强语文学科教学资源的建设。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包括各种各样的视听资源、网络资源、良好的教学环境等都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它不仅能有效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更是学习者进行听、说、读、写,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助推手。

语文教学中,视听资源是不可缺少的,它能为学习者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弥补学习者直接经验的不足。它更能通过声画并茂的表现手法,带动学习者边听,边读,边观察,边思考,发展学习者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网络资源丰富多样,更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资源库。教师不仅要会使用、更要学会建立和管理网络资源,正确的管理与维护是学习者漫游于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探究而又不会迷失于网络的基本保障;良好的教学环境则更有利于突破单一的教学模式,实现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因此,只有加强各方面教学资源的建设,合理使用,语文教学才会更有活力,更有利于师生的共同发展。

(三)重视语文课程的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设计是一堂优质课的关键,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各方面入手,根据实际需求,分析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才能使语文课堂既能是开放的,充满生气的,却又不是技术拼凑,缺失人文性的。

教学目标应摆在首要位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考虑的是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实现哪些情感体验或感悟。应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在回归语文教学人文价值的基础上分析不同阶段学生成长的需求;根据语文课文的体裁和题材分析需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或整合模式,是需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是要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如任务驱动―协作学习模式、网络探究模式或是其他模式;决定数字化学习环境、网络学习环境的必要性、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可能性。合适且正确地让教师和学生接触信息技术, 让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和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 最终达到改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目的[5]。

教学评价亦非常重要。对语文教学活动进行测量和衡量需灵活多样,全面细致,不仅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更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学习文件夹评价是非常适宜语文教学的。学习文件夹中可包括多种资料,包含学习笔记、作业、电子作品、学习成果、成长心得、学习活动和学习行为的记录等。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清楚地了解学习者在整个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学习收获,客观公正,更有利于学习者的成长。

(四)实现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的有机结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主体是语文课程而非信息技术, 因此,“整合”并不意味着教学中一定要使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使用PPT、视频、动画等现代教学媒体,更不是排斥传统的技术手段,而是强调以教学目标为根本出发点,选择最合适的技术与教学媒体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更要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 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5],最终只是给教学效果做了减法,而非加法。

现代教学媒体不是处处得用,非用不可,而是要根据教学目标来决定什么时候用,如何用,只有将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结合起来,正确使用,用到极致,才是语文教学最好的选择。

三、结语

总之,只要以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根本出发点,转变角色,理清思路,正确使用技术,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才能扬信息技术之长,补传统教学之短,使充满人文气息的语文课堂给师生带来全新的感受,让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向永.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倒置”现象浅析[J].语文建设,2013(1):39-40.

[2]马树民.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利与弊――以《鸟岛》一课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60-61.

[3]杨茜.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设计的人文性回归[J].电化教育研究,2006(10):73-77.

第8篇

摘要:文章通过探析功利性阅读的背景原因,指出功利性阅读的利与弊,提出高校图书馆面对此现象应采取的一种态度和办法,趋利避害,使功利性阅读朝着一个有利于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1-0117-02

1功利性阅读存在的原因

功利性阅读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可否认确有一部分大学生功利心强、心浮气躁,只愿意快速浏览一些对考试、找工作有用的书籍,抱着用过就扔的不良心态。大部分的大学生还是希望博览群书,获得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面对考研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大学生们需要迅速、快捷地掌握所需知识,这必然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此时,他们选择功利性阅读也就无可厚非了。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原因,我们要正视这种现象,深刻地进行剖析。

1.1功利性阅读是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目前,大学生们所面临的考研、就业压力之大,人人皆知。在大学生中,除专业课外,阅读更重眼前利益,针对性强,目标明确,多拿一本证书,就多一条就业出路;多拿一本证书,就多一个就业机会;在社会要求实用型人才和就业双重压力下,大学生们不得不正视现实,为就业生存而努力奋斗,为了毕业后能找到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必须尽快掌握相关技能和知识。他们往往希望所学的知识能很快派上用场,而等不及“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积淀。碰到用得上的专业书,也没有时间坐下来静心翻阅,而是要找到核心内容并迅速掌握它,这是一种救火式的阅读。在这种强大的现实压力下,哪里还有心情再读一些晦涩难懂的经典名著,找几本轻松点的通俗读物来看看,适当进行减压也是正常的。

1.2功利性阅读是一种个性选择

一方面,电子阅读因其资源更新速度快、不受时空限制、查找方便等特点,日益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每当临近考试、毕业,他们更依赖于内容丰富、方便快捷的网络,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电子阅读有着经典名著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调查显示,近30%的大学生经常用MP4或手机看电子书,超过50%的大学生在写论文和完成作业时,资料查阅途径首选的是电子资料。而据湖北大学图书馆的统计,该校2009年电子图书下载总量达到10.484万次,单个电子资源的利用率高达40.5%。另一方面, 时代的发展,不允许大学生们只待在象牙塔里苦读圣贤书,除专业课外,应该尽量多地涉及各个领域的知识,了解社会动态。休闲娱乐、汇集大量信息的杂志因轻松的阅读形式和内容,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生的首选。他们认为,一本小小的杂志可以集纳多种不同观念,并能对最近时事热点进行及时追踪和延伸阅读, 是他们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而且价格不贵,值得投资。

1.3功利性阅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从古到今,功利性阅读长期存在,从古代流传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仕”、“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等名句可见一斑。虽然这些并不是我们所倡导的,但是“开卷有益”、“学以致用”的思想还是深入人心的。阅读的本质是什么?就是通过阅读获得自己的知识需求。阅读是读者的权利和自由,学以致用、阅读一些对自己未来生活和工作有帮助的书籍并没有错,我们不能因为高校大学生阅读有关考试、就业、为人处世等方面的书就指责他们功利性强。虽然阅读经典名著,提高人文素养也很重要,但是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功利性阅读更为现实,更能对他们走入社会后的工作、生活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这才是大学生们最为看重的。

2面对功利性阅读高校图书馆应做的工作

前面我们分析了功利性阅读的成因,虽然说功利性阅读是时代的产物,是一种阅读需要。但并不能成为一种阅读的主流。在特定的环境中,比如面临考试、择业、人生困惑等问题时,为了快速解决找到答案,进行功利性阅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读书是一种体悟生命、感受文化魅力、涵养内在精神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习惯和需要。若长期进行功利性阅读,则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们浮躁的阅读心理,知识结构的简单化,进入不了文化的核心,这也是我们所担忧的。作为高校图书馆,要正视这种现实,采取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的措施,帮助大学生达到阅读与功利的平衡,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姚江萍:谈高校大学生的功利性阅读

2.1有针对性地开展导读工作

大学生的阅读规律和阅读动机同其年龄、知识积累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从导读的客体上来说,新生刚刚来到一个新环境,对一切都感到好奇,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往往是无所适从、难以选择,要么搜寻一圈后空手而归,要么是不分良萎地搬回一堆。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年龄尚小,身心没有发育成熟不会选择,另一方面是因为对图书馆不熟悉,也可以说是图书馆的导读工作不够细致。新生的入馆教育非常重要,应该指定专人对新人进行入馆前的阅读教育,内容包括图书馆的重要性、阅读的意义、图书馆的布局、利用图书馆的各种方法、登录图书馆网站了解新书动态等,挑选一些培养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经典名著编制成导读书目,将新书推荐放在大厅、图书馆网站等醒目的地方。帮助新生树立良好的阅读动机、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并迅速融入到图书馆的良好阅读氛围中。对于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学生,他们的大学生涯很快就要结束,除了兼顾专业课外,更多的是面临着毕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实用性和功利性变强。高校图书馆在此时要理解他们的功利性阅读行为,要建立导读反馈系统,及时收集了解他们的阅读需求,购置一批相关专业的最新书籍,从网上搜索最新资讯,有针对性地提供文献信息检索帮助,将他们所需要的有关资料及时送到他们的手中。

2.2开展丰富的读书荐书活动

“读书需求师,读书需交友”。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想从中找到所需知识,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图书馆能建立“读者协会”,定期开展“读书交友活动”,在活动中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阅读感想,由已经毕业的大学生或者善于阅读的同学现身说法,谈一谈自己的阅读感想和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大家一起来讨论功利性阅读的利与弊,从讨论中发现自己的误区在哪里。我想这比一味地去指责要有用得多,对于“饥不择食”般的功利性阅读者来说,如果没有各种压力,他们当然也更喜欢读一些经典名著、一些沁人肺腑的美文,总比枯燥无味的专业书强吧,奈何社会形势不允许,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尽可能多的知识。此时,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些“过来人”的经验之谈,能够使自己不但快速掌握所需知识,而且避免走入误区。对于社会上几乎一边倒的惋惜和指责声,大学生们常常谓之为“站着说话不腰疼”。高校图书馆要设法组织好“读者协会”,设计好讨论主题,为同学们之间的互相鼓励、互相推荐,互相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帮助他们把握好功利性阅读的度。

2.3做好大学生职前心理辅导工作

大学生进行功利性阅读,期望在就职前多获取一些技能和知识,这是没有错的。只是大部分的大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而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要是关于技能方面的书都看,包括计算机、英语、会计、驾驶、心理学等,恨不能一口吃个胖子。这就走入了一个误区,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无限地扩大自己的学习范围,只能导致什么都会一点,但又什么都不精。等到去面试的时候才发现,什么都干不了。所以,高校图书馆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由专人对大学生进行职前心理辅导,也可请专业的心理专家到馆进行培训。使大学生们了解社会现有的形势,明白一个新毕业的大学生完成由学校到社会的转变,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一个积累和准备的过程。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需求,不能有急躁情绪,应该制定一个较详细完备的生涯发展策略,认清自己的差距,带着明确的目标训练自己,专注一门学精学透。另外,一个人只有在与外界的互动中,才能了解社会和他人,才能在一个更为广大的坐标体系中,真正地了解自己的不足。只有专心致志将自己的专业学好,有一身过硬的本领,才是立身之本。

参考文献:

[1]刘学平.功利性读者的文化报复[J].图书馆建设,2004(5).

[2]董一凡.功利性阅读概念及功能的梳理[J].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0(1).

[3]谢鸣敏,石武强.功利性读书无可厚非[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4).

[4]周庆梅.浅谈大学图书馆的阅读教育[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7).

第9篇

关键词:几何画板;初中数学;数学教学;有效应用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为了适应时展,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国家对义务教育进行了不断深入的改革,更是加大了对学校各种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如何在这样一个新的形势下上好一节数学课,成为每一个中学数学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多年来,我坚持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教学。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我认为几何画板作为一个有力的数学教学工具,作图方便准确、色彩鲜艳、富有动感,能营造出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场景,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但也有人认为,几何画板只是代替了黑板,省去了板书而已,并非从本质上促进学生的学习。我认为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有些人只是就技术论技术,并未挖掘出技术背后的教学理念,从而不能发现它的真正功用。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技术,更新教学理念,使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应用。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几何画板的利与弊

1.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几何画板以其独特、方便和准确的表现方式,赢得了许多数学教师的“偏爱”。它建立在欧几里德的工具作图和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上,为我们提供了画点、画线、画圆,画函数的工具,所有尺规作图和函数图象都可以在电脑里实现,并且能迅速地进行各种计算(如角度、线段长度、周长、面积、函数等)。特别是它的变换功能(如缩放、反射、平移、旋转等)又超越了欧氏几何,而动画和运动的功能又可以体现图形运动的全过程。用了几何画板,教师们就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弊端,如:效率低、不形象、无动画等; 用了几何画板,教师可以直观演示、动静结合、启迪思维、开发智力、突破难点,更好地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暴露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用了几何画板,在教师的指导下,有些教学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发现,不必再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

2.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不足

几何画板虽然处理图形的功能强大,但其在进行文字处理和画板之间的快捷切换等方面却往往不尽如人意。特别是要有步骤地呈现出一道题目的解题过程就显得很牵强。若用“隐藏”“显示”功能,则屏幕上就要出现许多的功能键;若用“系列”功能进行逐步显示,又很难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控制各步骤出现的时间。许多教师将数学解题教学中的例题解题步骤一次性完完全全展示在屏幕上,虽然增加了课堂容量,减少了教师书写的难度和笔误,但学生不能从教师一步步的书写中体会到解题的思想,由于时间短,学生思考的时间缩短,往往印象不深,降低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设计

几何画板的设计制作也就相当于备课的环节,是能否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们要注意设计中的一些问题,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师生服务,为教学服务。

首先,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几何画板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在制作几何画板时应遵循以人为本,教学为学生服务,课件为教学服务的原则,而不能只是将教学内容照搬到几何画板中,让几何画板在课堂上独当一面,喧宾夺主。因此,在设计几何画板时要详细分析教学内容和合理安排学生活动,安排好学生的提问回答,以及演板练习等活动与课件内容的衔接时间等。例如,我们在讲授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先利用几何画板复习引入,先课件出示“点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然后让学生思考回答,再利用几何画板课件出示大量的数学知识得到点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然后,类似的利用《几何画板》课件又提出了新的问题:“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显然,在短时间内,向学生出示这么大量的信息如不借助多媒体教学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此基础上,就有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老师:两个圆之间也有这样的位置关系吗?”面对学生的问题,哪一个老师不欣喜若狂呢?这正是以几何画板为平台,进行合作学习活动时,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学习的结果。然后,我利用几何画板给出“日环食”的动画过程,引发探究:“在平面内,半径不等的两个圆相对运动,有几种位置关系,有什么性质?”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探究后就圆满完成了。

其次,教师在设计几何画板时应注重合理的选题。几何画板的制作要遵循因材制宜的原则,须合理选题,突出针对性。用语言较难表达、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或图象的位置关系、需要动态模拟的变化过程、体现图形的形成及有关运动变化的过程等都是可选择的课题。例如,我们在讲授数学坐标轴中的平移时,以往都是在黑板上用实线和虚线画出某图形平移前后在坐标轴的位置,我们就可以加入动画元素,使一条直线或一个图形从初始位置移动到最终位置,这样非常形象,学生予以理解掌握平移的概念。但也不是所有的教学都要加入各种多媒体元素,我们在设计几何画板时应注重简明直观的原则: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有重点,简明直观地呈现教学信息。例如,当几何画板能够很好呈现动画时,不要再加入与内容重复的屏幕文本,因为这样学生的视觉工作记忆会超载,从而只有很少的认知资源可以用在对应的语词和画面之间建立联结,因而减少了有效学习的可能性。

最后,教师在设计几何画板时应提供给学生操作机会,强调交互性。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根本特性,在教学过程中课件能不断地给学生提出问题,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计算机―学生”进行交流的一个过程。数学课件如果交互性太少,则属于流水形式的灌输课件,教学效果肯定不好。例如,因为二次函数的图象复杂,作图繁琐,在讲授对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性质时,使用几何画板的优越性更为明显。通过动态改变参数a、b、c的值,能够让学生在图象的变化中总结出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改变任何一个参数,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的效果更理想。通过观察函数图象的变化,学生在互相讨论、教师点拨指导等反馈中,得出自己的结论,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知识的重建。这有利于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地学习数学,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这样,就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主动地思考数学问题,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的思想。

三、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使用

几何画板的使用,也就是伴随着最关键的课堂教学过程,这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教学是否有效。每个几何画板的内容都是事先已经制作好的,是固定的,而课堂教学过程的情景是时刻变化的,特别是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他们更是一个个独立具有不同个性的个体,我们在设计制作几何画板时,不可能把所有的因素都考虑进去,所以在使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注重课堂的灵活多变性,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组织、引导和控制作用,协调好课件与其他教学因素之间的关系。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情感优势。我们教学除了知识、能力目标外,情感目标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言传身教”,发挥传统教学中板书、语言描绘、手势比划、模型展示、师生情感交流等传统做法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其次,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如果在课件中把所有抽象思维、文字语言的理解都用多媒体形象地展现出来,实际上是扼杀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课件仅仅是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一种辅助或补充,更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能一切都包办到底。再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在时间上,要安排学生交流反馈的时间,保证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和控制作用,以实现学生注意力的适时流转,合理分配注意力。最后,多媒体和黑板要充分结合。在一些公式的推导上,有时教师在黑板上的详细推导过程,反而可以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并且能更好地带动学生思维,比在课件中所呈现的内容更好。

新课改在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带动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样的时机,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真正落到实处,不仅做到辅助教学,还要真正做到促进教学。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多动脑、多探究,注重几何画板设计和使用的科学性、实用性、合理性,一定能使几何画板这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更充分有效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几何画板课件制作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