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育的基本使命

时间:2024-02-27 16:10:14

导语:在教育的基本使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育的基本使命

第1篇

一、高校辅导员教师师德自觉提升的缘由

近来多起师德失范事件被媒体频频曝光,公众的认知也受到一再的冲击。这其中曝光的,有科研弄虚作假、论文成果抄袭蔚然成风现象,有教师公开受贿、收取红包随意改动期末成绩现象,更有更有知名高校教师猥亵学生的不堪报道。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公众对教师形象的广泛关注,更为我们每一位教师敲响了师德警钟:做一名优秀教师,职业道德比学识专业更重要。高校教师师德的自觉提升,是指教师自我领悟到自己师德的状态需要通过修养不断向更高的水准持续攀登的活动及其达到的状态。高校辅导员需要领悟到师德状态,并实现自觉提升基于以下缘由:

(一)教师师德的自觉提升是辅导员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表现

教师履行着传授知识与道德教育的双重职责,辅导员身兼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其师德既有一般教师的共性要求,也有其特殊内涵。由于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特点和特殊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政治性,要求辅导员应做到“政治坚定”,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热情,二是直接性,辅导员直接面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凡事身体力行,必须做到“身教”重于“言传”,身教言传统一,做践行师德的模范,三是表率性,要求辅导员充分发挥示范育人的特殊功效,始终保持自身的人格力量。

(二)教师师德的自觉提升是新时期辅导员培养职业能力的要求

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一支强有力的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而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更是促使辅导员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提升自身能力素质的必要性和现实压力,必须深刻理解辅导员工作的伦理规范,并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和践行能力。

二、高校辅导员教师师德自觉提升的内涵

在我看来,恪守师德,是对于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它源于你对国家、人民赋予你的使命的基本尊重。只有发自内心地敬重这项使命,才能自敬自重,自觉地用为师之道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社会的发展悄然影响着象牙塔里的生活,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更是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

尊重使命,就是要自觉地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视为首要任务。在工作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关注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于事关重大原则的问题,必须旗帜鲜明地阐明观点,坚定立场,对于社会热议话题,要尊重学生认识上的差异,包容多样,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认识,修正价值观;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载体上下功夫,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思想特征,依托图像、文字、视频等新媒体载体引导学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入脑入心。

责任源于使命,使命深化责任。如果说,责任是具象化的使命,那么,使命便是崇高的责任,二者不可分割。辅导员顺利开展工作,源于尊重国家、时代、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更显于能在日常管理、服务、育人工作中勇于担负责任,带着责任意识去管理、服务、育人,时刻挂念学生的喜怒哀乐、成长成才,这是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也是恪守师德的基本表现。

勇担管理责任,就是要坚持维护学校稳定和促进学校发展的大局观,将学生的人身安全和产安全视为重点。勇担服务责任,就是要转变管理思路,提高服务意识,更踏实、更务实、更有效地服务学生。勇担育人责任,就是要用父母之心、兄弟之情、师生之爱去帮助学生、培养学生、关爱学生。

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曾告诫我们:勿忘昨天的苦难与辉煌,无愧今天的责任与使命,不负明天的梦想与追求。在新时期,青年辅导员唯有用肩挑起这项使命,用行动诠释这份责任。尊重国家、社会、人民赋予辅导员的神圣使命,勇于担负管理、服务、育人的时代责任,是对“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要求最好的行动宣言,更能用爱心为学生的成长成才领航、护航。

参考文献:

[1]刘卫平.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的自觉提升[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 (4):101-104.

第2篇

■ 使命是品牌学校教育哲学之基

教育哲学是每所学校、每位校长、每名教师内涵于心的教育认识。它主要包括教师基于形而上学对教育存在和世界存在的基本认识;基于认识论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本身的认识;基于逻辑学对世界存在和学习内容之关系的认识;以及基于价值论对学习、知识、生活、生命之意义的认识。基于这些认识,学校会对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的教育目标,以及怎样培养人这样的过程和方法做出选择,并将这种选择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价值追求,融入学校的整个办学行为之中。这就是学校所选择的教育使命,是学校得以确立的哲学基础。

北京四中经历一百多年的发展,基于对教育哲学的认真思考和清醒认识,不断坚定学校的教育使命,形成了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科学的、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北京四中的教育理念是“以人育人,共同发展”,即“以行为影响行为,以品德培养品德,以能力提高能力,以理想树立理想,以情操陶冶情操,以境界提升境界,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样的教育理念反映出学校对教育的大气认识,对教师的大气定位。学校把教师和学生都看作发展的人、平等的人和相互影响的人。这种教师放下师道尊严,选择和学生平等影响的定位,表达了教师的大气胸怀和大气的教育追求。北京四中的育人目标是“培养杰出的中国人,即培养忠诚和服务精神,以及追求卓越的职业与生活态度,使学生学会在未来优雅地工作和生活,成为职业领域与个人生活的成功者及有益于社会的公民”。北京四中的育人目标表达了对平凡与成功的追求。学校希望四中的毕业生首先是平凡的社会公民,其次成为职业和个人生活的成功者,进而成为杰出的中国人。这个育人目标透着平凡的实在,也展现伟大的追求,体现了培养“大器”的愿望和决心。

■ 使命是品牌学校教育行动之基

教育使命在形成理念共识之后,带来的便是教育的行动。教育行动的第一行为是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课程,其次是用什么样的教学去实施课程,然后是用什么样的尺子去评价学生,评价课程和教学的效果。

北京四中的课程目标是: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以科技教育为特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不断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融通能力。学校建立了与课程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设置了人文课程、科技课程、国际理解课程以及职业课程等丰富的学校课程,并确立了生活教育、职业教育、公民教育和生命教育四个领域的教育价值追求。四中课程设置不拘泥于高考的几门核心科目,不禁锢于学术课程的考试成绩,而是坚持了学校对教育目标的追求,关注于对学生的终极关怀,体现了对学生一生发展的负责。这种课程设置透着“大气”的教育追求。

四中的课程实施注重了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内在收获。他们组织主题人文游学、“北京四中大讲堂”、系列传统节日祭典仪式、“国学经典诵读”、“师生共读”等学生参与的综合教学活动,还组织了模拟联合国、辩论社、英语话剧社、动漫社、爱心社、历史读书俱乐部、考古社、国学社、话剧社、文学社等发展学生个性知识的自主教育社团活动。早在1962年,四中就在总结广大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四中十大教学原则”,即循序渐进、举一反三、深入浅出、直观形象、文以载道、温故知新、循循善诱、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四中的教学不拘泥于课堂的时空所限,不禁锢于教材课本,坚持“以人育人、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彰显着“大气”的教学。

北京四中的课程评价体现了对学生一生发展的终极关怀。他们选择从生活、职业、公民和生命四个纬度评价学生的发展。学校会评价学生能否正确理解亲情、友情、爱情、婚姻、家庭、事业、伦理、羞耻;能否形成乐观、豁达、积极、尊重、热情的生活态度;能否形成敬业、忠诚、服务、合作、服从等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与操守;是否懂得公平、正义、同情、怜悯、关爱、诚实,从而形成国民意识、国民精神、社会责任、社会良知;是否懂得人性、理性、道德、责任、博爱,理解生命的意义、生活的意义,懂得人性、自觉、信仰、崇高、使命,等等。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教育评价,所以一位老师会这样评价自己的教育成果:“在我近二十年的教师生涯所教过的学生中,进入国内外名牌大学的不下数百位,其中更不乏引无数人侧目的状元郎。对此,我只能视为自己的教学成果。而一个学生所说的‘人人生而平等’的那句话,一直被我看作自己最成功的教育成果!”这个教育成果的评价透着“大气”的教育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

■ 使命是品牌学校持续发展之基

教育使命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一所优秀的品牌学校会将学校的使命代代相传,并根据时代的不同开拓发展,不断丰富实现其教育使命的途径。大气的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标形成了大气的教育使命,也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力量之源。

四中的校训是勤奋、严谨、民主、开拓。勤奋,意味教师勤奋工作,学生勤奋学习;严谨,要求教师对工作一丝不苟,学生对学习精益求精;民主,体现师生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尊重个性,倡导师生和谐发展;开拓,表达了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洋、不唯众的行为准则。校训是学校使命的重要组成。四中的校训体现了一所品牌学校的优秀所在,也揭示了学校之所以发展的原因所在。正是在这一校训指引下,教师严谨治学、勤奋耕耘、锐意改革、敢为人先,四中涌现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教师群体。

第3篇

时代在变化,经济在发展,当前的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教育上的任何一个动静,都会引发社会上的一池涟漪。在这样的形势下,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尤为重要。

细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我认为中小学教师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最基本要求,核心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教师职业与别的职业不一样就在于:教师职业是一种自我监督的良心职业、充满神圣的使命感的职业!这是因为教师在本职工作中是否真正尽职尽责,很难准确测量,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神圣的使命感去工作!

我们的职业是伟大的,然而,可能由于工作的繁忙与疲惫,也可能由于个人性格的特点,有时我们的工作还有诸如下列的现象:

一个面无笑容、冷若冰霜的教师给学生的印象常是“凶”。学生会因此而惧怕,难以产生敬慕之情,从而难以学习上进。所以教师要有平易近人的态度、笑容可掬的表情。要善于营造校园和谐、亲切的气氛,在无形中缩短老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后进生”也不例外。面对“后进生”,教师不应简单粗暴,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用神圣的使命感在学习上关心与辅导“后进生”,要积极挖掘他们身上的潜能,循循善诱,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

面对着一个个“聪明的”、“愚笨的”学生,谁能准确地说出他们当中谁是未来的人才呢?教育就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再没有比培养生命更重要的事业。我们有了神圣的使命感,我们会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有了神圣的使命感,你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行为;有了神圣的使命感,面对淘气、“愚笨”的学生,我们就会多一份冷静、少一份冲动;就会多一份责任、少一份怨气。

第4篇

学科分类:德育

课题负责人:唐汉卫

工作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50014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文化全球化给这个时代的社会伦理状况以及青少年的道德成长进而给学校道德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基于此,本课题旨在对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实质和态势以及我国社会文化参与全球化的过程进行充分把握的基础上,从实际调查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角度,深入揭示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变革给社会伦理、青少年道德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据此来探讨学校道德教育已经面临和可能面临的深层文化困惑,并通过进一步的文化学反思和批判、文化学意义上的方法论自觉以及对国内外历史经验的比较与借鉴,来阐明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和实现路径,为我国的道德教育改革及其相关的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内容

1.全球化:人类社会无法回避的社会历史进程。对“全球化”的基本判定和理解;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进程及当代特点;中国社会在全球化中的疏离与回归;全球化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与焦虑。

2.文化全球化的基本意蕴与可能走向。文化的全球化:内涵与实质的透视;全球化中的文化变革:历史经验与几种可能;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化:现实的考察;全球化中的文化建设:困惑与抉择。

3.文化全球化中的道德和青少年道德发展。文化全球化中的社会伦理及其批判;文化全球化给青少年道德发展带来的影响。

4.文化全球化给中国学校道德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机遇:道德、道德教育一次史无前例的新生与解放际遇。挑战:文化路向的迷失与学校道德教育的追寻;文化立场的模糊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困顿;文化异质化、文化冲突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困惑;文化同质化、文化殖民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文化对话、普世伦理的追求与学校道德教育的承担。

5.全球化语境中学校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文化自觉: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文化反省;文化立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道德教育的立身之本;文化整合与再生: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使命;文化实践: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路径。

第5篇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深入开展,作为主题教育让我更快、更好、更准确的找到自己的站位,在思想上明确方向,在工作开展上充满动力,在工作方法上更更加切合实际。尤其是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的结合本职工作的调研活动,我的《县域教师对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工作的需求、内容、方向的调研》,取得的良好效果,对我的工作开展起到了良好的指引和帮助作用。

一、根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调研要求,我首先结合手头已经在展开的工作制定了自己的调查研究工作方案:

1、确定调研主题:《县域教师对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工作的需求、内容、方向的调研报告》。

2、确定调研时间:2019年9月27日——9月30日

3、确定调研活动的活动形式:深入一线学校座谈、组织填写问卷、反馈意见信件等形式。

二、充分准备,

1、组织问卷调查材料,细化分类,设置问题,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后附调查问卷样本);

2、联系基地学校,准备座谈相关的材料、人员、场地;

3、准备、保障接受反馈意见的通道,包括电子邮箱、个人电话和办公电话;

三、按照预定的时间、地点和参与人员,我带领学校相关人员,通过组织培训老师填写调查问卷、深入基地学校开展座谈、以及汇总反馈意见邮件和电话内容,已经顺利完成本次调研活动。

四、汇总调研内容,提炼调研突出问题

本次调研结果,基本契合了调研主题,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基本方面:

1、最受欢迎的讲授老师:高校面向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老师和优秀的一线中小学教师。

2、最需要培训的老师:专任教师。

3、希望培训按照学科类别进行,形式多样化,时间更灵活机动便于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有利于引进激励机制,营造教研氛围。

4、培训内容上,对于个人思政理论提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现场观摩、外出学习考察研讨互动等,几个方面的要求更为迫切。

5、对目前的培训活动,非常满意的占比42%,一般49%,着体现了我们的培训活动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五、调研总结

1、通过本次调研活动,对于县域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和教研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要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察,倾听到一线老师的心声,使我对于有的放矢的制定培训目标,组织培训项目有了更为充足的信心和力量。

第6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 语文教师 文化使命

一、文化使命的定义

“使命”即为某人在某职位上的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就比如说医生使命就是救治病人,教师使命就是教书育人,儿女使命是要孝顺父母,父母使命是要抚养孩子,科学家使命是研究科学技术等。“文化使命”这是教师这类特定人士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语文承载着文化,语文教师对文化的传承、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被称其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在朴素的岗位做着不朴素的工作,完成其伟大的文化使命。

二、高等院校语文教师的文化使命

高等院校的教育是开放性的,学生不但要学习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参与实践。语文是从小到大都必须学习的科目,到大学也一样,只不过根据不同的专业有着更详细的分类,但是其具有的文化内涵不会变,大学语文依然具有很深厚的文化,语文教师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使命。

(一)从社会角度分析

1.语文教师传承了中华民族文化

语文一直以来都是包罗万象的,有历史、有文学、有常识、有道理,因此其具有的功能有很多,大学语文也是一样的。语文教师作为一位专业的语文文化传播者,具有专业的知识素养,了解语文中包含的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如《大学语文》课本中就包含有《诗经》、《老子》、《论语》、《大学》、诗词等古代文学,这些不仅含有非常深刻的道理,同时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除此之外,大学语文还教授很多外国的文学以及日常会用到的应用写作,可以说是古今中外都包含了,这对于高等院校语文教师的专业度要求很高。

2.语文教师引导了学生的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更新,多元文化的出现,大学生接触面也越来越广,社会是复杂多变的,好的、坏的文化都会产生,高等院校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时常与自己的学生讨论现在的文化,让学生了解其中的精髓,摒弃其中的不良文化,用欣赏和批评的态度去看待这个文化,引导学生不要沉迷于其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一直是了解其精华。以“非主流文化”为例,“非主流”是从日韩流传过来的,其主张就是张扬个性,不流于传统。

3.语文教师将多元文化完美融合

现在是网络时代,多元文化充斥着学生的生活,学生每天都接触着不同的文化,了解不同文化的精神,并且受到其影响,作为文化的传播者的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去学习和接纳那些外国的文化,在语文课进行教学的时候并不一定要按照课本知识讲解,可以按照生活的需要来进行一定的补充,比如说在学习弗兰西斯・培根的《论美》时,可以将中外的美进行对比,了解外国人对于美的定义,了解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了解这些不同之处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外国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尊重外国的文化。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在遇到文化的不同时并不是急切地去排斥,而是要有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如果该文化自己不能接受,要尊重其存在,如果能接受就取其精华进行学习。语文教师接触的文化要比学生多很多,因此要将这些融合在一起教育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多元文化,学习多元文化,使得学生的知识量更加丰富。

4.语文教师创造新的时代文化

语文教师教育学生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教育,同时也是思想上的教育。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的同时不断学习新的文化、反思自己的教育,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育模式,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推陈出新。例如在大学的语文教育中,大学语文中包含有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因此在进行大学语文教育的时候要以古代文学史为基本线索,其中重点讲解一些经典的作品和作家,了解其价值与魅力。现在大学语文的教育模式就是PPT与课本的结合,不断重复地介绍作者、作品,与九年义务教育的模式一模一样,唯一不一样的就是教师不管上课的纪律,让学生自己学习。在进行大学语文教学的时候会结合多媒体进行重点知识的讲解,在课后还会开展一些活动,如讨论、主题演讲、诗歌朗诵比赛等等,同时在介绍外国文学的时候还会找到一些相关的影片播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背景和文化。

(二)从学生层面分析

1.语文教师提升学生文化修养

“语文作为一门母语教育课程,则是陶冶人性、建构灵魂、完善心智、促进生命成长的摇篮。”这是曹明海在《让语文点亮生命》中的原话,其说明了语文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体现,同时对于学习者的人格、灵魂的构建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德国教育文化学家斯朗格曾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引发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学生在成长中学习语文,这是引导学生成长的重要工具。语文教师通过对语文的分析、将其所蕴含的文学美、精神美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性格。语文教师通过语文内容的传授,让学生更多地去感受语文中所蕴含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同时语文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环境下的魅力。

2.语文教师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文化的传承是需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现如今,多元化的文化被创造出来,有好处,也有坏处。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非常多,因此接触的文化类别也非常多,但是学生毕竟没有踏入社会,不是很了解社会上的规则,因此有可能会盲目崇拜某种文化。语文教师在进行大学教育的时候要以学生的思想为主体,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及时了解社会最新文化动态,了解每届学生的不同之处,再进行教学。以“务洋”与“固守”为例,“务洋”即为喜欢外国文化,崇尚外国文化,追求外国文化,摒弃中国文化的一类学生。“固守”就是讨厌和排斥外国文化,喜欢中国传统教育,不接受创新的一类学生。在大学里,这两类学生有很多,但是并不突出,这与现在的文化多元化有关。这两类学生是比较极端的,因此在文化欣赏上面只会欣赏自己推崇的那类文化,而摒弃其它的。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育的时候要从两方面着手,赞赏加批评,让这两方的学生都了解自己的美和不足,让其知道每种文化的存在都是有利有弊的,而不都是完美的,因此要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分辨出文化中的好与坏。

3.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文化习惯

“以身作则”一直都是教师的基本要求,大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是一群自由的学生,其有权在大学里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因此在进行文化教育的时候要改变策略,不能像中学时期一样进行知识要点的灌输,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化习惯。大学生再怎么说心智都不是特别成熟,需要有一个偶像作为模仿的对象,因此在文化这方面,语文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用身教来影响学生的文化习惯,用自身的文化魅力去打动学生,让其产生模仿之心,并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引导其人格的形成,引导其文化习惯的形成。只有让学生拥有好的文化习惯,才能让其不断学习文化、了解文化的精髓,并传承它。

结语

语文教师的文化使命包括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素养和品位的提高、传承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学习多元化的知识并且将其完美融合再教导给学生。高等院校的语文教师面对的是一群爱自由、叛逆的学生,不能用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教育,在进行文化教育的时候,要积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教育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创造出一种新的时代文化,这种文化即为语文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进行碰撞、融合而产生的新的教育文化。

参考文献

[1]曹明海.本体与阐释:语文教育的文化建构[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第7篇

(一)全民教育时代成人教育的发展目标全民教育时代的成人教育显然不能仅仅是实现对于教育对象的教育,可以说除了要达到一般意义上的教育目标,实现人的发展之外,在全民教育的大背景下,成人教育还担负着发展全民教育、引导人们进行终身学习的使命。就此而言,成人教育的发展目标其实就是使得成人教育能够和全民教育接轨,使得全民教育纳入到一个新的教育体系。

(二)全民教育时代成人教育管理的不足正是由于成人教育在全民教育的背景下还承担着发展全民教育特殊使命,因而,成人教育管理的不足其实就有两种意义上的不足。其一,作为成人教育管理活动与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之间的差距。由于成人教育一开始更多地是教育活动的主办方对于受教育者单方面的组织与管理,相对于一般的学校教育而言,受教育者与管理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因而,所谓的对于教育教学的管理,其实更多的是对于主办方派出人员的管理;对于学员的管理,事实上更多的只是对于其成绩的管理而不是对于人的管理。在这个意义上,成人教育除了具有一般教育管理的不足,显然更存在着探索的不足。而其中最大的不足则是受教育者基本无从参与管理,甚至是还没有被管理。在这种情况下,所谓通过教育活动进行自身的提高与发展,更多的其实只是知识的简单积累和文凭等级的提升,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素质的提升。同时,还必须注意的是,成人教育的规范程度显然与正规的学校教育还有着一定的差距,因而,对于其管理的规范程度和其管理的研究,当然也都相对较弱,因而,当社会发展日益形成新的管理需求,成人教育的管理就显现出了与这一要求的更大差距。尤其是当前成人教育的文凭越来越贬值的情况下,这种差距也就自然而然地因为成人教育本身面临的困境而显得尤其突出。其二,成人教育管理与其承担使命的差距。成人教育可以说是曾经为我国的教育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这并不表明主办方一直存在着使命意识。因而,当全民教育时代来临的时候,成人教育的主办者和管理者就未必能够都意识到自身还承担着发展全民教育特殊使命,因而,在管理上当然也就不可能具有同样的使命意识。这就使得原本只是对于教育者进行管理而受教育者与管理者之间缺乏必要沟通的传统管理模式更加暴露出自身的不足。由此形成了成人教育管理与其承担使命的巨大差距。

二、全民教育境遇下成人教育管理的创新

(一)进一步加强成人教育的使命意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最终必然要求全面推行全民教育,而成人教育则因为其自身的特点而为全民教育提供了基础,并有利于全民教育从中吸取经验。因而,不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成人教育的主办方,成人教育的参与者,都必须进一步强化这种使命意识,通过这种使命意识来探索与强化成人教育的教育管理活动。成人教育管理更多地引导人们从成人教育发展到全民教育。

(二)进一步实现理论创新正确的理论指导是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虽然进行规范的、科学的成人教育管理早已成为研究者的共识,成人教育的主办方也力图在成人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规范的管理。研究者必须更好更快地进行相关理论的研究,在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成人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提升为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用于指导成人教育管理的开展。另一方面,作为成人教育管理的实施者,则必须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理论学习,形成系统化的理性认识,用于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三)必须用系统理论规范和强化成人教育管理方法的选择正是由于成人教育管理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活动中普遍关注的问题却并没有一个专门的理论来解决成人教育管理的具体问题,因而,依据现有的理论认识,结合相关的管理要素来选择恰当的方法,无疑成为了进一步优化成人教育管理的基本要求。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成人教育管理的实施者,究竟应该如何进行相关的选择呢?就目前来说,成人教育管理的基本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取向:行为主义取向、人本主义取向和管理者效能取向。依据行为主义取向的观点,外部环境决定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情况,受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错误行为,并不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而是没有掌握正确的行为的结果。所以,依据这种模式的观点,在正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当中,应该不断强化正确的行为,不断弱化错误的行为,这应该是作为成人教育管理的实施者的管理内容。而人本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与行为主义取向相比,则是将被管理者和受教育者的自主决策能力放在首位,认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被管理者和受教育者对自己的行为可以做到准确控制,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该重视被管理者和受教育者的需求和情感,给他们以最好的发展机会,去提高被管理者和受教育者的归属感、成就感,对自己的行为加以完全的认同。至于管理者效能取向的成人教育管理,则是从管理者自身出发,强调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管理知识水平,进而实施良好的管理。三者可谓是各执一词,各言其是。因而,由此形成的具体的教育管理方案显然也具有明显的差异。而针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基本情况,我们认为,要想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显然必须同时考虑到管理者、被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等不同的主体,在此基础上来加以进一步的选择。由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成人教育的管理质量,除了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使管理者管理素质和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显然还需要根据成人教育管理的要素加以选择、规范和设计。对此,首先要注意成人教育管理目标设计与实施方案的关系,使得成人教育管理目标设计与实施方案能够与发展全民教育保持一致,使之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的需要,在全面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的前提下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形成针对性的管理方案。

第8篇

一、新媒体技术条件下高校团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青年学生的需求和激励机制不对称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角度来看。目前大学生的生理需求基本满足;学校的安全教育和管理也可以满足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因的需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尊重学校教育目标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在高校建立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建设工作的实质和核心内容。受新媒体技术的影响。学生的信息来源广泛而深入。与共青团的使命相违背的思想必然随时充斥着学生的思想。如果大学建筑工作是教条式的,告诉学生他们可以做什么,什么是不能做的。学生必须在不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寻求更广泛的自我激励。导致思维偏差,使学校建设工作不能及时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团队建设的核心理念

大学统一的主要目标是团结人心,正确引导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目前的大学整顿中,教育的表现是经验性的,不能与学生面临的社会信息情况相结合,导致教育和联盟建设的目标偏离。例如,一方面,大学教育工作要教育学生在生活中独立勇敢;另一方面由于安全管理的需求,囚禁学生思维,心理发展,自我实践发展。这种缺乏尊重,满足人们的教育观念的合理需要。在人类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中,典型的缺乏教育。

(三)沟通不被视为新媒体技术下团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了解学生的要求和期望是团组织之间有效沟通的先决条件。根据这一指导方针,可以使共青团的使命适应新媒体发展的新纪元。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一种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甚至行政压制都可以用来规范学生。学生不得违背高校设立的意见和建议。非常不利于高校的发展开展。

二、高校团建工作利用媒体技术的发展路径

(一)提高大学生共青团工作的新媒体素养

从高校共青团工作者有能力教育新媒体的角度出发,首先要建立以人文(尊重会员隐私)为理念的媒体交流平台。在熟练掌握新媒体交流平台技术的基础上,总结和总结大学生的思想需求,对共青团的教育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使命的关键

在新媒体条件下,信息的公开表达使大学青年成员容易出现心理危机和人格障碍。这与中国处于过渡时期的思想影响是分不开的。当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而自由主义观念影响着大学生,教育和心理教育这三个概念是联盟的使命。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核心是自私的表现。所以,这一次建设教育的使命,其实质就应该进入到学生的核心,引发思维的变异。指导学生对问题的深入了解,成了其核心使命。

(三)加强监督是新媒体集团建设有效的途径

目前新媒体的学生交流非常广泛。校园网是学生聚集的场所,主要观点和观点。大学联赛的工作充分利用了bbs的宣传优势,建设了新的使命团队。在bbs师的板块里,团队建设工作者以学生思想需求为分工板块的基础。比如,当学生们普遍讨论社会信息热点话题时,高校应该从三个概念的正确概念出发,建立起bbs热点领域,引导学生对信息热点的看法。在交流会员的想法。团队建设工人既是bbs论坛维护人员,也是论坛的导师。因此,当学生面对爱的困惑时,CYPC工作者应该能够在相对的亲密空间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教育。

(四)提高高校共青团员新媒体素养

首先,全面提高有关媒体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也是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趋势。新媒体技术与社会信息化建设息息相关,相关媒体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影响了教育的终极效应。如何提高大众传媒对大学生联赛建设的积极作用,全面规范大学生联赛的建设,尽量减少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都是大众媒体的局限。非常重要。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大众传媒的应用和影响力越来越广泛。媒体传播的及时效应在当代现代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思想认识和社会工作生活方面,影响力也在逐步加深。分析目前高校团建工作的现状,及时提高和提高大众传媒相关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得在新媒体条件下,盟建工作有一直在稳步提高。

(五)加强新媒体监管力度

在高校中,有一种“监督即是不信任”的观念一直流行着。但是正因为这种观念,让很多有益的监督都成为了表面功夫,并没有起到该有的实际效果。因此高校共青团在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当中必须改变工作者及团员青年这一错误的观念,让大家都能接受公开监督并自觉地去监督别人。另外通过网络文明志愿者的建设,加强新媒体监督力度,也更好地实现对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的网络监督。也通过对新媒体及网络言论的监督促进正能量的传播,减少负面的、不正确的信息的误导,加强共青团思想引领。

第9篇

论文摘要:党校作为培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阵地和党性锻炼的熔炉,在社会发展中肩负着神圣的政治使命与社会使命。本文通过对党校教师工作特性的分析,从营造校园文化、完善绩效考评体系与薪酬方案、职业生涯规划、搭建社会工作平台几个方面阐述了构建党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措施。

党校是干部培训、轮训的主渠道.是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基本理论的重要阵地和党性锻炼的熔炉.它肩负着神圣的政治使命与社会使命。党校教师以向广大党员干部传授党的理论、政策、方针和科学知识的身份成为承担这一使命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党校的这一特殊地位决定更应该注重对党校教师的激励.提高党校教师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更好地完成其“神圣的政治使命与社会使命”。

一、党校教师工作特性分析

若想成功激励.则必须对其激励主体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正确运用激励机制,实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一)培训的阶段性

党校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培训任务具有阶段性与集中性。党校除了学历教育之外,都是干部短期培训、轮训的教育工作大部分时间可自由支配,所以几乎全国所有的地市级党校都有规定:专职教师不必每天坐班。这种培训现状,对教师来讲有利有弊。利的方面表现在,因其工作具有时间弹性,给教师搞科研或参加社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弊的方面表现在,培训任务繁重时.教师工作压力较大;无培训任务时.个别教师会无所事事,不知道该做什么,造成对时间的极大浪费。

(二)授课对象的广泛性与差别性

一般来讲,党校的学员学历差别、工作背景相差都比较大,这给教师的授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党校的班次类型多、学员的知识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必须根据授课对象的特点和水平及时调整授课内容,以满足不同学员的需要。

(三)授课要体现“政治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在党校学员中,各级领导干部占有很大比例,他们是党的事业的中坚。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同时,他们也遇到了许多的问题和困惑.也出现了诸多“不适应”的状态。加强党性教育.就是要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把马列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新理论贯穿于教程中,作为教育活动的基本点。党校教师的授课内容只有充分体现“政治性”、“时代性”、“实践性”,才能适应新时期培养党的干部的要求。

这“三性”给党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是党校授课与一般高等院校的最大不同。党校教师不仅要时刻关注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做到精确把握、准确解读、积极宣传,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有的放矢。

同时,党校的特殊性导致了某些课程的安排不是根据教师的专长与研究方向,而是掺杂了更多的利益均衡因素。一个教师开过七八门课或十几门课,一门课上过一个学期便销声匿迹的事情几乎是每位教师的经历。这样的课程或专业设置方法必然导致教师临时抱佛脚的教学态度与浅尝辄止的教学行为,从而导致教师研究方向不专一,知识庞杂,无主攻方向。

二、构建党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塑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

环境对员工激情的引发是最为直接的.俗话说,“没有一定的外部条件.任何杰出的天才都将无所作为”.同样激励也需要一个健康、良性的环境。良好的人文环境.不仅能培养教师的文化认同感.培育主导价值观,同时更能激发教师的工作创造性。党校应该根据教师个人的兴趣、专长和能力,为其提供能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和机会,并不断创造条件.优化教师的工作、生活和学术环境。

(二)完善绩效考评体系与薪酬方案

一套公平、公正、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与薪酬方案对教师来讲.无疑是巨大的激励。考评体系的设计应把对教师的评价与教师的专业发展视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应该通过考评体系引导教师向专业发展。因为党校的授课对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很高。若想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前提就要求教师要对专业领域的知识有精深的把握。那么.如何让党校教师专攻一个领域,讲出能触动学员灵魂的课.写出能触动社会灵魂的文章.就要在党校内部有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激励教师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同时.在党校必须确立向教研第一线教师倾斜的原则.设计出一套教师的贡献、业绩与津贴完全对等的薪酬制度。使教师的创新劳动得到有效激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潜力。

(三)根据教师个性特点.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当前困惑党校教师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什么”。有好多党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不清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很茫然,处于一种“有课就上、没课闲逛”的状态。这种状况对于党校教师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针对这种现象。单位可以根据教师个性特点.为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设定工作目标与方向。有计划地进行职业培训,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才能增强其使命感,才能使教师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