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媒介融合的方式

时间:2024-02-28 14:38:10

导语:在媒介融合的方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媒介融合的方式

第1篇

改革内容回顾

2013年4月15日,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爆炸事件在第一时间受到了美国和全世界的关注,而CNN也通过“三点多面”的信息传播平台对这次事件做出了全方位的迅捷报道。除了24小时的传统滚动直播方式的追踪外,社交网络(SNS)和网络互动新闻(iReport)、播客(Podcasting)等新媒体发挥了巨大作用。与此同时,其线下服务系统(CNN Mobile)也将报道第一时间送达客户端。②CNN在突发事件中的立体化报道模式是其媒介融合战略的成功例证。在保证传统领域优势的基础上,CNN在数字化平台上对内容进行更加优质的整合和推广,进一步巩固了其国际传播的强势地位。面对不同的传播方式、不同的新媒体终端,CNN都推出了一系列十分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门户网站建设。CNN在网络媒体的建设中投入了巨资,不吝对新技术的投入。为迎合网络时代的传播方式,CNN在门户网站建设中利用其内容平台的优势,将文字、声音、图像进行整合,突破了传统媒体的范式。在全球各区域设置的信息点让他们在传播渠道和资源方面都先人一步。融合的力量帮助CNN网站访问量在2013年达到每月7400万人,仅落后于Yahoo News的1.1亿访问量。③

iReport及客户端开发。发端于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报道,CNN首次尝试了iReport“公民记者”的报道方式。普通的观众被赋予了文本、视音频上传和分享新闻的权利。CNN 国际频道还为此推出了一档时长半小时iReport for CNN的月播节目。2011年iReport借势推出了新的互动模式,这个叫做Open Story的互动栏目固定设置一个主题,网站用地图标出同一主题的报道,将普通民众的报道和CNN正式稿件置于一处。④民众不再是“沙发上的土豆”,互动和分享也更加符合媒介融合时代的精神特质。

TV-Everywhere 多终端交互平台。2009年美国康卡斯特、英国威维珍等公司推出了“电视无处不在”(TV-Everywhere)的服务,根据GFK公司的调研,近半数的美国付费电视订户使用过此服务。⑤迎合此潮流,CNN也顺势推出了为移动用户的服务,此前有线电视的付费用户不再需要缴纳额外的收视费,就能通过互联网实现相同节目内容的浏览。CNN通过将屏幕向电脑、平板电脑和手机上转移,实现了无处不在的无缝传播模式。此外在广告方面,CNN建立了整合的营销体系,在不同的平台上推出不同的细分广告。充满互动性、个性化的广告再加工设计大大增加了点击量,CNN也因此赢得了更多广告商的青睐。

与社交媒体合作增强用户粘性。传统电视媒体的优势正在缩小,CNN选择了开放的态度,它与众多网络社交媒体如脸谱、推特以及优兔等视频网站建立了合作,进行“线上互动”“线下服务”“电视网络播出”,⑥比如主持人通过在社交网络上的注册账号可以与其他用户进行实时交流,得到第一时间的反馈信息。值得注意的是,CNN通过准确分析受众的喜好和消费趋势,为其节目的编排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此举进一步增强了用户粘性。

改革的内生动力

1.CNN具有前瞻性的全球化战略。在传统媒体时代,CNN就凭借全球化的战略眼光成为行业的领跑者。相较于其他世界级传媒公司,CNN成立较晚,但是作为后起之秀在许多方面敢为人先。上世纪九十年代,CNN就利用卫星电话成为海湾战争第一个现场报道者。在全球化的时代,媒介发展离不开渠道的建设,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CNN就抄底购入了多家美国新闻报社,此举让CNN驻外记者站点超过40个,居全球首位。⑦驻外中心站、驻外记者站和国内记者站的多层次架构保证了全球化战略的真正覆盖。这些举措无疑都得益于对宏观形势预判的准确战略眼光。

2.传统媒体积累的强大品牌优势和稳定受众群体。新媒体和新品牌虽然拥有新锐的力量,与拥有悠久底蕴的传统媒介集团相比,他们缺乏强大的品牌认知度和影响力。以CNN为例,它只需在节目中播出几秒到十几秒的时间就能为自己的iReport客户端进行推广,直达全球数以千万计的受众,而新兴媒体则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推广自己新近研发的APP,且影响力十分有限。品牌的优势让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时代赢在了起跑线上。

3.先进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CNN内部的媒体资源系统能够处理来自全球的素材,频道、网站和其他的新媒体都有编辑使用的权利。记者和编辑在节目制作过程中,通过内部的检索系统,能够检索到细致至每一帧画面的关键词描述,从而节省了在带库查找素材或重新拍摄的时间。人力方面,CNN网站不仅设立了一个小组专门负责与其频道和栏目联系,还有自己的制作小组和应对突发新闻的小组,专职的主任负责协调这些不同小组的合作。⑧在媒介融合时代,这些工作人员都可以成为全媒体记者,他们拥有聚合的新闻思维,具备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采编能力,保证最大程度发挥不同媒体的整合传播作用。

4.母公司时代华纳强大的媒体融合能力。2011年,CNN收购了新闻应用Zite,收购价格为2000万美金,而在去年,流行新闻阅读应用Flipboard从CNN手中花费6000万美金买入Zite。⑨两年时间CNN就通过转手获得了4000万美金的收入。新媒体时代意味着更大的投入。资本的支持和成功的运作都离不开母公司时代华纳的强力支持。

对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启示

1.内容为王,增强传统媒体的传播能力。打开CNN. com/International网站,能够看到其介绍为“持续为您提供全球顶级新闻”⑩。CNN的确在新闻传播的许多方面为行业树立了标杆。其传播的内容往往是重量级的头条或独家消息,如上文中提及的波士顿爆炸案。全媒 体时代中,内容的核心地位没有动摇。无论是专业的记者报道,还是普通民众的iReport,对于电视新闻媒体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时间的现场画面。欣喜的是,我国传媒也正致力于此,新华社海外分社数量达到了171家,驻外报道机构数量位居全球第一。11这些机构是我们赢得国际话语权的保障。

2.增强整合传播的战略思维和资本运作能力。CNN的资源共享系统、TV-where和全媒体记者等案例,都是整合传播战略思维的经典产品。在媒介融合时代,增强国际话语权对媒体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要求。国内的媒介机构往往业务界限较为分明,在这个需要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传播资源整合传播的时代,提升整合传播的战略思维和视野的重要性更为凸显。传媒业作为创意性产业,需要通过金融支持才能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12相对于CNN等成熟媒体以及其背后的媒介“航母”,我国的媒介集团整体实力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资本运作方面还需要提高。

3.增强合作与互动意识。彼得·德鲁克曾说过:“需要创新的不仅限于工程或研究部门,而是延伸到企业的所有领域、所有部门、所有活动中。”13从CNN在媒介融合的经验来看,我国的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在跨栏目、[dylW. NeT专业提供写作教学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跨频道合作中也有值得借鉴之处。在此基础上,新媒体的力量不能忽视。在国际传播领域,国内主流媒体纷纷在世界著名社交网络中注册账号,这是与受众最为直接的互动模式。14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互动为我们国际传播提供了宝贵的用户数据,为因地制宜地改进传播方式提供了精确的参考。

「注释

①财经网:《皮尤:传统广告滑坡严重 电视观众向网络转移》http://tech.caijing.com. cn/2014-03-31/114056084.html. 2014年3月31日。

②孔朝蓬:《媒介融合时代突发事件报道传播立体化转型 – CNN波士顿爆炸案报道的启示》,《华夏文化论坛》,2013年第2期。

第2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 电视台 记者 采访形式 创新 策略

人在当代社会中,以基础单位形式出现,在网络工业发达的今天,应该与生产工具更新速度和生产方式前进步伐保持一致,以此来进行深度认知和解放。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大众群体不在满足信息单一传播模式和单一信息输出模式,新型传播媒介备受青睐,不仅如此,大众群体文化程度和教育背景要素得到双向提高,所以对新型媒介信息需求量度日渐增大。作为电视台记者,应该正视上述内容,及时创新采访形式,将有价值、有创新性的新闻呈现给大众,满足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新闻的诉求。

一、电视媒介融合特点分析

首要一点就是融合对象多样化特点尤为明显,电视媒介一方,其与传统媒体合作方式较为普遍,后者分为广播媒体和报纸媒体,主要是从节目和社会事件角度出发而实施新闻联动报道,最为常见的例子即为体育赛事播报,电视台可将直播现场实况进行实时转播,使得大众可以同步观看,深度感受到赛事激励程度。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通信水平的提高,传统电视媒介现已逐渐向媒介融合方位加以转变,新兴媒体业务辐射态势极为明显,存在必然性。

互联网的强大作用显然不能忽视,互联网技术发展至今,电视在前者发展初始阶段便开始进行了媒介融合,老旧式媒介模式中以此种类型表现形式为主,共同点就是将多媒体作为核心呈现手段,主要涵盖了视听效果好特点和传播速度快特点以及语言通俗易懂特点,上述要素均成为了电视与互联网媒介融合的主要诱导因素。当代社会可以说是离不开互联网,电视观众并不需要为错过观看时间烦恼,互联网在线存储模式和优质播放功能完全弥补了此类缺陷。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台记者采访特征分析

基于媒介融合的信息传播速度相对较快,具备高效特点和快速特点,传统形式之下的媒体在其影响下,逐渐向全媒体发展方位适时转变,当前时代是信息时代和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独占鳌头,促进了信息传播速度提升,此时受众范围也得到拓宽,传播模式多样化发展趋势尤为明显。针对此种情况,电视台记者传统垄断采访模式被合理剔除,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变得多种多样,不在以单一信息接受者身份出现,而是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参与人员。

需要注意的是,电视新闻记者或是受访人员,对接受电视采访的基本态度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大众群体对电视台采访不会再抱有神秘感,在镜头前大多愿意接受采访。信息透明化日渐凸显的过程中,电视台记者采访活动内容多种多样,部分民众也愿意主动爆料新闻,便于电视台记者跟踪和采访,但随之而来的也有复杂化问题和特殊性难题,所以作为电视台记者应该从实际角度出发,心存包容态度和开放心态,采访有价值的新闻,并积极利用手机工具和平板电脑工具等对采访活动加以直播,促进采访活动多样化和开放化。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台记者采访形式的创新策略

1.打破屏障、网络采访

在互联网成为主流之前,电视台记者需要抓住机会,假设得到优质新闻线索,其应在时间允许和条件允许情况下进行一对一采访和实效型采访,赋予新闻真实性和传播快速性。但是面对面采访办法实施会使电视台记者浪费较长的时间资源,因为电台记者面的新闻当事人所采访出的新闻结论有时毫无价值可言,不能达到预期新闻采访要求,此时成果易被废弃,所以只有创新采访模式、迎合媒介融合媒体发展需求,在实践中探索真知,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新型采访和高效采访。

正确的操作方案为,电视台记者应该借助先天优势条件和便利条件,最大限度上将新鲜事件和所想所听论断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分享和传播,此类新闻极有可能作为后续新闻采编依托和新闻刊登源头,此时的新媒体平台以微博、微信为主。电视台记者可借助互联网平台去发展发现崭新新闻线索,但是需要仔细、认真的去辨别新闻真实程度,对满足新闻真实度要求的新闻者,要及时进行网络交流、采访,不仅如此,也可通过早期微博信息浏览来辨别受访者话语真实性,保证新闻真实性。

2.素质强化、意识创新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为电视台新闻记者,都应该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良好职业素养,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台记者应该成为多样化人才,不能仅单一掌握新闻知识,应该发展成为数字技术传播人才,拥有多样技巧,形成独有的职业精神和高效率工作水准,积极面对新时代变化。新变化和新形势出现,意味着电视台记者应该正确认识到自身缺陷与不足,努力掌握新媒体内容和新技术内容,学会运用多种类方式和技巧去改变固有观念和思维,创新采访思想,在社交媒体之上大展拳脚,为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贡献宝贵力量。

应摒弃老旧式单一信息传输模式,迎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诉求,传统电视台记者应该及时更新技术、观念和思想,及时的进行栏目创新,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活学活用,借助媒介融合有时进行高效、优质、良好的新闻传播。语言表达方面和栏目设置方面均应有所创新,添加、使用新型词汇和语句,掌握新闻传播规律,例如傅园慧说的“洪荒之力”,此句在社会中快速传播,随之国内多家媒体机构均开始以此句运用到各类新闻中,进而达到新传播目的和受众吸引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媒介融合发展趋势之下,电视台记者应该迎合时展需求和受众口味,积极的进行缺陷改善和方式方法创新,还有就是应抓住采访实际,在创新采访形式的基础上也要进行自身素质锻炼与强化,之后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升当前电视台记者采访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伟.探讨在新形势背景下传统纸媒的发展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6(19)

[2]崔佳.媒介融合背景下记者采访形式的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2016(19)

第3篇

【关键词】媒介 媒介融合 新闻工作者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和基本概况

“媒介融合”( 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媒介融合”的本意是指各种不同媒介都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对于这种媒介融合的理解更多地集中于将传统的电视、报刊等媒介融合到一起,形成一个统一体共同发挥作用。

然而,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出世和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媒介作为人体的延伸已从以往单纯的视觉、听觉的扩大重新整合到现在的全感官延伸,媒介融合的“全媒体”时代到来,由它所引发的许多媒介生产方式的变化也已出现。我国媒体也在媒介融合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和浅层次的尝试,主要是报纸与网络之间的融合,广播、电视与网络之间的融合等。目前较普遍的现象是传统媒体在内部建立相关的电子版媒体版块。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已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我国不例外。在这种趋势下,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呢?这是本文主要思考的问题,在这之前首先了解一下媒介融合的影响因素和效果。

二、科技进步和需求的市场化满足是媒介融合的推动力

媒介融合是顺应媒介发展的需求所产生的,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会对整个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1、科技进步增加了媒体与受众间的互动、沟通,各媒体间及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界限不清晰

(1)科学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等的发展和进步是媒介融合的技术基础,它使得媒介融合成为可能,将不同媒介由分散状态整合为一体状态。技术的不断研发和更新使得媒介终端的功能更加丰富和强大,能够多角度地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电信、广播电视、各类出版及互联网等原本各自分立的信息传输渠道正在逐渐地走向一体,信息接收终端也相应地改革和升级了部分功能,实现功能和形式的统一。由此,各媒介在技术、市场领域和业务内容上实现多角度相互渗透、融合与交叉,各类传统意义上的媒介界限正在渐渐地消失。

(2)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闻传播主体的变化。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为广大受众提供了制作、传播和分享各类信息的平台,受众们改变了以往被动地接收各类信息的角色,转向为积极主动的信息者,掌握了主动权,突破了以往受众与信息制作、传播者间的界限。较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公民新闻”的出现和发展,“公民新闻”是由“公民记者”将自己发现、采集的新闻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平台向外,在这个过程中“公民记者”往往身处事件第一现场,也有可能较真实地感受和参与事件的发生、发展。又因为网络具有迅速和相对自由等特点,因此由“公民记者”做的“公民新闻”能在第一时间,这在各类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占有突出优势,进而已形成一种强大的趋势,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这种“公民新闻”的出现使得原本只由专业记者制作、报道新闻的传统方式得到改变,现已成为专业记者与“公民记者”并存共同实现媒介信息传递的状态。

2、对不同需求的满足促使媒介融合的形成

随着社会和媒介事业的发展,整个媒介的传播环境已发生变化。以往媒介信息服务对象的位置角色是受众,他们更多的只是被动地接收各类信息,从而形成了受众时代的媒介环境特点,即大众传媒以点对面的方式传播各类信息,这些信息的选择和把关都是由媒介完成,容易给广大受众形成一个符合大众媒介需要的“拟态环境”,在这种条件下,媒介传播的信息量少、种类单一,信息分享也多是免费的,媒介的收入主要靠广告,因此,各媒介十分看重收视率、收听率或覆盖率等;到了现今的用户时代,则有不同的媒介传播环境特点,即大众媒介根据消费对象的不同需求,选择和制作不同的资讯信息内容和方式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愿望,实现点对点的服务。当然这种有针对性的小众服务多数是收费的,在这种条件下就要求与媒介有关的各环节运营商充分重视消费者的个人需求,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利用多种有效技术和资源组合有针对性地制作和分享不同信息资源。

三、新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新闻人

不同的传统媒介的信息传递载体和方式是不同的,如报纸主要使用文字和图片,电视主要使用视频,而广播主要使用声音等。就这些形式来看,各媒介的信息传递方式较固定,也较单一,整个信息的生产过程都是相对独立的。随着媒介融合的产生出现了很多的融合新闻,这就要求整个采编队伍跨媒介合作,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和方式重新组合信息资源,打破原来的生产流程和格局,建立新的生产方式和产品,这些都对新环境下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在这样一个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做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在思想意识方面坚守新闻职业道德

思想意识能指导一个人的行为和方向。对新闻工作者来说,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优良的道德素养,尤其是在媒介融合的新环境下,媒介信息的表达方式多样化、传播途径立体化,信息内容商业化和市场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更要遵守职业道德。避免利用媒介便利牟取私利或进行权利寻租、避免恶意炒作新闻、避免报道范围出界甚至制造“假新闻”、“有偿新闻”等。

第4篇

1.媒介融合的涵义分析

媒介融合所涉及的信息交流范围较广,在多元化交流方式的影响下,传统的报刊与电视的重要性逐渐不如新兴的互联网信息网络。本文所指的媒介融合主要是以新型的通信技术为依托,把多种的信息媒体融合为一体的技术方式,其核心目的在于信息的交换,针对各类的媒体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把各类媒体的信息资源全部迁移到统一的媒介平台,便于受众浏览。笔者认为媒介融合当中主要包含着三大因素,分别是组织结构、传播手段、所有权属,可实现对信息交流发展的持续促进,推动信息传播向着更全面的方向进步。

2.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发展的契机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电视新闻传播发展迎来了诸多的契机,集中体现在新闻观点的阐述以及新闻采编的方法两大方面,具体如下:

2.1多元化的新闻观点阐述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独家新闻的形式几乎不再存在,其所强调的是信息资源的共享,因此新闻信息在传播方面往往会呈现出较大的共同之处,电视新闻的看点逐渐由类似的新闻内容向不同的新闻评论点与播报点的方向转变。鉴于各家电视台对新闻评价的立足点与切入点均有所不同,因此新闻观点的多元化特征更为明显,跟受众之间的互动性也得到了强化。电视新闻传播的立足点越贴近生活,就越能受到受众的喜爱与支持,简而言之,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电视新闻观点的阐述更加趋向多元化,可引导受众以更全面而理性的态度去看待新闻事件。

2.2合作式的新闻采编方法

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信息采编,信息来源匮乏,需要大量的信息采集员来完成信息的采集与编辑工作,效率较低,且所采集而来的信息缺乏全面性,影响了电视新闻播出的效果,难以起到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在媒介融合的新背景之下,可实现新闻信息资源的共享,无论的图片、视频,还是文字均可在短的时间之内完成最全面的采集与编辑,节约电视台内部的人力资源,对电视新闻的实时转播大有益处。扩大新闻信息资源的来源范围,可由普通人提供,确保了电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在媒介融合背景之下,电视新闻采编基本上都是分工合作与团队合作两种方式混合的做法,可提高新闻信息整理的效率,保证新闻西信息采集的快捷性与真实性。

3.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主要走向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与传统的模式有着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为表达方式创新、多种媒介的交叉使用、革新固有的新闻观点模式等方面,具体如下:

3.1表达方式创新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受众对于电视新闻传播的要求越来越高,从突显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到对新闻事件作出客观的评价,再从还原新闻事件本质到针对新闻事件作出创新的解释。如今的新闻传播方式繁多,电视新闻传播的固有优势被逐渐削弱,这就要求电视新闻传播在表达方式上作出创新。

针对相似的新闻,不过分注重内容的细小变化,而是着眼于新闻评论点的创新性与独特性,以期给予受众耳目一新的感觉,继而提高受众对电视新闻的关注度,彰显其余的新闻传播所无法达成的传播效果。除此之外,加大电视新闻传播特色栏目的建设力度,打造独具特色的精品新闻栏目,以吸引更多的电视新闻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评论方式与表达方式积极进行创新,以增强电视新闻传播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竞争力。

3.2多种媒介的交叉使用

多种媒介的交叉使用是实现媒介融合的关键前提之一,诸多不同的传播方式被强大的网络平台所涵盖,而电视新闻传播也应当看到这样的发展形势。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电视新闻传播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网络新闻门户,连接客户端,用户能够实现电视新闻的电视新闻,这是典型的电视新闻与网络技术相互结合的模式,可大幅度提高电视新闻的浏览量,无论是对于网络门户,还是对于电视新闻而言,均是大有益处的。

双赢原则是多种媒介的交叉使用必须要遵循的核心原则,应当充分重视资源以及产业链条的完整性,通过方便快捷的新闻传播方式,电视新闻发展与传递的速度均可大幅度提高。同时,开发报纸类刊物的潜在价值,如对电视新闻内容进行补充说明与深入剖析,加深受众对电视新闻内容的理解,通过多种媒介的交叉使用的方式,可切实提高电视新闻传播的广泛性与有效性。

3.3革新固有的新闻观点模式

新闻信息资源来源的无限化可能源自于媒介融合的大背景,庞大而完善的新闻信息资源库可作为电视新闻传播信息来源的重要基础。然而,这个信息库仅仅是针对新闻播报而言的,如果要作出符合受众心理特征的新闻,同时讲解促进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进步,那么增强电视新闻整合的能力久显得尤为必要,在强大的信息资源当中寻找到合适有效而独特的新闻信息资源,而非胡乱地把许多看似相关的新闻混合播报。

完成有效新闻的整理工作之后,选定独具特色的视角对新闻事件的本质进行深入的剖析与阐述,以确保电视新闻播报的整体效果。针对电视新闻传播固有的新闻观点模式进行革新,要求新闻视角必须要具备独特性与创新性,以提高受众的关注度,整合并筛选新闻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新闻信息资源的综合效益。

第5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深度采编

“媒介融合”指的是伴随着数字化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由内容、网络、传播平台以及接收终端等的融合所构成的形态演化过程。媒介融合加快了传媒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促进各种信息的自由流动,使得传统媒介之间的界限逐步消失,引起媒介生态的深刻变化。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各类传媒不仅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显著改变,而且传播方式进一步丰富,进而会对电视受众的交流方式以及信息获取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应当深入分析这一形势,采取有效方式进行应对,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充分凸显并发挥自身优势,以在激烈的传媒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一、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采编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大数据、智能手机以及自媒体等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不仅有助于传媒行业的转型发展,而且促进了节目内容、网络技术、传播平台和接收终端的整合,使得信息交流以及信息传播更加便捷。而媒介融合的这一趋势,必然会对当前的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一)电视新闻采编环境发生显著变化

应当说,媒介融合在促进媒介一体化、增强媒介之间的竞争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提速,传媒市场的主体数量增多,不仅包括原有的传统媒介,如广播以及报纸等媒体,而且出现了很多新媒体,如网络媒体、户外媒体、手机媒体等,必然会对电视新闻采编环境产生强烈冲击。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与传统的媒介发展方式相比,新媒体更加重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积极发掘新闻热点,努力推动信息共享,导致电视新闻采编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

(二)电视新闻采编技术手段明显滞后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为电视新闻采编带来一定技术支持的同时,也使电视采编遇到很多技术上难题。由于新媒体具有时效性、智能性以及交互性等方面的优势,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新闻媒体的工作形态,电视新闻采编技术手段受到较大冲击。在互联网、智能手机、互动平台等技术的参与和竞争下,电视新闻采编技术手段的滞后,严重阻碍了电视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电视新闻采编时效性较差

伴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加速,新闻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传播媒介更加丰富,新闻不仅可以借助于电视传播,而且也会通过杂志、报纸、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介进行传播。在这种背景下,新闻受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时效性较差,无法激发受众的共鸣与兴趣。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实践策略

不同媒介之间的竞争与相互融合,对电视新闻的采编工作产生出重要影响。电视新闻采编应当适应这一社会发展趋势,采取针对性措施,在积极借鉴和应用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强化电视媒介的生命力,不断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增强受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信服力。

(一)优化采编模式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受众获得新闻信息的渠道更加丰富。因此,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要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优化新闻采编模式,要在对新闻热点进行筛选的基础上,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实践探析赖德活(龙岩电视台福建龙岩364000)整合各类资源,构建从内容制作、信息传递、互动手段,到社会影响以及综合效益等的采编体系,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社会影响力。对于电视新闻来说,要力争快速及时准确进行报道。记者在采访时,要将拍摄到的第一手画面、视频等配上简要的文字传给后台编辑进行处理,实现即采即编即发,使受众在第一时间能够了解现场情况及新闻事件。例如,湖北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制作的《新闻全天候》栏目,在整合各类媒体传播特点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电视新闻表现手段以及运作思路的创新,变过去电视新闻的单一播报模式为由主播播报新闻导语+新闻事件稿件+相关新闻链接+新闻当事人讲述+新闻观察员点评分析等形式,以立体化方式呈现新闻全貌。在新闻采编过程中,改变记者采写新闻、播音员播报新闻等模式,采取直播、微直播、视频连线等形式,不仅使电视新闻节目更加灵活生动,而且这些即时报道使得受众更加及时准确地掌握新闻信息。

(二)创新传播方式

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进一步加快,电视新闻应当重视创新传播方式,积极打造全媒体平台。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作用,改变过去电视新闻的单向传播方式,建立起综合性的多媒体采编平台,从而做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广泛传播。电视新闻采编要依托全媒体平台,使新闻以文字、图像、视频以及声音等形式进行传播,要充分发挥电视台、网站、电视新闻客户端等不同媒介的作用,借助于互联网络及时和广泛传播,从而使用户通过电视、电脑、手机等终端获取新闻资讯。同时,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要重视用户的需求,新闻报道要重视与民生有关的信息,及时播发关系民生利益的资讯,及时解读新闻热点。电视新闻栏目要注重新闻内容的及时更新,丰富新闻报道内容,积极打造“民生新闻”、“舆论监督”以及“深度报道”等新闻栏目,使电视新闻更加贴近群众生活,直面社会热点话题。不断创新新闻节目的传播方式,努力增强电视新闻的竞争力。

(三)强化深度采编

为了充分体现电视媒体的优势,电视新闻应当重视加强深度采编,借助于深入的新闻报道以及独特的新闻视角来吸引受众,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一般来说,根据受众的收视习惯,在新闻事件发生之后,受众会关注最先信息的媒体,尤其是一些门户网站实时更新的新闻信息。随后,用户就会挖掘更具深度、更有新意的新闻报道。很多电视媒体在报道一些突发事件或者热点新闻事件时,都会先在电视台门户网站上发出新闻信息,然后再进一步推出深度报道。例如,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的“今日关注”新闻栏目,关注市场和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坚持电视深度报道。例如,“众筹”这一词汇已经成为网络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话题。而到底什么是众筹?怎样实践众筹?不仅电视机前的观众不了解,甚至很多新闻记者也不完全清楚。2014年4月12日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今日关注”节目《草根众筹能走多远》,记者深度报道了这一话题。在讲述了福州开展“草根众筹”项目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借助具体案例引导受众了解“众筹”的运作情况及其效果。同时,记者还通过采访“众筹”平台投资人以及法律界、经济界的相关专家,共同探讨对“众筹”可能存在的风险积极监管措施等。因此,对于突发事件或者重大事件,电视新闻必须要重视加强深度采编,从而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

(四)重视新闻互动

面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现的激烈的媒体竞争,近年来,一些电视台新闻节目开始借助微博、微信或者新闻热线等方式与受众开展互动交流,接受观众对新闻栏目的点评,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在向受众传播新闻信息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例如,浙江卫视开设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深一度》,引导受众借助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与主持人、现场嘉宾一起对新闻事件发表评论。该节目的参与者,既有演播室里的主持人、嘉宾以及借助网络视讯系统平台的评论员,又有在微博上留言的网友。电视新闻内容都是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或者新闻事件,如“高考冒名顶替”事件、“团购网站”等话题。在新闻互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引导观众正确全面地认识新闻事件,使电视新闻成为沟通政府与群众之间联系的桥梁,而且培养了观众进行理性思考核和深入分析的意识,受到观众的喜爱和认可,进一步凸显了电视新闻在媒介融合时代的生命力。

三、结语

媒介融合不仅是媒介形态、流程以及传播方式的融合,而且使不同媒介之间的功能互补和有效渗透。这既给电视媒体带来巨大冲击,又为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带来改变和创新的重要机遇。电视新闻采编应当借助于数字技术,优化电视新闻的采编模式,及时信息动态,加强电视新闻深度采编工作,充分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不断提高电视新闻的社会公信力。

参考文献:

1.董德军.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的新特点[J].中国传媒科技,2013(16).

2.汤晓波.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创新[J].西部广播电视,2014(9).

3.周艺霖,王俊杰.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的新特点[J].科技传播,2015(1).

4.郭志军.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新闻采编特点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5(2).

5.沈如锋.媒体融合促电视采编思维之变[J].声屏世界,2015(9).

第6篇

报业集团的媒介融合

要探索出报业集团和媒介融合的新渠道,首要问题是要清楚什么是报业集团和媒介融合。所谓报业集团是企业集团的一种形式,是以报纸为核心,以报业和带有报业外延性质的实业为主体,兼营其他非报业经济实体的经济联合体。其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报业集团必须坚持以影响力较大的报纸为主体;报业集团应包括多家新闻出版媒体和依托报业固有功能向外延伸发展起来的其他经营范畴;报业集团应该拥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

“媒介融合”是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关于它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融合在一起。

近年来,新兴媒体不断冲击着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媒介融合成为报业运作的流行词汇,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延伸报业生产价值链。那么报业集团的媒介融合是在什么背景下完成的,其现状又如何呢?

(一)报业集团媒介融合的背景

媒介融合不是简单地将媒介糅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所谓的多元化媒介。它事实上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受众、技术和产业等因素共同影响着媒介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媒介融合的受众背景。受众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呈现出多元化需求的趋势,由之前的一味迎合开始转化为自主选择。传统媒体时代“统治”下的受众,可能满足于文字、音频或其他单纯的节目形态,但是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受众的选择性开始被重视,他们自身也要求自主选择,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媒介形态和节目内容,追求多元化和丰富性。

同时,不同受众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对于受众来说,收入、文化及适应力的差异使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不再趋同,开始寻找新的载体或内容。而受众的角色也开始发生变化,相较于传统媒体的受众,现在及以后的受众商业化的气息会越来越浓。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在媒介消费方面花费甚少,媒介传播只是单向的点对面方式,并且媒介传播的内容较少,媒介经营大都重视收视率、收听率或覆盖率。但是在新媒体不断涌现并且媒介不断融合之后,受众即媒介消费者则将按需缴费(如数字电视点播节目需要付费;预订手机报、电子杂志需要付费;等等),商业化意味更重,这样通过媒介平台与运营商、内容商以及其他组织,受众与媒介之间充分互动,实现点对点的传播。这些是促使媒介融合的外力动因。

媒介融合的技术背景。技术是媒介得以发展的重要硬件,脱离了技术媒介将寸步难行。在媒介的各个核心环节(如媒介内容制作、播出分配、传输以及接收等),都需要技术的支撑,技术力量决定着媒介的发展程度,同时也是媒介融合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技术的支撑与保障,新媒体将很难与传统媒体深入结合。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产业组织的发展空间也会相应地扩大。而日益发展的技术也推动着媒介融合,两者互相依托、互相推进。

媒介融合的产业背景。目前,还是有很多人片面地认为媒介融合仅仅是媒介产业内部的融合,但实际上媒介融合涉及多个产业,如广播、电视、电影产业,信息通信产业,电子制造产业,出版产业等。特别是广播电视产业和电信产业,它们控制了庞大的信息内容、传输网络和受众,这对媒介融合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这些产业的规模、组织、市场结构及组织的市场行为都会在不同的层面促进或制约着媒介融合的范围和程度。虽然媒介融合的潮流不可阻挡,但还是需要这些产业来共同推动。

(二)报业集团媒介融合的现状

目前我国报业的媒介融合实践基本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主要原因是缺乏细致的、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尤其是报业与新媒体的融合,不少报纸尝试过报纸网站、手机报纸、网络杂志、短信新闻等融合形式,但大多数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造成了不少资源和时间上的浪费。

新兴媒体的建设关乎着传统媒体未来的命运。在传媒产业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状况下,各类报业集团改变单一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融入新媒体,并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是一条符合媒介发展趋势之路。媒介融合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媒介形式的融合。传统纸质媒体的受众群比较固定和单一,受众范围较狭窄,而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其传播活动具有传受双重性,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而网络的全球性、开放性,传递方式的交互性,内容的广博性等特征,决定了网络受众不同于传统媒体受众的特点。正是因为网络媒体日益影响着受众的媒介选择,传统媒体开始意识到网络媒体带来的竞争与机遇。于是,传统媒体结合新媒体,利用新媒体的密集信息丰富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同时也扩大受众群、扩大传播范围,深化传播效果。

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为例,在媒介融合的形式上比较多元化,安徽日报除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创办《新安晚报》外,随后又创办了《安徽商报》,前几年又开通运行了新闻门户网站中安在线,《新安晚报》又下设一个新安传媒网和99度社区网站,这就是报纸和网络媒介的结合。同时,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创刊《徽商》杂志,将报纸、网站、杂志等各种形式的媒介进行大融合,创造了一个新型的、多元化的媒体,从形式上先进行媒介融合。目前,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从形式上看,是一个兼具各种不同媒介融合的“大媒体”。

媒介内容的融合。媒介融合不能只流于形式,内容上的融合才是媒介融合的本质目的。以安徽日报与中安在线为例,两种不同媒介实行共享模式,从采编人员到新闻内容都可分享,只是载体不同,既满足不同受众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需求,又节省了人力、物力。报纸受限于排版、印刷时间等因素,有些时效性很强的新闻就因此弱化了其传播效果。在报纸融合了网络之后,报社记者采集的即时新闻可以通过网站第一时间进行,提高了传播效率。据了解,中安在线、新安传媒网的日平均点击率在十几万次以上,因而安徽日报、新安晚报可以通过在线的论坛等获取更多更及时的新闻线索,丰富报纸的内容,并通过网络拉近了受众和媒体之间的距离,实现和受众的积极互动,使媒体更直接地了解受众的需求,使报纸的新闻内容更优质、更贴近受众。两者相辅相成,优势互补,达到更快捷、更具时效性、更有影响力的新闻传播效果。

《新安晚报》在2010年创办新安传媒网开设的99度社区,以运营网络社区为主。据了解,自网站开通以来,论坛注册会员已突破28万名,日发帖量名列本地同类网站前茅,网站日有效点击率10多万次。虽然99度社区网站和晚报实行内容共享,但因为网络和报纸的受众群存在差异性,所以在新闻的传播内容上也有一定不同,晚报侧重于新闻趣味性和深度的挖掘,而99度社区网站则侧重网络社区的打造,把新闻转化为话题,供网友讨论。

媒介产业的融合。在媒介经营方面,安徽日报、新安晚报等也是走在发展的前端,旗下有安徽报业发行公司、安徽日报广告公司、新安传媒广告有限公司、新安传媒印务有限公司等,这些都为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的市场化经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媒介融合对报业集团的影响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单一的纸质媒介已经面临被孤立的险境,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当然也对这个问题有着充分的重视。在技术的不断进步下,新媒介种类越来越多,技术的变革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着媒介融合的进行,而如何使新老媒介整合以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是摆在所有媒体面前的问题。

媒介融合为报社本身带来的影响以积极方面为主。一方面,从单一报纸媒介转变为多样性媒介(报纸、网站、刊物等),扩大了报业集团的受众群。时代在变,受众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网络覆盖的社会,更多的人是从网络、手机报等新媒体中获取信息。因此,媒介融合使报纸原来范围比较狭窄的读者受众群扩大为网友加读者的受众群,从范围广度和年龄跨度上来说都是非常大的突破。受众群的扩大,和报业集团的影响力与知名度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联系,为报业集团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受众基础。

另一方面,媒介融合形式下的报业集团在新闻传播方面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传递给受众更多的优质新闻。相较于单一的报纸媒体,通过媒介融合之后的报业集团,新闻的来源更加广泛,报纸、网络、刊物等可以信息共享,形成一个新闻传播的共享平台(资源库),同时发挥各个媒介不同的优势,创造更多的优质新闻。这样大大降低了新闻生产成本,减少了人力、资金和设备的重复投入。各种媒体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也能凸显自身的特点,利用不同类型媒介的介质差异,生产出个性化的新闻产品,从而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这样受众关注度和品牌可信度当然也增加了,最终达到媒体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的目的。

媒介融合引发的思考

(一)媒介融合对于新闻从业者的影响

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为例,媒介融合之后就是在跨媒介介质的平台上整合不同媒介的新闻,生产流程不同于单一媒介,集团内不同媒介的新闻采集将一次性完成,而之后新闻的加工方式与渠道却是多元化的,这就从全方位开发了新闻信息资源。新闻信息的采编也不再是媒介各行其是,变成了一种跨媒介的团队合作。而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跨媒介的新闻工作能力,能够同时为报纸和网站撰写稿件。这就需要对现有的新闻工作者进行再培训,使其掌握不同媒介所需的技能,也要对高校的新闻学院课程进行改革,让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就得到有意识的锻炼和培养,从而成长为媒介融合所需要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因此,新闻从业人员要紧跟媒介融合发展的步伐,提升业务水平,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二)媒介融合对于媒体环境的影响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媒体环境也在随之发生变化。首先,媒介在媒体环境中存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之前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介是作为独立的媒介存在于媒体环境中,而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它们从独立体开始被整合进入所谓的报业集团或者传媒集团,成为众多媒体中的一分子,并与其他媒体合作互补,共同发展。对于媒体环境来说,这样的媒介融合是对杂乱繁多的媒介个体的整合,去杂取精,有利于媒体环境有序、良好的发展。

第7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策略研究

一、引言

21世纪的今天我国科技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各形式的媒介也随之涌现,人类正在迎来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发展着实也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冲击,但不能完全否定传统媒体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媒介融合正是在新媒体背景下媒介发展的新趋势,指传统媒介与新媒介融合发展的新形式,在技术、内容、形式方面实现全面融合,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二、媒介融合概述

(一)概念媒介融合最初在美国提出,认为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媒介简单结合在一起的形式就是媒介融合。我国新闻学教授喻国明先生在《传媒经济学》中提出媒介融合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技术趋同的一种趋势,将数据和各终端平台相结合,从而得到同一化、一体化的媒体形式。目前这种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已应用广泛,如电子报纸、手机广播、手机电视……“媒介融合”的广泛应用不仅对媒体行业开辟了新道路,也为我国电商行业、数据应用等方面提供了新契机。

(二)融合形式媒介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有了多种不同的融合方式,不同的融合形式可以直接影响产品质量与传播效果。在国内可以大致概括为内容融合、网络发展融合、终端融合三个方面,内容融合主要是指传统媒体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的融合;网络融合指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的相互交融;终端融合主要是指电视、手机、电脑这三大终端在内容、形式上的融合。由此可见,将传统媒体的文字、图片、视频与新媒体的技术、终端、数据等的融合是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

(三)特征每每出现新的媒介形式都必然是因为它存在它特有的特征,媒介融合主要具有四大特征:(1)新闻信息量在随时补充着。从新闻信息层面来讲,近几年,新闻的传播可以通过各种新的媒介和渠道,比如微博、微信、抖音和微公众号等,信息传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2)受众有了不同的方式来获取新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高,人类即将迎来5G时代,各种获取新闻信息的工具越来越丰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脑以及电话手表等。为受众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在各种平台上随时看各种新闻信息。受众获取最新动态后,在社交网络发表看法,参与热点新闻事件评论,成为当代新闻阅读的方式。(3)新闻工作者从业标准改变。在媒介融合语境下,对新闻工作者要求逐渐变高。记者被要求成为全能型,需同时采写编评,拍、剪辑等全面技能。(4)新闻传播方式得以更新。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只能通过报纸、广播、电视,而融媒体环境的当下,信息的传播方式多种这样。

三、融合新闻传播策略

(一)融合新闻类型融合新闻简言之即是集多种媒介手段于一身而进行的新闻传播形式。如收集报纸、广播、电视、手机、电脑等不同媒介平台上的信息融合在同一平台上,综合各自媒介的优势从而促进更多优质的新闻产品得以制作出。融合新闻最早在美国的两家媒体企业得到实践后取得了好的报道效果和社会效应,随后在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中国等国家也逐渐得到了发展。“新闻业融合”的类型总结为以下几种类型:(1)所有权融合。大型媒体企业之间会对媒介手段、新闻内容、报道平台等的融合,从而形成一种商业的合作和所有权的融合。(2)策略融合。指不同媒体公司就新闻产品的制作、报道等策略方法上的合作研究与分享,有助于整体新闻行业的发展与创新。(3)结构融合。新闻企业把新闻的结构分为报纸、电视台和互联网,所谓的结构融合就是将用于报纸或者电视的新闻内容和从业人员也用于互联网这类的新媒体平台上,从而实现结构的平衡和融合。前三种是从“媒介组织行为”这个角度来划分的。(4)信息采集融合。这是指记者要具备多种新闻技能来采集新闻信息。这便是上文中所提及的“全能记者”新闻表达融合。这是指记者和编辑不仅能采集与编辑新闻,同时也需要拥有向受众解释新闻的能力。后面这两种从媒体从业人员的角度来划分。

(二)融合新闻内容的传播策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增长,媒介渠道越来越多,各种新媒体蓄势待发,从而满足受众对新闻量增多的需求。面对层出不穷的媒介生态环境,传统媒体需要对自身采集新闻信息方面做出改革,因此需要建立一个集多种媒介于一体的融媒介新闻中心。融合新闻通过整合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各种媒介的新闻信息,再提炼出内容优质,内容多元以及能满足广泛受众群体需求的新闻产品。这些制作策略不仅为受众带来一种新体验、新感受,对自身发展也带来了利益。传媒行业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融合发展方式,共同探讨出优质新闻内容,不断总结经验,付诸实践,最终来实现共赢。新闻的方式也有了创新,形式多样,结合了传统会与新媒体数字技术,通过直播活动来进行,达到全民参与的效果。最后再讲加工好的优质新闻产品通过手机、电视、电脑、平板等不同的平台来展示在受众眼前,真正意义上在内容精选、受众覆盖、商业价值上等利益实现最大化。

(三)融合新闻报道方式的传播策略首先是在报道媒介的改变与提升,在数字技术应用广泛的融媒体时代的今天,新闻记者可利用多种媒介和手段来报道新闻,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只能将各种笨重的摄像机和收音机器才能报道。其次在报道时间的自由化和及时化。在融合新闻理念的指导下,新闻报道的速度得到了大大的提升,每当有意外事件或者重大灾害事件时,报道者可以及时拿出手中的手机奔赴现场报道,做到新闻真正的及时性。最后是新闻报道者的普遍化,在融媒体时代的今天,人人都是记者。当群众身边发现有新奇的、突发事件等发生时,群众可以自由记录事件在网上,对新闻报道提升了真实性。不仅提高了公众的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也充分真正满足了群众的言论自由。虽然很多学者对这样的现象有很多的质疑,认为这是新闻专业主义受到的冲击和蔑视,但无疑这是媒介融合时代的必然趋势,如何树立新闻道德和教化新闻专业素养才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改变的课题。

四、融合新闻未来发展趋势

在这个信息数据发达的时代,融合新闻是未来新闻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技术永远都是一把双刃剑,融合新闻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将带来不少的影响,同时也存在隐患。首先新闻的真实性和专业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削弱,当人人都有传播信息的工具媒介时,人人都可以说是记者。这就不能避免网络上海量新闻的客观真实性的不确定性。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将新闻拍出来公布,受众之间的互动性也得以加强,各种评论和转发为新闻带来关注,受众参与性得以加强。为尽力避免融合新闻出现内容低俗化、消息虚假化、报道混乱化等不良现象的出现,新闻行业应该加强网络信息管理体制,对内容、平台等加强监管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未来大数据时代的应用和发展,会实现对受众口味兴趣的量身打造的新闻,对目标群体的精准画像,实现融合新闻真正的互动性和创新。

第8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 物联网 媒介 延伸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动力。以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为例,它们确实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方便和惊喜。从发展趋势来看,下一代的信息产业发展将更加快速,其中媒介融合与物联网的实现将是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向。目前,美国许多新闻学院已经开办媒介融合专业,为未来实现媒介融合做起了前期准备,国内外有关物联网的各种创新发明方兴未艾,这些都是未来人类生活的光明图景。《理解媒介》一书中有关媒介的理解和诠释在今天的信息化时代越来越呈现出它的经典和魅力。本文以媒介融合与未来的物联网为出发点,试图对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进行重新解读。

媒介融合方向下的麦克卢汉媒介理论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日益发达,对我们的传播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当前iPhone、iPad等新的媒体平台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平台将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些智能化的多样化的媒体终端给受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冲击。“媒介融合”这一全新的词汇,越来越多地被学界和业界提起,它将是未来媒体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向。但目前而言,它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关于媒介融合的定义:媒介融合是“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当前的融合媒介是以数字化网络为基础,融合新的传播功能的综合载体,例如媒介内容的融合、传播渠道的融合、接收终端的融合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媒介融合的界定指标也会发生变化,最终将实现统一形态的媒体平台。从它的发展态势看,这种融合不仅包括媒介融合,而且包括媒体与受众的融合,这两者是深层交织的,未来会更加融合。从传播形式上看,媒介融合方向下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将趋于一体,成为一个综合意义的传播模式,作为传统媒体的普通受众,将在媒介融合的浪潮下变成一个个移动的媒体平台和信息互动终端。

那么我们可以想象未来媒介融合的时代,先进的媒体终端在持有人的手中变得灵活丰富,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媒体平台,不仅接收着四面八方的信息,而且即时方便地传播着自己的见闻、思想、情感。随着传播技术的演进,媒体平台必将朝着移动化的方向发展,我们人在哪里,哪里就是一个媒体平台,这样每个人都是一个全新的媒体,不仅是新技术的推动者,更是被新技术深深地影响着。正如麦克卢汉早年的观点:“我们自身变成我们观察的东西……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认为:“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①麦克卢汉的观点侧重于媒介技术对人的感觉中枢的影响上,它表现了人在新技术形态中受到的解构和延伸。媒介融合方向下的技术革新无疑也是一种“新的尺度”,带给我们新的延伸维度,将媒介对人体的辅提升到更好的水平上,更符合人性化的社会需求。在媒介融合时代,人们将打破时空的限制,成为来自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融合体,一边接受和传播着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一边被这些信息所融合、解构。同时,各种媒介与受众之间的融合也将使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发生改变,传统意义上媒体权威、高大的形象将有所消融,而受众的主体意识将会逐渐苏醒,成为新技术的推动者。低门槛的参与使他们与媒体的界限减小,通过新的技术平台,更多普通人的生活或许将在媒体平台上现场直播。人们一边观看着与自己一样普通的人的动人故事、点滴生活,一边也在播报着自己的见闻、理念。从媒介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媒介越发达,留给个人的私密空间就会越小。“虚拟全息传播把传者几乎所有的信息都传达给接收者(如果不能传递所有的信息就形成不了全息),传者被置于毫无保留的传播状态下,人的自我空间逐渐变成公共空间。”②新的技术革新必将促进“媒介化社会”的进程,对社会的诸多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麦克卢汉指出:“媒介即讯息:任何技术都在逐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的环境,环境并非积极的包装用品,而是积极的作用进程。”③网络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娱乐、购物和沟通等环境,而媒介融合将会带来更加新鲜的传播景象和社会环境。丰富多样的个性化产品将是未来媒体传播的重要目标。各个媒体内容的相互嵌入、信息传播渠道和接收终端的多样化都会形成新的传播格局。“媒介融合将带来的是载体的‘先合后分’的局面,即各种媒介产品都将汇流到网络中进行传输,而后又分散到各种不同的接收终端中,这样仍然可以保持媒介产品的多样化。”④这样媒体平台的多样化将成为人们不同形式的触觉、视觉、听觉等的延伸。人们依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接收信息,亦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延伸”方式信息。“在这个电力时代里,我们发现自己日益转化成信息的形态,日益接近意识的技术延伸……人可以越来越多地把自己转换成其他的超越自我的形态。”“我们用新媒介和新技术使自己放大和延伸。这些新媒介新技术构成了社会机体的集体大手术。”⑤这些预言在今天都变成了对媒介发展方向的强有力的形象描述。尽管麦克卢汉的观点隐去了对社会机制等现实因素的考察,但是从单纯技术方面来说,他确实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璀璨的媒体发展前景。

从物联网理解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视野下的媒介似乎无所不包。在《理解媒介》一书中阐述了多种媒介,不仅包括他视为神经中枢的电力媒介,还包括机械媒介、自行车、飞机、电视、电报、汽车、服装等,这些在他眼里都成了人体感觉器官或身体功能的巨大延伸。而当前与物联网相关的发明方兴未艾,这给未来智能化的生活方式和人、物互动提供了方向,更在很大程度上给麦克卢汉思想领域里对媒介的理解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支撑。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⑥。2010年10月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上,一批吸引眼球的最新科技成果首次亮相。“新型笔记本电脑无限防盗装置”、“智能名贵花卉培育能手”、“智能输液感应器”等一批由大学生激情创作的科技成果让人耳目一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通过各种传感装置实现人的各种梦想。这预示着未来新一轮生活方式的变革。“国际电信联盟的一份报告描绘了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⑦这预示着未来智能化生活方式将触手可及,舒适的生活空间、便捷智能的生活服务不再是梦想,各种物体都将进入数字化和网络化,将使人与各种物体的关系更加紧密。每一个物体都将成为一个信息平台,而且似乎对主人的需求和意念心领神会。这样的图景或许可以充分地诠释麦克卢汉几十年前所说的“有了电力技术,一切实在的商品都可以借助信息电路,以实在商品的形式被召唤到我们的眼前”⑧,而物联网发展所带来的智能化生存方式的变革是大势所趋的,我们不得不感叹麦克卢汉奇迹般的预言。

媒介融合与物联网的实现,是信息技术发展趋向中的两个相当重要的方面,无论未来出现什么样的信息平台和终端,它们都将更加方便、人性化、智能化,与人的关系也将更加密切。不管麦克卢汉在媒体不够发达的年代里遭受过怎样的非议和批评,他的一个个预言正在变成现实。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理解媒介》将会承载更多的价值和意义。除了媒介融合与实现物联网的必然趋向外,信息技术将出现怎样横向或纵向的飞跃与发展,信息的沟通与传达以及未来生活空间将会怎样的便捷与舒适,我们将翘首以待。

注 释:

①③⑤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②鲍立泉:《数字传播技术发展与媒介融合演进》,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28日。

④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青年记者》,2009(2下)。

⑥⑦http://省略,中国宁波网,2010年5月14日。

第9篇

关键词:融合新闻;媒介融合;传播特征;趋势

一、前言

融合新闻主要是指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融合媒介的基础上进行传播的新闻类型,也称多样化新闻。如今的融合新闻和媒介融合的研究探索在传媒界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对融合新闻的研究中,主要是从新闻应用学出发,对新旧媒介之间以及各种新媒介相互之间的融合方式进行探索。我国对融合新闻的发展研究还处于起跑线上,面临着复杂的发展背景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新媒介日益壮大,旧媒介不断整合,两者愈来愈频繁合作,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融合新闻究竟有着怎样的特点,又使新闻传播界面临怎样的新挑战,这就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重点。

二、融合新闻的发展状况

“融合新闻”这一理念,最早是在2004年由美国学者提出来的,发展时间较短,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但是,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推动下,融合新闻的研究进程十分快速,到2006年,美国芝加哥论坛公司及媒体综合集团就对该理念进行了媒介融合的实践,使之得到了有效的验证。美国媒体综合集团将其旗下的电视台、报纸、网站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闻中心,而芝加哥论坛公司则开发出另一种不同的实现模式。之后,中国的融合新闻理念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整合的基础上暂露头角。

一方面,传统的新闻媒体在经营方式上显得单一,信息来源不足,信息的接收也具有诸多局限性,为了改善这些方面的缺陷,传统媒体必须对新闻的传播机制作出全方位的变革,这就有必要借助新媒体多元化的传播平台进行辅助传播,如博客、论坛、手机短信等。将博客日记载入传统报纸、利用手机彩信的方式征集照片发表到报纸上都体现了新旧媒介的交流合作。而且,传统媒体除了利用新媒介搜集、新闻之外,还开发出手机报、电子报、网络广播电视、电子杂志等新的新闻传播形式,这些融合媒介便是融合新闻的载体。

另一方面,新型媒介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传播机制还不够健全,甚至没有独立的信息采集权,因而不得不依靠传统媒体。新媒体的新闻来源丰富、受众广泛,在传统媒体的帮衬下在新闻传播领域逐步融合。例如,每周二、周四都在报纸上长篇刊登的《焦点网谈》栏目即是河南报业网与《河南日报》共同主办的,该栏目是在网站上进行征稿,再由报社工作人员协助刊登到报纸的,是新旧媒体密切合作的产物。

三、融合新闻的特点

融合新闻的理念核心就是打破传统新闻报道载体的限制,整合重构各种传统新闻报道的传播方式,制作出比传统新闻传播活动更多样化的新闻产品。在融合新闻的采集和传播过程中,可以利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对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展示,并且鼓励新闻报道的接受者参与传播及反馈信息。而不是如同传统新闻报道模式一样,只能进行传播者到受众的单方向传递,向受众呈现出的新闻内容相对浅显单一。融合新闻注重对原始信息的加工拓展,能够挖掘出更大的新闻价值,是一种全新的互动化、个性化、立体化的新闻报道方式。

(一)视觉传达多样化

在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融合新闻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和图像交织在一起,为受众呈现更加形象、生动、立体的多维视觉效果。例如电子报,它不仅在传统的纸质报纸基础上使用了互联网络进行新闻的传播,使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广泛,还在以前报纸网站的基础上融入了各种多媒体功能,使新闻的表现效果更加明显深刻。报纸网站的功能只是单纯地将报纸内容复制到网站上,而作为融合新闻模式的电子报,不但移植了纸质报纸上的新闻内容,还添加了信息检索、动态链接、视频插入等功能。从新闻文字,我们可以获取对该新闻事件的研究分析;从新闻图像,我们可以了解到新闻动态;从新闻链接,我们可以获知更多相关信息。人们可以利用看、视、听等各种方式接收到新闻内容,使得新闻的传播过程更加便捷、人性。例如《浙江日报》与北大方正合作开发的新型电子报, 就添加了朗读功能,使人们能够轻松“听”新闻。所以说, 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融合新闻具有更多样化的视觉表现手段, 新闻的表现范围也更加广泛。

(二)新闻业务整合化

融合新闻整合了所有的新旧媒介,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各种制约,协调了各个媒介之间的资源,各取所长,建立了一个具有很大优势的新闻采编传播流程。首先,集中各种媒体的新闻信息来源采集新闻素材,比如传统媒体的采访、征集以及网络媒体中各种原创信息。其次,根据不同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对新闻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制成各种类型的新闻产品,如图像、声音、文字等。最后,按受众类型利用不同的渠道进行传播,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在坦帕新闻中心,不同的媒体设立着各自独立的运作机制和工作人员,但同时也设立了整体规划协调组织――多媒体新闻总编辑。多媒体新闻总编辑首先安排好整个中心的新闻采集活动,然后统一规划出各种新闻素材的传播方向和传播渠道。

(三)新闻载体数字化

通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逐渐模糊了各种媒体之间的分界,新闻的传播终端数字化特点越来越突出,互联网服务商及电信服务商与传统媒体进行融合,并快速介入到传播终端领域,开发出多种可移动的数字终端来承载新闻内容,人们的信息生活日益便捷。因此,电脑、apad、手机、电子报等数字载体成为电视、报纸、广播之外,人们接收所需信息的上佳工具。

四、融合新闻带来的挑战

融合新闻的产生不仅给新闻传播界带来了无限生机,同时也带来了多种挑战,这种全新的新闻形式给传统新闻传播机制提出许多新的要求。我国的融合新闻发展起步比较晚,媒介融合的的程度还不够深,形态还不成熟。无论在媒介融合还是融合新闻的研究实践中,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一)融合新闻对媒介内部管理和规制提出了新要求

融合媒介是融合新闻的基础。因此,融合新闻要发展,首先得有一个完善的融合媒介管理体制。而如今的媒介管理规制存在行业分割和区域分割的特点,使媒介管理在跨媒体、跨地区的发展上处处受阻。另外,媒介集团的管理模式和内部组织机制也需要进行改革。传统新闻传播活动的媒介往往是单一的形态,只使用少量的技术手段,因此,各种媒介都有其独特的新闻采编流程和内部结构,如日报的运行周期为24小时,电视需要操作来完成新闻滚动。而融合新闻对各种技术手段和媒介形态都有全方位的运用,就必须打破这些流程和结构,建立新的体制。融合新闻的采编管理必须实行跨媒介的团队合作,重组并整合各种媒介的新闻生产流程。

(二)融合新闻对新闻传播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融合媒介的基础上,要生产出优秀的融合新闻,传媒界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更优秀的才能。融合新闻的发展急需的两种人才,一是可以熟练掌握多媒体集团内部整合传播策划手段的高层管理,二是可以熟练运用多种新闻采集和处理技术的全能记者。融合新闻的高层管理人才与传统媒体管理者不同的是,这类人才只能在现实的媒介竞争中磨练出来,具有多种媒介工作经历,对各种媒介都有相当程度地理解。而全能型记者编辑则需要通过高校培养以及对现有新闻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来获得。在我国,这两方面人才都还需要加大力度去培养。

(三)融合新闻要求公民拥有更高的媒介素养

融合新闻不仅仅是新闻传播界各类型的专业媒介新闻业务的融合,普通公民在网络媒介的支持下同样可以参与到新闻传播活动之中。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成为融合新闻的传播者,各个传播者之间地位平等,且没有具体的条约规定对其进行约束,新闻信息良莠不齐在所难免。让每一个新闻传播活动的参与者严格自律、奉公守法是新闻传媒界面临的又一巨大挑战。

五、结语

融合新闻的产生是多媒体技术发展推动媒介融合进程从而导致的必然结果。它是一个以融合媒介为操作平台、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特定人群为受众的新的新闻产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立体性。新媒介从产生到发展还只有几十年的历史,新旧媒介的合作交流时间更加短暂,媒介融合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而融合新闻相比于传统新闻,在各个基本要素上都表现出很大的优势,这些优势不仅是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现状,更是传媒界今后所追求的发展方向。我们只要把握住融合新闻的本质,理清思路,为它找到新闻传播界的正确定位,就一定可以让融合新闻成为传媒界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方洁.美国融合新闻的内容与形态特征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1(05):89

[2]冯艳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融合新闻[J].科技信息.2009(19):34-36

[3]李齐.浅析融合新闻[J].新闻天地(论文版).2009(0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