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

时间:2024-02-28 15:52:54

导语:在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

第1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理念;教学实践探索

地理核心素养作为地理学习的本质和价值的体现,其和地理知识有根本的区别,过去由于教师对试卷得分的过度看重,导致教学内容和课后训练都更多是在对知识点的反复学习和对解题技巧的不断强化,致使地理教学多了一些刷题的机械感,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思考能力的培养。而当前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大,学校在人才培养中也重新提起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因此教学改革也以贯彻地理核心素养为主,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重点培养,从而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

一、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观念

初中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认知建立的时刻,而地理又是一门学习难度较高且知识点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学科,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因此为了教学效率最大化,学生也通常是依靠教师准备好的思路进行问题的探究,这也造成学生自我思考能力的一再弱化,使学生在地理观的形成上迟迟得不到正确培养。地理观的建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地理为何物的概念,通过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降低在地理知识上的学习难度,也通过对学生逻辑思维判断能力的培养来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自主串联,使学生明确地理知识间的规律性,同时在地理建模方面对学生的培养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地理问题的思考角度。总的来说,地理观的培养就是对学生“授之以渔”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对地理形成深刻认识,地理观的培养也就成了真正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关键。

(二)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苏霍姆林斯基也提道:“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由此可见独立思考能力和正确学习方法的掌握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观念建立的关键时期,这阶段的学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并且随着当前社会竞争的愈发激烈,仅能在卷面上取得高分但没有与之匹配的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降低,当前是对拥有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追求期,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正是对学生在素质上进行培养的关键,是对当前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契合。实践能力作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因此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有效锻炼学生对地理实践能力的灵活运用,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三)能够促进初中地理教学改革

前文提到过去由于应试教育风气的影响导致地理教学理念功利化严重,教学宗旨在“育人”方面有很大的偏离,往往导致最后培养出的人才只能在试卷上取得高分却无法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解决问题。而对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视在另一方面也是对过去错误教学理念的摒弃,同时我国在初中阶段的新课改也逐渐推出并得到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正是对新课改理念的贯彻,将初中地理的教学重点拉回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并且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实现了教书育人中的“育”字,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价值建设和思想启迪以及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有效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引领,是对教学改革的重要引导,也为学生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实践策略

(一)在教学设计中做好对学生思维角度的引导

教学设计是在上课前教师对本堂课的整体走向和具体环节的实施进行模拟演练的重要环节,是对整堂课在流程上的概括,教学设计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理念的贯彻和对教学节奏的把握,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而要想做好地理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中对核心素养做好贯彻把握。教学设计在内容上涵盖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思路以及课堂中进行的教学活动设计等,以初中地理的教学大纲为整体纲领,细至课堂教学中的话语设计,在其中做好地理核心素养的渗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常常会导致在精神上无法保持长时间集中,而地理又是较为抽象难懂且各部分知识点衔接紧密的学科,稍有走神就会使学习节奏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做好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就是针对这一问题很好的解决方案。结合学生的兴趣来进行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同时削弱了地理知识的抽象性,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更透彻的理解,锻炼了学生在问题探索上的多元化和逻辑化。

(二)在问题探索中做好对学生思维的拓展

传统的地理课堂上由于教学理念的落后导致教学方式对学生思维上进行了较大的限制,在面临问题进行探索解决时对效率的盲目追求也导致学生在思路上基本都是按照教师给出的模板反复练习,这种教学方式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拓展的极大打压,对于人才培养也有较大的负面作用,因此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课堂中的渗透也必须贯彻在问题探索解决方面。地理知识拥有较强的逻辑体系,并且在生活中有较多的映射,如果一味地促使学生在固定思路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思考和探索,就恰恰丧失了地理这一学科的最大魅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逻辑意识的锻炼正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成果,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索时也要注重做好对思维拓展的引导。结合生活实际的问题设置能够帮助学生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转化为地理问题进行解决,再结合地理中的知识进行思维上的拓展,有效促进学生在地理核心思维上的进步。

(三)在课堂练习中做好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

课堂练习作为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是对当堂课教学成果进行检验的最佳方式,也是每堂课都必备的教学环节,在课堂练习中会凸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种种问题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有待改进的地方。地理在学科特点上有较强的逻辑性,其学科知识虽然运用到问题解决中通常解出的答案是唯一的,但是并不代表其在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的步骤上也是唯一的,“殊途同归”的情况在解决地理问题时并不少见,而过去正如前文提到的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教师在教学时受限于课堂时间的紧凑和为了教学管理的方便,常常会让学生按照同一思路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这种量产化的培养方式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课堂练习中渗透核心素养也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必备流程。通过教学来锻炼学生对地理知识以及其他地理问题的敏感度,通过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来引发解题方式上的创新,继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想,有效促进学生地理能力的提高并且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地理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贯彻是对初中阶段学生在地理能力培养上的重视,也是推动初中阶段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志。地理知识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高质量的地理教学对于学生在未来的成长发展中有着较大的帮助,而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贯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从地理的角度看待问题以及用地理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提升,由此可见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阶段教学中的重要性。而作为地理教师更要明确认识到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价值,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来加强对核心素养的贯彻落实,为打造高质量的初中地理课堂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尹军宗.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学生主体地位回归路径[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4).

[2]杨星.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教学[J].考试周刊,2017(42).

[3]唐先义.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创新[J].新校园(阅读),2018(03).

第2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将人类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优秀文化成果,经过环境熏陶、知识传递等方式,内化为人类个体的气质、修养、智力、品德、感情等,从而使个体的整体素质实现全面提升,它包括人文精神修养和人文知识修养两个方面,而相对于知识修养而言,精神修养处于更高层次。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研究中,应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人文知识的传授和指导,进而达到培育陶冶其人文精神素养的目的,使其充分发展成为全面、健康、和谐的人。

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地理学科特点的根本要求

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内容丰富的学科,除了一些特定的地理常识之外,它还包括物理、历史、文学、数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初中地理作为整个地理课程的入门阶段,肩负着学生初步接触人文知识、锤炼人文精神素养的重要责任。因此,中学初级阶段的地理课程可以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奠基石”。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地理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地理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七至九年级的地理课程要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学要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态度的形成、情趣的培养成为初中地理教学的根本目标,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不可忽视的环节。

3.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地理教学方式的具体体现

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是高明的领路人和指引者,不必事事亲力亲为,但是在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地理事物的各种内在联系、探索地理学科未知内容、培养对待事物和生活的态度等方面却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指导和引领的作用就是人文精神素养培育的一个方面。

二、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缺乏人文素养的具体表现

1.课堂教学侧重于应试,忽略人文精神的培养

地理教学中往往要融教师讲授、师生谈话、小组讨论、总结纲要、分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于一体,但是目前我们的初中地理课程往往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画出重点内容,学生单纯记忆,以达到应付考试的目的,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地理课程经常会被家长和老师当成是“非主课”,因此对地理教学方式的探索相对薄弱,基本上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抛之脑后。

2.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了解,应形成彼此信任、平等、自由的关系,而目前我们的很多教师在学生面前仍然是一副严师尊长的面容,学生纯真的想象力和判断力在教师权威的“恫吓”下,要么所剩无几,要么“改旗易帜”,教师成为“一统天下”的“君王”,这使地理课堂没有了师生的互动,更没有了言辞激烈的争论。

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策略

1.强化感性认识,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初中地理中不乏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图表,对于初中刚刚接触地理学科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利用形象、直观、活泼的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材料,把一些抽象的地理事物、现象展示出来。例如,在“地球和地球仪”的教学中,就可以借助幻灯片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利用一个椭圆形的橙子引入,让学生对地球的形状有个初步的印象;然后,借助幻灯片和三维动画,向学生展示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从宏观上给学生留下印象,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再引入地球的半径、周长、表面积等一系列较为抽象的数据;最后介绍一些地球环境被破坏的相关知识,号召学生爱护地球、爱护人类。通过这种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现实到科学、由知识到情感的逐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体会到地理知识的乐趣,还可以间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以及规划未来的能力。

2.加强教师自身人文素养,提升地理教学水平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讲究以情动人,初中地理教师首先要加强自己的人文素养,对学生要有丰富饱满的热情,对教学要有孜孜不倦的恒心,对生活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然后才能润泽学生的心灵,才会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教学组织、设计、表达、调控、反思能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所贡献。

3.重视乡土地理教学,拓宽学生视野

乡土地理展现了学生本地感性丰富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它是地理教材的延伸和拓宽,学生通过亲自收集、发现身边的地理现象,然后运用掌握的各种地理知识对其加以解释和说明,在自我探究和学习中发现学习地理的乐趣,进而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懂得欣赏、玩味生活的情趣。

参考文献:

[1]张 芳.中学物理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人文精神 建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089

在初中阶段地理作为一门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双重属性的综合性学科,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再合适不过。所谓人文精神,具体来说是指人类的文明素养、文化精神,包括个体对自我、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所持的态度和价值观,是评价人是否全面发展的最根本标志。

现阶段,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在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如实践教学活动中人文精神培养薄弱、学生自我培养意识薄弱等。笔者认为,为解决上述问题,应当对地理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方法等进行改革,将人文精神更自然、更契合的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视角展开生命品|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初中地理课堂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1.地理教学的根本要求。初中地理课堂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地理教学的根本要求,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奠基石”。地理学科文理兼备、内容丰富,不仅包括特定地理常识,同时还兼具物理、文学、数学、历史等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而初中地理作为学生整个地理课程的入门阶段,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地理知识学习效果的优劣,人文精神的培养事关学生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素养的培养。

2.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初中地理课堂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确保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地理新课标中明确规定,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地理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地理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养成地理审美情趣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初中地理课堂人文精神培养内容

1.加强学生现实危机感。地理作为兼具多门学科内容且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的综合性学科,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社会、祖国有一个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加强学生现实危机感意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地区经济形势、自然环境状况、人口发展等基本社会自然信息,强化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种因素中对问题进行考虑和分析,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建立社会服务的使命感,使学生敢于、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回报社会。

2.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论及人均占有量,却远落后全球平均水平;此外,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环境保护意识萌芽较晚,并且我国大部分企业为了赚取高额利益,大多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导致现目前环境问题十分严峻,资源稀缺、土地沙漠化、耕地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广泛存在,人类生存面临着严重威胁。为此,学生环保意识的养成应当作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使学生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理念。

三、初中地理课堂人文精神培养目标

初中地理课堂人文精神培养目标应当是增强学生爱国意识、环保意识、自我完善意识等。具体来说:1.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了解我国辽阔的领土、多彩的名胜古迹、众多的物产等地理知识,进而产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2.加强学生对于我国政策的了解程度,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认识我国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以及民族政策、人口政策等多项法律法规,使学生能够对我国国情以及国家战略有一个初步了解,一方面,使学生能够更加自觉的遵守和执行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另一方面,确保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够做到一切从国情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四、初中地理课堂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1.情境法教学。所谓情境教学法,即通过设定清晰具体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通过心理体验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感知,使学生在生动的场景画面中自主学习,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灵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到初中地理课堂人文精神培养中,有利于渲染学习气氛、发掘学生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具体来说,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当做到取材生活实际,结合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将抽象教学具体化、生动化,同时运用设问、矛盾式提问法等配合设置相关问题。

2.渗透法教学。所谓渗透法教学,即打破相关学科知识间的界限,将各学科知识有效结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于初中学生而言,部分地理知识内容过于抽象、乏味,若教学方法失误,极易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兴趣丧失,而一个良好的导入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加强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地理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与语文、政治、历史等科目息息相关,将渗透法应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即通过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引入抽象原理,将抽象的原理具体化,化难为易,增加学生的接受能力,吸引学生注意力,启迪学生思考;同时,挖掘学生探索精神,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加强研究性和实践性教学。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以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将学生喜好、特长等因素有机结合,从现实中选取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运用科学思维和方法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这样能够充分实现“因材施教”,即教师可依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资质、能力等,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在探索汇总体会成功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地理教学;优化整合

1、多媒体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

多媒体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就是教师要改变自己的地理教学观念,明确学习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把多媒体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根据初中地理学科的特点,寻求实现教学过程整体优化的有效途径,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形式等结合起来,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浪潮,贯彻启发式设计,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的能力,以促进地理学科课程建设。

2、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室,甚至普及了班班多媒体,但初中地理教学的多媒体应用还不尽如人意:大多数教师使用Word解决练习问题,或用PowerPoint制作简单的讲稿,出现了“黑板、课本、练习本”搬家的现象;有的只是在公开课或研究课时使用。只有加强地理教师在多媒体上的设计、制作、运用等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多媒体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

3、优化整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3.1、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生动、逼真、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结合画面、音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例如,在学习“印度”时,我播放《西游记》主题曲导入,运用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方式进行教学:多媒体展示唐僧西行路线,认识印度的地形分布;孙悟空翻着筋斗云探路,找出印度的邻国和临海;猪八戒发现妇女天天穿着纱丽,判断印度的纬度位置和气候;沙和尚关注河流判断印度,引出印度的圣河――恒河……如此,让学生深刻地认识了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

3.2、强化图文一体,提高教学效率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但课本和地图册上的平面插图,不便于学生读图分析,加上地理文字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学生难以真正理解。而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强化图文一体,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中国地形”的教学时,我应用多媒体课件,结合中国地形图,请部分学生上讲台找出我国主要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及主要丘陵的名称和位置。然后阐述各个地形区的特点,结合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图例,引导学生得出我国的地形特征。进而分析讨论这种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及交通的影响。

3.3、细化课堂信息,拓展学生视野

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的密度加大,结构紧凑,课内外知识互补。

例如,在“巴西”一课的学习时,播放“巴西的足球”,引导学生认识巴西著名的球星,描述发源于英国的足球在巴西的发展情况。“狂欢节”是欧洲天主教的节日,在巴西得以发扬光大;“桑巴舞”是源于葡萄牙的民歌和游戏,在巴西得以盛行。通过原因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民族大熔炉的缩影”这一内容。

3.4、融合教学难点,理顺知识脉络

地理学科涉及面广,具有极其丰富的时空变化,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功能,可以理清脉络,化抽象为形象,化难点为易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学习中东石油输出路线时,课本及活动图表复杂,学生掌握起来难度大。我在多媒体课件中设计了三条三种颜色的中东石油外运航线,采用航海的形式,安排学生描述每一条航线经过的主要海洋和海峡、到达的地区,进而归纳出苏伊士运河航线、好望角航线、马六甲海峡航线,分析它们的特点和不同点,加深了学生的中东空间观念以及对石油地位的理解。

3.5、深化情感教育,提升人文素养

地理学科人文精神培养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整合地理多媒体资源,应用生活中的例子和身边的地理素材,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第5篇

一、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科目设置

初中学生毕业升学必须对国家规定的所有课程开展测试,包括文化科目考试、体育与健康考试、会考、考查科目以及综合素质测试。

1. 文化考试科目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历史为文化考试科目,在初三年级进行。其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实行闭卷考试,思想品德、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各文化学科由市教育局统一命题、制卷、网上评卷。

2. 体育与健康考试项目

全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与健康考试以满分30分计入学生升学总分,其中学习过程评价12分、体锻效果评价18分。

3. 会考科目

地理、生物、理化生(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为毕业会考科目。地理、生物学科实行闭卷考试,在初二年级进行,由市教育局按中考文化考试科目统一组织考试,统一命题、制卷,统一网上阅卷,试卷结构、难度依据学科考试说明确定。理化生实验技能考查按市教育局制定的具体方案实施。

4. 考查科目

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为考查科目,考查结果以等级形式(合格、不合格)呈现。

5. 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是全面反映初中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的重要手段,其评价结果是学生毕业和高中录取的必备条件。

综合素质评价以学生的日常表现为依据,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各初中学校要健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学生健康卡》和《成长记录袋》等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应参照学生成长记录和学生本人、同学及相关人员提供的信息。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方法、程序及评价结果应向学生及其家长公示和解释。综合素质评价获得优秀等级的学生名单应及时在学生所在班级公示。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用等级加评语的方式呈现。评价等级分为A、B、C、D四等级。各初中学校要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各班级要成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班级评价小组成员不得少于3人,评价小组主持班级学生的综合评价工作。评价结果要在充分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由评价小组集体讨论决定。

各初中学校应对初中毕业学生进行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的全面鉴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达C及其以上等级者方可毕业。

二、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安排

1. 文化考试科目

文化考试时间为6月15日—17日,考试结果以分数形式呈现,考试日程、各学科分值及考试时间见下表:

表一:文化考试日程

从2018年中考开始,思想品德和历史考试合场、分卷,中间间隔10分钟用于试卷收发、学生不离开考场。

英语听力口语测试按省统一要求组织,成绩计入英语学科总分。

表二:各学科—— 考试时间

2. 体育与健康考试项目

体育与健康考试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分区域实施。全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与健康考试工作须于5月20日前结束。

3. 会考科目

初二地理、生物考试时间分别为6月19日上午 8:00—9:00 和9:10—10:10,地理和生物考试合场、分卷,中间间隔10分钟用于试卷收发、学生不离开考场。

理化实验操作考试在初三年级的5月份进行,生物实验操作考试在初二年级的6月份进行。

地理、生物会考结果以等级形式呈现,分A、B、C、D四个等级,根据考生成绩按比例折换成相应的等级,以测试总人数的前30%(含30%)考生为A等级,前30%至前70%(含70%)为B等级,前70%至前90%(含90%)为C等级,90%以后的为D等级。

2015年升入初一年级的学生在2018年参加中考升学时,地理、生物学科会考成绩均应达到C及其以上等级方可报考三星及以上普通高中(包括参与热点高中指标生定向分配),凡会考科目成绩有D等级者要求升入省三星及以上普通高中就读的,市教育局一律不予办理普通高中学籍。2016年升入初一年级的学生在2019年参加中考升学时(就是现在的校内初二年级),地理、生物学科会考成绩均达到B及其以上等级在升学时方可享受热点高中指标生待遇;会考成绩均达C及其以上等级者方可报考三星及以上普通高中。

4. 考查科目

第6篇

关键字:新课程;初中地理;教学探析

地理是初中学生接受初中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其知识构成对初中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帮助,面对教育体制的改革,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是初中地理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就针对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进行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更多的同行也都来对这个话题进行更多更深入地探讨。

一、在课堂中不断的渗透乡土地理教学

在课堂中渗透乡土地理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课堂中如何引用乡土地理材料进行地理教学,如何巧用乡土地理激活地理课堂是我们每位地理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首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野外考察实践活动。地理学科是一门比较贴近生活的学科,要学好地理我们就必须走进生活,亲近自然。新课程改革对地理野外实践的能力也提出新的要求,并且专门增设活动设计、建议等内容。野外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活动,它改变了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通过野外考察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获取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而且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地理技能。组织学生参加野外考察实践活动一定要设计和制订完备的野外考察实践活动方案和应急措施。其次,教师要了解南京及周边的地理环境。熟悉了解本地区的地理环境并非一朝一夕事,这需要教师长期地积累。除了认真研究课本中的地理知识,还需要对本地的自然、经济、文化、历史、民俗、等进行研究,平时注意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另外南京及周边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我们可以利用节假日多到南京及周边走一走、看一看,拍摄一些照片或收集相关的图文介绍,合理地融入日常的教学中。最后,教师要加强备课,团队合作。在每一章节的备课时,教师应思考本章节哪些地方可以融合本地区的乡土资源,如何才能够巧妙而自然地将它们联系在一起,怎样组织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加深对本乡本土地理环境的了解。我们应当在集体备课时发挥团队的力量,大家开动脑筋,充分发掘本地区的乡土资源。个人的精力和认识是有限的,大家应该分工合作,各自负责搜集某一方面的乡土地理资源,并将资料整理给大家共享和使用。

二、大力培养地理教育师资,提高地理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养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突飞猛进,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博学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国家不能忽视地理教育,要激励地理教育人才的培养,以弥补地理师资的严重不足,值得庆幸的是这几年高校扩招,新的地理教育师资即将毕业,他们将为农村地理教育增添生力军。地理教育的振兴关键是教师,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所以,提高现有教育工作者的个人素质刻不容缓。要培养高素质的地理师资,要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地理教师评定职称,奖金分配,课时安排等方面与其它科教师同等对待,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对教师经常培训,让教师了解教育学、心理学、地理科学发展状况和新成果,教育他们爱岗敬业,勇于奉献。地理教育工作者自己也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努力钻研教材,领会新课标精神,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和教学研究活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升自身素养,树立现代教育工作者的新形象,为地理教育的振兴和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取创设情景、巧妙设疑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课件、探究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巧妙运用热点讨论、分组竞赛等各种激趣方法,展现地理知识的无穷魅力。坚持把课堂交给学生,积极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置疑、探索与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要针对地理学科的特点,尽可能运用地图、实物等地理模型,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和运用课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开展农村水资源面源污染、耕地问题、计划生育等等一些与课堂联系紧密、形式多样的环境观测和问卷调查活动,不断拓展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

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学生脑子里框框少,对成人司空见惯的事物能冷眼相看,提出一些新观点,这种观点在成人看来可能是幼稚的、荒唐的。但对于学生的这种标新立异,我们教师一要允许,二要鼓励,三要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创新精神。教师上课要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教师要经常问“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就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喜悦。例如经常以:“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等语言赞扬学生的新观点。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应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并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

五、结语

就目前初中生学习状况而言,地理一门不受学生重视的学科,常常受到初中学生的忽视。但是,这种现状并不能改变地理是中考科目之一的实际情况。地理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知识对于初中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帮助,因此,如何使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得到保障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目标。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一下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意见。

参考文献:

[1]龙伏明.浅谈初中地理教育中的学与思[J].新课程(下),2013(04)

[2]马学忠.探究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3)

[3]谭青山;刘兰芳;周维.农村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0(10)

第7篇

关键词: 初中地理 高效课堂 构建策略

自教育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处于蒸蒸日上状态,初中教学科目不断增多,地理学科成为检验和衡量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是否达标的重要学科。但是由于受到多方面限制,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学习时间和效率得不到保证,因此,初中地理老师要不断思考和探究,为学生营造高效的学习氛围和课堂,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现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实施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与现代教学相比,传统教学存在很大弊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课堂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和作用被忽略,学生的个性和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和提高,导致地理课堂死板、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得不到锻炼,对地理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新要求,全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能力。因此,地理教师应该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从学生角度探究教学方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和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作用。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可以获取更多新知识和新能力,以更加积极向上的状态投入学习中,展示学习主体地位,这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

我们以“世界气候类型分布”一课为例。在这节新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前置性作业,即完成导学案,其主要内容如下:1.勾画出教材中多种定义,并把重点定义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勾画。2.根据教材内容,结合辅导教材制作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表格,分别标出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植被特点等。3.思考问题:根据自身生活经验理解不同季节,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变化,以及不同气候的地区之间有什么区别;结合资料总结,气候变化和异常会产生什么影响。学生会根据导学案内容进行思考和探究,积极查阅资料并进行思考。在课堂上,学生会将自己的导学案分享和交流,彼此分享经验和心得。学生通过这种探究式教学方式,会充分感受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从而以主人翁的心态投入自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学习兴趣,为高效地理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第二,实现地理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拉近学生和地理知识的距离。

新课程标准提出生活化地理教学,即把地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连接,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实现初中地理课程生活化教学。因此,地理老师要深入挖掘地理与生活的衔接点,把日程生活中的实践引入地理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地理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所在。通过实际生活事例拉近学生与地理学习的距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是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有效措施。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多变的天气”一课,在这节课的教学导入中,我是这样做的:“同学们肯定看过天气预报节目吧,对这个节目很熟悉,但是有谁注意过天气预报中涉及哪些方面呢?”紧接着利用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心,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视频,并对天气预报中的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回忆本地一周内的天气如何,有哪些变化,对天气的不同变化我们采取了什么样的应对措施。我以学生熟知的天气预报作为新课的导入内容,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了解天气变化和生活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增强地理学科教学的亲切感,让学生更加主动和积极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第三,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大篇幅地讲解概念和定义,学生不断吸收知识信息并存储在大脑中,掌握大量地理知识和信息。为了构建高效地理课堂,地理教师除了要按照教学要求完成传授课本知识的任务之外,还应该为学生创造机会,开展有效的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机会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效应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课外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创造积极的外部环境条件。

比如,在学习“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一课后,学生对我国的水资源的了解更为深入,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资源观和环境观,我给学生布置了如下课外调查任务:根据全班学生的居住地点,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本小区和附近社区的水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看是否存在浪费水资源的情况和是否存在水资源污染的情况,造成污染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措施保护水资源,等等。学生根据调查结果制作成表格或者是小论文,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这种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以后的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得到增强,同时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也得到有效提高。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需要不断优化,实现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和有效化,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和地理素养,构建高效课堂,实现地理教学最佳化。

参考文献:

[1]李雪荣.强化教学设计,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01).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小组合作学习 自主活动 有效性

高考复习中,地理学科一直是重要而成绩难以提高的一门,它归属于文科范畴,却涵盖了大量极具理科思维和宏观概念的知识,成为复杂难懂和为广大学生困惑的学科。因此如何在高考复习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困境是至关重要的。

一、夯实知识基础

在任何学科复习时,都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夯实知识基础和具备良好的学科素养。结合教材学习学科相关知识并加强,这是学生复习和成绩提高的基础。只有具备相关的知识积累,才能拥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进行知识的全面提高。而针对地理学科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高考备考中更应该注重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积累,进行全方位、多能力的逐步提高。在地理复习当中,首先应当对自我能力有个准确的定位和目标提高要求,有意识地加强薄弱知识和应该注重宏观到微观的知识梳理,对知识构成有清晰地了解与辨别。[1]

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是重中之重,是支撑整个学科学习的脉络。这些基本知识和原理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基础。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应用,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应结合实际进行评价和反思,要注意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区域地理部分则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图象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要学会运用系统地理原理综合分析,提高解题能力。

二、 培养地理思维

在地理学科解题和应试中,学生常常会因为地理思维的欠缺和知识运用能力的薄弱而造成答题错误。在日常的复习当中,结合教材和练习,学生应适当、逐步地培养地理学科相关思维模式。学生的思维发展决定了学习能力的提高,包含了识记、理解、绘图、分析、概括、归纳、总结等多方面的能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在学习、解题过程中,如何快速、准确地查找、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素养。只有提高相应的知识表达和运用知识的思维,用学科术语进行阐述、论证地理学科的问题,才能在实际运用中,将掌握的地理原理、规律,并用这些原理和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2]

三、 提高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高考命题中重点考察的知识点,这是考试最终的目标和价值标准。在面对考题的时候,只有具有相应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根据所给的试题素材,利用所具备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的运用和调动运用到最好。同时,学生能够独立地运用知识、将获取的信息和学科知识建立起相关的联系,也是重要的必备能力素质。在分析和运用知识的同时,学生首先应该准确地描述和阐述事物,进而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论证,最后用相对专业的学科术语进行解读和作答。另外,在学习之余,地理学科的考查更多地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处理社会热点信息的能力。无论是热点集中的地方还是与现实实际联系的问题上,从切入点出发,将所掌握的知识灵活运用,才能保证成绩的提高。比如在高考试题中,常常考查空间定位能力,这种对空间的定位是很多试题的解题基本要素,在解题时,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利用经纬网定位;依据海陆位置定位;通过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定位;根据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位;依据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来定位;利用整体性规律,建立空间联系。具体运用上,地理事物都有精确的经纬度位置,要仔细观察地图,熟悉重要地理事物的经纬度位置,当具备了较扎实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基础,解题时就能通过经纬度数据进行正确判断。如:北美大陆中部经度约为100°w;我国中部经度约为100°E。每个地方都有自已的海陆位置,有些位于大陆东部,有些处于大陆西部,有些深居大陆内部,有些被海洋所包围(如岛屿),利用这一特性可确定地理事物的大致位置。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特殊的轮廓特征,河流、湖泊也有自己的形状。如:意大利半岛像个长筒高跟靴、伊拉克国家像芭蕉扇。要善于发挥想象,把轮廓、形状特征作为判断地理事物分布的一把钥匙。有些地理事物可能一时辨认不出,但其周围事物可以成为判断、推理的依据,通过对相对位置进行综合分析往往能够心明眼亮很多地理事物都有自己的分布特征及规律。如: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的分布规律,人口的分布特征等等。掌握了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再依据试题中的材料(文字、数据或图表),如:气候类型数据图、地貌示意图、人口结构图、地球日照图及文字说明等。地理学科的原理之一是整体性,即各地理要素之间都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因此在地理事物的分布上更表现为紧密的内在联系。[3]

四、结语

综上方法,有时采用一种方法是不够的,解题时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协同作战”,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只有充分将地理基本的知识夯实,在做题过程中才会得心应手。除了强调基础知识的积累,熟悉地图、了解各地区的位置外,也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地理知识联系实际,在地理思维里,掌握学习过程中总结、概括的规律,建立知识与面临问题的联系,从整体、宏观上进行把握。

参考文献:

[1]《提高地理高考复习效率浅谈》,李英,《地理教学》,2013年第10期

[2]《提高地理高考复习效率的策略》,程宇民,《江西教育》,2008年7月

第9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名师出高徒,良将手下无弱兵。要想学生学习好,教师必须素养高。地理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系统,它既包含了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又包含了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我们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扩充容量,站在教科研的前沿,使自己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真理的代言人,更多的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如何当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我认为,合格的地理教师首先要具备一些基本的地理素养。这个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素养和身心素养、科学文化素养、能力素养等方面。地理教师如何才能生成这些素养,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地理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精湛的教学艺术,不仅需要教师良好的道德素养,还需要多方面的素养。本文结合自己的一些体会,就新课程中地理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地理素养的内涵

一般来说,地理素养表现在三个层面上:物质层面,指地理学习者在地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精神层面,指地理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包括地理学习动机、地理学习意志、地理学习态度等;社会层面,指地理学习者所带有的一定社会属性,表现为社会倾向、文化水准、品德素养等。

二、地理教师应具备那些素养

地理教师的素养结构应包括职业道德素养和身心素养、科学文化素养、能力素养等方面,上述的每个部分都是地理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都是地理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前提。

(1)职业道德素养和身心素养。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强健体魄、美化心灵等。

(2)科学文化素养。包括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和具有相关学科知识。

地理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地理教师驾驭新课程的瓶颈。地理教师原有的知识容量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为了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地理教师要构建完备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吸收先进的理念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其中包括地理学科专业知识、其他相关学科知识。

(3)能力素养。包括运用地理地图、地理略图 (板画)进行

教学的能力; 多渠道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等。

“地理课程标准”对传统能力素养进行了新的规定,同时对地理教师在信息集成、学习评价、课程开发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力素养的养成需要地理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积累,注重把传统能力素养与现代能力素养有机融合,以构建适用新教材的能力素养结构 。

三、地理教师素养如何培养

1.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机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将有力推动课程改革,因此,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和考评机制必将推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第一,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提高教师职业水准。按照教师资格证的要求,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是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和提高教师职业水准的重要步骤。它有利于体现教师职业特点,使教师队伍和队伍素质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优化队伍,把那些虽然具备合格学历但不具备相应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淘汰出去,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推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吸引优秀人才从教。

第二,严格教师的培训工作。搞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是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积极推进新课程的培训,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理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使广大地理教师深入了解地理学科改革的突破点以及对教学的实施建议等。新课程有关内容的培训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教师教育的内容还应该包括:师德养成教育、学科前沿介绍、世界教育发展、信息技术的运用、科学研究的创新、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培训过程既要注重教师学历的提高,更要注重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既要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也要努力提高教师基础教育课程的适应能力。

2. 积极推进地理教师的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教师接受一次性师范教育并不能终身受用,要不断更新和调整知识结构,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升华自己。

第一,更新继续教育观念。要从传统的 “以学历教育为主”的观念尽快转到“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主”的新的师训观念上来。同时,要确立 “因地制宜,立足创新”的师训新观念,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自身具有较高素质,又懂得如何进行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师队伍。

第二,扩充继续教育内容。继续教育应以地理专业思想教育,师德教育,地理教材教法研究,一般教学基本功与地理学科基本功训练,地理学科前沿知识学习,地理教学改革实验与地理教育科学研究等作为培训内容。

第三,探索继续教育途径。教师素质的完善与提高是一个动态的、永恒的过程,它将伴随着每一名教师的终生,所以继续教育途径也应符合终生教育特点。继续教育通常是在进修院校和任职院校组织指导下,自学自练,补以必要的授课、研讨和交流。另外,要坚持将继续教育与科学研究活动相结合。

3.提高地理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初中地理教师中年轻教师逐渐增多,缺乏教学经验。而初中地理教师中非地理专业毕业的占很多。面对现实情况,亟须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第一,到校听课,指导教学。到各个学校听课是教研员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深入基层多听课,尤其要听年轻教师和非地理专业教师的课,耐心细致地加以指导,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不断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