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1 14:43:37
导语:在双减政策的弊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市政排水; 常用管材; 比较; 性能; 设计;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市政排水管网,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原来基础上更加完善。市政排水管道作为基础设施,要为城市服务近百年。所以市政管材要因地制宜科学选用。只要设计合理,新型管材运用在市政排水管网中是有一定优势的,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新型管材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全面替代传统管材将指日可待。现在就常用管材的一些特性,优缺点,使用范围做一简要论述。
一、市政排水工程常用管材特性分析
1.混凝土管和钢筋混凝土管。混凝土管和钢筋混凝土管适用于排除雨水。污水,可在专门工厂预制,也可在现场浇制。分混凝土管、轻型钢筋混凝土管、重型钢筋混凝土管3种。管口通常有承插式、启口式、平口式。混凝土管适用于管径较小的无压管。当管道埋深较大或铺设在土质条件不良的地段,为抗外压时通常考虑采用钢筋混凝土管。混凝土管和钢筋混凝土管便于就地取材,制造方便。而且可根据抗压的不同要求,制成无压管。低压管。预应力管等,所以在排水管道系统中得到普遍应用。混凝土管和钢筋混凝土管除用作一般自流排水管道外,钢筋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也可用作泵站的压力管和倒虹管。它们的主要缺点是耐酸碱腐蚀及抗渗性差,管节短、接头多、施工复杂。在地震强度大于8度的地区及饱和松砂、淤泥土质、充填土、杂填土的地区不易敷设。另外管径较大时自重较大,不易搬运。
2.金属管。常用金属管有铸铁管及钢管。室外重力流排水管道一般很少采用金属管,只有当排水管道承受较大内压或外压时或对渗漏有较高要求时,如穿越铁路,河道的倒虹管或靠近给水管道的房屋基础时,及排水泵站的进出水管用金属管。才采用金属管,在地震烈度大于8度或地下水位高,流沙严重的地区也采用金属管。金属管质地坚固,抗压,抗震,抗渗性能好;内壁光滑,水流阻力小管子每节长度大,街头少。但价格昂贵,钢管抗酸碱腐蚀及地下水侵蚀的性能差。目前,国内排水管材大多数采用钢筋混凝土管,钢筋混凝土管作为排水管使用存在着许多弊端:(1)理化性能不稳定,使用寿命短;(2)综合经济指标高;(3)其生产不符合节能环保政策。
3.HDPE管是一种具有环状波纹结构外壁和平滑内壁的新型塑料管材,由于管道规格不同,管壁结构也有差别。根据管壁结构的不同,HDPE管可分为双壁波纹管和缠绕增强管两种类型。 (1)HDPE双壁波纹管。双壁波纹管是由HDPE同时挤出的波纹外壁和一层光滑内壁一次熔结挤压成型的,管壁截面为双层结构,其内壁光滑平整,外壁为等矩排列的具有梯形中空结构的管材。具有优异的环刚度和良好的强度与韧性,重量轻、耐冲击性强、不易破损等特点,且运输安装方便。管道主要采用橡胶圈承插连接(也可采用热缩带连接)。(2)HDPE中空壁缠绕管。它是一种以HDPE为原料生产矩形管坯,经缠绕焊接成型的一种管材。由于其独特的成型工艺,可生产口径达3000mm的大口径管材,这是其他生产工艺难以完成甚至于无法完成的。此种管材与双壁波纹管在性能上基本一致,管道连接主要采用热熔带连接方式,连接成本较双壁波纹管略高;另外,该管的一个主要缺点是在同样直径和达到同样环刚度下,一般要比直接挤出的双壁波纹管耗费更多的原材料,因此,其生产成本较高。(3)金属内增强聚乙烯(HDPE)螺旋波纹管。它是以聚乙烯为主要原料,经过特殊的挤出缠绕成型工艺加工而成的结构壁管,产品由内层为PE层、中间层为经涂塑处理的金属钢带层、外层为PE层的三层特殊结构构成。经涂塑处理的钢带与内、外聚乙烯层在熔融状态下复合,使其有机的融为一体,即提高了管材的强度,又解决了钢带外露易腐蚀的问题。管径从DN700~DN2000。
4.玻璃钢纤维缠绕增强热固性树脂管,简称玻璃钢管,是一种新型的复合管材,它主要以玻璃纤维作为增强材料,以树脂为基体制成,以其优异的耐腐蚀性能、轻质高强、输送流量大、安装方便、工期短和综合投资低等优点,广泛的应用于化工企业腐蚀性介质输送以及城市给排水工程等诸多领域。随着玻璃钢管的普及应用,又出现了玻璃纤维绕增强热固性树脂夹砂管,简称夹砂玻璃钢管(RPMP管),这种管道从性能上提高了管材刚度,降低了成本。接头一般采用承插连接方式,两道“O”型密封圈。安装方便、可靠、密封性、耐腐蚀性好,接头可在小角度范围内任意调整管线的方向。
二、玻璃钢管材的特点分析
1.具有优良的物理力学性能。玻璃钢管材的密度通常为1.8-2.1g/cm3,约为钢的1/4,比钢材、铸铁和塑料等的比强度都高。玻璃钢管的重量一般都不大于同规格钢管的1/3,物理力学性能优异。此外,玻璃钢管的热膨胀系数与钢大体相当,热传导系数只有钢的0.5%,是一种很好的热和电绝缘材料。
2.耐化学腐蚀,使用寿命长。玻璃钢管具有特殊的耐化学腐蚀性能,在管道纵横交错、星罗棋布的环境下,可根据介质的要求选择不同的耐腐蚀管道。
3.水力特性优异。水力学特性是玻璃钢管道的重要特性之一。水力学特性优异意味着流体压头损失小,可以选用较小的管径或功率较小的输送泵,从而减少管线工程初期投资、节省电能,降低运行成本。
4.安装、维护费用低。一般来说,玻璃钢管不需要特殊的防腐处理;保温层可以减薄,甚至不另做保温处理;管道比较轻,吊装设备吨位小,功率消耗少;单根玻璃钢管道长,现场接头少,施工快捷、方便。
5.设计灵活性大,改型周期短。玻璃钢管是将浸有树脂基体的纤维增强材料,按照特定的工艺条件逐层缠到芯模上并进行适当固化而制成的,管壁是一种层状结构,可以通过改变树脂系统或采用不同的增强材料来调整玻璃钢管的各项物理和化学性能,以适应不同介质和工作条件制成不同压力等级或具有某种特殊性能的玻璃钢管。改型周期短,则是纤维缠绕复合材料的显著特点,各向同性的金属管材无法与其相比。
6.不污染介质。玻璃钢管道交联密度高,无味、无臭、无毒、无杂质剥离和脱落,没有腐蚀结垢,不产生微生物、细菌、铁离子等,因而对所输送介质不产生任何污染。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 校车安全视角 布局调整 弊端 应对对策
接二连三的校车事故引起了全社会对加强校车安全体制建设的重视,也引起了我对实施十几年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弊端的反思。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针对我国农村中小学长期以来存在的布局分散难以管理、低水平重复建设及生源萎缩所造成的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而采取的策略。
容中逵先生认为,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现状是:方式上以撤并为主,做法是将生源少、办学条件差的并入学生多、办学条件好的学校;在地域上以乡镇现有行政区划为单位,通常是初中以现乡镇政府所在地为单位,小学以村为单位,在乡镇区划内进行布局;在解决途径上以兴建“寄宿制”学校为主。[1]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弊端
自布局调整开展以来,改善了一批乡镇中心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其实现了一定的规模效益,教师队伍与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在调整中,一些地方政府没有因地制宜地进行调整,盲目地撤并和减缩当地农村中小学校,损害了教育公平,[2]存在以下弊端。
1.上学路途较远,存在安全隐患。
一些地区在布局调整时没有考虑当地的人口分布、学生密度和地理环境等问题,盲目撤减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使撤并后的学校绝大部分设在乡镇所在地或比较大的行政村,学校服务半径相对过大,打破了调整前基本每村一所小学,一个乡镇2~4所初中的格局,使许多农村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一些小学生步行几里路去上学,或坐车去学校,安全隐患系数增大,[3]2011年12月12日发生校车事故的江苏徐州丰县首羡镇,假如没有撤并,孩子们大部分在该镇张后屯村小学上学,2005年张后屯村小学初中部被撤,合并到了首羡镇中学。2009年,有着70年办学历史的张后屯村小学被合并到首羡中心小学。孩子们上学的路途遥远,最远的学生离学校有10里地。农村路况差和交通工具的落后导致交通事故经常发生。
2.新校条件有限,影响学生学习。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初衷之一是通过资源整合,达到资源优化配置。虽然布局调整后学校条件得到改善,但仍难以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随着学校数量的剧增与寄宿规模的扩大,有些学校各种教学设施并未能跟上,给学生生活带来困难,一些学校连热水都无法提供。校舍简陋,存在安全隐患;大部分学校周边有网吧,治安环境较差。[4]师资力量缺乏,对学生疏于管理,使得一些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目前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在我国呈低龄化趋势,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学校和家庭疏于管理有极大的关系。
3.寄宿制带来许多新问题。
一是实行封闭管理,影响学生身心。很多孩子在学校难以适应学校的生活,过早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心理易出现问题,不少孩子因恋家,情绪极不稳定,有的甚至因此厌学,[5]造成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缺失,这些都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二是上学费用剧增,家庭负担加重。撤并之前,很多小学低年级通常都设在本村,食宿均可在家解决,学生花销不大。撤并之后,远的至少中餐在学校就餐,寄宿的学生开销就更大,加之学生年龄太小,异地就学家长不放心,不少家长选择了陪读,这样又增加了费用。另外,寄宿制使子女自幼便在校寄宿增加了家长对子女的精神负担,由此产生一系列困扰家长和学生的问题,加剧了农村的辍学率,这势必影响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
二、应对策略
为确保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避免因学校布局调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有必要重视以下问题。
1.明确学校布局调整的目的。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的是“强调结果公平”和“扩展优质教育资源”。正是在这一目的要求下,许多地区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简化为“收缩”和“撤并”,使原本应该着眼改善农村教育结构和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学校布局活动变异为少数优质学校扩充生源的行为。[6]因此,学校布局调整应首先考虑确保学生在入学起点上得到相对公平的对待,确保农民渴望教育得到满足、农村学生不因撤并学校而失学、农村现有教育资源不浪费,最终目的是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7]
2.确立更为详尽的布局调整原则。
合理地进行统筹规划,制订科学的调整方案,是成功推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前提。要遵循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的原则,确立详尽的布局调整原则:一是就近入学的原则。我们应该将学生的入学路途以不超过一节课为准,因为路途超过40分钟则表明,学生入校就读的距离至少会超过5公里,这种情形无疑会影响到学生入学就读的质量与效率。二是生源规模的原则。如果某一人口约1500人的村落,其人口出生率在12‰,且其一年级入学儿童在20人以上,那么即可确认该村校设立的必需性,即使该校设备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也不能被撤除或停办。三是“点心”式网状结构原则。以中心校为中心、以村小学为点架构出一个整体学校布局结构,未合并的乡应形成以乡中心小学为核心的单网状分布结构,已合并的乡镇应形成以合并前后两地中心校为核心的双网状布局结构,不能人为地撤除一些偏远地区的教学点。
3.着手解决当前出现的重点问题。
要特别关注人口密度、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三个因素对学校布局的制约。对凡在一年级入学生源数量达到一个班级的村落,即便采取“一师一校”或“个人包班”制,也要确保设立一至三年级的教学点。在校车安全事故的讨论中,大家把问题的焦点都集中到校车的安全上,但校车的使用需要大量配套设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从成本和安全系数的角度看,还是从扩大就业的角度,在停止撤并的同时,是否考虑在一些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恢复或重建学校,要保留必要的村小低年级点,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千百万农村学生上学安全隐患的治本方法。
三、结语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所凸显的问题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要尽快采取措施,2011年12月30日工信部出台了《校车安全新标准》,但这个新标准只是针对幼儿的,要解决千百万学生尤其是边远地区学生的上学安全问题,完善的校车条例只是相对的。在停止撤并的同时,在一些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恢复或重建学校以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促使其真正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教育伟业。
参考文献:
[1]容中逵.当前我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9(8).
[2]王泽德,赵上帛.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
[3]郭清扬.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原因及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4]于海波.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要警惕辍学率反弹.求实杂志,2009(16).
[5]庞丽娟.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6(2B).
[6]容中逵.当前我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9(8).
关键词:管制隐患;管制弊端;安全对策研讨;维护措施
企业生产要依据一定的规章、条例,并按照所示基准进行基础工作事项。而此时因个别雇员的自身原因,所引发的事故却不计其数。单纯注重利润收益,而忽略阶段性开展培训内容的重要意义,企业运营期间,所展现出的各项行为,便是其内部管制体系遭受弱化的根本表现。生产事项作为支撑企业内部系统营销关键,其核心内容是透过体系的加工、制造与生成等繁琐步骤,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如若,企业运营系统缺失规律,便会引发一系列诟病的生成。
1企业安全生产管制近况
现阶段,碍于越加严峻的生产形势,诸多应对措施被重提议案,其中,便包括隐患排除法,作为高效安全对策,该方法印证了工作前期准备的关键作用。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生产制造业的年均事故率可占整体企业的63.5%,这说明了每年都有数以万计厂内人员因工作原因负伤或致死。经常性于企业发生的灾害事故,对社会现象会引起极为不利的影响。一部分原因是企业因自身发展趋势所致,生成较为落后的管制系统,体制的不完善,引发体系崩塌事故,并造成内部雇员身心遭受极大创伤。而另一部分原因则来源于雇员本身,因过于怠慢自身工作内容,造成安全管制意识的遗失,导致灾害事故频发于企业生产内部体系。为此,为改善事态的衍生局势,企业高层应校正内部管制系统,树立公正、合理的楷模姿态,以此来激励社会上依旧存在的缺乏系统性管制行为的以生产为中心的濒危企业。
2安全生产管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隐患及弊端
2.1缺失安全生产管制的责任感
生产管制行为需要充分理解其根本内涵,源于其内容具备一定的特性。作为高端工作规范,管制人员首要明确自身的工作态度,待工作实质事项应予以职责补充,以此加深与雇员之间的羁绊,仅有通过拉近企业与雇员的心理距离,才更方便实施对应政策,或是弥补措施。但是,作为企业内部系统运营的核心,由安全生产事项所引发的问题屡屡呈现。当下,一部分企业仍然存在安全管制不当,或是其他管制事项映现的问题,主要源于内部系统生产管制行为缺乏规范,并且责任事项落实不到位所致。而另一部分企业则不具备风险评估的基础能力,致使内部系统由原有生产规范,逐步演变至遗失主控制权。而企业雇员不具备基础素养,待安全生产事项的自我意识较差,造成企业安全管制事项呈现停泄。
2.2安管生产事项引发经济危机
风险事项的预测,作为企业前期运营基本准则,其重要性同期紧密关联着系统评估。因此,通常一些大型企业改善内部运营近况的方式,均是采取风险评估,便可恢复自身运营水准,但是,此项方法却仅针对少数大型生产企业的内部管制系统。由于,大型生产企业营销方式较为成熟,因此,诸多细小问题均无法对其产生较大危害。而中小微型企业却与之产生较大差异,源于内部体系尚待完善,在缺失水平管制行为的前提下,较易引发因生产事项所造成的安管隐患。07-09年金融海啸映现,诸多企业频临倒闭,其中尤为08年最为严峻,众多大型生产企业因自身管制不利,造成巨额亏损,许多企业迫于局势所需,改由政府接管,这场金融风暴持续三年,所引发的安全管制问题,非常值得后人深思。
2.3企业生产管制认知较差
碍于部分雇员具备意识诟病,其思想认知的不充分,引发出大量生产设备停车事故。而其中,也存在依靠自身工作经验无法解决的工作隐患问题。停车违章不仅会造成生产体系的整体崩塌,同期亦会带来诸多安全影响,生产措施缺失调理是一方面内容,而另一方面则因规章制定不具表率所致。雇员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被动应对自身的工作内容,其根本问题源于企业内部系统缺乏管控行为。其中,部分指定条例等同书面内容,缺乏实质应用的相关经验。而另一部分,则是企业以口头的方式应对雇员,无法及时、准确的进行措施落实,不仅会造成问题层面扩大,同时也会使问题的危害性得以延伸。另外,因企业缺失一定力度的管制能力,所引发的危害现象数不胜数。政府与个人共同经管的企业更是如此,制定的双项管制内容,仅能执行书面的少数部分,而待安全事项的各项内容却视若无睹,最终引发内部滚至隐患,以及安全问题的呈现。
2.4企业雇员基础素养较低
缺失监管体系的企业,其问题呈现多项化,单一问题引发的负面现象频现于生产现场,但是,自然形成的管制系统同样缺失一定程度的运用规范,其问题同样呈现多面化。伴随科技的快速发展,车间内部现场的维护措施得以妥善衍生,为高效维护现场的生产设备,研究人员制定三项具体管制内容,并将生产体系分为三大类,高端类别、中端类别和底端类别的生产设备,其中,多数企业所用设备介于中端及底端两个体系之间,但是,在体系逐渐完善的当下,雇员自身问题明显增加,一部分企业管理者和雇员拥有共同的盲目思想,其内容主要源于设备的快速进步,认为单一运用精良系生产设备,便可充分保障体系的生产与制造具备高效的安全规范,并且会严重降低安全危害的生成,但是,正是这样的思想往往才是导致危害事故的最终原因。
2.5安全文化所引发的生产管制诟病
将具体的管制事项进行虚化,通常是多数企业的一项诟病,针对雇员培训内容的忽视,或是实质开展培训,却将内容软化,待实质运用期间,缺乏现场实践经验,至此造成了管制文化内容呈现保守态势。安全文化是一家企业经营至今,通过对自身隐患问题内容的不断总结与探索,进而生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内部架构较为复杂,并且缺乏与安全内容所对应的警示标语,因此,任雇员再优秀亦无法将其内容应用实质,内部体系仅有极少人员通晓其根本意义。当下,标准氛围的安全文化较难形成,而企业内部的雇员亦十分欠缺安全认知。在这样的局面之下,企业较难执行具备一定规范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以及准确、可靠的操纵规范。
2.6过分轻视培训力度
培训具备一定的目的性,但是,却仅有少数企业知晓问题的重要性。部分具备一定生产经验的雇员,通常会自然生成强势心理,严重扭曲现场操作事实,因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并通晓多种工种的工作内容以及要点,便认为企业开展培训事项,为具备合理依据,以及与之对应的必要性。或是,近年来,学历水平及文化层次较高的企业人才进驻较多,而企业自然生成的逆向心理,认为投资培训内容,仅会严重浪费收入及利益,能省便省,因此,便随之减少了企业入职体系的三项重要标准,并将培训及教育内容予以弱化。
2.7安全措施投入力度不足
经历过内容改版的企业,便保留了一部分短时间内无法察觉到的安全隐患,管制部的精减将是企业经营至今,最为关键的一项重要问题,而此项问题将会因企业内部重要体系的遗失,而不断扩大自身的危害范围,首先,其问题处体现于雇员,因多数企业安管部雇员,同时掌管多项部门内容,因此,在雇员身兼数职之余,便再无精力进行安全内容的监管,而安全项的遗失,将同期严重影响到岗位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主要体现于管制所用资金的投入情况,不论大中型或是小微型企业都具有资金事项的保守想法,尽量在运营期间降低成本投入,已逐步成为当下企业的固有思想。想法生成的主要原因是,多数企业认定安全事项不值得大量资金投入其中,因为,危害内容并不会频频发生,而是阶段式产生,那么,仅需当危害到来,进行资金投入便可。但是,随着危害事项的到来,原本单纯的一项问题将会延伸至严峻。
3安全生产管制工作存在主要问题隐患及弊端的对应整改措施研究
3.1严格落实内部体系安全生产义务
生产进程中,管制问题引发危害十分严峻,因此,基于生产管制问题,为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应优先针对问题对应点进行详细探讨,并通过问题重点,进而制定相关管制措施,以此保障内部系统运营安全标准。严格贯彻生产系统根源理念,并随之加强落实管制义务基本轨制。企业初设规模不会涉及管制事项,但随着体系不断完竣,各项制度随之成立。完善其中每一项制度,均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成立规范化管制部,于此时显得颇为关键。其目的重在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并通过结合企业近况的主要内容,待急需投入的措施或政策予以执行。多项制度同期开展,伴随而来的是诸多问题的呈现,因此,管制部应针对问题的危害及严重性,待问题事项给予解决,以此高效提升内部系统安管力度。
3.2严抓基础内容管制行为
经多数企业实践内容表明,在提升力度的同时,体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措施得以加强,其应用目的也更为明显,雇员安全认知得以提升,各个层级的领导者也获得了责任感。具备优秀运作水准的企业,其基础内容并非不断加强人员管制行为,而是通过行为模式思考领导者的思想方针,运营轨道一般是由领导者所指定,而雇员仅是遵照条例的基本内容,去执行或是实施措施,其本身并无过错。只要依据详细的制度编定,并对不同级别和层次的人员或对象进行分析,而后根据内部系统评定基准执行集成式一体化考察,便可及时发掘到内部体系的近况问题。待雇员管制疑问,企业可参考如下内容:其一,快速建立审核基准,设定明确的奖罚条例,以此激励或是提升雇员的使命感。其二,多数研究人员透过内容实践,得出义务可加强企业待问题事项的详细定位,并更易实施与之对应的安全措施。
3.3加深风险评估印象
现如今,管制危害存在一定程度的潜在问题,这些问题无时不刻不对企业运营产生着危害及影响。潜在问题包含三个层面的主要内容,其一,危害内容并非刻意呈现,而是通过体系生成,逐步渗入内部系统,并通过系统诟病内容,从而对系统产生威胁或损害。其二,潜在问题等同风险事项,因此,不论雇员或是管制人员都应该针对风险评定方式有一个概况了解,以便危害发生,救治措施的及时执行。其三,通过实践措施内容,加强雇员及管制者待风险事项的印象观,其目的在于缩减问题危害等级,以便及时实施对应措施,降低危害延伸几率。评估即是预测、分析、探讨及总结事项或内容,以便更为准确的施以补救措施。
3.4开展具备安全意识的培养工作
首先,雇员应具备安全思想认知,针对雇员思想内容的教育,囊括三项重要方式:其一,单一思想认知教育。其二,通过部门制定安全方针,开展雇员基础常识教育工作。其三,以培训方式为引导,使雇员深入了解安全与生产之间的关联性。其次,雇员的法制内容教育,法制教育包揽四项方式:其一,运用专业培训手段,使雇员深入了解安全常识下的法制法规。其二,透过教育课程,使雇员明确内部劳动纪律。其三,劳动纪律作为基础,制定生产期奖惩制度规范。其四,使雇员明确与安全关联的国家刑法。并且,雇员理应具备安全技术知识,技术知识包括:其一,一般产线下技术常识。其二,一般安全措施下技术常识。其三,规范产线下卫生常识。其四,一定规范安全措施下技术常识。最后,雇员的安全技能教育,技能教育包含:其一,安全措施操纵技能。其二,安全措施防护技能。其三,安全措施应急技能。其四,安全措施避险技能。其五,安全措施救护技能,具体内容详见表1。
3.5营建企业文化底蕴
营建完善化的规章制度,透过经济内容献身说法。定期为雇员量身制定,可提升其素养的教育课程。内部体系构建党建体制,以此充分提升雇员思想水准。同时兼顾文化事项以及效益利润,以阶段性开展的知识项竞赛,来加深雇员的生产实践操作水平。连续违反三项规章制度的雇员,应予以开除。讲堂会议企业领导亲自讲解,企业文化内涵,并给予内涵内容,讲述企业发展至今所遇到的内部管制系统诟病,以此告知雇员安全常识对企业的重要性。通过不断进行完善的规章和制度,逐步建立起具有良好氛围的全新企业运行轨道。
3.6创新产线安全管制模式
管制模式种类丰富,碍于企业实质情境,不可一一进行实践,但是,如若不通过实践内容,确实无法准确了解到各项管制规范的具体功用。那么,首要明确规范的内容,以及应用基准,多数企业以预防隐患为主,那么选取防御性较强的规范,予以实行。其次,通过待危害事项的不断总结,运用自身的掌握经验,并借助内部载体,开展产线基础工作内容。最后,伴随着安全事项的深入,培训教育的重要性随之显露,将教育内容带入产线生产工作之中,并告知雇员经理论知识,开展自身工作内容,从而逐步建立企业内部安全体系的完整管制模式。
3.7隐患排除法加以云应用
批量施加隐患排除法,以此全面排减体制内部的系统隐患及弊端。企业生成问题需要较长的流程,期间可通过施以适当的隐患排除,缩减问题产生的危害范围。云应用法则既是针对隐患事项的整治,同时也是整改企业内部安全系统的重要措施。现阶段,大型企业应用该系统的范例众多。排除法于早期应用期间,其内容相较闭关经营十分类似,其核心均是针对系统内容的整改,但是,如今看来,排除法可是说是闭关经营的一个全面进化,其内容相较后者更为复杂,也更具深度,整改内容也更为完善。云应用排除法后,方案所达效果也更加符合企业管制规范。
4结束语
安全生产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永久主旨,适当地应用管制方法,能够使企业收获更高的经济收益。为保障雇员生命安全,创新内部系统安全管制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企业经营期间,领导者应根据现实需求,为企业不断注入新的营销理念,并同时阶段性的投入安全措施,以科学、规范的方式为雇员营建更为优质的生产条件。在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中,“管制”一词占据较大版面。大型企业,其内部空间管制相对复杂,但仍可根据其系统特性,待管制方法进行研讨、分析,并于后期基于管制对策。管制困惑经由管理弊端引发,可伴随对策措施的精确应用,待问题事项以逐步解决,并通过自身所获经验,及时给予隐患处以确凿的维护措施。
参考文献:
[1]胡晨光,张静,等.影响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培育的不利因素及对策研究[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7,15(01).
[2]樊东坡,程伟.现阶段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7,26(Z2).
[3]孟双龙.企业承包商员工安全环保培训教育存在问题及改进对策[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7,19(02).
[4]王泽成,张仁锋,李宛凝.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现状与对策[J].南方农机,2017,48(01).
[5]李永芳.铸造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SH铸造公司为例[J].会计师,2017,16(01).
[6]徐广义,李敏,等.浅谈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对策[J].化工管理,2017,13(02).
(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税收政策。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必须既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也要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对现有不够合理的经济结构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涉及到一系列的税收政策问题,例如,与转让土地使用权和房屋以及其他商品、原材料等货物有关的土地增值税、营业税、印花税,增值税的进项税额与销项税额的问题,同破产企业与被兼并企业有关的欠税问题和亏损结转的问题,兼并方或受让方按照国家引导的方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应给予的企业所得税鼓励问题,以及联营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的所得税重复征税问题等。与此同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破产清算是加速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举措,税收在原则上应该给予支持,但在实践中还必须注意防止“假破产,真逃债”,即一方面把债务包袱卸给国家,另一方面破产企业的原班人马和机器设备,却依旧交由别的企业整体接收的非法行为。
2、我国现行分税制体制中,对国有企业所得税,仍然按照企业隶属关系,将其收入分别划归中央和地方;对铁路、银行、保险部门的各种收入,也仍然沿用旧办法,全部按部门汇总缴纳给中央。这些办法,助长了在长期条块分割管理下所形成的“别人”的资产可以流入,“自己”的资产不得流出的错误思想,阻碍了存量资产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重组。
3、税收只有积极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特别是大力促进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才有不断增长的税源。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正是在于后者会比前者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对投资和再投资的税收鼓励政策。
结合我国在投资结构和投资税收优惠规定方面存在的问题,专家们提出的政策性建议主要有以下各点:1、从我国投资状况看,存在着宏观规模过大,微观结构失调,不符合产业政策等问题。从财政状况看,在连年赤字的条件下,平均每年用于投资的税收减免,仍然高达百亿元。因此,今后我国对投资的税收优惠,应该加强总额控制,引导企业增加自身投入。2、在优惠方式上,尽可能减少采用增列所得税税前列支和免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做法。3、鉴于我国科技还不够发达,中小企业居多的实际情况,在投资税收政策上,不仅要给高新技术企业以积极鼓励,而且还要给进行技术改造的企业以大力扶持;不仅要给使用新科技成果的企业以鼓励,还要给从事科技开发的科研单位以更多的支持。4、由于投资方向在地区和结构上存在一些失调,建议对在西部地区并且又是生产中所短缺的资源开发,诸如原油、煤炭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品等资源开发以及农牧业等的投资,给予应有的税收鼓励。5、消费与投资是关系到社会需求与供给的一对重要经济问题,从我国实际出发,对一些税收政策作出调整,以采取引导消费、鼓励投资的政策为佳。6、修改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减免税规定,建议以项目优先取代地域性倾斜的政策。7、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投资税收?呕菪问健=ㄒ槌钟械挠呕菟奥屎投ㄆ诩趺馑耙酝猓箍刹慰脊獾乃笆招糯囱悠谀伤埃⑺笆盏置庖约凹铀僬劬傻刃问健?nbsp;
(三)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鼓励政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同第一、二、三产业一样,也是一种产业,一种非常重要的产业。因此,税收政策应该积极鼓励科技发展,特别是要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化。专家们建议:1、根据国家有关科技立法,制订财税部门鼓励科技进步条例,使财税支持科技进步的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道路。2、税收鼓励应该遵守以下原则:服从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的原则;不使被鼓励者产生依赖性的原则;同等鼓励的原则;财政承受能力的原则。3、凡经财税机关会同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企业和单位,允许其建立科技准备金,以便专项用于研究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培训的需要。4、中间试验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鉴于其投资大,产品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商品产品,因此,应该考虑给予优惠。
(四)关于对外开放与税收政策。
1、关于涉外税收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我国涉外税收政策,是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而从无到有逐步形成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不完善之处,如:优惠项目、层次过多,范围过宽;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不平衡,向沿海倾斜;内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财政收入流失等。但这些可视为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成本。专家们认为看问题不能只看成本,而不看收益。比如,就税收优惠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来说,广东省的三个特区和众多的沿江城市是享受优惠最多的地区,也是生产力最活跃和收入增长最快的地区。从1993年起,该省的税收连续四年每年以100亿元的速度递增,增速居全国之首。所以,对两者的关系必须作辩证的分析。尽管如此,专家们认为对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对外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加强,总结经验,适当调整我国涉外税收政策。具体建议:(1)全面清理、归并现行涉外税收优惠政策,使优惠政策更为规范、高效、简明和统一;(2)由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倾斜,转向产业与区域相结合,以产业优惠为主的政策;(3)在优惠方式的选择上,可考虑将现行以直接优惠为主方式改为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方式相结?系亩嘀钟呕莘绞剑唬?)逐步理顺流转税的特殊规定,统一进出口税收政策;(5)完善地方税的优惠规定。
2、关于税收国民待遇问题。由于对国民待遇的理解不同,在财税界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国民待遇就是对外国人(包括外国法人,下同)给予本国人完全相同的待遇,因此国民待遇原则和涉外税收优惠政策是矛盾的,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就要取消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第二种观点认为,国民待遇是建立在非歧视原则基础上的,其基本含义是对外国人的待遇不应低于本国人,因而国民待遇原则与涉外税收优惠政策并不矛盾,国民待遇原则不排斥给予外国投资者高于内资企业的待遇。第三种观点认为,国民待遇与涉外税收优惠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二者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五)出口退税政策。
出口退税是指一个国家对出口商品退还其已征收的增值税,使出口商品不含流转税。实行出口退税政策,能够使本国货物以不含税价进入市场,既能达到增强竞争能力,促进出口的目的,又能增强比较利益的透明度,达到互利的目的。它实际上是一种消除出口商品岐视的经济政策,体现了公平贸易的原则。尽管现行出口退税政策存在一些矛盾,但我们不能“短视”,只盯住矛盾不放,而应积极加以完善。因此,专家们建议:1、遵循“规范、实效、简化、统一”的原则,逐步缩小退税率差异,体现公平待遇;尽可能缩短出口退税时间,减轻企业筹集困难;兼顾手续简便和监控严密,提高征纳效率;兼顾中央与地方利益,有利于退税政策的持久执行。2、按照全社会的增值税平均实际负担率,结合对某些差异的微调,确定一个退税率,定期公布执行,基本做到征多少退多少,使企业消除顾虑,放手经营。3、为了做
到退税的横向公平,建议将现行出口分别外贸与生产企业按照进价与销价(FOB)计算增值税改为一律按照进项金额计算增值税。4、结合调整出口退税率和统一退税计算方法,建议将企业的增值税负担归集于“不宜抵扣率”之中(不宜抵扣率等于法定税率减出口退税率)。这样做的好处,是企业负担明确,便于操作管理。5、用税法约束出口退税时间。可以考虑在申请单位办齐出口退税手续后2个月退还税款,逾期由税务机关承诺按银行贷款利率给予补偿。6、建立职责明确、审核有序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由日管机关负责审定出口退税的进项税金;出口退税必须在对企业的进项税金总额、出口收汇等凭征和应征税款额的严密审查以后进行。
二、关于完善税制问题:
(一)关于优化税制结构:
优化税制结构是指,符合一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需要的税制结构就是优化的税制结构。从世界各国税制来看,大多数发达国家实行以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征管手段相对落后,市场机制不健全,因而大都实行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
流转税具有征收面广、收入稳定、易于征管等特点。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对我国基本适用,但目前流转税比重大,所得税比重过小影响了双主体的形成。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当前应合理调整直接税与间接税之间的比例,逐步加大直接税在税收总额中的比重,逐渐形成以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结构。
(二)完善税种
1、关于完善增值税问题:
(1)征税范围问题。一些专家认为,我国现行增值税征税范围的优化,关键不是要不要扩大到劳务领域,而是在劳务领域覆盖到何种程度的问题。在操作上主张循序渐进,分步互位。但在具体征税范围的确定上,有不同看法。一种意见认为,鉴于征税范围的扩大对地方财政收入和增值税管理规范的影响,以及现有征管能力的制约,先期可考虑对增值税扣税链条影响较大。也便于操作实施的交通运输业和建筑安装业纳人征范围。另一种意见认为,当前应尽快将那些与货物交易密切相连,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关联度高,与增值税的规范操作抵触较大,管理上便于操作实施的劳务纳入征税范围。第三种意见认为,应将增值税的课税对象扩大到全部商品和劳务的销售,解决现行增值税“链条”中断,混合销售界定不清待难题。
(2)选型问题。关于这一问题,也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主张近期仍维持生产型增值税格局,因为它较好地体现了税收的财政原则、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消费型可视为增值税改革的长期目标。
第二种看法,主张改现行生产型增值税为收入型增值税,允许固定资产所含税金作为进项税金分年抵扣。
第三种看法认为,消费型增值税是我国增值税类型转换的目标模式,但根据我国目前的财政承受力,增值税类型的转换只能逐步过渡。当前,可以考虑将“消费型”增值税当成产业政策来利用,实行有限制的或定向的消费型增值税。具体设想是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高新技术、交通电力、能源等基础产业中采用“消费型”,将抵扣的资本物限定为技术、设备,旨在促进企业转换机制,并抑制投资扩张。转型期的收入缺口可以通过一些过渡性的安排予以缓解或弥补。比如,对固定资产的存量和增量可分别按年度分比例抵扣。对前者在规定的购置年限内允许部分抵扣,对后者一般当年抵扣的比例最低,往年逐步递增,直到全额抵扣。
(3)税率优化问题。第一,税率结构模式的选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强调增值税的“中性”原则,主张简并税率档次,认为单一税率结构可以有效消除“无税扣税”、“低税高扣”等弊端。一是维持当前的双税率格局,并且,双税率结构也符合世界潮流。第二,税率的量度调整。同世界上实行增值税国家比较,我国基本税率适度,可继续维持。但优惠税率有偏高之嫌,可考虑向下微调为11%。第三,弱化优惠税率累退性的技术手段。可以考虑在技术上设定一个征前扣除率(即基本税率与优惠税率的率差),同时在全部纳税环节统一执行一档基本税率。当国家在对适用优惠税率的纳税人征税时,除按照发票扣税外,再补扣一个设定的扣除率,从而保证抵扣和链条的完整,解决因优惠税率的应用而造成税负在纳税人之间转嫁的难题。
(4)增值税的管理问题。汉前增值税管理方面的矛盾突出,税收流失严重,必须加大增值税规范化管理的力度。其具体办法有,第一,改进和加强发票管理办法。第二,整顿和加强银行账户管理并实行增值税税金结算专户管理。第三,赋予税务机关在异常申报方面的核定征税权,制定转让定价和利息、费用分摊的专门规定。第四,改革现行增值税制度简化“三附表”的填报内容。建立税务机关辅导后再申报的纳税辅导制度。
2、关于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问题:
(1)纳税人的确定问题。一种意见认为,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应当遵循国际惯例,以法人为纳税人。另一种意见认为仅以法人为纳税人是涵盖不全的。所以统一后的所得税应称为“经营所得税”,凡有经营所得的企业、单位和组织,均视为纳税人。
(2)税率的确定问题。一种意见认为,比例税率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所得税率,它具有计算简便、透明度高和可促进企业公平竞争的优点,所以,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仍采用30%的比例税率。另一种意见认为,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可采用三种形式:一是比例税率,其税率可维持现有的33%或降至30%;二是三档累进税率;三是以比例税率为基本税率,制定三级超额累进的优惠税率,即10%、20%和30%。
(3)应税所得额的确定问题。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管理较乱,税基受侵蚀,税款流失严重。因此,要从多种途径探寻建立企业所得税会计的办法,如建立相对独立的由若干计税扣除标准组成的所得税会计制度,彻底消除企业财务制度对计税所得的影响,对实行计税工资办法的人员要有明确的界定,明确汇总纳税企业税前扣除项目的具体标准等。所以应同时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与企业财会制度完全分离的分行业税前扣除标准。
3、关于个人所得税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个人所得税已成为最具潜力、最有发展前途的税种之一。但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设计和征收管理都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影响着其功能的进一步发挥,需要加以完善。
第一,改进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设计。以“分类综合所得税”取代当前的“分类所得税”计征模式,可将之视为改革的目标。但这种税制模式操作比较复杂,征管成本过高,近期不宜实行。目前只能在“分类所得税”模式下对个人所得税制度进行改进。基本设想:一是改进对“工资、薪金所得”课税的费用扣除方法,实行费用扣除标准“指数化”,使费用扣除标准与物价指数挂钩,同时,按纳税人生活费用支出内容不同分别设置基础扣除,赡养扣除、特定支出扣除等项目,充分照顾不同纳税人家庭状况的差别,使税收负担更公平合理。二是
1 企业安全生产管制近况
现阶段,碍于越加严峻的生产形势,诸多应对措施被重提议案,其中,便包括隐患排除法,作为高效安全对策,该方法印证了工作前期准备的关键作用。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生产制造业的年均事故率可占整体企业的63.5%,这说明了每年都有数以万计厂内人员因工作原因负伤或致死。经常性于企业发生的灾害事故,对社会现象会引起极为不利的影响。一部分原因是企业因自身发展趋势所致,生成较为落后的管制系统,体制的不完善,引发体系崩塌事故,并造成内部雇员身心遭受极大创伤。而另一部分原因则来源于雇员本身,因过于怠慢自身工作内容,造成安全管制意识的遗失,导致灾害事故频发于企业生产内部体系。为此,为改善事态的衍生局势,企业高层应校正内部管制系统,树立公正、合理的楷模姿态,以此来激励社会上依旧存在的缺乏系统性管制行为的以生产为中心的濒危企业。
2 安全生产管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隐患及弊端
2.1 缺失安全生产管制的责任感
生产管制行为需要充分理解其根本内涵,源于其内容具备一定的特性。作为高端工作规范,管制人员首要明确自身的工作态度,待工作实质事项应予以职责补充,以此加深与雇员之间的羁绊,仅有通过拉近企业与雇员的心理距离,才更方便实施对应政策,或是弥补措施。但是,作为企业内部系统运营的核心,由安全生产事项所引发的问题屡屡呈现。当下,一部分企业仍然存在安全管制不当,或是其他管制事项映现的问题,主要源于内部系统生产管制行为缺乏规范,并且责任事项落实不到位所致。而另一部分企业则不具备风险评估的基础能力,致使内部系统由原有生产规范,逐步演变至遗失主控制权。而企业雇员不具备基础素养,待安全生产事项的自我意识较差,造成企业安全管制事项呈现停泄。
2.2 安管生产事项引发经济危机
风险事项的预测,作为企业前期运营基本准则,其重要性同期紧密关联着系统评估。因此,通常一些大型企业改善内部运营近况的方式,均是采取风险评估,便可恢复自身运营水准,但是,此项方法却仅针对少数大型生产企业的内部管制系统。由于,大型生产企业营销方式较为成熟,因此,诸多细小问题均无法对其产生较大危害。而中小微型企业却与之产生较大差异,源于内部体系尚待完善,在缺失水平管制行为的前提下,较易引发因生产事项所造成的安管隐患。07-09年金融海啸映现,诸多企业频临倒闭,其中尤为08年最为严峻,众多大型生产企业因自身管制不利,造成巨额亏损,许多企业迫于局势所需,改由政府接管,这场金融风暴持续三年,所引发的安全管制问题,非常值得后人深思。
2.3 企业生产管制认知较差
碍于部分雇员具备意识诟病,其思想认知的不充分,引发出大量生产设备停车事故。而其中,也存在依靠自身工作经验无法解决的工作隐患问题。停车违章不仅会造成生产体系的整体崩塌,同期亦会带来诸多安全影响,生产措施缺失调理是一方面内容,而另一方面则因规章制定不具表率所致。雇员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被动应对自身的工作内容,其根本问题源于企业内部系统缺乏管控行为。其中,部分指定条例等同书面内容,缺乏实质应用的相关经验。而另一部分,则是企业以口头的方式应对雇员,无法及时、准确的进行措施落实,不仅会造成问题层面扩大,同时也会使问题的危害性得以延伸。另外,因企业缺失一定力度的管制能力,所引发的危害现象数不胜数。政府与个人共同经管的企业更是如此,制定的双项管制内容,仅能执行书面的少数部分,而待安全事项的各项内容却视若无睹,最终引发内部滚至隐患,以及安全问题的呈现。
2.4 企业雇员基础素养较低
缺失监管体系的企业,其问题呈现多项化,单一问题引发的负面现象频现于生产现场,但是,自然形成的管制系统同样缺失一定程度的运用規范,其问题同样呈现多面化。伴随科技的快速发展,车间内部现场的维护措施得以妥善衍生,为高效维护现场的生产设备,研究人员制定三项具体管制内容,并将生产体系分为三大类,高端类别、中端类别和底端类别的生产设备,其中,多数企业所用设备介于中端及底端两个体系之间,但是,在体系逐渐完善的当下,雇员自身问题明显增加,一部分企业管理者和雇员拥有共同的盲目思想,其内容主要源于设备的快速进步,认为单一运用精良系生产设备,便可充分保障体系的生产与制造具备高效的安全规范,并且会严重降低安全危害的生成,但是,正是这样的思想往往才是导致危害事故的最终原因。
2.5 安全文化所引发的生产管制诟病
将具体的管制事项进行虚化,通常是多数企业的一项诟病,针对雇员培训内容的忽视,或是实质开展培训,却将内容软化,待实质运用期间,缺乏现场实践经验,至此造成了管制文化内容呈现保守态势。安全文化是一家企业经营至今,通过对自身隐患问题内容的不断总结与探索,进而生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内部架构较为复杂,并且缺乏与安全内容所对应的警示标语,因此,任雇员再优秀亦无法将其内容应用实质,内部体系仅有极少人员通晓其根本意义。当下,标准氛围的安全文化较难形成,而企业内部的雇员亦十分欠缺安全认知。在这样的局面之下,企业较难执行具备一定规范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以及准确、可靠的操纵规范。
2.6 过分轻视培训力度
培训具备一定的目的性,但是,却仅有少数企业知晓问题的重要性。部分具备一定生产经验的雇员,通常会自然生成强势心理,严重扭曲现场操作事实,因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并通晓多种工种的工作内容以及要点,便认为企业开展培训事项,为具备合理依据,以及与之对应的必要性。或是,近年来,学历水平及文化层次较高的企业人才进驻较多,而企业自然生成的逆向心理,认为投资培训内容,仅会严重浪费收入及利益,能省便省,因此,便随之减少了企业入职体系的三项重要标准,并将培训及教育内容予以弱化。
2.7 安全措施投入力度不足
经历过内容改版的企业,便保留了一部分短时间内无法察觉到的安全隐患,管制部的精减将是企业经营至今,最为关键的一项重要问题,而此项问题将会因企业内部重要体系的遗失,而不断扩大自身的危害范围,首先,其问题处体现于雇员,因多数企业安管部雇员,同时掌管多项部门内容,因此,在雇员身兼数职之余,便再无精力进行安全内容的监管,而安全项的遗失,将同期严重影响到岗位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主要体现于管制所用资金的投入情况,不论大中型或是小微型企业都具有资金事项的保守想法,尽量在运营期间降低成本投入,已逐步成为当下企业的固有思想。想法生成的主要原因是,多数企业认定安全事项不值得大量资金投入其中,因为,危害内容并不会频频发生,而是阶段式产生,那么,仅需当危害到来,进行资金投入便可。但是,随着危害事项的到来,原本单纯的一项问题将会延伸至严峻。
3 安全生产管制工作存在主要问题隐患及弊端的对应整改措施研究
3.1 严格落实内部体系安全生产义务
生产进程中,管制问题引发危害十分严峻,因此,基于生产管制问题,为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应优先针对问题对应点进行详细探讨,并通过问题重点,进而制定相关管制措施,以此保障内部系统运营安全标准。严格贯彻生产系统根源理念,并随之加强落实管制义务基本轨制。企业初设规模不会涉及管制事项,但随着体系不断完竣,各项制度随之成立。完善其中每一项制度,均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成立规范化管制部,于此时显得颇为关键。其目的重在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并通过结合企业近况的主要内容,待急需投入的措施或政策予以执行。多项制度同期开展,伴随而来的是诸多问题的呈现,因此,管制部应针对问题的危害及严重性,待问题事项给予解决,以此高效提升内部系统安管力度。
3.2 严抓基础内容管制行为
经多数企业实践内容表明,在提升力度的同时,体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措施得以加强,其应用目的也更为明显,雇员安全认知得以提升,各个层级的领导者也获得了责任感。具备优秀运作水准的企业,其基础内容并非不断加强人员管制行为,而是通过行为模式思考领导者的思想方针,运营轨道一般是由领导者所指定,而雇员仅是遵照条例的基本内容,去执行或是实施措施,其本身并无过错。只要依据详细的制度编定,并对不同级别和层次的人员或对象进行分析,而后根据内部系统评定基准执行集成式一体化考察,便可及时发掘到内部体系的近况问题。待雇员管制疑问,企业可参考如下内容:其一,快速建立审核基准,设定明确的奖罚条例,以此激励或是提升雇员的使命感。其二,多数研究人员透过内容实践,得出义务可加强企业待问题事项的详细定位,并更易实施与之对应的安全措施。
3.3 加深风险评估印象
现如今,管制危害存在一定程度的潜在问题,这些问题无时不刻不对企业运营产生着危害及影响。潜在问题包含三个层面的主要内容,其一,危害内容并非刻意呈现,而是通过体系生成,逐步渗入内部系统,并通过系统诟病内容,从而对系统产生威胁或损害。其二,潜在问题等同风险事项,因此,不论雇员或是管制人员都应该针对风险评定方式有一个概况了解,以便危害发生,救治措施的及时执行。其三,通过实践措施内容,加强雇员及管制者待风险事项的印象观,其目的在于缩减问题危害等级,以便及时实施对应措施,降低危害延伸几率。评估即是预测、分析、探讨及总结事项或内容,以便更为准确的施以补救措施。
3.4 开展具备安全意识的培养工作
首先,雇员应具备安全思想认知,针对雇员思想内容的教育,囊括三项重要方式:其一,单一思想认知教育。其二,通过部门制定安全方针,开展雇员基础常识教育工作。其三,以培训方式为引导,使雇员深入了解安全与生产之间的关联性。其次,雇员的法制内容教育,法制教育包揽四项方式:其一,运用专业培训手段,使雇员深入了解安全常识下的法制法规。其二,透过教育课程,使雇员明确内部劳动纪律。其三,劳动纪律作为基础,制定生产期奖惩制度规范。其四,使雇员明确与安全关联的国家刑法。并且,雇员理应具备安全技术知识,技术知识包括:其一,一般产线下技术常识。其二,一般安全措施下技术常识。其三,规范产线下卫生常识。其四,一定规范安全措施下技术常识。最后,雇员的安全技能教育,技能教育包含:其一,安全措施操纵技能。其二,安全措施防护技能。其三,安全措施應急技能。其四,安全措施避险技能。其五,安全措施救护技能,具体内容详见表1。
3.5 营建企业文化底蕴
营建完善化的规章制度,透过经济内容献身说法。定期为雇员量身制定,可提升其素养的教育课程。内部体系构建党建体制,以此充分提升雇员思想水准。同时兼顾文化事项以及效益利润,以阶段性开展的知识项竞赛,来加深雇员的生产实践操作水平。连续违反三项规章制度的雇员,应予以开除。讲堂会议企业领导亲自讲解,企业文化内涵,并给予内涵内容,讲述企业发展至今所遇到的内部管制系统诟病,以此告知雇员安全常识对企业的重要性。通过不断进行完善的规章和制度,逐步建立起具有良好氛围的全新企业运行轨道。
3.6 创新产线安全管制模式
管制模式种类丰富,碍于企业实质情境,不可一一进行实践,但是,如若不通过实践内容,确实无法准确了解到各项管制规范的具体功用。那么,首要明确规范的内容,以及应用基准,多数企业以预防隐患为主,那么选取防御性较强的规范,予以实行。其次,通过待危害事项的不断总结,运用自身的掌握经验,并借助内部载体,开展产线基础工作内容。最后,伴随着安全事项的深入,培训教育的重要性随之显露,将教育内容带入产线生产工作之中,并告知雇员经理论知识,开展自身工作内容,从而逐步建立企业内部安全体系的完整管制模式。
3.7 隐患排除法加以云应用
批量施加隐患排除法,以此全面排减体制内部的系统隐患及弊端。企业生成问题需要较长的流程,期间可通过施以适当的隐患排除,缩减问题产生的危害范围。云应用法则既是针对隐患事项的整治,同时也是整改企业内部安全系统的重要措施。现阶段,大型企业应用该系统的范例众多。排除法于早期应用期间,其内容相较闭关经营十分类似,其核心均是针对系统内容的整改,但是,如今看来,排除法可是说是闭关经营的一个全面进化,其内容相较后者更為复杂,也更具深度,整改内容也更为完善。云应用排除法后,方案所达效果也更加符合企业管制规范。
4 结束语
安全生产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永久主旨,适当地应用管制方法,能够使企业收获更高的经济收益。为保障雇员生命安全,创新内部系统安全管制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企业经营期间,领导者应根据现实需求,为企业不断注入新的营销理念,并同时阶段性的投入安全措施,以科学、规范的方式为雇员营建更为优质的生产条件。在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中,“管制”一词占据较大版面。大型企业,其内部空间管制相对复杂,但仍可根据其系统特性,待管制方法进行研讨、分析,并于后期基于管制对策。管制困惑经由管理弊端引发,可伴随对策措施的精确应用,待问题事项以逐步解决,并通过自身所获经验,及时给予隐患处以确凿的维护措施。
参考文献:
[1]胡晨光,张静,等.影响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培育的不利因素及对策研究[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7,15(01).
[2]樊东坡,程伟.现阶段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7,26(Z2).
[3]孟双龙.企业承包商员工安全环保培训教育存在问题及改进对策[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7,19(02).
[4]王泽成,张仁锋,李宛凝.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现状与对策[J].南方农机,2017,48(01).
[5]李永芳.铸造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SH铸造公司为例[J].会计师,2017,16(01).
过去十余年持续观察思考并完成收录进本书的几十篇论文报告,原因只有一点:新时期中国经济追赶提速在开放宏观经济与政策领域提出许多具有认知挑战性的新现象与新问题,使任何愿意寻求理解的经济学人都难以无动于衷,一旦有机会思考与研究便欲罢不能。 一
晚近十余年中国开放宏观经济表现非同寻常。宏观经济在走出世纪之交通货紧缩后,2003年-2007年持续五年以超过两位数增速扩张,年均增速达到11.7%高位。更为独特之处在于,我国宏观经济一反早先时期高增长通常面临本币持续贬值压力的扩张形态,稳定呈现出经济高增长伴随实际汇率升值的新格局。中国经济增长第一次出现以美元衡量增速大大快于本币增速、名义追赶增速超过实际追赶增速的形势。
数据显示,1979年-2002年人民币衡量GDP实际年均增速约为9.6%,考虑GDP平减指数名义年均增速约为15.7%,然而由于同期人民币汇率从1美元兑1.58元人民币贬值到8.28元人民币,美元衡量经济总量年均增速约为7.97%。2003年-2013年发生实质性转变:本币GDP实际年均增速10.5%,名义GDP年均增速为15.4%,但是同期美元衡量GDP年均增速达到18.89%,是早先时期同一增速指标的2.36倍。现价美元衡量GDP总量从1978年0.23万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1.45万亿美元 ,24年增量为1.22万亿美元。2003年-2013年现价美元GDP从1.64万亿美元增加到9.25万亿美元,10年增量为7.61万亿美元。 《大国追赶的经济学观察》
——理解中国开放宏观经济
(2003-2013)上册
卢锋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将于 2014 年 4 月 19 日出版)
中国经济追赶提速成为新时期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的最重要因素。美国金融危机前后,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同时在工业增加值、国民储蓄、资本形成、外汇储备规模等宏观经济指标上跃居第一。与2005年前后2020年人均美元收入将达到3000美元推测观点不同,2013年用汇率衡量我国人均美元收入已超过6000美元,2020年可能会达到早先预测量的4倍。据IMF全球数据库信息估算,2000年-2005年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量贡献为8%,2005年-2010年提升到21%,据估计这一贡献率在2010年-2015年可能会达到25%-30%。2003年-2012年用美元衡量中国GDP年均增速比美国高出13.8%,如不出特别意外中国经济总量将在未来十年内超过美国,比2003年发表的著名“金砖四国”报告预测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时点提前约20年。
中国经济追赶加速不仅是21世纪初年世界经济史最重要事件,也是理解当今中国经济政治、国际关系以至社会生活演变的最重要经验背景。无论是中美新型大国对话广度深度加大与频次提升,还是周边经济政治关系发展与矛盾发酵;无论是中国消费者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和纽约第五大道扫货成“招牌现象”,还是中国企业在非洲以及世界各地投资飙升引发全球热议;无论是国内PM2.5和排放污染压力困扰加剧,还是电视军事节目和网络军迷人数大幅增长;又无论是2009年铁矿石谈判陷入僵局与力拓公司案件东窗事发,还是近年NBA前明星马布里成为北京金隅队“政委”并拥有无数北京球迷粉丝,这些似乎不相干的现象其实跟中国经济追赶这一基本事实有直接和间接联系。
中国经济追赶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派生新的矛盾与张力,在开放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方面带来一系列始料不及的全新问题与挑战。回望过去十多年宏观经济史,当经济追赶与“胡温景气”依照其自身逻辑在2003年逐步展开时,上述矛盾张力开始通过短期宏观经济失衡现象表现出来:瓶颈部门紧张,通胀压力渐起,投资与出口双双高增长使总需求增速偏快,货币信贷与房地产等行业超常扩张提示经济过热风险。世纪之交多年景气低迷背景,使2003年快速展开的开放宏观景气与通胀压力平添几分突兀,“非典”冲击与围绕央行121文件房地产调控政策争论使得如何判断当时经济形势更显扑朔迷离。
当宏观经济偏快偏热判断到2003年底逐步形成共识,信贷、货币、供地、投资等紧缩宏调政策渐次推出,其中针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部门投资管制政策在新一轮宏调政策中作用尤为引人注目。虽然宏观经济运行某些关键指标在2004年初提示上年紧缩政策已初见成效,2004年一季度钢铁投资以及总投资同比增长率仍在增长,推动政府出台以暂时冻结建设用地供应、查处铁本事件为标志的更为强势宏调风暴。宏观经济后续运行经历2007年前后新一轮通胀、2008年-2010年大幅V型波动以及2011年以来增速减缓调整,宏调政策取向经历紧缩、刺激、紧缩、稳增长多轮转换调整,不过2003年-2004年宏调实践意义深远,尤其是2004年宏调风暴呈现的宏调工具多样化与产业政策宏调化特点,在随后一段时期相对稳定地延续下来。 二
新时期开放宏观经济与政策领域的诸多新现象、新问题和新矛盾,引发学界和媒体空前关注和讨论。如怎样理解消费率下降与投资率上升现象及其与收入分配关系?如何解释前所未有的外部顺差现象以及如何看待汇率及各种结构因素作用?我国独特土地制度对于宏观经济运行有何影响?外汇储备规模空前增长原因何在?什么是社会融资结构快速变化和影子银行扩张的驱动原因?新时期通货膨胀的货币扩张机制与物价表现有何特点?如何看待扩大就业政策与“民工荒”之间关系?如何理解和评估4万亿一揽子刺激政策?如何有序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由于中国开放经济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以及国内外学术与信息交流扩大加强,有关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争论引发越来越多国外学界和业内人士关注,越来越成为全球范围议题。
可以把有关新时期开放宏观经济错综复杂的探讨争论归结为三方面相互联系的问题:一是在外部关系方面如何看待汇率与外需;二是在内部增长机制方面如何看待投资和内需;三是在政策方面如何看待产能过剩与产业政策宏调化。考察流行观点对上述三位一体问题的认知特点及内在联系,有助于梳理揭示主流宏观经济分析模式以及宏调政策的逻辑结构,为在反思厘清主流认识结构基础上加深理解我国新时期开放宏观经济规律提供启示。
首先是汇率升值问题引发最为热烈争议。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提速及相对发达国家持续追赶,逐步对人民币汇率引入升值压力。虽然90年代末东亚金融危机引发贬值预期暂时抑制人民币升值趋势,新世纪初年危机化解后我国可贸易部门生产率追赶累积效应加大本币升值压力,表现为2003年开放景气增长展开同时贸易和资本账户双顺差快速扩大。由于种种原因,在是否重回1994年汇改确立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问题上产生争议,汇率政策在2005年7月汇改前盯住美元,此后央行意在释放汇率升值压力举措仍困难重重。国内经济学界和媒体就汇率政策展开讨论,同时吸引国际广泛关注评论,成为中国单个经济政策在全球曝光最为广泛深入的议题。
虽然我国早在1994年已确立有管理浮动汇率制,新时期容纳升值趋势仍面临多方质疑。美欧呼吁人民币升值诉求引入政治敏感因素,货币战争观点和阴谋论在社会上一度流行对必要政策调整产生制约作用。研究人员阐述人民币升值不能解决美国问题,强调增加外汇储备好处多多,或认为货币升值不能调节贸易失衡,这些观点本身有学术探讨意义,然而在特定语境下也会增添汇率政策调整复杂性和困难。从国内宏观经济角度看,质疑升值论能相当程度影响政策,分析逻辑其实仍建立在假设汇率升值对顺差具有调节作用基础上,使决策层担心升值抑制经济增速并对就业带来不利影响,“稳定汇率是为了保就业”成为质疑汇率的潜在最有力理由。就宏观经济分析与政策选择而言,汇率问题争议实质在于如何看待内需增长能力。换言之,严肃的升值怀疑论在逻辑上应以某种形式总需求不足特别是内需不足隐含判断为基础。
其次是如何看待国内投资的争论。内需由消费和投资组成,我国消费增长其实相当快,然而伴随储蓄率提升投资增长更快,评估内需关键在于如何看待投资。从经济学说史上不同学派经济发展理论看,或从近现代不同国家工业化城市化高速推进阶段投资率峰值动态提升角度看,一国经济高增长时期伴随高投资总体上属于合规律现象。然而在我国特定体制转型背景下,高投资伴随宏观经济偏热,尤其是较多领域政府主导投资存在各种弊端,另外大国投资发力加剧环保压力,如何看待高投资成为宏观分析争论焦点。
高投资现象受到各种质疑。流行观点有时将投资驱动看作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症结所在,甚至认为高投资是“自掘坟墓”。这类批评在具体场合可能是针对政府过多干预投资现象,或强调利率、环境、土地等方面价格扭曲导致投资效率低下,这类批评观点具有合理性。不过质疑观点有时也会发展为简单否定高投资,主张依赖消费的增长模式。国外一些专家机构评论中国经济特别偏好消费增长模式。如有外国著名投行专家多年孜孜不倦地呼吁“中国应把经济增长的侧重点转向消费”,宣扬“消费型中国方能持续发展”,最近更倡导“现在是美中两国互换身份的时候了:美国应该将重点从消费转向制造,中国则相反”。这类观点其实有待商榷。
质疑投资与质疑升值似乎互不关联,其实二者隐含联系。质疑汇率升值论观点潜在假设我国内需不足,这与我国投资和消费双双快速增长事实并不一致。然而如果我国投资不仅存在体制扭曲等可以通过深化改革加以矫正的问题,而是高投资自身注定不合理,那么内需不足与出口优先就得到逻辑支持,升值怀疑论顺理成章获得依据。因而,简单否定高投资客观上会与升值怀疑论联手结盟,又通过极具特色的产能过剩分析范式为中国式宏调解决方案做潜在逻辑铺垫。
最后是如何看待产能过剩与中国式宏调。经济分析的产能过剩概念,原意主要指工业部门产能利用率偏低或闲置率偏高。市场经济下不同部门在进入壁垒、竞争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合理产能利用率标准不同,宏观经济周期运行不同阶段产能利用率会顺周期变动,另外开放经济成长过程定行业由于比较优势变化发生退出转移也会伴随产能过剩,因而产能过剩是竞争性市场环境下常态性现象。除了重要行业一次性退出调整伴随产能过剩或需产业政策适当救助,产能过剩作为一种市场竞争现象主要应通过市场机制加以调节化解。不同于在总量指标基础上定义的“GDP缺口”属于常规宏观分析概念,局部范围或特定行业产能过剩对宏观分析仅有辅意义。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盛行体制性短缺而罕见产能过剩。世纪之交通货紧缩与国企改革伴随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压力加大,从产能过剩角度解释当时通货紧缩成为一种重要观点,此后产能过剩成为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一个常用概念,并对政府有关部门实施干预投资政策提供较多分析支持。观察新时期宏调情况,宏调部门可以借助产能过剩分析逻辑,从不同方向干预社会投资。在宏观经济不景气与产能利用率偏低时,宏调部门在加大政府直接投资力度同时,仍可能会基于“过去高速投资带来产能过剩”的分析逻辑抑制特定行业的社会投资。在经济偏热通胀阶段,又可能基于高投资将导致未来产能过剩判断打压某些部门投资。在宏观经济周期运行不同阶段,产能过剩命题可能左右逢源为产业政策宏调化干预与宏调工具多样化选择提供分析支持。这一背景下,如何看待产能过剩概念在宏观经济分析中作用,如何认识市场机制与产业政策调节产能过剩功能,宏调部门以产能过剩为名干预企业投资是否合理,成为宏观经济和政策分析的争议问题。
对于上述三方面问题,人们在相关讨论中可能认同不同观点与采取不同立场,然而有关这些问题的流行或主流观点客观存在隐性联系从而形成三位一体命题。部分源自对世纪之交通货紧缩短期特例的深刻印象,我们对总需求特别是内需增长信心不足,过于强调汇率稳定保外需,结果在生产率追赶背景下引入汇率动态低估。新时期宏观经济实际总体特点是投资高增长和总需求较快扩张,总需求不足观点与基本经验事实其实不符,然而质疑高投资客观具有质疑内需可靠性含义,从而间接迂回地为汇率浮动怀疑论提供支持。我国高投资现象背后确有扭曲因素,亟须通过深化改革搞对价格并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加以矫正,然而简单否定高投资,或侧重从产能过剩角度批评高投资,则为利用过多产业政策管制投资提供了依据。
可见流行观点包含几个相互联系命题:高投资导致产能过剩不可持续,需用产业-宏调政策管制投资加以纠正管制;由于内需不可靠与总需求不足,因而外需作用极为关键;稳定汇率避免升值是争取外需保增长必要条件。这个三位一体命题构成的闭合性推论链条,成为一段时期宏观经济分析和宏调政策设计的隐含逻辑结构。反思探讨这个逻辑结构合理因素与偏颇局限,有助于全面认识新时期我国开放宏观经济运行的真实机制与内在规律。 三
本书内容是在观察新时期我国开放宏观经济基本事实特征,以及参与宏观经济和政策讨论过程中探讨形成的。为便于读者了解和批评,可将主要内容归结为十点看法。
第一,长期不缺总需求。现代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句话:长期经济增长由潜在供给能力决定,短期经济波动由总需求变动决定,宏观政策调节总需求使之接近潜在总供给。分析短期宏观形势无疑需高度重视总需求变动,然而经济长期增长趋势由供给面因素决定,总需求不再是基本约束条件。潜在供给扩张由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制度调整在内的社会生产函数结构因素所决定,中国经济发展以其特有转型内涵凸显制度创新的关键意义。农村改革一举解决困扰计划经济几十年的温饱问题,特区开放利用全球化产品内分工时代条件搞活经济很快收效,世纪之交改革开放重大突破奠定新世纪初年开放景气基础。经济长期增长根本源泉在于通过深化改革并助推社会生产函数结构变化提升潜在供给能力,而不能只靠密集出手与频繁变更政府宏观调控。
第二,汇率升值趋势是生产率追赶内在要求,我国转型环境下人民币先贬后升具有规律性。我国对外开放最初十几年,可贸易部门生产率相对追赶不明显,加上要消化计划时期汇率高估和价格管制扭曲,人民币呈现间歇性贬值趋势。近20年来我国可贸易部门生产率追赶逐步发力,通过巴拉萨效应派生人民币长期升值趋势。全面考察生产率追赶阶段性变化、开放早期汇率高估初始条件、不同阶段经济内外环境变化特定因素,人民币汇率先贬后升趋势是一个中国特色的巴拉萨效应故事。新时期我国经济实践经验表明,中国作为大型开放经济体,通过深化改革搞对汇率这个开放经济最基本价格对宏观经济具有全局性意义。忽视这个规律要求,过于强调汇率稳定会导致汇率动态低估,客观上不利于开放市场经济结构调整即宏观经济稳定。 《大国追赶的经济学观察》
——理解中国开放宏观经济
(2003-2013)下册
卢锋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将于 2014 年 4 月 19 日出版)
第三,要重视发挥城市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城市化规律首先表现为城市以其特有集聚与规模效应持续提升经济供给面效率,同时城市化所集聚的非农产业以其更高收入需求弹性创造源源不断的需求增长点。城市化转型期无疑应高度重视农业增长、农村繁荣、农民福利等“三农”问题,发挥农业对大国经济发展的特有支持作用,然而应立足于通过推进城市化、工业化为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创造条件,而不宜预期农民长期滞留农村与农民工年老返乡来回避和延缓城市化进程。因而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与农地制度改革,突破计划经济城乡分割体制这两个最后堡垒,在财产、居住和择业方面赋予农民充分公民权。要全面理解农业部门的经济属性,防范落入农业补贴保护体制陷阱并妨碍实现完善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第四,我国高投资现象具有合规律性,但亟须深化改革,消除影响投资的体制扭曲因素。投资放弃部分收入现期消费,然而能创造更多收入支持未来更高水平消费,因而投资与消费并非对立。不同国家合理投资率取决经济发展阶段、人口结构等条件,不存在绝对标准。如同发育长个的年轻人饭量较大,快速增长阶段经济体投资率较高合乎规律。我国现阶段有能力利用自身高储蓄推动高投资,是经济能够较快追赶并逐步收敛的关键条件。但是同时要看到,由于体制转型尚未完成,我国高投资存在多方面问题。如土地、汇率等要素价格扭曲刺激投资过度冲动,政府过多直接干预,另外大国高投资加剧排放压力提出增长与环保目标之间取舍难题。评估投资根本指标是效率而非速度。投资如受机制与价格扭曲支配即便低速增长也不可取,如能消除扭曲并保证真实回报高于真实成本则较高投资也无妨。关键是要深化改革、搞对价格、扩大准入、减少管制,并在此基础上让市场决定均衡水平投资。
第五,开放发展破解大国就业转型难题。中国经济发展承载将几亿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岗位就业的艰巨使命。上世纪末国企改革突破使得计划体制隐性失业明显化,出现下岗失业压力急剧增加的严峻形势。世纪之交改革开放突破与宏观通缩孕育新世纪初年经济强劲增长,推动就业转型取得多方面进展。2003年-2012年我国非农就业增加1.43亿,农民工总数增加约9460万,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比从49.1%下降到33.6%,涵盖下岗人员的调整城镇失业率从上世纪末超过8%逐步下降到近年4%上下水平。正式职工工资持续上升同时,农民工工资在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作用下快速增长,并持续出现“民工荒”现象。劳动力市场多年 “量价齐增”,意味着世纪之交严重失业压力形势已逐步发生实质性缓解和改观,就业政策从侧重数量扩张朝“数量与质量、速度与结构”并重方向调整。
第六,外部顺差失衡提供新鲜经验教训。如何应对各类冲击维持开放宏观经济大致均衡是政策管理面临的难题之一。过去十余年我国开放宏观经济经历冲击类型与早先时期比较发生重要变化。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宏观失衡较多表现为短期货币和总需求扩张过快引发通胀,实际汇率被动升值销蚀外部竞争力并引入国际收支逆差压力,最后不得不实施对外贬值和对内紧缩组合措施加以调整。新时期出现顺差失衡:在可贸易部门生产率追赶提速背景下,盯住汇率制伴随汇率动态低估和外部竞争力“徒长”,“双顺差”扩大通过外汇储备资产过量积累导致央行资产负债表被动过度扩张,并为国内经济增速过快与偏热失衡提供货币条件。需要加快推进汇率与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好发挥价格杠杆对宏观经济调节作用,才能更好防范与治理经济快速追赶时期开放宏观经济失衡。
第七,大国生产率追赶阶段更需防范资产泡沫风险。在生产率追赶背景下,新时期通货膨胀的物价表现有一个新特点,就是在常规流量物价指数(如CPI或GDP平减指数等)上涨同时资产价格(如房地产价格等)更是间歇性飙升。月度CPI同比增长率2008年一季度曾超过8%,约一半年份GDP平减指数增幅在6.7%-7.8%较高位波动。然而通胀压力更大程度表现为资产价格飙升。如上证指数曾经从2006年初1300点飙升到2007年10月6250点,商品房平均价格则在近十年增长好几倍。物价上涨结构特点与可贸易部门生产率追赶有关:由于生产率追赶比较集中在工业制造部门,这部分物品供给较高弹性会抑制流量产出价格上涨,但这使得某些供给弹性较小部门(如农产品)以及某些资产承受更大价格上涨压力。在通胀环境下不同流量和存量物品价格上涨幅度与各自供给弹性大小成反比,现阶段我国可贸易部门生产率较快追赶使流量物品价格上涨受到限制,货币过度扩张更容易引发资产价格泡沫与相应金融风险。
第八,我国贸易条件变化特点显示增长太快不划算。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贸易条件在波动中呈现显著下降趋势。除2009年外,2001年-2010年中国贸易条件持续下降,累计降幅23%,年均下降约2个百分点。同时经验证据显示,我国贸易条件短期变动与国内宏观经济涨落存在显著关联,即货币和总需求扩张偏快会加剧贸易条件恶化,反之也然。
具体联系机制表现为,货币与总需求扩张导致进口数量上升,又通过“增量超级大国效应”推动进口价格相对上涨与贸易条件恶化。经济增长本来受到“过犹不及”均衡规律制约,贸易条件与宏观涨落之间联系进一步提示经济增长太快不划算。我国在经济最为快速追赶阶段难以完全避免贸易条件不利变化,然而宏调政策应力求防范扩张过快通过贸易条件加剧恶化。
第九,金融部门内部改革与外部开放需统筹兼顾有序推进。用汇率折算美元衡量的我国储蓄规模已相当美国两倍多,如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升金融系统配置国民储蓄效率,无疑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关键问题。我国现阶段金融系统改革与开放,大体可分为汇率与利率市场化价格改革、银行与金融机构放松准入并加强监管改革、资本账户扩大开放、人民币逐步承担国际货币职能等方面内容。新时期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开放面临几方面新挑战:一是汇率升值趋势使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在认识与利益上面临新困难;二是过多采用数量性调控工具导致金融抑制有增无减并给金融改革造成新矛盾;三是危机后美欧零利率政策与我国比较正常利率水平发生“常态性差异”对资本项开放构成新约束。直面现实新挑战,我国应将国内金融改革置于优先位置,同时稳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并顺其自然地积极呼应人民币国际化需求。
第十,需深化改革以建构与开放型市场经济机制兼容一致的科学宏调体制。新时期政府重视加强与改善宏观调控并取得成效,然而总体看仍不同程度存在宏观调控对象过宽、工具过泛、部门过多、随意性过大等方面问题。宏调政策与体制不完善相互影响与支持,不利于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实践经验表明,针对特定宏观经济形势选择具体宏调举措属于短期技术性问题,然而宏调规则与对象范围的界定和宏调干预手段的选择,则在经济运行层面界定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真实边界关系,因而具有体制性和长期性含义。
关键词:创新型;二三分段;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7-107-02
“三二分段”是在坚持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前提下,安排中职学段三年和高职学段二年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多年的试验,取得了不少经验,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将中高职“三二分段”改为“二三分段”。也就是在中职三年学制不变的前提下,实行就业生三年和转段生二年,即“2+(2+1)”分段,中职2年+(高职2年+岗位实训1年)的中职、高职、企业三位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将有助于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
一、“二三分段”有利于高职院校主导作用的发挥
中高职衔接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教育职能所在,应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主导作用。目前,在“三二分段”改革试点中,中高职院校对口合作单位,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招生的单一对口,还远远谈不上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教育教学过程、质量评价标准等衔接方面的合作。中职学校只是把有无“3+2”项目作为招生广告宣传,吸引学生,关心的是学校的生源和学生的升学率;高职院校关心的也是学校的生源,还有学生的质量。在生源充足的情况下,高职更愿招收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高中毕业生,而不愿吸收基础差,学习能力低的中职生。再加之高职学制由原有三年改为二年,减去岗位实训一年,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就只有一年,大大削弱了高职院校教育的职能作用,不但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影响学生培养的质量,而且降低了高职院校办学的经济效益,挫伤了高职实行“三二分段”改革的积极性。
实行“二三分段”,保持高职的三年学制,也就是保持了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导作用。高职院校的主导作用,可以通过自主招生对生源的要求,指导和影响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促进中高职的有效衔接。中职由三年改为二年,只是对中职(2+1)人才培养模式中,减少转段生岗位实训的一年,避免了转段生中高职岗位实训的重复,并不影响部分就业生的社会实践。广东省在“三二分段”试点中,实行中职生二年二期结束时分流,对转段生举办高职预科班,实际上也是实行的“二三分段”制。
二、“二三分段”有利于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在理论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这是职业教育本身所决定的。两者只是人才培养的层次不同,中职的目标是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高职的目标是培养高等技能型人才。中高职目标既是相对独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中高职分段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应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是中高职衔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三二分段”却侧重于中职,不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二三分段”是侧重于高职,这是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
目前,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衔接主要表现在中高职对口单位人才培养目标的错位和中职本身平衡毕业生就业与升学的矛盾。中职培养目标既要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又要满足学生升学的需要。就业的学生要偏重于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升学的学生要偏重于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提高,两者很难同时兼顾。“二三分段”为缓解这一矛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中职可在前两年侧重于文化课和基础课的教学,为转段生提供基本条件;第三年突出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满足就业生的基本需求。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自主招生的考试考核,搭建中高职交流合作的平台,影响中职双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二三分段”有利于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和高职本身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二三分段”有利于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
目前,中高职衔接中的突出问题是中高职专业课程的重复和脱节。这个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现今国家还没有制定统一的职教课程标准,中职和高职只能依据各自的专业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加之中高职各自为政,互不沟通或难以沟通,形成了某些专业课程在教学中的重复和脱节现象。在“三二分段”中,中职三年的“2+1”造成了中高职专业课程重复和技能训练倒挂的可能,高职两年的“1+1”又很难对转段生进行专业课脱节的弥补和技能训练的提高。这也是造成中高职专业课程重复和脱节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二三分段”中,前两年侧重于文化课、基础课的教学,第三年侧重于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中高职课程设置的衔接。高职由二年改为三年,也有时间对转段生某些专业知识的脱节进行弥补和提高,为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当然,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和衔接不是只在中高职学段上减一加一可以完成的。应由中职、高职、企业等合作单位共同协商,依据企业对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开发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分段教学,避免脱节、重复甚至雷同现象。要重视高职对专业课程设置的主导作用,按“大口径”对接的方式搞好中高职专业课程的衔接,充分利用中高职有限的教育资源,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二三分段”有利于中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的衔接
中高职衔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中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的衔接。中职毕业生年龄在15-16岁,学习基础本来较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强。这些学生大多都有中考的挫折感,对高考抱有一种畏惧心理。在“三二分段”中,这些中职生在第三年进入社会进行岗位实训,一些原有升学愿望或已取得升学资格的学生,通过实训,找到自己较为满意的工作,大多放弃转段深造的机会。这是高职院校生源极不稳定的重要原因。有些中职生虽然没有放弃转段升学,但这岗位实训的一年似乎对他们又无关紧要,往往出现放羊的局面,造成中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的脱节。因此,中高职教育过程衔接的时间点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三分段”是在中职二年后就实行学生的分流。有就业志愿的学生在第三学年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和岗位实训。有升学意愿的学生通过对口招生进入高职阶段的学习,有利于发挥中高职的各自优势,充分利用中职和高职的教学资源;有利于中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
“二三分段”模式既不是中职教育的终结,也不是高职教育的终结。中职生转段进入高职后,高职院校要重视中职生和普高生的差异,对中职生应独立编班,不宜混合编班,其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也应适应这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教学的有效性。即使不能独立编班,也要利用高职增加一年教学时间的有利条件,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发挥他们的各自特长,缩小他们之间的差异,确保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五、“二三分段”有利于中高职质量评价标准的衔接
论文摘要: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成人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目前,成 人教育中,在教育观念、教师素质、课程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从三条路径去尝试:更新教学观念,树立“质量至上”的成人教育理 念;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管理和教学的效能;重视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程在教学质量中的载体作用。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成人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但是,随着信息 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成人教育作为一项特定的适时教育措施,原有 教育模式的弊端已日趋明显,严重影响了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探讨成人教育 的教 学质量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我们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 义与价值。
一、追根溯源: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分析
1.教育观念问题: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之源
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源在于人内心深处的观念问题。当前,我国大部分 成人教育机构还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在教育全民化终身化的进程中,“生源”成了大多数 成人教育机构的生命线,成人教育机构的“逐利化”倾向严重。有些成人教育机构把举办成 人教育当做创收的手段,甚至当成是“摇钱树”,举办成教班的目的就是为了收培训费, 为了创 收,为本部门教师搞福利。在这种错误观念的驱使下,导致一部分从事教学的教师缺乏敬业 精神,对学生不负责任,教学计划或没有完成或超前完成。在教学过程中和管理上“偷工 减 料”,片面追求办学规模与经济效益,只索取不投入,办学目的的商业化倾向日益显现。此 外,由于我国在评定人才方面有着根深蒂固的“学历至上”观,从而使“唯文凭主义”泛滥 。学校打着学生容易获得文凭的招牌作为吸引生源的主要手段,教师授课以学生容易考试过 关为宗旨。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要求,一味地降低教学标准,只讲考试的内容和重点,教学 环节过度简单化,导致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下降。
2.教师素质问题: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之本
当前高校成人教育教师队伍素质总体上来说是在不断提高,但依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 问题。首先,许多成人高等教育教师缺乏责任感与使命感。从事成人教育的教师,往往以辅 导学生通过考试、完成“学业”为目的,忽视甚至无视知识、技能的传授,放弃对学生综合 素质的培养。其次,教师业务素质良莠不齐,亟待提高。成人教育对象有其心理、生理及知 识结构的特殊性,这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的特殊性。成人高等教育 只有适合成人的特点,遵循其特有的管理和教学的规律,才能收到最佳效果。成人高等教育 事 业历经改革开放以来三十余年的发展,虽涌现出大批德才兼备、能教善管的优秀管理人员和 辅导教师,但随着成教事业的迅猛发展,许多院校管理人员和辅导教师上岗前并未受过系统 的成人教育管理和教学的专业培训,上岗后因种种原因又缺乏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接受这些 专业知识的补偿教育,加之部分单位对办学人员的配备缺乏严格的条件,致使管理人员和教 师的素质参差不齐。教学和管理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沿用普通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缺乏科学性 和针对性,因而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再次,教师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尽合理。随着成人 教育 规模的扩大,专职教师不足问题日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校或者聘请临时的离退休 教师或者聘请在读研究生代课,教师队伍不够稳定,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同时,由于一些学 校没有把教师的成人教学计入教学工作量,没有与评职称、岗位津贴等挂钩,这样很难建立 相应的激励机制,直接造成了现有的教师也并不热爱成教事业,人心思动,以至于任课教师 替换频繁。
3.课程问题: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的核心因素
课程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统领着整个 教育过程。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是联结成人高等教育目标与过程的纽带,但是,当前我国成 人高等教育课程还存在结构的“学科化”、内容的“老龄化”、实施方式的“传统化”、体 系的“普教化”等弊端。
课程结构的“学科化”:受典型的“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重视学科知识的系 统性和连续性,过分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导致专业与学科知识间缺乏内在的联系和 沟通。
课程内容的“老龄化”:当前我国使用的成人高等教育教材多为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所编 ,在知识 爆炸的年代,这些教材内容显然早已过时,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势必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课程实施方式的“传统化”:有调查表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中有95%的教师仍在使用填 鸭式或系统传授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大规模短期内取得成效,但也遏制了学生主观 能动性的发挥。
课程体系的“普教化”: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所用教材,大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内容或框 架,甚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也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课程设置明显地暴露出成人高等教 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培养的弊端。
二、因应对策:怎样提高成人教育教学质量
1.更新教学观念,树立“质量至上”的成人教育理念
首先,各院校要加强对成教工作的领导,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把成人高等教育工作 真正看做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视为普教事业的延伸,当做普教事业发展的重要环 节,列入学校教学工作的议事日程。要将成人高等教育工作放到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等的位置 ,大力宣传成人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重点解决好体制、人员、场所、经费等实际问题, 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另外,各办学单位要树立“全院(校)一盘棋”的思想,认真贯彻“从 严治学,质量第一”的办学方针,视质量为生命,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 关系,切实 把教学质量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以办学的高质量赢得广泛的社会信誉,赢得广泛的社会承认 和赞许,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在举办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班的过程中,要始终如一地把提高 质量作为办学的中心,把提高社会效益作为办学的出发点与根本目的,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 标准。 转贴于
就社会体系而言,必须改革原有的“学历至上”的陈旧评定观念。这里我们不妨借鉴一 下日本的成功经验。日本从当初的战败国,迅速成为当今世界除美国以外的第二大经济强国 ,其中成人教育发展对其经济的高速增长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日本也一度出现过学历主 义盛行的现象,后来日本理事会在教育改革中,建立了除教育文凭证书制度以外的其他评估 学习活动效果的制度,这就是“终身学习”。其基本理念是:无论人生何时,都能自由地选 择学习机会进行学习,其成果能够获得适当的评价。日本的终身教育对我国发展成人教育有 一定的借鉴意义。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和教学的效能
成教队伍建设主要包括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成教教师要真正实现全面育 人的教育目标,其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和心理素养。专业教师除了具备相应的理 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实践动手能力,成为“双师型”教师。教师不仅应具有相应的 职称还应具有工程师职称,以满足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要求,满足社会与成人学生对实用性 知识的需求。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成人教师的相对稳定性,要进一步规范成人教师的管理 措施。须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成人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参加成人教学规律、特点及教学方法 的研究与交流活动;注意吸收具有较高学识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任成人教师,以此稳定成 人教 师队伍,提高成人教学质量。成教管理人员,则应具有较广的现代管理科学和系统科学方面 的知识,掌握和了解国家有关成人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和国内外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有较强的现代化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等。进行成人高等教育队伍建设,一是要 重视成教队伍的素质建设,选拔高素质的人员从事成教教学和管理工作;二是对在职教师、 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通过在职学习、脱产学习、学术交流等形式,不断提高其理论与实 践方面的能力,并实行资格证书制度,要求教师和管理人员持证上岗;三是引导教师和管理 人员通过自学不断充实知识,提高自身水平;四是鼓励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科研,促进自身 素质的提高。
3.重视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程在教学质量中的载体作用
(1)课程结构的设置应当“综合化”。当今社会各行各业联系紧密,过去那种单 一的 学科体系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只有跨学科综合学习各科知识,才有可能使我们的学生 获得立足之地。
(2)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当“年轻化”。其内容应当重视当前和未来人的全 面发展和社 会及学科的发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成人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要充满时代气息,开 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变化的能力以及保持与社 会、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内在情感,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创造型的人才。
(3)课程实施的方式应当“现代化”。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成人学习兴 趣是基于创 造性与主动性的,因此,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实施应当多元化,采用一切能调动成人学习积极 性的模式,例如启发式、探讨式、案例式、多媒体式等现代方式。
(4)课程体系的编排应当“成教化”。要想使成人教育真正发挥其应有 的功能,必 须使成人教育具有自身特色,而成人教育最大的特色莫过于其活动主体是成人。只有把握住 成人的特点才能使成人教育课程的编制成教化。成人学习的优点表现在:第一,成人学习的 目的明确,学习的积极性较高,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第二,成人有丰富的劳动实 践能力,在学习中能够触类旁通。第三,具有比较完善的逻辑思辨能力,思维具有较强的发 散性,渴 望创造与实现自我价值等。其缺陷是:成人学习时间相对较少,要忙于家务或工作;随 着年龄的增长其机械记忆力下降。只有将这些方面综合考虑,取长补短,使课程体系的编排 摆脱普通教育的束缚,成人高等教育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王晓东,王倩.成人教育发展面临的危机与对策研究[J].天津市财贸管理 干部学院学报,2009(1).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F26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e geopolitical connect, regional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deep history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can be integrated with each other. Face the problems in terms of high industrial proportion, low industrial efficiency and lagging development of the proportion of tertiary industry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Hebei in the context of joint development, Hebei should establish a long-term mechanism, develop ecological agriculture, go the new road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vigorously expand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novat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s and dilute the administrative color, so as to achieve the upgrading and optimization.
Key words: joint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Hebei,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strategy
一、前言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跨步前进,可以快速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发展则显得有些畸形,主要是因为其自身的管理和产业结构规划出现了一些问题。北京、天津的经济发展非常迅猛,却没有真正带动河北省经济的发展,导致北京、天津与河北的经济发展失衡,无法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整体前进的局面。因此,只有进行相应地微调,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从产业结构上进行升级,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河北省的经济发展。
二、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区域经济不论发展到哪一种阶段,都需要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需要以经济增长作为基础。从国家环保部门的74个城市在2014年的空气质量来看,污染最为严重的其实就是京津冀地区,部分城市的空气有时候可以说是污染数天。在京津冀三地当中,河北的重工业行业比重过大,所带来的污染也非常严重。因此,京津冀三地中,河北省的高耗能行业比重也相对比较大,再加上河北省长期依靠重工业拉动GDP的增长,无法清除一些产业落后的重工业,直接导致河北省的污染情况不断加剧。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对河北省进行产业结构层面的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2014年京津冀地区相关数据对比图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发展机遇
随着京津冀的迅猛发展,北京、天津、河北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河北是最大的受益者。从目前的情况看,加快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则可以帮助首都功能的疏解,而加强河北的基础建设,可以使服务更加健全,推动京津冀地区的繁荣,也能承接北京的相关高端产业。这样可以给河北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能够保护城市。
近十年来,河北的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15.4:49:35变成了2014年的13:53:34,但是相应的从业人员却是49:28:23变成了35:34:30。由此可以看出河北省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错位还是相对比较突出。
四、河北省产业结构所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比重过高
河北省是工业占据比重较高的省市,其产业产值占据地区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十,直接拉动了河北省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河北的第二产业主要以钢铁行业作为代表,粗钢的生产在全国的比重是四分之一,而轻工业以及精加工工业的比重却比较少。由于对粗工业的管理不善,导致河北省的空气污染十分严重,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再加上河北主要以钢铁行业作为代表,每天的排污情况严重超标。再加上没有科学的手段进行治理,导致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河北省县域全部财政收入占全省近50%,县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63%,县域GDP占全省的近70%,县域总人口占全省的83%,全省县域总面积占全省的94%。
(二)产业效益较低
河北省的第一产业效益较低,而且结构也存在不合理的情况。相对于京津,河北省的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根据调查农牧渔在整个河北省的经济比重,只占10%。因此,可以看出相关部门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个优势,直接导致第一产业的结构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农业绿色产业化的发展受限,产业效益极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近十年来,河北省的第一产业占全省的经济总量比重在不断下降。虽然这是符合产业升级的规律,但是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体现了河北省的从业人员比重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因此,反映农业低效、农村大量的劳动力没有得到相应地分配,直接影响到河北经济的发展。其次,河北省的农业结构还处于传统阶段,农业和牧业加起来也直接占据了百分之九十以上,而林业、农牧业、渔业服务却发展非常落后,渔业没有真正利用到渤海的优势。最后,进入21世纪,粮食价格增幅也相对比较有限,绿色农业、有机农产品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由于河北省因为没有大型的农业服务企业,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的产品不符合当前绿色农产品的要求。
(三)第三产业比重发展滞后
河北省的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住宿餐饮业等传统商业、服务业比重相对偏高,而金融保险等现代产业发展却略显不足,层次结构也相对比较低,直接导致河北省的GDP的水平是全国的高地,而工资人均水平却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因此,只有进一步优化相对应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快产业化发展,才能给河北省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
五、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路径选择
(一)发展生态农业
我国是一个农业发展强国,河北省要想发展经济,就必须调整结构,走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路线。这样才能真正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生态农业,需要依靠先进的科技,把农业的生产模式符合绿色生态目标。可以通过合理的农业结构的调整,不断地发展多功能性的绿化产业和花卉产业。只有通过科技去改善河北省的农业结构,充分发挥河北毗邻北京的区位,在环京当地带发展郊区现代农业,把河北地区建成是北京的生态蔬菜等副食产品的基地。最后,好的农业产品如果进行相应地转化,进行科学化经营,就可以建设出优势更加明显的农产品基地,这样才能真正建立部门优势。
(二)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只有走“减能耗、新型工业化”发展路线,不断地提升河北省环境质量,才能真正优化河北省的产业结构。由于河北的燃煤生产占据了排放量的85%。因此,改变粗放发展的模式,发展新的能源已经成为了河北省发展的最重要环节。河北省要想走新型工业发展路线,就一定要充分利用新能源,采用清洁技术、资源节约技术、绿色资源的替代技术,真正实现产业的优化,走可持续发展路线。河北省是一个新能源相对比较丰富的地区,它有风能、太阳能、生物质量等。比如河北省沿海地区的风能就非常丰富,它具有开发风力发电的天然优势。
对于一些高污染的行业,政府可以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其引进先进的技术,不断优化其内部的结构,保证生产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污染排放物。比如,钢铁行业如果减少一些落后工艺的产品,走高端、精加工的特色化发展路线,加快钢铁行业的优化,就可以建立一个适合河北钢铁业发展路线的体系。
(三)大力拓展第三产业
要想实现第三产业的结构升级及优化,就一定要建立一个吸纳第三产业的就业渠道。在政策上给予相应地扶持,同时构建一个科技含量高,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体系,提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中的比重。首先,一定要大力发展信息服务行业,全面拓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全面建设一个社会化和家庭信息化城市。其次,建设一个“一带、两通道以及三类集聚区”,打造专属于河北的“一带、两通道、三类聚集区”,打造专属于环京津的产业地带。
(四)创新监管发展机制,鼓励银行为区域中小企业“走出去”
河北省是一个重工业的发展省市,但是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也同样不能忽视。根据河北省金融监管部门的相关数据表明:“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数量明显不足,如果银行可以按照国家政策的发展要求,不断地落实存贷比的扣除、风险权重的相关优惠”。这就可以给中小型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契机。因此,只有不断地提高区域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处理政策,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发行区域中小企业的专项金融贷款,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规定、审慎地使小型金融机构进入市场,实行分类监管,差异化监管,不断地提高金融机构的监管容忍度,并提高银行的监管技术和有效性。同时也鼓励银行为中小企业“走出去”,提供一些灵活高效的融资、汇兑以及结算等方面的金融服务,扩大相关城市跨市金融服务的优势,鼓励并且支持民营企业在跨境贸易时使用人民币的结算,为区域中小企业的结算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创新发展中小型企业对于河北省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因此,河北省要想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及优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也是非常必要的。
(五)不断地淡化行政色彩
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地打破部门和地域方面的界限,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真正推动城市间和地区间的联动。河北省虽然不是京都,但是离北京也是非常近,河北省要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整合区域资源,慢慢地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壮大跨区域的龙头产业,从而以较低成本真正促进产业优势的慢慢形成,整合相关的资源需要不断地改革和优化政府。改善政府的权力结构,应把握好由上而下的政府分权和集权的力度,从政策和法律方面去约束政府的行为,使政府从管理方面慢慢地走向服务,从全能慢慢走向有限,从根本上去克服各个行政区域经济所存在的弊端。
六、结论
河北省是一个与京津相依相存的生态系统,河北省产业结构升级及优化,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生态支撑。如果不把生态与发展充分结合起来,那么河北省的经济发展也同样不会是长久的。现在京津冀已经开始着重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这需要几代人一起努力,在治的同时,也要有防的手段,对污染环境的生产模式说不,这样才能对山林田湖海进行综合治理,让河北重见蓝天白云。
[参 考 文 献]
[1]李章.京津冀经济发展方式管理中的应用[J].化工进展,2014(3)
[2]崔玲.国内京津冀市场分析[J].中国教育期刊,2014(20)
[3]李铭.我国京津冀协同经济发展方式技术进展及市场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03
[4]郭克莎,等.加入WTO后的中国京津冀协同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