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时间:2024-03-01 14:43:38

导语:在温室气体排放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第1篇

【摘要】

通过对污水处理系统的有机物转化过程的追踪,确定了污水处理系统温室气体的直接排放源为污水处理过程有机物的降解。根据污水处理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回收的实际情况,将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分类具体到五类,分别为:物质类温室气体排放、能耗类温室气体排放、物耗类温室气体排放、碳汇类温室气体回收及资源类温室气体回收。分别对每类温室气体的排放及回收路径进行分析,得出了各类温室气体的排放及回收关键因素。

【关键词】

污水处理;温室气体

一、国内外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现状

城镇污水处理行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担着城镇污水处理和减排的重要作用,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仍然不可避免会产生温室气体。我国目前已建成污水处理厂3136座,处理能力达10575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厂年电耗超过80亿KWh,并逐年呈2.7%的趋势增加。污水处理厂是削减COD最主要的手段,因此污水处理过程也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

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用碳(Carbon)一词作为代表。本文中的所提到的碳排放都指温室气体排放。城镇污水处理系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较大的温室气体分散排放源,且城镇水处理系统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都来自于一些分散的排放源。就污染物去除过程而言,主要有CO2、CH4和N2O的排放,对能量供给及物质消耗过程来说,能量及药品的生产与运输会引起CO2排放。

本章将采用污水处理系统过程碳追踪与碳平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的碳循环与转化规律;并结合碳排放与碳减排,将污水处理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分为五类,针对每类温室气体排放,分析其温室气体排放或回收的路径,提出核算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的构成要素与关键指标,可以为建立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碳核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二、污水处理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源清单的建立

大多学者将污水处理系统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排放,指污水处理过程中在现场直接向大气中排放的CO2、CH4和N2O;另一类是间接排放,指污水处理所消耗的能量和物料的生产过程中在其生产场地及运输过程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

由于目前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已经在污水处理行业开展起来,在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时,应将温室气体的减排量也纳入温室气体核算。目前,国际上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努力以控制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的持续升高:一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体通过降低能耗、提高能效以及能源替代等途径来实现;二是通过生物措施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固定,主要借助造林、再造林等措施来实现。

根据温室气体的排放途径及减排方式,将污水处理系统中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分为五类:物质类温室气体排放,即污水处理系统中,由于有机物转化等直接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能耗类温室气体排放,即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总能耗,在生产过程中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药耗类温室气体排放,即污水处理系统中的药品消耗,在其制作和运输过程中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资源类温室气体回收,即由于污水处理系统的资源回收利用或者资源的节约,间接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碳汇类温室气体回收,即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污水生态处理工艺中,由于其主体植物生物固碳而引起的温室气体的回收。

其中,物质类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于:污水生物处理过程有机物的好氧分解、污水生物处理过程微生物内源呼吸代谢、投加的外加碳源分解、污水生物处理过程有机物厌氧消化、生物处理过程的硝化反硝化、污泥厌氧消化、污泥好氧消化及污泥处置等有机物转化过程。能耗类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于污水运输、污水提升、曝气及其它能源消耗。物耗类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于污水处理系统中投加的消毒剂、外加碳源、混凝剂及其它药品的消耗。资源类温室气体回收主要来源于污水处理厂回收利用沼气抵消的部分能源消耗,污水处理系统的源头节水及尾水回用,实现了污水处理系统的低碳运行,可以减轻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负荷,并降低污水处理系统中市政污水运输及处理部分的能耗,间接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碳汇类温室气体回收主要来源于污水处理系统中稳定塘、人工湿地等污水生态处理工艺中,主体植物由于生物作用对温室气体的回收及固定。

三、污水处理系统温室气体排放路径及关键因素

矿物燃料燃烧的能源活动为CO2的主要排放源。矿物燃料在燃烧过程中,其中的大部分碳直接氧化成CO2。另有一部分碳虽然以CH、CH4和其它非甲烷碳氢化合物形式而排入大气,但一般经过8~10年的时间就能在大气中氧化成CO2。还有一部分碳则以机械不完全燃烧的形式损失掉。则能源的生产与利用是大气污染的主要产生源。

追溯到能源的产生环节,污水处理系统的所有能源消耗都会间接引起温室气体的排放,包括污水运输的能耗、污水处理的能耗及污泥处理处置的能耗。

其中污水处理的流程主要为提升格栅沉砂池初沉池生物处理池二沉池消毒,该过程有多处的能源消耗,总结如下:

①泵房

污水在运输到污水处理厂必须经过提升环节,泵房提升是耗能过程,其电耗一般占全厂电耗的15%~25%。

②格栅

栅渣的机械粉碎处理是耗能过程。

③沉砂池

能量消耗的主要是砂水分离器和吸砂机,以及曝气沉砂池的曝气系统,多尔沉砂池和钟式沉砂池的动力系统。

④初沉池

主要的能耗设备是排泥装置,比如链带式刮泥机,刮泥撇渣机,吸泥泵等。

⑤曝气系统

污水处理的好氧生物处理过程,需要进行曝气,曝气设施是好氧处理工艺中能耗最多的部分,是污水处理单元的能耗大户。鼓风曝气系统动力消耗量一般占全厂总电耗的40%~50%。

⑥二次沉淀池

能耗主要是用在污泥的抽吸和污水表面漂浮物的去除上,能耗相对较低。污泥处理处置的主要流程为浓缩消化脱水最终处置,该过程也将有大量的能源消耗,总结如下:

①污泥浓缩

污泥浓缩工艺主要有重力浓缩、气浮浓缩和机械浓缩等,其主要目的是缩小污泥的体积,为污泥进一步处理做好准备。目前常用的为重力浓缩,其运行费用低,动力消耗小。

②污泥消化

污泥消化工艺主要有厌氧消化和好氧消化。厌氧消化是指利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在无氧和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使部分有机物进行分解生成沼气等产物,达到稳定的目的。好氧消化是指利用剩余污泥的自身氧化作用,类似于活性污泥法,采用较长的污泥泥龄。目前应用较多的仍是厌氧消化,污泥消化过程中要保持一定的温度来满足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在冬季需要消耗大量的热能。

③污泥脱水

污泥脱水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干化和机械脱水,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缩小污泥的体积。污泥干化通常采用自然干化和机械加热干化,自然干化需要较大的占地面积和管网等,前期投资较高;机械加热干化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机械脱水是通过加药然后经过机械设备脱水,其主要目的是最大程度地降低污泥重量,缩小污泥体积。污泥脱水过程中也消耗了大量的药剂和电能。据统计,在污泥处理阶段,污泥脱水的实际使用功率占总使用功率的89%,是主要能耗单元。

④污泥输送

污泥最终处置或利用时,都需要对污泥进行短距离或长距离的输送。污泥输送有管道输送及卡车输送两种方式,两种输送方式都需耗能,能耗大小主要取决于输送的距离。

⑤污泥处置

污泥处置主要采用污泥填埋、焚烧及土地利用等方式,因处置方式的不同,其能耗也不同能耗较大的处置方式是污泥焚烧。由于能耗的产生环节会间接引起温室气体的排放,则能耗类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因素是污水处理系统的总能耗量。

四、总结

通过对污水处理系统的有机物转化过程的追踪,可以界定污水处理系统温室气体的直接排放源为污水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的降解与转化,再分别对污水处理中各过程有机碳及有机氮的转化过程进行追踪,建立质量平衡式,明确了污水处理过程中有机碳的生物降解过程及有机氮的硝化反硝化过程为温室气体的直接排放源。

根据污水处理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与碳减排的实际情况,将污水处理系统中由于植物碳汇及降低能耗所引起的温室气体减排也纳入到温室气体清单范围内,将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分类具体到五类,分别为:物质类温室气体排放、能耗类温室气体排放、物耗类温室气体排放、碳汇类温室气体回收及资源类温室气体回收。

参考文献:

[1]高广生.气候变化的本质与应对策略[J].今日国土,2012(5):2427

[2]黄耀.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减排措施与对策[J].第四纪研究,2006,26(6):722732

[3]Bates,B.C., Z.W.Kundzewicz, S.Wu, et al.编辑.气候变化与水[M].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技术报告,IPCC秘书处,日内瓦,2008

第2篇

明晰现在和将来的环境政策是很重要的,有关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变化的法规和政策正在逐年增加。相关律法规的增多表明了我国对企业报告温室气体和减排的愿望。企业在进行长期经营计划和资本投资时,面临着各种问题的分析、实际操作的挑战和许多的不确定性。然而,一般企业都会忽视与碳排放有关的风险和机遇。因此,企业必须自上而下地重视碳排放这个问题,企业可以通过发行碳影响报告书约束决策者,同时在进行资本预算时考虑到碳排放的因素。发行碳影响报告书对于企业决策者、业务经理和生产部门人员产生了很好的约束作用,使得企业自上而下地重视起碳排放引起的成本问题。同时通过碳影响报告书,企业的股东、投资者、利益相关者、客户与监管机构能够很好的了解企业的碳足迹,从而监督约束企业的行为。

(一)企业实行低碳、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的环境政策是影响碳密集企业资产和负债的重要因素。2011年3月,“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只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的11.4%。该约束性指标更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发展新能源的决心。为了推进企业实行低碳,淘汰落后产能,国务院颁布了《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加大对小炼铁、小火电关停力度,由此可见碳排放的治理显示出它重要的位置。同时,我国碳市场的法律法规有了较大进步。2012年11月9日《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管理若干规定》已出台并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部规范碳排放权交易的地方法规,使困扰我国碳排放交易有关主体、配额、交易方式、处罚等诸多问题得到了明确。同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企业实行低碳,包括奖励和惩罚措施。“十一五”以后,我国在节能减排项目上投入了大量的专项拨款资金。如今,国家低碳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最高可获2000万元扶持同时我国对再生资源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风力发电、垃圾发电和燃料乙醇等实行增值税、消费税的优惠政策。在处罚力度上,显得略为单薄。例如在深圳,违反低碳生态精神,违背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罚款为20万元。

(二)碳战略管理现状

(1)我国缺乏碳披露相关的法律法规。

碳信息披露项目(CDP)是英国成立的非营利性组织,旨在推动企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在2011年CDP对全球企业进行的碳披露项目中,54%的被调查中国企业(100家样本企业)不愿意披露自己的碳信息。500强报告中的10个“未回复大企业”中,光中国企业就有3家。事实上,负责CDP项目的人员与企业沟通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如上市企业不明白什么是碳信息披露以及为何要进行碳披露。不仅如此,企业部门缺少碳战略智能部门,导致无人填写问卷。目前为止,我国并未出台系统的有关碳披露的法律法规,导致与国外碳信息披露标准的脱轨。然而,随着我国碳市场的兴起,有关碳信息披露的政策必将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特别是一些碳密集型企业。

(2)企业内部缺乏碳法规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对新型的低碳经济。

我国企业对与如何进行碳管理仍然停留在概念层面。在2011中国CDP报告中仅有15%(100家样本企业)成立了专门应对温室气体的治理机构,16家企业披露了其温室气体的绩效及激励机制,23%的企业披露了应对温室气体变化风险的方法体系。然而,外界希望企业实行碳信息披露制度的情绪高涨,为了满足政府和社会公众当前和未来对于“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影响”相关信息的需求,有必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框架体系以及相应的信息披露平台。

二、企业内部“自上而下”的碳影响报告书建立

(一)编制碳影响报告书的前提:编制温室气体清单

为了有效应对温室气体变化和碳市场的出现,企业必须通过持续、透明的操作过程去建立一个有登记制度和全面审查制度的温室气体清单,这个清单能够帮助公司去测量其碳足迹。建立清单的第一步在于理解现有的温室气体会计准则。由于我国缺乏完善健全的碳会计体系,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环境会计准则中有关温室气体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披露。通过此举,可以确信企业的碳足迹计量和披露的标准是恰当的,也就是说确认计量温室气体排放的标准必须和相应的会计政策相吻合。由此,企业有关碳的披露报告是公允且准确的,能够被公司管理层、股东和政府机构相信和理解,从而衡量企业是否遵守了国家的法律法规。关于如何建立温室气体会计标准,我国企业可以借鉴世界资源研究院(WRI)的“温室气体协议:企业计量和报告准则(企业标准)”。要想充分利用相关会计准则,必须对物理碳足迹和温室气体排放成本有深刻的了解。完成第一步以后,便可以开始企业碳影响报告书的建立。

(二)碳影响报告书编制要求

(1)碳影响报告书通过将碳信息转换成财务信息帮助企业进行决策分析。

企业的碳影响报告书应当实质有效地反应碳资产和碳负债。这一体系将帮助企业决策者将物理碳排放信息转化成财务上的信息。鉴于无论是GAAP还IFRIS都缺乏可指导的碳排放交易、碳汇、碳抵消等财税准则,这里建立的企业碳影响报告书将有效地处理物理碳信息和财务信息之间的鸿沟。碳影响报告书能够帮助企业决策者分析物理数据上的碳足迹并将其转化为财务上的指标,从而分析碳排放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关于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碳报告体系,企业必须在一段时间内建立一个合理而透明的估价机制,从而评估出有关的碳资产和碳负债。然而,建立这样的估价机制到目前来说是有很大困难的,主要在于没有有关碳抵消信用额度和碳排放分配额的市场价格。以下是在建立碳影响报告书时遇到的一些会计计量上的问题。

(2)碳影响报告书中影响会计计量的因素。

主要包括:一是碳抵消的市场价格。碳抵消的价格是受地理因素、碳抵消标准和碳信用影响的。公司应当采用当前市场价格或者采用碳市场交易下明确标明的价格。然而,在用它情况下,企业必须采取较低的价格从而减少企业对利润的操纵。这样使得企业对碳信用的估价是准确公允的。二是碳的社会成本。碳的社会成本是指企业由于排放温室气体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而造成的潜在成本。通常是指企业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对社会环境造成破坏而形成的经济上的代价,如罚款。目前在我国,企业由于碳排放污染的最高罚款相较于发达国家显得较少,但由于我国将越来越重视循环低碳经济,企业的社会成本必将增加。社会成本的估价在碳减排和碳排放市场无确定交易价格时显得尤为重要,社会成本的计量将减少企业由于碳排放的不确定性和交易价格不稳定性而造成的财务风险。社会成本是确认计量企业较长时期内的成本,这将提高温室气体披露报告的质量和可信度,同时有助于企业进行相关的碳资本预算。三是温室气体的分类操作。温室气体来源的分类是很重要的,能够确定什么样的活动排放碳,排放出来的碳属于哪个排放种类。确定温室气体的种类是为了根据公式计算出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排放种类可以被分为三类:一号直接排放源(化石燃料、交通燃料、加工等)、二号间接排放源(购买的电力、暖气、冷气等)与三号间接排放源(生产采购的原料、商务出差、雇员上下班等)。每个企业的性质不同则关注的重点排放种类也是不同的,例如电力企业应当关注一号直接排放源,而一个零售商应当注重三号间接排放源。通过分类计算并结合相关部门、法规和股东的因素,可以得出哪些部门或者业务的碳风险是较高的。四是能源成本。与确认计量有关的碳减排一样重要的是能源资源成本。这样使得低碳清洁项目在企业有了优先执行的机会,从而减少由于执行高碳项目而带来的损失,使得企业减少资本预算并增强了竞争力。五是碳资产。碳资产=社会成本的减少+碳抵消+碳减排。六是碳负债。碳负债=社会成本的增加+碳排放违法相关法律法规的成本+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成本。七是碳定价机制。在碳资产方面,应当以货币计量每吨碳减排量带来的经济效益。在碳负债方面,以货币计量每吨碳排量带来的损失。总之,碳影响报告书必须包括所有的碳活动,包括碳减排和购买碳排放量。碳资产与碳负债之差得出一个净额,这个净额为碳所有者权益,即为净碳。净碳是作为企业进行长期碳管理的目标和碳资本预算的标准,通过此举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

三、温室气体排放的全面管理

(一)建立碳全面管理模型,将碳管理融入到企业资本预算决策中,分析与碳排放有关的机遇与风险

有关温室气体的政策和碳排放市场充满危机的同时,也赋予了很多机遇。危机包括罚款和社会不良效应,机遇包括了成本的节约、商誉和罚款的避免。如企业能够严格执行编制温室气体清单表,并通过编制碳影响报告书去了解碳排放对公司财务的影响和相关的碳资产和碳负债,那企业就能有效的管理和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风险和机遇。企业之所以要衡量与碳排放有关的风险、或有负债和机遇,是因为企业通过此举能够做出更为完善的决定,比如在对相关碳密集企业的合并与收购时进行的风险评估调查,从而确定在该能源产业的投资是否正确。由此可得,一个对碳足迹有着深刻理解的企业在未来是有很强的竞争力的。为了充分利用这一竞争优势,企业应当保证对碳的决策分析是融入到企业决策的整个过程中的,即企业应当对碳排放进行全面的管理。企业建立的碳全面管理的模型,可以通过相关的财务管理工具和方法去分析和管理碳排放的成本、相关风险和机遇。

(二)将碳排放纳入资本预算的指标、影响因素与具体的影响

(1)碳排放相关的现金流量和测量碳风险的指标。

有效的管理与碳排放有关的风险、或有负债和机遇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得出碳排放的现金流,从而将碳排放融入到资本预算的决策中去。资本预算是根据项目的正负的现金流量与项目的折现率算出投资项目的价值,从而判断该项投资是否值得。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收期、碳排放影子价格都将成为投资项目碳风险的财务指标。

(2)影响碳排放现金流量的因素。

碳足迹对项目现金流的影响有两方面。首先,在进行一项新的投资时,必须了解这项投资的碳足迹对整个公司的影响。其次,在进行企业合并收购时,将温室气体成本的资本预算融入到被合并方现有资产和负债中,从而掌握一项投资的真正成本。

(3)目前温室气体成本对企业的影响大大被忽视了,然随着社会进步,有关碳的成本将对企业造成重要影响。

不管是项目的投资还是企业间的合并,项目的资本预算都应当考虑为了遵守温室气体减排的相关法律法规,而产生的预计现金流量。比如,若潜在投资项目每单位生产量产生的温室气体超过了企业其他项类似的资产,那么潜在投资项目的资本预算应当包括为了碳减排而发生的成本。如果潜在投资项目每单位生产量产生的温室气体低于了企业其他项类似的资产,那么资本预算应当包含相关碳减排成本的节约。目前为止,温室气体成本对于资本预算的影响大大被忽视了。然而,随着碳市场和相关法规的持续发展,有关碳的成本将对企业造成重要的影响。

(4)碳排放是影响市场份额的重要因素。

除了温室气体排放对现金流造成的影响外,如果一个企业的单位生产力产生的温室气体较多,会对其市场份额产生不良影响。这样的企业从内部管理的角度,是缺乏效率的。相较于其他碳减排显著的企业而言,碳排放量较高的企业缺乏竞争力。因此,企业应当将碳排放管理纳入内部控制管理。比如,沃尔玛成为了碳减排的楷模,沃尔玛力争在供应链上减少碳排放量带来的成本。它认为污染代表着没用被利用的资源,从而会给企业带来成本。长期以往,高成本的供应链会因为竞争对手的低成本供应链而丧失客户市场。面临环境问题的企业也会因为遵守相关温室气体法规而带来较高的成本。市场上也会发觉这些风险,从而对债务和股票有更高的收益要求,从而对企业造成更大成本负担。

四、碳风险评估与全面管理模型应用

企业首先应当根据自己的性质建立建立一个高标准、登记制度的温室气体清单。其次,了解与温室气体减排有关的签字优势,从而建立一个自上而下得碳影响报告书,用来约束企业内部的每个人员。最后,将碳排放纳入企业资本预算,实行全面管理制度,测量碳风险和财务评估。以下矿物燃料发电力企业进行模拟。

五、结论

第3篇

关键词:进出口;机电产品;碳标签;碳壁垒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175-02

众所周知,碳壁垒已逐步成为下一轮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机电产品是中国传统的出口优势产品,也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进口商品。有关机电产品碳排放的研究,目前尚无统一、完善的理论。在此背景下,进出口商品的监管机构适应形势变化需要,进一步创新并选择检验监管模式,科学监管,方便进出,帮助企业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国外技术法规的能力,提高监管工作的有效性,适时开展了基于LCA的进出口机电产品碳排放模型评价及贸易壁垒研究辖区内先后有20余家企业进行了GHG温室气体清单核查。

一、国内外碳排放研究的现状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对的重要挑战,为此各国积极采取行动,在哥本哈根的联合国气候谈判会议上,各国承诺 “遵循科学,在公平的基础上实现减排目标”。中国也积极采取措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随着“低碳”概念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更关键的是温室气体排放极有可能成为新的绿色贸易壁垒。因此用科学规范的方法来核算碳排放,特别是核算主要进出口机电产品的碳排放值得认真研究。机电产品碳足迹将协助消费者与生产者藉由生命周期内各阶段量化数据,了解温室气体在环境和经济面的影响,使企业能鉴定并优先处理具温室气体减量潜力的环节。

国内现有碳排放/碳标签基础较弱,标准体系基本等同或等效采用ISO标准,具体如下:

目前中国也有少数具有强烈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开始尝试碳足迹评估,但方法不统一,可信度不高,由于中国企业的碳排放量普遍较高,如果碳标签的做法普遍实行,将严重影响未来中国产品在全球的销量,给中国产品,特别是机电产品出口形成重大壁垒。英国、美国等都在对碳排放进行研究,监管部门应在碳排放,特别是在进出口机电产品的碳排放评价方法上多做探索,形成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研究碳标签监管方式和方法,指导企业跨越国外技术壁垒。

二、研究进出口机电产品碳排放研究的意义

首先,对现有的各类进出口机电产品碳排放模型进行对比、评价。有关机电产品碳排放的研究,目前尚无统一、完善的理论,在这一现实情况下,监管部门牵头对各方法/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客观评价,引导相关企业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产品进行碳排放的科学计算。

其次,对研究进出口机电产品的碳壁垒,探索、保障中国进出口机电产品质量安全,建立以实现宏观监管为目的、以验证和监管为主要手段,更有效地履行监管职能,正确履行监管职能,提高执法公正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另外,推动机电产品的进出口企业增强减排意识。寻找在产品设计、生产和供应等过程中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机会,降低产品的CO2排放量,最终开发、生产、销售更小碳排放的新产品。同时监管部门可利用该模型评价机电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用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对产品进行分类监管,并利用碳排放这一指挥棒指导生产,主动调整机电产品检验监管的相关政策。

三、LCA碳排放评价方法简介

碳标签概念源自于20世纪90年代关于“食物里程(Food Miles)”的探讨。所谓 “食物里程”,指的是消费者饮食消费与食物原产地之间的距离,是评估食物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其中一个方面。“食物里程”越远,表示食物经过的运送过程越漫长。

有关碳排放的研究,较为公认的是采用的是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CA,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方法是计算从产品的原材料采集、提炼到生产、运销、使用、报废直至最终处理过程中直接与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来综合评估其环境影响。LCA模型的宗旨是帮助企业管理自身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寻找在产品设计、生产和供应等过程中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机会,降低产品的CO2排放量,最终开发、生产、销售更小碳排放的新产品。同时监管部门可利用该模型评价机电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用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对产品进行分类监管,并利用碳排放这一指挥棒指导生产,主动调整机电产品检验监管的相关政策。

LCA碳排放评价方法较其他方法,更准确、更具体。统计机电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各种温室气体排放,即从原材料获取、生产(或提供服务)、分销、使用直至废弃物的处置/再生利用等所有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碳排放量计量包括六类温室气体其范畴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氮氧化物(N2O)、氢氟碳化物(HFC)、全氟化物(PFC)和六氟化硫(SF6)。LCA可以不同的方式实测每个阶段过程的所排放的六类温室气体,并将每一类温室气体转换为二氧化碳当量(Carbon equivalent)。最终通过对碳排放进行评价,机电产品生产企业可以寻找在产品设计、生产和供应等过程中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可能,争取开发出更低碳排放的新产品。LCA碳排放评价的程序如下:

1.选择产品。企业进行产品的碳足迹评价分析,首先需要选择可能产生最大的温室气体减排的产品进行研究。

2.确定适宜的供应商,碳排放评价作为一种产品/服务全生命周期的评价,需要供应商,特别是主要供应商的配合才能相对准确有效。

3.绘制过程图。进出口机电产品的碳排放评价是从商业到消费者(B2C)评价:包括从原材料,通过制造、分销和零售,到消费者使用,以及最终处置或再生利用整个过程的排放。

4.确定系统边界。确定系统边界就是要确定哪些生命周期阶段应该包含在评价范围内,哪些输入和输出应该包含在评价范围内。在确定系统边界时应遵循将产品单元中所有的实质性排放包含在内的总体原则。

5.数据的收集。为了计算产品的碳排放,必须考虑活动水平数据、排放因子数据和全球增温潜势(GWP)。

6.碳排放的计算。产品温室气体排放的计算通常采用如下方法。(1)活动水平数据乘以该活动的排放因子得出温室气体排放量,以产品每个功能单位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形式计算。(2)将具体的温室气体排放值乘以相应的GWP值,将温室气体数据换算为CO2当量的排放。(3)与产品有关的碳存储CO2当量,应当从相应的温室气体CO2当量中扣除。(4)将各个活动所获得的每个功能单位CO2当量相加得到产品温室气体排放量。(5)将温室气体排放按比例放大,来计算任何次要原料和次要活动,避免数据质量的不确定性。

7.分配问题。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有共生产品的情况下,必须对GHG的排放进行分析。

8.不确定性分析。通常不确定性来自供应链中某些数据的缺失和数据质量存在问题,如不是特定的数据、数据来源不可靠等等。

9.编写报告。产品/服务碳排放评价报告内容包括碳排放评价结果外,还包括如下内容:产品介绍,系统边界,运行边界,内部数据收集系统说明,假定、排除及解释,其他支持信息。

第4篇

(一)碳排放的含义

比较早的给出碳足迹概念的是britishskybroad-casting(2006),是以碳足迹如何计算的方式给出的;POST(parliamentaryofficeofscienceandtechnology)于同年也提出碳足迹是在产品或整个生产生命过程中释放的CO2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Eckel(2007)指出,对一个企业碳排放的评价不仅要计算能源消耗,也要涉及企业实践的各个方面。英国碳基金(2007)认为碳排放或碳足迹应评估在生命周期中从原材料、制造到成品的处理过程中排放的以碳形式表现的温室气体的一种方法;识别和测量在供应链过程中个人的每项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综合目前现有的研究,对于碳排放或者碳足迹,考虑和衡量的范畴应从CO2扩展到其他温室气体,即为某一活动(个人、企业、组织、政府等)、产品或服务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直接或间接排放(包括上下游产业)到生态环境中的CO2及CH4(甲烷)、N2O(氧化亚氮)、HFCs(氢氟碳化物)、PFCs(全氟化碳)及SF6(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的总量,以CO2当量表示。

(二)碳排放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应用范围尺度,碳排放可分为产品的碳足迹(碳排放)、企业碳足迹、个人碳足迹和国家/城市碳足迹,目前国际上已经就这四个层面的内涵达成了共识。产品的碳排放足迹是产品和服务从制作、使用至废弃阶段的“从摇篮到坟墓”(fromcradletograve)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因使用化石燃料及处理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企业或组织的碳排放足迹,除了产品碳足迹外,还包含企业非生产活动时产生的温室气体。个人碳足迹是指个体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产生的CO2及CO2当量。国家/城市碳足迹为整个国家/城市的总体物质与能源消耗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如果按照产生的方式分,可分为两种。第一碳足迹,衡量的是能源消费和交通运输工具燃烧化石能源直接排放的CO2或其当量,这类排放可直接控制。第二碳足迹,次级或间接碳足迹,是使用产品或服务时从制造到最终废弃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的CO2排放总量。或者可按照边界和范围,将碳排放分为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前者是燃烧化石燃料,包括能源消费和运输产生的CO2排放;后者是人类使用的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产生的CO2排放。

二、碳排放的测度方法的比较分析

对于不同尺度的碳排放,有不同的评估方法。大致分为自下而上(bottom-up)的过程分析方法和自上而下(top-down)的环境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目前主要有生命周期法、投入产出法、IPCC计算方法和网络计算器。

(一)生命周期法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ifecycleassessment,LCA)是评价和估算产品和服务从原材料、制造、分销和零售、消费者使用、最终废弃或回收处理的整个周期内产生的CO2及其当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从摇篮到坟墓的计算方法。碳基金(carbontrust)最早系统使用LCA方法进行核算,并与Defra和英国标准协会(BritishStandardsInstitution)在2008年了《产品和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评估规范》(PAS2050),这是第一部通过统一的方法评价产品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排放的规范性文件,成为产品和服务碳排放评估和比较可以参考的标准化的方法。PAS2050是建立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由ISO14040&14044确立)之上的评价产品和服务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排放的规范,针对某个企业的具体产品,从摇篮(原材料)到坟墓(产品报废进入垃圾场)整个生命周期所排放的CO2总量。PAS2050规定了两种评价方法:企业到企业BtoB(business-to-business)和企业到消费者BtoC(busi-ness-to-consumer)。前者指碳排放从产品运到另一个制造商时截止,即所谓的“从摇篮到大门”(fromcra-dletogate);后者产品的碳排放需要包含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摇篮到坟墓”)。PAS针对温室气体评估的原则和技术手段主要包括:a)整个商品和服务GHG排放评价中,部分GHG排放评价数据的企业到企业(BtoB)以及企业到客户(BtoC)的使用。b)温室气体的范围。c)全球增温潜势数据的标准。d)处理因土地利用变化、源于生物的以及化石碳源产生的各种排放的处理方法。e)产品中碳储存的影响的处理方法和抵消。f)特定工艺中产生的GHG排放的各项处置要求。g)可再生能源产生排放的数据要求和对这类排放的解释。h)符合性声明。

(二)环境投入产出分析方法(EIO)

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创立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该方法也可用于估算企业、部门或城市和国家的碳排放数据。Matthews(2008)将碳排放分为三个层次,并分别计算。第一层次为来自部门或组织本身的直接排放,如生产或运输;第二层次将边界扩大到组织使用的能源产生的碳排放;第三层次边界继续扩大,包含了其他间接活动的碳,及产业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所有温室气体的排放。他将投入产出法应用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形成了EIO-LCA方法。这种估算方法涵盖了产业供应链中从采购开始的所有过程,边界广泛,包括了经济中的所有活动。根据他的计算,碳排放的估算公式为:b=Ri(I-A)-1y其中,b为温室气体排放量,Ri为CO2排放系数矩阵,I为单位矩阵,A为直接消耗矩阵,y为最终需求向量。EIO方法是自上而下的估算方法,并可以应用二手数据,将I-O表中的经济活动与环境指标结合,将整个经济系统作为边界,可以提供一种比较综合和稳健的碳排放估算数值。

(三)IPCC测度方法

该方法是2006年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编写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目前已经成为国际公认和通用的碳排放估算方法。指南中将碳排放的范围分为能源部门、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部门、农林和土地利用部门以及废弃物四个部门。其中,能源部门包含了能源产业、制造业和建筑业、运输业等燃料燃烧活动;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包含采矿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工业、电子工业排放以及源于燃料和溶剂使用的非能源产品和臭氧损耗物质氟化替代物排放等;农林和土地利用部门包括林地、草地、农地、湿地、聚居地及其他土地的排放、牲畜和粪便管理过程排放和石灰尿素使用中的CO2排放等;废弃物处理主要计算废弃物排放、生物处理焚化和燃烧以及废水处理与排放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温室气体。IPCC的测度方法是:碳排放量=活动数据×排放因子。

(四)碳足迹计算器

就个人或家庭的碳足迹而言,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departmentforenvironment,foodandruralaffairs,defra)曾了CO2计算器,可以根据个人或家庭户使用的能耗设备、家电以及出行工具计算CO2的排放量;美国加州以及我国的一些网站也设计了一些碳足迹计算器,这些都是自下而上的方法。以上几种计算方法各有优缺点,如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时需要考虑目标和范围、清单分析、影响评价和结果解释,要确保数据的质量(数据来源、准确性、一致性、可再现性等)达到ISO14044及PAS2050的标准,为数据的获得付出的成本较大。几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比较见表1。

三、我国碳排放测度方法及低碳经济发展选择

(一)以产品供应链为依据,确定碳排放的测度

计算碳排放是能够量化减排的第一步。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通过对供应链的研究,计算产品从原材料到生产过程再到最终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一般包含如下步骤。第一步,分析内部产品数据,了解产品过程,包括原材料、将原材料转化成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废弃物和产出的副产品、存储过程中涉及的运输环节。第二步,建立供应链流程图,明确所有投入产出和过程,同时构成数据收集和计算的依据。流程图应包括每一个具体的步骤和原材料,每一种原材料也许是另外一个供应链的成品。因此,每种原材料加工需要详细的追溯,直到确认初级的原材料没有温室气体排放。第三步,确定系统边界和数据要求,应包括原材料、生产转化,到使用和处理的所有过程中的直接和间接的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第四步,收集数据。构建的产品供应链流程图有助于确定数据,涵盖了从投入到最终处理的所有排放数据,为计算打下基础。第五步,通过供应链流程步骤计算碳排放。在上面的基础上,构建质量平衡,即在整个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流程中满足:输入=累积+输出。此过程中,使用能源或直接排放气体的排放系数,待每个步骤的CO2当量计算完毕,汇总的结果即为整个供应链中以CO2当量表示的产品的碳排放量。为了使计算结果具有科学性,需要与ISO14004生命周期评价、ISO14041生命周期清单系列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需要结合公司温室气体清单标准ISO14064、III型生态产品的环境标志的ISO14025以及WBCSD和WRI①共同颁布的企业温室气体议定书(greenhousegasprotocolforcorporatereporting),核查结果的标准化程度。

(二)考虑国际经济的环境利益问题

此外,在碳排放测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国际贸易部分。随着国际贸易、投资和运输的增长,越来越多的生产过程被置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相对于科学技术和环境标准高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规制相对宽松,通过贸易和投资的方式,发展中国家成为高碳产业集中、碳排放密集的地区。因此生命周期的过程核算框架应该跨境延伸,在确定边界层次时,需要考虑到扩展的碳排放。评估与核算产品和服务的制造(建立)、改变、运输、储存、使用、提供、再利用或处置等过程中的任一部分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助于激励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产品系统的碳排放。

(三)采用具有成本效率的激励措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与其他环境措施相同,降低CO2的措施和方法,有以限制为主导的命令控制方式和激励型的措施。命令控制方式通常由政府来决定企业实体的排放量或者应该采用的技术类型,而激励型措施由于对如何达到减排标准和减排数量更具有灵活性,可以作为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方式。激励性的政策包括排放税(ataxonemission)、固定的年度排放总量及总量限制和交易安排(cap-and-tradeprogram)等。无论采取哪种措施降低CO2排放,最有成本效率的政策是可以最好地控制减排的边际成本。采取排放税措施,政策制定者为企业或组织排放的CO2或化石燃料中所含的每吨CO2制定一个费率。研究表明将CO2排放税的税率确定在估算的减排边际收益的水平,可以激励企业在减排成本相对较低时采取更多的措施减少排放量。与固定总量限制相比,排放税的净收益为后者的5倍②。虽然从长期角度看,排放税达到减排目标的成本小于固定的总量限制和交易安排,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使用状况与发达国家不同,而且北欧、荷兰、英国、德国等国家征收碳排放税的实施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鉴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结构不平衡的现状,全面实行碳排放税需十分谨慎。在总量限制和交易安排计划下,可就一段时间内规定总排放的上限,要求企业实体拥有限制量下的排放权利或者额度。在给定期限内额度或权利分配完毕,企业可自由买卖排放权。与排放税不同,总量限制和交易安排会对排放上限有规定,但由于每个市场的能源、气候和减排技术不同,减排成本也有差异。自2008年以来,我国多个省市设立了环境权益交易所,以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为龙头,广州、大连、河北、武汉、昆明等几个省市均成立环境权交易所。与欧盟和美国相比,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缺少规范性的碳排放交易所、初始分配权存在制度缺失、缺少排放权的定价机制、配套机制不完善以及法律体系不健全等方面。因此,除了法律规范和加强政府监督指导外,合理地设计总量和交易安排的结构,对达到碳排放减排目的有促进作用。首先,设定排放的上限,政府通过维持上限,出售给企业额度。其次,允许企业跨期转让减排需求,即存储额度。当减排成本低于预期的将来成本时,企业将存储额度;反之,企业可以借出额度。最后,基于额度的价格逐年修订总量限制。

(四)改善能源结构,加快低碳发展

第5篇

(一)生命周期法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lifecycleassessment,LCA)是评价和估算产品和服务从原材料、制造、分销和零售、消费者使用、最终废弃或回收处理的整个周期内产生的CO2及其当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从摇篮到坟墓的计算方法。碳基金(carbontrust)最早系统使用LCA方法进行核算,并与Defra和英国标准协会(BritishStandardsInstitution)在2008年了《产品和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评估规范》(PAS2050),这是第一部通过统一的方法评价产品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排放的规范性文件,成为产品和服务碳排放评估和比较可以参考的标准化的方法。PAS2050是建立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由ISO1404014044确立)之上的评价产品和服务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排放的规范,针对某个企业的具体产品,从摇篮(原材料)到坟墓(产品报废进入垃圾场)整个生命周期所排放的CO2总量。PAS2050规定了两种评价方法:企业到企业BtoB(business-to-business)和企业到消费者BtoC(busi-ness-to-consumer)。前者指碳排放从产品运到另一个制造商时截止,即所谓的“从摇篮到大门”(fromcra-dletogate);后者产品的碳排放需要包含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摇篮到坟墓”)。PAS针对温室气体评估的原则和技术手段主要包括:a)整个商品和服务GHG排放评价中,部分GHG排放评价数据的企业到企业(BtoB)以及企业到客户(BtoC)的使用。b)温室气体的范围。c)全球增温潜势数据的标准。d)处理因土地利用变化、源于生物的以及化石碳源产生的各种排放的处理方法。e)产品中碳储存的影响的处理方法和抵消。f)特定工艺中产生的GHG排放的各项处置要求。g)可再生能源产生排放的数据要求和对这类排放的解释。h)符合性声明。

(二)环境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EIO)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创立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该方法也可用于估算企业、部门或城市和国家的碳排放数据。Matthews(2008)将碳排放分为三个层次,并分别计算。第一层次为来自部门或组织本身的直接排放,如生产或运输;第二层次将边界扩大到组织使用的能源产生的碳排放;第三层次边界继续扩大,包含了其他间接活动的碳,及产业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所有温室气体的排放。他将投入产出法应用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形成了EIO-LCA方法。这种估算方法涵盖了产业供应链中从采购开始的所有过程,边界广泛,包括了经济中的所有活动。EIO方法是自上而下的估算方法,并可以应用二手数据,将I-O表中的经济活动与环境指标结合,将整个经济系统作为边界,可以提供一种比较综合和稳健的碳排放估算数值。

(三)IPCC测度方法该方法是

2006年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编写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目前已经成为国际公认和通用的碳排放估算方法。指南中将碳排放的范围分为能源部门、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部门、农林和土地利用部门以及废弃物四个部门。其中,能源部门包含了能源产业、制造业和建筑业、运输业等燃料燃烧活动;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包含采矿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工业、电子工业排放以及源于燃料和溶剂使用的非能源产品和臭氧损耗物质氟化替代物排放等;农林和土地利用部门包括林地、草地、农地、湿地、聚居地及其他土地的排放、牲畜和粪便管理过程排放和石灰尿素使用中的CO2排放等;废弃物处理主要计算废弃物排放、生物处理焚化和燃烧以及废水处理与排放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温室气体。IPCC的测度方法是:碳排放量=活动数据×排放因子。

(四)碳足迹计算器

就个人或家庭的碳足迹而言,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departmentforenvironment,foodandruralaffairs,defra)曾了CO2计算器,可以根据个人或家庭户使用的能耗设备、家电以及出行工具计算CO2的排放量;美国加州以及我国的一些网站也设计了一些碳足迹计算器,这些都是自下而上的方法。以上几种计算方法各有优缺点,如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时需要考虑目标和范围、清单分析、影响评价和结果解释,要确保数据的质量(数据来源、准确性、一致性、可再现性等)达到ISO14044及PAS2050的标准,为数据的获得付出的成本较大。

二、我国碳排放测度方法及低碳经济发展选择

(一)以产品供应链为依据

确定碳排放的测度计算碳排放是能够量化减排的第一步。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通过对供应链的研究,计算产品从原材料到生产过程再到最终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一般包含如下步骤。第一步,分析内部产品数据,了解产品过程,包括原材料、将原材料转化成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废弃物和产出的副产品、存储过程中涉及的运输环节。第二步,建立供应链流程图,明确所有投入产出和过程,同时构成数据收集和计算的依据。流程图应包括每一个具体的步骤和原材料,每一种原材料也许是另外一个供应链的成品。因此,每种原材料加工需要详细的追溯,直到确认初级的原材料没有温室气体排放。第三步,确定系统边界和数据要求,应包括原材料、生产转化,到使用和处理的所有过程中的直接和间接的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第四步,收集数据。构建的产品供应链流程图有助于确定数据,涵盖了从投入到最终处理的所有排放数据,为计算打下基础。第五步,通过供应链流程步骤计算碳排放。在上面的基础上,构建质量平衡,即在整个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流程中满足:输入=累积+输出。此过程中,使用能源或直接排放气体的排放系数,待每个步骤的CO2当量计算完毕,汇总的结果即为整个供应链中以CO2当量表示的产品的碳排放量。为了使计算结果具有科学性,需要与ISO14004生命周期评价、ISO14041生命周期清单系列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需要结合公司温室气体清单标准ISO14064、III型生态产品的环境标志的ISO14025以及WBCSD和WRI共同颁布的企业温室气体议定书(greenhousegasprotocolforcorporatereporting),核查结果的标准化程度。

(二)考虑国际经济的环境利益问题

此外,在碳排放测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国际贸易部分。随着国际贸易、投资和运输的增长,越来越多的生产过程被置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相对于科学技术和环境标准高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规制相对宽松,通过贸易和投资的方式,发展中国家成为高碳产业集中、碳排放密集的地区。因此生命周期的过程核算框架应该跨境延伸,在确定边界层次时,需要考虑到扩展的碳排放。评估与核算产品和服务的制造(建立)、改变、运输、储存、使用、提供、再利用或处置等过程中的任一部分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助于激励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产品系统的碳排放。

(三)采用具有成本效率的激励措施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与其他环境措施相同,降低CO2的措施和方法,有以限制为主导的命令控制方式和激励型的措施。命令控制方式通常由政府来决定企业实体的排放量或者应该采用的技术类型,而激励型措施由于对如何达到减排标准和减排数量更具有灵活性,可以作为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方式。激励性的政策包括排放税(ataxonemission)、固定的年度排放总量及总量限制和交易安排(cap-and-tradeprogram)等。无论采取哪种措施降低CO2排放,最有成本效率的政策是可以最好地控制减排的边际成本。采取排放税措施,政策制定者为企业或组织排放的CO2或化石燃料中所含的每吨CO2制定一个费率。研究表明将CO2排放税的税率确定在估算的减排边际收益的水平,可以激励企业在减排成本相对较低时采取更多的措施减少排放量。与固定总量限制相比,排放税的净收益为后者的5倍。虽然从长期角度看,排放税达到减排目标的成本小于固定的总量限制和交易安排,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使用状况与发达国家不同,而且北欧、荷兰、英国、德国等国家征收碳排放税的实施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鉴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结构不平衡的现状,全面实行碳排放税需十分谨慎。在总量限制和交易安排计划下,可就一段时间内规定总排放的上限,要求企业实体拥有限制量下的排放权利或者额度。在给定期限内额度或权利分配完毕,企业可自由买卖排放权。与排放税不同,总量限制和交易安排会对排放上限有规定,但由于每个市场的能源、气候和减排技术不同,减排成本也有差异。自2008年以来,我国多个省市设立了环境权益交易所,以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为龙头,广州、大连、河北、武汉、昆明等几个省市均成立环境权交易所。与欧盟和美国相比,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缺少规范性的碳排放交易所、初始分配权存在制度缺失、缺少排放权的定价机制、配套机制不完善以及法律体系不健全等方面。因此,除了法律规范和加强政府监督指导外,合理地设计总量和交易安排的结构,对达到碳排放减排目的有促进作用。首先,设定排放的上限,政府通过维持上限,出售给企业额度。其次,允许企业跨期转让减排需求,即存储额度。当减排成本低于预期的将来成本时,企业将存储额度;反之,企业可以借出额度。最后,基于额度的价格逐年修订总量限制。

(四)改善能源结构

第6篇

【关键词】碳交易;气候交易所;国际比较

气候交易所是指具有法律约束力、基于国际规则的温室气体排放登记、减排和交易系统。其成员通过建立有效的排放管理和监督系统获得实践经验,同时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获得近期和远期需要的先进的测量和交易技能。

目前,全球碳交易所机制主要包括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BlueNext气候交易所和美国洲际-欧洲气候交易所。其中,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有美国芝加哥气候期货交易所CCFE全资子公司和加拿大蒙特利尔气候交易所MceX合资子公司。美国洲际交易所于2010年收购了原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子公司欧洲气候交易所ECX。目前,我国成为实现清洁发展机制减排量最多的国家。2008年以来,我国陆续成立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本文将重点对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芝加哥气候期货交易所和BlueNext气候交易所,以及我国气候交易所进行全方位的比较研究。

一、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一)简介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简称CCX)成立于2003年,是世界上第一个、北美唯一的自愿参与温室气体减排交易、实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承诺的先行者和市场交易平台,是关于温室气体登录、减量及贸易的商业金融系统。

(二)市场参与者

CCX是实行会员制的、自愿性的“限额-贸易”体系。交易所共交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六种温室气体,并将其转换为共同的计量单位二氧化碳当量(tCO2e)。交易是通过买卖碳金融工具(简称CFI)实现的,每份CFI代表100 tCO2e[1]。目前会员达到数百个,分别来自航空、汽车、电力、环境、交通等数十个不同行业。总体上看,会员分两类:一类是来自企业、城市和其它排放温室气体的各个实体单位,它们必须遵守其承诺的减排目标;另一类是该交易所的参与者,主要包括普通会员、注册参与会员、协作会员、抵消配额供应商、减排项目批发商、投资交易商以及专项交易参与商等七类。

(三)交易机制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执行由交易所成员自行设计和管理的自愿交易规则。CCX的核心理念为“用市场机制来解决环境问题”。CCX的会员自愿但从法律上联合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要求会员实现减排目标:要求每位会员通过减排或购买补偿项目的减排量,该交易所的会员自愿削减温室气体排放,但在法律上对于会员承诺的减排量进行约束,以督促会员实现减排目标,CCX系统以1998-2001年之温室气体排放量为基线,第一阶段为2003到2006年:计划已于2006年年底结束,此阶段所有CCX会员须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须低于该基线的4%。即实现每年1%的减排量,对于不能达到目标的会员处以罚金。第二阶段为2007年到2010年,CCX将进行温室气体排放减量规定为会员在此阶段时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须低于该基线的6%。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实行配额交易的市场模式,如果有会员提前完成减排目标,可以将余下来的减排指标转卖给其他交易所会员,价格通过竞标的形式确定。CCX交易系统主要由交易登记系统、交易平台、结算平台三部分组成。

二、美国芝加哥气候期货交易所

(一)简介

芝加哥气候期货交易所(简称CCFE),是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全资子公司、气候交易集团公司的成员,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环境方面的期货交易所,交易标准化的和清晰的、关于期货和期权的环境金融产品,包括排放权、与股指、保险挂钩的合约,提供环境产品领域的风险管理和交易机会[5]。

(二)市场参与者

CCFE的市场参与者主要有普通会员、结算会员和特许权持有者。普通会员可以通过结算会员进行访问,有意进行CCFE产品交易的普通会员必须在结算会员处建立账户,由结算公司提供结算服务;填写入市登记表格或从特许权持有者(“结算担保”)处获得书面授权,进行市场准入登记1。

(三)交易机制

如图1所示,假设CCFE市场中,顾客A和B进行交易。首先,顾客A一个购买指令,顾客B一个出售指令,通过CCFE电子交易平台进行交易。一项交易被执行,尽管顾客A并不知道顾客B的身份;其次芝加哥气候期货交易所将交易的双方报告给结算公司进行结算。在结算过程中,结算公司充当每一项交易的另一方,因此,承担着每一方交易的风险。再次,结算公司将交易报告给每一方交易者的期货佣金商。双方的期货佣金商必须向结算公司缴纳保证金以维持席位。最后,每一方的期货佣金商向各自的顾客报告交易状况和收取保证金,以维持顾客席位。

三、BlueNext气候交易所

(一)简介

BlueNext是世界领先的环境交易所。2007年12月,由纽约-泛欧证券交易集团(NYSE Euronext)和法国国家开发银行Caisse des Depots联合成立的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其中全球最大规模和最具流动性的交易所集团,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持股60%。BlueNext交易所的交易品种包括二氧化碳排放权的现货与期货,是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权现货交易市场,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权现货交易市场份额的93%。BlueNext交易所不仅是唯一进行CER合约交易的交易所,而且使欧盟排放交易计划下发放的二氧化碳碳排放额度(EUA)的交易变为可能 [7]。

第7篇

[关键词]碳排放;碳交易;市场机制;启示

[作者简介]郑晓曦,四川大学经济学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研究生;陈薇,四川大学商学院在读博士;蒯文婧,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博士。四川

成都610064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4-0118-05

一、碳交易概念和类型界定

碳排放权是指大自然或法律赋予给权利主体,基于生存和发展之需要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的权利,本质上是一种对气候环境资源的使用权。由于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国际惯例是把其他温室气体统一折算成二氧化碳当量以便最终减排量的计算。

碳交易即是碳排放权交易,此概念源自于《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这两个意义深远的国际公约。碳交易是指排放主体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在市场机制下,自愿且平等的进行碳减排后所余指标的交易。并接受相关主管部门和机构的监督与指导。以此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总量降低,提高减排效果的同时削减减排成本,从而达到改善气候环境的一种行为。其核心思想是以法律赋予碳排放权利以商品的性质,通过买入和卖出来达到碳排放量的总体控制,使气候环境得到改善。

碳交易的基本流程是协议或合同的一方通过向另一方进行支付获得一定的温室气体减排额,并将其用于缓和温室效应从而达到其预设的减排任务。具体来说是国际有关机构和部门通过对全球环境容量进行评估。规定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上限,并按照科学依据将排放量总体化整为零,再将这些划分好的排放量发放给《京都议定书》缔约国,各缔约国政府再通过公开拍卖、定价出售或无偿分发等方式对其进行分配,与此同时,建立专门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以方便其买卖。通过此专业市场的建立,买卖双方可以更好的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交易。

从不同角度出发,碳交易可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强制性碳交易和自愿性碳交易

根据是否具有强制性,可将碳交易分成强制性碳交易和自愿性碳交易。

强制性碳交易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制减排”,这类碳交易是当今全球发展趋势最为迅猛的一种。较为有影响力的碳交易体系,如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体系(NSW GGAS)和日本东京都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TMG)等都主要是运用此类碳交易方式。

自愿性碳交易分为两种情况:纯自愿碳交易和协议式碳交易。纯自愿交易可以概括为“自愿加入,自愿减排”,日本资源排放交易体系(J-VETS)是采用这种类型的典范;而协议式碳交易为“自愿加入,强制减排”,就意味着交易双方可自愿选择使用此类型碳交易,但一旦采用就要受到一定的法律约束,若不能履行规定的减排义务便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是这种碳交易类型的发起者。

2.区域性碳交易和全国/跨国碳交易

根据碳交易覆盖的地理范围不同,可将其分为区域性碳交易和全国/跨国碳交易。

区域性碳交易就是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的碳排放权交易,如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RGGI)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体系(NSWGGAS)等碳交易体系都是在一定区域内进行碳交易。

全国/跨国碳交易是指跨越某一区域进行的碳排放权交易,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就是此种类型的运用典范,它包含了欧盟27个国家和挪威、列支敦士登和冰岛,并积极的与发展中国家展开情节发展机制项目的合作。

3.基于配额指标的碳交易和基于项目的碳交易

根据交易标的的不同。可将碳交易分为基于配额的碳交易和基于项目的碳交易。

基于配额的碳交易标的为配额,就是基于总体碳排放量限制而事前分配好的碳排放权指标。此类交易一般需要设定一个绝对碳排放量上限,先分配碳排放配额,减排之后的剩余部分才允许在市场上进行交易。配额碳交易是目前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主流交易方式,其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和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RGGI)的碳交易方式中占绝对主导地位。

基于项目的碳交易标的为具体减排项目产生的经核证的碳减排指标。它与配额碳交易不同,是一种事后授信的交易类型,主要是买卖双方进行核证碳减排指标的交易。《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行机制分别产生的“经核证的减排指标”(CERS)和“减排指标单位”(ERUS)都是较为典型的核证碳减排指标。

4.多行业碳交易和单行业碳交易

根据碳交易覆盖的行业范围的不同。可将碳交易分为单多行业碳交易和单行业碳交易。多行业碳交易一般是包含了众多不同行业。如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涵盖电力、钢铁、金属和纸浆等等许多行业;而单行业碳交易一般只包括一个行业,如美国的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RGGI)就只在电力行业内进行交易,总体而言,单行业在进行碳交易时所受到的政策阻力要远远小于多行业碳交易。

5.现货碳交易和期货碳交易

根据碳交易时限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现货碳交易和期货碳交易。现货碳交易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好支付方式和交货方式并在较短时间内交收碳排放指标的交易类型;而期货碳交易是指交易主体缴纳一定保证金后在气候期货交易所进行指标合约买卖的一种碳交易方式。

二、全球碳交易现状概述

碳交易的产生和发展和《京都议定书》有着密切的关联。为了限制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温室效应的速度,1997年在东京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并对其各自的减排目标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议定书同时规定,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前都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京都议定书》的通过,成为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起点,并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交易模式——碳交易。

为了使各国更好的履行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京东议定书》约定了三种灵活履约机制:国际排放权交易(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ing,IET)、联合实施机制(Joint Implementation,JI)以及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前两种机制适用于附件一缔约方(均为发达国家)之间,而清洁发展机制为一个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弹性机制,其允许附件一缔约方通过帮助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有利于减排或者吸收大气温室气体的项目,作为本国达到减排指标的一部分。这一机制近几年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成为碳交易的主力。清洁发展机制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认可接受在于其制度上的突出优势,那就是在减少总的资源耗费量的同时,实现了社会有效产出,并且使得污染物排放量消减中的等边际原则得以实现。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CDM的制度安排为我国提供了生产和消费模式转变的巨大机遇。

碳交易在近几年发展迅猛。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球交易额超过了300亿美元,是2005年的3倍;2007年交易额达到493亿美元;到了2008年,更达到928亿美元。其中,基于配额的交易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2009年,全球碳交易总额已超过1200亿美元。直逼石油全球交易额。其中,欧洲成为碳交易全球最大的买家,交易量达到62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当量,占全球交易总量的73%;交易额达到1185亿美元。2010年,全球碳交易的加权平均价格在2009年基础上增加了17%,由每吨二氧化碳当量15.3美元上升到17.9美元。其中,占全球交易量80%的欧洲排放交易体系(EUETS),其加权平均碳价格上升6.6%,从2009年的每吨二氧化碳当量17.9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9.1美元。2011年,尽管碳价格降至创纪录的新低,但由于流动性被大大刺激,交易活动激增,使得2011年全球交易值比2010年增长4%,欧盟碳交易体系的交易值2011年增长至1309亿美元,增长6%。据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交易的交易额在2012年底将超过1400亿美元,届时碳交易总额很可能超过石油市场交易额成为世界第一。

目前全球已建立起多个碳交易场所,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该体系于2005年1月1日启动运行,几年来一直保持着全球碳交易的领先地位,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碳交易体系,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EU ETS的碳交易量占到全球交易总量的75%以上。该体系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成功运行的跨国跨行业的碳交易体系。美国虽然于2001年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从未停止寻求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各界的努力,美国形成了区域性碳交易体系: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是全球首个自愿碳交易体系,该体系于2002年运行,其主要特点是企业自愿加入一个由第三方认证的强制减排系统并签订有法律效力的协议。美国区域温室气体行动(RGGI)是美国第一个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强制性碳排放交易体系。这个体系于2009年1月1日正式运行,是由其参与到其中的州各自单独的碳交易体系组成的,这些单独的碳交易体系自行制定管理条例和规则,然后通过“碳配额互惠”规则相互联系来共同形成区域性碳交易体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体系(NSW)是全球最早的强制减排碳交易体系,始于2003年1月1日。主要致力于减少该国电力相关的碳排放。此外,亚洲的日本和印度也纷纷建立起区域性碳排放交易体系,为本国的碳减排事业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三、我国碳交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截至到2012年11月,国家发改委批准的CDM项目数为4782个,年均核证温室气体减排量达到全球总量的60%以上,庞大的供应量决定了一旦我国建成较为完善的碳交易体系,其规模与影响力必定不可小觑。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CDM减排项目中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废物处理与处置类型的项目占总数的77%且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我国的工业基础在所有发展中国家中最为突出,可进行CDM交易的碳减排项目也最多,这意味着在可预见的将来,只要继续保持非义务减排国的地位,我国的CDM事业将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可以为全球碳交易持续地供给核证温室气体减排量。

随着我国CDM减排项目在数量上的快速增加,碳交易体系初见倪端,很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同时,国际碳交易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也很有可能成为制约我国碳交易健康发展的隐患。

1.国际碳交易面临的困境

国际碳交易虽然经过几年的迅猛发展,可仍然存在着较明显的不足。首先。CDM项目产品——核证温室气体减排量(CERS)的交易虽然被称作为排放权交易,但因其特殊性并未被定义为产权交易,也没有被赋予明确的法律意义。究其原因,是由于CERS的交易双方被严格限定,无法进行完全的市场流通;CERS是基于一定的CDM项目产生而不是基于政策,灵活程度甚至比不上配额。这些都导致CERS产权不清晰。其次,CDM项目从开发到实施需要经过长达一年多的联合国审核期,随后又要经历一年左右的排放周期才能授予核证,进行真正的CERS交付。而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还难免会涉及到环境保护,外交谈判。贸易壁垒等多方面的问题,使得CDM项目的实施愈加复杂,而这些并没有明确的国际法律条例约束。再次,我国的CDM项目甚少涉及无偿技术转让,大多是减排难度较低、技术含量不尽人意的项目,201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项目数量上占70%,但产生的减排量只占30%。这说明附件一缔约方国家仍未能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帮助发展中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在CDM项目交易中处于不公平的地位。

2.国内碳交易现存的问题

我国碳交易发展进程中涌现出诸多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将会影响我国碳交易健康快速的发展。

缺乏定价权。由于我国碳交易体制发展的比较缓慢。至今没有建立起一个符合国内碳交易现状并能与国际碳交易接轨的完善的碳交易体系,致使我国无法获得相应的定价权。我国虽然在CDM项目上占据全球CERS供应量的60%以上,可是一直没有定价权,只是碳交易的参与方而非定价方,致使我国一直处于国际碳交易供应链的最底端。我国的CDM项目产生的CER被国际买家低价收购,再经由金融机构的包装高价卖出,攫取了高额利润:目前我国CDM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的国际售价仅为每吨10欧元左右,而到了欧洲市场再次进行交易的时候,每吨售价往往高达20-30欧元。

国内缺乏与碳交易相对应的法律法规,相关监管机构缺失。国家发改委于2005年出台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管理办法》,除此之外,并无其它针对碳交易且较为全面的综合性法规。在此条例中并无涉及企业参与CDM项目交易的详细规定,亦无适用于国际碳交易中保护本国卖方利益不受侵害的相关条例。这使得我国企业在进行碳交易时没有完善的本国法律条款可循,自身的权益在遇到国际纠纷时受到损害的可能性增大。法律的缺失使我国碳交易过程中充斥着大量的交易主体却没有一个可以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目前,我国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活动中的主管机构为国家发改委,该机构的主要职责仅为CDM项目的相关审核。对于CDM项目涉及的诸多重要方面都没有明确的监督管理,如碳排放量的核定和监测。监管的缺位,影响了碳交易的健康发展。

金融支撑不足。我国的碳交易是个新兴事物,开展其主要业务需要相当大的资金投入,而国内的金融机构甚少介入碳交易这个领域,目前仅有兴业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等很少几家金融机构涉足。在目前的政策条件限制下这些金融机构只能办理CDM项目的相关借贷融资业务,像碳掉期交易、碳证券和碳期货等有广阔前景的衍生交易并未被允许开放。CDM项目的审核实施周期较长,需要的资金投入量大,并不符合商业银行“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的经营准则。这就意味着仅靠银行业的介入并不能完全解决碳交易的资金问题,还要依靠证券、基金、风险投资等手段进行融资。而这些金融手段也由于上述的碳交易衍生产品交易未被完全开放而无法顺利实施。

专业人才稀缺。国内碳交易方面的专业人才十分稀缺,原因有三:一是碳交易刚刚兴起,国内学术界的相关理论研究还存在着很多空白,研究较为分散且没有统一的研究机构,亦尚未构建其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二是碳交易涉及金融、环境、法律、贸易等多个学科,能够参与其中的专业人才必须是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难度很大,目前国内的高等院校对培养此方面人才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三是英语是碳交易的现行通用语言,清洁机制发展项目从项目文件的编排设计到项目审核,以及相关国际法律条款均使用英语,这对于高端英语专业人才比较稀缺的我国来说仍然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难题。

四、促进我国碳交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1.建立完善的碳交易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政府应当完善碳交易的法律体系,令碳交易的整个流程有法可依。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还不是特别完善的情况下建立碳交易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必然要将政策和制度结合起来。在设计碳交易体制时,应当充分考虑现行政策工具和相关法律制度,争取发挥协同效应。应制定全面的综合性碳交易法律法规,如《碳排放交易法》,并在其中明确的界定碳排放权的概念。只有从法律上将碳排放权的稀缺性、排他性、可交易性明确规定出来,才能使我国卖家在进行碳交易时,有坚定的法律后盾。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碳交易法律体系,才能使我国逐步建立起和国际碳交易接轨的碳交易体系,使我国在参与国际碳交易时,不再处于被动地位。

2.加强碳交易的政府监管力度,建立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

美国知名公共政策教授Gary C.Bryner指出开展有效碳交易的关键是能反映经济承受能力的排放基准线:有效的主管机构和手段实施监测;持续、准确的核查排放量。但在实际操作中,碳交易的无形等特点使得核定排放数量成为首要难题。我国政府应当加大监测技术的投入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同时应当督促相关监督机构切实有效的行使监督职责,提高监测效率。在CDM项目的交易中,买卖双方的信用基础是碳交易有序进行的保障,如果没有针对信用的有效监控管理,很有可能导致低信用度的买(卖)家进入到市场,对交易的正常进行造成不良影响并带米金融风险。因此要完善CDM管理机构的职能,增设下属监管机构,对CDM项目的每个阶段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并建立碳交易追踪制度,如建立统一的碳交易账户管理系统,从而全面及时地了解CDM项目的运行、交易等情况,保护买(卖)家的合法权益,维护碳交易的稳定运行和健康成长。

3.加强金融工具的介入力度,加快相关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在业务创新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金融创新势必会快速成长并渗透到各个领域。政府应当加强碳交易的宣传并提供一定的优惠指引政策,引导未涉足碳交易的金融机构逐步参与进来。鼓励已经涉足碳交易的金融机构加快在此交易模式上的业务领域扩展,积极开拓碳期货业务。并完善运作程序,这样能大大的提高交易的活跃程度并相应的降低风险。在碳期货交易机制逐渐成熟时。引入碳保险、碳证券、碳基金等金融工具,使碳交易成为一种成熟而稳定的交易模式。人才是碳交易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首先应当在相关高等院校的金融、管理专业建立碳交易人才培养机制,并着重培养交叉学科的综合性人才;其次应鼓励相关企业加强人才引进的力度,并积极向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学习。

五、结语

我国在碳交易领域承受着诸多压力,但更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在这种形势下,发展并完善的碳交易是历史性的必然选择,但只有事先找出碳交易发展中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并加以解决。才能够真正的建立起一个健康有序的碳交易体系。

[参考文献]

[1]付玉,金银亮,我国碳交易市场监理规划[J],科技创新导报,2008,(9).

[2]向建红,我国生态公益林碳贸易初探[J],林业经济问题,2006,(4).

[3]付亚菲,我国碳交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3).

[4]程南洋,等,国际碳排放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协调[J],生态经济,2006,(3).

[5]江峰,刘伟民,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的SWOT分析[J],环境保护,2009,(7).

[6]周宏春,世界碳茭易市场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9,(12).

[7]于杨曜,潘高翔,中国开展碳交易亟须解决的基本问题[J],东方法学,2009,(6).

[8]吴洁。曲如晓,论全球碳市场机制的完善及中国的对策选择[J],亚太经济,2010,(4).

[9]刘奕均,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1).

第8篇

关键词:节能减排;碳排放权交易;温室气体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2

一、湖北省实行碳排放权交易的历史背景

自1750年以来,人类逐步进入了工业社会,随着工业活动的开展,大量化石能源被使用,全球温室气体浓度显著上升,并由此引发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这其中CO2对全球升温的贡献所占比例最大,急需世界各国一起来控制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97年的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它提出的排放交易、联合履约机制、清洁发展机制为解决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它把CO2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碳交易市场,为促进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上,签署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该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排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等焦点问题达成了共识。

除了国际组织为节能减排的发展做出积极的动作以外,国外区域性的国家组织或者各个国家也正在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政策措施,并建立了若干区域性的碳排放权交易所。欧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权市场。为建立起一个全球性的排放权交易体系,欧盟还允许EUETS系统内的成员使用CDM和JI项目的减排量指标来抵消其减排量。此外,欧盟排放体系还积极与其他排放交易制度,扩大交易范围,帮助企业进一步降低减排成本。其较为成熟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可以给我国建立相应机制带来启示和借鉴。

2012年1月国务院在《“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要求大幅度降低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国家发展委会也通知,同意包括湖北在内的七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能够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减低企业减排的成本,促使资源流向节能减排空间最大、机会成本最低的地区和企业,一方面可以分担发达地区的减排责任,另一方面可以发挥欠发达地区的减排优势,推动各种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还可以调动起地区和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的积极性,鼓励企业进行相关的技术创新和投资,形成相应的低碳产业,使得节能减排成为各地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二、湖北省经济发展、能源利用现状

1.湖北省经济发展现状

2011年湖北GDP总量为19594.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在全国的排名由2010年的第11位上升至第10位。从GDP增速看,受国际国内经济减速以及省内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的叠加影响,2011年湖北13.8%的增速较之于上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但仍比全国(9.2%)高出4.6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7位、中部六省第1位。由此表明湖北整体经济仍然处在相对高位且比较健康的平稳较快增长区间,且经济总量及人均GDP排名均处于国内中等水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具有代表性和发展潜力。

2.湖北省产业结构现状

2010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15806.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8%,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147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7764.65亿元,增长21.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894.44亿元,增长10.1%。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13.8∶46.6∶39.6调整为13.4∶48.7∶37.9。由湖北省人均GDP以及产业结构,结合钱纳里产业阶段标准可以判断湖北省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从湖北省的产业结构特征分析,湖北省结构现状具有以下弊端:

1.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总值偏向第二产业。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可以看出,湖北省的产业构成正在逐渐优化,但第二产业比重过大,挤占了第一产业的份额,同时也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2.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轻重工业比例失调。湖北省正处在由重工业发展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发展演进阶段,表现为轻重工业比例不合理,工业内部比例失衡,以传统工业和重工业为主,加工组装制造业比重偏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调整。

3.湖北省能源结构现状

湖北省能源资源的特点是“缺煤、乏气、少油、多水”,能源一直保持供不应求的状态,对外依存度非常高,自给率较低。82%的煤炭,92%的石油以及76%的天然气需要从外省输入。一旦能源供应紧张,湖北能源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自2000年以后能源消费总量在逐年增长,但与此同时能源生产总量自2008年以后保持稳定,能源自给率逐步下降,并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

三、湖北省实行碳排放权交易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国经济向低碳节能方向发展具有很多困难。首先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阶段,目前对能源的需求非常大,并且在不断增加,碳排放量也在增加。其次,在国际产业分工上,中国是国际制造中心,且是比较低端的制造业,国际分工也决定了中国的排放居高不下。再次,我国在发展过程中能源效率低下,很多地方是粗放式发展。

作为中部地区的湖北省具有典型的我国经济特征,同样面临巨大的资源环境约束,传统发展道路行不通,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低碳经济道路,但发展低碳经济面临很多困难,而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有效手段。

1.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

被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谁率先在低碳经济领域布局,谁就能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抢占“制高点”。因此是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相互竞争与合作的焦点。低碳经济是中国应该抓住的机遇。同时,我国碳资源丰富,碳市场前景可期。但由于我国目前处于国际碳市场及碳价值链的低端,没有定价权,不得不接受外国碳交易机构设定的较低的碳价格,沦为全球低价的“卖炭翁”,要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极大限度发挥我国丰富的碳资源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迫在眉睫。

2.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湖北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有力手段。

限制碳排放的手段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碳税、碳排放权交易以及行政手段。碳税、碳排放权交易属于经济手段,与传统的行政手段相比,运用经济手段控制碳排放可以降低社会总成本,同时经济手段能使公司在决定如何满足碳排放目标上拥有较大的自,并实现成本最小化。湖北省地处中部,经济并不发达,如果采取征收碳税的方式,首先政府无法准确的确定碳税的税率和征收起点,要随时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其次政府无法预测各行业减排成本的大小,进而无法为经济发展及节能减排提供资金和政策帮助。最后,征收碳税无法确保达到既定的减排目标。而碳排放权交易使企业能够以较小的成本满足排放量约束,并且碳排放权交易可以在碳排放源头进行约束,降低了管理费用,节约执行成本。在世界范围来看,欧盟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多采取碳排放权交易。因此从可操作性、成本效益、减排目标等角度来看,碳排放权交易是目前较好的减排手段。

3.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1)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现阶段湖北经济发展的要求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湖北已建成门类齐全、种类众多的工业体系。2011年湖北GDP总量达到19594.19亿元,在国内位居第10位。增速排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7位,居中部六省第1位。由此表明湖北整体经济仍然处在相对高位且比较健康的平稳较快增长区间,经济总量及人均GDP排名均处于国内中等水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具有代表性和发展潜力,是湖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2)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调整湖北省产业结构的要求

湖北省处于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为第二产业占全省GDP的48.7%,轻重工业比例不合理,工业内部比例失衡,以传统工业和重工业为主。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而要真正实现低碳经济,最根本的还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湖北省要从重工业经济转向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期间如果没有外部推力,实现结构转型旷日持久。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纳入碳市场,可以促进湖北省经济结构的转型。

(3)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调整湖北能源结构的要求

湖北省能源资源的特点是“缺煤、乏气、少油、多水”,能源一直保持供不应求的状态,对外依存度非常高,自给率较低。一旦能源供应紧张,湖北能源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湖北省必须在保持整体经济稳定的条件下,发展节能环保的低碳经济,抑制高耗能行业发展,鼓励发展新能源。

(4)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湖北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的要求

中国没有形成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节能减排仍然由中央政府主导,依靠行政命令和减排指标约束各地方政府和企业。因此必须建立一个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让企业在减排的过程中得到收益,引导企业自主、自愿、自动去减排,在碳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中,建立各方利益最大化的长效机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目前最有效的市场化手段。

参考文献:

[1]刘奕均.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7):29-30.

[2]汤小明.发达国家碳金融发展现状[J].企业导报,2009(11):173-174.

[3]张艳林,孙永广,刘德顺.碳减排量定价理论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

第9篇

关键词:低碳农业;新能源;温室气体;循环农业;辽中县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3-0211-03

前言

近年来,过量排放的CO2等温室气体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界生态恶化的首要原因。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世界各国都纷纷提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议案。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让“低碳经济”成了2009年的岁末热词,低碳代表着一种环保、节能、清洁的新理念。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非常重视全球气候大变化,并为此做出了众多重要的工作。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要从根本上控制并减少CO2的排放农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切入口。

农业与全球气候变暖息息相关,事实上,耕地所释放出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30%,相当于150亿t的CO2,是温室气体的第二大重要来源,发展低碳农业是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必经之路。所谓低碳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一、辽中县农业现状

辽宁省辽中县位于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中心地位,1.5小时经济圈内包括沈阳、抚顺、本溪、辽阳、营口等辽宁省的八个城市。辽中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有地下水优质水稻4万公顷,年产水稻35万t;玉米种植面积2.7万公顷,果树种植1.3万公顷,年产果蔬60万t,产值10亿元;林果栽培面积0.5万公顷;淡水鱼养殖约0.7万公顷,年产值12亿元;全县肉牛养殖46万头,肉猪145万头,肉种蛋鸡520万只,年产值37.7亿元。近年来,辽中县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先进县”、“全国渔业生产先进县”以及“全国出口肉鸡生产基地”、“全国瘦肉型猪生产基地”等。

近十年辽中县GDP总体呈上升趋势,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44.1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3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9.4亿元,增长了13.6%,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52%。从2005年开始,借沈阳市建设沈西工业走廊之势,经过3年的产业结构调整,辽中县的产业结构比例关系已经由44.5∶26.5∶29调整为27.3∶51.7∶21。但从总体从业人员比例来看(见图1),农业仍然是辽中县人民的致富保证。①

二、农业生态系统对碳排放的影响

人类活动所放出的温室气体中,农业生态系统的贡献约占7%~20%,主要有CO2、CH4等。其中,土地利用变化是农业生态系统中产生温室气体的主要因素,也是目前大气中碳含量增加的第二大来源,仅次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另外一些碳排放方式主要包括:因农业和畜牧业导致的森林减少;饲养反刍动物,如牛、羊等,饲料在其肠内发酵引起CH4排放;农田过量施肥;家畜粪便处理不当及秸秆燃烧等。

土壤是碳素的重要储存库和转换器,土壤中的有机物质经微生物分解,以CO2的形式释放入大气,而长期淹水的农田中经发酵作用可产生CH4,所以对于农业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就是土壤,其碳的排放量受到农业用地面积、农业施肥、耕作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三、辽中县农业(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沙化初现。据调查,辽中县的农业生产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特别是在耕地面积较大的河西四乡镇。这一地区过去是十年九涝,地下水位达到1.4m~1.5m,近年来,由于降雨量少,灌溉面积较大,打井较多,地下水位下降了5m多,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初级的土壤沙化,形成了沙壤土,多数地只能种花生等作物,如果不尽快改变以翻耕为主的种植结构,等到水位下降到10m,树木栽种不了,将导致荒漠化。

2.节水灌溉设施缺乏,水资源利用率低。辽中县境内有三条河流过,辽河、浑河和蒲河,由于上游都流经沈阳市,污染较为严重,所以灌溉基本用地下水。除了少数果蔬大棚采用滴灌、渗灌的灌溉方式外,辽中县种植业基本还采用传统的漫灌与淹灌。全县年均用水量约3.8亿m3,有96%都用于农业(如图2),而其中超过90%都用于农业灌溉,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农作物喷灌、滴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已成为辽中县迫在眉睫的问题。

图22008年辽中县用水量比例

3.没有形成完整的循环农业模式。辽中作为农业大县农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建成了多个农业生产基地,如以养士堡为核心的果蔬种植基地,以茨榆坨为核心的花卉基地等。这些基地种植的粮食、蔬菜、水果等均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认证,并且一些设施农业使得农民结束了以前一年一季的种植制度,变成了一年三季,增加了收入,让农民得到了实惠。但是,辽中县农业生产一直都在单一方向的链条下运行,没有形成完整的循环农业模式。首先,辽中县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有274家,包括四大种类:稻米加工、白酒酿造、饲料加工、食品加工。这些企业虽然数量较多,但是规模大小不一,差距较大,农产品加工产生的附产品没有统一的处理方法,使很多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浪费;其次,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秸秆、粪便等废弃物没有充分利用。辽中县畜牧业发达,肉牛每年出栏25万头、肉猪出栏是100万头,这些牲畜每年产生的粪便除去不能回收的大约427.3万t,这些粪便有些直接被施用在田里;另外辽中县有玉米约2.7万公顷,每公顷产秸秆100公斤~167公斤,这些秸秆多数都用来直接燃烧,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空气。

4.畜禽粪便浪费,甲烷排放量增加。辽中县畜牧业发达,每年总产值达到37亿元左右,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如图3)。这些牲畜每年产生大量排泄物,辽中县工业固废的总排放量为3.73万t,而牲畜粪便则为427.3万t,这一数量远远大于工业固废,应该适当的加以利用。粪便可以用来发酵制沼气,沼气是一种无污染可再生的燃料,供给农户取暖、做饭等,既经济又方便;牛粪风干加工后可做燃料;经过处理后还可以用作生产菌菇的基料。但由于农民认识偏差和技术手段落后大量畜禽粪便积压、浪费,有机肥被忽视,加重了畜禽养殖环境污染。

图3 第一产产值构成

5.甲烷排放量增加。畜禽养殖会释放出大量的甲烷气体,CH4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每分子CH4吸收红外能量是CO2的21倍,CH4对温室效应的贡献仅次于CO2 [1]。调查中得知:2008年辽中县畜禽养殖业CH4释放总量为35.9万t,其中养猪业对CH4的排放作用最大,占90%以上。这些释放出的温室气体还不能很好的控制,使得辽中县的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

四、发展低碳农业的建议

辽中县农业总体是向着快速、健康、绿色的方向发展的,在低碳农业建设方面有着一定的基础,果蔬生产大部分达到绿色标准等,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农药、化肥使用不当,对低碳农业的认识和宣传不到位,还存在许多误区和偏差。生态建设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水平低下;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不高;城镇化发展缓慢等等。

1.规划辽中县低碳农业布局。构建“种、畜、游”低碳产业群对于辽中县低碳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这样的发展集群需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发展目标,包括重点项目、节能减排目标、政策体系、交流平台等等。同时,要发挥重点示范城市的带动作用,形成科学的县域低碳农业布局。为了保证这样的低碳农业布局顺利实施,还要有相应的政策保障,包括产品种植“低碳化”制度以及奖励和问责制度等。

2.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通过科学的村庄布局,按照“村容整洁”和“环境美好”的要求,将大型沼气工程与村镇规划结合到一起,把散乱的农户集中在一起,在居民区与农业产业区的交界处建设大型环保的沼气工程,处理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对于改善居民区的生活环境,节约生产资源,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带动低碳农业发展都有一定的帮助。

3.加大开发和推广新能源的力度。新能源的开发与推广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必经之路,从低碳农业的角度考虑,沼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利用,对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变现代农村生活环境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辽中县的秸秆和畜禽粪便资源非常丰富,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用沼气这种清洁能源代替直接焚烧秸秆,不但节约资源,减少能源开支,又能防止大量焚烧秸秆产生的烟尘,改变农民平时烟熏火燎的状况。辽宁省的光照长度属于二类地区,年日照为1 328小时,而辽中县的整体光照时间要高于整个辽宁省,达到1 600多小时。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污染、廉价的清洁能源,用途也很广泛,如温室大棚、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器等。充分发挥和利用太阳能,使其在改善农民生活质量过程中发挥作用,不仅能给农民带来实惠,还能节约大量电能。

4.争取将畜牧业做大做强。近年来,辽中县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为了让畜牧业向更大更强的目标发展,首先应该坚持统一饲养标准、严格质量检测、粪污低碳处理的原则,着力推进生态养殖小区规划建设。通过科学规划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把分散经营的农户集中到一个区域内饲养,实行统一经营管理,严格落实标准化生产、养殖档案建立、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等措施,尽快改变人畜杂居、畜禽散养、畜禽混养的落后生产模式,这样做不但对防止疾病传播,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还能够提高辽中县畜牧业的知名度,打造出辽中县的有机畜禽品牌,加速农业GDP的增长。

参考文献:

[1]范敏,甘筱青.低碳经济与江西省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J].能源研究与管理,2009,(1):16-19.

[2]宋林.民和县农村新能源发展现状及思路[J].企业导报,2009,(5):134.

[3]翁搏琦,王义祥.论循环经济发展与低碳农业构建[J].鄱阳湖学刊,2009,(3):92-102.

[4]田利东,郑文彤.新农村建设中的能源保障和环境保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

[5]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旅游――江西首个省级低碳经济发展纲要[J].领导决策信息,2009,(47):14-15.

[6]陈伟.推进低碳经济建设应对能源气候挑战――英国低碳转型战略计划解读[J].透视,2009,(11):72-75.

[7]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23-27.

[8]洪芳柏.低碳经济与温室气体核算[J].杭州化工,2009,(1):4-6.

[9]赵其国,钱海燕.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J].生态环境学报,2009,(5).

Some Idea of the Status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in Liaozhong County

HUANG Yao,ZHANG Ge

(Geography Center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