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碳排放的重要性

时间:2024-03-01 14:43:39

导语:在碳排放的重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碳盘查标准;碳盘查工作程序;排放源的划分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码:1674-3520(2014)-02-00191-01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中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后对世界做出了碳减排的承诺,随后也将减排目标分解到省市,并逐步分解到企业。企业面临着碳减排的压力与动力。只有经过科学的碳盘查,企业的碳排放信息才能为制定节能减排策略提供依据。在这里,主要对碳盘查标准、工作流程、排放源的划分进行探讨。

一、碳盘查的介绍及重要性

碳盘查,亦即温室气体盘查,根据ISO14064-1标准的界定,是指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所有温室气体排放源进行全面的盘查,按照统一的量化计算方法,计算企业在活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摸清企业碳排放的结构、种类及数量等基本情况,最终形成各企业的《温室气体盘查综合控制程序》、《温室气体盘查表》及《温室气体盘查报告书》三份碳盘查文件,为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打下基础。

碳盘查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遵守国内外法规的体现。国外的股票交易市场要求所有上市的公司要在年度财政报告中披露温室气体排放量。

(二)加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需要。企业进行碳排放交易,需要较实际的排放与既定的排放目标或上限,来决定是否要购买或可卖出排放权。同时,为了协助进行独立查验的工作,这些排放交易系统都要求参加的企业,对其提报的温室气体信息,建立一个可供认证的线索。

(三)满足客户需求的需要。实施标准的碳盘查能满足国外客户碳排放披露的要求。

(四)企业管理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通过碳盘查能够清楚地了解各个时段、部门或生产环节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利于企业制定针对性节能减排措施,为参与碳交易、化被动为主动,获取潜在经济收益奠定碳管理基础。

(五)规避未来碳排放总量超标限额风险的需要。企业在碳排放量及报告方面获得第三方认证,能增强在全球“绿色”采购中的竞争力,在全球贸易中获得“绿色”通行证。

(六)履行社会责任及提高社会形象。碳排放信息的披露,可有效的提升企业形象和信任度。企业进行碳盘查就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实践。

二、碳盘查标准介绍

(一)碳盘查主要适用的依据 ISO14064-1:包括设计、编制、管理、报告和核查某一组织的GHG清单的要求。-2、-3分别为项目和审定、核查方面的,相对应用较少。

(二)碳盘查温室气体(GHG)的范围

ISO14064-1规定: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全氟碳化物(PFC)和六氟化硫(SF6),这六种温室气体属于盘查范围。

三、碳盘查工作程序

碳盘查工作程序由碳盘查准备阶段、定性盘查阶段、定量盘查阶段、持续改进阶段、形成报告阶段、成果及交流阶段六部分组成。下面介绍主要阶段包含的内容:

(一)碳盘查准备阶段包括成立盘查组织机构、人员培训及编制工作计划及管理程序等三部分组成。

(二)碳盘查定性盘查阶段包括组织边界的确定和碳盘查计算方法的确定。根据盘查目的确定盘查温室气体排放源的统计范围,设施的范围即形成组织的边界。温室气体盘查一般采用排放系数法进行计算。

(三)编制GHG盘查表和报告。GHG盘查表包括各排放源活动数据、EF计算过程表等。GHG报告包括组织描述、负责人、报告排放量覆盖时间、组织边界的文件、每种直接GHG排放。

四、直接和间接排放源的划分

(一)直接排放源的划分:

固定排放源包括锅炉、柴油发电机、食堂用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炉灶等设备设施。

移动排放源包括运输车辆、随车吊、推土机、压路机等设备实施;

逸散排放源包括汽车空调制冷剂泄漏、CO2灭火器、SF6高压开关、化粪池、污水处理厂、七氟丙烷灭火器(FM200)(IT机房)等设备设施。

制程排放源包括生产过程中正常操作造成的排放或来自化学品和原料的生产或加工,制程排放受人的操作行为控制。如乙炔焊接等。

第2篇

Abstract: The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has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glob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for there is no formed large-scale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unified criteria of carbon emissions has not yet formed, we should establish our own standards as soon as possible to avoid a passive position in low-carbon economy. In this paper, the standardization of low-carbon economy has discussed in three aspects from low-carbon standards, technical standards and audit standards, hoping to play a strategic guidance to the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of China.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标准;技术标准;审计标准

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low-carbon standards;technical standards;auditing standards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2-0011-02

1低碳标准

随着绿色经济已逐渐成为国际共识以及我国政府公开承诺的减排目标,中国低碳经济方兴未艾,低碳时代呼唤新的并且能够将低碳经济纳入轨道化发展的价值标准,中国应争取足够的时间来发现和有效地掌握在低碳经济财富供应链上的优势。面对低碳热潮下标准缺失、概念模糊导致的市场混乱,政府应该从制定低碳标准、制定相应法规两个方面引导市场的发展。

1.1 制定行业低碳标准作为一个新兴的理念,各行业的低碳标准制定都较困难。目前,世界上现已的温室气体管理标准主要包括3个: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标准(ISO14064),温室气体认证要求标准(ISO14065)和《PAS2050:2008商品和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评估规范》。其中对我国低碳经济产业最有借鉴意义的是英国标准协会于2008年10月的全球首个产品碳足迹方法标准――《PAS2050:2008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该标准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法(LCA),主要用于计算产品和服务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从原材料的获取到生产、分销、使用和废弃后的处理)温室气体排放量。根据产品和服务在提供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的情况(碳足迹),计算一项商品或服务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碳足迹主要包括4个基本步骤:一是建立商品全生命周期流程图;二是评估边界及重要性水平;三是收集数据信息;四是计算碳足迹。[1]

1.1.1 建立全生命周期流程图生命周期评价是一种用于评估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即从原材料的获取、产品的生产直至产品使用后的处置,对环境影响的技术和方法。以建筑物为例,其在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来源如图1所示。

商品碳足迹的流程图与商品本身的技术含量程度是不构成比例关系的。可能一些技术含量很高的商品,其原料供应链条以及生产流程等是一目了然的,而对于一些技术附加值不高的简单商品来说,由于其原材料来源比较复杂,虽然加工程序不多,但流程图的制作过程有可能会揭示出之前未能认识到的复杂性。

1.1.2 评估边界及重要性水平测定边界是全生命周期评价碳足迹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同的边界设置将对应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排放量。仍以建筑为例,其生命周期系统边界内部应包含形成建筑实体和功能的一系列中间产品和单元过程流组成的集合,包括建筑材料生产和构配件加工、运输、施工与安装、使用期建筑物运行与维护、循环利用、拆除与处置。同时,PAS2050标准中应用到的重要性原则对我国低碳标准的制定也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重要性原则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收集数据的成本。

1.1.3 收集数据收集数据是生命周期过程物质和能量流的抽象和一般化阶段,是对产品、工艺活动在其整个生命周期的资源、能源和环境排放(包括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进行的数据量化分析。针对划好的边界、界定好的数量级以后,对商品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测量。原则上规定每个阶段所收集到的数据都应该是原始测量数据,但某些特定情况下,如果二手数据是可靠的也可以使用,但是对二手数据的使用应有比较详尽的规定。

1.1.4 计算碳足迹该步骤主要是基于之前测量得出的数据,最后汇总计算单个商品的碳足迹。

综上所述,关于企业的碳排放研究要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当前中国正处在发展时期,与发达国家处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低碳标准的研究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其次,鉴于各个行业的差异比较大,低碳标准的制定可从行业发展较为完善,产品生命周期相对简单的行业入手。目前中国的钢铁行业的发展快速,钢铁冶炼技术世界领先,且行业流程相对简单,是开展碳排放评价研究的首选。再次,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区域,更是全世界必须面对的大事,所以,中国企业中拥有较大出口量的行业应为研究的重点,比如焦炭行业和稀土行业,特别是稀土行业(全球95%以上的稀土都将由中国生产供应的)。最后,企业碳排放的评价方法,在保证数据准确合理的前提下,要尽量考虑企业的发展和承受能力,做到简单易行、方便企业对自身碳排放的情况进行评价。

1.2 政府制订相应法规引导

1.2.1 政府引导性政策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如产品碳足迹标准,为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构建法律基础。现阶段,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主要集中于各个高能耗高排放部门等生产领域,鲜有作用于产品层次的政策措施。鉴于此,可以考虑在现有的环境产品标识管理中增加碳约束的元素以适应碳排放控制时代的客观需求。比如,在产品包装上印制碳足迹标示和碳减排标示,便于消费者购买符合低碳标准的产品。

1.2.2 低碳税在全球低碳经济大潮下,作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最为关键的制度建设,开征低碳税势在必行。一般来说,碳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征收碳税会降低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另一方面,征收碳税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从而扩大政府的整体投资规模,对经济增长起到推动作用。

2低碳技术标准

低碳技术可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是减碳技术,是指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第二类是无碳技术,比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第三类是去碳技术,典型的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中国应该加快形成国际科技界所认可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的气候变化行动和参与气候变化的外交谈判,提供有力的支持,进而提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话语权’。为了促进中国低碳技术标准化,特提出如下对策。

2.1 技术创新系统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运用系统的思维谋求技术及其相关制度的创新,才能最终实现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创新系统填补了知识与其内在技术可能性之间的差距,并使这些技术可能性符合市场需求。低碳经济转型要求现存社会经济制度的创新,因此有必要设计一个迎合该需求的整体技术创新系统。中国在低碳技术自主创新方面要利用有利条件:第一,要充分利用各研究机构,大学的人才优势,积极进行低碳技术的理论研究;第二,要充分利用市场的驱动力量来刺激研究活动的开展。中国市场规模广阔,能够形成科学研究的大规模的需求,也能更好的分摊研究成本;第三,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具备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进行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不会存在政策风险。[3]

2.2 国际合作目前我国的低碳技术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有着不小的差距,要在短时间内提高水平,除了要依靠国内的自主创新之外,还要加强国际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加强国际间技术的合作和转让,能使全球共享技术发展,大大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特别强调,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技术,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但是这些技术关乎发达国家的相关企业,甚至整个国家在低碳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技术转让依然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全球变暖是全人类共同的话题,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是相互促进的,自主创新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在国际合作中紧密程度。

3低碳经济审计标准

全面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时,如何综合反映发展效率、效果,系统体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及时修正战略途径,提出政策对策,是亟需突破的重点,实践的发展需要研究和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审计标准体系。首先,应进行低碳经济评价并遵循如下程序:①低碳经济理论分析;②选择准则层;③指标的确定;④建立指标体系;⑤选择标准值;⑥计算指标权重;⑦综合评价;⑧判断。[4] 其次,低碳经济审计标准体系的构建应从区域标准体系、行业标准体系和单位标准体系三个方面进行。

3.1区域标准体系所谓“零碳城市”,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环保型城市,也可称“生态城市”。中国社科院于2010-3-19公布了评估低碳城市的新标准体系,中国至今还没有任何正式或官方的低碳经济评估标准,这是迄今首个最为完善的标准。该标准具体分为低碳生产力、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等四大类共12个相对指标。如果一个城市的低碳生产力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20%,即可被认定为“低碳”。新标准的建模方式是IPAC-AIM技术模型。此模型已经经过全国能源及排放情景分析,以及包括北京、广东和香港在内的多个地区的情景分析的验证。建模不包括农、林相关的排放及碳封存。建立评估新标准的基础工作是,社科院在三种排放情景下评估温室气体排放、能源消耗和工业产值:BAU情景、政策情景和低碳情景。

3.2行业标准体系与低碳行业标准制定难度相对应的是低碳经济审计行业标准体系制定的难度,在规定行业碳生产力标准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同行业、相同产品也可能存在不同的碳排放量以及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的制定。鉴于此,在制定行业标准体系时理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各国一致原则:对低碳标志产品的技术要求,要参考其它国家的有关规定,以避免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②产品质量保证原则:低碳标志产品首先要满足产品使用质量要求,符合国家有关的产品质量标准。③经济合理原则:低碳标志产品指标的制定要简单可行、经济合理,避免给企业带来额外负担,影响低碳标志产品的价格。④突出重点原则:对不同类别的低碳标志产品要突出其低碳的特点。[5]

3.3单位标准体系单位标准是指低碳经济的审计细化至家庭或者个人,借鉴国际通行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估方案来发展基于家庭(人口)的碳排放审计指标,如家庭碳排放总量、家庭人均碳排放量、家庭单位收入碳排放量、基本生存排放量等指标来进行生存碳排放的特征分析,以此来确定温室气体排放与生存状况的关系。[6]评价零碳城市的低碳消费指标对单位标准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人均碳排放、人均生活碳排放。

作为一种新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始于发达国家开始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目前进行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如各国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悬殊,民众低碳意识和认识水平相去甚远,许多发展中国家相关统计资料严重欠缺,或者缺乏相应的计量手段,另外各国关于碳排放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标准严重不一,所有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只有当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才能为低碳经济的客观评价铺平道路。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来看,需要加强统计的方法和标准的统一,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完善碳排放量的统计,以便为国家为碳减排的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发挥正确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冯相昭,赖晓涛,田春秀.关注低碳标准发展新动向[J].国际t望,2010,(3).

[2]张智慧,尚春静,钱坤.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J].建筑经济,2010,(2).

[3]陈红英,唐芳.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J].改革与开放,2009,(9).

[4]李晓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探索[J].华东经济管理,2010,(2).

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理念;低碳物流;运输策略;分析和探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科技以及经济都登上新的高峰。但是当我们回头看去的时候,就会发现人类为了利益的种种行为已经让我们生存的环境满身伤痕。温室效应、酸雨等都是人类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目前最严重的问题。低碳物流就是针对环境问题的一种有效解决措施。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物流

(一)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指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人类的技术创新、转型、开发等手段最大化的减少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消耗,从而降低温室效应,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局面。低碳经济针对地球的环境以及能源问题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并且还可以有效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人类的长远生存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低碳物流

所谓的低碳物流就是指通过技术或者管理手段降低物流行业中碳排放量,在物流过程中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目标,通过能效技术、可再生资源技术以及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使得物流活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有所降低,从而降低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与污染,进一步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并有效的保护环境,可以说低碳物流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低碳经济,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交通、邮政以及仓库的能源消耗大概占据我国能源消耗的10%左右,并且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碳排放量会随之增大,所以低碳物流势在必行。实施低碳物流一是可以降低碳的排放量有助于环保,二是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是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

二、低碳物流的重要性

(一)低碳物流可以有效的降低环境污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科学技术越来越强大,但同时人类对地球环境的污染程度也越来越大,其中车辆尾气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就是目前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物流运输又是车辆尾气排放的重要部分,所以低碳物流针对于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只有发展低碳物流,才能有效的控制车辆在运输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只有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被有效的控制,才可以大大的改善目前的自然环境。所以说低碳物流对于人类的未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低碳物流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

近几年汽油和柴油的价格逐渐攀升,这对于企业的物流运输来说等于增加了成本,成本的增加就会使企业获得利润减小。而低碳物流可以有效的控制碳排放量,车辆的排放量被控制也就代表汽车的消耗降低,甚至目前已经研究出其他能源的运输设备。从成本角度讲,降低消耗或者采取其他能源都可以大大的降低企业的成本,这对于企业的自身发展具有良好的影响。

(三)低碳物流理念可以影响其他事物和人员的理念

物流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如果物流运输采用了低碳经济理念,那么这种理念也会针对生产和消费产生一种积极的影响。随着全球污染的严重,迫切需要人们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环保意识才能让我们未来的生活环境变的更好,而不是更糟。

三、低碳经济理念下低碳物流运输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低碳理念

意识决定人的行为,所以只有人们首先意识到低碳物流的重要性,人们才能主动的朝着低碳物流的方向前进。首先政府要加大低碳物流的宣传,要通过这种方式将低碳物流的理念传输到所有人,特别是一些企业,要让企业深刻的意识到低碳物流对企业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其次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应不断的研究和学习低碳理念,要深刻的去理解低碳理念,只有企业内部所有员工都深刻的意识到低碳物流对于企业自身以及生存环境的影响,才能真正做到低碳物流。只有企业树立了正确的意识,才能主动的针对企业目前的状态进行积极的研究、改善和创新。由此物流企业才能最大化的做到低碳物流。

(二)物流运输中的具体策略

1.开展多式联运。多式联运可以针对不同的运输方式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目前众多的运输方式中,公路运输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最大的,而水运和空运仅次于公路运输,铁路是相对碳排放量最小的。而企业就可以根据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以及碳排放量采取多式联运,例如我们可以采取水运和公路、铁路联运的方式来完成业务,这种方式就可以大大的降低碳的排放量。所以基于低碳经济理念下物流企业应多采取多式联运的方式,由此降低碳排放量,达到自己企业经济的增长。

2.采取共同配送的方式

所谓的共同配送就是指几个企业联合起来寻找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承担运输过程。共同配送可以大大的降低运输量,并有效的降低重复运输,降低空载率,由此可以降低运输的次数从而降低碳排放。从经济角度来说,共同配送也可以节省企业自身的运输投资。

共同配送可以让企业将所有精力都放在生产和经营中,而将物流活动通过合同的方式交给专业的物流公司,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企业更好的经营,也可以有效实现低碳物流。

3.发展先进运输方式

甩挂运输可以有效的提高运输过程的效率以及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降低车辆空驶 以及无效运输等情况,由此大大的降低了碳的排放量。除了甩挂运输方式以外,滚装运输、集装箱运输都是目前相对先进的运输方式。这些运输方式都可以有效的降低碳排放并增大运输效率,对于环境以及企业自身都有很好的影响。针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可以使用BP碳排放计算器来有效控制碳的排放量。BP碳排放计算器可以针对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计算,可以针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有效的指导。物流企业使用BP碳排放计算器就可以针对整个运输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掌握,并进行有效的改进。

4.针对运输设备进行有效改进

目前运输设备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原因在于运输设备需要依靠煤、炭、石油等能源来维持动力,所以我们应从动力的角度来进行改进。企业应采用一些无污染的能源运输设备,由此可以降低运输设备的碳排放量。就目前来说,汽油和柴油发动机油耗大、碳排放量高,并且会产生很大的噪音,而且汽油和柴油的成本也过高,所以汽油和柴油发动机并不是最佳的选择。而电动发动机是目前较好的运输设备,电能设备从根本上解决了碳排放的问题。

(三)企业内部管理和建设方面的策略

1.加强企业内部信息化的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应加快内部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让企业掌握和了解最新的信息,由此就可以大大的降低一些无谓的消耗,达到降低碳排放量以及降低企业成本的目标。所以企业应构建内部的信息系统,并与其他企业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利用最新的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充分做好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处理工作,消除物流过程中的浪费现象。

2.加强人员的培训

首先针对物流运输来说,司机具有非常重要的因素,车辆的操控都是由司机来完成,所以只有司机具备了良好的低碳意识,并且驾驶技术上也可以做到低排放量,那么就可以有效的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企业应加强针对司机的培训和教育,应将低碳理念传输到司机的思想中,并养成司机一些良好的行车习惯,例如行驶中应尽量保持匀速、停车作业之前必须先要熄火等,由此真正的在运输过程中做到节能减排。

(四)政府方面的策略

1.低碳物流并不仅仅是企业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所以政府必须要给予有利的支持,才能保证低碳物流的良好发展。首先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与法规,针对物流运输产生的污染给予有力的控制,对一些物流运输企业收取一定量的排污费或者推广一些碳排放量相对较低的运输设备等;其次加大低碳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我国低碳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所以我们应加大升级和改造力度:第一,从规划上要做到协调,防止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出现,避免浪费;第二,针对现有的设施进行合理布局,最大化的提高使用效率;第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融资渠道,鼓励企业进行投资;第四,建设无边界物流,不断加快综合运输网络的建设。

2.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政府要意识到低碳意识对于社会的重要性,所以应加大低碳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政府应将低碳物流的理念传输到学校中,鼓励学校开设低碳物流专业,并针对低碳物流专业设置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推出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为专业人才铺好路。除此之外政府应鼓励和支持有关低碳物流方面的创业,加快我国低碳物流的发展。企业也可以和高校合作,针对自己需要的人才进行专门的培养,这对于不同企业的低碳物流发展具有良好的影响。

3.打造低碳物流技术体系

要积极吸收引进世界先进的低碳技术,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低碳物流技术发展计划,逐步完善节能、清洁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相结合的多元低碳技术体系。建立专业的低碳物流研究机构,以实现现代物流中心的节能与环保。此外,还要制定一系列的物流行业能效和碳强度标准,进行自愿的碳结合管理,使得物流企业向低碳物流转型过程中,有强大的技术后盾。

4.加强低碳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首先,要对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加以利用与改造,整合功能,对其规模布局进行合理调整,使得现有设施的应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充分发挥其综合效能;其次,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要进一步扩大,针对公路、铁路、航空、城市配送等设施,要持续加大建设力度;一些物流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以及信息平台项目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大,政府可以通过补贴或者投资的方式参与建设,增加基础性、公益性设施建设的投入,鼓励企业低碳经营。

5.大力推广绿色包装

现在合成塑料包装材料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因此在供应链物流环节,绿色包装非常值得大力推广,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包装材料,尽量不用昂贵包装,不可过度包装;规模化应用生物降解塑料,加强其它环保包装材料的研发与推广;鼓励包装的回收与二次利用,提高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鼓励绿色包装;针对环保包装材料企业,政府可以实行专项补贴或者税收减免等鼓励措施。

第4篇

一、调查课题:我们身边的低碳生活现状调查

二、调查分工:根据本次调查的课题,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对五名学生进行如下分工

侯赛茵:负责调查资料的搜集和课题的总体策划;

苏浩男和魏鑫羽:负责发放问卷和入户调查;

王晨曦和刘凌泽:负责调查问卷的整理和解决方案搜集和整理;

三、调查宗旨:科学认真,实事求是,积极倡导低碳生活

四、调查内容:

1.什么是碳拍量?

大家都知道,现在低碳生活成为一种时尚生活.那什么是低碳生活,为什么要提倡低碳生活呢?

首先大家要了解一个概念,那就是碳排放量.了解了碳排放量的危害,就理解了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用碳(carbon)一词作为代表.虽然并不准确,但作为让民众最快了解的方法就是简单地将“碳排放”理解为“二氧化碳排放”.多数科学家和政府承认温室气体已经并将继续为地球和人类带来灾难,所以“控制碳排放”对于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有实际意义的.

2.碳排放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是一直都在排放着二氧化碳,比如我们坐汽车要耗费燃油,燃油燃烧就产生二氧化碳,排放在空气中就增加了碳排放.我们每天要看电视用电脑,这些家电都耗费电能,电能的生产是要消耗大量的煤炭,煤炭的消耗也要排除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如何通过节约能源,节制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少用空调,少用暖气,少开车,少坐飞机等等,都是属于低碳生活的一部分.

3.如何进行碳排量计算

我们生活中的碳排量是可以计算的.如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耗电度数×0.785.根据这个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器还可以算出市民开车、乘坐飞机、吃一个汉堡等到底能排放出多少二氧化碳,从而计算出碳排放量

4.调查问卷的发放

由调查小组设计好问卷,问卷涉及到我们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玩,这些方面我们都采取了哪些方式,与三年前比,我们的增长了还是下降了.然后被这些问卷在锦州市范围内发放,送到住户里,然后定期收回,进行统计分析.

五、调查分析:我们生活中的碳排量比三年前增加6%

我们共发放了100张问卷,收回100张,有效问卷98张.根据这些问卷调查问题分析如下:

1.锦州家庭汽车使用量比三年前增加了30%,这也就是说,就出行汽车消费,比三年前的碳排量增加了30%.但是由于汽车还不是锦州家庭出行的主要工具,所以次指标增长幅度很大,但总量很小.

2.家电的更新换代较多,节能型家电逐渐被市民认同,所以家电的电耗费量增长只有3%.

3.锦州人吃穿的消费增长量逐渐下落,吃的逐渐趋于绿色,早市、夜市红火,所以按碳排量计算器的计算,吃穿的碳排量增长幅度只有1%.

第5篇

关键词:环境经济学;碳交易;知识体系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环境经济学理论已表明碳交易是公认的最具“成本效率”的低碳治理政策工具,但环境经济学却未专门介绍碳排放交易体系,随着碳减排约束的不断加强,环境经济学有必要对这一知识体系加以普及。碳交易知识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介绍。

一、限额设定与范畴

“限额”是指某一交易体系所涉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限额设定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管制气体。

大部分排放交易体系关注然手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少数排放交易体系还管制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烃、全氟烃和六氟化硫等。

2、管制行业。

管制行业的确定需要权衡常规因素:第一,分析某特定行业的减排潜力与减排成本;第二,了解该行业对交易机制的熟悉程度;第三,了解该行业的监测、报告与核查的可行性。

3、覆盖范围。

如果包括每一个微小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来源,会超过管理计划能力并导致交易成本的增加,但只包括少数单位则会减少配额市场的流动性。使用最多的方式是从核心行业着手,然后逐步扩大管制行业范围。

4、排放监管点。

交易体系可分为上游体系与下游体系:在上游交易体系中,化石燃料生产商必须根据燃料中的碳含量交出相应排放配额;在下游交易体系中,排放者必须根据实际排放量交出相应的排放配额。

二、配额分配

在指明排放配额总量的前提下,确定每个排放者获得分配排放限额的数量,确定排放配额是高度政治化的决策过程,政府通过设定排放限额有效创造稀缺的宝贵资产,然后在经济体不同参与者中进行分配。配额的方法一般有三种:一是政府免费分配它新创造所有的资产,二是排放者必须从政府买所有它需要买的配额,但大部分的碳交易体系选择的是混合型的。例如,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只是拍卖排放配额的10%,基于早年排放而对排放者分配排放许可证,这种方法叫做“溯往原则”。还有一种方法叫做“标杆原则”,根据某同质行业、给定产品组或经济产量的绩效评价确定排放配额的核配方式。采用溯往原则核配碳排放权相对简单,仅需获得待审计设施的排放数据即可,但弊端是奖励了污染最严重的企业,因为它在不考虑企业效率的前提下将最高排放配额分配给排放量最高的企业。其次这种原则还鼓励企业夸大其给定基准期的排放量,用以达到更高排放配额的目的。采用标杆设定原则有助于平等对待具有可比性的设施,生产效率高的企业能够获得更高排放配额,从而鼓励企业努力提高排放绩效,奖励生产效率高的企业,惩罚生产效率低的企业。但其难点在于要为排放交易体系涵盖的所有工业部门的所有异质产品设定标杆。

三、价格管理

由于碳交易市场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交易量过低、流动性过差、价格波动都会影响交易系统的环境效益,因此有必要设计一些工具来降低市场波动、控制碳价格。

1、储存配额。

排放者可保留剩余配额至下一个履约期使用,配额价格除了能反映当前的配额稀缺程度,还能反映未来预计的配额稀缺程度。

2、预支配额。

若交易体系允许排放者通过预支未来交易期的排放配额满足当前交易期的规定,则碳价格能够稳定在较低水平。

3、价格底线。

通过设置最低碳价为投资者提供安全保障,通过这种方式可限制碳价波动、减少未来碳价的不确定因素。

4、价格上限。

通过为排放配额设置价格上限确保排放者合规成本不会超过既定阈值。如果配额价格达到上限,监管机构则必须增加配额供应。

5、抵消。

抵消信用额度是奖励排放交易体系涵盖范围以外的温室气体减排成果的凭证。可采取国内抵消信用额度或国际抵消信用额度两种方式。

四、监测、报告、核查及执行制度

为了保证排放交易体系市场既可信又可靠,作为监管者应确保覆盖范围内的设施遵守规则,关键在于监测、核实及报告实际排放量的准确性。防止发生欺诈行为不仅对该市场的有序运作至关重要,还关乎排放交易体系所维护的环境完整性。在力求监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同时还需考虑监测、报告及核查的费用。首先,使用与活动性质及规模相宜的监测规定。第二,报告要求清晰明了,截止日期应予以明确。第三,由外部机构完成对排放数据的核查工作。第四,针对不合规的行为制定各类惩罚措施。第五,设立电子登记处可确保准确记录排放交易体系内发生的全部配额交易。

五、市场工具

第6篇

Abstract: By taking the coal industry in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the panel data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of coal mining and washing industry from 2000 to 2014 and Tapio elastic method, the de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emiss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s coal industry is studied to provide basi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al industry in China.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elasticity between the carbon emissions and GDP of the overall energy consumption of coal mining and washing industry in China in 2000-2014 is in a weak decoupling state. It shows that the carbon emission of coal mining industry in China is very large, and it is not in the bes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 Tapio脱钩模型;煤炭行业碳排放;经济;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 Tapio decoupling model;carbon emission of coal industry;econom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2-0185-02

0 引言

煤炭是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要能源,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煤炭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同时,煤炭也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我国煤炭企业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枯竭,人民的健康等问题日渐突出。随着煤炭行业“黄金十年”的过去,现在的煤炭形势十分严峻。尤其对于煤炭企业中的采选业,在煤炭洗选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其他能源的消耗来支撑洗选工作,对电力、水资源等的使用产生大量的消耗;同时在原煤开采过程中,由机械设备、照明设施等的使用以及多种副产物的排放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也不容小觑。

因此,对煤炭采选业的能源利用情况和节能潜力进行研究,实现由粗放式的生产向科技化的绿色生产转变,不仅对于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长远的积极效应。

1 研究方法

1.1 脱钩概念及Tapio脱钩模型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将“脱钩”引入农业政策领域,并逐步扩展到环境经济学领域,用来研究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或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根据OECD的相关定义,“阻断经济增长与环境冲击之间的联系或者说使两者之间的变化速度不同步”的脱钩概念最具说服性,被广泛采纳。简单来说,当经济增长率高于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的增长率时,则称为脱钩关系[1]。

Tapio脱钩模型[2]以“弹性”的概念来动态反映变量间的脱钩关系。Tapio脱钩模型对总量变化和相对量变化两类指标进行了综合,采用以时期为时间尺度的弹性分析方法反映变量间的脱钩关系。在脱钩状态划分形式上,本文根据以往文献[3-5]以及Tapio脱钩理论的划分标准,将脱钩状态分为八种状态,分别为:强脱钩、弱脱钩、衰退性脱钩、强负脱钩、弱负脱钩、扩张性负脱钩、衰退性(连接)耦合、扩张性(连接)耦合。

本文旨在研究煤炭行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选取指标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煤炭消费总量及GDP。

1.2 煤炭行业碳排放测度方法 对于煤炭行业碳排放和能源消费的测算,首先对各种能源的消耗量、转标准煤和碳排放系数要进行计算分析。本文以万吨标准煤和万吨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的单位[6]。C=E×σ(4)

E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煤炭开采过程中的消耗由不同的能源构成,如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由于E已经转化为标准煤,不需要再将其进行转换。其中,C为煤炭碳排放总量,σ为标准煤的碳排放系数。由于各国政策、法律法规不同,各研究所和机构的煤炭排放系数各不相同,因此数据选择国际常用碳排放系数的平均值0.7266。

2 实证研究

2.1 数据说明 在研究中国煤炭行业的碳排放变动时,为了使碳排放的计量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经济指标选择GDP,为使GDP更具有可比性,对其做平滑指数处理,以当年GDP和可比价格GDP指数,得到1980年不变价GDP。能源指标选择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本文数据来源于2000-2014年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2.2 结果及分析 根据公式(4),从《中国统计年鉴》中获得2000-2014年间煤炭行业碳排放数据,将全国GDP与煤炭碳排放进行比较,为研究中国煤炭行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供依据。

依据图1可以看出,整体上,GDP和煤炭行业碳排放量均呈增长状态,碳排放量在2000-2001年间增长比较缓慢,2001-2002年间碳排放量有所下降,2002-2012年间碳排放量近似线性关系,2013-2014年间增长率急剧下降。GDP在2000-2014年间一直保持增长状态,2000-2006年间增速较为缓慢,2006年之后增速明显变快。

对我国煤炭采选业碳排放及经济增长进行脱钩分析,其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2000-2014年间煤炭行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整体呈现弱脱钩状态,但是,2002-2003、2004-2005、2012-2013年间呈现出扩张性负脱钩状态,2003-2004、2008-2009年间呈现出扩张性耦合状态,2001-2002、2013-2014年间则呈现出强脱钩状态,即经济在迅速增长的同时,煤炭行业的碳排放量反而减少,此时可视为最优发展状态。

以2002-2003年间为例分析,呈现扩张性负脱钩的原因在于:2003年中国经济依然表现为投资拉动型,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了26.7%,由此带动了社会对基本能源大量需求;另一方面,在此阶段,我国煤炭生产能力进入稳步增长阶段。由此导致全国煤炭市场变化加快,煤炭需求急剧攀升,主要煤炭消费行业能源消耗大量增加。

以2008-2009年间为例分析,呈现扩张性耦合状态的原因在于:2008-2009年间,中国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同步,都表现为发展缓慢,此时的煤炭行业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变化,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景气,煤炭出口量明显降低,国内需求量急剧下滑,但是库存量却在持续增长;2009年,加上节能减排和出口需求下降等因素的影响,煤炭供需增幅将明显回落。这段期间虽然我国经济和碳排放量都呈现增长状态,但是增长速率比值趋于1,此时表现出扩张性耦合状态。

以2001-2002年间为例分析,呈现出强脱钩的原因在于:从国内来讲,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煤矿安全专项整治调控政策,对煤炭行业关井压产,在宏观调控之下,煤炭行业的运行状态出现好转,整体经济态势也平稳发展;从国际来看,我国煤炭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出口大幅增加。

3 结论

2000-2014年,我国煤炭行业尤其是煤炭开采及洗选业能源消耗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01-2002,2013-2014年间,煤炭行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强脱钩,表明经济增长的同时,煤炭行业碳排放量反而减少,可视为可持续发展状态。但是其他年间,并非处于最优发展状态。

通过分析近十年的碳排放量,可以看出,即便是煤炭行业告别了“黄金十年”,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下降,当前面临的形势严峻,但其主体能源的地位在短期内很难改变,未来碳减排并非十分乐观。综合考虑我国煤炭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节能减排的时代背景下,坚持科学调控煤炭总量,更加注重煤炭科技创新,着重发展洁净煤技术,通过改造形成一批先进的选煤厂,改进采煤工艺,做好煤炭产品的深加工已是大势所趋,同时要立足我国能源供应的战略需要,加快煤炭行业的技术改造步伐,促进煤炭企业结构优化和调整,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OECD. Indicators to measure decoupling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s from economic growth[R].Paris: OECD, 2002.

[2]Petri Tapio. 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 degrees of decoupling in the EU and the case of road traffic in Finlandbetween 1970 and 2001[J].Transport Policy 2005, 12(2):137-151.

[3]Diakoulaki D, Mandaraka M.Decomposition analysis for assessing the progress in decoupling industrial growth from CO2 emissions in the EU manufacturing sector[J]. Energy Economics, 2007, 29(4) :636-664.

[4]赵兴国等.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时空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6):706-714.

第7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房地产;可持续发展;阻力;思路

最新研究数据表明,2011年我国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的28%,高居世界第一。而房地产业是我国碳排放“大户”,其碳排放量约占4成,远超运输和其他制造行业。我国每平方米房屋的建设需排放约0.8吨碳;在多达400亿m2的建筑中九成五以上是高能耗建筑;单位建筑能耗与同纬度欧美国家相比,多出1-2倍。与此同时,在每年近10亿m2的新增建筑中,仅不到两成建筑按照节能设计标准。由此可见,我国房地产业面临着节能减排的沉重压力。

一、发展房地产低碳经济的重要性

1.有利于优化房地产行业内部结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房价猛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发展商炒房。这些发展商只专注于牟取利益,并不在意房屋建设的品质如何。而恰恰是房地产业准入门槛低,内部结构不完善,给予了炒房行为很大的生存空间。随着政策的保障和技术的成熟,发展房地产低碳经济有利于使发展商更注重房屋建设的品质,实现房地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

2.为房地产行业实现绿色建筑创造机遇

长久以来,开发商受制于房地产资本,在投资时盲目看重短期收益,而忽视在房屋建设的过程中节能减排。发展房地产低碳经济,有利于集合庞大的市场资本与先进的低碳技术,实现未来建筑的绿色化。

3.为房地产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打下基础

房地产经济与股票市场相似,繁荣表面掩盖的往往是泡沫危机,房价一旦被炒高,超出了市场的承受能力,就有可能重蹈像美国金融危机那样的覆辙。相对而言,房地产低碳经济具有投资周期长、收益不确定的特点。发展房地产低碳经济,就减少了炒房之类的行为,使开发商的注意力集中到提升建筑品质上来,从而利于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二、发展房地产低碳经济面临的阻力因素

1.推高房地产建筑成本

我国低碳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技术还不够成熟,加上欧美等国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先进低碳技术“请进来”的可行性不高。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房地产低碳经济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新技术研发,同时使用价格更高的材料、能源取代相对便宜又“高耗高排”的材料、能源。这必定会增加建筑行业的整体成本,难免会引起一众开发商的质疑。

2.短期内造成房地产经济波动

一直以来,房地产业的发展依赖于价格低廉、取材方便的传统能源,一旦转向低碳经济,失去传统能源支持的同时,低碳能源又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能源,房地产的能源供应有可能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影响房地产市场的普遍亏损,引发房地产经济出现短期波动。

3.带动房地产价格上涨

由于房地产低碳经济涉及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开发商的成本会有所增加。开放商可能会借“低碳”“绿色”之名将建筑定位为高端商品房,进一步推高房价。目前低碳建筑大多面向高端消费群体,并未得到广泛普及,而人们潜意识中往往将绿色低碳与高房价划上等号,更加助长了低碳建筑高昂价格的现象。

三、以低碳方式促进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1.培养人们理性的消费行为

房地产业发展低碳经济,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是消费者行为。而消费者的行为方式,又决定了碳的排放量。拿美国和欧洲来说,两地生活质量、收入水平基本持平,但美国人均碳排放是欧洲的两倍之多,其原因何在?美国人崇尚高消费、高排放的粗放型生活方式,私家车十分普遍,公共交通则相对落后,其建筑节能标准还不及我国的高,而欧洲人很富裕,但崇尚理性消费,公共交通比较发达,建筑节能标准也较为严格。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差异,直接导致了碳排放的结果。要发展房地产低碳经济,首先就要培养人们理性的消费行为。

2.制订科学的低碳建筑规划

房地产低碳经济是一个长远的目标,其实现的过程必须依靠体系和制度的保障。首先,打破“单体建筑”思维,基于城区科学发展的角度进行规划,明确房

地产开发具体操作、主要责任及利益出发点等;其次,加快研究并制定房地产建设的碳排放指标体系;再次,运用新式规划手段和工具,把宏观指标转换成硬性量化指引;最后,加大政策调控力度,扩大市场需求,维持低碳型房地产的供求平衡。

3.加快金融创新为低碳房地产做准备

房地产业的基本特点是资本密集,如果要实现资本与绿色低碳有机结合,就要发挥绿色低碳在房地产长远发展中的平衡作用,还要发挥在控制资产泡沫、平抑房价中的对冲作用。因而,可以通过多种融资渠道为低碳发展筹集资金,尤其要加快绿色低碳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发展。在可见的未来,还可依据节碳指标,核算住区节碳总量,建立起和信贷等金融业务挂钩的信用积分制度,以此鼓励发展房地产低碳,使我国形成优良的低碳住区体系。

四、小结

作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房地产业在各个产业链中处于中间环节,关系着为数众多的上下游拉动经济产业,比如钢铁、电力、化工、建材、石化、纺织、轻工等传统“高耗高排”行业。推动房地产低碳经济发展,不但可以带动上游绿色生产,刺激下游绿色消费,而且可以促进房地产业实现结构优化,对于国民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平抑房价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碳排放;碳信息披露;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2-0109-02

碳信息披露是指企业对其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减排计划和方案及其执行情况等温室气体管理信息,以及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与机遇等相关信息适时向利益相关方进行披露的活动,也称为温室气体管理信息披露。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一些地区的气候也出现了严重的污染,引起了政府的重视。为保护全球环境,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主席代表我国对世界做出了承诺:到2017年我国启动总量管制及配额交易的碳排放市场;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45%(以2005年为基准);到2030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有望达到峰值和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升到20%左右。碳排放信息披露是减少污染、实现碳减排的基本步骤之一。

一、我国碳信息披露现状

目前,我国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人民群众都越来越重视和关注碳信息的披露情况。

就政府方面而言,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碳信息披露增加。《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报告》中披露,2014年里我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各个领域所采取的积极措施对碳减排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报告中披露有关情况。例如,截至2015年底北京已关闭2100多家钢铁、石油加工、水泥等高能耗低产出等污染大的能源消费型企业;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已到达了4万多亩,成为世界上退耕还林还湖最多的国家;各地政府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服务业,实行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14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了6.2%,比2010年累计下降15.8%,完成了“十二五”碳强度下降目标的92.3%。

就企业方面而言,我国企业自主披露碳信息的意识还比较薄弱,碳信息披露质量在加强。《2015年度CDP气候变化报告(中国版)》报告表明,中国企业的应对气候变化信息披露还在初期阶段,到2015年CDP问卷填报截止日期,国内仅9家公司完成CDP信息披露,略高于2010年的8家。国内企业的碳排放信息披露的进度很慢甚至几乎没有变化,但是有更多中国公司通过CDP供应链项目做出披露,而且所提供的信息质量也在逐渐改善。这说明,一些供应商企业正在响应其跨国公司客户关于温室气体排放和其他气候变化相关的数据需求,表明来自其他经济体的企业影响力正在推动中国市场的低碳发展。

就法律方面而言,相关碳信息披露法规逐步出台并逐步完善。目前,国家层面的相关法律主要有两部。一部是《大气污染防治法》。由于部分温室气体已经纳入大气污染防治的范畴,所以该法是我国第一部涉及到温室气体排放的法律。另一部是《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这是我国最早的明确要求企业公开环境信息的法律,也是目前我国强制要求企业公开部分环境信息的唯一一部国家级立法。就部门规章而言,2007年,我国环保总局颁布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要求企业公布相应的环境信息情况。国家证监会也颁布了《关于重污染行I生产经营公司IPO申请申报文件的通知》,规定了重污染企业需通过环境保护总局核实通过方可申请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另外,一些省市政府积极颁发的法律法规也体现了我国对碳排放信息披露更进一步完善。例如,《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等均涉及碳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

二、我国碳排放信息存在的问题

1.碳信息披露法律不完善

我国目前相关碳信息披露立法比较分散,我国分散的立法模式使得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环境信息披露范围,主要表现为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法律法规要求其披露的信息内容范围不同,现行法规就碳信息披露的要求笼统宽泛且不统一,缺乏可操作性。例如,《大气污染防治法》只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必须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有关信息,而没有规定其向社会公众披露相关信息;《清洁生产促进法》虽然有相关方面规定,但披露主体仅限于列入污染严重企业名单的企业,并且要求披露的内容过于简单模糊。目前出台的法规与政策中并没有具体措施指引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规范碳披露信息,具体只能认为是方向性的指导,并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去规范披露行为。

2.企业的碳信息披露意识不高

目前,我国企业对碳信息披露的认知还比较欠缺,主动披露的意愿不强。由于碳信息披露在我国历时时间较短,国内多数企业还没有明白“低碳”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些企业甚至认为低碳和自身没有多大关系,有些则仅仅知道低碳的概念,却没有形成系统的认知,对于如何建立低碳目标、采取低碳手段、实施低碳战略等均不知所措。极少数企业在碳信息披露中涉及明确的节能减排目标及战略部署。尽管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日常企业活动中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但是极少数企业将其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部分,更没有企业在对外报告中提及节能减排的具体信息。

3.碳信息披露不规范,形式多样化

目前,我国缺乏独立的披露碳信息的报告形式。碳信息披露零散地分布在年报、招股说明书、社会责任报告中,形式多样。碳信息披露时的数据主要为定性信息,而非定量信息。比如,社会责任报告中大部分提到减少了碳排放量,而真正减少了多少,利益相关者却无从考证,多数以模棱两可的方式带过。而在大多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对于有关碳排放信息方面的数据并不多,如果披露碳排放信息也仅仅是二氧化碳的减少量,其他温室气体的减少量也并未详细披露出来。这样则更加不利于我们以确切的数据对企业的碳信息披露情况进行分析。

4.碳信息披露不全面,避重就轻

由于我国目前并没有独立的碳披露信息报告形式,碳信息披露属于自愿性披露,造成碳披露信息缺乏系统性且不全面,往往避重就轻。从目前企业对外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来看,企业披露较多的是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以及承担的社会责任,以便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但是对于一些有损公司形象的数据以及事件,大多数企业选择直接避免披露或者避重就轻,只披露其中一小部分,以免造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企业将碳排放信息视为不宜公开的商业信息,将碳信息作为商业秘密进行数据保护,董事会反对股东更多披露要求的案例不少。

5.碳信息披露没有有效的激励及监管机制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发展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但是,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长远的利益,只注重短期的利益。在企业本身并没有多大的自觉性及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碳排放信息的披露往往也就随意性较大,披露质量也不高。同时,国家对于相关碳信息披露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对碳信息披露的补偿或优惠措施不多,很难弥补企业相应付出的成本代价,企业出于利润的考虑也会对碳信息披露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

三、 我国碳排放信息披露的发展方向

1.健全和完善我国碳排放信息披露法规及政策

在法律规范方面,应尽快建立统一的碳信息披露规范和标准,在我国综合立法基础上,以国际通行的披露标准及框架为依据,结合我国实情,制定碳信息披露实施细则、指南等,解决因为现有法规内容简单和规定不一导致的可操作性差和碳信息披露范围不一致、可比性差的现实问题。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在企业层面分解和落实碳排放指标,将其作为政府考核企业的重要依据之一,促使企业制定碳减排战略规划,并通过建立碳信息管理体系,对企业碳排放实施量化管理。

2.提高企业的碳信息披露意识

基于我国目前大部分企业碳信息披露意识差,我国政府应对相关碳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宣传,强化企业的低碳及碳信息披露意识。企业作为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主体,应该自觉提升社会责任意识,积极承担碳信息披露的社会责任,积极响应外部环境对碳排放的要求,实现企业低碳发展。通过产能转型、新能源开发、技术创新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气体排放,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导致企业成本的增加,但从长期来看,非但不会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反而会因企业的绿色技术动力创新所带来的效率提高和成本节约而增强其综合实力。

3.构建有效的碳信息披露激励与监管机制

政府应该出台更多优惠措施,o主动积极实行节能减排的企业更多的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相关资金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并建立合理的碳信息披露奖惩机制,使得企业自身更有动力去履行减排的责任。实施适当的国家调控与干预,加强政府环保部门与监管部门对碳信息披露的监管。有效监管机制的建立不仅应考虑政府监管、第三方鉴证机构监管和公众监管等外部监管机制,还需要企业内部自身设置良好的监管机制,如设置管理层监管与企业内部监督部门监管,形成内外良性互动的监管机制,确保监管的有效性。

4.培养碳信息披露方面的专业人才

人才是推动相应领域进步的关键。通过提高我国碳金融知识层次,培养更多碳金融方面的人才,从而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于企业自身而言,对碳盘查、碳交易信息的管理能力明显不足,目前的普遍情况是上市公司没有设立专业的部门和人才队伍,缺乏组织保证和人才保证。企业必须先完善组织保障和专业人才储备,才能保证碳信息披露质量。

结语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既是中国广泛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更是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政府应该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国际气候谈判等。

参考文献:

[1] 吴勋,徐新歌.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研究――来自资源型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科技管理研究,2015,(13):229-233.

[2] 常运艳.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浅议[J].财务与会计,2015,(10):58-59.

第9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金融;碳交易;碳排放配额;碳排放权;碳金融市场;碳金融业务;绿色金融;温室气体减排;气候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3)01-0070-10一、引言

气候变化是人类发展的主要挑战之一,近几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和大众对生态环境关注度的提高,发展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的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共识。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这一概念最早见于2003年英国政府的能源白皮书《我们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二氧化碳排放为特征的绿色发展模式。此后,低碳经济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经济决定金融,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需要发展相应的金融业务,如为碳排放权交易提供融资、理财等,这就是碳金融业务。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催生了低碳金融的发展,而且需要低碳金融的加快发展反过来支持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低碳经济和碳金融已成为时展潮流的现实背景下,传统的金融制度与发展理念需要改变,金融体系也需要调整,以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低碳经济和碳金融的快速发展,学术界对碳金融发展理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将全面回顾碳金融理论研究进展,系统归纳和评介碳金融理论研究的方法和内容,并展望碳金融理论研究的趋势,以期为碳金融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二、碳金融的概念及属性

“碳金融”是指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并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一切活动,这是现代金融根据环境金融与绿色金融延伸出来的最新提法与发展方向。20世纪90年代,为了降低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的负面影响,国外经济学者试图从经济理论的角度对环境问题进行思考。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中心,如何利用“金融”手段解决环境问题也就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由此“环境金融”便应运而生。最先提出“环境金融”概念的是Salazar(1998),之后Cowan(1999)、Jeucken(2001)、Labatt等(2002)分别从不同侧重点对环境金融进行了阐述:Cowan(1999)侧重对环境经济和金融双方互利的角度进行界定,认为环境金融是环境经济和金融学的交叉,其既为发展环境经济提供了各种资金融通的途径,同时又能从环境经济发展中获益;Jeucken(2001)侧重对环境与金融关系的演变过程进行解释,在对银行业与可持续发展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银行业对待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分为抗拒阶段、规避阶段、积极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四个阶段;Labatt等(2002)在《碳金融》一书中侧重从环境金融产品的角度对环境金融进行表述,认为环境金融是以市场为基础,以提高环境质量、降低环境风险为目标而设计的金融产品。2003年,英国政府在其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加上《京都议定书》中市场机制的设计使原本是免费环境资源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商品化,从环境金融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延伸出的“碳金融”概念便应运而生,并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

王定祥,琚丽娟:碳金融理论研究评述与展望碳金融是指建立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为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的机制(Meijer et al,2006),这是一个比较广泛、抽象的概念。世界银行对碳金融概念的界定则显得相对狭隘,认为碳金融是提供给温室气体减排量购买者的资源。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碳金融已经超出了减排量购买的范畴。Labatt等(2007)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碳金融的内涵进行了梳理和拓展,认为碳金融是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探讨与碳限制社会有关的财务风险和机会,提供和应用市场机制转移环境风险和促进环境目标的实现。总的来讲,碳金融是指在碳排放受限制约束的情况下,在一个排放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必须付出代价的世界中所产生的金融问题以及解决气候变化的金融方法和工具。可见,“碳金融”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可以把通过金融工具转移环境风险并实现环境目标的碳约束行为视为狭义的碳金融,而将所有应对气候变化的市场解决方式定义为广义的碳金融。

随着国内低碳经济的兴起以及受国外碳金融理念的影响,碳金融研究成为近几年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国内一些学者在相关著作中引入了“环境金融”的概念。部分学者,如孙洪庆(2002)、熊学萍等(2004)还用“绿色金融”“生态金融”来表示金融业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其内涵与“碳金融”一词有异曲同工之处。王宇等(2008)从碳金融对环境意义的战略高度出发对“碳金融”进行了概括,认为碳金融是金融体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机制创新,其具有减排的成本收益转化功能、能源链转型的资金融通功能、气候风险转移功能和国际贸易投资促进功能四个方面的功能。吴玉宇(2009)和曾刚等(2009)对“碳金融”概念的观点基本相似,认为凡是服务于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以及与之相关的金融活动都可以称之为碳金融。张明珅(2010)对碳金融概念的界定比较全面,认为碳金融是指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金融活动,包括相关金融制度设计、金融交易和中介行为,通过金融活动和金融工具使有限资源投入低碳经济,促进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经济发展。目前“碳金融”在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而本文比较认同的是郑扬扬(2012)的观点,其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碳金融”定义为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的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它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

在对碳金融概念进行界定的同时,国内学者还对碳金融的特殊属性进行了探讨,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其与传统金融的本质区别。碳金融以碳排放量的交易为核心,它不仅具备在交易中形成的商品属性,而且金融在商品市场中的流通使其逐渐由商品属性向金融属性过渡。从对碳金融的内涵界定可知,碳金融实质上是“碳交易+金融属性”,碳排放权具有准金融属性,而且可以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的金融资产,通过对碳金融收益的追逐可以带来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易霞仔等(2012)认为碳金融是社会属性、准金融属性和商品属性的集合体,其社会属性体在于其与金融衍生产品类似,是在碳排放交易机制下产生的旨在通过碳交易来转移风险的一种金融性碳契约;其准金融属性不仅在于以碳排放权为载体的碳金融具有货币性,而且碳交易以及低碳生产方式也凸显出了其“准金融的属性”;其商品属性则在于其成本收益的负相关性、依靠市场的价格信号形成对资金的融通功能以及对环境风险的转移和分化。娄欢欢(2011)从法律的角度对碳排放权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指出碳排放权在法律意义上成立的实质在于,无论个人还是企事业法人单位,为了自身生存发展需要而对温室气体进行排放的行为,是通过法律拟制而获得的对环境容量使用的一种特殊的用益物权,这种权利必须通过合法途径并在国家公权力的许可下获得;之后,碳排放权人必须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行使被授予的排放权能,超出规定权限将受到法律的惩罚。乔海曙等(2011)研究认为,碳排放权实质是一种新的金融形式,不仅具有金融资产属性,而且具有金融资源和金融功能属性:金融资产属性体现在碳排放权的“准货币化”特征、碳排放权作为金融资产的特殊性和广泛性等方面,金融资源属性体现在其具有稀缺性和战略性两方面,而金融功能属性主要体现在其特殊的减排成本内部化和最小化、产业链低碳转型、气候风险转移和分散功能三方面。

从以上对碳金融概念及属性的研究可以发现,学界对“碳金融”概念提出的逻辑起点以及对这一事物认识的成熟度和完善性上存在差异,尽管他们在概念表述、研究角度上各不相同,但普遍认为,碳金融是金融领域服务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金融创新活动,为缓减气候变暖、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可见其本质是一致的。低碳金融属性的研究是对碳金融内涵的进一步延伸,同时,将低碳金融与传统金融划清了界限。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对“碳金融”概念及属性的认识正在逐步趋向科学化和系统化,这将为未来碳金融理论的深入研究奠定坚实的认识基础和理论前提。

三、碳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

1.“绿色金融”理论

20世纪以来,环境气候的变化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尤其在现代社会经济领域,金融对资金和社会资源起到了“绿色配置”的作用,这将大大促进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绿色金融”不仅要求将环境保护观念引入金融机构内部,而且更加强调金融业为解决环境污染、为环境产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支持,它成为环境保护与金融之间的绿色桥梁。Jeucken(2001)在《金融可持续发展与银行业》中分析了金融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强调了银行在环境问题上的重要性。Gradel 等(2004)把金融与环境保护关系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他们在《产业生态学》中系统研究了金融与环境保护的内在联系,从产业与环境的视角把金融作为一种服务业纳入服务业与环境保护的理论框架中,以至于最终成为学者们研究碳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2.气候风险管理理论

气候环境的变化不仅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Labatt 等(2002)认为,气候变化同样也会给企业、金融服务业、投资者带来风险,他们将其称为气候风险。从企业层面来讲,气候风险主要包括企业因不遵守气候法规而遭遇法律诉讼的法律风险,而且如果忽视与碳排放有关政策、产品和生产程序等将面临声誉风险。碳排放限制政策随着气候的变化而不同,而不同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也不同,将会影响到其资产和资本的支出,进一步使其面临市场竞争风险,如何应对气候风险和增强对气候风险的管理成为摆在众多企业面前的一大难题。同时,他们的研究表明,尽管不同企业受到气候风险的影响程度不同,但是要想转移气候风险必须通过碳金融市场这个载体来管理和解决。随着气候风险已经成为影响金融业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气候风险管理理论便成为碳金融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3.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最早源于马歇尔所著《经济学原理》中的“外部经济”概念,其包括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的减排和全球环境质量的改善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容易给对社会造成一定负外部性的传统企业带来“搭便车”的机会,使私人成本不能完全内生化。针对这种外部性,特别是负外部性,科斯基于市场机制下的外部性理论为合理的碳减排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经济活动主体拥有排放一定污染物的权力(即人均排放权),在该碳排放产权清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碳基金等业务手段,可以在达到碳减排目的的同时使外部成本内部化。Barrett(1998)指出,各地碳减排成本的不同意味着《京都议定书》下的减排机制能督促全球碳减排分配产生效益。但是,不同企业由于自身创新能力不同,应对环境问题将对其成本收益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于能够通过创新将多余的碳排放指标在全球范围内交易并从中赢利的企业来说,外部成本内在化是其减排的兴趣所在。企业的经营目标不仅要追求自身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社会效益,这样企业才能保持长期竞争力。Schaltegger 等(2000)对企业环境管理投资与其金融利益相关者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既有利于自身,也有利于金融利益相关者获得发展优势,于是碳减排交易便在该理论的基础上得以产生和运用。

以上理论研究不仅廓清了碳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而且也为全球碳金融的实践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但是与目前碳金融应用层面的研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未来碳金融理论的发展应与实践应用同步前进,并指导碳金融实践。同时,碳金融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综合了环境经济学、金融学、社会学、法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学科。因此,在未来的理论研究过程中不能孤立进行,要在借鉴其它学科知识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使碳金融理论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四、碳金融市场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

碳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碳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创新和发展碳金融市场不仅是碳金融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更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同时还关系到金融体系的重构和金融产业的优化升级。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建立碳金融市场体系,旨在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实现碳减排目标。国外碳金融市场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学界对碳金融市场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骆华等(2010)对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以来,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交易额由2005年的109.90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1 360亿美元,年均增长184.6%。世界银行预测,2010—2012年全球碳交易规模每年可达到600亿美元。

碳交易额的迅猛增长使碳金融市场结构的划分变得不可或缺。张小艳(2012)按照碳信用来源不同,将其分为配额型交易市场和项目型交易市场。配额型市场包括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下的配额交易(AUU)市场、区域性碳减排机制下的配额交易市场、自愿减排交易机制下的配额交易市场三个层次;项目型交易市场包括清洁发展机制下的核证减排单位(CERS)交易和联合履行机制下的减排单位(EUR)交易。Hamilton等(2008)根据交易主体减排义务是否具有强制性,将碳信用市场分为规范市场和自愿市场两种类型,其中规范市场要受到国际、国内或区域性的强制性法规的限制《京都议定书》下的AAUs、ERUs及CRUs都可在规范市场进行交易。 ;而自愿市场不受强制法规的束缚,因此可供交易的碳信用也相对比较广泛,除了在规范市场交易的碳信用形式外,未经核准的减排量(NERs)、经核实的减排量(VERs)以及预期减排量(PERs)都可在自愿市场进行交易。从碳交易所的全球分布结构看,李瑞红(2010)认为国际上大部分碳交易所为发达国家所控制,而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较小国外已形成了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ETS)、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亚洲碳交易所(ACX)、欧洲能源交易所(ECX)等近20多个交易所;而我国自2009年山西吕梁、湖北武汉、浙江杭州、云南昆明等一系列交易所相继成立以后,碳交易体系才粗具雏形。 。乔海曙等(2011)研究认为,碳交易市场与一般金融产品市场类似,存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分:一级市场涉及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即产品产生核准阶段;二级市场是指初始分配后的自由交易市场,主要涉及以初始分配为基础的产品的交易流通阶段。

金融市场的组成要素是市场发展的基础,全球碳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展以及结构变迁为进一步探索碳金融市场相关要素提供了条件。市场参与主体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要素,其发展规模和类型的多元化是衡量碳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参与主体的变迁是市场结构变化的表现。在碳金融发展初期,我国市场参与主体主要是在政府鼓励下的一些金融机构,结构较为单一,市场发展缺乏动力。之后,随着人们对碳金融认识的不断深化,政府、国内外商业银行、保险机构、风险投资公司以及基金等都参与到碳金融市场的交易中来。参与主体规模的日渐扩大和种类的日趋丰富,在提高碳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的同时,也为各类市场主体进行投融资提供了一种科学化的平台。 。刘英等(2010)按照交易目的的不同将碳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分为通过期货买卖来规避风险套期保值且有减排任务的企业、通过碳金融产品价格的涨跌进行贱买贵卖的纯粹的投机者、作为中介代表的期货公司和保障碳市场规范运作的监管主体等。林永生等(2012)根据参与主体功能的不同,将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分为供给方、需求方和中间商三类:供给方包括转型和发展中国家以及拥有多余碳排放配额的发达国家;需求方包括资源减排市场的买方以及在《京都议定书》下承担减排任务的政府;中介商主要是指从发展中国家买入经核准的减排单位,然后将其在交易所卖出实现套利的中介机构。

碳金融产品作为市场交易的物质载体,在碳金融市场的不断拓展中走向多元化和复杂化,由初期的以配额市场中的碳排放配额和项目市场中的核证碳减排量为主的原生产品交易,向以碳排放权为基础的碳远期、期货、期权、掉期等为主的衍生产品的方向发展原生产品主要是以EUA(即欧洲碳排放配额)、AAU(即UNFCCC附件Ⅰ缔约方国家间协商确定的排放额)为主的配额市场中的碳排放配额和CER(即核证减排量)、ERU(即联合履行机制允许的附件Ⅰ国家通过投资项目的方式从另一附件Ⅰ国家获得的减排量)为主的项目市场中的碳核证减排量。2005年欧洲能源交易所(EEX)碳排放权期货市场的建立,标志着以碳排放权为基础的碳金融衍生产品的正式问世。随后Uhrig(2006)和Wagner(2006)提出了一种标准化的期权产品设计方案,旨在通过向市场引入一种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期权工具来达到规避风险、实现收益最大化的目的。王留之等(2009)针对国内碳交易市场中企业开发CDM项目融资难的问题,提出进行金融创新的计划,推出了银行类碳基金理财产品、融资租赁、保险业务、信托类碳金融产品、私募基金、碳资产证券、碳交易保险、以CERs收益权为质押的贷款等八种创新产品。目前,在国际金融机构提供的碳金融产品中,比较成熟的包括绿色贷款、互换合约、环保期货、环保基金、碳交易保险、巨灾债券以及基于减排信用设计的金融产品、天气衍生产品等。目前,远期、期权在国际碳金融市场中的交易数量和金额已经远远超过基础产品成为最主要的交易工具。 。碳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在最大限度满足不同企业和金融机构需求的同时,也大大地活跃了碳金融市场,激发了碳交易市场的生机和活力。然而,碳金融产品种类的创新对产品的市场定价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厘清影响碳金融产品价格的因素,并构建一套完整的包括定价、核证在内的价格体系,成为西方学者关注的重要内容。Wilfried(2007)等将碳市场中的碳配额看做是一项稀缺的输入变量,认为EU-ETS碳配额价格将在很大程度上受能源和气候变化的影响。Mansanet(2007)则持不同的观点,其通过对碳配额日价格的变动观察发现,能源资源是决定碳配额价格的主要因素,而气候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会对其产生影响。Alberola(2008)等人指出,EUA现货价格不仅受错误预测能源价格的影响,而且与未预计到的温度变化也有关。刘英(2010)认为,碳价格在与能源市场价格存在较强关联性的同时,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Daskalakis(2009)和Paul(2010)分别通过蒙特卡洛法和扩展的带有跳跃性的几何布朗运动模型对欧洲碳期权定价和欧盟碳排放权的现货价格进行了研究,前者肯定了模型的有效性,后者得出了碳信用现货价格具有跳跃性和非平稳性特征的结论。Camona(2009)等学者利用竞争性随机模型对碳配额价格的形成及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论显示,模型的解服从最优随机控制理论。为了检验碳配额价格与相关动态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Benz 等(2009)、Chevallier(2009)采用马尔科夫机制转换和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以及非对称的GARCH模型对不同阶段碳排放配额的短期现货价格与收益的波动行为、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总体上看,目前在碳金融产品定价的研究上还处于初级阶段。

全球碳金融市场在近几年得到了迅猛地发展。但由于目前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尚未完全统一,各类碳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加之市场管理规则的千差万别,伴随而来的是碳金融市场交易的高风险和低效率并存。因此,加强对碳金融市场的管理不仅对碳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来说至关重要,而且也是未来全球碳金融市场能够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的关键。林立(2012)选取国际碳金融市场中最具代表性的期货市场,以2006—2010年的ECX期货合约为样本数据,研究了其在不同市场收益率和不同投资时间影响下的风险状况,认为碳金融市场存在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而且通过对2006—2007年和2008—2010年两个时间段的比较,发现碳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比较平稳,而非系统性风险在逐渐减小,说明国际碳金融市场正在逐步趋于规范化。一些国外学者分析了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管理的方法,认为CDM项目存在基准线风险、政策风险、项目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政治风险以及名誉风险7大类风险,而风险管理的原则是将风险指定给最有能力承受它的一方。还有些学者,如Blyth(2009)和Li 等(2011)通过实证的方法将影响碳金融的相关因素引入模型来研究风险管理,前者引入政策因素和技术成本研究碳信用价格的风险管理;后者通过层次分析方对影响碳金融的相关因素(如工业发展背景、市场结构、商业发展状况以及基础设施等)进行实证,认为建立一个完整的碳金融评估体系是中国市场解决碳金融风险的一个迫切任务。尽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碳金融的发展主要以市场为基础,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多数情况下存在资源配置失灵现象。张晓春等(2011)把碳金融市场无法有效运行的原因分为价格非理性波动、市场垄断和非法经营,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强化政府监管,政府监管是克服“市场失灵”引发多方风险的有效手段。卢现祥等(2011)针对我国企业减排动力不足带来的问题,从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入手分析了政府职能与企业减排之间的关系,建议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来激发企业的内在动力。

毋庸置疑,碳金融市场的风险监控至关重要,但其效率的管理也不容忽视。碳金融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不完全竞争性以及大量不合理和非有效因素的存在成为其高效运行的障碍。除此之外,目前全球碳金融市场呈现出区域性竞争发展的特征,空间上的分割以及地区性排放额分配政策的差异,增加了碳金融市场的监管成本,降低了碳金融产品交易的效率。可见,优化碳减排量在空间的合理配置,促进碳减排政策在各地区之间的协调配合,是促进碳交易市场更加有效的重要措施。Moslener(2004)和Stranlund(2007)都强调了监管在碳金融市场效率提高中的重要性,前者通过一个交互模拟模型对EU-ETS成员国碳排放额分配方案进行各种设计,认为减少管制成本以及资源在转移过程中的浪费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Daskalakis(2008)和Markellos(2008)运用现货和期货市场的部分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政府对短线投资和碳配额融资的限制将带来碳交易市场的弱有效性。Vrnokur(2009)也对EU-ETS施加配额融资和申请的限制提出反驳意见,认为提高碳交易体系的效率必须解除限制并增加信息公开的透明度。

总之,碳金融市场的产生是碳交易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与碳交易存在密切的关系。通过国内外研究对比发现,国际碳金融市场规模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市场参与主体、碳金融产品种类及其定价、市场风险识别和管理上都已经比较成熟;而我国碳金融市场由于多种阻碍因素的存在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市场结构、运行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都不完善。可见,在结合中国特殊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已有理论成果促进我国碳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将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