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1 16:17:46
导语:在信息质量的要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引言
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金融危机爆发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哪些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最重要的,是否应有先后顺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否需要完善?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环境和会计报告使用者的要求都在发生微妙变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本文从这些问题出发,提出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若干思考。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组成
国内外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大致相同,但在表述方式上略有差异。2006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给出了八条要求,可概括为以下几项: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国际上,2010年FASB发表第8号概念公告,IASB也发表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两者都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归纳为基本质量特征和增强性的质量特征。基本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relevance)和如实反映(faithful representation):相关性应具有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如实反映应具有客观性、无偏性和无误性。增强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一致性)、可稽核性、及时性、可理解性。
三、对“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思考
在构成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质量特征中,相关性和可靠性(如实反映)是主要的两种,各国会计界对此似乎并无异议。但对比GAS和FASB/IASB给出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表述,笔者发现在表达顺序上我国将可靠性列于首位,而国际会计准则中将相关性列于首位。在实务中,相关性与可靠性总有冲突或不一致之处,究竟应优先考虑谁?这就要依据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目标讨论。会计的目标应当是通过其反映和监督职能,帮助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透明度,加强经营管理,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应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1]这一目标反映了财务报告“决策有用观”,似乎更强调了“相关性”,但这并不能挤压“可靠性”的重要性。因为不同的决策者对于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并非一致,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往往是根据自己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作出判断。
基于以上矛盾,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梳理。一方面是指导性制度的制定,一方面是制度的执行者和财务报告的使用者。[2]企业在制定指导性、纲领性的会计制度时,应当更重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各个会计信息应包含哪些内容,能为决策者提供什么作用等,这些都体现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3]另一方面,制度的执行者即财务报告的编制者,以及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则应当以相关性为基础更加注重可靠性。
四、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补充思考
上世纪末期,美国SEC主席Levitt首次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应当增加“高质量”和“透明度”,当时在美国会计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他认为“高质量”是“凡当年反映的交易或事项,既不提前也不推后,不预提未来风险准备,不平滑收益”,[4]“透明度”是高质量信息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没有明确给出定义,但是他通过对美国证券市场中大量的财务造假案件的指责和反思,认为隐蔽的会计造假手段和晦涩难懂的会计语言给企业高管提供了舞弊的机会。他还曾预言一场由这类财务舞弊和造假行为引发的危机正在酝酿,但在当时并没有得到重视。随后安然事件爆发,人们开始反思会计信息特征,而FASB认为“高质量”难以定义,并没有将其写入准则。[5]
金融危机爆发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是引起了广泛争议,许多人将危机的爆发归责于会计人员提供了虚假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受到质疑。后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已与Levitt时代不同,但我们认为定义“高质量”和“透明度”仍具有现实意义。尤其在我国,还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信息公开度和可信度低、投资者保护机制不完善、会计和审计技术不成熟等问题,资本市场不完善,市场有效程度较低,市场对金融危机的反应也略滞后于西方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注重会计信息的“高质量”和“高透明度”。将这两者纳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有助于提高目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更有助于将会计这一专业语言“普及化”,让更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看懂会计语言,真正实现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葛家澍,占美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J].厦门大学学报,2007.6:77-81
[3]葛家澍.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评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J].会计研究,2006.3:3-6
笔者根据修订后西服类产品标准,对西服产品的质量要求进行如下分析:
产品的标识要求
新国标要求产品的标识除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GB 5296.4―1998外,还应该符合GB 18401―2003规定。在产品吊牌上应标明企业名称和地址、产品名称、执行产品标准文号、产品质量等级、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产品符合GB 18401安全技术要求类别。在产品的耐久标签上正确标注产品号型和规格、原料的纤维组成和含量及产品维护方式。如果在使用和贮存过程有特殊要求的,还应注明产品使用和贮存注意事项。产品的使用说明不允许缺项,要正确规范产品的标识,能够分清生产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责任。这样可以减少消费纠纷,既能维护消费者和用户的利益,又能维护生产企业和经销商自身利益。
产品外观缝制质量要求
新国标在这部分内容上与修订前的内容基本保持一致,根据目前服装企业的设备配置和工艺发展情况,对产品外观缝制质量要求作了些微调。现今锁眼设备和工艺已发生变化,按细线机锁眼和粗线手工锁眼已不切合实际。新国标锁眼针距密度按缝线的细度分类规定,并明确了缝线的细度值。
增加了“缝份宽度不小于0.8cm”的要求,以保证缝迹的牢固度,还修改了外观疵点的规定。考虑到面料纱疵种类很多,原标准仅列出粗纱和大肚纱,难以涵盖不同的纱疵情况。本次修订根据疵点对服装外观的影响程度,将纱疵等疵点分为“明显”和“轻微”两大类,使该部分内容更具操作性。另外,对影响使用和牢固的毛、脱、漏缝制缺陷,以及对影响美观的污渍黄斑等外观缺陷加严了考核要求 。
产品的理化性能要求
新国标理化性能考核项目在保留原标准理化性能项目的基础上,与国家强制性标准GB 18401―2003的要求相衔接,增加了GB 18401―2003规定的考核指标pH值、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异味和耐水色牢度。还考虑到现在部分西服是可水洗的,增加了可水洗产品考核水洗尺寸变化率和耐皂洗色牢度。另外,增加了面料撕破强力、面料耐光色牢度的要求,以及里料、装饰件和绣花色牢度的要求。
1.纤维含量。面、里料的纤维成分组成及不同组分的含量会影响服装的服用性能和服装的价值,因此纤维含量是消费者购买服装时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原西服标准规定:成品所用原料的成分和含量应与使用说明上标注的内容相符,没有明确规定何为“相符”,新标准则要求产品纤维含量标注必须符合FZ/T 01053规定。
2.甲醛含量。服装残留的甲醛在穿着过程中可能会释放出来,它对人体的黏膜和呼吸道造成强烈的刺激,从而损害人体健康。新国标规定甲醛含量符合GB 18401―2003规定。
3.可分解芳香胺染料。某些偶氮染料经还原可释放出有致癌作用的芳香胺,新国标规定这类染料禁止使用。
4.异味。服装上残留的化学整理剂和助剂会产生气味,以及服装在储运过程中也会吸附环境中的气味,其中有些气味对人体的健康危害性较大。新国标规定,西服的异味应符合GB 18401―2003规定,服装上不允许存在霉味、高沸程石油味(汽油、柴油、煤油等)、芳香烃气味和鱼腥味。
5.尺寸变化率。原标准考核干洗后的缩率,只对干洗后服装尺寸是否缩小进行考核。但实际上服装经洗涤后尺寸变化同样会影响穿着效果。因而,新国标根据西服维护方式不同,分别考核产品的干洗尺寸变化率和水洗尺寸变化率。考核指标如下:
干洗尺寸变化率:衣长-1.0~+1.0;胸围-0.8~+0.8
水洗尺寸变化率:衣长-1.5~+1.5;胸围-1.0~+1.0
6.干洗后起皱级差。西服经过干洗后,缝纫线、粘合衬、面料及里料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尺寸变化,如果这种变化不同步,则服装表面会产生皱缩,影响服装的外观。干洗后起皱级差标准规定为优等品>4级,一等品≥4级,合格品≥3级。
7.覆粘合衬部位剥离强度。为了使男、女西服的前身部位和领驳部位平挺、柔软、有弹性,并使穿后不变形,前身部位和领驳部位的面料需要覆粘合衬。但是,服装在穿着和维护过程中,面料和粘合衬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剥离力。如果覆粘合衬部位剥离强度偏小,则服装覆粘合衬部位容易起泡,甚至粘合衬和布料完全分开,影响服装的外观和使用寿命。因此,覆粘合衬部位剥离强度是服装的重要性能指标,新国标规定覆粘合衬部位剥离强度≥6N/(2.5cm×10cm)。
8.起毛起球。织物在穿着过程中因织物本身的性能及受到外部摩擦力,使织物表面起毛起球。织物表面的起毛起球现象,在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织物上都会出现,而毛纺织物、合成纤维及混纺织物中更容易出现。新国标规定面料起毛起球考核指标见表1。
9.纰裂。织物纰裂是指织物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外力作用而出现的经纬纱滑移现象。织物纰裂成因比较复杂,与织物纤维类别、性能、织物结构、织造工艺及织物后整理都有关系。服装上的纰裂现象主要发生在接缝部位和容易受摩擦的外拱处,它会严重影响服装的服用性能和使用寿命。新国标规定西服面里料纰裂≤0.6cm。
10.面料撕破强力。面料撕破强力是新修订后的西服产品标准新增加的考核指标,考虑到面料标准和制品标准的衔接,指标值要求达到毛织品标准一等品水平,≥10N。
11.色牢度要求。新标准在色牢度考核指标方面增加了面料耐皂洗色牢度、面料耐光色牢度、面料耐水色牢度,里料、装饰件和绣花的耐皂洗色牢度、耐水色牢度和耐干洗色牢度的沾色要求,既与国家强制性标准GB 18401―2003内容衔接,又考虑到目前我国西服生产企业在整体工艺和设备水平的现状,以及西服产品使用和日常维护的特点。
新国标规定色牢度考核指标见表2:
结束语
(一)美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1980年5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以财务会计目标为基础,形成一套紧密结合、相互关联、能够起到指导作用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该公告指出由于财务报告信息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决策有关,对决策的有用性应作为最重要的质量特征。如果没有有用性,就谈不上从信息中获得足以抵偿该项信息所费成本的利益。
在决策有用这一基本质量特征的制约下,FASB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视为一个由一系列分层次的质量特征组成的质量体系,认为信息的有用性取决于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是指信息有助于影响决策,即提高决策者进行预测的能力,或对早期预测的情况提供反馈。相关的会计信息必须同时具备可预测值、反馈值和及时性。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即所表述的应是意欲表现的,尤其要做到不偏不倚的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可靠的会计信息要具备如实反映、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同时,可比性(包括一致性)是会计信息的次要质量特征,重要性作为“确认”的界限,效益大于成本是会计信息的普遍约束条件,可理解性是针对用户所要满足的质量要求。
(二)IASC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89年的《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认为,质量特征是指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信息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质,“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是四项主要质量特征。与其他概念框架不同的是,IASC在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部分特别讨论了“真实与公允观点”,即“公允表述”问题,但是没有给出真实与公允或公允表述等概念的定义。
可理解性是指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应便于使用者理解,IASC还进一步解释了可理解性假定财务信息面对的是具有一定的工商经济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并愿意花费一些功夫去研究信息的使用者。相关性指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联,信息的有用性主要表现在信息的预测作用和确证作用,同时还受到其性质和重要性的影响。可靠性是指信息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够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应当反映的情况,包括真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稳健、中立性和完整性等次级质量特征。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一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竞争的特征,主要受到及时性、成本效益的权衡及各项质量特征之间的平衡等因素的制约。可比性用于同一企业不同期间及不同企业相同期间的财务报表之间的比较,要求对于同类交易或事项必须按一致的方法进行计量、列报。
(三)英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于1999年2月发表了类似于FASB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公告,称为“财务报告原则公告”。该原则公告借鉴各国和IASC概念框架中已包括的内容,并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强调质量特征是对财务信息所制定的标准,确立了编报反映真实与公允观点的财务报告所应遵循的原则。与美国突出决策有用的立场不同,英国概念框架将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相提并论。
英国将信息质量分为三大部分:(1)与内容有关的质量,主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和证实价值,可靠性包括如实表述、实质性、中立性、谨慎性、完整性等;(2)与报表表述有关的质量,分为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可比性包含一致性和充分披露,可理解性包括使用者能力要求和汇总与分类;(3)对信息质量的约束,具体内容包括质量标准权衡、及时性、效益大于成本等。除这三大类七条主要质量、十条辅助质量外,还有作为先决质量的重要性及英国对财务报表信息的传统要求――真实与公允。可见,英国对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是最为详细的国家之一。
(四)法国和德国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观点
与英美国家的“公认会计准则”不同,法国的会计规范都是采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各项会计准则散见于商法、公司法的有关条例中。法国传统上的会计原则是真实性、稳健性和合法性,EEC第4号指令颁布后,法国也要求树立“真实与公允”的概念。但是如果因为遵守“真实与公允”而违反了合法性,法国要求披露任何与合法性不相符的详细内容,可见其对合法性的要求非常严格。
德国始终强调会计的国家特征,没有采用美国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成果,也没有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直接论述。根据德国商法和公司法中关于会计原则的规定及我国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认定方法可知,德国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对于所有企业是真实性和合规性,对于资本性公司是真实性与公允性,此外也有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明晰性等次要质量特征,但是德国没有将相关性列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另外,为了执行EEC第4号指令,德国将真实与公允列入了质量特征,但其实际执行情况值得怀疑。
(五)加拿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会计手册》第1000节中的“财务报表概念”提出的会计目标既有对决策有用性的描述,又有对受托责任的描述。根据会计目标,该手册提出四个主要的质量特征: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在主要质量特征下面还有若干次级质量特征,相关性的次级质量特征是信息的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可靠性的次级质量特征是真实反映、可验证性和中立性。此外还提出信息处理的基本约束条件“效益大于成本”及信息有用性的最低标准“重要性”,提倡适度运用稳健原则,但不认可秘密准备,而且经常需要根据职业判断在各质量特征之间特别是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权衡。
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正式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早在1985年我国第一部《会计法》里就提出了“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法律要求;在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也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实质重于形式、可比性、谨慎性、及时性、重要性。但是我国迄今为止仍没有正式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基本准则中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八项一般原则并不能取代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构成内容不够全面
从质量特征的构成来看,FASB、IASC、ASB等除了预测价值、可验证性、实质重于形式等少数几项不一致外,大多数质量特征是一致的,而我国没有反馈价值、预测价值、可检验性、中立性、完整性、成本与效益等原则。比如FASB、IASC、ASB等都提出了成本效益原则,认为从信息中派生出来的效益应当超过提供信息的成本,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限定因素,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却没有明确提出这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三)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
从各个质量特征间的相互关系看,FASB、IASC、ASB等建立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都表现为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多层次体系,而我国新会计准则只是简单地列举说明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八个方面,形成了一种彼此孤立的平行并列关系,而没有形成一个内在联系的整体。虽然可以一目了然,但是没有对质量要求的内涵具体说明,也没有形象地体现出体系内各构成要素所处的高低层次及各自的重要程度,从而导致质量要求的层次结构模糊、概念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不便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总体把握,也不利于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不同方面进行权衡。
(四)没有考虑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成本,实现了会计信息的共享,提高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使会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利用效率,增加了对非货币信息、未来信息及分布信息的需求,更加重视会计信息的分析,使会计信息向相关性、可靠性、重要性、时效性,准确性、完整性等多种量度发展。
三、构建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一)真实性――会计信息总体质量特征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的信任度比较低,而且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因此,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可靠,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信息。将真实性作为总体质量特征,符合我国会计群体的认知习惯,与我国的会计法规对会计核算的要求相吻合,而且真实性几乎能覆盖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真实性包括完整性、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客观中立等次级质量特征。
(二)合规性――会计信息关键质量特征之一
我国政府对会计工作的管理和监控是直接的,财政部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报告条例》及并行存在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严密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并且具有较强的权威性、约束力和强制性。所以,合规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特征。只有会计法规能得到会计人员的理解、对会计法规具体执行情况能够证实、对会计信息产生过程能够验证,才能保障会计信息质量合规性特征,再加上会计法规里贯穿了谨慎理财的原则,所以合规性的次级质量特征包括可理解性、可验证性和谨慎性。
(三)相关性――会计信息关键质量特征之二
新会计准则中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相关性是体现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属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求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预测。因此,相关的会计信息应该能够有助于决策或提高决策水平,相关的会计信息还要具有及时性、预测性、反馈性、可比性(包括一致性)和连续性。
(四)会计信息约束条件和限制性标准
在航空企业中,质量管理也面临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质量管理信息化仍然比较薄弱,迫切需要根据航天企业的具体情况,为其量身定制一套质量信息化的整体方案,提高其自身的质量管理能力。
二、航空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1.质量管理信息化是航空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航空产品大多都是及其复杂的,具备生产难度大、设计学科多、多型号交叉以及设计与制造并行的特点,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军事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尖端科技领域。航空产品的质量管理过程涵盖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这无疑给航空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航空企业,只有建立适合的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才能够真正的做到将航空产品质量管理贯通到航空产品研发、生产的全过程。因此,质量管理信息化是航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2.质量管理信息化是航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航空企业的管理系统包括研发系统、生产系统和质量系统三大系统,其中质量系统是研发和生产过程的监督系统,在航空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保驾护航的关键作用。现今的信息化发展已经日趋成熟,但是,航空企业的质量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已经严重的滞后,信息化平台不健全、工具缺失等都是的质量信息不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传递,渠道不畅通直接导致了不能及时的对其进行相应,特别是不能对产品故障信息处理的过程实施有效地监督和管理,严重阻碍了航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客观上要求信息化的应用扩展到质量管理工作之中,是航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是航空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本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鉴于我国航空企业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把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结合起来,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创新管理技术和方法,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全员参与、各部门互相协作,形成整个企业上下齐心、共保质量的良好局面。
三、航空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化建立与实施的关键因素
1.获得航空企业高层的重视与支持
航空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化的建立与实施离不开高层的重视与支持,这是其获得成功的保证。质量管理系统是与OA系统、ERP系统密切相关的,是企业信息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的是否完备直接决定了实施的成效,并且,此系统与航空企业产品的采购、科研生产过程、技术创新过程以及售后等均息息相关,只有在高层的指导下才能够实现各部门之间的额协同合作。航空企业的高层担负起负责人的责任,才能够保证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顺利建成以及高效执行。
2.选择适合航空产品特点的技术平台
正所谓,预先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理念需要好的平台来发挥,适合的技术平台才能够保证质量信息化建设的顺畅。针对航空产品的特点,在进行技术平台的选择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该平台是否与企业现有的信息系统兼容;第二,该软件是否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开放性,是否能够方便的进行二次开发;第三,是否与自身的运作过程相契合等。3.重视将质量管理的要求融入信息化质量管理系统的过程中。航空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信息化的系统,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实现对产品质量的有效控制与管理。因此,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时,首先需要做好的工作就是业务需求和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之间的协调。流程图是对相关过程进行的条理清晰的描述,而相关的过程又是进行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建立工作的基础。因此,在进行系统的建立工作之前必须关注流程图的制作和相关过程的设计,保证流程图所反映的过程能够符合国际通用标准ISO9001等的要求,进而将该要求融入到系统操作的过程中。
四、结语
【关键词】会计准则 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目标
会计信息可以向市场传递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方面的信息,它缓解信息不对称,提高投资者决策水平,因而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2010年9月8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理事会(FASB)和国际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共同了第8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以取代FASB第1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和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以及IASB《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内容。第8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用“如实呈报”替代了“可靠性”,等于把“可靠性”置于“相关性”之下。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会计界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会计目标
早期的会计信息质量研究文献都没有涉及到会计目标问题,直到上世纪70年代,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才得到了会计学界的重视。1980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了财务会计概念第2辑《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指出,决策者”说明财务信息应首先具备有利于决策者决策的质量特征,这就将质量特征问题与财务报表目标联系在一起。
FASB《财务报告的目标》(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1号)将财务会计的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性”,IASB《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则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性”和“受托责任观”。FASB/IASB第8号“联合框架”将财务会计的目标定位于向资本市场参与者提供决策信息,显然是受到了FASB决策的影响。FASB认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决策过程中也需要了解管理当局履行受托责任的信息,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利于资源分配决策的信息同样也有助于评价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因此,FASB认为没有必要将“受托责任观”作为财务报告的目标。
2010年,FASB和IASB的第8号概念公告,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的同时,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划分为基础质量特征、强化质量特征和成本限制。其中,基础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和忠实表达,强化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可证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成本限制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普遍限制条件。
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我国2006年《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借鉴了国际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的概念、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并以此目标为导向将“相关性”和“可靠性”定义为会计信息质量的两个主要特征。这一定位基本符合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同时也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要求。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从第十二条到十九条,分别提出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等八个质量要求。
1.可靠性。是“受托责任观”会计目标的体现,它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相关性。是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的体现,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3.明晰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5.实质重于形式。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6.重要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7.稳健性。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8.及时性。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三、国际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基于实现会计目标的要求,它能够约束会计信息,并使其有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是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具体化。它主要回答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才算是有用或有助于决策的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目标更具体地指导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信息传递。它是连接财务报告目标和其他概念公告之间的“桥梁”。
(一)基本质量特征。
1.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影响。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重要性。预测价值是指会计信息具有预测未来的品质;反馈价值是指会计信息具有检验过去的品质。按照历史成本计量的信息未必具有预测价值,这就要求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重要性是指对会计信息的忽略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值得注意的是,重要性并不应当是会计信息的普遍约束条件,因为不重要的信息并不是对决策者完全无用。
2.忠实表达
忠实表达,即忠实地表述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它包括有完整性、中立性和准确性等次级质量特征。完整性要求会计信息包括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所有方面的信息。中立性是指在获得、选择、表述会计信息时,不存在任何主观臆断和偏见,不追求特定的目的。准确性不等于绝对精确,但如果数量的描述清晰准确,估计时采用的法则正确,方法的选择没有错误,即符合准确性标准。值得注意的是,FASB和IASB用忠实表达替代了原有的可靠性,而且将实质重于形式、审慎性、可验证性排除在外。由于实质重于形式是不言而喻的;可验证性不是会计信息必备的质量特征。审慎性造成的偏见会影响会计信息的中立性。
(二)强化质量特征。
有些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虽然不是会计信息所必须的,但是却可以增强会计信息的价值,即强化的质量特征。强化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可理解性。可比性是对会计信息空间上的要求,忠如实表述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多种会计方法的并存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比性要求,如果会计方法发生了改变,必须说明该变化的原因、实质和影响。
可证性是指不同知识背景的独立的观察者可以对会计信息达成共识。验证的方法包括直接观察会计对象予以证实,或者采用计量模型予以间接检验。例如存货检验中的先进先出。可证性的缺失并不一定会导致信息不能使用,但是使用其却必须冒着更大的风险。
会计信息只要能够满足相关性和忠实表述的要求,便是有用的,尤其是对于用以验证已发生经济交易或会计事项的信息更是如此。但不可否认的是,会计信息越滞后,有用性则越低。
可理解性要求会计信息能够被使用者所理解。过去会计界认为可理解性是会计信息的必备特征,即不可理解的会计信息是无用的。然而如果将难以理解的和复杂的会计信息排除在外,并不符合相关性和忠实表述的要求。因此则可理解性归入强化质量特征是适当的。会计信息能否被理解,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理解能力,二是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理论一般会假设会计信息使用者具备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实现会计信息可理解件的关键就取决于会计信息本身的可理解程度。
(三)成本限制。
成本限制要求会计信息攻取成本低于会计信息所创造的收益。FASB和IASB之所以将成本限制作为会计信息的普遍约束条件,是因为会计信息即使满足了相关性和忠实表述的质量特征,但是如果其成本高于收益,则是得不偿失的。
四、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改进建议
(一)强化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相关性作为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要求是有条件的,它必须是以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为前提的。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缺失,会计信息失真比较严重。因此,过分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脱离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和企业具体情况的。
(二)梳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没有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各个特征进行层次上的划分,更没有明确区分哪些是主要质量要求,哪些是次要的质量要求,一旦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发生矛盾,无法为会计人员提供具体的指导。因此,应当借鉴FASB和IASB的第8号概念公告的方法,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以便为会计人员提供实务指导。
参考文献:
一、会计目标
早期的会计信息质量研究文献都没有涉及到会计目标问题,直到上世纪70年代,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才得到了会计学界的重视。1980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了财务会计概念第2辑《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指出,决策者”说明财务信息应首先具备有利于决策者决策的质量特征,这就将质量特征问题与财务报表目标联系在一起。
FASB《财务报告的目标》(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1号)将财务会计的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性”,IASB《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则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性”和“受托责任观”。FASB/IASB第8号“联合框架”将财务会计的目标定位于向资本市场参与者提供决策信息,显然是受到了FASB决策的影响。FASB认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决策过程中也需要了解管理当局履行受托责任的信息,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利于资源分配决策的信息同样也有助于评价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因此,FASB认为没有必要将“受托责任观”作为财务报告的目标。
2010年,FASB和IASB的第8号概念公告,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的同时,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划分为基础质量特征、强化质量特征和成本限制。其中,基础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和忠实表达,强化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可证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成本限制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普遍限制条件。
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我国2006年《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借鉴了国际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的概念、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并以此目标为导向将“相关性”和“可靠性”定义为会计信息质量的两个主要特征。这一定位基本符合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同时也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要求。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从第十二条到十九条,分别提出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等八个质量要求。
1.可靠性。是“受托责任观”会计目标的体现,它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相关性。是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的体现,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3.明晰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5.实质重于形式。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6.重要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7.稳健性。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8.及时性。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三、国际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基于实现会计目标的要求,它能够约束会计信息,并使其有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是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具体化。它主要回答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才算是有用或有助于决策的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目标更具体地指导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信息传递。它是连接财务报告目标和其他概念公告之间的“桥梁”。
(一)基本质量特征。
1.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影响。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重要性。预测价值是指会计信息具有预测未来的品质;反馈价值是指会计信息具有检验过去的品质。按照历史成本计量的信息未必具有预测价值,这就要求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重要性是指对会计信息的忽略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值得注意的是,重要性并不应当是会计信息的普遍约束条件,因为不重要的信息并不是对决策者完全无用。
2.忠实表达
忠实表达,即忠实地表述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它包括有完整性、中立性和准确性等次级质量特征。完整性要求会计信息包括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所有方面的信息。中立性是指在获得、选择、表述会计信息时,不存在任何主观臆断和偏见,不追求特定的目的。准确性不等于绝对精确,但如果数量的描述清晰准确,估计时采用的法则正确,方法的选择没有错误,即符合准确性标准。值得注意的是,FASB和IASB用忠实表达替代了原有的可靠性,而且将实质重于形式、审慎性、可验证性排除在外。由于实质重于形式是不言而喻的;可验证性不是会计信息必备的质量特征。审慎性造成的偏见会影响会计信息的中立性。
(二)强化质量特征。
有些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虽然不是会计信息所必须的,但是却可以增强会计信息的价值,即强化的质量特征。强化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可 理解性。可比性是对会计信息空间上的要求,忠如实表述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多种会计方法的并存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比性要求,如果会计方法发生了改变,必须说明该变化的原因、实质和影响。
可证性是指不同知识背景的独立的观察者可以对会计信息达成共识。验证的方法包括直接观察会计对象予以证实,或者采用计量模型予以间接检验。例如存货检验中的先进先出。可证性的缺失并不一定会导致信息不能使用,但是使用其却必须冒着更大的风险。
会计信息只要能够满足相关性和忠实表述的要求,便是有用的,尤其是对于用以验证已发生经济交易或会计事项的信息更是如此。但不可否认的是,会计信息越滞后,有用性则越低。
可理解性要求会计信息能够被使用者所理解。过去会计界认为可理解性是会计信息的必备特征,即不可理解的会计信息是无用的。然而如果将难以理解的和复杂的会计信息排除在外,并不符合相关性和忠实表述的要求。因此则可理解性归入强化质量特征是适当的。会计信息能否被理解,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理解能力,二是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理论一般会假设会计信息使用者具备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实现会计信息可理解件的关键就取决于会计信息本身的可理解程度。
(三)成本限制。
成本限制要求会计信息攻取成本低于会计信息所创造的收益。FASB和IASB之所以将成本限制作为会计信息的普遍约束条件,是因为会计信息即使满足了相关性和忠实表述的质量特征,但是如果其成本高于收益,则是得不偿失的。
四、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改进建议
(一)强化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相关性作为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要求是有条件的,它必须是以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为前提的。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缺失,会计信息失真比较严重。因此,过分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脱离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和企业具体情况的。
(二)梳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没有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各个特征进行层次上的划分,更没有明确区分哪些是主要质量要求,哪些是次要的质量要求,一旦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发生矛盾,无法为会计人员提供具体的指导。因此,应当借鉴FASB和IASB的第8号概念公告的方法,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以便为会计人员提供实务指导。
参考文献:
一、政府预算透明度与会计透明度
在财务会计领域,将“透明度”作为评价会计准则或者会计信息的质量指标之一。透明度在财务会计领域的发展起步于1996年,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关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核心准则的声明中提出了“透明度”一词,用以评价会计准则的质量。将透明度与可比性、充分披露一起并列为三项评价“核心准则”的要素之一的“高质量”的属性。1998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了名为《增强银行透明度》的研究报告,将透明度定义为:公开披露可靠与及时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一家银行的财务状况和业绩、经营活动、风险分布及风险管理实务。该报告进一步提出,披露本身未必会导致透明,为实现透明,银行必须提供及时、准确、相关和充分的定性与定量信息,以便信息是用者恰当地评估机构的活动和风险分布。透明信息的质量特征包括:全面、相关和及时、可靠、可比、重大。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定义,高透明度意味着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即企业所提供的信息,使用者能据以准确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风险程度等。由此可见,透明是一个内涵广泛,有极高要求的质量特征。虽然,从表面看,透明是指清楚、明晰、便于理解,但实际上,高透明的信息也就等同于高质量的信息,以提供足够、有用、可理解的信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政府预算透明度是政府预算活动的文字记录的要求,该文字记录应及时、高效地反映政府的全部活动信息,包括政府的组织结构以及各组织的职能信息、全部收支信息,并便于社会公众获取及使用,并应对预算过程进行充分的说明,预算语言使用清楚、易懂。政府预算透明度是财政透明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看,财政透明度是准确及时地公开政府信息,实现社会公众和政府监管部门能对政府受托责任的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以及管理。刘笑霞、李建发(2008)认为,财政透明度至少应当包含以下几方面基本特征:除完整性、及时性、可靠性三个核心质量要求外,还包括可理解性、一贯性和可比性。政府预算是政府预算会计信息的重要载体,一般通过文字说明和表格来体现。政府预算透明就是指全面真实地反映政府预算信息,而政府预算透明度则指其反映的程度,对政府预算信息的质量要求。对于政府预算透明度的理解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进行:从狭义来看,政府预算透明度指政府预算信息的公开透明程度,预算信息质量必须满足公众的透明要求,即政府预算信息的质量要求特征一般主要体现为易理解、充分性和及时性。从广义来看,政府预算透明度可视为财政透明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供求双方相互作用达到的相对稳定状态,使信息需求者能对政府活动进行评价或做出相关决策,要达到可靠性及相关性,是一个综合的高质量特征。因此,对于政府预算透明度而言,从信息使用者角度看,信息的及时、充分、易理解、可靠、相关显得更为重要。政府应该及时全面的公开易于信息需求者理解的预算信息,方便使用者获取关于政府及其活动的预算信息。
会计技术可被视为一种管理工具。预算透明需要借助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生成的有效、可靠、相关的信息,譬如成本、产出等方面的数据,使得预算信息达到透明的要求,满足信息需求者的要求,因此良好的政府会计信息系统对预算质量有促进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会计具有预算监控的职能,透明的预算文件亦能为政府会计的监控奠定基础。通过预算信息及预算执行信息的对照,能了解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及管理水平。
政府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是属于现代会计体系下的两个分支,其中,政府会计体系应当由政府财务会计、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成本会计组成 。由于在同一学科背景下,政府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都是将相关信息通过会计体系的处理后,使其能符合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同时又由于一个适用于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另一个适用于企业,在具体的处理方法、内容等会有所不同。因此,会计透明度和预算透明度可以这样理解:将“透明”作为会计信息的具体要求,其中,前者是要求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后者是要求政府及非营利组织预算信息透明。并且,由于两者的适用范围不同,两者在质量要求的具体内容上是完全不同的,以及时性为例,企业会计信息要求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政府预算信息要求及时向公众及立法部门提供报告,并使的立法机构对政府预算草案的审议有足够的时间。
二、参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框架设计指标的理论基础
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矛盾是产生会计政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框架等的基础。在企业会计的研究中,相关性与可靠性是对立与统一的,两者都是为了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但增强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代价,增强可靠性则是以相关性为代价。比如:在对资产的计量中,历史成本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其相关性远不及现行成本法。而现行成本法易纵,虽有良好的相关性,但可靠性较差。通过这两大会计信息质量的相互权衡,来确定应提供怎样的会计信息。在政府预算中,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也是对立与统一的。例如,或有负债信息的公开与否是解决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矛盾的不同方法,对或有负债进行披露是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相关性的要求,其可靠性较差。如若强调可靠性,对未发生的或有负债不加以披露,则其相关性会降低。因为在政府预算的计量、披露等方面也存在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对立情况,所以参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框架设计政府预算透明度评价指标体系是可行的。
从新公共管理理论看,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以市场为基础、引入企业管理思想、模式等做法要求政府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通过签约外包等将公共活动转向私营部门以及提高部门的工作绩效等,达到“公共部门的‘市场化’”以及“脱离官僚制”。因此,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引入到政府预算透明度评价中没有背离新公共管理理论。同时对于企业会计透明度的相关研究是优于政府预算透明度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经济学中将存在“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的状态定义为“缺乏透明度”(lack of transparency)、“不透明”。在私营部门中,委托人和人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方式是激励与监督,以及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即人主动公开其真实信息。但人只会主动公开对其有利的信息,为减少人的行为对委托人的不利影响,由独立的第三方(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者)通过确定企业最重要的信息即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要求,明确人的公开信息的要求,减少对人不利信息的平衡双方的矛盾,提高活动信息的透明度。
在公共部门,解决委托人和人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主要方式是监督,以及提高政府公共信息的透明度。政府预算信息作为描述政府计划的活动信息,在政府公共信息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企业财务会计的应用中,“透明”是一个内涵广泛,有极高要求的质量特征。虽然,从表面看,透明是指清楚、明晰、便于理解,但实际上,高透明的信息也就等同于高质量的信息,以提供足够有用可理解的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因此,企业和政府作为人在满足信息的透明方面应有共通之处。同时在透明度的具体应用中,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研究比政府预算透明度的更为深入有效。笔者选择借鉴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研究成果,对政府预算透明度进行分析符合“透明度”的本质内涵,即减少信息不对称。
实现会计信息或者政府预算信息的透明,可以从会计信息或政府预算信息的供给与需求分析。在企业中,企业应满足股东、债权人等权益相关者对信息的要求;在人民民主社会中,政府更应依据社会公众的需求提高政府预算信息的质量。杨克泉,吕立伟及吉昱华(2005)提出,从信息供求双方相互作用的角度来认识财务会计信息透明度。同样,作为公共品的预算信息,在政府供给以及预算信息需求的相互作用下,达到预算信息的透明度。张益斌(2006)运用公共经济学理论,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交点a所决定的信息供给量Q*等于信息需求量,属于最优供给量,此时的财政透明度为T=G (Q*),其中T=G(Q)是财政透明度是财政信息供给量的函数。虽然会计信息与政府预算信息在具体的透明度要求上有差别,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信息供给及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供给与需求曲线的交点为最优信息供给量。
关键词: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我国迄今为止仍未有正式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唯一与之较为接近的莫过于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5本准则》中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8项一般原则,但这些原则并不能取代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从FASB与LASC建立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来看,都表现为一个多层次的体系,而不是像我国那样进行简单地、并列式地列举。因此,有必要构筑一个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既要符合国际惯例的要求,又要充分体现国情,使会计信息真正成为沟通世界经济的桥梁。
所构建的体系如下图所示: 对所构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成要素说明:
一、以真实性为主的总体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能否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在我国现阶段,甚至世界各国,都取决于会计信息是否“真实”。真实性是会计的生命,它包含如实反映观的涵义。真实性也是对整个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会计工作所提供的信息不仅是企业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做出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维持市场经济正常秩序的重要信息来源。
二、以合规性为代表的关键质量特征之一
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是以《中华人们共和国会计法》为基础,分为会计准则、会计工作条例、会计制度多个层次,形成一个比较完整严密的法规体系,以此来规范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秩序。如果说真实性是会计的生命,那么合规性就是会计生命的保障。在我国,虽然人治的历史悠久漫长,但是法治的历史也同样漫长。“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共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要素。无论是鉴定会计信息质量还是检查评价会计工作,都离不开会计法规的依据。
保障会计信息质量合规性特征的次级质量特征是可理解性、可验证性和谨慎性。即可理解性、可验证性和谨慎性三个特征与合规性特征的组合,是对合规性特征的强化,而后者则对真实性的实现起到支撑与保障的作用。
三、以公正性为代表的关键质量特征之二
支撑会计真实的另一块基石是会计公正。会计信息的公正性特征,同样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保障。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体。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会计信息作为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客观反映,不能够只从某一利益主体的立场出发来满足其需求,致使一部分使用者受益的同时其他人受损。公正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特征,应当与会计自身价值追求相一致。因此我们选择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特征就像每个行业、每个从业者都要坚持的与人格有关的道德底线一样,即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不惜代价必须要坚持的底线。由于在社会生活中会计向社会宣示的是一种公正的形象。
四、以相关性为代表的次要质量特征
相关性是体现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属性,简单地说,就是供应者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其使用者所作决策的关系,或者是会计信息对其使用者所作决策的影响程度。与合规性或公正性一样,相关性特征也需要其他特征来相衬: 首先是及时性。及时性是指在会计信息失去对决策有用之前,能被使用者所拥有。及时性本身不能增加相关性。其次是预测性。会计信息预测性的功能在于提供提高决策水平所需的那种发现差别、分析和解释差别,从而在差别中减少不确定的信息。再次是反馈性。反馈性或信息具有反馈价值是相关性必备的一种特征。
五、将收益>成本作为约束条件
这是广泛适应性的要求。因为任何一项活动,只有当收益大干成本时才是可行的,某项会计信息是否值得提供,首先就必须满足这个约束条件。具体说来,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主要包括搜集、处理、审计、传输信息的成本,及对已披露信息的质询进行处理和答复的成本、诉讼成本、因披露过多信息而导致的竞争劣势成本,提供会计信息的收益则主要有资本配置和计价的收益以及保护消费者、公众的利益。
关键词 项目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 电子政务
1引言
1.1项目背景
2007年9月,笔者参加了XX市信息中心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担任开发方项目经理。项目作为该市政务信息化的重要试点工程,受到了市办公厅的高度重视。系统合同额500万元,开发时间一年,采用C/S架构,涉及软件、硬件,面向市信息中心及市级各机关,集密钥身份识别、信息管理、个性化客户端和WEB访问于一体。
1.2概要
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以该项目为例,讨论了项目的质量管理,包括质量规划、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三个方面的内容。针对该政府项目质量要求较高,采用多种方式保证了项目按质量完成。
2项目意义及项目目标
传统的政务办公系统基于纸面文件或者电子邮件往来,效率低下,且信息不利于长久保存。随着国家在各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大步前进,XX市决定启动全市范围内的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项目涉及市级政府机关40多家,政务办公人员3000余人,于2007年9月启动,要求在2008年10月1日投入使用。
3项目特点
系统要求实现与信息中心现有LDAP对接,自动同步有效的证书信息,通过个人CKey插入,自动验证用户证书信息,实现本地客户端的自动登录,并进入用户定制的个性化政务系统界面。另外该系统支持基于证书验证的安全电子邮件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支持现存其他业务系统的接入。与以往同类项目相比,具有中心数据库庞大,涉及干系人较多,用户水平存在差异的特点。
4项目质量目标
招标方对项目的质量有明确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数据库服务器端应该稳定运行至少1000小时无故障;2.证书信息应保证与信息中心LDAP中的信息实时同步,且要求信息加密保存;3.客户端对个人CKey的插拔响应时差不超过3秒。
5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项目可以满足其明确的或隐含的要求。主要包括质量规划、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三个过程。虽然为了达到项目要求的质量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但是从长远来看,没有达到项目要求的质量会导致产品运行阶段的运维成本大幅增加,付出更大的成本代价。
5.1质量规划:
质量规划包括识别与该项目相关的质量标准以及如何满足这些标准。根据以往经验,我们意识到,如果能在质量规划阶段明确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并制定详细可行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在后面的项目实施阶段就会有效的减少返工,降低项目成本,提高生产率和客户满意度。在本项目中,除了要完成合同规定功能外,重要的质量标准还包括合同中明确的三点要求。
针对项目的情况,我们使用了质量检查单。质量检查单就是测试手册,里面列出了测试时需要的功能清单,以及对每个功能需要做的标准流程。检查单的内容主要依据详细项目范围说明书。
另外,为满足稳定运行至少1000小时无故障的要求,采用了双机备份、实时同步的技术,一旦服务器出现任何运行问题,系统会在3分钟内自动切换到备份服务器,并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对主服务器进行维修。通过实验模拟,该技术达到质量要求,并在后续的正式运行中证明了该项技术的成功。
5.2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主要是证明项目满足相关的质量标准,从而获得更多的支持。在这一阶段,我们主要采用了质量审计的方法,即邀请独立的质量保证部门对质量管理活动进行结构性的审查。
要保证项目质量,尤其要得到高层的支持。为了让客户对项目保持信心,我们邀请了客户方项目经理杜某和公司高层主管参加每次质量审计会议。另外对每次审计结果,也都形成了书面文档,及时发送到客户方和公司高层主管领导手里。如此几次会议后,项目组信心十足,客户方的配合也变得十分积极。
为了保证质量审计会议发现的问题能被及时有效地管理,我们运用clearquest来管理和跟踪被发现的质量缺陷,及可能的变更。每次新版本时,测试人员都要检查已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修改。为了集中精力在主要问题上,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了优先排序。对于优先级高的问题在每次版本更新时都要确认是否修复。
5.3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验证具体的项目成果,判断是否符合有关的项目质量标准,并确定消除产生不良结果原因的途径。有效地质量控制能够及时的发现与质量标准的差异,从而便于及时采取措施。
考虑到项目的质量控制人员不足,为了有效的做好质量控制,要求测试工作不仅限于测试人员,而是作为全员的事情来重视。程序员提交代码前,都必须做好单元测试,填写相应单元测试报告。配置管理员会不定期的检查单元测试报告是否齐全。另外由于项目功能点较多,为避免遗漏,准备了详细的质量检查单。对每个模块,都列出了要测试的功能点及操作流程。对于其他版本则侧重于检查对上一版本的改进。
质量控制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要分析产生问题原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该项目中使用了因果图来分析质量问题产生原因。首先列出需要分析的结果,然后结合专家意见列出各种可能原因,接着将原因分类,确定主要类别,最后再确定和主要类别相关的原因。在项目开展一段时间后,对各种引发质量问题的原因按照频次高低排列,按照帕累托图的形式排列,以便找到问题的主要原因。
6项目总结
由于在项目过程中做了有效的质量管理,项目于2008年10月1日顺利验收通过,正式上线。系统目前运行正常,且已推广到了三期阶段,扩展到了市属区县政务部门。
7结论
质量是项目三约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项目质量管理是项目管理的灵魂。项目经理不应由于其交叉学科的特点,便放弃研究,因为有效的质量管理有助于减低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是一个成功项目必不可少的一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