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2 16:53:54
导语:在科技与建筑的关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建筑、室内设计;材料;创新;发展
建筑及室内设计如何创新,是一个长期的热门话题,它主要针对当前建筑室内设计创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忽视室内环境特点和要求,忽视建筑形式与内部空间的整体性,盲目地照抄照搬、追赶潮流、进行材料堆砌、听命于甲方老板追求效益的倾向而提出来的。
一切艺术创作的创新问题都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因为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所谓标新立异、推陈出新,都是指在继承过去设计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开拓新思路、发掘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寻找新题材。在建筑创作范畴,还要探索新结构、新技术领域、开拓新的材料来源。下文分析建筑及室内设计创新与材料科学发展的关系。
1 创意过程中的科学分析与抉择
设计之美的第一要义就是“新”。设计要求新、求异、求变,否则设计将不能称之为设计,只有新颖的设计才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而迈向成功。同样,建筑和室内设计的灵魂也在于创意,其创意既是原有建筑设计的进一步诠释和扩展,又是建筑设计的一种更独立的补充和新元素的注入。当一名设计师充分发挥想像去“发现”和“获取”一些东西时,显而易见这些所谓的创意素材不能够全部用上。即想像过程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必然会产生优秀的创意或创意的完成。因此,在这个创意的过程中要借助于想像与分析,经过分析,可在多种想像结果中选择出适合的方式。没有科学的分析、选择的过程,只是一味的想像很容易使创意偏离目标。
在进行建筑和室内设计时,很多好的想法和创意都堆在设计师的大脑中,例如,一个厨房的设计,在设计实施之前,很多新的想法就会出现,这些想法虽然都很富有想像力,但是不是每一个都适用。从设计到实施是一个过程,如果想提高厨房本身的空间利用价值,又注重它的设计个性化,那么,这两者谁轻谁重,谁多谁少,就必须依靠于创意过程中的科学分析与抉择。创意需要依靠想像来打开思路,获得意念的升华,但更要立足科学和逻辑性的分析来得出最后的抉择。只有通过各个方面的紧密结合,才能产生让消费者满意的设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秀设计。
2 装饰材料与设计创新
2.1 材料是实现建筑和室内设计创新的载体
装饰材料在建筑和室内设计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功用:①由于其自身特质,它具有抗压、耐磨、隔声、防滑等物理功用,同时又实现美观的功能,拓展空间如镜面效应等组合及潜在价值方面的积极功用;②它具有消极甚至严重危害的特性,如在人工合成材料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挥发性气体如苯、酚、氡类、各种石材具有的放射性等造成室内污染,危害身体健康;由于其自身的重量特性,增加了空间的负荷,自身的体积特性在塑造空间的同时缩小了空间等等。
在建筑和室内设计创新中,材料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而对材料自身的认识也同样重要。材料范围的认识,不仅是工程中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饰面、骨架等等的物质载体,而是将其系统全面地看待,它是一种实现设计构思的物质载体,这样它的外延就会不受任何限制,因此,任何物质都是材料。另外,材料的系统全面地认识也会极大地推动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创新。
材料的选择与搭配,蕴含和表达着设计师的情感和创造力,好的装饰材料能给设计师一个好的创意,一个好的设计,会让一件精心策划的设计作品有无穷的魅力和无穷的生命力,因此,材料在建筑和室内设计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建筑装饰材料是加强空间效果的重要元素,是设计创新的一个突破口,若干新型材料和不同肌理材料的组织,对改善空间条件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这里所说的“好的材料”并不一定是要贵的材料,而是要需要适合的建筑形态和室内设计需要的“新”材料。材料的创新,同样是满足建筑和室内装饰设计创新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一个建筑和室内空间所展现给我们的就是各种装饰材料不同组合的结果。而这种组合就是要对材料在建筑和室内设计中使用进行详细的分析。因此必须要突破传统与习惯,打破常规的应用手法,发展出一些新的创新形式,仿石、仿金属涂料的运用,使这类材料加工更加容易,使金属和石材在室内使用的范围扩大,为室内环境的创新提供了条件,而在装饰中起很大作用的软装饰也是创新的突破口。轻柔淡雅的窗帘、可爱活泼的坐垫,这些都可以进行创新的设计,对于装饰中常用的木料和石料,可以运用夸张的手法,相对人们的习惯尺度可以故意夸大或缩小或者进行歪曲味夸张等。材料在表达设计中的夸张效果时主要利用其质感和色彩的特性,如酒吧或游戏厅中为了强调特定空间的氛围将木材还原到原始状态――一棵倾倒的苍老的古树或者夸张色彩的规模比例等手法,反映酒吧还原自我的特定空间性质,或可以运用我们最为熟悉的“缺陷美”手法,充分利用每一种材料的其优点和缺点,既把美丽的纹理保留又将这些缺陷的疤痕利用在视觉具备的焦点上,就可以把它的美感得以充分发挥,这样不仅节省了材料,而且使材料有了更多的应用方式,何乐而不为呢?我们还可以运用功能的错位对材料进行创新,虽然每一种材料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但是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设计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错位的利用。如酒杯本是一种器具,传统意义上不被认为是材料,但如果将其倒置或其他方式置于天棚上就具有了材料的特质,其功能是材料而不是器具了。但设计的效果可就截然不同了,因此说,创新寓于自然,创新既平凡又伟大。
2.2 设计创新对装饰材料的能动要求
建筑和室内设计并不仅仅是形式的设计,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在设计的同时要考虑材料与结构和构造,这不仅因为材料的价格与投资问题,而且关系到能否达到设计师的设计目的,设计师在设计时根据材料的特质有机的安排结构与构造,为达到设计的目的,设计师要根据材料的特质限定条件调整设计和材料的运用形式,以实现创新的目的。如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家具设计。就没有用一个钉子来接合,完全采用榫接的形式,样式美观而且经久耐用,即使现在仍名扬海内外。又如新建的上海南站气势恢弘,在同类建筑中,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圆形透光屋顶,这个屋顶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正是由GE塑料集团生产的、透明坚韧的LeXarl力显聚碳酸酯(PC)板材。这样的设计将使整个车站不论在白天还是在夜晚的灯光之下都熠熠生辉。可见,建筑与室内设计的丰富多彩,给材料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各种材料,经过设计师的创新设计,各有一番风格。
3 材料科学发展与建筑和室内设计创新
21世纪是在方方面面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它是一个各学科交织发展,逐步消失它们之间的明确界线的时期。新材料与材料科学将无疑有着持续、高速发展的势头。同样建筑和室内设计创新的发展和成长无一不需要新材料,要求材料科学的发展与之同步或领先发展。
首先,信息技术从电子技术到光电子技术,进而到光子技术的发展,为新材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也为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以光波导原理为基础,利用光导纤维进行大容量信息传输,无论是信息的传输,还是智能建筑,新材料科学的发展终会给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创新带来新的革命。
其次,动力机械的效率受到热力学卡诺循环的限制,多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提高材料承受温度的能力,以提高材料的耐热能力。当前材料承1050―1100℃的水平,材料科学的发展有望使得材料的耐温能力提高到1400℃,进而到1600℃或更高的水平。高温耐火材料的研究与发展给建筑和室内设计中材料安全系数的提高得到很好的保障。
第三,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发展给予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空间。基于在光、电、磁、热、力等方面优势,纳米材料在室内设计上的广泛应用:材料的保温和散热以及节能功能给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内涵――建筑和室内设计不仅是艺术和美的体现,而且还能为能源的节约做出贡献。
第四,材料科学发展中环保意识的加强,也给建筑和室内设计创新带来了新的活力。材料中的绿色建材产品是以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绿色妙趣横生和选用要考虑所用原料应尽可能少用天然资源,应大量使用尾矿、废渣、垃圾、废液等废弃物。并采用低能耗的制造工艺和无环境污染的生产技术,生产过程中不得人为添加对人体有害化合物。新材料的研究和使用,带来新的创意,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机会。例如用“英吉欧”(Ingeo)材料制成的布帘。这种纤维从黍类聚合物中提取,是第一种来源于可更新资源的化学合成材料。和其来源物(黄色的玉米穗)一样,英吉欧是可分解的,只要在适当的条件下,此种材料的少量混合物就可以在短短两周内完全分解。当水温超过140摄氏度时,材料就会分解。因为此材料不会在起居室里自发地分解,只要环境温度低于140摄氏度的室内空间中都可以使用。想像一下这种强韧的可分解材料可以作为轻薄、防火、柔性的布帘时,会给我们多少惊喜。巴黎BETC广告公司接待区室内的墙壁盖着棕垫材料,材料本身利用自然材质制成,具有自然的肌理效果,同时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
【关键词】高层建筑;可持续性发展;环境;
在高层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个问题当中,人与环境的关系是设计师的重点讨论的问题,高层建筑由于拥有巨大的体型以及复杂的功能。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两个功能对城市的环境影响很大。对城市的交通系统、视觉景观以及城市的空间形态有着很大的影响。城市不断发展高层建筑,从环境角度来说,其造成的影响以及后果是很难挽回的。要使高层建筑不断地可持续发展,解决其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将是各种问题中比较重要的一点。高层建筑在城市的环境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位置,对所在城市的组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如何解决好高层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将会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高层建筑的发展
高层建筑的发展是必然的,因为每一个突出特征的、具有非凡创造性的建筑一般都能够代表一个民族、国家或者是一个地区、一种风俗文化的标志。高层建筑由于其自身所具有高大、宏伟以及富有震撼感的特点,理所应当的代表着某个地区,成为所在地的标志性建筑。正是因为如此,高层建筑在近几十年以来不断地飞速发展,高层建筑的高度也不断地在增加。然而,高层建筑耗资巨大,技术复杂、体量庞大、容纳了大量的人员和活动等,这必将在交通以及景观等各方面对城市人居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高层建筑的发展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高层建筑的发展势必将会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要持续发展高层建筑,解决高层建筑与环境的冲突,成为各种问题的重中之重。因此,高层建筑与环境的冲突问题必须是建筑师创作的出发点与回归点。
二、高层建筑的设计
1主体设计
对于高层建筑的设计师来说,如何能实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生态统一以及节能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又要保持高层建筑与城市建设的相互统一。高层建筑主体的下部分建设虽然对城市的影响比较小,但反过来却对街道的大小尺度以及人性化空间的设置有很大影响。由于高层建筑下部分的立面设计和高层建筑的上部分相比,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因此,对高层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要细致的规划,多样化的进行下部分的设计,这样将会有效的避免建筑看起来单调的情况发生,并且同时也应该对建筑下端的裙房进行相应的人性化处理。这是因为高层建筑的裙房部分常常是民众直接关注的地方,同时高层建筑的裙房影响着人们对街道的空间感,因此,裙房部分也是重要的。
2建筑的设计应该服从城市规划
在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建筑设计方面的技术也不断地在提高。曾经有一位城市规划师说过:设计就是把它放在房子里面,然后把这一栋房子与周围的环境相结合,与此同时,将房子周围的环境放在一个城市规划的设计中来。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对个体建筑或者是群体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师应该重点考虑该栋建筑的周围的环境以及建筑的大环境。目前虽然我国的建筑处在比较繁荣的时期,但是其中也有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目前一些建筑师一味地追求建筑能够体现出标新立异的特点,而忽视了建筑与其本身所处的环境之间相结合的问题。因此,通过城市规划的指导,对高层建筑周围的环境的协调重视,即使是简单的建筑,完成好之后表现出来的效果也还是比较理想的。
三、浅谈高层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
1社会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为目前处于和谐环境中的社区,创造出一个能够与之相适应的城市结构,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我们的社会正好需要一种全新的城市规划理念以及方法,将这种理念能够与社会责任感相结合。而具有可持性的高层建筑以及密集混合的现状,能够为我们提供这样一种途径。在目前这样一个密集多样的城市,高层建筑有着多样化的功能,并且有着巨大的容量,社会功能混合集中在高层建筑中,并且公共设施的服务比较集中,人们能够更加便利的获得各种生活便利以及高品质的生活。
2经济可持续性
从目前的社会情况来看,具有可持续性的高层建筑,往往能够通过它高质量的建筑设计成为该高层建筑所在地区的标志,原因是这种企业将会更有可能选择这种类型的高层建筑,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信息,并且体现出该企业本身是注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精神。具有可持续性的高层建筑在建设的初期,将会增加一定的建设成本,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在完成好该建筑之后,在使用的过程中降低该高层建筑的能源消耗量以及利用可再生的能源等,能够逐渐的降低该高层建筑的运营成本,并且不断地回收当初的投资,像这种能够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的过程中,同时能够创造出多个方面共赢的现状,由此看来,高层建筑发展在经济方面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3、环境可持续性
城市的高层建筑能够节约很大一部分的城市用地,与此同时能够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高层建筑在层数方面具有优势,在相同的占地面积,高层建筑的住宅区一般情况下会比单一多层住宅的小区拥有更大的绿地率。可持续发展的高层建筑能够通过绿色低碳设计的措施,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四、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学者在讨论高层建筑的可持性发展问题的时候,人与环境之间相协调的问题,应该是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因而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可以说是复杂的和多阶的,建筑设计在其中并不是纯粹的视觉表现,而是要创造一个人们能在其中活动的空间及其与外部环境相关联的新秩序。
高层建筑凭借它本身巨大的体型,以及多样化功能在城市的环境占据着主导地位,同时影响着所在城市的空间布局、交通体系、自然形态以及景观形态等。对于建筑是来说,只有以环境为基础点,同时结合城市人文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够充分体现出自身的价值。环境的抽象意义实质性上是一种非自我的实际形态,具体来说,它指的是环绕在一种事物周围的事物,像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因此可以说,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多样化的,建筑设计的表现形式不只是满足于视觉上的,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说,建筑设计应该是能够创造一个人们的活动空间与建筑的周围环境相统一的氛围,从这方面来说高层建筑不是独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与周围环境相统一的整体。
五、总结
目前全球的人口数量不断地在增加,越来越严重的土地危机对人们的生存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高层建筑是一种节约土地的建筑方式,高层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也要求对建筑的设计合理,同时只有考虑高层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加合理地利用城市有限的空间。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旅游管理;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产生了变化,这就需要高职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尤其是要想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职业能力目标,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就显得更加必要了。这样,探索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具有专业自身特色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成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本文试以当代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借鉴英、德等发达国家成功的职业教育理念,结合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实践,就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三线归一、层阶递进”式课程体系进行研究与实践。
一.旅游管理专业对应的行业特点和人才需求
(一)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属第三产业。与制造业、农业相比,服务性行业科技含量相对较低,而对环境、氛围、地域要求却明显大于对设备基础的要求。这一行业的学科背景更多表现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其工作对象是人,劳动过程是为人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涉及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工作中注重人的差异,强调因人而宜,随机应变,对交往艺术和交流方式有较高要求。
(二)旅游业是多种知识、多种能力复合运用的活动,因此,行业中的众多岗位,很难提炼出一门“一招鲜,吃遍天”的能够立身的核心技能,无法强调一专而只能在多能的综合性职业能力上下功夫,宽专多能是这一领域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三)旅游行业的学科理论对深度要求不高,但要有相当的广度,实践性要强,经验积累更是十分重要。经营和服务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对技能运用强调艺术更甚于科学;经营过程中语言的艺术性、行为的艺术性、策略的艺术性等决定着活动的效果与效益,而这些能力却不是通过课堂教学就能学会的,需要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培养。
(四)对旅游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企业最看重的不是学生的学历、专业知识和单纯的专业技能,而是毕业生职业意识所显示的综合性职业能力,如团队协作、服务意识、敬业精神、吃苦耐劳、有效沟通等。
(五)随着服务性行业的迅猛发展、社会人员职业转化频繁等特点,对高职人才的要求更强调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要求学生会学习,会工作,会共处,会做人,这些能力对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引入了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学习和借鉴了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调整了课程设置,增加了实践教学内容.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课程体系构建源头上还没有做根本性的改革。其主要表现为:
(一)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当前高职教育普遍强调教育的“高”层次,不能摆脱学科体系课程模式的影响,课程按学科知识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只注重了高职教育“高”的—般特性,而忽视了“职”的特色,强调学科知识系统性、完整性。这种模式虽然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其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有的甚至是脱节的。这就造成一方面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认为学了没用;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反映毕业生实践能力差,适应不了实际工作。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课程体系混乱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服务、经营和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具体到哪一职业岗位哪一职位层次,比较混乱。尤其是服务行业的经验性决定只有从基层做起才能升职到管理岗位,这样就使许多院校在确立人才培养规格,特别是涉及职业能力分析时,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和目标导向性,造成培养目标模糊,导致课程体系也跟着混乱。
(三)过于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综合素质、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旅游类专业的特点不同于理工科,企业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当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片面追求专业技能培养,以单一的岗位操作技能等同于综合职业能力,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这种课程体系即使使学生某一单项技能较强,但高职教育强调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却受到严重局限,达不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三.以职业能力为主线,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与理念
根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仅仅抓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中职业能力要求,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一年会服务、二年能操作、三年懂管理的“三线归一、层阶递进”式课程体系,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具体思路如下:
1. 把握校企合作、源于企业工作任务原则,从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入手,将工作任务、工作内容、职业能力、职业素质需求融入课程内容中,加上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符合职业的需求;
2. 把握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多元整合原则,设置四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平台,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两个系统的交融,即理论教学中有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课程中有理论知识的巩固与拓展。
3. 把握课程体系整体序化与优化的原则,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设计从一线服务、岗位操作到基层管理的职业岗位课程;设计从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到综合性职业能力培养的能力递进式课程;设计从认识实习、企业教学顶岗实习到毕业顶岗实习的实习过程。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步骤与方法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主要抓住两个环节,一是课程的设置,二是课程的编排。
1.课程设置
(1)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课程体系构建之前,需要调研,根据专业面向的岗位群,明确对应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工作内容、职业能力,其中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为确立核心课程提供依据,工作内容、职业能力为课程教学目标确立和教学内容选取提供依据。
(2)归纳整合工作任务
① 形成典型工作任务
结合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将工作内容关联性大、具有完整行动过程的工作任务整合在一起,形成典型工作任务,其他独立具有完整行动过程的工作任务可自行形成典型工作任务。
② 转化为教学任务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融入教育教学因素,考虑人的认知和职业成长规律,序化和优化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
③ 确立核心课程
融入教育规律,考虑专业现有师资、教学等条件,形成导游实务、旅行社运行实务、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前厅运行与管理、餐饮运行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管理实务7门专业核心课程。
④ 形成理论知识课程
根据核心课程,确立完成本课程岗位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点,提炼出核心课程共性的知识点,经过整合,形成服务于核心课程的理论知识课程。
本专业的理论课程分为五个平台,即运用于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的课程、运用于积淀文化底蕴的课程、运用于职业基层管理能力培养的课程、 运用于职业资格考试的课程、运用于职业拓展能力培养的课程。
⑤ 设计实践课程
为凸显专业面向核心岗位实践技能的培养,搭建支撑核心课程需求的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从旅游企业认识实习、市区地陪讲解实训、短线导游服务实训、旅行社计调业务实训、教学顶岗实习、旅游企业产品设计、毕业设计、就业顶岗实习等13门实践课程。
⑥ 开发自主学习课程
自主学习课程主要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维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三项任务之一。通过为学生搭建各种校内外专业活动、技能竞赛、应用项目研究等多种形式,构建课外培养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职业可持续发展力。
⑦ 配制公共基础与公选课
专业借助学院公共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的系统设计,对学生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身心素质等大学生通用素质进行培养。这些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受益匪浅,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得以拓展。
2.课程编排
梳理上述专业课程设置内容,编排课程先后顺序。按功能将其编排为四条能力培养线,第一条线的课程属有助于理论知识培养的课程,第二条线的课程属有助于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的理实一体课程,第三条线属有助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三条线在最后归为一条线,属有助于提升综合性职业能力培养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课程。
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运行
旅游管理专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旺出淡归、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以企业为中心,打破传统学期授课教学安排,满足企业旺季人才需求,安排学生6月到10月进行教学顶岗实习,总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并运行专业课程体系,具体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入校后第一学期主要对基础素质部分课程进行学习,对这部分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有一个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具备走入社会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
第二阶段,学生入校后第二学期主要对基础通用能力和导游员职业资格考试的部分课程进行学习,对这部分课程教学采取的方式是在训练学生基础通用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职业资格应试和能够胜任导游工作应战能力的培养,集中用一周的时间实地训练学生导游服务应战技能。
第三阶段,学生入校后第三学期主要对旅行社相关业务的课程进行学习,本部分课程内容主要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每一个学习情境都要完成从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六个工作步骤,融合地理、历史、经济、公关、营销、心理、旅行社外联、计调、接待等各种岗位需要的知识与学习情境的工作任务中,完成学习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
第四阶段,学生入校后第四学期主要对旅游景区和酒店相关课程进行学习,随后学生有三个月的时间在旅行社、景区、酒店进行教学顶岗实习,实施“旺出淡归、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第五阶段,第五学期设计的课程内容是完成学生理论学习—教学实习—理论提升—毕业实习中理论提升部分内容的学习,大部分课程是知识拓展和管理实务内容的学习,完成对基层管理工作的深入体验和学习。
第六阶段,通过两年半的学习和教学顶岗实习,学生会准确地判断出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向和工作岗位,完成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同时完成毕业设计。
参考文献:
[1] 耿献文.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1(22):22-23.
中国科技馆位于奥林匹克中心北端,占地4.8ha,总建筑面积10.15万,是一座集展览、培训与实验、研究以及科技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大型公益性设施,同时也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相关附属设施之一,是体现北京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和科技奥运”三大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首先确定几个基本的设计原则。归纳为一系列对立统一的二元关系:
1)既有建筑的一般特征(如国家科技馆身份、建筑内部功能逻辑),同时有来自特定的地点环境(包括具体的地点以及奥运公园的整体氛围)的特征。
2)既有必要的标志性和纪念性,更突出面向社会的功能和表达方式的大众性。
3)一方面体现宏观和整体的东方式思想,同时强调理性和逻辑的认知方式。
5)既照顾短期(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需要,更注重长远的社会效益。
中国科技馆位于奥运公园北端,与奥运主体育场。游泳馆和体育馆遥相呼应。西侧是核心绿地,东侧是外部城市,北侧是国家森林公园,南侧是未来步行街,在奥运期间周边将是大片开阔地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建筑必然要具有能镇住奥运公园东北角,并和其它几个重要建筑相匹配的体量和形象;但我们的设计原则同时更重视人的活动,这是我们的建筑空间生成的根本依据。我们希望这个建筑不仅是占据空间的一个实体,而且能将周边空间带动起来,成为城市生活的一个场所和载体。
本项目的基地介于北辰城市环境和奥运公园相对自然的环境之间,这是最值得挖掘的一个环境关系。从中自然地引导出”人――科技――自然”的设计主题。科技成为两者之间的桥梁,而非障碍。在第一轮设计竞赛方案里,曾尝试用一种实体的二元转化关系来表达这一理念。在最终的方案里,由实体衔接关系被一种空间的贯通所取代。在科技馆里引入了一条贯穿东西两侧的室内城市街道。这样,科技馆使“城市”与“自然”牵手,而在其中活动的人成为连接二者的主角和媒介,把一种静态的并置姿态转化为动态的沟通过程。
这条室内街道两侧串连了一系列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诸如集散厅、售票处、影院、报告厅、临时展厅,商店、餐厅等等。这些内容完全向社会开放,并可在展区闭馆后继续经营,成为一个社会化的科普走廊。这个空间是建筑城市化的一个具体体现。
建筑采取了一个单一的方形外观体量。主要的动机是希望营造实用的内部展出空间,并借用方的形式本身传达一种实用性的心理意象。同时,简单而完整的体量有利于与其它几个建筑建立更平衡的关系。
建筑造型来自儿童的拼图游戏。建筑被划分为若干积木般的体块,相互之间穿插咬合。共同构成一个放大的巨型立体拼图。
此构思主要是借用拼图单元及其完成品的关系来表现:
1)表达个体和整体的概念。虽然拼图的整体形象不是立时可见,但整体的概念是存在于每一个个体(拼图单元)的身上。
2)表现一种认知模式。我们通常把周围的事物分门别类、划分学科。以建构我们的知识体系。但这只是人为的划分,世界是一个更有机的统一体。我们需要有一个宏观和整体的世界观。
3)以大众化的方式把科技馆的定位面向青少年。对这一人群的吸引和教育是科技馆的主要使命。
4)构成一种单元肌理。使科技馆和”鸟巢”、“水立方”有某种类似的形式生成方式,使之成为奥运公园的一种基本建筑风格。进而达到强化其场所和领域感的目的。建筑本身通过与周围环境的融合而获得个体的特征。
建筑采用单纯,统一的表面装饰。各“单元”正面采用连续的白色波形金属板,曝露的侧面为绿色反射玻璃和不锈钢板的组合。建筑的各部位采用同一语言,旨在建立一套简单而可被大众感知、可推导的形式逻辑。
阳光带来了生命,也引发了形式。阳光是科技馆的重要母题。我们把建筑外立面表现的主动权交给了变化的曰光。各立面拼图单元的波形板饰面采用不同的排列角度,随着季节转换和从早到晚日光入射角度的不断变化,每块波形板的阴影也随之不断改变。立面呈现明暗变幻的动态图景,以微妙而动感的方式把各块拼图区分出来。立面的性格成为天空阴晴的写照,抽象的肌理也因而具有了感彩。
在一个开阔的空间环境里,建筑立面犹如一层变幻的迷彩融于奥运公园的大环境。
建筑内部分为四个主要楼层。主要展厅集中在二楼以上。中央大厅设在二层,与首层内部街道相通。
内部空间采用同一柱距。统一层高。在展厅内局部预留高大空间为展陈提供更多便利。鉴于展览设计滞后的事实,建筑设计需要尽可能提供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与此同时,有必要强化建筑表现的主导意识。
随着空间向建筑内部的逐渐深入,空间的性格也在发生变化。从外部的硬朗。明确到柔和。模糊,呈现出一种有机体的生长状态。内部公共空间大量采用半透明材料,弱化界面的实体感,以自然光和人工光相结合的方式表现一种非物质化和不确定的空间效果。外部清晰划分的单元体块在中央空间聚合成连续的整体。
这是继7月与AutoDesk建立合作关系来推进BIM标准的建立后,建研科技借助合作来推进我国BIM标准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
统一标准价值大
BIM是指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建立建筑模型。它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BIM的这些特性可以帮助建筑设计企业大幅度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近几年来,随着设计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我国越来越多建筑设计企业开始接受并采用BIM软件。
但是随着相关解决方案的应用,缺乏统一的应用标准逐渐成为推广和应用BIM的一大障碍。作为建筑行业软件的龙头企业,建研科技总裁许杰峰介绍,当前缺乏公认的BIM标准,让很多工程师非常苦恼,因为缺乏标准,不同组织、不同软件产品中的数据不能互通,工程师从不同组织或者软件产品中拿到数据后,需要经过自己的理解和转换后才能应用。
而建筑设计涉及的数据量非常大,每个施工阶段都牵涉到大量材料、机械、工种和财务费用等。如果数据不能轻易被重复应用,BIM软件的应用效果就会严重受损。
Bentley大中国区技术总监何立波介绍,有机构统计,即使标准已经比较成熟,美国建筑行业每年因为数据标准不统一而导致的损失也达到154亿美元。
“如果这种损失放在建筑设计规模更加庞大的中国市场来,数据是非常巨大的。”何立波认为,我国在此时提出建立BIM标准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立项《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启动了我国自有BIM标准建设的步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司长刘灿认为,《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应是在我国BIM技术发展初期研究制定的引领行业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重要标准。
合作改进既有标准
作为标准建设的承担单位,建研科技等单位发起成立了中国BIM发展联盟,并了《中国BIM标准项目申请指南》。
记者从《中国BIM标准项目申请指南》看到,《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的研究目标是,依托既有的软件产品、技术和数据标准加以改进、改善和提升,统一各行业、专业、工种、企业和产品等的数据标准,以最小的代价形成中国特色的BIM雏形,并逐步完善发展。
正是由于“依托既有的软件产品、技术和数据标准加以改进、改善和提升”这一思路,建研科技加强了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因为BIM的应用有着跨行业、多领域、全周期的特点,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因此建研科技希望与不同领域的优秀企业进行合作。他们先是与AutoDesk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目的是促进BIM标准与AutoCAD之间的数据互用性。
而此次与Bentley软件公司合作,建研科技希望能够强化BIM标准与基础设施领域软件的数据互用性。作为全球领先的基础设施综合软件解决方案供应商,Bentley软件公司的产品在基础设施领域的覆盖面非常广。而且何立波介绍,此次Bentley软件公司参与BIM标准建设并不是第一次,在美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Bentley都参与了当地BIM标准的建设,因而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据悉,作为建研科技与Bentley软件公司实现长期合作目标的第一步,建研科技将实现其PKPM系列软件产品与Bentley软件产品之间的数据交换。据悉,经双方优化后的BIM工作流将有助于建筑设计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项目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建研科技的PKPM设计软件是一套集建筑、结构、设备(给排水、采暖、通风空调、电气)设计于一体的集成化CAD系统,已经拥有上万个用户,是国内应用最为普遍的建筑设计CAD系统。
哲学告诉我们,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不存在。因此,建筑外观设计亦应摆脱不了这一历史规律,随着社会科技发展和人们审美兴趣的改变而在深刻变化着。而在古代建筑历程中,由于多种因素制约与影响,某个国家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外观设计大同小异,基本没有或根本就不存在个性化建筑造型设计。时至今日,机械化与信息化和3D打印技术的来临及其他因素的具备,个性化建筑造型设计成为可能,并成为时髦人士的追求。建筑外观是附着在建筑结构体系上的覆盖物,而建筑结构体系又系由建筑基本功能所决定,则建筑外观设计也是由建筑基本功能决定着。而最初阶段的建筑外观趋于追求色彩变化和建筑外形结构比例变化为主的视觉享受,其后慢慢转向带有不同文化韵味和风格的建筑外观,现在则是通过科技元素将环保和节能等特点和个性化追求渗透在建筑外观设计中。当然,个性化造型设计并不是一味脱离建筑功能和流行建筑外观而全部进行个性化,而是在具备建筑基本功能和必要模仿部分流行元素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为个性化而纯粹进行的个性化造型设计是不存在的,也是空中楼阁无法实现的。因此,成功的个性化造型设计是在基于本地周围地貌、环境功能和四周建筑的关系进行细致入微地分析,并在满足考虑因素的需求上,使其设计符合个人审美需求和环境协调要求。
二、建筑外观的个性化造型设计的影响因素
1、建筑尺度
众所周知,单调的建筑尺度带给人的视觉享受没有层次感丰富的建筑尺度视觉冲击效果好,单一的建筑尺度看的次数越多和看的时间越久,视觉就会感觉疲劳或麻木,而变化的建筑尺度看后却是倍感亲切,造型效果感觉生动。换言之,建筑尺度是个性化造型设计追求和注意的基本目标。建筑物可以设计成为长短横竖的带形窗或设计成幕墙,只要在同一建筑上设计为不同尺度的建筑外观,避免繁琐杂乱即可,并依靠点的神韵建筑外观的个性化造型设计刍议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赵星摘要关键词如何对建筑外观进行个性化造型设计已成为建筑工程界的难关和重点,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对此问题进行相关概述。建筑外观;个性化;造型设计和虚的运用,使个性化造型设计更加精彩。
2、建筑细部设计
个性化造型设计更加注重建筑细部设计,粗制滥造严重影响造型效果。而建筑细部设计主要涉及小型构件和构造做法等方面,并且建筑细部与细部之间、建筑细部与整体建筑之间一定不要杂乱无章,一丝不苟地做好建筑细部和建筑尺度的关系。具体而言,饰面的贴砌和划分方式及窗的分格都属于建筑细部设计,建筑外部墙体如若配上宋体字样浅刻馏金和丰富多样的图案则更给个性化造型设计带来不同凡响的效果。
3、建筑材质运用
合理的建筑材质运用可以自身构成协调或对比的效果,而同一建筑的不同部位的材质转换如若结合其体块关系、立面构成等因素进行设计会更加起到意想不到的造型效果。粗糙天然材质带来自然朴素的感觉,精美花岗岩材质带来高贵敬慕的意味,铝塑板材质带来干净简洁氛围,透明玻璃材质则带来舒畅悦目效果。当然,个性化造型设计并不意味着材质运用越多其造型效果越会满意,而是注重建筑材质的统一和协调,不致引起突兀怪诞感觉即可。
4、建筑光色运用
【关键词】城市建筑;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环境因素;人文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环境、居住的要求正在变更,需要建筑构筑出舒适、环保、美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促进社会和文明不断向前发展。这其中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是重要的环节,新时期,应该将二者进行功能和目标上的重新解构,发挥二者的优点和长处,将二者有机地统和起来,使城市建筑景观化,以更好的姿态、更丰富的形式展现给世人。因此,设计部门应该明确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概念,掌握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积极开展对建筑设计中体现景观因素,优化景观工作,找到适合现实的景观和建筑设计结合的要点,深层次、广范围地推进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工作走向深入。
1景观和建筑的关系
景观和建筑密不可分,景观是各种地理信息、建筑形式和结构类型的综合,建筑是景观的组成也决定景观的构成。建筑设计是对建筑外部空间、内部使用空间和各种功能的合理安排,受到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影响;景观设计是对园林结构优化、景物构成和景物形态的综合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在基础科目和基础技术上有着比较大的交叉,是当今设计工作中必须考虑的两大主要方面。
1.1建筑设计需要景观设计的表达
良好的建筑设计风格可以表达出地域风貌和人文特点,在建筑设计中通过景观设计配置相应的元素,可以起到配合的作用,共同表达出建筑设计的理念和风格。例如: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地域特点的景观,可以具象地表现建筑的主体风貌,也可以抽象地体现地域的文化符号,有助于人文艺术的进一步延伸,在给人特定观感的同时,提高人们的愉悦感和舒适感,体现出景观设计的独特价值和作用。
1.2景观设计需要建筑设计进行完善
景观设计可以在客观上起到建筑风格的保护作用,使建筑景观和周围环境景观达到和谐地统一,与此同时,良好的景观设计还有需要建筑物的完善作用,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景观设计更加合理,在提高景观观赏性的前提下,促进建筑物的保护和在利用。
1.3建筑设计中体现景观设计的思想
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分为自然和人文两大部分,建筑和景观都不能游离于环境,应该发挥环境的整体性作用,将其中的景观和建筑部分进行有效地整合,因此,在建筑和景观设计工作中应该将环境的整体效应进行重新分析和研究。在我国传统的建筑设计中一直强调与自然景观的融合,这样的思路是我国建筑和景观设计的宝贵经验,应该对此加以充分利用,在当前的建筑设计中应该强调利用山体、水系和花木等景观元素的运用,经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性融合,力求建筑与景观的完美统一,建筑与景观的和谐发展;从景观设计的角度看,建筑是景观的组成之一,建筑的外部空间与景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建筑物还可以构成不同层次的空间,建成风格各异的环境,在表达建筑设计个性和特点的基础上,丰富和体现着景观设计的风格和意念。总体上看景观和建筑相互影响,景观设计应该起到装饰建筑和体现建筑风格的作用,强化设计的精神和文化,充分表现设计的思想内涵;建筑设计应该起到构成和形态作用,在强化空间形态和建筑思想的基础上,体现设计的功能和作用。
2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结合
2.1体现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应该看到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两者之间的关系,要做到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工作的有机整合,发挥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景观设计是进行微观的景观空间设计,而建筑设计是进行具体的建筑单体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步骤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建筑的整体效果,必须使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相统一,利用建筑赋予景观内涵及思想,使精神文化得到淋漓尽致地表达,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应该密切配合起到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的作用。
2.2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要体现科学性
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题,科学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保障,当前人们更加重视环境和建筑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性,因而在进行建筑和景观设计时必须体现科学性,其中尊重景观和建筑的地域性是体现科学性的重要标志,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应该尊重当地的自然文化遗产及格局,最大程度的顺应自然,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开发和利用自然,尽量依照生态原则进行建筑和景观设计。在设计材料的选择上,要尽量利用当地可再生的自然元素和材料,保留当地自然及文化遗产,科学地发挥景观和建筑的审美功能,体现建筑和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实现建筑和景观设计的和谐之美,避免一味地最求富丽堂皇的设计效果,实现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科学性、自然性。
2.3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要具有“以人文本”的精神
新时期,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中应该体现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与尊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致性。在建筑和景观设计时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保护好自然环境、历史遗迹和人文景物为中心,给社会和人们生活工作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在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建筑和景观科研成果能在更深层次地应用,在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背景下,使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作品发挥更大的价值。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在主旨上都有确保舒适、环保、实用美观等需要,同时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又都有其各自特点,实际的工作中应该二者结合起来,在丰富建筑设计的基础上,使景观更好的姿态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何江.浅谈“以人为本”的小区环境设计——以重庆东和春天小区为例[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05)
[2]严军,周雨润.尊重自然的设计——以南京银牛休闲会所景观设计为例[J].江苏林业科技.2006(06)
[3]康江华,全平.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现状与发展方向[J].湖南林业科技.2008(05)
[关键词]建筑设计师;建筑造型;建筑设计手法;建筑风格;关系和联系
建筑风格就是指设计出来的建筑物,一个或者多个在内容或者外表中存在着相同或者相似之处的特征,这些特征就叫做建筑风格。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有时代风潮、经济以及设计师的艺术素养等因素。而本文主要分析了在造型设计方面的影响。
1建筑风格源于建筑设计
建筑风格是抽象的概念,是个综合概括的概念。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古代风格,也就是与时代保持着密切联系,与民族等保持着密切联系的建筑风格,而受这种风格影响建造的建筑物,一眼就能明白这是什么时代或者什么民族的建筑物。例如布达拉宫,充分的表现出了藏族的民族风格;第二种是群体流派的风格,他们不再是单一的风格,而是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形成了独具自身特色风格的这样一个群体,就例如复古主义建筑流派、现代主义建筑流派等;第三种则是建筑设计师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在里面。建筑手法是一个建筑师进行设计的必须,利用设计手法才能将设计师脑海中的构思转化为笔下的图,才能在空荡的场地上建立起真正打有自己烙印的建筑物。从这一角度来看,建筑手法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十分重要的。而正是设计师这种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手法,开始慢慢的让自己向一种建筑风格的归拢。
2相同或相似风格构成一个流派
古代建筑风格,是一种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风格,是一种单一型的风格。例如福建的土楼,无论是村头还是村尾的土楼,都完全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形状,不同于其他一些地区,在同一风格之下还存在着些许不同。而不同于古代风格,流派风格中,则是在统一的风格笼罩下,设计手法存在着相对更大的自由性。例如在高科技流派中,设计师同样受到高科技的影响,对高科技极为推崇,将建筑物建造成十分符合现代社会的现代外貌,例如佛斯特的香港汇丰银行主楼的设计;罗杰斯对伦敦劳埃德银行的设计和皮阿诺的蓬皮杜艺术中心的设计,要想分析这三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大概只有讲求现代化表现出高科技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其余的地方,均展示着设计师强烈的个人风格。在当前的设计领域中,流派将整个设计界分成不同的团体,而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流派中,似乎建筑师只有在设计中的整体倾向上存在着一些相同或者相似的地方,而在其余的地方均表现着自身独特的强烈风格。而且在实际情况中,流派中的设计师联系十分松散,没有单一风格具有如此独特的特征,一眼望过去就知道这是独属于某一民族,某一个设计师等。
3设计师成为流派的传播或创造者
设计是一个将不同环节,零碎物品慢慢整合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将不同的元素运用到设计中,也采用了各种不同的设计手法,也说明了流派一个突出特点,那就是流派的风格并不固定,他们整体有一个倾向,其余的均受到不同设计师不同设计手法的影响和改变。而随着社会发展,设计师的设计手法和设计风格也受到时代潮流的影响而变得复杂起来。所谓的复杂,是在设计中可以利用的手法多种多样,也就是说不同流派可以借鉴不同流派的设计手法,这也明显地表现出当前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例如新陈代谢流派的桢文彦在他的山坡公寓设计中,就是借鉴了多个流派的建筑手法,最终在自己的审美掌控下形成的震惊世界的产物。
不过从这里我们需要看出,尽管桢文彦设计师从不同的流派中借鉴了多种不同的设计手法,但最终建筑物整体的风格,还是表露出十分明显的桢文彦的设计风格。借鉴手法再多,还是一切都为自己最独特的审美和设计方式做铺垫。因此,用建筑造型手法比较建筑风格来说,手法更具有中性的色彩。风格有形成稳定的一面,但不可避免的迟早有一天会消失,永恒的风格在如今的建筑界中是不存在的。因此,比起风格来说,设计手法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某一手法产生的时候,总是有一定观念倾向,在形式上有表现这一倾向的特点。当形式形成风格,风格与这一手法是紧密相关的。但是时过境迁,当这一手法被其他建筑师开始利用时,它原有在形式上的倾向特点就会被削弱、丧失或者是转换成为其他的特点。这也就说明,同一手法在不同的建筑师手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用途。
4建筑流派丰富着建筑语言
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建筑也在不断变化探索之中,从而寻求其在人类社会中的位置。建筑师是永远都不会满足的,不停地在复杂的社会中探求各种合适的建筑方式,从而为不同层次具有不同情感的人们创造各具特色的建筑产品,真正使建筑物符合人们的情感。飞速变化与加速发展是现如今这个阶段中建筑界最基本的特征。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不同设计手法充分进行了解,因为对于设计手法的深入了解,有利于认识目前建筑界的混乱状况,同时能从眼花缭乱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流派中把握住建筑的实质,这样对于建筑创作进行实践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设计师都习惯在建筑序列中安排轴线,但不同人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有些设计师就为了利用轴线来保持一种秩序,有些则是为了制造混乱追求自由设下的破坏对象。
5结语
从建筑的起始阶段发展到今天,经过无数次的变更和改革,形成了数不胜数的建筑流派和建筑风格,为社会提供了众多宝贵的建筑设计语言。尽管许多建筑风格和流派早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不复存在了,但它的一些设计手法却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入了建筑宝库中,尤其是它留下来的建筑语言,更是丰富了整个建筑语言库。而这些都已经成为当今建筑师进行借鉴、运用并且结合自身的特色进行创作的源泉。
参考文献:
[1]田渊.浅谈建筑造型设计手法与风格的关系[J].住宅科技,2009,28(1):44-46.
[2]李忠淑.浅析建筑造型设计手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11):230-231.
关键词:建筑;整体设计;环境探讨;绿色
1.引言
建筑工程作为我国的基本支柱型产业之一,其整体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行业的经济效益,为了最大程度的获取经济利益,建筑行业的设计与施工一定要满足人们的市场发展需求。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非常严重,直接关系到建筑的整体设计要求,这是时展的必然。表一为住宅建筑设计阶段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评价标准。
2.建筑整体设计之合理选择建筑群体的布局形式
建筑布局包括很多方面,比如:风对建筑的影响,建筑的地理位置以及建筑的整体布局方位。如果建筑的整体布局形式合理,就会创造出比较适应的气候环境基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建筑单位达到节能的效果。因此在选择布局方式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之间的气候环境,比如在比较湿热的气候区,可以利用比较松散的布局,这样可以使整个场地的空间尺寸加大,从而达到通风防湿的目的,然而对于比较干热的气候区,就应该采用比较紧凑的布局,这样可以使建筑物之间互相遮挡。很多时候我们也可以比较轻松地找到环境特点和建筑特点之间的关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环境和建筑物本身之前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如果建筑布局合理,可以加大建筑物之间的通风条件,比如建筑物交错布局。另外,不同的街道位置对建筑物之间的通风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比较宽的街道摩擦比较少,空气流动也比较快,相反,比较窄的街道会使风速减小。
3.建筑整体设计之建筑节能设计
住宅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节能设计,这个环节对技术含量的要求很高。建筑物的整体及其外部环境的设计,主要是在分析周围建筑物环境气候的前提下,进行选址、规划、朝向以及外部环境的设计,这样可以使建筑物获得一个比较良好的气候环境,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除了需要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对不同的部位进行节能设计以外,还应该高度重视一些其他问题:架空楼板的保温隔热以及识别方法;整个建筑体系的系数不应该很大;设计非封闭阳台要考虑屋子的整体保温隔热要求;商业用楼的平屋面应该按照外墙的要求做好保温隔热效果。
4.建筑整体设计和环境的关系之绿色建筑体
所谓绿色建筑体系,主要是以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原则,以绿色社会为基本内涵,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技术为支持,绿色环境为基本标志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比较新型的绿色建筑体系。在一定意义上,它把自然、人类以及其他物质统一纳入研究视线,不仅对人类的生产以及生活形态进行了认真分析,还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人、建筑以及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它追求人们的日常生产以及生活、自然以及建筑之间和谐发展的目标;主张设计要追随自然的方法;提倡积极应用,以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不断循环,建立起一个无污染、节能、节水的高效建筑技术。由于绿色建筑代表的是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环境比较优雅的建筑,其本身可以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不受到破坏。它主要追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规模,因此要赋予建筑物生命活力,这样才能和环境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发展。
4.1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1)生态化原则。生态原则是绿色建筑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即无害化、无污染、节能、可循环性。
(2)以人为本原则。人作为社会的一个主体,绿色建筑就要以人为本,不能以牺牲人的身体健康、舒适性以及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为整体代价。
(3)因地制宜原则。绿色建筑物强调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的生搬硬套,选择适合当地比较合适的建筑设计,比如:对于那些分布比较广泛、比较独立以及建筑密度比较小的建筑,可以使用太阳能进行发电、供水、供暖等;对于那些比较密集的高层建筑而言,即使在建筑物的外表面都装上光电板和集热板,这样也满足不了整栋楼的能源需求,就算能源的利用率比较高,这种设计方法也是不合理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选择城市热电网。
(4)整体设计原则。建筑物要求整体性比较好,一定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文化以及经济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不用盲目的生搬硬套所谓的先进生态科技,要整体考虑,不要局限于局部。比如,如果在热带地区,使用保温墙体和蓄热材料根本就没有意义。如果在比较寒冷的地区,如果窗户的热性能比较差,即使墙体保温材料再好,也满足不了节能的效果,因为热量会通过窗户散失。整体设计原则对整个绿色建筑的成本以及性能影响非常大。
4.2建议性措施
为了实现资源的节能发展,从环境保护方面考虑,利用循环经济,不断寻求发展目标,在未来城市的总体规划以及详细规划中,对绿色建筑的总量和开发地界加以限制,以促进绿色建筑的不断发展。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很多开发商片面追求生产价值和经济利益,使得很多设计方不愿意从节能环保角度对建筑方案进行反复推敲,很多设计单位对科研的投入也非常少。所以,一定要积极采取相关的设计认证制度以及绿色建筑设计的监督制度。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建筑将为人们提供一种利用科技手段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现在,绿色建筑已经广泛的深入到建筑设计的层面,在建筑师的精心设计下,回归一种自然状态的建筑形式,始终坚持建筑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使自然、人以及社会融为一体。目前,生态环境日益严重,建筑业走在社会前言,对生态环境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一定要使他们美好的结合在一起,不断推动城市绿色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孙虹, 郑智勇. 浅谈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3 (20): 2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