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2 16:53:54
导语:在医养结合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5-0024-02
羊螨是一种危害较大的畜类疾病,一方面会引起藏系羊毛皮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影响藏系羊的繁殖能力,严重情况下会造成羊的死亡。羊螨是一种典型的接触感染性疾病,健康家畜会在与患病家畜的接触下感染该疾病,并在活动范围内相互传染[1]。在饲养用具或羊舍环境被螨虫污染的情况下,健康羊群也会患上螨病。随着我国养殖业的不断发展,藏系羊养殖的集约化与规模化水平越来越高,但在疾病预防方面则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羊螨病可以采用伊维菌素、阿维菌素等化学药物来治疗,但单纯的西药治疗方法其疗效可能会受到螨虫自身抗药性的影响,且其药物残留也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次试验选取90例患羊螨病的藏系羊病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槠涮峁瘟疲观察并记录不同治疗方法下病羊的治疗效果,以期找到最适合的治疗羊螨病的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次试验的90例病羊均为藏系羊,将其随机均分为三个组,分别为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每组各30例。
1.2 试验方法
对照组病羊不进行任何治疗。试验1组病羊采用驱虫散+伊维菌素药物治疗,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以0.01 mL/kg的剂量将伊维菌素注入病羊体内,同时,饲养员于病羊饲料中加入驱虫散,每100 kg饲料混入驱虫散100 g。试验2组病羊采用驱虫散+阿笨达唑、阿维菌素混合药物治疗,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以0.01 mL/kg的剂量将阿笨达唑、阿维菌素注入病羊体内,驱虫散的使用方法与试验1组相同。
三组病羊分开饲养,每隔一周对病羊头部与表皮进行检查,将所发现的螨虫收入到标本瓶中,看是否存在螨病病变问题,对已经出现病变的病羊,要先去掉病变部位硬结痂,用手术刀将健康区域与病变区域交界处的皮屑刮取一部分并收入到标本瓶中,用于羊螨治愈率与虫体转阴率的检测。
1.3 药效评价
用肉眼观察所收集到的螨虫样本。于平皿中置入新鲜体表样本,经过一段时间的加热处理后,通过肉眼直接对螨虫虫体样本进行观察。对于有条件的检测机构,则可以利用显微镜观察螨虫样本,新鲜体表样本经过相应处理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若发现螨虫虫体变形或不运动则可以判定为阴性,若螨虫虫体未变形或表现出明显的运动状态则可以判定为阳性。若新鲜体表样本中不存在活虫体、相应的疾病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病灶位置又出现了新毛,可以认定为疾病治愈。观察并记录三组病羊螨病治愈率与虫体转阴率两个方面的指标数值。
2 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试验1组病羊感染率为100%,用药第7日虫体转阴率为95%,用药第30日虫体转阴率为100%,螨虫治愈率为95%;用药第40日虫体转阴率为100%,螨虫治愈率为95%。
试验2组病羊感染率为100%,用药第7日虫体转阴率为95%,用药第30日虫体转阴率为95%,螨虫治愈率为90%;用药第40日虫体转阴率为100%,螨虫治愈率为85%。
3 讨论
羊螨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畜类疾病,可对养殖户造成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日常养殖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管理人员所提供的饲料营养不均衡以及羊舍湿度与温度控制不良等方面的问题,进而引发羊螨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以西药治疗为主,采用这种治疗方法一方面会增强羊的抗药性,另一方面在药物用量的判定方面也不容易拿捏。另外,对于部分症状比较严重的病羊,单纯的西药疗法在治疗效果上也十分有限。因此,本次试验采用中西药结合为病羊提供治疗,主要的中药为驱虫散。
患有羊螨疾病的藏系羊有着较高的死亡率,羊螨病也是感染性较强的家畜疾病种类之一。在病羊完成药物治疗后,还需要对其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观察,重点观察初愈病羊在饮食与排便等方面的改善情况,调整羊的饮食结构,降低复合型饲料的使用量,多给羊食用天然非加工类饲料,提高新鲜草料在饲料中的比重,对于北方冬季比较寒冷的地区来说,则可以以适当的蔬菜来代替草料,提高维生素的摄入量,增强羊的抵抗力。不可在养殖过程中给羊造成过多的惊吓与劳累。对于有条件的养殖户则可以适当扩大养殖面积,降低养殖密度,降低羊的发病率与传染率。本次试验结果表明,经过中西药物结合治疗后,试验组病羊的症状均有所减轻,试验1组和2组在螨虫治愈率与虫体转阴率两个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采用中西兽医结合的方法对患螨病的藏系羊进行治疗能够起到有效驱虫的作用,值得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效果分析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病,发病率高达10%左右,且难治愈。我院内科将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经电子胃镜确诊为消化性溃疡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分别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单纯口服西药治疗,进行效果对照,两组疗效存在显著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均经电子胃镜检查确认为消化性溃疡并同时做幽门螺旋杆菌培养为阳性,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16~68岁,平均43岁,其中十二指肠溃疡24例,胃溃疡12例,复合溃疡4例。对照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16~65岁,平均41岁,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2例,胃溃疡13例,复合溃疡5例。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高等院校内科学教材消化性溃疡章节[1];中医诊断标准按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排除有胃部明显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并发症。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单纯西药口服:雷尼替丁胶囊0.15 g,早晚各1次,睡前加服0.15 g;果胶铋胶囊100 mg,口服,3次/d;阿莫西林胶囊0.5 g,口服,3次/d;甲硝唑片0.2 g,饭后服,3次/d;吗丁啉片10 mg,饭前服,3次/d(连续2周后停服)。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医理论,辩证施治,将本病分为气滞、虚寒、郁热、阴虚、瘀血等5种类型,加服中药治疗。基本方:北沙参30 g、三七15 g、贝母20 g、乌贼骨30 g、乌梅肉20 g、白芍20 g、延胡索20 g、木香20 g、莪术15 g,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气滞型:症见胃部胀痛,频繁暖气,选用柴胡疏肝散:柴胡15 g、白芍15 g、香附10 g、广木香15 g、枳壳15 g、前胡12 g、川楝子10 g,水煎服,每日1剂。郁热型:症见胃脘疼痛,胃有烧灼感,口干而苦,大便秘结,服用左金丸,每次6 g,3次/d。虚寒型:症见胃部隐痛,喜暖喜按,多受凉或劳累后发作,以空腹为著,进食痛减。服用理中丸,每次2丸,2次/d。阴虚型:症见胃部隐痛,以食后甚,心烦嘈杂,口干咽燥,少食便涩;治则选用一贯煎(水穆15 g、麦冬20 g、当归15 g、生地18 g、佛手15 g)水煎服,每日1剂。瘀血型:症见胃部疼痛,如针刺、刀割样,拒按,舌质暗。服用失笑散,每次6~9 g,2次/d。
以上治疗方法,均连续用药60 d,复查电子胃镜,观察溃疡面及周围黏膜的变化情况,随访2年。
2 效果观察
2.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指导原则》拟定。治愈:溃疡完全消失,局部轻度发红、无明显水肿,自觉症状全部消失或基本消失。显效:溃疡基本消失,仍有明显炎症,主要症状消失;有效:溃疡病灶缩小50%以上,主要症状明显减轻;无效:溃疡病灶缩小不及50%,自觉症状无改善。
2.2 统计学处理方法
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以P
3 效果分析
4 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理论认为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袭作用增强或胃黏膜的保护机制削弱是引发本病的根本原因。单纯西药治疗近期疗效好,但远期容易复发;中药对巩固疗效效果较好,因此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具有确切的效果[2]。中医理论将消化性溃疡纳为“胃脘痛”范畴,其发病机理多与饮食不洁,七情内务,身体虚弱导致脾胃受损、脾胃气虚,运化无力,脾胃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气滞血淤、瘀则伤阴,阴虚则胃络失养发生疼痛。若饮食不节,胃生湿热,瘀则伤阴,阴虚则胃络失养发生疼痛,若饮食不节,胃生湿热,热郁血瘀而发病。根据中医对溃疡脾虚血瘀的病机进行辩证施治,方中贝母健脾益气,行气止痛,活血化瘀;北沙参健脾益胃生津;三七、白芍、莪术活血化瘀、通络愈疡,改善局部胃黏膜下血液循环,促进溃疡愈合;延胡索活血化瘀,解痉止痛;木香行气止痛;乌贼骨含大量的碳酸钙,起到中和胃酸、止痛、止血;收敛和修复溃疡面的作用;乌梅肉抗菌消炎,能有效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中药在药物配伍上具有标本兼顾,调理全身的作用,对防止溃疡的复发起到了积极作用。西药果胶秘胶囊在胃中能形成胶体性极好的溶液,与胃肠溃疡面有特殊亲和力,对受损伤细胞产生保护作用,能刺激胃肠黏膜上皮细胞分泌粘液,有利机体对受损伤细胞的自身修复,与阿莫西林合用对幽门螺旋杆菌有强力杀灭作用;雷尼替丁抑酸,促进溃疡愈合和临床症状消除。上述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研究。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口腔溃疡 疗效观察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099
资料与方法
2003年5月~2009年5月收治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124例,其中男70例,女54例,年龄13~76岁,病程0.5~20年;其中80例设为治疗组,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余为对照组,仅采用西药点涂外疗。临床表现为患者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溃疡大小、数量、舌、腭、上下唇内黏膜、颊硬腭等部位,主要表现为慢性炎症疾患,特点是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溃疡表浅而且有黄白色纤维素渗出,边缘整齐,周围绕以红晕,单发或多发,有灼痛,可发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有自限性,7~10天愈合,一般不留瘢痕。溃疡愈合后,经过一定期间歇期再复发,间歇期长短不一,可数月、数周、数天,甚至连续发作,重叠发生,而无间歇。溃疡数目多可引起疼痛剧烈,伴有淋巴结肿大、头痛、发热等明显症状。
治疗方法:中医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痛、消肿生肌。内服药可用:①导赤散:竹叶10g,木通15g,生地 25g,甘草10g;②熟地20g,生地20g,当归15g,白芍15g,川芎15g,黄柏9g,知母9g,丹皮15g,黄精15g,麦冬10g,甘草6g。若患者心脾积热,黏膜红而微肿,灼热疼痛,可加连翘10g,黄芩10g,栀子6g,薄荷6g;若出现腮舌俱肿大便秘结,加黄连6g,芒硝6g,生大黄6g;若舌燥咽痛,加枸杞子20g,何首乌15g,山芋肉12g等。每日1剂水煎,7天为1个疗程,一般需1~3疗程
西药治疗局部多采用消炎止痛,防腐收敛,促进伤口愈合的药物,如:华素片口服及维生素B、C片等。全身治疗,提高免疫功能选用转移因子,2ml肌注,每周1~2次,10次为1个疗程,或胸腺肽5mg,每周1~2次肌注,1~2个月为1个疗程。
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溃疡面愈合,黏膜正常,且1年内未复发;②显效:溃疡疼痛减轻,周围充血减退,溃疡面略有缩小;溃疡1年内复发,但复发次数较前减少3~5次,发作时间减少3~5天,发作程度减轻;③有效:发作次数、程度较前好转,但尚达不到显效标准;④无效:治疗后复况同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别。
结 果
患者经2疗程治疗显示:治疗组总计80例,痊愈37例。显效21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总计44例,痊愈9例,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2.7%。
讨 论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奥美拉唑;中西医治疗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1]。临床主要表现为有规律性上腹疼痛病史,有泛酸,嗳气,腹胀,消瘦,乏力等症状。经电子胃镜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因其有出血、穿孔、癌变等并发症,故发现后,我们即予积极治疗。目前临床上,主要以抑酸剂奥美拉唑、胃黏膜保护剂枸橼酸铋钾、硫糖铝等联合治疗为主,我们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辨证论治,取得一定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12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消化性溃疡患者53例,均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其中男41例,女12例;年龄20岁以下1例,20~29岁12例,30~39岁18例,40~49岁11例,50~59岁8例,60岁以上3例;平均年龄41岁。病程1年以内11例,1~5年27例,6~10年12例,10年以上3例。其中胃溃疡27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8例,复合型溃疡8例。17例有上消化道出血史,31例合并浅表性胃炎。
1.2 治疗方法 西药予以抑酸剂奥美拉唑20mg,QD,胃黏膜保护剂枸橼酸铋钾120mg,QID,硫糖铝1g,QID等联合治疗为主。再加以自拟中药方瓦楞子30g,海螵蛸30g,黄芪30g,白芍20g,炙甘草10g,茯苓10g,蒲公英30g,陈皮6g。起到抑酸止痛,健脾和胃之功效。痛剧者可加重白芍量,加延胡索。腹胀者加枳壳、川朴、槟榔。恶心呕吐者加半夏、旋复花、砂仁、豆蔻等。气虚者加党参、白术、山药等。胃阴虚者加生地,麦冬,玉竹等。胃阳虚者加吴芋,炮姜等。有黑便者加白芨,三七,云南白药等。中药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以上共治疗6周。治疗期间一律给予普通饮食,未予溃疡特殊饮食,所有病例在接受本疗法期间均未采用其他方法。
1.3 疗效判定标准 以电子胃镜检查结果及临床症状的缓解为疗效判断依据。治愈:胃脘痛,嗳气,泛酸,纳差,胀满等症状及体征消失,胃镜示:溃疡面愈合或留有瘢痕,胃黏膜正常。显效:胃脘痛,嗳气,泛酸,纳差,胀满等症状及体征减轻或消失,胃镜示:溃疡面缩小50%以上。有效:症状和体征有改善,胃镜示:溃疡面缩小50%以下。以上3者统称有效。无效:自觉症状和体征无改善,胃镜示:溃疡面无缩小,与治疗前基本相同或加重[2]。
2 治疗结果
53例患者中,治愈43例,占81.1%;显效5例,占9.4%;有效3例,占5.7%;无效2例,占3.8%。总有效率达96.2%。详见表1、表2。表1 治疗3个疗程各阶段有效变化表2 治疗3个疗程后各型溃疡愈合情况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属祖国医学“胃脘痛”、“胃胀”、“心下痞”范畴。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素体亏虚等导致脾胃受损,升降失调,清浊相干,久之化热腐蚀,气滞血瘀,胃失所养所致。气机失利,胃黏膜损伤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病变部位在胃,肝脾起主要作用[3]。西医认为溃疡之形成机理:损害因素(又称侵蚀力,包括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旋杆菌等)。增强和反损因子(又称防御力,保护力,包括胃黏液,胃黏膜屏障,胃肠壁旺盛的血液循环等)减弱,削弱和破坏了胃、十二指肠局部防御机制,于是在胃酸的作用下,胃蛋白酶消化胃、十二指肠黏膜,形成溃疡。本病中药治疗以抑酸止痛,健脾和胃为主。其中瓦楞子、海螵蛸有制酸敛疮,保护胃黏膜。黄芪、炙甘草、茯苓、党参、白术、山药健脾和胃,扶正祛邪。白芍、延胡索收敛补血,缓急止痛。陈皮、川朴、枳壳、槟榔健脾理气,消胀。半夏、旋复花、砂仁、豆蔻有降逆止呕,和胃作用。生地、麦冬、玉竹养阴益胃,生津止渴。吴芋、炮姜温胃化饮。白及、三七、云南白药化瘀止血,活血定痛。蒲公英清热解毒。现代医学发现,黄芪、炙甘草、茯苓、党参、白术、山药等具有加强胃黏膜-钛酸氢盐屏障,加固胃黏膜屏障,改善黏膜血流等作用。参三七能使血小板增加,缩短凝血时间,从而起到止血和减少出血作用,白及内还有白及胶,可使白细胞聚集,形成人工血栓,达到迅速止血功效。白芍成分为芍药苷,有明显抑制消化道溃疡作用并能弛缓及抑制胃运动。甘草、延胡索有解痉止痛,抑制胃的分泌。而西药奥美拉唑作用于胃腺壁细胞,为H+-K+-ATP酶抑制剂,其选择性对胃酸分泌有明显抑制作用,每日服1次即能抑制胃酸分泌,从而促使消化性溃疡愈合。但单用奥美拉唑等西药治疗溃疡,仍有一部分人易复发,且一些临床表现不易用西药缓解。而单用中药治疗有时见效不够迅速。采用中西药联合运用方案,可以取长补短,有利于缩短疗程,提高和巩固疗效,有利于全面兼顾乏力,嗳气,嘈杂等只用西药难缓解的症状,值得进一步观察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84.
【关键词】肺结核;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197.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0-0286-01
当前,结核病仍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之一,现在我国结核病疫情十分严重。本调查拟通过对常住人口结核病治疗依从性的调查、统计和分析,探索在辖区内提高结核病治疗依从,加强治疗管理,为制订控制结核病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2007年7月1日 ~2008年6月30日期间在我中心治疗管理的涂阳肺结核病人中,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45名调查对象,采取电话通知、乡村医生通知病人回我中心复查、及上门调查的方式进行,由县结防科医生负责病人信息收集。
1.2 调查方法:以调查问卷为基础,通过面对面地询问,调查者,患者或见证者签字(或按手印)的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住址等一般情况,以及临床诊断、服药模式、用药时间、是否按医师指导用药、未规范用药的原因、有何建议等。共收集45例结核病涂阳患者的相关资料,有效问卷45份。
1.3 统计方法:将收集的病例资料按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分别计算不同人群用药依从性的高低。在许多未依从的患者中,未依从的原因可能不限于一种选择,在统计时,将最主要的原因视为该患者未依从原因,使每位患者与一种未依从原因相对应,以例数表示。
2 资料及分析
2.1 基本资料:本次调查的45名肺结核患者中,男33例,占73.33%,女12例,占26.67%;40岁以下14例,占31.11%,40~60岁(含40岁) 16例,占35.56%,60岁以上(含60岁) 15例,占33.33%;农民39例,占86.67%;干部及其他6例,占13.33%;小学及以下28例,占62.22%,初中及以上17例,占37.78%。
2.2 依从性情况:45例被调查者中依从30例,占66.67%;未依从15例,占33.33%,主要是出现了副反应症状8例(其中胃肠道症状5例、头昏2例、皮疹1例),工作忙没时间4例,外出或遗忘2例,认为病情不重1例。
根据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用药依从率比较如下;男性33例,依从21例,女性12例,依从9例,男性依从率63.64%比女性75.00%低11.36%;60岁以下30例,依从9例, 60岁以上15例,依从11例,60岁以下依从率63.33%比60岁以上73.33%低10.00%;农民和干部及其他依从率无明显差别,均为66.67%;小学以下28例,依从18例,初中以上17例,依从12例,小学以下依从率64.29%比初中以上70.59%低6.3%。从总体上看,结核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较差,依从率仅为66.67%,有33.33%的患者未能坚持规范治疗。
3 讨论
本调查发现,不依从治疗和中断治疗的原因表明,抗结核药物副作用是抗结核治疗依从性的主要影响因素。首先,药物副反应使得身体不适而中断治疗的比例较大,其次,由此引发的不依从使得复治病例和难治病例增加。男性病例不依从治疗的危险比女性高,可能是男性主观意识上对本病不够重视,常常因工作忙、遗忘或认为病情不重而中断治疗。60岁以下病例依从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本群体中近年外出打工人员较多,未及时与医生沟通,导致未能规范用药。职业不同对用药依从性影响不大。文化程度高的人群治疗不依从比文化程度低的病例低,可能是由于对疾病的严重性有更清楚的认识。
[关键词] 医用臭氧;中药熏蒸;膝关节;注射;骨性关节炎;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64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06-01
骨性关节炎(OA)是以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破坏及继发骨性增生为特点的慢性疾病,临床以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最常见。易发生于中老年人,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发病人数逐渐上升。黄氏[1]等认为发病率高达80%,患者发病后长期疼痛,行走困难,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医用臭氧能够减少组织充血,促进水肿消退和增加关节运动方面显著[2],国外有报道应用臭氧治疗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关节周围炎及各种关节痛症[3],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从2011年9月――2012年12月间应用医用臭氧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OA患者31例,随访了解患者膝关节功能改善状况,现将临床观察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71例,男性27例,女性44例,年龄45-83岁,平均68.8岁,病程1-6月不等,单膝关节59例,左膝27例,右膝关节32例,双膝关节12例,共患膝关节83例。
1.2 诊断标准 参考2007年中华骨科学会制订的《骨关节炎诊治指南》中膝关节OA的诊断标准:①近一个月经常反复膝关节疼痛;②X线(站立或负重位)显示,关节腔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③关节液检查至少2次清亮,粘稠。白细胞
1.3 治疗方法 随机分两组,注射医用臭氧组31例,35膝;对照组40例,48膝。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无明显差别。治疗组在中药熏蒸及抗骨质增生中成药物的基础上,同时关节腔内注射浓度为30mg/L医用臭氧30mL,注射时操作方法[5]患者取仰卧屈膝,膝下垫枕使关节屈曲位。穿刺点:①外入路(外膝眼),髌骨外下缘,髌韧带外侧一凹陷处;②内入路(内膝眼),髌骨内下缘,胫骨内上缘,膝下韧带内侧呈一凹陷处。操作部位严格常规消毒。铺治疗巾,戴无菌手套。为减少穿刺疼痛,用7号针头,5mL注射器抽入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将针头直刺有脱空感时即进入关节腔,回抽无血注入少量局麻药,再次回抽无血后,注入浓度为30mg/L的医用臭氧30mL,完毕后取无菌敷料盖好针眼,每周一次,5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只需中药熏蒸,不注射医用臭氧。
1.4 疗效判断标准 参考冯静[6]总结标准拟定:①痊愈;膝关节疼痛和肿胀完全消失,关节活动恢复正常,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日常生活;②显效;膝关节疼痛和肿胀基本消失,关节活动基本正常,基本恢复正常工作和日常生活;③有效;膝关节疼痛和肿胀明显减轻,关节活动功能均有所好转;④无效;膝关节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 果
2.1 经过5周治疗后两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在注射臭氧时部分病人诉说膝关节酸胀。微痛等不适感觉,均于注射后数分钟内自行消失,无发生关节腔内感染及其他不适反应。
3 讨 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无菌性、慢性、进行犯活动性关节的非炎性疾病;表现为关节软骨退变,骨赘形成及骨膜韧带,关节囊及关节周围肌肉等病理改变,导致关节滑膜增大,肥厚水肿,软组织纤维化,裂缝剥脱形成游离体及软骨下骨而引起关节疼痛,功能紊乱。在患病人群中,女性多于男性,可能与女性内分泌及骨质疏松有关[7],本病治疗目的为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保护关节软骨,延缓软骨的破坏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8]。目前虽然还没有彻底治愈的措施,但是有许多对症治疗方法相继应用于临床探讨。医用臭氧由三个氧原子组成,是一种强氧化剂,性质极不稳定,常温下半衰期约20-30min。有研究显示,医用臭氧可刺激氧化酶的过度表达,中和炎症反应中过度产生的炎性递质[9],现已广泛应用于膝关节OA的治疗中,其治疗浓度,动物实验表明,浓度为35mg/L的医用臭氧能够减轻膝退行性关节炎软骨退变,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而过高浓度则导致骨关节破坏[10],所以,在人体治疗中,医用臭氧浓度以25-30mg/L为宜。当医用臭氧进入关节腔后,主要有下列作用[11]:①灭活或抑制蛋白水解酶和炎症因子,减轻炎症反应;②诱导机体超氧化物岐化酶、谷胱甘肽超氧化酶的产生,刺激软骨和纤维细胞增生,起到软骨的修复;③臭氧直接作用于神经末梢,通过抑制中间神经元释放脑肽等物质,缓解疼痛;④臭氧可促进免疫抑制因子的释放,抑制免疫性反应;⑤臭氧具有杀死细菌、真菌和病毒作用,不易发生关节腔感染;⑥也有研究认为医用臭氧通过刺激人体产生多种生物效应[12]的复杂体系。医用臭氧的强氧化刺激及其不稳定性,还原氧产生的过程,增加氧浓度,进而改善局部血液回流,促进炎症的吸收,消除肿胀,修复软骨损伤,达到镇痛的作用,恢复关节的功能,缓解临床症状。
中药熏蒸治疗骨性关节炎的基本机理为:药物的“渗透”作用:药物由皮肤渗入,再通过因受热而扩张的毛细血管,直接作用于病变组织,包括增生的关节表面,起到体外微量给药的作用,从而直接达到消炎、止痛、祛风除湿、舒筋通络等作用。蒸气的热作用:蒸气本身的热作用机理与石蜡疗法、红外线疗法及温水浴疗法机理类似,可以促进病变组织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痉挛,促进炎症反应介质吸收,缓解疼痛,滑利关节。综上所述,中药熏蒸治疗实质是一种集药物与物理因子,全身与局部协同作用的综合治疗方法,疗效较好,在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上有推广应用价值。而医用臭氧联合氨基葡萄糖等药物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未用医用臭氧组,且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医用臭氧联合中药熏蒸的应用,加快缓解膝关节OA的疼痛,消除肿胀,恢复关节功能并能提高疗效,是一种安全的、有效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建新,扬升平,梁庆广,等.医用臭氧治疗膝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7):51.
[2] 周友龙,刘首芳,张欣,等.臭氧治疗老年性退行性膝关节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1,26(7):540-541.
[3] Richelmi P,Valdenassi L,Berte F.Pharma cological princi plesun derlying oxygen 20 zonetherapy[J].Rivistadi Neu roradiologia,2001,14(1).
[4]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8,36(1):28-32.
[5] 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疼痛学分册[M].北京: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41.
[6] 冯静.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32例分析[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5):141-142.
[7] 刘剑,方玲.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2000,15(2):96-97.
[8] 谭利,王池凤,刘沛波,等.医用臭氧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效果观察[J].医学杂志,2012,24(1):290.
[9] Bocci V.Ozone;a new medical d r ug[M].dord recht:Spr i nger,2005:102-103.
[10] 余斌,朱权,胡岩君,等.关节内注射医用臭氧对大鼠膝退行性关节炎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169(11):852-855.
[11] 尹常宝,樊碧发.医用臭氧在临床疼痛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90-93.
关键词顽固性口腔黏膜溃疡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
顽固性口腔黏膜溃疡是指持续存在、反复发作、常规治疗个月效果欠佳的口腔黏膜溃疡疾病。其临床表现包括口炎型口疮(HU)、重型口疮(MaRAU)、口腔扁平苔癣(OP)、白塞氏病(BD)、口腔盘状的斑狼疮(DE)以及口腔多形红斑(OEM)。这种疾病的存在给患者的身心带来极大的损害。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中西药结合治疗顽固性口腔黏膜溃疡的临床疗效的研究是当前医疗界研究的热点。
资料与方法
收治顽固性口腔黏膜溃疡患者7例男6例女例年龄18~7岁。随机将7患者划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例。其中口炎型口疮16例重型口疮1例口腔扁平苔癣1例白塞氏病9例口腔盘状的斑狼疮1例口腔多形红斑8例。这些患者经过临床症状对比与病理学分析均符合本组研究的目标。排除感冒、腹胀、脾胃虚寒、药物过敏症的患者。
方法:对于对照组患者主要采取单纯西药治疗的方法即患者每天口服15g泼尼松5g沙利度胺每天口服1次口服7~1天。对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则是在单纯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利用中药对患者进行治疗。其中所需要的中药成分包括1g藿香、黄芪6g红枣、枸杞、刺五加、党参、当归。将上述中药加入碗水小火熬制成碗药水饮用每天饮用~次口服7~1天。对于咽喉不适的患者可以加用15g白花蛇舌草与1g龙葵;对于小便不通畅的患者可以加用1g龙葵、9g猪苓以及15g白花蛇舌草;对于咳嗽与头痛的患者可加用1g甘草与5g青黛。
疗效判断标准:①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未改善甚至恶化;②有效:患者临床体征与病症得到改善总溃疡的数量减少;③显效:患者临床体征与病症基本消失总溃疡数量减少;④治愈:患者临床体征与症状完全消失。
结果
利用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对中西药结合治疗顽固性口腔黏膜溃疡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性分析。经过7~1天的治疗与护理两组患者的临床体征与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其中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总有效率91.而对照组患者的疗效总有效率7.。在治疗的过程中例观察组患者与9例对照组患者出现头晕、便秘、口干以及腹痛等一系列不良反应(P
讨论
顽固性口腔黏膜溃疡作为当前口腔黏膜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病症之一具有多发性、反复发作、难治性的特征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明确。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单纯地利用西药治疗不能从根本上减轻患者所承受的身心痛苦利用中西药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调节患者体内的免疫功能提升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使得患者体内的细胞免疫趋向正常化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组研究中所运用的沙利度胺药物在临床中的药理作用为抑制血管生成、镇静中枢神经系统、抵抗炎症发展、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以及干扰细胞的黏附等其主要通过改变人体内不同免疫细胞存在的比率进而起到抵抗炎症发展的作用。
本组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中药成分使得患者产生了腹痛腹胀、口干、便秘等不良反应在停止西药应用或者减少用药量后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但对人体的肝肾功能与白细胞没有损害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莉.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98例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1,1:1-1.
莫清波.中西医治疗顽固性口腔黏膜溃疡的临床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1,17:175-177.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临床观察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是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第二致盲性疾病,人群患病率约为0.7%~1.6%,导致其发生的相关原因很多,主要有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粘度增高、血管硬化等。根据阻塞程度可分为缺血型和非缺血型,非缺血型CRVO 预后较好,但可转化成缺血型CRVO,缺血型CRVO 预后较差,黄斑水肿、视网膜新生血管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其主要并发症,也是其预后差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对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100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100眼)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Y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100例(100眼),所有患者均符合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相关诊断标准,均知情同意;将接受其他相关治疗可能对本研究的治疗效应指标造成影响、合并心脑血管、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等患者排除在外。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这些患者为研究组(n=50,50眼)和对照组(n=50,50眼)两组。研究组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9例,年龄25~69岁,平均年龄为(47.5±10.2)岁;发病时间4d~3个月,平均发病时间为(1.3±0.6)个月;视力0.02~0.8,平均视力为(0.4±0.1)。在发病到就诊时间方面,1 w以内17例,2~4 w21例,5~10 w8例,13w以上4例;在疾病部位方面,右眼33例,左眼17例;在阻塞部位方面,主干24例,分支颞上支14例,颞下支7例,鼻上支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7例,年龄26~69岁,平均年龄为(48.3±10.1)岁;发病时间5d-3个月,平均发病时间为(1.4±0.5)个月;视力0.03~0.8,平均视力为(0.5±0.2)。在发病到就诊时间方面,1w以内18例,2~4 w20例,5~10 w9例,13 w以上3例;在疾病部位方面,右眼32例,左眼18例;在阻塞部位方面,主干25例,分支颞上支13例,颞下支8例,鼻上支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纯西医治疗,对因治疗全身疾病,对血糖及血压进行积极控制,给予患者静脉滴注300 mg血栓通+250 ml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 w为1个疗程。同时让患者口服100 mg维生素C片,3次/d。如果患者为新鲜出血,则让其应用0.25 g云南白药,3次/d;给予研究组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治疗同上,中医治疗中让患者服用自拟中药汤剂,具体组成成分为:蒲黄15 g(药纱袋),大蓟15 g, 小蓟15 g, 牛膝10 g,桃仁10 g, 生地10 g, 当归10 g, 红花10 g,赤芍10 g, 川芎6 g。同时辨证加减,如果患者阴虚火旺,则将青蒿15 g,知母10 g,玄参10 g加入其中;如果患者肝火偏盛,则将夏枯草10 g,山栀10 g,白蒺藜6 g加入其中;如果患者气血亏虚,则将炒白术10 g,党参10 g,黄芪10 g加入其中;如果患者有炎症,则将蒲公英15 g,野10 g加入其中;如果患者眼胀痛,则将车前子10 g(药纱袋),延胡索10 g,决明子10 g加入其中;如果患者血吸收后留有机物,则将昆布15 g,海藻15 g加入其中,用水煎服,1剂/d,2次/d,2 w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 如果治疗后患者的视力恢复到发病前水平,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恢复正常,眼底出血吸收,则评定为治愈;如果治疗后患者的视力提升至少4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具有显著较优的静脉充盈时间,眼底出血大部分吸收,则评定为显效;如果治疗后患者的视力提升2~3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具有较优的静脉充盈时间,眼底出血部分吸收,则评定为有效;如果治疗后患者的视力没有提升甚至下降,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具有不变甚至较差的静脉充盈时间,眼底出血没有吸收甚至增多,则评定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研究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用star统计软件包,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视力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视力为0.02~0.1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
2.3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者中治愈11例,显效16例,有效20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00%(47/50);对照组患者中治愈7例,显效12例,有效14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6.00%(33/50)。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2.4两组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6.00%(3/5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4.00%(17/50)、8.00%(4/50)(P
3讨论
中医认为CRVO 属“暴盲”范畴,多因情志异常,引起气滞血瘀或气血逆乱,上壅窍道使目脉络阻塞而致病。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在于既能清热、凉血止血,平肝滋肾,又能引气活血祛瘀,调理气血。蔡焦生 卢建香等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CRVO的效果优于单纯西医的治疗效果。蔡焦生 卢建香等对本病40例患者分为二组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西医治疗1~3个月中西医结合组总显效率70.00%,西医组总显效率30.00%,且中西医结合组明显缩短疗程。蒋建新等学者表示津血同源,所以见眼底水中、渗出,甚或黄斑囊样水肿,所以,病变期间始终有着水、血夹杂的病理机制,选择水血同治理念论治视网膜静脉阻塞14眼,治愈4眼,显效6眼,无效1眼,好转3眼。由此课件,中医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类疾病具有较好的治效果。然而,中医药临床观察中普遍存在病例选择范围宽,随访时间短以及疗效标准缺乏统一性等缺点,所以,其还有待观察其长期治疗效果。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大蓟、小蓟能够对血浆中纤维蛋白消耗促进凝血作用的产生现象进行有效的防止,途径为对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向纤维蛋白溶解酶转化造成阻碍;川芎、红花能够对微循环进行切实有效的改善,途径为对血管进行扩张,促进脑血流量的显著增加及血黏度的极大降低,对血栓形成进行有效抑制;当归素、黄芪苷能够对视神经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党参、黄芪能够一方面对血小板凝聚进行有效抑制,另一方面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显著增强,途径为对磷酸二酯酶活性进行有效抑制,将有效的前提条件提供给血小板内cAMP含量的极大增加;蒲黄能够将自身活血祛瘀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途径为促进血液中凝血酶及血小板数目的有效增加,同时又能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有效抑制。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视力为0.02~0.1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
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临床疗效较单纯西医治疗显著,值得推广。虽然针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治疗出现大量令人鼓舞的新方法,然而,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而且这些方法还需要多中心、大规模以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相关证实,以对其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客观评估。
参考文献:
[1]杨梅,王秀文,李玉春.百奥蚓激酶胶囊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临床观察[J].首都医药,2010,17(6):37-38.
[2]孟丽红,王丽娟,武宏理.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效果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12(03):552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value of combined trea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schizophrenia patients with positive symptoms. Methods 140 cases of schizophrenia patients with positive symptoms treated in our department from July 2014 to August 2015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mbined trea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he schizophrenia state of the two groups was evaluated by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 scale score(PANSS),and the total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After 3 months of treatment, the PANSS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decreased to a certain extent, there was an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between the research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95.71% vs 74.29%) (P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Schizophrenia; Positive symptom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精神疾病,其临床表现以个体的思维模式、情感起伏、行为举止等相关的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的失衡为主,是一类常见的思维联想障碍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类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病症,常见类型有偏执型精神分裂、青春型(瓦解型)精神分裂、紧张型精神分裂、单纯型精神分裂以及其他型精神分裂[1-2]。该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实际观察并记录病人的各项生理变化,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评价,以期为临床治疗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随机选取的该院2014年7月―2015年8月期间140例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70例,男39例,女31例;年龄30~70岁,平均(40.1±8.6)岁。研究组70例,男48例,女22例;年龄31~72岁,平均(43.1±7.8)岁。两组患者人口学基本资料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性良好,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抗精神病类药物,舒必利(国药准字:H31020326上海长城药业有限公司),用法用量:口服起始200 mg/d,分2~3次服用,逐渐在1周内加量至1000 mg/d,可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剂量调整,持续3个月。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煎服汤药,该汤药的组成材料为大黄、栀子、知母、酸枣仁、麦冬、沙参、瓜蒌、青礞石、龙骨、牡蛎、石膏、生地、半夏等,可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剂量调整,持续3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①以精神病患者的PANSS量表总分减分率的评定标准为依据,评定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四、第八、第12周末的PANSS量表评分。②评价两组的总有效率[3-4]。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PANSS量表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PANSS量表评分从治疗1个月开始就优于对照组,一直持续至3个月的治疗末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4.29%,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病类型,该病可分为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两种类型,其中阳性症状的临床表现有幻觉、妄想、联想散漫、异常兴奋、猜疑被害、敌对性等,对病人的日常生活沟通交流造成极大的障碍,同时该病易受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多种复杂因素的诱导,进而引起发病对机体造成损伤[5-6]。
如今,各种新型的、层出不穷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使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上用药有了更多的选择。该研究采用临床上的自拟中药汤剂配方,主要材料有大黄、栀子、知母、酸枣仁、麦冬、沙参、瓜蒌、青礞石、龙骨、牡蛎、石膏、生地、半夏等。药效:主管清热泻火、凉血除烦、镇静止狂、安神益智、滋阴生津、润燥潜阳、祛痰清心、开窍醒脑。结果表明,西药配合中药汤剂组与常规应用西药舒必利组的PANSS 量表不同时期的总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以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较少的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宝忠,张健,石玉中.以阳性症状为主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利醅酮治疗前后EEM对照研究[J].健康必读, 2014,8(11):56-58.
[2] 李成,孙金荣,吉中孚. 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研究 [J]. 中国民康医学,2011,8(21):156-158.
[3] 李晶武. 西酞普兰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辅助治疗作用[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173.
[4] 李彩芳, 刘元华. 小剂量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康医学, 2014,26(22):46-47.
[5] 刘丽娟. 阴性与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执行功能的比较[J]. 药物与人, 2015, 28(1):68-69.
[6] 陈永红.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4):20-22.
[7] 方美华. 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89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1(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