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时间:2024-03-04 14:37:15

导语:在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第1篇

一、研究背景

“全域旅游”就是指,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陈竹等,2009)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能够正确地指导旅游规划的战略方向。

全域旅游从实践的角度上来说,以城市(镇)为全域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尺度最为适宜(厉新建等,2013)。但有着丰富民俗文化资源以及生态资源的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结合民宿、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全域旅游也会对乡村旅游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对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和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探讨。

二、机遇与问题:全域乡村旅游

有学者提出了“全域乡村旅游”的概念(朱世蓉,2015)。所谓“全域乡村旅游”理念,是指把一定区域的各个旅游景点、各种旅游资源当做一个整体来加以统筹的理念,也是以乡村环境为依托,使得各行业、各部门、各居民等共同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建设中来,以此来推动乡村旅游的顺畅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有效整合。

“全域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理念,其所倡导的全新的资源观、时空观、产业观,不仅可以促进乡村旅游的顺畅发展,也可以使得乡村的产业结构得到全面调整,是乡村的幻境得到改善,还能够全方位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以“全域乡村旅游”理念整合农村产业结构,是一种非常可行的方式。(朱世蓉,2015)

全域旅游的理念合理地解决了乡村旅游产业结构落后的问题,但除此之外,乡村旅游还存在着许多其他方面的“顽疾”。 卢小丽等人指出,在乡村旅游的国内外研究中,1994年专注的问题直到2011年还依然存在。

(一)Leeuwis的研究结果却显示了政府参与乡村旅游并不能带动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政府和政府控股的旅游企业是破坏乡村旅游资源的主体。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一个涉及到众多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相关利益的分配还未有切实可行的方案。吴冠岑等研究指出当前较为严重的问题是收益分配和利用结构失衡,这两个风险均须尽快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三)乡村现代化和保留乡村“原真性”之间的矛盾则一直存在。黄震方等人则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审视和反思,认为乡村旅游既面临环境质量下降、乡村文化受损、旅游同质竞争、整体品质不高、产业培育不足、资金人才短缺、运营模式落后、土地利用错位等现实困境,又面临着新形势下需深入研究的诸多复杂性理论问题。

总的来说,乡村旅游仍处于低端旅游业态的状态,已遇到了其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因此,全域旅游以及全域乡村旅游等理念的提出,是对乡村旅游发展理论上的一种提升,而在实践中,并无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三、对策研究

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诸多的探讨。对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的研究中, 学者们特别强调在发展的同时, 也强调保护乡村旅游的自然和文化传统,即乡村的“乡村性”特征。

(一)让乡村旅游社区居民充分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调动社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动性,加强社区居民和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能力和收入,以缓解相关利益者之间的矛盾。

(二)大力发展民宿旅游。民宿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高级发展模式(瞿伟等,2011),本身也是一种旅游吸引力。民宿是可以同时容纳民俗文化“原真性”和旅游创新性载体,相对国内的“农家乐”来说,民宿的形式发展更加成熟,产业状态更加稳定。

(三)在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和乡村智慧旅游建设的过程中,可采用后现代主义旅游建筑的理念(杨振之),在尽量不改变乡村原有建筑内外部风格的前提下,适当接入现代化生活设备。两权相较取其轻,留不住原居民,从何谈起“原乡性”。

(四)将文化创意应用到乡村旅游发展当中。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作用日益增强,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成为旅游业的一种创新发展形式,为旅游业注入了活力和生机。

四、结语

第2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 主要问题 对策

一、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由于起步晚,存在着经营管理粗放,服务层次和水平低,服务设计落后,流放产业的类型单一粗糙,对旅游景区、家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及传统节庆活动过分依赖,经济效益低等特点。正确认识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是发挥以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

1、缺乏正确观念和认识,发展思路不清。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性质等知识了解不够全面;一些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把握不准,对乡村旅游重视程序不够,主导意识不强,未能形成系统的乡村旅游发展观。其表现为农产经营理念陈旧落后,一些地方政府角色不到位,未能完全站在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将乡村旅游作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对乡村旅游的经营农户缺乏有力支持。

2、缺乏科学规划。有些地方政府急于发展经济,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造成旅游布局不合理,功能雷同,无法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不能有效发展;一些农民急于致富,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产品规划设计,只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发展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只利用了资源的原始价值,不能创造资源的再生价值,开发层次低,产品品味不高,因而逐渐衰落停业。

3、政策措施不到位。尽管以旅游促进“三农“发展是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共同认识,但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还很不完整,甚至是一片空白,如投资开发优惠政策、保护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鼓励吸引外资政策等等方面,还有待于出台并完善。这些配套政策措施的滞后或空白,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4、监管力度弱。目前乡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地方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协调难的问题,常常出现“两张皮”现象,从而使旅游监管出现“挂空挡”现象。另外由于乡村旅游处于“小”、“散”、“杂”的局面,使得乡村旅游管理部门难以形成中心角色,监管力度较弱。许多旅游项目的开业、停业都较随意,居民旅馆、餐饮店等项目无证(照)经营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农户开办多年而极少上缴税费;有些政府对旅游项目考察不认真,跟踪管理不经常,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造成乡村旅游整体服务质量较低。

5、产品缺乏特色及品牌。我国现阶段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常规项目上,产品单一雷同,各地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较严重,缺乏精品和亮点,致使游客重游率低。一些“农家乐”、“民俗游”、“村寨游”等活动内容趋同,缺乏体验、休闲项目,缺乏文化内涵,地域性、个性化特色不突出,难以满足游客的深层次需求,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支出受抑制。

6、服务设施落后。因为缺乏规划,许多景区没有相关配套的设施设备。有些景区道路凹凸不平,狭窄难行,可进入性非常差;有些景区村户面貌落后,屋内摆设陈旧,卫生及住宿条件让人望而生畏,让游客感觉是在花钱买罪受。

7、专业人才匮乏,经营管理不规范。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乡村居民,他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又因多未受专业培训,旅游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质量较低,经营过程简单粗放,而作为主管部门的旅游管理部门也普遍缺乏专家型的管理人才,现有管理者对乡村旅游理论掌握不够,实践研究不足,往往凭经验办事,缺乏对乡村旅游经营特点和规律的深层认识,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8、缺乏产业链,综合经济效益低。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类型集中在吃、住、游等几个主要环节,而行、购、娱等环节的产品尚为空白或严重缺乏,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乡村旅游上下游相关产业缺乏融通,无法进一步产生更多的延伸产品和服务,影响了乡村旅游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另外,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生态环境的恶化、文化的变异以及物价上涨等。

二、对策与借鉴

1、制定扶持政策,建立鼓励机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促进扶持乡村旅游。如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投入,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同时广开渠道多方筹资,形成以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发,鼓励准许当地居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进行开发,全面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首先必须解决可进入性问题。各级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农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各种社会资金,搞好交通、邮电、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村容村貌既是乡村文明的载体,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依存,村级集体、乡村旅游经营者和村民要摒弃将乡村环境的“脏”、“土”等同于“返璞归真“的思想,搞好村庄环境整治,美化村庄环境,切实实现以乡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3、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乡村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是农民,要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避免出现一些景区常见的村民为争客源而强行拉客、兜售等破坏景区秩序和旅游环境的现象,就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业人员及村民的教育和培训。首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职业道德、民俗文化、旅游接待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在乡村旅游中的技能和水平;其次还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促进乡村旅游的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4、规范接待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政府要逐步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完善乡村旅游行业分类标准,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接待能力和卫生状况等方面规范农民家庭的接待服务标准,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接待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旅游经营者“合法经营、诚信服务”观念的形式。

5、保持乡村文化本色,注重优良民风的培育。乡村环境的独特性形成了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乡村旅游开发应立足于自身的生态农业特色和文化特点,重点体现“真味”、“原味”。保持农村原始风貌及当地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不论是产品和服务,还是各种体验活动的设计;不论是村庄环境,还是农家居所,都必须强调乡村特有的情趣和格调,避免乡村旅游发展中产品和服务的城市化趋向。

乡村淳朴的民风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力之一。然而旅游经营活动的开展,经济利益的凸现,都会给原有的朴实民风带来冲击,因此需要在关注村民经济利益与保持朴实民风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培育优良的民风,不仅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可为乡村旅游创造一个良好社会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6、打造旅游品牌,创新营销策略和发展模式。21世纪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品牌则是体验的基础和灵魂。乡村旅游实施品牌战略,可增强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度及感受强度。富有个性和内涵的乡村旅游品牌,能充分调动游客的感官,有效强化体验心理。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也是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向的较好方式。

7、努力拉长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针对目前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不足的状况,应着力拉长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经济综合效益: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引导雷同的“农家乐”向“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的方向发展,注重突出农村生活特点,强化乡土氛围;依托乡村特点,开发具有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拓展和深化观光型乡村旅游,强化参与性;提升乡村旅游的休闲功能,增加游客的重游率;返延伸旅游线路,实现城乡旅游线路互通,实现工业旅游产品与农业旅游产品的对接。

8、创新特色产品,扩大产品促销。针对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市场竞争激烈的状况,应重点创新特色产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发差异化特色产品,如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结合乡村环境,推出“寻幽探险游”、“健身游”等产品;二是增加特色文化产品,结合本地人文资源,挖掘独特的文化素材,提高文化品味,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三是拓展产品组合,增加产品的深度和广度。

乡村旅游景点地理位置多相对偏僻,知名度不高,旅游地主管部门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促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广泛宣传介绍,吸引游客,增强客流量;政府部门除了采用推广节庆活动等方式促销外,还应与企业联合,有计划地建立营销网络;此外还可发挥旅行社的推销外联作用,吸引外地游客。

9、借鉴国外乡村旅游的先进经验。泰国近年来实施的CBT(Community-based Tourism,社区旅游)项目,对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根据CBT原则,游客在到达旅游目的地第一时间,就会与各自的接待家庭见面,了解当地的概貌、特点,这样可以使旅游者很快地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在随后的游览中减少盲目性。这与国内乡村旅游游客只在吃住环节上与当地居民接触,对旅游地文化习俗只是走马观花的了解有很大不同。

CBT的第二个原则就是建立社区学校。社区学校的教师由村里的老人或老僧人担当,主要是告诉游客当地历史文化,告诫游客珍惜当地的树木、水、土地等。社区学校的形式可以使游客了解和尊重当地文化,同时通过强化游客的环保意识,可以使乡村原有的自然风貌得以保持良好。

CBT的第三个原则是集体接待原则。游客每到一个家庭参观,周围的邻居都会来帮忙接待,不会出现国内乡村游中的抢客拉客现象;游客用餐往往是集体就餐,由村里的每家女主人端来拿手好菜,让游客在品尝当地不同美味时,进一步了解“社区基础”的含义。

依据CBT的一些原则,泰国的乡村游能够健康发展,旅游给当地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富足的生活,并且泰国乡村的原有的文化特色、自然风貌依然能很好地保留下来。

【参考文献】

[1] 王时阳、刘德谦:发展乡村旅游的三个重要条件[N]中国旅游报,2007年1月10日。

第3篇

一、旅游者的乡村出游需求特征

1.旅游产品的选择

游客在选择旅游产品时,最喜欢的是露天野营地、温泉理疗和乡村俱乐部,其次是树屋体验区养生度假馆和寄宿农庄,最后是滑翔运动馆、租赁农场和乡村博物馆。可见游客在乡村旅游时比较偏重的还是新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喜欢有乡村原汁原味的特色项目。所以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应选择野营地、温泉度假、俱乐部等新形式,弥补目前的乡村旅游市场存在的旅游产品品质低端,形式单一等问题。

2.旅游住宿的选择

游客选择在乡村旅游住宿时最喜欢的是有特色的民舍,其它依次是普通农舍、度假村、标准酒店和自助式农?。因为有特色的民舍更能体现浓厚乡村风情,所以应重点发展乡村民居,和有特色,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

3.旅游活动的选择

大多数游客去乡村旅游是为了换一种生活方式,更好地放松身心,缓解城市生活的压力,感受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与朋友和家人一起进行乡村休闲度假。所以体验型的参与活动,像采摘蔬菜,垂钓,捉螃蟹等,可以使游客在乡间活动时放松心情,释放压力,还可以重温童年趣事。现代时尚旅游活动正蓬勃兴起,一些时尚娱乐活动,如烧烤,露营,射击等都受到游客欢迎。

二、旅游者乡村旅游消费特征

1.出游方式的选择

在旅游出行方式的选择上,近一半的游客侧重于选择自驾游和自助游。这些旅游群体以杭州本地和杭州周边省份,如上海,江苏等地的游客居多。在车程长短的选择上,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最长能接受2小时的车程。因为去乡村旅行时游客主要是为了通过体验乡村生活,来舒缓情绪,放松身心,长途跋涉的去路程较远的地方,对他们吸引力不强。在结伴方式上,大多数乡村旅游者最喜欢和朋友一起出行,其次是和家人。一个人自助游和跟团出游的比例都较小。大都数的成年游客表示都喜欢带自己的小孩一起旅行,这主要是为了让孩子更多的体验乡村田园生活,开拓视野,学习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所以乡村旅游经营者可以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与选择上可以更多地侧重于儿童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2.出游时间的选择

在出游时间的选择上,杭州乡村旅游者主要偏重在周末或休假期间出行,而法定节假日和平时的出游率则相对较低,观光旅游更受欢迎。但随着法定节假日的增多,游客的出游愿望将会增强,出游范围也会扩大,乡村旅游将会成为旅游市场上有力的竞争主体。在停留时间上,占主体地位的是二日游游客,一日游即当日往返的游客占近一半,而选择在乡村旅游目的地停留5-6天的旅游者为极少数。乡村旅游者在乡村停留天数较短的主要原因是,乡村的住宿环境和配套服务设施差。所以要想游客延长停留时间,就必须大力改善乡村旅游的住宿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

3. 消费水平

大多数游客在旅游中的消费大约是100-1000元,这说明乡村旅游目的地对游客还是有很强的吸引力。但从消费水平上看,杭州乡村旅游者的消费水平还处于中低档次,这与客源的中高收入形成了一定的反差。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想提高的游客消费水平,经营者还需要开发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内容丰富的娱乐活动。以质优价廉的旅游产品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4.信息获取渠道

乡村旅游的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呈多样化。通过亲朋好友的介绍来了解旅游目的地的相关信息的占首位,可见旅游目的地的对游客留下的影响和游客的口碑,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和宣传有很大影响。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变化,大众媒体和广告宣传对游客的信息导向也有很重要的影响。超过半数的受访问者表示是通过电视广告,杂志广告,报纸广告、和流动媒体得到旅游信息,还有45.2%的游客是通过网络来获取相关信息的,各大旅游综合网站如携程网,去哪儿网,同程旅游网等都深受游客的青睐。现在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在人们的选择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1.创新管理体制,完善乡村旅游保障体系

(1)要建立乡村旅游的评价标准和管理体系,对旅游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和规范建设,要对环境治理标准和旅游安全标准加强监督并明确工作要求和责任。(2)强化政府的调控作用。我国政府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应起主导作用,通过直接投资、财政补贴、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建立专项基金等对乡村旅游发展给予资金支持;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培训基地的建设,将培训制度化、经常化,并制定鼓励较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人才到农村就业的政策,确保乡村旅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3)建立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配套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规范农户家庭的接待设施、安全保障、接待条件、卫生状况、接待能力等接待服务标准,为旅游者提供愉悦、安全的旅游环境。

2.加强产品开发,深化乡村旅游发展

(1)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只有将这种文化内涵挖掘出来,设计开发具有乡村特色的产品,才能增强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的,提高市场竞争力,进而使杭州乡村旅游向深层次的文化体验发展,彰显其独特的文化魅力。(2)构建主题文化村。杭州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所以杭州在发展乡村旅游时要将内涵丰富的吴越文化场景化、主体化,为游客提供一种真实可见,可参与的体验空间,大力发展古镇古村、主题文化村,乡村博物馆,使杭州的乡村成为体验吴越文化的大观园。(3)创新传统节庆活动。要充分利用民俗节庆文化开展多种多样的乡村旅游品种。尽量挖掘其文化渊源、传统庆祝活动和饮食,在此基础上与本地实际情况、时代特点和节日主题相结合,推动旅游产品开发创新。

第4篇

关键词 乡村旅游;现状;问题;对策;湖北荆州;桃花村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315-01

1 桃花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桃花村位于荆州古城西门外约6 km处,是太湖农场管理区的一个生产队。1996年几家农户在棉田里套栽桃树收益颇丰。2001年生产队组织规模栽桃,形成了40 hm2桃园。得益于桃花盛会品牌效应的推动,目前桃花村已建成80 hm2桃园、100 hm2梨园、33.3 hm2科技示范园、6.67 hm2莲花岛屿、13.33 hm2垂钓基地及58户农家特色餐店,年接待游客规模多达150万人次。如今的太湖桃花村是一个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田园采摘、田园认领、田间劳作及垂钓和水上娱乐于一体的休闲观光旅游胜地,是荆州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为了响应国家旅游局打出的“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宣传口号[2]。有关部门先后对桃花村共投入资金3 000多万元,完成了“五大基础”设施建设,如“六通一平”(供水、排水、供电、道路、广场、电信、宽带网、平整土地)基础设施建设,桃花村拥有许多文化品牌,如“桃园三结义”,还有桃花节与桃花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2011年11月获得了“湖北旅游名村”的称号。

2 桃花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桃花村“农家乐”是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结合的产物,是以农民家庭为依托,以田园风光和别有情趣的农家生活为特色,吸引游客到此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体验劳作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拥挤的交通、巨大的工作压力、紧张的生活节奏等让大量城市居民渴望到郊区乡村去满足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逃离喧嚣的都市生活,休闲度假市场需求大幅度上升,这就为桃花村旅游的兴起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桃花村旅游是响应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实施,并且得到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它为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科学的规划,改变了落后的农村面貌。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解放剩余的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减小了城乡差距,同时也给当地居民提供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1]。

3 桃花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3.1 思想认识单一

经营管理者缺乏对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正确认识,忽视了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应继续有效地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3]。桃花村顾名思义是以桃花为主,经营管理者就仅仅开展以赏花摘桃为主的旅游活动,特色单一,很难使游客二次或多次旅游。

3.2 基础设施落后

虽然桃花村已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但仍然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如道路没有明确的分级,仅有主干道和田间小路,主干道狭窄,只能并走2辆车,田间小路坑坑洼洼,不利于游人行走;没有专门的停车场,就在景区广场或路边停靠,造成旺季交通大拥挤;洗手间设置不够且内部设施不齐全;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或基本没有,缺少一些游乐健身设施;餐馆、酒家设施条件差,难以留住游客。

3.3 资金投入不足

乡村旅游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及对外的宣传促销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桃花村引进资金力度不够,导致基础设施落后,乡村旅游经营者无力从事全面的市场调查研究,大大制约了桃花村的发展[4]。

3.4 管理不善

管理不善是大多数景区出现的问题,一到旅游旺季,交通不畅,人满为患。游客乱丢乱扔现象严重,乱踩乱踏,攀爬现象也很严重,导致许多树木的枯死。乡村旅游经营者没有很好的分配客流量,影响了游客旅游的心情。到了淡季,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状态,让在淡季的游客对旅游区的印象大打折扣。

3.5 植物配置单一

植物配置主要是桃树和紫叶李,还有少量的樟树、桂花等,灌木就是海桐、大叶黄杨、红继木等。植物搭配单调导致桃花村的植物季节性非常明显,夏天景色迷人,秋冬季节萧条冷清。

4 桃花村旅游发展对策

4.1 提高认识,加强管理

一是正确理解发展乡村旅游现实意义和功能优势,认清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二是充分协调好旅游业与农业的关系,树立“以旅助农”、“农游合一”的开发理念;三是加强景区管理人员对景区管理的认识,组织一些员工到相近或成功的乡村旅游点去考察学习,借鉴创新使桃花村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针对乱踩乱踏胡乱攀爬的游客应给予一定处罚或警告,设置宣传标语,减少游客对环境的破坏,实现游客、景点双赢的局面。招收专业管理人员,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5]。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修建一些宽阔的主干道,设立分级公路,减轻旺季客流量的负担。在旅游旺季可以分派工作人员免费充当导游,有意识的进行分流管理,大大减轻人满为患的局面,也提高了游客的旅游质量[6-7]。桃花村应多引入一些观叶观花植物,改善目前植物配置较少的现状。植物选择时应注意做到体现植物春华秋实的本质,无论游客什么时候来到这里都感觉到强烈的季节变化。同时也应该大力发展道路两旁的绿化,如在人工桥边种上迎春花,路旁可规划出2~3 m宽的绿化带,由高大的乔木到低矮的灌木,层次分明,增加绿量以达到美化环境和净化空气的效果。

4.3 开发新型旅游项目

桃花村的主要项目是观赏桃花和采摘活动,这就形成了严重的季节性。旺季很旺,淡季游人稀少。开发一些娱乐活动如土壕对战、骑马游桃花村这样的野趣活动在淡季也能够很好地吸引游客到来。建设农业研究基地,不光是促进当地的农业发展,而且那些新型农产品也是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5 参考文献

[1] 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21(3):12-19.

[2] 张文,安艳艳,李娜.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与经济效益、问题及对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17-24.

[3] 邹统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比较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5,20(3):63-68.

[4] 林伯明.关于发展桂林乡村旅游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1999(4):75-77.

[5] 刘爱服.试论京郊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5,20(1):68-71.

第5篇

摘要:乡村旅游资源活动对象独立、时空结构独立、文化层次品味较高,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增加乡村经济收入。文章首先分析了福建省乡村旅游的概况,提出目前福建省乡村旅游存在着景区规划不合理、景区开发利用率低以及景区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并从加强景区开发规划、提升景区开发利用率以及提高景区从业人员素质三个方面提出促进福建省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希冀促进福建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开发理论

随着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目前乡村旅游也成为旅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相比繁华的大都市旅游景点,乡村旅游具有活动对象独立、时空结构独立、文化层次品味较高的特点。清新的环境空气和轻松淳朴的氛围,让城市一族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乡村旅游,因而,“农家乐”、“民俗村”、“古村落”、“农场观光”以及“田园风光”等类型的乡村旅游模式应运而生。福建省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客家土楼、民俗村、古村落等等,也涌现出一些较为著名的乡村旅游胜地,如永泰县乐峰赤壁生态园、南靖县云水谣古镇、顺昌县香樟树山庄等等。

一、福建省乡村旅游现状

截止到2011年9月份,福建省目前有19家四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有21家三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这些经营单位所辖的乡村旅游景点都是著名的景点。整体而言,目前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旅游资源丰富

福建省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表现在森林资源、海洋资源和生物资源方面。我省森林面积大,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一,全省林业用地面积高达1.48亿亩,林地面积1.48亿亩,森林覆盖率达62.96%,在全国的森林覆盖率中排名第一。福建省拥有经济林面积1688万亩,其中有12个县(市)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经济林之乡。福建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福建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千米,陆地海岸线长达三百多万米,仅次于广东省。我省的生物资源多种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二)旅游市场需求扩大

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呈现着不断扩大的趋势,许多景点都是超负荷运行。据统计,由于旅游市场需求旺盛,景区承载能力有限,黄金周期间许多旅游景区都是超负荷运行。据统计,在2014年的黄金周龙岩永定的客家土楼和漳州南靖的云水谣两处景点的接待人数和收入创历史新高。福州市的永泰县以及闽侯县的田园观光不仅是重大节假日的游客旅游出行的选择地,也成为了周末人们休闲娱乐的首选。

(三)旅游产品不断丰富

随着游客选择的多样性,乡村旅游景点的旅游产品越来越多。从原先单一的农家乐吃喝和参观民俗村逐渐发展为庆祝地方民俗文化节日,学习乡间艺术,聆听乡村民谣,参观地方特色农业、手工艺品加工业以及练习乡村武术等等。有些地方依托国家级文化、自然遗产地,打造有代表性的精品景区,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引导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目前全省正逐步有序推进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规范发展高尔夫球场、大型主题公园等,继续发展闽西北红色旅游和打造海西文化。不断丰富我省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我省参观旅游,宣传我省的文化。

乡村旅游资源与乡村经济的发展呈现着正相关的关系,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的转型,增加乡村就业岗位,在很大程度上带活了乡村经济。但是目前福建省乡村旅游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二、福建省乡村旅游存在问题

(一)缺乏合理的规划淡季和旅游旺季的旅游产品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和乡村旅游固有的特点,让乡村旅游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因而在重大节日和黄金周期间很多景区都出现了超负荷运行的现象,景区接待能力不足。然而,在旅游淡季时,却造成了景区很多旅游资源的浪费。以福建省永定县的客家土楼群为例,重大节假日,游客人挤人,住宿、饮食等问题等不到很好的解决,但是到平时或者是冬季时则是出现较少的游客的现象。

(二)景点开发利用率低、基础设施配套落后

目前我省的乡村旅游大多还局限于低层次的“农家乐”,大部分是以吃农家饭为主,所开展的活动缺乏对乡村文化和乡村理念的宣传。如文化探密、休闲度假、康体健身、生态观光、体验生活等的旅游产品项目不突出。发展旅游也需要道路、通讯、接待设施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来推动,目前有些地方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配套落后,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硬件设施支撑不够,旅游经济收入效益低。

(三)景点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基本都是本村的村民,村民素质不高。从部分景点游客对景点评分的分布情况看,乡村旅游中有15%左右对景点从业人员的行为不满,认为他们素质不高,创新意识不强。乡村旅游从业者服务水平低,缺乏创新的经营理念。经营者往往把大部分投资都花在了主体建筑上在环境治理和环境美化上则缺少资金投入。他们不断的扩大经营规模,但是缺乏乡村特色,只是简单的雷同的景点。在经营过程中缺乏服务意识、管理意识、安全意识和品牌意识。

三、促进福建省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合理规划旅游产品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福建省乡村旅游更应该抓住这样的发展机会,树立“以乡村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绿色为主体”的发展理念。通过不断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高度。充分规划旅游旺季和旅游淡季的旅游产品,平均旅游淡季和旺季的人流量,更好的保护旅游资源。

(二)提高景点开发利用率,完善景点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增加景点的旅游项目,提高景点的开发利用率,形成文化探密、休闲度假、康体健身、生态观光、体验生活等有特色的旅游产品项目。在道路设施和基础设施方面,增强道路的修建、通讯设备和接待设备的完善程度,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吸引游客,并未游客创造出更好的旅游支撑和旅游体验。

(三)提高景点管理者和经营者的素质和服务水平

增强对乡村旅游景点管理者和经营者素质和服务水平的培训。各级旅游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围绕景区带动型、农业观光型、乡村休闲型、民俗特色型等旅游配套服务项目,制定乡村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因地制宜地开展与旅游相关的,诸如:导游、餐饮服务、摄影服务等技能培训,切实提高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不断满足消费者“行、游、食、住、购、娱”六大模块的旅游体验,延伸城乡旅游产业链,促进乡村旅游经济的转型升级,带动就业,缓解一部分的就业压力。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巨大,充分利用好乡村旅游资源、打造有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通过提升乡村旅游资源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提高乡村旅游资源的和乡村旅游景点的知名度,能有效的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的升级转型和增加乡村经济收入。(作者单位: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昌晶亮,邹映.大湘西地区绿色旅游产品开发初探.[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8-62.

第6篇

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配套和基础设施不健全

长久以来,我国农村和城市的旅游发展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道路、工具室、洗手间、停车场等公共设备不足或设施简陋;餐厅、客房、茶楼等设施条件差,卫生状况令人堪忧。使游客的饮食住宿、人身财产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到当地乡村的旅游发展。

(二)缺乏对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

重复建设、盲目开发是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乡村的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旅游的发展,村民也积极参加,但是资金的不足,使得旅游资源没有经过系统的策划、规划、论证就开始营业,设备、设施在原有基础上简单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缺乏长远性的开发。

(三)经营管理体系不健全

乡村旅游大多是都是由农民自发经营的,在技能和观念上的劣势,使服务和产品上存在应用的促销和开发,很多经营者都是家族式管理,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导致当地居民集体缺乏旅游业的管理竞争力,使得大量外来经营者进入,如北京平谷区海子村、杭州的梅家坞等。外来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更为商业化,使得当地的品牌价值和民俗特色逐渐流失。

(四)城市化建设明显,乡村形象遭破坏

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发展的大趋势,但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风味保留上的关系处理不当,容易造成乡村旅游发展遭到破坏。乡村旅游的特色就在于与城市不同的自然、古朴、原始的风景和环境,但是现在不少的乡村旅游大兴建宾馆、娱乐设施,使农村风貌和乡村特色旅游资源遭到破坏。

(五)自然生态环境负担过重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来到乡村,同时带来的汽车尾气、垃圾和污水对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威胁。这会直接导致当地乡村旅游资源过度使用,环境恶化,面临着毁灭的危险。

二、我国乡村旅游社会经济效益良性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要向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转变,保证建立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大部分大区,农村的外部市场发育不完善,在这样的前提下,政府对乡村旅游的推动和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当地政府应该把乡村旅游当做乡村发展的有效手段,在资金宣传、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规划培训上给予相应的扶持。有一定的规模后,引导乡村旅游向市场驱动转变。采用市场调节、鼓励农村成立乡村旅游行业协会等方法,从而有效的保证当地居民和经营者的利益,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政府应要对乡村旅游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进行监管。

(二)建立当地居民主导机制

让当地居民介入到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实现旅游为村民服务、让村民收益。其中当地居民收益的基本条件是保障和参与,包括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参与旅游发展的决策、参与旅游收益的分配、接受相关的培训等。政府要引导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在旅游的政策规定、发展计划制定、评估和监测上多听取当地居民的建议和意见,使他们有充分的发言权;增加村民的就业机会,享受旅游带来的利益,帮助村民解决资源和贷款等问题;让村民接受相关的培训,增强他们的现代观念意识和整体素质。形成当地居民对旅游产业的主导地位。

(三)控制好旅游的收益漏损

近几年来,外来的投资者看好乡村旅游的发展,纷纷投资、管理、经营乡村旅游。而外来的投资者利用自身的营销优势、销售网络和管理经验等提升了乡村旅游的水平,对当地旅游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同时,外来投资这的进入使当地经济出现旅游收入漏损,如外来员工收入、外来资本利润和外来物品的费用等。投资的规模越大,漏损也就越严重。从长远上来讲,为了控制乡村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就要控制外来资金大规模进入,从而有效的减少漏损,保证当地居民的利益。从乡村旅游的发展上来看,当地居民在经营管理、知识结构和资金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政府应给予资金支持、优惠政策、加强管理培训,以保证当地居民的利益。

(四)挖掘乡村特色,依托当地资源

乡村旅游发展需要挖掘乡村特色、依托当地的资源,形成鲜明的乡村旅游形象,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乡村风貌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卖点,优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乡土气息、淳朴的民俗民风都是吸引游客的核心所在。城里的游客来到乡村就是为了寻找差异、享受差异、体验差异,而游客在旅游中参与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增加知识性和参与性是乡村旅游提高重游率的有效手段,如让游客亲手制作传统工艺品、亲自参与栽等。

(五)解决好经济效益和环境承载力的矛盾

旅游产业是推进社会变革、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乡村旅游要依据当地环境承受力进行控制,管理得到,就会成为资源低耗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对于资源依赖型的乡村旅游,要保证自然文化质量、因地制宜的让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第7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河南;基地;旅游业

一、概念界定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在《地方旅游规划指南》的界定,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1.活动对象的独特性

乡村旅游活动对象具有独特性特点,具体表现为:古朴的村庄作坊、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等。这种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古、始、真、土”,具有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的优势,为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优越条件。

2.时空结构的分散性

乡村旅游资源大多以自然风貌、劳作形态、农家生活和传统习俗为主,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较大;而且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乡村旅游资源也受到地域的影响。因此乡村旅游时间的可变性、地域的分散性,可以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

3.旅游活动的参与性

乡村旅游不仅指单一的观光游览项目和活动,还包括娱乐、康疗、民俗、科考、访祖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复合型导致游客在主体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乡村旅游能够让游客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动的欢快之余,购买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

4.文化层次的高品位性

乡村文化属于民间文化,乡村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致使乡村旅游在文化层次上具有高品位的特点。乡村的各种民俗节庆、工艺美术、民间建筑、民间文艺、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乡村社区的这种“浓厚的区域本位主义和家乡观念特色的非规范性”,使民间文化具有深刻的淳朴性和诡秘性,对于城市游客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

二、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1.农业资源丰富,民俗风情多姿多彩

河南省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形大致分为山地、丘陵、平原(含盆地)三大类型。复杂的地形条件、明显的过渡性气候,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江河水系的流经,使全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类型及景观区域组合。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盛产苹果、梨、桃、枣、葡萄、樱桃等多种温带水果和各种蔬菜及花卉,形成了各种生产示范基地。河南农业文化不仅地域特色明显,风格各异,而且乡土气息浓厚,民俗风情多姿多彩。这些异彩纷呈的文化习俗,对城市旅游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2.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广阔

乡村旅游具有邻近城市,回归自然,交通便利,费用较低等特点,已成为城镇居民周末和节假日休闲度假的首选项目。据从1994年开始的国内旅游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城镇居民一日游和2~3日游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短期出游已超过55%,他们出游的目的是到周边景区和乡村观光休闲。近年来河南经济发展保持了高于全国水平的增长速度。2004年末,河南省全省总人口9717万人。生产总值8815.0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9071.8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在第19位。

乡村旅游的客源目标市场在城市。河南省有大中城市15个,2004年河南省城镇人口2809万人,占总人口的28.9%;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4.9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294.2元。由此可见,河南省的大中城市已具备良好的出游条件。这为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3.区位优势明显,陆空交通便利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是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全省铁路通车里程3428公里,京广、陇海、京九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从中国江苏连云港至荷兰鹿特丹港的亚欧大陆桥横穿全省。公路四通八达,通车里程达5.5万公里,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北京至珠海、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公路,河南境内段已修通600公里。河南现有飞行航线46条,郑州、洛阳、南阳3个机场每周有400多个航班往返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40多个城市。每周有航班直飞香港、澳门,经澳门可直达台北。经济的发展、私家车数量的增加及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为人们进行乡村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河南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整体规划控制

许多乡村旅游区缺乏总体规划,尤其是“农家乐”的发展盲目性很大,一哄而上、修路造房、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不仅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由于没有进行统一规划,乡村旅游景区地域上分布较广,组织线路的难度较大,乡村旅游与传统旅游景点之间也缺乏有机联系,共生性差,从而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2.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不尽完善

设施设备的不完善导致了客源的可进入性、安全、供水、农家卫生等方面的问题。有些“农家乐”缺少必要的消防设施,―定区域范围内缺少必要的医疗点和医疗设施,游客多用水量大时,自来水龙头的数量明显不够。厨房、厕所的卫生条件与预期标准相差甚远。村里对苍蝇、蚊子、老鼠等缺乏有效的控制。甚至有些就餐地点靠近猪圈,给游客心里上造成不好的影响。

3.产品系列化、深度化不够

目前河南乡村旅游产品单一,深度开发不够。主要以农家乐和小景点休闲为主,乡村旅游产品普遍缺乏文化内涵,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缺乏文化品位,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在发掘当地的民俗风情、提高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方面还做得不够,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地的形象,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4.旅游销售不成体系

农户的自我销售意识不强,在宣传方面过多依赖村上的委员会。而村上的销售方式陈旧无新意,难以引起人们特别留意。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预定和销售系统,没有横向和纵向的网络体系,与当地或周边大城市的旅行社联系不密切,没有形成整体营销。

三、河南省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和管理

为促进全省乡村旅游更快、更健康地发展,既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扶植,又离不开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投入。因此,第一,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要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明确责任。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强化、协调、管理、服务职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其次,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做好整体规划。要立足产业发展,把乡村旅游摆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权衡,切实做到布局合理、规划科学、体现其整体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政府要对乡村旅游业给予长期的经济、技术和政策支持,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这样才能为我省的乡村旅游创立品牌。第三,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要制定出乡村旅游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可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制定有关章程,对乡村旅游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第四,积极帮助引导居民参与旅游。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一方面要对制定相应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各种宣传发动渠道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旅游,使其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主体;另一方面,对于直接进行乡村旅游经营和服务的农民或农户还要进行规范性培训,使其尽快熟悉管理和服务业务,了解行为规范,遵守法纪法规,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二)科学规划,文化兴旅

1.科学合理规划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揉进民风民俗的中国文化原本,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开发具有区域特色、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具有品牌效应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这需要要构建一种符合自然的农业景观,使其真正充满生机、原汁原味,而所体现的乡村文化也应根植于本土,而不是凭空捏造。同时,开发过程中要控制人工化、城市化倾向,保持景区青山绿水、空气清新。

2.开发系列产品

全方位开发各种乡村旅游项目,将乡村的自然风光、农村生活体验、趣味劳动、文娱节目相结合,发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项目,如“在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的乡村旅游活动项目中把各种乡村民间娱乐艺术如舞狮、龙灯、民歌对唱及各种民俗表演纳入乡村旅游产品中,形成系列和规模,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同时也可针对不同的对象设计不同的内容如对学生团体增加农村生活常识、农业科技知识等教育性节目,并且对活动内容坚持低收费策略。

3.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特色化产品

特色是旅游产品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之所在,也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原则之一。乡村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本是有别于城市景观的最突出特征,也是乡村旅游得以兴旺发达的根基。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旅游乡村的历史发展过程,从中探寻乡村发展的文脉、生活习惯的演变、民俗风情的沿革,挖掘其特色魅力及其表现形式,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产品,使农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天趣、闲趣、野趣融合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更具有独特的魅力。乡村旅游不能流于浅层次的观光游览,不能局限于旅游资源的表面现象,而应注重观念和感情的沟通与体验注重表象下文化底蕴的体验。

4.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水电、餐饮、住宿、通讯等行业与乡村旅游业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此,规划设计时,要加大对设施方面的投入,要加强乡村旅游区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要解决好交通、通信、厕所等问题。应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在食宿设施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原则下,满足旅游者的多层次需求,设计专门的、与当地环境协调的旅店、娱乐场、购物场所等,使游客进得来、住得下、玩得愉快、走得高兴。

(三)加强管理,服务指导

乡村旅游的发展也需要现代的管理知识。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有其特殊性,服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新世纪旅游行业的竞争,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主要表现为人才的竞争。是否拥有高素质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首先,保证人才的投入,招揽高级人才,加大现代科学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注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应具备独特的眼光、清醒的商业头脑、丰富的农业知识、管理经验和环保意识,只有这样的经营者才能发展好乡村旅游,才能使得其发展能赶超国际水平。其次,要大力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组织他们外出学习、考察,学习旅游政策、市场动态、经营和操作程序、环境教育等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一方面扩大他们的视野,提高欣赏水平,另一方面培养服务人员的好客度、服务意识和水平,以加强软环境建设,使他们能够真正承担开展乡村旅游的各项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对全体农民的旅游教育和环境意识,营造和谐亲善的旅游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加强卫生和安全工作。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及卫生习惯上还存在一些差异,在乡村的一些地方,其基础卫生条件还比较落后,因此要吸引游客加强卫生工作势在必行。服务人员应注意对旅游地和接待食宿的农户家的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用水及公共娱乐场所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在安全方面,除了一般旅游共有的安全问题外,由于乡村旅游参与性强,所以还要在这方面加以督导,以保证游客参与活动项目的安全。

(四)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乡村景观资源及其自然生态、文化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前提,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农业基础和活动空间,但它既可以受到自然力的破坏,又容易受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破坏,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因此,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这就要求乡村旅游开发中一定要加强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价值的宣传,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激发其对所在社区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提高其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对游客要加强尊重接待地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宣传教育,以保持乡村旅游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提高乡村旅游开发者、管理者、旅游者的环保意识,是实现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宣传促销,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节庆活动,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科普培训等活动,大力宣传乡村旅游产品。此外,加强与周遍旅游景区(点)的结合,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提高乡村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扩大乡村旅游的市场。

参考文献:

[1]李左人.试论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J].天府新论,2000,(6).

[2]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2).

[3]王宏星,崔凤军.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及其影响研究[J].大学学报,2005,(1).

[4]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

[5]王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旅游学刊,2006,(4).

[6]卢云亭.两类乡村旅游地的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J].旅游学刊,2006,(4).

[7]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研究文集,2004.

[8]尹振华.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J].旅游学刊,2004,(5).

第8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SWOT分析法;对策研究

乡村旅游是集合民俗、休闲观光、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新兴旅游方式,近年来,随着游客旅游需求的变化,乡村旅游已其独特的吸引力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热点。我国乡村旅游相对于国外起步较晚,发展的速度却很迅猛,但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为了使山东省乡村旅游能够更加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通过对本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以提出最为合理、有效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山东省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

1.优势

(1)乡村旅游资源优越

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拥有包括山地、丘陵、海洋、森林等多种自然资源,资源品级较高;山东省为全国农业大省,农业经济产量、农业收入居全国前列,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同时,山东的历史文化悠久,非物质遗产文化资源丰富,像民俗工艺的木板年画、艺术形式中的秧歌等。

(2)政府政策体制优势

山东省政府一直重视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早在十几年前,山东省就建立了一些适合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体制模式,如旅游公司+村+农户,省政府明确的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扶持“三农”的范畴。近年来,农村合作社的兴起,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殷实的基础。

(3)发展基础优势

山东省发展乡村旅游起步较早,凭借农业大省的背景基础条件雄厚,发展势头迅猛。截止2012年,全省建成旅游强乡镇248个,特色村284个,农家乐627个,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315家,全省开展旅游的村庄2550个。

2.劣势

(1)乡村旅游产品单一,产业化链条短

目前,多数乡村旅游项目对乡村农业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不够,旅游活动以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为主,缺乏精神需求层面上的内容。产品结构单一,多系采摘、农家乐、渔民乐等观光层面上的产品形式;产品形式粗放,乡村旅游产业链条短,未形成旅游服务一条龙的产业体系,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系列化的休闲需求。

(2)缺乏营销渠道和强有力的宣传促销手段

山东省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强,渠道过于单一,宣传形式都以口碑宣传为主,绝大多数游客是朋友推荐参与乡村旅游的。各旅游企业市场意识淡薄,针对市场细分的营销手段竞争力不强,经营者没有真正意识到各渠道营销的重要性,缺乏开拓客源市场的组织保障和技术能力。

(3)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由于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尚浅,业内统一规范尚未完全形成,也没有制定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相关法律法规。多数从业人员半路出家,未经过专门的专业培训,甚至很多就是村民的自营行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差,服务水平低,不能满足乡村旅游健康、持续的发展。

(4)缺乏整体规划,同化现象严重

一些地区的领导及经营者急于发展乡村旅游,没有深入分析本地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盲目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特色,导致同一地区项目建设重复,同质化严重。统一规划和保护的资金缺乏,没有相应的环境治理措施,很多景区出现卫生条件差、饮食安全等问题。

3.机遇

(1)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持

山东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并提出在“好客山东”背景下着力打造“齐鲁乡村逍遥游”使其与“山水圣人”“黄金海岸线”并驱为山东省三大著名产品品牌。通过政府资金和政策支持,使乡村旅游与农村建设协同发展,把乡村旅游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客源市场的保障

随着大众旅游需求的持续高涨,多元化旅游方式能够迎合旅游者的不同需求形式,“回归自然,返璞归真,逃离城市喧嚣”成为很多城市人追求的旅游梦想,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市民周末、“五一”、“端午”等小假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4.挑战

(1)环境保护乏力,生态平衡破坏

乡村旅游的开发一方面带动了农村发展,另一方面,城乡进程化的加速,打破了农村原有自然风貌的平衡。由于游客无限制性进入,大部分旅游景区超出了环境客容量,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环境监管保护力度不足,游客环境意识浅薄,由此产生的废物、废水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发展。

(2)整体实力分布不均,省外区域竞争激烈

山东省各市地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产业资源分布不均,各地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参差不齐,造成了政策和经济扶持的困难;另外,省外一些省份也开展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活动,区域竞争激烈。

二、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1.实现乡村旅游产品的转型和升级换代

乡村旅游产品不能仅局限于“农家乐”“采摘活动”的拷贝,应该通过深度挖掘产品内涵,突出产品的文化性和特色性,升级配套设施,把分散的、低层次的产品模式提升为集约型、规模型的旅游产品体系。做好产品的更新换代,打造乡村旅游的新亮点,增设开心农场或民俗产品DIY的小工厂,建设一系列的小镇旅游区、特色庄园、城市绿荫带等主题突出,文化特色鲜明的产品,以确保乡村旅游产品从单一休闲型、度假型到文化体验型、乡村综合型的发展。

2.搞好山东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完善整合营销体系

着力打造“齐鲁乡村逍遥游”主题品牌,并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划分子市场,开拓营销渠道,建立乡村旅游网,通过互联网、电视广告等高科技手段,宣传旅游产品信息及进行农产品销售。开发营销新途径,引入外包营销机构,建立购买-销售一宣传一体化的营销链条,把游客吸引进来的同时,把产品带出去。形成全方位、多角度、多元化宣传,强化山东省乡村旅游在区域旅游者心中的鲜明形象。

3.政府对乡村旅游的扶持,引导和监督管理

山东省政府应遵循因地制宜的整合原则,针对各区域不同资源情况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对杂、乱、雷同等景点区进行统一规划,形成点-面-线旅游景区的规模效应。政府给予地区相应的政策和资金倾斜,把乡村旅游引入“三农”建设中同步发展。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搞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民自营旅游企业,规范旅游行业标准,避免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4.提升乡村旅游环境标准,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重视乡村旅游环境卫生的整治,包括基础设施卫生、食品安全卫生等,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环境发展标准,合理开发生态环境,保持原乡村的自然,乡村气息。对污水、废气、旅游垃圾进行妥善处理,根据客容量控制游客的进入率。

5.保证乡村旅游人才的开发和培养

人才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保障。开发和培养旅游从业人员是发展乡村旅游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强与旅游院校合作,吸引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与乡村旅游行业的服务工作,旅游院校承担一系列的乡村旅游人员社会培训工作,培养具有旅游服务素质的“新村民”。促进农民就业,提高村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认识,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的整体接待水平。

参考文献:

[1]邹统钎.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围城效应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6(05).

第9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对策;荔波。

    20 世纪80 年代,我国乡村旅游开始起步以来,经历了30 多年的发展历程。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其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旅游效益的综合性,尤其是能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和统筹城乡发展而受到各地政府和百姓的普遍欢迎。它是在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等常规旅游基础上的提高,是对传统常规旅游形式的一种发展和深化,是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旅游类型。乡村旅游因其广阔的市场前景,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已经成为推动城乡和谐建设、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3]。

    1.荔波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乡村旅游以自然生态、农耕景象、农民生活、农家习俗、民族特色吸引于人。荔波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民族文化资源底蕴深厚,交通较便利,政府政策良好。近几年来,特别是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荔波旅游以来,我县依托绚丽多姿的自然生态和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以“品农家菜、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初步形成了自然生态游、水上娱乐游和文化休闲游。据旅游部门统计,目前全县农家乐有100 多家,床位800 多张,直接从业人员1000 多人,间接从业者1 万余人。

    2.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整体规划。

    在荔波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基本上是自发组织,规划意识淡薄,各自为阵,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2.2 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较差。

    乡村卫生观念落后,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都比较差[4];对乡村旅游突发事件的安全应急系统保障还不够完善, 缺少必要的消防设施和医疗设施。

    2.3娱乐模式缺少特色。

    大多数都是简单的吃喝形式,比如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打打牌、钓钓鱼、吃吃饭,项目较为单调,缺乏新意,民族娱乐文化不完善。

    2.4 各种管理人才落后。

    乡村旅游景点设施基本上都是村民自己建设管理,缺乏专业的策划、管理经营、营销、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人才,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管理不规范。

    2.5 宣传力度滞后。

    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上不够,宣传策略缺乏重点突出,宣传手段没能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互联网等现代传媒。

    3.发展对策。

    3.1 政府主导,政策支持。

    乡村旅游的发展,当地政府应该要起主导作用,要有明确的思路和具体设施,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软硬环境需要加强建设。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持续全面进步的战略范畴[5]。

    3.2 找准发展定位,围绕市场发展需求。

    应利用自己的资源打造具有荔波特色的模式,发展一些游客感兴趣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植物园、森林游乐园、渔场、采摘、垂钓、民族特色文化等旅游产品。

    3.3 科学合理制定规划。

    乡村旅游必须要进行科学规划和精心指导[6]。既要鼓励发展、又要控制总量,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科学性,要全面分析当地的特色、优势和不足,综合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各区域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3.4 加强人才的培训。

    政府应组织相关管理者到外地学习成功的经验,引进专业的人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7]。加强对服务人员的旅游知识服务、本地风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等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促进农村旅游人才的培养。

    3.5 强化宣传推广。

    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宣传力度, 建立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联合宣传机制。通过制定合作优惠政策,实现与旅行社的联姻,促进旅游景区和企业之间的交流,针对性地拓展客源市场,实现游客结构的合理化。

    3.7 建立农户参与机制[8]。

    乡村旅游的主体是农民,动力在农民。只有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依靠农民的智慧,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才能是乡村旅游真正发展起来,这是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根本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国文。关于乡村旅游发展之思考[J].内蒙古水利,2011(4)179-180[2] 高优仙,刘文静,唐玲娣等。对农家乐的理性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9):302.

    [3] 肖亚波。景区旅游安全问题的思考[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13.

    [4] 张瑞,杨涟,何磊等。云南省宾川县寺前村农家乐发展研究[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17.

    [5] 杜兴翠。茂兰保护区生态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483-18485.

    [6] 于艳萍,王西峰,麻应大。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森林旅游活动反思[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