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4 14:37:16
导语:在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城市土地;城市交通;现状;关系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our country city traffic also have developed rapidly, and urban land use and urban traffic planning interrelation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current urban land use and the urban traffic planning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land use and urban traffic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further. The author also hope that through the analysis for the urban land use and this urban traffic planning process provide related information.
Keywords: urban land; The urban traffic; The present situation;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规划现状
对于城市土地按照其功能可以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以及居住用地等。而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也对以上三种用地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像对于商业用地,其根据所在城市的地理位置分为中心商业区,城郊商业区以及小区商业区等;像居民用地根据城市的收入分为高收入、中收入以及低收入居民用地。
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中都是结构单一的中心结构模式,即就是只有一个城市中心,且一般都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由此就造成了城市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以及交通压力大和环境压力大的现象。对于这种问题则对整个城市进行多中心布局即可,将城市中心均匀分布在城市的各个位置,从而避免过于集中。在当前中国城市土地利用中还存在城市土地利用不合理,城市规模过大以及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于城市规模,城市土地利用的强度不合理等问题。如今,各大城市都开始在郊区建立新型工业园以及居住用地。同时,在当前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中心土地价格急速上涨的情况下,城市中心的居住用地会越来越少,而城市中心的居民以及消费者等也呈上升趋势,则城市交通规划以城市中心为重点成为必要。
二、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的相互关系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循环的作用与反馈的关系。城市土地利用对城市交通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状况都有不同特点的交通模式与之对应。当然,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规划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于城市土地利用强度过大,必然会造成城市交通压力大,严重影响城市的交通。而在城市实际的规划过程中,交通规划必然也会在空间上影响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土地的利用状况。笔者认为,在认识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的关系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2.1 土地利用结构决定交通运输需求
城市土地开发方式对城市交通的发展有着能动作用,当然,随着城市的发展,这种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在对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关系的研究中可以知道,城市内部居民的出行方式以及交通量等,基本上是利用空间分布的一个函数。城市中当有新的土地开发时,必然会产生新的交通需求,当然也就改变了原有的平衡,则建设新的交通设施等成为必要。城市交通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状况,城市土地的利用不仅决定了城市交通源,而且也决定了城市交通量以及城市交通方式。这也就使城市土地利用状况要求不同的城市交通模式与之对应。
2.2 城市交通的建设影响土地利用结构
交通作为城市的骨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同时城市交通发展的状况也决定了城市自身的形态以及城市发展方向,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因此,在对城市交通进行规划时要有长远的规划以及眼光。特别是在以往的研究理论像土地规划和经济地理中就有提到,地租理论是土地利用量评价的主要方式,规划依赖于地租价值。
2.3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之间的相互协调
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关系实质上反映了土地利用与交通设施的关系。土地利用决定着出行生成活动,这就使土地利用决定着交通设施的需求。当然,对于城市交通设施的供给,在很大程度上也改变了土地承载的活动,从而改变城市土地利用的状况。而在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规划的相互关系中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从这个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规划的相互关系图中可以看出,在这个环形的任何一个环节改变都会给其他环节带来影响。特别是在一个城市中,从土地开发利用出发,总是希望土地利用效率越高越好,尤其是对于城市中的某些黄金地带,都是投资者们都希望得到的。然而,对于这样的黄金地带过度的开发利用,必然出导致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的不协调问题出现,也即导致出行的增加,然而对城市交通的设施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交通设施得以改善。对于可达性的继续增加,则又会吸引人们对该地区在人力以及物力方面的加大投入。这就是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的相互反馈的过程。
三、 结束语
正确认识以及理解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的相互关系,从而解决城市中的交通问题,同时也要进一步发展以及探索更加有效合理的交通机制,保证城市土地充分高效利用的同时,保证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当然,这需要建立在对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有着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而在对其关系的认识时可以从土地利用结构决定交通运输需求,城市交通的建设影响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之间的相互协调三种关系着手,从而对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两者有着正确的认识与理解。
参考文献:
[1]贺奇,张大伟.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发展分析[J].科技信息, 2010,( 27).
[2]陈燕萍.城市交通问题的治本之路[J].城市规划,2005.
[3]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
[4]侯立文, 谭家妹. 城市交通用地的研究[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
[5]刘澄清等.城市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
作者简介
关键词:城市交通 发展水平 等级差异
0、引言
城市是人们经济文化等活动中心,在国家的整体进步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城市交通是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环节,对城市的整体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铁路交通网的建立促进了铁路线上城市的发展,最突出的例子是河北石家庄,提高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推动了相关城市化的发展。一个城市的交通状况直接影响了其城市等级和城市整体的发展,而且城市交通主要分为市内交通网和对外交通网。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主要涉及的是一个城市交通设施的完整性、发展空间、整体的运输能力等,其包含有市内的道路面积、铁路建设、航空建设等,依据城市的等级,其交通运输发展水平也不一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也不断的提高。
1、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个城市交通运输发展的水平直接反应了该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反之,该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城市交通运输的建设和投资,二者是辨证的关系。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的等级差异需要从不同年限城市的客运量、货运量、公共汽电车客运总数、出租车数量等方面进行统计和比较,在此之中还需考虑人口变化的影响,因此需要依据具体的研究数据和研究需要,选用合理的指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对比时,可以使用相关的软件,这样可以减轻人力工作的负担,也能减少误差,同时,可以保证效率和质量。
城市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使得城市的整体实力得到发展,相关部门可以在城市交通运输建设中投入更多的成本,促进其发展。反之,城市交通运输得到提高,促进城市内部之间以及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交流,进而推动城市的整体发展。例如,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这三个区域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显示也不一致,主要呈现由东部向西部递减的形式。在对我国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等级差异进行研究时,需要将众多的因素进行对比,从而找出对其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建立表格或者图表进行分析和展示,让人们直观的了解某一特定年限城市交通发展的概况,也能为我国城市整体的交通发展提供相应的真实的数据。
2、相关实际例子
以1991年、1995年、1999年、2003年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为例子,对这几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使用相关的技术,对这四个年限里城市的人均客运量、人均货物量、道路密度、万人出租车数量等因素进行了比较,从中选取了三个较大的因素进行列表分析,即公共交通发展、城市交通运输量发展、城市道路发展。然后采用相关的软件,建立了一个等式,如下所示:
在这个等式之中,Fj表示的是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i=1,2,3等数字,Wi是指三个主要因素的方差贡献率,Gi表示三个主要因素的得分。依据这个计算公式,结合四个年限的相关数据,制作了表1进行展示。
表1 1991年、1995年、1999年、2003年
中国的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等级
从表1中看出,这四年中国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等级差异变动呈现“纺锤形”。这四年之中,其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在省级单位上分布的特点主要是集中、分散、分散、集中这样一种循环发展的形式,等级较低的城市则分散的比较没有规则。
整体而言,从1991年到2003年,依据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相关数据显示,其出现一种递减的形式,而城市之间的差异也不断的减小。这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内地,而且国家出台了相应的发展计划,从而缩小了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相关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1999年到2003年其出现上升的形态,城市间的差异也有所增加。1991年到2003年四个年限整体的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呈现“U”字型的发展,1991年与2003年相比,其相关数据之间的差异较大,这也放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1995年与1999年之间相关数据的变化不大,说明这两个年限中,我国经济整体呈现一种稳定发展的趋势。
总而言之,依据1991年到2003年四个年限相关的数据显示,可以初步将我国城市分为5个级别,城市经济发展与其交通运输发展水平之间是正比例的关系,二者同增同减,它们之间的联系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加深。
3、总结
城市的交通从一定的角度出发可以看作是城市整体发展的命脉,读城市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而且可以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将不同年限城市交通运输发展进行对比,从而可以作为划分城市等级的重要依据。随着我国各个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城市之间的差异也不断减少。而且,近些国家不断增加交通建设的资金投入,这进一步促进了城市之间的交流,完善了我国的城市交通网。再者,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在建设城市交通运输时,也要不断完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交通网,从而促进该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在完善城市交通网的时候,需要从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而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追求,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鑫.山西省公路交通运输水平及其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0.
[2]杨信丰.城市交通网络容量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0.
【关键词】城市交通;土地利用;关系;互动;规划方法
一、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城市的交通规划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土地利用则是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般分,所以,城市交通规划的主要目标是研究和把握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即他们之间存在的某种关联性、作用以及反作用。交通规划常用有两种手法:1、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完成后,再做交通规划,这也是我们以前通用的方法2、土地利用规划和交通规划一起开展,相互制约,达到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的相互协调。
二、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规划模式
在城市规划中,由于种种原因,城市交通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通常是各成体系,独自进行编制,这就造成了它们之间相互反馈的周期过长,而且还要受到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所以它们之间很难达到一致。现在,正是我国各项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时期,许多政策也在逐步的完善,对城市中新的土地进行开发已渐渐成为一种趋势,城市土地功能置换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所以,原有的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彼此相分离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的这种趋势了。
鉴于这种情况,就需要寻找出另一种不同的规划模式,即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协同编制。同时,对交通规划方案的合理性也要进行同步的检测,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为使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相互协调,这就要遵循传统的规划模式;2、为使在规划过程中体现交通系统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引导作用,就需要把交通引导的规划理念放在首位。
三、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同发展
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互协调可以为城市发展带来诸多益处,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 可达性成为城市最主要的交通需求;城市的骨架是交通系统,以此来满足城市用地开发,保证城市合理的发展路线即土地集约化。为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探索出合理的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一体化的互动规划方法。
1.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策略与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决定了城市的发展必须采用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城市发展中有诸多的子系统,土地与交通系统则是其中两个子系统,它们是最基础的,且又是相互关联的,这就要求它们的发展必须要与城市的发展相协调。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们必然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其两大重要的子系统——土地与交通,他们的制定就必须存在最基础的依据,即规模、人口密度。只有根据城市的规模和人口密度,才能科学地制定土地与交通发展战略,从而合理地构筑城市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最终达到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同发展。
2.城市空间布局的协调发展要以交通走廊为依托
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典型模式就是以交通走廊为依托,这种方式可以使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更高效、更方便。城市空间布局要以交通走廊为依托,其原则为,土地利用要与交通系统达到相互协调,城市交通走廊的确定要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上,把城市的交通现状也纳入到考虑之中,以此来判断某地区的通道容量,借此得出城市瓶颈地区,它的交通通道所需要满足的规模,采用此种方法,就可以总结出城市交通走廊通道规划的具体措施,为未来通道用地规划预留空间。
3.将差异化的交通规划措施运用到不同的交通分区规划中
制定一个好的城市交通规划的前提是需要明确城市的交通分区,以此来区分城市用地不同的交通特征,用地特征与交通特征是每一个交通分区固有的属性,根据它们的固有属性将城市交通进行分区是城市交通规划工作的重要步骤,所以必须将差异化的交通规划措施运用到不同的交通分区规划中,这样交通规划和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才能得以提高。
4.交通设施的相容性是确定用地性质的关键所在
交通设施的相容性在对不同的用地属性、用地功能与活动特征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体现在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和布局决策中,相容性因素对各类用地的交通设施的分布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如城市道路最好不要穿过居住用地,但是最好要与高等级道路保持一定的联系,因此,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利用与交通设施的相容性要给予必要的考虑。
5.树立城市土地功能混合利用的规划理念
《雅典》把城市的功能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这是一种机械的划分,忽略了城市是一个交流的场所,间接的否认了人类的活动是具有流动性的,冷漠、单调、枯燥成为了一个城市的“主旋律”。由于机械的功能分区,这就势必会带来功能区之间的大量交通流,从而产生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极力去探索出另一种城市土地利用的方式即功能混合的土地利用方式。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的方式在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作用,这就使城市中各类土地利用的平衡发展得到了满足,本区居民的出行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原因在于居民跨区出行的活动减少了,区与区之间的交通流就自然的减少了,那么交通拥挤的问题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了解决。
6. 积极提倡公共交通.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强度以提高交通效率
公共交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一个城市的发展状况,公共交通作为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是一种必然趋势,因为公共交通可以把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进行相对高效的利用,这就使城市道路交通运输的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城市居民的交通出行需求也相应的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所以公共交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很好的解决了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怎样集约利用这一问题。
四、结语
由于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所以在进行任何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同时也要同时满足城市交通规划制定的要求;城市交通规划仅依据交通系统自身来编制也是万万不可行的,因为交通规划的编制方案同时也要受到土地利用的制约。因此,两者之间互动关系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的,这样才能使城市的的发展是可持续的。
参考文献
[1]邵春福.交通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69—69.
[2]郭春安,姚智胜.轨道交通改变出行方式——北京轨道交通发展回顾与展望[J].北京规划建设,2009(1):45—48.
[3]徐旭晖.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规划协调发展模式分析[J].甘肃科技纵横,2004,33(5):134—135.
[4]袁奇峰,郭晟,邹天赐.轨道交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探索[J].城市规划汇刊,2003(6):49—56.
【关键词】城市规划;交通规划;重要性
城市交通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必然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城市交通建设越来越关注,城市的不断扩大以及人们交通观念的改变,都对城市交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交通建设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对交通规划不重视,从而造成当前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在今后的交通建设中,应充分理解城市交通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以及影响,并做好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关系的研究。
1 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性分析
1.1 交通规划保障城市中心发展
大都市一般都是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心,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的有效平衡是保证其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常规公交所能提供的道路交通通行能力与大都市的需求相比是有限的,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开始从地面走向了地下和天空,城市快速路和轨道交通的引入大大提高了城市中心的可达性,为城市的交通出行提供了更多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中心的交通压力。如欧洲的伦敦、巴黎等城市的城市交通规划在这方面较为成功,尤其是德国的一些中等城市采用了轻轨交通,在与步行街区的结合及保持城市的历史景观等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1.2 交通规划引导土地开发利用
城市土地利用开发和交通系统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交通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研究和把握城市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联性、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土地的综合开发利用是交通需求产生的源泉,而交通供给是完成这些交通需求的有效载体。交通需求产生的多少既依赖于城市土地利用的布局结构和土地开发的强度,同时又受制于城市交通供给系统的运输能力;而城市土地开发的强度和交通供给也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因此,利用交通系统积极引导城市的土地开发,引导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与交通系统承载力相协调,将有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
2 当前城市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前瞻性
通过城市交通干道建造中可以看出,有很多交通道路的规划缺乏前瞻性。往往是在道路的建设实施中发现了问题,建造的道路并不满足于城市交通的需要,甚至阻碍了城市的发展。而有的交通道路由于工程量较大,不能施工,同时又会产生对高压线、房屋等建筑拆迁困难的问题。所以在城市交通的规划研究中一定要做好交通道路的前瞻工作。
2.2 公共交通滞后
我国当前各大城市发展中,交通问题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其中公共交通滞后极为明显。这主要体现在常规公共交通发展不足、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发展滞后、小汽车发展势头过快等不协调现象。我国本来就是一个人口大国,平均土地资源紧缺问题一直都是困扰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这就需要大力的发展公共交通事业。
2.3 城市交通规划管理有待改进
与社会和谐要求相违背的另一个表现是城市交通管理滞后。具体表现在,现有城市公共交通运营调度计划的制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管理人员的经验在现有调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仅通过一些简单的服务指标和经验进行计划,不能满足实时的交通需求,从而导致市民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等待时间过长,致使资源浪费,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低下。
3 协调好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之间的关系
传统上,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由不同的市政部门分管,通常情况下先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然后再规划城市交通,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的地位从根本上就不平等。但城市的规划布局作为大规模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相互协调、相互支撑。为促使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符合城市化中“城市功能完善”的要求,必须改变以往各自为政的局面,从整体角度研究和设计城市的交通规划、公共交通系统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将土地利用规划与交通系统规划很好地结合起来。交通规划战略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在城乡、城市内部合理分布,城市与乡村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在城市规划中应积极加快引导城市中心区人口和产业向地区转移,将某些产业或是大型企业办公地点、人员生活居住地点转移至城市边缘地带,构建一个独立完善的生活区,减少城市中心区人口数量,带动城市周边地区的经济、交通等的发展。在将城市中心的一些功能区向外搬迁的同时,将城市中心的交通网络向地区延伸拓展,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形成多层次、全功能的多级结构网络,优化资源配置,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高效、便捷、一体化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实现边缘地区与城市交通合理衔接,使城市与乡村资源互补,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另外,干线公路规划应该统筹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使其与城镇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公路城镇化,保障公路网总体运行效率,同时要充分考虑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产业布局,保证城镇干线公路对城镇、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实现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战略。
4 城市化背景下改善城市交通的建议
4.1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引导私人交通转向公共交通
世界大多数城市的经验表明,缺乏有效的公共交通体系,将影响城市经济的竞争力。国外大多数城市中,公共交通是交通运输体系中最主要的成分,通常占城市出行比例的40%~60%,而我国这一比例不足10%。
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应从多方面入手。首先,不断提高公共交通运输的机动性与通达性,整合现有道路系统、地铁系统及城市轨道系统,发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缓解地面交通压力。其次,设置专用通道,扩大信号优先范围。要充分保证公共交通优先权的实施,加强对公共交通优先车道的监管。同时提高公共交通设施装备水平,科学合理设置调度中心,结合客流分布统计,调整公共交通结构。统计城市内部现有的各种公共交通转乘点和设置密度,在未来公共交通设置中应充分考虑与现有交通设置衔接。最后,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宣传“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加强对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的交通需求的满足,减少低收入阶层的交通负担,积极引导私人交通转向公共交通。
4.3 应用智能交通系统,提高交通系统运行效率
积极推动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建立,大力建设信息化平台,尽快实现公共交通信息的及时化、准确化。在城市中积极推动建立智能运营调度系统,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对路线在途公交车辆定位,并与电子收费系统相结合,统计分析各个站点客流分布情况,进行车辆发送和站点停靠等方面的优化计算,确保公共交通准时发车、车与车之间的时间间隔合理,实现效益最大的调度方案,从而避免人工制定公共交通运营调度计划的盲目性。运用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统筹城市各类交通方式,合理设置地面交通与地下交通的衔接点,方便居民出行换乘。在公共交通站台使用电子显示牌显示道路实时的交通状况,降低乘客等待的时间成本,提高整个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
5 结束语
在城市化的发展背景下,我们要重新思考城市交通规划目前存在问题,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运输需求不断增加,对运输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使城市交通运输面临日益增加的压力。为了使城市交通更好地适应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开展对城市化战略下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和谐交通;可持续发展;交通规划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哈尔滨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交通拥堵不仅给人们出行带来了不便,还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交通污染不但使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更加危害了人们的健康。城市交通问题若不能得到根本治理,必将成为制约哈尔滨城市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传统的哈尔滨城市交通规划过于注重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小汽车的大量发展,两者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交通结构失衡,城市交通问题不但没有缓解,反而变得更加严重。为了从根源上治理城市交通问题,使哈尔滨城市建设和经济步入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轨道,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在未来的城市交通规划中通过加强对交通需求管理(TDM)的应用,建立合理的城市交通方式结构,有机结合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使哈尔滨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
1当前哈尔滨市交通规划分析及和谐交通理念
1.1当前哈尔滨市交通规划的不足
目前,我国大部分主要城市都已经编制了城市交通规划,哈尔滨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工作起步较晚,与国内城市交通规划工作开展得较好的城市相比存在经验不足等客观因素,差距十分明显。在编制的具体内容上则主要有以下不足:首先是当前的哈尔滨市交通规划主要着眼于交通基础设施系统的规划,以满足快速机动化的交通需求为目标。道路越修越宽,道路等级越来越高,交口渠化越拓越大,交通信号等待时间越等越长,高架桥越建越多。这种单纯的扩大和改善表面上看是为了满通供给,以求达到供需平衡,但从客观实际上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方法往往滞后于交通需求的增加。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刺激了交通需求的增长,使哈尔滨的城市交通陷入了“汽车增长―修建道路―汽车继续增长―再建路―再恶化”的怪圈,治标不治本。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交通中心的Martinwachs教授曾说:“你永远无法建造足够的道路来赶上解决交通堵塞的需要。交通量的上升,总是超过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其次是哈尔滨市交通规划忽视了以人为本,“车本位”思想严重。当前城市交通规划的做法是“1小时交通圈”或“30分钟交通圈”等来概括城市交通发展目标,衡量的标准时小汽车出行所需的时间;在规划的观念上,认为自行车的大量使用是交通结构不合理的罪魁祸首,自行车和步行则是道路交叉口通行不畅的首要原因。从规划内容上看,哈尔滨交通调查的内容除居民出行调查外,主要是机动车出行调查、道路断面和交叉口机动车流量调查、车速调查和停车调查等;交通预测的内容和成果主要是机动车的吸发量、流量分配;哈尔滨市交通评价的主要依据是路段和交叉口的饱和度以及道路的服务水平。这种“车本位”思想鼓励了小汽车出行,同量也限制了一定条件下必需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增加了道路交通压力,加大了交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再次是当前哈尔滨市交通规划的不可持续性,缺乏对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性评价,如缺乏对人在参与交通时的可达性、舒适度、安全度、环境中的噪声、振动、大气污染等项的指标评价。另外,哈尔滨市交通规划与哈尔滨市的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影响评价缺乏深度,缺少科学的统计分析,哈尔滨市中心区土地开发强度过大,使城市中心区交通量激增,远远超出交通基础设施的设计容量。市中心区土地开发达到饱和后失去了继续扩建的空间,交通拥堵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也就不足为奇。
1.2和谐交通理念的由来及涵义
正如世界银行以其25年来参与世界各地交通建设的经验,对大气污染与人类生命安全作了系统评估后,提出了《可持续的交通》政策报告,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过去强调城市道路要满足车辆无限制增长需要的观念如今已被淘汰,未来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改善人的交通环境,而非车辆的交通问题”。[1] 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私家车的大量发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当务之急是转变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的理念,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融入到城市交通规划中,以满足人的交通需要为出发点,创造人、车、路、环境和谐发展的城市空间。
和谐交通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观念所提出的全新理念,也是一个实践目标。和谐交通是指各交通主体之间,交通主体与客体,交通子系统与社会大系统,交通与自然等诸要素之间的融洽互动与协调发展。交通主体,即全体交通参与者,交通客体则是指由各类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构成的物质支持系统。构建和谐交通,即是构建安全、便捷、高效、舒适、以人为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城市交通体系。其目标不仅仅是改善交通出行条件,更重要的是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和谐,交通与城市用地开发的和谐,交通与人的需求的和谐。安全性是城市交通的基础,是实现城市和谐交通的前提。和谐交通的安全性体现出交通设施的设计合理,建造质量优异,使用方便,能够让城市交通的每一位参与者产生愉悦的心理,积极配合城市交通管理者的工作,主动接受相关教育和引导。和谐的城市交通在保障参与者安全出行的同时,还应满足人们出行的方便、快速和舒适。和谐交通理念下的快速、高效不是指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快,而是指人或物的转移速度快。随着可供人们出行选择的交通工具的增多,可达性的提高,交通运输系统换乘次数的减少和等待时间的缩短,逐渐减少了人们出行时的厌烦心理,使人们产生积极、乐观的情绪,提高了人们的出行舒适指数和幸福指数。和谐交通理念倡导的不仅仅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物的和谐,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交通摒弃了高能耗、高污染的城市交通传统体系,提倡公交优先,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减少私人机动车出行;科学分析城市交通和城市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注重公共交通体系的发展,实现交通系统建设与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发展和土地混合利用,合理分布城市活动区域。
2国外城市交通规划启示及和谐交通的指导原则
2.1国外城市交通规划带来的启示
城市交通的主要目的是人和货物的移动,而不是车的移动。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例如美国、日本以及西欧的城市在经历了快速城镇化和快速机动化发展后都相继陷入到了交通拥堵所带来的困扰中,经过不断的反思和探索,出台了诸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系统,交通拥挤收费政策,鼓励自行车的发展,限制小汽车出行,力求各交通形式的无缝隙转乘,发展智能交通系统(ITS)等一系列措施,效果显著。在全球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的形势下,国外这些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也为哈尔滨今后的城市交通规划指明了发展方向。
2.2实现和谐交通的指导原则
一是平等性原则,保障每一个人出行的权利,保证交通资源共享;二是健康性原则,有效实施交通需求管理,合理安排交通结构,让自行车和步行成为主要出行选择,保护生态环境;三是平衡性原则,平衡好交通供需关系,交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使城市交通、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
3实现哈尔滨城市和谐交通的策略
3.1加强哈尔滨交通需求管理
哈尔滨是我国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全市土地面积5.3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086平方公里,辖8区10县(市)。对于像南岗、道里、道外、香坊等这样的老城区来说功能定位、土地利用、分区规划与生产力布局均已结束,要重新改变已经非常困难,只能从交通空间和时间上入手。东大直街秋林路段、尚志大街哈一百路段、火车站周边、省政府节点、哈医大一院周边等市经济、政治、医疗中心的车流在早晚高峰期往往过于集中,而其它区域的车流量相对较少,道路利用率低。加强哈尔滨交通需求管理的任务就是控制交通需求总量,削减不合理的交通需求,保证道路交通系统有效运行。尽量设法均匀分布、减少集中程度,发挥所有道路的运力。其主要措施有:收取拥挤费用、调整工作岗位、设置变更车道、弹性上班、压缩工作日。而对于像群力、哈西、哈南等新区应完善生活、教育、卫生、商贸等配套设施,以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增强吸引老城中心区市民迁入、定居的力度,优化各小区居住就业等用地类型配比,拉近工作单位和居住地的距离,减少出行距离和出行总量。
3.2建立合理的道路交通方式结构
目前,哈尔滨城市居民的交通方式大致包括:步行、自行车、摩托车(助力车)、公共交通工具(公共汽车、出租车)。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交通方式结构也逐渐向快速机动化转变。人们错误的观念,再加上政策上的失误,私人小汽车已越来越多地行驶在条件有限的城市道路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盛行的“家庭四大件”之一自行车如今已经几乎消失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城市交通方式结构呈现“恶化”趋势。不同出行者的交通需求存在差异,继而影响交通方式的选择。在和谐交通理念的指导下,契合哈尔滨的相关特点,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应为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其中公共交通将会在交通结构中占多数比例。作为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哈尔滨地铁一号线将于2013年投入使用,除此以外还应制定落实公交优先的政策,加快巴士快速交通系统的建设。
“公交优先”和巴士快速交通系统代表了哈尔滨大多数人的利益,特别为低收入阶层提供了享有交通出行的权利。
3.3哈尔滨交通与土地利用有机结合
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存在着辨证关系。土地的利用影响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城市交通的发展也影响着土地的开发利用。城市交通结构的调整应当有利于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结构与土地利用协调优化的基础就是各种城市客运交通方式的运输特征和城市的土地利用特征,其指导思想必然是交通方式不仅要适应城市的土地利用,还应在交通政策的引导基础上,通过交通结构的合理转变促进可持续发展。
哈尔滨市的交通结构必须在适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确立。经济比较落后,资源短缺,人均资源少等这些都是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土地是最紧缺的资源。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必须集约利用土地,根据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研究哈尔滨市交通结构与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城市形态的基础上,注重城市道路交通发展。将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有机地结合到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中,达到土地开发利用与交通结构的和谐发展。
4结语
在城市建设方兴未艾的今天,都市扩张和快速机动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已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合理的交通结构、健康的交通环境、持久的发展方向对于城市交通的重要性。和谐交通理念不仅改善了交通出行条件,使人们真正享受到交通所带来的乐趣,还为建设安全、舒适和环保的交通系统提供了理论支持,是实现哈尔滨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唐相龙. 现代城市交通规划的人本主义理念[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11):23 - 26.
[2]邵黎霞,滕旭秋,裴玉龙. 城市道路与交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李朝阳. 现代城市道路交通规划[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旅游城市空间 城市交通组织 作用机制 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022-01
随着旅游城市发展背景的不断变化,旅游公共交通方式与私人交通方式如何与城市旅游更好地配合依然是个难题。复合型旅游公共交通也因捷运交通和环保型公交汽车的高成本而使许多旅游城市渴望不可及。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城市空间与旅游城市交通组织作用机制研究正在向综合、动态的方向发展,而且实证研究成果不断增加,也越来越关注科学技术方法的应用。
1 旅游城市的复合型交通的不同阶段特征和特点
(1)旅游城市快速发展时代,城市空间如何可持续利用,交通组织如何来更好地为社会和谐发展、城市空间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服务,这是每一个旅游城市都不易破解的瓶颈。
(2)在旅游城市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旅游城市私家车交通模式在交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甚至成为主导交通模式。将加剧旅游城市十分尖锐的私家车交通模式与城市用地矛盾。
(3)国内对旅游城市空间与交通组织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多基于规模较大的旅游城市,还没有形成基于多数典型旅游城市的共同特征的规律性研究成果。
(4)国内对旅游城市空间与交通组织的作用机制研究多为局部研究,缺少、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标准化分析。
(5)旅游城市空间与交通组织发展处于向低碳节能型旅游城市发展模式和交通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
2 旅游城市空间与城市交通组织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旅游城市空间与交通组织的作用研究属于单向与双向作用机制研究并进。单向作用机制的主要方向:一是,交通组织对城市空间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方面以研究交通要素对城市空间的作用为主,如曹嵘、白光润研究了交通影响下的城市零售商业微区位变化规律;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系统对城市空间作用的实证研究也逐渐增多。如毛蒋兴、阎小培对广州市城市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和高密度开发城市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作用进行研究。二是,城市空间对交通组织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空间的部分要素对城市交通的局部影响。
旅游城市交通系统和城市空间的双向(互动)关系研究主要特点是:对个别典型城市的实证研究较成系统,定量分析研究逐步增多,研究逐步深化和细化。
国外学者对旅游城市空间与交通组织的相互影响方面的研究形成了较为深入、细化的研究领域,而且研究逐步从微观、静态向动态的、宏观的实证研究转变。如Cervero Robert通过分析交通出行与城市空间结构来探讨经济行为与大都市区形态之间的关系。Cervero Robert和 Duncan Michael对20年来旧金山海湾地区的出行方式与城市形态的变化进行分析,从中研究两者的动态作用机制与特征。
城市空间与城市交通组织的作用机制也被国外学者们发展成数学模型,并随着城市发展模式和交通模式的变化而不断演化与发展。如城市精明增长模式出现后,Cervero Robert致力于研究城市精明增长模式对交通需求的影响模型。Chang Justins则致力于在前人研究的模型基础上,将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模型复杂化。
3 旅游城市空间与交通组织的开发模式研究
研究旅游城市空间与交通组织的“一体化开发”已成为当前的研究趋势。
基于旅游城市空间与城市交通协调发展的理论,国外学者们纷纷进行“土地利用―交通”规划一体化研究。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学者们逐渐加入社会与环境效益因素,并最终把一体化研究的目标定位为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如Priyantha Wedagama D.M.、Bird Roger N和Metcalfe Andrew V.从减少社会成本、提高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研究城市的土地利用模式对采用非机动化交通方式的出行者交通伤亡率的影响;Filion Pierre和Mcspurren Kathleen致力于研究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的目标协调问题;Jonsson R.Daniel致力于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土地利用和交通的一体化系统。
国外的“土地利用―交通”一体化模型研究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发达国家关于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关系的模型层出不穷。如Vold Arild对英国某大都市区进行实证研究,将土地利用与交通一体化规划与具体地域相结合的研究,形成有区域特色的最优规划模型。
4 结语
国内研究在各个研究方向上进展不同。其中,理论成果主要集中于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的优化方面,研究的空间层次和开发方式多样化。曹国华、黄富民提出“交通引导发展”理念下的城市交通规划研究;韩增林等则以大连旅顺北路为例,在中小尺度区域交通经济带规划中探讨经典理论――“点―轴系统”理论的应用。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的模型研究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现成果多为模型介绍和借鉴。
随着旅游城市高密度开发,公共交通模式是世界公认的最理想的发展模式,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发展现状、基础与条件,建立这样的模式很可能将选择不同的模式和途径。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通过时空耦合动力系统发展机制和动态耦合动力系统发展模型来解决旅游城市空间与交通组织一体化的关键技术难题――相关要素的系统发展机制和标准量化,科学确定旅游城市发展所在的阶段与相关要素耦合动力系统发展特征。这将为旅游城市建设提供发展状态的评价依据和未来发展重大举措的科学性建议。
参考文献
[1] 卢松.旅游交通研究进展及启示[J].热带地理,2009(4).
[2] 李冬,明新国,孔凡斌,等.服务设计研究初探[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8(6).
[3] 杨艳林.户外自助游的概念性定义及发展趋势浅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24).
[4] 黄柯,祝建军,蒲素.我国旅游交通发展现状及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2007(1).
中图分类号: F572.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交通是城市经济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社会经济活动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它是城市地区的工业和商业、居民工作和日常生活等正常运转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整个城市的基本构件。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经济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化,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城市客运交通需求的急剧增长。事实上,近年来各地政府在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投入,城市交通运输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由于我国城市交通是一种包括行人、非机动车辆和机动车辆在内的混合交通,从而使交通组织、交通管理和交通控制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因而导致严重的城市交通拥挤和堵塞,道路超负荷,平均车速下降,交通事故频发,交通污染严重等。因此,在当前不断增加的客流量和迅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下,实事求是地剖析我国政治制度和文化心理的特色和优势,结合现代先进的交通控制管理技术,用于解决我国现状城市交通问题是十分重要而又极其紧迫的。
一、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与政治文化区位之整合
1 、城市建设中的交通问题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长期以来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缺乏对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视。建国初期,汽车交通发展缓慢,城市交通的矛盾不明显。6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石油工业和国民经济其它产业的发展,汽车发展速度大大加快,运输量也随之增加,铁路和水运逐渐饱和,汽车运输逐渐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交通管理因素、交通分配不合理等而导致了道路的通达性差,路网流量分配不均。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虽然政府加大了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但由于多年来欠账太多,远远比不上同期我国城市交通需求的增长速度。 使得城市发展的基本模式一般是单一中心的同心圆式的发展。城市发展建设上缺乏远见,没有清晰的、超前的规划思想,而主要是继承了中国古代城市集中式布局的传统,从而使城市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城市布局的不合理性造成工作与居住、生产与生活联系的不方便,人和车的平均出行距离越来越大,加大了交通流量,使得城市生产和生活周转减慢,越来越不经济。
针对我国城市交通的症结,政府在制定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宏观对策时,应该从我国城市人口多、客运量大的特点出发,从根本布局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在我国,城市人口密集,很少有像西欧或美国中西部那样的布局比较分散、规模比较小、密度比较低的城市。此外,我国现又实行劳动密集、广就业、低工资的政策,所以城市客运量大是普遍规律,这是我国城市交通的特点,而且还将长期存在下去。即使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镇体系仍将是我国城市化的特点。从控制大城市的发展出发,结合建立先进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引导城市用地总布局向合理状态转化而进行必要的调整,改变单一中心的布局结构,减少跨区性的交通生成量,缩短出行距离,使交通均衡分布。
2 、城市道路系统建设与政治文化区位之整合我国大多数的城市道路系统不完整,交通流过于集中在少数干道上,迂回运输现象比较普遍;城市交通结构不合理,各种交通工具没有合理地负担各自的运输任务,以及自行车交通量的不合理发展;同时,城市中缺少各种车辆的停车场,各种车辆的乱停乱放及其它堆放物占用道路和人行道的现象十分严重。加上我国城市的整体经济水平比较低,发展又极其不平衡,交通工具种类繁多,差异很大。不同性能和不同功能的交通流在同一平面上混杂在一起,互相干扰,特别是机动车受到非机动车和行人的干扰,使得机动车流量的速度降低,带来的是城市道路利用率降低,从而导致城市交通效率大大下降。在交通管理设施方面,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先进、轻实用的问题。比如在最容易导致交通冲突、产生交通阻塞和交通事故的道路交叉口,许多先进、昂贵的设备和产品都得到了应用,然而在交叉口的交通渠化、标志标线合理设置、信号相位的准确细致设计等等最为基础的方面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在我国城市道路系统建设中,最主要的应是以城市用地规划为基础,搞好城市交通规划工作,将规划、设计和综合治理相结合,来缓解交通拥挤局面。另外,要注重完善道路系统。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和建设要立足于逐步改革城市道路系统结构,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合理的、分流的道路系统。在此前提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路段和交叉路口的改造。
【关键字】城市交通系统;交通拥堵;可持续发展;公共交通规划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城市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气候恶化、污染、能源缺乏、交通拥堵等问题的产生,这些社会问题的存在,对城市建设特别是城市交通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城市交通是城市建设的生命线,也是造成城市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城市交通规划必须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着力于解决环境污染、资源优化等问题,使城市在健康的状态下持续发展。
1、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城市交通从根本上来讲,即是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城市交通的发展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等的需要以及城市环境的整体提升。因此,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应以支撑和保障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既能为社会各方面提供通畅、安全、舒适的交通服务,又能合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社会打造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系统。
2、我国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现状
2.1城市道路交通日益拥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机动化程度的提高,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已经不能满足城市交通需求。传统的城市交通规划没有很好的与城市空间布局发展以及城市土地利用相协调,城市交通量的增长没有在按照预期规划条件而发展,造成了城市资源没有达到合理利用,城市规模越大,交通拥堵越加严重。因而就更加扩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城市交通量将随之增加,以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2.2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过于集中
近年来,我国各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增加,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促进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但是由于建设项目和投资项目的过度集中,导致城市中开发建设的工地迅速增加,从而造成交通堵塞、粉尘污染等现象,严重干扰了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污染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另外,虽然工程建设不断增加,但是却存在着总体规划以及施工能力不足的问题,继而出现了赶工期、资金缺乏、质量低劣等工程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建设的持续发展。
2.3私家车辆的迅速增加
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全面开放、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品牌的轿车供应量大幅增加,价格也不断下调。而且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私家车的需求也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便导致了私家车迅速增长的现象。私家车迅速增长所产生的直接负面影响就是,城市拥堵、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2.4城市交通发展与城市土地利用不协调
城市分布形态是由土地利资源利用形态来决定的,城市的土地资源利用形态也决定了城市交通供求形式。城市的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必须符合当地的交通发展模式,过度的土地利用或者利用不合理等,都无法解决交通运输系统发展与需求问题。近年来我国许多大中城市都存在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情况不匹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道路与交通基础设施供给,无法满足城市交通日益增长的需求;公共交通发展滞后,致使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另外,还存在停车场等静态交通设施空间规划布局不完善、不合理的问题。
3、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对策
3.1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协调发展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反馈关系,一个城市采用什么样的交通系统模式、路网布局结构会影响着城市的布局结构以及土地利用的发展;同样,一个城市的空间布局结构以及土地利用形态也同样影响着城市交通模式的选择和路网的布局。一方面,不同的用地性质、用地功能及开发强度会产生不同的交通需求,促使交通部门建设交通设施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另一方面,交通设施的建设必然改变城市各地区的可达性,促进其土地价格、用地类型和开发强度发生转变。因此,只有促进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土地利用效益和交通供应效益的最大化。
因此,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应坚持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协调的发展策略,合理选择符合城市土地利用形态以及城市特点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并在此交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城市的空间发展布局。
3.2大力倡导绿色出行
自行车既方便又环保,是国际公认的绿色交通工具。目前世界上一些国家先后掀起了自动车出行的热潮。我们的交通规划也应该着眼于绿色交通,积极倡导和鼓励以自行车为代表的绿色出行方式。自行车交通规划需要根据城市的规模和发展特点,全面考虑到自行车的适用性,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安排自行车交通与公共交通的衔接。为了保障自行车出行的安全性,尽量规划专用的自行车道。另外,步行也是一种绿色的出行方式,在进行步行交通规划时,应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步行者的出行需求,尽量在城市的商业中心或繁华地段开辟出步行街区,将机动车有效的分离出去;在车流量较多的地段规划出安全的行人过街设施,并与公共交通进行有效的衔接,从而创造便利的出行环境。
4、坚持把公共交通发展作为城市交通发展的重点
4.1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缓解交通拥堵、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
公共交通运量大、占用道路资源少、污染小等众多优点决定了其作为城市交通发展的根本战略,同时也是提倡绿色交通的重要选择。城市公共交通主要有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城市轨道交通运量大、速度快、安全舒适,然而却投资巨大,常规公交则投资较少,比较适合小城市。因此应根据城市经济以及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公共交通发展方式。
4.2完善公共交通设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常规公交是我国大多数城市的主要公共交通方式,然而大部分城市常规公交建设滞后,基础设施缺乏,严重影响了其服务水平。在进行城市公交线路规划时,我们应紧密配合城市道路规划和建设,综合协调各条线路之间的关系,慎重调整已有公交线路;充分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和用地布局变化,扩大公交线网的密度和公交站点的覆盖率,消除公交“盲点”,提高常规公交运行可靠性,方便市民出行。同时,公交线路规划需和城市用地布局相协调,适当超前规划和布设公交线网,通过公共交通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同时通过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带动公共交通的发展。
5结语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理论的重要改革,是人们对社会发展模式的一种深刻反思。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基于自然资源的、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的发展理论。在对城市交通系统进行规划时,一定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科学统筹、合理规划,以保障交通系统健康、稳定的发展,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作坚强的支撑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适仁, 严新平. 中国交通研究与探索( 上册)[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关键词:城市交通 拥堵 社会经济 影响
一、贵阳市城市交通拥堵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拥堵现状
贵阳市土地总面803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40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28平方公里,第五次人口普查后可知全市常住人口为4324561人,同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71844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606112人,增长16.3%,年平均递增1.52%截至2010年底,全市机动车数量达到61.6万辆,较2000年增长了7.7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3%。其中,私人小汽车33万辆,占机动车总量的53.6%。我市老城核心区现有的路网资源已无法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目前,老城核心区面积约9平方公里的路网机动车容量约10万辆,老城区出行需求则高达30万辆,远超过核心区路网容量。全市道路主次干道长度为668.6公里,中心区道路长度为472公里,其中主干道长64公里、次干道长173公里,支路长235公里。道路面积率为14.63%,人均道路占有面积为5.03平方米。截至2010年底,南明、云岩两城区小客车保有量为15.3万辆,并且每天的小客车保有量增长超过300辆,这明显已经远远超过贵阳市核心区路网容量。
(二)原因分析
1、GDP上涨,机动车保有量增加
2012年四个季度,贵阳市共实现生产总值1802.85亿元,同比增长22%。人均GDP约6000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581美元、1410美元,同比增长16%、18%。由此可见,贵阳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区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毫无疑问使贵阳市的交通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使得人均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导致贵阳市交通严重不堪重负。
2、贵阳市道路规划不合理
城区道路规划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路建设,因为贵阳市的东西走向的重要公路有六条,而南北走向的重要公路只有四条,所以造成南北走向的公路堵塞较为严重,其中最严重的是在一些公路交叉的十字路口,比如处于市中心的紫林庵和喷水池。二是红绿灯设置不合理,“红灯太长、绿灯太短”这几乎是所有贵阳市民所抱怨的。部分红绿灯时间设置的不合理不仅造成了车辆在某些路段的严重滞留而且还迫使大量行人乱穿马路,进一步到导致了城市交通的混乱。三是环岛阻碍,在贵阳市城区修建了很多的“环岛”,当车辆行使到该路段时必须按照要求绕过环岛才能继续通行,这无形中就将大量的车辆聚集于此,造成堵塞。
3、行人或驾驶员缺乏交通规则意识
行人缺乏规则意识就会横穿马路,破坏正常的行车秩序甚至导致严重的交通事故;驾驶员缺乏意识通常表现为不遵守交通规则:占道行驶、随意停车、闯红灯等,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就要进行交通管制,交通堵塞就顺理成章的发生,若事故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就会使得整个交通系统瘫痪。
4、有限的城市规模
由于贵州省属于喀斯特地貌,贵阳市的道路也都大多受到山地和高地的限制,使得本来面积就不大的城市在道路面积方面更加受限。道路行驶面积有限可是机动车数量却在每天递增,导致交通容载量早就超出了临界值,城区交通不堪重负。
5、停车场设施规划不健全
停车难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区交通发展和交通组织的主要问题之一,它严重阻碍了城市交通的运行。第一,占用道路停车的比例较高,停放的车辆大量占用了慢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第二,全市有限的停车位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特别是商业区的停车位被各行业的企业所私有;第三,泊车位分布不均衡,规划布局不科学,缺少停车诱导系统,因信息的不透明而导致忙闲不均,在路上瞎晃,给交通带来压力。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贵阳市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造成人均GDP的增长,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日渐增加使得机动车保有量的大幅上升(见图一);另一方面,经济的高速发展造成各行各业生产规模的扩张,这无形中就产生了很多的就业机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一需求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求职者,这无疑导致了贵阳市人口的增加,人口的增加也就意味着出行量的增加(见图二)。以上这两个不同方向的反馈都导致了贵阳市城市交通的拥堵,加之受地形影响,现状市区路网总量不足,结构不完善,使得城市内部交通压力巨大。而这种压力的剧增也会不约而同的作用于本市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
二、城市交通拥堵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
(一)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载体。而一个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离不开相应基础设施的支持,城市基础设施能力是城市经济发展最为基础的物质保障,而城市交通便是其中之一。1819年巴黎市街上首先出现了为城市公众租乘服务的公共马车,从此产生了城市公共交通,开创了城市交通的新纪元。在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初期,交通运输通常被视为一个从属行业,它的存在是为了满足其他行业的发展和需要的,在那个时期,交通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往往被人所忽视。这一现象就发生在西方国家以火车为标志的19世纪80年代――20世纪30年代。但是,如果当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交通状况严重落后于它经济发展的需要,就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的作用,该地区经济就犹如带上了“紧箍咒”。而当社会经济发展到更高的阶段的时候,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供求的变化就会对城市交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的要求必然会使得城市交通突破原有的运行方式和流量,从而推动城市交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首先,交通作为重要的基础性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要想富,先修路,不管是任何领域范围内的经济发展都始于交通建设与发展。只有交通发展了、发达了,经济才能真正地得到发展;其次,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和最重要的流动载体,是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实现有机联系和沟通的基础和纽带,交通运输业不仅自身创造着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在促进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第三,良好的城市交通系统,直接拉近了各城市间的距离,有利于统一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培育和完善,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第四,当前不论是从国际上来看,还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城市交通状况进行比较,很容易看出,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或城市,其交通设施也相对发达、便利和快捷,这也从实践证明了城市交通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城市经济发展的轨迹和上述关系的分析,不难看出,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之间不是单纯的从属关系,当然也不是完全的相互独立。二者的发展有直接的内在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城市交通是城市经济活动有序进行、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所以我们既要合理的规划城市交通来发展经济事业,更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的关注城市交通的发展和升级。
(二)城市交通拥堵对经济的直接影响
1、车辆制造业
交通拥堵对于车辆制造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由于经济的发展,是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人对于机动车的需求都会大幅增加,但由于道路有限,城市管理者在这种现状下必须采取强制措施来限制机动车的数量,比如通过限号和摇号,这两种方法目前在贵阳市同时施行。周一至周五采取针对不同尾号的限号;在新车入户之前必须申请网上摇号,摇号成功后才能上牌。这一系列的限制措施无疑动摇了许多人的购车想法,买车了人少了,自然会对车辆制造业带来灾难,使得他们的盈利能力下降,造成该产业的失业人口增多。
2、交通建设企业
交通拥堵对于交通建设企业的影响体现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一个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增加交通的供给,即增加城市交通的容量。这对于交通建设部门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因为道路的新建、扩宽、修复和轨道交通的新建会使交通设施建设企业新增大量的项目,并且这些项目通常具备建设投资资金高、建设周期长的特点。有利于提高交通设施建设企业的营业收入,从而提高其盈利水平。同时,这些项目的实施也有利于增加该地区的GDP值。而这个影响通常是一个负反馈(见图三):
3、物流行业
交通拥堵对于物流行业的影响体现在:城市交通是物流运输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门对门”服务的重要一站,而其中交通费用是决定物流行业成本大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若发生城市交通拥堵就会造成物流企业所承运的货物的在途时间的增加以及企业货物所进行库存时间的增加,而这些时间的增加会转化为运输费用和存货成本,费用和成本的增加必然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另外城市交通拥堵还会导致企业成本结构的变动,因为由于交通拥堵的发生会产生额外的劳动力成本、加班费、工资以及其他的管理费用。这最终也将会影响企业整体资金的运用和布局,造成企业资金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利用。
4、客运(旅游业)行业
交通拥堵对于客运行业的影响体现在:城市交通拥堵将会导致大量的企业车辆滞留在城市道路上,从而使得企业实际可以调配并且使用的车辆减少,进而影响该企业的发车频率和发车次数,而企业发车班次的减少必然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营收入,导致企业的收益下降。同时,滞留在道路上的车辆额外消耗的时间和资源又造成了单次车辆运营成本的上涨。收益下降、成本上升,在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是企业利润降低,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例外旅游业也是如此,旅行时间的节约就意味着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马克思认为:一切经济都是时间经济,一切节约都是时间的节约。所以无论对于客运还是旅游业来说缩短城市居民的出行时间,无疑是经济效率高的一种体现。
5、人才的引进
交通拥堵对于该地区人才引进的影响体现在:城市交通拥堵会造成该地区生产的低效率,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人是社会的主体,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关键,社会的发展在某些程度上需要引进大量的人才作为支撑,而交通的拥堵会造成人们出行成本的增加,换句话说就是机会成本的增加,所以这就使该城市的吸引力下降,城市人口迁入率减少,同时迁出率增加,形成城市人口的负增长,降低城市活性。这不仅会导致给地区的企业很难引入人才还会导致高端人才的流出,使得贵阳市的知识竞争力下降。
6、投资环境
交通拥堵对于该地区投资环境的影响体现在:城市交通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前导因素。由于城市交通直接影响到生产成本和交易的效率,所以是每一个有意向到贵阳市进行投资的投资者的重要考察因素。众所周知,近几年贵阳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外来投资的推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大多数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方向的时候大多倾向那些交通网络发达、具有区域辐射能力的大中型城市以及一些有一定运输条件的资源型城市。这一事实,强有力的说明了一个地区城市交通的发达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经济发展空间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