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4 17:32:03
导语:在现行的教育方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经费不足,资源缺乏是农牧区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最大障碍
虽然很多农牧区学校根据教育发展需求和素质教育实施方针,在现有的经济条件和资源下,不同程度上建立学校德育室,开设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加强德育教育管理力度。但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壮大的当今社会,开设思想道德课,建设学校德育室是远远满足不了现在学生的实际德育需求。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安排,部署教育工作时,要认真考虑农牧区学校的德育工作的资费和资源保障问题,在现有的条件下加大德育教育的经费投入。积极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式,努力打造学校德育教育基地,互联网上建立德育资源库。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体系,充分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把学校内部德育资源拓展到学校、社会、家庭的大资源。从而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开展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观念落伍是农牧区学校德育教育发展的最大隐患
由于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缺乏与时俱进的理念,在实施素质教育今天,还没有从单一的育人评价模式转化为复合型、多元化、实际性、科学的育人评价体系。育人工作之所以步履艰苦,根本的原因不在于学校没有落实好素质教育及教育方针政策、不注重学生的德育工作。而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制度往往注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从而学校的各项工作指标和教师的评价制度也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样家庭、社会对学校的教育成就主要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学校输送重点学校的学生名额。农牧区很多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理解不如城市家长。他们很少关心学生在学校里的道德思想和学习情况、身心等,这样农村学校难以得到家长的支持。总靠教师也只好抓学生的学业成绩,忽略道德素质的培养。这样从上级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制度到社会,家长对学校的看法都处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育人为本的思想。而育人是隐形又艰巨的任务,不会短期内出现明显的成绩,使教育观念形成恶性,德育教育得不到成效。育人工作就成了文件和口头上的事儿,得不到真正的重视。
三、规范化管理是德育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小学;美术;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136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8.116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各种条件的制约,有些美术教师常常把美术课上成工具学科。即使上了美术课,在课堂上一般都是教师随便指导学生动手画一画,然后随便打个等级评价一下,这样的教学根本谈不上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更不可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为了能真正地让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接受美感教育,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作为美术教师就必须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先能让学生喜欢上美术课。
一、从思想上重视美术课堂教学
在新课改背景下,能否真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能否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教学提出高层次的要求。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为了能更好实施新课标,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审美教育,每一位美术教师都要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积极抓好美术教学工作。所以,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美术教学和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科目同样看待,而不能想上就上,或者被其他学科代上。与此同时教师更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用自身的素质去影响、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心里敬佩自己的才能,愿意上美术课。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美术课堂是培养学生创作和欣赏的主要阵地。在教学中教师的方法一定要灵活,这样才会活跃教学气氛,学生才愿意和教师一起动手设计、绘画、制作、欣赏。在美术课上教师要调动好学生的眼、手、脑,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新课标强调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而观察则是获取信息,培养这两种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美术课堂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欣赏、鉴别,还可养帮助学生分清要绘画内容的结构,更有利他们发挥好绘画的主动性,所以,教师在课内外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引导学生动口表达
学生通过观察后,无疑都会产生许多想法。这时教师就可以让他们谈谈自己观察到的画面样子、物体的形状、颜色等内容以丰富对事物和情感的认识。特别是对一些要求鉴赏的内容更应引导学生乐于去表达。
(三)引导学生巧于动手
从现行的教材可以看出,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也并不单纯是让学生绘画,还有手工制作、雕塑等。在课堂上学生眼、手、脑并用则更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基本技能。
(四)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一般只是注重自己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而却忽视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而学生通过交流之后,再进行相互评价可以相互借鉴学习,促进他们共同提高,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要加强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之间的联系
学科教学是相通的,在其他的学科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会忽视美术教学,这样就使学生失去了许多接受训练的机会。
例如,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写话练习时,学生遇到不会写的生字,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用绘画图案来代替,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让他们给自己喜欢的课文章节配上插图,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也就会在不知不觉爱上了美术,自然也就喜欢上美术课了。
四、在课外可以多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美术技能比赛
[关键词]高职院校 ISO质量管理体系 核心 创新方法
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正以超常的速度发展。在此情况下,怎样保证和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是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需要冷静思考的一个严肃课题。从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全球企业界范围内的成功经验出发,将该体系移植到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领域,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高职院校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首字母的缩写形式。该组织于1987年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以来,该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同和采用,全球已有80多个国家将其等同为国家标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所规定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同样也适用于高职院校的管理与服务。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测量、分析与改进要求,不但为高职院校管理与服务工作了解差距、找到原因、实现与时俱进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更能使其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并最终实现学生利益与所有利益相关方满意的目标。
高职院校应用质量管理体系,应注意满足以下要求:
一是知己知彼。首先,高职院校的领导和决策层应组织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学习。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其内容和实质,结合自身教育质量管理的现状和特点,对按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建立自己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作出抉择。其次,应该看到,高职院校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各个院校的自身定位、办学规模、办学条件、专业特色、培养模式、师资力量和校园文化等各不相同,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建立各自的质量管理体系时,必须考虑各自的特点,做到“知己知彼”。
二是突出重点。第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参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建立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时,第一位的工作应是以《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为准绳,以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任务为依据,以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为指导,以“顾客”――学生和用人单位为关注焦点,识别“顾客”的需求和期望,确定各自具体的质量方针和目标。质量方针和目标是高校教育质量管理的纲,纲举则目张。第二,持续改进。我国现行的教育评估,是强制性的政府行为,评估标准是预先确定的、统一的,面对千差万别的高职院校,难以做到具体对待,影响评估的科学性,也不利于高职院校多样化发展办出特色。同时,评估主体单一,不能充分调动社会和高校的积极性。而按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对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时,强调的则是:高职院校各自具体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内审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管理评审和持续改进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适宜性和有效性。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后,既不是要求它尽善尽美,也不是要求它的教育质量始终保持一个固定不变的标准,而是要求它始终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在原有的教育质量基础上,持续不断的改进,持续不断的追求“更好”,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审核的主体可以是高职院校(第一方的内部审核),可以是政府、社会或顾客(第二方审核),也可以是认证中心(第三方审核)。而且这样做,不是强制性的政府行为,而是高职院校的自觉行为。这样的理念和方法,应该会受到确实想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职院校的欢迎。
三是搞好过程和系统识别。按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教育过程应视为使用教育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或一组活动”。教育过程是由许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子过程所组成。按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建立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必须系统地识别并管理所应用的过程。完成这一项工作,应由既懂高职教育规律、具有高职教育管理经验,又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具有咨询、评审能力的人员完成,或由这两方面的人员组成的班子去完成。
四是编制好质量手册。高职院校的最高管理者任命管理者代表,由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和协调相关人员,按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编制质量手册。该手册应包括:第一,质量管理体系的覆盖范围,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规定的要求若有删减,应说明理由。第二,为质量管理体系编制的形成文件的程序或对其引用。第三,高职院校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表述。第四,编制的质量手册,应由最高管理者批准颁发,作为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的法规,全体人员必须遵照执行。应该说明,企业界在按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一般都聘请专业咨询机构的专家参与,这种做法也值得高职院校借鉴。
二、高职院校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
高职院校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是结合实际创新。之所以如此,其原因如下:一是高职院校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工商企业有差别。企业的生产或一般服务行业的服务与高职院校的“生产”或提供的“服务”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差异性。企业生产的主要是物质产品,而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企业生产的产品一般属私人产品,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往往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标;而高职院校相对是非营利性组织,其生产的“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是由公共选择机制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的。因此,高职院校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尤其是涉及到教学、科研水平等学术评价问题时,不能照搬企业的质量标准和管理模式。
二是我国高职教育制度和西方高等教育制度有差别。同样的理论和成功的经验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时,要结合中国国情的实际。我国高职教育制度与西方高等教育制度既有相似性,又有特殊性。在培养目标上,我国高职教育有自身的特殊要求,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把它纳入到整个教育管理的体系之中。因此,在引入西方管理思想和方法时切忌生搬硬套。
三是现行管理体系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之间有差别。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可选择性标准,非强制性标准。不管是否采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任何组织运行都存在一个现行的质量管理体系,但这种质量管理体系不一定是按照先进、科学、合理的程序或要求建立的,因而不一定能起到持久稳定地确保产品质量和使顾客满意的作用,尽管在业绩改进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但仍不足以实现持续的质量改进。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旨在建立科学的国际公认的质量管理体系,按照标准的要求,对现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有针对性地改进、更新和完善,不是要把现行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推倒重来,而是使之逐步符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四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与教育部门的评估有差别。评估是行政主管部门的鉴定,具有权威性,属于第一二方评价或认证,不能用于国际互认。认证是中介组织的评定,即第三方认证,具有较强的公正性,特别是 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是典型的第三方认证,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是国际通行的做法。评估是强制性的,认证是自愿的。由于评估是强制性的,因而很容易使评估的学校产生防范心理,不但缺少参评的主动意识,反而会产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弄虚作假的现象,往往使评估工作受到形式主义的影响。评估的对象是结果,认证的对象是过程。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评估组织仍以官方为主,这就决定了在评价中比较重视总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一般来说,总结性评价的作用是滞后的,周期较长,并且由于总结性评价是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决定,带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我国高职教育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保证其有效运行,需要全国性第三方认证协调组织或机构。
五是各不同院校的实际情况有差别。ISO9000系列标准的引言中明确指出:“标准是通用的,不是专门为某一工业行业或经济部门而制定的。”其中,教育列在第37类。教育的本体功能是育人,是为人的发展提供服务的。这种服务功能体系表明,只控制教育教学服务的结果是不够的,还应增强对教育教学服务过程所形成的系统进行有效管理。国际上,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已被应用到各种教育培训机构。据不完全统计,全球通过ISO9000认证的学校和教育机构数量已超过500家,包括哈佛、剑桥、牛津这样的名牌大学。我国教育管理ISO9000认证工作已经起步,无锡南洋国际学校是首家获得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的小学校。继青岛远洋船员学院成为国内第一所通过质量体系认证的高校后,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运学院等也相继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实践证明,通过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使学校管理更趋规范,为培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关键是要从各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搞“一刀切”、“齐步走”。
三、高职院校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方法
目前,从我国现有的人才成分看,传统产业人才过剩,高新技术领域人才缺乏;熟悉计划经济的继承型人才饱和,熟悉市场经济的创新型人才不多;专一型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共性化人才多,个性化人才少。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高职院校必须在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同时,面向市场,加快改革,不断创新,培养知识型、热能型、复合型高职人才。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能熟练掌握成熟技术和服务规范,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高层次技术型人才。这种人才应具有的绝不是平常意义上的动手能力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而是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一是进行观念创新。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实现从以教学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培养他们标新立异的勇气,敢于质疑的品质。特别是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提供思想驰骋的天地。对一种科学理论、一次实验、一项技术,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有求同思维,掌握教师所教的方法,更要鼓励学生具有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敢于质疑前人的结论,批判地吸收科技成果,并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二是进行管理制度创新。包括建立学生产学研基地,资助学生在基地创业;对一些持有发明专利的学生,学校可保留其学籍,允许他们自己创业等。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采用科学的内容与促进的方法,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是进行办学机制创新。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建立密切、稳定的关系。作为直接为生产经营一线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置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与企业在技术支持、学生实习、学生就业等方面建立起稳定、密切的关系,让学生接触目前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使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更加贴近实际需要,进而形成产、学、研一体,企业同学校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携手前进的良好格局。
四是进行文件体系创新。新编写的ISO文件体系,应分为三层:最上层是质量手册,它是高职院校的原则性、纲领性和法规性的文件,包括学院的组织结构及质量职责、质量方针和目标。第二层是程序文件,它是对质量体系的各项活动做出明确、详细规定的基础性文件,它涉及到学院各职能部门活动。第三层是作业文件,它是第二层程序实施中所应用和产生的详细的工作文件,这一层文件比程序文件更为详细地阐述某一项工作(岗位)所包含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标准GB/T19000―2000[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2]赵中建.学校管理体系与ISO9000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邹文旭.教育培训行业实施2000版ISO9001标准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4]国家教育部.学校教育管理实施ISO9000族标准的研究与实践[M].广州: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洪生伟.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体系[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4.
【关键词】师德规范;中美;比较
一、我国师德规范文本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为2008年9月由教育部颁布实施,新颁布的《规范》基本内容继承了我国的优秀师德传统,并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新的《规范》共6条,可将其分为基本原则、如何对待学生、社会角色要求和自我要求四个方面。基本原则是指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包括第一条“爱国守法”和第二条“爱岗敬业”。教育工作的本质在于培养国家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做到“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同时,“爱岗敬业”是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如何对待学生是指在教育工作中对待学生的行为规范,具体包括第三条“关爱学生”和第四条“教书育人”。在这部分中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定位:要求教师“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对教师的行为进行了规范:“关爱全体学生,不得体罚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并进一步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因材施教,不得以分数评价学生”。社会角色要求是教师社会角色的内在要求,指第5条“为人师表”。在中国教师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究其原因,不仅在于教师传授给了学生专业知识,更是在无形中透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的品行及价值观,教师应正确处理与各种社会角色的关系,并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自我要求是指教师对自己的要求,指第六条“终生学习”。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教育工作者应当传授给学生的是先进的科学知识。教育工作的这一内在要求,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自身应该坚持终生学习的理念。
二、美国师德规范文本
美国现代教育体制形成较早,现行的《教育专业伦理规范》(以下简称《伦理规范》)是由美国教育协会于1975年通过并实施至今的,主要分为“序言”、“原则一:对学生的义务”和“原则二:对专业的义务”三个部分。序言部分只对《伦理规范》的总体说明,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进行了阐明;对本《伦理规范》的意义进行了说明。原则一规定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待学生的基本义务,即“力争帮助每个学生实现其潜能,使之成为有价值而又有效率的社会成员”。具体规定了教师不得逾越的行为:不得阻碍学生独立行动,不得阻止学生接触不同观点,不得阻止学生接触进步教材,不得使学生处于危险之中等。原则二规定了教师的专业义务:“教育工作者必须竭尽全力提高专业标准,促进鼓励运用专业判断力的风气,争取条件以吸引值得信赖者步入教育生涯,并且帮助阻止不合格者从事教育专业”。这一部分强调公众赋予教育工作者信赖和责任,因此规定了教育工作者专业义务方面的8方面的职业道德要求。总的来说,《伦理规范》在对待学生方面更注重学生的独立精神的培养,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偏向于服务和引导,对教师的行为要求和专业要求详细列出了规范。
三、中美师德规范对比
基本原则:中国的《规范》从国家整体意识出发,将“爱国守法”和“爱岗敬业”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美国的《伦理规范》认为“相信每个人的尊严,认为追求真理、力争卓越和培养民主信念,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何如对待学生:中国的教师角色定位上偏向于教育和传授,要求教师因材施教,严慈相济;美国的教师角色定位偏向于服务和引导,具体规范了教师不得阻碍学生自发获取知识的行为,对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公平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要求。对教师自身的要求:中国的《规范》对教师的社会定位和专业要求两方面提出了要求,前者要求教师正确处理好社会关系,并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榜样,后者要求教师“终生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美国的《伦理规范》仅对教师的专业要求提出了规定,而且详细规定了教师专业义务方面不可有的具体行为。从中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来看,中国师德建设注重总体概括和总体要求,而美国则更注重具体行为规范。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中美师德规范各具特色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差异,而且存在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应正视差异的存在并从这些深层次的影响因素着手,改变我国师德规范、师德建设的现状。在学习借鉴美国规范建设内容与方法的同时,应理性思考其原因和前提,切忌生搬硬套,只有实事求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才能真正探寻到适合促进我国师德规范建设水平的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S].2008.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和《九年义务教育湖北省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为依据和准绳,以教育的“三个面向”为指针,以我校的教育教学现状为根本出发点,全面细致的将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社会的焦点问题,国内外大事融入思品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在教师中渗透改革、创新的思想,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的结构,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形成一定的道德行为习惯,规范他们的一言一行。
二、基本情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村级完全小学,地处郧丹公路的一侧,交通方便,掌握信息速度快。领导管理有方,上档次学校发展比较迅速,现已是湖北省村级示范学校的定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等。随着学校的不断进步,来我校参观、交流、学习的领导及有关的社会人员越来越多,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校教师队伍的发展,特别是思品教师,担负的是学生人生道路的指路灯,引路人。我校正有一批教学过硬,思想端正,工作扎实,方法灵活,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我校共有学生五百多人,这些学生来自于居峪、前湾、槐树、肖沟、钟家河、雷家等。在家中受到父母的宠爱,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没有一定的理想和目标,态度不端正,没有上进心和进去心。我校现有思品教师10名,教学班10个,相信经过这学期的共同努力,一定会为我校撑起另一片天空。
三、任务及目标
1、端正思想,加强认识,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新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的质量。
2、各位教师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现行的教材为依据,完成各年级的教学任务及教学内容。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由教材中的事例、道理来规范学生。
4、联系周围,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5、配合学校教导处及其他教研工作,搞好本教研组的工作。
6、加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及能力的提高培训。
四、方法措施
1、加强常规教学的管理,实现常规教学规范化。
2、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兴趣,通过各种形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统一。
4、不定时的对学生进行各种不良习气的调查。
一 中小学义务的来源
依据一般法理,普通法律主体的义务有两个来源:法律和道德,但某些主体例如行政主体则遵循“法律无规定即为禁止的”原则行使权力,相应地其义务也以法律规定为主要来源,学校义务的来源和其法律地位密切相关,在法国,学校是作为公立公益机构存在的;在日本,学校的公务性也有明确规定,《日本教育基本法》第6条规定“法律所承认的学校是具有公共性质,因此除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外,只有法律所规定的法人才能开办学校。”教育活动的公务性已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中明确指出:“教育是有关一般公共利益的带根本性的事业,国家应把兴办教育视为一种责任”。在我国,中小学依其活动的主要内容而言,是国家实施教育职责的专门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国家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并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我国法律、法规对教育的公务性也有相应规定: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的若干原则意见》中指出:“实施义务教育,主要是政府行为;我国普及义务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主要依靠公办中小学校”。中小学依相关教育法律、法规行使权利应视为是行政主体的活动,学校作为行政主体与其他分担政府统治职责的行政主体相比,更多的体现为公益性,其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是一种公务行为,但这种行为不是单纯的命令与服从,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其目的是增进公益和提供服务的活动,也即是非权力性公务,这在我国法律规定中也有体现:其他行政主体,法律规定其行使的是“职权”;而教育法中则规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享有“权利”。中小学义务以法律规定为主要来源。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法律体系,以《宪法》为根本,《教育法》为核心包括《教师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相关教育法规。其中对中小学义务也有明确规定,这即有利于学校适当履行其义务,更益于受教育者权益的保护。
二、中小学义务的内容
义务作为法律关系内容的构成部分,在不同的法律关系中其范围也是大相径庭的,学生与中小学之间的法律关系是确定学校义务的基础,学校是行政主体,也是行政相对人和民事主体,但在实践中往往是把学校的多重身份一元化为民事主体,而忽视了真正体现学校性质的行政主体的资格;法律关系的形成离不开相应的法律调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基于宪法有关教育的规定及相应教育法的调整形成的教育法律关系,
作为一名长年在农村小学任教的体育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农村小学体育课教学
的现状较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农村小学体育课教学只是做做准备活动、
做做游戏、打打篮球,完了就让学生在操场进行自由活动。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
,很多人对偏远农村小学的体、音、美 三科教学戏称为“唱音乐”“玩体育”“
画美术”。现行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
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可实际状况是:大部分家长只重视孩子
的文化课成绩,很少有人关心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发展。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针对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设计
了若干个教学案例,目的是让学生爱上体育课,同时在玩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
力。
二、体育教学案例在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效能分析
1.从思想上以动机教育促学生创新教育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标不同,往往影响着体育锻炼的效果。目标明确的学生会
在种种体育活动中坚韧不拔,其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和过程更具有创造性,能进
行扩散思维练习。学生参与过程—发现问题—小组合作探讨—分析并处理过程—
汇报结果的方法,能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扩散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都勇于创新、乐于创新。
2.从内容上创设情境进行创新教育
案例:立定跳远教学
教学“立定跳远”时,可通过小青蛙找妈妈的线索来教学:
(1)一开始就引导学生装扮成一只可爱的小青蛙,在找妈妈的途中遇到小动物,
指导学生模仿小动物做准备活动。
(2)遇到小河,要踏石过河(专项准备),要过比较宽的河,进行立定跳远的训
练,看谁的本领学得快。
(3)小青蛙学到了本领,勇敢地过了河,在稻田里消灭害虫。于是,他们拿起武
器(小沙包)去消灭害虫(投准)。
小青蛙终于找到了妈妈,与妈妈一起载歌载舞(放松活动)。
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符合小学生好奇、善于模仿的特点,并巧妙地利用游戏代替
枯燥的动作技能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整个教学活动充满趣味性。
三、激发每个学生的创新欲望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视为创造的个体,要从小激励学生有创新的欲
望。
案例:玩呼啦圈
一般在玩呼啦圈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在腰间转动,而我却利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启
发学生开动脑筋,进行各种思维活动。 (1)扩散思维:圈可围着手、颈、上臂
、膝旋转,也可单腿进行等。
(2)求异思维:呼啦圈摆在地上一个个相连,可进行单腿跳练习或单跳双落练习
;一组学生手持圈竖成一排,另一组“钻山洞”练习等。
经过以上的创新练习,学生变得兴致勃勃,提高了创新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
创新欲望。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授动作技能的要领,注重增进学生的体育知识的道
德的修养,更要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学习和锻炼的主人。
案例:学习弯道跑的技术
在弯道跑技术讲解中,教师先不讲课示范,而是让学生先进行练习,在练习中体
会弯道跑技术。在跑动中提醒学生注意直道和弯道上身体姿势的变化,在弯道上
左脚和右脚着地部位,两个手的摆臂幅度大小,最后让学生自己根据自身的体验
得出弯道跑的技术要领,教师适时进行表扬鼓励,认可学生的能力。学生自己归
纳,自主学习,又得到教师的认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弯道跑技术的学习。学生
学得轻松,教师教得也轻松,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五、准备活动与整理运动的创新
准备活动的热身操节奏要稍快,整理运动的动作要柔和缓慢。教师可以让学生课
后分组进行编操,一组准备一套热身操,在音乐的伴奏下练习,以充分活动身心
。
案例:放松“照镜子”
游戏两人一组,一人模仿另一人的动作,要求像“一个人”在照镜子一样。
通过游戏,学生放松了身心,得到了美的享受;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满足了
他们的表现需求。
六、自制教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通过自制教具,不仅弥补了器材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创造能力及表现欲望,使学生以更大的兴趣投入到体育学习和锻炼中。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接受学校教育最关键的阶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
要把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认真处理好能力、智力、知识、技术、技能与增强体质的关系,要像落实“双
基”任务一样,在每节课中抓好培养能力与发展智力的工作。努力培养学生的兴
趣,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乐学乐用。体育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应拓阔视野,
采用多种教法和手段,加强教学研究,学习新理论、了解新信息、树立新观念、
掌握新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练习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因此,在体
育教学中,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案时,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角度
考虑,积极挖掘教材中和生活中的可创造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向学生
提供富有创造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思考、明
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平时,我们一提到素质教育就觉得很神秘,好像觉得它与现行的应试教育水火不容。实际上,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和现行的应试教育并不矛盾。事实上,任何一种教育都不能离开考试的检查和测试,应该说没有考试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当然也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
素质教育同样要求学生的考试成绩,只是它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发展。谁也不会认为考试的零分就是素质高的表现。只是,素质教育除了对学生成绩有要求,更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而不是培养“考试得高分,其余啥不行”的高分低能学生。实际上,随着考试内容及考试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高分低能现象也在逐渐减少。因此,从某种意义讲,我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大方向是一致的。
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关系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兴趣、动机、理想、气质、性格、品德、情操、情感和意志,等等。它在人的行为或心理的活动中起着动力性和方向性作用。中学时期,正是学生的智力因素迅速发展,非智力因素逐渐形成、发展和趋于稳定的关键时期。
对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般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而非智力因素则任其自然发展,认为后者是学校和教师所管不了的,是社会和家长的事情。另一种则认为重视非智力因素也要像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样,使之与智力因素得到同步发展。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的心理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任何一方出现“病症”,都会抑制另一方的健康发展。既然如此,那么非智力因素应如何培养呢?事实上它与智力因素一样,同样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如良好道德情操的培养和形成也有一个知、情、意、行的谐调统一发展过程。由此可见,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存在一个开发和引导、稳定和巩固、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不仅如此,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反复性。此外,也受到智力因素的制约。由此可见,只有让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同步发展,其心理才能真正健康发展。
三、化学教学如何贯彻素质教育
1.指导学生学会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如在某同学的家里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他的妈妈在清理卫生时将洁厕剂和84消毒液同时倒入马桶内,以为既清洁又消毒,没想到却发出刺鼻的气味。这位学生将这一问题带到学校,老师让学生七嘴八舌找出原因,再把结论带回家,家长增长了科学知识,学生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真切地体会到了化学在提高全体公民科学素养中所起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了解社会中的化学知识,缩短与社会发展的距离,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当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学生学习的范围不断扩大至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学习成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因此,学生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掌握某些知识上,而应着力于培养能力,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2.重视实验教学
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是判断素质教育实施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因此,我们不应该因为升学考试中对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无法测试而忽视实验教学。在教学中我们深有体会: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技素质。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中的时间和空间的运筹能力;通过计算和称量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量”的概念;通过“打开试剂瓶盖要倒放”的动作技能训练可以让学生养成“揭开茶杯或电饭煲锅盖等要倒放”――以防止污染的习惯;至于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就更不必赘述了。
3.引导学生学会用化学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关键词:教育教学 改革 发展
进入新时期,一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潮在全国迅速展开,本文借此初步探讨了其必要性与可行性策略,以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一、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的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教育只有发展和改革才能不断地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才能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教材内容过于繁杂,与社会生活脱节,导致学生学习吃力;(2)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够硬,教育教学能力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3)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水平不够高,其中“应试教育”的成分太多。因此,要改变现状,必须对教育进行改革。
传统教育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走落实‘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应付各种考试的‘英才选拔’和‘差生淘汰’的路线,”[1]虽然也从局部进行了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整体优化,但是这些都是以高分和升学为最终目的的,不可能满足未来教育对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旨”,[2]走一条以大众教育教学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路线。
二、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可行性策略
1.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观念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21世纪是知识时代、信息时代,教育必然会发展为社会化、终身化。因此要从基础教育抓起,“适当开设家教、社会交际、健体、休息、娱乐等于一体的生活知识的课程”,[3]让学生不断扩展和充实知识,把课内和课外、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充分结合起来,使教育教学贯穿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改革原有的教学组织形式
目前,我国基本上采用班级授课制,它对于加强人际交往,提高教学效率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它不利于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因此,要创设出适合时代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开展以班级授课为主、其他授课形式为辅的教学模式,并把长期稳定、紧密结合的班级和短暂、临时、松散的班级有机结合起来,打破年级和班级界限,组织课内外学习小组、兴趣小组等,从而增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了解与协作。
3.重视因材施教,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另外,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分层分类布置不同难度不同类型的作业,实行弹性作业,并改变单一书面作业方式,增加学生喜闻乐见的作业内容,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课业负担。
4.推行考试改革,实行全面评价
改革现有的应试考试制度,实行评价内容、方式和标准的多样化。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和参加活动的效益评价,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取消升级考试和留级制。
三、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现行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政策与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我们的教育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如何考试和升学,侧重于选拔精英,分数成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受到压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了一句空洞的口号。因此,根据当前与未来教育的需要,推行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我们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推动教学工作的进一步改革。
参考文献:
[1]王高翔.21世纪小学教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探微[J].小学教学研究.1998年7月.
[2]葛学功.小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发展改革[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