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考历史方法

时间:2024-03-04 17:32:04

导语:在高考历史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考历史方法

第1篇

【关键词】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题;解题方法

一、分析我国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现状。

高中历史材料分析题教学的发展现状。历史在我国高中学生的学习课程中占有极高的地位,但是现如今我国高中历史教育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高考型”教学,一切为了高考的分数,这样对学生的深入学习造成了阻碍,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的深入学习,因此需要对高中历史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思考。很容易发现的教学问题就是,高中历史教学中最大的缺点就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历史教学中只重视分数,没有让学生学习到有用的历史知识,仅仅重视试卷教学与书本教学,导致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仅限于分数,大大影响了学习的效率,不利于影响学生终身投入历史的学习中。

二、我国开展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的原因与重要性。

(一)进行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的重要性。我国新课标教学中要求对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带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认识,而利用历史材料分析题的考试方法能够最大程度锻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与解读,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与理解的浓厚兴趣,完善学生的历史思维,大大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学素养,是考核学生历史能力的最好方法,因此在我国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高考历史材料题的讲解,是我国高考历史教学改革的新手段与新方法。

(二)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教学目标与存在的问题。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的教学希望通过学生解题来带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带动学生整体实力的提升。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讲解下,充分理解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的解法,对相关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及历史影响能够灵活运用,由于历史时代距我们生活的时代有着相当大的不同,因此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是不能太深入,因此我国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应当转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方面,通过学生对历史教材及工具书的使用,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达到如臂使指的地步,让学生的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能够了如指掌,这也是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所占分值巨大的重要原因。

三、探究我国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的一些解题方法及加强教学的手段与措施

(一)老师在教学中应该要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老师绝对不能采用对学生灌输知识的方式进行教学,高中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如果得到优秀的教学指导,对高中学生学习的道路有极佳的作用。而如果教学内容枯燥无味,会严重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率,从而影响老师进行教学的合理性。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历史教材及历史辅助书,积极备课,将历史教材的趣味性完全发挥出来,带动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投入到历史材料分析题的教学中来,全面进行历史教学。

1. 带领学生对历史材料的中心事件进行材料分析。这是对历史材料分析的首要方法,是需要老师带动学生来剖析整个历史分析题的中心事件,老师可以从历史材料中的某一事件或是关键词句进行历史事件的分析,从历史教材中的知识入手,抓住解答的关键点,让学生去看到历史材料分析题中的技巧,材料分析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需要学生从整个历史的宏观角度来评判该历史事件的功与过,不同的分析手段使历史材料分析题充满趣味性,应该让学生去努力发现历史材料的趣味性,带动学生解题的有效性。并且在进行某一历史材料分析题的解题过程中,可以由老师带动启发,将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串联与联系,锻炼学生的历史发散性思维。

2. 对评判历史人员的某一句化进行分析。通常在历史材料的后面都有某位历史评论家的一句话,来表达此人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与理解,应该让学生去认真研究这样的题面,对评论中的某个词或某个句子进行剖析,联想出学生对该历史评论家的理解,并辅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自身简介,这样的解题方法也叫做炼字,也是“小题大做”的一种解题手法,能够从侧面对历史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

(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教学课堂上,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老师的讲解是一方面,对学生的知识吸收度要重视,老师在解题方法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对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探究与提问,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探讨,增加学生间的沟通与合作,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形成自我思考意识。老师要通过教学来对学生来对进行解题思想上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个性解题思考,使学生的整体解题意识得到培训,使学生在解题中善于思考并发现问题。这才是历史材料分析题教学最根本的目的。

(三)积极进行教法改革,带动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教学的发展。高中历史老师要注意在解题教学的过程中制定教学计划,逐步进行教学。还有老师在讲解历史知识的时候要注意知识的循序渐进性,而不是一个劲的灌输知识,使高中生们失去了学习历史材料分析题解题知识的兴趣与劲头,这是最不妥善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先从初步的工作历史知识与基础解题的知识进行教学,对高中生的历史材料分析思想先进行教育,再将那些不易理解的历史知识点进行具体的讲解,在历史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利用图画,声音等高科技教具的方式对高中生的头脑内感官造成记忆的刺激,有利于将高中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重点上,以加深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激发高中生的历史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方法教育,为我国培养未来的优秀历史知识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海川.怎样才能提高历史中考开卷考试的成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

[2] 叶尚杰.历史高考应试解题方法与技巧[N].福建科技报,2010年.

第2篇

初中历史学习和高中历史学习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在高一上半学期,有很多学生对历史非常不重视,作业不交,老师留的任务也不能按时完成。找其谈话时,还满不在乎地说“:历史还用学吗,考试前背一背不就得了,我中考时背了一个月,就考了满分。”但期中考完试就傻眼了,成绩差得一塌糊涂。很多学生都在疑惑,我背得特别认真,也特别好,但为啥考试得不了高分呢?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初中和高中的历史考试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体系。初中阶段,历史的学习目标是“: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因此,考试考查的是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设问方式也非常简单直接。因此,出现了考前背一背就能得高分甚至满分的情况。但在高中阶段,历史的学习目标是“: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考考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历史材料中提取要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运用学到的历史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想学好历史,必须在刚入学时就认识到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的不同,迅速适应高中阶段的教学和学习。

二、课堂上的学习方式

高中三年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该在学习中注重积累,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首先应该重视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形成行之有效的听课方式。

1.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不要总等着老师讲,要在课前进行自学,明确自己需要重点听讲的部分。特别要重视每一章前面导言的作用。导言是对本章整体知识背景和知识线索的说明,而这也是高考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能力。

2.在学习中要注重整体知识体系的构建

高考考的不是对某一个具体历史史实的掌握,而是一个史实在跨度较大的历史时空内的作用、地位等知识的掌握。比如,历史高考中有许多是非常抽象和跨度时间长的,例如,对“革命”“改良”等现象的理解。对“中国古代政治的看法”等大跨度史实的分析。如果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难免会在理解时出现偏差。

3.要学会理清知识主线

当然,知识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学生也经常会问我:“老师,咱们的考试题和书本没有一点联系,考试的内容、材料从来不从书本上出。我们还学课本干吗?”的确,现在的高考从表面看和教材脱节比较大。但只有掌握了教材给出的基本知识背景,才能去分析课本外的知识。但高中教材,粗看下去,支离破碎,就是按时间进行了编排,掌握起来难度太大。其实,教材内部是包含着清晰主线的,掌握了主线,把知识串起来,就很容易记忆了。例如,岳麓版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它内部的主线就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类型。类型又包含了以英国和德国为代表的君主立宪,以美国、法国为代表的共和。又如第四单元就包含了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各阶层的救亡图存。因此,在学教材时,一定要注重对历史主线的掌握。

三、课后的学习方式

1.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高中阶段历史考得很活,需要的知识储备也远远超过课本。因此,作为文科生,要养成读书读报的好习惯,多了解国家大事,多阅读一些文科类书籍,丰富自己的见识。

2.要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和做题技巧

现在高考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考查学生分析提炼材料的能力。一个很重要的题型就是“根据材料归纳“”材料说明了什么”。但很多学生做题时根本不看材料,就根据自己的想法来作答。结果明明有很好的知识基础,就是得不了高分。这方面需要平时多练、多思考,多和老师交流,最终会做题,能得分。

3.要形成考试后总结反思的习惯

很多学生考试后对分数非常重视,但看到分数后,马上把卷子扔到一边。要知道高考前所有的考试都只有一个目的:查漏补缺。最好准备一个错题本,避免出现习惯性错误。

4.要学好历史,特别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第3篇

关键词:史论结合;教学实践;应用;材料论证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41

一、史论结合的重要性

首先,看近6年全国卷第41题回顾:

2011年(课标卷)试题内容:欧洲崛起的方式。试题设问:“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2012年(课标卷)试题内容:中国近代化的动力。试题设问:“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2013年(课标Ⅰ卷)试题内容:东汉、唐代地方行政区划方式的比较。试题设问:“在两幅图片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课标Ⅱ卷)试题内容:太和殿与英国王宫、首相官邸建筑风格之间的比较。试题设问:“提取图片材料中的信息,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2014年(课标Ⅰ卷)试题内容:关于内容的教材目录,试题设问:“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意见,并说明修改理由”

(课标Ⅱ卷)试题内容:关于世界近代史相关内容的两幅教材目录。试题设问:“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2015年(课标Ⅰ卷)试题内容:科技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公式,试题设问: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课标Ⅱ卷) 试题内容: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状况,指出其中我国节假日的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2016年(课标Ⅰ卷)试题内容:启蒙思想及实践。试题设问: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论题并阐述。

(课标Ⅱ卷)试题内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试题设问: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述。

从近6年的全国卷的41题中,我们发现对学科素养中史论结合的能力考查更加突出了史论结合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这种突出史论结合题型的小论文的能力呢?成为高中教学实践中的难题?

二、从高考真题实践演练探寻方法指导

例:(2011年湖南卷,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w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 了解试题类型,明确观点,有的放矢

选择一种观点或两种观点表态。如赞成第一种观点或赞成第二种观点。或两种观点各有道理,既有对也有不对的地方。比如2011年41题:我认为,西方的崛起首先归功于自身的创造,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其他文明的成果。故此,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原因的表述不完全正确,论据及说明如下:

2. 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一般来讲,高考试题中的小论文题的材料不会是生僻冷门的,应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内容。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原因,我们最好从内外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我们熟悉的丰富的史实出发去论证观点,这样降低我们论述的难度。如近代西方通过自身的全方位社会革命而加速了崛起的过程,最终实现了全球霸权的建立。通过大航海和一系列殖民扩张,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政治文明的现代化。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力质的飞跃。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实现了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

3. 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

一定要讲究格式。在高考评分中对论文的结构是要计分的,这就要求考生应该在论文中分段,突出结构。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至少三段,第一段是观点,第二段是外因,第三段是内因,最好还有个总结。如果单列政治、经济、思想原因的话,最好也将它分开写,这样显得有层次结构。

4. 了解评价体系,分层论证,逻辑严密

5. 史论结合的历史小论文的三要素检测

(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

(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

(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

A. 论证过程逻辑要清楚、严密,经得住推敲,做到证据与观点之间的无缝连接。

B. 论证过程应有“历史味”,用学科语言,做到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切忌大白话和空发议论,或简单的罗列史实。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考试管理;教学质量;对策

考试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但是现阶段评定学生学业成绩,衡量其是否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学校教学各环节是否完善,检验教学效果、取得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手段;通过考试,能够以间接测量的方式,对教与学双向实际效果进行有效检测和质量评价,对师生起到了一种激励和竞争作用。考试成绩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对师生等相关群体的评价及其个人利益,这也就是为何从古至今,考试一直以来都为教学管理各环节中为最敏感、最复杂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的原因所在。实践证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固然与考试的内容、方法和目的紧密相关,但考试的管理却影响着人才选拔的质量,也就是说,在所有外界因素相对稳定一致的情况下,考试管理水平及考试的公平性、真实性、可信性,对于加强学生的自觉学习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显得尢为重要。

一、目前考试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处罚力度不够,致使违纪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每次考试前,尽管学校、院、班主任再三强调严格考试纪律,但总有个别学生置学校纪律于不顾,顶风而上,这既有高职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动力不足及面临一些家庭上的客观实际困难,导致学生成绩急剧下降,只能靠作弊蒙混过关,也有现行管理的问题,首先是处罚力度不够,没有触及其实际利益,作弊者没有感到切肤之痛,其次一些学生作弊刚被发现,各种关系说情者即随之而来,给监考教师造成很大压力,致使以后在执行考场纪律时不得不思量再三,也是学生违纪作弊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2.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不够科学

目前,我们的考试内容侧重于书本知识、记忆能力和共性知识的考核,忽视对学生知识运用、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考试形式和方法单一,习惯于采用闭卷笔试,只是书本知识的简单再现,不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同时也跟不上学科发展,无法使学生充分表现自己能力和素质,单把考试分数和作为评价学生质量的标准,助长了应试教学和应试学习的不良倾向。

现存的考试考核方式也为学生考试作弊创造了外部条件,考试题的类型有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等,为学生考场上互相抄袭创造了条件。考题的内容范围是教材,主要是教师的讲义和学生上课作的笔记,多数内容是任课教师考前给学生划定的极小的复习范围和复习重点,为学生考前准备夹带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二、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严肃考试纪律

加大惩罚力度,监考要严格要求,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对严格执行考场纪律者予以表扬和奖励,对违反监考职责的教师给予批评;对极少数学生无视学校纪律仍违纪作弊者,必须从重、从快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既教育本人,又对大多数学生产生震动,让学生感到作弊是一座悬崖,将无法挽救。

2.改革考试成绩评定方法,制定能够反映教与学实际效果的科学质量评价体系

对教学进行评价需要利用考试成绩反馈的信息,但不能作为难一的标准和依据,不能无视高职学生良莠不齐的特点,对学生的评价既要看考试成绩又要兼顾平时学习态度和完成作业的情况。改革标准答案式的考试成绩评价办法,注重考查学生的解题思路和分析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实行全程性考核。对教师要综合考评课堂教学、备课辅导情况;即使是考试成绩,也要避免没有统一客观的评价目标而造成主观性和随意性。考试命题的评价目标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具有地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比性。既能对单学科评价,又能对多学科进行文化合作。在全面反映各课程基本理论的同时,侧重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核和测试。另外还可以从试题的难易程度、及格率、考试平均分和分差分布四个方面来评价考试成绩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对教与学双向实际效果作出较为科学、客观的评价。

3.改革考试的内容和形式

高职学生的教育应着重于实践及专业。一是命题坚持以能力为主线,注重应用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点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命题时尽量少出填空、选择、判断题,多出综合题、分析题、考查基本技能能力,这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宗旨是相符的;二是针对高职特点采取多元化的考试模式:面试、小论文、课程设计、试验考核、开卷、开卷闭卷结合、闭卷等多种考试方式,要注重在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进行考核,要更大地发挥学生的潜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个性发展。

(1)基础学科考试可以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内容应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对专业类课程则要加强综合性及实践的考核。在考试内容上减少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加强对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在考核方式、方法上,改革目前绝大部分课程闭卷笔试的考试方法,结合本专业、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研究、探索采用闭卷、开卷、小论文、作业、口试、实验设计、实际操作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符合课程内容特点的考试方法。

目前,探索多样化的考试方式,使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更好地着眼于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加强考试管理工作可行和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第5篇

1 画出图象

(1)首先根据物理情景由物理规律列出方程(简谐振动、简谐波、正弦交流电已经给出了是正弦函数).

(2)其次把列出的方程变形成图象所需的形式(即:y随x变化的形式).

(3)最后把图线画出来.

例1 下面是2014年四川高考物理试题第8题.

图1是测量阻值约几十欧的未知电阻Rx的原理图,图中R0是保护电阻(10 Ω),R1是电阻箱(0~99.9 Ω),R是滑动变阻器,A1和A2是电流表,E是电源(电动势100 V,内阻很小).在保证安全和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使测量范围尽可能大.实验具体步骤如下:

(。┝接好电路,将滑动变阻器R调到最大;

()闭合S,从最大值开始调节电阻箱R1,先调R1为适当值,再调滑动变阻器R,使A1示数I1=0.15 A,记下此时电阻箱的阻值R1和A2示数I2.

(#馗床街瑁á),再侧量6组R1和I2;

(ぃ┙实验测得的7组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

根据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① 现有四只供选用的电流表:

A.电流表(0~3 mA,内阻为2.0 Ω)

B.电流表(0~3 mA,内阻未知)

C.电流表(0~0.3 A,内阻为5.0 Ω

D.电流表(0~0.3 A,内阻未知)

A1应选用,A2应选用.

②测得一组R1和I2值后,调整电阻箱R1,使其阻值变小,要使A1示数I1=0.15 A,应让滑动变阻器R接入电路的阻值(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③在坐标纸上画出R1与I2的关系图.

④根据以上实验得出Rx=Ω.

分析 首先根据两并联支路电压相等列出方程(电流表内阻太大要算)

I1(R0+R1+RA1)=I2(Rx+RA2),其次把方程变形成坐标纸上所需要的R1-I2的形式得R1=Rx+RA2I1I2-(R0+RA1),从函数关系看此图线是一条直线,在坐标纸上画出图线,如图3所示,完成③问.

2 利用图象

根据所列方程结合图象找出需要的四类相关信息.

(1)抓住y随x变化图象的斜率代表的物理意义,这一点是图象试题考得最多的.斜率由k=ΔyΔx来计算时注意两点:一是要在图象上取尽可能远的两点的Δy与Δx的比值,二是物理图象中的斜率一般不能像数学中用tanθ来表示,因为在物理图象中两坐标轴相同长度代表的物理量的数值不一定相同.

接着分析例1:电流表A1的示数I1=0.15 A,要量程符合要求,只能在C、D中选,又根据两支路的电阻也接近,所以两支路的电流也接近,要电流表A2的量程符合要求,也只能在C、D中选.由坐标纸上画出的图线可以求出其斜率rx+RA2I1≈242,要测量Rx,必知道RA2,所以电流表A2选D,电流表A1选C,完成①问.

由Rx+RA2I1≈242,I1=0.15 A与RA2=5.0 Ω得Rx≈31 Ω,完成④问.

把滑动变阻器R看成内阻的一部分,由电路图下面支路电流不变而R1阻值变小,则路端电压变小,上面支路电阻不变,所以上面支路中电流变小,总电流变小,由U=E-I(r+R)得r+R一定变小,则变阻器R的阻值要变小才行,完成②问.

(2)认准y随x变化图象的截距代表的物理意义,这也是图象试题最常见的考法.

进一步分析例1:图象横轴的截距约0.06 A,且Rx、RA2、I1、I2、R0已知,R1=Rx+RA2I1I2-(R0+RA1)=0时,就可以计算出电流表A1的内阻RA1≈5 Ω.同样的道理,纵轴的截距约-15 Ω,且I2=0,由方程R1=Rx+RA2I1I2-(R0+RA1)同样得RA1≈5 Ω.

(3)抓住图线上的交点、关键点与转折点.这是图象试题中最简单的考法.

例2 下面是2014年四川高考物理试题第1题.

如图5所示,甲是远距离的输电示意图,乙是发电机输出电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

A.用户用电器上交流电的频率是100 Hz

B.发电机输出交流电的电压有效值是500 V

C.输电线的电流只由降压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决定

D.当用户用电器的总电阻增大时,输电线上损失功率减小

分析 由图线与横轴的交点知交流电的周期是0.02 s,则频率为50 Hz,知A错.由图线与纵轴的交点知交流电的峰值是500 V,由于是正弦交流电,所以有效值=峰值2,所以B错.输电线的电流不仅与降压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有关,还与用户用电器的总电阻大小有关,所以C错.正确的答案是D.

2014年四川高考物理试题第5题与第7题同理抓住图象的斜率、交点、关键点与转折点即可得解.

3 看看图象的面积有没有意义.这类图象试题高考中基本不考,但平时考试题偶尔出现

(1)首先横轴代表的物理量是过程量.如时间t、位移s等.

(2)其次两个坐标轴代表的物理量之积能代表某一新的物理量,则面积的大小就是这个新物理量的大小,这是图象最难的考法之一.

例3 类比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对于直线运动,教科书中讲解了由v-t图象求位移的方法.请你借鉴此方法分析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由a-t(加速度-时间)图线和横轴围成的面积可以求出对应时间内做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量

B.由F-v(力-速度)图线和横轴围成的面积可以求出对应速度变化过程中力做功的功率

C.由F-x(力-位移)图线和横轴围成的面积可以求出对应位移内力所做的功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教学创新

一、高职院校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定位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化经济发展的加快,高职人才培养方向与目标开始逐渐发生改变,由原来的高职院校供给模式逐渐转变为市场需求模式,这使得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顺应市场发展变化而进行适当的调整,其中就包括会计学原理实训课程教学的改革。从市场需求来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适合市场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并且还需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尤以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主,要与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有区别化。由于高职学生入校时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与能力有待提高,因此要设定适当的理论深度,并辅以足够的实训教学,培养学生掌握财务会计及经济管理的基本技能,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出合理的市场定位。

二、完善高职会计学原理实训教学内容

(一)强化会计学原理实训教学内容的职业性。目前的教学内容与形式过于理论化,使得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是片面的、零散的、孤立的,而导致他们缺乏中初级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与职业判断意识。因此在实训教学的教学内容中,应适当的增加各会计技能与实际会计工作的关联性,强化实训教学,增加职业教学内容,将企业的组织形式、资金运行、经营管理活动等内容融入会计学原理实训教学中来,增加工作中常识性知识,将会计学原理实训课程作为会计人员的入门课程来讲。

(二)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由于会计学原理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学生进行会计学习的开始,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会计知识的理论与实践学习,还应该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使学生从学习会计开始就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与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是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的最重要的素质,因此在会计学原理教学中可适当的加入诸如《会计法》、《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经济合同法》等相关法律内容,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意识与习惯,进而在毕业前打造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品格。

(三)会计学原理实训教学方法创新的措施。(1)采用案例教学法增强学生的实训感知认识。由于会计学是在特定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于功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性不强,使学生对会计学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引入案例教学能够有效的实现会计学原理课程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提升学生对会计学原理的直观认识,同时又能够有效的辅助会计学原理的实训教学。教师通过对会计学知识的案例剖析,是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趣味,使学生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精神。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要是要做到三点,即根据会计学原理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企业会计案例,并制成适合学生的教学案例;案例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小而大,使学生有适应过程;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分析要重视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与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2)采用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岗位认知能力。情景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于抽象性较强、较为枯燥的教学内容具有良好的效果。情景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求与教材出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定手段引入或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或氛围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体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能够更好的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现互动式教学的有效手段。对于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而言,情境的设置能够有效的解决企业实训机会不足的难题,使学生在教学请境内体验企业会计工作流程,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情景教学能够使学生快速进入会计角色,提高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与职业能力。

(3)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会计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实践性,这是保障学生学以致用的关键,因此在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实训教学环节,适当增加实训教学的课时,提供较多的实训教学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目前的会计学原理实训方法多为模拟企业会计工作,教师将大型企业的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进行适当的加工与设计,然后提供给学生进行模拟实训。由于多数企业对于内部会计信息都是保密的,给学生提供会计实习的机会有限,这就需要教师搜集更多资料,建立较为合理、实际的实训模型,提供学生进行模拟实训,比如在实训中采用真实的凭证、报表、账簿等实训材料,使学生真正完成从填制凭证、设置账簿、登记账簿,到期末账务处理、对账、结账,甚至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等。这能够极大的锻炼学生会计实践能力,且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转换,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考试方式改革 动力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方式改革的外部推动力

1.社会环境不断变化促进课程考试方式不断改进

国家、社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需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改革的外部动力。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时代环境,不仅对传统社会生活得改变巨大,而且对传统观念的冲击也是深刻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迎接全球化、网络化浪潮下,既吸收外国优秀文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又防止和消除西方精神文化垃圾腐蚀,抵御“西化”“分化”的图谋,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来说,随着时代背景的不断变化,这就需要我们适应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改革,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持续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方式改革奠定科学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些关于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文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较快发展,如学科由分散到整合、由弱小到盛大,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和领域、相对明确的研究方法、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比较合理的学科结构;完成了覆盖面广的学科点布局,建构起了完整的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一支比较稳定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专兼职的学术队伍;同时,学科建设成果又有力地支持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注意不断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经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与理论,公开发表或出版了一批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专著,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材体系。思想政理论课的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改革,奠定了一定的学科基础并促使课程考试不变改革,以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改革发生的内在动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方式改革的动力源不仅来自于外在动力,更是内在动力作用的结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内部矛盾运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是在解决各种矛盾中不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从而推动考试其自身的发展与进步。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过程中各要素的内在矛盾主要有:

1.学习主体与管理主体对考试不同需求之间的矛盾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中,如何满足管理主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的特殊要求的同时,又与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就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方式改革的基本动力。

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方式暂时还无法充分满足大学生多样化思想政治发展需求,还需要不断进行完善。一般而言,大学生都有思想政治理论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但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其要求也具有多样性。正事由于这种多样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性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需求的关系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管理主体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考试过程中更为关注大学生的政治倾向性,而就大学生从个体而言,则更多关心自己的能力发展,他们虽然也关心政治,但更多是具体的政治现象和事件。由此可见,管理主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的要求在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政治发展需求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方式改革,以不断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需求,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管理主体与教育主体之间对考试不同需求的矛盾

虽然教育者在考试这一实践活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教育者要通过课程考试这一手段去考察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具体学习情况,但是其自身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需求的领悟,也有一个不断学习、理解的过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中,教育主体自身的思想理论水平、专业知识是否能以承担整个考试活动会使考试效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教育者是否充分把握管理主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的要求,并在考试过程中严格执行。现阶段“在考核的具体组织和设计过程中偏重于对知识点的强记和对理论体系的掌握,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政治思想实际状况和品行的考察。”只有当教育者以一种积极地态度不断对考试具体效果进行反思改良与管理主体对课程考试要求达到一致时,才能进一步推动考试方式改革的发展。

3.教育主体与学习主体之间对考试不同需求的矛盾

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学习主体对教学主体在满足管理主体的要求,所实行的具体考试方式的是否接受。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是通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高低和行为选择来评价的,但根本的检验离不开学生的行为表现。学习主体接受考试的愿望和要求的程度直接影响着考试产的效果,如果对考试产生反感情绪,则使考试本身相应的激励作用在他们那里难以生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中,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矛盾性质和发展程度,决定和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基本效果。一般来说,两者同一程度愈高,效果就愈好,考试目标的实现就愈顺利;当两者处于尖锐对立状态时,就必然影响考试效果。但是差异和对立只能在过程中才能逐步淡化或消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试改革的过程,正是要在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通过双向矛盾运动来逐步消除矛盾,以达到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推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不断地向前发展,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内部的矛盾斗争,外在的推动力就不可能发生作用,当内在矛盾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方式不断改革的时候,外部推动力又可以加快或者延缓这个过程。而这些最终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方式的不断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杨立英,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6.

[2]吴琼.文本到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D].复旦大学,2007.

第8篇

对高职院校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评,不仅关系到管理人员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而且还涉及高职院校中人员的开发、培训和激励等具体事宜。为了推进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公允性,落实相关奖惩制度,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在对高职院校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评时需要用到360度绩效考评方法。

1360度绩效考评方法

360度绩效考评方法又叫作“全方位无死角考评法”,是由英特尔公司提出来的,上司、下属、客户以及被考核者自己都可以对自己在某一阶段内的工作行为表现以及心理成长变化进行考评。此种考评方法具备其他考评方法的一切特质,能够在别人的看法和自省中获知自身的不足和优势,进而弥补短板,全面提升自己。360度绩效考评方法的评价主体一般是4个或者以上,相较于其他考评方法来说,此种方法的评价考核比较全面,考核结果也更客观,是一种集主动与被动考核为一体的有效考核方式。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不尽相同,在考评时单一的方法不能满足需要,用360度绩效考评方法则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此方法在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考评中是可以被深化应用的。

2360度绩效考评方法在高职院校管理人员中的应用意义分析

在高职院校管理人员中使用360度绩效考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帮助个体发展并提高管理人才队伍中的竞争力,落实为师生服务的理念。在高职院校管理人员中,绩效考评是大家都比较重视的点,考评过程是否客观公正直接反映了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在考评过程中使用360度绩效考评方法,能够赋予每一位管理人员以评价权利,受制于考核方法的限制,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会更加重视协作态度和管理技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360度绩效考评方法既是一种考评手段又是员工发展的助力,考评结果比较客观公正能够帮助管理人员合理定位自身,准确认知自己,让他们在考评过程中明晰自己的表现和能力水平。并且,360度绩效考评方法能够将考评结果和后续培训学习结合起来,针对管理人员的不同情况对其进行专项培训,既能够提升培训效果又能够促进管理人员个体的发展。再者,在高职院校中,所有管理人员的工作都是围绕教师和学生展开的,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师生,在考核时其需要征求师生的看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其在后续工作中的服务,创设适合师生成长、师生工作开展的环境。

3360度绩效考评方法在高职院校管理人员中的应用注意问题分析

在制度层面,360度绩效考评方法是比较客观、全面的,但其在实际应用中,也会存在一些阻力,容易受到体制内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高职院校管理人员中应用此考评方法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人情问题。高职院校管理人员中也会存在一定的人情与关系,这无可避免,人们在工作交往中会自然而然形成一定的亲疏远近关系。在对他人进行评价时,主观色彩也较浓厚,依据喜好评判他人行为的现象并不少见。在360度绩效考评中,部分人士没有正确认知此考评方法,对其作用也选择性地忽略,容易感情用事,降低考评结果的置信度。

(2)评价标准模糊。不同层面、不同考核主体所关注的焦点不一样,在制定考核评价标准时,容易受到工作年限和个人素质的影响。不同的评审主体存在个人认知上的偏差,并且并不是所有的评审主体都对他人很了解,这在考核中很容易出现评价不当问题。由于存在评价标准方面的问题,纵使运用了360度绩效考评方法,其考评结果也不绝对真实、可靠。

(3)结果反馈问题。在考核结果反馈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众所周知,所有的考评方法都是为了了解员工的想法并对其行为提出建议,促进其整体素养的提升。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反馈结果在流通渠道、组织方式、分享把握等方面都还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容易增加管理人员队伍之间的紧张氛围,降低此考核方法的使用效果。

4360度绩效考评方法在高职院校管理人员中的应用模式分析

(1)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绩效指标分析。360度绩效考评方法的重点是各项指标的设计,结合高职院校工作的需要和管理人员当前的行为表现,需要在查?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并对这些具体指标进行量化,合理分配其权重,构建恰当的应用体系。在利用360度绩效考评方法构建高职院校管理人员考核体系时,需要仅仅围绕个人素质、工作态度、工作业绩、工作能力以及廉洁自律等五个大的内容展开,然后再在各大内容下分设具体指标、细化指标,在呈现高职院校管理人员职业特点的同时提升考评的针对性。一般而言,在指标体系中,个人素质需要通过文化素质、人际关系、创新意识等来体现,工作态度需要通过责任心、协作性以及进取性等来细化,工作业绩可以通过工作效率、效益、任务等来具体量化,工作能力则需要通过组织、决策、沟通等能力来展示,廉洁自律的细化指标是廉洁性、自律性、纪律性。

(2)指标设计原则分析。为了在高职院校人员管理绩效考评中深化360度绩效考评方法的应用,构建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其应用模式,需要在指标设计方面遵循一定的原则。为了避免考评标准模糊问题,需要在指标设计时遵循目标一致性原则。高职院校管理人员是高校发展中的重要组成人员,在针对这一群体设置绩效考核指标时需要以高职院校的战略目标为前提,与各工作岗位相符合。强化对被考核者行为的控制,客观评价其表现,避免考核结果的无效性。另外,360度绩效考评本身就要求其指标设计具备全面性特征,遵循全面性原则,原则的考核指标要尽可能全面公正,并保证考核过程和结果使用的完整。

另外,在高职院校管理人员队伍中无论是人还是管理的客体其都处于动态发展中,为了满足实际需求,在设计指标时还需要遵循动态性原则。为了方便考核结果的分析,设计指标时要注意质量的量化程度,最好是利用分层设计方法,综合定性、定量两种方法,制作协调统一的考评系统模型。最后,在结果反馈方面也需要遵循一定原则,考核过程虽然至关重要,但结果的重要性也不能够被忽视,为了发挥考评的价值和效益,改善管理人员工作现状,需要强化对结果的反馈。360度绩效考评方法在高职院校管理人员中的应用,是一项长期工作,并不是一次性行为,通常而言,其考核都具备一定的周期性,并会根据考核结果不断完善考核过程。因此,在设计指标时需要遵循制度性原则。

(3)关键指标体系设计。当确定了考核指标和考核内容之后,需要挑选出关键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权重划分。在360度绩效考评方法的应用中,指标权重大多采用5分制,其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在此检测工具中,n表示的是指标的数量,xi表示的是指标评价分数,对于那些Cv较小的指标应当直接去除,因为其不具备合理性。依据相关指标内容,采用变差系数计算方法对每个指标进行具体计算后来确定各级指标的具体内容。比如,个人素质中的人际关系指标,其具体量化后的关键指标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以及以诚相待。当确定好关键指标体系之后,还需要对各考核指标进行权重分析,权重一般与负荷度和公共因子相关,在划分权重时要做好各面的计算工作。当构建好应用模式之后,在考评时只需要按照相关的体系进行即可,但仍需要特别注意结果的使用,在反馈结果时要特别重视沟通的作用。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标;历史高考特点;备考策略

高中课程课改和教学改革以来,文综高考卷历史部分为了更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在命题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基本完成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以及“目标立意”的转变。在现阶段一标多材的背景之下,怎样更好地处理教材,怎样更准确地处理好课标、教材及考纲之间的关系并最终能够使高考复习更为有效十分重要。

一、解读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

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从高考的现实需要出发,强调通史体系,根据多种史观、通史的思路对课程标准的内容加以调整。新高考试卷中的很多题目突出对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的考查,注意多角度、综合地分析问题,考查考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把握。历史试题从古到今的排列顺序,也反映了学科体系的要求。

二、对几年来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及考情的综合分析

1.高考历史试卷的总体难度较大

难度与区分度是评价试题质量的重要指标。难度为0.5时,其区分度最佳。因此高考命题的设计难度通常为0.50~0.55。据有关资料和相关专家研究显示,近年来全国历史试卷的平均难度为0.46。

2.主要题型是材料型问答题,凸显历史学科特征,彰显课程理念

新课程高考历史试卷渗透着“坚持以问题为中心,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历史学科意识”的理念。材料选材新颖,文字史料包括史籍、诗歌、法律条文、人物言论、时事新闻、历史著作等;图片史料包括历史文物图、历史照片、漫画等;数据史料包括柱状数据图、表格等。

3.体现有度开放,给考生一定的思考与表达的空间

最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为考生思维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空间,符合新课程提倡的满足考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主要是41题。

4.引领大学历史研究的方向,渗透全新史观,中外关联,古今贯通,注重对历史发展线索和历史整体性的考查,也加大对学习过程、历史史证、学习历史的方法的考查

唯物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以及生态史观等都是新课程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也是新课程高考汲取学术界前沿研究成果的体现。

“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其突出的表现为注重区分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等基本的史学要素,注重信息提炼、史论一致、孤证不立、史料辨伪等原则和方法,注重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等基本环节,注重史料的真实性、针对性和充分性等。

三、备考策略:明确复习目标,处理好课标、教材和考试大纲之间的关系,做好常规的三轮复习工作

1.一轮复习

(1)优化专题复习,阐释历史纵向发展的规律。在每一个专题复习中对重要概念要重点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要感悟、理解历史概念要素、完善概念结构、历史的理解概念、比较与鉴别概念及多角度地认识史事价值等。

(2)打破必修、选修模块的界限,在构建起通史体系的同时,梳理出主干知识,并提炼出主题,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和阶段性特征。

示例:中国古代史主题:全球视野下中国古达的农耕文明。

中国近代史主题:全球视野下中国近代化进程及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中国现代史主题:全球视野下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推动着现代化进程。

2.二轮复习

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从新视角抓结合点,用多史观、多角度在优化模块内部复习内容的同时跨模块复习,古今贯通,中外联系,阐释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3.三轮复习

训练应试技巧,发现问题及时矫正。要高度重视模拟阅卷、试卷分析和查漏补缺,强化补偿矫正和改进的环节。最简洁的方法是用高考真题来引领复习,揣摩高考的特点。

平时需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速度的提升和培养。具体在选择题方面看立场、看观点、看设问的角度。综合题要在获取有效信息后系统抽象综合,落实在卷面上的答案要做到“五化”,即书写工整化、层次段落化、表述要点化、要点序号化和重点重复化等。

经过几年的高中课程课改和教学改革,文综卷历史部分在考查内容、考查方式上基本确定。高考命题专家出题的落脚点基本跳出了高中历史教材的局限,密切关注与高校历史教学必备的基本素质以及强化史学的现实功能,特别注重新史观、新的研究方法的应用。所以,作为一线教师,需要迅速做出转变,把握高考规律,科学、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使高中历史教学适应高校选拔人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