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对资源安全的认识和理解

时间:2024-03-06 14:39:30

导语:在对资源安全的认识和理解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对资源安全的认识和理解

第1篇

2013年12月2日-5日,教育部在上海举办了首次全国中学“时事课堂”展示活动。本次赛会共有全国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2位教师参加,其中初中组、高中组各31人。我校屈远霄老师代表河南省高中教师参赛,所讲授的“食品安全的放心与忧心”一课获得全国一等奖。笔者作为教研组长全程参与了该节课的准备工作,并观摩了参赛过程,感受颇深,启示良多。

一、精心准备,巧妙建构

对时事教育这样的课型,根据教学经验,学科组一致认为:一定要通过不同的视角,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在课程设计上一定要与时代脉搏同步,一定要与学生实际同步,一定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思想性和德育性。所以,在课程的设计上一定要透过现象挖掘事物的本质,启发学生去思,去想。没有学生的思与想,何来思想,更如何去谈思想政治。这堂课的成功正是这样的思想先导,最终使屈老师这节课的选材、构思和设计等都具备了很强的课程意识。以党的十以来的相关方针政策为指导,精心编写了教材,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领会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政策制定的现实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对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的关注度,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能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关切食品安全,提高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教学重点确定为食品安全监督的责任。这一“准教材”的编写体现了屈老师对“食品安全的放心和忧心”这个课题的充分思考,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将“三维目标”落到了实处,收到了明显的德育效果,得到评委专家的一致认可。

二、机智灵活,师生互动

什么样的时事教育课堂才受学生欢迎?什么样的时事教育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这都可以在本节时事课堂中找到答案。其中最重要的前提是教师要有激情、有热度、有睿智、有理性。教师的整体素质和灵活应变能力,直接关乎课堂的成功。课堂的进程中有很多是屈老师的预设,使得课堂精彩纷呈,但不少属于生成的成分尤为难得。比如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回答与原预想有距离,师生的分享和互动等,都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思考,灵活应对课堂。例如播放视频《肯德基、真功夫的冰块脏过马桶水》后,设计了“你怎么看”观点PK的环节,其中一个学生直接绕开问题,谈了自己特别的想法,这时候屈老师并没有把学生拉回到自己的预设上来,而是就他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一起交流和探讨,让思想充分交流碰撞,进而引申出新的问题和关注。这样不仅避免了冷场而且师生的互动更是取得了实效,课堂的生成更加有意义和价值。这样的教学机智是对学生的尊重,让课堂充满活力,民主而和谐。

这节课堂做到了层层递进,迭起,耐人回味。屈老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用激情感染学生,用热心温暖学生,用智慧启迪学生。

三、德育课堂,人文关怀

“食品安全的放心与忧心”是这次的热门选题之一,之所以能够取得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得到评委和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节课上处处是人文的关怀和德育的渗透,由食品安全人手,引发学生关注民生问题,关切国家经济安全,对社会责任心重新认识和考量,真正触及心灵深处。结合学生现场的回答,屈老师及时提出问题:“做食品应该做的是什么?真正应该追求的东西是什么?”引导学生最后形成共识:食品,人品,品品相照;民生,苍生,生生相随。

从食品安全的忧心,引发责任心的思考,到重拳出击做好食品安全监管,重塑责任。“国家、企业、新闻媒体、消费者”四方联动共铸食品安全的屏障,打造食品安全的放心篇,处处彰显浓浓的人文精神和责任意识,让学生在思考和合作中渐渐体会出一份使命感。德育功能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课堂精彩之处在于课堂思想主线的贯穿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层层递进,尤其在做好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环节中的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的环节中学生情感的爆发和共鸣,精心谋划,积极应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真正动起来了,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了高度体现。正如评审专家高中组组长、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顾钰民教授所言:“时事热点庞杂多样,教师在课堂呈现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教会学生开拓视野,学会如何看待、理解、分析时事问题,才是时事课堂的根本。”一节时政课不仅要让学生心动,而且要让学生行动。在课堂最后教师选取了《食品安全法》修改稿这则新闻,倡议学生积极建言献策,拿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谱写食品安全新篇章,这样更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观摩全国中学“时事课堂”展示活动,笔者对时政课教学有了自己新的认识和体会:

一是要把握住时事课堂的特点。时政课因为没有教材的限制,更看重教师上课时对主题的认识和把握。关注课堂主题性、主体性、逻辑性、适切性、德育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具体来说,主题性即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教育为主要内容,教学主题鲜明;主体性即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活动,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认识、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维活跃而深刻;逻辑性即教学环节安排合理,教学内容逻辑清晰,教学情境创设和教学资源选择与教学目标一致;适切性即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氛围民主,师生互动有效;德育性即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的公民道德和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创新性即视角新颖、方法独特,教育技术运用娴熟,富有时代气息,展示教师学术魅力和风格,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

二是要积极探索时事教育的有效形式和方法。要想取得理想的时事教育效果,应该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时事教育。探索多种时事教育的有效形式和方法:开展“课前新闻”活动,由学生轮流负责,每节课前五分钟的新闻活动,把最新的时事及时传递给学生;利用黑板报或周报定期刊出重要时事政治内容,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时事政策的自觉性;举办时事专题讲堂,时事热点、焦点常常是学生津津乐道的话题,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点,及时地捕捉各种热点、焦点信息,通过时事专题讲座的形式为学生作更深入、更全面的讲解;举行时事政策知识竞赛活动等,激发学生学习时政知识的热情,从而挖掘潜力,展示才华。

三是应将时事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增强时事教育的效果,就必须在教学的各环节中有效地渗透。课前演讲评时事、导人新课引时事、学习新知用时事、课外活动议时事,时事教育渗透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时事教育的质量。

第2篇

关键词:核心价值;产品贡献;商标特性;核心价值内涵

一、引言

保险行业一直在探寻其核心价值的内容和意义。作为处理风险的特殊企业,保险公司被认为是在风险管理与盈利之间寻求一个微妙平衡点的金融机构。尽管国内各类保险公司在不同领域不同阶段都取得过商业上的成功,但是对于保险核心价值的理解却往往有着千差万别的认识。这种差别甚至在一个公司内部也可能会存在。考虑一个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这个公司的董事会要求公司内四个来自不同管理部门的领导分别陈述什么是公司的核心价值。CEO可能会说保险公司的核心价值在于公司商标的建设;人力资源经理则会认为公司的核心价值是公司的人才;品牌经理则会认为公司的重要品牌代表了公司的核心价值;而市场经理则坚持市场的调查与交流决定了公司的核心价值。显然,这种大相径庭的结果有悖于公司对于核心价值的统一的理解。一般认为,作为风险处理的特殊企业,保险业的经营是以安全性作为基础。但这不意味着安全就是保险业的核心价值,尽管它可能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表达。在国外关于企业核心价值的学术文献中,一般把跟企业有关的价值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组织价值、核心价值和附加的价值。他们一起构成一个企业的价值基础(Urde1999)。组织价值回答了这个问题即什么是一个组织,同时它成立的目的是什么。核心价值则主要回答企业产品的建设与客户对于企业形象的体验。附加价值则是指其他构成企业价值基础的重要内容。这篇文章的目的是研究什么构成了保险行业的核心价值,以及保险业核心价值应重视的发展要素。因为核心价值会影响一个企业的领导、策略、组织、产品发展与市场交流等,对客户对企业形成的形象也会产生影响。本文同样也将探寻客户所体验的核心价值的内容。保险核心价值被认为是一个行业选择商业策略和实施商业循环的核心(Osborne1991)。因此建立一个优良的核心价值能够为一个行业赢得资源策略与竞争性的优势。

二、核心价值的含义与特点

一个行业的核心价值作为一个策略工具和行业特征那是要求它拥有一个特殊的价值针对它的目标客户。一个理想的核心价值应该是独一无二并且难以为竞争者所模仿的。这个核心价值的制造过程同时发生在行业的内部(产品的生产)与外部(客户的感知)。他们一起构成了核心价值的实体。Keller(2000)曾经这样定义过核心价值:“核心价值是由消费者、客户、雇员、其他企业或者任何有关的支持者接受企业提供的语言、行为、交流,产品和服务而直接感知的价值实体。”核心价值的创造分为两个过程,一个是企业如何去创造这个核心价值,一个是客户如何感知这个核心价值。前者是属于核心价值创造的内部过程。在这个阶段,企业必须做出决策针对什么是核心价值在他的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这个具体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三个特定的领域,分别为:第一,产品的发展(productdevelopment)。第二,企业从事商业的方式(thewayofdoingbusiness)。第三,组织的感觉(thefeeloftheorganization)产品的发展展现的核心价值经常反映在企业内部是什么能够让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感到自豪,那意味着,产品或者服务的提供中蕴含着核心价值。企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所特有的具备唯一性的核心价值使得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也具备唯一性。比如苹果公司所提供的电子产品。企业从事商业的方式,是企业如何在其经营和销售过程中与包括客户、消费者在内的多方关系人如何交流的,这也是企业展现其核心价值的关键阶段,一个对待他人粗暴而且不讲诚信的企业,不管其生产的商品如何优良,也将无法缔造成功的核心价值。

组织的感觉来自于企业内部对于企业核心价值的理解,正如第一部分的一个例子展示的,一个分割的差异较大的对于本企业核心价值的理解,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认识上的困难。比如一个坚持认为企业核心价值是安全和一个坚持认为企业核心价值是盈利的经理之间,显然工作是难以协调的。客户如何去感知这个企业的核心价值是决定核心价值质量的关键。其实不少行业或者企业都可能会有的雷同的核心价值的表达,但是相同的只是核心价值的表达而已,比如不少汽车企业都会指定安全作为这个企业的核心价值,但是在安全的核心价值的表达下面,不同的企业对于安全的处理却是不一样的。而客户直接感知的是企业提供的服务与质量,因此对于不同企业提供的安全理解也是不一样的。让客户理解并接受核心价值,是企业核心价值决定的外部过程。保险的经营同样一向以安全性作为核心价值的基础,但是具体各保险公司在对安全的处理同样是不相同的。要缔造高质量的核心价值,需要客户感受到保险业在提供安全产品或者服务中的质量和进步。在国外,社会对于保险的需要是内生性的(这可以从海上保险的发展历程来观察出来),由于对于风险的认识比较深刻,人们会自发地购买人寿保险、财产保险、责任保险等各种商业保险险种,因此国外保险业主要关注的是保险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这能够有效保证国外保险企业的核心价值能够为客户所体验和接受。但是在国内,保险属于外生性引进的行业。中国民众自古以来就没有购买保险的习惯与偏好,所以保险企业不得不花很大精力在宣传保险与推广保险上,保险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反而属于从属的地位,这妨碍了我国保险业核心价值的形成。

三、保险业的核心价值

保险业的核心价值,具体而言可以概括成三个方面的内容:包括产品贡献、商标个性和交流策略。产品贡献是指以核心价值作为引导企业发展的主题,在研发和设计保险产品时建设核心价值到产品里面去。核心价值应该充分体现在公司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就保险业来说,应该是产品的研究,产品的发展与产品的设计。安全是保险常见的一个核心价值内容,以安全作为核心价值来思考体现在产品上应注重:这个产品的设计能够保障客户的风险?这是一个保险产品的精算师在设计每一个新保险产品时所需要询问的问题。尽管别的保险企业同样会以安全作为核心价值的概念,但是对待的安全的不同处理方式还是会展示两个企业之间不通的核心价值差别。因此安全的核心价值内容虽然是可以被模仿的,但是安全的核心价值工作理念和经营方式却是很难被复制的。作为保险业来说,由于经营的是给予风险保障的特殊产品保险,所以提供的工作理念和经营方式比产品本身要来得更加重要。对人的注意应该涵盖在整个保险行业生产的全过程,这意味着保险业要赢得竞争突出核心价值优势,必须在自己的经营中凸显对人的安全的优质的注意与管理,这才能在保险的产品中充分展现核心价值。核心价值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商标的个性,是指企业所建设和缔造的商标是如何来反映其所表达的核心价值。

一般企业都会选择个性化和具备特点的商标,而对于商标的交流与解释就蕴含着企业的核心价值在里面。保险业在经营过程中同样不能忽视对于商标的缔造。一个成功的商标,在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以后,能够让客户方便而直观地理解商标中所代表的核心价值。在国外保险企业的一个案例可以参考来解释商标和核心价值之间的关系。美国一个财产保险公司的前任CEO,在了解自己的公司处于一个环境诉讼赔案时,向公众发出了一封信件向媒体和公众解释公司的行为,这个CEO的辩护里指出该保险公司一贯的经营的核心价值里秉承了对环境的关注。通过这个辩护,一个与诉讼无关的第三人赢得了客户和公众对于这家公司核心价值的理解。而这时这个CEO对于该公司核心价值的辩护变成了对公司商标的一个捍卫。核心价值的第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企业的交流策略。企业在他的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过程中,会与客户发生频繁的交流与互动,这时企业人员展现出来的共同特性,会为客户标识成企业的一个价值形象。因此企业的交流策略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核心价值的建设。交流策略因而要变得十分重要,它表达和转换了核心价值在企业提供的服务的信息里,而那是直接与客户的诉求和利益有关的。一个核心价值不应该简单地被理解成为标语或者一个报酬,核心价值是企业追求的结果而不是它的意图,不管体现在企业的内部还是外部交流。因此企业把自己的核心价值的意义交流给客户是十分重要的,这才能够避免核心价值成为简单无意义的口号或者标语。客户对于企业核心价值的理解,是通过企业提供的产品、行为、交流所表达的,他们展现出来的关于核心价值的实际内容远比核心价值的定义本身要深刻得多。

核心价值作为一个在企业和客户之间的联系,让每个客户理解什么是企业的核心价值和核心价值所代表的意义也是十分重要的。关于核心价值理念到客户的传递应该贯穿企业整个经营过程中的思想、工作的方式和行为。在国外,成功的保险企业会组织核心价值团队来负责企业经营过程中核心价值理念的传递。团队的每个成员都能够发言和讨论他们的想法关于公司核心价值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过程。在反复交流的讨论与交流过程中,团队会采用类似管理学里面的德尔菲法来获得关于核心价值的统一认识。应注意的是,核心价值的建设过程不是一个改革而更像一种进化。改革是原有的内容,这会导致企业不同时期的核心价值存在较大的差别,会让客户对企业的认识产生扭曲。而作为一个进化过程,则是在保持原有核心价值的优点之上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提升,这也是国外核心价值团队所从事的一个主要工作,尽量提炼出企业核心价值的历史和灵魂,并使其为客户所理解与接受。核心价值团队还评估体现企业核心价值的商标建设过程。工作内容包括学习国际市场和产品领域的核心价值发展来比较企业的建设成果,企业会为核心价值团队的工作建立专门的文档,并根据这些文档来考虑企业的产品生产与建造、商标管理政策以及交流策略。

四、总结

综合我们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关于保险业核心价值建设的一些有益的建议,包括:

第一,对保险业核心价值的重视应该体现在其内涵上,而不应单纯地追求内容。保险企业建立响亮醒目的核心价值标语固然重要,如何去针对这个核心价值内容提品与服务才是客户关心的真正领域。要能够在核心价值内涵上做到最优,应该在产品和服务上首先体现核心价值,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展现核心价值的内涵;其次应建立直接联系核心价值的企业商标,商标本质是企业身份的一部分,但也是核心价值的重要体现方式,一个优越可靠的商标同样能够彰显企业的核心价值内涵,商标的建设包括公司的商标和产品的商标,他们同样都需要给予对等的重视;最后企业应注重其市场交流策略,在与客户、消费者、媒体、公众、政府的互动中,以良性的市场交流策略展现核心价值本质。理性应对客户针对产品和服务的诉求和利益,才能从客户方面获得正面的核心价值的评价。

第二,充分利用核心价值团队,构建不断进化的企业核心价值。正如前面的分析可知,一支出色的核心价值团队的存在能够有助于企业核心价值的统一与不断进化。而国内保险业目前核心价值团队的建设几乎为零,这样必然会形成不同部门对于核心价值理解上的分裂,导致企业核心价值理念难以统一并有效展现。因此,条件成熟的保险企业应效仿国外经验建立自己的核心价值团队,围绕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定期进行维护与交流,以保证企业核心价值能够统一与不断进化,顺应时代和环境的变化。

第三,将保险业的经营重心从需求开发转移到产品和服务上。由于我国保险业所处的外生性地位,国内保险业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在开拓需求上面,导致不少企业对产品和服务的重视不够,客观上影响了客户对于保险业核心价值的理解。因此国内保险业应努力回归本源,从重视产品和服务质量出发,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传达给客户或消费者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来提升保险业的整体影响力与吸引力。一个拥有优质核心价值理念的保险经营者能够获得客户的尊重和长期的支持,英国所拥有的能够维系上百年经营的保险个人承保人就是凭借其优越的服务和诚信的产品赢得了市场和客户的肯定。

第3篇

在新一轮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的并购浪潮中,外资并购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国家的经济安全,由此提出了经济安全问题。

(一)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热潮不断高涨,引起国内各界的担心和顾虑。频频发生的外资收购中国龙头企业的事件不断刺激国人的神经,也激起了公众对国内“经济安全”的担忧。比如有摩根斯坦利收购中国电池、柯达并购乐凯、凯雷公司收购徐工机械等等。而2005年,中海油失手优尼科、海尔收购美泰克等一系列中国公司海外收购计划受阻,国内舆论也一度颇感挫折与不平。

(二)外资并购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随着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并购活动日趋活跃,一方面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急需的资金、技术、市场及先进的管理方法,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国内企业自身积累不足,而跨国公司并购可以弥补国内资金不足,解决由于投资不旺而引起的增长乏力问题。与此同时,跨国并购也带来了新技术和新的经营模式,活跃了国内市场。但外资并购在给我国带来帮助的同时,也引起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和挑战。如跨国公司按照自己的全球战略和产业发展规律,将我国企业的功能锁定在全球分工体系的低端或者成为全球分工链上分割的一环;跨国公司在华的强劲并购,可能削弱和摧毁我国财富创造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外资通过并购增强其利润获取能力,通过利润的汇出,破坏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鉴于我国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可能形成我国的金融危机;跨国公司利用已有或可能的市场优势地位,取得垄断地位,进行限制竞争活动,严重危害我国正常的竞争秩序,扭曲资源的有效配置,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三)安全问题的提出。经济安全追求的是一种相对平衡状态,即在彼此矛盾的目标中取得平衡。一国不能把所有经济问题或对自己不利的东西,统统归属于经济安全范畴,因为不是所有的负面影响都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安全。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对企业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压制及跨国公司资金投入的产业分布和地区分布与政府的发展战略重点相冲突造成的国内经济安全问题。

二、跨国并购与经济安全

(一)跨国并购:全球竞争的新热点

1、跨国并购的兴起与动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一直是世界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据联合国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2000年跨国并购交易额占世界直接投资交易额的90.01%。跨国并购是企业并购跨越国界的发展。近年来,西方学者对跨国并购动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七个方面,即目标公司价值低估;获取财务协同效应;适应国际环境变迁;获取市场势力;获得规模经济性;传递或获取厂商优势;获取速度经济性。

2、跨国并购的形式与效应。根据外资并购的目的或动因,可分为以下几种:(1)主要为谋取利润和资本增值的并购;(2)以垄断市场为目的,并购东道国着名品牌,以消灭竞争对手,以保持自己在相关产业中的国际龙头地位;(3)以控制东道国战略资源为目的的跨国并购;(4)以进入东道国市场,分享东道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利益为目的;(5)以利用东道国的廉价资源(如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为目的,快速扩大其生产规模,占据国内外市场。

3、跨国并购引发的经济冲突与安全。(1)垄断市场。外资在我国并购常常以行业排头兵企业为目标,并在并购过程中极力谋取企业的控制权,最终实现高额利润回报;而且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包括全面压迫、整体蚕食、分步到位等一系列措施来逐步占据和压制我国的市场;(2)压制创新。主要表现在对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压制。一方面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我国只是跨国公司整个生产链条上的一部分,而且这一部分的生产活动并不能接触到高新技术;另一方面很多外资在并购国内企业时,要求原企业放弃研发部分的控制权,从而削弱和磨灭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3)与发展政策相冲突。跨国公司为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选择进入能为公司创造更多盈利的产业和更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地区,这样跨国公司资金投入的产业分布和地区分布可能与政府的发展战略重点相冲突,从而加剧了国内各地区之间的贫富差异。

(二)经济安全解析

1、安全观的由来与发展。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它是指国家拥有政治上的独立、经济上的自主和文化上的自成一体。从宏观来看,国家安全是一个体系,包含国家政治安全(或国家军事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国家文化安全。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和国际背景的变异,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匹配是复杂的,存在着不同强弱程度的组合,国家安全的程度也因此不同。

当前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明显上升,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成为各国间竞争的焦点。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加深了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度,经济竞争的加剧和贸易摩擦不断增加致使利益关系日趋复杂,经济安全风险在加大。在这样背景下,许多国家开始重新思考和权衡经济安全与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的相互关系,最终一个共同的做法就是提升经济安全在国家总体战略中的地位。因此,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2、对经济安全的不同解读。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经济实力不一、面临的威胁也各异,所以不同国家对经济安全所持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具有国别性特点的概念,对于不同的国家,其经济安全的内涵也有所不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安全的理解就有根本的不同,这是由其在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一般来讲,发达国家的经济安全属于“进攻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则属于“防守型”。另外,在发展中国家内部,由于经济政治体制、经济运行特点及文化特点等的不同,其国家经济安全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具体到影响力与日俱增的中国,其经济发展具有很特殊的时代背景:集大国经济、转轨经济和不发达经济于一体。因此,中国经济安全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进攻型”,也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防守型”或“依附型”,而是立足国情、强调独立自主的“稳健而积极”的国家经济安全。3、重新认识经济安全问题。为了对经济安全问题的把握更准确,选择的研究视角更恰当,就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确定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和特点,这是整个经济安全研究的基础。然而,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不是一个确定的内容,各国在不同发展时期对安全的界定是不同的,不同的国家在同一时期对安全的标准也有差异。对我国来讲,经济安全的内容首先涉及国内产业的协调、均衡发展;其次是其他方面的经济安全隐患。包括:(1)对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压制;(2)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冲击可能形成的垄断,尤其是在关键技术领域,一旦发生冲突,就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威胁。

三、外资在我国并购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外资在并购我国企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国内企业定价过低造成的资产流失,使一些国内着名品牌消失;(2)出让了市场但得不到技术,跨国公司对技术及市场的垄断进一步加强,相当一部分产业为外资所垄断,对产业造成控制和压制。另外,中国企业的人才流失及逆向技术扩散严重,我国在技术进步和创新方面产生依附;(3)外资并购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问题的成因。(1)在跨国公司并购中,存在由于我国政府激励体制的因素和地方政府对外资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的偏好,导致我国国有资产的流失和跨国公司与垄断行业合谋的可能。另外,地方政府卸包袱、创政绩的心态和产权定价市场不规范,造成我国企业被贱卖的情况。而对自身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定位认识不足,致使自主品牌消失;(2)产业结构落后且不合理,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未建立起来;(3)外资流入的产业领域可能与我国的产业政策相抵触。

(三)重新认识外资并购安全问题。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的最终目标是保障企业的自主性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保证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力量。因此,外资并购中出现的所谓安全问题,重点不在于外资在资本、技术和国际市场上占据的优势地位,而在于我国企业、政府和市场存在的体制缺陷。国家应适应外资并购行为模式的转变,加快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规范、健全的政策法规环境和市场交易平台,令企业能够在国内跨国并购市场上与外资实现平等竞争,培育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跨国并购中的国家经济安全应对策略

(一)企业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贸易理论在美国广为流行,并得到政界的共鸣。战略贸易理论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其直接的原因是美国对其经济安全所受威胁的反应。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美国日益感受到日本对其优势地位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威胁,这促使一些经济学家和国际关系学者研究日本的贸易政策和产业结构,向政府提出对策。“战略贸易理论”在美国的发展是同对日本的深入研究联系在一起的。战略贸易理论强调,天赋的自然资源已不再是竞争的主要要素,知识和技术才是比较优势的根本来源。在人工智能产业上处于优势地位,国家不仅能繁荣富强,而且还可以处于国际政治的领导地位。而美国正是围绕此理论推行相关的政策以保护国内经济的发展,消灭潜在的经济安全隐患。因此,企业自身要加强在保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作用,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作为成败的关键。

(二)政府方面。许多跨国并购案都受到所谓国家安全审查或基于国家安全理由的社会公众压力,有的跨国并购案因此夭折。因此,我国政府也应该在维护经济安全方面发挥作用。

1、建立健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一些国家没有制定单独的经济安全战略,但并不妨碍它们在本国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等战略中实施经济安全措施,维护经济安全利益。根据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国家的经验,要有效地保障经济安全,应该将经济安全政策与其他政策有机地结合,将维护经济安全的职责和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并相互协调好。虽然目前我国的各项法规还需要做很多的完善工作,还需要一个相对长的过程,但我们至少应确定努力的方向。

第4篇

一是要充分认识重要性。目前,县域经济不论基础条件如何,都处于加快发展的态势,以增强各自的经济实力。在这种大趋势下,不乏有的地方看重地区GDP,追求经济增速,忽视资源环境保护。因此,竭尽全力争取公共财政资金、多形式招商引资开发资源上项目,推动经济快速成长,有的已超出了能源、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甚至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有的正体现出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产业结构仍未优化,验证着县域经济发展在快上有余而好上不足。在这个大环境中开展资源环境审计,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维护资源环境安全,其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认识其重要性上,应从三个角度或环节主动切入。首先,要充分认识资源环境审计的政治重要性。资源环境是经济社会的有效载体,是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审计作为经济卫士,承载着维护经济安全的责任和义务,应勇于面对资源环境审计的挑战,从认识层面理解其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不应停留在原有理念上,要有一种善于探索和实践的勇气和锐气。其次,要在实践中认清项目审计的资源环境重要性。要运用传统的重要性评估手段,认清审计项目中的资源环境的重要性,以此为基础,才能从认识上有个科学判断和客观评估。再次,要推动审计客体对资源环境审计的认识和理解。在地方经济发展仍然依靠项目投资拉动、资源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资源环境审计日益摆上日程的背景下,基层一定要通过审计手段,帮助审计客体提高对此项审计的认识,加大双方的沟通和理解,主动进行配合,达到审计的预期目标。

二是要提前预见风险性。审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从开始实践起,就伴随着一定风险。不仅判断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存在反向关系,而且审计技能与审计风险也存在反比关系;不仅存在固有风险,而且潜在检查与控制风险;不仅具有共性风险,而且还有特性风险。相对来看,资源环境审计的风险要明显高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的风险。主要由两个层次产生风险因素,其一是技能产生的检查风险。目前,基层审计人员普遍素质偏低,大多偏重于单一的财会业务,缺少法律、工程、经济学、计算机等专业人员,已明显不能满足资源环境审计的需求。就目前现状,如不加大专业培训,缺乏充分准备而实施审计,就会在控制和检查环节潜存着较大的风险因素,而且不易避免。其二是项目本身产生的固有风险因。资源环境审计不同于单纯地账项审计,需要做大量细致地审计调查、科学计算、多方印证、专业评估,加之审计主客体信息不对称,新上项目有关资源环境记录资料不多,班子决策涉及也有限,其项目本身导入了一定的固有风险,给评估判断增加了难度。在这种情况下,要有效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就必须提高综合素质能力,超前预见项目审计风险,把风险控制或降低到可接受程度。

三是要注意侧重时效性。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绩效审计主要是以年度划分审计范围的,而资源环境审计是难以用年度去体现。有的项目可当年完成,而有的却要跨年度甚至多年度才能完成;有的当时对资源环境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而有的在几年后产生影响或有着长期影响。因此,在资源环境审计实施中,应把着力点侧重放在审计项目的时效性上。既要看项目建设当前对资源保护与开发、节约与浪费、生态保护与污染、节能减排措施与落实的情况,更应从长远的角度去验证资源环境的时效性,从当前着眼长远,认真进行分析,从深层进行揭示,以科学发展加以评价。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审计维护资源环境安全的目标,发挥审计在促进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第5篇

关键词:MOOC;在线教育;国家文化安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3-0023-02

关注与思考MOOC之基础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它不仅直接关系到我们在理论上如何认识和理解MOOC,更会影响到我们在现实中如何把握和发展MOOC。可以说,关注与思考MOOC之基础问题不仅必要而且必须。鉴于此,笔者不揣谫陋,在盘点、批判当前人们关于MOOC之理论认识与现实践行问题的基础上,简要谈了谈自己关于此问题的一点思考与拙见,权作一家之言,愿就教于万家。

一、MOOC是一种新型课程吗

近来,MOOC很火,不光教育领域的人在积极关注、热切探讨着MOOC,就连其他非教育领域的人们也在谈论着MOOC,MOOC日益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然而,人们谈论MOOC是一回事,怎么理解和看待MOOC又是另一回事。谈论MOOC并不代表就正确理解了MOOC。事实上,只要我们稍加留心的话,就会发现现实中不少人把MOOC视为一种新型课程。可以说,将MOOC视为一种新型课程这一看法是具有一定广泛性的。不光社会大众这么看MOOC,就连不少教育研究者们也这么看MOOC。然而,这种观点却是值得质疑的,也是必须加以认真分析的,这不仅为了准确地理解、认识MOOC,更为了更好地把握和发展MOOC。

公允地说,将MOOC视为一种新型课程这一看法虽不对却亦有其合理的一面。具体来说,我们知道“所谓MOOC就是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首字母缩写,其字面意义就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1]也就是说,所谓的MOOC就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这也就难怪会有人将MOOC视为一种新型课程了,毕竟MOOC是一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嘛,况且MOOC我们也称其为“慕课”,这里面的“课程”无疑会使人们觉得MOOC就是一种新型课程,尤其是对那些尚未深入、真正了解MOOC的内涵、外延,仅仅只看到MOOC的表面译解的人来说,将MOOC视为一种新型课程完全是可以理解的。理解归理解,但对于MOOC我们还是要秉持科学之态度、严谨之精神进行考证的。实际上,只要我们对MOOC和课程稍加对比的话,就会发现MOOC其所指不是课程,尽管其内蕴课程的部分,但我们不能将其视为一种新型课程。具体来说,我们知道“在英语世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95年)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字典中很普遍,无论是英国牛津字典,还是英国韦伯字典,甚至一些教育专业字典,如《国际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ducation),都是这样解释的。”[2]可见,作为课程的curriculum虽也涉及到course,但我们不能就此简单地将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里的course简单等同于curriculum了,继而认为MOOC是一种课程。实际上,对此也要研究者强调指出过,在MOOC中,“‘课程’则不是狭义的,实际上包括了整个教学过程,而且是师生实时交互的。”实际上,只要我们通过互联网体验一下真正的MOOC就会发现,MOOC虽然被译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但其实质却并非课程那么简单,其远远溢出课程。因此,虽然MOOC也含有MOOC的成分在内,但我们不能根据字母意思简单地将MOOC视为一种新型课程,这不仅是对MOOC的错误理解,更严重窄化了MOOC。那么,既然MOOC不是一种新型课程,那么MOOC到底是什么呢?“解构和创造必须是不分先后的同一个过程……如果没有开出一条新的道路,光把原来的道路给破坏了,那我们往哪里走?只不过停留在一条被破坏的道路上,而且还是那么一条老路。”[3]对于“MOOC是什么”这一问题,我们不仅要看到当前人们对MOOC的偏差认识,并对其不合理之处进行批判与解构,尽管这是必需的,但这还不够,我们不能至于此而又止于此。也就是说,关于“MOOC是什么”这一问题,我们不光要批判、解构,同时在批判与解构之余还要有所建构才行。在此,笔者将MOOC视为一种新型的在线教育模式。也就是说,关于MOOC,我们要扬弃课程之狭隘视角,将MOOC视为一种新的教育现象,基于教育学的整体视角来考察MOOC。

二、基于教育来关注与应对MOOC所带来的挑战够吗

关于MOOC,我们知道,其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机遇(如MOOC使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共享,MOOC有助于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MOOC有助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等等),同时亦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挑战(如MOOC使得高等教育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MOOC犀利地挑战了传统大学教育教学模式,恰如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所描述的那样,MOOC犹如一场数字海啸,有可能将传统大学教育全部冲走等)。也就是说,MOOC是一把双刃剑,其在给我们带来诸多机遇的同时亦带来了不少挑战,有些挑战甚至是致命的。因此,我们在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之际,亦要关注与思考如何有效迎接MOOC所带来的挑战。现如今,人们业已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致力于思考与应对MOOC所带来的挑战,可圈可点。然而,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当前人们关于如何应对MOOC的思考与行动几乎都是基于教育视角的,即先梳理出MOOC都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挑战,而后再基于教育来谈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对此,我们说关于如何应对MOOC所带来的挑战,我们理应、也必须基于教育的视角,这没错也很必要,毕竟MOOC是显现于教育领域且与教育关涉甚密,对教育影响和冲击很大,我们要基于教育的视角来思考与应对MOOC所带来的挑战,这没错,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关于如何应对MOOC挑战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基于教育的视角,但我们不能至于此而又止于此,也就是说,我们要基于教育的视角,但在考虑教育后,还要站在更高的地方审视与应对MOOC所带来的挑战。笔者认为,我们基于教育视角考察与应对MOOC所带来的挑战后,还要站在文化的高度进一步审视与应对MOOC所带来的挑战。具体来说,关于MOOC,乍看起来是个教育问题,其实不光是个教育问题,更是个文化问题。这里面涉及到中西方文化的问题,牵扯到中西方价值观的问题。我们都说MOOC将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共享了,可以说如若没有MOOC的话,我们是很难接触到这些世界名校的课程的,但我们在欢欣雀跃之际不要忘了,这些课程不仅仅是课程,更是西方的文化。“一般地说,课程总是体现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体的主流文化的,是以社会主流文化的代言人的形象出现的。它将社会主流文化转化为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及与教师的日常交往中,就有意无意地、或多或少地习得了这些文化。”[4]也就是说,MOOC表面上引进的是课程资源,实际上引进的则是西方文化。MOOC推进了文化全球化,关于文化全球化,我们要辩证地来说,也就是说我们既要看到文化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新鲜文化血液,同时亦要看到文化全球化对我国文化的冲击与影响,尤其是潜藏于其中的文化帝国主义对我国文化安全的直接威胁。恰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在文化的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着从经济和文化强势的国家向弱势国家流动的趋势,文化的交流也异变成了文化的渗透和入侵。”[5]可见,MOOC会对我国文化安全构成一定威胁。“国家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和加强国家文化安全对于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6]因此,我们在关注与思考如何应对MOOC所带来的挑战时,就不能仅仅只基于教育的视角来看,当然这并不说教育学的考察与回应没必要,只是在教育之后,我们还要站在文化,尤其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来审视与应对MOOC对我国文化安全的挑战与威胁,这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李曼丽,张羽,叶赋桂等.解码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教育学考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2.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

[3]赵汀阳.赵汀阳自选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3-34.

[4]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298-299.

第6篇

关键词: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27日

一、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及其应用效果

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即“eHR”(electronic HumanResource),是新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趋势,是以网络技术的成熟与运用为基础,以ERP、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应用程序服务提供商)等概念的出现和具体实施为存在和发展的环境,以人力资本开发和增值的迫切性为终极原因,将先进的软件配上高速的硬件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建立的一种基于Internet的人力资源服务网络系统。“eHR”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规范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企业在应用“eHR”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层对“eHR”的应用认识不到位。在我国,有些企业的管理层对人力资源管理既缺乏理性认识又缺乏感性认识,自然对“eHR”知识了解更少。对有些企业管理人员而言,利润的多少,市场的大小,营销的策略,成本的大小等方面才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是最为模糊的概念,有些甚至将人力资源视为一种不得已的成本开销,而没有真正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一个显著的战略高度。因此,管理层认识的不到位,推行“eHR”的资金支持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在我国部分企业推行“eHR”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二)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软件开发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市场上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大都处于事务型管理阶段,软件偏重一般性,不能完全涵盖企业特有的管理活动,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同时,软件中的某些附加功能并非组织所需,这便增加了组织的负担,造成浪费。有些“eHR”供应商的目的仅在于出售软件产品,对企业要求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功能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调研,不能全面地考虑到企业所关心的业务流程重组、售后服务和产品升级等。一些软件产品仍以传统的“人事管理”为中心,不能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

(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的IT应用能力一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使人力资源管理经理IT应用能力受到极大的挑战。根据对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现状调研的数据表明,在对中国境内一千多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IT应用能力的调查中,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IT应用能力一般(其中未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应用能力更差”),能力在“一般”和“基础”水平的占68%,即他们只是掌握了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和上网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数据信息安全存在风险。虽然“eHR”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但是它的信息安全隐患又成为其广泛推广的障碍。由于网络病毒的侵入,黑客的攻击,使得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运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系统的不稳定同时也会导致相关数据和信息的安全存在风险。

三、推进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策略

(一)企业要提高对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一方面必须彻底更新观念,树立现代观念和超前意识,充分认识“eHR”发展的新趋势,不能认为信息服务仅仅是预算中的一项开支而舍不得对其进行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资;另一方面作为企业的高层领导者,要求其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去。并不是说他们只要保证足够的资金供给、人员安排和设备配备就可以了,而是要积极参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设计、规划和实施过程。增强组织内员工的信息化意识,无论对组织还是对员工个人都是很有必要的。对组织而言,它有助于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员工个人而言,信息化意识的增强必将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和提高个人技能。

(二)加强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建设

1、选择适合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软件。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同时避免对管理软件的依赖。规模较大或者资金雄厚的企业,可以在进行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考虑自主开发软件;对于没有充足的研发资金和人才的中小规模企业,可以请专业的软件开发公司分析研究本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然后经过充分的论证委托其开发一套适合本企业的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软件。

2、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供应商应改进服务质量。采用科学的、标准的系统实施咨询方法,为每一个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客户配备一名专业的咨询顾问;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培训,包括“eHR”系统原理、操作、项目管理、实施方法、二次开发,等等;在项目实施的初期,为客户导入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比如,“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绩效评价方法,然后才是软件操作的培训;在实施“eHR”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时考虑与企业现有系统的集成与数据共享,并为企业未来投资预留空间,并将此作为整体解决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是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决不是一个纯粹的信息技术项目,也不是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与信息技术的简单更换,而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体系的承载,优化甚至再造的过程,这就要求参与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与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深刻理解的同时,也需要具备较高的IT应用能力。企业可以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加强在职培训、脱产进修、专题讲座等方式,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自身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使他们更充分地理解和消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本质,从而提高系统的使用水平和运行效益。

(四)加强数据、信息安全保障建设。数据、隐私安全问题是推行“eHR”过程中务必考虑的问题。“eHR”系统的安全隐患主要来源于基于广域网络的数据传输。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可以采用加密传输的SSL技术、防火墙技术、VPN技术等。除了网络安全外,对重要数据的加密存储也是“eHR”系统安全的重要保证,安全审计技术也为系统的安全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屏障。当然,用户管理是所有安全的基础。除了数据的安全外,“eHR”系统的各种功能也存在不同的操作权限,而Portal技术是保证这种安全的一种可靠的实现方式。另外,通过建立规范的数据库管理机制,系统还应定期手动或自动备份,以备系统破坏之后恢复之需。

主要参考文献:

[1]孙飞燕.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现状及探讨[J].当代经理人,2006.7.

[2]淳欣迪.浅谈加强现代组织机构人力资源管理[J].理论与当代,2008.12.

第7篇

【关键字】高校 安全 创新

近年来,危害校园安全、侵害学生权益的案件日益突出,各类针对校园的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校园安全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校园安全关系重大。维护校园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教育部门和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整个社会都应从保护学生安全、促进教育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维护校园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切实担负起维护校园安全的政治责任,全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本文就当前高等院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形式和面临的问题,通过分析目前高等院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安全管理、学生心理干预等方面存在的特点和不足,探讨解决方法,使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化、系统化,形成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

一、突破治安领域,形成新的高校公共安全观

传统学校安全的主体是学校,其影响因素与外部紧密联系,具有有限性、可预见性的特点;而非传统安全的主体一般是人以及人组成的群体,其影响因素是与人造风险相衔接的,具有多样性、不确定性的特点,包括工作安全、健康安全、环境安全等。在解决问题时,应强调社会问题间的广泛联系性、强调学校间、区域间、群体间的协作采取双向思维模式,因此这对于高校安全保障的管理者而言,这意味着性质的区分、思想观念的更新与变化。 高等学校安全不应局限于社会治安领域,还应向相关的领域拓展,如交通、心理、网络等;并应积极寻求多部门、多领域的协同合作,各种资源的整合利用,运用系统的、综合的方法解决新形势下安全问题,使师生都能感受到安全。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研究和探索,尝试建立起一套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符合当前学生特点的校园安全工作机制,并将研究结果提交学院,实验性的开展在系统理论之下的平安校园建设工作。加强学校各级领导对于校园安全工作的重视,发挥学校的行政管理资源,将安全工作融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当中,整体性的推进平安校园建设新理论、新方法的实施工作,保证实施效果。

二、注重研究,建立符合学生职业特点的校园安全教育体系

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将校园安全工作与学生的职业教育有机结合,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学院相关管理部门逐步摸索出了基于高校学生特点的校园安全工作理念,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针对各类人才在未来从业过程中有可能接触到的高危岗位工作来开展相应的安全教育,将院校原有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进行系统的整合和完善,确立一套适合当前形势之下高等院校学生特点,并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广泛借鉴意义的高校学生安全教育体系。

三、提升高校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目前,高校危机教育内容过于陈旧、安排也缺乏系统性,未引进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另外不同性质的高校,因其办学特点和学生特点,也存在着不同的危机问题,如何做到有的放矢。由于很大程度上国内还存在条块分割、高校各自为政的社会现实。院校应在安全工作中尝试实验性的建立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安全防范教育体系,通过系统的教育和管理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能力。使安全防范教育过程中各子系统以及各个层次,明确自己的目的、方法和内容,也可为各教育机构之间,教育项目之间等关系协调,分工协作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力求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教育对象对危机的理解从朴素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系统的理性认识,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自觉地、有效地配合或推动危机教育开展,使人从无形到有形都有所改变,以达到减少事故灾祸的发生。

四、整合高校教育和管理资源,在校园安全建设工作上形成合力

高校的日常安全工作开展过程中,校园安全建设工作应由学院学生处和保卫处共同负责,统一调配资源,相互配合,同时应进一步的发挥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和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在校园安全建设工作中的作用,把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干预作为学生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将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创建平安校园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应增加校园安全保卫设施的必要经费投人,配置必要的现代化设备,发挥现代高科技的作用,加大技防力度,实行人防技防相结合。探索人防与物防的最优结合方式,根据现代化管理设备的特点确立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和运行规程,提升人防的软实力水平借以发挥技防设施的最大效能。

五、突出心理干预对于校园安全建设工作的作用

学生心理问题是目前校园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校安全管理人员应在研究工作中系统的开展有关心理问题对校园安全建设工作影响的研究和分析,汇总和分析学生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的成因和主要表现,掌握心理亚健康学生的一般行为方式,并尝试探寻通过普遍的心理疏导和团体辅导活动在最大范围内稳定学生情绪,消除学生不良心理,调整学生行为习惯以确保学生安全和稳定的理论体系。

第8篇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告诉发展和推广,网络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生活等方面都发挥了其有利的功能,然而,凡事有利也有弊,计算机网络呈现呈现出很多不安全因素。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在也向我们注入了一些不和谐音符,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被更多的学术界和企业界和各个网络应用者所关注,网络安全问题同防病毒、防火一样值得人们重视。

1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解析

1.1解读计算机网络安全

计算机网络安全现在已经被高等院校列为重点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利用网络操作控制和技术指导,确保在一个网络区域里,数据的隐秘性、完整性及可使用性受到保护,不因任何系统或认为原因而遭到损害、更改、泄露。认识计算机网络安全可以从物理角度和逻辑角度的分别理解,从系统设备和相关设施受到物理保护从而避免破坏、丢失是物理安全的管辖对象等,一般表现为对硬盘操作系统的维护;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逻辑安全的负责范围,一般表现问网络信息安全的维护。

1.2计算机网络不安全因素来源

构成计算机网络安全威胁的不安全因素有很多方面,如黑客的肆虐、自然环境的因素、突发性偶然因素等。所谓的黑客,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漏洞和自己的技术手段盗取他人或者企业的信息。也表现为不法分子潜入机房盗取计算机的系统资源,采用非法手段,如非法获取信息、纂改信息、破坏硬件设备,编写计算机病毒编码等,以此来满足自己的金钱或其他方面的利益。

除此之外,计算机网络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隐患。如网络的开放性,国际性、自由性都是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这是目前无法改变的客观条件,使得计算机网络变得十分脆弱,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通过自由上网获取信息。再如,操作系统安全问题,作为计算机的支撑软件,如果没有一个正常的可执行的环境,也会构成计算机网络不安全因素。操作系统所提供的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如果带有不安全性,也为网络安全埋下隐患。再如数据库的数据存储,防火墙的脆弱性等,都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出了挑战,亮起了警示灯。

2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

2.1从技术角度维护网络安全

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维护主要划分为实时扫描技术、实时检测技术、安全防火墙、完整性保护技术、病毒情况分析报告和系统安全管理技术。针对以上技术手段,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维护:首先,建立健全安全理制度,提供系统管理员和用户的技术与职业修养及时备份数据,做好严格地查毒工作排毒工作。第二,对于网络访问的门槛和保护也要提升,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访问。第三、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第四、密码技术的使用,这是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密码体制大致可以分为,古典密码体制、单钥匙密码体制、公钥匙密码体制和数字签名以及密钥管理。第五,利用终止信息传输途径的方法维护信息和系统的安全,对已经被病毒入侵感染的硬盘和电脑进行彻底的扫描更新杀毒措施,严格禁止使用不明来历的U盘,不随意打开下载浏览网络的可疑信息。第六、完善网络自身反病毒的能力和提高防火墙的实用性,及时过滤可疑的信息以免被病毒入侵,网络服务器也要定期及时的进行扫描排毒,加强对网络目录和访问权限设置的制约和限制。

数据“窃听”和拦截这种方式是直接或间接截获网络上的特定数据包并进行分析来获取所需信息。一些个人或团体企业在与第三方网络进行传输时,会出现被不法分子数据中途被截获的现象,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如用户银行卡号码、身份证号、电话号家庭住址等等。保护传输数据能够免受外部窃听的最基本途径是加密技术是,其可以将数据变成只有被赋予权力的人才能还原并阅读的编码。而进行加密的途径就是采用虚拟专用网(VPN)技术,最后,仍然要把技术的落脚点放在不断完善和研发安全的操作系统,不给病毒创造滋生的环境。

2.2从管理角度进行安全管理

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管理应该采取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相结合相促进的原则,才能使计算机网络安全确实有效。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既包括计算机用户信息的安全、在计算机运行的管理机构上进行整改、不断强化计算机的管理功能执行功能、当然国家权力机关也要进加强对计算机网络违法犯罪的惩罚力度和执法强度。强化计算机安全管理、培养用户的法律意识尤其是网络环境中角色的认识、提升道德观念特指在角色中能够树立合法公民的意识,增强计算机用户使用网络安全意识,更要着手于黑客的猖狂肆虐的排查,对防止计算机犯罪、抵制黑客攻击和防止计算机病毒干扰,软硬手相结合。对计算机网络用户进行法制教育,例如计算机安全法、计算机犯罪法、保密法、数据保护法等,是计算机网络用户或系统管理员明确自己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树立权利和义务相结合的观念,自觉遵守合法信息系统原则、合法用户原则、信息公开原则、信息利用原则和资源限制原则,不利用网络编造谣言传播谣言、同谣言作斗争,和一切计算机网络犯罪的行为作斗争,加强计算机网络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念,比如我为什么要上网,在网络中我将扮演者什么角色,这次上网是否对我有益,我需要上多长时间的网,会不会影响我的正常工作和休息等。

2.3安全角度保护网络系统

安全层面是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核心对策,要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可靠、程序顺利运行,就必须保证系统实体有个安全的物理环境。这个安全的环境是指机房及其相应设施,依次为:

2.3.1计算机系统的环境条件

在计算机网络高速运转的今天,一些网络谣言也伴随着网络肆虐开来。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计算机网络的用户应该明确一个观念,不轻信谣言,不传播谣言,同一切危害国家和人民财产安全,影响正常获得谣言做斗争。给计算机系统提供温度湿度都适合的场地和健康的网络环境。

2.3.2合理选择机房场地

任何一个实践场所都需要一个安全的场地,机房的场地选择也需要进行周密考虑。一般在中小学的机房设置,都会考虑到防火防电的功能如何,是否具有安全通道等。

2.3.3计算机房的安全建设

机房的安全防护是主要针对机房环境的物理灾害和防止没有权限的个人或集体的破坏、篡改或盗窃网络设施、重要数据而采取的安全措施和对策。为做到区域安全,首先,应该做好访问客户身份的识别,并对其合法性进行验证;其次,要对访问者的活动范围加以限制,有必要将核心保密的信息加以保护;第三,对计算机系统设备设立安全防护圈,进行层层防护,把黑客等作案的行为扼杀在摇篮里;第四设备所在的建筑物应具有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设施。

3结语

第9篇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人类生活已经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诸多领域都有着网络的痕迹,而目前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主要手段也是网络。众所周知,一个国家国民教育程度的高低对整个国家国民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网络化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网络。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网络也有其不足之处,我们在进行网络教育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在培养信息安全人才的同时,还必须加大网络安全系统建设的投入,这是确保信息安全的关键。

网络系统的信息安全是指防止信息被故意或偶然的非法泄露、更改、破坏或使信息被非法系统识别、控制等[4]。所以,强化网络的信息安全,解决信息安全问题,才能使信息更加持续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目前学校网络教育中信息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尽管全球信息化正在飞速发展,但信息在网络上也面临着随时被窃取、篡改和伪造的危险,这就对保障信息安全带来了很多挑战。因此,我们在校园环境中也要认识到,现在学生上网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而虚拟的网络环境在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例如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等现象。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学生认识,那么学生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的理解就会走向误区。下面将针对网络教育中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做简单论述:

1、对信息安全教育的认识不足

加强学校信息安全教育,不仅是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同其他国家争夺人才的需要。目前很多学校未能意识到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不能深刻理解其内涵,因此,从现在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掌握信息安全体系中最基本的原理和概念,能够熟练运用常用的工具和必要手段进行安全故障的排查等等[5]。我们要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尽量避免学生自身违法犯罪的发生,为我国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提供保障。

2、对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

目前很多学校对于如何将信息安全教育正规、科学的纳入到学校教学计划,还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有些学校甚至只对个别专业的学生开设相关的信息安全教育课程,普及面非常狭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导致学生对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知识体系的了解相当缺乏。为了全面提高我国高素质人才的计算机信息安全意识,我们不能仅仅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普及信息安全教育,还要将这项教育推广到非计算机专业,这对于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

3、对学校信息安全教育采用的方法不当

很多学校所采用的信息安全教育的方法比较落后,依旧沿用老方法,跟不上当今网络时代快速发展的要求,脱离了实际。大部分的教材只局限于理论的讲述,而忽视了对信息安全技能方面的培养,缺少必要的实践经验,严重影响了信息安全教育的效果。

二、计算机网络系统本身存在的主要信息安全问题

由于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和对社会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大量数据需要进行存储和传输,某些偶然的或恶意的因素都有可能对数据造成破坏、泄露、丢失或更改。以下内容主要是论述计算机网络系统中本身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的策略。

1.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指一些意外事故,例如服务器突然断电等;人为因素是指人为的入侵和破坏,这种情况危害性大且隐藏性较强。

2. 无意的损坏,例如系统管理员安全配置不当而造成的安全漏洞,有些用户安全意识不强、口令选择不慎、将自己账户随意转借他人或与他人共享资源等带来的安全问题。

3.有意的破坏,例如黑客利用网络软件设计时产生的漏洞和“后门”对电脑系统的非法恶意攻击,从而使处于网络覆盖范围的电脑系统遭到非法入侵者的攻击,有些敏感数据就有可能被泄露或修改,这种破坏主要来自于黑客。

4.网络黑客和计算机病毒是造成信息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网络黑客和计算机病毒的出现给计算机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要解决此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想,牢固树立计算机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积极地预防黑客的攻击和计算机病毒的侵入[4]。而病毒则以预防为主,主要是阻断病毒的传播途径。

三、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措施

1、加强计算机防火墙的建设

所谓计算机防火墙是由软件和硬件设备组成、在内网和外网之间、专用网与公共网之间的界面上构造的保护屏障。它是一种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保护内部网免受非法用户的入侵,能够保护计算机系统不受任何来自“本地”或“远程”病毒的危害,向计算机系统提供双向保护,也防止“本地”系统内的病毒向网络或其他介质扩散[2]。

2、建立一个安全的网络系统

2.1从技术上保障可行的资源保护和网络访问安全,主要包括网络身份认证,数据传输的保密与完整性,域名系统的安全,路由系统的安全,入侵检测的手段,网络设施防御病毒等。如加密技术,它是电子商务采取的主要安全保密措施,是最常用的安全保密手段,是利用技术手段把重要的数据变为乱码(加密)传送,到达目的地后再用相同或不同的手段还原(解密)的一种技术。

2.2详细了解当前存在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以及网络信息安全的攻击手段,积极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进行解决。

2.3要从工作环境以及工作人员、外来人员方面切实做好保密工作,要有严格的岗位考核管理制度,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要经常培训,以便从物理上断绝对网络安全的威胁。

2.4用户本身方面,要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于个人隐私及与财产有关的相关信息要做好保密工作,不能轻易告知他人。

2.5要对网络外部运行环境(温度、湿度、烟尘)进行不定期的检测、检查和维修,提供一个良好、畅通的外界环境。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安全行业的快速发展,网络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推动新的教育模式不断向前发展。同样,我们也面临着新的威胁,因此我们必须运用新的防护技术。网络信息安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们不能仅靠硬件设备(杀毒软件、防火墙、漏洞检测)等的防护,还应意识到计算机网络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计算机是安全保护的对象,但执行保护的主体是人,只有树立人的计算机安全意识,才有可能防微杜渐,同时还要不断进行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创新,从而使网络信息能安全可靠地为广大用户服务。

参考文献

[1] 叶炳煜.浅论计算机网络安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03).

[2] 阎慧.防火墙原理与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张红旗.信息网络安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