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数字化运营方式

时间:2024-03-06 14:39:30

导语:在数字化运营方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数字化运营方式

第1篇

【关键词】数字化管道技术 长输管道 应用 发展

数字化管道技术就是充分采用国家空间数据及坐标系基础设施数据,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将沿线输送管道上的数据、图片、记录等一切有关信息记录下来,在获得管道周边的地形、水文、环境等数据后,通过计算机系统分析处理后建立一个能够实现信息化动态管理的真实可靠的管道数据库,以促进输送管道的正常运营和智能化管理,实现输送管道的自动化功能和目的。与以往的管道数据采集管理方式相比,内容更加丰富,更新速度更快,数据描述更加完整准确,大大提高了对管道的监控能力。随着长输管道的发展和卫星遥感影像的不断应用以及计算机系统及网络的应用,数字化管道将成为长输管道建设和管理的必然趋势,同时随着西气东输工程中第一条数字化管道的成功应用,为我国的数字化管道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后续发展动力。

1 数字化管道有以下主要功能

(1)数字化管道采用RTK测量技术,将长输管道中各个线路不同数据融为一个整体,在长输管道系统各段的设计数据、施工数据、进度数据、设备应用及人员资料等全部归档,实现数字化系统管理,再通过网络技术传送到数据库中,实现了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

(2)采用大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存储,在管道建设的每个环节均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同时空间数据中心可以管理、存储在数字管道建设和运营中获取的所有数据,使得每个阶段的数据成果和系统相互衔接,在长输管道施工和完成后的维护提供持续有效的数据存档。

(3)数字化管道实现了全线管道信息情况的FLASH形象化虚拟展现,使得数字化管道能够在准确、可视的三维地理信息分系统环境下展示在用户面前,并可通过网络交互方式对管道的公用信息进行相互沟通和查询,使用户在办公室就可以了解全线信息,充分体现了数字管道的空间特征。

2 采用数字化管道技术方法,解决长管道设计和施工中问题

在长输管道建设过程中,数字化技术可分批次分阶段的完成,在设计及施工过程中,通过建立完整性数据库管理系统,将长管道从设计、勘察、施工、竣工各个阶段数据完整的收集及建库,为运营期管道安全决策系统及其它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支撑。

2.1 采用数字化的勘查手段

基础地理数据采集建库以国家基础测绘成果为依据,辅以卫星遥感影像、航空摄影资料,建设一套适用的、覆盖所经区域的空间信息数据库,为长输管道建设以及高效施工和后期的安全运营管理提供空间基础数据。

数字化勘察手段可以快速、准确地采集管道沿线的地形地貌、同时获得矢量化的地形图、航空影像和数字地面模型数据,这些数字化成果可直接用于管道设计。一方面可以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另一方面可以直接输出数字化的设计成果,便于施工和今后运营时的数字化查询。完整性数据采集系统据库,将管道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数据进行统一采集和分批管理,过采集和维护系统制定规范的审核数据进行检验和审核,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提供对建库数据的查询浏览、汇总、统计、综合分析等功能,为下一阶段的管道运营、维护、管理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撑。

2.2 基于数字化勘查成果的管道设计

现场施工数据中,多数数据为不可逆或可逆性很差,因此做好现场数据的复测与检核工作,保证入库数据的精确性与完整性为整个长输管道的设计和应用提供有力的保障。在数据精准的情形下即可开始针对长输管道进行方案的设计,将专题数据采集建库应用于管道设计之中,一方面是将长输管道建设前期的数字监控信息、勘察资料、设计图纸等资料进行整理入库,另一方面对长输管道施工建设过程中涉及的阴保、焊口、弯头、管道桩、穿跨越、水工保护、站场、进出站出入点信息、第三方油气管道、伴行光缆、其它管道及公共设施共1l类专题数据进行采集和设计,为长输管道的快速和便捷的实现提供设计依据。

2.3 施工过程的数字化

施工项目管理系统为施工各部门提供了掌握工程项目进展的具体情况,针对长输管道分段、分区施工的监管工作的有效管理工具,同时也为项目建设各方搭建起了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通过施工项目管理系统完成信息的录入与交换,一方面可以采集很多在施工结束后无法收集到的数据,便于管道后期的运营维护,另一方面通过施工过程的信息化,可以提高施工过程的整体管理水平。

2.4 应用软件系统开发建设期

应用系统主要包括施工项目管理系统、管道完整性数据采集维护系统、管道地理信息系统等三个子系统,主要围绕管道设计及施工建设而进行的。三个子系统运用数字化技术,为长输管道的建设、后期维护等工作提供基本数据支持,有效的解决了长输管道由于铺设线路长、地理复杂、施工统筹规划性差等传统管道建设问题,为现代长输管道建设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方式。

3 数字化管道技术在长输管道上的应用前景

数字化管道是目前管道科技的主要发展方向,尤其在长输管道的建设中,方便之处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将长输管道上的具置以及地理位置信息,标定坐标后将长输管道整段管道信息加以汇总构建模型,换言之,数字化管道就是一个网络化、信息化、坐标化的管道综合信息系统。

4 结束语

实现管道的数字化管理是我国长输管道建设和运营管理融入全球化浪潮的必要条件,为我国长输管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同时也将给我国长输管道建设事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数字化管道管理系统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不断尝试、积累经验,对相关的配套设备进一步进行完善,数字化管道建设在我国长输管道中的应用以及后续发展还肩负着任重道远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孙晓利,文斌.妥贯民天然气长输管道数字化建设的相关问题.油气储运 2010(8)

[2] 薛传华.浅谈庆哈庆齐数字化管道.中国科技纵横 2010(7)

[3] 杜毅,杨茂,刘永茜.数字管道技术发展与应用天然气与石油,2008,25(4):18―22

第2篇

数字油田是数字地球概念的演化,也是一个分支。数字油田是指油田实现全面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把油田数据导入企业信息管理,与多种数据相融合,将庞大的工程融合多个学科和技术使油田数据可以用多媒体和虚拟技术进行直观表达。企业引入“数字油田”带来的效益与优势是非常可观的。

二、“数字油田”在石油企业中的运行

(一)“数字油田”建设核心

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并秉承“数字地球”的三要素,坚持把油田资源数据作为基础,把信息网络作为共享平台,把信息技术作为操作渠道建立数据与信息管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以石油为对象进行有条理的勘察、开发、提取、储存和运营销售。达到推动企业石油文化、加速石油行业发展、创新石油技术的理想目标,最终实现石油数据方面信息化表达。而在实现石油数据化的过程中,主要有三大步骤,即数据的采集,数据的管理以及数据的应用。这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统一的信息库,将地质研究部门,生产部门与经营运行部门等各职责部门相关联,使整个企业具有一套清晰,有条理的系统。

(二)“数字油田”的建设运行方式

油田数字化同时也意味着一线用工量和劳动强度应极大减少和减轻,一线人员整体应减少一半以上,其中用工人员应减少到30%,技术人员则不会减少太多,但也是将近到达一半的数量。在直接作业中,应当建立严格的流程管理的“作业区”,创造新型劳动有组织的进行,将实时数据如实录入系统,缩短管理距离与准确的网络服务,通过网络技术将实时作业与管理要求沟通起来,加快老旧油田数字化改造、升级、淘汰和维护,将新老油田进行数字化全面管理。数字化管理搭建的平台系统不仅能使管理者一眼明了,还能优化劳动组织行动力,达到数字化管理层次高要求。在技术方面,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油田管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数据分析整合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电子系统技术、结合油田所在的地理条件和企业优势,全面分析现有资源状况创新改革管理方案,建立规范的生产管理运营模式,提高油田采集技术,提升生产过程回收利用率,从而达到安全、合格节约、省力高效益的目标。在信息管理层次上而言,通过构建直观可视的全方位工作平台,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动态地体现各项数据的指标与升降趋势。并遵循数据采集规章制度,彻底改变传统逐级上报的方式,由部门通过企业数据管理系统上传准确,唯一的数据。同时应实现信息监控全面化,即在生产环节中做到信息真实有效、及时可控。对于生产人员,要实现人员信息登记齐全无误、可靠真实,便于统一管理;对管理者而言,生产进程与问题都应了解全面,指令下达及时无误;对运营销售人员之间,高度集成融合的数据使各部门在同一平台上实现数据共享;生产器备也是数据库纳入成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器械的生产状态、使用频率以及老化程度都应时时更新记载,方便企业进行及时发现与更替等操作,保证勘探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其他意外或事故的发生,降低伤害或成本损失发生的概率。

三、油田数字化的建设作用

(一)运用“数字油田”的必要性

企业利用数字资源运营和管理油田,高度集成了信息,让整个企业在一个规范系统下进行运营,不同于传统运行管理方式,将整个企业的生产过程与后期销售等进程实现整体融合,使资源变得可视可控可管理。将一体化应用作为油田数字化建设的技术保障,通过数据的共享性实现了各部门之间的无缝结合,快捷有效地实现了业务互联互通,平稳提高了经营管理动态可控性。在企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同其他使用传统管理方式的石油企业相比不仅简化了管理方式,提高了运营透明度,降低了管理难度,还规范了管理操作,提高了管理效率。所以建设油田数字化对企业而言,是面向世界推进整个企业创新与发展过程中必然全面施行的一个重要举措。

(二)数字石油给企业所带来的利益

数字石油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固然是可观而且明显的。就实行后的短期之内,对企业自己而言,内部所需的人力,物力,劳力都得到了极大的缩短与减少,降低了企业用工的成本,减弱了管理者及时下达指令的难度,营造了一个高效规范的工作环境。更是使得整个企业在油田数字化建设下有条不紊、方便安全的运行,也是降低了出现错误、失误的概率。对外而言,进行数字化油田的企业要比那些尚未进行数字化建?O的油田企业在整体上显得更加规范化、便捷化,方便化、准确化和及时化,凸显公司行业竞争优势,加速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速发展。从长远的方向来看,将石油数字化建设的潜在作用无疑会日益明显,不仅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为公司后续创新提供了借鉴方案与丰富经验,更是极大地推进了石油行业发展进程,将油田管理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四、结语

第3篇

关键词:数字化图书馆;模拟演练;安全隐患

1 数字化图书馆系统的设计研究

1.1 集群建设

过去,人们对于数字化图书馆的认识还不够,对于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关系也是非常的快。他们认为大多数的数字化图书馆仍然处于最原始的阶段,最原始的数字化图书馆渠道仍然可以开始开辟。随着数字化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图书馆制约的特性也是越来越明显,数字化图书馆对于数字化的重要性也是越来越大。但是非常少的人去系统的理解他,最常见的一个观点就是数字化图书馆是数字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讷的部分。数字化的本质就是将数字化图书馆信息以及电子信息快捷化。

1.2 数字化建设

通过数字化技术,给各个市场进行相对的计划稳定性的环境,相对于激烈的市场来说,这一类的只能够给客户使用的网站就能够解决传统的软件所不能够解决的信息和互动的问题,进一步的提高内部的整体的运作的效率,但是通过这一类的模式也仅仅只是在实体的渠道来进行完成的。主要的还是能够经过系统的平台来完成,这一类的图书再进行价格展示的时候,通过使用的统一性的网络进行网购,有很多不同的特点。这个系统可以和后台进行紧密的结合,很多的业务需要后台的支持。所以,需要根据自身的一些需求来进行研发。通过公司业务运营部的运营,价格策略和客户类别以及促销模式等保持一致,网络品台所产生的订单和通过内部业务产生的订单可以按照同样的方式进行统一的处理。至于零售商应该和实体店保持相同的零售商。

1.3 自动存储信息

这些能够给实体的门店提供一定的机会,不仅仅需要提供一定的实体夫人服务平台,还应该在和会员之间的互动来进行设计,这个模式主要依靠的是虚实结合,主要通过系统平台和整体的运营来完成,可以再各个成熟的通用网络上,制定个性化的信息和技术,有很的业务不仅仅需要去修改网络平台,还需要对信息技术进行调整,一次来支持心得业务增长模式。对于这个网站上的一些图书品类以及一些实体类型的店面也是有所差距的,对于品项的范围也是应该有所精选的。

1.4 自动更新

数字化图书馆和数字化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数字化图书馆和数字化之间的关系式非常的亲密,数字化图书馆的配送时数字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的部分。他成为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化图书馆体系。数字化图书馆对于数字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数字化对数字化图书馆的影响也非常大。数字化的发展和数字化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式十分的密切的,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数字化图书馆本身也存在着矛盾,并且能够不断的促进它的发展,数字化提供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反之,数字化图书馆所提供的手段能够促进这种矛盾的解决,心得经济模式也需要新的数字化图书馆方式。

1.5 多功能适用

一方面既适用于条形码,主要的优点就是在于成本比较低。在条形码信息进行访问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扫描,在扫描的时候也需要和数字化图书馆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也必须要保证必须是清洁没有磨损的。其次是IC卡,主要的优点是在于卡上所含的CPU,能够及时的实现灵活的访问机制,并且卡上也具有一定的存储能力,能够进行实时的修改。最后是RFID技术,它具备着很多很好的性质,比如说访问时间比较长以及存储空间比较大、数据访问方式对天气不敏感、信息能够进行及时的修改,这也是数字化图书馆的一个最理想的选择。

2 数字化图书馆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

数字化图书馆的技术研发还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他的目的就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特色。未来的数字化图书馆系统将会更加的方便快捷,信息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新的市场也在逐渐的打开。随着数字化的发展,数字化的设备日益流行,人们也在不断地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数字化图书馆系统也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了数字化的行列。当然,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产品形态丰富。目前,数字化图书馆的产品已经应用在实际的生产中,也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信息基础设施的构建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绩,在沿海发达地区的成绩也是特别的显著,但是从整体的发展规模来看,无论是从网络技术还是信息技术水平等方面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目前虽然在信息构建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着很大的弊端,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弊端。实施数字化图书馆的重要条件是具有效率的物流体系,我们国家在这个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数字化图书馆高度发达的今天,只是依靠着数字化图书馆的一个方面还不能重新进行重建的过程。这个技术越来越依靠计算机和网络,木马的出现经常都是我们不能够及时的去发现的,一旦被黑客攻击,所带来的隐患不是我们所能够控制的。因此,需要研发团队在研发的时候,将安全隐患考虑在首位,这对于数字化图书馆系统来说是最重要的。

3 结语

信息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新的市场也在逐渐的打开。随着数字化的发展,数字化的设备日益流行,人们也在不断地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数字化图书馆系统也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了数字化的行列。

参考文献

[1]姜康,数字化设备的优点,数字化中国,2012(8)

[2]韩晓峰,林晓丽,数字化图书馆系统的技术研发要点及趋势,数字化设备,2013(7)

[3]蒋媛媛,张志霞,数字化图书馆的系统技术核心,数字化,2012(5)

第4篇

关键词:传统出版 数字出版 冲击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253-02

随着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正在给出版业带来深刻的变革。数字出版这一概念日益凸显,备受各界领域的关注。数字出版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新兴的数字出版媒体和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

事实上,纯粹意义上的传统出版已不复存在。纸质出版物从选题策划、排版加工、三审三校、图书印制到入库存档这一系列出版流程都贯穿了数字技术在其中。

1 数字出版概念

只要是用二进制这种技术手段对出版的任何环节进行的操作,广义上,都可以称数字出版的一部分。数字出版广义上的范围包括5个:原创作品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

数字出版这一概念是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更加深入的,从电子出版、桌面出版、网络出版、游戏出版、手机出版再到数字出版。以往的说法更多地表现了数字技术在出版的某一流程或某一介质上的应用,数字出版是用更为本质的技术属性来表达。

以前有观点认为数字出版是出版机构将著作权人的作品数字化,以满足用户需要,这种理解有失狭隘。

新闻出版总署给出的定义是,“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

2 我国数字出版发展概况

在我国,从产业链发展来看,数字出版内容产业获得较快增长。大型出版传媒集团、电信运营商、技术提供商、智能终端生产商以及电子商务企业等纷纷进入数字出版内容传播领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数量众多、规模不等的数字出版内容投送平台,内容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期刊,手机出版物以及基于各种移动终端的数字内容和应用,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数字出版内容体系。既相互竞争、互为促进,同时也存在缺乏规划、散而不强、管理缺失等问题。

数字出版平台纷纷涌现,形成了技术服务型、互联网门户、电信运营商型、文学创作型或信息服务型以及电子商务型等数字内容投送平台。以上平台各具特色,具有不同优势,数字出版产业得到很好融合。

从消费领域来看,数字化阅读方式渐成主流。我国公民书报刊、数字出版物等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5%以上。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接触率为40&左右,数字阅读方式趋向多元。

从产业推动力来看,数字出版技术不断升级。跨平台阅读、结构化版式、数字版权保护、内容结构加工、云出版服务等数字出版关键技术得到长足进展。尤其可以预测,从数据存储、获取、应用解决、远程控制到移动应用、互动分享、数据分析、计算等都将建立在“云端”。云出版服务技术的突破,给数字出版开辟了巨大的市场空间。2014年,伴随着服务商的发力,云计算望转化为商业应用,将改变传统出版业务模式和服务模式。这些都强有力地推动了产业升级。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主办的2014全国数字出版工作交流会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该工作交流会2014年3月在北京举办,与会代表包括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出版社、报社、新华书店、民营企业信息部负责人及数字出版企业相关主管,台湾数家出版企业也组团参加。大会内容涵盖2014年数字出版重点工作,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详解,数字出版新热点等。反映了数字出版第一线实践,研究数字出版解决方案、办法、措施,交流了国内外数字出版动态。该工作交流会与会人数逐年增多,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使出版届数字出版得到密切的交流。

我国数字出版标准化的整体框架基本形成,还需要进一步规范。目前数字出版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是内容资源建设、数字产品开发、数字产品传播等方面均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定。

3 传统出版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根据《出版商务周报》 2007年10月所作的调查,许多出版人认为:未来书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数字化;书业未来的发展业态存在分歧,纸制图书可能会消亡;中国的图书市场是最具竞争力和发展空间的。数字出版带来的冲击和机遇,将是未来几年里,传统出版行业需要思考和付诸实践的问题。

传统出版过程中,“编、印、发”一条龙,产业链是闭合的,所有的控制权都在出版社自己手中。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从作者、内容提供商、数字出版商、技术服务商(包括网络运营商、金融服务提供商等)到消费者,产业链中盈利点分散,传统出版单位不再具有唯一控制权,进入数字出版难免信心不足。中国消费者长期来形成的免费阅读的习惯,也制约着传统出版社,不敢轻易将纸质出版数字化。

然而,传统出版图书行业高库存、高退货率、高成本是现实存在的,令每个出版社管理者头痛的大问题。相比之下,数字网络出版节省资源,省却中间环节、节约成本,传播广、覆盖率大,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实现零印刷、零库存的诸多特点,使得传统出版对进军数字出版又怀有浓厚的兴趣。

近几年,不同类型的数字出版模式广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体系正在形成门类齐全的新格局,数字出版产品逐渐丰富起来。从过去较为单一的形式和产品衍生发展出电子阅读器、电子书、网络期刊、网络报纸、网络文学、网络在线教育、网络地图、手机报刊等多种应用。

在众多的数字出版领域中,网络新闻和网络媒体广告、专业数据库、咨询服务以及B2B等商业模式已基本成熟,部分数字出版企业已探索出有效的运营模式。电子书、专业文献数据库、网络期刊等的出版已初具规模,产业链也正在形成。

4 传统出版如何应对

读屏给人们的阅读带来既经济又便捷的享受,几千年的阅读传统正在被迅速发展的数字出版业所改变。数字出版带来了冲击与机遇,传统出版业应顺势而行。

4.1 转变观念

出版社要正确认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前景。数字出版将打破传统的专业分工和行业分工。过去的出版专业化受到信息化、科技化的冲击,已不可能再靠对内容出版的垄断形成行业优势。

4.2 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

要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好、做强、做大出版产业。面对严峻的形势,作为传媒渠道的传统出版业不仅面临体制机制和管理理念、运营模式的创新,而且还面临新技术和新业态的挑战。传统出版业应努力做到适应市场,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又不能盲目跟风,浪费资源和人力、财力。

4.3 搭建数字化平台

数字化平台由基础设施、加工制作、资源管理、门户运营等几大平台构成。建设数字出版平台是数字化出版必由之路,许多出版社已经走在了前面。

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已经成为传统出版单位中规模最大的专业数字出版公司,并获得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互联网出版”资质、电子书出版、发行和复制资质,以及工信部颁发的“全网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SP资质)。其核心任务就是建设国家信息化试点工程――中国数字出版网。

重庆一家数字出版企业把业务支点选在了“云平台”上,希望构建一个名为“中国出版发行交易云平台”的项目,把出版发行交易等所有业务活动完全电子商务化,云端化。云平台是出版社之间“共建、共享、共用”的平台,能帮助出版社一同迈入数字时代。

4.4 要注重内容数字化加工

数字出版时代,信息资源规模纷繁庞大,内容加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内容加工是一项非常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出版社还要建立内容管理系统,以及搭建内容管理平台,生产技术与设备设施也需要不断升级改造。内容的数字化建设,把纸质书转换成数据库,但这种转化又不是简单地把纸质书变成电子书,而是要进行分类和聚合,属于深度加工。纸质书提供的是一个产品,但信息服务提供的是一个解决方案,一个问题可能会涉及几十本书的检索。

4.5 要重视人才的建设

数字出版人才首先要对出版流程非常熟悉,然后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现有的数字化要有所了解,最后要了解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出版社要加强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传统出版社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储备,既懂出版又懂技术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

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被广泛运用和版权保护程度的提高,以及全球范围内文化内容的表达形态、传播的形式、销售的业态、阅读的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对于从业人员的政治、思想、文化、科技、法律甚至适应国际化、标准化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人才的匮乏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又一亟待破解的瓶颈。

参考文献

[1]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现状探讨分析[EB/OL]. http://,2012-09..

第5篇

[关键词]数字技术;电影产业;三级模式;运营

在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未来信息通讯与媒介传播等技术发展的最重要坐标指向的今天,电影产业正进行着一场比以往更为深刻的革命――数字化,这次变革被美国著名导演詹姆斯・A・卡梅隆称作是“一场数字化文艺复兴运动”。数字化成为全球电影市场发展和电影资源博弈的主题词。

数字电影指“以数字方式制作传输放映的电影。即把电影的制作传输和放映全过程用数字格式统一起来。”宏观上讲,“数字影院”是数字电影在发行及放映领域的表现。它不再以胶片为载体、以拷贝为发行方式,而换以数字文件形式发行或通过网络、卫星传送到影院的终端用户。在获得数字电影母板之后,数字影院经过压缩、加密、传输、存储、解密和解压缩等多个技术环节实现放映。

一、技术优势与产业变革

科技浪潮带来的每一次变革都是不可阻挡的。数字化对电影的冲击是良性的,它的先进性和优势性将在未来取代传统胶片电影在电影产业中的主流地位,数字电影作为一股新兴力量,带来传统胶片无法比拟的优势。

1.保持优秀放映效果与稳定质量。

一是与传统胶片相比呈现出面面清晰、稳定、光亮如新、像素稳定、画面无抖动、无划痕磨损的特点。二是降低电影产业链条成本。从电影前期拍摄的胶片耗材、到后期冲洗洗印、发行拷贝的传输,以及放映的人力资源,数字电影在各个环节节约了相当的成本。三是高新科技为基础的传输与管理模式。数字传输技术的信号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电影院线同步放映成为现实,统一的集成系统可以远程监督院线运营与操作,方便统计放映次数与时间,使票房和收入便于管理。四是高新科技提供防盗版技术。盗版严重损害制作方、发行方,以及院线的利益。数字技术提供了防盗版技术,如链路加密技术、日志管理技术、数字水印技术等,保证了数字电影节目不被非法使用,内容不被非法复制。

数字技术产生的革新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对于成长中的中国电影产业更是一次机遇和挑战,数字化不仅在电影制发放各环节提出新的要求,而且对整个产业格局和运营模式产生革新动力,数字化后的电影产业面临更多的议题。

2.数字技术促进电影产业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数字影院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系统,内部各“窗口”将在“特色化”原则下不断探索新业务模式和发展道路,有效运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技术对电影原创品、复制品、衍生品和形象产品进行多媒体传播、多层次开发、多渠道营销。数字院线的发展对发行放映领域的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数字院线的建立会打破长久存在的地域限制,同时还将有力提升我国电影产业的信息化水平,使发行方对放映方控制力度加强,从而减少影院偷漏瞒报票房的现象。

3.数字影院将对国产影片产生促进作用。

我国国产影片长期与进口大片争夺上映档期,但由于影院资源稀缺,导致国产影片难于进入院线与观众见面。数字影院发展优化了影院资源,使国产影片找到发行的途径。数字影院将会挖掘受众的市场潜力。数字影院以其优秀视听效果和低价位高档次享受的新观影体验,吸引大众进入影院,同时培养消费者在电影院观看电影的观影习惯,从而获得长期的稳定发展的电影观众市场,支撑中国电影的长效发展。

二、三级运营模式分析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市场动力的推动下,中国数字电影市场的三级模式全面铺开,即中影和万达数字院线引领一级城市商业数字院线;时代今典电影院线和世纪东方数字院线等新兴院线引领的二级民营数字院线;广电总局领导的针对“电影盲区”农村市场的三级农村流动放映队。

1.一级城市商业数字院线。

中国一级城市商业院线借鉴美国“虚拟拷贝”运作经验,同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中影集团数字电影院线是国内相对成熟的主流数字院线,代表数字电影在我国电影主流市场的发展状况。一级院线采取“票房重置”模式,制片方将影片交给中影集团数字电影院线,由后者向各个影院分发数字拷贝进行放映。三者按照协商好的票房比例分成。在一级院线运营模式中,中影集团数字电影院线取代了原先发行公司及电影公司,在制片方及影院间担当中介的角色,三者之间进行票房利润的重新分配。

作为一级院线的典型代表,中影数字院线的发展优势首先是地位优势,中影集团是国内唯一能够涵盖传统和数字影片制作发行、数字院线建设、影片出口等多个环节的电影集团。作为广电总局的直属企业,它拥有其他公司难以得到的政策优势与控制权;其次是资金优势,中影数字院线在国家财政支持下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为发展数字院线的前期投入提供有力保障。

但一级院线的运营模式存在两个发展瓶颈:首先它会受到来自各类电影公司或二三级电影院线的阻力。目前一级院线采取的运营模式是中影数字院线取代各类发行公司或电影院线而获得原本属于各级院线公司的利润,各级院线公司必然会采取对抗态度。因此中国在进行一级数字影院改造时应该借鉴美国“虚拟拷贝”模式,尽量在不损害各方利益前提下平滑发展。其次一级院线现在只有中影数字院线为主万达为辅助的两条院线,虽然国家投入资金支持,但数字影院建设费用高昂,同时国家后续资金没有跟进,一级院线建设一度陷入停滞。仅靠政府资金发展一级院线是不现实的,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引入民营资本、取消垄断、鼓励竞争,建立多条数字院线共同发展的一级院线系统,这样才能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发展一级主流商业数字院线。

2.二级民营数字院线。

民营资本是二级院线资金的主要来源,随着市场准入制度的降低,民营、社会、海外资本都成为影院建设的主力,这是加速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渠道,如北京时代华夏今典电影院线、北京世纪东方数字电影院线等。二级院线市场模式目前仍在探索阶段,无成熟例子可借鉴。相对一级院线与农村流动放映队,二级院线是数字电影市场的“城乡结合部”,是一级主流影院繁华地段和三级农村流动放映广阔市场之外的交错带,主要在社区、中等城市或者县级影院、酒店等人口密集区推广,它是中国数字电影放映市场最坚实的力量。

二级院线运营模式是引入市场机制的结果。制片方、民营数字院线公司和数字影院三方按照协商好的比例分配影片票房。为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部分有实力的民营数字院线公司也尝试自建社区数字影院。与一级主流影院不同,二级影院放映的影片大部分是 一级影院上映后的二轮影片及部分国产片。为能与一级影院抗衡,二级影院打出低票价策略吸引观众,同时二级影院的受众较为集中,吸引企业投放广告。目前民营数字院线公司的利润来源主要来自贴片广告费和一小部分票房收入。同时作为终端影院方对所有放映内容有更多的主动性,可根据院线公司所提供的片单选择单部影片活套餐购买,不同城市主流院线统一排片的方式。

作为数字电影市场的中坚力量,二级院线优势首先体现于定位优势,二级院线定位是“让电影回归大众”。二级院线远离了一级院线的繁华商业区,走中端路线,将电影市场渗入到街道、社区影院等人口密集地,真正达到回归大众;其次是放映设备优势。较一级院线达到国际DCI认证标准的设备,二级院线优势在于设备的价格低廉同时适合流动放映;再次,探索影院的多元化发展。二级院线不仅将观影场所扩展到学校、社区、军队甚至还出现了酒店等更加私人化的形式。放映场地的变革将引导电影多元化消费。“1+X”理念是时代华夏首创的运营方式,旨在倡导新电影生活方式。“1”代表影院,“X”代表配套商业,如书吧、咖啡等后产品。“1+X”以看电影为核心,让观众的情感需求可以通过影院和相关商业得到满足,逐步引导和培养观众形成新的电影消费模式。

二级数字影院发展缓慢,原因有两方面:首要问题在于片源过于陈旧,二级影院提出低价策略使影院无法得到较新片源,如果得到了较新甚至同步片源后,其低廉票价会与传统影院形成强烈竞争,因此遭到传统影院排斥。在片商方面,由于二级影院并没有形成规模,而传统影院发展成熟,有票房保证,最后会将首轮影片播映权交给传统影院;其次原因在于二级影院票价并未降到原先所承诺价位,同时传统商业影院也开始了降价行动,如每周二“半价日”活动,与二级影院票价相差无几,观众们自然会选择前者。二级影院若想突破此瓶颈,首先是解决片源,为能够从片商手中拿到较新片源,要壮大规模,达到一定的影院数量,有了规模才能有票房的保证,片商才会给予新影片。因此即便在亏损情况下,二级院线还是应该继续大力发展,形成规模效应,政府应给予政策优惠,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加快二级数字影院建设,尽快实现电影二级市场数字化改造。其次是应明确自身定位,既然定位于中端市场,应将票价严格的控制在10至20元内,与传统商业影院拉开差距,培养特定观影人群。

3.农村流动放映模式。

中国十三亿人口中九亿是农民,而农村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庞大盲区,三级农村流动放映市场针对的是县及县以下的乡镇和行政村。可知,国家对农村流动影院采取网状覆盖方式运营。首先国家在地、市级行政单位组建地市级农村数字院线,该院线以市级电影公司为首,各县电影公司及多镇放映队参与入股的形式实行股份制运作。每个地市级农村数字院线下属数个县级电影院线,每个县级电影院线下属又有数个乡镇级放映队,每个放映队负责对行政村进行电影放映。国家通过成立数家地市级农村数字院线层层递进实现了对农村电影放映的网式覆盖。

三级农村流动放映模式整体思路是“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农村电影市场尚未形成,需靠政府调节发展市县乡梯级运营模式,同时与各级地方政府、民间组织等个体的共同配合。由于三级模式主要经济来源为国家补助、社会赞助、广告、票房等,在培育市场阶段,国家补助为最主要来源,但国家最终要转换角色,从向农村电影市场“输血”到引导农村市场“造血”。因此,市场化是三级农村流动放映模式的出路。

农村流动放映模式目前的瓶颈问题在于资金来源单一,主要依靠政府“2131工程”拨款。农村电影市场极为广大,单靠国家拨款很难维持,在初级阶段可以由政府扶持,一方面培养农村观影市场,一方面通过放映影片起到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巩固党在农村的思想文化阵地,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待发展一段时间后,可以通过民营资本介入为“2131工程”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有效的弥补“2131工程”财政拨款不足,减缓国家财政压力。发挥资本的杠杆效应,将各级政府对“2131工程”的投入转化成为投资行为,通过市场化运营所创造的经营收入促进农村电影市场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一级主流院线的运营模式应该借鉴美国经验,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取消政府干预,打破一家运营商独占市场的垄断局面;二级院线应继续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利用民间资本完成对电影二级市场的数字化改造;对于农村流动放映模式.在一定时间内应继续由国家财政扶持,培养农村受众的观影习惯,建设农村观影市场。但待农村观影市场初步建立后要逐渐减少政府扶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推行市场化运作。

三、结语

未来的电影将建立在数字平台之上,完整的数字电影平台需要两部分:一是物理平台,主要是指包括数字影院的内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设备供应等,为数字电影的制发放提供技术保障;二是内容平台,指建立相当规模的数字电影资料库,将新老影片转换数字格式,以供数字影院、高清电视以及多媒体终端播映等。现阶段架构在数字平台之上的中国数字电影产业已形成新市场格局,三级市场的运营模式尚未成熟,规模有限但前景良好。数字电影是电影发展趋势,中国电影产业的腾飞需要这样一个契机。中国数字电影市场欲要长期良性发展,首先要看清中国特色的电影受众分布,依据各级市场不同的特点指定运营模式;其次严把内容质量关,重视片源质量的提升,鼓励文化多元、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再次利用资金运作拓展数字电影院线规模,招商引资,合作发展。

第6篇

[关键词] 高校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数字平台 分学科

[中图分类号] G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6) 06-0094-04

[Abstract] Published in the current issue of the digital trend,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journals publishing resources scattered, repeated construction is serious,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slow disadvantage behave more prominent, construction is imperative to the discipline of th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journals digital platform. Specifically discusses the function positioning of sub disciplines of the university academic periodicals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the digital platform, process, elements and profit model are built, and the safeguard mechanism analysis, try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use for reference for the digital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university academic journals, promote the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journals digitalization, special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journals Digital publishing Public platform

当今全球出版业的形态正在发生巨大而迅速的变化,数字化和集约化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1]。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数字化大潮面前也在积极寻求对策。但目前各高校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绝大多数仍然处于各自为政的阶段:或将期刊的数字版本全数交给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这样的专门数字机构,自己只负责纸质版本的出版;或自己建设网站和微信平台等。但目前这种情况不仅会造成办刊资源上的浪费,也势必导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数字化道路上无法走得更远。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应实现集约化数字出版。作为内容提供方的学术期刊,仍然应该专注于内容生产,确保自己的内容产品在整个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占有优势地位,这样才有利于保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核心竞争力。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全、散、小、弱”的代表,办刊资源分散,内容同质化严重,精品期刊数量不多,急需进行资源整合,分工合作实现专业化、集约化发展,以进一步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从数字出版的角度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程度较之其他类型学术期刊更加缓慢,更加不适应数字化出版的要求,急需通过数字化平台提升整体数字出版水平,实现数字化集约出版及产业化发展。

分学科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以下简称“分学科期刊平台”)通过整合现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资源,在按学科对期刊进行分类后通过构建的统一的数字出版平台进行出版,并且通过数字平台的统一运作最终实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市场化运营。

1 分学科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分学科的学术期刊数字平台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是由各专业学会主办的专业期刊数字化平台,如中国地学期刊门户网、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网站等;二是由同时主办多种期刊的主办单位发起组建的专业化、数字化平台,例如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光学期刊网、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命科学期刊网、兰州文献情报中心资源环境科技期刊集群等[2]。此外,清华大学等10 所高校也都各自建立了独立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3]。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依托于中国知网的“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它突破了传统的一校一刊、各自为政的高校办刊模式,集中各高校的名刊资源,通过网络手段强化传播效果,实现建设高校权威专业期刊的目标,成为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的典范[4]。

以上这些数字化平台大多实现了期刊编辑部的协同合作、出版资源整合、编辑人员交流学习、出版内容深度挖掘等。虽然目前大多数数字化平台还处在发展的探索期,但是代表了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的发展方向。当然,现有专业化学术期刊数字平台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1)汇聚的资源量不够多。大多数数字化平台的加盟期刊数量有限,行业特色不鲜明,影响力较小。以最有影响力的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为例,它目前只集中了几十家名刊的资源。这也制约了它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2)没有实现真正的网络协同采编。上述各数字化平台中,绝大多数只提供各期刊的链接,作者在投稿时,只能选择一种期刊网站进行注册之后投稿,如要投向其他刊物,还需要重新登录平台连接至新的刊物网站再次注册投稿,未能体现专业数字化出版平台的便捷优势。对于加盟期刊来说也作用有限,因为除基本的展示宣传外,具体的出版工作各期刊的编辑还需要使用各个刊物自己的网站来实现[5]。(3)功能单一,技术不够先进。现有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大多仅仅是期刊网站汇总,并未在后台将各刊资源集成为专业数据库,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的检索和更为丰富的资源。(4)未建立有效的经营机制。现有专业化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中只有中国光学期刊网、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网站建立了经营机制,通过广告、宣传、会议等形式获取利润,其他数字化平台均没有考虑盈利性问题[6]。

因此,整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出版资源,建立分学科期刊平台,对于实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数字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分学科期刊平台功能定位

2.1 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为核心的学术资源汇集平台

数字出版时代,期刊出版仍然是“内容为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作为内容资源的提供者,在数字化平台中将始终处于最重要的地位。数字化平台应该把学术期刊作为核心资源之一,围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组稿、审稿、发行等环节展开工作。

2.2 提供多元化的数字产品

分学科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实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产业化运营。因此,数字化平台应努力为终端用户提供多元化的数字产品。除为用户提供学术期刊和论文产品外,数字化平台还可以增加图书、会议报告、工作论文等形式的信息产品。此外,通过数字化平台的社交网络功能,可以深度挖掘用户潜在的需求信息,并针对需求打造新的产品形态。

2.3 学术期刊和用户合作共赢的开放式平台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的最根本任务是沟通期刊出版者和用户,使双方都能在平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共赢。分学科期刊平台是一个开放系统,平台内各利益相关者通过契约建立相互合作的关系,集中优势资源,实现各方的分工和合作。

2.4 服务于科学研究全过程的信息平台

分学科期刊平台由3类主体合作运营:期刊出版方,期刊经营方,数字出版平台。其中数字化平台应该是独立的第三方,通过提供合作的网络平台和相应的服务运营实现价值增值。其核心价值应该是:通过服务集聚资源,实现价值整合和再造。

3 分学科期刊平台构建思路

在分学科期刊平台的构建中,上述3类主体可以再归并为两个基本部分:作为内容提供方的各专业学术期刊编辑部,作为技术提供方、最终产品方和最终产品营销方的数字化平台。

其中学术期刊编辑部是数字化平台的核心部分。它提供的优质作品是平台成功运营的基础和保证。基于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现状,简单地把各家学术期刊论文的电子版集结到数字平台进行统一出版这种方式对于提高期刊的总体质量和竞争力没有太大意义。要使数字化平台真正能达到整合资源、提升总体竞争力的目标,作为内容提供者的各专业期刊编辑部所提供的必须是经过筛选之后重新整合的各学科优质论文资源。因此,分学科期刊平台构建的第一步,应该是成立或调整各专业学术期刊编辑部。这些编辑部一般由各专业领域的学科领导者发起和主导,可以是实体的或虚拟的,职能是把专业领域内各高校的论文重新组合,淡化文章来源,以专业期刊编辑部的名义统一出版专业期刊的电子版。这样集结起来的专业学术期刊编辑部应该涵盖各个学科专业,最终目标是在各个学科专业领域通过的市场化运作把学术期刊做专、做强。

各学科专业编辑部的组成可有以下两种方式:(1)加盟分学科期刊平台的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辑部都保持原有体制不变,依托于各自的主管和主办单位,各编辑部自行负责期刊纸质版的编辑和出版。每期定稿后,由各专业期刊编辑部择优选择该学科专业的论文电子版整合后通过数字平台进行。(2)各专业期刊编辑部统一进行文章的采集和编辑,完全以一个期刊编辑部的模式运行。编辑部内部制定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系统评价制度、专家审读制度、差错处罚制度等。各专业期刊编辑部采集加工后的稿件统一交由数字化平台进行数字。

在数字化平台内,作为内容提供方的各专业学术期刊编辑部和数字出版平台是一种契约上的合作关系。数字化平台负责将各专业学术期刊编辑部的文章统一数字出版,并努力拓展终端客户需求,实现期刊数字产品的多渠道。同时,数字平台还可承接专业化学术期刊的广告业务。

4 分学科期刊平台的构成模块

分学科期刊平台的功能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服务于各专业期刊编辑部,实现对编辑部资源的统计分析,帮助其了解自身学术能力的数据接口; 另一个层面是服务于数字终端用户,采用分布式设置,不仅汇聚平台内部资源,同时也方便编辑部及其他合作者对互联网资源进行再加工或转载至其他开放的数字化平台。具体来说,平台应由3个功能模块构成。

4.1 学术内容资源模块

学术内容资源模块除了要为编辑部提供对少量资源的浏览和检索之外,还应该针对特定编辑部对数据进行个性化地再组织与分析,对资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使之转化成结构化的知识数据库,从而为编辑部形成优势内容方向提供高质量的参考依据,从而增加平台价值,吸引更多编辑部加盟。最终就有可能将该专业领域的科研工作者锁定在这个平台上,促成平台的良性循环。

具体地,学术内容资源模块应包括以下功能模块: 投审稿系统模块、作者和专家库的共享模块、生产流程的整合和标准化模块、期刊出版元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模块、期刊论文的语义挖掘模块、学术搜索引擎的集成与应用模块等。

4.2 数字技术模块

分学科期刊平台是依赖于数字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借助数字化平台,作为内容提供者的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可以更深地挖掘学术资源的多重价值,发现不同用户对内容资源的需求,从而与用户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同时有利于形成具有良好竞争力的数字出版发展模式。

分学科期刊平台的支撑技术主要包含系统架构、硬件设施以及软件实施3个层面。目前,平台的系统体系架构主要有B/S 和C/S 两种方式。硬件设施主要是指服务器,其结构主要分为机架式、塔式和刀片式3种[7]。每种结构又适用于不同环境,需要按照平台的需要自主选择。支持平台的软件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软件、编辑出版应用软件等。还可以根据期刊数字编辑、发行等的特殊需求,自行开发或委托第三方开发一些新的应用软件,以完善和优化系统性能。

4.3 整合营销模块

整合营销模块主要是通过将内容资源按照市场需求整合包装,交由终端营销商进行统一营销。它将改变以往数字出版商与编辑部直接单一的合作模式,不仅在数字资源方面实现合作,也实现渠道合作、品牌合作和战略合作。整合营销模式的特点是以终端用户互动和分享数字内容为主。在这种模式下,无论是编辑部还是终端用户都将成为数字化平台的传播者和宣传者,在保证用户获得更个性化服务的同时,可以使平台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平台的资源数量和品牌影响力也会得到快速增长。

5 分学科期刊平台盈利模式

分学科期刊平台的最终目标,是实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产业化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平台的盈利模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般说来,数字化平台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对内容提供方提供的内容资源进行专业的数字化,形成具有特色的电子书、数据库和其他形式的产品。其中,最终产出的数据库产品既可整库销售,又可借助在线平台通过有偿查询或按需印刷等方式获取多种销售收益[8]。具体来说,分学科期刊平台的盈利模式可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内容盈利阶段。内容盈利模式是指数字化平台将内容提供者的内容资源进行加工后形成数字产品进行出售,从中获取利润的一种盈利模式[9]。这种模式是大多数数字平台的初期盈利模式,盈利方式包括内容收入分成、版权转让、产品销售等。

(2)广告盈利阶段。是指依靠免费或低价数字内容吸引受众,通过第三方广告主获取利润。它是数字化平台发展到一定时期开始出现的盈利模式[10]。这种模式与传统报刊的盈利模式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销售读者注意力来获取经营利润。与传统报刊不同的是,数字产品的广告空间更广阔,投放更加便利和精准。

(3)品牌盈利阶段。是指通过销售数字出版的相关衍生产品或服务来盈利的一种方式[11]。这种盈利方式是在平台形成品牌之后发展出来的一种更高端的模式。它以期刊品牌为依托,利用企业品牌、内容、渠道等各种资源的市场价值,延伸相关业务,拓展上下游产业链。

6 分学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数字化平台保障机制

6.1 政府的引导与支持

分学科期刊平台的建设工作涉及诸多单位和部门,且与各方利益密切关联,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并获得政府的支持。政府的作用体现在:(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数字化平台发展进行规范与扶持。(2) 通过相关政策引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方向。(3)通过相关法规政策规范和协调数字化平台各利益相关方的合作行为。

6.2 人力资源保障

人才是分学科期刊平台的重要支撑,也是平台成功运作的关键。目前,数字化平台的发展急需既精通期刊出版又通晓数字出版的复合型人才,主要包括数字产品生产加工人才、数字产品策划研发人员、平台运营维护人才等。

6.3 完善的契约机制

在分学科期刊平台内部,在由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辑部整合资源形成专业期刊编辑部的过程中,需要有完善的契约保障并约束各学术期刊编辑部及专业期刊编辑部的合作。在各专业期刊编辑部和数字平台之间,也需要通过契约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责任,包括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利益分成方式、违约的处罚方式等[12]。完善的契约机制也是分学科期刊平台的重要保障。

注 释

[1] 吉海涛,郭雨梅,郭晓亮.数字化背景下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研究[J].编辑学报,2015(1): 75-77

[2]杨春兰,李文竹.学术论文数字平台: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未来?[J].中国出版,2015(3):46-49

[3] 吉海涛,郭雨梅,郭晓亮,等.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发展新模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 60-64

[4]刘天星.中国科技期刊集群发展之路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6): 754-759

[5]魏常友,罗维.基于云服务的科技期刊管理与模式[J].编辑学报,2013(4): 372-374

[6]黄敏.关于新形势下出版企业科技期刊集群发展策略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2(5): 461-465

[7]李红.我国数字化专业科技期刊集群的形成与发展[J].编辑学报,2015(4): 323-326

[8]司静辉,张秀梅,程煜华.构建开放式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3): 421-427

[9]刘肖,董子铭.内容、平台、多元总合――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研究综述与思考[J].中国出版,2012(3): 26-29

[10]畅榕,陈丹.数字化平台的建构模式与运营机制初探[J].科技与出版,2012(2): 57-60

[11] 李红,盛宇,褚丽丽.基本IDEFO模型的中国专业数字化期刊集群的出版模式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6(2): 4-12

第7篇

关键词: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互惠模型;数字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3

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文化事业是指为满足人们娱乐、休闲、健身、求知、审美、交际等精神需要和求知需要而组织活动,并提供经费、场地、器材和各种服务的社会公益性而非赢利性的工作等。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和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都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而在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文化产业已得到足够的发展,因其没有文化事业单位,所以文化事业相关方面的研究资料甚少。我国文化事业的运营资金一般均是由国家财政拨款,其他收入较少,虽然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和权威性高,但是传播方式及宣传力度却不尽人意。而文化产业虽然涉及的文化资源有限,但其宣传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受众人群多,且文化产业有市场多元化的资金来源,独立性较强。

虽然文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在运营目的上有差异――化事业以公益性和公共性为主,文化产业以盈利为主,但它们同属于文化建设的范畴,同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都是为了创造、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实现社会效益。若二者互惠合作,既可以使文化资源能够有效整合,又可以使文化事业的资金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惠中,如何理解文化事业公益性与公共性,笔者认为不能狭隘地理解公益性。首先,公益性不否认有偿性,免费服务实际上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利益收支基础上的。它展开的范围大小、程度深浅,是视其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言的。其次,互惠合作可以带来资金流动,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对经营方、政府和社会都有益处。

二、数字文化资源与数字文化产业链

(一)数字文化资源

数字文化资源也就是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就是以数字媒体的形式生产,保存和传播文化资源。将文化内容变成数字内容的过程,是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其广泛含义是指一切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图像、文字、音频、视频信号数字化后的产品或服务。具体来讲,电子媒介形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兴媒介;二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与手机、互联网等相互融合,而产生的新的媒介形态,如,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等。既有商品属性,也有公益属性。

数字文化资源作为一类现代高新科技承载的文化资源有如下特点:

1.无体性。指其是由数字方式表达和传输的,不具备物质形体的特性,不占有空间,不像实物文化商品必须依托特定的物质实体而存在。且内容丰富,占用存储空间小。

2.可支配性。因为数字文化存在于一定的介质之内得以固定,从而具有可支配性。不受时空限制,时时可与人进行交互。

3.可再生性。易于复制传播,虽然快速低廉的再生能力会引起规模经济,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同时也涉及到版权保护问题。

4.文化价值性。指数字文化资源能满足的文化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属性,消费者可以通过使用和欣赏享受它的审美价值和使用其使用价值获得物质产品无法得到的美感、愉悦和便利。

5.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数字文化资源的获取需要依赖于网络平台,其网络传输速度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资源的质量及客户的体验。

(二)数字文化产业链

产业链具有联系企业的结构属性和流通于链式结构上的价值属性,根据整个商业模式的流程以及数字文化资源从生产到消费流向形成的数字文化资源产业链。如图1所示,在产业链中,可以看出首先由数字文化资源的内容提供商提供文化资源,也就是说内容提供商是整个产业链的源头,其将文化内容提供给技术提供商。技术提供商主要是将文化资源数字化以及使用专业的版权保护技术为电子资源平台运营提供数字认证等相关服务,是数字文化产业链中的关键部门,直接影响消费者所得到的数字文化资源的质量。技术提供商将数字化后的文化资源传递给终端设备生产商,终端设备生产商生产设备为读者提供硬件设备支持。到这一步,就可以将数字文化资源传递给平台运营商,其主要负责提供数字文化资源的销售平台。而且平台运营商会借助电子商务网站以网页的形式提供数字文化资源,可以将文化内容制作成平台可以兼容的格式,同时也负责网站的日常更新与维护;然而为了消费者能够正常的使用数字文化资源,此产业链需要通信服务商负责数据的传输环节,将数字文化资源内容转移到终端阅读设备的服务网络。最终,消费者处在数字文化资源产业链的接收端。消费者并不是被动的接受产品,随着传播渠道日益丰富,且买卖双方的互动性逐渐增强,消费者可根据对商品的使用感受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反馈。生产商得到反馈对商品进行改进和创新,以促进再次销售。而企业为了更好地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产业链地各个环节都应主动去了解消费者的使用情况,且积极地和消费者互动。

图1.数字文化产业链运营模式图

三、并行互惠模式

(一)公益服务与商业运行具体互惠方式

一般的文化事业单位具备的优势资源为元数据文化资源、庞大的用户群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进行的用户行为大数据分析结果;而文化产业单位具备的优势资源体现在加工后的对象数据资源以及商业运营得到的丰厚资本。根据两方各自具备的资源优势,笔者提出以下三种互惠方式:

1.资源整合:经营性文化产业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均提供文化资源,实现二者全国范围内的文化资源整合。这样有利于将散漫在全国的文化资源整合进行有效整合传播,也有利于国家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更加有利于实现文化资源的价值。

2.客户流量转换:在这种方式中双方共享用户群,用网站链接将用户引流到对方的网站。客户流量就是资本,两者通过合作,从而在实现大众教育和公益宗旨的同时,带动产业发展。

3.资金投资:由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资本运转基本靠国家财政拨款,但款项只够基本运转,而经营性文化产业有盈利收入,那么经营性文化产业可向公益性文化事业提供相应的投资。文化事业建设的巨大的投入虽然不会直接带来高效的经济产出,但是为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往往需要更加持续和更加广泛的投入,才能形成文化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二)公益服务与商业运行综合模式

基于以上互惠方式,笔者提出数字文化资源的公益服务与商业运营并行互惠的商业模式图如图2(见附录)所示,模式图中包含价值主张、核心资源、关键业务、关键能力、沟通渠道、重要合作、目标客户、公益受众、制度、资本运作、利益相关者和传播平台几个模式要素,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并行互惠商业模式图中各要素含义表

要素 具体内容

价值主张 通过数字文化的传播给公众以及社会所产生的价值,即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核心资源 企业内部拥有的能够使其有序进行时所需的重要因素,包括人才资源和文化资源等

关键能力 企业内部所拥有的使企业活动顺利进行的能力

沟通渠道 企业将所生产的数字化产品以及相关服务等价值观传递、传播给消费者的方式以及途径

重要合作 企业与相同产业及不同产业、政府、合作伙伴的关系网络

目标客户 将消费者资源及市场细分后,适合企业产品、满足消费意愿的目标客户

公众 公益单位的主要服务方,是将所生产的数字化产品以及相关服务等价值观传递的接受者

版权制度(数字化) 文化企业的知识产权,指文学、艺术等作品的享有的权利的相关制度

利益伙伴网络 指公益方与相同文化事业单位、政府以及大众所形成的关系网络

资本运作 主要指公益单位的收入来源,包括政府、社会捐助、基金、自营四个方面

此并行互惠模式图分为两个部分:经营方和公益方,两方可以是同一主体的两个方面,也可是不同主体间进行合作从而完成互惠。

经营方以创造数字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为价值主张。该价值主张需要依托于经营主体的关键业务(企业在价值主张的指导下,立足于自身的核心资源优势,开发的满足目标客户的需求的产品与服务。)和核心资源来实现,而核心资源体现为文化资源、数字文化资源以及创意、技术、经营性人才资源。同时实现经济价值的价值主张在依托于这两者的同时,也起到了保障并促进其发展的作用。关键能力和核心资源的发展程度另一方面也受数字文化资源版权制度的制约,同受其制约的还有经营方的经营途径,即沟通渠道和重要合作。

对文化产业来说,渠道通路有重要的意义:(1)可以提升消费者对其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认识,更加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对商品及服务策略及时做出调整;(2)能够更好的传递文化企业的价值主张有利于企业文化的传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企业核心价值认知;(3)有利于客户评估其价值主张,吸引更多有效的合作;(4)能快速给售后客户提供支持。沟通渠道的选择也体现了价值主张的具体涵义。而在重要合作方面也对实现价值主张起到协助作用,相同产业之间的紧密合作能够形成文化互补、技术互补、资源互补的形式,各自发挥优势,更好的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跨产业合作能够为对方的产业链中增添新鲜元素,对于文化产业而言,不仅为文化创意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也可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由于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政府对于文化的若干政策对文化产业有重大意义,也决定了政府干预、监督的必要性。以上途径是为目标客户服务的,文化企业寻找目标客户对于商业的正常运作有很大的意义,目标客户是以价值主张为依据进行市场定位细分得到的,找到对文化企业产品具有支付意愿的消费者,了解重要的消费者,深刻了解其需求,根据不同的需求设计商业模式,产生不同的运营机制,实现资本运作,来支撑实现价值主张,强化关键能力与核心资源。

经营方通过资本运作反哺投资公益事业方,提供自身的核心资源与关键能力来建立互惠合作连接,并分享公益方的独特的人才、文化资源以及包括基础设施、专业知识储备为的关键能力,使合作两方均得到促进与更新。公益方的资本运作除了经营方反哺以外,还有政府拨款、社会机构和慈善人士的捐助基金会等机构的支援等等方式。公益性文化事业方就性质而言,资本运作做依赖于政府和社会的支持,而与产业方的互惠方式是解决资本问题,促进数字文化发展的创新方式。资本运作的得到的资本用户为公益受众提供服务,公益受众可以分为青少年、成人、第三龄、残障人士等各类族群,提供的具体公益服务内容也不一而同,这些受众通过互惠的方式与产业方的目标客户打通连接,彼此促进用户群的壮大。而公益性事业方的重要合作也是指的是文化事业单位与政府、公益受众和公益组织等公益活动的重要参与单位各个人的合作,即文化事业单位进行的公益活动要收到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监督,并与基金会等公益组织进行合作,接受其支持,最终实现以公益服务、创造社会价值的价值主张。

整个互惠模式的建立,还需要电视广播、终端存储设备、互联网、电信等共同组成的传播平台,以及互惠模式中涉及到的各个参与部分的互相配合,当然政策上的优惠鼓励条文和监督机制也是实现互惠模式正常合理运转必不可少的条件。

四、总结

课题研究的实施有助于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重组和高新技术的运用,增强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传统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整体发展水平;有助于形成国家级精品文化品牌,促进动漫产业、游戏业、文化旅游业等新兴文化业态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拉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内需;有助于实施重大文化产业带动战略,科学规划、合理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依托各地文化资源,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培育壮大一批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集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但是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对互惠模式的开展造成了障碍,其中数字文化资源版权所属问题、文化事业单位创新发展积极性有待提高、大众对于文化产品消费水准的心理接受度偏低、国家相关支持及监管政策不够完善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些问题的重点解决,也推进实现数字文化资源公益服务与商业运行并行互惠的运行模式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陆宝益.网络信息资源[J].北京:情报学报,2002(2).

[2] 苏富忠.文化的分类体系[J].山东:烟台大学学报,2004.7(17-3)

[3] 周娟,鲜耀.民族地区社区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J].江西:职教论坛,2012

[4] 张晓春.论文化资源[J].广西桂林: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12)

[5] Fowler. Cul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A].in Schifrer, M. B. ed. Advances in ArchaeologocalMethod and Theory[M].Vol.5,Ne.York:AeademiePress.1982:1.

作者简介:

周海(1993-),女,广东佛山人,本科,学生,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文化资源数字化。

张宜春(1978-),男,江苏武进人,博士,副研究员,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副主任,研究方向:文化资源数字化及其信息化处理。

高亚男(1988-),女,新疆乌鲁木齐人,研究生,学生,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文化资源数字化。

包无瑕(1992-),女,贵州人,本科,学生,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文化资源数字化。

基金项目:文化资源数字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2012BAH01F00)

第8篇

马云在2008年的时候讲过一句话:“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

事实证明这不是一句大话,阿里的2016年全民支付账单透露,支付宝已经拥有4.5亿实名用户,2016年“剁手”5.16万亿元,其中移动支付占比71%,移动支付占比最高的不是北上广,居然是达90%,90后不出意料地在移又Ц吨姓急92%。笔者很多年身上不带钱包只带一张信用卡,从今年3月份起,开始尝试不带银行卡不带现金的“裸奔”,一部手机走天下。

十年前,曾经有一场“互联网生存大赛”,参赛者关在酒店客房里只发1500元电子货币,看看能不能坚持一个星期;十年后的今天,可以组织另一场没有互联网的生存大赛,试试离开了互联网的生存状态能不能忍受?

所以传统金融企业普遍存在着“互联网焦虑”,害怕成为恐龙。

现在最热门的话题是Fintech,Fintech和互联网金融应该不是一回事,互联网金融是非金融企业以科技利器闯进金融领域,“门口的野蛮人敲门”,非贬义;Fintech是传统金融企业的“防守反击”,通过金融与科技的融合进行模式创新和流程再造。

这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心是数字化,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浪潮汹涌。数字化浪潮是在广度和深度上比互联网更大的一波浪潮。 数字化的逻辑起点

什么是数字化?数字化其实只是一个标签,更抽象的标签,数字化的实质是新技术运用。当代大部分新技术应用都可以贴上数字化的标签。

数字化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企业的数字化战略是为了解决企业运营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所有企业运营的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结为两大痛点:一是客户体验,二是运营效能。

一个企业长盛不衰,关键看有没有形成和保持核心竞争力。客户体验是客户通过产品和服务关键旅程而产生的直接感受和评价,决定了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部映射;运营效能反映的是价值创造与成本耗费的关系,关键是通过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带来的边际效益,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表达。

客户体验和运营效能这两大痛点的病灶在企业供应链上,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就是消除运营效能和客户体验两大痛点,数字化战略就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上世纪90年代《纽约客》有一句著名俚语:“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20多年过去了,这句话现在可能要改为:“在互联网上没有人不知道你是一条狗”。

最近笔者访问了中关村的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这家公司打通了国内3000多家主流网站,积累多年,掌握了中国5.6亿客户的数据,可以用大数据为客户画像――互联网画像。他们做了一个现场演示,用一部手机任意登录A网站,搜索了化妆品,然后切到B网站,B网站就会推荐化妆品给你,然后浏览一下生鲜食品,再切回到A网站,A网站就该给你推送生鲜食品了。也就是说,它们知道你刚才看过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换了一部PC机再去登录,不同的硬件,没有注册,它们仍然知道你、记得你,给你推荐你刚才浏览过的生鲜食品。

今天,我们的生活内容很大程度上已经迁徙到了网上,你在网上的所有行为都会留下痕迹,互联网是透明的。只要把你的网上碎片化行为记录下来,把这些数据串起来,用大数据分析建模,就可以知道你是谁、在哪里工作、住在哪里、衣食住行、家庭成员、交际圈子等,就可以完成你的互联网全景画像。你在互联网上确实无所遁形。

这样一家互联网公司,已经烧了7亿元做大数据技术应用,他们对客户的了解程度,超过了任何个人、单位和政府组织。

而我们这些传统企业对自己的客户了解多少?洞见和改善客户体验不是一句空话,是需要而且只能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去实现。 数字化的路径

企业数字化的路径就是用数字化产品讲话,用应用软件讲话。

如果说客户体验和运营效能这两大痛点的病灶在企业供应链上,从供应链映射到客户关键旅程,临床表现就是客户关键旅程的阻塞和胀痛,供应链和客户关键旅程的背后就是作业模式和作业流程。通过数字化的杠杆来撬动模式创新和流程再造,才能实现客户关键旅程及其整个供应链的重塑。

可以看两个案例:一是原来的车库收费模式,进库时按钮取卡开始计费,出门交卡手工计费;现在是进库自动拍照,通过图片识别后台开始计数,出库的时候再自动拍照按后台记录收费,最简单的OCR技术应用的收费模式再造。

第二个案例:传统的健康险理赔模式是实物单证流转+实物单证逐单审验,这样的人工作业模式工作量大、劳动密集、结算周期非常长。使用OCR技术,你看完病,医疗单据用手机拍照上传,后台自动图像识别、数据结构化,理算结案,理论上可以实现实时赔付。日本的富国保险,2017年应用IBM的沃森智能计算软件,上线了一款机器人理赔系统,替代了34个理赔员职位,明显提高了效率,每年可减少110万美元开支。

企业数字化的路径可以用五句话概括:

一、用数字化应用产品讲话;二、以“C端”(客户)、“B端”(渠道用户)、“E端”(内部员工)三大产品为基石,以数字化终端作为集成客户关键旅程的载体;三、以数字化终端产品集群在客户关键旅程中的应用场景、用户体验和运营效能倒逼传统供应链的再造;四、以云计算为基础,建立敏捷开发机制,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终端三大技术引擎支持模式创新和流程再造;五、融入主营业务,去层级去中介去行政化,形成生产力。 数字化的目标

企业数字化的目标就是客户关键旅程的数字化覆盖率。聚焦客户关键旅程这个维度,识别客户关键旅程上存在的痛点,与供应链关联的专业领域和职能功能区建立映射关系,对客户关键旅程的痛点进行对号入座、靶向治疗。

数字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供应链的所有环节,没有局外人。其中,模式创新和流程再造最难的就是集成与协同。 2015年11月12日,位于北京水立方的2015天双11全球狂欢节媒体中心,大屏幕上显示出最终的支付宝实时交易数据。

业务BG之间、总分之间、条线之间、前中后台之间、功能区之间甚至岗位之间如何最大限度地兼容、衔接、耦合,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和相互赋能,难乎其难。

科斯交易成本定律告诉我们:企业只有保持内部交易成本低于外部交易成本,才有增长潜力,内部交易成本相比外部交易成本越低,企业活力越大。

内部交易成本主要是集成与协同,是复杂的利益机制和人际关系,集成与协同的背后是交换、妥协、忍让和包容。利益机制和人际关系的调整太过复杂,所以集成和协同才会成为一种老大难问题。

数字化是二进位制的,“0和1”,降维攻击,规避和短路,可以把问题简单化,用数字化的逻辑求解机制与人性的平衡点。

数字化的解决方案就是应用软件。传统的传导工具是会议和文件,边际效率递减,远不及应用软件的传导和执行效率。要让传统的管理型总部进化到研发型总部。

传统的领导力模型是率先垂范和组织推动,Fintech时代的领导力模型要研发算法和应用软件去传导你的思想和管理诉求;我们的管理思想、经营策略、资源配置方式,更多的不是靠会议和文件,而是要靠计算机语言、靠数据库、靠算法和编程、靠应用软件和移动终端去精确地表达、传导和落实,这是最有效的。

职场动物从前的核心能力是写材料,现在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写PPT,今后将进化到写App。

我们要从PPT高手进化为App高手。

数字化产品往往是跨行政架构的,企业既定行政架构下的激励机制不足以激发出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应该建立更有效的激励机制。

那些白手起家的创业公司不一定更优秀。传统企业不缺少资源、能力和机会,与创业公司相比,更缺少的是创业精神。马云讲过一个段子,创始人和职业经理人上山打猎,开了几枪没打准,职业经理人扔下枪调头跑了,而创始人只能冲上去拼命,因为他没有退路,他的身家性命全赌进去了。

什么是创业精神?有几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相信,只有相信才会去做;第二个关键词是行动,光相信没有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必须要付诸行动;第三个关键词是all in,全押上,全力以赴去做这件事,背水一战;第四个关键词是愿赌服输;第五个关键词是情怀,以企业为己任的情怀。以企业为己任,把我们的既得利益和职业规划与企业的发展壮大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心智模式的数字化

黑石创始人皮特说,我不满足于我所知道的和我以为我所知道的。

数字化战略首先需要心智模式的数字化,什么是心智模式?心智模式就是基于个体经验积累的认知框架,心智模式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性格决定命运,心智模式决定成就。

基因是很难改变的,但是心智模式是可以改变的。心智模式是有惰性的,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会影响它,随着新的经验积累和知识掌握也会改变你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很像人工智能,有深度学习能力。

企业数字化战略的执行有四大痛点:两张皮、重复建设、集成与协同、数字化产品整体研发能力不足。痛点的背后都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首先是心智模式。

传统的能力素质模式包括知识、经验、品性和技能。数字化心智模式有这样一些特征:

一、 遇到任何事情第一反应是能不能换一个玩法;二、 回到基本的物理原理去思考问题;三、 从应用场景出发,过去有一句话叫做“从实际出发”,换作互联网思维,变成“从场景出发”,更生动形象深刻;四、 要有能力实现专家和傻瓜思维的快速切换;五、下笨功夫穷尽事理到二进位制,再复杂的问题都可以分解到yes or no,数字化就是0和1,电脑只认0和1;六、 从关注客户需求到解决用户痛点;七、 抱团取暖,尽你所能帮助别人,才有可能获得别人的帮助,所有的善意表达,都会得到善意的回应。

从去年到今年Alpha Go(阿尔法狗)、Master(马斯特)和Alpha Go2.0多次刷屏。围棋是人类最复杂的脑力体操,在最烧脑的领域里,人工智能完胜人类。

第9篇

关键词:信息安全;人力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

未来的社会发展将是信息技术的时代,其优势是快捷、便利、资源含量大、安全,人资资源档案的数字化管理自然大大提高了HR的工作效率,但也因为其技术更新速度快,而导致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同时人力资源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一环,这样更加凸显了其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一、人力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意义

首先,在人力资源档案中涵盖了企业内全体职员薪资、业绩、行为规范等重要个人信息资源,而其数字化管理是推进企业科学经营和管理的第一步。其次,人力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能相对过去以纸制品为档案管理将更加安全有效的保。过去的纸质档案,由于自身较脆弱,在长时间保存上存在很多问题,并且因为档案过多容易造成难以整理,查找麻烦等现象。但利用数字化管理技术,人力资源档案资料可以转换为数字信息,保存将更加的安全,并且减少了存储档案所占用空间,便于整合以及查找,提高HR工作的效率。人力资源档案资料数字化管理将令信息的存储、查询、整合建立在快速、高效、稳定的基础上,使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更加的科学,也完全符合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拥有查阅权限的管理者,查阅起来更加便捷,减少了查阅时间,并且避免了过去查阅档案时出现损坏或遗失信息的情况。

二、人力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很多企业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数字化存在着不少问题:第一,以往的纸质档案过多难以快速的数字化。在国内部分企事业虽然实现了务信息化和交流信息化,但以往的年代较久远的资料积累过多,这些数量巨大、繁杂的人力资源档案直接影响了数字化整合的速度。第二,人力资源档案资料的安全性问题。由于所有人力资源档案都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这样就加大了被黑客或商业间谍攻击、盗窃的几率。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档案实行数字化管理的同时,没有意识到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导致黑客和商业间谍可以较轻松的偷窃公司的人事档案信息。并且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者的警惕性也较松懈,对于账户、密码设置的较随意,提高了账户、密码被盗和破解的几率。

三、信息安全背景下人力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有效方式

第一,信息安全是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所以首先,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开发人力资源的专属管理系统。管理平台的建设可通过Web、内部局域网,并且需要注意的是管理权限的设置,实现与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类似的数字化管理方式,以保证人事信息的安全性。并且还要相应的建设人力资源数字化管理系统的防火墙,以抵御外部黑客的攻击。在完善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后,更加可以利用其开发网络招聘,这样不但极大的提高了企业人才招聘的范围,并且降低了人才招聘的成本,也提高了招聘时间的灵活性,为人才的储备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人才信息数据库。现代企业的运营目标不再单一的是利益,更加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所以准确的对企业内部人才进行分析、培训和分配能够极大的提高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降低人才流失和浪费人力资源的现象。所以在人力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中应设置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力资源整合、分析数据库,将企业所有人员的信息全部输入数据库中。通过人资数据库,可以根据企业所有职位员工的个人基本信息、以往工作情况等进行分析,从而更加有效的分配企业职员,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为企业的职员规划了更好的发展方向。

第三,建立考核信息管理模块。职员的绩效考核信息很大程度上直接说明了职员的工作态度和效果,是企业管理者了解职员工作情况和企业运营情况的重要依据,并且还反映出了企业运营的执行力和职员的合作能力。职员绩效考核的数据信息也是企业采购预算的依据之一,比如:一线生产职员的坏件率等数据,在反映了一线职员的技术水平的同时,也可以作为检测原材料质量的参考之一

第四,建立薪资管理模块。很多企业的职员薪资待遇等情况是重要机密,因为较高的薪资待遇可以提高职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态度,增加职员的忠诚度,减少人才的流失,而薪资信息的整合、分析也可以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未来发展策略的重要参考依据,数字化管理的薪资信息能够更为全面和准确的分析这类庞大的信息资源。

四、人力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人力资源档案实现数字化管理固然有很多有利的地方,但也需要注意两个方面。首先,人事职员要处理好档案管理系统和档案原件之间的联系,即使人事信息全部转为数字化,但人事档案的原件仍然是企业的宝贵资源,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并不表示可以轻视档案原件,随意处置或者丢弃档案原件。企业还是需要妥善的保管和整理人力资源的原始档案,并且在整理和保管的同时进行分门别类,如:企业职员的入党申请书、证明信件等重要资料,而且部分重要的原始档案应当呈送相关的档案室储藏。第二,人力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应实现标准化。标准化管理工作是档案信息长久有效的重要前提,数字化管理并不是从纸质到计算机的硬件变化,更是工作内容和方式的进步,不标准的管理工作,将直接降低人力资源档案信息的有效价值,影响了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脚步。因此,企业自身应当把研究国际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加入到未来发展的规划中,令企业与国际接轨,可以及时的改进和弥补自身人资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不足之处,这也是未来全球信息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五、结语

总之,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管理,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而由于国内相关的技术起步较晚,在实现先进的管理技术时,特别是当出现新技术代替旧技术的情况时,自然会出现种种问题,这就需要管理层和人事职员的不断学习和改进,以保证新技术的安全落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