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科学探究经验

时间:2024-03-06 16:20:27

导语:在科学探究经验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科学探究经验

第1篇

关键词:实验;科学课;思想探究

由于受时空跨度、实验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许多科学知识无法通过课堂实验探究来获得。而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就是探究的历程,脱离探究的科学教学是枯燥乏味的教学。让学生徜徉在探究中,是激励学生学习科学的甜蜜“糖衣”。奥地利著名科学家、哲学家恩斯特・马赫认为:“除有形实验外,还有在较高理智水平上使用的其他实验,即思想实验。”思想实验实际上是没有传统狭义上的实验载体的“实验”,在科学教学中是一种无实验载体的思想探究。以自己多年的科学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在没有实验的科学课中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探究。

一、创设有指向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去猜想

在没有实验的科学课堂中,通过教师创设富有想象且具有明确指向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大胆猜想、讨论与交流,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资源,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六节物种多样性的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先展示原始生命形成之初的地球的图片,并进行交流与讨论:

师:在原始生命刚形成之初不久,衣藻这种单细胞植物就开始生活在这原始海洋之中,请根据学过的知识,猜想衣藻细胞应该有哪些结构?

生: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师:还有呢?

生:还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师:为什么?

生:因为衣藻是植物,要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

师:不错!当时天是灰蒙蒙的,有些地方连续几天没有阳光,根据这样的环境,衣藻除了上述植物细胞结构外,还应该有哪些特别结构?

生:有眼睛!

师:真聪明,有能感光的眼点。

生:具有能运动的足。

师:不错,有能游动的鞭毛。

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知道了衣藻的结构,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把你想象中的衣藻画出来吗?看哪位学生的衣藻结构更准确。

在教师富有想象且具有明确指向性的问题情境引导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积极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虽然许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引起了哄笑,但在教师的激励下,一次次调动了学生的想象积极性,并逐步认识了衣藻的结构,同时把自己认为的衣藻结构画在纸上,展示与其他同学交流。最后,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后,教师出示衣藻的模型,并结合图片进行总结归纳,使他们在这样一种思维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二、创设已知研究成果情境,逼学生自主去体验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许多科学知识或原理在学习之前学生已通过电视或网络有所了解,这些都是科学教学中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这些已知探究成果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去体验科学家或前人艰辛、曲折的探究历程,从而让课堂洋溢探究的热情。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教学时,不要先提出古人对地球的认识,而是直接开展如下师生讨论与交流:

师: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吗?

生:圆形。

生:不对,是球形。

师:你是怎么知道地球是呈球形的?

生:电视中看到的。

师:好。同学们都在电视或网络中看到过地球的卫星照片,都知道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而古代的人们在没有卫星照片的情况下,一开始他们不知道地球是个球体,而是从通过逐步探究才认识到地球是个球体,他们是如何知道的?如果你们生活在古代,你们能找到哪些证据,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呢?

对于这个富有挑战且已知结果的问题,唤醒了学生生活中许多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对前人探究历程揭秘的热情,纷纷讨论起来。通过这样的讨论和交流,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而且还增进了相互间的经验与认识,“月食”“登高望远”“天涯海角”“远处的帆船”等现象都从学生讨论中自然而然提出,并像科学家纷纷讨论起如何从这些现象中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依据,参与课堂的热情完全被激发,通过这样的讨论与交流,不但丰富了对地球的认识,更体验到前人认识自然的艰辛。

三、创设阶段性发现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

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深入,以逐步逼近客观存在的过程。科学探究是创造性思维活动、实验活动和逻辑推理交互作用的过程,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循环,不断有新的发现和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推动科学的发展。”科学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发现,但无法在课堂中用实验去证实,教师在课堂中可创设这些情境,诱发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从而主动去建构知识。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三节原子结构的模型的教学时,可通过教师逐步抛出科学发现过程中的一些情境,让学生主动去建构原子的结构模型。

师:自从道尔顿提出原子论学说,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而在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而原子是不带电,基于这一发现,你认为当时汤姆生会建立什么样原子模型呢?请你们根据自己的设想,把汤姆生的模型画在纸上。

根据这一发现,学生纷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的把原子设想成桃子状,有些想象成苹果状,也有的则画成西瓜状等,趁机教师把汤姆生的模型与他们建立的模型进行比较,并继续提出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箔时的“新发现”,让学生在此发现基础上再去思索原子的模型:

生:大多数粒子能不改方向地通过,说明原子是空心的。

生:有些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说明原子内部也有带电荷的微粒,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生:也有些回来了,说明两点:(1)碰到了质量比α粒子质量更多的粒子;(2)这个质量比α粒子大的粒子体积很小。

教师趁机要求学生根据讨论与交流画出他们心目中的原子模型,这样思想探究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让学生认为这种模型是他们自己发现的、建构的,并非是教师教的。这对学生科学后续学习很有帮助。

四、增设设计性实验的情境,使学生主动去探究

科学知识是全人类,特别是科学家探究活动的结果,它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在课堂中无法开展实验探究的情况下,也可通过创设一定的实验情境,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如提供科学家的实验数据让学生去分析,再如提出探究情境,让学生去设计实验方案。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美术 探究教学

新课程教学标准强调探究式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提倡采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品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比较开放的环境,使学生可以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自主掌握学习进度,并通过多样化学习途径,自主获取所学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一、营造和谐的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

和谐、良好的探究氛围,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基本前提,作为美术教师,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促使学生情感处于积极状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处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与创造,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我们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并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让学生在创新求异中产生质疑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当学生提出相关问题以后,教师不要马上告诉学生“所谓的真理”,而是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广阔天空中自由翱翔。

二、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产生疑问是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前提,质疑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质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系列过程,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思维发展的根本起点。探究式教学恰好迎合了提出问题的需求,主要以解决问题的形式而出现,具有深刻的探究意义,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内容巧妙转化为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学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真正着手分析与解决,因此,质疑是促使学生探究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学生的独立性和思维批判性,也将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而发展。为此,作为美术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一定要针对教学内容,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自主质疑,促使学生提出有效问题,并通过自主分析和实践,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新的认知。例如,在《托物寄情》一课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 “什么是四君子?”2. “画家为什么要画自然?”3. “古代把人分类为君子和小人,而现代把人分类为好人与坏人,你怎么看?”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投入到对学习内容的探究中去。

三、开展丰富的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合作学习是21世纪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中积极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 经过大量的合作学习研究表明:“合作能有效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激发高度的求异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美术新课标中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建议,其中对于课堂讨论和实践写生提出了特别强调,都需要经过合作的方式才能顺利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因此,在探究教学中,我们要把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教学常态,将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多样化学习素材,达到合作探究、学习释疑的目的。探究式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探究内容也是丰富多彩,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教学重点进行巧设悬疑、无中生有、明知故问,而且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并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引导学生善于倾听别人的表达,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乐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指导学生正确反思、总结得失,从而提出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探究活动。例如,在《蒙娜丽莎》教学中,蒙娜丽莎的笑是最神秘也是最有特点的,为此,就这个问题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蒙娜丽莎是如何笑的”讨论探究,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认真观察,而且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拓展课后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探究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术素材,校园可以是教材,大自然也可以是教材,作为美术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寻找美术素材,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以拓展美术课后实践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发展。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色彩缤纷的美术天地,让学生获得熏陶与感染,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素养。首先,美术教学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包括:传统节日、戏曲文化、文字文化、建筑文化等,我们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以拓展美术实践活动;其次,加强美术与科学、环保的有机结合,生活中的很多事物是美好的,其中蕴含了很多科学原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收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或有创意的用品,来动手制作有趣的手工艺品,充分展现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引入探究教学模式,不但突破了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而且引入了全新的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获取,凸显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更大程度上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赵秀珍.透视美术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J].才智,2008(12).

[2]赵艳玲,王玉文.用探究性学习法搞好美术教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4).

[3]马丽玥.探究性学习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2010(21).

第3篇

关键词 科学史经典实验课堂探究 光合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生物科学史本身就是一部科学探究的历史,生物科学的所有概念、原理和事实,无一不来源于客观的实践,来源于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成果。这些生物科学史中不仅仅记载着生命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蕴含着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体现着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生动教材。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之路上,以自己的思考和方式,践行科学家们的实践之路,体验为科学真理而奋斗的艰辛历程,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基于上述的教学理念,本课从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需求两个方面出发,组织学生分组参与了与光合作用相关的若干个经典实验的课堂探究教学。在教学时空上,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直接参与对课本知识的形成和验证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在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生命现象和生命的奥秘。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目标

(1)说出光合作用发现过程。

(2)说出光合作用概念。

1.2 能力目标

(1)通过再现科学史,培养实验设计与科学探究能力。

(2)科学分析实验资料,准确获取信息,培养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科学方法与科学态度。

(2)感受科学知识发现过程的艰辛和漫长。2课前准备(图1)3课堂教学

3.1 导入新课

教师:介绍亚里士多德关于植物体增重(生长)的观点:植物增重部分完全来自土壤。设问:大家认为植物的生长源自什么呢?下面有请学习小组1介绍与此相关的“赫尔蒙特的柳树实验”。

学生:介绍“赫尔蒙特的柳树实验”。

教师:该实验说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正确吗?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学生:不对,应该来自水和空气。

教师:运用初中所学知识分析,你认为植物利用水和空气进行了哪项生理活动呢? 学生:光合作用。 教师:好,我们今天就要重走科学家之路,共同探讨什么是光合作用。

3.2 课堂探究活动 (1)探究普里斯特利实验(图2)。 (4)实验设计:鲁宾和卡门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是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 做出假设: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是来自于水。 实验材料:试管、小球藻悬液、H2O、cO2、H2O和C18O2。

实验设计: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运用所给材

3.3 师生归纳总结

(1)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上述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照,场所是叶绿体。所以教师可以给光合作用作如下定义: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2)科学家的实验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科学家的实验方法。学生通过再现科学史经典实验,发现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结论交流”。

(3)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成功的科学家共有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如有学生总结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持之以恒、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4 反思与认识

教材中存在着丰富的科学史资料,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课堂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良好素材,若能整理和运用好,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当然学生独立完成设题、实验、归纳总结所需的能力之欠缺,令人忧虑。学生对细微现象的捕捉、相关信息的获取、实验操作上的规范等诸多方面存在着普遍性的不足,这在一个侧面上也反映了我国当代学生总体素质上的欠缺,同时使教师认识到当今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迫切性和艰巨程度。

第4篇

关键词:高中; 物理实验;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44-001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探索和改革,已经经历了许多年了,对物理实验的重视程度也得到了大大提高,同时,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常年从事物理教学的同时,我感觉中学物理实验学生自主动手,应用、创新的能力始终提不上来。课堂上教师讲得清清楚楚,学生听得明明白白,做起来也都能顺利完成,做过之后却还是稀里糊涂,时间稍长,更是一片空白。本文就《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探索培养可续探究精神做一个探讨。

一、由过去的提供实验器材,并放在课桌上改成:自选器材

实验室内器材很多,要从中挑选出他们自己需要的实验器材的话,就要求学生对实验器材非常熟悉。我们总是提供实验器材,学生只要认识其中的一部分就足够了,而提供实验器材,就在平时的实验中,锻炼了学生认识器材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动手,并且熟悉各个器材的功能,甚至是,实验器材摆放的位置。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是一个层次性的提高。而且,对于此实验,有木板和导轨可用,甚至是气垫导轨。那么对于学生而言,选择什么样的实验器材,就显得知识不足,进而促进他们的求知欲。我们老师,在初次这么做的时候,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能要求学生一下子就选出精确度很高的器材。另外,老师也轻易不要说选长木板的同学没有选导轨或者气垫导轨的同学聪明,这么做的目的,只是促进学生对实验的好奇心和选材的时候产生种种的疑问,让他们带着问题来做实验,从而产生探究的动机。对于计时工具的选取,学生也会想,到底是选用光电门计时器,还是选用打点计时器。

对于《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个实验中,学生马上就想到,要使用F=ma这样一个公式。所以会想到,要有F,这个力可以来自于人力施加,可以用重物来代替。很显然,用重物是理想的选择。那么这个重物要多重呢?有的学生会多选点,来试一下。同样要求m,这个很简单,使用天平就能完成。但是,这里也存在着一个问题,到底是选什么量程的天平呢?500g的还是200g的?200g的会不会不够呢!500g的能够一次性测量小车(或者滑块)及钩码(或铁片)的总质量,从而避免累积误差。a又该如何来求解呢?选用滑板(或者导轨)+打点计时器,还是选用气垫导轨+光电门?气垫导轨的精确度很高,数据精确度高。但是,装置的安装,以及对光电计时器的使用,都有着较高的要求。选择滑板,需要使用打点计时器,相对而言,装置的安装相对容易,使用也比较简单,但是数据的精确度可能不如光电计时器来得精确。对于这个实验,学生如何设计,都要认真听取学生如何讲解,我们要鼓励学生多做对比实验,从而自己得出,哪种方法测得的数据更为精确,更具有说服力。让实验来证实猜想是对是错!

二、由过去的讲解实验,变成自己摸索,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借鉴伟人的做法

调查表明,我们的学生在做实验前,老师总是按照既定的目标把实验中的问题讲解清楚。

但是,这样的模式带来的问题是:学生机械地做实验,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己思考的能力。在要求自己摸索后,学生相应地也会产生“如何来设计实验的问题”,进而想到,我做这个实验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就这个实验而言。学生立马就想,我这个实验该如何进行呢!这个时候,实验过程中就涉及到如何组装实验装置了。对于细节上的问题,老师要做出适当的指导,让他们知道:原来这样可以更加精确地来进行测量。一旦理论与实际能结合起来的时候,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悦会油然而生。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以后愿意自己设计实验,多动手来探究理论上或者是实验过程中遇到的疑问。而且,这种收获的喜悦,是难以用言语来简单形容的,成就感、满足感,会让他们如痴如醉。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个实验中,会出现两组情况。一组使用的是打点计时器,另一组使用的光电门计时器。在这两组实验中,学生都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平衡摩擦力!对于使用打点计时器的组别,靠肉眼观察比打纸带来得更快点,精确度比较低。而打纸带,操作要求不高,但是,要更换纸带,还要进行测量。当然,也可以很好地平衡摩擦力。而使用气垫导轨的小组,就会碰到用哪种遮光板、如何使用遮光板等问题。他们会发现,直接使用测量加速度挡,就省去了自己计算的麻烦,更为重要的是,数据可以更加精确。能够及时发现摩擦力到底平衡到何种程度,比使用打点计时器的小组有着绝对的优势!调整的时候,可以更快更精确地完成平衡。

老师也可以进行提问,要是绳子不和导轨(或气垫导轨)平行,行不行?这时候,学生会思考发现,此时绳子拉力的分力才等于重物的重力。

再有,就是充当拉力的重物,质量是大点好,还是小点好。这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大家再进行集中交流。此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最后,还要让学生进行实验器材的整理归位,养成良好的习惯。无论是对学习还是实验,还是生活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第5篇

【关键词】慕课 学术英语 课程

一、引言

“慕课”是由英语MOOC直接音译过来的,其全称是“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也就是MOOC所代表的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网上学习,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在线课程。自2008年“慕课”这个术语被第一次提出以来,全世界著名高校和一大批教学工作者都开发主办自己的网络开放课程,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三大慕课平台是:Udacity, Coursera, 以及 edX。2013年是国内慕课蓬勃发展的一年,不但国内著名高校北大、清华纷纷加入世界著名慕课平台,同时各大高校也在研发自己的慕课平台。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科技英语课程的授课,但是其发展却是一波三折。很多专家认为我国的英语教学是普通英语的教学, 不需要也根本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用英语的教学。虽然在中国加入WTO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在信息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现有的学术英语的课程设置还很不完善,课程滞后于现代英语教学的发展。然而慕课的兴起带来了在线课程的新体验,使学习者有了提高学术英语能力的迫切需求,也给研究生学术英语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给其课程的设置以新的灵感。

二、慕课对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的启示

1.优化研究生英语课程模式,凸显学术英语课程的地位。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ESP又分为学术英语(EAP)和职业英语(EOP)。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西方学术英语教学课程已经成为预备课程和专业课程同步辅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术英语教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在我国《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是由基础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两个部分构成。实践教学中,各个学校的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也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和模式。由于主客观的原因,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只能在基础的通识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的挤压下生存。

慕课时代,虽然在线课程使用的语言不同,但大多数课程是由英语讲授的,不同学科的学生猛然从基础英语转化到以专业知识为内容的纯英语的课程中,面对大量的专业方面词汇和不同于基础英语的句子和语篇结构,此外还要通过种种学习社群对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理解,与来自各个国家的同学及老师进行交流,在线学习遭遇语言瓶颈往往会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在线课程的新体验,使学生有了提高学术英语能力的迫切需求,客观上为学术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2.改变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慕课的制作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财力以及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因此对于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来说,把这些课程都制作成慕课是不现实的。除此之外,慕课这种在线教学也不能完全取代现有的课堂教学。然而慕课的视屏教学方式为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模式提供了一种借鉴和转变。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甄选适合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的在线视频课程,列如TED演讲中的时间在10分钟左右的视屏;同时对于学术论文摘要写作等有规律可依,具有可复制性的学术英语的内容可以制作成微课的形式,从而实现“翻转课堂”的新模式,达到教学互补。翻转课堂实现了教与学的次序、课堂内与外以及教师学生地位的转变,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优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的学术需求。“慕课”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学术英语是与某种特定职业和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理论是国际教学领域用于确定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基本依据。基于这一理论,我们对河北工业大学2012级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一年级10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他们的学术英语需求类型及需求程度进行深入研究。调查问卷的数据及访谈结果表明学生对学术英语呈现出多种需求。作为国家培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目标,研究生需要进行大量专业学术交流,他们需要参加学术会议、听学术报告、撰写学术论文、阅读学术专著等。因此研究生英语教学的重点应单纯的语言学习向学术英语方向转变,让英语真正成为学生专业学习和研究的有力工具。EAP通过语言技能的强化,使学生在慕课平台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下,按需选择,为下一步的专业知识学习打下基础。

4.提高教师素养,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学术英语的教学对老师的理论知识系统和实践操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慕课”时代更是需要对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慕课时代下的学术英语教学对英语教学带来的挑战和冲击是多方面的。首先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翻转课堂的实现使得教师课堂主导地位得以弱化,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教师转化成学生学习的助力者,而不再是传统的知识提供者的角色。其次教师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又要对自己的角色有清楚的认知,不要妄自菲薄。教师在慕课背景及学术英语的教学背景下,不但要对相关理论及技术进行学习,更要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教师依然是课程的构建者,是教学改革的主要力量,英语教师的地位在学术英语课程中是不可取代的。此外慕课平台也为教师的群体合作提供了机会。传统教学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就离不开有经验教师的“传、帮、带”,新时代下,教师更是可以通过慕课这个平台和各国的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实现学术沟通与交流,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结语

慕课的到来以及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素质,包括英语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术英语则成为提高我国人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慕课这样国际合作的背景下,学术英语课程要抓住其发展的机遇,迎接挑战,为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开创出一条崭新的“混合模式”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吾文泉,周文娟.基于“慕课”现象的ESP教学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

[2]张鸷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3]姚少霞.“慕课”时代的教师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6).

[4]陈光海,韩晋川,汪应.网络教学中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应用[J].科技展望,2015(8).

[5]马武林,胡加圣.MOOCs对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冲击与重构[J].外语电化教学,2014(3).

[6]陈坚林.大数据时代的慕课与外语教学研究――挑战与机遇[J].外语电化教学,2015(1).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研究课题“慕课时代下高校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模式研究”的最终成果,项目编号:GJXH2015-264;河北省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自筹项目“国际合作背景下的研究生EAP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河北工业大学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4576303;河北工业大学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河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学术英语综合阅读与写作示范课程建设”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张静(1979-),女,汉,河北沧州人,河北工业大学外语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科学;实验探究;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84

实验探究教学是科学教学的主旋律。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科学课程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在探究学习的载体下,既倡导学生个体的自主性学习,又倡导学生学习间的合作,自主学习更多地指向于学习的主动性,改变知识的被动接受。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照搬教材、照抄教参并不适合学生实际。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实验探究教学功能,落实教学目标,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和教参,优化实验探究,并提出了如下行之有效的三种途径:

一、充分利用教材,优化实验设计

实施探究实验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教师必须有创新精神,努力挖掘可供探究的实验素材,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认识水平,对现行的实验内容“动动手术”,做些调整。新教材已经使用了大量探索实验,教师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作学生实验,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快乐。

物质的特性中“密度”一节,教材提供了演示实验,我们可将“密度的测定”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探究实验教学:上课时,教师首先给学生设置情景问题:“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入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比较,哪一杯质量大?”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小组合作方式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并进行交流,形成科学合理的方案后再让学生把两种待测液体取等体积同时放入已调节好的天平上,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结果天平向盛水的一边倾斜,为什么?然后让学生共同讨论,提出各种猜想。比如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其质量是否相等?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其质量是否相等?……接下来,把学生分成4个大组,若干小组,第一组测若干杯体积不同的水的质量与体积,第二、三、四组分别测若干个体积不同的铁块、铜块、铝块的质量与体积,要求各小组先设计实验方案、设计表格,然后选取实验材料做实验,收集证据,整理后填在表格中,分别计算出水、铁、铜、铝四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值;再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讨论并归纳出: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相等的,相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值是相近的或相等的。最后师生总结指出: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比值是恒定的,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顺势提出“密度”的概念。这样,整节课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去摸索、寻求,让事实说话,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密度概念本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思维方法。

二、巧用变式,激发实验探究兴趣

改变教材中实验设计的某些环节,使之呈现为一种“变式”,以便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激活学生的思路,以完善学生的实验能力。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开展探究性教学,教师平时用得比较多的是通过实验设置悬念,引入新课。还可以利用在实验中,创设问题情景,巧用变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教学“液体的压强”这一节内容时,在利用底部和侧壁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研究了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后,对于液体内部的压强,教师往往是按照课本,介绍液体压强计后,用压强计去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这样做固然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不难接受。但这种教法往往会给学生产生错觉,以为液体内部压强只能用液体压强计来测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对液体压强计的引出及使用原理的简单介绍也很不自然。其实在这里,教师忽视了让学生进行探究的良好的时机。假如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教师有意识地创造这样的问题情景:“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是否也有压强呢?如果有的话,怎样来观察呢?”这样一问,学生很容易想到“把底部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插入液体中去试验”。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法去测试液体内部的压强后,发现橡皮膜有变化但不明显,此时,教师趁机激发学生去思考,寻找更好的器材。这时教师出示“液体压强计”便水到渠成。这样设计更重要的是从“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到“液体压强计”是学生经过探究后的一个自主发现。

三、设计综合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自然界是综合开放的,对于同一现象或同一探究主题,只限有某一门学科知识往往难以解决。自然界问题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决定了科学教学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尽管有些教师简单地认为初中科学是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学科的合科教材,但我们不能囿于学科局限,需要打破学科隔阂。在实验探究教学中,引导学生综合学科知识,设计综合实验、开放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探究、创新能力。为此,我们设计一些实验课题,让学生寻找多种解决方法以尝试。如“辨别食盐水和纯净水的”实验作为探究课题,要求学生据所学的知识,寻找多种实验途径辨认,结果学生设计出五花八门的实验,1. 有从物理测密度法,密度大的为食盐水;2. 根据浮沉条件,设计鸡蛋的浮沉来判别;3. 用化学方法,加入AgNO3溶液产生AgCl沉淀来辨认食盐水;4. 用蔬菜、萝卜的细胞吸水、失水实验,会使蔬菜“瘪了”的为食盐水;5. 用舌头品尝,咸味的为食盐水;6. 利用熔点不同来区别,放入冰箱,难冷冻的为食盐水;7. 加热蒸发,蒸发后留下“白霜”的为食盐水等等。这些办法都有科学依据,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比较总结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寻找最佳方案。像这样通过多学科的知识联系,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能让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得到充分发挥,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第7篇

一、由传统教学下以知识为中心到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并重

“实践”一直是数学发展的丰富源泉,数学脱离了实践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数学教学要提倡学生自己的数学活动。但是,传统数学教学的特征是教师向学生讲授知识,学生通过学习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解题,这些都是围绕知识展开的,让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很少,这使得数学的应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学生普遍缺乏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学数学最好的方式是做数学,在数学活动中进行探究和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应该转变以知识为中心的观念,从注重知识传授、理解、记忆转变到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包括观察、描述、操作、猜想、实验、收集整理、交流和应用等,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由传统教学下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以教师为本,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只重视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职责由传递知识转变为更多地给予学生指导和激励他们思考。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病就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把主要精力用在给学生讲解知识上,缺乏激励学生发展和提高主体性思维的意识、观念、措施和氛围等等,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了被动重复前人结论的活动,没有自己的思考,缺乏新的创造。传统的教学是“填鸭式”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可能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去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习惯,缺乏创新意识和自我发现、自我提高的能力。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活动过程。它要求学生主动地思考,引起学生积极追求和主动探索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从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到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惟师是从”是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教师是绝对的知识权威,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不容置疑,课堂教学一直都是以教师诠释课本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体现。与此相反,数学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单纯的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教师的学历多么高,教学功底多么扎实,面对内容丰富多彩的数学研究性学习,也极有可能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教师应该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以平等的姿态一起解决问题的。总之,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师权威观,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习。

四、由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到同时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体验

态度、情感和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数学学习促使学习者获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功感,是各国数学教学都极为关注的,而这一点在我国数学教学中却表现得极为缺乏。以往的数学教学对学习结果的关注多是可以量化的成绩,而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结果更多的是起到了选择与淘汰的作用,导致学生普遍对数学没有兴趣,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数学研究性学习注重让学生在多样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对数学的体验,培养对数学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学习的成绩,而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五、由重视逻辑思维到同时重视直觉思

维数学知识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逻辑的、形式的,如概念的明确定义、结论的严格证明等,可能由于这个原因,使得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人们对逻辑思维培养极其重视,而忽视了直觉思维的培养。事实上,数学直觉对于数学认识活动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并非物质世界中的真实存在,而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因此,要发展起相应的直觉,以使学生建立起必要的可靠性直觉思维,还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和学生的创造性的培养。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在注重逻辑思维的同时,还要注重发展学生

的直觉思维。

六、从重视语言材料和视觉通道到同时重视非语言材料和非视觉通道

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进行,现代教学理念和传统教学理念相去甚远,这便要求教师首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从本质上认清教学方式方法和逐渐转变教学目标。教师的角色不仅仅应当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更重要的是应当引导学生逐渐地提升自身的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品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数学学习更是学生学习阶段中极为重要的基础,学生如果希望获得更高层次的数学教育,则务必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然而,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由于自身教学理念和课程教学任务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改进,对学生不科学的学习方式没有及时地加以改进和帮助,这样往往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过于单调,严重影响了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2.教学观念没有根本性地改变

我国教育,由于长时间地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充分地转变过来,其教学思想还停留在较为落后的阶段,在这种落后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并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对初中数学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准确

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知识还是较为扎实的,学生的整体理论水平也较高,不过,学生在进行知识运用方面的能力则较弱,没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没有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没有抓住教学的重难点,使整个教学质量较为低下。

二、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而在教学过程中,则应当逐渐地转变自身的角色。与此同时,新课程理念中则要求教师应当对课程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让学生能够在更加愉悦和宽松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同时,教师应当充分地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教师能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讲解有理数加减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自行探讨有理数加减法的法则,之后再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讲解,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

2.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紧密地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摸索出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中,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教师在讲解代数式的定义的时候,应当以生活中的事例为基础,诸如,一支铅笔的定价是x元,那么5x则是五只铅笔的总售价。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更多地去寻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代数式的意义。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进行视图的讲解,将生活中不同规则的物体带到课堂上进行展示,以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实物的观察,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知视图学习的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运用探究性教学方法

新课标理念下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是科学且合理的,为此,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究和应用,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有效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不过,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这一方法的时候,应当充分地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进行独立思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教师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情景,小明现在有200块钱,一支笔价值2.5元,小明需要在剩余50元的情况下,最多可以买多少只笔,请学生列出一个一元一次方程,然后解答这个一元一次方程。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应当重视探究性教学方法的运用,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独立思考,不断地探索,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郑亚玲.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究[J].亚太教育,2016(21).

第9篇

研究性教学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让学生总结经验,在研究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

1.确立研究性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模式,变简单的讲授和辅导教学模式为经典理论交互式教学、课题研究汇报教学和课题研讨评点教学模式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基础理论的讲授适当运用对话、交流的方式,启发学生自主探寻知识;在设计课题研究中,运用问题解决模式,引导学生针对课题大胆提出问题,并针对问题开展研究工作,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分组讨论和陈述交流并重;最后,教师对课题研究要及时引导、点评,得出开放性、建设性的结论。

2.加强课程间的有机联系

在设计课程中真正做到将理论知识、认识实践与设计实践相结合,融会贯通,在课题研究中综合运用。就环境设计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整合技术与艺术、涵盖科技与人文诸多领域的综合性、交叉性专业。因此,教师要协调多方面因素,在总的课题研究之下增加分支课题并进行专项研究,可以在不同的设计课程中有重点地研究相关的分支课题。如,在餐饮空间设计中引入历史主义和乡土主义的研究,作为设计史课程之外对于风格样式的深入研究,并应用于设计项目;在办公空间设计中,可以对空间行为、生态建筑、办公室文化、企业文化甚至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和途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各具个性的设计。

3.研究设计方法论,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向学生介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大师的设计理论,对于同样的设计课题、同样的灵感来源,由于其设计方法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所得出的设计方案将会千差万别,更具个性化。研究设计方法论有助于学生完善自身的设计语言,避免设计方案的东拼西凑,保证设计作品的原创性。

二、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课堂实施方案

在专业设计课的教学中,运用理论研究成果,将专业设计课程教学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运用经典理论交互式教学方法,在基础理论的讲授中适当运用对话、交流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出一些要深入研究的课题让学生课后思考;第二阶段,对第一阶段提出的问题以研究报告的方式在课堂上汇报、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第三阶段,提出本课程的专业设计项目,学生根据自身不同的兴趣特点和解决方案提出扩展课题研究,进行课堂展示,互相学习,提供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第四阶段,设计方案深入制作,研究并交流制作方法;第五阶段,汇报课程设计成果,教师对课题研究进行讲评、总结。在教学中,要改变观念,创设开放、宽松、互动的教学环境和气氛:学校方面,要加强图书馆、阅览室以及电子阅览室建设,增设更多具有特色的工作室,为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场所、设备、技术等支持;教师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提升素质和能力,成为学者型、研究型、合作型教师;学生方面,要激发研究兴趣,转变角色,掌握设计研究能力。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特色

1.转换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

变简单的讲授和辅导教学模式为经典理论交互式教学、课题研究汇报教学和课题研讨评点教学模式相结合。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将讲授与对话交流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自主探寻相结合,学生陈述与教师讲评相结合。

2.变被动积累为研究性学习,掌握研究方法,解决设计问题

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变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被动学习、死记硬背为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对设计课题进行个性化研究。

3.解决设计原创性的问题

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对设计课题进行多方位的研究,按照自己的思路获得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建构独特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语言。通过设计概念的提出、转化,形成原创性的设计作品,有效避免设计方案中的抄袭或拼凑。

四、结语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