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电离辐射与防护

时间:2024-03-08 14:40:51

导语:在电离辐射与防护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电离辐射与防护

第1篇

关键词:核能技术;电离辐射;环境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随着电离辐射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运用,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据有关实践证明,电离辐射对人体有一定的损伤,过量的辐射照射会给人的身体带来危害。电离辐射和一般的污染不同,电离辐射对环境的污染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客观存在的污染,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恐慌。因此,要加强对电离辐射知识的宣传,让人们对电离辐射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一、对电离辐射相关概念的分析

(一)电离辐射概念分析

所谓的电离辐射,指的是一种波长短、能量高以及频率高的射线。电离辐射可以从原子、分子以及其他束缚状态放出一个或多个电子。电离辐射是一切能引起物质电离辐射的总称,电离辐射的种类有很多,高速的带电粒子有α粒子、β粒子、质子,不带电粒子有中子以及X射线、γ射线。

(二)电离辐射效益的分析

电离辐射在照射人体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生物效应,根据生物效应个体不同对其进行划分,可以分两种效应,一种效益是躯体效应,一种是遗传效应。电离辐射照射在生物个体本身的效应叫做躯体效应;由于生物的生殖细胞受到损伤,遗传到后代身体上的生物效应称之为遗传效应。按照辐射引起的生物效应发生的可能性来划分,又可以将其分为随机效应和确定性效应。

(三)电离辐射类型

电离辐射的类型主要有两种,即天然辐射和人造辐射。人类接受到的辐射主要是来自天然界的辐射,天然界的辐射主要来源于太阳、宇宙辐射以及地壳中存在的放射性核素。太空来的宇宙射线主要包括光量子、电子、x射线以及y射线,地壳中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有铀、钍、钋以及其他放射性物质。人造辐射主要是指医学领域和工业领域的电离辐射。人造辐射主要运用在医学设备、教研机构、教学机构以及核反应堆、核反应堆的辅助设施。在这些设施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放射性废物,有一部分会向环境中泄露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放射性材料也被广泛的运用到了人们的日常消费中,如夜光手表、人造假牙等都是由放射性材料加工而成的。

二、电离辐射污染的危害

电离辐射会影响细胞化学的平衡,在细胞化学发生改变的过程中,有些变化会引起癌变。过量的电离辐射会损伤到人体体内细胞物质DNA,并且这种影响很有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导致下一代产生畸形、先天的白血病等。二战中的日本在遭受到美国的两颗原子弹以后,在很多年以后,受到电离辐射的人们都存在着大量的畸形和各种先天遗传病。在大量电离辐射的照射下,生物在几小时或者几天以内就会引发病变,严重者会直接导致死亡。

(一)对电离辐射照射危害的分析

电离辐射可以对人体释放能量,造成人体细胞损伤或者死亡。在少量的电离辐射下,不会对细胞造成伤害。在有的情况下,细胞不会死亡,而是变成了非正常细胞,非正常细胞就有可能发展为癌变细胞。如果人体受到了小剂量的电离辐射照射,人体或人体的部分器官会存活下来,但是被损伤的细胞很有可能发生癌变,致使癌症发病的几率增加。如果人体受到了大剂量的电离辐射,会直接引起人体大量的细胞死亡。人体受到电离辐射的照射损伤影响范围主要是根据电离辐射照射源的大小、电离辐射照射的时间长短以及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组织来确定的。如果人体受到低等或者中等电离辐射照射,危害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就表现出来,而是要在几年以后才会表现出来。例如由于电离辐射引起的白血病要在两年以后才会发病。在电离辐射照射以后发生的病变和发生病变的几率大小,主要是由受电离辐射照射的类型决定的。

(二)对慢性照射危害分析

慢性照射主要是在长时间内,断断续续的向环境发出低水平计量的电离辐射,慢性照射的危害,只有在被照射者接受很长一段时间的照射后,才能被发现。慢性照射会让人体DNA发生变异和诱发各种癌症。

(三)对急性照射危害的分析

急性照射指的是,人体在很短的时间内,接收到的大剂量的电离辐射。大剂量照射主要发生在事故或者医疗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人体在接受到大剂量的照射以后,会对人体产生立即损伤,引起急性放射病,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大面积出血、贫血以及细菌感染,后期可能会导致白内障、癌变以及DNA变异等情况,极端的计量的电离辐射会导致立即死亡。

三、电离辐射防止措施分析

针对以上所述的电离辐射危害,为了防止放射性的污染、保护好环境和人体的健康,对于防治电离辐射最基本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减少接触电离辐射的时间。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照射,人体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时间越长,人体接受到电离辐射的计量也就会越多,其对人体的危害也就会越大。因此,要防治电离辐射给人体带来的危害,就要尽量的缩短从事放射性工作的时间,达到减少受电离辐射照射计量的最终目的。

第二、加大和电离辐射放射源的距离。人体距放射源的距离越远,人体所接受到的剂量率也就越小。因此,从事电离辐射相关工作的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尽量的远离电离辐射的放射源,起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第三、在人体和放射源之间设置屏障。射线在穿过原子序数较大的物质的时候,会被物质吸收掉很多的剂量。因此,在人体和放射源之间设置一道防护屏障,就会减少人体接触电离辐射的计量。

总结:

总而言之,核能技术的运用和电离辐射的运用在给人们带来利益的同时,对人体也是具有危害的,因此,在对其进行利用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人体的保护,减少人体接受电离辐射的剂量和减少接触电离辐射环境的时间,在人体和电离辐射源之间增加保护屏障,尽量的减少电离辐射给人体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韩宝华. 评价电离辐射对环境危害的方法――欧洲ERICA项目简介[J]. 辐射防护通讯,2010,05:6-12.

[2]刘河. 低剂量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影响研究现状(综述)[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2,02:107-108.

第2篇

[关键词] 晶体损伤;电离辐射性;调查;原子弹试验

[中图分类号] R818.89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4-117-02

我院对重庆市1965~1973年间参加我国原子弹试验基地的复员军人进行全部的普查工作,我科重点检查电离辐射性晶体损伤,现报道如下。

1检查与诊断

1.1检查方法

1.1.1使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远近视力,远视力不足1.0者,需查矫正视力。40岁以上者不查近视力。

1.1.2按照解剖顺序,依次检查外眼,借助裂隙灯检查角膜、前房、虹膜及晶状体。

1.1.3非接触眼压计检查眼压,除外青光眼。再以复方托品酷胺眼液快速散瞳剂充分散瞳,用检眼镜检查屈光间质及眼底,然后用裂隙灯检查晶状体,记录病变特征,并绘示意图。

1.2诊断标准

按中华人民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95-2002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1]。

2结果

以下结果排除年龄因素并且晶体损伤不能排除与电离辐射性有关,见表1。

3讨论

重庆市1965~1973年参间加我国原子弹试验基地的复员军人中,本次检查人数为3569人,结果显示晶体损伤不能排除与电离辐射性有关84人,占总人数的2%;晶体Ⅰ期损伤56人,占晶体损伤人数的67%;晶体Ⅱ期损伤28人,占晶体损伤人数的33%;无一例Ⅲ期、Ⅳ期损伤,说明当年我国电离辐射性晶体损伤防护措施非常不错。

电离辐射性晶体损伤发病机制:射线粒子也可以引起细胞内的水分子发生电离,产生大量的H2O+、H2O-和H+、OH-等自由基。这些自由基与细胞内的有机化合物相互作用,形成氧化物而破坏细胞的代谢过程,引起晶状体细胞染色体畸形、核破裂及变性。这些受损伤而变性的上皮细胞移行和堆积在晶状体后部,借裂隙灯检查,可见点状和颗粒状混浊[2]。

X、γ射线和中子等照射眼晶体后,可致放射性白内障。Chalupeck于1897年首先发现X射线可引起家兔眼晶体变化[3],我国汤喜成等[4]用25和50cGy 60Coγ射线一次照射兔眼后,后期用透射电镜和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晶体组织及形态学变化。结果发现TEM观察到25和50cGy照射后早期均有明显晶体上皮细胞损伤,表现为胞浆内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和高尔基氏器等膜性结构水肿及空泡变,细胞间和胞浆内明显水肿,大量空泡形成及层状小体增多。50cGy组更明显。一般认为X线和γ线导致白内障的最低辐射量,一次照射量为2Gy,3~12周内累积照射量需4Gy,超过12周,累积照射量则需5Gy。如果照射总量超过11.50Gy,则不论所受照时间经过多长,均引起白内障。中子致晶体混浊的相对生物效应为γ或X射线的2~4倍。快中子致白内障的阈剂量在0.7~1Gy之间。电离辐射引起晶体混浊的潜伏期,最短为9个月,最长为12年,平均为2~4年。年龄愈小,潜伏期愈短。剂量愈大,潜伏期愈短[2]。

晶状体有明确的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受到大剂量的外照射,或长期超过眼晶状体年剂量限值的外照射历史(有剂量档案),个人剂量监测档案记录显示累积剂量在2Gy以上(含2Gy),经过一定时间的潜伏期,晶状体开始混浊;具有放射性白内障的形态特点;排除其他非放射性因素所致的白内障;并结合健康档案进行综合分析,方可诊断为放射性白内障。

排除其他非放射性因素所致的白内障:起始于后囊下型的老年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高度近视、色素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等);与全身代谢有关的白内障(糖尿病、手足搐搦、长期服用类固醇等);挫伤性白内障;化学中毒及其他物理因素所致的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

然而并非人们一接触X线就必然引起放射性白内障。接触很小剂量X线,不会引起白内障,比较大的剂量 (一般在200拉德以上)才有可能引起。但对放射线的防护工作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从事放射线工作的人员应采取如下措施:①尽量减少接触放射线的时间。②增大与X线的距离。③设置屏蔽。④戴铅防护眼镜。对接触原子反应堆、高能加速器、放射性元素等的人员,都应当加强防护。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S]. GBZ95-2002,2002.

[2] 刘家琦,李凤鸣. 实用眼科学[M].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94-595.

[3] 张积,问清华,唐华,等. 大亚湾核电站工作人员眼晶体情况的调查[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9,19(4):282-283.

第3篇

除切尔洛贝利核电站爆炸以来,此次日本核事故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它的危害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而生活中关于辐射远不止核带给我们的,辐射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医疗放射性检查,日常生活中建材、香烟、电器等都会产生的辐射。它们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影像科鲁植艳主任和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验检测防护所侯祖洪主任。

电离辐射照射方式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验检测防护所侯祖洪主任告诉我们,辐射学术用语叫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的照射方式有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种。外照射即体外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包括X射线、γ射线或中子的照射。如医院放射诊断及治疗用的射线装置和密封型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核泄漏的放射性核素对人体的照射均属于外照射。

当食用受放射性物质污染的食物和水,吸入放射性物质、皮肤粘膜或伤口进入体内引起的照射为内照射。包括α或β放射性核素通过吸入放射性物质和食用受放射性物质污染的食物和水产生的内照射。核泄漏及爆炸即有外照射也有内照射。

核泄漏及爆炸对人体产生内照射的主要放射物质是放射性铯和碘。当辐射存在时,衰变直至完全消失则需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10Ci的放射性碘,需经过8.3天放射性活度降至5Ci,要想全部衰变完而消失需三个月时间。

放射性铯的半衰期约为30年。根据沉降灰中放射性物质的总量,可能需要采取一些去污和必要的减少辐射措施,比如农业,林业等。

电离辐射伤害

大剂量的照射下,放射性对人体和动物存在着某种损害作用。电离辐射在人体组织内释放能量,导致细胞死亡或损伤。细胞受损后并不死亡,但变成非正常细胞,有些为暂时,有些为永久的,那些非正常细胞甚至发展为癌变细胞。

人体吸收1-10戈瑞照射会引发骨髓类疾病,吸收10-25戈瑞照射会造成肠道疾病,受到>50戈瑞照射造成脑部急性放射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脱发、牙龈出血、白细胞降低、降低、皮肤红斑、溃疡等不同类型的慢性放射病。

放射性达到一定剂量能致癌,主要表现是癌症发病率增加,如日本原爆幸存者的肿瘤、白血病发病率增加。癌症发病率与接受的剂量有关,接受的剂量越大,癌症发病率越高。放射性也能损伤遗传物质,主要在于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使一代甚至几代受害。

遗传效应是通过辐射对生殖细胞遗传物质的损害使受照者后生的遗传性异常和胎儿受照射引起的不良后果。胎儿1-3周内受照,不致引起儿童出生后的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效应,超过3周妊娠终了,导致胎儿畸形,胎儿出生后可能会癌症概率增加。胎儿受照8-15周最危险,会导致严重智力发育迟缓,智商降低。

电离辐射剂量

据侯主任介绍,正常人所能接触到的电离辐射中,分为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天然辐射的来源包括外层空间的宇宙射线,以及天然存在于自然界普通物质(如空气、水、泥土和岩石,甚至食物)中的放射性辐射,还有我们熟知的氡气是主要的天然辐射源,及日常生活物品所带来辐射,比如电脑、微波炉、手机等电子产品。这些都属于微量辐射,合理防护下对人体不会产生副作用。

人类受照辐射损伤多数来自人工辐射,其中最大一部分来自医疗照射。医疗照射主要有四大类:普通X射线影像诊断、核医学、介入诊断治疗、放射治疗。一次诊断过程中患者受到的局部照射剂量相当于天然辐射剂量的1-50倍;放疗的局部剂量更大,一个疗程的剂量相当于诊断的几千倍。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影像科鲁植艳主任解释道,医疗照射是确诊的必须检查,其利是大于弊的。成年人胸片一次辐射量约0.4毫西弗,胸腹CT一次扫描约25毫西弗。因而在做X射线诊断时应首选拍片,成年人X射线照射每年最好不要超过一次,17岁以下的青少年常规体检不能照X射线。

鲁主任还特别提醒烟民们,吸烟也会造成辐射。烟叶在种植过程中会施磷肥,而磷肥中含有大量的钋210,天长日久被人吸进,造成放射性物质钋210沉积。每抽七根烟等于拍一次X片的辐射量。

电离辐射防护方法

首先要防止污染的饮水和食物经口进入胃肠道,产生内照射;其次是防止放射性核素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再者放射性核素通过皮肤汗腺或伤口进入体内。因而,在确认空气中有放射性核素污染的情况下,一定要用口罩、眼罩,毛巾等捂住口鼻,进行呼吸道防护,减少吸入。如果没有眼罩,可用透明的塑料袋罩在头上,将鼻孔和口腔部位的塑料袋剪一小洞,带上口罩。体表防护可用帽子、头巾、雨衣、手套和靴子等。已受到或可疑受到污染的人员要进行除污,用洗涤剂淋浴2-3次。污染的衣物,用塑料袋封存,交环保部门处理。

内照射的防护除采取上述措施外,服用碘片是核应急的一项重要措施,因为核泄漏及爆炸后可释放大量的放射性碘,进入体内后主要浓集在甲状腺,导致甲状腺肿瘤的发生率增加。碘片具有阻止放射性碘的摄入,人体碘的主要来源是甲状腺的吸收,甲状腺靠碘来产生甲状腺激素,维持正常的甲状腺生理功能。服用碘片后,使甲状腺内吸收碘达到的饱和状态,从而阻止放射性碘的摄入。

碘片服用的剂量:成年人推荐的服用量为100毫克碘,对孕妇和3-12岁的儿童,服用量为50毫克,3岁以下儿童服用量为25毫克。

服用碘片的注意事项:碘片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服用,如甲状腺有结节者,突眼性甲状腺肿已经治愈者,曾接受过放射性碘治疗者,甲状腺慢性炎症患者,甲状腺单侧切除者,甲状腺功能低下者,对碘过敏者,某些皮肤病(痤疮、湿疹、牛皮癣)患者等,应慎用或不用稳定性碘。

服用碘片的时间:服用碘片最佳时间在受照前服用效果最好,可阻止97%以上放射性物质的摄入。受照后应尽快服用,即使在事故后4小时服用,仍然可以阻止甲状腺对50%放射性碘的吸收。

涉及外照射防护的辐射主要包括X、γ和β射线及中子等照射,其防护包括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3种措施。在事故发生的早期和中期,最好的办法是隐蔽在室内,关闭门窗和通风系统,可阻止放射性尘埃进入室内,可降低外照射。

第4篇

据放射专家介绍,孕妇使用的防辐射服大都是隔离电磁波的,对于电离辐射的X射线、伽马射线没效。防辐射服材质大都为金属丝,由于金属丝经过反复折叠、揉搓,容易失去效果,所以时间一久也难以保证质量。孕妇在怀孕期间接触X射线、伽马射线等电离辐射是有害的,但隔离电离辐射的防护服中必须含有一定量的铅,因此这种服装会非常笨重。

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孕妇防辐射服一般都比较轻,从这个方面来讲,应该不会含有铅,因此对于电离辐射就基本上无法起到防护作用。

此外,对于手机、电脑、微波炉等家用电器发出的电磁辐射,孕妇穿防辐射服可能会起到一点作用,但效果不太大。

在我们生活中,发光发热的东西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辐射,这些辐射也是不可避免的。各人体质不同,辐射对其伤害程度也不同。

对于很多孕妇寸步不离防辐射服的做法,妇产科专家表示,防辐射服使一些对身体有益的东西也同时被拒绝了,一些自然界的射线照射,如阳光中的红外线,适度的照射对身体有益,可以帮助胎儿健康发育。

专家提醒,防辐射服并非多穿就好,准妈妈千万不要成天捂在防辐射服里。如果脱离接触辐射的工作环境后,最好把防辐射服脱掉,以便接触阳光和新鲜的空气。

孕妇防辐射小贴士

1.挑选正规厂家的名牌家电产品。一般大品牌的家电辐射都经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严格检测,可保证安全。

2.对各种电器的使用,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孕妇要远离微波炉至少1米,电视与人的距离应在4至5米,与灯管距离应在2至3米。不使用的电器,一定要关上电源。

第5篇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1-0078-02

实验室是工业生产中的特殊岗位,由于使用多种化学毒物试剂进行物质分析,往往引起酸碱灼伤及其他职业损伤。现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就工业生产过程中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分析如下。

1、职业病危害因素

1.1

化学有害因素物质分析常用的各类有机酸(如硝酸、硫酸、盐酸等)、无机酸(醋酸、酚酞等)、各类有机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钡、氨等)、无机碱(如苯酚钠等)。上述化学物质如硝酸、硫酸、盐酸、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如皮肤、眼睛接触此类物质可导致皮肤、眼睛过敏或灼伤,由于某些物质如硝酸、硫酸、醋酸、氨等具有挥发性,对眼睛及呼吸道粘膜、皮肤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和过敏作用,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哮喘和结膜炎,长期慢性接触化学毒物可导致神经系统等不良反应,如出现失眠、健忘等,严重者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另外由于实验环境相对封闭空气不流通,多种混合气体同时吸入加之毒物的联合毒性作用对人体健康可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甚至猝死或诱发癌症,如剧毒药品氰化物等。

1.2 物理因素

1.2.1 噪声 实验室中的大型设备(如离心机)可产生大强度噪声(噪声强度可达80分贝左右),由于实验室空间相对较小,不利于噪声的削减,我国噪声职业接触限值为8 h等效声级不超过85分贝。工作人员长时间在噪声环境中工作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听力损伤等症状。

1.2.2 高温、热辐射 检验需要许多设备可产生高温或热辐射,引起人体代谢失调,导致中暑。另外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也有一定影响,具体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神志不清等。

1.2.3 电离辐射某些零部件及产品探伤、测厚等工序,工作人员可接触x、y线,长期接触可引起辐射损伤,产生一定生物学效应,如染色体变异、眼晶体浑浊,甚至增加人体器官癌变的发生率。

1.2.4 非电离辐射 实验室工作人员可接触高频电磁场、微波、工频电磁场、紫外辐射等非电离辐射,可导致人体全身无力、头痛、头晕、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另外对心血管系统也可产生不良影响。

1.2.5 不良照明 实验室工作场所不良照明易造成视觉疲劳,导致视力下降,增加近视的发病率。

1.3 生物因素 由于实验室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温度湿度大,通风不良,易造成致病菌的滋生,容易导致工作人员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影响工作人员的健康。

1.4 心理因素 由于实验室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工作人员必须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及敏捷的反应能力,随时观测化学反应的变化及仪器的各项指标,及时调整控制试剂的剂量,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另外由于试验室工作单调,责任心强,导致严重的心理压力以及经济压力,对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出现烦躁、抑郁等情绪变化。

2、防护对策

2.1 防护管理 (1)加强试剂管理,设置专职人员管理各种试剂,特别加强对剧毒试剂的管理,防止意外中毒事故的发生。(2)结合实验室特点健全试剂、设备管理制度和操作过程,并定期组织检查。(3)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救援方案,并定期演练。(4)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质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5)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并对健康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评价。(6)加强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掌握各种毒物的理化性质及毒性,了解急救常识,提高防护意识。

2.2 环境布局管理 严格划分功能区,保持室内清洁,限制人员流动,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2.3 防毒技术措施 (1)实验装置应密闭化、管道化,尽可能实现负压操作,防止有毒物质泄露、外溢,尽可能争取操作过程程序化和自动控制,可使操作人员不接触或者少接触有毒物质防止失误操作造成的中毒事故。(2)通风排毒设施可用全面通风换气,局部排风,局部送风措施。受技术、经济条件限制,仍然有些有毒物质排出且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必要的机械通风排毒、净化装置,使工作场所有毒物质浓度控制到职业卫生标准限值以下,局部机械排风系统应遵循形式适宜、位置正确、风量适中、强度足够、检修方便的原则确保达到高捕集效率。(3)经局部排气装置的有害物质,必须通过净化设备处理后,才能排入大气,保证进入大气的有毒物质浓度不超过国家排放标准规定的限值。(4)在操作过程中可能突然排出大量的有害物质或易造成急性中毒或易燃易爆的化学物质的场所,必须设置自动报警装置及通风设备,其通风换气次数不少于12次/h。在排风装置的排出口,应避免对居民和行人有不良影响。(5)有可能泄露液态剧毒物质的高风险作业场所,应专设应急设施。

2.4 物理性危害的防护措施

2.4.1 防噪声措施 采用低噪声仪器设备,合理平面布置,并采取隔声、消声、吸声和减振降噪等综合技术措施,控制噪声危害;噪声较大的设备应尽量将噪声源与控制人员隔开,可设置隔离操作控制室。

2.4.2 高温热辐射防护措施 通过合理组织自然通风气流,设置全面、局部送风装置或空调降低工作环境的温度。在炎热季节应供应含盐清凉饮料(含盐量为0.1%-0.2%),饮料温度不宜高于15℃。

2.4.3 防非电离辐射的技术措施 操作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微波、高频电磁场、工频电磁场的设备应采取防止电磁辐射能泄露的措施,如设置屏蔽网、罩等设备。

2.5 其他措施 增加照明,使工作场所的照明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的要求。

第6篇

电磁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形式由信号源发射到空间的现象。电磁辐射来源分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天然辐射来自于地球,太阳的热辐射等,人工辐射主要来自广播、电视、通信基站及电磁能在生活中的应用设备。

一般来说,电磁辐射可以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类。例如x射线、Y射线和宇宙射线产生的能量,足以破坏人体组织结构的分子,甚至可以使原子和分子电离化。这种辐射也称为“电离辐射”。而我们常见的电磁辐射,大部分是频率为9KHz~300GHz的无线电发射设备或工,科、医电子产品所产生的,其发射频率较低,能量也较弱,远没达到将分子分解的水平。这类辐射也称为“非电离辐射”。

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有多大影响?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健康影响主要有两方面:躯体热效应和神经效应。根据频率的不同,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低频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以神经效应为主,高频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以热效应为主。

关于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害问题,世界卫生组织于1996年启动过专题研究,包括中国在内的60多个国家参与了该课题,到2006年,课题得出的结论是:过量的电磁辐射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低频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影响微弱。

儿童白血病及癌症、神经性疾病等与电磁辐射没有因果关系。但考虑到儿童对辐射的防御能力低,课题报告建议幼儿园、学校远离电磁辐射源头。

对老人、孕妇或装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对电磁辐射敏感人群及长期在超剂量电磁辐射环境中工作的人应采取防护措施。

现代人应有科学的电磁辐射观

人类一直生活在电磁环境里。从电磁辐射的主要来源看,光、雷电及地磁场等是自然的电磁现象;我们日常使用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脑、电吹风、吸尘器、电灯等家用电器、高压输电线路、变电站、电动机车等则是工频电磁场发射源;而广播及电视发射塔、雷达、移动电话及基站、微波炉、电子防盗系统等则是环境中常见的射频电磁场发射源。

任何电器只要通上电流就有电磁辐射,但并非所有的电磁辐射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如果磁场强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对人体的作用是积极和有益的,比如理疗机就是利用电磁辐射的温热作用达到消除炎症和治疗目的,因此关键问题是要把电磁辐射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盛夏最“好吃”的食物

李 悦

天气越来越热,火辣辣的太阳让人精神不振,食欲也是一落千丈。但是,有几种最“好吃”的食物,既营养又解暑。

最好吃的蔬菜是苦菜。刚刚立夏,菜市场就有卖苦菜的了,例如苦瓜、苦菜、芥蓝等。天热要多吃“苦”,中医书上说,夏季暑盛湿重,苦味食物可补气固肾、健脾燥湿。苦味菜一般是凉拌着吃,特别清火。

最好吃的肉是鸭肉。鸭肉性凉,特别适合热天吃,不容易上火。鸭肉菜有鸭肉炖海带,经常吃能软化血管和降血压。

最好吃的水果是西瓜。西瓜90%以上都是水分,能补充夏天人体散失的大量水分,这样就能避免中暑和上火。瓜瓤吃完了,剩下的西瓜皮还能凉拌、炒菜吃,特能增进食欲。

第7篇

关键词 肿瘤细胞;电离辐射;细胞凋亡;强磁场;放疗

中图分类号:R4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6-0093-01

放疗是癌症三大治疗手段之一。用各种不同能量射线照射肿瘤,以抑制和杀灭癌细胞是一种治疗方法。电离辐射可以杀伤细胞,但各种组织细胞对电离的敏感程度不同,生长快肿瘤在延长照射时间内,分裂所产生的细胞将代偿辐射所致死亡细胞。肿瘤细胞对辐射敏感性基本上遵循Bergonic-Tribodeau定律,即辐射敏感性与增殖能力大小成正比,与分化程度成反比[1]。

某些肿瘤细胞(如淋巴瘤、尤文氏瘤等)对放疗敏感;辐射的剂量率能显著影响放疗生物效应,尤其是非离子射线如x、γ射线。放疗都是用高能量射线,足以使细胞原子发生电离,使之不能适应该环境生长而导致死亡或生长受抑制。根据放射生物学原理,肿瘤组织和晚反应正常组织的生物学效应取决于剂量率,即如果总剂量不变,剂量率提高,正常组织晚反应或弱幅度大于肿瘤控制率的减少。就是说,治疗增益比(肿瘤控制率与正常组织并发症发生率之比)随剂量率增加而减少。高剂量率照射能引起治疗增益比下降。放射性粒子具有非常低的初始剂量率[2]。以x线放疗时,放疗精确度提高后,对受照肿瘤靶区确定精确度也需要随之显著提高。高能量x射线与组织细胞原子的轨道电子发生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使细胞原子的轨道电子受冲击脱出轨道,致原子瞬间处于带电状态而产生电离作用,达到抑制或杀死细胞作用。其他种类放疗(如γ刀、x粒子)或放射元素(如镭等),同样利用产生电离作用来达到治疗目的。根据上述原理(电离作用),即对放疗敏感细胞比正常组织细胞的电离而受冲击要低,这样可采取非放射性电离也许产生同样效果。细胞对DNA损伤的反应一般分为3个阶段:1)对损伤DNA的感知;2)损伤估计阶段;3)DNA修复或细胞死亡。细胞周期检查点(Cheek point)在损伤反应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DNA损伤后细胞是否走向凋亡与P53基因状态有关[3]。

正常人体各类组织细胞对电子的某些持性,如高频电流对人体无刺激作用,但产生很强热量。由于病理性组织细胞(如淋巴瘤、尤文氏瘤等)对电离敏感性高,受损条件低,易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目的。对于胫骨中部尤文氏瘤,可在瘤两端向骨部装入导线,最好用钛金属,因它对人体造成反应少,并将其固定于组织内,在导线两端施加高频脉冲电流,逐步调整其频率,使之对人体无刺激作用,又能对瘤体有杀伤作用。如果难做到这一点,可以在病人局部麻醉情况下定向施以高频电流,使局部电离增强,对肿瘤细胞杀伤或抑制作用,具体调节数据要在实践中逐步验证和完善。同时也可能因肿瘤性质不同而异。虽然人体各组织间或肿瘤间导电性能不同,为让正常组织不受电离或电离降低,可以对非需电离部分加上强磁场,因为高频脉冲直流电在有强磁场区域里难以通过,这是电子移动受到磁场力作用所致,该部分的电流就很弱,不至于损伤组织细胞。故此方法可适用于大部分肿瘤治疗,尤其是对放疗敏感组织细胞更好,可选择性进行电离,尽可能对周边组织减少损伤,最大程度减少放疗副作用(如肝癌)。这是因为癌组织密度相对比周围组织高,即它的导电性相对比周围组织高,而且癌组织细胞里DNA成分较多所致。辐射使受照射细胞表面受损伤穿孔,引起细胞膜透性改变,使带负电荷的外源DNA进入细胞,随着辐射剂量增加,胞内基因产物量相应增加,抑制肿瘤生长。研究电离辐射致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对基因―放射治疗的选择及寻找新的分子靶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倘若没有明显导电性差异,可根据上述磁场控制方法而达到,对不同部位肿瘤可依此放疗方法得到局部电离杀伤癌细胞,以达到治疗目的,尤近体表者,操作更方便,效果最佳。同时,癌细胞自身结构复杂,DNA成分较多,或许稍为带电,利用高频脉冲直流电方法,可类同电泳方法达到集中于癌细胞周围,限制其扩散作用,进行电离治疗。电离诱发细胞凋亡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涉及基因活化、转录、蛋白修饰酶的激活及离子浓度等诸多因素。

电极连接方法和磁极的控制,在实践中总结、完善治疗方法,以达到治疗效果。对电离辐射诱导肿瘤基因―放射治疗的研究,作为治疗肿瘤重要手段,利用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对诱发细胞凋亡的敏感性差异,用小剂量辐射选择诱发肿瘤细胞凋亡,既消除癌细胞,又保护正常细胞,为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但目前仍面临载体的稳定性、临床验证等系列问题,需要继续探索。大量实验研究已证实,低剂量辐射可诱导机体适应性反应,并有抗肿瘤、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将开辟肿瘤治疗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廖安燕,王俊杰.持续低量率照射治疗前列腺的生物效应[J].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2005,29(4):190-192

第8篇

【关键词】 医用诊断X线机;防护情况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放射设备的不断更新,业务量大,使用率高,由于X线本身所具有的损伤特性.在使用中若不注意对它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将对工作人员和被检者造成潜在的损害,X线辐射的危害性尤为突出,已经引起高度的重视做好放射防护是当前重要工作内容之一[1]。为了全面了解医用诊断X线机防护情况,加强放射卫生防护工作。贯彻执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及《河南省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管理办法》等放射防护法规、规章、办法。我们对我区39台X射线机的放射卫生防护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汇报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对我区29家医疗机构的进行医用诊断X线机进行调查。

1.2 仪器 美国产451P巡测仪,国产RD98剂量仪。均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检定合格。

1.3 调查标准 用《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l8871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l302002)[2,3]对医用诊断X射线机监测数据进行评价,按照《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对场所现场进行监督。

1.4 调查内容 医疗机构X射线机房防护设施:机房位置、机房面积、工作状态指示灯、电离辐射警示标识、人防护用品;周围环境辐射水平检测:机房周围、操作位置、观察窗、防护门、四周墙外、检查室窗外。

2 结果

2.1 医疗机构基本情况29家医疗卫生单位共有可以工作使用的39台诊断X射线机,装机容量500 mA 30台、200 mA 9台,所有医疗机构医用诊断透视和摄影均为隔室操作。

2.2 39台医用诊断X射线机X射线机房防护设施调查情况,见表1。

2.3 39台医用诊断X射线机房周围环境辐射水平调查情况,见表2。

3 讨论

随着放射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X线检查在医学领域中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但X线对机体有毒害作用,机体受到射线照射后,吸收了射线的能量,其分子或原子很快发生电离和激发。继而引起生物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变化,由分子水平的损伤进一步造成细胞水平、器官水平和整体水平的损伤,从而发生一系列的生物效应[4]。由于我们的放射工作人员长期、固定的在有放射污染的环境内工作,应积极加强放射防护。

通过本次39台医用诊断X射线机放射卫生防护情况进行了调查,机房防护设施存在这机房位置、机房面积、工作状态指示灯方面的不合格情况。最为突出的是机房面积不合格率达25.64%。个人防护有品准备齐全但是没有个人应用,是由于医用诊断透视和摄影均为隔室操作造成。X射线机房周围环境辐射水平检测合格率91.46%,超标率8.54%,防护门超标率25.64%,检查室窗外超标率20.51%,观察窗超标率5.12%;以上超标主要问题在这些门窗的边隙封闭不严造成。

放射科医师及技术人员必须掌握防护知识,放射防护安全教育培训,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认真遵守操作规则[5]。加强放射诊疗工作的管理,定期检查放射诊疗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等制度的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卫生监督管理,保证医用诊断X线机防护措施和方法到位,避免和防止发生防护不利造成危害。

参 考 文 献

[1] 范深根.我国放射事故概况与原因分析.辐射防护,2002,22(5):15.

[2] GBl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3] GBZl30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S].

第9篇

关键词:核安全;医院管理;文化建设

1核安全文化的定义

核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放射医学的发展,形成了4类放射诊疗活动:放射治疗、核医学、介入放射和X射线影像诊断,使医学诊断学、肿瘤学和循证医学等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疾病诊治提供了有力手段[1]。但在获得医疗便利的同时,放射医学可能带来的辐射损害也不容忽视。电离辐射可对生物细胞造成损伤,还可能会诱发肿瘤、增加罹患遗传疾病的概率。据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的报告,医疗照射是公众所受电离辐射照射的最大人工来源[2]。加强医院辐射安全管理,保障从业人员及公众免受过量照射,已成为放射医学领域最为关注的问题。在大力倡导核安全文化的大环境下,世界各国均制定了大量的相关法规标准,但要切实到达高标准的辐射安全水平,仅有政策上的手段是不够的,还要依靠从业人员的职业态度和行为表现[3],这种态度和行为表现即指安全文化。“安全文化”一词的提出源于对美国三哩岛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两次严重核事故中人为错误的分析,首次出现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1986年的《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后评审会的总结报告》(INSAG-1)中[4]。1991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安全文化》中对安全文化作了系统的论述,提出安全文化的完整概念,强调只有全体员工致力于一个共同目标才能获得最高水平的安全[5]。《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这样定义安全文化,“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确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即防护与安全问题由于其重要性而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6]。这一原则适用于所有的放射源安全和防护实践中,是我国《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的蓝本,它强调人员的工作态度、思维习惯和组织的工作方法与优先性。在这一标准中强调“应当反复灌输用以支配所有与辐射源有关的个人和组织机构对防护与安全的态度和行为的安全文化”[7]。核安全文化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是单位内部的必要体制和管理部门的逐级责任制;第二,是各级人员响应上述体制并从中得益所持的态度。图1是核安全文化的具体组成部分及职责,核安全文化是所有从事与核安全相关工作的人员参与的结果,它包括相关的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及决策层。

2医院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医疗行业是电离辐射技术应用广泛的领域,是辐射事故的多发行业,医疗照射是公众接受电离辐射剂量负担最大的人为来源.我国的医疗机构具有数量多、分布广、服务面大等特点,现在最大的职业性受照群体即为医疗行业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大量接受放射诊疗服务的患者或受检者则成为最大的非职业性受照群体。根据2009年中国卫生年鉴的数据显示,在辐射卫生被监督的50196家单位中,医疗机构就有46712家,占93.6%。在这些单位中,疑似放射病的人数是490人,其中医务人员就有481人;职业禁忌的人数有1539人,医务人员占88.4%;个人剂量监测超标的人数有801人,医务人员占88.0%[9]。我国1988~1998年发生的辐射事故中80%以上可以避免,不适当的安全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事故的发生[10]。因此,医院辐射安全管理既要切实实现辐射防护,还须关注潜在照射的问题,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从思想源头上杜绝医疗辐射事故的发生[11],保障医疗辐射工作人员及公众免受过量照射。综上所述,在医院辐射安全管理中,技术措施只能实现低层次的基本安全目标,管理和组织措施能实现较高层次的安全目标,但要从根本上保障安全,最终还要靠自身的核安全文化建设,核安全文化不会自然产生和存在,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只有提高从业者和管理者对核安全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更新观念,倡导“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才能不断创造安全医疗服务的新局面。

3医院核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核安全文化概念已提出二十多年,在核工业、煤炭、建筑业、民航运输业、工程管理、电力等企业和机构得到初步的重视和发展,但在医疗卫生行业,尚未形成完善统一的核安全文化体系,从辐射安全管理、辐射防护等角度对核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也不多,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3.1核技术的医疗应用专业多,分支细,各专业核安全文化建设差异大。放射医学主要包括放射肿瘤学、临床核医学、介入放射学、X射线诊断学等四大学科,每项专业又有很多细的分支。不同的医学工作在辐射防护和安全要求上各有侧重,且有自己的运行体系。因此各专业核安全文化存在一定差异,在文化建设统一上必然有一定难度。3.2医院等级不同,工作任务量及种类存在差异,核安全文化建设参差不齐。根据我国的卫生法规,医院实行等级制度,不同级别的医院承担不同的辐射医疗服务工作。等级低的医院辐射工作单一,工作量相对较轻,等级越高的医院所从事的辐射医疗服务越全面,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越繁重。因此不同的医院对辐射防护和核安全文化的要求不尽相同,造成医院间的核安全文化建设参差不齐。3.3医务人员的个人素质存在差异,辐射安全态度和意识水平不同。我国现阶段的医疗教育体制和医疗就业环境,造成医务人员的学历高低与医院级别的高低相对平行,导致不同医院间的从业人员素质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级别的医院对其医务人员的再教育程度也不尽相同,使得业内员工不能形成统一的核安全文化水平。即使在一个医院内部,医务人员也因职位不同、层级不同、工种不同形成不同的辐射安全态度和意识。在日常工作中,有部分工作人员不认真佩戴个人剂量计,认为“没有用”;不按规定穿戴防护用具,嫌“麻烦”、“不卫生”;进行介入诊疗、核医学等高剂量放射操作时认为“反正就一会儿,时间短,没多大剂量”,持有这些思想的工作人员不在少数。3.4上级主管部门对核安全文化建设重视不足。我国目前针对辐射安全管理的法规和标准已基本健全,也已多方提及核安全文化的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总105)《中国医刊》2017年第52卷第1期监管部门多把目光放在场所评价、人员管理、设备检测等方面,对医疗机构核安全文化水平的建设和评价缺乏重视。部分医院的领导层和管理者对辐射安全不重视,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的辐射安全意识有待加强和提高。

4医院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建议

在国家大力加强核安全文化宣传贯彻的大环境下,医院核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必须得到正视并积极解决,笔者提出如下几点解决措施及建议。

4.1建立科学的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及制度贯彻核安全文化的首要任务是建立辐射安全管理机构或明确专人负责相关放射医学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核安全文化是无形的,但其建设水平会直观的体现在医院辐射安全业绩上,科学的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及制度是医院建设高水平核安全文化的重要保证及有形考核指标。规范合理的操作规范、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制度、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等文件,可有效规范约束医务工作人员的行为,减少其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使医院始终保持高水平的核安全文化水平。4.2重视自我辐射监测,开展辐射工作人员培训自我辐射监测是医院开展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良好的辐射监测能力是做好自身辐射安全与防护工作的前提。辐射监测可分为工作场所监测和个人监测。就放射医学而言,工作场所监测重点关注外照射水平、表面污染及空气污染;个人监测主要关注外照射、内照射和皮肤污染监测。在制订监测方案及计划并严格执行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培训相关人员,转变思想,使他们充分认识辐射监测的重要性。医院应配备专业监测设备,定期检定,保证测量数据的真实客观,并及时记录,做到有据可循。对于异常监测结果,要积极处理,深究原因,切实解决辐射防护方面存在的问题。4.3加强核安全文化宣传,培养辐射安全管理人才核安全文化属于管理的“软技术”,在某些情况下会对医院发展成败起到关键作用[13]。国际经验证明良好的安全文化对保证医用辐射健康发展、减少事故发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医院文化一旦形成将具有导向功能、约束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辐射作用,达到转变工作人员辐射安全观念的目的,带动患者转变辐射安全观念[14]。加强核安全文化宣传可利用宣传展板、宣传画、演讲、培训、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核安全文化建设对医务人员自身的核安全文化素养有很高要求。辐射安全管理不是一个人的职责,需要与梯队形管理团队进行。建设高文化素养的医院辐射管理人才团队,需要重视人才的筛选,建立规范合理的用人机制[15]。针对专业型管理人才和业务型管理人才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使他们各司其职,发挥所长,为医院的核安全文化建设贡献力量。4.4转变观念,院领导带头参与核安全文化建设院领导应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着眼于医院效益及业务拓展的同时,带头参与核安全文化建设,积极贯彻国家加强辐射安全监管及辐射防护工作的政策,狠抓措施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促进医务人员自觉遵守制度和规程,规范本院的辐射安全管理工作,发展安全文化建设。以科室为单位,建立以科主任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科室自身的约束机制,提高科室乃至全院的整体素质,减少辐射安全事故的发生[16]。

5结语

核安全文化建设在医院辐射安全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得到医院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安全文化建设与辐射安全管理工作密不可分,在实际工作中,应建立科学的辐射管理机构及制度、做好自我辐射监测工作、加强辐射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医务人员核安全文化素养,实现辐射防护目标,保证放射医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减少辐射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郭欣,邓明卓,刘江.对综合性医院辐射安全管理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1,3(31):59-60.

[2]UNSCEAR.Ionizingradiation:sourcesandbiologicaleffects[M].NewYork:UN,1982.

[3]刘长安,王文学,贾廷珍.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发展辐射安全文化[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3,16(1):54-56.

[4]INSAC.Thesummaryreportonthepost-accidentreviewmeetingonthechernobylaccident[J].IAEA,1986,5(5):403-404.

[5]INSAG.Safetyculture(IAEASafetySeriesNo.75-INSAG-4)[J].IAEA,1991,7(1):121-129.

[6]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7]19-295-1997.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安全丛书No.ll5[S].

[8]范深根.我国放射事故概况与原因分析[J].辐射防护,2002,22(5):277-281.

[9]卫生部.2009年中国卫生年鉴[EB/OL]./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zt/ptjnj/200908/42635.htm.

[10]胡莲芝.江苏地区1960-1993年放射事故调查与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1995,4(4):240.

[11]刘长安,贾廷珍,王文学.培育健康的辐射安全文化[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2,22(6):457.

[12]张璐.浅谈提高企业职工安全文化素质以企业安全文化提升企业安全管理[J].大众商务,2009(9):91.

[13]张久明.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高医院管理绩效[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12):75.

[14]张亚兵,丁牧原.医院文化建设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9):59.

[15]戴礼成,刘华琼.论医院管理改革与体现以人为本[J].中国医院管理,2008(6):12.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