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现代管理基础知识

时间:2024-03-10 10:12:30

导语:在现代管理基础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现代管理基础知识

第1篇

一、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主要考虑的因素

现代化大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现代化大农业的主要特征是科技化农业、高产化农业、机械化农业、市场化农业、集约化农业、富民化农业。我认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应考虑以下因素。

1、必须加大机械投入,实现农业机械化,这是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前提。兴凯湖现有耕地近30万亩,近90%的耕地面积是水田,土地平整,适宜机械化作业。

2、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等级和标准化作业水平。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农业稳产、高产、标准化落实的重要保障,是农业承包户增收的前提,是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保证。分公司近几年虽然投入不断加大,由于条件差、基础薄弱,离标准化仍有很大差距。

3、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农业产出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加强和建立农场农业植保体系建设,增强农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综合抵御灾害能力。

(2)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建设,为农业趋利避害,实现丰产丰收提供保障。

4、加快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提高家庭农场的收益和稳定性。农业生产经营的产品最终要与市场对接,千家万户的家庭农场在与市场对接时按风险能力差,农业经营形成产业化后,使家庭农场抗风险能力大大加强,同时又使龙头企业获得稳定的原料,实现互惠共赢。

三、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与家庭农场经营之间的突出问题

1、传统经营观念与现代经营理念的冲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已经得到广大农业承包户的认同,现在的家庭农场从业人员普遍年龄老化,在经营上求稳、保守,在知识层次上难以适应现展需要,对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有抵触情绪。

2、家庭经营模式与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冲突。现在农业的经营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以兴凯湖分公司为例,土地户均近140亩,占有规模远远高于国家户均规模,这样规模对于提高机械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仍远远不够的,如现在分公司要求推广的水稻插秧机现在的日效基本在50-60亩之间,一个家庭农场三天就能完成,如果耕地面积不能扩大,又不能与别的家庭农场联合,将造成机械闲置。

四、如何正确处理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与家庭农场承包经营的关系

一是转变观念,加强宣传,确保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顺利实施。

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过程中,主要阻力是家庭农场观念的更新,认识的更新和利益的驱动,针对家庭农场的现状,我们应制定有效的实施方案,加强宣传,使家庭农场在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中变被动为主动。如传统经营与现代化经营的产量的对比、投入的对比、收益的对比、劳动强度的对比等方面拿出具体数据,使家庭农场从直观上有深刻的认识。

二是转变经营模式。现在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难以适应机械化、规模化的现代化大农业经营方式,土地、资金、人员等生产要素分散,各生产要素利用率低。在经营模式上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引导家庭农场走合作社发展道路,由小的家庭经营变成大的合作组织。

2、进行土地资源整合,土地规模向少数人集中,发挥土地集约的优势。

3、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分流劳动力,使家庭农场人员向其他行业转移。

第2篇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简介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及房地产开发经营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治、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土地管理政策法规研究与实施以及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主要学习土地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土地调查、土地评价、土地规划、土地整治、测量、计算机、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的基本训练,突出特点是把学生培养成既具有现代管理理论又具有土地科学与管理领域专业技术才能的专门人才。该专业学生具有突出的土地资源管理和房地产开发经营方面的技术专长,同时具备遥感和GIS技术等现代专业技术特长。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总量有限,而人类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有关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及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日益重要。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城乡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入,土地作为资产在投资领域乃至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促进有限的土地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均需要从产权管理、资本运作和法律制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整理、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量、地籍管理、土地及房地产价格评估、土地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及房地产开发经营等方面的技术和行政管理工作。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需要掌握哪些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土地调查、土地评估、土地整理、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应用及土地开发经营的技术;

3.具有土地利用与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发展动态;

第3篇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管理会计

一、大数据对管理会计的积极意义

在高速发展的大数据平台下,管理会计利用大数据提供的海量信息资源,对数据加以分析,为管理者提供详实、可靠的参考报告,满足了企业单位更多、更高的需求,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高校管理会计中大数据发挥的巨大作用

大数据储存量巨大、处理迅速等优势满足了高校由于基础设施、师生人数、仪器设备等增多和扩大而产生的海量财务管理信息的数据处理需求。利用这些优势,不仅可以提升会计工作效率,还能为高校发展创造更多价值。结合大数据的海量信息资源,通过建造财务共享平台,将高校相关财务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对比实际数据与预算数据,可以预测效益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为两者的协调统一提供发展方案。之前受人力、物力所限,高校数据采集只能以结果性数据为重点,无法实时掌握教师、学生以及科研情况,难以做到事前预测、预防,在管理上过于被动。随着大数据技术对管理会计的不断渗透,高校数据采集在数量、质量上已远超以往。在教学管理中借助大数据进行内部操作控制,可以改进旧的教学管理模式,使教育管理愈加科学化,有助于教学成果和科研进展的大幅度提升。运用数据制定决策已经成为现代管理中的一大亮点,将大数据分析和管理会计的相关分析结果应用到高校未来发展的相关规划和决策中,可以提高决策准确性。在以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为技术基础的高校中,校管理者与校职工以及师生之间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自由交流,学校建设的相关思路、战略既可以有效传达,也可以迅速得到反馈,这种模式更有助于高校科学化、规范化发展。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必然会引发财务管理制度的变化,然而目前许多高校领导仍然未能深刻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不愿意变革现有的财务管理方法,也有部分领导对管理会计的运用太过谨慎,导致管理会计不能真正参与实践。另外,高校财务人员缺乏专业技能,不能有效利用大数据平台为自身工作服务也是问题之一。若想在大数据平台下更好地发挥管理会计作用,首先需要解决当下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三、大数据时挥高校管理会计作用的对策

(一)提高高校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操作能力

高校领导必须从内心深处加强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不断推动管理会计制度改革,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设施基础和环境,同时还要提高对财务人员的能力要求,促进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高校财务工作人员应快速掌握管理会计技能与大数据基础知识,以便更高效的处理财务数据信息,为领导提供财务管理以及更高层面的发展战略决策,更好的满足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二)建立健全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

校内各部门应合力实现信息资源实时共享,做到各职能数据信息标准化,同时充分利用新管理会计信息技术,逐步健全内部控制系统。

(三)加强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建设

并结合实践应用不断加以改进立足于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高等院校应以切实有效的行动推动管理会计的发展,使其在优化资源配置以及科学决策方面发挥价值,同时也要充分利用专业知识,继续加强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使其应用效果更加适应现代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

四、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的快速发展为高校的管理会计工作提供了新的路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之下,高等院校应顺应时展潮流,结合自身需求,不断完善内部管理系统,更快更稳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聂江珊.大数据时代高校管理会计发挥的作用[J].经济师,2018,357(11):238-239.

第4篇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大潮冲击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工商管理高等教育改革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其指导思想和原则是: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树立全面素质观,新的培养目标观、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的教育观以及教与学统一观;激发和调动教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创造型人才,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培养目标的定位分析

 

我们通过对国内外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具体比较,获得了一些对当前培养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教育有益的启示,以期在一个较完整的基础上把握住我国工商管理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教育思想更趋现代化;教育内容更趋国际化;专业教学内容更趋实用化;数量分析更趋综合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更加多样化。

 

根据对现行培养目标定位的分析,并结合上述原则,我们认为,当前应将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管理、企业战略、运作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综合知识,接受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的基本训练,具有适应激烈竞争环境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进行再学习的能力,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模式的确定

 

(一)确定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

 

确定培养模式应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直接服务于培养目标;有可操作性,具有“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在坚持统一性、加强整体性的同时,应体现开放性和灵活性。

 

(二)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1.在课程体系模式上,将教学与非教学培养形式相结合,建立结构优化、综合化程度高、基础宽厚、适应性强,能体现因才施教和分流培养原则的弹性开放的课程体系。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认识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特色为三个知识模块,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使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融合,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大大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2.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具有科学性、先进性与灵活性,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使所培养的人才由窄深专家型转向广适通才型。所谓科学性,就是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要走出传统以“课堂为中心”、“技能为中心”、“老师为中心”的旧模式,逐步建立“素质为中心”、“实务为中心”、“学生为中心”的新的培养方式。

 

所谓先进性,就是要努力提高专业与课程的高新科技含量,满足先进生产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保持先进性的另一要求是设置专业与培养人才要具有超前性,要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通过培养“未来人才”主动促进经济发展。所谓灵活性,就是要建立迅速反映市场信息且主动适应有效需求变化的机制,与时俱进。强调灵活性的另一方面就是要解决高等教育固有的超前性与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专业方向、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使之总能与市场的有效需求合拍。

 

3.在教学计划模式上,将基本计划与组合计划相结合,在基本计划方面,以学分制为基础,逐渐向选课制过渡。在组合计划方面,以“主辅修制”为基础,逐步向双学位制过渡。

 

4在课程安排上,采用“2+1+1”模式,即前两年学习公共基础、学科基础,第三年分流,向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三个柔性专业方向培养,第四年反馈强化。在条件成熟时,向弹性学制过渡。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

 

工商管理课程体系由理论课与集中实验课两部分构成。

 

工商管理理论课程设置的原则是:精选并改造传统的工商管理基础课程,充分反映现代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的新内容,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工商管理类学生提供宽厚的理论基础。理论课由主干课、基础类选修课和提高类选修课三层次构成。主干课进行内容重组,由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组成。基础类选修课在主干课的基础上拓展现代管理思想和管理创新的内容,并注意与主干课的密切配合。提高类选修课则围绕进一步拓宽学生基础知识面来设置。

 

集中实验课程分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VFP综合实训,主干课程设计,工商管理实训,实习四大模块,使实践教学具有验证、综合、探索和创新四大功能。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新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地安排各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传统的实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让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同时辅以必要的指导。工商管理实训针对一个具体的项目或典型案例,让学生完成一个完整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并以校内仿真实习为主,通过能力测试达到实习的目的与要求。毕业实习与设计是学生走向社会前的大练兵,因此选题至关重要,选题要密切与产学研基地相联系,既要考虑题目的新颖性和复杂性,又要照顾到学生的能力和有效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选择既能用到己学过的知识,又有创新点可供学生去探索。

 

四、课程设置

 

应用型本科教育不同于大学普通教育,它典型的应用性、突出的技能性、较强的实践性,决定了课程设置应突破学科中心主义课程,始终围绕培养对象的应用能力这一主题,将课程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应用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性、应用性为目的的课程教育体系。同时,应根据专业的实际目标,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性、复合型及特殊性的要求,拓展培养对象的就业面(适应性)以及对现代管理理论创新与应用。

 

1.在课程设置中以能力为核心设计课程,突出了实践性;课程安排保持教学过程的有序性,知识、能力训练的递进性和渐进性;在课程设计注重把握能力重点、层次和定位。整个课程设置要体现“加强基础教学,突出主干课程,注重能力培养,注意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特色,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2.坚持“三个不断线”即:专业知识不断线、外语学习不断线、实践能力不断线,突出应用型人才特点。专业知识不断线是指从一年级就开设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建立专业概念,培养专业兴趣,大学四年学习中,专业“痕迹”不断线,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意识不断加强;外语学习不断线是指在基础英语学习之后,用两个学期开设商务英语并増加英语技能训练,高年级选择1一2门专业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实践能力不断线是指为突出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学生从低年级开始接触专业实践环境,四年不断线,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根据“基础不能减弱,能力必需加强”的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建立专业核心课程,着重学生能力培养。

 

4.按课程性质列出多组选修课,规定选修的学分数,让学生在多组选修课中自由选择这与国外大学的做法接了轨,对于更多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具有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面向21世纪信息领域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第5篇

关键词:图书馆;素质;创新;馆员

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读者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是要通过有着高素质的图书馆员利用各种服务手段来完成的,图书馆员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图书馆各项工作的质量,所以,图书馆只有重视馆员素质培养才能更好地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一、图书馆馆员服务理念

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就是为社会提供知识方面的服务,图书馆的价值体现就是服务职能和发挥,在新的历史时期“服务”这一大概念有了范围和内涵上的重大改变,在图书馆服务方面也存在着同样的变化,以教育服务为宗旨的图书馆服务理念正在形成,图书馆服务的对象已经扩展到社会和企业层面,图书馆服务方法正在转向资源共享式发展,图书馆服务的内容正在向多元化信息方向发展,图书馆服务的理念已经成为创新图书馆工作的动力。

二、图书馆馆员应具备的素质

(一)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作为一名图书馆员,始终承担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图书馆员的言行举止、服务水平对读者,特别是新入馆的读者会产生较大影响,甚至影响他们对图书馆的整体印象和以后到馆的心情,因此,图书馆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每个馆员要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要始终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宗旨,用热情、认真、负责、求实的工作态度,用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语言对待每一位读者,要有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的高尚品格,通过自身工作的态度、言行来影响教育读者,用高尚的职业道德、优质的工作作风来彰显图书馆员的人格魅力。

(二)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图书馆员需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胜任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本职工作。所谓的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信心、恒心、毅力、乐观程度。即指个体理智控制情感和操纵行为的能力。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在环境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图书馆员的日常工作重复率高、事务琐碎,读者的要求多变、复杂,而且现在图书馆实行“一站式服务”全开放管理模式,馆员独自在所分区域长时间工作,遇到各种事情只能是自己依据馆里的规章制度进行处理,既不能损伤读者的自尊心,又不能损害图书馆的形象。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在工作中要学会自我调节,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要公正地对待读者,包容读者的负面情绪,充分利用休息时间看书学习,给自己“充电”,用自信、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竞争和新技术在图书馆的运用带来的压力,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意志,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提高心理承受压力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三)培养过硬的业务素质

图书馆是集服务、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场所。图书馆员要利用各种机会提高业务素质,不仅要学习图书馆学、情报学知识,熟悉图书馆的藏书、文献的采访、各学院的专业设置、馆藏资源的流通等常规业务。随着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图书馆在文献的采访、分编、流通、典藏、文献检索等各方面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并且引进了各种文献数据库,图书馆员需要在资源流通中科学管理,快速准确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这就使计算机操作成为了图书馆员必备的业务素质。图书馆的读者绝大多数是文化层次较高的大学生、研究生和教师,他们所需的文献也是多方面的,他们提出的问题不仅有广度和深度,而且专业性较强,作为“信息导航员”的图书馆员必须具有熟练的检索技能和相关的学科知识,提高信息的检索搜集、处理、评价、整合、提供有效信息服务的业务素质能力。

要提高图书馆员整体业务素质,首先,图书馆要采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计划、分层次、有目标地对全体馆员进行培训,尤其要强化网络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培训,是更新馆员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其次,馆员个人不仅要参加集体学习和整体培训,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学习各种相关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摄取新信息,吸收新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再次,加强馆员之间的交流,把在工作实践中获得的好的经验进行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学以致用。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升学习能力,改善知识结构,增强自身素质,进而提高业务工作能力。

(四)培养扎实的信息素质

美国图书馆学会认为,所谓信息素质,“是未来资讯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能力”等。信息素质就是人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一种基本技能。面对全球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服务资源已经形成网络化,服务手段也已转向自动化,图书馆员要胜任“信息咨询员”“网络导航员”的称号,就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掌握各种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能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数字文献数据库,按照读者的需求,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进行信息检索,对获取的知识进行辨析、判断和整合,准确、快速提供给读者。作为信息资源的管理者、导航员的图书馆员,必须完善自身信息素质,充分认识培养信息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要积极参加在岗培训和讲座。其次要坚持自学,因为图书馆员的工作性质不可能有较多的集中学习时间,而且大部分图书馆员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在工作中对培训的知识进行强化,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掌握新方法,不断提升馆员自身的信息素质。

(五)培养开拓进取的创新素质

图书馆为整个社会的知识创新提供服务。随着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网络化的普及和数字化资源的发展,读者对所需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对馆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员只有具备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才能有效地发挥信息资源和读者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图书馆要营造学习氛围,利用各种激励措施调动馆员的主观能动性,激发馆员的自身潜能,鼓励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促进信息时代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出提高图书馆员素养的方法途径

(一)提高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的途径

1、进行针对性的岗位培训。根据图书馆员的年龄、学历、职务、知识层次和业务专长, 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分层次进行图书馆基础知识培训、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应用与网络维护等专题培训和业务骨干的启发式培训,使他们掌握图书情报基础理论,优化其知识结构,提高信息利用能力,真正能肩负起图书馆的技术管理重任。

2、直接参与信息服务和情报研究。实践是培养信息意识、改善信息道德、提高信息能力、完善信息素质最直接方法。图书馆员要充分利用信息服务的实践,强化自身对信息服务的理解度和操作能力。图书馆也要尽量为图书馆员提供参与大型情报研究课题的机会。通过这些研究,图书馆员对所学知识才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才能更好的培养信息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增强信息收集、加工、传递能力。

3、充分发挥图书情报专业高等教育的作用。图书馆可与高校进行合作,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署教育培训协议,有针对性地培训图书馆工作人员,使之能系统全面学习现代信息。要加快图书情报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积极进行教材建设,保证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为培养未来图书馆员的信息素质打好基础。

(二)提高图书馆员科学管理素养的方法

1、学习现代管理学。现代管理学是研究现代管理一般规律的科学。通过学习现代管理学,我们可以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管理的一般原理。例如,可以懂得什么是管理、构成管理活动的要素以及管理的一般规律如管理的循环规律、人本规律、择优规律、组织规律、权变规律和反馈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管理的基本观念如人本观念、系统观念、择优观念、战略观念及权变观念;懂得管理的过程是决策、实施、监督、评价等不断循环的过程,还可帮助我们了解现代管理的方法与艺术。现代管理知识,是指导我们观察和分析现代管理工作的思想武器,懂得了它,将会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科学管理素质。

2、学习图书馆管理学。图书馆管理学是研究图书馆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图书馆管理学紧密结合图书馆管理活动的实际,提出了图书馆科学管理的一系列原则及衡量图书馆科学管理水平高低的四条标准,具体阐述了图书馆的人员管理、读者工作管理、馆舍设备管理、经费管理及标准化、现代化管理。学习图书馆管理学,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科学管理素质,而且有助于我们结合图书馆工作实际,进一步推动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所以,图书馆员必须学习图书馆管理学。此外,图书馆员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一学图书馆学导论、管理心理学。当图书馆员通过学习,对管理科学知识由少到多地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觉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逐渐提高了,就会逐渐明白我们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做法是错的,哪些管理工作还不完善,今后遇到问题我们应当怎么做。

四、创新图书馆馆员服务理念的途径

(一)推行图书馆的网络数字化服务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和数字技术将会进一步走向高校教育和社会,图书馆的发展必定是新型信息数字技术图书馆,这就为图书馆馆员的个人发展提供了方向,今后图书馆馆员的职业发展重点在于对数字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要明确了解读者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特点,帮助读者建立和熟练掌握获取图书馆信息的途径和手段,形成利用图书馆信息的环境和氛围,起到对服务工作和服务意识的加强作用。

(二)推进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数字化

图书馆馆员应该积极配合图书馆的需要,对于馆藏的各类文献和资料进行系统性和规范性的数字化,并将数字化成果投入到图书馆的数据资源库,实现信息数字技术图书馆的建设。

(三)展开对读者的检索技能培训

检索技能是高效利用图书馆的基础,而在读者中,特别是新读者对于如何检索图书馆信息资源还没有正确地手段,一些读者还存在检索技能不高的实际问题,针对这些现象图书馆馆员应该从专业特长出发,将检索的知识和技能主动传送到广大读者中间,使他们掌握正确的检索技能,更为准确地进行图书信息检索,使图书馆得到最大限度、最为广泛地利用。

(四)展开跟踪服务

图书馆馆员应该主动对科研重点项目加强服务,采用跟踪的策略及时了解科研的动态,以便于发挥图书馆资源的优势和馆员专业的优势形成对科研的支持。

(五)进行图书馆信息的增值服务

图书馆应该以馆员为中心积极开展对馆藏知识的挖掘和信息的增值服务,满足当前读者大量的原始文献加工的实际需要,进而提供给始终加工后的综合性的增值产品。所以图书馆情报服务部门要根据读者需求,对文献及信息产品进行深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挖掘精品,提高文献的利用率及信息产品的含金量,使用户在最短时间获得最大的收获,达到信息增值服务要求.

五、结语

总之,现代图书馆员要大力发扬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注重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打牢信息基础,更新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努力使自己的综合素养紧跟时展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新形势、新知识带来的新挑战,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为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承和发扬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靖.图书馆服务创新评价体系的构建[J].图书馆学刊.2014(03).

[2]江小云.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探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03).

[3]沈蓉芳.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几点探讨―以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图书馆为例[J].黑龙江史志.2014(03).

[4]王超.基于大数据时代下的图书馆服务创新与发展[J].科技展望.2015(33).

第6篇

关键词:卓越人才;差异化;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2-0077-03

收稿日期:2013-05-11

作者简介:羊绍全(1981―),男,四川三台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讲师,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广西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管理教育研究。

一、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从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本科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满足现阶段旅游业人才需求的专业化人才,如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就成为众多高校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而作为新升本同时地处老少边山穷的本科学院,要想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出符合地区发展和行业需求的特色化旅游人才,首先要解决的也是这一问题。

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从2009年到2012年间,2009年招生人数为29人,2010年招生人数增长172.4%,2011年增长41.77%,2012年增长29.46%。作为一所新升本地方型高校,学生人数大规模增长,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条件,如何培养有特色、有明显竞争力的旅游管理人才,成为本专业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制约着精品人才的培养,不能适应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首先,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传统化、标准化。国内大多数高校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基本一致:公共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模块选修课、专业任意选修课等等,已经成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定式,这使得各地区、各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趋于一致,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

其次,人才培养的“工厂式规模化产品生产”制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学资源分配不足,大班教学、合班教学现象大规模出现,实践课程受资源条件的限制,学生动手时间少,专业技术能力无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再次,就业难,就业对口率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大多数高校极为关心的问题,大多数企业认为,本科生在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上不如专科生,而在研究能力、分析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又不如研究生,因此产生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在就业问题上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同时,招生规模又在不断地扩大,学生就业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受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旅游行业专业人才的需求还在不断地增加,多样化人才需求趋势越来越明显,旅游策划、旅游规划、旅游咨询、酒店客户关系管理等等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致,对专业化、特色化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受高中文化基础知识影响,在大学学习期间专业能力表现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笔者提出应针对旅游业人力资源市场结构,实行差异化的卓越人才培养。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卓越人才Prominent HR(Human Resources)

卓越一词在《汉语词典》的意思是“非常优秀,超出一般”,与“出色” 、“杰出”同义。“不断地为自己确定越来越高的目标,然后尽一切可能达到这些目标,你就会成为一个卓越的人”(博恩・催西),“不断力求做得最好,就能逐渐达到卓越”(帕特・莱利)[1]。卓越人才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理念,其本身包含的意思比较广泛,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素质普遍提高的前提下,超出现有水平,培养适应未来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总的来看,卓越人才应当是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质,具备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具备管理能力和懂得思考的人。

(二)差异化 Differentiation

差异化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是指行业内相关企业广泛重视的某些方面,而力求在本产业中独树一帜,形成特色。差异化人才培养,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的特征和市场的需求分析,找出本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特色,力求与其他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有所区别[2]。

而本文所提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是指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爱好,选择不同的学生群体,有差别地分类教学,加强教学上的针对性。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想

基于卓越旅游人才培养的理念,笔者认为差异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采用针对性更强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突出知识(Knowledge)、实践(Practice)、能力(Capacity)、创新(Innovation)培养的PICK(挑选)模式教学过程,培养出符合现代旅游业发展需求的高级专业化人才。

(一)PICK模式的基本理念

PICK(挑选)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课程分为四个层次,即知识(Knowledge)、实践(Practice)、能力(Capacity)、创新(Innovation)四层次,运用市场竞争理论,将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实行人才培养的“挑选”法。选取知识水平较高、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卓越旅游人才培养班,简称“卓旅班”,通过知识层次的学习,采用笔试成绩和面试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遴选,进入实践层次学习和考核,运用分类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再根据卓越人才培养理念,对学生进行能力提升培训,最后利用“社会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该模式下,引入优胜劣汰的考核考评方式,采用逐层次提升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模块化考核,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PICK模式下人才培养的路径

由于旅游业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受此影响,在学科知识的构建上,将学科知识分为不同层次的学科群。在此方面,众多的学者提出了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方法。林刚从学科归属角度出发,提出了管理学共同基础课系列、旅游学基础课系列、旅游学专业课系列和现代管理人才素质教育系列四个层次的课程[3];许春晓则根据专业课程内容和行业活动内容有机联系,将学科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课程系列、专业理论课程系列、专业应用课程系列和专业活动课程系列[4];田喜洲从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专业学科应由素质教育课程群、专业基础教育课程群和专业发展教育课程群三大模块组成[5]。

笔者认为,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应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和行业需求变化,构建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群、专业实践课程群、专业能力提升和创新意识培养课程群三大系列。

1.知识 Knowledge。就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群而言,其主要是包含旅游学科基础知识、管理学科基础知识、人文基础知识、外语基础知识四大模块,将基础知识夯实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并以此为基础,通过PICK模式对学生进行初次挑选。在此阶段,通过开始旅游学概论、高等数学、外语、管理学、经济学、中国社会史、中国旅游文化、旅游资源学、中国客源国概论等课程,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通过该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征和兴趣爱好,据此将学生分为不同的专业分类群体,初步体现差异化分类教学理念,为下一阶段差异化教学做好准备。该模块应当在坚持基础课程设置的同时,尽可能广泛地安排人文基础课程,以便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特征。

2.实践 Practice。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较为丰富,学生在短时间的大学生活中不可能将所有课程学完学精,因此在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立中,应将不同类型的课程分类设置,如酒店管理、旅游策划与规划、旅行社管理等教学模块,实行差异化人才培养方式。在此阶段,通过开设酒店管理实践课程(含酒店管理、酒店财务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以及酒店餐饮、客房、前厅经营管理等课程)、旅游策划与规划实践课程(含旅游规划学、旅游策划学、旅游地图学、旅游景区管理、园林景观设计、旅游市场调查与分析等课程)、旅行社管理实践课程(含旅行社管理、旅游产品设计、导游实务、导游基础、模拟导游、会展旅游管理等课程),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该阶段的培养,来实现形式上的差异化分类教学。该模块应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设置与选择,即以市场需求为基本点,以自身办学条件为保证,走特色化专业建设路径。

3.能力 Capacity。能力的培养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也是该模式下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如何实现能力的提升,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能力培养应区别于专科专业实践操作能力,本科教育应当定位在培养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中高级管理人才。因此,我们在能力提升阶段,应当引入卓越人才培养理念,把卓越管理人才、卓越策划规划人才、卓越外语能力人才作为能力提升的培养目标。在此阶段,应当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设置不同的能力提升课程,主要开设旅游接待业战略管理研究、酒店管理研究与案例分析、旅游规划原理与案例分析、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区域旅游开发调研与分析等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特设课程。

4.创新 Innovation。创新意味着改变,推陈出新;同时,创新意味着付出,传统模式受惯性的影响,要改变,必须有外力的作用,创新者就是外力;同样,创意会带来风险,创新过程是复杂的,付出不一定有收获。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创新人才的特征来看,首先要有自信,敢于创新。其次要有激情,乐于创新。再次要敢于面对风险,承担责任。在此阶段,应加强学生创新意识教育、自信心教育,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工作,同时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增设第二课堂,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教学改革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图1 PICK模式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四、PICK模式下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含两个专业方向:项目策划与景区管理、酒店管理。结合本地区特色,学院将卓越人才培养定位在酒店经理人、策划规划师、东盟旅游人才三个方向。

(一)完善课程设置

1.专业基础知识课程设置。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性质结合学院地域特色,旅游学科基础课开设了旅游学、旅游资源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法学、旅游市场学、旅游经济学等课程;管理学科基础课开设了高等数学、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课程;文化基础课开设了东盟旅游文化学、东盟客源国概述、中外民俗、中国社会史、民俗旅游等课程;外语基础课开设了旅游英语、越南语、泰语等课程。专业基础知识课程设置46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26.28%。

2.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根据卓越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三个模块:即酒店经理人模块、策划规划师模块、东盟旅游人才模块。酒店经理人模块设置酒店管理、酒店财务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餐饮经营管理、酒店前厅客房服务管理、酒店综合技能训练等课程;策划规划师模块设置旅游规划学、旅游策划学、园林景观设计、旅游地图学、旅游景区管理、旅游规划与管理综合技能实训等课程;东盟旅游人才模块设置旅游越南语、旅游泰语、中越双语导游、中泰双语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中国东盟会展旅游管理、旅游产品设计等课程。该模块设置28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16%。

3.专业能力提升课程设置。在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三大模块设置能力提升课程。酒店经理人模块设置旅游接待业战略管理研究、酒店管理研究与案例分析;策划规划师模块设置旅游规划原理与案例分析、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东盟旅游人才模块选择留学方式。该模块设置17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9.71%。

4.专业创新能力培养课程设置。根据创新人才特

征,设置学年论文、科研训练、必读书目、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课程。该模块设置27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15.42%。

(二)确认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根据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课程成绩,选择成绩达标者,再结合本科“导师制”通过面试方式择优选取,组成“卓旅班”,配备较好的教学资源和指导教师,实行模块化教学。每学期对“卓旅班”成员进行考评,实行优胜劣汰制度,保证教学质量。为达到卓越人才培养的目的,应采取下列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卓越人才培养提供资源保障。实行内配外引的方式,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和锻炼,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双师型教师,引进校外专家,聘请企业经理人,充实专业教学队伍。同时,对专任教师、“导师”进行考评,综合考评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从德、能、勤、绩、效等方面综合考评“导师”水平。

2.改善教学资源条件,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走“产学研”科学发展道路,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科研调查分析基地,使学生真正走出校园,到企业锻炼,到社会调研,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构建“前店后校”的人才培养锻炼模式。

3.加强学校政策配套改革,为人才培养给予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涉及教师、学生的相关利益较多,学校应加快相关配套政策的改革,给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多的支持。

4.加强监督管理,保证方案落实。学校应当加强对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情况进行监督与管理,定期检查与指导,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方案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张清杰.让学生享受卓越教育成就卓越人生[J].中国高

等教育,2011,(21).

[2]李晓旭,梁鸿,祁鑫.计算机专业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的

研究与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2,(2).

[3]林刚.管理类学科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

系初探[J].旅游学刊,1998,(S1).

[4]许春晓.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探索[J].桂林旅

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S2).

第7篇

1加强实践经验积累提升会计人员素质的背景分析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信息化迫切需要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在深入探讨会计信息化环境对会计人员素质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指出了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经济(知识经济)的诞生。

2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

2.1要求会计人员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

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电算化理论和实务要求会计人员充分理解会计作为管理信息系统子系统的含义,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注入到商务运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信息技术的革命已经引起了会计的急剧变化,电子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迅速扩大,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仅能提供传统的财务会计信息,同时也能够提供丰富的管理信息。通过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可以了解更多企业的财务与管理的信息。现阶段的会计人员不仅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更应该是优秀的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他们应当把时间更多地花费在如何利用会计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上。会计信息化使得会计的管理职能有了发挥的舞台,因此,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由于信息处理手段的现代化,信息传递的方便和简洁化,信息管理与分析的迫切化,更加强调会计人员的管理职能。

2.2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有了新的要求。

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只局限本专业,而是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好比金字塔,塔尖部分是专业学科知识,塔的中间部分是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塔的下半部分是应用专业性知识所需的其他知识。具体来讲,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人员需要掌握更丰富的常规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

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人员应不断学习,并掌握以下基本知识:(1)数学特别是高等数学的一些基本概念。(2)外语知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形成和会计国际化趋势的加强,会计在真正为新世纪本文由收集整理充当“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的同时,迫切要求财务人员精通一门以上的外国语言。(3)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信息技术的发达,推动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公司要在不同文化、法律环境和经济、政治系统里有效运作,就要求处于企业管理核心地位的会计人员,不仅要熟悉本国的法律、法规、历史,还应了解其他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风土人情等。(4)现代管理知识等。如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应用系统分析、矩阵分析方法等现代管理方法。

2.3信息技术知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财务分析、财务决策会给所在企业带来及时可靠的经济信息,从而有利于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因此,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掌握数据库、网络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新知识,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3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途径

处于信息环境中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不断调整,会计管理职能的不断深化,以及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渐深入,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与补充不论是对于会计职业的发展,还是对于会计人员个人的发展都日趋迫切。会计人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通过多种学习途径,不断完善自我。

3.1提高专业素质和自身素质。

网络经济时代的财会人员应该精通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以及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的法律规范,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必须从传统的会计转向计算机网络会计,能编制财务预算,对系统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加工和对子系统进行设计,设计管理决策所用的各种内部报表,审查管理方案,编制税单和外部用户所需的信息报告,善于解析和拓展系统输出的信息并用于重要的决策,利用计算机程序和系统的数据库来编制外部用户所需的财务报告,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提供各种信息咨询等。

3.2培养利用网络技术熟练进行业务处理的能力。

会计要与国际接轨,必须实现网络化。网络财务模式下,财会人员既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同时也是系统的维护者。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人居于主导地位,因此,管理信息系统再好,财务人员的素质跟不上,只能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必须提高财会管理人员的素质,让财会管理人员具备与管理信息系统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数据库、网络技术及计算机软件设计、操作等一系列新技术和新知识。

3.3提高英语水平,增强与国际同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适应企业国际化发展需要。

网络时代,传统的商品交易将发展成以电子媒介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将成为时展的趋势。企业的财会人员很可能因此被赋予了除算账、管账等传统职能之外的许多边缘职能,如参与商品交易前期的商业谈判,重要合同条款的审定,网上支付款项、电子货币的监控与确认。或许这些交易的对象是从未谋面的异国商业伙伴,根据通常的习惯,作为沟通和交流的语言一般都是英语。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的今天,商品交易日益国际化,充斥着大量外语的商业信函、重要合同文本、往来凭证等,支付手段也存在于国际交往之间,更何况在以英语为支撑语言而形成的网络时代,是否懂一点英语已成为衡量一名财会管理者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

3.4培养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自律性和敬业精神。

网络时代下,财会人员要面对各种数据并对其进行处理,而这些数据都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实际价值的数据。因此,要求财会人员必须保证数据的合法安全,并具有良好的自律意识、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保证自身不会危害企业经济信息的安全。职业道德是财会人员从事财务会计活动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要求财会人员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健康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有强烈的责任心、敬业精神以及开拓进取的事业心和人生态度。财会人员必须具有客观公正的态度,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客观、真实、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不可调节、隐瞒、遗漏,避免提供偏颇的信息,损害他人的利益。

第8篇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改革

一、《管理学》课程教学方向

《管理学》课程是高职高专相关管理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在一些大学里被设为核心基础课,也是其他相关专业的选修基础课,总之,在高校的管理专业中是一门基础课程。总体来讲,《管理学》课程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要目标,教导管理思想与管理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并结合实践,培养学生实际管理能力。

1.教学定位

以学科理论知识为基本知识,强化基础知识教学与技能的培养。《管理学》以培养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基本思路。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是指企事业单位,基层部门管理人员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管理技能。

2.管理学体系的基础知识

包括管理的基本概念、含义,管理主体、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职能等;还包括管理思想,包括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管理原理、组织文化等。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管理基础知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这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与前提。

3.识别基本的管理组织结构与职能

学管理,首先要识别管理对象与其职责。以《酒店管理》为例,首先要了解酒店里的组织结构,一般分为几大部门:房务部、前厅部、餐饮部、销售部、财务部、办公室、人事部、工程与保安部。接下来要了解这几大部门的总体职责、几大部门下设基本岗位、各岗位职责。

4.培养综合能力

按照一般管理者管理素养要求,《管理学》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计划、组织、决策、沟通、控制的能力。管理职能反映了各级管理者需具备的素质要求。教学过程中在介绍职能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基层管理者所需的素质与技能上。

5.无论是高职高专还是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学》课程教学方向都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提高管理技能,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二、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效果服务的,鉴于管理学课程的本身实践性强又结合理论的特质,主张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1.结合案例进行讲授

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结合最基本的讲授法,便于对重要的理论知识,直接、快速、精炼地让学生掌握,为学生在后面实践中的应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案例的结合,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也促进其管理综合素质的提高。

2.运用角色扮演进行情景教学法

将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由学生扮演其中的一些角色,设身处地投入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学生从所扮演角色(包括管理人员)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技能。通过教师的组织指导、学生的扮演,在仿真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同时提高教学的感染力,加深学生的上课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方法尤其适合技能的培养操作环节,同时,弥补了场地不足等教学条件制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实地考察与实习

安排课上或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每学期有计划针对某些章节在学院社团、实习基地等进行实习。还可以通过考察,面对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组织开展对话活动,更深入激发学习兴趣、营造主动学习氛围。对于有条件的,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安排实地实习,通过现场实习,更深入地感受管理理论的运用过程。

4.信息化教学

将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去,体现信息技术化手段的优势,信息化教学,便于将各种情景以图片及精彩的教学视频呈现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便能通过较为直观的形式投入真实管理过程中,如,在管理学中讲授处理投诉问题时,通过信息化视频教学,学生很清晰地看到各种投诉场景与现场处理,更利于针对性分析,最终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结合。

三、教学考核科学合理化

《管理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根据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性、注重技能与基础管理能力培养的特点,改掉“期末考试一张纸质试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实行以动手实践能力、管理思维能力为中心的考核。具体表现:

(1)纸质的试卷的答题。这个部分重点是考查学生知悉、理解管理概念,运用相关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书面表达等。

(2)注重考核管理思维与技能。通过管理现场模拟展示,来考核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可以无固定答案,但是有原则与大体方向,鼓励创新。

(3)平时考核。不能以期末的一次考核作为最终成绩,要结合学生平时课堂内外的参与状况与表现、出勤率、作业的完成情况、实地教学、实习中的表现等纳入考核,记入成绩。

总之,考核不仅要做到公平公正,更要做到科学合理,适应实际结合市场,与时俱进。

第9篇

关键词:工业工程;民航维修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134-03

一、前言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IE)学科起源于美国,到目前为止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学科,此学科主要研究利用各种工业工程技术综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使生产系统能够处于最佳运行状态而获得最高整体效益,近数十年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特别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工业工程的学科已经成为其主要学科之一,得到了高度重视,国外大多知名高校都建有工业工程的学科或学院,在工业界工业工程师也得到了很高的重视。

我国工业工程学科发展相对较晚,工业工程高等教育虽然只有二十几年历史,但发展迅速,目前在制造业、装配业、化工也等诸多行业已经得到了认可获得很好的应用,高等教育也已有将近200所高校开设了IE专业。但是,各个学校的发展历程、行业背景、优势学科等各不相同,其专业培养模式呈现多样化,所以如何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学科定位,探索一条适应于社会需求的专业培养模式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对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了研究[2]~[6],但是对于以民航为背景和应用的工业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成果还未见公开发表。

近年来,我国民用航空快速发展,民航飞机数量以及从业人员都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粗放型经营管理模式无法满足快节奏、高效率、高质量的市场需求,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发展的“瓶颈”,因此民航企业开始重视采用诸如供应链管理、ERP等工业工程技术和方法来解决问题。但是,我国民航维修管理方面整体上还面临着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生产管理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特别是维修工程分析、生产计划与调度优化、现场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化技术和能力的人员严重缺乏。针对目前所面临的形势,作为民航的高等院校,迫切需要研究民航工业工程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问题,培养出适合民航发展需要的掌握工业工程技术的人才。

二、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特色

国外知名院校的工业工程专业会根据当地市场和产业需求定位和设置课程,学校甚至会根据企业需求调整课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内高校工业工程课程的开设较少考虑区域因素和当地及行业优势,所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中国民航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应依托行业优势――民航维修,培养既懂得工程技术,又熟悉维修管理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中国民航大学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所民航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将航空宇航科学技术与交通运输工程两大学科叉融合的普通高等学校,被誉为中国民航人才的摇篮。工业工程专业作为我校的特色专业,是目前中国民航唯一一个依托于民航维修定位于航空维修管理的本科专业,其特色在于将工业工程的技术与民航维修管理紧密结合,为民航业培养复合型的中高级技术人才。

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工程专业的经验,结合行业背景,中国民航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定位为以航空维修工程为背景,以工业工程技术为主线,为民航业培养优秀的维修管理人才。其特点体现为:

以航空维修工程为背景,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具备民航维修的相关知识。

以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教学目的,掌握工业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应用工业工程方法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和手段。

重视专业实践环节,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思想。

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针对航空维修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应用工业工程方法实现维修管理、生产调度的优化,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成本。

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综合美国知名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其课程体系有几个特点:重视基础理论方法的培养,专业基本课程主要是机械、制造、设计、力学等工程类基础学科以及建模、数据处理、计算机知识等基本方法;选课体系广泛,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设立多门限选课或任选课,使学生有充分的空间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课程,能通过选择某一系列的课程,确立不同的专业方向;管理和工程技术有机结合,每个学校均会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管理和工程技术结合的课程。较普遍的有人因工程、工程经济、质量管理、物流工程等管理和工程制造技术的综合课程。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作为中国民航大学的特色专业,应以民航为背景,紧密结合行业特色,为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等培养方案的制订应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特点,重点是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主干学科为机械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课程设置从纵向来说除公共基础课以外,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以及实践性环节等,如图1所示,符合规定的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除主干公共基础课程之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根据培养目标而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设置。从横向课程分类和专业所需掌握知识点角度来看,所有专业课程包含的知识体系包含了5大类课程,如图1所示:

1.工程技术基础类课程:工业工程专业应以基础课程为重点,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应包括工程力学、电工学、电工学实验、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工艺学、工程制图、工程材料、可靠性理论、自动控制原理等相关课程。

2.航空维修相关知识:我校的IE专业应紧密结合民航机务维修背景为行业服务,此类课程包括机务工程英语、飞机结构与系统、航空发动机原理与构造、飞机机型、航空安全管理等。

3.IE管理类:此类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包括管理学原理、运筹学、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航空维修系统工程、工业工程基础、工程经济学、维修生产运作理论等。

4.维修管理及技术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通过课程及课内实验的学习,将机务维修以及现代管理方法相融合,此类课程应包括维修管理信息系统、飞机故障诊断技术、发动机故障诊断技术、航空器适航管理、航空维修质量管理、航材管理、航空维修工程与管理、飞机故障诊断技术、复合材料修理技术、供应链管理、项目管理、应用统计学等。

5.实践环节:通过实践增强学生在航空维修方面的动手能力,接触机务维修实际,包括认知实习、金属工艺实习、飞机发动机维修实习、飞机系统实习、飞机维修基础实习、发动机系统实习、维修管理工程课程设计等。

这些课程体现了我校IE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航空维修的工程技术为基础,以工业工程理论为核心,以航空维修管理为落脚点,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强化实践性环节教学的办学思路。使学生掌握较厚实的航空器维修的理论基础,不仅能从事民用飞机维修相关工作、维修工程管理类等维修管理工作,还能从事工业工程资源优化方面的工作,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能较好地适应民航业的用人要求。

四、专业教学模式的实现途径

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和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教学模式的实现可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1.设计内容丰富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整体来说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在指导思想上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在功能上由教给学生知识转向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1)多种教学方法的研究与使用:启发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以及讨论教学法等。(2)使用紧密联系实际的高水平教学资料。针对课程中的每一个知识模块独立编写一个针对当前航空维修领域最新动态、紧密联系实际、理论框架完整的讲义,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3)基于民航实际的航空维修管理的声像资料。针对课程知识点及讨论的问题播放一些实际工作现场的声像资料,使学生对讨论的问题的理解更直观深入、接近实际。(4)推荐一系列国际上该领域畅销的书籍,使学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该领域的应用情况。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自编与之配套的精品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手段先进,内容丰富,形式呈现立体化。例如:实施精品教材工程,编制多媒体课件,将案例、应用软件、双语教学和实验等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不仅能系统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能了解到实际应用情况;同时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2.增强实践教学环节。(1)基础IE技能的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技术为核心,按照“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四个层面构建实验教学体系,既突出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系统思维,更强调创新能力和实用性。鼓励和提倡创新型实验,实现从验证模仿型实验(动作研究、时间研究、工作测定等)向设计创新型实验(装配流水线设计、生产计划的优化算法、生产与物流系统模拟仿真实验、自主创新项目等)的转变,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分析、规划、设计和方案优化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2)航空维修专业实践教学。中国民航大学的IE专业实践环节可利用国内各大航空公司及航空维修企业,如国航、南航、东航、AMECO等企业,作为学校IE教学实践基地,使实践环节全部结合企业生产和科研活动进行,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同时,可以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将航空企业运作的关键环节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将民航维修企业运营中跟工业工程技术密切相关的几个关键环节:工程文件管理、飞机排班计划编排、维修质量管理等作为模拟实践的主要内容,根据与航空公司合作项目的契机开发仿真实验系统或与相关单位共建联合模拟实验室,把企业搬进课堂。这种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理解企业的经营运作。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企业,认识专业,提高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由于我校作为国内唯一的民航综合性高校,引进高水平具有民航背景的人才较为困难,所以师资的后期培养尤为重要。针对IE专业实践应用性的专业特点,可积极引进具有高学历并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积极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和民航企业实务部门挂职锻炼,提升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鼓励和推动与国内外专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开阔学术视野,促进学术创新和科研发展。根据师资队伍的学术背景、教学经历和教学能力,探索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模式,建设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建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专业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

五、结论

本文分析了我国民航业IE类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对民航高等院校工业工程专业的建设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讨和研究了面向民航的工业工程专业的定位和专业特色,提出了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架构。同时,并研究了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并提出了专业培养的实现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梓荣,龚存宇.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讨[J].湖南工程学报,2005,15(3):89-91.

[2]杨晓英,韩建海,范卫峰.工业工程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7,1(1):90-92.

[3]胡开顺,李帅,赵少勇等.工业工程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2,19(1):109-112.

[4]张顺堂,张代芹.国内外工业工程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比较[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2,26(5):11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