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宏微观经济学重点

时间:2024-03-10 10:12:32

导语:在宏微观经济学重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宏微观经济学重点

第1篇

1、课程教学定位不明,缺乏专业针对性。以我校为例,《计量经济学》是工商管理、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会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必修课程。然而不同专业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要求不同,如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要求定量分析较多,应以理论方法为主,而工商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则应以实际应用为主。并且,每个专业都有其专业特点和要求,必然导致计量经济学在各专业的应用和应用程度有较大的区别。然而,现有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大纲的规范都过于泛化,难以适应专业需求。特别是教学案例的分析,此专业学生听彼专业的案例,往往会听得云里雾里的,结果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所以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应尽量一个专业一个班,而不是多个专业一起,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设置教学案例。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单一化。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大体经历了由黑板教学到黑板与多媒体结合,再到多媒体教学的过程。黑板教学多侧重于计量经济学基础方法的数学推导和逻辑推理,而多媒体教学则更多以PPT的板书方式、计量软件辅助教学来展开计量经济的学习。现在比较受推崇的教学方式是黑板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只有在必要时才会用黑板表达相关方法的基本数学原理。一般院校要求计量经济学课时至少要48课时,有的甚至要96课时。那么,对于如此复杂的课程来说,要想在短短的48课时内讲完一元或多元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虚拟变量、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性、联立方程和时间序列等内容,来配合事先拟定好的教学进度计划,就算是从事多年计量经济教学的教师也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掌握教学内容、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重点和难点,何况那些专业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刚刚接触计量经济学的学生,他们只能被动地去接收老师所要传达的所有信息,难吸收、理解这些信息的内容和作用,更无从谈其应用。

3、轻能力培养与实际应用。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会应用。然而,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多数学生不会应用倒还算是小事,更甚者是根本就忘记计量经济学内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1)缺乏研究创造性培养,这一点主要体现着案例教学上。现有计量经济学所提供的案例都是与章节内容紧密相连的,但多数案例仍然过于简单化和抽象化,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挖掘的计划,而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我们知道,计量经济学讲究的是由问题入手,然后选择变量—设计模型—收集、处理数据—建立模型—模型检验的过程。以GDP数据处理为例,学生首先应该判定GDP是按可比价格计算,还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然后要检验这个数据是不是存在异方差性、自相关性等问题;最后,通过相关方法的解决处理,才能用这个数据去分析问题。而事实是,我们把所有可能面临的问题都想到了,都提前做好了,那么学生在做案例时就像填空一样,机械地完成教学内容的每一步,仍过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既达不到计量经济学习的目的,也不能锻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2)计量经济学的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性不强。应用计量经济学除了要学会计量方法,还要学会相关计量软件(如Eviews,Stata,SAS等)操作与分析。然而,现在问题是计量经济的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性不强:一方面是由于教学计划导致的,48课时除了要上理论课,还包括实践课,这就很难两者兼顾;另一方面就是学校的教学条件跟不上,如实验室太小,计算机太少,一次安排不下很多人上机等情况,这样分批次就会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再者,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互动环节较少,学生演示机会不多,也会降低其学习计量经济的兴趣,课后不愿动手去练习操作。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若干改进建议

1、合理安排课程设置。《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许多老师都会有“难教”的感觉,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但作者认为也与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有关。比如大

一、大二期间学习高等数学、宏微观经济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统计学的学习,大三第一学期就应该紧接学习计量经济学,而不是将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大四,这样学生就会很快投入到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中,容易理解和吸收,而不是找寻或重拾学过但已忘记的内容。再者,我在教学中就碰到过将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同学期同时开课,甚至统计学比计量经济学晚开课,这样就给计量经济学老师授课时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讲授过程中还得兼顾统计学基础知识的讲解,不但占用计量经济学的授课时间,也会打乱教学大纲安排,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第2篇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问题建议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学定位不明,缺乏专业针对性。以我校为例,《计量经济学》是工商管理、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会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必修课程。然而不同专业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要求不同,如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要求定量分析较多,应以理论方法为主,而工商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则应以实际应用为主。并且,每个专业都有其专业特点和要求,必然导致计量经济学在各专业的应用和应用程度有较大的区别。然而,现有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大纲的规范都过于泛化,难以适应专业需求。特别是教学案例的分析,此专业学生听彼专业的案例,往往会听得云里雾里的,结果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所以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应尽量一个专业一个班,而不是多个专业一起,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设置教学案例。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单一化。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大体经历了由黑板教学到黑板与多媒体结合,再到多媒体教学的过程。黑板教学多侧重于计量经济学基础方法的数学推导和逻辑推理,而多媒体教学则更多以PPT的板书方式、计量软件辅助教学来展开计量经济的学习。现在比较受推崇的教学方式是黑板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只有在必要时才会用黑板表达相关方法的基本数学原理。一般院校要求计量经济学课时至少要48课时,有的甚至要96课时。那么,对于如此复杂的课程来说,要想在短短的48课时内讲完一元或多元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虚拟变量、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性、联立方程和时间序列等内容,来配合事先拟定好的教学进度计划,就算是从事多年计量经济教学的教师也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掌握教学内容、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重点和难点,何况那些专业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刚刚接触计量经济学的学生,他们只能被动地去接收老师所要传达的所有信息,难吸收、理解这些信息的内容和作用,更无从谈其应用。

3、轻能力培养与实际应用。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会应用。然而,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多数学生不会应用倒还算是小事,更甚者是根本就忘记计量经济学内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1)缺乏研究创造性培养,这一点主要体现着案例教学上。现有计量经济学所提供的案例都是与章节内容紧密相连的,但多数案例仍然过于简单化和抽象化,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挖掘的计划,而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我们知道,计量经济学讲究的是由问题入手,然后选择变量—设计模型—收集、处理数据—建立模型—模型检验的过程。以GDP数据处理为例,学生首先应该判定GDP是按可比价格计算,还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然后要检验这个数据是不是存在异方差性、自相关性等问题;最后,通过相关方法的解决处理,才能用这个数据去分析问题。而事实是,我们把所有可能面临的问题都想到了,都提前做好了,那么学生在做案例时就像填空一样,机械地完成教学内容的每一步,仍过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既达不到计量经济学习的目的,也不能锻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2)计量经济学的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性不强。应用计量经济学除了要学会计量方法,还要学会相关计量软件(如Eviews,Stata,SAS等)操作与分析。然而,现在问题是计量经济的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性不强:一方面是由于教学计划导致的,48课时除了要上理论课,还包括实践课,这就很难两者兼顾;另一方面就是学校的教学条件跟不上,如实验室太小,计算机太少,一次安排不下很多人上机等情况,这样分批次就会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再者,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互动环节较少,学生演示机会不多,也会降低其学习计量经济的兴趣,课后不愿动手去练习操作。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若干改进建议

1、合理安排课程设置。《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许多老师都会有“难教”的感觉,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但作者认为也与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有关。比如大一、大二期间学习高等数学、宏微观经济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统计学的学习,大三第一学期就应该紧接学习计量经济学,而不是将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大四,这样学生就会很快投入到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中,容易理解和吸收,而不是找寻或重拾学过但已忘记的内容。再者,我在教学中就碰到过将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同学期同时开课,甚至统计学比计量经济学晚开课,这样就给计量经济学老师授课时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讲授过程中还得兼顾统计学基础知识的讲解,不但占用计量经济学的授课时间,也会打乱教学大纲安排,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2、强调专业教学。这样做主要是比较有针对性,将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计量经济学在本专业哪些领域应用,如何应用,怎么实践等,从而克服计量经济学“难学”、抽象而模糊或无从下手的局面。以国贸专业为例,就会根据专业背景选取实际利用外资额(FDI)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影响等问题来研究,既从定量角度让学生真正了解贸易对中国的影响情况,又将所学计量经济的内容融会贯通,并且一个案例的分析还能启发、衍生出新的问题,就可以跟学生共同探讨、研究,增强相互之间的沟通,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发去学习本门课的兴趣。

3、重视启发教育。计量经济学本质上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工具,那么就需要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才能充分展示计量经济这门工具的有效性。为此,要重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如展开课程论文研究与写作等形式。老师通过有针对性地讲解哪些是好的选题,哪些是不好的选题,这一选题的目前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然后以问题出发,结合所学的计量经济内容让学生参与、判断、分析这些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就会改被动变主动,积极去学习。此外,计量经济学教材的选取也是很重要的,一本好的教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因此,对于非统计专业学生来说,教材的选取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内容简练,深入浅出,避开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2)重点介绍计量经济方法、计算结果的统计与经济意义分析;(3)详细介绍计算机软件操作步骤,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结果,学会计算操作;(4)教材结构和内容设计要具有继承性和集成性,要能兼顾国内外同类教材的精华,介绍计量经济的前沿知识,体现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引言

2世纪美国伟大的教育家、以倡导研究性教学闻名全球的博耶(Ernest L. Boyer)教授认为,“最好的大学教育意味着积极主动的学习和训练有素的探索,使学生具有推理及思考能力。所有的教师都应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创造性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已经有一批高校从整体上推进实施“研究性教学”,已被证明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之一。众多高校老师、学者已将“研究性教学”理念融入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适合“研究性教学”相配套的课程结构体系、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创新学分制度等制度,为之有效开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刘赞英等(2007)对国外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对比,为我国大学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启示与借鉴[1]。刘智运(2006)认为,研究性“教”与“学”反映的是一种互动式师生关系。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现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研究和主动探索的情境,鼓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思考和研究。同时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式学习,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过程,同时需要与教师展开及时的互动交流[2]。王岚等(2007)认为,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3]。龙慧灵等(2010)通过研究发现,研究性“学”要求学生在“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学”,学生的研究与教师的研究有所不同,学生的研究更多的是强调研究和探索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实现知识的学习,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的培养[4]。王锋等(2014)认为,研究性“学”与研究性“教”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内在联系通过“研究”这一纽带得以体现,并从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方法激励、教师团队建设、过程管理以及体系评价配套等方面提出有效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策略[5]。

此外,关于研究性教学模式,肖萍等(2005)、刘茂军(2005)、蒋乃华(2010)和李胜清等(2009)分别提出了“以课题为中心的模式”、“溯源法模式”、“‘一体两翼’模式”和“‘四位一体’模式”[6][7][8][9]。

三、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性质

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Clein说过:“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著名经济学家P?Samuelson也曾经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从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计量经济奠基人R?Frisch和计量经济建模之父J?Tinbergen以来,95%以上的获奖成果都与计量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将“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体验性很强、难度较大的综合性课程,跟高等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和宏微观经济学联系密切,Kennedy认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家和应用计量经济学家缺乏充分交流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甚至不知所措[10] ”。Guy Orcutt曾说过,“做计量经济学就像试图通过播放收音机来研究电的规律”,足见其难度。因此,本科阶段的学习会更侧重于计量经济实证研究,其对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很高,否则计量模型再完美,也只能是“垃圾进去,垃圾出来”,而收集数据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一门艺术。

四、研究性教学的路径选择

1.强化大学新生研究性训练,为高年级研究性学习做好铺垫。《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如果前期没有一定的研究训练,突然实施研究性教学会让学生无法适应,手足无措。因此建议一入学就给学生灌输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让学生从传统教育模式的“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具体做法就是在大一阶段设立“新生讨论课”项目,由相关专业有经验的教师主持研讨课,课程围绕学科专业引导、开拓学生视野、激发科研兴趣的目的展开,重在让学生了解科研对于专业学习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尝试在学科基础课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应用统计学等课程中适当介入研究性学习训练,使基础学习阶段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所启蒙。用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查尔斯?韦斯特的话说,就是“尽可能尽早把年轻人引导到科研领域”。

2.合理的时间安排和针对性的内容计划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关键。欧美高校在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设置上普遍具有多样性、层次性特征,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基本上都会将计量经济学分解成几门更细的课程或者分成基础、进阶、高级等不同的层次。而国内大学普遍只单一开设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和国外相比我国各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安排相对较少。笔者调查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等10所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大学和西南财大、东北财大、上海财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5所财经类大学以及中国矿业大学、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6所地矿类、农林类专业特色突出的院校,发现该门课程的学时设置大体分为48学时和64学时,学分在3~4个之间。即便是一学期64学时的安排,要让学生充分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及应用依然是非常困难的。从学期安排来看,除了个别学校安排在第四或者第六学期外,绝大多数高校安排在第五学期较为合理,一方面大二刚刚学完微观、宏观经济学和统计学原理,可以趁热打铁,有效降低遗忘效应,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大学中后段的社会实践乃至毕业论文(设计)打下模型和方法的基础。

教学内容的甄选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该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经济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计量经济学应包括概述、经典单方程的简单线性回归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放宽经典假定的单方程模型(包括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和模型设定偏误)、联立方程组模型以及应用计量经济模型等板块。在概述部分,通过1~2篇尽可能涵盖全书主要内容的经典计量经济学学术论文介绍开始,让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有一个轮廓性的认识,并初步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的体系中来。经典单方程线性回归模块,鉴于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已基本掌握OLS的基本方法,应侧重于剖析偏相关以及几大经典假定的阐述,这一部分以课内讲授、原理学习为主。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放在后面三大模块,尤其是放宽经典假定的单方程模型篇章中的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部分以及应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模型篇章。

3.选择适当的配套教材,为实施研究性教学奠定基础。计量经济学的国内外教材非常多,笔者认为选取合适的教材和配套的参考书对研究性教学的效果有着相当关键的影响。教材在提供给学生系统知识的同时,也应给学生一定的面向经济实践的问题思考。因此,对该课程而言,最好能采取主、辅教材同步配套的策略,主教材以提供给学生基本理论与知识为主,在注意系统性的同时,要吸收前沿成果。辅助教材则尽可能囊括可以实时更新数据的案例为主,对经典案例的分析解读是本科生“模仿研究”的起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从最初教师主导的“理论模型方法阐述”到后来的师生交互的“计量模型+案例实践”,再到目前尝试探索学生主导的“研究性教学”,使用的教材也经历了反复的尝试和总结。建议主教材选择清华大学李子奈教授的《计量经济学》或者西南财经大学庞皓教授的《计量经济学》,配套参考书选择古扎拉蒂的《计量经济学基础》或者伍德里奇的《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以及EVIEWS软件自带的《用户手册(User Guider I、II)》,这样的组合可以很好地满足研究性教学的教材需要。

4.多方配合和资源共享为实施研究性教学提供保障。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实施研究性教学对学校、学院以及课程教学团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校要制定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指导意见,专门组织开展全校范围内的研究性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因为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不是一两个学院、一两个专业或者一两门课程能形成氛围的,它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更是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理念革新的过程。在全校范围内推行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管理制度,用研究性的视野重新认识教学管理活动的目标、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管理创新,为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创造自由、开放、宽容、友好的服务软环境。学院层面也尽可能结合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积极争取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化,支持并构建以精品教材为主干的教材体系建设,教育学生树立“研究为新常态”的学习观,激励学生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以及基于真实任务的研究问题的解决[11]。课程教学团队除了依托自身的科研项目,广泛吸纳本科生参与研究外,更要结合经济现实,鼓励学生自主立项,建立系统的课程项目库。

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性教学对全校范围的资源共享的要求也很高。数据共享、软件共享、图书资料共享要求完善健全的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除了教室和实验室以外,老师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数据库,下载更新数据,调用专业统计软件。加强改善教室、实验室、研讨间等研究性学习场所的建设力度,争取实现“小班教学”和“小组实验”,为研究性教学提供软件和硬件的保障。

5.以点串线、由线及面共同构建研究性教学的一体化架构。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经济学学科有各种不同的本科专业,以我校为例有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和国际经济贸易等专业,不同专业学生的性别比例、生源类别、学科基础和专业侧重均有所不同,相同专业的班风学风也不尽一致,因此可以选择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和研究能力的任课老师选择相关专业学风优良的班级进行试点。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范围内选择相对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和相对“规范(或者标准)”的经济问题作为该课程研究性教学的起点。通过模仿标准案例,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各自选择一个研究项目,要求小组(项目组)成员统一拟定立项计划书,阐明研究背景、立项意义,梳理综述文献,设定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合理进行人员分工,最后进行研究成果展示,互相交流心得,教师在学生立项研究的过程中随时答疑解惑。这样,多个研究项目组合串联起来,就可以形成较为完美的“4线”:前因后果线、教研反馈互动线、理论实践融合线和课内课外互补线。这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立项研究学习的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全方位选择研究主题、多途径收集资料,既可以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补充信息,又可以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涉猎更多的学科领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在项目负责人组织带领下,各成员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既避免了搭便车现象,又可以极大程度上扩大学生的参与面;项目的研究过程和最终效果也可以作为整个课程考核的重要环节,从而拓展考核的内容面。

五、结语

第4篇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 高级应用型人才 专题讨论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26-02

一、《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产业经济学》自2009年在浙江树人大学现代服务业学院开设,授课对象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物流与会展方向)的本科生,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培养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人格健全,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根据目标定位,学生必须有扎实的经济学知识和行业背景下解决生产和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课程将培养学生的研究分析能力与知识融合运用的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在了解产业经济学系统理论框架结构的基础上,具备运用产业经济学知识从现实经济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性质与内容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从中观的角度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的应用经济学,其研究对象十分明确,就是介于微观(企业主体、消费者)和宏观(国民经济)之间的中观视角下的各产业,范围可大可小,既可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二三次产业,也可以是现实中某一具体行业,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即是教会学生如何用产业经济理论去分析、解释、解决这些行业所发生的经济现象和问题。《产业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由两部分构成:产业组织理论是通过对市场上的垄断和竞争现象的研究,提出产业组织政策,从而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产业结构理论,通过对产业发展演变规律的研究,提出产业结构政策,为政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其性质和内容也充分体现了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必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授课对象的特点

《产业经济学》主要面向现代服务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3+2”、“2+2”的物流与会展方向的本科生开设。“3+2”即专升本的学生,这些学生应该说是专科学习阶段的佼佼者,希望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但由于在过去的专科课程学习中受到相对较差学习氛围的影响,往往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制力,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不强,但对一些现实经济问题的跟踪观察则较为感兴趣。“2+2”为从其他专业选的优秀学生,相对于“3+2”的学生,他们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制力,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态度也比较端正,但没有系统学习过经济学理论,他们的宏微观经济学知识基本是空白状态,由此造成了在本门课程教学中存在先天性不足,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和学生的学习难度。

基于以上分析,《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应突出围绕产业特别是服务产业(行业)展开教学,在完成重点基础理论知识教授的基础上通过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某一或某些行业的发展历程、现实问题以及未来趋势判断,以培养能力;同时在网络信息社会背景下,根据学生的特点,要在短短一个学期的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必须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专题讨论与合作学习互动的适应性分析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

传统的教学观使教师在课堂上追求的是重点难点突出、条理清楚、表达清晰、语言精湛、讲解透彻等,教学变成了教师的表演,教师讲、学生记,教师写、学生抄,偏重灌输而缺少启发的问题仍然存在。传统“满堂灌”教学方法,有三个明显的缺陷:一是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过多,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太少,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二是过于强调理论讲授,有意无意中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三是重视知识的传授与积累,忽视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尊重,学习缺乏主动性。

(二)专题讨论与合作学习的内涵

专题讨论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相互学习,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此方法的好处就在于它是以学生为中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虽然专题讨论与合作学习都重视讨论,都以相互学习的方式改善教学效果,但二者并不完全一致。专题讨论式教学注重围绕某一理论或实际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讨论,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更为注重师生之间的纵向互动;而合作学习法则更为突出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的学生之间横向互动。因此,将二者结合起来运用于《产业经济学》的教学实践可以实现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发挥出“1+1>2”的效果,形成师生之间、组组之间、生生之间的网状互动关系。

(三)专题讨论与合作学习互动的可行性

专题讨论与合作学习互动的可行性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在我校众多经管类课程中已经广泛采用,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服务市场营销学》是我校最早引入合作学习的课程(现为校级核心课程),《国际服务贸易》采用团队教学与合作学习两位一体的模式(为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特色课程)。上述课程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为《产业经济学》深化合作学习方法运用,加强与专题讨论互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二是在信息化背景下,简单易得、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学生具备了超强的信息查阅、搜集、处理的能力。

三、专题讨论与合作学习互动的实践运用

以下本文将简要论述专题讨论与合作学习互动的方法在《产业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一是分配小组。原则上以寝室为单位分配学习小组(考虑到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搭便车行为,也允许学生自由组合),每个小组3-5人,由各小组成员自行协商确定小组长,负责组织成员讨论,协调分配任务,联系沟通其他相关问题。

二是确定任务。目前在确定任务或专题方面,本门课程主要有以下两种选择:第一种方式是围绕与所学专业相对应的行业或者紧跟社会热点,确定专题,如房地产、金融、物流、会展等,由各小组商讨确定主题,选择恰当的产业经济学理论、方法、视角切入进行分析;二是给定既定的方法,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的对象进行分析。

三是合作完成。任务确定之后,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讨论确定作业类型(论述问题、资料收集、案例研究、课程论文、案例撰写等)和框架提纲,制定作业完成计划,分配任务之后由小组成员各自完成负责部分,经过“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之后统稿定稿。整个作业任务完成过程中需要小组成员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并不断与小组其他成员和老师交流,以确保任务完成的质量。

四是课堂讨论。每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将作业完成之后,即由教师组织专题讨论(一般为每学期的第12-14周进行),目前受教师数量、教室条件的限制,课堂讨论仍为大班讨论,由任课教师随机任意(检查合作学习中搭便车的情况)指定小组成员汇报本组作业成果(其他成员可作补充),然后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广泛讨论,由固定提问(在主讲人介绍成果之前指定同学提问讨论)+自由提问(由全班同学自由发问讨论)+教师提问三个环节组成。随着课程建设的深入,《产业经济学》的专题讨论环节拟逐渐向“大班上课、小班讨论”过渡,即在围绕产业或行业命题的基础上,根据行业或专题的相似度分小班进行讨论,每班控制人数20-25左右,以使每位同学都能够而且必须发言参与讨论。

三年来,《产业经济学》课程逐步采用合作学习与专题讨论互动的方法组织教学,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也发现存在很多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会存在搭便车的行为;在课堂讨论环节,很多学生参与度不高,除自己小组的任务之外,对其他小组所作专题采取漠视态度,不愿主动参与讨论,这些还需要做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汪季清,《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0(21):519-520

[2]王学力,“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培养研究型:学习能力的方法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1-2

第5篇

[关键词]雾霾;经济学原理;雾霾治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310

雾霾,是雾和霾的结合体,其主要成分为硫氧化合物、氮氧化物和PM25。随着我国以粗放式生产模式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带来了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自然环境的超负荷运转。当前,雾霾大面积频繁爆发、空气污染程度加大,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重视。2016年,雾霾天气的高频爆发仍旧严重影响着京津冀地区及周边城市,衡水市、北京市、天津市雾霾持续时间分别长达209天、168天、140天。雾霾天气的特点在于长时间内大范围地严重地影响着社会生产的开展,威胁着广大居民正常的生活秩序和身体健康,因此,治理雾霾已刻不容缓,亟须探寻出雾霾深层次成因并制定治理对策。

1相关研究现状

雾霾天气的出现与频繁爆发,广泛引起了国内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其成因、作用机理及治理措施展开研究与探讨。白洋、刘晓源(2013)[1]从法律角度进行思考,认为我国雾霾防治法律以“目的二元论”为核心的立法理念较为落后,政府执法不严且公众及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对于PM25和机动车尾气的排放的法制监管尚不完善;潘本锋等(2013)[2]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分析出雾霾天气受影响于气象与环境两方面的要素,通过回归分析可知:雾霾爆发概率与大气相对湿度、昼夜温差及PM25质量浓度呈负相关,而与风速呈正相关;柳玉清(2014)[3]从生态哲学的视角指出雾霾成因的关键在于环境的价值逐渐被人们忽略,只有形成和谐统一的生态自然观,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联系与矛盾,才能有效地抑制雾霾恶化;孟兆佳,岳晓宁等(2015)[4]运用计量方法分析雾霾问题,建立了多层回归模型利用多传感器数据测量雾霾成因并对其进行量化。赵敏等(2015)[5]从区域-能源消费视角以我国中东部地区为例,指出以煤炭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造成雾霾多发的根源,并强调各地区应当加强监管,共同协定商议解决措施。

然而,当前以经济学视角来剖析雾霾成因与治理措施的研究不多,本文融入了更为深层次的宏微观经济学原理,对雾霾成因及治理进行研究。

2雾霾成因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雾霾等恶劣天气增多的本质是生态过度消费,而生态生产跟不上生态消费增长,从而形成了“生态赤字”。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化石燃料使用量和污染物排放量一直处于有增无减的状态,导致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大幅减弱。本文认为我国雾霾成因可具体归纳为四点。

21能源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能源特点呈现“富煤、贫油、少气”,这导致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在工业建设前中期必将以煤炭为主。2014年,我国原煤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占比中达到66%,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极低。而世界一次能源消费天然气占比高达24%。我国煤炭资源不仅消耗比重大,并且清洁度低、排放量也缺乏控制,燃煤和燃油成为了PM25的主要来源。煤炭的使用范围也较广,工业生产中的煤炭燃烧及大量家庭散煤的使用,都产生了大量温室气体,增长了雾霾爆发的概率。在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下耗费了大量的煤炭资源,因此工业生产中不得不采用未加清洗了劣质煤,这加剧了雾霾的形成。

22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目前,我国市场上存在大量配置不达标的柴油车,柴油车的全面造假导致机动车排放的尾气超标,PM25数量大幅上升。以“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出发,各机动车制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生产博弈中倾向于选择造假,因为这样能够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机动车的生产也并未得到有效的监管,监管权在法律上不明确,导致我国的环境保护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以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相互推卸责任,未能有效抑制机动车造假态势。在环境监管中,监管人很难完全掌握受监管企业污染水平的信息并需要付出成本的,只要任何一个被监管人给予监管人的利益大于监管所取得的成本,则监管人基于利益则会放松甚至放弃监管。

23石化行业的垄断弊端

垄断行业一般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在保护人们福利的同时极大可能损害污染行业或被监管企业的利益。但若该利益大于政府不采取这项环境保护措施支付的成本时,垄断行业便进行寻租。我国石化行业长期以来形成了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巨头”高度垄断的局面,其中的每个生产环节基本具有封闭垄断性。在美国,天然气石油公司多至6300家,天然气管道公司约160家,而在我国皆只有3家,且70%的资源集中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的垄断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油品质量的提高,因为垄断之下缺乏竞争便失去创新的动力。

24政府干预的局限性

根据市场机制有效性原理可知,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并达成供求均衡,而政府干预在某些方面便限制了该功能。例如政府持续为大量产能过剩的“僵尸企业”提供巨额资金补助,一方面,这将极大降低金融资源的回报率而未实现金融资源的最优配置,把有限的金融资源投入需求饱和的产业中也让市场竞争失去了公平性,滞缓了产业优化升级的进程,也挤兑了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与资源;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接受政府补贴能降低亏损率,导致“僵尸企业”过于依赖政府补贴获得经营利润,缺乏运用新型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于是,政府补贴并未有效缓解企I污染态势,反而加剧了环境恶化、产业结构失衡等。

3雾霾治理的政策建议

31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执法监管

一方面,雾霾治理必将依靠于完善的法律基础加以约束,在法律定制过程中应当强化以生态环境优先于经济增长的立法理念,重视完善《环境保护法》中关于PM25的监控与治理的法律细则并将PM25纳入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雾霾高发区如京津冀进行区域规划环评。另一方面,政府及相P监管部门要强化环境责任意识,在监管过程中坚持严格执法,同时,也要完善环境诉讼体制,为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完善关于环境污染的投诉举报体系,将雾霾治理的重任落实到公民个人。

32打破行业垄断,促进市场竞争

打破石化行业垄断重在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推动能源在消费、供给、技术、体制方面的革命。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放松政府的管制,将部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引入石化行业,形成多元化的石油供应格局。同时,注重海外市场的开发,既要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下与中亚、中东等地区的国际能源合作,对石化行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外来战略投资,实行股权激励机制,从而提升国有石化企业的盈利水平、经营效率及企业价值等。

33推动产业革命,合理干预市场

政府要遵循市场竞争规律,淘汰落后产业,支持高新产业的发展。同时,合理把握GDP主义,在保GDP增长、促就业的过程中更加重视环境与资源保护问题。加强区域间的分工协作,以各地资源禀赋为基础实现优势互补,引导金融资源、人力资本等现代服务业的转移集聚,构建绿色节能、低碳环保的产业格局。同时,政府要逐渐降低对产能过剩的“僵尸企业”的资金扶持,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淘汰落后产能,将培育重点转向新型产业,优化对新型产业的金融资源配置并为之提供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白洋,刘晓源“雾霾”成因的深层法律思考及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27-33

[2]潘本锋,汪巍,李亮,等我国大中型城市秋冬季节雾霾天气污染特征与成因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1):33-36

[3]柳玉清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成因及其治理的哲学思考[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4

[4]孟兆佳,岳晓宁,王东政,等基于多层回归分析城市雾霾成因模型[J].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139-142

第6篇

【关键词】证券投资学;实践应用能力;教学方法

证券投资学是金融专业教学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是完善证券投资学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而且是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要。如何提高证券投资学的教学效果,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金融人才是金融教学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1]。证券投资学的教学工作者普遍认为证券投资学的教学方法与其他课程相比应有很大的不同。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教学为主体的静态教育教学模式不适应该课程的教学。作为一名担任该课程教学的教师,笔者深刻体会到应以课程发展为导向,以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中心,从教学方法入手进行改革,以逐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传统教学中最普遍的问题是流于知识性的介绍和理论性的概括,而缺乏实践深度。而证券投资学既是理论性很强的学位课,也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如著名的K线理论、扇形理论、缺口理论、波浪理论等,对实际的证券投资分析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对这些证券投资理论的教学,只有在教学中注意理论联系实践,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教学方法单一、教材内容相对陈旧

传统教学存在课堂讲授比重太大,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目前,由于师资力量的原因,只有师资队伍强的学校把证券投资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分开,形成证券投资学和证券交易实务两门课程来进行教学,而大多数学校还是直接把理论和实践并为一门证券投资学课程,因此限于现有条件以及课时限制,造成了课堂讲授中以教师主导为主、教法单一,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不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或转化为创造能力方面缺乏一些有效方法和手段。

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国外优秀教材对投资基本分析的论述较少,对技术分析只字不提,对现资管理理论和方法则作为主要内容详加阐述;而反观我们的现状,主要讲授证券投资工具、证券市场运作、证券投资基本分析和证券投资技术分析四大部分,而作为证券投资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证券组合管理、风险资产的定价与证券组合管理的应用、投资组合管理业绩评价模型等,与国际资本市场紧密联系的理论和应用部分并未在教学内容中得以充分体现。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证券投资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应该设置一定数量的教学实践课,让学生能从投资者角度进入证券市场,感受证券市场的涨跌变化,培养学生的市场敏感性,磨炼心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国目前很多高校金融证券专业的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即使有了金融证券类实验室,部分高校也没将其看作专业教学的正常投入,而是作为上级部门评估检查的摆设。同时由于专业师资的缺乏,导致了很多高校的证券投资分析教学目前仍然停留在课堂讲授上,实验操作、模拟交易、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严重不足,或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缺乏专业实验室,实践教学就无从谈起。

二、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着许多弊端,我们要在原有基础上予以创新,加入优秀的教学元素。改变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对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方向应为:以能力(含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为基础,以学生学习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为重心,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媒体,以专业课类型为划分依据,个性化的、或综合包容性的教学方法模式。体现教学方法由理论性、封闭性、单一性、师生隔离性向实践性、开放性、系统性、师生互动性的模式转变[2]。可考虑的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方法有:

(一)市场模拟操作教学

证券投资学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理论体系复杂且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课程,同时由于证券行业的特殊性,学生实习期间不可能实际操作。因此,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和广泛使用模拟教学方法。模拟教学是实现证券投资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教学直观性和趣味性的有效办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证券投资的模拟教学一般分为模拟交易实训、金融沙盘类互动演练和金融学术实验三个层次,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验基地两种模式。模拟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利用不同的模拟教学级别和模式进行,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笔者在模拟教学中采取了团队竞赛的方式,通过团队帐户和个人帐户的建立,提倡团队设计、实施、评估、调整团队投资方案、分析讨论团队中个人投资方案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个人的实践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从多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案例分析教学

案例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使抽象的原理简单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特定条件下的分析能力。在证券投资的教学中,结合教学重点,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开展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案例、通过案例达到什么目的,如何设计案例的展示,如何提出思考问题、开展课堂内外小组讨论等,都是证券投资学案例教学中应反复思考的内容[3]。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适当的案例,可以对书本上的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将抽象的理论学习具体化,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理论联系实际。比如说,利用相关软件对学生进行证券投资基本分析的案例教学。证券投资基本分析是指根据宏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学、财务管理学及投资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及其基本原理,通过对决定证券投资价值及价格的基本要素如宏观经济指标、经济政策、行业发展和公司财务状况等的分析,评估证券的合理价位,从而提出相应投资建议的一种证券投资分析方法。教学时可以根据证券投资基本分析的三个分析层次:宏观经济分析、行业经济分析、微观经济分析引导学生探讨在当前状况投资哪类、哪只股票是合适的。先要设问: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如何?哪个行业在这样一个宏观环境中属于优势行业?在这个行业中哪个企业是龙头企业,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起较大作用?然后从相关软件中查找需要数据,分别对各层次进行分析,最后选出具体的投资对象。经过这样一个案例的讲解,学生会恍然大悟:原来可以这样来选择投资对象。

(三)学生探究式学习与课堂讲授相结合

因为课时较紧,为了使学生更深入了解证(下转第295页)(上接第293页)券投资的难点和重点内容,可以根据学生以前所学课程与本课程的相关情况,安排学生自学一些易懂或以前其他课程中涉及的内容。在授课时,这部分内容可一带而过,节约时间,以便在重点、难点内容上下功夫。课后可以适当布置作业或小论文。这些作业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内容,又使学生在一定的压力下看书、阅读相关杂志,加深他们对课程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投资报告进行评点,能够使学生清楚认识到如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由感性投资上升为理性投资。在对课程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学生会渐渐地有自己的看法,会主动探求一些问题。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

证券投资学的内容紧贴金融市场,学生应高度关注金融市场的动态变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因特网,最为快捷、直观地将最新的财经类市场信息带入课堂,亦可以借助教学光盘将专家请入课堂,了解权威专家的观点。同时通过多媒体制作教案,教师可以结合市场的实际材料,用多维的图表将K线理论、缺口理论、形态理论、波浪理论的运用和价、量、时、空等分析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收集适时的宏观经济信息、上市公司的基本资料和动态的财务报告等进行分析,提高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在教学中,为了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提高教学效果,老师可以利用网络,建立教学信息平台。

(五)开展课外教学,建立实践基地

实践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基础,而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途径。证券投资学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此需要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一般可以选择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如能将证券交易所也作为实践基地则更好。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实习,了解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了解如何进行投融资等;通过参观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感受交易场所的实际气氛、了解市场的最新动态;通过基金管理公司的实习,掌握投资组合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技巧,等等。通过实践性教育,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结束语

总之,证券投资学在教学内容上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多样化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增加足够的实验与实训内容,将部分课堂教学转换到实验室或实践教学基地。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我们也要适当改变教学评估体系。以往对教师的评估多采取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乃至科研能力的评估,而对教师的实践技能、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价方面重视不够,这也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学评估体系要加大这方面的比重,逐步解决这一问题,将应用型教师作为一个重要指标,这样可以通过政策引导使得教师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4]。

参考文献

[1]黄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

[2]赵辉.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之我见[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3]吴朝霞.关于高校本科金融专业“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的若干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

第7篇

关键词:开发成本;合理利润空间;平抑房价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217-02

一、房地产开发中的主要成本构成

(一)土地费用

土地费用包括城镇土地出让金,土地征用费或拆迁安置补偿费。目前在我国城镇商品房住宅价格构成中,土地费用约占25%,并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二)前期工程费

前期工程费主要指房屋开发的前期规划,设计费,可行性研究费,地质勘查费以及“三通一平”等土地开发费用。在整个成本构成中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一般不会超过10%。

(三)建筑安装工程费

建筑安装工程是指房屋建造过程中所发生的建筑工程,设备及安装工程费用等。它在整个成本构成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大。从目前情况看,约占整个成本的30%左右。

(四)市政公共设施费用

市政公共设施费用包含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费两部分。基础设施建设费主要指道路,自来水,污水,电力,电信,绿化等的建设费用。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费用指在建设用地内建设的为居民提供配套服务的各种非营利性的公用设施(如学校,幼儿园,医院,派出所等)和各种营利性的配套设施(如粮店,菜市场等商业网点)等所发生的费用。在房地产开发成本构成中,该项目所占比例较大,我国一般在15%~20%左右。

(五)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主要是房地产开发企业为组织和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它包括管理人员工资,差旅费,办公费,保险费,职工教育费,养老保险费等。在整个成本构成所占比例很小,一般不会超过2%。

(六)贷款利息

房地产因开发周期长,需要投资数额大,因此必须借助银行的信贷资金,在开发经营过程中通过借贷筹集资金而应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利息成为开发成本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的大小与所开发项目的大小,融资额度的多少有密切关系,所以占成本构成比例相对不稳定。

(七)税费

税费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税收,包括: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有税、土地增值税、两税一费(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契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等;另一部分是行政性费用,主要由地方政府和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向房地产开发企业收取的费用,项目繁多且不规范。包括诸如征地管理费,商品房交易管理费,市政配套费,人防费,煤气、水、电增容费,开发管理费等。在目前房地产开发成本构成中所占比例较大,一般在15%~20%左右。

(八)其他费用

其他费用主要指不能列入前七项的所有费用。它主要包括销售广告费,各种不可预见费等,在成本构成中一般不会超过10%。

二、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一)土地供应价格上升

从2003年四季度开始,国土资源部对建设用地进行清理整顿,各地方政府抓紧土地储备。这些措施的施行,使建设用地日趋紧张。全国新一轮房地产圈地热潮不但未缩相反更趋高涨,地价更是一路上涨。有些城市在此过程中都暂停一段时间的土地交易,土地供不应求导致炒地盛行。许多人看到炒地炒楼有利可图便投身其中,形成新的需求,使土地供应压力更大,造成恶性循环。

(二)政府行政性收费项目繁多,费用偏重

导致房价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房地产开发企业承担的行政性收费过重。从各级政府对房地产的收费项目看,不但繁多而且混乱。据建设部房地产税费联合调查统计,1996年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市税费占商品房价格比重分别为18%,15.7%和24%。其中广州市1985年有关房地产税费仅五项,到1995年增至85项,其中80%以上为地方政府或部门规定的行政性收费项目。1995,1996年国家计委和财政部联合发文,后经国务院批准虽然取消了48项不合理收费项目,但房地产企业仍然面对沉重的行政收费。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税赋偏重

房地产开发企业按收入额的5%交纳营业税,按营业税的7%交纳城建税,按营业税的3%交纳印花税,按实现利润总额的25%交纳企业所得税,按营业收入的1%预征土地增值税,按交易额的3%~5%交纳契税,还有诸如印花税,耕地占用费,车船使用税种,按这些税种综合计算,企业税收负担可达到12%~14%。

(四)融资渠道相对薄弱,贷款利率居高不下

房地产开发企业一般具有项目运作周期长,资金集中投入并且量大,投资回收周期相对偏长的特点,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十分严重。按10万平方米居住小区计算,前期购地,套费,办开工手续所需启动资金约需16 000万元到38 000万元,按目前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规定,只有交齐土地出让金,并且投资额达25%以上才可预售,按央行规定,商品房只有达到主体封顶才可发放按揭贷款。这些规定虽然可避免一定的风险,但对流动资金不足的企业,只能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贷款。企业需承担贷款利息巨大。

(五)建材价格波动,带动建安成本提高

建筑所需原材料中钢材,水泥,木材三大项所占比重最大,近几年来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建材价格的上涨,直接推动了建安成本的提高,如果说几年前建安造价普通住宅在850~1250元/M2之间,那麽现在的框架钢混结构住宅可达1350~1850元/M2之间,涨幅每平方米达到500元。

三、如何行之有效地控制房地产开发中的成本

(一)强化土地供应管理,控制土地供应总量,降低地价

1.规范控制建设用地协议出让范围,全面推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招标,拍卖,挂牌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土地市场,并且逐步要使行政性配置方式从经营性土地领域退出。

2.加强政府调控,力求土地供需总量平衡。避免因总量不足导致炒地之风盛行,地价狂涨。

3.逐步建立强制性退出机制,避免因土地供应方式招拍挂后,因受资金规模限制,而使大量土地集中到少数资金实力雄厚的开发商手中,以便其囤积居奇。政府应当明确规定对超过规定期限而未进行开发的土地在进行合理性补偿后要强制性收回政策,以保持足量的开发用地规模,平抑过高的地价。

(二)加大对房地产开发和消费环节不合理收费的清理力度

各级地方政府应认真落实国家已出台的各项清理收费政策,对房地产开发建设领域和消费环节的各项不合理收费应切实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对国家已明令禁止的收费项目,不能再继续征收和变相征收。对现有收费项目,适当调低收费标准,对可收可不受的项目予以停收,以利降低开发建设成本,减轻购房者负担。

(三)完善市政配套,履行政府职责,合理分摊城市公共设施费用

对应有政府负担的市政配套设施,政府应切实负起责任。不能再通过变相方式继续转嫁到开发商头上,对确需应由开发商承担的市政配套设施,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并引进竞争机制,避免垄断性经营加重开发企业负担。

(四)适当降低税收负担

依法纳税是每个企业应尽的义务,适当的税收政策,会对某一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房地产行业也不利外。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税收政策可适当降低,如适当降低企业营业税和所得税税率,并可减免部分小税种,如契税等。这对降低房地产业成本开支,平抑过高的房价,促进居民住房消费将起事半功倍的效力。

(五)开拓金融业务,增强产业活力,降低利息费用

金融资本同产业资本的互相分离而又紧密结合,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商品经济的共同规律。房地产业离开金融业的支持和配合,将会寸步难行。真正完善的房地产融资体系必须是两条腿走路,一是间接融资,依靠银行;二是直接融资,通过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信托等渠道。因此,积极推行金融机制改革,适当对房地产业辅以支持,如发行住房投资基金,企业债券,降低房地产企业股票上市门槛,适当放宽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信贷要求,增加信贷规模,降低中长期贷款利率水平等。

总之,房地产成本决定房地产价格,而房地产价格又是影响社会经济的一个关键因素。它的波动从微观讲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水平,从中观层次看是一个城市或者地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角度看,它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协调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应当讲控制房地产开发成本是政府在不断推出经济适用房以平抑房价的另一重要杀手锏,这将对国民经济保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阮萍.资产评估[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第8篇

一、统计学概述

统计学的任务在于为统计活动提供数量研究和认识特定事物内在规律的科学方法,包括统计工作指导原则,统计核算,分析和组织方法。其核心是提供数据的搜集、整理、显示和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而不是研究客观现象规律本身,因此统计学是一门认识方法论学科,而不是实质性科学。

统计学具有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和变异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统计学主要研究的是客观存在的数量方面,是一门用数字说话的学科。

二、民办高校统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课时较少,难以完成整本教材的学习任务

以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为例,一个学期按18教学周计算,每周3~4课时,要在54~72课时完成教材的所有内容,还不包括期间放假时间和期末复习时间。要在有限的课时学习完所有的内容是很难的,更谈不上真正掌握并实际运用这些知识点。从笔者个人的教学经历来看,从最开始到目前的每一个学期的统计教学中,没有一个学期是学完整本教材内容的,如有些章节的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只能略去不讲,相关于回归分析也只能简单介绍,无法深入学习。而这些内容通常是与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如果在课时安排中加入实训课时,还必须进一步压缩其他更章节的内容,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教学方式传统守旧,难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统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习的统计分析方法应用在其他学科和实际当中。而民办高校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更注重自身办学特色,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也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但目前民办高校的统计教育仍存在重分数、重理论、重方法、轻应用、轻思想的问题。大多数统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统计基本原理和方法,而忽略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统计素养、真正让学生学会实际应用。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守旧的填鸭式教学,缺乏案例分析、实训练习等,对于如何根据实际需要收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对分析结果进行解释等问题很少教授。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老师的上课压力比较大,学生也学不到东西,教学效果不理想。

3.课程学习枯燥、难度较大,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民办高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一般数学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而统计学课程中又涉及很多计算公式,很多学生看到这些公式就很容易对统计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恐惧感,有些学生甚至认为统计学和自己的专业无关,所以难以提起学习兴趣。此外,由于统计学这门课程本身的限制,理论性概念比较难以理解,计算公式又比较繁琐,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相对枯燥乏味,从而很多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4.民办高校教师社会经验不足,难以充分把握教学实践环节

目前民办高校教师年轻化,特别以青年教师为主,这些教师拥有高学历,大多数都是一毕业就到高校担任教学工作,缺乏实践工作经验。虽然在知识传授准确性方面不存在问题,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很差,因此教学过程中难以结合实例讲解理论内容,难以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点并学会应用。

三、民办高校统计教学的改革措施

1.适当增加统计教学课时

首先,根据民办高校教学安排,最好确保每周4课时。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尽量把重心从对公式的推导转移到如何应用公式,如何正确解释计算结果,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灵活安排教学。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略去不讲,对于需要让学生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可以采用课后思考或布置作业的方式。这样既可以节省上课时间,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其次,要注重先修课程的学习。民办高校在制订学生培养方案时,应把与统计学相关的课程先安排学习,如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宏微观经济学、会计学等课程。有这些课程做基础,在学校统计学这门课程时,涉及的相关理论和概念就不用花更多时间去阐述,这样也相应节省了一些教学时间。

最后,可以采用“合并教学法”,合理调整课时,即把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相重复的内容安排在一门课程中讲授,以后其他课程中再出现就只需要简单讲解。例如,《统计学》中的平均指标、方差、标准差等内容在《财务管理》、《金融学》、《管理学》等课程中就会涉及。

2.选择适合的教材,也可以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编写特色教材

目前各出版社出版的统计学教材琳琅满目,如何在众多的教材中选出合适的教材是非常必要的。教材内容应合理安排、力求简明、避免繁杂。教材难度要适中,应考虑到民办高校学生自身情况,选择实用性较强的教材。而且,最好一开始就能确定一本较合适的教材,这样既可以省去更换教材带来的麻烦,也有利于教师教学。

在众多的统计学教材中选择一本适合民办高校学生学习的教材实际上非常困难的,而且真正能把专业和方法相结合的教材并不多,往往缺乏实用性,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目的地针对民办高校自身情况编写适应学生的教材,是目前民办高校统计学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项任务。

3.实现教学方式多元化

教学方式应从传统的填鸭式的灌输教学向多元化发展,如实施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实训操作等。

首先,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大量现实案例说明各种统计方法的具体应用,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例如,讲到普查时,教师可以例举我国人口普查的实施情况说明普查这种调查方式的特点、应用、实施等。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对众多图表和数据的介绍和解释,使学生理解当前经济形势,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适当采用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是指由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做出开放式答案,由此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如讲到统计调查时,可以让几个学生组成一组,讨论如何设计调查问卷,然后可安排时间让学生查找资料,制作ppt,在课堂上分组展示成果并相互进行评价。

此外,由于民办高校主要以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所以在教学中应增加实训教学这一环节。实训教学中,应注重对统计软件的操作,当面临大量数据需要处理时,可以用软件快速得到结果。目前,基本的统计分析软件有Excel、SPSS、SAS、Matlab、S-Plus等,其中Excel和SPSS简单实用,也比较适合民办高校学生学习。通过实训课的学习,可以把一些统计方法简单地通过软件实现,还可以生成一些漂亮的统计图形,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水平比较差的同学可能更喜欢学习软件操作,这也可以从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

4.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要解决青年教师社会经验少的问题,除了向资深教师学习及进行课程培训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企业实践。此外,教师也要多看专业书籍,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相关课题,让教师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学校应重视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机会,可以多请一些企业相关专业人士来学校举办讲座等。

参考文献:

[1]武丽雅.我国统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02).

相关期刊